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9 12:1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师复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师复习计划

篇1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延续去年加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18.06亿元,增长12%,高于全国10.6%、全省10.5%的增速,这是我市自**年以来发展速度首次超越全省。另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亿元,增长35.8%,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2亿多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多元,增长18.3%。

蔡宗泽在分析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经济形势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但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确定因素,要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压力仍然较大。首季度我市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仍然落后;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但重点建设项目进展缓慢;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增收后劲不足;对外贸易略有增长,但进口持续疲软;流通、消费畅旺,但物价加速上扬,直接增加居民的支出负担。蔡宗泽指出,当前,我们正在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解放思想,归根到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抓上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下来要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要抓重点项目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敢于负责,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共同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要把有关的前期工作做细做足做到家,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资金拨付、规划设计、配套工程建设等方面问题,要搞好协调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要紧紧把握机遇,积极引进大项目。努力创造条件,争取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圈。

二是要抓扩大进出口,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尽快改变产品结构,向产业的高端环节发展,努力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走品牌立市之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高技术含量、自主品牌方向发展,提升档次、提高附加值,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保税区要利用政策优势,到珠三角的东莞、佛山等出口加工业密集的地区招商引资,力争在短期内吸引一批大型出口加工企业落户,做大经济总量。

三是要抓财政管理,努力增加收入,继续全面清理经济户口,推进代征协管工作,加快政府公共资源市场化运营。同时要增强节约意识,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量入为出,合理调度资金,集中财力扶持和引导产业发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项目支出上,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安排资金的落实到位。

四是要抓创模整改达标和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明确规定工作期限和目标要求,并建立监督考评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BOT、BT、银行贷款、争取上级支持、鼓励民资参与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全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问责制,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产业,推进电力、建材、造纸等高耗能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五是要抓农业生产。各级各部门在做好减灾复产工作的同时,要抓紧组织好春耕生产,确保完成早稻粮食播种面积38.5万亩,争取全年粮食生产的主动权。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要继续办好省、市级农业现代示范园区,落实好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尽快把补贴资金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民手中。

篇2

材料在环境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作用下逐渐破坏或变质的过程,称作材料的化学腐蚀,譬如电气设备、元器件、接地材料等生锈就是一个典型的腐蚀现象。

而腐蚀环境是指存在腐蚀物质的环境,常见的腐蚀物质有各种酸、碱等容易与金属发生反应的物质,其存在形态有气体、雾、液体、粉尘和土壤等。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腐蚀环境在不断增多,据2013年报道,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5万亿元。但由于设计行业各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设计行业鱼龙混珠,有的业主一味追求低成本,有时候甚至出现民用设计院设计工业图纸的情况发生,譬如2014年昆山一家工厂发生的一起爆炸事故,工程图纸就是由民用设计院设计的,希望设计行业、业主方都引起重视。

在以下内容中,笔者将通过一个液氯储存间的电气设计为例探讨一下腐蚀环境中的电气设计。

1 所依据的规范

在进行腐蚀环境的电气设计时,我们主要依据的规范为《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HG/T 20666-1999)。

其他专业相关的规范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95)、《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GB/T 23258-2009)等,可作为参考。

2 腐蚀环境划分

腐蚀环境中化学腐蚀性物质的释放严酷度分为三级,见HG/T 20666-1999表3.0.1。

腐蚀环境划分为三类,划分的主要依据见HG/T 20666-1999表3.0.2、表3.0.3。

表中两个依据应同时考虑当缺乏化学腐蚀性物质的释放数据时,根据表3.0.3列参考依据来划分环境类别。在项目开始前期,电气专业应与上游专业如工艺、暖通以及环境保护等专业充分沟通,了解生产介质和生产环境,并在设计说明中予以表明。以本液氯储存间为例,由于本车间内部液氯输送系统只有在异常的条件下,液氯才会偶尔出现并遇水产生腐蚀液盐酸,因此可以将本车间划分为中等腐蚀环境。

3 电气设备选型

电气产品防腐级别分为户内防中等腐蚀型(F1)、户内防强腐蚀型(F2)、户外防轻腐蚀型(W)、户外防中等腐蚀型(WF1)、户外防强腐蚀型(WF2)五种。

电气设备应根据环境类别按HG/T 20666-1999表5.0.2-1、表5.0.2-1选择相应的防腐电工产品。

依据以上的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本次液氯储存间相应电气设备选择F1或WF1级满足要求。

本车间优先选用高效、高显色指数、长寿命光源,尽量减少灯具的使用量。

4 配电线路、防雷接地防腐措施

本车间在泄露情况下,会有少部分的氯气,在规范HG/T 20666-1999附录B中显示,氯气对于聚氯乙烯、聚乙烯和氯丁橡胶有严重腐蚀性,而实际上这里所指的腐蚀性是指氯气对于塑料材质的氯化,所以在工业设计中,需要直接接触氯气的管道如输送液氯的管道材质一般采用碳钢,本项目中穿导线所使用的保护管是不直接接触氯气的,而且事故情况下释放出来的少量氯气遇到空气中的水分子很快产生反应变成盐酸。所以本车间的配电线路敷设原则为:总进线采用全塑电缆明敷,沿玻璃钢桥架引来,照明电线穿PVC管敷设,应急照明线路穿难燃型刚性塑料管敷设,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明敷时采取防火措施。

