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2: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经济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经济管理论文

篇1

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是集经济学、管理学、工程技术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如何完善、发挥工程经济管理体系,首先要做好各个分支体系间的相互完善及整合。

1)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组织机构是实现政令畅通,落实到位的前提保障。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应该责权利明晰,分工明确,协调到位。目前铁路项目的主要特点是:管理跨度大,层次多,尤其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张,联合体中标的综合型大项目已经取代了以前的单一型小项目,成为目前铁路市场的主流,有的甚至是总公司中标,随之而来的便是管理机构繁多,职责不明确,落实不到位,因此,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不同模式的项目建立职责明确,协调到位,高效运营的管理体制。

2)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及进一步强化落实。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责任成本管理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责权利是否明晰,决定着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成果的好坏,而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果将关系到一个项目乃至整个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建立健全、完善的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应继续强化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部门、班组和岗位,以及其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是分段对成本的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是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是认真加工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是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即在实际工作中,堵住工程盲目分包、材料采供、设备采购管理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在管理中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制以及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从而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合同管理,就是对合同策划、谈判、评审、订立、交底、履行、变更、解除终止活动的合法性、经济性、安全性(风险性)、时效性进行评价,并因之而采取权宜之策,施以控制措施,以实现合同利益最大化的一系列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动。完善、健全合同管理体系可以有效防范、规避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风险和效益是共存的,根据追求项目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原则,在项目一接到手,应该召集计经、财务、技术、物资、机电等部门相关人员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预测,进而拟定风险回避、转移、转嫁等预案,以尽可能地降低潜在损失。因此,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应不光是合同签定和执行过程,也不光是项目上的合约部门的工作,而是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合同策划开始,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管理。

4)完善劳务管理体系。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工待遇,在此背景下,企业大力推进构建和谐企业已经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首要任务。构建和谐企业从很大程度上讲是要做好外部和谐,而劳务管理将是外部和谐的重中之重。完善、健全的管理体系将关系到决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完善、健全的管理体系就要明晰职责、明确准则,也就是说一件事情由谁去做、怎样去做、以何等的尺度去把好关,有了完善、健全的管理体系也就形成不约而同、政通人和的局面,大家都按照同样的准则去执行,各守其土,才能作好精细化管理,才能把好关,才有效益可谈。结合目前铁路市场的劳务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局(处)等集约型管理机构要对外部协力队伍持欢迎、扶持态度,积极引进,对外部劳务队伍出台相关的有利政策,例如提供年审、颁发合格证书等,随着国家基础设施的大力开展,劳动力紧缺已成为遏制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只有相对有利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劳务队伍。二是项目部对劳务队伍的使用要经过集体研究审批,杜绝拖人情、走关系,只有选用了合格的、优秀的外部劳务队伍,才能实现风险规避、降低成本,实现效益,因此,施工一线的项目部在劳务管理体系中要贯彻执行劳务队伍的选用关。三是严格按照合同支付相关费用,防止超付、多付、支付不到位的现象,企业经过一系列复杂、艰苦的经营活动,最终才获得效益,如果在劳务队伍结算或者支付问题上出了差错,导致企业效益流失,那等于是白忙一场。另外,在对劳务人员工资支付的监督上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因协力队伍负责人拖欠劳务人员工资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这样的纠纷一旦发生,企业方将承担连带责任,并且处于被动位置。四是重视对劳务队伍的培养,增加感情,建立长效机制。五是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营造廉洁勤政的内部环境。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做好投标人员与现场经济管理人员的交底脱节问题。企业从事一系列的经营活动,首先是开发市场,也就是投标,只有拿到了标,才有可能经过精心的经营管理从中取得赢利。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中标可能采取不平衡报价法、先亏后赢法、突然降价法等非常手段,因此,此举将为项目的后期经营埋下了伏笔,也就是中标后要重点经营的环节,而目前对项目的投标和管理没有达到有机结合,投标人员在投标后将项目交付与其他人员进行管理经营,这将有可能对我们投标时的有利因素和重点经营环节造成信息丢失,没有达到或者没有理想达到投标的期望值。

2)高度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工程项目一上手,就应牢固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集约经营、精细耕作和挖潜增效的经营理念,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整体重视、全员参与、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在生产实际工作中,应该首先从制度入手,制定在管理中便于实施、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在部分自购材料采购中,严把质量价格关。通过货比三家、利用时间差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材料的入库验收,一律采用严格检尺的办法进行,绝不能让进库材料出现亏空;领用材料一律按施工设计要求提前算好用量,用多少领多少,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如果一个项目已经开工,甚至接近尾声,但依然没有对责任成本进行核定,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大量资源流失,责任成本没有起到指导性、约束性的作用。

篇2

水利工程建筑主要是指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利工程建筑物,包括泵站泵房、配电房、启闭机房、管理及生活用房等。水利工程建筑景观与其他建筑景观不同,具有功利性,首先它要具有蓄水、发电、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其次水利工程建筑坐落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结构造型、材料色彩和现代技术等因素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顺应了人们的感官刺激和精神需求。水利工程建筑宽敞整洁、美观大方的建筑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景观建筑,满足人们游览观光的需要,具有观赏景观的功能美。

二、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是一门艺术,绘画艺术是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师们最直接、最丰富的灵感源泉,每种艺术形式都为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师们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提供借鉴。

1.整齐划一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在材料、色彩、造型等方面,整体设计呈现整齐划一、秩序统一。

2.平衡对称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要呈现既变化又一致、结构布局呈现等量不等形的对称平衡。

