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4 22:4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复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一复习计划

篇1

首先查对课时,离期末测试还有三周时间,共六课时,复习内容共五章,结合学生平时学习及课标要求,以及郑州市期末统考出题特点,我们学科备课组进行测试点梳理,并明确测试方式和特点,对应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技能和知识识记哪些考,怎样考。

然后,本着尊重学生,循序渐进,旨在唤醒和因材施教,分层次闯关的目的,统一规划复习课时内容:第一课时复习第一章,第二课时复习第二章,第三课时复习第三章,第四课时复习第四五章,第五课时进行综合测试,第六课时自我完善,因需辅导。

每节课将采用先测后评的方式,课前20分钟让学生按照期末考试方式做完老师按照测试点精心编制的章节试题,突出核心地图和知识的判断,对应章节测试目标。然后依据学生自评反馈,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是学生可接受的共性问题点拨,强化练习。之后督促学生结合自己的错题情况进行提问辅导。这样以案例型的测试,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达成了目标,哪些地方没有达成目标,还可以找到方向针对性提高。

当然,在讲评时将通过观察学生反馈情况,依托学生展示性指导,说清习题的分析,如何把握关键词,如何审题与作答等重在方法的引导,还要注意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组内的相互监督与指导。

篇2

不管是哪种考试,要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它是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多少的一次检验,反映出你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所以思想上正确认识了,重视了,你就能全心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去。

(二) 制定的复习计划

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后几天的学习作出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便心中有数。同时要明确重点,攻克难点,侧重疑点。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时候应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复习更重要的是查漏补缺。

(三) 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

不同的方法也许适用于不同的人,我们应在实际运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同时应注意不断地变换自己的复习方法。复习中要文理科交替,因为文理科交替复习能减少学科知识间的互相干扰和相互摄制,利于记忆,增强知识在脑海里的时间性。

(四) 适当做些综合题

综合题能反映出你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因为一门学科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果你做综合题做得较顺利,证明你在系统复习中对该学科的知识掌握是比较完善和系统化复习工作是做得较好的。如数学中的综合运算题就反映出你是否掌握各种运算法则和运算技能。这会增强你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

(五)坚持做好系统复习

要认识相对集中的复习时间的宝贵,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要十分珍惜。把各学科的知识系统地进行整理,克服放松情绪。

篇3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从设计型规划向战略型规划转变的框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转变:从“时间驱动型”向“事件驱动型”转变;从“结果型”规划向“过程型”控制转变;从单一目标规划向多目标规划转变和从“区划型”规划向“区划-许可混合型”规划转变。这种规划范式和模式的转变使规划更多地具有了公共政策的属性,更加“管理化”。另一个解决城市复杂性问题的思路是对城市管理概念的扩展。城市管理理论应能够回答“城市如何运作”、“城市发展决策如何制定”,以及“城市应如何运作”、“城市发展决策应如何制定”这四个有关城市和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城市管理可以涵盖规划、法规、治理和行政四大部分内容。由此,规划作为管理的一个面向,也可以有效地和管理加以结合。

一、复杂系统下的规划决策范式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在这一复杂系统中进行理性的方案选择。经济学中完全理性的选择理论不足以面对这一复杂系统。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理性典范是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当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该理论为指导。

该理论的典型特征是假设一个理想的未来,寻找最优化行动,并认为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严格控管来实现特定目标下空间资源的最佳配置。其基本假设是世界是简单的,并强调制定单一且独立决策的重要性。当决策者面对的世界具有复杂性时,这种思维便会失灵。此外,由于决策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无法完全处于理性状态,而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制定决策。因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近年来受到心理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的严厉挑战[5]。而框架理性则可能是解决复杂系统中规划不确定性问题的一个新的认知路径。

在框架理性理论中,框架被定义为决策者行为下的决策事件。按照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设计的心理实验,问题的框架会影响决策者所认知的选择情况,并会产生偏好逆转现象[4]。通过使用Kahneman和Tversky实验发现,数目显著的受测者在进行选择时,无论问题如何建构,都会实现其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换言之,偏好逆转并未违反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模式,反而在特定的框架内验证了该模式的效度。因此,无论问题的框架如何界定,决策者如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所定义的那样“一般是理性的”,就可将这种选择行为解释为框架理性。框架理性否定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假设以及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所发展出来的综合式完全理性的概念,进而巩固了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模式或类似的概念在特定框架下的效度。框架理性理论不再寻找规划中最优化的行动方案,而是在所有未来均可能会产生的情境下,探寻哪一个规划的子集合行动最能呈现效益的韧性。此概念源于对不存在完整的一般性规划理论的充分认知,与一致性规划的理论异曲同工[3]。

