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6 21: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教育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题教育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机械专业 一体化 实践 探索

如何使技校学生加深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解,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训练,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是很多技校实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笔者学校尝试在机械实习教学中走一体化教学的道路,利用有限的师资,完善对技工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一体化实习教学必备的条件

1.实习场地:校内实习工场

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实习教学场地主要是在校内实习工场和校外企业。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是结合生产进行的,至今仍沿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展开课堂化实习教学主要适用于技工学校校内实习工场,既有一体化教师集中上课空间,又有学生具体实习操作空间。

2.师资:专业一体化教师、实习指导教师

(1)专业一体化教师,集中讲解,负责把理论课堂上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过渡到对学生的实习教学中,解决实习教学中的理论渗透,做好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操作讲解和演示。

(2)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集中讲解和动作示范及安全常识的运用,配合专业一体化教师做好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和个别辅导。

3.操作演示设备

操作演示设备有台虎钳、车床、数控模拟车床、数控模拟铣床、焊机、焊枪等。教师利用必要的专业设备,向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课堂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动手欲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操作要领和必备的安全常识。

4.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有各种工、卡、量具和机械图形。教师利用实物教具,使学生把专业基础理论课知识运用到实习中。专业一体化教师所利用的实物教具,也是学生在实习中要使用的工卡量具,从而把比较抽象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一体化实习教学环节的展开

一体化实习教学,必须遵循实习教学的规律,主要体现在所运用的基本环节上: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四个环节。

1.组织教学

在一体化实习教学中,组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纪律,实习教学就不能顺利进行,实习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尤其是在实习课前的组织工作更为重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备战”意识:上课意识、工作意识、安全意识。

具体做法是检查学生出席情况,检查学生着装仪表是否符合技工学校学生仪表要求和符合工场安全要求,安排学生入场后的听课位置和实习工位。

2.入门指导

入门指导包括:讲解新课题、示范操作、学生练习。

(1)讲解新课题。每个课题开始,由专业一体化教师按照实习课题要求,讲解并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生产工艺,并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示范操作。教师通过示范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也是课堂化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它可以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学习对象。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清晰、动作准确、要领得当。

(3)学生实习。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我们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3.巡回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一体化教师对课题的讲解与示范,在学生实习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对学生操作姿势或操作方法做全面的检查和指导。这个阶段是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阶段,也是安全实习、文明实习意识形成的阶段,是实习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巡回指导应按照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针,着重分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要突出体现因人施教的教学态度。

4.结束指导

专业一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要全面、具体、准确地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优点、缺点找出来,分析实习操作效果,找出克服缺点的办法,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在一体化实习教学过程中,专业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特点和个性特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注意培养优秀学生,也能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差或较慢学生的指导。根据个别差异,对思想、性格智力、体力等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扬长避短,从而使全体实习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双证

电工类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工理论知识和技术,还要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不断的知识充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使自己能够满足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团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核心力量。因此,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水平的高低及对“双证”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机电类课程教师配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双证”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在专业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娴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综合技能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方面,存在明显的一线生产及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轨”严重,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很难快速地适应工作需求。

二、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为了更快融入一线工作中发挥自我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高超、娴熟的分析问题、实践操作能力。

1.增加实验室授课内容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理论与实物不同步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理解,通过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实物联系、安装调试等步骤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理论,不仅不容易忘记,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动手连线、参数设置、调试等环节,不仅牢固地掌握课程理论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双证”的考试打好基础。

2.充实实验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机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继电控制变成了变频调速控制。因此,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控制技术水平,将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换和充实,保证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同时,对于实验内容应该采取由原来的一个点转换为一条线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工程的各部分内容的分解实验相结合,完成一项具体工程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从设备选型、设备布置、综合布线、程序调试等多个环节了解实践工程的具体工况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供开放性实验室

在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实验工程应用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技术配合,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改造、设计内容,在“双资”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完成某些项目内容的设计和改造工作,通过不同方案间的评比,让学生自我分析和判断方案间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提高自我实际生产的分析、思考和动手能力,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生产的系统流程及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三、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学测评考核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通过考卷成绩分数的高低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形势下,要以国家职业教育技能达标为基准,结合“双资”型教师的引进,形成以“双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按照“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处理能力。在学院内部定期举行电工考试培训及模拟考试,并按照电工从业基本要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以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一线生产骨干。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圆满的学业获得毕业证,同时还要通过各类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从而由原来的毕业证转化为“双证”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篇3

