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4: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经营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经营管理论文

篇1

1.1资源信息管理不系统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几乎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为企业生产管理而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很多,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某些企业设计资源信息管理软件时,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软件运行时资源难以共享、交换性不强,为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起到了反作用。有些企业只盲目追求软件的大和全,忽视信息系统软件的专一性,致使软件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管理变化融合。而更多的企业存在应用程度较低,还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的优势,没有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理念。

1.2信息化专业人员匮乏

当煤化工企业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转换时,很多原有的管理人员IT技术能力有限,对信息管理流程尚不熟练,企业在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做的还不够,造成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了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

1.3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某些煤化工企业的领导认为,企业发展刚刚起步,企业发展资金还较少,生产管理尚未形成制度化,因此,忽略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毫无疑问,对处于信息时代的企业来讲,管理人员的这种观念已经落后,在企业中,企业管理办公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如果不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很难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快速发展。

1.4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生产安全是个巨大的隐忧,同时也难以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开展。有些企业虽有生产管理制度,但是却不能严格遵守,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管理,相关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情况,以致出现管理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2IT技术对煤化工企业的意义

2.1提升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由于煤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人员多、流动性也大,在信息纵横向传递时,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常出现信息传递偏差现象,不能满足煤化工企业对生产管理的要求,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给外界留下管理混乱的印象,不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能够有效的解决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打破信息传递中遇到的壁垒,有利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使煤化工企业的员工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公司信息动态。企业依靠先进MES系统、LIMS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平台,并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管理,为企业和员工提供资源共享的网络环境,提升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和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改善了企业形象,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2.2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将ERP系统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能够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充分平衡和调配,能够极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ERP系统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变革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企业资源管理需求。通过新的结构,ERP系统讲企业经营活动与客户需求及供应商资源完美的融合一体,表现了客户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ERP系统将企业本身、客户、供应商及分销网络组成的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联接为供应链,企业内部分有划分为协同作业的子系统。这样把企业与客户、销售及供应商融为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ERP从管理范围的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2.3提高信息安全性

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数据及工艺,这些都属于商业机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十分重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在企业间进行传递,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往往会在信息沟通中出现不畅,造成信息传递偏差,甚至是重要信息的泄露,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还有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严重影响。正因如此,将IT技术引用到企业的信息管理中,运用动态、科学的管理系统规避信息传递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使企业间信息沟通更加及时准确,利于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并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3IT技术对煤化工企业管理理念产生的变革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在生产运营管理中的运用给煤化工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I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煤化工企业生产管理的变革也势在必行,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管理可以让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将新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新的信息管理系统,把数据库数据集中,不同数据库相互关联整合,对煤化工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3.1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

将IT技术引入到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重新审视企业资源管理的作用,将企业的生产资源管理提到企业战略高度,加快企业生产资源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从管理方法、指导思想上深入转变。

3.2人性化服务与差别化管理

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收集支配更多信息资源,使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资源管理更加差别化与人性化,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了解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因人而异并及时加以解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建立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亲和力,营造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提高了员工生产积极性,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极大提升。

3.3企业资源基础管理规范化

企业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通过改革,促使企业规章制度的规范化。首先加强管理基础数据,有关标准更加规范;其次是重新确立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内部业务进行整合,有关流程管理制度化;最后是通过信息化的工具,使企业内部能够有制衡机制,更加有利于管控。

4煤化工企业在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对策

4.1加快推动IT技术在煤化工企业中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利用率

IT技术在煤化工企业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上,但是IT技术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提高IT技术的利用率,不但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还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还应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因此还需要加大IT技术的投入,拓宽IT技术的应用面。

4.2加大对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培训力度

对于IT技术的应用,企业员工经常会出现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仅仅将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解为单纯的软件上的更新;二是极端的认为所有管理工作信息技术都可以代替。事实上,IT技术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人。另外应该让员工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表现在硬件上,更代表企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认识,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在煤化工企业中的良性发展。

5结语

篇2

大学风险管理论文题目

基于JAVA EE平台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化六西格玛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疏浚工程进度管理

对商业建筑项目成功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建设项目统一信息平台研究

农电工管理项目问题研究

基于电网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中PERT/CPM与CCM的比较及实证研究

合资企业项目沟通管理

宝钢大方坯连铸过程机国产化项目管理研究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我国高校修缮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青岛奥帆基地项目建设管理研究

基于J2EE的项目管理系统安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胶济铁路改造项目管理之工作分解和进度管理

广州新电视塔项目实施管理研究

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案——以中生金域公司为例

建筑安装企业施工项目的管理分析及应用

国内中小型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管理模式研究

新型封装开发过程进度管理的研究

电信运营企业传输工程成本控制研究——以佛山移动传输工程项目为例

长输管道工程进度与控制

唐钢步进炉翅片管式蒸汽发生系统及项目管理

一重集团曲轴锻件技改项目经济评价

中国工程监理企业向代建制项目管理公司转变的研究

电影制片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策划研究——以A公司为例

大丰110kV草庙变电所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

小规模开发团队过程改进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路径分析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内蒙古海满一级公路项目管理优化研究

精益建设理论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

丽水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化的采购管理

江中集团基于ERP项目的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无锡电信IPTV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研究

青龙场立交桥维修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

大学风险管理论文

探讨现代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简要探讨现代风险管理。科学合理的风险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价值;相反,缺乏风险研究将不仅威胁企业本身,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所以在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风险管理是如何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并分别分析不同理论的优长与不足,旨在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其结果是使经济实体产生损失。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

