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3 07:2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广泛和深入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我知道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身上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迎接时代的挑战。为此,特制定本学期个人计划如下:
一、师德方面
(一)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身边的一实验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永不满足的钻研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与时惧进的创新意识;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认真踏实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规范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教师威信。详细了解学校制度,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规范和要求。长期坚持,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德育方面本学期德育工作以构建魅力德育为目标,以行为习惯养成和法制安全教育为重点,力争通过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细化、德育工作的长抓不懈,从而在德育实效上有所突破,最终能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魅力学生。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我的特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喜欢信息技术,热爱信息技术。
二、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其次是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追求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方面
1、积极实施学院教学改革,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学期中,在教学中我将对教材要认真分析,整合个工作流程模块,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争取本年度能有1-2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交流或获奖。
2、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从教育科研过程上来看,参与教育科研就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比如,课题的确定、论证,研究的实施,报告的撰写,无不需要广泛地学习多种理论,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飞跃式的。这样的教科研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可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在本学期里我将自主寻找与专业教学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制定既有前瞻性和研究水准,又有具体措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认真实施研究方案,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更有利于自己专业课教学。同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确立课题,作好笔记,及时反思。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文学素养,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及时把自己的文章感悟上传博客。
四、努力争取尽早完成研究生学习学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
五、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加强自身建设。
2、请领导、同行多听课、多指导,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王晓梅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
一、概述
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本纲要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订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也是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五条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在历届校领导的指导和大力扶持下,在体育教学部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下,我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历了一个从不断认识、不断改进、不断探索,到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素质教育和体育社团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国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视角全面认识体育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厦门大学新一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课程教学形式。结合课内外的多种自主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需要学生做什么,变为学生根据自身状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2)放开修课时间限制。改变以往学生只能在大一、大二修完全部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修课,除大一第一学期要求修完规定的基础体育课1学分外,其他3个学分均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修完,不再对大学体育课课程的修课时段做限制。
(3)获取学分途径多样化。除大一第一学期1个学分外,其它3个学分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获得,一是学生通过正常的体育选修课获取学分;二是通过特色项目来获取学分。特色项目学分:是指学生根据专长自选特色项目,如游泳、马拉松项目等。选择特色项目的同学必须要参加体育部组织的测试并达到规定要求,或者直接获得体育部认可的相关体育运动奖项。一个特色项目为1个学分。
二、课程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技能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课程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体育课程设置
充分考虑我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师资队伍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剔除和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增加了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地方性和文化底蕴厚实的运动项目。目前,体育课开设的运动项目有:篮球、篮球裁判、排球、软式排球、排球裁判、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游泳(冬泳)、太极拳(剑)、武术拳械、跆拳道、形意拳、八卦掌、木兰拳(扇)、自卫防身、散打、形意强身功、舞龙舞狮、健美操、形体塑造、瑜珈、体育舞蹈、街舞、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健身健美、马拉松、体适能、保健与康复等35门课。
四、体育课程学分设置
体育课程设4个必修学分,除大一第一学期必修1学分外,余下3个学分可在大学期间的任一学期完成;可以是任选课学分或特色项目学分,详见体育课程考试内容构成与说明。
五、体育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体育课成绩由学习态度、专项成绩、身体素质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定量或定性的评分标准。体育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60以下)。
六、体育课程要求:
1、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求,体育课程未修满规定学分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肆业处理,只有在新学年补满必修学分后,方可补办毕业证书。
2、体育课程不及格只能重修,不能补考。如因运动受伤等原因,经任课教师同意方可缓考,并在新学期开始前三周进行补考。
3、体育课程缺课(见习、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该学分必须重修。
4、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与康复体育课,参加保健体育课学生需持医院保健科,在开学前3周转入保健班学习。学期成绩评定在成绩后注明“保健”字样。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主要工作以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为中心,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观念和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以研究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法指导,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新的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新理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高中语文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摸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力求优化我校语文教研的内容和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教研体系,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把握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争取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校本科研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工作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运用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主要工作与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加强对考纲和应试目标的前瞻性思考与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和领会语文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不断革新个人观念和课堂架构,仔细研究教材,努力做到深入浅出。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提高语文成绩。在课堂上,根据高一学生实际情况,要多提问,多鼓励,让学生自主回答和解决各种遇到的问题,促进课堂的高效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3、充分利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力量,不断通过听课、学习、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4、继续学习、经常借阅各类业务刊物,勤做摘记,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强力推行课前3分钟朗读、古诗词吟诵、名言警句积累以及练字等训练。充分利用校图书室和班图书角,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使学生在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加强平时小练笔的指导。
6、精心设计作业,寻求的作业途径。提倡布置选择性、层次性、实践性、趣味性的作业,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批改、评讲应做到细而勤。
篇2