3.比例经典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结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总体要呈现8:5黄金分割经典比例。

4.对比调和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材料、材质、色彩、亮度和空间等因素组合而成的统一体要呈现鲜明醒目、融合协调。

三、景观设计艺术在水利工程建筑关键点中的运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筑越来越多地注重视觉效果,要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环境和谐统一,逐渐成为人们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甚至成为游客的一个旅游景点。所以在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建筑装饰材料及色彩设计、附属设备外形设计等几个关键点上要运用景观设计艺术,使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化,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文化品位。

1.总平面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设计,水利工程建筑总平面设计要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流线简洁、有序顺畅、联系方便,景观与建筑环境绿化美化、呈现移步换景效果。在泵站总平面设计中,房屋排列间距要达标,符合日照通风条件,满足环境要求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物的功效。城市内的排涝泵站处因为它在城市之中,不仅是水利工程建筑,更是城市景观建筑,要综合城市交通、管网、周边建筑设施以及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环境因素,从设计到建设全程都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城市景观,与周边堤防、河道等城市景观相结合,融为一体,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品位。

2.建筑造型设计。

水利工程建筑造型设计是设计师根据水利工程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建筑造型做到内部结构要安全实用,外部结构要美观大方,既要反映建筑的性格特征,又要表现地方的文化底蕴,既要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又要展现水利工程建筑特色,绝对不能凭空想象、追随“时尚”臆造。水利工程建筑主要用于容纳和保护各种水利水电设施设备,过去一般就设计成火柴盒形,实用有余,美观不足。所以在现代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时,设计风格要与外界环境融合,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特点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如在江苏、浙江等地的泵站造型,苏瓦粉墙,屋角翘起,中式围墙,洞形大门,古色古香、宁静幽雅。泵房、管理房、启闭房等建筑群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富于节奏感又不失均衡感,使水利工程建筑脱颖而出,与附近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3.建筑材料设计。

由于水利工程建筑多处在野外水下,常年经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所以在材料选择上要考虑其抗风性、抗热性、耐脏性和耐寒性。水利工程建筑材料的颜色和质感影响建筑造型设计、风格特色和保鲜时间,比如门窗材料要承受超常的风荷载,建筑表面装饰材料要选择不易积土、耐水冲刷的饰面砖、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材料。颜色一般选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的色调,但局部可以少量增加红、黄等暖色调,以改变水利工程建筑物单调沉闷的感觉,具体要根据各单体建筑的功能和所处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合理使用色彩。

4.附属设备外形设计。

在启闭机房、泵房等附属设备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做到简洁明快、线条完整,减少视觉干扰。对机电设备的外形设计可以设计成不同设备不同颜色、不同色调,色彩不宜过浓过艳,总体和谐悦目、简洁大方。建筑物顶部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戴“帽子”,简洁平整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观效果。防浪墙、栏杆等辅助建筑具有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设计科学会产生锦上添花之效果。水利工程建筑还应注重夜景设计,突出夜景效果。

四、结语

篇3

1.1投标决策风险

第一种情况是低价中标,即承包商利用低价中标来求得高价索赔。通常是低价中标成功,但难获得高价索赔。承包商要想实现低价中标,就必须要对未来市场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判断失误,承包商则很难获利、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第二种情况是高价中标,即承包商凭借技术优势或关系优势报高价格。关系优势能够使承包商在一些工程项目投标中获利,但是随着市场体制及建筑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于健全,这种关系优势逐渐丧失。承包商要能够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状况及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选择多种投标策略,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控制。

1.2施工管理风险

施工管理风险主要有三种,首先,选择施工方案具有风险。由于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工程施工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然气候、地质水文及机械设备、资金、工期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含量越高,施工活动就越复杂,经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其次,工程安全与质量风险。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或没有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而引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事件屡禁不止;有的业主会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但是却没有予以补偿,这些都会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第三,劳务分包风险。工程施工活动需要大量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不高,即使施工企业对其开展定期培训,其综合素养还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再加上操作经验不足、施工环境不熟悉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质量事故及工伤隐患的风险。如果施工企业挑选的劳务队伍资质不足,还会引起合同纠纷。最后,合同风险。绝大多数的建筑工程业主严重缺乏正确的合同观念,往往会借助不合理的条款将工程风险与责任转移到施工企业身上。例如利用2%~2.5%的工程总承包风险费来转嫁全部风险,将各种设计变更、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及难以预见的风险都转移给承包的施工企业。

2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2.1增强对工程经济管理的科学认识

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工作人员要能够增强经济意识。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及复杂性,所涉及的面较广。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层至基层,都要能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增强成本控制意识,要能够合理处理好成本、安全、进度及质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另外,要能够正确处理好工程工期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晚,建筑施工企业长期由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工程经济管理认识还停留在重进度、轻效益的认识层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追赶工期、不惜一切提前完成工程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没有树立效益意识、没有加强工程经济管理意识,那么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最后,建筑企业要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造价员都没有直接参与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这就造成技术经济的脱轨,使得施工方案缺乏经济可行性及技术可行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尴尬局面,建筑企业必须要加强工程师与造价工程师的合作,要能够让工程造价师参与到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实现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性。