车间电气裸露的电气金属构件,应采取用应的涂漆或者涂覆方案,具体详见《化工企业腐蚀环境电力设计技术规定》(HG/T 20666-1999)附录J、附录K。

腐蚀环境的电缆线路应尽量避免中间接头。

依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本车间预计年雷次数N=0.0142,但本车间为乙类车间,该建筑按第二类防雷建筑设计。

屋面采用避雷网,利用柱内主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基础钢筋作为接地极。在建筑物四角的引下线上做接地电阻测试点,高度1.5m。本工程按第二类防雷建筑屋面防雷网格不大于12×8m,引下线平均间距不大于18m。屋面避雷材料采用热镀锌钢材。屋顶避雷网采用Φ10热镀锌圆钢在女儿墙上敷设,并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作支架。屋面上所有工艺管道,设备及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外壳等均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

所有接地干线均选用热镀锌扁钢,并适当增大截面,接地支线采取16mm2黄绿绝缘铜导线,对于抗腐蚀有很好的效果。

5 其他电气设计

在腐蚀环境内,需要注意以下四点设计要求:(1)为避免腐蚀物质进入电气设备,在设备的接缝处,电缆进出口处等可能导致腐蚀物侵入的地方做好密封措施;(2)起重设备如电动葫芦等的滑触线宜选用重型橡胶套软电线或塑料防护式安全滑触线;(3)须在现场监视电流的主回路中,不宜选用直接式电流表;(4)其他改善措施,如改善环境条件,加强耐腐能力,适当采用防腐措施,如阴极保护法,使用防腐剂,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等。

篇3

关键词:政府;经济发展环境;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12-0065-02

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对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机器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环境诸因素中毫无疑问地处于最强势的地位,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是政府的核心职能。本文着重就政府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政府应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环境就是生产力,做政府就是做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精神、法治水平、发展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的好坏对生产要素的聚散、生产效能的高低、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具有直接影呐,是决定人力资源、物质财富流向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流动日益自由、资本运动日益活跃,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必然会成为资本集中、资源集聚的“洼地”,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成为地区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经济意义上讲,环境就是生产力。从政治的角度讲,区域的竞争力就是执政党的执政力。所以,要想使自己的人民富裕起来,要想使自己的区域强大起来,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到经济发展环境上去,这应该是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家们的共同诉求。

其次,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除政府之外无人可及。由于构成经济发展环境的因素纷繁复杂,实践证明,除了政府之外,任何一种社会力量凭一己之力都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主流。在社会的各种主体中,以法律的强制力为保障的政府居于最强势的地位,这种强势地位是社会中任何一种力量所无法取代的。纳税人供养着政府,就是指望政府去做民众想做但又无法做的事,能提供使社会民众能普遍享用的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所有成员创造共同发展的福祉,是政府责无旁贷的法定职能。

第三,环境建设是永不竣工的,只有政府才能给予持续不断的保障。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过程,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与国家经济政策相关的经济制度的不断调整。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要素。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性规则,好的经济制度能够减少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而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往往是与制度中的缺陷直接相联的,例如坑、蒙、瞒、骗等不良的市场交易行为,要么是因为相关制度不健全,要么是因为制度执行不力。正因为如此,决定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需要一种强大的持久的推动力,而只有政府才是能提供这种推动力的不二选择。

二、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中政府职能的缺点和弱点

第一,政府的职能越位、缺位、错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政府职能应该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但现阶段有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理念欠缺,行政人员素质低下,办事程序复杂繁琐,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利益化甚至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也屡禁不止。

与此同时,有些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甚至导致了整个部门乃至行业的职能失缺。这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行政“缺损”,不仅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也贬损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行政审批改革不到位。审批服务不便捷,政策落实不到位,审批效率低下,办事程序僵化。其主要表现:审批事项过多,审批范围过广,政府各个部门和不少事业单位都设有名目繁多的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太多,审批时间太长,多部门或部门内部重复审批的现象普遍存在;审批的随意性强,不少审批事项中夹杂着不少复杂的人为因素,缺乏严格明确的审批条件和依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缺乏监督,不少审批事项“暗箱”操作的痕迹深刻,成为滋生腐败的隐患;越权审批项目,自行扩大审批内容,甚至把审批作为“创收”的手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经济环境的优化。