【关键词】高职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 实训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72-02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与化工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在校内实训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在校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有些技能和素质必须在企业真实的岗位条件下才能很好地掌握。校企合作实训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校和企业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设备、资源、人才和环境优势,将学生的技能实训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基于此,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不积极。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一定的平台,但在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中都较难实现这一教学过程,有时还面临矛盾的局面。虽然校企合作实训教学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培养渠道,同时作为一种廉价甚至是免费的劳动力,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但化工企业生产与其他很多行业不同的是其安全保障性,由于学生不是熟练的操作工人,企业在学生上岗前都要对学生培训一段时间,内容包括公司制度、安全制度、注意事项等,然后再由相应岗位上的熟练工人带着学习操作后,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生产设备。由于化工多涉及强酸、强碱及腐蚀性原料,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往往成为企业的心理负担,与学生实训带来的效益相比,很多企业不想背负学生安全事故的心理负担,因而对校企合作实训敷衍、不积极甚至拒绝建立合作关系。
(二)实训内容与岗位设置不配套。一般来说,实训岗位由多个不同的专业岗位组成,以河池市金兴化工厂2-甲基-5-硝基咪唑的生产为例,包括环化、浓缩、硝化等岗位,每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和在岗时间都不一样。学生初到企业生产一线,操作技能不娴熟,如果直接参与设备操作,就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允许学生实训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组成一个整建制的岗位,只能在保证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岗位上,有些岗位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关系不大(比如包装岗位),且操作内容有时主要是体力活,但为了合作大局,学校一般都会服从,造成学生实训的分散和专业不对口,实训效果与实训要求相差较远。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校企合作实训不衔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习的梯度制订的,很少考虑到学生实训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入学第一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才是无机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实训一般集中安排在大三进行,缺乏与企业生产在实训时间节点和课程实训内容方面的衔接。企业的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导致有时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少而难以接纳学生实训,在企业订单量大的时候,学校却因为人才培养方案时间安排不衔接而难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目前,化工生产企业一般采取“三班倒”8小时工作制,时间相对较长,且岗位较为分散,学生一般难以一起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一般不允许学生随便换岗,因此学生只能掌握其岗位的技能,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和任务有较大的差距。
(四)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训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处于改革阶段,教学更加注重专业实用性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学到专业技能,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内容。但是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两种思想:一是有的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在学校上课,没必要到企业吃苦和体验,或者去企业看看就行了;二是有的认为在企业实训,为企业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应该有报酬,不愿意去没有给学生提供报酬的企业,甚至误以为学校将学生送到企业干活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在带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训时,有相当部分学生有抵触情绪。
二、对策
基于上文讨论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加以解决。
(一)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目前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政策鼓励,一般都是学校对校企合作比较积极,而企业的态度却比较平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实训对企业来说很多时候是一种负担,即使能够帮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将来学生就业也不一定会选择该企业。如果能有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那么校企合作实训就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合作背景和条件。例如,对于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对在合作企业单位中就业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代偿学费贷款的优惠。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实训人才培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尽快出台。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实训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并且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化工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高层能够签订长期合作稳定关系的协议,例如校企合作实训协议与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并建立合作委员会,通过会议协商和确立校企合作实训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实训能够实现双赢,避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1.建立“厂中校”,即企业可以在工厂中建立一个小型的化工产品生产实验基地,将该企业化工产品的生产小型化、教学化,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开展专业对口的生产实训教学,又能够让学生利用企业设备开发新的化工产品,或者为企业生产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所得的成果或创造的价值归企业所有,并视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既能够满足实训教学,又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从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训经验来看,企业很希望学生在实训期间,能够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或者提高产品质量。
2.建立“校中厂”,学校可以利用校内的实训设备(例如浓缩、干燥、离心分离等设备)为企业做一些简单的产品工艺处理,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在校企合作实训过程中成为生产伙伴关系,又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情境以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和生产要求对设备和模拟岗位进行设置,补充一部分难以在企业中完成的实训教学,尽可能让校内的技能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不断完善校内模拟情境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3.加强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的合作。一方面,实行教师、工程师互派,由企业定期指派工厂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或者管理者到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培训,在生产一线中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成为既懂得生产技术又懂得教学方法的技能型教师,同时学校利用校内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部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就能形成资源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最终形成稳固的校企合作实训关系。
(三)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的内容。教学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都是由系部教研室讨论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实训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实训的内容和时间与企业实际脱节。因此,在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与企业共同研究,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分解成相对应的专业岗位,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操作内容、操作要点、实训的时间等内容,在整个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中分不同时期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课程模块进行分配,保证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时间上互不干扰。
(四)加强学生实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学生对于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缺乏足够的专业认识和思想认识,因此,必须加大对校外实训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从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和未来就业的角度去认识校外实训,正确认识岗位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在实训期间应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学生由于思想浮动而影响实训效果甚至人身安全。应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学生实训管理制度,形成共管机制,如学生上岗考勤、厂内日常生活管理、技术培训时间安排等,由学校和企业有序地进行安排,并派专人负责。
【参考文献】
[1]李桂平,黄有全.高职顶岗实习与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科技信息,2010(29)
[2]蒋丽芬.化工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J].职教论坛,2010(35)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403)
篇3
摘要:通过对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的叙述,说明教师应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高校教师。
关键词:高校教师;权利;义务
当前社会教育日渐发展,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当前形势的必然。高校教师是当前教育的带头人与领头雁,他们是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关注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发展程度与否是人类文明发展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工程师由原来的臭老九,变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驱者,充分显示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目前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教育法规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日益显得重要与尖锐。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争当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并意识到自己作为教育者应行使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一、高校教师的权利
