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1 05: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角色 转换 职业意识 职业规划 职业咨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32-03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目标的实现。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一生的职业经历所做出的计划与安排。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为自己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并据此确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开发与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角色转换理论的提出
1 从职业发展理论角度来看待从学校到工作角色的转换。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角度,提出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如何“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这一模型。定位,即理解职业,包括职业期望、职业意识、参与、有计划性等,职业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并帮助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教授,即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注重培养认知能力和行为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转换的能力。训练。即职业管理技术,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及他们喜欢的实现这些期望的方法,使刚步出学校的学生通过有意识地调整他们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角色预演,即为工作中的问题做好准备,是让学生准备好去解决发生在工作中的问题的角色扮演,比如兼职工作。
2 从学习理论角度来看待从学校到工作角色的转换。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角度。提出学习不仅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要求的基本的就业技能是重要的,而且对学生的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必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在工作领域内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是一个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人需要扩大他们的能力和兴趣,而不是把他们的决定仅仅局限在现存的性格上。根据LTCC的观点,职业顾问从高中开始辅导学生建立以学习为出发点或以工作为出发点的学习活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联系,学生们参加和工作相关的学习活动,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定好职业目标,获得工业社会承认的技能资格和教育文凭,为年轻人成长为劳动力做好准备,所以,学习是从学校到工作活动中试图取得成功的关键。
3 从社会认知理论角度来看待从学校到工作角色的转换。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SCCT)观点,十分强调现实自我效能和期待结果的获得、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的培养、将兴趣和职业目标联系起来、把目标转化为行动、学习和工作技能的培养、社会支持与阻碍六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成功执行一项或一系列任务时的能力的自信心,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种族、残疾/健康状况、其他的个人特征和遗传特性等;期望结果,是指对执行后随之将发生的事情的信念,它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学习、职业兴趣培养及可认识到的职业选择范围是很重要的。目标,是个人在从事一个指定的活动时的决心。通过目标设定人们可以锻炼个人的控剁力或行为,有助于人们指导自己的教育和职业行为;目标作为行动指南是最富有激励性的。所以传授有效的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SCCT认为兴趣和技能是会发生变化的,会随着学生校内校外的经历而成长;认为学生将他们的兴趣转化为目标、把他们的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他们对环境支持和阻挠的观察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结合我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太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棱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影响的个人因素分别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分别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与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对个人未来职业选择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分别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 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相关问题
1 观念问题。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定位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计划,职业定位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意识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在职业生涯中的心理反映,是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期望。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目前不少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缺乏清晰的职业认识,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缺少充分评估,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全面了解,自身职业定位模糊,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多少设超与规划。在西方国家。学校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地清晰化、固化为职业目标,准确的职业定位有助于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的成功。
就业期望过高。每个人的性格、能力、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天赋等都存在差异,而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普遍存在从众、攀比心理,处于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也由此经历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巨大落差。造成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社会、学校灌输的教育方式,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种教育模式使大学生逐渐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意识与机会,对自身条件和职业兴趣缺少准确评估,没有把学习计划与职业生涯有效联系起来。调查中发现只有58.3%的大学生将学习计划纳入职业规划,还有41.7%的学生没有任何学习规划。大学生把读书、升
学、就业紧紧联系起来。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将来的职业发展到底有多大关系,等到毕业时,他们坚持按照个人的愿望去寻找所谓的“好”工作。结果屡屡受挫。
2 教育问题。职业咨询薄弱。职业咨询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顾问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职业咨询学习理论认为职业顾问的任务就是促进学习,职业顾问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评估自我、明确目标,寻找符合实际的行动方案。这样的职业顾问被视为教练、教育者和辅导老师。作为职业顾问必须学会“倾听”,而不是说教,但目前在高校从事职业咨询的多数是思政工作者或专职辅导员。他们很容易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口若悬河的说教者。而不是倾听者,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全部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的差距。忽视了学生咨询的真实动机与需求,缺少职业辅导的针对性。当然,很多学生在职业咨询中希望顾问直接告诉自己答案,告诉自己怎么做、怎么选择工作、怎么规划人生,这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顾问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真正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职业生涯教育滞后。问卷调查显示.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对其择业有影响,排在专业特色占32%、就业指导占19.4%、学校声誉占19.1%及老师影响占15.5%等因素的后面,原因在于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过于大众化.有些课程内容陈旧过时,没有结合本国、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千人一面,千人一课,缺乏个体辅导的针对性。理论性过强,操作性不强,势必很难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欧美国家,从小学生参与职业日活动.到中学生的兼职实践,再到大学期间边学习边打工,构建了一个完整地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而我国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选择也是学有所成后才考虑,可见,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明显滞后。
3 环境问题。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训练可以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并掌握雇主要求及他们所喜欢的方法,训练对于学生夸后处理组织融合、同事关系至关重要。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秉性不同、文化价值观不同。决定了他们在STW角色转换中关注的职业环境与组织环境也必然不同。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会认真考虑职业环境。包括行业的发展前景、薪酬待遇、职业声望、个人的荣誉感、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度晋升机会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套考虑工作地.最。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追求大企业、大城市、大单位的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和职业发展空间。问卷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考虑企业文化制度占80.4%、考虑企业规模占51%、喜欢善解人意的领导占47.9%。可见。组织文化制度、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关心下属的领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组织环境也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原固在于有的大学生喜欢积极进取的组织文化氛围。有的喜欢宽松的组织环境,有的则喜欢严谨的组织管理制度。
四、基于STW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实施的思路