第三,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违法执法、随意执法、以罚代法现象严重。一些执法部门滥用手中的权力,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仍时有发生。有些执法人员不规范执法,甚至对市场主体敲诈勒索、吃拿卡要,影响极坏。很多执法部门不能秉公执法,有的执法部门借执法之名,行创收之实,甚至下达收费罚款任务指标。不少执法部门特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以管理者自居,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作风简单粗暴,导致投资人和创业者无所适从、丧失信心,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政府诚信意识淡薄。政府失信,承诺不兑现。有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或是在审批事项和过程中超出国家政策法规的范围随意承诺,以至于后来根本无法兑现;或是在订立合同、协议时由于对项目缺少应有的调研认证,结果在合同执行中发现了问题,就单方面毁约,给政府的信誉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失。还有些地方的政府对市场监管不力,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政府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作为点

第一,构建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中。政府作为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政府的职能是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一要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观,消除“长官意志”,当好发展经济的“裁判员”和“服务员”,坚持依法行政,禁止滥用权力,特别是对相互推诿、刁难卡压和“三乱”等现象要下决心根治;二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梗阻”现象;三要在职能的确立上准确定位,把自身的工作职能定位在于市场经济、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上,切实加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营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机制保障。

第二,完善行政审批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必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通过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按照“合法、合理”的原则,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调整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职

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清理政府有关部门的各类审批事项。凡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代替的,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普遍创办行政服务大厅和行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强化“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操作”。根据效能、服务的原则,推行和完善窗口式、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真正做到方便于民、服务于民。

第三,健全和完善立法、执法、守法的法律机制。法制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保障,各种法律是法律环境的主体,是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核心。只有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守法的法律制度,才能够营造出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在营造法制环境过程中,从政府的层面上看,依法行政是关键,特别是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严厉打击市场运行中的不法行为,有效治理和根除滥用权力、野蛮执法等行为,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营造让投资者和人民群众安心、放心的投资创业环境。通过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有权须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严厉查处权力寻租、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使各行政执法部门能够自觉接受监督,使执法人员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篇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愈来愈透彻,尤其是在乡镇居民中,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省自从2009年7月实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在项目组织方面的管理制度的完善、经费保障体系的确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卫生的职能的强化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阶段性的效果。但是在政府的财政保障、管理水平、服务效果、信息的监管以及指导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为乡镇居民创造一个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 重要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一项民生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促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制度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十二五”时期,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省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3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和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暴发疫情、中毒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4 强化监督管理和指导

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并延伸至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构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达到83%。

5 我省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

我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我省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省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篇5

2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 人力资源处(北京,100028)

[摘要]当前大学班级存在着凝聚力不足,归属感缺失等现象,这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带来了的很大困难。本文探讨了团体辅导的模式,同时对团体辅导在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运用做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团体辅导;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

1、什么是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团体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专业性强、活动开放、成员互动、围绕目标、模式统一。

2、团体辅导是如何进行的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之下,由专业的辅导者针对目标问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提供心理指导和援助的咨询形式。专业的大学生团体辅导活动是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才开始在我国高校中开展起来的。以强调“认知”和“体验”为主的团体辅导与其他辅导方式相比,可以更好的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提供一些与现实情况类似的辅导环境,模拟实践,促使团队成员提高各方面的发展能力。团体辅导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的都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一名优秀的团体辅导队长是辅导成功的关键。在团队辅导的筹备阶段,队长作为活动的领导者和策划者。团体辅导的目标、性质、形式、人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均由队长安排。活动进行阶段,队长与成员之间变为平等关系,同样参与、分享、反馈,时刻避免出现教导形式。团体辅导的队长不能仅仅是参与者,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成员,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在队长高尚的人格魅力下,加上自我的放开,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对成员的认真负责态度才能成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团体辅导活动是在开放、真诚、平等的氛围下进行的。团体辅导队长首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开放自我,以真诚的态度与队员们开展活动。以民主的方式开展活动,从围坐的方式的选择到游戏进程的讨论,所有的活动细节都要在商议中进行,逐渐减轻队员们的压力,拉近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最终使得成员可以畅所欲言。

团体辅导过程中整个团体的心理气氛是推动每个成员成长的心理动力。在民主、真诚、平等的团体氛围里,队员彼此信赖,与团队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心路历程,以此增进成员间情感和思想交流,用团体辅导这个外在的心理场来优化个体心理,增加团队成员亲密感和依赖感。提升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进而调节心情,振奋精神。同时,在团体辅导活动的进行阶段,成员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成员得到逐渐的进步。

同年级的大学本科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基本处在相同的层面上,在他们大学四年的发展历程中,会普遍性以及规律性的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使得成员们彼此之间获得极大的认同感,使成员在互动中体验到对方的支持,并获得反馈对自身加以修正。将团队辅导模式引入大学班级的精细化管理中,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团体辅导在班级精细化管理方面的运用探索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大胆引进相应的学生团体辅导机制,在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干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素质教育等不同方面,积极开展帮助和服务工作,提升大学生情感管理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感恩认知、责任心、意志力、团队精神,建立健全人格塑造,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就业能力。以每年新入学的大一新生班班级建设为例,可在全班范围内组织开展团体辅导,以促进认识、加强沟通为目的,高效快速的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接纳的和谐班集体。通过组织有关游戏活动,如“我的家乡”、“儿时的理想”等,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因为陌生的大学环境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例如“如何在大学学习”、“如何实现我的大学梦想”等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学生在面临各种困难时助人、互助和自助的能力,以团队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

