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复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5 07: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复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复习计划

篇1

1、制定计划:

我们应该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表,将每天要复习的各门学科的内容详细地画在一张表格上,每天给自己一定的复习任务,同时对于复习制订一定的保证措施,如果不完成任务,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惩罚措施。制订复习计划,必须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对于复习,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如果自己在理科方面欠缺,我们在制订计划时,应该在自己的薄弱学科多花点时间,在某一学科上自己的成绩还不错,我们就应该少花一点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复习自己的弱科。

2、认真读课本: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浮躁,没有读课本的习惯。其实,所有的考试都是从课本知识中发散来的,所以在复习时就必须读课本,反复的读,细节很重要,读书你一定要很仔细的阅读,最好读出声,这样子,一些细节就在不经意中记得了。读完之后,应该能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个清晰的思路,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并且对照着框架能够复述本章节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在整体上把握书本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书本知识有利于我们对于试卷中的一些基本的题目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于试卷中的问答题,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能够做到回答问题的严密性。

3、复习要讲究科学性

复习也是一门科学,复习时应该注意反复性、体系性、理解性,学会尝试回忆、学会整体安排等。

根据人脑的记忆特点,我们在复习时,不要希望能够通过一遍复习就能够掌握书本的基础知识,一般地认为,人们对于某一知识的完全掌握,至少需要六至七遍,这样,希望通过一遍复习就能够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可能的。

记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够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学习书本知识需要我们加以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是否思考过数学的例题为什么选四条而不选八条,这四条例题各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典型性?它们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我们在复习时,越是思考就越能够理解书本,就越能够掌握知识。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复习时,不能眼睛只盯着书本,在我们看一段书后,应该抬起头来,好好思考,尝试回忆,看我们刚才看的书本的内容是否记住了,是否理解了。也可以张开嘴大声的讲给自己听,只要你能把知识点讲出来,就说明你背过了。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是脑筋动得最快的时期。

4、复习小技巧

该背的一定要背,比如说单词、语文的文学常识、易错的字词、古文翻译 ,语数外很重要, 拉分的关键是你擅长的几门,因为分数差距不是太大,所以主要是靠擅长的科目拉开与其他人的距离, 答题时,字迹一定要工整,其实很多题目是主观题,你字迹工整是很重要的。最省事的复习方法是看错题(你的错题本,或者是上课时错了,用红笔改过的地方),这样很快就可以看完,而且效果不错 ,唯一的缺点是,较久前的知识,会有些没复习到, 在考试前,要背的、要默的一定要搞定。

5、复习注意事项:

篇2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复习计划总结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插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用《十分钟掌控》来加强训练。《十分钟掌控》是七、八年级统一使用的巩固练习,虽然有部分难题,但题型较好,较灵活,应作复习时重点训练的主体。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七年级本周第二课时可转入复习,计划一节复习一章。

八年级地理难点很少,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八年级本周已转入复习,也是计划一节复习一章。

第一章已按计划进行。

每复习完一章,做到大部分学生课文基础知识牢固记忆;插图读懂并理解其用途,能正确获取其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课文中的题目都能解决;《十分钟掌控》中的题目重新复习。

初中地理复习计划安排

临近期末,为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特作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的:

1、现在试题的一大特点是灵活、联系实际,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析图、解图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在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识图、会用图、能根据图示思考、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到对他们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3、通过复习弥补知识的缺漏,强化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4、使学生通过复习既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1、现状:A、复习时间较短,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B、一部分学生仍不太会读图,个别学生,地理成绩不理想,班级之间差距较大。

C、不过学生有信心继续学好地理知识,各班学风浓厚,争取取得好成绩。

2、对策:

①一方面:发放复习资料,强调复习方法,复习要做到“四到”:眼到、心到、嘴到、手到。也就是要用心,对于易错难写字要动手写写,为防止走神,边记边念。对照课本内容认真复习一遍,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要强调理解记忆,布置到位,目的要明确。教师每堂课先点一下重点难点,梳理知识脉络,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各班分组进行基础知识过关,课代表每天公布当天复习内容,要求组员到组长处过关,并签名。

②第二方面: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运用及识图能力的练习和提高。并查漏补缺,以及综合运用练习。主讲全品上的课时练习。