1 现念转换。从职业意识到职业目标,职业学家萨帕的研究认为。人的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幻想期(4-10岁)、兴趣期(11-12岁)和能力期(13-14岁);职业发展理论也认为角色转换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做出选择的意识、信息的意识及基于选择做出计划的意识”,具备这些意识,年轻人能更好的处理STW角色转换,可见,职业意识必须早期培养,职业意识的形成与职业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校职业顾问应该辅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在学习活动与职业目标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促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清晰化、固化为职业目标。职业意识的成熟意味着职业理想清晰化,职业理想的清晰也就意味着职业目标的明确。设定目标有助于职业生涯的成功。职业目标可以强化职业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及对未来职业的感情,而且职业目标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意志,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激发斗志。当然,职业目标的明确还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一个喜欢挑战性工作的人与一个追求安全稳定的人,他们的职业目标显然会有所不同。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第一次择业的失败,也可能在今后工作转换中遇到挫折,因此,提高受挫能力和自信心对职业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人们通过合理的规划.合理的流动,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目标。
2 思维转换。从就业指导到职业规划,从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来看,西方国家从中小学到大学构建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有了逐步清晰的认识,也减少了将来职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而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比较薄弱,大学阶段虽已开设职业规划辅导课程。但主要是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大学传统的就业指导内容侧重于各地就业制度与就业工作流程的讲解、面试技巧的训练、简历的制作、企业校园宣讲会的召开,就业指导通过讲座、咨询等形式告诉学生有关的就业问题.一般也是泛泛而谈,没有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能力特长及个性等因素选择职业,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意识。因此,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转变思维,将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变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顾问应该辅导学生评估自我、了解社会与行业发展、选好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做好职业选择、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职业计划与行动方案、实施职业计划、反馈执行效果并及时调整职业规划。这些行动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以使职业生涯规划真正成为学生寻找适合自己发展之路的有力手段。
3 身份转换。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主要来源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同时将兴趣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而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则把性格与职业是否匹配联系了起来。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充分评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社会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这些行动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自我评估包括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天赋特长、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全面分析,这可以借助职业测评软件对自身的个性心理进行测试。也可以通过同学、老师、父母的评价获取信息。对初入职场的学生来说,自我评估开始转向能力倾向、工作经验、情绪管理、价值观、潜力等因素,这些因素对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情绪管理,研究表明情商及情绪控制能力是成为优秀管理者的特征之一。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还需要认真评估社会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机会与威胁,社会环
境瞬息万变,科技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周期在不断缩短,行业发展与岗位更新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开始多元化,时代要求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充分评估社会环境、行业发展、职业环境给自己的职业生涯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社会、行业、环境信息的基础上。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顾问的辅导,学会扬长避短,为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变做好充分准备。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大学生认识自我、确定职业目标、实现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与用紧密结合,避免了人才浪费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新生事物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高校的教学体系还不适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和实施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体系,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时间、方案。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目标以及就业的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并对实现目标所需的知识、能力、技术的培训、教育和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对高校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需要有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此,大学生单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难以正确把握的。有关部门在北京人文经济类重点综合大学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2%的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16%的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因此,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和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逐步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体系和长效机制;从大一开始就设置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了解和把握就业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条件,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做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目标是人们选择职业和职业发展所围绕的中心。埃德加·施恩研究提出了5种典型的职业目标,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在其基础上拓展为8种,即技术/职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立/独立型、安全/稳健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职业目标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实践教学是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能力;通过实践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据此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实践教学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和谋求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三)要有灵活的课程体系和一定的专业选择余地
大学生就业偏好于专业对口,因为这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获得较高的收入和待遇。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一般也首先考虑专业方面的特长。美国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发现,专业与职业匹配的劳动力的月收入要高出不匹配的劳动力9.6%。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求高校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要强调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要强调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高校除了要开设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四)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因此教师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教书育人,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方向,明确学习目的,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及时解答学生的就业困惑,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二、现有教学体系制约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因素分析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保证。教学体系是由教育理念与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Ⅲ。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体系,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是由教育思想、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教育评估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有许多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存在错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3个方面。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或理性。掌握知识是培养智力的手段。目前,部分高校形成了以单纯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还有一些高校互相攀比,盲目升格,追求办学大而全、高精尖,不能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或比社会的实际发展“慢半拍”。