二、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差异

目前,风险管理理论主要派系包括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权衡理论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佳资本结构。这是种静态分析方法或库存理论,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风险。例如,负债可能导致的财务危机成本威胁。然而,企业产生负债并不总是坏的一面,有时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所得税支出。啄食顺序理论首次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梅尔提出的,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所以从本质上说,啄食理论认为存在一个可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并且以对不同性质的资本进行排序的方式,给出了决策者应当遵循的行为模式。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的差异。首先,在权衡理论中,权益和债务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债务才是最佳的资本结构。无论权益或负债太高都不利于企业运作。然而,啄食顺序理论认为企业应该采取最低的融资方法,以使风险最小化。另一个差异是对债务的处理是两种不同方式。权衡理论里债务是用来减少所得税支出,使企业能够保持充足资金。在啄食顺序理论中将对比不同的债务风险,从而考虑哪种债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虽然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权衡理论和啄食理论之间仍有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理论研究,这两个理论均是基于实用主义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他们同时都观察到不同的融资方法都会影响市场价值。其次,他们都证实,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虽然权衡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对融资的不同看法,都是寻求最好的方式来使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和最小风险。

三、案例分析-索尼公司的风险危机

风险对于国际企业的威胁极为严重,因为他们影响的不仅是企业本身,可能也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全球。以索尼公司为例,索尼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生产电子产品,如今是一个可以代表日本文化的多元化企业。索尼的产品主要是音频、视频、信息、通信、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尤其是PC电脑行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索尼的竞争对手如IBM、联想、戴尔和华硕均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索尼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良的设计成为行业的领先者,许多厂家也将索尼元件作为其生产原材料之一。作为国际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索尼同样面临许多风险。根据索尼2006年公布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索尼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困境。通过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尽管索尼公司收入增加156亿美元,增幅8%,但是与过去同期比较毛利润却降低将近94%。索尼财务报告解释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问题电池召回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索尼公司的品牌信誉,同时使索尼遭受约4.2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除此之外,2008年索尼企业再次召回有问题电池,此次召回影响范围是全球PC电脑制造行业。由于索尼电子产品质量的良好口碑,许多著名的PC制造商都使用索尼电池作为其生产的一部分,如富士通,戴尔和联想。问题电池召回事件同样也降低了这些公司的声誉,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一些公司正在考虑起诉索尼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这进一步使索尼的品牌形象受损。二是索尼的电子娱乐部门SEC损失惨重。索尼投资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和推广PS3游戏机项目,PS3的研发成本极高。但是由于负面信息和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世界各地的PS游戏机销售量大幅下降。索尼公司的风险管理需改进的方面:首先,索尼需降低其信用风险。由于召回问题电池事件使索尼公司声誉受损,股东动摇对索尼的信心,直接导致公司股票价格下跌。索尼为解决这个困境可以通过增股派息,以表明企业对未来仍然是乐观的,从而增强消费者和股东的信心。下一步的改进是提高管理市场风险能力。巨额损失是由于索尼电子娱乐部门SEC不关心市场风险的结果。如果风险管理者意识到PS游戏机市场现状和对市场销量预测正确,从而确立以成本最小化为首要目标的站略,那么损失将不会如此巨大。此外,索尼公司在SEC部门投资最多,一旦对市场预测错误,那么它将面临更高的风险。另一方面如果索尼公司将资本分散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那么风险可以被分散转移或是避免。由于风险可能对企业存在消极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风险带来高利润,但是追逐高利润同时如果决策失误,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并保持效益?一般来讲,企业管理者会通过保险弥补损失。但这是处理风险的消极方法,因为它处理的仅是风险的结果。随着风险管理的发展,现代社会通常使用四种手段处理风险,分别是风险保留,自我保险,转移和避免。风险保留是发生频率低、产生结果牵涉面小的常用方法;自我保险通常需要一个风险池或风险准备金;转移是指风险发生频率较低,但潜在的后果严重,这样的风险通常被转移到第三方来规避;避免风险是企业无法承担的风险,这样的风险通常是高频率发生以及后果严重,意味着企业风险的潜在收益不能弥补风险成本。除了以上方法,企业投资多样化也是有益的,所谓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例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说法。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而回报却不显著减少。仍以索尼企业为例,索尼企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来支持企业的运作以抵御风险。在研发PS游戏机产品时,外部环境即市场,全球PS游戏机销售不如往常。索尼可以研究为什么消费者降低了对PS游戏机的购买,是否是因为产品过时还是PS游戏机已经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如果是这样,替代品有何优势,PS游戏机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等等。对市场的深入研究,索尼可以制定战略然后重新安排对PS游戏机的投资,应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促销而不是开发技术。对于内部环境,索尼企业可以努力保持资本结构足够强大,为更高更集中的投资SEC部门提供支持力量。

四、结语

总之,本文针对的是风险理论的机会和威胁,并以索尼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风险管理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与运转,不完善的风险研究会导致企业遭受财务危机。管理者只有重视风险,才能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康尼.《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的理论关系》.企业财务与会计杂志.1982(2).

[2]克劳伊.风险管理要素.2006.

看了“大学风险管理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大学风险管理论文

2.保险风险管理论文题目

3.风险管理论文精选范文

篇3

论文关键词:海外并购,财务绩效,EVA分析,杜邦分析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踏上了海外并购之路。而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我国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热潮,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纷纷在海外寻求并购目标。中石油中海油的频繁出手,联想拿下IBM的PC业务,工商银行巨额收购南非标准银行股份等案例成了国际金融界被经常谈起的话题[2]。

金融危机以来,鼓励中国企业出海抄底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IT是技术进步最快的行业,企业的并购和重组成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跨国并购更是频频发生。本文以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为例[3]进行分析,通过EVA分析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辅之以杜邦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其原因,从实证角度论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真正创造价值,对我国IT企业海外扩张战略提供借鉴。