框架理性提供了一个规划方案理性选择的思维范式,但并未解释规划者面临复杂环境时,如何寻找高效配置空间资源的路径和方案。因此,建构一种范式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因为有效的范式能使问题透明化,进而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霍普金斯教授提出的机会川流模型贴切地描述了规划者所面对的真实决策情况。他根据垃圾桶模型的概念[2],说明规划者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环境时,应在机会的川流中掌握决策情况,以适当的方案来解决问题[8]。赖世刚基于垃圾模式,将区位的空间因素考虑在内,提出了空间垃圾桶模型。他认为特定的决策者、解决之道、选择机会、问题和设施区位等元素在机会流中随机相遇后产生决策,并进而解决问题。他所设计的实验结果显示,通道结构在影响系统效能方面是显著的,但空间结构之影响却不显著[6]。这意味着在城市系统演变过程中,传统以空间设计的方式来改善系统效能的方法不如以制度设计的方式来改变活动的方法,或者至少两者兼顾的方法更有效。很多情况下,城市系统可能没有秩序,且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直观。规划方案的产生有时是在问题产生之前,而规划者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规划,不断解决问题,以实现规划的目标。机会川流模式或空间垃圾桶模型都表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动态变化不在规划者的掌控中。规划者唯一能做的是洞悉决策、问题及方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不断拟定规划、修正规划和实施规划。

二、复杂系统中的规划模式选择

面对不确定性并考虑相关决策的规划,传统有设计及战略两种规划机制[8]。设计是在一线性规划问题基础上寻找最佳解的过程。在无法找到最佳解时,设计便退而求其次,成为寻求局部最优化的一种手段。战略与设计不同,追求的不是一次到位,而是权宜措施。它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最适用于有许多决策者参与、面对极大不确定性的环境,即复杂系统。设计与战略方式的规划都会给规划者带来净利益,但两者适用的时机不同。设计是综合性长期规划,一旦制定需依照规划实施。战略则如同短期滚动式规划,不断随着时间的演进修正并制定。设计和战略的主要特征比较(表1)。

计算机仿真实验发现,以最优化为目标的设计规划虽然在资源的利用上比无规划有效,但并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10]。当面对规律或随机系统时,如已达均衡的经济体系,设计或许能满足需求,因为在这些系统当中事件的发生呈现固定的形B;但当面对介于两者间的复杂系统时,例如土地利用,事件的发生呈现不可预测的形态,对决策进行独立考虑的设计将会失灵。此时,考虑相关决策的战略规划方能导致较佳效益。在解决快速变动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时,战略式规划要比设计式规划有效,主要是因为战略规划具有弹性且有其制定的成本较低。从某一角度而言,战略规划介于渐进式无规划与蓝图式设计规划之间,是复杂理论所说介于混沌与秩序之间,故兼顾两者的优点[9]。

我国传统的规划都是将相关决策的完整结果一次性确定的蓝图式规划,属于典型的设计型规划。这种规划模式由一套高度相关的行动构成,仅考虑少数行动者参与且在行动不确定性较小的情况。因此,其适合于开发主体单一、开发行为较为确定的计划经济;在多主体、偶发性开发为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作用有限。

在土地开发日趋复杂的今天,从传统的设计型规划模式向更为灵活的战略规划模式转变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变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来实现:从“时间驱动型”向“事件驱动型”转变;从“结果型”规划向“过程型”控制转变;从单一目标规划向多目标规划转变;从“区划型”规划向“区划-许可混合型”规划转变(表2)。

三、复杂系统中的城市管理

与城市规划强调为城市物质发展制定计划不同,城市管理涵盖更广泛的领域。

城市管理的理论可同时作为“城市与管理”两种现象的解释及辩解。“城市”的解释是对城市实际运行状况的客观描述,而“管理”的解释则是对城市相关决策的实际制定方式的说明。辩解包含着价值判断,具有主观特性。城市的辩解主观地阐释城市应如何运作,而管理的辩解则聚焦在决策应如何形成及制定。城市管理的解释与辩解可以构成(表3)所示的四组理论(简称为四个H)。

