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9 17:3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期末考试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谁算得都对。(20分)
32÷8= 64 ÷ 8 =27 ÷ 3 =63 ÷ 9 + 32 =
28+32=3 × 6 = 30 ÷ 6 = (69-24)÷ 5 =
72÷9= 56÷8= 54 ÷ 9 =9 × 4 ÷ 6 =
4 × 5 =24÷6= 73 - 45 =8 × 7 -18 =
56÷7=16 ÷ 2 = 77 + 23 = 40 ÷ 8 + 35 =
二、填空。(10分)
1、20÷5读作()
2、24÷6=(),表示把24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表示24里面有( )个( )。
3、8的2倍是(),8是2的( )倍。
4、直角比()角大 ,直角比( )角小。
5、读出和写出下列各数。
805读作:( ) 五百一十写作:()
200读作:( ) 一千零八写作:()
三、在 里填上“+”、“-”、“÷”、或ⅹ”。(9分)
3 8=24 3 8=4 6 66=0
36 9=4 7119=90 56=30
36 6=30 205=4 1810=28
四、画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6分)
五、比一比,看谁算得准。(15分)
6ⅹ8+15 6ⅹ9-17 9ⅹ4÷6
35÷5ⅹ4 45÷5+12 (69-24)÷5
六、解决问题。(36分)
1、我今年9岁,爸爸今年是36岁,爸爸的年龄是我的几倍?
篇2
关键词:管理学;综合性全程考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的形式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好的考试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良好考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传统单一的笔试考试方法,一卷定乾坤,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一改过去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由于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这种考试方式也凸显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一、传统《管理学》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不全面
目前管理学考试多采取终结式的闭卷笔试考试,考试方式单一,加上有的学校要求基础课实施统考,而每个老师要求学生读的参考书目不同,补充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统考,试卷内容只能局限于教材,这就出现了教师考前划范围,圈重点,学生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
(二)考试形式不丰富
考试形式一般有开卷、闭卷、半开半闭、口试、课程论文等形式。目前,管理学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注重考察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理论的运用则由于其标准答案难以统一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难度,在闭卷考试时考核的较少。因此这种单一闭卷考试的结果忽略了管理的艺术性,更多强调管理的科学性。
(三)考试题型不合理
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所占比重过高,而案例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所占比重低,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普遍采用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案例题、论述题教师一般设定了标准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视为错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方便了教师阅卷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及其特点
(一)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提出及定义
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能否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管理,若出现问题马上加以分析改正,监控重点侧重于防止及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这种做法明显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样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程监控而不是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
所谓综合性全程考试要求考试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其强调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改革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强化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督促,注重考试的反馈作用,建立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模式。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特点
1.考试内容的综合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以理解性、应用性和综合题为主。比如考查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应用,可将该题目设计成论述题,如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性特征,进行SWOT分析,识别你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理解,更加注重对这个工具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的转变。
考试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还包括教师指定的课下阅读的参考资料和经典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考试内容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突破了教师教什么考什么,而且也突破了仅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多地注重平时的积累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考核方式的丰富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考核的综合性和全程性,教师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全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以考勤点名、回答问题、专题讨论考核为主,课下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典阅读为主;期中以调研报告的撰写、课堂小组汇报为主;期末以闭卷计算机考试与开卷纸质考试相结合,机考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纸质开卷考试以情景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等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同r还可安排适量的选做题。
丰富考核方式,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考试评价的完善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一卷定乾坤”的弊端。这种考试模式使评价突出全程性特征,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有据可依,避免了过去凭教师主观喜好随意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由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从而根据期末成绩来评定平时成绩,从而使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或丧失客观性。对学生而言,这种考试评价模式大大打击了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轻松过关的学生。总之,综合性全程考试评价更能充分体现出考试评价的立体化和完善化,对打击考试投机分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三、《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针对《管理学》课程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笔者在6年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新模式。
(一)设计指标