(二)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已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主要是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过分强调暂时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以及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导致多数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发展、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在找工作时也很盲目,往往是上班后频繁更换工作。有关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的第1年就更换工作,75%的大学生会在2年内更换 工作。这种缺少规划的选择职业和更换工作,不仅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也增加了其在工作中学习的负担,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国家教育投资的浪费。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较少;且选修课相对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小。从目前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看,必修课占70 %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其中,选修课中有一部分是限制选修课,可供学生任意选择的选修课大约只占10%左右。其次,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许多大学在三、四年级才开始有实习。这不利于学生职业倾向的正确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清,进而产生不满情绪。第三,许多高校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带有城市指向性和城市专用性,这使毕业生不适合在农村工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四)师资队伍素质不健全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师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许多高校引进了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他们思想活跃、基础理论扎实,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经验。但是,他们也存在知识面狭窄,缺乏实践经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一些教师存在浮躁情绪,不注意自身的修养,过多追求优厚的待遇、地位,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水平上,与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教学投入不足,在教学中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在科研上缺乏突破。
三、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教学体系
(一)明确人才培养这一主要职能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因此,高校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既要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要确立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大学生成才的时间,增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竞争能力。
(二)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
首先,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规划的内容,通过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的类型、内容,促进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价值观、职业目标、职业能力的认识,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其次,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开展个性化教育。高校要根据学生所确立的职业生涯目标,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修第二专业,或跨专业选课,以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知识、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跟踪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及时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参加学习和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作风;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参加学术会议;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感染和带动学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首先,高校要确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的基础上,引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其次,要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对教学状态、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在确定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就业率这一因素,还要把就业是否理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期望是否得到满足等因素考虑进去。
篇3
关键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身体素质;变化;对策
当今世界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运转,如何在社会的洪流中生存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学的专业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技能,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双手生存下来。但是仅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是不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关乎到学院每名学生的未来。
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1.1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我们在学校体育部随机抽查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每个年级抽查300名学生,一共900名学生。通过对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大学期间身体素质的得分起伏较大。大一时,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得分最低,大二时得分达到最高,大三时得分位于大一和大二之间。虽然大二时身体素质平均得分最高,但是标准差也达到了最大值,为14.4;大二和大三身体素质平均得分不高,但是标准差也相对不高。综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根据数据显示,大二和大三时的显著性差异分析P=0.150,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大一和大三的显著性差异分析P=0.033,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显著性差异;但是大一和大二的显著性差异分析为P=0.005,这说明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非常明显。1.2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研究结果1.2.1大一时身体素质较差高中时学习负担重,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身体锻炼方面严重缺乏,这是刚进入学校时学生的一般状态。而大一新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校园,还未能适应新的校园环境。但是随着对新校园的了解,学校学习的舒适状态会让大一新生更多地参加运动。1.2.2大二时身体素质有很大提升,但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大学期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也有更多空闲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加上没有了新生的陌生感、也没有大三学生的就业压力,他们的体育活动会不断增多。同时,不同于中学时代,大学里有很多社团可以参加,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举办的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也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个人的身体素质。但是进入大二,不同学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可能是每天在球场打球健身;有的可能只是偶尔散散步;更有的可能是整天呆在寝室,生活以打游戏为主,吃饭以泡面为主。这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导致了大二时期学生的身体素质差距较大。1.2.3大三时身体素质总体下降一方面,进入大三阶段,学校的体育课已经不再继续,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依靠个人兴趣和自身的努力。而大三学生必须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进入大三,也就意味着面临毕业,除了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必须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填写简历表、投递简历表、寻找对口企业上,自我锻炼的时间只可能越来越少,锻炼的积极性也在不断降低。1.2.4当前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经过问卷调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篮球、足球、排球、游泳、武术、羽毛球等运动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爱好。但是在目前条件下,除了学校的篮球场、足球场和田径场地外,其他体育设施建设都表现出极其不完善。学校的体育设场地过小、设备数量少、种类单一,业余时间及周末不对学生开放,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甚至阻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2提高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
2.1国家民族的要求提高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是民族的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7月18日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对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硬性标准。如果在各项测试中未能及格的,不予参加评优、评奖和毕业,除因病或残疾外。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强大力量,身体素质不强甚至太差,民族又怎么能发展起来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强健体魄,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对振兴中华意义重大。2.2社会的要求21世纪,社会上需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社会节奏和压力日益加大,对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要求特别严厉。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肯定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最后只能被社会淘汰。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下去,最终在社会上生存下来。2.3学校的要求现代教育不是需要一群死读书、读死书的“呆子”,而是追求全方位发展的优秀学生。高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中学,它有各式各样社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群体、个人群体,还有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团体竞赛,更重要的,它不再是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作为奋斗目标,高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让学生在激烈地市场竞争面前找到自己的出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有效增加就业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2.4个人发展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是国家、民族、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展的要求。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差,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会变差。而提高身体素质,能有效改善体温调节机能,从而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力。同时,长期的锻炼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造血能力,进而提高了身体对病毒、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能有效地帮助身体抵抗各种疾病。除此之外,长期进行身体锻炼还能够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帮助我们在遭遇危险或者遇到困难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提高身体素质,是大学生当前发展个人的必经之路。