2.2建立健全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设立专门的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及市场营销部门,这样才能够与招投标制度发展相适应;施工企业还要能够设计专门部门,以此来负责检测成本、监控预算成本、进行索赔管理并测定企业定额等经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水平;除了设立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外,施工企业的各子公司与分公司也要能够设立工程经济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其次,要能够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离,使管理层与作业层保持独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项目分包、购置施工机械及原材料等物资、筹集资金、制定建筑工程施工方案并确定主要价格等工作;而施工企业的项目部与施工企业项目部门则主要负责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确保建筑工程的如期完成。第三,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来有效减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有效控制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监督水平。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采取多种方式来吸引外部单位参与投标、积极开展内部竞标等活动,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来,从而有效提高招投标工作效率,实现招投标工作全过程的透明化。最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能够充分发挥采购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内部物资市场的建设。施工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拓宽施工企业物流配送范围,形成本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这样才能够实现规模性采购、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对于一些发展潜力较强的施工企业,可以充分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及原材料调配周转市场,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哄抬物价而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

3结束语

篇4

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及经营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经营中,管理方式是否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对企业的生存及长远发展极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必须从经营管理的根本出发,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企业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在管理工作中,帮助企业员工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1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竣工结算等环节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投入,使建筑工程管理更趋向于科学化、综合性。基于此,建筑工程企业在管理中,必须加大管理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1.2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管理直接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加大施工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地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在质量管理中必须体现在建筑物的原材料方面,很大程度上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也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质量。为提高监管人员的管理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必须将监管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定期检查施工现场的材料、施工状况等,当发现问题时,必须进行及时处理。其次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人员管理能力,必须实行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要求施工人员对所使用的技术进行技术交底,如发现某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处罚。同时,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有效处理。再次认真编制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制度,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进行详细说明,并依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企业荣誉感及工作责任感,在管理工作中,确定正确的工作目标,并不断培养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建筑工程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经济支柱型产业,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房建工程是建筑工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建筑市场越来越趋向成熟,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强,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运行中,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合理分析施工决策及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成本,这些都是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可靠保障。(1)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合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施工双方只有进行合同的签订,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2)理性分析施工决策。在建筑工程项目内容较全面的情况下,为降低施工风险的发生机率,建筑企业必须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在投标决策阶段就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3)在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站在员工的立场上进行问题的思考,切实为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进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难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4)强化企业资金管理。为确保建筑工程企业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资金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施工结算环节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使用率,对资金的收支情况做好计划,对资金的流向进行科学有效地调度及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建筑工程企业经营的风险性。(5)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建筑工程企业必须具有极高的经营风险意识,适当地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先进国家的经营理念及经验进行合理有效地借鉴,不断探究及研究,创新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发展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

3结束语

篇5

一、 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一)成本管理与建筑经济存在的联系 

首先,建筑经济与成本管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加强了成本管理情况才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从而奠定建筑经济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还应保证建筑经济在良性发展的同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筑经济应遵循建筑行业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建筑经济主导着建筑成本管理的主要方向,能够起到为成本管理提供具体的发展思路,而成本管理又能够反映建筑经济的具体发展态势,可以说二者存在相辅形成的关系。 

建筑经济与成本管理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独立的关系,在建筑经济方面,其主要作用就是控制建筑行业中的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掌握发展情况的主导权,并对取得的成效再进行有效地评估、预测。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建筑经济能够决定工程的进行情况,建筑经济方面若完成的好,则可以足够说明成本控制情况乐观。就成本管理原则而言,是一种对具体建筑工程成本用公式方法进行计算评估的过程,其次,再进行分析、决策,从而达到建筑经济的成本预算的准确把握与控制。所以,就此分析,建筑经济所涉猎的范围更广,而成本管理则只局限于对经济成本的核算、决策、分析与控制的过程,建筑经济则包括成本管理。 

(二)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 

从整体性出发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建筑产品即T程项目、劳务作业的成本在进行过程中的所需要的工作步骤的整体性概括。从一定程度匕来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会对一个企业的总体利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管理者,在企业施工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顾全大局,既要保证相关建筑经济制度的确立,又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丁作,在进行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之后,更需要为所在企业注人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年轻血液,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严格上来说,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必须要重视成本管理,在注重成本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在丁.作中加人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条例,在保证在进行建筑工作的同时,不能够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污染,要建立具有环保意义、绿色的楼宇建筑。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足的具体体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施工企业方面就必须提高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管理者在分析企业自身经济发展情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成本管理的问题,并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下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不足的几点体现: 

(一)成本管理过于传统化 

就目前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行业的成本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化,在施丁过程中,缺少对资源成本的控制,导致没有形成一条具体的产业供应连锁,这样就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形成了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在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的同时,管理者则不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策略从而完成科学的管理。 

(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从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建筑行业中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缺乏良性沟通,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就使得相关的制度不能够及时地确立与实施,错过了有效的确立时间。成本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缺乏,导致了员工成员之间的职责分配不明确,缺乏统一性。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意识的匮乏,就导致了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 

(三)缺乏具体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案 

在建筑行业领域当中,只有在整体的建筑T程完毕之后,才能够知道具体的数字盈亏情况,由于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健全,导致了相应的成本管理能力低下。此外,成本管理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制度规定的扶持,就使得制度的规定没有可实行与实践性。正是由于缺乏奖惩方式,就导致了旗下人员整体状态涣散,能力无法发挥到最大化。同时,缺乏奖惩制度,也间接导致了成本资源的浪费情况不能够及时地制止与控制。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控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健全成本管控体制 

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纵深型的管控体系,在成本管理上可以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权,将成本进行事前预测以及事后分析,合理编制财务报表,在经营过程中以及事后都应该控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二)强化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始就应该保持成本管控的意识,在成本估计时,应该充分调查,考虑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将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利用率,确定成本指标,争取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在项目实施时,可以优先关注重点项目,实时监控实施时的风险,杜绝资源浪费,控制企业的负债。还应选择科学的成本预测方式,预测方式上,可以选择“中长期滚动估计”的方式,重视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衔接,实现全程管控,最大限度地掌控企业的发展趋势,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增强信息反馈 