团体辅导面向群体,重在成长,具有高效率和积极主动性;团体辅导在实际操作中,更贴近大学生活,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活动可以就多个方面展开,如进行新生适应训练、处理寝室关系训练、恋爱问题探讨、自信心训练、会心团体辅导、成长团体辅导、团体治疗等等。把班级化作团体,从辅导的角度加强高校班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追求卓越实现理想的大学生活中,同龄人的肯定和赞赏会激发出无限的可能。利用团体辅导技术,针对班级群体的发展目标,创建成长型团体,组织系统的团体活动,以增强学生个体的归属感,进而加强班级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EdE.Jacobs等著,洪炜等译.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

[2]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8.

[3]王福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05(10):68-69.

[4]路坦.团体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4-255.

[5]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2005(6):62-71.

作者信息:

邹佳俊 (1988-),男,吉林省辽源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生在读,主修控制科学与工程方向。

联系电话:15101186551 010-89733592

邮箱: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篇6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经验与启示

[DOI]10.13939/ki.zgsc.2016.38.134

1 引 言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实践界和学术界有较多的界定。一种类型是狭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含义界定是围绕着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主体、提供的内容和主要目的展开的。另一种则是广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政府对文化领域提供的文化管理内容也包含在内,即文化政策服务(包括文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和文化市场监管服务。本研究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狭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简要讲就是公共部门为满足公共文化需求而提供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称。具体来说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文化方面的公共性需求,旨在提高公民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由政府或其他准公共部门提供或委托提供的,与文化有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经验

2.1 新加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新加坡提倡的是政治管制与经济自由相结合,在政府治理上受西方政治体制影响深远,同时在文化价值上又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新加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常常可以见到以商业化的手法进行建设。

新加坡信息通信艺术部制定的《2004―2008新加坡文化数据摘要》分为五个部分:A.文化和艺术场所和活动,B.文化和艺术活动参与;C.艺术教育和学校艺术课程参与;D.文化和艺术的资金支持;E.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经济贡献。这里的“资金支持”包括慈善捐助和政府财政拨款两大块;“经济贡献”包括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从业人员数,提供的工作岗位数,以及文化和艺术给经济活动带来的附加值。而艺术教育也在数据统计体系中排在了第三的地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以文化和艺术活动参与为例,这一指标中有一项具体展示了不同阶层民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数据。将参与文化活动的民众按年龄划分为15~19岁、20~34岁、25~49岁、50~64岁四个年龄段;按职业划分为:PMETs、秘书销售与服务业、制造业交通与清洁工人、学生、家庭主妇和其他六种;按收入划分为:8000美元以上、4001~8000美元、2001~4000美元、2000美元以下。这样细致的划分能从指标数据中反映更多的信息:参与文化活动的民众的年龄情况如何、薪金水平如何以及教育程度如何等。

2.2 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英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与唯一性。普适性是指该指标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唯一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地方政府绩效情况的评价都是唯一的。

以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之间英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为例,其间用于考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绩效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指标体系”。该指标是根据政府综合开支审查而做出的,数量为198个,是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及地方合作伙伴的绩效的唯一指标。其中所包括的文化服务指标有4个:A、参加体育及主动娱乐的成年人;B、使用公共图书馆;C、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D、参与艺术。

以使用公共图书馆这一指标为例,该指标评价的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水平,指标的定义为当地区域的成年人中,在最近12个月内至少一次使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人所占的比例。使用公共图书馆的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参观固定的公共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馆,使用其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第二,使用电脑访问在线图书馆资源或者服务。第三,以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方式请求以及收到图书馆的服务。第四,得到馆外的主动服务,如家庭投递或者在图书馆建筑之外的图书馆活动等。公共图书馆之所以备选入到指标中来,在于它充实了个人的生活、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提升了教育水平、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该指标旨在鼓励人们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享受。

2.3 日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

在日本,同样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以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为例,政府构建了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标准。该标准设定的指标包括四个方面: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成效指标和影响指标。投入指标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美术馆机构运行方面所需的资金投入量;产出指标是指一段时间内美术馆机构的以下具体统计:包括入馆的人数、新到馆的人数、社会弱势群体到馆的比例、外国客人到馆人数、公民利用率、在馆内参观的时间、志愿者人数、网站累计点击次数和举办展览的次数等;成效指标则是从美术馆文化服务对社会及大众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去评价,具体包括以下指标:参观满意度、志愿者满意度、关心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发展的居民比例等;影响指标是指以大众公认的价值观为参考标准,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实施的计划在一定时期过后产生的效果及影响进行绩效评估。

