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9:2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地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地理论文

篇1

本课题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

1.重新认识了地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反复学习,科研教师对以往“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的错误认识有了可喜的转变———“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乡土资源、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网络资源。其中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方面的资源(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我们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适当地选择乡土资源,共同构建师生的知识平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观、环境观和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丰富充实了学校地理资源库的材料积累。

2.认识了地理知识既有静态的特点也有动态的特点,进行教学时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静态的地理知识就是比较稳定、较少变动的基础知识,而动态的地理知识一般具有时代感,因其具备了当前的社会价值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比如说人口问题、城市化过程、环境生态保护等,往往在讲述这些知识的时候要列举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以达到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实证性的目的。一般来说,授课内容往往是以静态的知识为主,动态的知识为辅,并要不断地更新陈旧过时的动态学科内容,广泛吸纳地理科学的新知识和技术。

3.资料的搜集整理增加了地理教师的知识底蕴。一位优秀教师之所以吸引学生,不仅仅在于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出众的教学技艺,更在于他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地理问题如果能够用相关的知识来描述,加以渲染、烘托、分析,可以让地理教学更加生动、充实、丰满。通过访谈和收集、整理资料,研究课题的教师变得更博学多才了,更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经过差不多两年的课题研究与实验,教师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专业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步由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成为教学—研究复合型教师。

1.课堂渗透整合能力得到提高。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抛出乡土地理知识,然后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会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与创新,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的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制作资源包,设计出精彩的课件,把高效、优质的课堂奉献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摸索出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举行以乡土地理知识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得会问、敢问、爱问,从而获得认识社会和创新实践的方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4.学会利用课外校外地理活动充实课堂教学。校外课程资源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可以把地理教学的场所适当转移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让学生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他们针对某一个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亲自动手实验及参与调查、考察研究,从而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充实自己现有的地理技能。

篇2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思考教学内涵、方式、媒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设法端正学生的态度,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还应当根据教学时学生反馈的信息,适当微调教学过程,处理好信息的变动,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要有独立自主性,又要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结构,这样教学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学而“无用”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学生在学习太阳直射和风向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无用、空洞,那么教师可以联系当地房屋的朝向、窗户的大小等,让学生观察、体会、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即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生产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采用数字化教学

地理信息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运用起来,给学生呈现出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的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地理的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的优点,可是在实际的地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地理信息化教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有的教师认为有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以前的教学模式抛弃,整堂课下来教师都在通过多媒体对教学内容、教学的练习题进行展示,这和我们的地理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另外,还有些教师虽然表面上运用的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实际上还是运用的传统的授课模式,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这部分教师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设计方式,在教学实际中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难得到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让教师减少在黑板上的板书,可是如果教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这也是违背地理教学的实际目标的。另外,由于多媒体的课堂承载量比较大,学生在接受的时候就比较困难,整个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教学,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篇3

高中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高考的门槛,进入理想的大学。地理教学时,教师会重点讲解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由于高考对于地理图像的要求甚微,往往出现“轻图重文”的情况,除考试涉及的图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将课本中出现的地理图像直接忽略,随之也忽略了地理图校对地理教学的作用。高考的压迫使得本该开放式教学的地理课堂也变得压抑,教师讲授重点知识后学生通过做题巩固知识,学习方法单一枯燥,缺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逐渐走入传统教学的恶性循环。

