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16: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复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复习计划

篇1

一、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安排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一般整个复习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翌年1月,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

2.专题复习阶段

专题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到3月初,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即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3.模拟测试阶段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以提高,他们应考的心理素质也有所提高。

二、高中生物高考复习方法

策略总纲:

1.发挥《考纲》和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复习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纲精神和要求的反映,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特点。要根据考纲的内容和变化、高考试题的内容来合理地确定高考复习的方法。

2.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3.深刻理解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

4.突出能力训练。

5.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具体方法:

1.分章复习(第一轮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例题,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深方向延伸和扩展。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合上。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突出中档题,避免综合题。

2.专题复习阶段

本阶段复习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专题复习宜精不宜多,内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前二年高考试题有目的地选择。本阶段习题以综合题为主。

3.模拟测试阶段

篇2

关键词:西部计划;政策分析;实施模式;实施过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回顾10年来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变迁、实施和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调节国家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背景和意义

2003年是普通高等学校(简称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6月6日,、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中央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一)“西部计划”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举措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2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出台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层面的具体规划、政策相继出台。“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西部计划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措施

2003年是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猛增67万。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应对这严峻的就业形势,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国务院同意,发出了四部门联合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是罕见的、空前的。“西部计划”的实施能暂时缓解我国过快、过热、过强的就业压力,为就业制造一个缓冲地带,同时能借助服务基层、服务西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其他人口就业。

(三)西部计划是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从1998年6月至2001年初,相继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社区发展计划、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营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1998年全面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累计动员了14240名城市青年到22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了每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志愿服务,其成功实践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积累了经验。①

二、“西部计划”政策内容

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地方和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切实有效的将“西部计划”向执行层面推进。2003年6月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8项支持政策。2004年4月的《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并新增了6项政策。2009年4月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统筹了“西部计划”与其他中央有关部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政策。通过对上述“西部计划”政策的综合分类,中央主要确立了三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物质保障类。包括志愿者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4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服务期间,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毕业高校,免收服务费用;户口和档案转回生源地的,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服务。

二是鼓励引导类。包括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3年内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报考公务员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服务单位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有条件的高校可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于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三是政治待遇类。包括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三、“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和过程

(一)“西部计划”的实施模式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应用组织动员、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总结表彰等方式来实现项目(如图1所示)。组织动员主要由各级团组织、高等学校来完成,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共青团发挥了特有的组织优势动员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项目。思想教育主要由各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来完成,在志愿者培训中,思想教育是主要的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解决志愿者的思想困惑也是重要的任务。舆论宣传主要通过共青团宣传系统、传统宣传媒介、新媒介来实现,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认同“西部计划”项目意义、内容。总结表彰主要是对志愿服务过程进行考核,了解项目办、志愿者工作内容和效果,表彰先进,再通过宣传树立典型,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图1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

(二)“西部计划”的实施过程

每年全国项目办确定志愿主题、分配招募派遣指标给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确定各市县项目办派遣指标,再由市县确定具体服务单位和志愿者需求人数。同时,省级项目办确定各高校招募指标,再分配给高校项目办,由高校项目办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根据省级项目办的招募公告,报名选择所服务县和服务单位。高校项目办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志愿者名单上交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对志愿者培训后再分配到具体的服务县和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志愿者的管理与教育由县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共同负责。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西部计划实施过程

四、“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手段单一

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②“西部计划”政策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是采取行政手段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各级项目办通过下发通知来确定服务单位及需求人数。在志愿者分配过程中,县级项目根据各部门、各乡镇申报的岗位及人数结合上级项目办确定的派遣指标统一分配。在志愿者日常管理过程中,依照双重管理模式,县级项目办负责志愿者的身份、材料、思想管理,服务单位负责志愿者日常工作、生活管理。在服务单位与志愿者的关系处理上,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来保障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并未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动合同,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上缺乏法律效应,志愿者处于劣势地位。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倡导地方财政、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补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县级项目办并没有得到当地财政的支持,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的补助也不同,大部分是没有补助,只有待遇较好的县级机关才有200-4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文件还倡导有条件的高校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作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奖励和支持,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获得母校奖励和支持的寥寥无几。文件还倡导“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志愿者没在服务期间担任过上述职务,只有考上了服务单位的行政编制或合同工才能享受相关待遇。

