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11 00: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其与化学学科的高度整合,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宰者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我激发学习动机,制订学习计划,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构建有利的资源环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信息,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操作、浏览工具及广阔的空间。为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然后,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页课件、信息检索等方式搜集有关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1)结合数学或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举例说明元素的周期性及其特点。(2)从“三元素组”“六元素组”“八音律”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科学家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仍然没有合理的解释?(3)通过阅读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4)元素周期律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任意举三例。先由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通过教师制作的网络课件自主学习,学生在通过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元素周期表的各种编排形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宽了学习视野,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做学习的探究者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众多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分析、解决问题。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节课时,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指定网络下载老师录制好的微视频进行预习。上课时给出以下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几种离子?(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4)试写出CH3COONa的水解方程式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从而将知识理解、消化、活用。
三、由“个人分散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做学习的合作者
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有明确分工任务的互学习。在网络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创建网络合作小组,可以通过论坛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实时进行合作交流。如在讲授“原电池”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动画,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学习小组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教师指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
总之,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情景的创设工具。使学生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孙芳.浅谈自主学习的含义及理论依据[J].改革与开放,2011(6):156-158.
[2]徐学福.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教育科学,2002,18(3):33-36.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融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81-0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现实,指尖文化、指尖知识已冲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传统的读、写、算的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学习,信息的获取、筛选与加工能力是新的学习方式所必需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新的教学方式有待变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正是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中变革教学方式的有利切入点。到2012年为止,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型等相关文献有2045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相关文章有95篇,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相关文献只有20多篇,而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相关研究更少,几乎为零。可见,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过于薄弱,尤其是和具体的学科融合的研究更是单薄。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具体的学科特点,探究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新模式,以找到新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需求。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有关课程教与学的内容和活动中有机、综合地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国内的一名知名学者曾经提出,现代的研究有时候已经不再刻意去证明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或者是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效果更好,而是研究如何使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让技术与学习者具有“具身”关系。基于信息素养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呢?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2]大整合论是从宏观课程的角度出发,涵盖各个课程。如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3]而“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将课程的概念缩小。在此我们采用“小整合论”的定义,以方便我们对整合的把握与理解。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任长松,2002)。[4]从该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的计划或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因此,对化学的融合,在小整合论的基础之上即是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融合。那何谓课程整合?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郭绍青,2002)[5]。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在化学教学中,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各成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以形成有机整体的教学过程。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即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充当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上文我们知道课程的三要素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一)目标分析
我们应先认识大整合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和重构后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6]那么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的目标呢?基于前人的经验,我们认为融合的目标要与课程整体学习目标一致,使三维目标能够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应体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释相关问题;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并会使用仪器,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3.会用化学语言解释生活、学习中的现象。
其次,应掌握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假设进行验证;2.能够通过观察和数字资源收集信息,学会分析、提炼信息,并尝试评价信息的科学性;3.能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的条件,制订计划实施实验,并学会控制变量和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究;4.学会总结交流与反思。
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学习者应学会以下内容:1.喜欢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并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2.关心社会以及化学与技术的关系;3.热爱大自然,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内容的分析
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环境中,教学设计要有机结合三维目标:第一,应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策略――丰富多样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能体现学习者特征和差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第二,应具体描述各教学环节的操作。第三,活动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体现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化学内容比较适宜使用信息技术呢?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看法,总结出以下几点:
1.化学微观概念和微观结构。如分子原子的模型介绍、化学键的学习,这些都是很微观的概念,无法形象化。而计算机模拟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2.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或者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如铁生锈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很耽误时间,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不仅可以将“现象”放大,还可以控制反应速度。
3.错误的实验操作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氢气的制取与验证是个很危险的实验,如果误将导气管放入集气瓶下面,会导致爆炸。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让学生看到这种危险的后果,以警惕其科学操作的严谨性。
4.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如化工生产中复杂的生产流程,如具有危险性和污染性而且在一般的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浓硫酸、氨气等的生产,这些过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展示。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模式的提出
教学模式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模式的概念,我国的论述几乎都是采纳美国乔以斯(B. Joyce)和威尔(M. Weil)在1972年出版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一书中的观点。他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四大类(信息处理类、个人发展类、人际关系类和行为教学类)共25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该书把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按照该定义,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导课堂教学或是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目前国内比较盛行的就是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至今在传统教学中仍难以动摇其地位,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整合中,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形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存在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弊病――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时要与学生的主体角色融合,信息技术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否则难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从学生的主动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评价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融合的模式。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融合模式是相对满足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需要呢?“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7]结合化学学习的特征,本人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的模式概括为“情境―项目―电子档案袋”的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展开教学,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之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融合模式
1.情境是关键
“组织学习素材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8]在该阶段,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开放自由且有趣的学习环境,将学习者带入学习环境之中,这一步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有关化学的资源,比如媒体素材、常见的疑难问题、资源索引和权威的网站等,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支架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充分的数字化资源,学生还需要任务驱动,即接下来的该模式中的第二个因素。
2.问题任务是核心
在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如果学习者有明确的问题与任务,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大为改善,能够以主动的角色进入环境,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够与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微群等方式和专家等交流,在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情境下,有实践共同体的交互合作和丰富的资源做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3.电子档案袋的评价
评价是学习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有技术因素的支撑,评价则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电子档案袋的构成:(1)目录: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各部分化学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并配有页码。(2)时间:即每次收录在档案袋中的材料的日期,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取得的进步情况。(3)内容:包括核心内容和选择性内容。“核心内容”是每个学生档案袋中必须包含的内容,它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评价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如“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化学实验记录表”等。“选择性内容”是学生自我选择的、最能反映学生本人化学学习情况的材料,如“化学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对化学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化学用语学习小窍门”等。(4)反思与交流:学生对自己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所作的自省,如“化学学习心得”“实验探究方法总结”“学习疑惑”等,这也显示了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一些信息。
化学档案袋评价可以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机会,促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作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它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整合的部分,它支撑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不断为他们排除障碍、提供条件,从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的研究方法,使他们的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科学家研究方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数字化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了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冯秀祺.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5(7).