综合性全程考试的全程性特征要求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整个学期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课,就应首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内容、要求和标准等事项,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其次,要求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按照5-6人每组的标准分成学习小组,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教学和考核活动建立组织基础;最后,向学生公布授课计划、讨论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参考阅读书目和辅导答疑安排。在课堂上要安排考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的考核;在课下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思考题,准备课堂互动,为课堂讨论收集资料,阅读管理类经典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在期中安排一次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与课程有关的社会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在期末安排期末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二)具体内容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是通过全程和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素质进行系统考核的一种方法,符合素质化考试的要求。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能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辅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综合性全程考试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该模式时需要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及其比重,另外要进行试题库的建设,对于客观题可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予教师较大的自
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关键的是要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笔者将管理学课程成绩按照平时与期末1:1
的比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互动、读书报告和调研报告等五部分组成。既涵盖了课堂表现,也包括了课下的预习、复习和练习。在平时成绩构成及权重方面教师应有较大的自。教师自行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平时成绩的构成及比重,在期末考试时,试卷内容不受题型、题量的限制。
2.试题库的建设
期末考试可采取机考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要机考首先就要建立机考试题库,由任课教师根据每章内容的重难点,按照大纲的要求出一定数量的客观题,并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不断更新与完善,保证试题的数量和质量。像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采取计算机考试,案例分析、论述题和实例操作等主观题采取开卷笔试。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考试作弊,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使得考的覆盖面更广,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衡量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试卷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客观型、复述型题型向分析性、创新性题型转变
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一般都是属于客观性和记忆性试题,答案一般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采用开卷考试后,这些题型显然是不适合的。开卷考试要少出记忆型试题,增加分析性、发散性试题。比如可以设计情景分析题,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下来分析实际问题。如“有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发现会议室的窗户很脏,好像很久没有打扫,便打电话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行政后勤部负责人,该负责人立刻打电话给事务科长,事务科长又打电话给公务班长,公务班长便派了两名员工,很快就将会议室的窗户擦干净。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请你分析一下该公司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外,同样一个知识点,在闭卷考试中,可能以简答题型出现,但在开卷考试中,可以以综合设计题的形式出现。如《管理学》课程中,为了考核学生对计划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在闭卷考试时,我们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而在开卷考试中,我们将它设计为一道策划题,如表2所示。
(2)评分标准多元化
主观性题目的考试,不要采用标准答案,只用给出答题的思路和要点这样的参考答案,并给阅卷教师一定弹性的空间,比如只要答够3个或几个得分点就给满分。教师评分要灵活,不要死扣字眼,硬套答案。在评分过程中, 只要学生解答时符合题意要求便可酌情给分,这样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无标准答案考核制度也给教、学双方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使学生不仅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种考试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核,而且考核过程和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素质化的要求,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逢银.人文社科类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构建研究――以《行政管理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篇3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 命题理念 命题原则 命题标准 命题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04-03
从2001起,小学英语成为国家课程,很多小学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了小学英语。但是,由于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的初中招生考试已被取消,小学阶段的英语测试很少有大规模的考试。目前小学生使用的英语试题基本上由教师自行设计。小学英语的终结性评价一直没有充分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甚至对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起到了一些不良的反拨(backwash)作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所以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研究。.我们知道英语测试作为英语教育活动的四大环节(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与评估)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为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因此,测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评估学生掌握与运用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以测试为形式载体的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如何适切新课程标准要求,笔者的认识思考如下:
1、命题理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测试与评价的三个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英语课程标准》主张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1.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途径是评价,可以说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终结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最后环节,对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发挥着指导作用。
1.2 小学英语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的评价目的和小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1.3 命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体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用的能力。
2、命题原则
英语测试与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语言测试一般应具备五个原则:即,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区分性(discrimination)、现实性(realty)和教育性,即良好的反拨作用(backwash effect)。
2.1 有效性,(效度)有效性反映在测试的不同方面,验证有效性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数据。如:内容有效(考试内容的代表性,选择内容应广泛)、结构有效(试卷结构的合理性,兼顾语言内容和技能的各个方面)、共时有效(现行考试与以往成绩的关系,与教师掌握的情况相比较)、预测有效(考试成绩与学生以后发展的关系)、答题有效(学生答题情况:是否认真,是否作弊)等。
2.2 可靠性,(信度)包括考试的可靠性(稳定一致的程度)和评分的可靠性(稳定一致的程度)。命题应具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考试的可靠性,效度是指考试的准确性)。题目要能准确地测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应用知识能力地真实程度。
2.3 区分性,(区分度)指某次语言测试能够区分参加考试学生优劣的程度。检验试题的区分度,主要是测算难易度和区分度。好的试题的难易度在30-70之间。有的题,如果水平好的同学做对了,水平差的同学做错了,这样的题就有一定的区分度。命题时题目的难度和分量要适当,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又要使不同程度的考生拉开距离,看出水平的高低。题目编排时,要注意从易到难,分低、中、高三档,成梯度上升。