法律意义上的教育权利是指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并为法律所确认、设定和保护。它包括学术自由权和要求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包括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和受侵害时诉诸法律以确认和保护其权利。
(一)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权。
教育教学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只要是存在教育教学资源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教师行使教育教学权利的用武之地。这种表现形式以德育渗透,率先垂范为先;以点拨学习,指导实践为本,以开展活动,总结收获为基,以交流合作,齐抓共管为高。
(二)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权。
约翰.S.布鲁贝克说过“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这说明高校教师有发表自己学术上的个人观点,有权加入依法成立的学术团体,并在其中从事学术交流等。当然这种学术自由权不是绝对的,也是有限制的,当前学术自由以不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和自由为限。
(三)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权。
高校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不久前,有一位同仁在高校管自己的学生时,受到一个学生的讽刺和语言上刺激“你没有资格管我”,同仁倍受打击,他认为管理自己的学生受到这种气真是让人不好理解,其实“教育教育,既要教还要育”,管理自己的学生也是育人,高校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教师“教是为了不教”, 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又要注意学生发展进度和力度。
(四)高校教师的报酬待遇权。
前不久在我任职的学校,为教职工建上经济适用房,各教职工大受鼓舞,社会与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工资,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对高校教师报酬待遇上以宪法形式赋予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是保障劳动都生产和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当然还包括教师的医疗和养老都是高校教师待遇权的提高。
(五)高校教师的民主管理权。
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监督、听取、讨论对学校领导提出意见,同时可以参加学术组织行使学术管理,为学校行政决策提供咨询。
(六)高校教师的进修培训权。
教师进修权是教师职业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教师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
二、高校教师的义务
法律上的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对教师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教师的义务是依法产生的,并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教育法》规定的教师“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作为教师义务的纲领性的概括。而《教师法》则对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
(一)教师应当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
这项义务是对教师提出的遵守法律法规和践行职业道德两个层面的法律要求。首先,教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这一全体国民的普遍行为规则。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下一代建设人才职责的承担者,不仅应履行自我的守法义务,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和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身心发展状况。教师一方面要以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熏陶式的教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更令人信服的。因此,教师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休养,为人师表。
(二)教师应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
这项义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其次,教师要遵守学校和其他教育管理部门的各项有关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执行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再次,教师应依法履行教师聘约中约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教师不按聘约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受损失的不仅是学校,而且还有学生。因此,将其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师应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
这项义务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而且要注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社会主义引导。主要包括:教师应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应当依据宪法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法制等公民基本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有包容力和创造性的世界公民。
(四)教师应当履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在法理上是平等的,都是国家公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主要包括:教师应当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的法制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学生隐私权等学生的正当利益。
(五)教师应当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这项义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有义务对在教育教学范围内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进行制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次,教师有义务对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抵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师资 队伍建设 优化结构 培训学习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68-01
高职教育中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提高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是教学工作的保障,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 优化人员结构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师资面临着人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的音乐教师年龄结构偏小,职称以助教、讲师为主,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偏少。这样就造成师资梯队不合理,整个队伍活力有余,而教学经验略显不足。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注意从相关专业机构引入一些高职称、有经验的人才,纳入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将现有的教师送出去参加知名高校或音乐团体的专业培训,增加其教学经验,以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师资质量。
2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较之一些热门的、技能性较高的专业,多少略显“冷落”。加之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热情下降、专业能力不强,造成教师的很多专业内容讲授不下去,甚至教学任务都不能按时完成。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工作缺乏信心,对未来缺乏雄心,影响个人和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各高职院校要明确音乐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强化音乐教育在学生艺术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音乐师资队伍在整个高职师资队伍中的地位,为老师创设条件,参与社会化的文艺活动,参加文化团体的演出,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的机会,将自己的音乐专长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是走出校门,为社会发挥更多的光和热,提高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荣誉感。
3 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过去几年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带来一系列问题,体现在内涵建设层面,教育质量下降、师资水平不高。为了尽快提高师资水平,要拓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首先,学院要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批次送教师到相关专业机构和大学进修深造,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拓展音乐专业眼界,增加教学经验。其次,教师要深入行业、音乐机构、音乐团体学习锻炼,了解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目标、有针对性培养学生,锻炼职业能力。
4 加强科研培训,提高音乐教育师资专业研究能力
科研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不但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同时大部分人还承担全院公共音乐课的教育任务,每周10个学时的工作量很难抽出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同时选题范围狭窄、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为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要从制度层面做好音乐教师科研工作计划,将经费研究条件向这一方面倾斜,使他们能够在主观上提高认识,客观上有能力、有条件做好科研工作。同时要开展科研能力培训提高工作,帮助老师们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教学研究、专业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选题和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5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做好教师评价工作
教师评价关系到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以往的教师评价,制度不明晰、措施不得力、评价不关痛痒,起不到应有的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为了使这一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做进一步的改革。一是要整合评价内容。把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培训工作量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做好百分比分配,制定评价标准。二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教师互评、学生评价、质检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三是将评价结果和教师业绩相结合,评价要定出品质优劣和分层分等,薪酬和奖励挂钩,起到激励作用。
6 结语
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完成的。师资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问题的迫切性、重要性,做好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最终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束华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5):83-84.