2地理图像的概述

地理图像的产生源自于“图像”一词的提出,而“图像”一词主要源自于西方艺术的翻译。前人对地理图像的定义也有很多种,例如杨莉在《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与对策》中提到地理图像是指能够表达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和原理的所有图片和影像。地理图像主要包括景观图、地图、实物图、统计图、关联图等。地理图像是传递地理信息的载体,有多种存在形式和具体应用。一些地理图像被用来描述地理因素的空间组成,有的则是表示地理要素的运动形态,有些则是表达各地理因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地理图像有照片、动画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地理信息的传递。地理图像对地理进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理图像能够比较直观的向学生展示课本描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便于学生的理解;其次地理图像传递的信息量庞大,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信息只需通过一张图片即可简单明了的展现出来;地理图像传递的信息全面综合,在同一张地理图像中能够展示出气候、地形、地理变化规律等。因此,合理利用地理图像辅助地理教学,必将良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3地理图像的合理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地理图像合理运用于地理教学的前提是师生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的改变,传统思想总是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即地理图像的应用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其实不然,借助地理图像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地理的教学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地理图像能够帮助教师向学生传递更多有用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图像直观明了的掌握地理知识,摒弃原先的死记硬背,从根本上理解并学会运用独立知识解决复杂多变的地理难题。教师应该学会更多的应用地理图教学像取代原先填鸭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地理图像的获取方式比较单一,除了课本附带的一些地理图像外基本没有任何扩展,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是课堂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多元化学习的发展。教学工具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地理图像以及变化规律,相比本上静止的图像,多媒体能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发展规律,学生能够从直观上接受地理知识的洗礼,胜过于一切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地理教学能够在节省教学时间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英语的语感一样,学生在学习地理图像时必须培养自己的图感,良好的图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从一张陌生图像中观察到重要的地理因素并作出合理充分的分析判断。图感的培养绝非旦夕之事,必须通过长期观察和不断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在面对地理图像时要尝试亲自去分析判断,找到地理事物变幻的因素,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掌握地理图像的诀窍。地理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能局限于每一个时间因素,比如气候会随着一年不同季节发生变化。学生必须学会判断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分析原因,切不可喧宾夺主,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教师知识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让学生对地理图像通过找不同的方式发现不同地理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结果产生的具体原因,教师在旁协助学生进行求知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以上几个要点,地理图像的应用还应该做到读图、解图、用图的完美衔接,三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才能领悟地理图像的真谛。借助图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图像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图像有了基本认识,高中阶段只要稍加努力即可掌握地理图像的运用技巧。解析地理图像时,要针对性提取有用的信息,不可过多或过少,过多的信息会影响判断结果,信息不足则缺乏判断依据。获取图像信息后需要对各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概括地理事件的成因以及发生规律,并有理有据充分的解释。

4结语

篇4

许多因素影响地理课程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社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向:与中学其它 课程综合、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时突出地球科学、逐步信息化 。这几个趋向既是有各自特点的独立发展方向,又是相互联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综合课中的地理知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动态。课程综合化主要是解决中学特别 是初中阶段课程划分过细、过多,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综合掌握和利用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现有的综合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学分类,把中学的课程分为综合理科(也有称自然科学或科学 的)和社会科。综合理科包括分科时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中的地学部分;社会科则包括历史、政治 、社会常识、地理等内容(或只包括历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课和历史课合并为社会课,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学课合并为科学课来作为学校课程选择之一的设想。此外,北京市和广东省的综合课方案还纳入到高中课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国综合课还处在实验阶段,内容的综合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的地理知识往往带有明显的分科 课程痕迹,即地理类知识集中安排,其结构与分科地理课程基本相同。这在社会科的综合中更为明显。

上海市的综合课与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融合性更强,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册书 或一个年级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特征的 。

综合课程的发展给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学课程淡化学科概念,会使地理知识与其它 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其结果是中学的课程将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将更多地针对地理内容学习本身以及地理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不再是试图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的结果是实现了文、理科各自内部的综合而强化了文、理之间的分化。现 行中学课程中的学科分化现象很严重,但地理课程的实质却是综合的。其一、地理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的基础知 识,并为这些基础知识提供了一个综合利用场所。其二,地理课程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比较 理想的状态是在初中文、理科内部分别综合的背景下,单独保留地理课,使学生有一个综合利用所学文理科知 识和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的领域。然而,地理课如果想承担起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必须进行课程结 构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地理学科体系,建立一种以地理思想为中心的,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课程结构。

二、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

地理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区别。从广义的环境教育概念看,有关人类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 环境的知识,大部分都已含在现有的地理课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实际就是环境教育。从狭义的环境教育概 念看,环境教育主要是环境问题或环境保护教育,而传统的地理课内容以环境为组成、要素本身的特点及其演 变为主,如构成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及其变化。此外,地理课程中的行政区划知识等许多内容也不属于狭义的 环境教育内容。但是,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地理课程,这一点为大多数地理教师所认可。中学地理 课近几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虽然地理课程的历次改革主要从内容的更新或重新组 合和数量的增减方面进行,在课程结构上一直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已经在内容的更新方 面体现出来,即增加和强化了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教学。1997年新高中地理课程实验大纲,也是以加强环境学知 识组织地理课程内容为特点的。

根据国家高中地理试验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 架”的(韦志榕,1997)。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新教材加强了环境与发展 的内容。编者试图突破地理圈层的框架,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 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个环境 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认识。”(同上)。编者认为这样的“教 材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而从实际上看,说这样的大纲“更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许更恰 当。

中学地理教育的环境化趋向并不只是从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反映出来,不少大、中学地理教师也提出了同 样的观点,认为“面对21世纪的地理,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地理教学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续发展 应该成为21世纪地理教育的内容框架。”(贾国江,1997)。

