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整体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6: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整体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整体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 资金安全 履约保函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79-01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政工程基本模式是在管理法规的约束下,围绕工程的生产,建设市场的各方主体,包括业主方、工程咨询方、承包商及供应商等,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实现建设主体之间的约束,形成一种连带责任链,构成相互制约的合同关系及监督管理关系。资金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市政工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瓶颈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客观经济环境的因素,也有建设单位和市政企业自身的原因,而由于业主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是造成资金安全的主要原因。因而,目前如何缓解业主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成为解决我国市政工程资金安全难问题的关键。对于市政项目资金的安全监管的控制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相关财政、发改委、审计等相关部门都投入了较大的力量进行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外部监督,过程审计、稽察、专项工作检查等多种监督办法都较大力度并较高频度的使用于市政工程试点项目,基本保证了工程资金的安全管理。将以保险和担保等手段为主的资金保证监督机制引入工程质量领域,是我国建立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在实施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增强了各方主体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能动性。

1、资金支付方面

引进银行对专用帐户进行过程监督。利用市政工程项目资金额对银行吸纳资金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银行在市政工程项目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中的作用,使其成为资金过程监管中的有力保证,在资金“已批未付”的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后再进行支付,可以较大程度上避免资金“错付再追回”的事后处理情况。目前金融机构通过创新市政工程资金支付业务,针对市政工程资金支特点和需求进行金融商品和融资方案创新,通过在市场上寻找多个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特殊的机制,来共同分担市政工程资金支中的风险、缓解市政工程资金风险的做法则更为切实可行。银行根据市政工程项目单位、银行和资金主管部门签署的三方资金安全协议对资金主管部门履行监督职责,对市政工程项目单位履行服务职责。市政工程资金支付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因而对于内部结构复杂的大银行来说,其传递成本过高,而如果把决策权配置给地方分支机构,又会在银行内部产生问题。可以将分批拨付资金的额度与工程的实际额度进行有机联系,使市政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根据市政工程的额度,可以设定单笔资金支付额度,如对于一个投资5000万元的市政项目,提供5%额度,设定每笔拨付资金不超过25万元是合适的,并且是能够满足工程实施需要的,若遇到项目工期紧迫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提高单比拨付资金的对应比例。同时,将确认的资金使用计划作为市政工程项目单位付款和银行监督的依据,并通过银行定期出具付款情况报表的方式将市政工程项目项目的资金支付情况透明化,有利于资金主管部门的管理,也有利于市政工程项目单位的自我约束。

2、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变化,资金量的需求也随之变化,为有效进行建设资金管理,必须实行动态控制,如:对于严重拖延工期的代建项目,建设资金的拨付也应随之调整,以提高市政工程建设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目前普遍存在肢解工程,承包商转包工程,以及市政工程建设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市政工程建设各方缺乏约束,缺乏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提高建设主体质量意识,增强建设主体质量责任心,可以强化建设主体的资金监督保证能力。推行工程保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规范工程建设中各种行为,形成有效的调控机制和保障体系,用实行动态管理和控制的办法,避免质量责任不到位的情况的发生。通过建立“黑名单”等方式,鼓励建设单位认真履行资金安全职责,培育诚信履约的建设单位群体,促进资金管理体制的健康发展。这有利于强化工程建设各方的风险意识,使他们对自己市场行为造成的后果所应负的经济责任更加清晰化、数量化、价值化,从而改变目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责任不清的状况,对于端正和约束工程建设各方的行为有极大的促动作用。

3、健全的资金安全准入制度

资金市场混乱关键是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定进入市场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是进入市政工程市场的通行证。市政工程准入的条件中较多的是一些反映企业业绩、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数字指标要求等,这是表示企业拥有形成质量保证能力的基本资源条件,但这些条件能否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安全保证体系,在且并非仅仅是对风险和损失的补偿,资金安全准入制度的特征,包括利益的监督功能、竞争的制约功能等,以资金安全准入制度手段联系的行为主体在自身利益引导下必然会对工程质量的方方面面进行各种有效的监督管理,即运用经济手段抓工程质量的同时,引入了新的资金安全准入制度机制。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将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还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和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资金安全准入制度不仅没有削弱政府管理监督工程质量的基本职能,反而通过管理方式上的改革体现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的政府功能强化。

4、充分运用合保函等手段

在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合同条款的设定和保函的运用是保证资金安全的有效方法。在各项施工合同和供货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除预付款的风险单独考虑外,其他进度款的额度原则上需与市政工程实体价值相当,以此作为设定付款条件的原则,市政工程合同的履行保证了市政工程款和货款支付的安全管理在各种工程担保方式的使用中。作为最基本的担保方式,市政工程抵押担保登记、评估手续繁杂、环节多。并且各种登记和评估的费用过高。抵押登记的期限与贷款、抵押合同期限相脱离。在当前体制下,抵押登记的有效期限一般为半年,而抵押贷款期限如果超过半年,企业则必须每年进行一次登记评估手续,并支付相应费用,既使银企双方感到不便,也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所以,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往往由于规模或产业性质限制,缺乏自有固定资产,因而采用财产抵押方式得到的贷款数额更是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抵押担保方式在市政工程资金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局限性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是两种经常采用的方式,有一定实力的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和供货商都已经习惯采用。保函的方式对于信誉好施工单位和供货商而言,资金成本不高,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对较好的付款条件;对于代建单位而言,保函提供的保障可以项目管理人员运用合理高效的付款手段推进项目建设,而不必担心资金安全。可见,保函对于代建项目的建设资金安全管理,乃至项目的顺利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海,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施工技术,1999,04

[2]李世蓉,田妮,中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J]建筑,2004,05

篇2

论文关键词:从百年大计看当前建筑管理中的项目控制

 

在施工项目工程工序的建设中,施工项目工程工序质量控制,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实现百年大计和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实,施工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应该从影响工程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工程控制。所以,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认真总结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参与和控制的质管理经验,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施工项目工程工序建设的工程质量。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从百年大计的角度,针对建筑管理中的项目控制问题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实施项目控制的必要性

项目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结果可能与预期目标不符,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及时调整人力、时间及其它资源,改变工作方法,以期达到预定目标。如果这样做仍不能奏效,就不得不调整或修改目标。这个过程就称为项目的控制。我国基本建设中浪费现象十分惊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失控、工期失控、质量失控的情况相当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项目管理论文,因此加强项目控制对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干扰因素很多,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这些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材料设备的因素、机具因素、地基因素、资金因素、环境因素。在国内,一般认为人的因素对实现项目目标的干扰最大,如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用行政手段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项目,使项目失误;或者工人技术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责任心差等。其次是材料、设备因素的干扰,如材料价格上涨,引起成本失控;材料供应跟不上,延误工期;设备制造企业不履行合同,设备质量低劣;设备不能按时到货等。如果我们能设法找到项目干扰因素,试图预先控制中间结果对预期目标的偏差,就可以对项目实行主动控制。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是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二、项目控制的主要内容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涉及生产人员人身安全的目标管理,应给予高度重视论文怎么写。确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企业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类人员在施工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是最基本的一项安全管理制度。近年,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生产实践表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起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专职机构,加强安全部门的领导,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这是搞好安全生产有力的组织保证体系。通过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事事有其主,人人有其责”。每个施工项目应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特点,成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并配备规定数量的专职和兼职安全管理员项目管理论文,做到按专业、岗位、区域等包干负责。同时随着项目的推进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评、有奖惩。

2、合同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也是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的责任。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如:单方面强调质量,忽视了成本;单方面做到供货及时,但忽视昂贵的价格等。因此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并确保工资发放到工人手上。

