专科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1 16:2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科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科学习计划

篇1

【摘要】 依据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课程的要求、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从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到设计教学评价,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对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夯实学生分析检验方面的实验技术基础、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高职高专;药学;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3],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 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 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 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 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 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 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 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 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 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 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 学生试讲实验课 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 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 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 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 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 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 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 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 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 考核安排 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 考核要求 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 考核方法 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 考核内容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 考核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考核项目。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相关问题笔答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详见题签(试卷)。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格,方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4.2 通过教学反馈进行教学评价 对学生评教反馈表、同行评价反馈表、教学督导评价反馈表、主管部门评价反馈表进行结果统计,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教学设计的上述四个程序,又称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效运用教学设计,对于实现教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改进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篇3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2个课时,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营销旅行社产品开发因素”“市场调研”内容,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将学习“旅游产品创新”内容。本节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市场原则

根据旅游者普遍的小费特征开发设计产品、根据旅游者或中间商的要求开发产品、创造性的引导旅游消费。

(二)旅行社产品设计的经济原则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原则;服务设施的保障原则;旅游点解构合理原则(不走回头路、择点适量、点间距离适中、特色各异)。

二、教学要素和学习目标分析

(一)教学要素

教学目标,能设计出实用旅游产品;教学重点,旅游产品设计原则;教学难点,根据旅游产品设计原则设计产品;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学环境,安排学生在机房上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能联网的电脑;教学评价,老师测评、学生互评、网上投票、专家审定。

(二)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按照布鲁姆目标模型分为以下七个层次,简单的记忆、理解、简单应用是课前活动中完成,分析、评价、创造是在课中活动中进行,最终是要制作出具有可执行性、真实的旅行社产品,并受到大家喜爱。

记忆,掌握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各项原则;理解,理解旅行社产品设计的各项原则;应用,把旅游产品线路碎片化,就单独的某一部分练习(如往返航班的预定、旅游目的地景点的选择);分析,灵活运用原则分析现有产品(教师准备一些旅游产品,让学生分析之);评价,学生互评同学所做的旅游产品;创造,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产品(假设每位同学有5千元旅游基金,请分小组设计出一个旅游作品,以满足同学们暑假班级集体出游);最后评价,请旅行社的专业人士分析产品可行性。总之,能根据不同要求,按照旅行社产品设计原则,设计出相应的,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产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程是大二课程,在此之前已学了不少的基础课程,通常来说,班上有5~8名学生,学习认真积极,也掌握了之前所需的基础知识;有3~5名学生,学习不认真,无论如何激励都难以达到要求,甚至不来课堂;其余学生处于中间地段,教师的任务是尽量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让这部分学生往积极努力靠拢。

四、设计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把老师讲授为主传递知识化为学生应用为主获得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教师的职能转变变,更多时间用来设计教学;基础知识展现平台多样。这次课程最大的特色是基于互联网的资料收集和实时信息查询,制作真实可操作的旅行社产品。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任务、课中活动和课后思考三个部分

(一)课前活动中的四个任务

1.认真观看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师通过国家旅游局导游云课堂、优酷网站及湖南导游之家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旅游产品设计原则的三个微课,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并进行评价。

2.投票选出旅游目的地。教师在班级QQ群内开了一个投票贴,在教师提供的15个旅游目的地中,选出人气最高的三个,接下来的教学和实践都围绕这三个旅游目的地进行。

3.比较旅行社产品。教师提供5个本地较大的旅行社的网址,请学生对比不同的旅行社产品,挑选一条最适合的,通过E-mail提交给教师。

4.收集旅行社产品要素信息。通过查看携程、去哪儿、蚂蜂窝、驴妈妈等网站,结合以前所学的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二)课中活动中的三个任务

1.分析产品,说出不合理的地方。这个过程大约30分钟,教师在学生提交的旅行社产品中选择3个合适的,并适当修改,上课时通过QQ群文件共享给大家,引导学生分析该产品是否符合旅行社产品设计原则。教师采用手机APP组织学生抢答方式,客观题和主观题都可以抢答,学生回答后当场给出分数并计入平时成绩。