[2] 郭俊.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压力源与缓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3):81-82.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招聘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从1999年的民办二级学院到今天教学、管理等都已经基本独立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已经有十一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十一年里独立学院不断摸索着前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独立学院。可以说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招聘工作计划性不强,没有做好长期规划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招聘工作都是每年10月份左右启动,先是由各教学单位报需求计划、要求等,再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并制定招聘信息。每个教学单位基本上是根据当年的教学情况以及来年的教学需求来确定当年的需求专业和人数,没有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人力资源部也没有与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做好经常性的沟通,这就导致招聘的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对于哪些学校有所需专业毕业生,哪些学校所需专业毕业生质量高没有很好的掌握,招聘信息的没有侧重点。
(二)应聘人数不均衡,筛选简历难度大
个别专业应聘人数比较多,大多数专业应聘人数不能满足要求,筛选简历的选择空间不够大,不能够选择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这主要是因为:
1、招聘渠道单一。目前独立学院出于控制招聘成本的考虑大多采取在本学院网站招聘信息,通过与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参加一些费用不高或者免费的招聘会等方式宣传本学院的招聘信息。渠道比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大,很多有志于到独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毕业生不能看到或者及时看到招聘信息。
2、独立学院的吸引力不够强。我国目前高校数量比较多,毕业生对于一些同城的独立学院也不甚了解,对于外地的独立学院更是不了解,甚至有些都没有听过。他们对于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模式、待遇等问题还不够了解,所以来独立学院工作的兴趣不浓。
3、专业就业情况不同。英语、思政类专业每年毕业生比较多,就业相对困难,所应聘的人数也较多;播音主持、刑事诉讼法等专业每年毕业生较少,就业又相对容易,所以应聘人数很少。
(三)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少于计划人数,录用决策困难
筛选简历的过程大概是人力资源部对于收到的简历先进行初步筛选,将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应聘者淘汰,然后交由各教学单位负责人进行最后筛选确定试讲人员名单。总结多次的招聘发现,最后来面试的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比常常不尽如人意,某些专业甚至出现过无人来参加面试的被动局面,这就给最后的录用决策带来了困难,考虑到多种因素难免会出现“矬子里拔大个”的现象,最后录用的人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比较满意的,这很有可能致使将来录取者并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给双方带了损失,同时也可能无形中浪费了招聘的机会成本,因为在没有被选择面试的应聘者中或许有比已录用的更优秀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后来参加面试人数不尽如人意呢?
1、招聘方信息的不对称。对于招聘方的学校来讲,确定拟面试人员名单只是通过应聘者提供的材料,对于材料的真实性、应聘者的教学能力、对于来独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期望、目前应聘者的就业情况都不能很透彻的了解和掌握。最后通知面试时才知道已就业或根本没有意愿来面试,来面试又发现根本不适合教学工作。
2、应聘方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应聘方毕业生来讲存在“广撒网”的心理,看到招聘信息只要是和本专业相关的就投递简历,而不是在详细了解了用人单位的情况、招聘岗位的要求等再慎重投递,这就导致一部分应聘者根本不符合招聘岗位的要求而被淘汰,一部分应聘者误以为是母体校在招聘。当通知其面试后才去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发现和自己的期望不一样而不来试讲。还有一部分应聘者存在诚信问题,当招聘方通知其面试时爽快的答应,但真正到了面试那天又不来,提前也不通知招聘方。
(四)签约率不能令人满意,给后续工作带来压力
每年的招聘工作中都会出现学校经面试合格同意录用应聘者,但是应聘者放弃学校的情况。一旦进入签约这个阶段就意味着学校已经选择了应聘者,所以导致不能顺利签订就业协议的主要原因基于应聘者。可能面临的选择不止一个,他要综合考虑单位的地理位置、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而做出决定。一般学校会给一周左右的时间让应聘者考虑,这时对于招聘方的学校来讲比较被动,因为可能一次面试中不止选中一位应聘者,由于名额的限制所以只能录用一位应聘者,往往有时候的结果是排序第一的应聘者不来的同时第二位的应聘者也找到合适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是没有招到合适的人选。
(五)入职前后表现不一
招聘是否成功并不是签约的毕业生都顺利入职报到就结束了,还要看其入职后能否胜任工作,工作中的表现如何。发现一些毕业生在入职后存在前后表现不一的现象,对于那入职后比面试时表现好的毕业生,是应该感到欣慰的,但是对于那些入职后表现不如面试时的毕业生,就应反思原因。通过分析与交流发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产生了懈怠的心理,觉得反正已经进来了,不会再被轻易辞退,所以在教学中没有面试时准备的那么认真,认为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就可以了;二是心理落差,工作一段时间发现学校的福利待遇、管理制度等和当初介绍的或是自己期望的不一样,需要没能满足,所以没有了努力的动力。
二、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招聘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招聘计划
人力资源部应该与教务部以及各教学单位共同合作,对目前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情况有很好掌握,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制定一个3―5年的招聘计划,对于每一年需要招聘的专业、人数、对应聘者的要求要明确。人力资源部根据计划做好招聘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对于所需求的专业哪个学校毕业生质量好,数量多,所需求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以便将来招聘信息时有侧重点;要经常及时与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沟通以明确对应聘者的要求,以便将来筛选简历时更合理,为各教学单位的负责人减轻工作量。总之,保证每年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使招聘工作按计划有序的进行,避免因人设岗。
(二)提升独立学院的影响力
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要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要鼓励并支持在校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获得好的名次;提高教职工满意度,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口碑等等。
(三)充实招聘信息,拓宽招聘渠道
招聘信息要包含学院的简介、工作条件、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应聘方式及流程等,使应聘者看了招聘信息对于应聘的相关事宜就能够基本了解。
招聘的渠道不应过于单一,除了在本校网站上招聘信息外还可以有以下渠道:
1、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是目前独立学院用的最多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既节省成本又比较有效,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第一渠道就是本校的就业信息网,但目前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只是将招聘信息以邮件或传真的方式发给就业指导中心,其实对于那些所需专业毕业生数量多、质量好,尤其是紧缺专业的学校应该联系更加密切,以便更好的宣传招聘信息。必要时可以去学校做一次宣讲会,以吸引更多的应聘者。
2、专业招聘网站。要想吸引更多的应聘者除了以上方式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和所有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学校的招聘又与企业的招聘不同、招聘人数没有那么多、次数也没有那么频繁,所以像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这样的大型网站是不适合的,一些免费的或是费用较低的专项招聘网站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应届生求职网、中国研究生人才网等等。
