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13: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管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管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 化学课程;高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3-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化学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分,并对于学生生活具有很重的帮助作用,如何学好化学,提高化学考试成绩,则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与经验,谈几点化学学习策略,以便为化学学习提供参考。

一、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自觉性

对于化学课程学习,有人认为只需要背背就能学好;有人认为化学专门和有毒的物质打交道而退避三舍;有人认化学背的东西太多而厌恶……而这些认识都是对化学学科本身及化学学习的误解。其实,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科技、生产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学好化学,才能知道哪些物质对身体有害,我们该如何规避和化解,才能知道哪些物质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合成它。因此,化学是门很实用的基础学科,学好化学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人类造福,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利于我们为将来的科技进步作出有益的贡献,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应该好好学习化学课程,掌握基本知识及其理论,指导自己生活实践,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课程学习中去。

二、注重兴趣,鼓励学生质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化学课程感兴趣,才会自觉的参与课程学习中来。在这些学习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我们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那么,学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另外,在学习中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积极探索新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它拥有最丰富的化学课程信息资源,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化学学习,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发烟硝酸和发烟硫酸的“发烟”原理是不相同的。发烟硝酸发出的“烟”是HNO3与水蒸气形成的酸雾,发烟硫酸的“烟”是SO3,而这就需要探究解决。所以,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网络上搜索和下载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展学生化学学习知识面,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到网络上搜索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和素材。这样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大了知识领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积淀,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四、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高中化学复习时,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编写提纲、列图表等方式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同时,在记忆中尽量采用多次记忆法,一般两次记住的知识,我再多记两次,这样可以使记忆得到巩固。同学可以采用分时记忆的方法来加强记忆,早上与晚上比较清静,大脑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在这时间记忆东西相对比较好些。记忆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学会巧记、妙记,即要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动机作用、组块作用、复习作用。实际在化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点都需要记忆完成,例如显色反应、硅的反常性质、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匀速周期表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记忆来完成知识的巩固,所以,学习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有效的记忆方式强化化学学习。

五、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学习任务都很繁重,学习时间对于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障,高中在为分科之前,没各学科都很重要,只有在分科之后,文科学生减低对理科的学习,理科降低对文科的学习,但是学习的任务依然很重,尤其是化学作为最实用、重要的科目之一,只有我们同学转变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适当地多花些时间,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离子方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内容做到课课清、天天清,经常复习巩固,做到融会贯通,坚持学习,合理利用时间,切实做好自己的学习安排,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步骤,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 学好化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自身对化学的认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中学化学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广州.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成绩 其他学科 相关性研究 SPSS软件

我国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试图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1]。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避免各学科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相互脱节的现象。我国目前高中阶段的教学主要以分科教学为主,并且很多学校在高一开始分文理科,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术业有专攻”,却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降,导致学生只爱学某一科,或只会某一科。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取消文理分科的计划,笔者认为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下面将就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对化学成绩与其他学科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

一、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化学与物理学科的关系。

化学和物理都是理科,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在教学原电池和电解池时,以物理电学为基础,用化学知识解释物理实验的微观现象;在讲到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时,教师通常用物理学中的气体状态方程解释;教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些物理特性时,用化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阐述;用化学反应解释物理中原子核裂变,元素的种类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原因,等等。这些内容充分说明理化相互渗透交织,即“理化不分家”。

2.化学与生物学科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理科,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和遗传过程都离不开化学反应,我们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来了解生物,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特征,重要的化学性质(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等,蛋白质的胶体特性,电泳现象;生物学中葡萄糖具有还原性的实质,蛋白质作为酶失活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对其本质了解得更透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误服重金属盐会使人体内组织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中毒。如果立即服用大量鲜牛奶、蛋清或豆浆,就可使重金属跟牛奶、蛋清、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作用,从而减轻重金属对机体的危害。

3.化学与数学学科的关系。

化学中经常会需要计算的题,这就需要严谨的计算功底,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摩尔质量、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有时需要数学中的一些技巧计算;化学中经常会用图像表示物质的变化,这就需要具备数学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教学晶体结构时,学生要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成绩直接影响化学成绩。

二、化学成绩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X市Y中学高一Z班为研究对象,该班有74名同学,选取高一期末成绩,利用spss对其成绩进行分析[3],得到结论如下:

第一,从总体上看化学成绩与数学相关系数最高,因为化学中的计算题和图像题与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关,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做相关题时,相对较容易。

第二,化学成绩与物理、生物、地理呈高度相关。物理、化学、生物并称为理综,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内容上有很多相互交叉的地方,彼此之间会相互促进;对于地理学科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化学与地理在环境保护上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如矿产资源的分布和不同地区环境的污染问题。