③第三方面:落实。每天抽查几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情况,及时督促。

④第四方面:指出重要地图:南亚、东南亚、西亚、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等地图。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

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篇3

    一、 掌握基本的词汇知识。词汇总复习主要分为单词拼写、词语释义和词形转换三个方面。既要掌握基本词汇知识,又要具有运用词汇的基本能力,养成根据单词的读音记单词的拼写形式的良好习惯,并用构词法、音形相同相似比较法、归类法等记住单词。 

    二、体会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语法的复习要兼顾句法和词法。句法以掌握五种基本句型为核心,还要复习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在掌握句法的基础上,分析理解词法。词法以动词为重点,掌握正确的时态用法。在复习中要注意理清语法知识脉络,使之系统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语法规则,再以语法规则指导语言实践,从而提高理解语法概念和规则的能力以及运用规则的能力。 

    三、正确使用交际用语。学习日常交际用语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具备与讲英语的人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首先应能听懂别人所讲的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还应在听别人讲英语时,结合自己所处的场合、情景等,理解对方的大意。在复习中,要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交际。 

    四、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对初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能力要求,主要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要提高理解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词汇量和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提高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常识和其他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常识。这就需要同学们保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并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技巧训练,如精读、略读、选读、速读、带着问题读,利用关键词、关键句去领悟隐含的意思等。 

    五、抓好听力训练。要想具备良好的听力,必须靠平时反复训练。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性听力训练,熟悉测试题型。结合听课文原声带、听力训练题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六、强化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背诵典型的范文,大量的习作练习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文章的能力,运用已学词汇进行描写的能力。

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阶段训练(XX年3月初-4月底 )

指导思想:按教材内容顺序,抓纲靠本,使学生从零散知识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

在材料的整体处理及时间分配上,我们拟订在三月初开始着手总复习,抓住课本,从初一开始,初一上下册花一个星期时间复习,从初二内容起两天复习一个单元,重要单词、词组、句子,让学生对照着去复习。同时在课上老师按时态等把语法总结复习一下,再由老师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知识分单元编写一些练习讲义给学生加以练习,每个单元出一份练习,主要题型为:词组翻译、选择题、首字母填词、词语释义、词形转换、翻译句子等。。由于针对四月底的口语考试,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要穿行口语的复习辅导,故大概在在四月底可以完成第一轮复习。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坚持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不搞填鸭式、满堂灌,而是利用提问式、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等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群策群力,互相补充或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各个阶段的知识要点、难点及考点。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有发言的权利,有查漏补缺的机会。

2.专项训练(2011年5月初~5月底)

   指导思想:在阶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法专项练习并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提高对各种题型的解题能力。针对中考题形进行分项练习,因此,结合我市的中考题型,对阅读理解、翻译句子、单项选择、对话缺词填空和书面表达等进行专项训练,并把重点放在学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点拨上,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各个题型的特点,强化分类练习。

3.模拟训练(2011年6月)

   模拟训练是考前大练兵,是中考前的热身训练阶段。运用一些模拟题,就模拟考试时间、考场要求、答题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应考、应试技巧的训练,反复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4、考前心理辅导(中考前)针对具体个性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排除他们的考前紧张心理。

篇4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中考;章节复习;知识板块

在中考化学复习体系中,第一轮基础复习都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复习的基石,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们是如何进行这一轮复习的呢?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按教材章节的顺序为线索进行;二是按知识内容分成几部分进行,作为教师的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呢?这两种方式最终的教学效果会一样吗?

一、教法诊断,有的放矢

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辨析和应用能力。经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对教材比较熟悉,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学生能够较快地“找回记忆”,减少复习的难度,提高复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容易全面地抓住知识点。毕竟教材是复习的主体,教材可以对所有考点全面覆盖,做到不遗漏。

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一是复习所花时间较多,在本来就只有八、九周时间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其二是战线过长,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对将要复习的内容会逐渐失去热情,对复习课的投入也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有可能在复习完最后的章节时,又把前面的章节遗忘了,这样不利于以后的复习。