3、招聘洽谈会。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针对高校教师招聘专场的招聘洽谈会,在洽谈会中。单位和应聘者可以直接进行洽谈和交流,节省了单位和应聘者的时间。通过洽谈会,不仅可以很好的宣传本校,还可以了解其他学校的人力资源政策和人才需求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预算情况选择一些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招聘信息。
(四)适时引入电话面试
为了让应聘双方更全面的了解彼此,建议在人力资源部初步筛完简历后,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先初步筛选一下这时比例可以控制在1:10到1:15左右,人力资源部对于这部分应聘者先做一个电话面试,对于他们目前的就业情况、对独立学院的了解、来独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的意愿、教学经历等先做一个了解,对于下一步的安排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应聘者有所准备,然后去除一些已就业或是没有意向来面试的应聘者,将情况报给各教学单位负责人,最终确定面试人员名单,建议参加面试人数与计划招聘人数比为1:7左右,以便更好的选择。通过电话面试使双方进一步了解,从而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后果。
(五)采取各种方式留人
一般在确定录用人选后签订就业协议之前学校都会安排一次面谈,学校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将本校真实全面的展示给应聘者。
1、应该就拟录用的毕业生所关心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户口、继续教育等相关政策做以详细介绍。
2、要介绍本校的办学特色、定位,要挖掘本校的长处,充分利用并大力宣传自身的优势。如独立学院为有志脱颖而出者搭建了成长的平台,稳定而良好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低的入职门槛,略显轻松的科研压力等等,都有助于应聘者做出最终的选择。
3、应该带领拟录用毕业生在学校里参观一下,尤其是将来要工作的部门,让他们对于学校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一个了解。还可以和相关负责人面谈一次,详细了解将来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空间等,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尽量避免将来因为某些没有了解到因素而导致心理落差或离职。
(六)做好入职后的培养与考核
招聘工作其实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并不是毕业生入职报到后就结束了,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要做,招聘成功与否主要还是看招进来的人是否能胜任本岗工作,完成的如何,是否稳定。因此,入职后的培养与考核十分重要。
1、基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构成特点来看,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兼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而专职专任教师基本上都是硕士刚毕业,几乎没有过教学经验或者有过短暂的兼职教学经验,面试通过只是证明他们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潜力,能否把教学工作做好还需要学校的培养。所以应该为新入职的毕业生配备一到两位指导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
2、对于新入职的毕业生应当严格考核,一般学校对于新入职人员都有三个月左右的试用期考核,这三个月内他们还是比较紧张的,工作都会很认真。但是一旦试用转正后一部分人就会出现懈怠的心理,课上内容准备不充分,不写教案等等,因此对于新入职的毕业生工作的第一年一定要做好考核监督工作,让刚刚参加工作他们培养一种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工作态度。
总之,科学高效的招聘是构建一支优秀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基础,而构建一支优秀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则有利于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的提高,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自身实力,创建自身的品牌,实现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中.高校教师招聘工作浅议[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
篇6
一、卓越的核心。在于心灵的成长
美国著名哲学家马欣格林曾经说过,卓越的内涵在于心灵的成长,而阅读是提升心灵成长的最佳方式。我园以“书香校园”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阅读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丰富教师的阅读经验,引领教师爱读书、会学习、敢表达、能创造。书香校园的建设更注重“香”这一精神氛围的营造,更加关注阅读过程给教师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动力支持。我们引导教师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讨论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全园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读书活动使得教师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朝着卓越教师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二、卓越的表现。成就适宜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
我园将园本课程建设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园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从本地、本园教学与课程研究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因此,我园所追求的不仅要有自己的课程,而且要有适宜自己的课程。教研工作是幼儿园园本课程探索的重要过程,也是体现教师能力的关键。针对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我园尝试开展了“一思、二说、三想、四练”的教研模式。在市学科带头人的组织下每周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观摩活动结束后,首先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环节突显了教师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提高,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随后,由学科组的其他教师围绕教学活动进行评课。针对其中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研讨结束后将参加教研活动的感想形成书面评析,并将新知识、新理论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互助交流、领会感悟和教学实践四个环节全方位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水平,鼓励着每一位教师朝着卓越教师的方向努力,
三、卓越的成长。依托园校互助的科研模式
卓越教师必须能够以研究的眼光去探索、发现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探索发现,最有效的证明方式就是参加科研活动。因此,我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指导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参加与幼儿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为此,我园构建了扇状的科研模式,改变以往只有少数人主持课题、参与课题的局面,由主持过国家级、省级课题的人员申报课题,带领其他教师申报总课题以下的多个市级子课题,扩大参与课题人员的面。在课题结题以后,申报市级课题的人员再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而以往参与过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学习、操作之后再申报市级课题。如此循环往复,我园的课题研究模式就像是一把扇子,参与人员越来越多,科研水平向纵深发展。我园还依托于本地师范学院的高校教师队伍,为我园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构建平台。我园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本地师范学院开展的卓越教师实验班不谋而合,因此在实践中探索了园校互助的模式。一方面,幼儿园作为高校卓越教师班的实践基地。幼儿园的领导和骨干教师成为卓越教师班的校外导师:另一方面,幼儿园依托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参加高校的理论学习,积极参加高校中与幼儿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
篇7
关键词:教研活动;教师素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09-02
高校教研室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相近的课程组合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研究组织,是直接承担教学任务的基层单位。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对加强教研室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情况的现状