二、相关文献综述

Anand和Delios(2002)结合OIL的分析范式指出投资者自身的核心优势资源和东道国的目标资源性质,决定了跨国并购创造价值的可行性。Aulakh和Kotabe(1997)认为,企业在国外市场经营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受其组织结构、历史经验及目标资源的技术特征等因素制约,这些内生因素对于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后对本国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有重要影响。Kim和Hwang(1992);Hennart和Reddy(1997)从文化差异论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要合理应对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双重文化差异增大了并购整合的难度,并购双方很容易出现彼此不信任、缺乏合作的情况,这将制约资源转移的效果和效率,限制目标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考察并购绩效。Mueller(1980)对1962年至1972年不同国家的兼并研究表明,法国、荷兰及瑞士企业兼并后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管理论文,而英国企业的样本则优于对照组。Peer(1950),Ryden和Edberg(1980)等人认为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减少,而Baldwin(1995),Ikeda和Doi(1983)和Gugler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后利润增加。李东富(2005)、李祥艳(2006)认为并购后中期企业财务绩效下降,长期利润增加。王燕锋(2007)则对TCL的海外并购进行了实证研究,分角度剖析了TCL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王海(2007)对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前后的研究发现,双方博弈的结果是联想明显处于劣势。

由于上述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对中国当前背景分析缺乏代表性和EVA分析方法的缺失,本文主要针对个体案例进行EVA和杜邦分析来评价并购对股东价值产生的影响。

三、本文方法设计

研究公司财务绩效的方法主要有平均股价研究法、积累平均收益率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考虑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尚处于起步阶段,案例个数及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经营绩效数据都很有限,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配以会计研究法下的EVA分析和杜邦分析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客观深入地研究。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突出优点是客观具体深入。通过对单个公司并购行为引起的财务绩效变化的分析,深入挖掘并购给公司经营带来的变化及可能的原因,排除多个样本研究中成功与失败案例互相影响引致并购的结果被夸大或缩小的情况,从而得出对于单个公司比较准确的并购绩效判断(李东富2005)。且对于企业决策者和股东,借鉴其他相似公司并购前后业绩变化状况及具体原因,从而完善自身的并购战略显得非常重要。

(一)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也称经济利润,与基于会计指标的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相比,EVA是衡量企业价值和财富创造更加有效的度量标准。从数量角度说,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上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营运的真实情况及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EVA的具体应用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A

=EBIT×(1-t)-WACC×A

WACC=D×Rd×(1-t)/A+E×Re/A

其中:EVA为经济增加值;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A为总资产;EBIT为息税前收益;t为所得税率; Rd为债务资本成本;E为权益资本;D为负债。权益资本成本Re可进一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计算得出,即Re = Rf +β ×(Rm - Rf ),其中Rf 为无风险收益率,Rm 为市场平均回报率,Rm - Rf 即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β系数反映该公司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二)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乘积,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较企业经营业绩。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若干个用以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最终通过权益收益率来综合反映。

权益净利率=(净利润&pide;销售收入)×(销售收入&pide;总资产)

×(总资产&pide;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下面我们主要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来进行分析[4]。连环替代法是指确定因素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替换顺序逐个因素替换,计算出各个因素对综合性经济指标变动程序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因素替换找出影响分析对象变动的因素及程度,是对传统静态杜邦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方法如下:

设F=A×B×C

基数(本分析中设2000年为基数)F0=A0×B0×C0

实际F1=A1×B1×C1

基数: F0=A0×B0×C0………………(1)

置换因素A:A1×B0×C0…………………(2)

置换因素B:A1×B1×C0…………………(3)

置换因素C:A1×B1×C1…………………(4)

其中:(2)-(1)为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3)-(2)为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4)-(3)为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F表示净资产收益率;A表示主营业务利润率;B表示总资产周转率;C表示权益乘数。

四、案例实证研究

2003年2 月12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司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京东方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TFT-LCD核心技术与业务的企业。液晶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风险较大,且国内的TFT-LCD产业在当时刚刚起步,技术尚不成熟,因此京东方希望通过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后者因深陷财务困境,急于出售其资产)的TFT-LCD业务达到技术和产品升级的目的。

为了剔除行业经营周期性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更准确地反映京东方并购案对其绩效的影响,本文选择并购当年总资产规模与京东方接近的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作为参照。[5]

(一)EVA分析:

由于京东方于2001年1月上市,EVA分析法选择并购前2年至并购后5年进行分析,即t∈[-2,5]。本文选择可比企业同方股份及行业EVA值(依据行业中值的各项指标计算得出的)进行比较分析。两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及行业均值的各项指标均来源于Wind资讯。Re计算模型中的Rf采用国家当年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平均收益率,Rm - Rf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回报率相对于1926—1992年长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的长期集合平均溢价在5%—6%之间企业管理论文,我们取其平均值5.5%为市场平均风险溢价, β可通过Wind数据库计算得出,Rd采用中国人民银行3-5期贷款基本利率[6]。

在此基础上,为了更深入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EVA进一步分解,分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投资活动产生的EVA、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其他活动产生的EVA。四部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营业利润+财务费用 - 生产经营资金×权益资本成本率;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 即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 长期投资)×权益资本成本率;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 即(短期债务+长期债务) × (权益资本成本率- 债务资本成本率);其它活动产生的EVA , 即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支净额- 所得税费用。

图一显示,在分析期内,全体EVA均呈现负值,电子元件行业利润空间较小,行业风险较大。并购前京东方的EVA略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的EVA,并购当年位于二者之间,但是并购后第一年开始京东方的EVA值大幅下降,下降速度远超过同方股份和行业均值的降幅,仅仅在2007年有所反弹[7],2008年又下降,说明并购并没有增加京东方企业的整体价值,却损害了投资者的价值,并且并购使其风险加大,具有不确定性。