(三)志愿者作用未充分发挥

一些服务单位及领导对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存在一些志愿者有岗位,无工作任务的现象,志愿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岗位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志愿者没被安排到乡镇农村、扶贫、教育、工业、卫生等部门,而是被县级部门截留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志愿者对服务单位工作不了解,服务单位对志愿者基本情况也不了解。二是志愿者培训没有到位是造成志愿者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办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服务典型介绍、志愿服务理念与方法,而较少服务岗位技能、基层青年工作、服务地风土人情等内容。同时,培训一般是集中培训、一次性培训,没有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对培训效果及时反馈,对志愿者实际需要和工作成效的跟踪了解,及时改进。

[注释]

①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参考文献]

[1]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3]薛向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6-7.

篇3

[关键词] 计划生育;生殖系统疾病;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143-02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女性中40%患有不同程度的生殖道感染等妇科疾病,已婚妇女的患病率则高达70%。张亦心[1]、余国斌等[2]报告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9.21%、58.10%。疾病谱以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各种阴道炎、盆腔炎为主。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系统疾患不仅直接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群健康水平,还会影响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育龄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合理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计划生育服务中生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合理地应用药物,使其有效地发挥最大的作用,并避免不良反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要求。

1 根据疾病的情况不同选择用药

疾病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因此,根据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药物、剂型及选择不同的用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以阴道感染为例,阴道感染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念珠菌性和滴虫性阴道炎,临床用药根据分泌物镜检或培养结果进行选择。如为单纯性滴虫性阴道炎,应首选阴道局部用药(栓剂或泡腾剂),合并念珠菌感染则需联合、交替使用两种抗菌药物。因滴虫性阴道炎常伴有泌尿系统及肠道内滴虫感染,单纯局部用药,不易彻底消灭滴虫,这时需结合全身用药方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 抗菌药物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治疗性联合用药现象很普遍,其中不乏不合理用药现象。如克林霉素类和硝基咪唑类联用,因克林霉素类已具有较强的抗厌氧菌作用,无须和硝基咪唑类联用。又如头孢西丁钠和多数头孢菌素均有拮抗作用,因两药联用作用位点互相竞争,配伍使用反致抗菌疗效减弱。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会导致疗效降低,增加不良反应,还可产生耐药性机会和药物资源浪费。

抗菌药物应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进行合理使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4],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

3 外用药物的应用

外用药物因其直接作用于局部,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联合全身用药,可缩短疗程,具有减少全身用药副作用等优点而易为患者和医生所接受。妇科外用制剂较多,包括栓剂、软膏剂、泡腾剂、胶囊剂、洗剂、凝胶剂、喷雾剂等。临床应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和作用效果选择使用。由于外用药在制剂过程中添加的辅料或基质成分复杂,为了防止不同药物、不同基质、不同辅料之间发生配伍变化,应尽可能避免几种外用药物同时使用。确需联合用药时最好采用交替使用的方法。外用药物使用时应注意避开月经期,用药前排净小便,用药期间避免性生活。

4 争取患者合作

药物治疗效果的好坏与患者的合作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与患者良好的交流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用药前的医嘱对疾病的治愈起着较大的作用,所以用药前应向患者做细致而全面的交代,包括必要的用药示范。另外要准确地把握育龄妇女的心理特征,育龄妇女有时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分紧张而影响到药物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对于不必要的疑惑应积极开导,敏锐地发现药物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群众用药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得到落实。

5 各种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主要包括给药途径、时间和次数、配伍用药。药物配伍在疾病治疗中极为重要。特别是目前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因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与西药联用极易引起不良反应,故临床使用时应慎重。临床用药还应考虑时间因素,选择最佳给药时间,如外用药最好选择晚上入睡前用药,以使药物得以充分分解吸收,达到药物疗效最好而不良反应最少的效果。用药过程中还应注意含酒精饮料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 剂型选择和给药次序