城市管理可以包含对城市的规划、治理、法规与行政四个部分。规划取其狭义,指的是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制定多个且相连结的决策;治理指的是制定并采取集体决策与行动;法规确认并界定制定决策的权利;行政强调在组织环境中制定日常或突发的决策。这四种城市管理的行动的方式,即规划、治理、法规以及行政,构成了城市管理者解决城市物质及非物质课题的各类活动。一组有用且有效的城市管理理论应涵盖(表3)所示的所有四个研究问题。具体讲,它们应对城市实际如何运作和应该如何运作,以及城市管理者通过计划、治理、法规与行政实际如何和应该如何制定决策并采取对应行动,提供充分而透彻的理解。其中,规划主要用以解决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的动态失灵,法规和治理则分别通过应对外部性和提供公共财来解决市场失灵,行政用以解决政府失灵。

就城市管理者而言,对城市规划应从更宽广的角度加以理解。

规划不仅同时关注城市中物质及制度环境,更应结合治理与法规加以解释与描述。必须清楚地区别规划、治理及法规间的关系,并了解它们之间如何通过互补来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例如,我们能为集体行动及法规而规划,同时也能以法规来规范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制定可以同时从外部或内部生于组织环境中。因此,行政行为与规划关系密切。简言之,城市管理者必须知道何时为城市发展及社会空间程序制定规划并采取适当的对应措施,同时要认识到规划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有限方式。

如何用法规来规范城市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法规界定权利,而权利限定城市中行动者选择的范围。法规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规牺牲了个别行动者的自由,增进集体效率;二是制定法规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法规界定财产权,即使不完整,但可使任一交易因财产权界定不清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

例如,作为一种土地使用法规,区划将土地使用权利赋予特定土地,并且降低土地市场因收集信息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因为开发商可以通过区划了解某块土地的土地使用类型[7]。法规与规划不同,前者可强制执行并直接影响行动者的行为,而后者通过信息的提供改变这些行为。法规是不可逆的,规划是可逆的。同时,法规与规划均面临相关性、不可分割性与不完全预见性。由于不完全预见性行动通常会导致不确定的结果,所以有效的法规才能导致期望的结果。法规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所规定的行为,而针对所选择的法规,这些行为的反应往往是策略性的,并可用博弈论进行分析。

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以宽广的视野来理解法规在塑造城市如何运作上的作用,以及法规与规划及治理的关系,是法规、规划与治理互动塑造了城市中物质及制度的环境,并被该环境所影响。一方面,规划及治理需要可强制执行的法规以达到期望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行动的法规可通过规划及治理加以深思熟虑并集体实行。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管理者处理复杂城市议题的管理技巧。

城市管理者还应关注城市治理的内容,关注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

城市中的大多数这些财产权是集体财或者共享资源,个体具有在公共领域中夺取财产权的动机。因而这些财产及资源的运用必须通过集体选择及行动的制定进行,这是城市管理的本质。城市管理因此需要进行机制设计。通过此设计,集体选择得到制定,从而决定集体财的提供以及共享资源的分配。集体财提供需要参与部门的承诺,因为任一参与者皆有可能采取免费搭便车而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不采取强制行动而提供的集体财通常是不充足的,所以共享资源需要适当的机制保障其能够被有效地分配给受影响的行动者。

传统有三种方式分配共享资源:政府、契约及市场。地方政府可以收购共享资源并分配给行动者以增进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这种分配方式会导致管理共享资源的高行政成本。也有观点认为共享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但这种分派分配会造成高交易成本。另外,共享资源可通过受影响行动者签订集体设计的契约来分配,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同时具有政府及市场分派的优点。

有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个课题是社会选择,由Arrow(1951)提出的著名的“不可能定理”否定了一个符合基本民主原则的社会选择机制的存在可能性[1]。在某些设计下,例如两党政治的代议政府,通^立法者间接投票的社会选择结果却与由行动者直接投票的结果一致[11]。由此可见,城市管理者必须了解制定决策以及采取行动的不同方式,以提供集体财和分配共享资源。

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行政。行政主要探讨组织中的决策问题。规划、治理及法规通常在组织中发生,而组织也是复杂系统,但它们的规模远比城市小。组织行政关注的是面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时,应当如何恰当地制定日常的决策。

地方政府的行政过程更像是垃圾桶模式所描述的状况,而不是传统追求最优化的企业。行政与规划互补,因为两者都是通过协调决策以降低不确定性。如同法规一样,行政用以理顺决策,但行政比法规更容易改变。

为了有效地制定与规划、治理及法规有关的决策,城市管理者必须理解组织的运作。制定多个且相连结决策的创新技术,或称为在组织背景中制定规划的创新技术。规模对于复杂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系统管理技巧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城市的技巧就不同于组织的行政管理。针对大型而复杂的系统,城市管理者必须寻求关键点以促成改变。

参考文献

[1]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2]Cohen, M. D.,J.G.March and J.P.Olsen.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17(1):1-25.