表一:EVA细分情况

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

投资活动产生的EVA

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

其他活动产生的EVA

年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京东方

同方股份

2001年

-15618.7

-5278.1

-10254.7

-2261.8

4754.9

2776.5

-192.0

-4131.5

2002年

-26974.1

-21083.0

-845.8

-2896.3

11288.2

3770.9

-4151.1

-1214.3

2003年

-21942.3

-38182.7

-12639.8

-2803.6

31107.1

7797.6

-3336.0

-3318.8

2004年

-150577.7

-45726.5

6455.9

-9239.3

46443.7

13230.1

381.2

-3212.6

2005年

-292988.0

-60163.5

-14684.2

-4453.6

77942.5

13246.5

-1301.9

-1009.8

2006年

-391415.8

-71395.3

106277.9

-7163.7

44626.2

15771.8

11524.8

2221.7

2007年

-1650.2

-72552.5

-19660.3

2271.2

19618.8

15267.9

30258.8

-1876.1

2008年

-215708.4

-135690.9

-25284.3

-6054.7

23522.9

23550.8

6353.2

-2223.0

如上表所示,经过对EVA进行细分寻找EVA下降的原因,我们发现,京东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EVA在分析期内均小于零;投资活动产生的EVA值2004年和2006年大于零,其他年份小于零;运用债务杠杆产生的EVA值均大于零。与同方股份的比较中得出,京东方在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中并没有优势可言,并购后京东方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恶化且呈现不稳定状态,风险加剧,与同方股份相差甚远。但在财务杠杆的运用和其他活动方面京东方显著高于同方股份,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企业整体EVA下降的趋势。

(二)杜邦分析:

下面我们再通过杜邦分析方法进一步剖析京东方并购后EVA下降的深层原因。

表二:各项指标对比结果

净资产收益率

销售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次数

权益乘数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京东方

同方股份

行业均值

2001年

2.88

11.1

0.2

3.88

7.5

5.6

0.67

0.88

0.4

1.93

2.17

3.31

2002年

3.88

6.77

2.5

3.53

4.08

6.46

0.88

0.88

0.3

2.53

2.27

3.25

2003年

15.24

4.01

2.8

3.93

2.43

6.55

1.17

0.97

0.4

4.02

2.44

3.23

2004年

5.49

3.95

2.8

2.31

2.24

6.19

0.82

0.98

0.5

4.02

2.83

3.21

2005年

-38.1

3.49

3.7

-11.1

1.83

-3.03

0.69

0.98

0.3

4.66

3.31

3.09

2006年

-48.7

4.94

-1.3

-20.2

2.56

-1.07

0.47

1.03

0.3

5.16

3.7

2.36

2007年

16.34

9.87

-1.3

8.03

4.36

5.9

0.75

0.96

0.3

3.54

3.4

2.36

2008年

-15.4

3.99

-1.1

-12

2.85

-0.14

0.61

0.78

0.3

2.6

2.82

2.37

表三:杜邦分析——因素分析连环替代法分析表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净资产收益率F

2.88%

3.88%

15.24%

5.49%

-38.09%

-48.74%

16.34%

-15.37%

销售净利率A

3.88%

3.53%

3.93%

2.31%

-11.11%

-20.22%

8.03%

-11.96%

总资产周转率B

0.67

0.88

1.17

0.82

0.69

0.47

0.75

0.61

权益乘数C

1.93

2.53

4.02

4.02

4.66

5.16

3.54

2.6

替换A

5.56%

4.56%

8.75%

10.86%

-36.62%

-65.02%

19.47%

-31.75%

替换B

5.17%

6.00%

11.63%

7.61%

-30.82%

-44.29%

31.08%

-25.83%

替换C

2.88%

3.88%

15.24%

5.49%

-38.09%

-48.74%

16.34%

-15.37%

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1.42%

1.68%

4.87%

-4.38%

-42.11%

-26.93%

68.21%

-48.09%

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0.39%

1.43%

2.88%

-3.25%

5.81%

20.73%

11.60%

5.93%

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2.29%

-2.12%

3.61%

-2.12%

-7.27%

-4.45%

-14.74%

10.46%

如上表所示,并购后的京东方的净资产收益率在绝大多数年份均低于行业均值和同方股份。进一步说明了并购使企业的经营出现了恶化的风险。并购前后京东方净资产收益率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并购前的正值转变成并购后的负值,虽然在并购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有大幅提升,但是在并购后逐渐下降,其中2005年、2006年、2008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值,并购前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区间为[2.88%,6.98%],而并购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区间变为[-48.74%,16.34%],净资产收益率离散区间加大,市场拓展的风险逐渐显现。

并购前后销售净利率对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权益乘数,影响最小的是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在并购后第二年出现了由正直转向负值的质的变化,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后第二年也出现了下降,权益乘数并购后均高于并购前,尤其是并购后第3年达到案例分析期的高位5.16,可见并购后公司的各方面指标均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京东方的销售利润率在整个分析期均低于行业平均值,在并购当年及并购后的2004年和2007年高于同方股份企业管理论文,其他年份均低于可比企业。说明并购在短期内给京东方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效益的改善,但是长期反而加速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恶化。京东方的总资产周转率在整个分析期均高于行业均值,但除并购当年外均低于可比企业同方股份,说明京东方作为大型企业在控制库存及应收账款的周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京东方的权益乘数在并购前均低于可比企业和行业均值,并购后权益乘数迅速提高超过行业均值和可比企业,说明京东方在并购前后的财务风险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购交易过程及其后对后期资金投入需求的增加,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显著提高。

总之,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后,在本文的考察期内EVA值均小于零,但并购后进一步恶化;净资产利润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值,说明企业的运营损害了全体投资者的利益。综合EVA分析和杜邦综合财务指标分析可知,并购后京东方的经营能力进一步恶化,财务运用能力有所加强,然后财务杠杆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财务杠杆的放大也会放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处理不妥,企业将会陷入财务困境。

(三)结果评价

TFT-LCD是一个典型的“大者恒大”和“产能决定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厂商只有迅速将产能扩大,成本才能摊薄,采购原材料的议价能力才会提升,产品也才具备竞争能力。随着产业环境的迅速变化,海外和海内的双线扩张成为了京东方不能承受之重。京东方甚至曾作出决定将第五代TFT-LCD液晶生产线剥离出上市公司。以下对京东方并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后来者提供借鉴。