在应用外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掌握药物剂型、药物性质、治疗原则等环节。如阴道毛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及阴道皱褶,还可深藏于宫颈腺体,泌尿道下段,阴道局部用药症状缓解较快,但不易彻底消灭滴虫,结合全身用药可获得更高的治愈率。因甲硝唑片剂0.2 g,tid,口服1周,治疗用药时间长,易出现恶心等副作用而使患者不易坚持整个疗程,可选用甲硝唑缓释剂,每天1次口服,从而提高患者的可接受性。

又如阴道或宫颈炎症时,在用药前用灌洗剂进行阴道冲洗,因炎症时分泌物往往增多,先予冲洗,可起到清洁局部,减少分泌物,提高药效的作用,然后再局部用栓剂或泡腾剂。灌洗剂的选择也有讲究,如滴虫性阴道炎宜用酸性洗液冲洗,而真菌性阴道炎则用碱性洗液冲洗为佳。

[参考文献]

[1]张亦心,路庆章,吕丽华,等.河北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6):347-348.

[2]余国斌,于玉领,赵东,等.安徽省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的现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1):27-31.

[3]卫生部,国家中医院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篇4

【关键词】西部计划;政策评价;政策评估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是党和国家站在执政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对其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对进一步完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遴选

建立“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用简单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西部计划”政策效果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从国外有关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来看,对于政策评估实践中的模式,德国学者韦唐在《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1997)一书中,把评估模式分为三大类,即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化模式。包括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及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这八种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是效果模式的其中一种,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它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是占了统治地位的,而且不断发展,应用至今。目标达成模式有三个优点,一是体现了民主;二是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三是具有简单性。同时目标达成模式也存在忽略成本、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难以应用、不考虑预料之外的结果、忽视了公共政策制定中隐秘议程的作用、忽视实施过程等缺点。虽然目标达成模式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范围,它可在各种类型的政府政策(项目)评估中应用。

目标达成模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个是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另一个是影响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不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如此,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明确政策(项目)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性程度而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测量的客体;第二步,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第三步,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达成模式是将预定的政策(项目)目标作为评枯的标准和组织者,目标便是评话的逻辑起点。因而,评估的主要任务是判断预定政策(项目)目标是否己经实现以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西部计划”政策效果做内涵的科学界定,首先必须科学地界定“西部计划”政策的基本内容。《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了中央支持“西部计划”的各项政策。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通过物质保障、给予政治待遇,鼓励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基层,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基于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和方法,来构建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步明确“西部计划”政策目标,将它们按重要性程度而加以排序。中青联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西部计划”的目标。一是就业目标,即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二是社会事业目标,即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四是志愿服务目标,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性程度依次为就业目标、社会事业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志愿服务目标。

第二步将“西部计划”政策目标转变成可测量的客体。把宏观的“西部计划”政策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量化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评价政策效果。指标的设定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系统性指的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覆盖面,能充分反映政策目标。可操作性指的是指标的数据容易采集,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估过程简单,有利于掌握和操作。有效性指的是指标体系必须与目标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能够真正反映目标的主要特征。

就业目标以“志愿者就业人数比例”、“志愿者创业人数比例”、“志愿者扎根基层人数比例”等三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社会事业目标以“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卫生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农技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等四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人才培养目标以“志愿者提升学历人数比例”、“志愿者入党人数比例”等两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志愿服务目标以“新增志愿者组织数比例”、“志愿者人均志愿服务次数”等两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完整的“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广西岑溪“西部计划”政策效果的评价