[3]Donaghy, K.P. and L. D. Hopkins.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Planning Are Possible and Useful[J]. Planning Theory,2006, 5(2):173-202.

[4]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 (2):263-292.

[5]Hogarth, R. M. and M. W. Reder.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i, S.. A Spatial Garbage-Can Mode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ng,2006,33(1):141-156.

[7]Lai, S., and H. Han. On Failure of Zo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2,4(4):369-380.

[8](美)路易斯・霍普金斯著,世刚译. 都市发展――制定计划的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韩昊英,赖世刚,吴次芳.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6):187-194.

篇4

【关键词】用电市场;有序管理;营销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125-1.5

供电公司进行营销规划从战略层面讲,营销目标根据对提高用电客户满意度的不同作用将服务质量分为三种,即预设质量、预期质量和潜愉质量。预设质量就是客户对所有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最基本的要求,满足此要求不能提高用电客户的满意度,但是不满足则会降低用电客户的满意度。预期质量是指用电客户认为要达到他(她)的满意水平而提出的质量要求,满足能提高用电客户的满意度。潜愉质量是只出于用电客户预料之外的能使他们高兴的质量。从策略层面讲,不同的用电目的有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满足服务质量需求的基础工作是用电客户的市场细分。

一、从用电目的将用户分为生活型用户和生产型用户

当前,电网公司对用户的分类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用电类型的执行电价细分,一般分为大工业用户、普通上业用户、农业用户、商业用户、住宅用户、农村住宅用户、农田排灌用户、定售用户等。这种细分市场的标准是从有利于用户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一种方式是按照国民经济各行业细分。这两种分类的办法基本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改进。应分两个层次对电力市场进行细分。第一个层次是从用电目的将用户分为生活型用户和生产型用户,第二个层次是分别对生活型用户和生产型用户进行再细分。

生活型用户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电能的居民家庭,生产型用户是指为维持生产经营或履行组织职能而购买电能的工商企业等。对于第一层次的划分,生活型用户有几个显著特点,在电力营销上作中应充分注意。一是生活型用户数量多而单位用电量少,生产型用户数量较少而单位用电量大。?菖?菖电网公司2004年10月的统计数字显示,生活型用户约由用户总数的85%但其用电量仅由用电总量的27%,生产型用户约由用户总数的15%,而其用电量在用电总量中的比例却高达73%,二是不同收入水平的生活型用户,对电价的敏感程度不同。三是根据居民用户月耗电量不同,可将生活型用户分为享受型、小康型和温饱型用户等等,其各自的服务质量要求有较大差别。四是电力产品普遍服务的公益性带来的无电人口通电问题。至2003年底,?菖?菖电网?菖?菖地区的县及县以下50447万户中,通电户数为49200万户,还有118万户未通电。党的16大提出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对解决无电人口通电问题是个很好的机遇。笔者相信,只要政府部门给出合理的政策,供电企业肯定能把问题处理好。

由于生产型用户的差异性多于生活型用户,供电企业应把市场细分的重点放在生产型用户。生产型用户细分的依据主要有:按报装容量或用电量细分。目前对于报装容量不同的用户执行不同的电价,就是市场细分的具体操作。客户用电量的差异意味着对供电企业利润贡献的差异。近年来,?菖?菖供电公司逐步建立起县级供电企业十大用户走访制度,就是对不同用电量的生产型用户,供电企业实施不同水平关系营销的具体体现。按电能质量要求细分。根据对电能质量要求的不同,可以将生产型用户分为一般要求用户和高要求用户。高要求用户指对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周波合格率等电能质量的要求。根据用户的电能质量要求细分市场,有利于供电企业识别和满足用户的差异性需求。目前供电企业仅仅对双回路供电的用户进行管理,深度不够。在国家电价调整政策中,提出高可靠性用户差异性电价,随着差异性电价的出台,供电企业必然要加强对高电能质量要求用户的营销工作。基于耗能程度的行业细分。根据耗能情况将生产型用户所属的各种行业分为高耗能行业、一般耗能行业和低耗能行业,是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行业细分力式。如生产电解铜、电解铝、钢铁、铝型材、水泥等产品的行业就是高耗能行业;生产服装、食品等产品的行业就是一般耗能行业。这种细分力法有利于供电企业分析判断不同行业的用户对电价的敏感程度。按电压等级细分。对生产型用户按电压等级细分可以产生高电压用户和低电压用户。根据XX供电公司2004年10月的统计,10千伏及以上高电压用户由用户总数的4%而其用电量却由到用电总量的66%,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高电压用户供电成本低于低电压用户,但对销售的贡献远远超过低电压用户,因此企业要重视对高电压用户的营销工作。按信用度细分。信用度划分单独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用电客户信用度划分可根据交纳电费情况、行业风险情况等等。用电客户信用度划分要同时兼顾供电企业利益和社会公平性,要经得起社会的评仪,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供电企业要加强对劣质客户的监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劣质客户给供电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按电力用户重要等级进行市场细分。在研究分类时,可以综合考虑用户的政治重要程度、供电安个可靠要求、在社会中作用程度、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紧密程度、电力对其经济效益影响程度等因素,划分电力用户在电网管理中的重要等级。根据用户的数量和情况,明确规定按照用户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可以由用户申请备案,由供电企业审批认定,一般可以划分为3至6个等级。