[2] 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3] 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 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6]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篇4
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和防治
3、了解计算机黑客的含义
技能目标:1、掌握鼠标的选定、拖曳操作
2、掌握复制和移动的操作,并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意识
[重點难點]
1、教学重点:病毒的定义、特性
2、难点分析: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形式,传播方式,对“剪贴板”内容的理解,这里涉及到硬件的有关概念(如“内存”),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環境舆素材]
1、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素材:计算机病毒的Flash课件
[敎學過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观看幻灯片)
(学生回答)
可现在全世界每天都有很多鸡在死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你可以给老师提供一点或是多点理由,我们一起来讨论下。
(引导学生回答)
禽流感定义
那么有没有同学还知道其它的病毒
(学生回答)
好,同学们刚才回答的都是生物病毒,有没有同学知道没有生命的病毒呢?
(学生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吗?它和我们生活里的病毒有什么区别和相同之处吗?
二、出示课件,进行讲解
1、病毒的定义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病毒的历史
1988年发生在美国的"蠕虫病毒"事件,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罩上了一层阴影。蠕虫病毒是由美国CORNELL大学研究生莫里斯编写。虽然并无恶意,但在当时,"蠕虫"在INTERNET上大肆传染,使得数千台连网的计算机停止运行,并造成巨额损失,成为一时的舆论焦点。
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现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当时软件种类不多,用户之间的软件交流较为频繁且反病毒软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广泛流行。后来出现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们对病毒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
3、病毒的产生
①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
②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
③用于版权保护。
4、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如软盘、计算机网络去传染其它的计算机,当你在一台机器上发现了病毒,往往曾在这台计算机上用过的软盘已感染上了病毒,而与这台机器相联网的其它计算机也许也被该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判别一个程序是否为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条件。
2.隐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盘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别开来的。病毒一般只有几百或1k字节,而PC机对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达每秒几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转瞬之间便可将这短短的几百字节附着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觉。
3.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之后一般不会马上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表现(破坏)模块。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
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未输入验证码资料无法完全显示哦)
5、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预防
三、演示练习操作,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计算机病毒与生物病毒的区别,练习复制和粘贴的操作
[設計理念]
1、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七氛。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英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12年美国掀起的一场空前的在线教育革命,引领世界各国开始以“云时代”为导向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开拓、探索、实践网络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优化,可以促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大学英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迎来了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新局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情境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探索和践都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建构主义理论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又一个突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地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对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意义建构不断进行创造、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法,实现了由传统“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向“student-centered”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参与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主动吸收者与意义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主动性”“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和建构的影响。
2 建构主义视角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有效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使高校英语教学实现了声画交融的动态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由静态向动态的传播,可以有效、明了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并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因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前提。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任务型学习模式
布鲁纳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提出了发现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自我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发现的理论并不局限于人类尚未涉足的领域,也可以是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自己发现的理论往往比学习别人的要理解深刻也记忆牢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并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含有的信息处理快捷,人机对话、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当下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动机,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景型学习模式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强调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并提出了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同化(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与顺应(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等概念。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感知的语言才会完整和有意义。在创设的尽可能接近于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直观地激发联想,唤醒思想深处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加工和重组,建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集成等情境创设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大量情境素材的有效展示;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消除,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都是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教师可抓住这种先进网络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所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把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能,使之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促进信息理解的有效进行。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协作型学习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活动,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个体智慧与思维的发挥,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协作学习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完成较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教学,可以满足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优化――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例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全国各高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旨在建设各种网络课程、平台课程,学生利用网络辅助系统课程和自主学习中心等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利用了手机网络通讯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和学习。