从2003年8月以来,岑溪市作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受援县,先后33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党员141人,团员184人,群众11人。服务期满在岗304人,因升学原因提前离(换)岗的32人。服务期间,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56人,从事卫生工作的志愿者48人,从事农技工作的志愿者35人,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78人,从事其他工作的志愿者119人。10年内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新增志愿者组织102个,协助大型晚会活动、宣传推介、社会公益等活动27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8800人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去向情况,有16人留在岑溪就业工作,有302人回家乡就业(其中195人在县级以下基层工作),有18人选择自主创业。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就业目标方面,94.6%的志愿者实现了就业,62.8%的志愿者扎根基层,就业人数超过90%,扎根基层人数超过60%,说明就业目标实现的效果好。志愿服务方面,新增志愿者组织占志愿者组织总数138个的74%,平均每人在服务期内志愿服务26.2次,说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效果好。社会事业方面,64.6%的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卫生工作、农技工作、扶贫工作,超过总人数的60%,说明社会事业目标实现的效果好。在人才培养方面,9.5%的志愿者升学,41.9%的志愿者入党,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效果较好。综上所述,“西部计划”政策在广西岑溪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P318.

[2] 谢媛.政策评估模式及其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 岑溪市项目办.2003-2011年度岑溪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总结.2012.

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 系统 平台

近几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我国得到大力的发展,多处地区在进行管理系的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政府出资聘请多家软件和网络公司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管理系统。在管理模式上一种创新,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管理的交互性、实时性、及时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居民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和服务。

1.应用系统概述

(1)由市政府信息港统一开发、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中,其核心是网络与数据交换,网络应用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中心。应用系统是建立在B /S 架构基础上,采用J2EE进行开发,O racle 9.0版本的大型数据库是其采用的数据库。为了便于管理、分清责任同时保障居民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在该平台中使用的安全认证系统是BJCA即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实现加密传输居民个人信息资料数据。

(2)在该系统中,居民享受服务的凭证是身份证号码识别,它所具有的功能有支付交易、储存及查询信息、享受各种优惠(如免诊疗和挂号费等)。每个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可以凭身份证号码在该系统中查询出来。

(3)在档案管理模块中涉及的内容比全面,如下图:

(4)该系统操作简便,在设计系统的时候要考虑对使用对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单位,友好的人机界面非常的重要,简洁的操作步骤并且对各种完善的设置功能要兼顾到。

2.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技术的应用

查询处理流程如下图:

3.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类别

平台的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的分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

(1)业务决策信息

社区居民健康情况、传染病疫情、临床医学信息都包含在业务决策信息中,居民的健康水平可以通过这三项信息反映出来,并且这些信息可以提供居民的疾病发病和健康数据。

(2)管理决策信息

包括使用设备率、服务质量信息、人员出勤情况、工作量、业务明细收支等日常管理数据,它是领导决策和开展卫生服务情况记录的基础数据。

(3)经营决策信息

相应的人员素质和组织机构是获取决策类信息的基础,高资格的分析人员才能获取到优良的决策信息。

4.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建议

(1)因为这平台采用的是B /S结构系统设计,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网站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2)在系统的建立和使用中,运行成本和改革投入较大,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在大中城市中适用,而在计算机人才少、资金比较缺乏的边远城市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

(3)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作考评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考核的中心是公共卫生的落实。

(4)保证信心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立高安全性的信息系统并且邀请专业的人员来管理造作过程,避免违规操作或操作失误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对服务队伍进行信息化培训

加强服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管理质量得到了提高而且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5.结束语

在系统的设计中基本理念是操作简单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社区服务居民、系统服务社区这是系统实际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应用系统概述、数据库分布式查询技术的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类别、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建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节省了工作时间和用人成本。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管理的交互性、实时性、及时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居民能够享受到健康教育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1)

[2]孟庆兰,贺孟泉.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8):1417-14191

[3]李玉霞,曲江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绩与发展障碍[J].社区医学,2006(7)

篇6

关键词: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

中图分类号:F062.2;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140-0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和保育、恢复问题已成为当今生态学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是一种对生态服务功能强弱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2],评价结果有助于直观地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价值理论及评价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3-6],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包括Costanza[3]和谢高地[7-10]等人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正是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类型和多少。国内外学者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来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方面取得了进展,其案例应用也越来越多[11-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对于缓解我国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具有重大意义。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它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环境工程,因此它对区域生态和环境潜在影响颇受关注。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区之一,随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实施,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从生态服务价值的角度,分析淅川县中线调水工程实施前后近3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助于掌握和定量评价调水工程对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研究区概况