第三,化学成绩与语文、历史、政治呈现显著相关,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化学的支撑点。很多化学概念,反应原理都是以文字呈现,并且很多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题中以不同的文字描述。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解分析能力,综上所述,历史、政治成绩对化学成绩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第四,英语成绩与化学成绩相关系数不高,分析其原因,该班级英语成绩普遍较高,而化学成绩相对较低。可能受班级的学习氛围影响,学习英语的兴趣较高,用于学习化学的时间较少,导致成绩偏低,相关系数不高。

三、化学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化学成绩与其他学科成绩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学科对化学学习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有效教学。

1.合理选择和组织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首先,各学科之间的内容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不同学科间的重叠,使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促进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4]。其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进行引课,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感、亲切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内容的精华。最后,通过教师渗透,联系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讲解交叉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2.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文理分科,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进行文理渗透,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告诉学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可能独立存在,两个反应必须同时进行,相互依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针对相同的知识,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起来轻松自如,用起来得心应手。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学科组成了一个系统,每一学科都是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5]。不同学科的特点对化学的学习成绩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可以发现理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对化学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文科的记忆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对化学的成绩显著相关,因此不能忽视文科对理科学习的影响,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构建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谢雪莹.物理学习成绩的科技分析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3.6:19-26.

[2]张忠莹.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性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5:30-36.

[3]黄润龙.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SPSS软件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化学新课程要全面提升化学课堂的全新效益,不仅需要化学教师重点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学概念、方法,拥有现代的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而且在新课标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得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教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的负担、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的开篇课《大家都来学化学》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如果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胡蝶”、“喷水显字”、“溶液变色”等,一下就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兴趣大增,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乐学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学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己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蜡燃烧为例,先熔为物理变化;燃烧有效,新物质产生为化学变化。明显看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化学变化一定伴随随物理变化,区别是化学变化必须有新的物质产生。在介绍物质的签别方法时可以联想到厨房里的糖、醋、酒、食盐等。酒和醋又可以联系到溶液混合物,进而可以想到水体的污染与保护,深切体会一下身边的水资源情况。

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及除垢的方法,并探究石灰石、白灰和生石灰三者的关系。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帖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补充有趣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产生的疲劳,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有效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效果。

在上《大家都来学化学》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可以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例如,利用铁与硫铜反应制做“铜树”,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的真伪。在复氧化碳的性质时,补充“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等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增加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到了更多知识。

此外,在做演示实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改为随堂实验,如“分子的性质实验”、“氧气的性质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等。这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费时不长且无污染的,都可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逐渐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及原理,培养了学生技能的同时,大大增强学生自信心。只要用心研究,认真思考,敢于动手,就能学会化学,更能会学化学。

二、在备课上要下功夫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要上好一堂课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了解教材的内容安排和学生的情况。

一方面,备教材、教法。依据新课标、统编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做什么实验,用什么教具,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如何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等。

另一方面,学生情况怎么样,有多少学生愿意学,学的好的有多少,学困生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怎样,有无心理障碍等因素都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是提高课堂教学重要保障。

三、塑造教师典范的语言风格,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增强课堂语言艺术,变枯燥为乐趣

怎样有效调调控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才能收到最佳化学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不断研究和运用优美的语言艺术,努力提高设问艺术水平,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从而增强化学教育的艺术感染力,提高所有学生对化学知识信息的接受能力。通过形象生动的述,将抽象的化学原理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将枯燥的化学概念置换成有趣的设问语言,这样就可以映射相关的化学新课程。

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利用这首诗歌作为课程导入,组织讲述“石灰三角”专题,要求学生寻找三种不同的物质即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通过组织开展课堂设问的探究活动,加强理解三种石灰石之间相互转换的递进关系,熟记三个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

CaO+H2O=Ca(OH)2

CO2+Ca(OH)2=CaCO3+H2O

化学新课程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联系,有机整合知识体系,文理汇通。化学教师语言生动幽默,妙趣横生,才能促进化学课程的教学通俗易懂,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转贴于

2.合理设问,增强师生交流

化学新课程要科学设置课堂互动交流途径,着眼多元化发展的的交流,安排教师进行合理设问,启发学生参与。可以由学生进行个人探究,相互提问,共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还可以学生和教师相互提问,共同质凝。

教师形成用设问语言来构成化学知识体系的理念,严格紧扣化学新课程标准,重视教材内容的层次感,循序渐进分类编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设问语言,绝对不能一律使用“是不是”、“好不好”等来进行思维方面浅层次提问。当然也不能不分主次,也不管是否有创意,只是一味的发问,这样会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动启发状态,就会感觉师生对话单一乏味,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中,要明确课堂教学设问的主旨。师生通过共同探究,现场进行课堂语言的深度交流,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应用的发展趋势,培养新情景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一定的结合新情景的开放性问题,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密切接触自然,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给学生充足的适应新环境机会,体现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开展的,教学活动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当前信息飞速发展,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学领域,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在化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教材内容,首先要备好课,设计好教学过程,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解分析内容的编排以及要提问哪些问题,做成多媒体课件。还要把握好时机,播放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巧妙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的初始阶段,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学到知识。