3提高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3.1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不同的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很多学生在准备进行体育锻炼时,都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或好的运动器材而放弃体育锻炼。国家应给予学校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方便学校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修建一批符合学生要求的基础运动设施,相对应修建室内综合馆并增设运动器材,针对广大在校学生免费或者是低价开放,让学生们在想要运动的时候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自觉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3.2举办趣味性体育活动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体育运动的关注,高职学校对体育活动也开始重视起来。虽然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但是传统教育对高职体育活动的举办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举办体育活动,重要的不是举办何种体育活动,重要的是用何种方法举办。当前条件下,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症下药,通过举办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适时举办一些类似“趣味运动会”“男生、女生大PK”之类的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一方面,这种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在参加时容易被活动吸引,真正做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这种活动重在游戏本身,对名次的追求显得不会特别重要,娱乐性极强,学生在参与时没有心理负担。通过举办各式各样活泼有趣的体育活动,一定能吸引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积极前来参加,真正帮助学生做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体育、走向健康人生。3.3加强宣传、改善生活习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身体素质方面的宣传,通过拍摄一些微型宣传片和公益广告,鼓励学生进行健身运动,让学生从现在做起,改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要积极发扬健康的宿舍文化,改变当前游戏为主的宿舍氛围,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4个人积极参与健身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本身就是学生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关键之处并不在学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积极参与健身锻炼。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晨练活动不仅能有效锻炼身体,更能够全面提升个人身体素质。学生在早晨要养成早起的习惯,积极参加晨练活动、科学进行晨练活动,在晨练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除此之外,学生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并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然不高,学生的体育锻炼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满足国家、民族、社会、学校及个人发展的需求,学校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多举办趣味性体育活动、加强宣传,改善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学生个人要积极参与健身锻炼活动,走出寝室、走向体育、走向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王记生.河南高职学生大学期间身体素质变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4):100-101.
[2]郭浩,杨丽琴.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发展变化分析——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学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34):10-11.
篇4
一、正确认识专业、合理规划职业引发学习动机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专业及相关课程认识不清,不知学习目的、不明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缺乏学习热情,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许多学生没有精神追求,不看重实际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没有求知欲,而仅仅期望轻松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就达到目标了。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化学课上不急着讲新课,而是先引导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再谈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和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优化化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维持学习动机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所以,相对来说更注重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此,着眼未来社会发展,本着面向后续课程必须、够用的原则,专业化学课的教学,就应紧紧围绕着专业,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基础删减一些理论较强而对专业学习影响又不大的知识。例如无机化学中的分子碰撞理论、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和有机化学中的反应历程等应略去,着重讲物质的量、电解质溶液、盐、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的基础化学知识。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难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所需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维持一定的学习动机。
三、丰富教学形式,增进学习动机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化学学习经验很少,普遍认为化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对学习化学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动机。
运用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来增强内容的直观性,易于学生理解。如讲到乙烯的聚合反应,用FLASH动画将乙烯分子用抱臂的人来演绎,人与人之间手拉手好比乙烯聚合在一起,学生看了动画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聚合反应。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来演绎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易于学生理解,增进学习动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活动,许多化学实验会产生明显的颜色变化、或特别的光、热、气泡、沉淀等现象,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这一特点,尽量安排学生多到实验室做实验,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尽可能的把化学实验当“魔术”来表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用毛笔蘸取质量分数为5%的稀硫酸在木器(或竹器)上画花或写字。晾干后把木(竹)器放在小火上烘烤一段时间,用水洗净,在木(竹)器上就得到黑色或褐色的花样或字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兴趣,增进学习动机。
四、让化学进入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加强学习动机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Konnberg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演讲――《把生活理解成化学》,他认为生命的许多方面可以用化学语言来表达,化学是美丽的,活泼的。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现化学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例如,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糖块溶于水后为什么就消失了,而水却有了甜味”在进行想象、推理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地得出分子的概念。又如“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若按教材安排进行实验(在小试管中加入5ml的NaOH溶液,再放入一小段铝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现象不明显,可能既听不到氢气的爆鸣声,又看不到氢气的燃烧现象。原因是: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速率较慢,且生成氢气的气流不均匀。在教学中,我们对此实验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用口香糖的包装纸和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很短时间即可在试管口点燃氢气。这是因为口香糖的包装纸是由铝箔和纸中间加粘合剂复合而成,铝粒非常细且涂布均匀,增大了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又是与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大大加快了反应速率,使实验现象十分明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口香糖包装纸,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了解生活与化学的关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可以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化学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五、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加强学习动机
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损,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最终变得不思进取。
篇5
【关键词】集约化 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过程 目标体系
【项目基金】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2011TJK124);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集约化教学模式的创设与实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201346)。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43-02
人的能力是内化于心的个体品质,能在相关的社会活动中外化于形,实化于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具体表现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精神之中又分为知力、感情及意志。此三者是真美善的化身:“真”是知力的体现,“美”是感情的再现,“善”是意志的彰显。完全之人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以及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而职业能力是每个职场人能力的体现。包括职业人的体能、角色塑造、品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等。涵盖执行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诚信与忠诚、责任感、企业文化、价值观等。