2.设计班级出游产品。这个过程大约50分钟。教师根据选择的目的地不同,学生进度的不同,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假设每人有五千旅游基金,在接下来的这个暑假全班集体出旅一次。请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做出一条针对该旅游目的地的旅行社产品。在这个环节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全部要在互联网上寻找真实的实时信息。如航班、住宿、景点等。最后要把这些信息汇总、分析、按照旅行社产品设计原则整合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产品。

3.上传产品,进行PK。这个过程大约10分钟。一个是把产品做成宣传单形式,上传到投票网,让公众进行投票。二个是把产品做成行程单模式,传给旅行社的专业人士,请他们评判是否合理,是否能在市场推行。专家评审结果会在两周后的课程实训周中,参观考查旅行社时进行反馈。

(三)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

如果产品价格进行了变动,如低于原价20%或高于原价50%,或者目标客户进行变动,改成单位奖励旅游、老人团、商务考察团等,产品构成会进行哪些变动、为什么等问题。

六、总结及反思

篇4

首先,信息化教学流于形式。机械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比如有些教师只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几个关于模具生产的视频,应付了事。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机械专业理论的教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做到这一点,不是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的优势、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就是过于依赖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教学评价信息化程度不高也是制约机械专业实现教学信息化的一个绊脚石。

二、实现机械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教学前的信息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知识素养。因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够被学生充分接受和理解,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了解社会上机械专业的相关情况,搜集新的机械图片和视频,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认真挑选工艺制造的图片或数控加工的影像资料。对于复杂的零件,比如说装配体,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Solidworks软件,有针对性地对关键环节进行三维模型展示,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学习。

(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是一种利用文字、符号、颜色、线条、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是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为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轻松的利用网络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大大的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方式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展示相关机械专业的相关模型和零件结构图等,为学生带来多种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相关知识,深化学生的记忆。

(三)教学后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比如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互动网站或通讯社区,如QQ群,学生在课下或者放学之后可以利用网络请教老师自己没有搞懂的专业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自己不懂的知识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三、总结

篇5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何实施教学,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符合要求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本文通过对我院《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结合实际需要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

会计学基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对于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生来说,《会计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院在这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一、我院《会计学基础》教学现状

1.本专业学生特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学生入学前,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踏入职业学院后,接受的是职业教育,难以适应专业性强的课程学习,《会计学基础》是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具备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会计基础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专业的会计知识,对于刚刚接触会计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吸收消化都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整体课程的学习。

2.理论教学。侧重以教材为根本,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课本为中心,采用填鸭方式,将课本内容讲授给学生,不注重对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就会缺乏全面理解,不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有些学生则纯粹为了期末考试机械地将书本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没有深入思考。

3.实践教学。我校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十分欠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时间的制定上,往往将更多时间给予前者,学生缺少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实际认识,缺乏经典的案例,不能培养学生全面的了解会计学,当然学生更缺少社会实践,学生就会感觉与实践距离太远。

4.授课时间短,授课内容严重不足。本课程是新生进校学习的课程,我院新生进校较晚,开始课程的学习比二年级学生正常教学周晚4周左右,而《会计学基础》每周只有4课时,使正常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因素严重不足,学生本来就不能接受过于专业性的内容,主要的教学内容又不够上,不能全面学习基础知识。

5.授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较多,班级较多,院内专业任课教师严重不足,院内教师集中教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无法给新生教授《会计学基础》,只有大量聘用校外教师来授课,许多有着实际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由于学院路程较远或会计业务较多不愿来授课,外聘的教师是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不足的在校研究生来授课,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扎实。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改进思路