关键词:建筑设备专业;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35-02

一、前言

建筑设备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了供热工程、空调工程以及通风工程和燃气工程,对上述学科进行学习,一方面有利于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其所学专业的各类知识,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我国建筑工程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建筑设备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进行分析,在结合建筑设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通过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以促进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建筑设备专业简述

1.培养目标。建筑设备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室内环境设备与系统和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需的特殊环境研究与开发的理论知识与能力[1]。

2.培养要求。建筑设备专业的培养要求即培养学生具备何种能力,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建筑设备专业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主要具备如下能力:(1)系统掌握专业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传热与传质以及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和建筑环境等;(2)系统掌握建筑环境与建筑设备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而了解专业以及相关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3)具有室内环境与设备的系统测试以及调试和运行管理能力;(4)初步掌握室内设备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2]。

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建筑设备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不但有利于高校准确掌握当前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而且对于促进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实践与校外基地实践脱节。教学实践与校外基地实践脱节是当前建筑设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建筑设备专业属于建筑工程土建类专业的一种,在其专业实践方面具有建筑类高职专业的共同特点,因此,其工作内容与其他专业的衔接也极为重要[3]。对建设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其建设周期一般在3~5年,由于周期较长,要想使学生通过短期的专业实践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是相当困难的,这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全面掌握全部的建筑环境及设备系统设计与运行管理方面的知识,加之现行高职院校所实施的工学教学改革无法完全以企业的施工现场为教学载体而完成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在降低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2.缺乏健全的课程实践体系。就当前建设类高职院校而言,在学生的实习阶段便将其安排到施工员和资料员等施工管理类的岗位,企业要求学生对各类建筑设备的操作技术进行了解,并注重其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但对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不高。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专业课程当中,高职院校经常将实践教学定义为一种单一职业的培训,而并未将建筑设备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纳入到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当中,使得此种教学观点偏离了学生能力培养的轨道[4]。对我国当前建筑设备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实践教学中主要重视视图方法、管道安装的相关技能培养,并不能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工程建设时具备对整体工程的全面认识,严重阻碍了专业学生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3.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实践基地建设不规范以及企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两方面。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并无对建筑设备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指导的课程标准,而规范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设备也比较匮乏,使得校内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规范性,加之受实践基地投资与规模的限制,使得工位不足及工作任务缺乏全面性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屡屡频出,阻碍了专业学生的发展。在企业资源的利用方面,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并未充分利用企业所提供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资源,使得学生无法了解新材料与新工艺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而在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由于学生所摄入的信息量较少,使其无法对建筑设备专业及职业领域的转向技能进行全面认识。

四、建设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建设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如下几点意义:(1)更新职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比,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考虑到学生识图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将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质量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考虑,进而构建出集设计、施工、设备系统运行控制与团队合作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全面提高建筑设备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2)拓展校企合作渠道[5]。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际的工程建设为基础,通过将工程现状如实展现在企业面前,进而吸引有关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并统筹资金于技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设出与实际工程相符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其作为合作教学与教育培训的主要平台,为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3)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建筑设备专业的建设过程中,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能做”到“会做”的转变为教学宗旨,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实训工作,从而使其对整体的任务方案进行全面了解,并将相关任务逐一落实到组内各个成员,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提高其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五、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改革课程实践模式。改革课程模式是立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需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缺陷弥补为出发点,建立健全的立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模式改革的主要方法如下:以工作任务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将相应的专项能力汇成教学课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层次规律进行探索,进而建立起以核心课程为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全面开展基于此模式下的建筑设备专业的实践教学。

2.明确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条件。明确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条件以及任务要求是以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主要方法。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为基础型任务、核心型任务以及拓展型任务。建筑设备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成的条件如下:(1)基础型任务、核心型任务以及拓展型任务应对其各自所包含的训练模块进行指导,例如,施工设备图识别模块以及系统安装视频和施工工艺视频模块应该以基础型任务为前提,进行相关教学的开展。(2)同一任务的训练模块在实践教学中并不在统一情境内,但其所包含的知识与技术层次相同[6]。例如,核心型任务中的设备运行模块与拓展型任务中的设备联合运行模块具有较大关联,即联合运行模块是在单一设备模块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设备运行模块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类型的实践任务中,但其具备的知识与技术层次均是相同的。(3)不同层次任务模块的知识与技能应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在立体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不同任务模块的配合应用。例如,基础型任务中的设备施工图培训应以核心型任务的设备系统的安装训练为目的进行开展,而设备系统的安装训练又要与拓展型任务中的施工配合教学相一致,从而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构建。