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向使我们意识到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发展的环境化,使地理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潜在的或隐性的联系越来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课与环 境教育本来就有内在联系,在某些方面难以划分界限。有人从中学课程范式的角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与环境教 育的关系:“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有一些不同的传统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与环境的传统,这个 传统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国家包括中国的中学地理 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都反映这种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范型。”(李子建,1996)。从国家高中实验大纲和现行 大纲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纲的突出特点是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学科 内容结构以环境教育为核心的重新组合和转化。

2.作为上一个问题的必然结果,中学地理课传统的地理科学体系将被打破。当前意义上的环境教育是以环 境问题为中心的,而目前中学地理课程则是以地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地理教育的内容融 合起来,会生成新的课程结构。即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背景与当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环境问题融合在一起, 类似一种区域研究的结构。

3.地理课程环境化的过程中,地理内容选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理性”将会有所改变。过去人们强调地 理性,是因为地理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很容易将属于其它学科的内容吸收进来。“地理性”的提出,对 于保证地理课程内容的学科特性和精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个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当地理课程趋向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再来过分强调“地理性”,将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教育目标 ,例如:当我们进行能源问题学习时,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种类、能源的特点、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数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内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产的知识,如核电站的内部结构怎样,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问题、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能源问题并对它产 生兴趣。所以,地理课程的环境化趋势需要更多的“开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总之,地理教育的环境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将使学生对区域地理、部门 地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更有学习兴趣。

三、“地球”课程的设立与地理课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准备在高中阶段开设“地球”课程,同时仍保留地理课,后者将以人 文地理为主。我国在中学还没有开设过“地球”课。当今人类社会出现的大量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仅仅让学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过程、化 学过程是不够的,他们还应该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识,地理课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美国正在进行 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

“地球”课程的设立在我国虽然刚刚处于设想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地理课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开设“地理”课,实际上是将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来(虽然“地球”课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课将以人文经济内容为主。

其次,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自然地理内容很少,可以将区域内容大幅度减少。增加学习 自然地理的时间。加强自然地理内容学习至少有下几点好处: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理解环境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为高中学习“地球”课做些准备;三是给那些不准备上高中的学生一些基本的认识自 然环境的知识和科学方法。

第三,适当加强一下小学高年级的社会课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放在小学高年级, 其实,现在小学社会课中的内容许多与初中有重复,初中地理课只是在小学社会课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系统。

篇5

培养其主动探究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与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着眼于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科特点,通过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高中地理教材特点出发,并与本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引用与教学情境有所关联的实例、事物或者教具来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节教学为例,笔者课前制作了PPT课件,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电影《后天》里讲述的地球气候因温室效应而出现异变,冰山融化导致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全球各地极端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自由女神像被汹涌的海水淹没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笔者由此导入课堂,简述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各地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并引导学生们对地质时期以及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内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后天》里的这一幕会不会真的发生?”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小组间讨论并积极踊跃发言,并将常见的灾害天气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例如干旱、热浪、厄尔尼诺以及洪涝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等等,笔者从中加以评析和总结,并穿插讲述了本章节重点内容。由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激发,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其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程度同时也影响、决定其整体地理知识水平。而且在历年高考中,识图能力通常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地图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以及对各类地图的熟悉程度。首先要求学生简单看图,能明确地指出图中各类标识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着眼于学生识图能力给出未标明的地图,要求学生对其中各类图标所代表的意义予以判断;最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画图能力,选择不同地图要求学生临摹地图,掌握基本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一改以往单纯做识图题的练习模式,而通过对绘制一幅完整地图来全面掌握所需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知识点。学生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于地图中所蕴藏的各类信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掌握。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极地俯视以及侧视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地球公转与自传动画,同时要求学生对照个人画图进行学习。教材知识点讲述完毕后,笔者选择了富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绘图作业,并通过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评估,分析其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中的错误。通过这一方法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途径学习了本章节知识点,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三、总结

篇6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灌输式教学时,学生在被动情况下往往采用模仿的思考方式,按照教师的思路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思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量,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摆脱思维定式的影响,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在进行问题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活跃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提高读图的能力,通过认真阅读地图,从中挖掘更多的地理信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摆脱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通过地图的直观作用来让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把地理理论知识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地图时能有效提取有用的信息。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通过认真分析地图,能让学生建立对地域的初步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地图这一直观教具,并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科学方法,使他们提高地理综合能力。四、创设生动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地理知识。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产生想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快速地进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