根据上述问题,我认为可做出以下改进。

1.进行学前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的深入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全面的了解本学科的全面知识,开课之前应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1)学生入学后由本专业任课教师对会计工作、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等情况进行介绍,以往届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例,告诉学生在校努力学习,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没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不能适应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的。(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参观,了解实际的企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中运用的相关技术技能,让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并且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实训操作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改进理论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良莠不齐。《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较强,较为枯燥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无心学习,这就难以实现本专业培养的目标。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组织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会计学基础》教学。(1)讲授式理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应注意围绕学生,激发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更强调新奇的事物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增强感官记忆能力。会计课程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与实际结合,采取简单易懂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货币资金核算时,可以适当举例、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实际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启发式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前,我国会计正面临巨大变革,要让学生学会会计内在的理论和方法,讲授理论的同时应配合具体业务案例和会计处理的讲解,同时联系其他类似业务处理的启发,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仅满足于某一项具体业务的处理,讲课时要不断地通过类似或不同案例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增强自学和后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同学们能独立地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或特殊问题,能从容地应对会计的新变革。(3)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和促进者,只有让主体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教育才能改变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完成课堂实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类同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基础的账务处理问题,则留在课后由学生完成,同时也给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以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传统会计课程只是简单的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知识,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要求,《会计学基础》课程应采用更多的现代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制作电子课件、微课、PPT、视频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表述,使课堂更加活跃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步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才能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服务于《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1)实践教学体系。随课分散实训: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实训目标主要在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程中所讲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相统一,让学生熟悉企业基本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运用实训操作平台:我院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实训室增购了基础会计实训操作平台,可以安排学生在实训室系统的操作实训平台,教师从旁指导,并且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电子打分,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手工批改转为电脑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ERP财务链总账实训:《会计学基础》课程是针对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电算化是最终学生实践学习的结果,因此,本课程教学应结合会计电算化让学生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在本课程结束后,安排1-2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电算化操作,从中体会手工与电算化的差异,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基本操作的认识。(2)实践教学的方式。第一,认识业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根据实训题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基本业务;实训中所涉及材料均采用现今企业正常格式。让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有一个全面、实际的认识。第二,学做结合,边学边做:会计职业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注重实践教学,利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施仿真的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增加授课时间,满足基本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我院新生进校晚,上课时间不足的情况,将《会计学基础》课程由原有的4课时增加至8课时,这样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时间足够的基础上,安排足够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保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基本的专业教学,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授课。对我院教师不够的情况,可以增加专业教师的引进,特别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若新进教师是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可以指定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地教学指导,从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方法、实际操作技能等全方位进行指导,帮助这类年轻教师尽快地融入教学中,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授课和技能指导,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宁,王艳.对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

篇6

Abstract: Economics textbooks as "the most dazzling pearl on the crown of social sciences" have an immense number of books. Despite of making a lot of achievements, Economics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also have some problems, and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goal and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well. The wa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s textboo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from subject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is discussed through analyzing Economics courses.

关键词: 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Key words: Economics; subject system; 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5-02

1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保持了持久的快速增长,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百姓的闲谈,市场、需求、GDP、CPI等经济学名词几乎成了全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四种“显学”主宰过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其一为原始巫术,其二为中世纪的神学,其三为近代哲学,其四就是现代的经济学。作为目前唯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大师级人物仍是今天学术天空最闪耀的明星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经济学是人们对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分别按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或行业)类别设立所谓“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等对应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为了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别,都统称为《西方经济学》。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对专科层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也由过去的《西方经济学》名称逐步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转变,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别于本科注重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向满足岗位、职业群、需要的教学体系转变。

2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现状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构建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外部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就是“知识仓库”,强调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

经济科学的文献汗牛充栋,在过去的时间内,高职经济学的教材多数使用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由于本科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大,强调学科体系,与后续课程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高职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学习之后感到用途不大,成了“屠龙之技”的课程。

为贯彻教育方针,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和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写出版了大量的经济学教材,对经济学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突出存在的问题的是:①高职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大多沿用了传统本科《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高职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②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教材内容的选取缺乏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少实训环节,案例雷同,与教材内容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学生对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难于理解,没有专业针对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脱节;③经济学课程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导数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感觉很不适应,不能掌握和使用这一基本方法。④教材体例陈旧,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章节目编排方式,习题普遍是简单的问答形式的题目,设计技能训练等实操类练习题或者材料完备的案例分析题很少。