3.建设并完善校内实践环境。建设并完善校内实践环境是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得以指导实践教学的重要外部保障。在建筑设备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应以课程能力的训练目标为主要依据进行实践内容的设计工作,并根据时间任务需要,建设并不断完善校内的实践环境。通过加强学校的形象建设与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吸引企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校内实践环境的建设中去,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实践工程案例,并编写教师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学习文件,从整体上提高立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备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进行阐述,分析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实践体系缺失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结合建设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从改革课程实践模式、明确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条件与任务要求以及建设并完善校内实践环境等方面为立体化转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由此可知,未来,加强对基于建筑设备专业立体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发展,使其更好地支持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2]李景霞,亓利晓.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设备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3(12):38-39.

[3]岳井峰.建筑设备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9(05):276-277.

[4]吴云祥.高职高专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2,01(05):32-35.

篇4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理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置反映了数学学科人才培养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数学学科人才的需求热点。到2007年全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成为理科第一大专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有些学校在师资不足、基本教学条件欠缺、甚至对专业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却由于种种原因,办起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的当务之急。我校1998年开始试办该专业,为了建设好这个专业,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制定了较完善的培养计划、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一定特色,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专业发展已得到省内外高校的认可,并于2008年评为安徽省特色专业。我们认为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与培养方向一致

全国现在400多所院校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部分院校该专业的建设主要是依托数学系,有些院校依托计算机系或者信息工程系。同样是数学系所办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不同的学校也有不同的定位和自己的培养方向,有自己的要求。按专业方向,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以计算数学为专业方向。第二类以应用数学(如运筹与控制科学、组合数学、金融数学、密码学等)为专业方向。第三类以信息通信为专业方向。第四类以应用软件为专业方向。从以上情况看,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设置自己的专业方向,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特色。全国各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体现在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上,因此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也要考虑到理科专业的特点,突出优势和特色。我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设置了运筹与控制和应用软件两个专业方向。为使实践教学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北京及全国其他高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突出办学特色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挂靠在理学院下的,考虑到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业市场现状以及应用软件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从2003年级开始,我们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方向调整为应用软件和运筹学(优化与控制方向),以应用软件为主。在应用软件方向形成两个特色,一个是软件测试技术的培养与教学,另一个是数据库应用方向的实践与教学。结合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课程设计,着力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及数据库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和思路。

2.1注重基础与专业内涵

加强数学基础教学,逐步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抽象化,加强学科专业各学期重点课程的教学,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并强化实验过程,同时弱化对实验结果的评判,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拓宽知识面,注重全面发展。注重专业的内涵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并重,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有相当多的课余时间自学,明确课外作业要求,确保学生今后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2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我们安排了三次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三次课程设计分别是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加强课程设计的管理,不流入形式,注重培养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会分析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分解与接口问题。在作课程设计时,同学们能够自学J2EE,SQL2000等,这对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毕业论文或设计应该与实际紧密结合,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与指导教师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参加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题目尽量来自于社会实际需要,这样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能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开发系统的能力,学生真正了解项目开发流程,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注重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以往附设于某一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行实验课程单列,以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单列应该是符合学科实验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而且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课程单列并不改变实验设备条件,也不影响实验的完成,同时增加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分析环节。每门课程的实验尽量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相应减少验证性的比重。在考核时,实验考核与课程理论考核处于同等重要地位,这样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动手能力的提高。为满足学生的需要,我系建立了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室,免费供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省级奖励。

2.4狠抓实习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设置了两个实习环节,分别是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实践能力。认识实习进行两周,主要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开发流程及需要掌握的知识。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阶段,也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锻炼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学生在实习中积极参与公司的项目开发,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并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结合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计的质量。

3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首位

没有特色、不适应时展的传统计划式教育不能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置时,要尽量避免使培养的学生仅仅成为低级的软件编程人员,没有突出计算与应用软件方向的实质;或教学计划只是简单的将一些数学类与控制类课程拼凑在一起,没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学生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控制领域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多地兼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不同需求。同时培养学生使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就业形势,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同时教师及时了解把握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知识与动态,在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中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又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以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有高比率深造的机会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通过几年来对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并进行大量的调研与分析,我们的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取得较好成绩,先后认定为校特色专业,并于2008年认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专业的快速发得益于实践教学体系具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 大学数学,2003(1):6-10.

[2] 李林,曹晓东,吴春霞. 一般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理工高教研究,2003(4):127-128.

[3] 方贤文,许志才,许峰.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滁州学院学报,2006,8(3):44-46.