(2)运用丰富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地理教学多是图表教学,要实现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运用图片、地球仪、多媒体等资源,创建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学习动起来。采用游戏教学、模仿教学等方式,将学生从静态转移到动态,如让学生绘制中国省份图,制作图表等。当然,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众多,如问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在于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性,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三、总结

篇7

借助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很值得采用的问题导学方式,这种方法也能够收获不错的教学成效。多媒体能够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直观,并且可以让很多不同的内容综合得以呈现,这些都可以成为知识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事先做出相关的教学课件,课件中可以让很多知识点综合得以呈现,并且可以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中通过很多图片以及视频的呈现来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供辅助,进而帮助大家更好的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地理信息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直观和多样化,实现抽象地理事物形象化,静态地理图像动态化,复杂地理过程模拟化,这将会更好的吸引学生思考,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信息体验发生冲突矛盾时,问题就自然产生。例如,学习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台风肆虐的真实录像,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会问这是什么自然灾害;它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易受其影响;如何预防等等。这些疑问不仅会即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是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透过多媒体展开的问题导学不仅能够非常好的进行知识教学的导入,这也能够很好的对于学生的思维展开激发,并且为知识教学提供有效铺垫。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利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优越性。

二、借助地形图发展学生思维

以地形图来实现问题导学同样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法也非常符合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地理课堂上学生们会接触到大量图片,很多信息都隐藏在图片中,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图片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地理课程的很多知识讲授也是透过图片逐渐展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透过地形图以及一些相关的图像来实现问题导入,这对于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样会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效用。行星风系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行星风系是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很多同学对于这部分知识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障碍,对于相关的很多实际问题也不知道应当如何解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能看懂示意图那么就能够极大的化繁为简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让学生思考: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辅射量如何;垂直方向大气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空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呢;北半球高空气流在由赤道上空到极地上空的北上过程中,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在30°N附近上空变为西风;大气不断聚集在该纬度垂直方向如何运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形图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学生们对于这部分知识自然会有十分牢固的掌握。这充分体现了地形图在进行问题导学时可以发挥的显著功效,这也是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联系实际展开问题导学

篇8

课堂的导入也是一门艺术,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导入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让地理导入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概括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授课进度进行思考。当然,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导入与教学内容密切的结合,这样的导入语才是真正有生命的导入语。例如,笔者在讲解《海陆的变迁》这一部分知识时,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言导入,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一个精心剪裁的火山喷发与地壳巨变的视频短片,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画面感十足,有一定气势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渴求知识的意境中,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期效果。

二、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第一要素就是学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教师习惯于自顾自地进行授课,学生的参与度是比较低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可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讲解《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的时候,考虑到班里有一些外地的同学,他们肯定也会一些家乡语言,然后让外地的同学说一些家乡话,让班里的同学感受一下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形式。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对语言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不仅不会走神,而且会自主的进行探究合作,最终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应该发挥相应的转变。传统课堂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自己的讲解,而不太重视学生的参与。这种较为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改革大形势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的主宰者,逐渐向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转化,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行为,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和学生构建一种全新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对等的,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至少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是不对等的。但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师生关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了,在教学之余,教师应该利用一些课下的时间了解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之间平等的友好关系。

四、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在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地理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地发挥。若想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种学习方式,便于学生自主性和自由性的发挥,有利于开放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小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把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虽然兼顾了不同同学的差异,但是也必然会有考虑不全面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虽然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设计安排,但是也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

五、结语

篇9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各种人口指标复杂多样,然而在教材中没有体现这些人口数据的来源。课文中的第一句话“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到人口普查以及人口普查的次数。由此会引起什么是人口普查,我国进行过几次人口普查,如何通过逐级汇总得到全国的人口数据等学生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可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人口普查表,两人一组,一人担当普查员,一人担当申报人,现场模拟人口普查工作。普查表中涉及性别、民族、户口、受教育等情况,通过简单的表格填写,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口相关数据来源,通过逐级汇总最终得到我国人口的相关数据,给予学生更为直观的数据印象。同时,模拟普查工作可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意义,以便向家长讲述,更好地配合国家今后的各种人口普查工作。

二、利用普查数据理解人口问题

我国人口普查每十年一次,建国至今已完成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很多有意义的人口数据。可在课堂上提供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绘制建国以后的人口增长图,一张绘制好的建国以后的人口增长示意图,要求学生计算每十年的人口增长率,总结出我国自建国后人口增长所呈现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口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在图中有所反映,使学生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对教材中图1.9我国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给予补充。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不是图中曲线的终点,通过绘制2010年后人口数量增加、平稳和减少三段可能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变化趋势,同时有助于学生识别这一类型的增长模式图。