3高职经济学教材要符合教学体系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人才观的改变,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一种学习资源,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库,面对教材这种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师生应该成为新材料的主人,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新的主体。教材必须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教材设计的核心位置。

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目标,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所以要妥善处理。

3.1 教材的目标结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适应性,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特点、读者对象对教材的内容起决定作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经济学教材可分为应用型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型教材。

经济学教材的目标结构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以鲜活的经济实例激发初学者的浓厚兴趣,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畅销书。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目标设置得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优秀教材的特点,教材编排上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已够用为原则,以掌握经济学思维方法为目标。

3.2 教材的内容结构高职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选择要区别于本科的学科体系,突出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材结构上体现宽基础,把主要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原理介绍清楚,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实用性,一是要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的联系;二是要把握经济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使教材成为构建教学目标的载体。针对不同专业教材内容的选取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材在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内容要适当增加,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在供给、需求、市场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对于电算会计专业的教材要在成本理论方面增加篇幅。三是在经济理论的表述上,尽量少用的代数表达方法,多用图形和列表的方法表达。

3.3 教材的过程结构首先,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兴趣不浓,教材案例、内容要围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出发,通过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等过程,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其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在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习得、转化、巩固、迁移和应用几个阶段,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知识-实践模式-独立操作-形成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识以够用、兼顾后续课程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实训练习等模块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案例的分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独立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高职教育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工学结合模式为目标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经济学教材应该编写任务驱动、模块化的新颖教材,以适应这种新变化。

参考文献:

[1]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篇7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领域的信息化知识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在我国从企业实施到引入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多年来,各级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实习软件体系和实验室体系,为培养我国成千上万的具有信息化背景的会计人才,推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或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很少,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作为师资本身,由于其知识的复合深度参次不齐,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各校建立的信息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千差万别。其结果是:许多院校当前沿用的课程体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设置显得有点落后和陈旧。例如,有的学校至今还在开设COBOL语言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这实在是有点误人子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建立适应21世纪会计人才要求的信息化教育的知识和课程体系,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确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究竟应当掌握哪些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笔者对珠江三角洲的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或经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问卷的项目比较简单,共3栏,详见表1。第1栏是序号;第2栏是作为财务总监(经理),你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仅要求答卷者在同意的序号的第3栏打勾;第3栏列出了统计结果;第4栏是笔者统计后加上的,是所要求的信息技术所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名称。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信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它远远超过了笔者发出问卷前的估计。笔者认为它肯定也超过了会计学领域的教育界对这一要求的估计。笔者之所以选择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是因为他们的要求与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接近。以此为出发点,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制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计划和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满足这一需要的学生肯定也能满足其他类型企业的需要。

表1所列的1-16项信息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3个板块:

一是办公自动化知识和技术,即序号1-6的知识;二是信息系统理论和基础应用技术,即序号7-11的相关知识;三是企业ERP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即12-16的相关知识。

对于这3个板块的知识,表1的统计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所提出的要求。据此,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除了原来的会计系列课程和英语,数学之外,信息化教育的知识体系当前可以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建设。

第一,必修课的课程设置

知识体系的必修课包括以下课程:

(1)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办公自动化技术)。它应包括MICROSOFT-OFFICE中的WORD,EXCEL,OUTLOOK,POWERPOINT等4大部分内容。(2)电子商务概论。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电子支付系统、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3)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介绍企业网站规划的基本原理与建设。(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某个子系统的开发、编程和实现。(5)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各校可以在VB,C语言,Java语言中任选一种开设。(6)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选修课可以包括以下课程:

(1)企业资源计划――ERP概论。(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3)物流信息化。(4)网络与数据库营销。(5)财务决策支持系统。(6)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7)电子商务解决方案。(8)电子货币与网络金融。(9)计算机网络和安全。

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与会计业务密切相关的ERP、CRM、SCM等业务在转化为信息系统处理时的流程及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更有助于财务人员规划和设计相应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整体运作中的地位。