在教学《大家都来学化学》这节课时,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一上课就播放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化学制品与化学变化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自己生活悉悉相关。教师提出问题,没有了化学制品的生活会怎样?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就会使整个课堂活跃。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思绪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2.运用多媒体的教学,突破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在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刻,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困惑情绪。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如能恰当的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协同做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的、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学籍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Informat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Students'

Enrollment Status in Common Universities

YAN Shuiyi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The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ty puts forwar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students' identity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innovative student management pattern. This paper from aspects of setting up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ncept, improving personnel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and management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dentity management to analyse informat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students' enrollment status in common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mmon universities; administration of students' enrollment; informatization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大众化阶段,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和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此外,教育部对高校的学籍管理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制度不断变化和完善,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学生信息网中已经建立了“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信息库”,实现了对高校学生的学籍注册、学年注册、学历注册以及在校生过程管理等多个功能。由此可见,原来那种基于小型数据库的、半手工操作的学籍管理系统已经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教育部对高校学籍管理的需求。因此,探索网络化学籍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学籍管理服务,如何真正实现高等学校学籍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各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摆在所有学籍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学籍管理效率,实现学籍信息化管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指人们对管理权力分配、管理职能的配置,权力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的总和。它是指导管理行为和构建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不同的管理理念下会产生不同的管理行为。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应该大力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便捷作用,进而实现学籍信息化管理。这不仅是提高学校学籍管理效率,减少学籍管理过程中的出错率,缓解学籍管理工作压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实现学籍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学籍资源的共享度,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更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校的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的教学秘书还有广大师生都要提高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学校各级领导,更要重视对学籍信息化管理的经费投入,使得这一信息化管理理念能够成为现实。

(2)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调动学籍管理人员思考学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在学籍管理信息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这支学籍管理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甚至许多院系的教务秘书都是由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来担任的,这些人员当中有少数连最基本的软件操作都不熟练,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学校都是两三年聘任一次,导致这支队伍经常变换,非常不稳定。这些都对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推进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针对上述学籍管理队伍这样一种现状,为了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管理能力,首先,学校要严把用人关,摒弃原先那种“人人都可以管学籍”的观念,对新引进学籍管理人员从学历,系统操作能力以及服务态度等各方面进行把关。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及时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籍管理人员尤其是院系的教务秘书进行培训,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学籍管理制度的培训和教务管理系统的培训,培训人员可以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也可以邀请教务管理系统开发人员来对教务秘书进行教务管理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可以邀请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做的比较规范的高校的学籍管理方面人员来进行讲座;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一对一培训的形式,还可以采取高校之间观摩学习、调研的形式,以此来加强提高这支队伍的学籍信息化管理能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可以通过校内教研项目课题立项的形式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学籍管理人员思考学籍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解决办法,思考教务管理系统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对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推进也是至关重要的。

(3)开发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加强学校学籍管理系统和教育部学信网两个信息化平台之间接口的软件开发,逐步实现高校三级学籍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5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高职院校; 教学; 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促进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也促进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与本科不同的鲜明特点。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部分教师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入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的情况。致使所选教材、财务软件仍停留在老的版本上。

2.教材质量、内容不利于人才培养。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在财会专业中,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材较多,而适合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实验实训的教材很少,多数来源于软件公司的培训资料,这些资料对于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及销售管理等方面涉及的很少,经济业务过于简单有时与实际不符,不能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直接影响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另外,相当多的教材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两类缺陷:一类是只讲述基本理论 ,缺乏与应用软件配套的操作内容;另一类是仅讲述核算的操作过程,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同时,教材内容也往往落后于各种实际技术的发展,由于会计电算化所涉及到的会计要求和计算机技术等发展变化很快,而这些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教材中无法及时调整补充,造成教材与现实脱节。

3.教师能力制约电算化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工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会计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技术融会贯通,合二为一;另外,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评聘职称进行的。从而造成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4.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实验方面不合理性。在目前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还普遍存在计算机内容与会计内容相脱离。一些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比较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大多建有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普遍没有受到重视。

二 、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提高认识与时俱进。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环境推动着教育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更多更新的教育理论,高职院校的师生必须提高认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当前国内最优秀的几种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等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掌握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的一般流程,掌握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往来账项管理。并能熟练运用软件进行会计处理工作。 学校应该增加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实验室的投入,硬件、软件适应教学需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会操作的同时,在找工作方面更有竞争力。