[4] 唐晓静.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大学数学.2007,23(1):9-12.

[5] 高胜哲,董宇峰. 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 大学数学,2007,23(1):13-15.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Explo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Major

FANG Xian-wen, YIN Zhi-xiang, LI Y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篇5

【关键词】一体化;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应用

1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教学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训练严重落后于职业技术的变化,中职学校难以准确、及时的培养出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满足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这种落差阻碍了人才、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补充,同样也面临这些困境。新课改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出路。应新课改的要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一体化教学法应运而生。一体化教学是中职类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必然选择。否则,中职类学校会陷在传统教学方法的窠臼中,难以自拔。因此,中职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2.1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一体化教学方法具有比较优势。所谓一体化教学法,即整理、融会教学过程与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视为一个整体,制定相符合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并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1]。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注重突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更能符合新时期对人才能力提出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促进教师从“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促进学生由“模仿型”向“实践创新型”转变;教学工具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转变等[2]。因此,有了这些基本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的配套,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环境与时代,更能不断满足新时期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即,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一体化教学方法具有比较优势。

2.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的专业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并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专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在于,其培养对象为儿童,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其他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具体活动,对幼儿开展保育和教育活动,即通过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为其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的最大特殊性就在于,具有明显的先导性和公益性,蕴含巨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大力发扬和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

2.3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实际应用的具体策略。

2.3.1 不断改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条件,营造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实际应用的氛围。各级党委及政府应高度重视,将一体化教学应用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摆在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不断合理和完善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继续加大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提供和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扩展和完善实习基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型教师队伍,落实责任,建立一体化教学问责、监管统筹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进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相关老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并且通过培训与学习,不断转变,在教师的意识思维中普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老师的教育教学意识与方式,是变“应试化”到“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其次,学校可以根据教育部相关制度和教学大纲,激活课堂,发挥教师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能力,并且在理论课堂之外,提供相关的实践课堂比如幼儿园,这样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无论在理论课堂还是实践课堂,学生都是课堂的中心和核心,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以一种高效的方法学习所学内容。由此,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必然有利于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2.3.2 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一体化。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模糊,课程设置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互冲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明确自身的课程目标设置,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向标指引本专业的发展,同时,相关课程设置不应只局限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某一狭小的领域,特殊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等专业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相近专业,都应该有所涉及和了解,普遍狩猎各个相关和相近专业,才能保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就是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一体化”。因此,相关的中职类院校应以教学大纲为准,不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实践能力一体化,全面保障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开展和推进。

2.3.3 教、学、练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就要不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贯彻“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3]。时刻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开展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教中学”是前提,即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真正学到知识;“学中做”是实现途径,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课堂中,积极参与教学互动,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学习,消化所学知识。“教学做”是目的,即是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进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例如可以经常组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亲身到相关的幼教机构去参观、学习,通过与幼儿的亲身接触,结合所学知识,配合其他员工,参与幼儿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相信通过类似的具体实践,必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促进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达到所学有所用,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和普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3 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大意义

如前所述,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中,持续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这一科学的发展。我相信,一体化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必然能够不断的培养出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当这些优秀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时,必然能够积极的发挥他们身上蕴含的正能量,并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那些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们,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硕果。

总之,一体化教学方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在我国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的发展和突破,须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多方努力,并保证制度、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材、实践课堂等“一体化”因素多方配合,共同促进“一体化”教学方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遍应用,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星瀛.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J]. 职业技术.2011.09.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研究;探索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的学校。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地方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在支柱产业的应用,以符合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为教学基础。机电一体化由于从事范围比较广,不受行业和岗位的限制,并且由于企业不停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是有必要的,具体内容如下:

1.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落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变化的教学观念,真正的做到以人才输送和塑造技术性人才为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鼓舞,以培养具备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主,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思想意识,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以及相互促进的,具体表现在,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落实,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体系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建立或完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始终是出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环节以及内容衔接上都没有精心设计,导致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安排以及学生的兴趣不高。其次是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教师是分开的,理论教师不能知道实训内容,实训教师的基础概念知识比较薄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双师型”教学方式比较普遍,容易使讲授内容上无法进行紧密联系。最后是没有建立确切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要求和评估体系,真正的建立一个实践教学管理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