集约化教学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教学要素的合理组合,以期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资源为基础,以教学过程为突破口,将职业人的体能、角色塑造、品质、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集约优化。教学关系以未来职业人为中心;教学内容以职业人的能力发展需求为中心;教学方式以适宜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本位,唤起兴趣,鼓舞精神。目的是培养对心灵自由与思想独立的追求和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与思考的在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独立特行的自由的职业个体。由于当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本质上看是模仿西方大学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后发外生模式。目前更多的是在方法、技术及一般结构和制度层面的模仿,在理念和环境上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导致“后发劣势”。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索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集约。
目标集约不是以学科目标为主,而是以职业人人格养成为核心,基于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体系。人的普通能力包括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及问题解决和对改革的积极态度、价值观、道德行为、处理信息、系统地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当今时代的信息化、碎片化、浅层化、扁平化、具象化等特点,导致目标理性化、内容封闭化、评价统一化、师生失我化等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在运作中的工具理性对人性发起了凌空飞跃,使现有的教学迷失了人的方向。要回归以人为本,就要构建一种现实与未来相联系、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外在目的与本在意义相依、以实现教育本真目的的自为性体系。每门学科根据教学大纲、选用的教材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该学科于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施教坐标体系,在此坐标体系上找出相应的点,能够形成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体系和施教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职业能力展开。
二、教学活动过程集约。
现代教学强调的知识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的。教学过程即为人在与知识交往时如何由客体化存在形式向主体化存在形式转化,实现其价值的过程。这种转化与实现关键在“导”。“导”是以“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探”为核心,以“感”、“悟”、“探”的有机结合作为支点。“导”可以通过把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变化成已解决的问题,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一般和个别、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等思维方法,使人的思维有一个较大的突破。由于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个体,所以引导的过程就是要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能动,才能自主,只有自主,才能创造。“导”的前提是师生互动,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相长。具体的方法有:其一小型讨论。小型讨论是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其优势在于能够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批判思维的养成,动手能力的培养,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智力的开发,注重启发。其二“茶馆式分片教学”法。此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逆向思维,授课气氛活跃,形成了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其三“讲座式教学”。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介绍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科知识视野。其四“教学科研法”。提倡大学生早日进入科研领域,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这些方法展现了“活”的风格;抓住“实”的本色;突出“导”的功能。
三、课程体系优化组合。
大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角色塑造及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知识智慧的体现,它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基本能力,具有适用性和可迁移性。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面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责任和使命,传承的是人文精神、实现的是职业人的理想,传递的是真善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拥有人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基础。坚守着砥砺德行、利己利人的道德追求;守正笼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其特点在于非专业性、非实用性、非特定性、非功利性。为此对课程体系优化组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大模块课程体系。有利于不同专业教师优势和特长的发挥,更加合理的促进人才流动;完善扩大“三公开、三自主、面向师生”的开放式选修课程体系,在O2O模式下移动学习,稳步推进MOOC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优化。
课程考核的本来目的是检验教育成果并激励更好的教学,但许多时候取得好的考核成绩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性动机时,它损害了对未来职业人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动机。目前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比例一般为三七或四六开(即平时成绩为30%或40%,期末成绩为70%或60%)。我们将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扩大到50%或更多,便于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考勤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其一阅读。列出100本以上的阅读书目,学生任选阅读,每位学生撰写千字读书笔记,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二学生课题。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结合社会实际,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题目展开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建设性意见的结果,并以调研报告或论文等文字形式提交成果。整个实施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是对个体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三演讲赛。由主讲教师搜集和整理参考题目,历届学生积极扩充,建立起演讲赛的题库;然后参与演讲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兴趣,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演讲题目,自写自导自讲,最后由班级组成评委团评出一、二、三等奖,由课程组统一发放奖品和证书,通过演讲赛要求达到激发学生热情、树立健康心态的目的。其四主题讨论。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成对课程的整体性认知;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察世界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五,围绕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三大模块,融合统筹素拓工作、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期末成绩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细化课程体系、课程知识及职业素养要求,确定课程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大纲。考核内容切忌过多的死记硬背,提倡利用计算机、图书馆、网络等工具解决问题。考试形式多种化,可采用笔试、大作业、小论文、课程总结等。以考核学生学识的提升为重点,引导教和学向着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君子人格的培养、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集约化教学坚持以人格的养成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融学识、职业技能、道德情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感悟经验。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相处、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其优劣之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要辩证地去认识,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教学的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同仁,马向文.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
[2]梁师俊,陈桂珍.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兴趣;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没有压力,依赖性强,做事无目标;社会环境复杂,各种因素的诱惑、影响很大,也使得学生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化学之美,化学之奇,化学之无处不在,化学知识应用于我们生活、生产、国防、科技等方方面面。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化学知识点的繁多,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量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选择方法不当,往往对很多知识理解、认识不充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许多职校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打开学习的大门,学习效率极差。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于这门课程缺乏了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呢?现在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生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
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最近温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阐述了这些热点内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趣味实验的设计常两种途径:(1)简化或重组演示实验,如将CO与NOH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2)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HSO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
3.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铁丝燃烧的反应火星四射……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明确阅读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教给学生“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并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生石灰“煮”鸡蛋,自制指示剂等。教师还应结合生活事例,注重生活中的化学。学习灭火方法后,教师介绍火灾中的自救措施及氯气泄漏等紧急事故中的正确逃生方法等。