淅川县位于南阳市西部,河南省西南边陲,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地带,地理坐标为32°55′-33°23′N,110°58′-111°53′E,见图1。全境西北—东南长约106 km,南北宽约26.7 km,面积2 798 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1.67%。淅川县由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相间分布组成,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县境山地属秦岭余脉,发源于陕西省秦岭的丹江在淅川西南部与湖北省的汉江交汇,形成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使淅川县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县内沿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项目开发建设集中区易发水土流失。

县域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介于15.1 ℃~18.6 ℃,气候湿润,降水适中,热量比较丰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全县服从大局以生态经济为理念,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环保工业等,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2.1数据来源和预处理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淅川县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矢量地图,其中前3年数据是地理信息共享中心提供的1∶25万土地利用矢量图,2008年数据是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分类图。将这些数据在ARCGIS中进行了投影变换、属性编码、数据计算与统计等预处理工作。其他资料[11]来自统计年鉴等[12]。

在信息提取过程中,参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方法,将全区景观按生态系统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个一级类型。GDP、人口等社会经济数据来自研究区统计年鉴。

2.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Costanza等于1997年[3]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内涵和估算方法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划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和水分调节等17项,并引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逐项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予以定量研究。我国学者谢高地等[8]在Costanza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因子进行了改进,制定了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本研究采用谢高地等提出的当量因子表计算生态服务价值,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体闲娱乐等9项功能,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出发将其分类归纳为环境调节服务、资源供给服务、对维持生态系统其它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服务及文化服务4个一级类型。根据淅川县1995年-2008年平均实际粮食产量(3 759.12 kg/hm2)和稻谷的市场平均收购价(1.15元/kg),计算得到淅川县每个当量的生态服务价值为617.57元,进而获得淅川县不同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见表1。

根据表2,在1995年-2008年间,淅川县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大致呈先下降又缓慢上升趋势。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量来看,以2000年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段将要计划实施的年份为转折点,未受工程影响的2000年以前,主要由于水域和林地面积减少导致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也相应减少了84 985×104元,尤其是林地在2000年以前的20年间面积减少,使得其产生的服务价值减少了73 650×104元,草地和农田的服务价值增加31 188×104元也难以弥补这一损失。2000年以后,淅川县生态服务价值呈缓慢上升趋势,8年间增加了18 960×104元,主要得益于水域、草地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故2008年服务总价值反而比2000年增加了18 960×104元。总体来看,从1995年-2008年淅川县生态服务价值共减少了34 837×104元,其中林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增加是主要原因。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率来看,淅川县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率由1995年-2000年的减少15.9%[l3]到2000年-2005年和2005年-2008年略有增加,增加比例小于5%。

3.2生态系统不同生态服务价值构成分析

从各生态系统类型对淅川县生态系统总价值的贡献率来看(表2),价值大小大致表现为:林地>水域>农田>草地>未利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其中林地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约占总价值的40%左右;其次是水域、农田和草地,三者总价值接近总价值59%。淅川县作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渠首所在,丰富的水资源储量不仅是中下游需水地区的重要保障,其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水源地及调水沿线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从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系统总价值的贡献率来看(表3),支持功能、环境调节功能、资源供给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四类一级功能贡献率依次减小,前两类分别均占总价值的40%以上。具体服务功能平均价值大小依次为: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原材料>娱乐文化>食物生产。其中水源涵养所占比例最大,平均水平超过了总价值的20%,废物处理次之,这与水域强大的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能力有很大关系。

3.3生态服务强度空间分布及变化

根据计算,森林、草地、农田、水体和未利用土地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1.74×104元/hm2、0.72×104元/hm2、0.49×104元/hm2、2.80×104元/hm2和0.09×104元/hm2,可见不同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差异较大。为了更加直观地评价淅川县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本文运用ARCGIS软件,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服务价值的计算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得到淅川县4个时期的生态服务强度等级空间分布图,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即为高于2×104元/hm2的水域区,集中分布在淅川县西南部的丹江口库区,另外,在河流、湿地等水域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介于1×104元/hm2~2×104元/hm2之间的区域被划分为中等,主要是集中在北部和丹江口水库附近的林地。草地和农田与水体、湿地和森林相比较而言,服务价值相对较低为 0.5×104元/hm2左右,从西北到东南分布较为广泛。最低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城镇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布较为零散,总体沿着河流分布。