在建筑企业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每个项目的完成都会有成本的形成,会为企业带来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最好依据。因此建筑企业在各部门中都应该建立起信息反馈系统,通过系统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自己的成本进行反馈分析,从而统一计划接下来的项目成本,促进企业的资源配置。加强建筑企业的信息反馈系统建设应该以权责结合的考核机制为基础,控制过程中的成本范围,完善企业的经历责任制,健全各项的指标编制以及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的权责考核制 

权责结合就是要求企业的各部门经理在行使权力时应该担负一些义务,在成本管理中的权责结合,就是要求各部门经理在支付成本时担负节约成本的责任,这是对执行范围的成本控制,对于经理掌握的支出,管理者应该明确项目中的各项费用的支出范围,在费用上进行细化,让权责制将成本分配到每一个工序上。同时,在这种责任之中,奖惩必须分明,对于完成目标的可以适当奖励,对于超出成本,引起浪费的应该给与处罚,从而保证制度的严肃性,真正的落实权责考核制,完成成本管理的相关目标。 

篇6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一: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有效性完善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建筑市场也有了迅猛地发展,现代化的大经济环境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经济中,建筑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不如以前。在这个时候,加强建筑经济的管理,以及对资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资金建设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它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关系着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由此可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完善;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有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新时代给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建设在建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和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发展现状

1.1提前支付建设资金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浩大的项目,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具有很大的规模,而且所涉及到的建筑施工工期都很长,因此它所涉及到的资金和金额的数量都是很大的,面对巨大的资金问题,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施工之前要提前支付相应的建设资金,这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以及资金不足的状况,由此可见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建设资金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可以直接减轻建筑企业资金压力。

1.2施工企业募集资金的能力很弱

建筑施工一般都需要很长的工期,因此为了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不断注入巨额资金,从而才能给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建筑企业在筹集资金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因此就难免出现施工很多环节之间脱节的现象,并且很难保证建筑工程的按时完工,从而直接影响了建筑投入使用,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了一些相关经济政策影的响,所以很难在短时间筹集到所需要的大量的建设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要说有效地管理建设资金了。

1.3资金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都会受到来自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建筑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经十分落后了,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模式阻碍了现代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就是建筑企业的员工缺乏相应完善的培训,所以很多的建筑经济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建筑资金管理效率就十分低下,质量也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建设资金管理不到位就要造成施工过程中过度浪费、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这样就会导致建筑施工效率的严重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经济负担。

2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策略

2.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

2.1.1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要加强对建筑经济中的资金建设必须控制和管理建筑成本,建筑施工成本是指在分析施工企业的自身特点之后,然后将其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示出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所产生的资金消耗,这些资金消耗就是在这个项目中建筑企业所需要的成本,这些成本主要产生于所使用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的材料、施工人员的薪资等直接费用,当然除了这些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有流动性的、定向性的资金,和储备资金,加强建筑施工成本的管理,其实就是合理控制资金,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使建筑企业可以从中获取最多的经济利益,从而达到管理建筑企业资金建设的目的。

2.1.2建筑施工成本控制

不仅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的成本的管理,同时还要在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控制,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工作的检查、监督,从而在此基础上全面控制施工中的每一个项目,把握每一个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施工成本。此外,为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来支撑,因此建筑企业要在施工之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系统,以至于在满足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条件下,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施工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给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必须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这四个方面着手,只有注重施工的质量,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返修、重建的情况,从而直接减少资金不必要的施工费用;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从而减少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发生,从另外一种角度节约成本。建筑施工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原材料的量是很大的,采购材料所需要的费用也是一笔巨大的金额,因此在购买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既保证了质量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材料的采购成本,这样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建的风险,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花费;然后,在施工之前、之中、以及之后,各个部门之间都要加强联系与协调,还要加强对施工工人的安全管理,提高其成本节约的意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有效地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避免、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施工之前以及施工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的具体经济管理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一系列的科学成本控制规划,从而促进建筑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利润。

2.2完善资金建设有效性的方法

为了加强建筑企业中建筑经济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地实地考察实际建筑施工的环境,从而给建筑经济管理的加强与完善,提供可靠的、精准的依据作为参考,由此可见,提高、完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必须重视起来。

2.2.1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

对于施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一个科学的方案可以给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建筑施工所涉及的面很广,在建筑施工的时候,不仅要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设备进行管理,还要对建筑施工中的一切人力资源、以及其它的物资方面进行管理,可见其工程量是非常大的,同时内容也是很复杂的,因此要想做到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合理的施工方案,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各个施工部门以及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各个部门之间、每个施工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因此,在施工之前,要切身地到将要施工的环境中去,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在不断地考察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施工环境和需要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施工方案,好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地对施工进行指导,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节约的规划,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施工环节的成本资金要求,还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为了使施工材料的合理与科学,必须组建专门的团队,同时,切实地到建筑市场,清楚地了解建筑材料设备等物资,通过市场调研,从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方案。

2.2.2提高建筑工作人员的成本风险意识

由于建筑施工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出现很多的问题,而施工人员是施工中的主体,也是导致问题发生的主要愿意,因此为了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有效性,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很重要的,通过培训与教育,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意识,从而促进施工人员充分地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在施工之余,建筑企业要制定培训计划,从而定期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培训中真正深入地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从而完善施工资金建设的实效性。

2.3加强建筑施工中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工作是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它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建筑企业的发展,是建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建筑施工进度,加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监督与检查,从而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要求来进行完成,保证施工的质量,这样不仅保证了质量,还会准时竣工,甚至是缩短建筑工期,从而有效地为建筑企业节省建设成本,完善经济管理,提高建筑企业建筑施工的整体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经济效益越来越低,而且再加上建筑经济中资金管理不到位,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建筑资金的有效性管理,关乎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施工之前,必须切实地深入勘查施工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企业施工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和标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建等资金的浪费。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资金,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相关施工企业人员的资金控制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加强安全性知识的普及,并且要严格地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按照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务必要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地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是质量不过关的建筑出现。只有加强对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地完善建筑经济管理的资金建设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婷.探索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37-38.