2.高职机电一体化改革的主要方面

2.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

高职教育对实践的内容要进行合理与科学的分配,通过实验和社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几方面的配置从而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个体系从三大模块进行构建,将实践环节的各个任务进行落实与贯彻,三大模块主要是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技能,其中基础技能是后续模块顺利进行的基础以及必备条件;专业技能是对所有岗位要求的关键,特点是与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整体的认知和技术的抽象理解;综合应用技能主要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中的工作问题,让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得以紧密联系和实际应用。另外,教师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的程度,对所学内容课时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及拓展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知识永远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有利于人才的输送。

2.2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的完善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构建在系统以及规范的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方法以及利用网络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支持,实行实践教学整个环节的掌控。例如是基础数据的管理,对机电一体化各班级学生和教师的资料管理和实验室教学和机械设备的管理提示,让师生在实践中重视管理制度和设备保护的意识,信息管理可以通过绩效评估方式以及综合查询等信息管理,客观评价学生的掌握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校对学术整体知识的把握和对人才数量的明确,有利于学校有指标有目的的进行人才输送的工作。另外,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践教学管理组成的一部分,不仅是对学生的资料以及选课和成绩查询以及其他信息查询的功能,也是对实验室内的设备和易消耗品的一个资产管理与保护的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和教师的综合把握,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中加强师生关系。

2.3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以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与使用率。因此,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必须具备组织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对实验室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实验器材的维护以及对学生分配、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其次是不仅有着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专业理论教学也有着一定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将两者进行总结。学校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对教师结构进行一定的整合,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竞争观念,对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创新和落实贯彻的教师实行优先晋升或者是奖金给予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学术交流或者是进修的方式鼓励教师进行再次深造,学校对用人岗位上必须通过岗位内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让教师在第一生产线上进行实践教育。

3.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利于贯彻和实行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人才目标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根据市场经济行情去塑造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学生岗位的应用能力,达到岗位与理论的相一致,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认识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进行实践内容和实践信息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三方面进行完善,真正的丰富和完善体系的教学系统,打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独有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瑞兰,严振,欧阳蒲月,许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 会计电算化 实践教学体系 建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重要特征是“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因此,高职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型复合专业,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紧密。尤其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其实践性表现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如何建设好会计电算化专业,使之适应经济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社会输送需要的高素质会计电算化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经验,阐述了我院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教育

要建构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进行构建。为此,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据“适应第一线人才的需要,突出专业实用性”的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充分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要求,加强专业岗位群发展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岗位业务技能训练平台、会计综合训练平台、企业顶岗实践平台四部分进行构建。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一体化、混合型实践教学体系

为完整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按照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要求,制定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融于理论教学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根据实践能力要求,划分实践课程模块,明确设立实践课程;根据设立的实践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实践指导书;根据实践指导书,开发校本实践教材。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对实践教学设施、实践场地重新整合,形成混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确立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是我院财政金融系在会电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构建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路。经过全体专业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院现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二、“内外结合、四级双轨”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实践性教学,形成了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以“基本技能实训一岗位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一企业顶岗实习”为四级,以手工会计电算化处理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处理为双轨的“内外结合、四级双轨”实践教学体系。

(一)“内外结合”实训实习基地

1 校内实训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会计电算化人员,与专任教师共同打造“企业真实情境式”校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实现环境真实、管理真实、资料真实。(1)环境真实。建设仿真性实训室,手工实训室财务科室的布置,电算化实训室的布置,要创造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真实情境。(2)管理真实。在实训教学中,以企业会计电算化分工、授权和控制中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在墙上张贴类似的管理制度,营造企业真实情境的管理文化,帮助学生早日了解职业角色。(3)资料真实。2008年5月开始,由合作单位(陕西华恒财务管理有限公司、西安万象财务咨询公司等)提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账资料。资料涉及不同行业(如服务业、商业、制造业)、不同纳税人(营业税纳税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将企业真账搬进课堂,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4名企业财务人员辅助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岗位能力的直接对接,使学生学会处理企业真实业务,能够应对不同会计电算化事项,逐步树立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  2 校外实习基地。除在校内实践环境中实训外,还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涉及行业多,稳定性强,使用效率高。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工作,每年顶岗实习人数不低于80人。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构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的开展,学校利用实习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习基地从毕业实习中选拔优秀人才,部分实现了学习就业一体化。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1)编制可行的实习计划。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实习场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批与分阶段相结合、定点与轮换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实习过程的全面性、有序性、条理性。(2)形成“双导师”指导制度。一方面,系部委派专人与实习基地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另一方面,实习基地委派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形成“双导师”指导制度,负责安排实习内容,带领学生完成实习任务。(3]完善实习质量检查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实习心得体会,探讨疑难问题。对实习前后进行严格的审核,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专任教师对指导的学生作出客观评价。