3、信息管理

由于施工管理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各部门和单位需要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频度也在增加,相应地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施工管理中,目前采取的还是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基于纸介质进行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信息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流动。这往往影响到获取工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将各种信息化技术引入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市场上有着各种各样关于进度、合同、材料、预结算、工程资料等的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论文,通过这些软件将项目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变成一个端口,利用Internet将各端口相互连接并汇总到一个终端(项目经理)。即有信息的互通又有集中的管理使项目运行的每一环节符合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4、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建设阶段的工作顺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协调及信息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以周密、合理的进度计划为指导,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查、分析、调整与控制。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项目动用时间目标的实现。为了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施工,需要制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计划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即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将要进行活动所做的事先安排。也就是说,控制是在项目进展的全过程中,定进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施工。计划是组织或个人为达到即定目标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将要进行活动所做的事先安排。对于工程进度,项目管理中主要是督促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按合同要求,安排整个工程的进度计划,检查其合理性。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要求承建单位按季、月安排实施计划,检查其执行情况,与此同时对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的实际情况也给予充分的注意,及时掌握其动态,当发现某一环境脱节时,除在有关的人员参加例会上加以阐明外,同时还应及时向承包单位计划部门及至上级计划部门提出,以便采取补救措施。因此,承建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最初的报价到项目竣工、验收,应始终抓住计划这个环节,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进度控制,以实现合同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要求。 5、质量控制 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管理论文,是为了确保实现合同商定的质量要求,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论文怎么写。建设项目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施工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勘察、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以及项目投入使用过程的质量。因此,它是由建设全过程中各阶段质量组成的一个整体概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有质量控制的任务。 6、成本控制

在施工阶段,应充分运用企业自身优势尽量提高经济效益,以取得最大利润。施工阶段资金需求投入量、资金筹措、资金分配等方面应有计划、有措施地协调运作,努力达到合理稳妥地控制投资。项目部相关部门应充分了解工程单价或总价的构成,掌握施工中的资金流动。施工过程的资金运动不是资金简单地循环和周转。在施工过程中,资金不仅发生价值形态的变化,而且发生价值量的变化。从成品资金的形态最后转变为货币形态—最终结算和支付。在流动资金形态转变中分离出利润,给工程带来生产能力,通过工程运行获取收益。

7、组织与协调

组织协调是指在一个工作系统内,通过信息交换、会议沟通、函件往来、感情联络和研究讨论等方式,消除系统内机构运行产生的矛盾、问题和障碍,确保系统内各个组织机构能够正常运行的手段。利用会议进行协调。工程例会是进行协调的重要方法,参加会议的各方对工作的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安排。除例会之外,专题会议也是协调的方法之一。

项目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工程管理,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古今建筑业的结晶,其形象状态从古代人居住的石穴、草房过渡到当今的高楼大厦以及地下建筑。施工管理科学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积累中不断的得到发展,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程建设管理者应不断积果经验,学习高效的管理技能,努力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1]陈恒.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6(01) [2]吴向东.铁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新理念—战略成本管理[J].2002(01) [3]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4)

[4]田世宇.工程建设质量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日)藤井隆雄编著.控制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成本管理论文2700字(一):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与市场竞争力探讨论文

摘要:现如今,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市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成本是建筑企业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在各种建设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通常使用责任成本管理方法来实现资金的控制,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本文在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市场竞争力

一、前言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花费资金量大等特点,要想确保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就必须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应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对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必要时可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其与本企业的实际管理内容相互融合,要勇于创新,将其贯穿于企业施工项目的整个实施环节当中,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建筑服务的同时,义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问题

1、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时,缺乏灵活性,项目部未能根据自身的人员配置、任务结构、组织模式等应用操作性强、合理性高、科学的管理制度,仅仅照搬套用其他项目部或是上级部门的管理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责任中心与职能部门未进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尽管不同责任中心或职能部门明确了自身的职责与相关人员的责任,但是大部分责任中心与职能部门并未进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因而造成总成本偏高,出现浪费的现象。最后,企业本级机关并未亲自参与控制管理责任成本,而是将权力下放到项目部,降低企业的整体控制力。

2、管理费用责任管控缺失

各项目部并未审慎对待各项费用开支,由于管控的缺失,存在开支随意的情况。有些并未有计划地使用办公费,未能合理地控制差旅费,在出差的过程中选择豪华宾馆与飞机等高消费的支出,并未参照规定,肆意滥用业务招待费,有时内部人员选择比较高档的酒店用餐,造成浪费。

3、责任成本分析不全面

工程项目标前责任成本测算不充分,不重视标前责任成本测算工作,承揽项目质量不高,仍有承揽亏损的项目、风险较大的项目和垫资的项目。在实际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各项目部更为重视与钢筋加工,混凝土生产等主要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却并未基于整体角度去考虑,审慎核算目标责任成本,因此,得到的信息很难用于责任成本分析,也很难为责任考核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各项目部并未全面深入的分析责任成本,未能对责任成本进行合理的研究。由于未能做好前期核算工作,分析时就缺乏资料的支撑,而且由于责任成本分析方式不恰当,并未针对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成本、临时工程、设备使用等进行合理的分析,也没有将其与技术方案、质量、安全进度等挂钩,所以就出现了严重的责任成本失控问题。有些部门针对责任成本进行分析,不过其分析也缺乏综合性,并未结合资金成本以及当期收入等全面剖析研究,成为对责任成本控制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当出现问题后,也并未结合工作标准与岗位职责进行整改,具体责任人很难追溯整改结果,判断整改效果。个别负责人即便在问题出现后,也未及时进行全面的责任成本分析,只是简单地将分析结果当做动态指标反映给相关人员,并未分析相关数据的深层意义,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关问题的价值也未能得到深入的挖掘。

4、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不足

工程项目部在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上,以全员绩效考评为终端的责任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主要表现为项目成本责任“二次、三次分解”难以有效落实,岗位绩效考评与成本责任的量化尚未有效对接,企业薪酬制度的变革对激发各个层面员工创效积极性的作用仍然不够。在责任成本的考核方面,奖惩不明,奖罚措施不恰当不对等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1、健全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需要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管。由A公司负起主体责任,对项目上交款总额等进行严格核对,重视不同流程的责任成本管理与检查监督工作;为了强化责任成本控制工作,工程项目必需要严格落实管控职责,实现公司责任成本目标。其他各部门也需加强监管意识,由项目经理负起主要责任,严格监督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执行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流畅、严谨、高效的管理机制。需要重视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的所有细节,在技术、质量、安全、材料、设备等责任成本方面进行审慎的管理,使责任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与弹性的建设,结合实践经验与历史总结做好备案。在确保能够连贯控制整体流程的过程中,使各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团结协作,重视管理交叉环节。

2、加强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控力度

首先,项目部要对工程数量严加管控,确保整个项目建安成本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要从源头计划部门计价结算上做好管理,杜绝因计价超量放大成本的现象。其次,要高度重视材料成本的管控问题。工程项目部从材料采购流程的起點抓起,在进场材料的审核把关要严格。用量上的控制对于材料成本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尤其要对砂石料、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采购进场做到账实相符。最后,项目部要对机械使用费管控到位。项目部机械使用费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比仅次于材料费,做好机械台班管控可以有效降低相关责任成本。