2.4 现实性,指试题的背景是来自干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或其它学科现实――与生活或社会相关的题材。避免在试题的背景或解答中出现与生活经验或其他科学原理相悖的情形;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才能够理解的试题素材;避免试卷的整体表达方式有利于一种认知风格的学生、而不利于另一种认知风格的学生。否则,或者导致考生由于不理解试题的背景而造成答题方面的不必要障碍,或者引发教学中产生不良的机械性记忆学习模式。
2.5 教育性,即良好的反拨作用,指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反拨作用和影响。好的外语测试应对受测者和教育者起正确引导和教育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促进作用,具有教育性。但是,也有一些测试或试题设计的不错,区分度很高,也便于实施,但是,使用不当,对教学会产生副作用。
3、命题标准
3.1 坚持导向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命题选材过程中注意渗透这五大要素的导向。紧密联系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渗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严格按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对一、二级内容目标要求而编写。A.考学生能做什么,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不是选拔性考试的评价,而是成就性评价,是要考察学生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不会做什么。B.以听说能力为主,小学英语终结性评价的试卷基本分值构成可以是:一级预备、一级:说:50%听:20%读:20%写:10%二级预备、二级:说:30%听:20%读:30%写:20%
3.2 立足基础性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语用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在命题中就必须做这方面的导向,立足基础性,命题力求考查点与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命题标准要尽可能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对“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考查,应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考查内容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学习的价值。试题尽量避免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要能够在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作出综合的反映。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过去关注得较少,需要作较大的改革。“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考查,要求试题能够反映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例如:在某些学生容易错误的栏目设计类似“温馨提示”、“考点提示”等标记,提示语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运用。
3.3 强调应用性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于语境中,反过来,也只能在语境中考查,离开了语境就无从谈综合语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命题中应强调在语境中考查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激活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给出情景图及语言句子描述,要求学生根据语言叙述的语境做出正确判断。试题不仅增加了信息量,还突出了语境的真实性,语意的丰富性。考查单词拼写的题型,我们也尽可能设置在语境中进行考查。强调应用性还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自身实际。例如:综合填空是一封内容风趣,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趣味性的电子邮件;通过发E-mail的方式用英语介绍自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应用性的特点。
3.4 渗透开放性
试题在适当综合的同时,可尝试开放性,增设半开放和开放性试题。比较集中体现开放性的试题有补全对话和书面表达,补全对话所设的空句答案均不唯一;书面表达设(A)、(B)两题,考生可任选一题作答,这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从内容上讲,从设计成书面填空走进了整体性的书写表达,学生有极大的自由度,答案的不唯一性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发挥个性的空间。充分考察学生的特长,甚至总分不封顶,允许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相应的评价。很多题都设有可以超过分值的项目,从而鼓励学生充分在考试中展示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这样的评价大大突破传统终结评价的理念,充分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促进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思想。
3.5 具有时代性
新一轮考试改革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学虽然教的是基本知识,但是,即使是最基础的知识,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因为社会的需要不断改变。根据社会的要求选择学科的相应内容,而不一定要顾及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要求。试题内容注重人文精神和社会热点的引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问题进入试卷就是很好的反映,如北京奥运、世界杯、抗震救灾、环保问题、食品安全以及internet、e-mail等内容。今后的试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时代特色,走进学生生活,给学生以亲切鲜活之感。可谓趣味与思想兼顾,形式与内容统一;散发生活气息,贴近学生实际;关注热点问题,富有教育意义。
4、命题趋势
《英语课程标准》建议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要注重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终结性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客观、科学、全面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具有的英语水平。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试题命题意向具体体现为:
考试的范围涵盖[知识](Knowledge)、[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和[生活经验](Experience)三个领域。
试题语境化,着重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使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采用任务型试题,每篇材料后的相关练习形式多样,有多项选择、给句子排序、填写图表、回答问题、填写信封、猜谜语等等。学生的考试过程其实就是用英语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和培养自信的过程。
适当加大听力测试的考查力度,提高测试效度。强调句子、对话、短文理解,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和在真实语境中语言交流能力、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语法知识类试题及词汇的考查比重将逐渐减少并将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体现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境的设置,使语法测试题更有积极现实意义,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单项选择题淡化对语法机械记忆的考查,注意试题设置的语境化。
增加阅读比重并强调语篇理解,兼顾对读速的要求,题目设计将更新颖并兼顾对细节和词汇意义上的理解;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的体裁各不相同,有新闻、广告和故事,又有诗歌、谜语、海报、通知、信件、图表以及书的梗概等等。
增加图画试题,信息性强,贴进生活,活跃试卷版面,试卷的印刷也很精美。如:图画性阅读材料,图画性题干或选项,图画性写作等;阅读部分则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插图等等。
试卷卷面设计体现人性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试卷的提示清晰,既关注学生答题又关注教师评卷的需要,处处体现着人性化。例如,每页的右下角有‘go on to the next page’字样提示学生翻到下页,最后一页有‘End of paper’字样提示学生试卷结束,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可能由于紧张而导致漏题现象的发生。
调整题型,在设计试题时减少客观题的比例,采用多种形式的简单灵活的主观题去考查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类的题型如:看图听写、填单句、完型填空、看图写作文等。阅读理解题目设计多样,多方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题材,体现多样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人性化、时代性和教育性。
试题指示语将逐步由汉语过渡到英语。
英语口试命题体现同步性、交际性、趣味性和激励性的原则。不过分强调甄别性,而突出激励性,以鼓励学生运用英语为出发点,把测试学生口语能力与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潜质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口试不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