2.提高教材质量、丰富教内容。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开发、编写能反映新知识、新技术 、新工艺以、新方法以及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在教学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材主要根据一些案例编写而成,其中案例来源可通过以下途径取得:教师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收集实际工作的案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企事业单位做一些实际工作,既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可收集一些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根据企业生产状况经过整理作为教学教材。在设计和选择会计案例时应注意,教学案例必须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不能主观造成,教学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共性,同时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让学生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利于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删除过时和不实用的内容,节省教学时数 ,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应主动地再学习,力求知识更新。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以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学校可以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到学校来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把企业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培育好这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并且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让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及时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优化课程设置、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系统教学内容既应该包括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该包括实验教学内容。为此开设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实训非常必要,这是培养和检查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即:会计电算化的专业知识实训与企业运作平台的信息化实训。第一部分包括:一是小型企业基于在线的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 ;二是中型制造业基于 ERP的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 ;三是集团式企业的大型 ERP系统会计处理与财务管理。第二部分基于ERP企业经营电子沙盘。将会计电算化放在企业动态经营的过程中,用实践去检验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多媒体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弥补课时的不足。师生由此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实现“教育平等,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新型教育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电算化复合型人才,而我们这些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昌勇,黄国胜.电算会计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高师 化学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观念 教育实习时间 专业课程内容

一、转变教育实习观念,合理定位教育实习目标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的基础性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学校规模相对稳定后,学校的工作重点又转向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本科理论教学,然而教育教学实习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仍被忽视。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到实习基地建设,从教学实习的管理到教学实习的指导师资,从学生教学实习的实施到教学实习结果的考核,均被“淡化”。加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思想的影响,教育教学实习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高师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教育实习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高师教育实习不是高师教育的一个独立的环节,不应仅仅作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检验,而应是整个高师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时间上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育实习与高师的教学活动、非教学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校、教师、学生应树立高师教育实习整体化价值观和多元化功能观。它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经过一个阶段后达到师范培养规格要求的教学过程的整化阶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是对高师产品质量的全面检查,因此它反映了培养合格师资的层次性和全程性。在2001年11月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研讨会”上,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强调指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周远清同志的讲话,将实践教学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从教师专业成长来看,教育实习只是为“准教师”心理、气质、精神状态上向教师和成熟个体跨越的一个中介和过渡,不能仅着眼于培养一位好教师,更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每位教师与学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实习观念,端正态度,如此才有可能提高效率,做出成绩。

二、调整教育实习时间,科学安排教育实习比重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时间为6―8周,实习的方式相对集中,目的是想让学生们把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教学现况,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初步培养师范生独立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然而8周的教育实习,实际上学生真正能够上讲台授课的时间至多只有一至两周。一方面,由于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往往刚熟悉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角色时,实习就要结束了,就只能讲几节课,不能深层次地理解教育实习的目的,忽视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参与班级管理等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由于考研、招聘会时间的临近,有的实习生为了一心准备考研或参加招聘会,根本就没把教育实习当回事,只想着应付了事。

建立一种“全程教育实习”的理念,即在绝对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的同时,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阶段和连续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可以将教育实习分为两次进行,将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班主任实习、学校管理工作实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可以如下操作为:在大学第2学期可以随机选择到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学进行见习,在第4学期再进行第二次见习可以选择与上次不同的学校见习。如:第一次选择非重点中学,第二次要选择重点中学,每次见习的时间为1―2周。在第6学期可以进行第一次实习,实习时间可相对较短(4周左右),在第8学期进行大实习,实习时间至少应为10周。在教育见习中,学生根据见习安排,积极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等。在实习中,学生要完全融入学校的生活中,体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应该在实习期间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活动,如果能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操作效果就会更好。

三、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技能职前培训

要改变师范生职业技能较差,所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当前中学课程改革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无措的状况,就必须有效地加强高师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丰富教育学、心理学与化学学科、化学教育结合的内容。具体包括:(1)模拟实习──主要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利用声像技术对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方法进行选择性模拟、演练、讲评和分析,进而进行反思和改进,发展师范生的教学专业技能和能力。(2)教育见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非实习时间,到多所中学充当在职教师的助手,实地接触和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主要是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接触中学生,尝试对中学生作个别辅导的工作。从大二开始,每学期2次共一周见习。要有专任老师指导,有具体的见习任务,布置见习作业,制定见习的考核办法。(3)改编《中学化学教学论》,使其贴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进行选定内容的教学设计,加重“课例点评”与“案例分析”的分量。“课例点评”与“案例分析”强调褒扬贬抑并重,宏观微观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得它们的角度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观点更富理性,从而全方位地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教学,引导化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4)组织学生听有经验的中学第一线的教师、班主任和校长的专题讲座: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经验教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和育人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等。

近年来,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对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调整教育师范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实习工作的指导,注重师范生教学实践与能力培养等,但是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世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浪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应针对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借鉴国外教育实习改革的先进经验,构建新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新体系,探索出具有我国师范教育特色的化学教育实习的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邬振明,王小梅.高师数学系教育实习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5,(6):92-95.