三、分析所在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篇10

城市地下管网系统具有复杂多变性,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传统手工作业的方式进行管网的收集,明显是不现实的,同样也很难满足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因为往往会发生根据收集好的资料刚绘好图纸,实际情况就已经发生了改变的情况。所以将城市地下管线赋存状态进行一次性探明是实际情况的要求,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借用一些科技手段,这里面有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及大型数据库技术等。借用这些技术手段建立综合地下管网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对地下管网全过程规划管理的操作,对地下管网实现科学化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借用它促进城市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一种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地理学新技术。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通常是由网络计算机实现信息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整合等,该管理系统主要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系统管理操作人员以及地理空间及属性数据组成。

2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的需求分析

地下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可以从地下管网空间数据库上面体现出来,整个数据库的功能可以按照GIS平台进行划分,分为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制图以及分析四大功能。地下管网虽说赋存于地下排列杂乱无序,但其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互不交叉性,也就是不同管线不会出现交集,这样我们可以根据这点按照专业管线进行划分,去管理这些数据;管线存在结点和管段,同类管线之间只有这两点的拓扑关系;地理信息系统以二维空间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将实际呈三维空间分布的管线表达出来。尽管可以有其高程属性,但大部分的GIS难以以三维方式表示空间数据。

3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3.1地图登录完整地图是根据整个地下管网系统的实际地图或图纸资料绘制出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完整的地图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将该地图数字化、矢量化,然后整个系统以此数字化地图作为依托和框架。在使用这个系统的时候,这个数字地图作为登陆口,将管网信息叠加在上面。因为数字地图是多层次的,所以在绘制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图纸资料进行分层叠加,需要在设计登陆功能时加入分层信息,最终实现使用者选择性的分层登陆和管理、动态显示。这个模块的功能主要有放大缩小以及地图漫游等功能。

3.2查询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将涉及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地下管网系统应当更多的特性和功能,所有有效信息记录到图库。系统可以实现用户查询网络和附属设施,选择图上的设备可以查询其属性。主要功能包括:模块数量或设备和相应的名称和属性查询,系统图和当地地图查询,用户信息查询,网络基本属性查询,查询的管道配件。

3.3统计功能为了实现系统对各类信息的统计就需植入统计功能,该功能包括:管线统计(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管线属性动态统计、管线故障信息统计、管网节点数统计(规定范围内)、各种类型管道性能统计、管网更新情况统、用户类型统计、信息记录统计等。

3.4故障分析功能当整个地下管网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故障时,系统就能够实现故障的筛漏、定位、分析功能,通过系统分析确定故障部位,然后用设定色彩标注。故障分析系统能够根据故障的实际情况利用系统运行将这些数据显示在指定的屏幕上,例如:分析并生产故障数据,显示故障的具体部位、故障类型、检修方法等。

3.5性能维护功能当发生故障时,系统会快速确定故障位置,然后显示故障两端的设备背景图,并将这些背景图输出。系统经过修整排除故障后,就会对管网的数字地图及数据库信息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

3.6测量运算功能要想计算整个管网地图的面积和长度等信息,就要根据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数字地图信息,调用数据库资料,以折线、圆弧、圆、多边形等形式,累加或累减的方式。因为面积和长度信息包括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

3.7图形、数据输出功能由于系统调出资料,通过打印机或绘图仪输出的原因,用户就可通过计算机链接打印机、绘图仪等工具调出当前所需要的地下管网资料数据、统计报表等相关信息。

4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4.1管线纵横断面图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资料,地下管网信息的基础———地下管网的断面图:该断面图不仅方便管理,而且防止了施工的无意破坏。断面图又分为横断面和纵断面,横断面是指垂直于管线位置的一个截面,纵断面是指沿着某一管线方向的一个截面。横断面的主要作用是得出各管线的坐标然后进行标注,根据标注可得出管线间的地理位置关系。纵断面的主要作用是直观体现管线的走向与走势,体现管线的坡度和地理特征。

4.2爆管分析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功能是爆管分析功能。当地下管网出现故障时,分析出故障点及周围设备信息,设定最优解决方案就是爆管分析功能的工作。出现故障时,首先经过分析计算出应当关闭的阀门,标示出关闭阀门后的影响范围。继而通过计算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即影响最小的方案。爆管分析主要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故障点,利用逆管追踪的方法从故障点出发沿着管线追踪,直至找到第一个阀门后停止,然后由该阀门确认其所管辖范围,及关闭后的影响范围。第二步,从查找到的阀门反向出发进行追踪,得到受影响的管线范围。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