3.组织学生讨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并进行讨论,然后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4.引导学生总结。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和归纳。如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分析比较,可得出部分相似的性质原理。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
化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一定的新奇性,可以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让学生亲自实验就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探究知识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重实验设计 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直观、新鲜、神奇。例如,在讲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实验时,碱可使无色的酚酞变红色,学生看到这神奇的变色,一定会兴趣十足,补充:若再加一些酸,红色又消失了,再加碱又变红色。如此反复的实验内容,可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
2.注重实验操作化学药品中有毒、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药品很多,因此化学实验的操作就其一定的规范性,否则影响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甚至发生实验事故。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同时注重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不至于枯燥。如: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演示实验,实验后老师总结学生操作的失误和错误之处。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真正进入探索学习的氛围之中去。
3.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此外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最后形成结论等经历几个阶段,且学生对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让学生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在独立成功地完成实验时会对自己信心倍增,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学充满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入手,注重在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要使其克服自身的学习惰性,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去抓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焕发出学习的激情。
1.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2.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导入的设计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连接旧知识,自然引出新知识。如果能够使导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还会更加深入地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列举身边的现象,如衣服沾上油渍如何去除、足球运动员碰撞倒地后喷了一些雾状的物质就可以继续踢球,这是什么呢?通过简单的问题就可把学生带入到幻想的世界,发挥其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了深入学习的好奇心。
3.新颖的教学方法化学原理和计算显得枯燥乏味,教师根据教学的特点,可采取诸如对比论诉法、对抗赛法、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如: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制备某种物质或除去杂质,可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做成课件,不仅形象直观,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可通过多媒体制作成动画,使学生在好奇地观看动画过程之中十分形象、直观地体会实验的过程,感觉实验的剧烈程度,感受实验的危险性。
5.化学史中的趣味性发现的介绍 一味接受的同时也会日益磨灭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酸碱指示剂时就可以介绍波义耳对石蕊的发现。通过故事,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自主地去创造、去探索很有鼓励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一些伟大的发现总是在平淡的学习探索之中造就,并不是十分遥不可及的事。
6.及时介绍一些生活中的趣味化学 学生来到学校目的是学以致用。在教授课本知识之外,及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知识,如介绍:粗盐和精盐的差别、铁生锈的条件及预防、各种化肥的正确使用等。通过利用生活、生产的知识学习的对象,联系到教学中,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的本质。
7.注重知识回炉 走校企结合的道路,在实践的需求下再到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分等级来决定理论知识应掌握的多少。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之中我们可以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积极性。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感觉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去验证课堂教学的结论,探索和发现其中的问题,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真正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进学习兴趣。因此要注意在课堂上时刻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兴趣的课堂就是一堂有趣的课。
参考文献:
[1] 邵 平.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22期
[2] 田家庆.《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期
[3] 雷敏.李巧玲.谈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国医药导报.2007年第16期
[4]杨文锋. 培养化学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中外教学研究.2006年第5期
篇7
关键词:信息化 现代化 职业学校 数字化校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对职业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也提出了要求,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职业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信息化、现代化教学正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职业学校的教师如果能把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将会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教育改革,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二、职业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及现代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还很薄弱,发展水平不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或者职业学校的领导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二是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相对薄弱,硬件投入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产出相对匮乏。三是优质资源不足。与职业学校课程配套的资源少,现有资源缺少原创性、创新性,尤其是虚拟仿真的实训教学资源还需进一步深度开发。这些问题反映了现阶段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和学校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和完善。
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途径
1.将教学资源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资源直观化、形象化,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学习的热情会更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水平。
2.教师要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开发网上教学资源
对于一些很难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素材、设计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此外,网上还有一些精品课程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教师在平时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将其更好地融合到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中。
3.加大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建设力度
要想在职业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必须切实加强硬件资源建设,包括实训基地、实训工厂、理实一体化教室等的投入,为学生练就一身过硬的技能提供支持条件。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技术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整合,开辟课堂学习之外的“第二课堂”,比如网络资源的共享、BBS的建设、信息资源库的利用、精品课程的辅助等,实现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和管理网络化。
4.综合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
“数字化校园”是一种虚拟化的教育平台,利用它可以集成学校的OA办公系统、信息资源库、无线网络、数字图书馆、教学校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各种资源,最终实现学校所有功能的网络运用,使用非常方便、快捷。
因此,职业学校应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探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与教学活动的整合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切实改进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8
面对这样的市场.大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安排好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这对大学生来说极具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迈向社会、必须完成好的第一课。
一、就业市场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教育已不是“精英化教育”,而是“平民化教育”了。现在的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我国的高等院校招生年年扩招从1998年108.4万到2005年475万人(2006年预计500万人!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含各种层次的在校生)。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短短6年内翻了两番。“在这样的招生速度和规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如果大学生在就学期间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就会出现困难。加之大学生多数是一些独生子女,对工作和待遇期望值过高要求脱离实际、好高鹜远,势必进一步增加就业的难度。长此以往,对家庭社会、学校、大学生本人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遗症。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之一。何谓“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般认为: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并经过分析、测评后对自己未来的一生中所承担的职业职务和相应历程所做的中长期的预期规划与具体设计。