3、健全项目责任成本考核体系

工程项目部责任成本体系主要由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施工队(工区)、施工班组五级构成。需要考核的主体主要是工程项目部、直管项目部、一次性指挥部。针对前者进行考核时,主要分析的内容是综合收益、管控效果、施工进度、现场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安全措施费使用情况等,考核周期为一年一次,考核后要进行通报,并且将其关联到年度绩效当中。针对后两者进行考核时,主要分析其经费控制、履约创新、开源创效等情况,考核周期需要结合任期考核与年度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企业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对原有的责任成本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对企业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成本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究论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在农村的人选择住城市,住房需求急剧增长,同时在城市居民经济水平和物质物质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极大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也逐渐增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在众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控制水平,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保证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信誉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工程管理;项目成本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进步,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建设进程也持续加快,大量的建筑项目开始涌现,使得建筑行业由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房地产业是从事建设项目投资开发的企业集群,在现代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工程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其也是保证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如此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工程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重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1关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

事实上,房地产项目的工程管理是属于贯穿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周期性工作,其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房地产项目开发、工程项目设计与规划、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验收等等。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主要是面对房地产工程和城市规划区域的开发管理,通过房地产企业对项目区域内的设计、提供的人力、物理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合理化整合与配置,通过科学化的项目运行流程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实现建筑项目用户需求的满足。事实上,地产项目工程管理是将项目开发、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涉及城市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用户、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管理。其工作重点在于对外部环境、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构建出科学化的协调机制,以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周期处在良好的管理控制当中,其能够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确保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体现[1]。

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主要的内容包括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业绩评估。成本规划主要是很对房地产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思路与总体要求,需要结合项目效益目标和项目方案实际进行成本的预算规划和设计。成本计算是需要借助计算软件与相关技术进行项目成本信息的分析,实现成本预算的预判。成本控制主要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成本调整和控制,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成本业绩评估是针对整个工程项目中成本规划、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分析与结果反馈,并形成实际的数据报告。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发展效益和未来效益目标的重要基础依据。因此,各部门必须要具有极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节约意识,真正做到节能降耗,进而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利润。

2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目前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在其前期的成本规划中表现出一些问题,在用户需求方面和市场变化方面的掌握与控制出现一些不足,特别是早期规划的准备与详细计划方面,这就导致了市场消费定位产生了偏差,同时其由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时间上对时间成本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费。此外,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的机制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健全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对项目管理认识上的不足。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小规模时期简单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工程管理的模式和方式仍沿用传统方法,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使得管理机制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致使工程管理当中缺乏对工程进度和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由此也引起了工程无法按时交工,成本投入过高,管理成本增大,经济效益降低的情况[2]。

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切实的加强房地产公司的内部管理,首先从项目开发前期的规划管理入手,全面的优化项目开发的规划管理,做好各项市场调查和市场调整,细致的分析成本投资和实际的项目需求以及市场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调查和细致的分析,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针对设计过程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流程,从各方面考虑和分析项目的各项影响因素,并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实现全面可控的前期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针对管理机制的问题首先要以原有制度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优化,制定和补充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依据企业内部工作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机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做好房地产工程招标成本控制

在具体进行项目招标期间,需要房地产方始终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诚信招标,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认真分析信息数据,具有综合各种有利价值信息的意识。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工程造价的不同因素,以此为标准制定招标投标的文件。在招标投标期间,通过合理的低价获得相应的开发权;并且还要重视施工合同的管理,进而控制建设的质量,掌握建设的进度,促进费用控制的有效性。在签订合同期间,要以不同的合同内容为基础,明确协议条款,如果合同中所涉及费用较多,一定要进行明确的约定,例如规定工期、设置阶段性目标、工程款结算、违约争议处理等方面[3]。

4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目前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的问题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较为匮乏,其一是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其二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这些都对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效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这对于具有极高复杂性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来讲,缩小了成本管理限制力度和覆盖范围,而且使得成本投入没了节制。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企业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甚至还有企业存在成本虚报的情况。

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保证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的重要载体,专业水平和意识水平方面是执行力和自控力的基础,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才能够增强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因此,房地产单位首先要制定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尤其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例如安全防护和安全风险识别以及材料质量的严格管理。其次是要全面施行持证上岗,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做到严格监督,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升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4]。

篇4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政策

 

竞争力研究先驱波特教授认为存在四种范围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或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如今,集群竞争开始代替企业竞争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范围内各种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及其在资源和市场上开展的争夺,使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认识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展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到目前为止,有关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解释可归纳为三种观点。

1.因素观点

波特对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了钻石模型。波特(1998)认为,如果将一个集群看作一个整体,其竞争力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要素状况,包括气候条件、劳动力供给和技术供应、薪资水平及生活费用、税收、研究机构、政府支持等方面。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李勇等(2004)对波特的解释进行了补充,认为产业集群的机构稠密性、根植性、创新能力、战略定位、文化和制度特征等六个方面才是构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朱方伟等(2004)提出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围绕生产要素而演进的规律,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低层次的、基于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只具有静态比较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要素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企业管理论文,具有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因素观”认为,各因素的质量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因而强调的是质量导向。

2.结构观点

横向结构观点认为,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生产、市场、技术、采购、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关联,同时又存在基于声誉、友谊、相互依存和利他行为的竞合关系,因此产业集群是拥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自学习属性的网络组织(Ahuja,2000),功能差异化程度和网络密度以及网络凝聚力、网络集中化、网络基础设施质量等构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Kr-tke和Stefan,2002;Tracey等,2003)。而纵向结构观点(如Manuel,2001)则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集群内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企业层面的竞争力来源于所有企业及其之间的关系作用;集群层面源自于集群的组织管理、联合行动、相互信任、经济外部性等的作用;国家层面来自于集群所能利用的宏观经济、政府支持行为、政策体系等的作用。Stamer(2003)将产业集群竞争力扩展为四个层次: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宏观层次和兆观层次。前三个层次的竞争力与Manuel的划分类似,而兆观层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集群面对全球竞争的区域品牌、应对外部竞争等方面的竞争力。集群纵向结构的层次性为横向结构提供了整体演进路径。结构观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3.能力观点

Lynn和Fulvia(2000)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集群的能力,主要体现为集群的创新能力论文怎么写。张辉(2003)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就是两种能力:一是学习效用和区域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是对不利于集群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经济规避能力。Pekka(2004)强调从集群提高生产率和创新绩效、发挥正的专业化效应、推动正的外部性和知识溢出、增强企业间协同作用、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等五个方面的能力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能力观强调产业集群的功能导向,即强化集群与环境的关系能力,引导内部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鼓励参与市场竞争,优化集群的整体绩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综合上述三种理论观点,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可以定义为:是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把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落脚到竞争优势,是因为竞争优势能概括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结构”和“能力”三个属性,而且最根本的是产业集群较强的竞争力在于其所拥有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政策与竞争力

产业集群政策是政府外加给集群的,集群政策的行为主体是集群所在地的各级政府。产业集群因其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而一直被政府作为繁荣区域经济的政策工具,但如何发挥集群政策的作用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却成为政府所面临的难题。产业集群的传统政策倒不少,归纳起来有表1所列的几种,但大部分产业集群政策都是在集群危机发生后作为补救措施实施的企业管理论文,或者与传统产业政策毫无区别,没考虑到集群政策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联系,也没有顾及集群政策的系统性和连续性(Gorman和Kautonen,2001)。

表1 传统的产业集群政策

 