3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启示

3.1 指标适用范围明确界定

对于单个指标来说,指标的定义及所统计的口径是明确界定的。比如:在英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中,对于美术馆、博物馆的定义及统计口径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范围清晰,保证了指标统计过程中的准确性。再如,同样是在英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中,使用公共图书馆指标中的主体是当地区域的成年人,这里的成年人则具体界定为16岁及以上,避免统计过程中出现误差。

3.2 评价的简单与直接

指标的设计、陈述与解释简单明了。比如,日本的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产出指标是指一段时间内美术馆机构的具体统计:包括入馆的人数、新到馆的人数、社会弱势群体到馆的比例、外国客人到馆人数、公民利用率、在馆内参观的时间、志愿者人数、网站累计点击次数和举办展览的次数等。这类指标的特点是较少地使用晦涩的专业性强的词汇,使指标的含义能够被大多数民众直观地理解,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同时,指标多为直接性指标,较少复合指标,因此能够避免了复杂的计算,能够直接反映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3 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标准化是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的必要基础,同时也要与个性化相结合。例如,虽然英国公共文化服务指标评价的框架是全国通用的,但是为了兼顾地方的特殊性,也可以在指标的评判标准上做出妥协与分等级。在公共图书馆中,考虑到英国地方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就将评分标准划分为内伦敦、外伦敦、大都会区、单一政府和郡政府五种。体现了因地制宜,使指标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3.4 强调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多方构成,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合作伙伴。如,英国的政府提供全部或者部分的资金支持,由独立的法人团体来实现文化的供给,独立的行业协会则出具监管规定,政府与社会是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一定的竞争性与合作性保障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与成本的节约,同时也促使政府不遗余力地促进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胡税根,李倩.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43-52.

[2]喻锋.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探析――基于中英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比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18.

[3]吴理财,洪明星,刘建.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内涵、经验与建议[J].桂海论丛,2015(2):15-19.

篇7

也就是在同一天,华夏幸福与乐视VR达成战略合作,打造“国际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对此,业内人士评价说,这场产业新城运营商和互联网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意在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创新元素的有序聚集,开启了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新视界”。

“根据海通证券产业地产估值三阶段模型。我们认为,华夏幸福已成功跃升产业地产第二阶段中期,即成熟单核和多核发展起步、异地复制成功、产业升级开始。此外公司属于产城融合的平台模式,能够在产业新城平台上根据城市与产业的发展阶段和居民消费需求成长周期适时接入地产开发、产业孵化、金融服务、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增值服务业态,产业聚变效应巨大。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理应比单纯产业地产享受一定溢价。公司平台属性是超越产业地产第二阶段的关键,20倍左右估值属于合理范围。”海通证券研究所在其对华夏幸福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预计公司2015年和2016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93元和2.52元。给予公司2016年20倍市盈率,对应股价50.4元,维持“买入”评级。

协同互补,创造1+1>2的多维裂变

“华夏幸福是国内领先的产业新城运营商,火炬孵化则是中国最专业O2O园区运营服务商。”华夏幸福总裁孟惊告诉《投资者报》记者,随着业务不断扩展、成熟园区不断增多,华夏幸福已经具备开发企业客户的能力和时机。目前在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的入园企业中,既包括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兵器集团等央企龙头,也包括京东、京东方等行业翘楚,以及生物医药战略新兴行业的初创公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池。

“一旦接入专业的创新企业孵化、服务能力,华夏幸福将实现由‘为政府和个人提供服务为主’向‘为企业提供金融等多元化服务’实质性扩展,产业新城平台模式实现重大升级。”华夏幸福副总裁叶B指出,华夏幸福与火炬孵化在战略布局、创新业态、业务能力、品牌资源等方面高度的协同互补性,能够给华夏幸福带来更优的战略布局、更强的招商能力、更高的服务水平、更全的产品体系和更多的盈利途径,将创造1+1>2的多维裂变效应。

“通过本次收购,华夏幸福与火炬孵化在科技园区委托招商与管理、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委托运营与管理、O’Park互联网在线平台的应用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实现双品牌运作和共享资源联合拓展。”火炬孵化董事长兼总经理严伟虎进一步分析指出,从数量上,华夏幸福已在全国30余个区域投资开发运营产业新城,未来均有机会复制并推广火炬孵化的园区运营服务,需求广阔;从地域上,火炬孵化在长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有助于加速华夏幸福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布局;而更为本质的是,从业务布局上,华夏幸福产业发展服务包括:互联网金融、创投业务链等多条业务,与火炬孵化提供业务形成深度协同。

“在这场以产业为出发点的合作中,以火炬孵化上述三个业务板块为基础,双方将在科技园区委托招商与管理、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委托运营与管理、O’Park互联网在线平台的应用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实现双品牌运作和资源共享,携手打造区域标杆产业园、孵化器,拓展区域市场。”叶B表示,“十三五”期间,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双方将通过战略合作形成合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力推进全面合作创新、营造体制机制完善的软硬件环境、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大限度释放区域产业发展潜力,实现区域经济“弯道超车”。