基础复习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知识内容将教材分成几部分进行复习。比如可以将教材内容分成:我们身边的物质、基本原理和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几部分。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和综合,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第二轮提高能力的专项复习。①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梳理以及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②有利于形成方法体系,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及方法体系,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这种复习方法的缺点:①一些基础知识不够好的学生可能会感到复习时会有时清楚有时茫然,不利于解决学生以前留下的问题,更有甚者可能会是疲于应付,无所适从。②在这种复习过程中,有时会让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呈现得比较直接,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能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比较片面,有时是只有骨架没有血肉,有时甚至发生某些知识点的缺失。

二、优化选择,教改实践

这两种方法肯定是各有所长,在教学具体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总的原则是,对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学习比较勤奋认真的学生比较适合采用依据教材章节顺序的方法进行复习;对基础较好,自学能力较强,学习投入相对较少的学生比较适合采用根据知识内容划分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在采用依据教材章节顺序的方法进行复习时,强调“回扣式教法”,每周定时在周一的化学课上留出10分钟对前面某一部分进行回扣。教师在教学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超前复习”,对课堂教学中将要讲解的习题,让学生提前作为课外作业进行“超前练习”,这样上课时学生有备而来,大大提高了听课的质量,也提高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同时我们对所讲例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习题和讨论,因此它又成了一种实施分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针对某些重要章节的复习时,我先布置学生进行单独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哪些是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

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对知识要点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由班级中的“领头羊”出来现身说法,并且交流为落实知识要点的精选的例题,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在复习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疏理,学生广泛参与是复习效果的一个前提。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我在采用根据知识内容划分教材的方法进行复习时,一是强调让学生对书本的回归,强调以实验为主,让部分实验再进课堂,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的相关知识的回忆带动复习进行;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找回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将个人、行、排、小组、本班之间的竞赛活动经常性地穿插在复习课中,在竞赛中强化记忆,突出心得,促进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竞赛,内容具体可涉及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以及重点的典型例题的列举、分析、举一反三等,重要章节时进行出试题比赛等。在组织课堂竞赛时注意“精、短、快、广、活”的五要素。即:内容要精,时间要短,学生动作要快,参与面要广,组织方法要活。竞赛可以增强学生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也会驱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复习。还有就是学习某些文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某些章节内容的复述比赛,如第六单元课题3进行CO、CO2性质

篇5

1.研读《考试说明》,精做高考试题,明确复习策略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高考考查的范围及能力层次要求。精做高考题,可以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了解高考题命题规律。这样在复习中才不会偏离考试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处理好几种关系,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1)现行教材(有机化学)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山东省的教材有两套:人教版和鲁科版,两个版本的知识体系编排差别不大,但在部分章节的部分知识点上,侧重点还是各自有所差异。但高考命题山东省是统一命题,试题却完全相同。怎么处理这种关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比较两个版本的相关知识求同去异,在复习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2)处理好有机化学部分和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有机化学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必考的内容中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部分,如若和选做的有机加起来,那就举足轻重了。所以再有机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常见物质的结构、性质要非常熟悉,反应条件,方程配平等细节要注意记清。和其他化学知识一样:代表物质记性质,同类物质看特征,特征一样性质同。不管是有机还是无机复习方法都总是相同的:由个别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同类可由此及彼,特殊单独记忆。

(3)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有机部分的内容必修中知识点少,难度也小,基础性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学习记忆都很容易,所以复习过程中归纳总结轻松,但对于选修部分的有机,知识点增多,物质类别多,反应的类型也增多,反应的复杂程度也有所加大,这么多的内容要全部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让学生明白《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太难的反应《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可以去掉,而对于《考试说明》中要考的内容,如果自己使用的版本没有介绍到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争取在复习中做到:必考的掌握清楚,考到的学生能够自己分析,以“渔”取“鱼”。

3.明确常考知识点,高度重视课本复习

这一模块常考知识点有:①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聚合反应)②官能团的名称③有机物的性质判断④有机物的结构简式⑤重点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如醇的催化氧化、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醛的银镜反应等)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⑦简单有机物绿色合成路线的设计和评价。

基础决定能力,基础决定成败。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都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影子”。无论高考题怎么出,大部分都会落到基础知识的考查上,那些在高考中创造奇迹的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基础知识牢固、熟练、全面、扎实的学生。所以,在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夯实、熟练上,决不能好高骛远,喜欢偏难怪新,浪费时间、精力、体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既是解决问题的本源,又是能力提高的根基。