政策种类

政策内容

以企业为导向

为企业提供融资、发展咨询服务和培训人才等

以增强集群吸引力为导向

鼓励集群内部投资,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

以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

物质设施、知识设施、特殊服务和技术中心的建设

以信息为导向

技术、市场、出口、业务等信息的收集、存储、流通和交换

以培训和研发为导向

支持教育、培训和研发项目

篇5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自从国家推行新的住房改革计划以来,我国的房价走势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自06年起至今,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成倍增长。房地产业过热,掀起了全民的炒房运动。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目前房价的走势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公民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多的房子被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所占用,这就造成了社会上房产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少数人占据了大多数的资源。并且目前这供需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民生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当前政府明确表态要将房地产调控进行到底,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随着最新限购令的出台,以及银行贷款环节的压力,大多数房产商已经经受不住压力,开始缓慢降价。面对即将到来的降价潮,房地产企业如何通过控制财务成本,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度过房地产严冬已经成为当前房地产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房地产财物成本管理模式 

(一)房地产财物成本管理概念探究 

在整个建设生产过程中,对整个流程的成本以及各项费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在实际情况中借鉴前人的经验以实现财物成本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即计划、制定决策、考察、评估、控制等一系列过程,优化各项成本管理途径,以取得最佳利润的目标,这要求企业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涉及成本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基于事前状况做好应对后期突发状况的相应预防措施,以保证减少失误的同时,获取最大化利润。房地产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其自身财物成本管理能力限制,因此,全面分析现阶段企业的财物成本管理模式,找到自身的问题锁在,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为后期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目前我国房地产财物成本管理模式 

运用落后管理理念,财物管理与成本管理系统并不相容。一方面,在计算成本过程中,多数房地产企业仍沿用老套方法,即过度依赖由财物部门制定的各类决算报告,这导致企业不能预先或准时进行财物成本管理核算,例如,已经处于施工阶段的财物出现问题,由于事先并未对其做好预测,仅依靠企业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对其进行弥补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因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加大了生产过程中的可变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财物成本管理方式对实际生产中各类项目产生的“追加成本”不能及时预算,因而不利于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房地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与之相适应的财物成本管理体系,导致企业财物发展规模与财物成本管理体系存在尖锐的矛盾,影响企业的盈利。即使部分企业已经引进了新型财物成本管理制度,但由于从领导到员工整体理念并未进行革新,因而在贯彻新型财物成本管理制度过程中,仍以“老式方式”履行“新式问题”,不仅无法提高企业的财物成本管理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期提升房地产财物成本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宣传系统化管理理念 

在优化企业财物成本管理模式时,企业应统筹自身所涉及的各类相关产业,做到全面、客观、系统化分析企业现阶段使用的财物成本管理系统,保证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宏观管理包括企业整体所要管理的方面,而微观管理指的是企业财物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采用的相应方式以及不同层次的管理对象等)的全面性,根据不同成本控制内容的变化制定兼具灵活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的财物成本管理体系,同时,财物部门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以市场经济为变化的大背景,时刻关注财物成本中的增加与扩展成本,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并注意影响财物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科技成本、人力成本、产权成本等,以其变化为基点,时刻评估财物成本管理的实际效果,使其发挥最佳价值。 

(二)合理控制市场管理成本 

房地产收益较高的背后承载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做好相应的市场财物管理的工作是企业财物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但据相关数据显示,以往企业在此方面投入的成本过高,由于管理方式欠缺、市场财物变动信息获取与利用的不及时导致效果甚微,对此,为优化企业财物成本管理质量,企业应综合自身的资金状况与所要实现的财物成本管理目标,合理控制用于物资采购、人力、器械、技术等方面的成本,从实际建设生产出发,调动企业全部员工的积极性,合理调整其工资标准与福利水平,尽量为其提供较为安全的施工环境,从而使其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以为企业获取较大的利润。另外,做好市场财物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分清主次,即准确把握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风险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加大风险成本投资,聘请专业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整体财物成本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发挥销售成本最大化价值 

房地产企业的销售过程是指将建好的楼房销售给顾客这一环节,在这期间,宣传费用则占据了了销售成本的主要地位,在宣传过程中,要求企业做好综合评估,依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各个销售点的人流量等合理分配宣传人员与销售资金,并制定科学的宣传计划,定期进行信息反馈,及时纠正宣传计划的不足等,以减少“虚报假账”、“贪污”等不良行为发生的机率,坚持“用合理的宣传成本获取最大的宣传效果与销售业绩”的工作原理,降低企业销售成本。 

(四)提升财物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 

篇6

二、强化政策管理。

1、加强现有的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力度,深化流转税管理。

2、完善减免税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减免规定,堵塞管理漏洞。

三、加强调研工作。做好增值税转型的调研和准备工作,积极应对流转税制改革。一要科学测算增值税转型改革税收收入的影响,按要求进行测算上报,为上级机关决策服务;二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税收政策以及中部崛起税收鼓励政策的研究;三要清理、规范流转税优惠政策。

四、按照精细化的要求抓好日常管理。1、加强税源管理,重点是税源监控和对本地区重点税源的管理;2、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管理,严格按照总局规定的标准认定一般纳税人,坚持“三约谈一核实”的要求,把好实地核查、领导审核关,同时做好一般纳税人核查、审批等环节的工作,将年审纳入到日常管理中来;3、巩固和提高金税工程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运行质量。强化考核,以考核促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责任人,如有重大事件发生要向分局金税工程领导小组及时书面报告情况,确保金税工程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运行质量在全市名列前矛。4、加强发票管理,在一般纳税人中大力推广防伪税控系统版普通发票使用,提高个体工商户发票使用率;五是完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严格依照总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一窗式”管理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积极探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完善“一窗式”管理模式。重点是做好其他抵扣凭证审核检查工作。

五、推进流转税信息化建设。

1、做好建立流转税工作平台的准备,根据分局实际向上级

提出流转税工作平台的各项需求的建议,确保明年九月份前完成;

2、进一步提高金税工程数据采集和传输质量;

3、积极推行“一机多票”系统,认真核实一般纳税人增值

税普通发票(不含商业零售)的用量,做好企业DOS版开票金税卡的更换工作;

4、协助技服单位搞好企业端开票系统升级培训工作;

5、做好前期准备,有计划的在增值税专用发票月认证量在100份以上的一般纳税人中推行“网上认证”工作。

(二)所得税管理

一、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政策管理,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辅导和培训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政策、税源、征收、减免税和资料管理五方面的内容。

(1)在政策管理上,做好所得税政策宣传、政策执行落实、政策执行情况检查三个环节的工作。

(2)在税源管理上搞好所得税税源册籍管理,抓好税源普查工作,掌握税源动态变化情况。

(3)在征收管理上,健全纳税申报、征收方式的确定到税款入库等一整套管理程序。

(4)在减免税管理上,做到“三个严格”,即严格执行政策、严格申报程序、严格按权限办理。

(5)完善资料管理。使资料管理贯穿于所得税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所得税纳税资料的收集、整理、传递、归档保管、反馈等制度。

三、根据税收管理精细化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所得税规范管理。建立税源登记制度,加强部门配合,主动取得工商、国税部门支持,定期核对纳税人的登记资料,发现漏征漏管户应及时补办税务登记并纳入正常管理。并及时对企业的各项有效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归类,并将这些资料进行适当数据处理。

四、严格加强对纳税人的收入管理,监督企业如实反映收入,严格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收入的实现;

五、加强预征管理,根据纳税人的具体情况确定预缴的期限和金额,并严格按确定的金额预征企业所得税。

六、大力清理欠税,建立台账,逐户逐月落实收入进度和压欠情况

七、根据汇缴清缴改革要求,落实好20__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缴工作,组织召开了一次由企业所得税纳税单位的财务负/:请记住我站域名/责人、办税人员参加的专门会议。安排布置二0__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

八、进一步加强对纳税人的减免税、财产损失及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核报批,对按税收法规及有关规定需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方执行的税前扣除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对照有关规定认真审查,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一律进行纳税调整,不得税前扣除。做到及时调查核实,严把政策关口,严格报批程序。