(一)教研室活动计划制定不科学、落实不到位
教研室活动计划是教研室依据系部工作计划,结合本教研室专业特色,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制定出来的关于本教研室本学期教研活动开展的规范性行动纲领,包括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要求三个基本要素。有的教研室并没有将教研活动计划的制定工作当做一项常规工作来做,单纯的为了检查而草草了事,导致教研室工作计划空洞且脱离实际,完全不能成为教研室活动开展的行动纲领。有的教研室虽然提交了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但却不能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推进工作,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或随意改变教研活动内容,或调整时间、或取消活动,教研活动没有抓落实。
(二)教研活动参与度不高
教研活动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任何一项教研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活动组织,分工负责、集体参与。有的教研室主任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未能在教研室活动经费问题上,积极主动提交活动经费预算表或向系部争取相关的政策,教研活动无法有序开展。有的教研室组织一次活动基本上是教研室主任唱独角戏,作为教研室活动的主体的其他教师既没有参加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没能享有确定活动主体的参与权和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选择权,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参与,完全忽略了教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准,主题脱离实际,整个活动既没有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也没有涉及到教师工作中的疑惑,完全将活动主体从活动主题剥离了出来,严重遏制了教师内在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教研活动难以取得实效。
(三)教研活动开展的效果不好
教研室活动开展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原因有二,第一,在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上简化活动过程,如公开课变成了随堂听课,省去了讲课教师精心设计准备公开课的过程、省去了听课教师集体评课的过程,如此一来既体现不出讲课教师的最高教学水平,也发挥不了公开课的“示范”作用。第二,教研活动形式滞后,没有优化教研活动过程。如在教法研讨、听课评课、教学比武、经验交流等一些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中仍然没有结合网络、案例以及教学行为反思等一些“泛研”的新思路,新时期走老路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如何以开展教研活动为抓手,达到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把握“把教研活动管起来,让学习研究实起来”的发展策略
教研活动简单的说就是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紧密相连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室作为高校三级管理体制下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把教研活动管起来,让学习研究实起来”的发展策略。第一,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办法,让教师有章可循。第二,建立一种教研氛围,唤醒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形成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研活动、关注教研活动的习惯。教研室主任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真抓实干,把教研活动真正的管起来,起到“领军人物”的统帅作用。
开展教研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过程。教研活动主题一般都源自教师本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发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真正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算是活动好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接着是选择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的活动方式,再后续跟进时刻关注问题解决的效果,与教师达成基本的共同行动。教师自觉地投入研究才能在活动前积极准备,深钻教学研究活动内容,加以好的活动形式和跟进,就能取得研学并举的实效。
(二)坚持“让教研活动活起来,促进教师素质升起来”的发展路线
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是为了帮助教师搭建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营造一种合作、互动、愉悦、主动、相互支撑的环境,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讨、对话模式。在实践中要想加大教研创新力度,提高教研质量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手段,让教研活动全方位活起来。
一是更新观念,借势推进。充分借助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各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各级优秀教研室评选的有利契机,争取出台的相关政策、引入工作资源,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优化推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二是创新思维,实现转型。开展教研活动一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同时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就必须实现由被动的应付型向积极主动探索型的转变、由单一的教学型向研学复合型的转变、由经验型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型的转变。三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特色活动的互促效应。教研活动主题来源于教学、教师本身,讲求学习和研究有机结合,做到教研活动与教学研讨、教师培训、青年教师研修的有机结合,就可以进入一个教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教研的良性循环。
(三)实现“让教研活动亮起来,深化教学改革”的发展目标
教研室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培养优秀教师,形成优秀教学成果、优秀课程、优秀科研成果的沃土。要想让教研活动成为学校教研教改的亮点、系部教学工作的亮点、教研室工作的亮点,就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围绕学科教学特点,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优势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开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教研活动,以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争做思想的先行者,让头脑先亮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带头人的引领和帮带作用,鼓励并激发教研组成员加入到教研活动中来,引导教师强化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研活动和关注教研活动的意识,做思想意识的领跑者。其次,争做学习研究的先锋,让行动亮起来。主动学习与教研活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克服惰性,自觉地投入到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中,深钻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最后,创先争优,让效果亮起来。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将教研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常态化、日常化,改革开展教研活动的评价方式,将学校以及系部日常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加以有效渗透和融合,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创建先进基层教学组织,争做优秀教研室。
高校教研室应该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师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温进坤.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工作水平[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6):401-403.