2010年,由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朗文交互英语”基于我国高校英语的课程设置与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它是基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视、听、说立体化教材,能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运行,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领域中比较理想的互动数字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截至2016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全面引入高校英语的视、听、说课堂,师生利用此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这种全面的互动体验式学习,最终把教师从传统的枯燥的说教课堂中解放出来。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下的自主学习,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信息论指导下,遵循自主、互动、创新的原则,让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进度,自我检查评估。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能力。互动,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学生与网络学习平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之间的沟通,教师安排课程计划,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并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质是“协作型学习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取资源和信息,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计划,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且进行考核。创新,指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在LEI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理解,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得出新的成果。
4 结 语
人们一直致力于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融洽互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学习环境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建构课堂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打造、实现互联网+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构建主义视角[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孙金莲,董双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3]庞彦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h.基于云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
[5]盍.“互联网+”环境下大雪英语学习环境构建的实证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
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教学;现状;优化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处于最富有创造性的年龄,而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都太重于知识传播,如大部分教材中都以学生Microsoft Office为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应用软件的操作者。倒不是说操作软件不重要,而是这完全可以在小学、初中来完成这个任务。根据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性地完成信息素养的培养可能更有意义。事实上,高中生在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更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应在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具有开放性、可扩展的研究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供给学生一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方法,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一些资源参考、活动建议,让学生主动探索并独立完成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极富探索性和挑战性,他需要将获取的信息与人生短暂的经历相结合,在探索过程中创造性地完成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得以优化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与兴趣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事物中,注意力集中,关注与此有关联的事物,思维活跃,近距离地观察该事物,广泛了解该事物,从比较深的层次看待和研究该事物,这就容易对该事物有所新的发现,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于一个事物,大家都了解的,你也了解,你对该事物的认识和别人一样,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该事物上有所发现和创新。只有在比常人了解得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广泛了解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从深层次研究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研究就会比别人透;所以,就容易有所创新。
2.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
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与引导别重视,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是教师基本功扎实的体验。只要教师热爱学生,甘愿真心奉献,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风格,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
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要实施差异教学,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分组教学具体做法,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个人,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各组坐一块且组长坐中间),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小组长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就有时间直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全组的带动下有了学习积极性,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组长通过组织、指导组员也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煅炼。同时分组教学还可以在各组之间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和练习实践。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在笔者这几年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一、学习目标:所有课程尽力上A等级。平时注意预习、抓紧,将所有知识点灵活掌握。
二、具体做法如下:
1、早上6:20按时起床,做到像在军训期间一样,动作快捷洗漱完毕,开始早读和上学,做到上学不迟到;
2、在校期间,上课做好笔记,认真听讲,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积极主动思考、提问、虚心请教、不懂就问,记录好每堂课的笔记;
3、在校下课后,不与同学吵闹、打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起到团员带头模范作用。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4、下午放学回家一定要及时,不在别处逗留,更不要与同学一起在外玩耍或买小摊上的东西吃。要严格要求自己,回家后快速做作业,做题之前,首先复习当日所学知识点和例题,然后一鼓作气吧作业做完。晚上做题时,适当每隔1小时休息五至十分钟,保证高效率做作业;
5、有时间当晚提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并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同时将笔记整理好(仔细认真看一遍和补充不足);
6、保证每天中午午睡1小时(中午放学也要及时回家吃饭和午睡)。晚上睡觉前将书包与校服整理好,以便早上上学。
三、作息时间表:
1、早上6:20-6:30起床、洗漱。
2、6:30-6:50早读(分别读语文和英语)
3、6:50-7:00早餐(一定要快速吃完)
4、7:00后上学(在学校早读一定要有效率)
5、12:10-12:40吃午餐。
6、12:50-1:50午睡。
7、1:50后上学。
8、晚上6:00-6:30吃晚饭。
9、6:40-10:00做作业(其间可以休息或洗澡)
10、10:00-10:30预习功课。10:30-10:40清书包。10:40睡觉,最迟不超过晚上11:00睡觉。
11、尽量不带手机去学校,晚上睡觉关机。
四、每天自检,爸爸和大姑监督。每周写篇随笔,顺带总结计划落实情况。
篇8
一、现阶段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乡镇的孩子,我在教学学校校要下很大功夫,因为大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没有小学基础直接讲授初中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会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假如不认真处理会影响一大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同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还有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课量较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怕动怕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除了人们平常知道的玩游戏、上网聊天,还可以学会搜索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Flash动画和贺卡,了解到更多的新知识,利用电脑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等等。