(三)征收管理

一、以提高征管“六率”为主要目标,围绕“征管六率”分析、查补征管漏洞,加强税源的有效控管,不断提高分局征管质量,认真做好催报催缴工作,如实编报征管质量考核表。

二、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与沟通,继续加大对辖区内漏征漏管户的清理,及时做好新办户的税务登记工作,及时、妥善地解决税收议,提高管辖争工作效率。

三、核实在册的税务登记户和注册登记户,及时发现和处理准备逃跑或已失踪纳税人,清理非正常户,追缴相关证件,并配合稽查部门追缴流失的税款。

四、认真做好个体税收的管理,积极探索科学的个体经营信息采集方式和公平、公正、先进的定税方法,完善电子定税管理办法, 及时调整行业参数水平。

五、结合实际推行经济、灵活、便利的多元化申报方式,做好同城办税各环节的协调工作,认真落实好下岗再就业个体经营者的税收优惠政策,公正执法,优质服务。

六、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继续完善税收管理员职能,提高征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七、加强纳税服务。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把公开、公平、公正执法作为管理与服务的结合点,以优质的税收服务引导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

工作论文

计算机论文

哲学论文

医学论文

法律论文

教育论文

学习论文

毕业论文

工作论文

管理论文

文人论文

财务论文

本类阅读TOP10

·班主任工作论文

·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初中班主任工作计划

·20__年度班主任工作计划

·党建工作论文-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

·德育工作计划

·学生会工作计划

·评价李鸿章

篇7

1.以信息构建与信息交互为定位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以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为样本的分析

2.公司的媒体信息管理行为与IPO定价效率

3.2001—2010年境外信息管理研究进展——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4.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

5.信息管理人才专业特长初探

6.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

7.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8.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

9.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体系探讨

10.基于知识图谱的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1.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

12.能力结构模型驱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10余所高校的调研分析

13.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一次变革

14.信息管理技术视角下微博研究综述与趋势分析

15.论涉税信息管理能力与税制结构优化

16.基于信息生态链理论的信息管理流程重组

17.教育大数据背景下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设计理念与技术架构研究 

18.中国大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19.面向整体政府的政府信息管理研究——以澳大利亚为例 

20.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构建

21.高通量下水稻育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22.基于国营农场的作物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3.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24.智慧的交融 有益的启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研讨

25.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

26.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研究

27.从国际个人信息管理专题研讨会(ISPIM)看当前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

28.面向公共危机决策的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29.基于RFID与ZigBee的羊场养殖信息管理系统

30.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构建

31.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绩效考核分配中的应用研究

32.基于BIM的建设领域文本信息管理研究

33.移动智能设备个人信息管理——以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例

34.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5.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36.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产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37.基于远程通讯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8.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管理研究的学科范型嬗变

39.信息管理理论视角下差错信息资源的研究

4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专业学生择业预期与就业能力研究

41.信息管理学科整合的变革路径研究

42.混合架构智能温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43.信息管理视域下的差错信息研究

44.iSchool运动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特色与分野探析

45.突发事件预警系统中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

46.个人信息管理研究探析

47.再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48.公安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9.整合视角下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及其构建

50.国外个人信息管理现状及发展动态述评  

51.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进展

52.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发展

53.通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5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55.一种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Post-WIMP用户界面模型

56.考虑信息泄露的供应链信息管理策略

57.云计算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风险分析

58.基于元数据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新方法探索——走向规划信息的全面管理

59.信息生态学——企业信息管理的新范式

60.基于WebGIS的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

61.世界典型城市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及其比较

62.基于“信息管税”战略的税收管理创新

63.对20年来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制度的考察

64.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65.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实现协同创新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及路径

66.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及决策机制研究述评

67.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

68.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69.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70.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体系研究

71.国内外信息管理研究的流派与研究框架

72.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架构

73.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74.智库建设背景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信息管理实践与启示

75.欧美的公共信息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

76.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77.以活动为中心的个人信息管理

78.基于RFID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研究

79.危机管理研究进程中信息管理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

80.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辨析

81.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82.基于Web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3.关于信息管理

84.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85.信息管理一级学科的变革路径研究

86.基于BIM协作平台的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研究

87.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及探讨

88.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

89.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90.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91.基于云计算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发展

9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9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保护设备故障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

94.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整合及管理基础平台建设研究

95.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比较研究——从企业管理的角度

96.试论国家综合性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97.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98.从信息管理优化角度探析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篇8

企业管理论文3000字(一):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企业一定要形成认识,通过合理的对策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首先针对管理会计的内涵展开分析,然后论述了目前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管理会计;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1引言

管理會计最初由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两部分组成,即管理控制功能在成本会计上的叠加。管理会计在会计上比较灵活,运用使用的会计方法比较新颖,并利用统计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对企业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在考虑到会计的及时性和相关性特点的基础上,为财务会计、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这也主要受益于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

2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对大数据在管理会计的运用认识不充分

提到大数据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大家会很自然地将其归结为大企业的专利,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与自身关系不大,没有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大数据的正确认识。目前数据处理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如何将其与管理会计融合,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很多企业管理者人还认为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作用可有可无。由于对大数据认知不足,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效率较低,在中小企业的现象更加明显,这些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大数据达到管理会计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上对于管理会计的忽视和对大数据运用的不充分直接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2.2信息储存空间有限,分析方法欠缺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在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大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和处理。数据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信息。信息技术分析方面的短板致使企业自身难以保存太多的数据量,让数据分析变得困难。目前管理会计和数据处理没有取得很好的融合,或者没有很好地利用数据技术的强大处理能力,这也是让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帮助企业决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的原因。想要使信息化取得显著的进步,需要海量的资源分享平台作为前提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其核心云计算刚刚起步,发展距离实际运用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必然会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

2.3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作为一种管理技术,管理会计的发展也基于成熟的人才。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基于传统技能的数据处理和现代的分析技术能力。只有两者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管理会计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我国这类人才很少,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实际情况是,许多管理和会计职位仅从财务会计转移到会计或直接兼职。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导致管理会计的效率低下和绩效低下,并且无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还有一类员工,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程度低,甚至更多会直接抵制新知识。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2.4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存在风险

大数据技术一方面合通过网络搜集海量的信息,并将其分类汇总,这给传统管理会计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网络收集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有待商榷,过度的寻求网络信息会不会侵犯企业的隐私信息也值得关注。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核心秘密,高难度的数据处理、病毒、黑客攻击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安全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泄漏。要想确保企业管理会计信息不被窃取,需要面临的困难重重。首先,企业的信息越来越多,保证所有信息的安全成本巨大;其次,移动智能产品的层出不穷让企业的信息接入端口和接入设备增加,难以对所有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后,外部获取信息的手段在不断改进。以上三点造成目前的现状就是企业信息安全性不高。

3大数据时代下解决管理会计发展问题的对策

3.1树立对大数据的正确认识

随着技术的进步,单一的传统财务会计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多样化的会计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业务会计改革的重点。管理会计服务于公司的管理,并集成了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功能,在公司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的转型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其带来了思想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带来了管理技术上的创新。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果公司希望在复杂的经济浪潮中快速发展,则必须实时更新业务管理的概念并增强关注度。因此,经理层需要更新观念,发展创新观念,增进对行政会计理论的理解,制定有效的企业管理会计制度和公司章程[1]。

3.2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的发展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想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发展就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不断涌现,用科学方法整理数据,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和判断企业管理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具有较强数据共享能力的信息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把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信息、财务数据、人力数据等进行处理和共享[2]。企业需要哪些信息可以随时从平台获取,从而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3.3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加速转型