第一,技术整合困难重重,生产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京东方想借收购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然而3.8亿美元得来的技术仍未为其换来竞争优势。在京东方搭建TFT-LCD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主要日韩液晶面板厂的八代生产线,便已经开始量产。夏普公司甚至已经投入液晶面板第十代生产线建设。 另一方面,对并购来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也不尽如人意。液晶面板的生产类似于手工艺品制作,流程控制、投料比例等关键环节,都依照湿度、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完全靠生产线工人长期的经验来把握。京东方计划收购后将技术转移到国内,然后却受到了韩国工会的阻挠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最终导致国内外的液晶生产线完全由韩国员工全面掌控,韩国方面在原材料、设备的采购上具有决定性话语权。京东方面对强势的韩国工会一再退让,韩国员工在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同时,大大推高了本就已经偏高的运营成本。

第二,行业整体低迷,并购后连年亏损。

京东方贸然上马第五代TFT-LCD,是典型的“波峰投建,波谷产出”的举措。在京东方搭建第五代生产线的同时,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扩张也进入一个高峰。从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四季度,全球共有11条4.5代以上的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这些生产线形成的新增产能在2005年开始显现。从2005年11月开始,主要尺寸的显示器液晶面板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企业管理论文,京东方面临极大的压力。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以扩充产能,导致对上游配套厂商的话语权缺失,成本居高不下。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的综合成本与国际一流厂商相比,至少存在10%左右的劣势。

从原材料成本到最终的销售价格,京东方都并无优势可言,直接导致了其连年亏损,销售利润率大幅缩水,最终EVA维持负值,投资者价值遭到毁损。

第三,资本结构不当,面临巨大的偿债和后续资金融通压力。

收购之时,高达3.8亿美元的收购金额给净资产只有20亿元的京东方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2003年京东方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70%。公司B股增发完成后,负债率回落到50%以下。但是在2005年巨额贷款以及巨额亏损的压力下,资产负债率又回到75%以上。

运用财务杠杆筹集收购资金使京东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又恰逢全球液晶面板价格仍处在低谷,京东方亏损持续扩大。在此情形下,政府的救助和银团的贷款有如杯水车薪,京东方面临巨大的偿债和后续融资的压力。

五、结论启示

在国内外企业并购史上不乏“蛇吞象”成功的案例,但其成功是以特殊条件和纯熟的并购技巧为基础的。而我国的IT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显然并不具备这些优势。京东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尽管最终凭借出色策划完成了并购,可京东方缺乏并购国际一流企业的实力和经验,并购后陷入了财务费用高昂和后续资金投入乏力等危机。如若不是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国内银行的协助,京东方可能早已因“蛇吞象”一举而不复存在。然而政府的支持只能解燃眉之急,从长远看,这些考虑不周的海外并购会使企业在很长时期内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复杂的海外并购实践中,企业应遵循一般性的并购规则,不要寄希望于出“奇制胜”或追求“蛇吞象”的宣传效应,经验寥寥的我们要更加审慎。

参考文献

[1]Buckley, Peter J., Mark C. Casson. 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29(1):21~44.

[2]Buckley, Peter J., Mark C. Casson. Analyzing 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ies: Extendingthe Internaliz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8, 29(3): 539~562.

[3]Makadok K. Toward a synthesis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dynamiccapability views of rent cre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387~401.

[4]Anand J, Delios A. Absolute and Relative Resources as Determinants of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Strategy Manage.2002, 23:119~134.

[5]Preet S Aulakh, Masaaki Kotab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channelintegration in foreign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 (1):145.

[6]何硕.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EVA回报率评价[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1:54-57.

[7]Stephen A.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大企业集团年度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9]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10]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4

论文关键词:ERP,企业,预算

一、企业预算管理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开始,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至今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即:生产

(一)生产技术财务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阶段的核心是生产计划。技术计划是对生产计划的保证,而财务计划是主产计划的附属品,生产和技术计划确定以后,产品、材料和人力的价格和数量也是

(二)目标利润—目标

在这一管理阶段,企业根据内部单位的经营状况,核定其收入、费用等指标,确定经营目标利润。在计划期开始之前签订经济责任状,到年终时,若管理责任人所负责的企业完成了责任书中明确的利润和成本指标,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将针对未完

(三)初步全面预算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推广,预算管理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也从经营

二、当前预算管理中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集成,不能方便地存储和获取。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的周期较长,预算涉及的内容广、部门多、预算指标之间的钩稽关系复杂,致使预算编制工作往往被简化为一种在过去基础上的外推和追加的过程,常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无法将历史

(二)缺乏 IT 环境的支持,预算执行和实时控制难度更大,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不能得到实时动态的实际数据,无法按照各部门、各个岗位、乃至个人的具体预算标准进行实

(三)对于预算的事后分析,一方面是收集信息费时费力,不仅需要编制许多分析报表,而且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才

(四)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是薄弱环节,监督和考核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对预

三、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

(一)以财务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是ERP中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地表达,包括销售、生产、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等,这些企业的总目标,通过预算被分解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ERP上就是“事先计划”;其次,计划一经确定,就进入了实施阶段,管理上的重心转入控制,即设法使经济活

(二) ERP系统的基本框架与预算管理很相似。ERP系统将企业的基本流程联结在一起,各种资料通过会计、制造或材料管理系统,ERP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执行计划并产生报表财务管理论文,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内部资源运转的信息。ERP系统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能有效地即时整合,通过延伸的升级系统,可以联结

四、预算管理与ERP系统

(一)实现了企业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各项经济收支及资源耗费业务是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预算是各项经济业务在执行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导向,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事中、事后的核算反映以及与预算目标的比较分析,发挥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间接监控作用。因此,具体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信息流转的时滞、管理执行人员观念的分歧等原因使得各职能部门在预算控制、业务执行和会计核算这三个环节很难协调一致。例如,预算编制严重滞后,在经济业