近20年来生态服务强度空间变化趋势表明,较低生态服务价值的草地和农田分布广泛,从北到南贯穿整个区,但面积逐渐下降;生态服务强度最高的水域面积波动减少,湿地的面积则明显增加,但是由于水体基数较大,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仍在减少;林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增加的幅度不大导致中等价值的区域也在减少;由于城镇化发展加快和逐步推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地的政策,导致较低服务价值的区域先大幅度增加后缓慢减少。

3.4生态服务价值与GDP的变化

总体来讲,1995年-2008年间生态服务价值与区域GDP的比值呈持续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下降速度逐渐减缓。1995年-2000年间,淅川县GDP的增长速度为15.7%,而生态服务价值却以每年15.9%的速率下降;2000年-2008年间,GDP和生态服务价值均呈增长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7.8%、6.7%。可见,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从生态服务价值与同期GDP的比值来看,淅川县1995年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服务总价值为同期淅川县GDP值的2.5倍,到2008年该比重下降到30%。说明调水工程在保障水源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经济发展也不落后。

4结论

基于淅川县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县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

(1)淅川县生态服务价值从1995年-2008年间整体减少了62 226×104元,其变化趋势是2000年和1995年相比先降低,此后缓慢增加。

(2)淅川县林地产生的服务价值最大,占总价值的40%以上,其次是水域和农田。1995年-2008年主要由于林地、农田和水域面积减少而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相应损失了74 240×104元。

(3)在各项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产生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废物处理,两者之和约占总价值的40%。从1995年-2008年,各项服务功能的价值比例变化不大,组成结构较稳定。按照服务价值大小依次为: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气候调节>气体调节>原材料>娱乐文化>食物生产。

(4)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的湿地,较高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丹江口水库附近的林地,低值的区域分布较为破碎,以地势较低的东南部河谷地带居多。

(5)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比值均逐年降低,说明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同时,经济发展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2]张彩霞,谢高地,杨勤科,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纸坊沟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12):1910-1915.

[3]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Toman M.Why Not to Calculate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57-60.

[5]Wilson M A,Carpenter,S R.Economic Valuation of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1-1997[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9,9(3):772-783.

[6]Farber S C,et 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for Valuing Ecosystem Services.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75-392.

[7]谢高地,鲁春霞,冷允发,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8]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等.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911-919.

[9]陈仲新,张新时.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J].科学通报,2000,45(1):17-22.

[10]赵同谦,欧阳志云,贾良青,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6):1102-1110.

[11]Kreuter U P,Harris H G,Matlock M D,et al.Change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in the San Antonio Area,Texa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333-346.

[12]Bolund P,Hunhammar S.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293-301.

[13]王宗明,张树清,张柏.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1):125-128.

[14]Li TH,Li WK,Qian ZH.Variations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s in Shenzhen[J].Ecological Economy,2010,69(7):1427-1435.

[15]冉圣宏,吕晶河,贾克敬,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全国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2006,27(10):2139-2144.

[16]杨光梅,李文华,闵庆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国外学者观点[J].生态学报,2006,26(1):206-212.

[17]封光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源区水沙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18]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Z].2005.

[19]韩德梁.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0]常秋玲.南水北调中线区(南阳市)生态环境综合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 计算机 信息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问题 对策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不仅节省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有限资源,还可以有效的解决社区居民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对社区信息化的认识不足。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而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以更加方便、快捷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但是,许多基层单位忽视信息化的有效作用,认为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不如购买医疗器械,另外,一些领导认为使用计算机收费系统,就是实现了信息化,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缓慢[1]。

2、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目前,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致使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不能很好的发挥。而且,在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门的建设和发展资金,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再加上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升级的速度较慢,影响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的使用和发展。