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解决企业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的关键。首先,轉变轻视管理会计作用的意识。如今,许多业务经理专注于在公司任职期间的短期利益,忽略发展管理会计和员工培训。这将导致公司财务管理混乱,阻碍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给公司带来不可控制的风险和损失。其次,进行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培训,招募高级人才来培训公司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技术水平。这样随着其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将为公司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型和概念,提出创新的想法,并增进对管理会计和大数据的正确理解。最后,采取有效的方法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训,促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3]。

3.4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

会计管理方面的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有效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遵循实施[4]。首先,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开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系统,并引进相关安全技术人员,不具备自身开发信息安全系统的中小企业,可从可靠的供应商购买安全的技术软件,并运用到信息安全防范中去;其次,企业应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加强网络的安全监管力度,对管理会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存在风险的环节及时预警,这样可以尽早发现会计信息中的安全问题;第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去约束泄漏和盗取企业信息的行为,对违反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的个人或者单位按照法律严惩。

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等都受到了挑战。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管理会计在大数据时代遇到的问题,转变观念,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保证信息的安全,促进管理会计的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管理会计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浅谈如何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而且还能引领员工思想状态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在以人性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同时,更要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政工工作开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保障企业管理,为企业营造和谐氛围。

关键词:政工工作;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研究对策

一、政工工作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意义

政工工作不仅可以促使企业员工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获得教育的前提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升企业凝聚力,更好的发展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开展政工工作,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精神的提升以及企业内部文明精神的提升,可以通过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系列的文化宣传和企业活动;加强员工之间在交流以及思想的统一,减少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的距离,以达到强化凝聚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开展政工工作,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激情以及积极性,挖掘企业的增长潜力,以达到提升竞争力。同时党员要在政工工作开展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等形式,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将工作有序的推进。可以说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实现企业长效发展是至关重要。

二、企业政工工作现状

(一)政工工作理念僵化

政工工作被忽视,政工人员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很多企业由于政工工作的滞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部门之间关系没有理顺,员工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没有形成健康、和谐的工作关系。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主动性差、随大流的思想,个人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动力不足。政工工作的不被重视,与部分企业落后的、僵化的工作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政工人员素质不高

大部分企业的政工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导致无法提升政工工作的质量,再加上政工人员本来就比较少;另外企业对政工工作的忽视,导致政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政工人员也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在工作上趋于形式化,创新的力度也不够,严重的形式主义再加上专业知识的退化,导致政工工作在企业的成效显得微不足道。

(三)政工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互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媒体化,网络已改变了多数人阅读的习惯。而企业没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仍停留在以学习报刊、纸质文件等为主的宣传模式来开展工作,导致上令不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政工人员到生产现场较少,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交流,不了解员工真实想法,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针对性,工作效率低,而且也难以有效激发员工参与的主动性。

(四)政工队伍建设不重视

企业忽视对员工思想的引导,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小团体等不和谐的情况,甚至可能还存在一些比较自私的政工人员,对自身的小利益斤斤计较且不顾全大局,由此阻碍了政工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大部分企业缺乏政工工作的奖惩机制,从而导致政工人员的热情降低,从而导致政工工作的效率降低。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政工的思想认识

要重视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并对企业员工做到人性化且科學化的管理。在工作的过程中,员工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不仅仅决定了企业的运行生产,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所以应当对企业员工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并且重视政工工作的价值及其作用。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起到领头的作用,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政工教育,为企业的政工工作做好表率,结合自身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转变企业老旧的管理观念

管理人员应当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并对于员工所提出的建议适当性的进行吸取,从而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企业的运作当中;员工通过参与培训,从而了解到自身的价值,充分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在充满热情的情绪下更加配合企业的管理,使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提升企业凝聚力

很多企業都只注重于业务的发展,从而忽略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导致政工工作人员素质都普遍较低。政工工作对企业业务有着积极的因素,不仅促进了企业业务的发展,并且提升了员工的政治觉悟,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样不同部门的合作效率也会随之也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工人员能够具备高的工作素养,并且对企业内部的业务工作越来越熟悉,使员工能更快的融入到其中,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实际开展政工工作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的做好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且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政工工作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开展,保障了政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定期对政工工作积极配合的员工进行评选,针对这些优秀员工进行适当性的奖励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促使其他员工对自身要求的加强。

(五)完善企业政工工作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企业的评价管理机制上的工作实效性,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济效应,但是政工工作的开展却总是被忽视,甚至有的企业管理项目并未包含政工工作,所以企业应该积极完善政工工作,另外还要及时转变企业思想工作人员的观念和方法,并积极鼓励创新,不断地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使得政工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使得企业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且能够达到理想的发展效果。

篇9

(一)缺少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多数酒店从经营初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算指标,也不下达消耗定额,或者制定的成本预算指标很笼统,成本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很多酒店企业没有制定采购成本预算、餐饮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餐饮成本率、每间客房消耗定额、各部门的物料消耗定额等,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和利润预算表了。

(二)成本管理意识落后。

1.缺乏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酒店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定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即对客服务过程中,而对供应及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酒店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2.创新思维缺乏,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贯彻实施。酒店行业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和阐述层次,未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框架,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三)成本管理对象片面。

多数酒店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只是把材料费、人工费等有形的、短期的成本项目确定为其成本管理的对象,而对时间成本、信誉成本等无形的、长期的项目缺乏考虑,导致成本管理对象的残缺化和片面化,忽视潜在的损失。

(四)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降低。

酒店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酒店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对企酒店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

二、解决酒店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突破将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酒店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物资流程、外部采购模式、服务产品定位、财务运作模式、竞争对手及市场环境等的成本分析,有利于酒店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酒店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酒店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

(二)更新成本观念,合理设置机构。

采购部门与库房应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这样做会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第二,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三)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对象和内容。

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量化表现。只有对每一项成本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指标,并且对此进行考核,成本控制才有了现实意义。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针对性、执行性、挑战性等等原则,若指标过于苛刻,实践中便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若指标订立的过于宽松,很容易实现,那也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细化的成本考核指标。

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科学、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五)调动酒店员工积极性,提高人员素质。

酒店的成本管理是需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的。优秀的员工是服务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应发挥员工参与管理和主观能动性,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敬业精神,激励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篇10

论文关键词:R&,D投入,中美工业企业,差异原因,启示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条件下,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尤其是企业R&D能力的高低。如今,R&D在企业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成为了企业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研发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作为技术研发创新的源泉,企业非常重视R&D活动。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如今,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产品制造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R&D与GDP比值及R&D人员人均经费投入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要想促进我国的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Schumpeter(1942)认为,公司规模越大资源越多,越有利于公司R&D的投入,因为通常只有大企业才能够负担研发项目的费用,一些多元化且规模较大的企业具有市场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研发创新来取得市场。[1] Galbraith(1952)认为,大企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技术创新上,大企业往往是的有效的发明者和传播者,一些大企业组成的现代工业最有利于R&D活动。[2]Scherer(1980)也认为,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可以为R&D项目带来范围经济。[3]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既是从事科技活动的重要部门,也是中坚力量。因此,本文以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为例分析,通过对中美两国工业企业R&D投入的描述和比较,找出响国家工业企业R&D投入差异化的主要因素,分析我国工业企业R&D投入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美国的差距,针对如何缩小差距,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美两国R&D投入现状