4.学会归纳,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有机化学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晰,在复习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自己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1)夯实基础。

采用多种方法,下功夫记忆基础知识。如对比记忆,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和性质,代表物、典型反应进行对比记忆。如整体记忆,利用化学复习资料 总结的“有机物的分类与性质”表格从整体上进行记忆。如分类记忆,如有机反应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可以记忆每一类反应的各类物质的典型反应;也可以以反应条件为分类方法记忆典型反应,如浓硫酸加热为条件的反应有醇消去、酯化反应、酯类糖类的水解反应,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为条件的反应为水解反应(酯的碱性水解、卤代烃的水解)、中和反应。各种记忆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2)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的有机物多,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但有机化学又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贯穿《有机化学基础》的一条主线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有机物的性质相似”,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以一知十”。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注意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做到事半功倍。如可以以官能团类别为主线,把物质按“脂肪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的顺序,将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代表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主要化学性质、制取方法、来源和用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

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进行模块内综合,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5.突破信息,加强推断题训练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

6.培养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篇6

一、抓考纲、新课标和教材,切忌超标超本

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起到了组织学生正确认识复习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越到后期越应回归教材。

二、抓知识的联系和分析对比,切忌分割知识、机械重复

在复习过程中只有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做到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协调统一,有利于学生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三、抓教材运用,切忌只注重复习资料和单纯解题的倾向

教材是复习的根本,资料是复习的补充,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教材,而且现在发行的各种资料中,某些内容的叙述有时与教材不一致,有些解题有误,那么就必须以教材为准,作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的一种习惯性心理反应是沉溺于复习资料,以资料代替教材,把教材放一边,舍本逐末。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引导。

四、抓基础和重点,切忌主次不分、罗列知识的倾向,要用事实告诉学生轻视基础知识将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损失,要使他们抓重点和关键

五、抓习题的选择,切忌题海无边,钻难、偏、怪题

对一些只重视难、偏、怪题而轻视基础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对重点知识,可以选择不同角度的考查题目让学生多接触,以求理解和掌握。如在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时,可从判断、比较、除杂、图像、分析、推理等不同角度和题型去考查,学生通过这几种题型的训练,真正掌握了其应用。

六、抓讲评和订正,切忌有错不改的

现象

讲要到位,讲知识既要结合试题拓展发散,又要结合考纲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关键提示、找突破口,更要给学生营造思维的训练背景;讲方法在强化基本思路、常规解法的基础上,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下巧思巧解途径,不必一味追求奇构思、巧解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展学生智力。评的关键要点睛,一是要有针对性,要评出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二是要有多样性,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评价辨析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七、抓思维能力的培养

抓思维过程促思维品质,在例题教学中,借助审题、答题的规范性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问题讨论中,通过评析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习题讲评中,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变式,突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各种思维品质有机结合的水平越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才会越高。抓思维方式促思维能力。对多个不同知识点进行求同思维,使信息集中贮存,提高统摄知识的能力;对多个相同知识点进行求异思维,掌握信息本质特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抓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抓记忆,切忌只重视理解而忽视记忆的倾向

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感到记不住,可以说学生能不能学好或者说学生能不能掌握的关键在“忆”上,教师在复习中应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引导其掌握规律。

篇7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信息内容服务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02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是一个由通信网、计算机、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人员以及信息用户构成的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集约化网络。它会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为信息用户提供“集成化、精细化、标准化”的信息内容服务。“集约”一词,最初用于经济管理领域,主要相对粗放而言,本义为:以投入最小的资源或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或回报[1]。故,基于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的信息内容服务,其着眼点在于以集约化方式,融合各类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实现信息内容服务效益最大化。现如今,信息内容服务机制化研究日益被重视,科学研究并把握信息内容服务机制的运行规律,创新服务机制,将为未来信息内容服务领域奠定研究基础。

一、信息内容服务机制的运行规律探析

信息内容服务机制作为一个有机组成系统,要使该系统保持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必须遵循步步深化与层层递进相结合、体系建设与客观实践相结合、统筹当下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的运行规律,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体现层层深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及其可协同性