[2]杨晓.关于高师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5,(6):78-79.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

教务管理是学校的核心,高职院校一般有多个学历层次,各种业务关系比较复杂。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很好地处理多学历、多层次之间的复杂关系。更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资源和教室资源丌展各类教学活动。目前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包括教学计划的频繁改进,每年学校要花费很大力气组织改写教学计划,信息化使得对教学计划的管理方便快捷。学校的各办公室业务往来基本上都围绕着教学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相关数据,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各办公室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减少了部门问的业务往来,提高了办事效率。通过该系统的开发,使笔者对管理系统丌发的理论研究也有较大的意义。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不断高涨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高校学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籍管理工作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学生进校后因种种原因导致的转专业、休学、退学等学籍异动及大量的成绩管理工作逐年增多,而且手续非常繁杂,直接导致了学籍管理工作量的大幅增加和管理难度的大幅增大。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方式多为传统手工方式,由于分散管理,易发生数据丢失,劳动强度高,速度慢,且在统计时易发生错误情况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手工学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与学校发展的需求,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稳定的学籍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基于“一体化”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学籍管理“一体化”系统可以准确、快捷、方便地完成学籍管理工作。特别是在计算机联网后,数据在网上传递,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规范学籍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其把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数据计算处理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相关管理政策的研究实施,进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也减少人力与管理费用,节省教学资源,最重要是提高信息准确度。

二、高校学籍管理现状

高校学籍管理涉及教务、学工、各院(系)、财务、后勤、图书等部门,各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流程和方法,有的是信息化管理。有的还是原始的纸质台账式管理,部分之间的管理模式的不一致导致学生学籍信息的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一般情况下,学生学籍信息教务部门相对准确掌握,当其他部门掌握的学籍信息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往往是向教务部门核实学生的学籍信息,这就要求教务部门的学籍信息要实时更新,做到准确无误。现今利用教务系统来管理学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通行的做法,但完全依赖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种种困难。例如、学生在申请学籍异动时,往往会涉及到学校发文,要做好学籍管理流程和学校办公流程的无缝对接困难重重,往往学籍管理系统和学校的办公系统不是基于同一个平台,往往两个系统是两个平台,要做好两个平台的对接难度较大,不切实际。另外传统的纸质材料申请是单向的一个流程,一旦在其中的一个审批节点暂停,整个流程就将暂停,无法做到实时准确更新。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多以手工管理方式为主,工作量大、效率低、准确性低,反馈滞后,重复劳动多,不能全面、详细、准确、快捷地为决策者或需求者提供信息。在一些院校,教务处、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网络共享机制虽已建立但还不完善,有的院校甚至还没有开通网络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建立了学籍管理信息交流和网络共享平台的院校,由于二次开发的能力和技术不足,在招生专业不断调整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工学结合与学分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科成绩、论文成绩、实习成绩、操行成绩、专业变更、学籍异动、奖惩情况等信息不能通过网络系统自动整合汇集在一起,也就无法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档案库,可供随时调用、增删和统计分析之用。在学生毕业前,要对毕业班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包括几个学期的必修课成绩、选修课成绩、毕业论文成绩、毕业操行成绩、毕业实习成绩、每个学期的补考成绩、大学英语成绩、计算机等级成绩等,以便确定是否准许毕业,确定专升本人选,并进行学籍成绩存档。由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等原因,在毕业生成绩汇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成绩的学期标注、限选课和任选课标注、科目名称标注等不明确或不正确,有的成绩从系统导不出来,有的科目同一学期重复出现,但成绩不一样,甚至有的全是“0”分或是空白,等等。这就必然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1、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籍档案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前途。高职院校构成比较复杂,学籍档案形式多样,涉及的系、部也多,学生信息复杂等,给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转递和管理利用等环节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以及学生本人,都必须提高学籍档案的重视和认识,完善学籍档案。

2、学籍管理缺乏专业技术。部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仍分部门管理的多系统模式,没有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每个部门各用一套信息系统,增加了工作量,信息不能共享,重复劳动多、准确性低、反馈滞后等,满足不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院校虽然有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但很多数据还是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处理,而大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都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工作上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

3、学籍管理队伍建设不够强,必须提高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学籍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缺少组织相关的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难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另外,必须保持学籍档案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关心和激励学籍档案管理人员,使其安心本职工作,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对策:提高现代化水平