芝麻开门,打开平台模式商业机遇

如同找到了“芝麻开门”的咒语打开了一座巨大的宝藏,华夏幸福此次收购火炬孵化,也被业内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通过此次并购,华夏幸福快速获得企业服务能力,能够有效兑现大量入园企业流量价值,加快平台模式升级,打造企业服务收入和利润新的增长点。”业内人士指出,华夏幸福联手火炬孵化,将形成打造中国版WeWork的完美软硬件组合。

篇8

在国企改革中,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一直都是热议的焦点。国企应该怎么改,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此过程中民企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采访。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既能推动国有企业良性发展,也会给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傅军说。

傅军表示,民营企业充满了活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可以让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也可以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一些优势项目上展开合作。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明两年要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傅军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僵尸企业的存在对国企来说不仅是拖累,更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另一种“流失”。这类企业只能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生存,从经济角度看,维持一个本应倒闭的企业并不划算。“应该把这些企业拉出来进行整改,关停或并转。不良资产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把一些好的资产剥离出来,交给民营企业去经营,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傅军表示。

针对企业并购重组的问题,傅军认为,必须坚决剔除那些年年亏损严重、依靠信贷资金和财政补贴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这是化解产能过剩中的“阵痛”。但“剔除与退出”并不意味着浪费资源,而是进一步重组、并购,重新整合资源。

傅军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国有企业拥有大部分的资产和资源,因此要拉动经济增长,必须要盘活国有企业的大量存量资产。

篇9

一、国外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经验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公认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少国家或地区积极助推经济贸易的低碳转型。通过归纳比较国外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低碳化政策实践可以发现,有关区域所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且各具特点,但其核心举措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引领,推动低碳转型。在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纷纷制定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或推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引导、规范并推动各国或地区外贸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就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国家低碳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案。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更为重视节能减排,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关国家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美国是唯一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且未形成明确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却已经把与低碳发展有关的内容纳入法律,主要包括:《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绿色能源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牢牢确立了低碳发展在美国重要的法律地位。

2.研发创新,促进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倘若一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即可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此外,低碳标准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而,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英国政府对于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较为全面。在该领域,英国不仅给予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还通过创设专门银行,建立碳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成本。此外,还积极兴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提供合作平台,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并为企业提供可快速获得高质专利的通道。美国则实施了多种措施以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如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按照低碳技术的成熟程度,给予研发项目持续性资金补助;不断出台低碳领域的优惠贷款等举措,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筹集资金。德国也同样出台了强有力的研发支持政策,其每年的研发总预算超过550亿欧元。日本政府则采取了所谓的综合性措施与长远计划,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装备直接投资或对投资企业给予资助或补贴,以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3.财税政策,激励低碳转型。根据政策指向不同,用于激励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大体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其形式主要有:对低碳技术创新与研究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扶持、税收优惠或减免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或免息等措施;二是抑制高碳产业产品生产及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比较常见的有碳税、生态税及能源税等手段。

为了推动并激励对外贸易低碳转型,许多国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一般性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或成立碳基金等财税政策进行激励。不同国家政策操作具体措施大致相同:或直接对能源投资项目及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或按额定的比率对企业购买的专门用于提高能效或开发低碳技术的设备予以折旧加速,或给予所得税抵免,或免征进口税(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提供专项资金,创建碳基金或公共利益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及便利,或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如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较多国家通过征收气候税、能源税或碳税,来规制激励贸易产业的低碳转型。能源税或碳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其征收目的不是为了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刺激相关贸易企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税收收入往往又通过调低企业雇员的国民保险金或是强化投资补贴项目等措施返还企业,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能源税或碳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实施于北欧一些国家,随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目前,开征能源税、碳税或类似税种的欧洲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国。

此外,英国还实行碳预算这一独特财税政策。目前,全球唯有英国将碳预算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在英国,每年有大量预算内财政资金直接投向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能效示范项目投资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中,为吸引民间投资,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以种子投资的方式而投资建立的世界上首家专门为低碳项目融资的国家银行绿色投资银行,也可算是碳预算制度引致的一个特色产物。

4.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国外运用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发展的典型政策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推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该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间接带动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最佳配置,从而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并最终实现经济贸易向低碳平稳转型的目的。该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各贸易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倘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超额部分的碳排放,否则就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早在2002年,英国就已开始实施该交易机制。其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相类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只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而已。意大利则实行所谓的绿色证书及白色证书制度,但具体做法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大同小异。

二是实施碳标签或碳认证制度。所谓碳标签是指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以产品标签的形式,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在标签上标示出来。其施行目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并促进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认证与碳标签的目的及做法基本类似。多数国家认为建立和完善国碳标签制度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排放更低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贸易产业的低碳化。也因此,碳标签制度或碳认证制度在美国、英国及日本一些国家先后推行开来。其中,又尤以日本的碳认证制度最为完善。