目前,?菖?菖供电公司按照4个等级划分,即特级用电客户、一级用电客户、二级用电客户、普通用电客户,实际等同于按照二个重要层次来保其用电。根据审批认定的用户重要等级,安排电网调度的电力负荷分配,相应进行用电装备的配置,并做好设备维护和用电检查等有关保电上作。按电力用户的用电资信评级进行市场细分。在实施分类时,首先应建立电力用户评级制度。评级办法要考虑电力用户单位设立的合法性、企业资质等级、电力设备及操作是否符合电力安个技术标准、其电上人员是否符合电力部门规章制度、运行中有无责任事故、有无窃电记录、有无拖欠电费记录、供用电合同执行情况,同时还应考虑商业信用、企业业绩、赢利水平、缴税情况等,对电力用户单位综合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评级其次,应按照用户数量规模和用户特点差异,决定细分的等级,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如AAA级、AA级、A级及和无等级州、类别;第二,应对电力用户定期评级,实行动态市场管理,一般可以按一年进行一次评级第四,对不同等级电力用户应实行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对低等级电力用户须加强用电检查和监督,并应实行电费准备金制度,保证电费的足额按期回收,对其电力管理人员和电上人员应加强政策和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对高等级电力用户应在电力报装、电力设备维修、电力缴费等服务上给予一定的优先政策。按国民经济产业和行业的市场细分。

国民经济产业和行业分类的用电细分方法,是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的情况和特点进行制定的。它可以说明行业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是电力行业编制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电力企业制定年度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当前执行的是2002年10月1日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从本与国际通用分类标准相统一,这种用电分类有利于与其他行业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保持一致。因此,按照传统用电市场细分方法进行的统计和分析管理,应当继续在市场管理中应用。按电力用户用电峰谷时段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行业的企业单位的生产用电时段特点,归类到不同时段内,便于对不同时段的电力用户采用技术、政策、行政、价格、法律等不同措施。分流高峰时段用户的电力和电量,调荷错峰、开发低谷用电市场。对低谷时段的电力用户,根据电网承受能力、电网负荷率、气候情况、用电增长趋势等因素,制定低谷用电鼓励政策,从而以现有资源达到最大的供电效益。

二、差异化营销策略

篇5

一、思想方面: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向老教师、老班主任学习,努力配合其他任课教师的工作,抓好班内常规工作,切实做好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多和学生沟通,和他们谈心,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体会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小学中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从思想上作好角色转换。

二、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

贯彻校规、校纪,在此基础上制定班规、班纪,把班委确定下来。分配好职务,各负其责;做好"我骄傲、我自豪、我是赢家"主题班会的准备,把任务分配给各个班干部,锻炼他们的能力!

2、十月份:

布置好"十一"长假的作业,嘱咐好学生安全问题;假期回来准备好家长开放日和月考工作;十月中旬带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布置好相关工作;社会实践过后,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计划,迎接期中考试!

3、十一月份:

期中考试总结,让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在班里实行"一帮一"互助小组,开展班内各项评比工作,使同学们有竞争意识!