(二)“四级双轨”的实习实训内容

1 四级。(1)基本技能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主要针对岗前的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进行训练。训练项目包括数字书写、常见原始凭证的识别、原始凭证的粘贴、制单、记账技术等,要求准确、规范。这一训练主要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等课程来完成,由财务公司提供真实账务资料,并辅助主讲教师辅导,使用企业的原始票据进行实训,做到真票真做,训练实际工作能力。(2)岗位业务实训。学生基本技能实训项目过关后,进入岗位业务的专项实训。训练项目包括出纳、会计电算化、审核、电算操作等。训练主要通过“会计实务”“成本会计与实训”“会计软件应用技术”等课程来完成。此阶段采用滚动实训、以老带新的方法,财务人员和教师以引导为主,即学生在实训时分岗位逐个项目进行训练,某岗位训练项目完成后,在教师指导下,负责教会接手工作的新实习生。项目化和团队学习模式不但提高了实训质量,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沟通的工作能力。(3)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训练项目包括记账和网上纳税申报。这一训练在顶岗实习前完成,主要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完成。与合作企业财务人员沟通后,选择几家企业的真实账务,并将其带进课堂,在学校完成部分职场训练。首先对实习学生进行集中培训,熟悉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账务处理流程,对理论知识进行链接和初步转化。然后由财务人员和教师将企业的账务分配到各个项目小组,各小组采用“滚动式实训+轮换岗位”的形式进行实训,对于普遍性问题采用集中培训讲解的方式处理。(4)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完成实训后,与实习基地合作,分派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合格学生得到由学校和企业认可并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这部分工作经历计入学分,并记入学生档案。

2 双轨。四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递进,并采用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环境下处理能力训练的双轨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具体实施

(一)积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质量是分不开的。为此,积极鼓励教师到相应的部门兼职、锻炼,积累实践教学技能和经验,促使教师自觉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注重从部门、产业第一线引进教师,聘请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人员,包括行业的研究专家、企业的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

(二)加快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能否建立与实践教学的环境建立紧密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模拟操作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我院一方面加快完善校内实践课程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依托部门、行业,建立实践课程的校外基地。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估体系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provides another option for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the teaching with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simulation teaching software. We point out that to impl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43”to unfol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tegrating synchroniz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process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terspersed with the teaching competition in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spection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教、学、做”一体化是从技能高效传授的认知规律入手,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终身学习创造了技术条件。结合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1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要求

1.1 一体化教学概念。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教、学、做、考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2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间结合统一。打破传统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的做法,将两种课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化”课程,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上的结合统一。教学内容上,将专业课分拆,能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尽量实施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依行业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多重组合。

1.3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师生角色对换,学生行为主导,自主策划并完成任务;教师引导辅助、评价学生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及主动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流程模拟、使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变先学后练为边做边学,使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得到较快提高;对每一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加强了授课中的过程监控,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2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选取该专业13门专业课程进行说明(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该模式贯穿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同时适应信息技术条件,全部专业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主要采用“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的基本教学程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目前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综合实训,同时,下一步还准备选取核心课程例如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进行一体化教学研究。

3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

3.1 采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实训教学环境可分为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训教学的任务,虚拟教学环境以计算机模拟实训为主,比如3D动画整个系统提供包括现实生活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采用3D动画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场景以及各种业务的流程操作达到迅速上岗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预算投入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现场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可能接受到物流企业实质性重要岗位的实训。因此,学校采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2 采用仿真教学软件教学。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相比,采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着独有的特点与优越性。例如:①效率高,仿真结果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非常清晰,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掌握。②节约成本。真实实验设备贵重,容易损坏,维修困难,仿真软件的使用只要有一个安装了仿真软件的计算机机房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单纯使用仿真软件也有不足之处,可尝试将软件仿真与传统实训相结合。教材方面,学校可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一体化教学专业教材,使教材内容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例如,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采用益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虚拟企业软件,通过3D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实训系统,让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通过模拟现实的环境中反复实训,可以了解现实中物流企业的各种类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以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获得宝贵的上岗经验,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现实物流企业的各个岗位。

4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4.1 采用“43”分阶段的实训教学模式来展开一体化教学。分析研究物流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特点,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系统地开展一体化教学。构建“43”分阶段、分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必要理论知识讲授阶段布置任务阶段学生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阶段 教师评分反馈阶段;专业初级实训环节、专业分解技能实训环节、综合实训环节等三个实训环节。