[2]王彦,曾晓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实效性的探索[J].财经界(学术版),2014,6:98-99.

[3]肖兰英.如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J].北方经贸,2014,7:232.

[4]付广冬.如何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中的资金建设时效性[J].现代商业,2013,26:181.

[5]邱学伦.完善建筑经济管理,重视建设资金时效[J].财经界(学术版),2015,8:73+75.

建筑经济管理论文范文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已经被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作为新建建筑的标准加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已成为建筑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建筑;问题;风险;对策分析;政策建议

引言

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方案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末我国新建建筑达标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超过20%,新建建筑至少完成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这标志着从国家层面对绿色建筑的重视,也预示着绿色建筑经济将是建筑经济今后发展的重点。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该概念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材料、设计要符合节能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绿色建筑也称环境工程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等。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者孙大明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划分为浅绿、深绿和泛绿三个阶段,浅绿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经验、消化吸收;深绿阶段是将绿色建筑具体应用到建筑当中,是时间阶段;泛绿阶段是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是衡量建筑的标准之一,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就处于该阶段的初期。

一、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复杂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建筑条件差异性比较大,在全国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的行业标准,国家只能宏观上指导,微观上则由各地区先关部门管理,使跨区域合作变得不易。各种先进的技术产品也由于地区的差异导致很难推广,没有统一的标准。

(二)绿色建筑的成本高

虽然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很少有人愿为此多付出成本。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需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这都将导致建筑成本的大量增加,同时,绿色建筑的相关部门的认证也是成本增加的来源,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绿色建筑产品的成本比普通建筑的成本高出很多,绿色建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绿色建筑的经济风险。

(三)政府的相关政策不到位

绿色建筑是应积极推广的建筑形式,是建筑未来的趋势,政府相关部分应给予充分重视,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然而目前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的意识明显不足,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行动,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主要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细化、完善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绿色建筑的建造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项目管理问题,首先,提高绿色意识,转变施工模式,通过培训、宣传教育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到每个项目参与方,提高其绿色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按要求完成;其次,鼓励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绿色建筑的具体体现就是新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的使用,应加大推广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力度,尤其是对绿色建筑的具体建造施工企业的培训和相关扶持,使其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施工中能够合理的使用;最后,鼓励建筑建造的工业化生产,建筑建造的趋势是工业化生产,即建筑所需的原材料都有工厂直接生产,到施工现场仅仅完成装配,这种全新的建筑建造方式给绿色建筑的建造节约了大量时间和成本,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一是政府的各种关于绿色建筑的规章制度,如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监管体制,参与方职责,地方政府职能等等;二是绿色建筑扶持政策的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避免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掉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扶植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像推出工程量清单计价一样,政府可以强制性推行绿色建筑并提供相应扶植政策,鼓励企业向绿色建筑发展,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到今天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的高消耗型的建筑经济遇到了瓶颈,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将是建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契机。为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存在的现实背景、成本和政策三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细化、完善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两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影响绿色建筑项目成功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

[3]陈慧娟.浅谈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7).

[4]罗文琦,熊艳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2010,(3).

篇7

Abstract: In China,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ccepted by enterprises, and the enterprises are urgent to find the suitabl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m. This paper selec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related literature between 2000 and 2010 management journal to study firstly. Next, we found the trend and ke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domestic recently by analyzing the trend of research subjects.

关键词: 知识管理;趋势分析;内容分析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trend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14-02

0 引言

1996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文,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自此掀起了学术界对于知识研究的热潮[1]。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成为管理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由于研究视角、动机不同,研究的内容繁杂、方向不明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刘咏梅、王琦、彭连刚对2000至2007年国内知识管理的文献进行了趋势分析[2]。本文通过对近十一年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文章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了解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全貌,总结过去十一年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趋势做出初步的探讨,这将对以后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统计

1.1 样本选择 理论上,对知识管理进行文献综述所研究文献应当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几个部分,但由于时间和笔者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网格资源共享平台(cnki)为样本选择基础,且只包括期刊论文。

1.1.1 期刊选择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管理学的26种期刊2000—2010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上对这26种期刊以“知识管理”为搜索主题逐个进行检索统计,一共检索到1124篇文献,然后逐一阅读文献摘要,剔除实际研究主题并非知识管理的文章,结果共获得677篇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在统计的这26种期刊中,以科学进步与对策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两种期刊发表的知识管理相关论文的数量最多,分别为145篇和108篇,可以看出其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

经统计分析发现,这26种期刊在2000年到2010年间刊载的知识管理论文数量和所占百分比有很大差异,前9位期刊即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软科学共刊载知识管理相关文献553篇,占总数的81.68%,而后17位的期刊一共只有124篇涉及知识管理的论文,仅占总量的18.32%,因此,本文选择前9种期刊作为样本来源期刊。