4、十二月份:

中旬组织好"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自己组织,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锻炼学生们的组织能力;让学生做好复习计划,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5、元月:

做好班主任总结工作及假前教育。 

初一(1)班班主任

篇6

一. 班级情况初级情况

1. 学生人数:男生12人,女生17人,共计29人。

2. 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有

(1) 刘月(单亲):父亲已去世。

(2) 李海馨:其现在父亲是继父,家庭情况较复杂。

(3) 耿丽珊:4岁上小学,今年10月21日才10岁,年龄明显偏低。家在河北,在北京借读。

(4) 潘海喻:长期在姑姑家住,家族成员多做买卖。

(5) 刘笑菲;长期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父亲不在身边。

3.班中吃低保的家庭有:刘天龙 刘月 李海馨 马瑞雪

二. 带班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履行各项职责,配合政教处、年级组搞好各项工作,切实把初一年级的建集体、立规矩、养习惯的工作做到实处,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好一日常规。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三 常规工作

1. 班级建设,习惯养成。

2. 做好周小结。

3. 做好班干部、小组长培训工作。

4. 做好和家长联系、反馈工作。 

四. 具体工作安排

1. 8月份:

(1) 做好家访工作。(全班人数1/3以上)

(2) 做好初一年级的衔接工作。

2. 9月份:

(1) 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制订班纪、班规。

(2) 确定班干部人选。

(3) 开好一个主题班会。

3. 10月份: 

(1) 争取在科技月中,在班内掀起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

(2) 通过参观野生动物园,在班内提倡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 让学生制订复习计划,迎接期中考试。

3. 11月份:

(1) 做好期中总结,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体会,完善自我学习方法。

i. 建立"一帮一"学习小组。

(2) 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生规范,提出班级意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4. 12月份:

(1) 开好一个主题班会,题目内容初步选定以奥运为主题,让学生憧憬2008年美好未来。.

(2) 接中、外交流文化活动,确定一个国家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特点、发展现状。

(3) 让学生做好期末复习计划。

5. 2005年元月

1. 做好班级学期总结工作。

篇7

【关键词】巩固系统教学切入思路完善

在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里,从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学中,每当到初三课本教学结束,数学总复习教学是最忙的,那就是对初中三年数学教学进行一个系统、完善、深化的具体教学安排。每年在这个环节都有新的起点和新的思路。我们必须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的安排,这样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这一教学的过程是初中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这制定实施教学复习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和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生方面渗透数学复习的思想,坦然面对复习与考试

1、钻研课本,打好基础。在数学复习中,首先应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公理、定理及解答问题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注意挖掘和发挥课本中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归纳整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练习重效率,切忌好高骛远。做练习题若不注意消化吸收,只是一味地贪多求快,轻易重难,则会劳而无功。复习时,一要落实课本中练习、习题以及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探索性内容,二要精选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的优秀试题,进行强化训练,不能贪多求快,要注意练习的效率。

3、注重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平时做练习时,注重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探索过程、自己出错的原因和思维的断层。解题时,要注意观察已知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的特点、挖掘其背后隐含信息、联想有关的已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题后应反思,此题的解法自己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解题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特别是在解答时曾感困难的问题,更应思考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等。

4、树立自信,保持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对理科考试尤为重要,也是思路顺畅的前提。过度紧张会导致思路不清,计算错误或做不出题。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培养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

(二)教师必须做好一个系统、完善、深化的具体安排

1、 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2、 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3、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渗透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与位似;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角的平分线,线段的中垂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篇8

弹指一挥间,半个学期又将过去,在惊叹时光快速流逝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紧锣密鼓的展开复习计划呢。毕竟时间是不等人的,期末考试时再临阵磨枪,那么我们必定在这场不是就是我亡的考试中,战死沙场。所以,我们必须赶紧趁现在,离考试只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认真的复习。

在期中考试中,我输得最惨的就是这门政治,可以说这就是我的薄腿学科。考得如此之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在期中考试前的那一段时间里,对政治较为冷漠,一个星期最多背半个小时,只打我考试前的那几天我才开始狂背,但效果就是不理想。在考试时,写着写着大脑的思维经常一度中断,只能记得一点或两点,这其中肯定有错误的。所以我对我成绩的评估很理想,考到60分就行。这其中遗忘掉的知识点,有因为过度紧张而忘记的,也有压根全忘的,这难道不是平时不背的表现吗?

每个人都会有相较其他科目来说偏低的学科,难道我们就这样放任不管吗?心想:“反正其他科目都挺好的,这一门不好没事。”我们当然不能,对于这些薄腿学科,我们跟更要以双倍的精力去对待它。

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么你的成绩,绝对会有所提高。我们要撇开一切浮云,要赢在期末。

合肥四十六中初一:叶闻俊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复习;策略

Discussed shallowly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always reviews the strategy

Lan Ping

【Abstract】Nine year voluntary fresh target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 uses the duty educational model, has blended together the topic,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and the language structure forms a set of drawing close to life English language content from the shallow to the deep, the knowledge spot, the glossary, the sentence pattern and so on each content quite have been many, difficulty with combs. Guided the student to find one kind correctly time-saving to reduce effort, but the efficiency high review method enhanced student’s review effect.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view; Strategy