4.2 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同步性。实践教学过程就是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全真+仿真”的实践教学模式为途径,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融入到实践技能之中。在实践教学中,以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学内容涵盖“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等相关职业标准中相对应专业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要求,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一体化教学同时同步。

4.3 在一体化教学中穿插教学竞赛。“竞赛式”教学法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还加速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一体化教学当中,由于是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竞赛时间可以设计整节课或几节课,也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十几分钟的竞赛环节。可以自然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集体;也可以以两大组为单位,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这些都是集体的对抗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4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一体化教学考核环节比较重要,一体化教学环境中的师生角色应为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师生采用“员工”间的讨论与交流,企业式的分工与合作,差别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进度,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鼓励学生根据物流专业教学设置的项目要求完成任务,进而据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参考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项目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试卷分数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静,胡海清.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整合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3(10):267-268.

[2] 韩光明.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课程有效教学模式[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41-43.

[3] 钟 静,易灿.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2(5):9-11.

[4] 曲鸣飞,陶砂. 基于仿真技术的单片机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10-311.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78-04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引导与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任务,以提升其个人业务水平,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的需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公开、纵向与横向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数量激增,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服务教学、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造成了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浪费。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用,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是指高职院校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应用、推广,从而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等的过程,包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转化为教学资源两个过程[1]。从目前的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即转化成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是非常现实与有效的选择。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即“以教学为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中,专职的科研人员配置甚少。因此,从高校类型上说,高职院校是应该划归教学类高校范畴之内。这样的教育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而教学效果则是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存在正相关,有科研成果的大学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2]。据此,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很短,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普遍存在怀疑,企业既不愿意主动与高职院校取得联系,商洽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也常常会拒绝高职院校主动上门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将其科研成果市场化,实现科研社会化服务的路途还较为坎坷。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千方百计寻找科研成果社会化转化路径的同时,必须转变科研成果转化思路,寻求成果的“内部消化”,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应有价值,避免教师科研成果的闲置以及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浪费。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可行性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重,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压力极大,因此其主要精力和时间大多投入到了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思维和研究命题基本上都是在教学中产生和形成的,科研本身即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当前高职院校科研与教研的运行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并行甚至是重复的,相当一部分科研项目都是由教改项目衍生而来。监管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项目存在着科研与教研重复立项的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之间交集甚多,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不存在形式上的束缚。

作为科研的开发者与教学的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着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极大便利。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及时进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悟作为科研题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从事教学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转化程序极其快捷,过渡环节少,管理流程简约,成效明显。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虽然存在必然性与便利性,但是这个转化不是教师简单的自为活动。就现实而言,科研成果常常只用来完成教师个人业绩考核或者职称评定,然后就被归入教师档案。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引导教师自觉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一)树立“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理念

教学始终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行独立的,二者之间交互很少。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结项管理、科研成果奖申报、级别界定、全校科研业绩年终统计与考核等工作。这些工作基本上只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行为关联,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无直接联系,科研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没有明显体现。“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理念形成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的方式,直接支持学校教学工作,同时也彰显科研管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部门增加教学资源,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突出课题研究的教学应用性

课题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科研管理部门专人负责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结题之外,学校还会为获得立项的课题进行经费配套。这些课题的取得,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课题负责人晋升职称时能够提供科研业绩帮助之外,在转化方面实际建树不多。虽然教师的职称晋升在客观上充实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是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实际效能上的这种巨大反差,也确实与科研经费投入的初衷相去甚远。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不做亏本生意”的科研课题申报原则[3],做好课题申报的前期论证,严把课题申报质量关。第一,对课题进行分类管理,除了一部分课题能够充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具备社会化转化成熟条件之外,将大部分课题导向可以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实际问题以及对专项教学有明显推动作用的项目。第二,课题立项前由科研管理部门召开评审专题会议,进行严格的课题可行性论证。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的校内评审专家一般都是由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除了来自于教学一线的高职称教师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各教学部门的负责人。这些学术委员会成员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熟悉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课题的实用性与成果转化潜力,选择立项既能产生效益为企业所采纳应用,又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课题,最大程度上实现课题立项的实际功用性。

(三)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一般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创新,既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把这些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扩大课堂学习的知识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科研所表现出来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可以提升个人魅力,既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又能够开发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迎接百年校庆,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细致研究学校校史、文化底蕴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出一套精致大气、美观舒适的校园景观改造方案。改造工程完工后,学校的校园环境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校庆结束后,该教师将这次成功的景观改造方案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方案所涉及内容就是身边的校园,所以学生反映强烈,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被突然性地激发了。该教师趁机向学生介绍自己正在从事的设计项目,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地表现出参与兴趣。因势利导,该教师就把这些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