1.1.2 样本基本数据 对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科研管理、华东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软科学这9种期刊2000年到2010年知识管理相关文献按时间进行统计整理,总计553篇文献,作为此次趋势分析的样本。

知识管理的论文数在2000到2010年间呈先增加后保持的趋势,2004年和2009年的文章数量尤为多,分别占到了13.92%和12.84%。

1.2 研究主题的数据统计 本文对经过样本选择所获得的553篇知识管理相关文献根据其研究主题和时间进行分类整理。将知识管理研究主题分为7大模块,分别是对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的研究(主要涵盖了对知识管理基础概念的解释以及国外最新知识管理理念的介绍)、对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对知识管理实施的研究、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对知识管理评估的研究,以及对知识管理技术的研究。(见表1)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占到了样本总量的25.31%;而在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中,对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研究又分别占到了42.86%、35.71%和18.57%。

样本中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也较多,占到了样本总量的17.18%,但其中83.16%的文章是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而知识管理系统影响与使用的文章则只分别占了15.79%和1.05%。

还有一些研究关于知识管理的实施(15.01%)和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15.01%)。有关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主要论述了实施的步骤和方法(49.40%)、实施的环境(20.48%)、实施的经验(15.66%)以及实施的问题和风险(14.46%)。

此外,近几年国内对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研究以及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研究的研究趋势较为突出。对知识管理相关概念的研究明显减少,可以反映出对知识管理概念的研究已经发展相对成熟;而对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的研究明显增多,这说明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国内研究的热点。

2 结果分析

2.1 研究特点分析

2.1.1 刊登的刊物相对集中 本文所选择的553篇文献来源于9种期刊,其中以科学进步与对策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这两种期刊发文最多,分别发表了145篇和108篇,占到了样本总数的26.22%和19.53%,而后七种期刊发文总量只占到54.25%。

2.1.2 知识管理的关注度上升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00-2003年,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仅占到了总数的23.15%,而2007-2010年间知识管理的论文数量却占到42.31%,说明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2.1.3 研究视角多样化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角度错综复杂,比如从研究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将研究分为对个体层、团队层、组织层和组织间层等的研究;国内仅对知识管理概念的定义就不下20种,从不同的视角可将概念界定为三类:能力论、资源论、过程论,但仍有一些学者的定义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

2.1.4 研究主题趋于集中 在统计的553篇文章中,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过程(140篇)和知识管理系统(95篇)两大方面;而在知识管理过程的研究中,对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的研究占到了42.86%和35.71%,在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中,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研究则占到了83.16%。

2.2 研究的重点

从数量和增长趋势两个方面表明,近年来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知识应用和知识共享。而从过程的角度看,知识运用是通过知识转移和知识利用完成的,知识共享是多次的知识转移,而在近三年与知识运用有关的36篇文献中,与知识转化相关的文献共27篇,与知识共享有关的文献中,研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知识共享激励问题的文章大部分也是着眼于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的探讨,与知识共享有关的26篇文献中,与知识转化有关的文献共15篇。仔细阅读这42篇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章后,有33篇文章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如何提升组织层、个体间的知识转移能力,足以表明,关于知识转移能力的提升的研究是现阶段我国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3 总结

通过此次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且知识管理过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2]。但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上,与国外[3]相比国内学者显然更加注重如何设计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系统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知识管理刚刚为企业所知、企业亟需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有关。

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比如:与知识管理有关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以下五类杂志上:管理类、教育类、图书情报类、经济类、计算机应用类[4],而本研究所选的9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全部为管理类的期刊,导致一些技术类的知识管理研究未能统计在内,且仅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检索文献,过于片面,从而造成研究的遗漏。

参考文献:

[1]彼得·F·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7.

[2]刘咏梅,王琦,彭连刚.中国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02):31-38.

[3]Alavi M,Leidner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J].MIS Quarterly,2001,25(1):107-136.

[4]李莉,杨亚晶.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5,(10):9-11.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假设;会计本质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新时代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提出的定义是:“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由于知识经济导致世界产业经济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空前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将创造出许多过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国内学者在研究知识经济对会计影响时,往往多集中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大假设的冲击影响。研究的逻辑起点无非是从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出发,阐述它的不适用性。有的学者如殷志刚、邱景忠提及到其对会计目标、历史成本、资产概念的冲击。但都浅尝辄止。对作为会计研究重要方面的会计本质,却很少有文章系统论述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本质是决定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属性。会计本质是由会计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是会计这一事物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它从整体上规定会计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会计本质也是确定和解释其他会计概念的依据,会计研究首先应解决会计本质问题。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风靡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存在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对会计本质的三种认识即“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管理活动论”和“会计控制论”,这是对其进行长期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对会计本质和内涵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迄今为止仍是三派鼎立,没有能够达成一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意识的转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会计本质重新加以思考。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余绪缨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主张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他认为:“根据当前的现实及其今后的发展,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真实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金绪缨,1980,1982)。此后,这种观点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们给会计所下的定义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3)。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管理活动论”这一观点是我国学者首创的提法,由杨纪琬教授利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两位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论文,首先提出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观点,并认为:会计管理在微观经济中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管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价值运动就是个别资金的运用,会计管理是对这种运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动论

“控制活动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调和上述两派的论战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学派,其代表人物是杨时展和郭道扬两位教授。杨时展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会计微观领域,其建立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会计控制论。他认为:自古以来,会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经济活动,离开现代会计这一控制系统的运行,要提高经济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扬教授的会计控制论侧重于宏观会计领域,他从会计史学视角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现代会计的全面控制观点。他认为: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必须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必须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结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会计更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即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将会计界定为一种控制活动,优势在于: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了会计的本质,阐明了现代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并且将受托责任与会计控制系统相结合,同时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下对会计本质三种观点的辨析