1、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应对广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坚持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统一领导,切实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学籍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学籍学历工作的严肃性。高职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变动的办理程序,如转专业、复学和休学等进行明确。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严格审查各类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规范证书的发放工作,监督学历证书的办理工作,规避毕业证书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纰漏。同时,对学籍注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明确,对相关的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根据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学分制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并科学的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免考、选修、免修和修读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规定,学籍管理人员应在醒目之处挂出流程图,对那些有较强手续性的学籍管理工作,如退学、复学、休学、转学和转专业等,条理清晰的列出每一个步骤。同时对于学籍管理工作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应以学期为主线,对每周和每日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进行张榜公布。这样对规范运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作出保证,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

篇8

在当今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在高职教学管理方面,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与其相关的问题也得到人们的关注。

1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管理信息化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报告中,后又得到教育领域的认可。我国自21世纪初期提出了相关概念,信息化建设从而走进教育管理界,被广大院校认可并采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1)教学管理资源化。当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在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管理者将资料信息转变为数字形态,不但减少了原本纸质资源所占用的空间,同时便于教学管理者对所需资源的查找利用,提高了效率,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取更大的效果。扩大了存储空间,也节省了相关人工,打破了传统的资源限制。

(2)管理资源的共享。伴随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源管理教学的工作效果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应用信息建设扩大资源的共享范围,有助于新管理方式的建立,提高管理者工作效率。

2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滞留。某些高职院校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同行业竞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没有提起重视;还有些高校虽然重视了信息化建设,但中心没有放在管理模式与观念的改进与更新,没有脱离传统的教育管理,对现代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发挥以满足相关需求。实际上,教学管理信息建设化模式的创新是关键因素之一。

(2)管理能力有限。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设施和水平的先进性是一方面,起主要因素的是管理团队的能力。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上,面对管理的各项事务工作、杂乱分工,很多人不愿担任该项工作,造成了管理者由一些青年教师兼职,对管理信息化的工作缺乏深入探究,缺少热情,操作方式也有一定的欠缺。

(3)应用范围较小。从现阶段来看,高职院校在外部硬件设施方面有一定基础条件,而对内部信息的利用还处于初级水平,暂时只应用于学籍、教学计划、选课、课表、考试、成绩、教学评价等领域,相较之下教师串课、有关考核、教学检查、设备管理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度较小。构建高效多用的信息化网络,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都是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对的问题。

(4)建设不够完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由于自身条件同步所形成的建设系统也有所不同,如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院校中的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评价考核等都存在差异,这时所应用的基础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就难以解决这些差异性,需要付出一定的投资去修改与完善管理系统,还需要针对院校师生及教学状况的评价与反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善与解决。

3相关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策略

3.1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及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及操作能力是教学管理信息建设化的有效推动力之一。因而,高职院校想要达到信息管理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将其对工作内容的关注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起来。适时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活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与氛围,力求得到校内师生的集体支持。在传播与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当中,注重教学管理者相关计算机技术的提升,适当组织相关培训以加强管理者的操作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系统有效作用的发挥,使信息资料的获取、整理、分析及使用等问题方面得到改善,有助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3.2从管理者与学生两方面入手拓展应用范围

教育管理作为一项较大的教育工程,想要更好的体现信息化管理在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需要抓住系统建设的重点,从管理者与学生双方面入手。管理者方面从个人工作能力到经验积累、工作业务的培训与深造、奖罚措施、教学任务及成果评估、研究成果等情况的管理,对院校系统把握管理概况,提升教学管理有关键作用;学生方面,着重于学生基础水平、学籍资料、导师信息、学生思想素质、学习能力及观念等情况的管理,对院校系统了解学生概况,有针对有根据实施教学管理有关键性作用。从这两方面入手,扩大信息化管理的应用领域,增强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通过信息系统类功能类别的合理划分,实现师生对信息系统的便捷使用,让管理者更好的掌握操作方式,提升管理工作绩效,进一步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目标。

3.3加大管理信息化的投资进一步完善管理平台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面的投资需要增加,完善信息化技术的硬件设备,购买相应设施,扩建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管理建设水平的提高。优备教学管理人员,将专业技术者带入管理团队中,带动团队专业技术,实现“软件”硬件的同步提升;实现管理平台的完善与充实,教务相关领导通过建立管理平台,实现对工作者的培训、监督,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与反馈,合理分配管理权限,建立优质流程,从信息的采集到查询使用、监控与反馈等,具体涉及到人才的培训管理、课程调配管理、资源库建立管理、规划管理、业务评估反馈等等。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处理,达到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教育领域管理服务能力。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5-0075-02