(二)使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得到真正实现。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融合,使得预算管理不再简单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而成为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是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成为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起点。没有充足的预算余额,相关业务在申请环节即不可以获准通过,相应的管理行为也不会发生;其次,预算己成为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为了将企业发展战略在具体执行的层面上加以落实,将预算分别分为中长期、年度和月度预算,使得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功能“自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基本要求,而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只集中在财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事后控制只会加大财务部门的压力,不仅难以实现业务控制的目标,而且还人为地给企业财务上作带来很多矛盾,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企业业务目标的达成有赖于以下三个内控层次的贯彻落实:第一,以条文形式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制度、目标、职责分工和各种行为规范,它构成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层次;第二,建立操作性强的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办事程序,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加以落实,形成程序控制层次;第三,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审核及处理,它构成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控制层次。实际上,如果前两个层次的控制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监控的压力将大为减轻,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可以得到充分

(四)实现了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如何有效地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加以统一是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棘手难题,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的实现“单轨制”核算的问题。长期以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轨制”运行带来的巨大的核算工作量,也制约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层次和范围。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这种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基本上可以实现“单轨制”核算。首先,预算管理是业务处理的核心和导向。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核算是以预算为前提,细化分解后的预算项目与明细的会计科目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预算编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预算才能流转下去,任何可能的超支必须经过预算调整后才能进行,预算控制将深入到企业几乎所有可能的经济业务,对各责任中心的考核也是依据对预算执行的分析进行的。总之,以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为中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都围绕着它进行,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在IT环境下,原始信息一经输入即可充分共享,使财务会计流程与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有机融合,即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业务相关部门的员工负责录入业务信息,当信息进入系统后,立即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在业务流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执行、审批信息以及流转结束后形成的核算信息也相应地在数据库予以记录,满足对外公布信息和内部管理相关要求,从而在信息共享方面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

的保证。通过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对企业的各种业务从政策法规、权限金额、标准流程、部门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且将这些规定固化在软件程序中,解决了制度控制的问题核心期刊目录。对于企业的大多数业务,它们要受到预算的事前控制,在业务执行的过程中,申请的业务若超出预算,业务就无法继续流转,而立即被驳回;预算的调整也决不再是领导者同意即可,而要经历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多级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各项业务要依据权限金额,经主办部门、会办部门、总会计师或分管副经理、经理和财务部门的审核审批,绝对不可能跳越任何一个环节,从而可以避免越权处理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程序控制的问题。这种分层的控制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自然会树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观念,会自觉地提高自身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内部控制的认识,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开,此外,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业务环节都要受到预算信息的引导和制约,它成为经济业务能否顺利流转的重要标准;最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评成为协调企业各方关系的重要手段。整个预算管理过程是涉及企业各部门、各项具体业务的全面管理过程,它使得企业各部门职能协调行使,企业内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有机统一、合理作用,减少了因各部门工作不协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损失。综上所述,预算己不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方法,而是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管理流程再造和组织关系调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务核算时预算才能编制出来,完全丧失了预算事前控制的作用;而会计核算只是经济业务执行结果的反映财务管理论文,信息流转的空间障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监控作用。强化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效地协调这三个环节的职能活动,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融合不仅能有效协调业务、预算、会计三大职能,而且把这三大职能有机地整合于计算机软件系统中,成为具有互相配合、协调和组织功能的新型管理模式。概而言之,两者的融合将预算、具体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了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的融合优势

外部信息,使企业内外部信息相互调节,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及时的整合效益。相比而言,ERP系统不仅用于预算的编制过程,同时也将每日运营资源予以及时汇总整理,使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以便于拟定适应竞争发展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动按计划进行。ERP能在“事中”实时监控整个过程。控制过程包括经济活动状态的计量、实际状态和标准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等。预算是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当实际状态和预算有了较大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通过ERP软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消除了企业原先各种的“信息孤岛”,形成了一个集成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完全以市场为驱动、以主生产计划为起点的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使企业信息化。

融合基础

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是每季度或半年一次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控制基本上是事后控制。

能得出实际发生额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收集的不足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时控制。无法进行预算的及时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存在着信息难以集成与共享,不支持预算跟踪,协调性弱等,难以有效的做到“事中控制”等问题。

资料加总、存取和及时运用,对企业现有资料进行整合,信息之间是孤立的,难以融合应用,不能有效的对历史资料交互融合,预算编制只能对资金进行交换分配,缺乏建设性和发展性,使预算失去原有的实质内涵。因而无法动态及时地取得需要的数据,实现“事先计划”的思想。

存在的问题

成果延伸到经营过程,对强化企业管理,确保主要经营目标的实现,保证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阶段

成的部分相应扣减该单位的工资总额。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推动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但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注重的主要是总体的利润指标,而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质量等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成本管理阶段

确定的,只要通过财务核算,成本和利润就可以确定。由于生产经营成果与职工没有直接厉害关系,因此存在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计划管理阶段

技术财务计划模式、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和目前初具规模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模式的演进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晓红,赵永强,朱霞.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第七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1

[3]谢松林.企业经营与财务概论.中国出版社,2000

[4]程控、革扬.MRPⅡ/ERP 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王玟.数字会说话—ERP 中的财务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曾垂壁、李慧敏.集成化ERP 管理模式,科研管理1999(5)

[7]胡小龙、华中生.ERP 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华东经济管理,2001(6)

[8]王旗林.ERP 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10)

[9]罗扬.关于我国企业选择ERP 系统的思考,商业研究,2001(6)

[10]秦荪涛.现代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构建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1)

[1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篇5

制度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排污收费制度经济学思考

在大力发展工业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雾霾、温室效应这些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排污收费是一项重要环境保护制度,是从经济学角度制定出来的、典型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法律制度,因此本文将试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排污收费制度。