早在2009年,日本政府即开始施行碳认证制度,明确了碳认证的具体准则,为符合认证规定条件的产品授予碳足迹标签,并通过组织开展调研考察、研讨会等方式,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为了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配套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与项目,如碳足迹产品的领导委员会、研究委员会、联络组织以及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的专门项目等。通过上述有关措施,日本政府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足迹认证体系。

三是直接推动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即通过施行持续性或突发性的扰动产品需求的有关举措,在刺激低碳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抑制高碳产品的消费,从市场需求方面,直接规制诱导企业积极生产与销售低碳、环保产品,推动并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当前,有些国家推行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即是直接刺激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个典型举措。其通常做法是,通过积极构建政府绿色低碳采购计划体系以增加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早在1979年,德国就推行了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自1990年以来,美国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采购计划,如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此外,美国还在《政府采购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支持进行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欧盟委员会则于2004年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成立了欧洲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并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以指导成员国的采购决策及其实施。为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韩国于2009年规定其政府所属部门需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二、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1.福建省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起步和尝试。如前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采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伴随着各国低碳实践的不断深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及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低碳贸易壁垒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中国亦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年来,积极采用总体经济规划、法律法规制约、开展低碳试点及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等手段,以规制引导和推动国内各省域的经济贸易向低碳方向转型。福建是我国经济外贸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3年约为47.800)且贸易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矿物燃料、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碳排放产品在福建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以上。困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发展,已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福建致力于推动节能减排,布局低碳化,促进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相关研究已在着力加强或积极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亦在逐步建立之中。福建各地市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早在2009年,泉州市即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的升级转型。厦门则于2010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但从全省总体发展情况看,福建省仍然处于低碳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与补充。

2.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低碳发展是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产业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或地区通过积极饯行,已成为贸易低碳发展的先进区域。福建省的低碳转型起步较晚,低碳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也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已有的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前行中的福建省外贸低碳化转型实践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

(1)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关国家的外贸低碳化发展实践经验已充分表明,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完备的低碳经济政策规划可以指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步骤;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则有利于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积极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规定之外,福建省目前与低碳经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当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立足于福建省情,加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低碳发展有关法律相配套的、细化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福建省经济外贸的低碳化发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可考虑设立省级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专门机构,以统一领导全省低碳经济贸易转型,及时协调并解决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统筹兼顾促进低碳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规制、监控及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省域低碳标准体系,严格限制或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健全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监控体系,定期收集企业排放信息,并实施奖惩制度,依法对低碳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给予相应处罚,或加重税负或提高信贷门槛,加大该类企业成本负担,以迫使其进行低碳调整户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社会监管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畅通信息反映渠道,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接受社会的监督。

(2)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低碳技术对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高度重视。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先进区域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福建省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起步阶段的省域,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且缺乏实践实验。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福建省应积极借鉴参考国外的有效举措,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

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考虑到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部分财政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项目,以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也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资于低碳技术领域;在低碳技术发展的融资方面,应着力加强融资平台的建设。相对一般投资而言,低碳技术的投资风险要更大一些,也因此导致低碳技术项目在筹措或借贷资金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福建省可以通过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或贷款贴息,向低碳技术企业注入参股资本金等方式,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其推广方面,则应积极推动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利用该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与协调下,有效地整合省内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省内产学研各方面的研发力量,以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共享及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

篇10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政府 市场 角色定位 关系

我国已进入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但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现在弊端日益凸显,需要新型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需要调整好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创新,这是新型城镇化科学实践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内涵与问题

1、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内涵

(1)身份等级观念与城乡二元制度。传统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依赖”依靠既有的观念与制度支撑。我国城镇化模式的核心观念是“身份等级”观,通过户籍制度、城乡公共服务的差异予以体现,身份等级观念当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城乡二元以及区域差别两类。城乡二元制度产生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背景之下,是为迅速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二元制度在人民印象中根深蒂固,当下农民与农村的土地利益的受损,与此观念不无关系。“区域有别”反映了不同地区出生的人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尤其是1993年财政分权改革以来,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直接挂钩,使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地方居民的新标签。

(2)人地分割与“土地谋利”的利益分配格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土地城镇化高于人口城镇化的明显特征,部分城市土地面积过大、效率利用低、“鬼城频现”,这种“人地分割”的模式带来了城市表面上的繁荣发展,但也导致农民不能及时得到土地拆迁的利益补偿,加剧了城乡二元的格局。土地权属关系转换所引发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是传统城镇化问题的核心。地方政府通过“低价拿地,高价出让”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收益。这样地方政府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抬高地价,另一方面地价上升反过来又强化地方征地积极性,这使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这种利益分配格局中得到不断强化,弊病日益凸显。