2.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掌握操作程序和要领,造成一步错就步步错的困境。而信息技术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帮助而影响学习。但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通过旁观、请教、探讨等形式,学困生能及时跟上教学进度,从而对信息技术学习不再产生畏难情绪。
3.尝试让学生做小老师。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感觉都会,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真的放开让他们自己做,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他们只是在课堂上依葫芦画瓢没有理解其操作的真正意义。后来我试着让学生当老师到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其操作含义,同学们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说明大家很欢迎这样的小老师。我想,孩子们之间比我们与他们更便于沟通,不妨多给孩子们这样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问题。
篇9
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工作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四、教材分析
从这个学期开始将采用新的教材,教材内容以全新的的信息素养观念和现代技术理念为指导,改变了原有的“软件说明书”式的模块内容组织体系,依据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结构要素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增减和重组,形成了非线性的、螺旋上升式的模块结构体系。
整套教材共分为主题,每一个主题都分有三大任务,任务主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而每一个单独的任务又是相对简单的,学习起来十分轻松,学习任务并不繁重。从教材的栏目看,能从学生的主体性知识与能力出发,设置了必学栏目,如:“做中学”、“马上行动”、“案例分析”、“技术提示”;还设置了选学栏目,如:“游戏”、“阅读”、“拓展”。每个栏目都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上课也有了很大的选择性。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进度内容安排
七年级
9月 座位的编排 走近信息时代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上机操作常规的训练
10月 正确指法练习 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
11月 智能abc输入法的强化训练 汉字录入
12月 初步学会word的基本操作 益智游戏
1月 学期小结,期末考查
八年级
9月 主题一 创建工作表
10月 主题二 数据计算 主题三 数据管理
11月 主题四 数据图表 主题五 设计我的网站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游戏化学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47-01
近年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大部分学者主张游戏化学习方式,即将娱乐与与教学相结合,利用人们对游戏天生的爱好心理,使学习过程更加趣味化,让学生在游戏轻松的氛围下实现边玩边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就信息技术游戏化学习手段进行探讨。
一、游戏化学习概述
1.游戏化学习概念
所谓游戏化学习,是指利用游戏互动的方式,脱离传统的单向说教模式,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这里的游戏化学习并不是指在传统的游戏如电子、网络游戏环境下采取某种学习模式,而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将互动元素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某个教学环节利用游戏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游戏化学习的特点
游戏化学习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将学习本身游戏化,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方法当成一种游戏的内容和规则,无形之中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老师通过游戏化学习模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会游戏化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要收获情感态度、道德以及价值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不再局限于灌输式,需要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强调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游戏化学习手段
1. 合理、正确的设计、选择游戏
相比学生自主的游戏化学习,教师的游戏化学习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将游戏化学习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应用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游戏目标分层:高中学生具有自控力差等特点,大部分学生会无法在游戏中收放自如而荒废学业。因此,游戏目标分层,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后,能自觉从游戏氛围中走出来,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2)奖惩策略: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学习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口头鼓励与赞扬;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交流反馈:给予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互帮互助,有效解决疑难问题,改进游戏策略,促进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促进“你追我赶”式的学习。
(4)竞争协作:在游戏化学习中设置比赛环节,学生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赛对象,也可组队进行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5)评价方式:老师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改正。
例如,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中“信息的编程加工”这一课程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就利用了“野人过河”这一电子游戏,问题如下:有3个牧师和3个野人一起过河,只有一条船,且一次只能装两个人,在河的任一边或船上若野人总数比牧师总数多,牧师就会被野人吃掉。请问如何渡河最安全?算法分析如表1所示。
因此,“野人过河”抽象成了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问题,怎样选择合理的渡河方式就成为一种算法,从而使学生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2. 教学方法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游戏化学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合理与游戏相结合。(1)教材整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因而需要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避免照本宣科;(2)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及习惯的培养,把握游戏化学习的度,避免学生游戏成瘾。(3)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难点,利用游戏化学习,层层推进信息技术内容,逐渐分散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与掌握重、难点;(4)合理选择游戏,避免低俗游戏进课堂,信息技术老师要注重对游戏资源进行分析与选择。
3. 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为了让游戏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合理控制游戏时间,为了使教学更加合理化,一般将游戏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老师需要根据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合理安排游戏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游戏化学习导航设置,在设计游戏时,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进行游戏功能的转换与扩展,为学生实施导航学习。
(3)游戏化学习任务布置,老师可在游戏任务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4)游戏化学习交流合作,利用游戏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以便学生取长补短。
(5)游戏化学习关卡设置,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可寻求同学、老师的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6)游戏化学习评价方式,可依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及效果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否。
三、结论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化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游戏有趣的氛围下更好的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得枯燥无味的电脑教学变得有趣生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本文主要对高中信息技术游戏化学习手段进行探讨,以期从游戏设计、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控制三个方面合理开展游戏化教学,做到真正的边学边玩,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永红. 漫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游戏化教学策略[J]. 科教导刊, 2009(3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