[2]吴霞.高等院校学科级单位开展多元化教学研究活动的构建及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26-29.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是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所谓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管理行为、创新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去指导管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在新时期,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思想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且逐步完善其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1.以学生为本
(1)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创造,突出关爱,全方位育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生命线,为学生提供越来越满意的高质量服务,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最好选择。
(2)必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树立科学管理教学工作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提高管理教学,以管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到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为学生办理事务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3)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生配合教学管理,建立多种互动沟通渠道,对教学管理提意见、提建议,建立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使教学管理更符合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力度,构建一个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透彻分析的可操作体系,使学生深刻把握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力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加强高职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再次,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也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教师为本
(1)教师与教学管理实现互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是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必须处理好教师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因此必须明确教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责任者之~,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2)教学管理要从教师出发。第一,要为教师提供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第二,在教学评价方面要从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及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培养普通高校毕业教师师范专业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管理。教师的职能不仅体现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管理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体验,鼓励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管理计划和政策,使教学管理过程日趋完善。
3.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首先,为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其次,教务管理工作应采取情感激励与竞争激励机制。情感激励作为一种非理性管理机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能刺激教学管理人员原有思想情感的转化,激起人们内心的动力和热情,化消极为积极、化保守为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情感激励,如领导与下属、同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可形成稳定、愉悦、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队伍,只有存在危机感,存在竞争,人才能进步,高校才能发展。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层次、工作水平、管理能力,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保证,也是各校建设的目标。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充分肯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与作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二是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培训。三是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参与教育类、管理类科研项目,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发挥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及时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引入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和评奖工作,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活动。
三、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
教学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评价等一系列职能,这些职能通过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因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职能的实现方式。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由以下七个机制整合而成:决策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要实现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使决策机制顺畅合理。如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系部、教研室等一系列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各项工作的流程图,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二是要制订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保障地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沿着预定轨道有效推进;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督导室作用,不但“督导教学”而且“督导管理”,在教学工作的推进中实行动态调控,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操作程序、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四、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教师评价;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95-02
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评价。本文结合我院在省级护理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通过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师绩效评价挂钩的制度(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为了能真正评价教师的实际能力,应努力构建岗位分类考核、平时考核与聘期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应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促进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考核,促进教师的改进,使其谋求更好的发展;通过考核,发现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提供适当的指导与培训。
(2)构建新型教学工作督导评估体系。新型督导评估体系要实现评价结果与教师个人发展挂钩的目标,如教学工作量和质量与酬金挂钩、与晋级晋职挂钩、与教学奖励挂钩、教学评估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挂钩。应从健全督导评估的组织体系、建立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与调控体系等方面来构建新型教学工作督导评估体系。
(3)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涉及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方面面。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岗位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既要考核师德师风、教学、社会工作,又要考核专业能力、科研、学术工作;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关键要处理好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学校还应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提出评价合格与优秀教师的奖励及晋级建议,同时,要建立教学档案袋,完善教师发展与奖励机制,形成整体的教师教学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二、加大外聘兼职教师引进力度,建立兼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1)要体现专业办学优势,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临床第一线的护理技术人员来担任教师,不仅可以减少培养费用,也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最新护理技术。因此,学校要拓宽渠道,加大外聘兼职教师引进力度,建立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学院应根据护理专业发展需要,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专业教学能力与岗位要求对接的角度出发,从市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等聘请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骨干作为学院的兼职专业课程教师或实习指导老师。护理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优化和补充了护理专职师资队伍,对改善护理学科的学缘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积极推进护理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临床护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密切与外聘教师单位的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规范管理。建立外聘教师档案,严格外聘教师聘用制度,实施相对灵活的管理制度,组织岗前培训、指导教学,促使外聘教师能适应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在外聘教师的聘用上不但要考虑其专业知识,也要考虑其是否有教学经验以及教师必备的其他能力,优先聘用热心支持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有较好教学能力的护理骨干;同时,学院与医院要共建外聘教师师资数据库,每学期期末将外聘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给人才数据库,促进外聘教师的选聘、组织管理及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可避免外聘教师聘任中的随意、盲目和无序性,稳定外聘教师队伍。
三、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水平,抓好师德建设,树立优良的师风校风(1)加强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通过鼓励学历教育、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教师科研能力建设、轮流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术交流、行业挂职锻炼等各种途径培养师德高尚、治学育人、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学院应从护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出发,重视护理教育专家的培养,以精通护理学科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并占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能站在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护理教育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也要建立护理师资学术梯队,积极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教师,形成配置合理、具有明显优势和护理特色的创新团队和学术氛围,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
(3)加大对师德的宣传力度,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护理教师首先要热爱护理教育,具有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奉献精神。可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每学期的教研室工作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营造文明的办公环境,要求并监督每一位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探索实行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制,进一步明确教师责、权、利(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学校应重视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筛选和培养,引进优秀护理人才,培养两名以上高层次护理专业带头人,8~10名骨干教师,形成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2)科学设岗,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目标和条件,切实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出发,科学地规划教师岗位、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教师聘任必须处理好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扩大教师队伍规模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严格教师准入制度,针对高职教育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探索多样化的人才聘任形式。
(3)形成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教师发展制度。健全培训机构,设立培训基金,调整聘任、考核办法,试点带薪学术休假制度,使教师发展制度在组织、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引导教师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他们参与能力建设的自觉性,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何仲,许岩,陈京立.有效的护理专业教师评价体制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04,38(11).