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最关键的年级,特别是在第二个学期,随着新课的结束,是初三年级的同学开始复习的重要时间,仅仅两个多月,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怎么样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复习好初中三年来所学的英语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初三年级的英语老师上好每一节英语复习课,保证教学质量,复习课里既要查缺补漏,更要复习基础知识,指导学生们了解并运用适当的,高效率的复习方法迎接中考极为重要,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下面几个方面对复习至关重要:

1 复习要有系统性

系统性就是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将初中英语的全部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分类复习,全面地加以掌握。尽管我们平时已经花了很大力气去学习,可是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没有系统性的。传统的复习模式就是教师按单元进行复习,教师把课文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归纳总结其用法,再呈现给学生。这种复习费时费力,由于英语词汇量大,这样复习学生没有有效地把大量的词汇联系起来,而且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机械地记忆单词,没能积极的投入到复习中来,效果不大。因此,在复习时需要分类归纳,认真总结,做到专题过关,以便能够把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初中英语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归纳复习:

1.1 日常交际用语:九年义务教育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根据日常生活的交际需要,教材设置了许多的日常交际用语。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我们通过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渐地学会和掌握交际的能力。在我们的课本里,每一个单元(Section A 1a-1b Section B 2a-2b)都有一个特定的语言情景,即话题。例如;当你向对方介绍你的朋友时就说“This is my friend ,Lucy”,而不能说“She is my friend ,Lucy.”被介绍的双方是初次见面,因此可以说“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 等互致问候。教学大纲一共出现了30个语言交际情景,他们分布在64个单元中,因此,为了更好的掌握着这30个日常交际用语,在复习时,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归纳点评,创设语言情景来进行语言实践,做一些相关的练习,效果会更好一些。

1.2 语音知识:具备有查实的语音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条件。英语中单词的读音与拼法不相一致,造成学习英语的极大困难。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总复习时,首先要进行全面而系地复习语音知识,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具体而言,在初中阶段,主要应掌握音标、读音规则、单词重音及句子语调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中最重点是拼读规则,应将其归类进行训练。最好要和单词的拼写结合起来。特别是那些读音比较特殊的单词,不能按常见规则照套,要用特殊的方法去解决。

1.3 词汇知识: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没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就谈不上学好英语。但是要记住大量的单词和惯用词组也要讲究方法,既可以把单词分类记忆,也可把单词按其词性来记忆。同时还可以按读音规则和拼写形式去记忆,只要方法得当,尽管词汇量多,还是可以记住的。

1.4 语法知识:语法知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相当重要。

复习语法知识时,首先要掌握好各种语法结构,采用分类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如英语时态有16种,我们只学习8种常用时态。可以把8种时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一般时态。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第二类是进行时态,包括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第三类是完成时态,包括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按三类去复习英语时态,相对集中,系统进行,便于掌握。

1.5 听力训练:对听力的训练,参加过听力考试的同学都有这种感受,有些学过的词和句子,虽然很简单,但在测试时却听不清,弄不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提高听力?听力测试和笔试不一样,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听力测试之前,要把所有学过的词汇、对话练习和课文认真地多听几遍,争取能基本听清听懂。平时还要坚持大量的训练,只有量地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学生每天坚持进行15-20分钟的听力训练,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同时,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根据听力测试的基本和题型,从辨音、情景对话、短文理解和听写等几个方面去进行系统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抓住关键的词语。对于那些在故事中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更需要特别的重视。另外,在考试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1)情绪一定要稳定,镇定自如,沉着冷静地应战;(2)快速浏览,上下联系,学会预测;(3)边听边记,确定选项;(4)学会放弃,舍前保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把听力测试考好。

1.6 坚持朗读、背诵课文;阅读课外短文:课文是复习的主体。复习课文时应结合语音、词汇和语法来进行,大声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熟背课文,不能背诵的至少也要熟读,从课文的语法、内容、表达形式去分类进行复习。学生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精美句子,段落也是大有益的,长期坚持,不仅能使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写的英语也会更地道。复习课外短文阅读,要求能正确理解短文意思,掌握阅读速度,遇到生词,要学会从上下文猜测词义,力求弄懂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每一段落的中心意思,以便找出正确的答案。