(一)R&D投入总量和强度

1.总量和增长速度比较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而各国R&D经费投入总额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美国的R&D经费从2003年的2897.36亿元到2007年的3687.99亿元(本币),但年均增长速度较慢,约为3%,属于研发经费增长速度较稳定的国家;我国的研发经费从2003年的1539.6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4616亿元(本币),年均增长速度大约为14%,属于研发经费增长速度相当快的国家,从年增长速度看来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的R&D经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但从绝对量上看,我国的研发经费总额却与美国相差甚远,2007年美国的R&D经费为3687.99亿美元,同年,我国的R&D经费按当时汇率折合为487.67亿美元,仅仅相当于美国同年R&D经费投入的13%。

2.R&D经费投入强度比较

美国是发达国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经济总量相差巨大,因此仅用R&D经费投入总额作对比是不足以衡量两个国家的科研活动规模的。R&D/GDP是指当年的R&D经费投入总额与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一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国际组织与世界各国评价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首选指标,即R&D投入强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R&D/GDP小于1%,经济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创新能力;大于1%而小于2%,经济处于发展快速阶段,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大于2%,则经济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创新能力比较强。21世纪以来,我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突破了1%,并逐渐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仍然属于较缺乏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的R&D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2%以上,处于稳定发展阶段,2007年,美国R&D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约为2.68%左右,创新能力非常强,同年,我国R&D经费投入与GDP的比值约为1.3%左右,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在R&D强度方面,与美国的差距相当大论文格式模板。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国R&D投入总量不足强度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企业R&D投入的规模以及R&D强度。

(二)R&D经费来源情况

美国在R&D投入经费来源上,属于企业主导型。联邦政府对于整个产业界的技术研发活动及其他应用研究只是采取了间接推动的方式,在R&D活动中,政府充当的角色更偏向于政策引导者而非行政控制者。[4]这跟美国国情有关,稳定的政治格局,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促使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不畏艰辛开拓创新的社会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为R&D的投入提供了保障。2004年,美国R&D投入的经费来源中,企业投入占到了71.4%,其他渠道筹集了15.4%,而政府的投入仅仅只占了13.2%。在美国,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工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二十世纪中后期,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主体一直是政府,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属于自己的科技开发队伍,也没有最基本的科技研究装备,科技力量大多集中在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这种状态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据统计,九十年代初期,我国R&D经费来源中,企业经费投入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1990年,企业经费投入仅占全部经费的27.4%。1993年,在1.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独立R&D机构的也只有50%,R&D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投入的比例高达54.9%,仍然超过了一半的总经费投入。随着我国开始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并把科研重心由依赖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力量逐步转移到企业中去以实现企业产业化,以便更好的发展生产力。在R&D投入上,我国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企业投入比例超过50%并逐步增长,到2008年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已经高达71.1%(表1)。此种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成为我国R&D经费投入的主体,我国的R&D经费投入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

表1.中国R&D经费来源中政府与企业投入比例(%)

年份

政府投入比例

企业投入比例

其他投入比例

1999

32.4

34.9

32.7

2000

33.4

57.6

9.0

2004

26.6

65.7

7.7

2005

26.3

67.1

6.6

2006

24.7

69.1

6.2

2007

24.6

70.4

5.0

2008

23.6

71.7

4.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sts.org.cn/相关资料整理.

(三)R&D经费支出情况

1.活动类型比较

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其中,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新的发明创造也是基于基础研究产生的,因此,要想科学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它是一个国家实现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足,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不合理,都将制约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

图1. 中国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sts.org.cn/相关资料整理.

无论在地区上看,还是分行业看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工业企业R&D活动中试验发展占有绝对优势,但基础研究在我国企业R&D活动中几乎为零,恰恰与此相反的是,有证据表明企业创新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基础研究,这些本不以任何专门或具体的应用为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成果商品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5]据相关资料显示,三种类型的R&D经费支出占总经费的合理比例一般为:基础研究占总经费支出的13%—19%,应用研究占总支出的20%—25%,试验发展占50%—61%。

图2. 美国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sts.org.cn/相关资料整理.

2007年,我国基础研究占总经费支出的4.7%,应用研究占总支出的13.3%,实验发展的比重高达82.0%(图1),足以说明我国的R&D经费主要集中于试验发展领域,而最重要的基础研究的经费却投入甚少,导致了我国的R&D经费投入结构极不合理,直接制约了我国技术水平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2003年,美国基础研究就占到总经费支出的19.1%,应用研究比重为23.9%,实验发展则占了总支出的57.1%(图2)。

不合理的R&D经费投入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科技发展,据国家科技部统计的数据,我国近几年的专利授权结构中都是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发明专利仅占25%左右,并且多以模仿为主,自主创新的很少,所以难以申请专利,也难以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减小,说明了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6]但仍须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这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执行部门比较

R&D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一般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高等学校及其他四种类型。发达国家R&D经费支出都是以企业为主体,通常在60%—70% ,R&D成果转化率较高。因此,必须确立企业在我国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图3. 中国R&D经费支出按执行部门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sts.org.cn/相关资料整理.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最大,上升速度最快,由2003年的62.4%上升到2007年的72.3%,五年间上升了10个百分点,除此之外,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R&D经费支出都在逐年减少。

图4. 美国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sts.org.cn/相关资料整理.

而美国的R&D经费支出在各个执行部门间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徘徊(图4),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支出在逐年增多,但两国都在逐步趋于合理化。相比之下,美国其他执行部门R&D经费支出较多,百分率较我国的四倍之多,这也是美国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更为灵活的原因之一。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现状

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必须逐步提高,因为大中型工业企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重要部门之一。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指同时满足从业人员300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一)科技人员及专利产出

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R&D人员保持着持续稳步快速增长的势头,从2000年的三十多万R&D人员,到2005年的60.6万人,占到了全国R&D人员总量的44.4%, 2008年,更是达到了246.82万人之多,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2.1%。这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的研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企业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2008年已达158.9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13.4%,占企业R&D人员的比重达到64.4%,比去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人员队伍在不断扩大、科技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也标志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研实力在持续增强,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

专利是企业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之一,通过申请专利对知识产权即科研成果进行保护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获得创新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情况下,企业拥有专利数量越多,就表明其科研技术力量越雄厚,同时也标志着创新活动的活跃度越高,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200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1176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2772件;2005年,我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及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到了55271件及18292件,为五年前的4.7倍和6.6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由也2000年的23.6%提高到2005年的33.1%;2008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2.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4.4万件,分别比2007年增长27.3%和21.3%。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也标志着其申请专利的技术含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企业的研发投入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论文格式模板。“十五”以来,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353.6亿元到2005年的1250.3亿元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整体翻了两番,并且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2.5%上下;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间,增长幅度都连续超过了30%;到2008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投入经费2681.3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6.9%(图5)。这些数据表明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较快,投入强度相对保持稳定,也说明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图5.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变化(2000—200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sts.org.cn/相关资料整理.