事实上在高校中,大学生真正知道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人不多很少人真正在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吸取的。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小学便开始。在一种没有压力、不马上兑现的氛围下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早期熏陶和培养这时的教育是潜意识的、游戏式的其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兴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具备和培养,鼓励年满14岁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外进行各种打工锻炼这种打工对于家长或者学校来说并不是让学生要挣多少钱,而是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到了初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主要通过打工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学习所需。
所有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对于职业或者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往往是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国家在这里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主体,学生充当的是一个就业责任的客体。但是现在国家已经从就业责任的主体变成了就业责任的客体,学生则从就业责任的客体调换成了就业责任的主体。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革,在这种重大深层次、历史性的变革面前我们的家长学生、学校没有跟上这种变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体制没有随这种变革作相应的改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未改变;没有把职业兴趣、职业设计意识从小培养。最终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大学生面对现实普遍都不适应茫然、仿徨恐惧、失望,他们感到困惑。这种困惑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上的困惑,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困惑,是一个社会的困惑。所以面对目前的就业市场我们不得不作深入地思考。
三、几点思考
1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必须在早期培养。从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对职业发展研究可以知道,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萨帕的研究认为:人的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分三个时期即幻想期(4-10岁),表现为需要占统治地位.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兴趣期(11-12岁),表现为喜好成为职业期望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能力期《13-14岁》,表现为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能力以及工作要求。由此而来.在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如:举办一些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等活动;每隔一段时间邀请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单位或者个人到学校介绍各自的企业和工作;学校还定期组织一系列的模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相融的我们只有在学有所成之后才能考虑职业的问题,看来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应该也必须在早期培养否则很难适应职业市场的变化。
2、建立学校和社会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据在我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的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服务“不满意”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对社会的变化和人才需求了解甚少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本身又是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凭个人的经验或者感觉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因此.进行规范、持续、专业的职业生涯就业咨询、指导或者设计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学校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对在校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当然的一部分。目前学校缺乏“一对一”“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这也是出现学生“不满意‘’和“认识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管理职能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机构这种专业机构所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自然外延和补充。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得到指导也可以在社会上得到指导。
篇9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新理念,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出色、学生学习主动、技能操作熟练、考试能达标,比赛可取胜”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模式;双证书职业技能大赛;授渔计划
一、“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政策支持
(一)关于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二)关于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通过技能大赛,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良好局面,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以上意见和制度的实施,为“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初、中级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适时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由原来传统的只重视教师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新教学模式转变。笔者通过对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流高职会计专业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作为听众,教学程序一般分为导入、讲授、练习、布置作业四个阶段。这种模式容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及教学进度,但不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形成“填鸭式”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未受到应有重视经过对高职会计专业部分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个别同学不带课本进课堂,课堂上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课下更缺乏必要的复习和总结。这些做法导致大多数同学不会学习,显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未受到应有重视。这势必会影响同学们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学生知行不合一尽管高职院校都在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进行了划分,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占绝对多数,且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终造成多数学生有知识却没有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
(四)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不畅,导致“双证书”教学模式效果不佳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3号《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如三门科目必须一次通过,取消免考政策等,自2013年7月1日实施以后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说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国家的政策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组织,从而影响了“双证书”模式的效果。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重视不够,未发挥竞赛对教学的重大作用2012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组织了全国职业院校各类会计职业技能大赛,各省教育部门及相关高职院校都把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务处层面只负责转达竞赛通知的工作,二级学院一般仅临时选拔队员进行短期训练,而且参加竞赛的队员大多是毕业生,因为就业的压力大,而且最后一个学期在外实习,即便被选拔上也很难全身心投入训练,容易造成竞赛成绩不理想,成绩不佳也往往影响指导教师和学院下一年的参赛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特点及高职生学习特征,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新理念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的高职会计教师大多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较深,传统的教学理念体系中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可知学习方法是何等的重要。高职的学生大多没有自己成型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学习优异的学生也推崇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无法应付目前的高职教育需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条件硬软件设施相对缺乏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招生形势喜人,报到人数不断攀升。以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新生报到会计专业招生600多人。尽管前期学校已经建设了会计技能、会计手工模拟、会计软件操作、ERP沙盘创业等实训室,但与巨大的在校生基数相比,实训设备和软件相对不足。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较大,真正的顶岗实习机会少之又少。随着会计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优质实训师资匮乏现象严重。
(四)高职会计专业缺乏优质考证资源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证书备考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同学按照老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进行备考,还有些同学求助于社会上的专门培训学校,随着“互联网+”对会计教学的影响加深,有些同学通过淘宝等交易平台购买网上课程和网上无纸化题库进行针对性练习,这些现象都说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缺少优质的考证资源。
(五)高职会计专业对职业技能大赛缺乏足够的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对技能大赛成绩相对不理想院校分析发现,大多数院校的日常教学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合度不高,没有专门的教学团队负责大赛指导,缺少严密的竞赛集训制度,这些不足都为成绩不佳埋下了伏笔。
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措施