选修课的课时不宜太多,一般可以在16-32(1-2学分)课时之间选择。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

篇8

7月17号,上午依旧跟着老师查房,然后向超哥学习了正确的测血压的方法。

18号第一次听到有病人称呼我为医生,这是我最开心的。晚上加班,收了一个脑出血的病人,到病房的时候已经昏迷了。和老师一起忙绿着,那一晚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我没有选错,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就像心术里说的一样:人这一生有三样东西是最不能缺少的,那就是信、望、爱,在那晚我看到了。看到那个病人的家人泣不成声,我哭了。

19号,早上查了房过后,便和老师去做了胃镜,了解了做胃镜的全过程,自己还亲自尝试了。我想说,师父人真的很好,躺在病床上她看出我很害怕,一直在旁边鼓励我。下午我自己到了病房查房,第一次向病人问病史,其中还有一个阿姨夸我很细心,让我乐呵了半天。

20号,看到一个腹水的病人,接着看另一个老师做了腹腔穿刺。

21号老师让我尝试自己给病人腹腔穿刺,她在旁边看着。做了常规消毒后,拿着针我的手有点抖,毕竟是第一次在真人身上扎针。老师手握着我的手交我应该从哪个方向进针,什么时候转换角度。学会了腹腔穿刺,这是我当天最大的收获!一周的学习,让我深刻的感觉到,当我穿着白大褂在病房与办公室出入的时候是那么的神气!我会继续努力的!

篇9

1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各具特点,从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看,实验教学因其严谨却略显模式化,第二课堂因其灵活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专业契合度,两者都未能真正发挥其全部作用。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1.1实验教学体系欠完善,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实验教学相对较少,并且没有课外实验教学相补充,实验设备闲置率高,也没有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结合的教学体系。同时各实验课程的开设或重复或者人为割裂的现象严重。实验教学不但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效果,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导致学生的参与率和热情不高。

1.1.2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学习缺乏自主性

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教师主导整个实验进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未能有效贯彻,学生自觉培养实验技能意识薄弱。教师主宰实验,有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进程,有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但也让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更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知识主体的作用。

1.1.3实验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缺少衍生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资源齐备,设备先进,但课程的时间安排欠妥,课外时间的开放程度不高,实验资源的使用忙闲不均。并且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仅局限于课程内模拟实验,模拟环境真切度不高,教学方式上仍是大集中的课堂操作,不能将学生的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衍生教学。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无法令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悟管理理念、学习管理方法、积累管理经验。

1.2第二课堂教学开展有待提升层次

1.2.1认识观念偏差,忽视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些高校认为,第二课堂的主体功能是活跃校园文化,而忽视了第二课堂的能力育化功能。一些高校虽然对第二课堂的功能有所认识,但限于条件,并没有将第二课堂作为整个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导致了高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严重脱节。

1.2.2载体欠缺创新,缺乏专业内涵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多的集中在文体活动方面,与学科和专业相关的活动内容体现较少,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学科发展有机结合的载体建设也未能实现突破,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往往缺少专业特点和内涵。1.2.3活动资源和设备受限,活动缺乏专业的品牌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发和自主的形式为主,不仅存在活动经费的限制,而且受到设备设施的制约,一些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活动往往受到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无法开展,比如模拟软件、电子设备、场地等等,这让活动本身无法真正发挥实效,也大大降低了活动本身的吸引力。鉴于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加上两者各自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是工商管理类人才技能育化的必然选择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验模式使学生难以将分散在专业课程中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而与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促成学生专业技能的育化。

2.1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为不断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各高校均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更新了软硬件,但先进的设备仅仅用于实验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率较低;同时高校第二课堂因为场地、经费分配、设备等的缺陷,无法进一步拓展。将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使用实验设备和资源,为实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实验教学更深的使命,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发挥了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推动实验教学发展。