另外,从2006年开始,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科技活动内部支出的比例已经超过50%,2008年达到53.2%;并且企业资金占R&D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80%以上,2008年达到了90.1%,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增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筹集科技活动经费的机制也已形成。如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也有效保障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技术引进及新产品的开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针对市场面向市场。一方面需要通过直接购买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即技术引进以及新产品的开发。

企业通过直接购买技术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缩短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技术引进按照技术来源地的不同可以分成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两种类型,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有所减少,购买国内技术经费逐步增加。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变化过程,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为245.4亿元,2003年达到405.4亿元,而2005年下降到296.8亿元,然而三年后的2008年技术引进经费又升至440.4亿元,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增长放缓。但是,随着国内科技成果的不断增多和国内技术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在迅速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由2000年的26.4亿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83.4亿元,2008年达到了16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24%,购买国内技术成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重要途径,这表明我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由高度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变成为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发展态势。

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推出改进的或全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和取得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创新活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经费由2000年的393.8亿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457.2亿元,2008年更是达到了3095.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6.1%,平均每一新产品项目的投入经费为255.1万元,比上年增加36.8万元。欣慰的是,随着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也在不断增加。这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还是很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的,因为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R&D投入差异化原因

影响企业R&D投入差异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外部市场的特征,国家建立的相关制度,企业本身的性质及其科技竞争力、研发机构的技术水平、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以及资金投入的来源等内外部诸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企业R&D的投入。

(一)企业外部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R&D投入的多少。较美国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企业R&D投入的现状仍不够令人满意。发达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发展稳,是因为其经济水平高,R&D投入占其GDP的比重高,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7]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新的发展。发达国家如美国可以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的前期及中期,以便于保障创新产出的优质高效,后发性强;而我国的R&D投入主要集中于对设备和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二次创新即是技术创新周期的中后期,后发性很弱。经济发展水平高,相对而言就有资金设立专门的R&D机构,在发达国家,百分之百的大中型企业都设立有专门的R&D机构,美国当然不例外,而我国设立专门的R&D机构的大中型企业仅占所有大中型企业的35%左右,三分之二的企业都没有专门的R&D机构与R&D人员。从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地区分布来看,总体上亦呈现出“东强西弱”、向中心城市集中的非均衡态势。[8]2006年东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为1215.2亿元,占全部研发投入的74.5%,东部地区企业申请发明专利2.2万件,占全部发明专利的83.3%,而中、西部地区上述两项指标所占比重分别下降到25.5%和16.7%,发展极不平衡,而我国的东部地区就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制约了企业R&D投入的多少,当然,企业R&D投入的多少也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

2.政府宏观调控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把有限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领域取得突破。[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从直接转向间接,调控的对象也逐步从企业转向市场,逐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协调下以间接手段调控引导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模式。由于R&D活动具有溢出效应,所以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激励政策支持企业开展R&D活动。政府的激励政策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减免税政策、直接补贴和低息贷款。有学者在对美国113家公司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税收减免政策对R&D的投入强度有重大影响,能刺激R&D经费的增加;也有学者通过对我国1994—2002年34个大中型企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政府资助对企业增加R&D投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10]但是,这些激励政策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也显现出了一些弊端,比如容易诱发腐败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并且政府资金比重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11]美国联邦政府对R&D活动的基础研究采取了直接资助的方式,对于产业界的技术研发与其他应用研究采取了间接推动的方式;我国在R&D投入方面,并未能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变,并且对基础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科技保障政策也不完善,这些都是影响我国企业R&D投入的原因。因此,政府应该逐步完善对企业R&D投入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与国际接轨,为企业在R&D应用领域的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企业内部环境

1.独立研发机构的水平

2008年中国R&D经费中71.7%来源于企业,而且企业的R&D经费支出也达到了73.3%,单从数据上看,与欧美等国相比差别不大,表明企业已经是我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但事实上,我国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仍然很低,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仍不理想。美国近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70%,而我国近年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仅在50%左右。企业研发主要应该产生专利,但中国专利的绝对数量和质量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都与企业研发机构的水平有关。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而在我国,为数不多的企业拥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但往往都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团队弱等弊端。研发规模上不去,产出自然不理想;技术水平低,自然难以申请专利;跟踪模仿多,也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R&D投入产出的影响固然重要,但研发活动是需要一定技术积累才能取得突破,既要资金也要技术,并不是把钱投进去了就会有成果,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是重点,研发机构水平的高低是关键论文格式模板。

2.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的形成决定了企业的类型,随着全球网络的形成和新型企业的出现,技术和知识在企业股权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股权集中对企业R&D投入有正向促进作用,股权集中度是指全部股东因持股比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股权集中还是股权分散的数量化指标,股权集中令公司所有者相比企业的短期收益回报更加倾向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回报。理论上,R&D投入金额的多少以及研发的成功率都会增加企业的股东报酬率;反过来,由于股东报酬率的提高,企业积累更多的资金,企业也会有更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动力。[12]相关研究还表明,股权集中可以控制董事会,提高大股东的监控能力,股权制衡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企业R&D的投入,但往往一些企业的法人大股东与被投资企业之间都有着商业关系,他们会去影响控股企业经理人的R&D决策从而影响企业R&D的投入量,因为他们可以从被投资企业的R&D活动中获得溢出收益。此外,股权集中在不同的股东手里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国有股权集中并不利于企业R&D的发展,中国企业的股权结构之所以对企业的R&D投入有着特殊的影响,就是因为在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国有股权占了较大比重。然而事实上,国有控股并不利于R&D的投入,因为国有持股比例越高,科技创新能力就越低。

3.企业家素质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策略与未来方向的最终决策者,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家的素质在整个R&D投入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衡量企业家的主要指标不是人格魄力,而应是其形成制度的创新能力,企业家的能力应具体化为企业运行的制度化机制。[13]一方面,企业家的决策主导着整个企业的R&D投入,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必须具备出色的决策能力并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有着熟练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能够更好的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来发展企业的科研活动,提高企业R&D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应该选择与企业R&D活动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这时企业家就需要合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来建立以人为本的R&D人员管理体制、完善人才激励与培养机制、为R&D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R&D团队的凝聚力、广泛培养或吸引海内外人才、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与竞争等。同时,国家政府方面也可以建立一些相关的企业家人才库和企业家市场,为企业的R&D活动提供人才,以保障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好更快的实施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在R&D投入及科技产出等方面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两国R&D经费的投入强度、来源、结构以及相关的制度、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的R&D投入总量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R&D强度也在逐年提高,但是与美国相比仍然很低,并不足以支撑高端技术的R&D活动以及进行技术储备。影响R&D投入差异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府建立相关制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环境

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军事分布也是影响企业R&D投入的因素,因此需要国家应建立或完善相关的制度,为企业的R&D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保障企业R&D活动的顺利实施;并且政府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是实施税收减免等制度刺激企业设立或完善他们的R&D机构,加大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为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务必做好防范。

2.优化各地区产业结构,保证各地区平衡发展

与地区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有关,我国各地区的工业企业发展极不平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因此在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应尊重市场取向规律,坚持效率优先原则,避免无谓的资源浪费,从而调整产业结构或是提高对该地区的R&D投入规模及强度,并调整优化各地区工业企业的R&D投入,以保证各地区平衡发展全面发展。

3.加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创造性和新颖性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决定因素,要想取得更多的研究成绩,要想申请更多的专利,要想保障企业的收益,就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企业的R&D机构必须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企业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产出的高效优质及研发机构的良好运作;同时企业家也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创新。

5.加强企业与企业、研究所、高校之间的合作

企业可以加强其与企业之间、与研究所之间、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以提高企业的R&D能力。因为,在R&D合作的一般情形下,技术兼容性程度越高,成本降低的幅度就越大,其创新动机也就越强;并且,如今发达国家的企业正在积极通过各种联盟形式强化已有的竞争优势,其中R&D联盟已成为重要的技术来源,出于同业竞争等原因,国内企业往往习惯于各自为政的独立研究,这也是至今许多产业、产品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重要成因之一。[14]因此,我们可以在企业与企业、研究所、高校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和联合开发,各展所长、互惠互利,在增强R&D实力的同时,还能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整体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这对企业的技术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总之,要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我国的工业企业R&D投入就仍需加强,R&D活动就仍需完善,我们必须学习借鉴美国政府或是美国工业企业本身所施行的一些R&D投入方面的举措,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走一条适合我国工业企业的科技之路,逐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技术,从而更好的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J.A. Capitalism,Socialism andDemocracy [M]. London:UnwinUniversity Books.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