一、排污收费制度概述

排污收费,又称为征收排污费,是根据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者,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门依法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向法律授权的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一定费用的行为规范。①排污收费是一项重要环境保护制度,要求污染者承担环境污染对社会损害的经济责任,使得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促进污染者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国排污收费的征收主要有:污水、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超标、废气、危险废物和噪声超标排污费五项。排污费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保部门征收,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和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环保部门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所有收缴的排污费,都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应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二、对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外部性实质是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差额问题,这种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决策行为产生的结果,没有全部被该经济主体承担。如果行为产生的收益全部或部分被他人占有,则产生的外部性是正外部性;反之,行为所产生的成本全部或部分被他人承担,这时产生的外部性是负外部性。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基本途径是使负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确立一定的制度使经济主体决策行为的成本和收益之间重新具有一致性,排污收费是实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治理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制度。例如,我国现在严重的雾霾,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是一种典型的大气污染。产生雾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气资源的使用费未加入到污染者的生产成本中,污染者出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考虑,无约束的开发、利用,不仅浪费了大气资源,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大气环境,没有排污者会主动限制自己使用大气资源或改善大气资源状态。经济主体都把利润作为自己的追求,每个排污者都肆无忌惮的往大气中排放污染物,由于外部成本顺利转嫁到社会,排污者便会丧失保护环境、减少排污、治理污染的自我约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可以看出,利用环境资源从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具有典型的外在性,即外部性,并且属于负外部性。环境污染者应当承担造成这种外部不经济性的经济责任,即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过程。环境污染者要么建立治污设备、及时治理污染,要么缴纳排污费继续排污。还是拿雾霾来说,污染者建立治理大气污染设备的费用和缴纳的大气排污费都会核算到生产成本中,出于对生产效益与利润的追求,污染者会对建立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所需要的费用和缴纳的排污费做一个对比,如果建立治污设备的费用高于排污费时,就会选择缴纳排污费继续排污;反之,需要缴纳的排污费高于建立治污设备的费用,就会选择建立治污设备,治理污染。

三、对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评析

从以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探究,笔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制定出来的排污收费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条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激励了我们对生态环的保护。排污收费制度是典型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法律制度,使污染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无疑会促使企业建立治污设备,并积极投入使用到生产过程中,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排污收费制度不仅体现了我国环境法受益者负担的基本原则,而且是经济学和法律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发挥了法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强制作用。虽然,排污收费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我们也得看到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主要存在收费标准的制定复杂、难度大,收费标准明显偏低,信息不真实性,排污费据实收缴难度大等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确立排污费制度,对我们的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我们在看到排污收费制度带来的效益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排污收费制度本身也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实施过程中的难度。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要求我们要继续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加大惩治污染的力度,真正地做到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使我国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地使用。

制度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论文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责

纵观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虽然引进了不少优秀的管理人才,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难以实现很好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出现管理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职责的不明确,并且在企业内部企业经营者更多的是将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经营环节中,而对经济管理工作则忽视,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大多形同虚设,各岗位也没有制定明确的责任制,这样不但影响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抑制了部分积极上进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导致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出现管理混乱现象。

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松散

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松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单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直线式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执行相关管理命令,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管理组织结构对于企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很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的问题;二是,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中领导层次的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经营者一把抓造成的,但什么事情都由经营者管理注定会导致管理上的漏洞,而这种漏洞无疑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好影响;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比较大,这种隔阂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造成矛盾的增加,进而影响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自身利益的提高。

③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至今仍旧在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而这种管理制度毫无疑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了。没有一个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就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分工明确,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生产效率不高,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解决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方法

①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管理理念是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引导具体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层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快的转变传统守旧的管理理念,树立最新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广泛的宣传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和战略意识,也有利于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

②构建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不但要解决企业内部现有制度问题,更要为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因此,构建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必须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③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的组织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必须依靠经济管理体系,例如,当领导确定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之后,接下来就要依靠经济管理体系通过各部门的具体实施来进行经济活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构建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而对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时,应该具有一种超前的意识和长远目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存在诸多特点的同时,采用分解评审和分层次优化的方法,然后将各个方面评审的结果进行综合,以辩证的手段使经济管理体系得到系统性优化。

④调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笔者已经论述过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及无法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调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也是一件重要事情,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和现代经济环境的接轨与融合。同时,集约型管理方式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高,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推广。

篇6

一、我国政企关系的新变化

1.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是"警察与司机关系",政府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政府只需要告诉企业什麽是不该做,企业其余事情政府一律不过问不干涉。这种政企业关系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第二种是"手足关系",即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官商一体。日本的政企关系属于该种类型。第三种是"父子关系",企业隶属于政府,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拥有决定权。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企关系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政企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纯粹的"父子关系",而是在逐步向包括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型政企关系过渡: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政府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依然保持着"父子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通警与司机"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则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企业一体,政府企具有了业化倾向。

2.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

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3.企业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重要性增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上级主管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步理顺,而越来越多的与所在地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如就业、税收、企业社会负担的转移、企业支援地方建设等关系。同时,大型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也面临如何与所在地政府打交道、建立良好关系的问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济活动都发生在所在地,要受所在地政府约束与管辖。当地政府对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对当地政府的支持也会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4.政企双方在职责上越位与缺位行为同时并存

政府的越位行为表现在与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乱收费等方面。其缺位行为表现在国有资产出资者缺位、公共服务提供者缺位、市场竞争监督者缺位等行为。企业的越位行为表现是一些国有企业私自处置企业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强迫企业职工购买企业股份等行为。其缺位行为表现有国有企业没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企业不能按国家政策规定保障下岗职工权益、不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产生严重污染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5.政企关系的当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状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仅限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政府与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企业与专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仅要与主管政府打交道,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本部以及各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政企关系主体日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上述变化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对于我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来说,这些变化是新生事物,在处理双方关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良好政企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运行。

二、政企关系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从而与在法律上是行政法人的政府具有平等的主体资格,两者之间不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法律上保证的这一平等关系,对政企关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进行转变以提高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传统体制是下中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一是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高度集中在一起,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其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能,用经济计划和行政命令排斥和取代了市场机制;其三是强调用政府的经济职能(当然同时也使用其他职能)同时解决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宏观管理直接"侵入"到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内部。这种状况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转换政府职能以越来越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要求。因此对政府职能进行了转变,经过其主要表现是:(1)部分专业经济管理机构改组为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不再承担政府职能。(2)暂时保留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亦将生产经营权大幅度下放给企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3)政府管理方式发生了初步转变,如减少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强化宏观调控职能等;(4)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实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新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政企关系的变化消除了一个直接障碍。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进了外资,也产生了同时产生了几种新新性质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与我国各级政府在一开始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因而为我国原来单一的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探索的渠道。