(一)按照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活动确实是生产制造信息的行为,但知识经济环境下这种信息的内涵却在不断地扩大

具体表现为:1、知识经济下,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了解财务信息,还要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财务信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的背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业的竞争形式等,这些信息单纯依靠财务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诞生的新的信息记录、采集、聚合、分析、整理、传输、公示技术等均产生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使海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处理,并且能够即时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3、知识经济下单纯认为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的看法只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忽略了监督、预测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因为财务人员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去分析确认各种资产,选择不同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种判断性决策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被界定为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这是对会计本质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扩大了企业管理的范围。也深化了管理的内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加丰富了管理的手段。所以。原有的会计本质的认识有点模糊,范围过大,无法区分会计管理和其他管理的界限。因为会计管理毕竟不同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知识管理等等,会计管理也非财务管理,所以该概念应该予以深化、细化。

(三)会计被界定为一项控制活动

控制只是会计所表现出的重要特征,它在逐渐成为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并不能用控制去概括会计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控制手段,扩大了控制边界。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越来越扁平化,控制的界限早已超越地域的限制,使远程控制成为可能。所以,这种直接的控制技术的产生其实弱化了企业财务控制在企业经营控制中的作用,片面地强调会计控制职能只会以偏概全。应该对其加以深化。

篇9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问题;对策

1目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的经营思想缺乏市场导向,服务观念薄弱企业经营思想缺乏市场导向是整个企业不能很好进行市场营销的根基。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市场化改革都是按照国家的行政指令进行生产,长期以往就使的上至企业管理者下至普通职工没有市场意识,服务观念淡薄。

1.2营销人员业务水平低在电力系统内,传统的观点认为营销是生产的附属品,营销应该服务于生产。论文百事通而在员工激励上,营销人员的岗位工资比较低,企业干部提拔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生产岗位,这些都造成优秀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市场营销。此外,企业对于营销在职人员的培训没有像生产岗位那样重视。

1.3电价形成机制不能有效的反映供求关系我国的电价是国家严格控制的,电力企业没有权利进行调整,这样价格作为供求关系信号的作用就消失了。电力企业对于市场供求的反应就减慢了,营销的积极性就降低了。

1.4没有形成有效的电力市场营销系统电力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下发展起来的,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于市场发展具有滞后性,再加上没有全面的、系统的对生产经营的经验进行总结,就导致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供电企业虽然设立了营销部门,可是由于权限的限制也不能有效的开展营销工作。

1.5电力产品供应受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国家宏观政策对电力市场营销的影响更是深远。进入“十二五”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一部分高耗能企业面临关停,而这一部分企业是电力消耗的大户,这样会对电力企业的盈利能力的产生威胁,企业的营销自然不会主动。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电力产品需求受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巨大,任何大的经济形势的变动都会对电力企业的经营造成巨大的威胁。

1.6电力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造成营销活动难以开展计划经济下,电力企业把工作中心放在了生产环节,轻视了服务环节的建设,再加上部分员工在处理日常业务时态度不好,电力行业被人们称为“电老虎”。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后,电力企业努力改善这一影响,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2当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抓手

2.1转换经营思路,加快市场化经营步伐首先,就要打破固有的计划经济思想,树立市场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其次,明确经营目的。电力企业除了为全社会提供清洁能源以外还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2建立健全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在电力市场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中,电力企业都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营销系统。反观,国内的电力企业由于地域以及行政区划的影响迟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营销系统。

一套完整的营销系统必须具有以下功能:及时的收集整个系统信息,建立起客户信息资源库,并把这一系统作为了解用户供求信息、增加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工具;统计、分析历史数据,从电能消耗增长率、资金回收率、边际利润增长率方面评估客户,发现新的细分市场;使整个电力营销活动实现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实现客户关系管理,保证现有客户。

2.3建立高效的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PMOS)是一套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采用了先进的IT技术,并且根据所在的电力市场的模式,来实现电力市场的规章,支持电力市场的持续运营,这套系统既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又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优质及经济运行。

高效的PMOS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电力负荷预测、电能质量调节、事故自处理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系统崩溃以及其它事故,有助于客户对于电能产品的满意度。

2.4重视需求侧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DSM)主要目的是削峰填谷,引导用户用电方式。DSM把电力产品的供需双方的资源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规划。电能的主要特征就是不能大量储存,必须保证供需的实施平衡。

在没有DSM的市场下,整个系统在负荷高峰时一般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这时就要有一部分企业不能生产,而到了负荷低谷,又会出现发电机组降低运力处于不经济运行的状况,这样都加剧了电力系统的不经济运行。而在DSM实施比较好的情况下,供应商对用户实施分时分段电价,用户则自觉调整用电习惯,实现削峰填谷。改变了过去高峰强制拉闸限电,低谷低效率运行的状况。新晨

2.5积极探索反周期操作,加强电力产业建设目前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中国外贸型企业也是出于低产量阶段,在这种情况电能需求不会出现大的增长,一旦经济全面复苏电能需求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增长,因此提前做好发展规划才能应对需求增长。反周期操作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模式,在经济低迷阶段加大投资,不仅能节约设备等的投资,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经济装好以后迅速的应对市场需求。

2.6加强营销工作的评价①资金回笼率。在市场环境下,产品销售资金回笼直接反应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也就反应了营销策略的正确与否。②投诉数量。客户的投诉直接表现了不满,良好的营销应该能明显的降低投诉,仔细核实、回复投诉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策略。

综上所述,在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利润和发展不能再依靠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必须走搞好市场营销,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自身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来扩大市场规模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叶强.供电企业关系营销战略[J].经济管理论坛,2005(21):91-98.