高校是把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承载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任。要想培养好学生,就必须建立良好和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而其中学生档案管理恰恰容易被大家忽略,甚至有些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就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从而实践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最终影响了高校人才的社会输送和人才的合理有效配置。所以,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综合管理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培养社会人才方式方法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高校从教育战略的高度对学生的档案管理进行统筹规划,不断推进相关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1 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规范性不足。高校学生档案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每一个建档和信息整理环节都要规范操作,比如基本信息的录入、各种资格的审核、考试考核成绩整理、毕业审核及相关资料报批和各种资料归档等。但是,实践中由于学生档案最初是比较零散的,加之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料的重要程度认识的不足,档案工作和归档内容存在不规范不严谨的状况,有些档案的保存方法也缺乏科学性,有的还存在表格前后不一、资料缺失和档案资料五花八门等现象。

②环节安排不健全。档案是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和成长的记录,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方法,档案只有实现了转动,教师才能通过借阅、查阅等方式实现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但实际上,许多高校档案材料往往以散落的形式存在着,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整理和归类,导致有些学生档案看似挺厚实而实际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往往成为闲置的摆设物。这样,就无法使档案实现查阅、借阅、送达,教师通过档案了解学生的途径就会丧失。

③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看似一项单一的工作,但涉及的内容庞杂,关系到的部门也多,关乎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应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保障。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缺乏完备的体制机制,有些高校甚至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相关单位与档案管理部门、教师与档案管理人员等,相互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合理的制度设计保障沟通的实现,缺少具体的原则、标准和相关规定,从而使学生的档案资料长时间里处于散乱状态,往往导致学生信息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有的还会造成学生档案遗失和遗漏等严重后果。

2 完善档案管理的主要对策

①完善制度建设,整体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对于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来说,制度建设是根本,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完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就要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构建一套包括信息资料收集、档案交接、科学录入、完整送达等在内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资料收集制度。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有利于收集学生入学、考核、测评、毕业等环节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决不能马虎大意,粗制滥造,避免将来给学生造成伤害和损失。二是建立严格的档案交接制度。档案交接看似一个常规性动作,但实际中却很容易出现错交、漏交的现象。所以,必须建立档案资料转交制度,使档案交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规,避免档案交接工作因为档案管理人员的变动而出现一系列问题,防止出现未对资料登记、分类、造册就交接的情况;三是制定档案录入的规范标准。对学生档案进行按期录入,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比如对学生考试成绩、实践考核、奖惩情况等信息的及时录入,会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重视。要建立规范的学生档案信息按时录入制度,形成责任追究,对不能按时录入学生资料信息造成重大影响的进行惩处。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送达制度。学生档案的送达工作是一项及其重要的工作,做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等选择,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送达制度,及时将学生档案送达学生所在单位,或经过学生同意,将档案移送给人事部门。

②以问题为导向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明确责任,使工作人员有责任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的问题,哪里有问题就落实哪里的责任。比如档案管理中的制度有问题就要完善制度,就要针对制度完善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谋划制度建设工作。要落实学生档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和问责,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使工作人员明晰权力义务,扎实推进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切实保证学生信息资料的归档和整理质量。

③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档案管理既是一项体力工作,也是一项智力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更需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要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不定期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对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加强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和学生联系的技巧,获得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料,避免出现信息错误。

④加强档案管理宣传,提高学生的档案意识。档案是学生的档案,应该是学生最为关心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档案材料没有或是缺乏科学的认识,往往导致一些数据的填写出现错误,损害了自身利益。所以,高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更新管理意识,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给学生宣传一些档案管理知识,或者是开办一些档案知识性的普及班,让学生们了解认识档案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填写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3.1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表明,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推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规范化、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更有效地培养社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显示出了明显的工作优势,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校内教育资源的传送和配置,而且还可以实现与其他高校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互联互通,及时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学校工作水平和办学水平全面提高。

3.2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一是要确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标准。高校必须要从学生和学校发展实际出发,站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长材的高度,设定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标准,这个条件要与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向变化。目前来说,高校应该按照相应的标准购置配备技术设备,设置相应的岗位,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职化。高校要开展有关信息化建设宣传,在档案管理人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使他们明确相关标准。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实现各部门之间与档案管理部门的协作。

二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档案管理数据库。现在来看,许多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还是体现为一个起步状态,有的高校虽然有些成效,但总体来说,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究其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科学的数据库。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首先加快数据库建设,从而才能把先进的技术运用到对档案资料的管理中。

三是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办公自动化是实现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因此,要真正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就要从配置计算机开始做起,围绕档案管理相关内容设置最优计算机网络系统,切实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69-04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科专业不断地增多,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大,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统一地教学管理,由于覆盖面过大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有必要采取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然而,许多高校在学校层面上已采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但由于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不能如同学校层面信息化那样进行统一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仍然存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不断提升的空间,有必要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索。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按照学科或专业门类进行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立足于本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对上接受并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意愿,对下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活动并监督教学质量,故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给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致使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专业增多、师资扩充,教学任务安排环节也在不断增多,致使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大,给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包括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等,还有许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需要及时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协调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学院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显然,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杂且强度大,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故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平台将其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书面通知、电话通知等方式中彻底解脱出来,以提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整个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