3、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不足。社区卫生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操作和控制,但是,许多社区卫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导致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较低,工作效率不高。许多社区卫生的工作人员计算机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的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致使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时,不能及时的处理技术故障,不仅给社区卫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降低了管理质量。

二、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对居民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为社区提供系统、完整的居民健康数据,帮助社区卫生更加详细、清楚的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为社区卫生管理奠定基础。社区卫生可以社区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满足居民的卫生需求,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信息的应用软件,充分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作用,以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居民卫生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

4、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保障和前提,因此,国家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以推动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应该根据国家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的标准符合国家要求。在进行信息化标准建设时,国家应该坚持引用和开发的原则,争取与国际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标准接轨,引导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规范社区卫生认证和标准项目,建立测量质量的程序和方法,确保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3、建立和完善社区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社区应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以促进社区卫生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社区应该建立规范、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其规范性和安全性,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保证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质量,另外,社区需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及时的发现和解决技术故障,以确保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的工作人员可以保证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转,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重要作用,以提高服务质量。社区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拥有必要的工作能力,以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总结:总而言之,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国家应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公民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应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社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篇8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质含义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指一定标准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要不分城乡或者地区、不分民族、不分阶层或性别、年龄等实现人人享有,不能遗漏;另一个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在特定范围内的地区间、人群间要标准相同或者相近,差别要尽可能缩小,理想状态是无差别。

为了解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情况,课题组随机抽取了江西省6县市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以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对江西省部分县、市2008年-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情况调查的数据库,按照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即抽取了江西省余干县、兴国县、资溪县、樟树市、进贤县、瑞昌市等六个县级市。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合逻辑的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县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项目呈逐年增长趋势,总体均等化程度较低。

3、讨论

3.1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3.1.1 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全体居民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之能够平等获得基本的健康权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保证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居民,都能享有大体相等的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

3.1.3 是实现新医改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卫生发展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也是未来医改的战略目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是保证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2 存在的问题

3.2.1 城乡居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不均等

3.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存在地区差异

3.3 对策建议

3.3.1 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资源、人力的投入和配置,卫生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尽量缩小城乡差距。

篇9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愈来愈透彻,尤其是在乡镇居民中,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省自从2009年7月实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在项目组织方面的管理制度的完善、经费保障体系的确定、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的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卫生的职能的强化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阶段性的效果。但是在政府的财政保障、管理水平、服务效果、信息的监管以及指导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为乡镇居民创造一个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 重要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一项民生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促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制度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十二五”时期,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省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3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报告质量和疫情监测敏感性逐年提高。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暴发疫情、中毒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4 强化监督管理和指导

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并延伸至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构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达到83%。

5 我省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

我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我省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省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篇10

【关键词】社区 信息化

一、社区服务信息化的意义

同志指出:“社区就是服务”。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社区工作的基础内涵,要求社区工作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为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在社会学上,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治理和服务的基层组织,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有效的新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落脚点,已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基石,逐步成为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核心,是提高全社会家庭、个人信息化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现状

(一)管理模式封闭

赣州市社区服务管理整体处于一种条状的垂直管理模式。正是这种条状的管理模式,使得部门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差,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各个部门只能了解到各自内部的一些事务和数据,对于其他部门的数据和资源由于共享程度不够高,因此很多工作受到制约。社区信息化由于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各个社区部门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管理方式和政策,对于同一批居民在各个不同的部门由于采集的方式和统计的标准差异很大,所以造成统计出来的数据出现很大的差异,这样对于管理方面造成很大的不便,对于政府部门了解各个社区的居民情况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重了各个社区服务的难度。因此,如何制定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化标准、以及如何统一管理就变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居民对于社区服务信息化了解程度不高,参与性不足

社区服务信息化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进来的工作,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但是通过调查问卷,近乎65.5%的居民对于社区服务信息化的概念缺少了解,更无从谈起参与。而各个社区管理部门对于让广大社区居民参与进来,共同管理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尚不足,没有宣传到位,各个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特别对于无偿服务这一块更是没有跟上要求,这样就使得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受到了很大限制。