篇10
交通运输类教指委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职能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要开展好相关工作,必须了解行业,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的影响。
最近10年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10年来,公路总里程从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至9.6万公里。按里程来说,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7.2万公里增长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另外,沿海港口共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40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76个,综合通过能力61.1亿吨。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82个,拥有民航飞机3000多架,运输规模居全球第二。全国邮政局(所)达5.4万个,邮路总长402.8万公里,快递最高日业务量突破1800万件。我国已经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大国,但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也越来越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靠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来带动。从根本上来讲,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依靠人才。
1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以公路、水路行业从业人员为例,截至2010年底,共有从业人员3400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的来说,行业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上一届教指委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上一届教指委不仅圆满地完成了2008—2010年的教学指导、咨询、服务工作,而且在没有换届的情况下,大家还都任劳任怨地继续承担着各自工作。各分指委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改善了交通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和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为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支撑行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供行业所需人才的高等教育寄予更高的期望。这就要求交通运输高等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教指委要协助教育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下工夫,发挥好这方面的作用。
二、明确任务,积极发挥好教指委的职能
在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视频会上,杜玉波副部长指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四个着力”,即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研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交通运输类教指委要紧紧围绕“四个着力”,根据教育部赋予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的职责以及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开展好各项工作。
1. 为交通运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30年前,我国交通行业90%以上需要工程技术人才。而现在情况不同了,在注重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更加需要运输服务类人才。特别是受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如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促进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等,对交通运输行业高等教育人才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教指委工作的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教指委最能发挥作用的工作。我们要深入研究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同时,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行业经历了3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形成了优秀的行业文化。教指委有责任将这些文化带到校园内,增强交通运输类专业青年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和引导他们今后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这也是各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2. 为完善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提供咨询
在人才培养目标下,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为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咨询,是教指委的重要职责。
教指委咨询工作涉及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教指委要建立信息通报机制,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为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相关信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指委要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工作,进一步规范课题申报、立项评审、研究和结题等工作环节,为交通运输类高等院校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供咨询,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教指委要结合交通运输类各专业特点,开展专业认证方案的研究,包括专业认证目的、专业认证标准、认证机构和认证程序,并开展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
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是教师、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标准。在新形势下,教指委要为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提供咨询。
3. 为加强交通运输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帮助
总体来看,交通运输类高校教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部分教师教学训练少、教学研究少、教学经验少、教学交流少,教学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等。
教指委应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多为高校教师创造交流沟通和学习提升的机会,推进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提升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出谋划策。
三、履行职责,加强和创新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工作
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受教育部聘请并领导,是对交通运输类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的专家组织,目前设置有交通工程、航海技术、道路运输与工程、水路运输与工程、铁路运输与工程、航空运输与工程6个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指委的成立,建立起了交通运输行业对行业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机制,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专业化,进一步密切了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教指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指导到位、有力,服务专业、有效,与相关单位密切沟通、积极配合。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对交通运输类专业教指委委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指委委员,要履行好委员的职责。委员的职责不仅仅是每年参加一次工作会议,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学校或各分指委,而是要按照大教指委的工作计划、目标和任务,积极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和指导高等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建议者、信息的传播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高校教学改革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二是对各分指委的要求。交通运输类教指委的工作重点是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各分指委是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分指委要在界定的职责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进行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指导开展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改革活动等。
教指委要在工作中提高公信力,树立权威,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三是对交通运输类教指委秘书处的要求。秘书处是教指委的“中枢”机构,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工作既要有严格规范,又要善于创新、灵活高效。秘书处要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配备骨干力量,做好对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委员、各分指委、各院校的服务工作。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各分指委、各院校开展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成果,提升交通运输类教指委的影响力,为推动交通运输类教
- 上一篇:初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下一篇: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