2 复习要有计划性

在初三新课结束之前,我们要制定好复习计划,科学地安排时间,对于提高复习效果非常重要。英语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要使复习做到有条不紊,而且效果好,就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制定计划之前,先根据课本内容,列出复习提纲,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列出,算一算还有多长时间可以用来复习。根据时间和内容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复习计划的制定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力争达到预想的复习效果。时间分配要合理,完全掌握的内容要敢于脱手,不要再花费时间,比较容易的内容少花时间,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交际用语、动词的时态等重点内容上,既要全面复习又要注意侧重点,做到主次分明。制定计划以表格形式最为理想,表中列出需要复习的项目,安排复习的顺序,注意每天复习的具体内容。但是每一天也要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先紧后松,尤其是在考试的前几天不要安排具体的复习内容。当然,在复习的计划安排中,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小组的学习和讨论,一定会使得复习更加有趣、高效,因为一个学生在一个复习小组里的学习,要比在孤独禁锢的环境中学习更有价值。通过小组学习,组员间的的资源可以互补,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学习经验。我们要使得计划得以落实,就要严格实行计划,即使遇到了特殊情况需要改变计划,过后也要找出时间来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复习计划就受到影响,没能如意完成。

3 复习要有针对性

复习的针对性一指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二指针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三年的英语教材, 哪个单元是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重点、难点掌握了没有,都要了解清楚,以便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没有针对性,只是按顺序从初一册一课接一课的复习,泛泛地“炒冷饭”,不但成效甚微,甚至连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被“炒”得精光,越越学越乏味。三指复习要针对考试要求进行。

初三课程结束后,九年级的英语老师就跟同学们开始进入复习,但是这种复习是就大多数学生程度而言的。一个学生要提高自己复习效率,首先自己要静下心来找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知识漏洞,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补救,这样就可以使复习有的放矢了。学生们对于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看看哪些是已经完全掌握了的,哪些是懂非懂、模棱两可,哪些还很生疏;再看看三年的教材,哪些单元和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就可以做到复习内容有针对性、复习时间安排合理,复习效率也就得到提高。

复习没有针对性,只按照教材顺序从第一册一课接一课的复习到第三册,你会发觉乏味无比,简直是在“炒冷饭”,“炒”到后面“冷”了前面,几乎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连“灵气”都被“炒”光。这样的复习有害无益,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复习要针对考试题型要求进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中考命题思路是以《英语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根据,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英语学科交际性、实践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试题符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技能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材料的选用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了解中考试题结构;全卷120分,客观题70分,主观题48分,卷面分2分。考查内容为听力、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老师和学生都要了解英语中考的命题方向是:淡化对词汇、语法知识性的考查,降低语法考查题的难度,注重对词汇、语法的应用功能考查,强调它们在语段中的理解和在口头交际中的运用,突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而且语篇量加大,体裁广泛,形式多样;考查学生初步书面表达能力;听力考试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复习时正确引导学生总体上是以纲(《大纲》)靠本(教科书),但是又不拘泥于(《大纲》)和课本。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要强调阅读一些英语课外读物,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技能训练、扩展知识面,适当地进行中考模拟题训练,考试时,我们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了。

篇10

一、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

中考80%和内容是基础题,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就能考好。因此,教师必须详细研究和解读中考说明,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明确了考试标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目的明确。在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如关于“二战”的复习,列出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1941年12月7日、1942年10月-1943年3月、1945年5月、1945年9月时间表,然后列出相对的答案:德军袭击波兰―“二战”爆发、德军袭击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和苏联战场的转折点、德国签署投降书,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这样学生一目了然。由于历史是开卷考试,教师要引导学生查书、查资料,使学生懂得如何查书、查资料,而且能够迅速找到所要找的资料。为此学生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的资料。由于学科内容多,学生不容易全部掌握,教师还要把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阅读,甚至背诵,以便学生能够记住。总之,在这个阶段复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要通过查、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

二、“纵横”串联

经过第一轮系统、全面地复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的知识储备,但知识还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时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是要在一定的知识框架下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了整体把握。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进行复习。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知识归类。近年来中考这种题型越来越多,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题型,就要求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在联系,纵横串联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是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链接中考,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1、对于初三学生的能力,《历史教学课标》的要求是:“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相等的能力。培养答题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鉴于如此,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将美国独立战争中六件大事进行了知识列点,就可知战争的进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历史作用等知识。学生还要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训练等。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练习两大部分。前者采用选择、材料分析、辨析等题型;后者采用对比、归纳、叙述、简答等题型。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在组织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进一步研究中考说明,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命题必须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做选择题时要速度和准确率,但不能够盲目求快;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问答题,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整洁。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在设计复习题目和复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