(三)服务规模不足,软硬件服务跟不上

经过调查问卷统计得知超过40%的城市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日常信息都是通过物业宣传栏,通过社区网络平台方式了解社区服务信息的不足4%。赣州社区目前建设的网站不多,现有的社区网站存在以下问题:质量较差,体系结构不合理,维护困难;网站栏目设置不全,功能有限,宣传力度小,推广不力;网站信息不够丰富,更新不及时;网站交互性差,服务功能较弱;网站内容与居民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居民参与积极性低,网站流量低;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不规范。赣州市从事规划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显得十分不足,既掌握计算机又通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使用人员没有充分参与到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导致了系统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维护问题。

三、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提升的建议

(一)整合资源,高度共享

要建设好社区服务信息化,就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成立一个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加强对于共享资源宏观调控和管理工作,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整个赣州市采取逐层深入的工作方式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更新,避免信息的重复浪费,甚至不一致性。在不损害各部门利益的前提下,达到赣州市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做到双收益。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各个信息建设部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的认识高度,明白这是一个城市发展,有益全民的大型建设,不要搞小团体主义,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都积极配合。

(二)加大投资力度,搞好基础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搭建服务信息平台。

赣州市作为一个大中型城市规模,要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基础建设作为基石,成立专门的服务社区中心,对于管理和协调好各个服务社区工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集中发现并解决广大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居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及时到位解决好,才能让居民感觉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提供自己的宝贵建议。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的习惯从网上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新闻,如何利用好网络,建设一个全面又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就是一个迫切需要实施的举措。网络管理平台从沿海一带的先进管理模式中,我们应该学会四点:第一,电子政务延伸至社区,实现社区居民网上办公化。主要达到政府和社区政务公告,居民在政府,社区办理注册、登记等事项都可以实现网上进行;第二,社区服务智能化。提供建设一个网络服务优质化的智能社区是社区服务信息化的一个要求,它包含社区居民安全防卫、消防、消防、节能、报警等监控系统、家居管理智能以及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方面;第三,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社区服务信息化、数字化给广大居民提供网上综合服务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新闻、法律维权服务、网上娱乐(网络游戏、音乐、视频VOD点播系统等)、远程教育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咨询服务(心理、技术、政策等咨询)、就业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订阅订购、配送服务)以及交通、旅游、票务、证券、气象、医院、学校、商店、保姆、接送、家教、代办、托管等公共设施的信息查询;第四,决策分析系统。包括居民现状分析、需求分析、效益分析、预测分析等功能,基于此功能,可以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政策决策,便于高效开展政府工作。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是有周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化人才培养也是一样的。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切不可急于求成。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从初级到中级、高级逐步进行的一个过程,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放长远的目光,稳扎稳打,制定一个全面又行之有效的规划,配合赣州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的需要,有目的的培养,不要脱离只顾得培养人才而忽略了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那么通过建立相关的软件学院和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化人才培养数量。注意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优化学校的课程组织结构,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大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课程的比重,突出专业重点,重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除了在本科、硕士、博士等方面注意培养人才外,也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来达到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高端信息化人才。

人才政策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力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引进的软硬件环境,制定一切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方案,采取多种多样的招聘办法,对于人才要“招的进,留的住”,在其生活、家庭、经济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给每个信息人才创造一个展显自己、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把现有的人才留住。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化人才的管理方面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制。改变以往重学历、职称、轻能力、业绩,重人才使用、轻人才投入的传统观念做法,使得人才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加大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待遇投资力度,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创业平台,使得人才的工作环境和地位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后要对于人才的激励机制要优化。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坚持改革薪酬制度,奖励和约束并进,推行协调、统一的奖惩制度,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评、待遇分配和竞争奖励机制,给人才创造一个和谐有力的竞争氛围。

四、总结

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它涉及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因此,赣州市要在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强投资和管理力度,为打造一个全面、进步、和谐的全新赣州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晋蜀 ,刘甫迎.基于多平台的智能社区信息化系统集成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1,28:35.

[2]魏勇,徐金发.基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2003,8:60.

[3]肖桂清.简述社区信息化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城市管理,2004,6:30.

[4]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