篇10

关键词:因子分析 熵权法 科技发展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44-03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互动互促关系也日益明显。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会加速经济增长。世界强国的发展过程已证明:经济增长越快,经济总量越大,科技投入也应越高;科技投入越高,科技水平提高就越快,由此促使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使得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评价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但也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为此,有必要寻找既能反映所要分析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又较为简化地分析和分类方法,而因子分析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熵权法,分析了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将我国31个行政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评价,为地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姚建文(2003)通过建立省际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全国资源清查数据, 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姜春林等(2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发现部分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黎雪林等(2006)通过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等4个方面的考核,设计了较为完整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赵前等(2011)采用超效率方法,对中国的30个省的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进行效率评价,发现省际间科技辐射与科技带动的效果明显,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别,而且科技竞争力并非完全与区域经济水平同步。侯海青等(20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中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科技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杜晶等(2007)从样本几何的角度指出,主成分分析在构造主成分得分函数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计算数据点在新坐标系的投影,没有考虑旋转前后坐标赋权的变化,因此有内在的矛盾。王学民(2007)对建立综合评价函数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综合排序的方法的不科学性作了阐述, 并指出在综合评价函数中对各主成分使用贡献率加权是错误的。另有学者指出如果某个指标的样本数据相差较大,因子分析也会变得不准确。本文笔者在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排序时,也发现因子得分排序上与原始数据指标存在较大出入。例如广东、北京地区在构成某个解释因子的指标中,原始样本数据很大,每一项指标都排在前几位,但是在因子得分上却很低。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解释因子,再利用熵权法计算这些因子的得分,最后给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借鉴本研究参照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黎雪林等(2007)、陈文军等(2014)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影响因素搜集了五个类别的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人力资源水平、科技财力投入、科技成果、经济基础等诸方面的作用,较全面的概括了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本文使用的原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解释和正确评价。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表2中,KMO值为0.677,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表3(见上页)可知,前4个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90.018%,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因此提取前四个主成分。

由表4可知,第一个因子包括了每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重点高校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R&D机构数、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每万人R&D活动人员数方面的信息,解释了31.3%的方差,主要反映的是地区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水平方面的实力,故命名为科研因子;第二个因子包含了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企业R&D人员占总R&D人员比重、高技术企业数、地方科技财政支出方面的信息,解释了20%的方差,主要反映了科技产业化,故命名为产业化因子;第三个因子包含了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R&D经费、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方面的信息,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资金投入,解释了18.9%的方差,故命名为财力投入因子。第四个因子包含人居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互联网普及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地方科技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方面的信息,解释了18.6%的方差,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科技发展的环境,故命名为发展环境因子。

(二)熵权法求各因子得分

按照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如果指标的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理当越大,权重就应该越高。

四、结论和对策

从综合得分上看,排名前几位的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其中,北京在科研因子的得分上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因为北京地区具有众多的重点高校和R&D机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人才众多,R&D经费投入强度高,这些因素对科研实力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在其他因子排名上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财力因子方面,排名较后,应继续加强在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排名第二的江苏在各项上得分上都较为均衡,说明江苏省在推动科技发展的时候注意了全方位的条件。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教育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但是在整理人口教育水平上与排名第一的北京还有很大差距,应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吸引人才。财力因子上排名第一,充足的科技经费为企业、高校等研究机构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在高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上还是很低,在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1.1%,而早在2000年,美国和日本的R&D经费投入就分别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68%和2.87%,这一差距是很明显的,因此江苏应进一步加强企业R&D的投入,进一步加强高科技产业化水平。排名第三位的广东省,在科技产业化因子方面的得分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江苏,说明广东省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优势明显,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作为南方沿海省份,毗邻港澳,在地理位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因子方面的排名相对于综合成绩较为落后,因此广东应该注重教育投入,加强R&D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建设,政府和企业部门应该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提高科技人员薪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原始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2013年教育财政支出高达1744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江苏高出310亿元,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说明广东十分注重教育的发展。江苏和广东在科技发展环境指标上相对于综合排名还相对落后,两地区都应该继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西部及中东部地区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在每个因子上都显示不出优势,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在科学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鉴于此,各地区政府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地区优势产业,提高经济水平,做好资金筹备,同时注重教育、科技发展投入,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在老工业区,政府部门应该注重产业升级,将工业基础作为自身的优势,注重科技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偏远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好经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发展绿色工业;在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注重人才的培养。放眼全国,各个地区应该资源互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注重科技人才交流,使全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更上一层台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大体上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一致, 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差距在后期的经济发展中又导致了经济上的更大差距, 从而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良局势, 这与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 应加大对科技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时科技发展好的地区要帮助、带动落后地区, 以逐渐缩小这一差距。政府还应该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和专利产品产业化。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120108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11YJC63025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321912002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5GLC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92014013200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JGQN1402)。]

参考文献:

[1] 姚建文.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

[2] 姜春林,江诗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3)

[3] 黎雪林,孙东川.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

[4] 赵前,焦捷,王以华.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基于超效率DEA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1(51)

[5] 侯海青,张优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际科技竞争力实证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

[6] 杜晶,赵黎明.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综合评价的局限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7] 王学民.对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方法的质疑[J].统计与决策,2007(4)

[8] 陈文军,梅姝娥.江苏省主要城市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

[9] 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