2.教学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使用效率低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为了满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需求,加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为教学管理人员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改善传统的纸质办公条件。但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单独完成,其工作成果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完全独立,且多以Word或Excel电子文档的形式零散存储,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安全性比较差,使得工作成果难以积累和传承,管理查询效率很低,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故教学管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和无纸化办公并规范管理教学文件资料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沟通与交流

多数高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比较单一,一种方式是通过每个学期中间组织教学院长、督导组专家、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组织督导组专家听课和学生给授课老师教学评价打分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学管理网上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广大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此,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有必要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进一步拓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并与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对接,使得教学管理体系整体得以优化。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和方案

1.建设目标

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与学校层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关联和互补关系,通过构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学院公共信息管理等,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教学过程质量信息的反馈与处理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院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大大缩减教学管理流程,解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事务繁杂及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建设方案

以往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一般由多位教务员负责完成,每位教务员工作成果通常会产生大量文档资料,且数据信息完全独立,难以对这些文档资料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学院教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每位教务员工作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将会统一存储到数据库中,以方便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以上对二级学院当前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对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具体工作运行模式转变如图 1 所示。

三、系统功能实现

1.系统平台构建

考虑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兼容,实现二级学院数据与学校数据共享,减少冗余,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共享。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授予教务人员不同处理事务的职责,同时,该系统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放部分教学信息。系统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如图2 所示。

2.系统功能设计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教学管理事务的集成平台,根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分类,该系统总体功能可划分为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五大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总体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1)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

①学风警告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到课率不高(如迟到、早退或逃课)、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作业剽窃现象严重、请假方面存在不正之风、上课多次睡觉、玩手机等情况通过系统及时上报,系统将自动汇总并反馈给学院教学科,学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比如警告、通报批评、取消考试资格等。

②教师工作量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核对教学工作量和津贴信息,若存在疑问可以通过系统将问题反馈给院办。

③教师教学资料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提交教学大纲、授课日历、教案等。

④教学管理网上调查: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教学过程中教风和学风、教师在教学(如课堂教学、指导课程设计、实验或上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教学质量反馈等与教学相关的事宜进行调查。

⑤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用于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⑥教学事务通知服务:通过发短信、电子邮件或QQ、微信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学事务信息重要时间节点的自动提醒机制,如重要教学会议参会通知、新学期开始第一周上课提醒、课程监考任务信息考前通知、国家法定节假日教务处调整上课时间信息等温馨提示,防止教学事故的出现,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从打电话通知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约了教学事务通知的时间。

(2)教学档案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教学资料如课程考试资料(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平时成绩单、实验成绩单、考场记录单、试卷分析单、成绩报告单)、课程设计资料、课程实验或上机报告、生产实习资料(日志、周记、总结、试卷、成绩报告单)、毕业设计资料(任务书、进度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说明书、毕业设计相关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决议及成绩单)、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资料等,将其录入教学档案资料库,以方便各种检查或者教学评估时查询和借阅相关资料。

(3)教学成果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成果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将各类教学成果文档录入教学成果资料库,当需要查阅相关教学成果资料时,只需通过教学成果数据库设置查询范围进行自动查询,并可直接打印相关教学成果文档资料,提高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以往手工查询方式出现的差错率,并避免了以往纸质教学成果资料长时间存放存在遗失或者破损等问题。

①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主要包括各类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教师主持或者参与教学建设项目等。

②指导学生创新成果方面: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比如,以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为例,在竞赛方面:指导学生获得各级“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外语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

③其他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获奖、青年教师课堂观摩教学比赛获奖、教师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优秀成果奖、中青年教师在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奖、教师在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优秀教材奖等。

(4)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①专业和教材建设:负责新专业和教材出版计划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和优秀教材奖的申报,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将自动汇总生成学校统一要求的格式,统一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报至教务处。

②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5)公共信息管理

①通知公告管理:用于学院各种最新通知公告,如: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例会、国家法定节日放假期间教学安排调整的通知、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等。

②学院教职工通讯簿:用于方便查询学院教职工的通讯信息。

③常用文件下载:用于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文档与表格的下载。

3. 系统界面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功能框架结构,利用和HTML完成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界面的开发,该系统主要运行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身特点,通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地应用有助于规范和简化日常繁杂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轻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差错率,减少教学事故的出现,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8-20.

[2]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大学教育,2013(13):150-151.

[3]阎燕.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