本文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视信息内容服务机制为一个有机整体,由六个子系统构成。即基础层面的信息资源整合子系统,动力层面的信息技术融合子系统,关键层面的信息服务人员子系统,纽带层面的信息服务方式子系统,保障层面的信息服务生态子系统以及目的层面的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子系统,各子系统具有特定功能与明确目标,推动信息内容服务机制日趋完善。坚持层层深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运行规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母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表现了整体结构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又表现了母子系统的可协同性,促进信息内容服务系统的功能演化与发展。

(二)显现体系建设与客观实践相结合及其可操作性

坚持体系建设与客观实践相结合,创新信息内容服务机制,应从信息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人员以及信息用户的实际情况出发,探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客观实践的结合点,体现可操作性,对信息内容服务系统内各要素、各子系统进行科学设置。例如,构建信息技术融合子机制,要与时俱进,通过融合各类核心技术,涵盖:数据挖掘技术、信息资源集成检索技术、信息推送技术、中间件技术等,为信息用户提供“精细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内容服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目的。

(三)表现统筹当下与兼顾长远相结合及其可持续性

信息内容服务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渐进的、可持续的有机组成系统,我们不但要把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而且要探求信息基础设建设与信息资源管理的结合点,在不断的发展与探索中具备前瞻性的科学眼光,持续推进信息内容服务系统的高效运转。例如,在构建信息服务生态子机制时,要站在信息用户的角度,努力为其创造一个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库、信息服务机构、信息市场以及信息政策”为一体的信息内容服务空间。加强信息内容服务生态建设,是信息内容服务系统实现可持续运转的重要保障。

二、信息内容服务机制的集成结构探析

信息内容服务机制的六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六个组成部分中,信息资源整合子机制是基础,信息技术融合子机制是动力,信息服务人员子机制是关键,信息服务方式子机制是纽带,信息服务生态子机制是保障,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子机制是目的。六个子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信息内容服务机制的集成结构,为信息服务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转,提供坚固支撑(如图1)。

(一)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创建信息资源整合子机制

信息资源整合子机制将分布式、异构化的信息资源融合为集成化的信息服务或产品,它引导信息用户检索信息资源,从中强化用户对资源的获取能力。信息资源整合子机制包括:信息资源来源的集成、信息资源的集成标准、信息资源集成的手段和方法[2]。信息资源来源的集成主要由本地信息资源库、异地信息资源库、互联网信息资源库以及用户共享、反馈与资源再生库融合而成。信息资源的集成标准分为:信息存储格式标准、数据标引与描述语言标准、信息通讯协议标准、信息资源管理软件与硬件标准等。信息资源集成的手段和方法,主要采取信息资源的抽象描述,创建实际信息资源库到资源概念数据库的映射规则,屏蔽具有较大差异的数据,为信息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数据资源视图,信息用户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视图,在多个数据库中,检索与查阅所需信息。

(二)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创建信息技术融合子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技术互补的效用,信息技术融合子机制,将各类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融为一体。例如,深受广大信息用户青睐的中间件技术。中间件是信息内容服务系统的全局数据视图,通过集成不同数据库的信息资源,解除其彼此孤立、相互冲突的状态,提炼出有益的信息资源。中间件技术主要融合三大信息技术:信息网格技术、移动中间件技术、可用中间件与容错中间件技术。信息网格技术,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查询、管理及共享。中间件技术,使得多元化、集成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在移动用户终端得以实现。可用中间件与容错中间件技术,保证了信息资源的兼容性[3]。信息技术融合子机制的渐进成熟为信息用户享用优质高效的信息内容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创建信息服务人员子机制

随着信息内容服务行业的兴起,信息用户的需求趋于多元化,这对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信息服务人员而言,除了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结构以外,还须具备专业性的知识技能,比如,信息资源的集成检索、梳理、甄别、整合等专业技能,此外,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也必不可少。对信息服务人员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要响应信息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突破单一服务机构的界限,集成各机构和专家的思维精髓,凝练集体智慧的结晶,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以便获得更高专业化水平、更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服务。