(一)多举措更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理念教育理念制约着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只有先进的观念,才能正确指导教师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教学模式的改进,关键在于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通过安排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请教育专家来校报告的形式,促进教师对教育新理念的认识和运用;二是加强同行互助,通过典型示范课来引导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如通过示范课引导大家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导演与教练,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加大互动力度,关注体验式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三是通过评教标准的调整来激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制度的导向作用来激励大家努力更新理念。
(二)推行“授渔计划”加大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里同学们是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优良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推行“授渔计划”主要有三种方法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选择:一是五步读书法。这种方法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习题巩固、阶段考试五个阶段都要将读教材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二是口诀记忆法。口诀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的对知识信息块的储存、重组和内化,并且省时、高效。例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一句简单的口诀,让我们快速的熟悉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学习实践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会计理论中的规则转化为会计口诀来记忆;三是行动学习法。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的行强调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就显得愈加重要。行动学习法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推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软硬件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要加强实训,强调对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以下软硬件的建设来实现:一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需要配备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二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场所建设。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从做中学”的物质基础,大多高职院校分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在实践中要利用多方资源加大校内外实训场所的基础建设;三是完善实训制度建设。实训场所只提供了实训的可能性,而实训的组织以及效果如何,还有赖于配套制度的完善,通过实训室、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来保证实训的有序、有效开展。
(四)增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可以参加的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考试两项。为提高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课证融通”就是将资格考试中的《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科目融入高职会计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现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与衔接,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二是开发优质的课外考证资源。随着会计资格考试制度的一些改革,难度有所增加,大多数同学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无法成功通过考试,往往需要课下针对性的备考才能如愿。这就需要开发一些针对考证的网络课程、高频考点题库、无纸化考试平台等资源来供有考证需求同学们来选择;三是营造浓厚的考证氛围。高职学生往往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需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带动其学习。从大一入学教育开始开展考证说明会,让大家了解职业证书的必要性。通过会计协会等校内学生组织每季度开展考证经验交流会的形式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考证学习中来。
(五)全方位支持,确保职业技能大赛出成效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引领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地向前迈进。为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日常教学与技能大赛内容的融合。为避免重视竞赛作用发展为狭义的“应赛”教育,应将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大赛模式带动整个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增强参赛学生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心理自卑,但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赛的是技能,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比拼。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展示历届比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或通过学长自述比赛心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来引导各方积极参赛。为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赛积极性,高职院校应以技能竞赛为载体,对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并形成制度,有效引导各方形成合力参与比赛。
五、结语
总之,要实践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传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加强实训硬软件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等举措,由高职院校、高校教师和高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韩霜.浅谈中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J]职业教育,2011(09).
[2]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0(12).
篇10
关键词:技师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技师学院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亟须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并实施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在这种形势下,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便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就业方向和目标,使技师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一、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和自身优势,促使其积极主动地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技师学院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特点
个性化就业指导能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特点和个性,如爱好兴趣、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气质、情商及技能等,对自己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和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估,使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缺点和不足,并结合自身实际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确保职业的科学性。
2.有利于学生认清当前形势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分析社会形势,如了解相关产业的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就业形势、适合自己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等,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岗位有清醒的认识,以增强学生的工作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积极主动地谋划与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以便学生尽早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二、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策略
1.开设个性化就业课程
学校应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分析适合学生的职业、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等,教学方式要灵活机动,可结合学生需要,邀请专家教授、用人单位负责人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进行个性化就业咨询
技师学院要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咨询师,对学生开展就业咨询,如通过询问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寻找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以增强学生对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开展个性化就业训练
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对技师学院学生的就业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以提高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主的个性化训练,如结合岗位职业情况进行模拟实验;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用人单位走访调查以及模拟竞争上岗等,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实际工作存在的差距,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提供个性化的就业信息
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学生的素质也是各种各样的,因为作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执行者,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可通过班级QQ群、微信、短信及就业信息网等方式个性化就业信息。就业信息网内容丰富,包含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多种知识,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了相互选择的平台。教师利用手机短信、QQ、微信等方式把用人单位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覆盖面广、利用率高,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总之,随着技师学院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师学院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就业和择业需求,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技师学院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正确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方向,以提高技师学院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解恒岩.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职业生涯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