3.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沿着两条线进行的,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确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二是所有制改革,构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基础。所有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到1997年迅速发展到占经济总量的1/4,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国有制经济的壮大与发展,为政企关系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出现,也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了纷纭复杂的局面,导致了政企关系新变化的出现。

三、合理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对政企关系的转变前景十分关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所希望的政企关系模式。综合起来看,合理的企也与政府关系应该具备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法人;同样,政府是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是依法行政的行政主体,是能够承担行政行为责任的行政法人。企业法人和行政法人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因而从主体资格上看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法治原则。行政机关和企业是不同的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调整这种关系的准则职能是法律。行政机关的活动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必然会影响私人利益,因此,行政活动职能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本机关的职责和权限行事,所实行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并且符合法定程序。当行政权力被任意行使侵害企业权益时,企业有权要其行政机关补救或赔偿。企业也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3.权利、义务对等。政府的权利是征收税赋,义务是为纳税人提公共服务;企业的权利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是向政府交纳税赋。

4.平等保护原则。在职能部门面前,不论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是企业法人,因此,任何企业依法经营都要受到平的保护,任何企业违反法律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5.高效原则。办事效率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表现,是政企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政府办事效率搞可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效率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高效、廉洁的政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起飞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的办事效率不仅是政府内部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6.经济原则。经济原则适用三种情况:

(1)政府机构设置应遵循经济原则。一般来说,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行政机构过小和公务员太少是不够的,但机构庞大人员冗肿也是不行的,因为会导致人浮于事、职责不清的问题,形成政府内部自我服务的恶性膨胀。因此,机构设置应考虑经费问题,尽可能的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或把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应用于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上去,造福于民。

(2)政府制定或实行某项法规、条例时,应综合对比该项实行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或经济效益以及带来的负效益,当社会效果大于负效应时才能实施,反之则不应该实施。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策略;效益

前 言

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秩序,是施工企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目前建筑市场竞争越发残酷,企业围着市场转,眼睛盯着市场干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是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地,也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对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进行思考对于促进建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1)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和人员技术基础,这就要求必须通过适当的现场管理来对施工人员和设备进行调度指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力量的功效,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

(2)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交叉作业,且各部位的施工和各阶段施工的工艺、技术指标都各不相同,综上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要想保证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以及工程效益,就必须对其进行施工管理,从而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安全系数,降低施工成本。

2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空前膨胀,各级别施工单位的增多,总承包单位项目管理人员也不全尽如人意,如现场质量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多年的现场施工经验,但往往有的单位,质量管理人员过于年轻化。又如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力度,此岗位经常要面对一线工人,如果唯唯诺诺、优柔寡断就难以管理现场状况。另外,总承包管理中,有很多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刚如行的新人,有时是赶鸭子上架,来了就要担当现场管理角色,虽然工作激情饱满,也踏实肯干,但他们岗位经验不足,很难做到有效管理。

管理人员沟通不及时。总包管理过程中项目部部门多,人员多时常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的情况,这就给项目管理造成了办事效率底、执行力弱的现象。信息沟通不及时,与监理、业主、分包的沟通都会很被动,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现场一线管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做事情推三阻止四现象,岗位职责之内的事情该弄明白,弄清楚的,还没弄清楚就去管别人,敷衍了事。主观意识太强。

2.2 质量管理问题

由于现场施工操作工序多,产品面广量大,难以实现全面检查,采取抽检的方法,往往又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的漏检。进一步,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波动性(系统性因素或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施工质量很难百分之百地符合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必然存在着因不合格项目而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和为减少损失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因此怎样实现对现场施工质量的全面控制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

2.3 安全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监督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全教育以及分项交底较为简单缺乏针对性,甚至存在施工现场和施工方案不符、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的情况,致使在施工现场遗留诸多安全隐患;其次,技术操作行为不当,为安全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如施工用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易引发安全事故;再次,施工材料、工具随意摆放,施工人员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任意搭配组合施工,导致施工人员之间缺乏配合,施工松散,并且存在擅自离岗的情况,没有严格的纪律予以约束,致使施工安全隐患丛生。

3 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1)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现场所有人,财,物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加以保证。所以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部到各班组长参加的现场管理网络体系。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各级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责任,都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

(2)要选好配强项目班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场经营管理者队伍十分重要。具体到工程项目部,选好班子项目运作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项目经理、党工委书记、总工这三个人必须恰当搭配。项目经理必须要有责任心,最好有类似工程管理经验,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自律意识。私心重的人、能力差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当好项目经理。

3.2 制定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

要有效进行预先控制。在施工展开之前,都要把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现场准备等问题理出来,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勘查,反复优化,编制详尽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组要求配齐生产要素。只要方案搞好了,要素配齐了,项目就能搞好。搞不好,要不就是项目经理能力差,要不就是没有责任心。

3.3 切实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1)协调工作要从技术上下工夫,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配合问题,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小到最小。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责任和义务。

(2)经济效益原则。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从而形成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工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3)科学合理原则。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应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办事,以期做到现场管理的科学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还要做到操作方法和作业流程合理,现场资源利用有效,现场设置安全科学,员工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4)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对施工现场最基本的管理要求。事实上,为了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管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4 结 论

因此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意义重大,是施工企业不断降低材料消耗,提高工程实体质量,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合同工期履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重要途径,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促进文明施工。为此,需要将企业决策层的重视施工现场管理意识,转化成全员、全工程、全方位施工生产过程的群体施工现场管理意识,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参考文献

[1]尹浩.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

[2]陈丽华.浅谈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J].商情,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