(四)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创建信息服务方式子机制

信息服务方式子机制有效集成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服务方式,在充分发挥各种服务方式优点的同时,还能创建出一些新型的、多元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国家图书馆在2009年9月7日开通“国家图书馆呼叫中心”,通过创建新型化信息内容服务方式,以IP地址为基础架构,将呼叫中心、信息资源参考以及信息内容服务咨询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式、集成化的信息内容服务系统[4]。这种新型的信息内容服务方式比传统信息服务咨询更加注重信息用户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同时,比呼叫中心更有针对性与指导性,对信息内容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五)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创建信息服务生态子机制

在信息服务生态子机制中,信息用户可以利用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资源检索、组织、管理及传递工具,营造出适合个人偏好的信息内容服务环境,它具有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两部分。内部生态主要指信息用户、信息服务提供者以及互联网等构成的环境。外部生态是指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市场需求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规制环境。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与信息资源集成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渐进发展趋势,由隐性到显性逐步凸显,对政府制定的信息政策提出挑战。故,为了确保政策实施的效用,政府应坚持与时俱进,在规制信息内容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又要引导其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5]。

(六)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为前提,创建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子机制

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子机制作为信息内容服务机制的神经中枢。一方面,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子机制能增强信息内容服务的互动特性,拓宽信息用户与信息用户、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之间的交流空间[6]。另一方面,在双方进行交流与共享的同时,创造出了新的信息资源。通过构建人性化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社区,实现信息资源集成技术、信息内容服务系统以及信息资源交互共享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信息用户与信息用户、信息用户与信息服务人员的交流感应,促进信息资源的再生与共享。在该社区中,信息用户可以打造出适合个人兴趣偏好的互动交流圈。例如,通过腾讯QQ、新浪微博等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用户在属于自己的互动交流圈中提出问题,可以由其他信息用户或好友用户予以解答,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效用的最大化。

三、结语

基于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的信息内容服务机制,是一个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信息内容服务集成结构,这种集成结构符合当前信息用户多元化、集成化的信息需求。它包括:信息资源整合子机制、信息技术融合子机制、信息服务人员子机制、信息服务方式子机制、信息服务环境子机制以及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子机制,这6个子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信息内容服务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固支撑。

参考文献:

[1]贺芷晴.何谓“集约化经营”[J].四川统一战线,2013(11):26.

[2]王凌.个性化信息服务集成模式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 (6):19-23.

[3]季一木,王汝传,王海艳.网格中间件体系结构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16):8-10.

[4]彭英浅.论呼叫中心与区域图书馆网优质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1):37-38.

篇8

第二单元

一、空气的组成:(所占体积分数如下)

氮气78%(约4/5),氧气21%(约1/5),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其中氧气的主要用途:①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航空等。

②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宇航等。

氮气的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做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食品袋充氮防腐(防挤压),液氮在医疗上做麻醉剂,超导材料在液氮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作保护气、用艇、闪光灯、液氦冷冻机、霓虹灯等

二、空气的污染(主要是粉尘和有害气体)

①三种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

②怎样防止空气污染(1)植树造林(2)不焚烧垃圾,采用碾压处理和回收利用。(3)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4)工厂排放的废气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等。

三、重要实验: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P27

气体少于1/5的原因可能是:

a.红磷的量太少,瓶内的氧气没有全部反应;b.装置漏气。

四、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氧呈淡蓝色。

2.化学性质: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4P+5O2===2P2O5

氧气具有氧化性。

相关反应方程式及现象:

①磷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浓厚的白烟,

点燃

S+O2===SO2

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都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3Fe+2O2==Fe3O4

点燃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点燃

C+O2==CO2

注意:要在瓶底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

④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Mg+O2==2MgO

点燃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

篇9

一、第一轮复习(2月中旬~一模)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配套练习以《初中双基优化训练》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150分)的70%,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3)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4)注意气候。第一轮复习是冬、春两季,大家都知道,冬春季是学习的黄金季节,五月份之后,天气酷热,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7)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12)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第二轮复习(五月份)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备用练习《中考红皮书》。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3)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5)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6)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7)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在这里赶进度,是产生“糊涂阵”的主要原因。

(9)注重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三、第三轮复习(六月份)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有《全国各地市模拟试题》、《历年安徽省中考题(XX~XX年)》。

2、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1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4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试卷一般需要6节课的讲评时间。