2、传统城镇化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弊端

(1)户籍制度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失衡。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初具形成。城乡二元制度使得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通过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而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而且强调了农业、农民转型以后,进城之后的就业、子女教育以及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改革问题,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益的探索。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依然主要由本地政府承担,缺乏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导致地方政府积极性受到影响。

(2)土地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损。由于农村土地市场不健全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土地的流转中获得适当的权益收入。首先,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农村集体一直存在主体空置与虚化的问题;其次,农村土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的唯一方式是国家征用,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的不完善导致自发的土地交易流转范围局限在集体内部,加之土地价值评估机构的缺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的市场价值很难得到体现;最后,现行《土地管理法》下,虽然农民征地获得的补偿应该是农业产值的三十倍,但这与农民土地增值收入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依然难产,导致失地农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

(3)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产业政策受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采取压低劳动、资本以及土地等要素价格的经济发展战略获得了出口替代经济战略的比较优势,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也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对于产业经济政策而言,由于我国税收制度设计以生产环节而非消费环节为导向,政府倾向于通过扩大投资发展钢铁、水泥以及装备制造等重工化等高税收企业,配合积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导致产业重工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的产生。要素市场不完善、产业政策的倾向性明显以及地方市场制度的不健全都使得地方城镇化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特征与运作机制

1、新型城镇化的市场主导的特征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充分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决定、企业组织、社会参与、居民自主”的理念要求。市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能对城镇空间载体及附着资源进行集聚、重组以及运营,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成由政府主导到市场决定的理念转变;第二是以人为本,完成土地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第三是集约化发展,完成城镇化的粗放高消耗到集约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变;第四是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2、新型城镇化市场主导的运作机制

新型城镇化的市场主导应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关系、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得以体现。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运作机制。(1)自由竞争机制。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劳动等要素的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了成本最小的要素的被选择;企业之间对生产要素的使用的竞争导致企业的优胜劣汰;而要素供给者与企业之间的要素供需博弈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2)价格调节机制。价格机制充分反映了市场的供需信息,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要素价格不仅决定着企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而且决定了土地财富在政府、民众以及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3)等价交换机制。等价交换机制基于自愿的前提,通过公平竞争保障了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收益的公平分享。企业组织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保障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同等价值增长而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新型城镇化模式下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与互动机制

1、政府与市场关系定位

城市发展主要有两大动力来源,第一是要素、商品以及产业的集聚;第二是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率。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保障政府的引导地位,做到政府与市场边界“不错位”、政府市场职能“不缺位”、政府市场作用“协同补位”。这就要求首先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公共服务品的供给,而市场主导要素流动以及产业的发展。其次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各级地方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权责关系,特别是需要能够根据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差异保持一定的制度适应弹性。再次,既要防止市场放任而出现的郊区自由化,还需要警惕市场发展停滞不前所带来的产业支撑空心化的难题。最后政府与市场需要协同补位。政府应该做好市场发挥作用的“后勤保障”工作,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政府与市场结合的运作机制

政府与市场应该在资金筹措、成本分担、土地占补以及生态补偿等机制上协调运作。城镇建设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都需要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予以支撑。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为社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开放行业限制,探索PPP公私合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当中来。在成本分担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村与城市、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工业与农业的成本分担机制,激励政府与企业提供更多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转变。在土地占补机制的完善方面,应该探索从“总量项目平衡”到“数量质量双平衡”的转变,建立完善土地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占补平衡。最后,应依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通过征收环境税、财政补贴、吸引社会资本的方式实现绿色节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3、建立有弹性的行政体制

多层次的城镇管理体制很容易加剧市县之间的发展矛盾,县级资源容易被市级依靠公权及行政优势挤占。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通过减少行政层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例如通过尝试“省管县”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县分治,实现市县在法律意义上的行政平级,对不同层次之间的行政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有利于县级城市以及相关中小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权,促进城市之间的公平竞争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外,优化各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分配,使得财权事权相匹配:首先,可以对省级政府与县市级政府的权责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强化省级政府的区域统筹功能,弱化其直接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其次,将工商、税收以及土地管理权下放县级政府,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最后,探索乡镇合并与强镇扩权政策,赋予中心镇社会保障、户籍管理以及集镇规划的权利,有利于缓解中心镇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4、推进城市群产业重组与治理模式创新

现代城市群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产业集群集聚、功能集成与合理分工的产业一体化空间格局。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在内的发达城市群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服务业稳步发展,抢占全球价值链的竞争高地;中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承接产业专业,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培育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跨行政区行政管理分散化的矛盾,需要建立与完善城市群之间的协调机制。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以及珠三角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群,应组建国家级的“发改委”垂直领导的城市群管理委员会;对于不跨省区的或者省内省市群,如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可以组建地方性的城市群协调管理委员会。另外,为促进城市群内部政府与民间的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应该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一体化的户籍、就业以及信息评价制度。最后,加快城市群治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跨区域公共物品的共享以及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机制的保障。

(注:本文属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SA012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