(四)建立科研成果校内共享平台,拓宽成果的教学转化渠道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获奖成果、专著、教材、专利与课题材料(立项申请书、结题研究报告等),如果单通过成果拥有者个人的教学转化,则很难实现服务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职院校目前师资引进力度很大,一批企业人员进入教师岗位。但是,这些人未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了解高职教育现状,不熟悉教学规律,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困难重重,亟需得到有效的指导。这种指导完全可以引用其他教师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管理部门应鼓励科研成果拥有者将其成果在校内进行共享,以利于其他教师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经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快速提高。

科研成果的共享平台应该先由科研管理部门搭建,比如在科研处网站上专门设立成果展示栏目,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课题材料、专利等成果相关内容出去,然后教学管理部门在其网站上进行链接,实现成果部门共享、校内共享。对于专著、教材等难以在网站上的成果材料,可以委托图书馆以图书流通的方式实现成果的校内与共享。

三、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评价体系建构

效果良好的科研成果教学转化需要高职院校内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持续、全面地开展转化效果评价是保障成果教学转化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激励机制

评价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有意识的转化行为基础上的,教师如果没有主动进行转化的意识,任何评价都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科研成果实现教学转化,为教学服务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完成后,获得较高评价的教师将优先晋升职称、评优评奖,并根据评价等级,给予适当的科研经费追加奖励。

(二)制定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标准

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联合成立成果转化评价小组,对成果的最终转化结果进行合理评估。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根据教师科研成果中关于成果在教学中运用的阐述,例如课题立项与结题时关于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承诺,检查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具体落实情况,并在检查情况不佳时进行及时督促。二是结合科研处提供的最新科研成果清单,评价小组定期深入课堂,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查教师是否将科研成果进行了教学转化,以及转化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着重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倾斜。三是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评价小组检验科研成果在共享平台中的教学辐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提升,就可以判定成果的教学转化效果与教学辐射作用得到实现。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教学业务能力发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在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避免成果“睡大觉”以及科研经费浪费的同时,必须加强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策略研究,制定合理的转化成效评判标准,充分调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转化合力,为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教学转化创设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虹,刘楚达,肖贻杰.基于高职院校视角的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7.

[2]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5-88.

[3]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49-51.

[4]李飞.教学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影响因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69-7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Transla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U Xiao-fe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篇10

一、研究内容

1.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基础,打造一个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机械自动化专业课程按“一体化”课程组织模式为横向X坐标轴,以“任务式”学习情境为纵向Y坐标轴,安排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以“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为Z向增长轴,通过课程与企业、行业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服务。

(1)立体化教学观念包括: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和教学关系立体化;

(2)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和教学对象层次化。

(3)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自主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为落实教学目标全面化,设立培养目标,培养多能型的创新人才。

2)强化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立体化,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

3)构建增强型的教学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4)设置课程内容要层次化,便于合理的组合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为主要目标,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2.搭建立体化教学平台

(1)开发“一体化”课程模式:先确定机械自动化专业具体岗位的“工作过程”,然后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整合成若干“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2)设计“任务式”学习情境:打破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工作过程重构课程教学任务和内容,依据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按照基于系统化的工作要求,学习难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逐步递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3)建立“开放式”实训基地:将机械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融入课程,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机械实训基地直接承担企业产品的加工项目,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生产,既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交能力,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和开发实训项目,为教学、教育和教研开发提供实训场地。

3.为学生就业获得职业技能的通行证

依靠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加强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监督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质量管理,课程的建设与实践问题银行,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课程体系。

4.建设师资队伍以保障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实施

树立立体化教学理念,对教师使用模式改革及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学教师使用机制整合,保证实训教学第一线有一批高职称、高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实训教学教师,使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提升。通过“双师在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为学生获得在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上双证取得了保证并获得了与之相适应的的能力。

5.建立立体化教学评价和反馈模式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经历了整个教学过程,最有权力评价教学质量。立体化教学评价和反馈模式提倡动态的多级评价模型,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教师、管理员和学生参与互动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本项目的研究初期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利用知名大学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平台。

2.调研法

通过社会企业调研、抽样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的企业及岗位,确定机械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机械自动化专业相应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及结构的要求。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改进。

3.行动研究法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参与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际行动建设立体化教学体系,对建设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和实施。

三、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