(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10)立足一个“透”字。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1)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2)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篇10

一、 主体知识的复习时段计划

复习计划中的时段计划,是对整个复习过程的总体规化。这里时间的安排松紧张驰必需要适度,“前松后紧”则综合不足;“前紧后松”则基础不固。我通常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的全面疏理回顾(约7周时间)

第二阶段:重点知识的专项考查(约2周时间)

第三阶段:难点知识的专题分析(约4周时间)

第四阶段:高频高点的筛查巩固(约2周时间)

我校数学中考复习时间大约有15周,其间还有两次大型的统一的模拟考试,一模时间一般在第二阶段后,二模时间一般在第三阶段后。在第一、二阶段中,我每周选编一张数学中考卷,作为作业或课堂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对中考数学试卷的构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各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统计分析,这将为后期复习中时间与内容的合理安排提供准确依据。也许刚进入初三的复习,老师们担心这样的综合性试卷学生会不适应。这并不奇怪,适应原本就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提前让学生接触这个过程,让他们去了解中考试卷的构成,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复习的针对性是有利的。

二、 重点知识的整体教学计划

中学数学知识主要分四大领域,共29章,我们常把它分为七个板块: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统计与概率、三角形、四边形、圆。这七大块内容都较庞大,且这些内容在现有的人教版课本中介绍时跨越章节较多,知识叙述较分散琐碎。因此复习中如何将其整体展现,必须要有一个专项教学计划。

以三角形为例,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三角形”是初中数学新课程四大研究板块中“空间与图形”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整个教材的安排来看,在新人教版的29章教学内容中,“空间与图形”板块共12章,其中以三角形为中心来介绍的有6章,另有3章在其内容的介绍中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补充,可见三角形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从中考知识分布来看,与三角形知识有关的约占25%,是“空间与图形”板块中的大户;从教材的编排设计来看,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因此这部分内容被分得较碎,整体感较弱,并且由于一些定理被删去后,个别地方逻辑关系有些脱节,对学生证明的学习产生一些滞碍;从中考试题组织呈现方式来看,这部分内容或单独成题、或渗透于其它问题之中,或繁、或简难易不同,或动、或静组合各异,呈现方式丰富多样。鉴于三角形这块知识在教材及中考中的重要性,历来是中考总复习的一个重点,对于这一内容的复习就必须有一个专项计划。(具体复习方略见《整体贯通,重点突破――中考三角形复习方略》)

三、 难点知识的专题突破计划

在中考中,数学有几个传统难点:函数的综合应用、直线形或圆的组合题、实际应用型问题、运动变换类问题;也有一些新生易变的难点:如方案的设计与比较、数据的估算、数字或图形类探究性问题、条件或结论开放类问题等。对于这些常见的一些难点知识,复习中如何进行有效地突破,必须要有一个较细的系列专题讲座计划。

在函数板块复习中,学生对函数的组合题比较发怵。为此我特意搞了一个专题,先让每个学生都分别搜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试卷中常见的、以及自己在解答中存有困难的,关于函数知识的问题。接着在小组交流中初步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如关于求解析式的、关于求交点的、与面积有关的、关于实际问题处理的、与几何联系成份较多的等等。然后在课堂复习中,选取其中较典型的几个组合题,进行问题的构成分析,比较函数问题的“组构特征”,让学生体会综合题的组成特点,及解答时的处理手段。最后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与学生一起总结与编撰了一个口诀:“平面直角坐标系,象限符号要牢记;直线双曲抛物线,图象性质放第一;四个函数是根本,待定系数求解析;交点方程巧面积,几何建模数形理;平转翻折动点走,设定参量找联系;语言转译觅条件,板块书写最整齐;树立信心不言弃,恐函之症定可医。”取名为“愈恐函诀”。这里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这个口诀的得到一定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要让学生自主体会,要让学生感到是他们自己总结得到的,而不是教师外加给他们的,教师只是进行了一些文字方面的修改,使之变得更易上口而已。这样学生会加倍地珍惜这个口诀,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个口诀。实践表明,有了这个口诀,学生对函数形成了一个总的印象,不仅了解了函数问题的一般组构特征,还明确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手段。此后,学生对函数组合题地处理能力有明显提升。

四、 高频考点的全面调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