2.2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是提升第二课堂内涵的需要

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发的活动,灵活但缺少规范,且专业结合度较低。而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改善第二课堂组织松散的局面,使得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培养逻辑思维、积累理论知识,为高校第二课堂增加了内涵。因为这种结合,专业教师和实验导师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让第二课堂拥有更丰富的专业内涵,提升第二课堂的层次;同时因为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学生拥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将所学理论与模拟操作实践相互结合,提高了专业学习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2.3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建设人才培养载体的需要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以各类型的实验项目、课外课题、多层次的实践竞赛为载体,加强师生互动和团队合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2]实验教学注重于以实验为工具代替教学,让学生自身培养动手解决困难的能力,但仍存在明显的教学痕迹。而第二课堂更多的是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机会,使学习由原先的被动转为主动,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从属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本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两者的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的载体,也就是基于实验教学平台的第二课堂人才技能育化体系,这种载体既保有实验教学重理性思维的特点,也融入了第二课堂的灵活多样、兴趣点强的特点,更好的发挥了人才专业技能育化工程。

3构建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的学生专业技能育化载体

基于对构建实验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并结合我院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求两者有效结合的途径,构建学生专业技能育化载体。

3.1充分利用实验软件硬件资源,开展模拟教学活动

场景模拟教学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特定的实际工作环境,从而发现并解决具体的问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模拟谈判以及模拟招聘。师生可利用多功能实验室,仿真布置谈判环境,模拟招聘环境,开展各种场景模拟训练。二是模拟公司治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企业模拟经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测评软件、市场营销管理软件、TOP-BOSS企业仿真经营软件等,并配合相应课程,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化。三是模拟商业实战,将现实中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参数,以及企业的实际参数等输入计算机,学生可以分组成立自己的公司,扮演不同的角色,分析公司当前的营运情况并做出下一季度的经营决策,在竞争中检验自己的决策并以此进行决策的改进。以第二课堂形式组织模拟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实战,在实验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

3.2充分利用实验软件硬件资源,开展案例分析竞赛

案例分析竞赛是将商业企业案例作为背景,在案例中给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分析的教学活动,并采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开展:一是实验室、专业系与社团合作举办的案例分析大赛,将实验室的场地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的创造力有效结合,大大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二是实验室软件推广与竞赛相结合,这种方式旨在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比如TOP-BOSS企业模拟经营赛、ERP沙盘模拟等,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技能展示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其竞赛形式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外显能力。[3]

篇10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授课教师将课程案例等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可以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材中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的经典案例,本土化案例少之又少,并且主要是在课堂上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案例没有预先的思考准备,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学习的效率偏低,无法真正的理解案例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程课件与本土化案例教学资源事前传给学生,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课外进行学习和讨论,重点理解经济学理论在案例中的呈现方式,并做好记录,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教师重点解答这些疑难问题,并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深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现实应用。

二、翻转课堂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本土化教学中的方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本土化教学中采取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一)以社会调研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

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以社会调研为基础的案例本土化教学方式。例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和国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像讲授到消费理论时,教师可以将分好小组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某个区域在设计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意愿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各小组将调查的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并作为一个典型的本土化案例在课堂上以PPT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调查内容,由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交流。作为授课教师而言,可以将比较成熟完善的调查报告作为今后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素材持续使用;各小组同学也能在交流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甚至对一些西方经济理论提出质疑,指出哪些地方不能解释国内的经济现状,以及应该如何进行修正。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性很强,教师在课堂上占用较少的时间介绍基本理论,更多的时间是用于社会调研案例的交流和讨论。

(二)以教师收集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的章节并不适宜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案例,此时授课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准备本土化教学案例,可以自编或根据一些新闻、访谈素材来准备案例。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讲到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时,学生很难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来采集案例。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选取本土典型的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行业的真实案例形成教学资源供同学们课外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本土化案例选取的要求较高,并在课堂上要占用较多的时间介绍理论,并要做更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由于这种类型的案例相对来说离日常生活更远一些,因此也要求教师在讲授和交流方式方面要多作思考,如何让同学们先更好地理解本土化案例,再使同学们能够将这些案例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