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范文

时间:2023-04-08 19: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扶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扶贫

篇1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利用2016年农田水利项目县项目,以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耕地产出水平。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加强农场自身检测、培训条件,增设多功能会议室、检验室等场所700平方米。三是争取项目围绕农场主产区修建田间生产路2.5千米。(宽4.5米、长2.5千米)

     二、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到2017年底,以盛康农场为核心,新建设施蔬菜大棚200座,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新建大棚100座,共计300座,预计年出产西红柿2000吨、豆角100吨、辣椒50吨、黄瓜200吨、蒜苗50吨;申报西红柿、豆角、辣椒等三个绿色无公害品种认证;食用菌发展达到100万袋。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20人,引领带动脱贫家庭60户。

    三、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

以盛康农机合作社为依托,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000亩、托管土地面积5000亩;新建设施用房300平方米;新增大型农机局20台,其中美国R44农用直升机一架。通过土地托管服务,为50户贫困户提升增收效益、创造转移就业条件。

四、扩大粮食深加工规模

加强与南阳想念有限公司和重庆宏达饲料厂合作,种植订单强筋小麦3000亩,辐射种植5000亩,新上粮食深加工项目大型面粉厂一座,预计投入资金800万元,年利润达到350万元,解决50个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五、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到2019年,引领周边贫困户人均增幅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实现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六、进度安排

1、2017年8月份,加强与南阳想念有限公司和重庆宏达饲料厂合作,新上粮食深加工项目大型面粉厂一座,预计投入资金800万元,12月份投入使用,带动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50人以上。

2、2018年6月底前,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000亩、托管土地面积5000亩;新增大型农机局20台,引领带动贫困人口30余户。在农场西部,集中新建设施蔬菜大棚300座。计划精准扶持贫困户50户、贫困人口200余人。农场村级光伏发电厂投入建设。与相关扶持贫困对象签订增收脱贫协议。   

篇2

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权下放到贫困县后,很多地方积极探索新型扶贫模式。一些地方把产业扶贫资金量化给贫困户,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贫困户每年获取一定的分红。笔者调研发现,这种扶贫模式让不少贫困户短期内增收脱贫,但也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些地方贫困户分红就持续到2020年,分红标准按照确保贫困户年收入超过脱贫标准线精准设计;有些地方绝大多数贫困户“坐等分红”,有劳动能力的都很少能参与到产业中来,发展能力没得到提升;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搞强行摊派,让市场主体以这种方式扶贫尽社会责任。这些做法,貌似在产业扶贫中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实则地方政府有“精准脱贫、精准应付”之嫌。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脱贫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产业。但产业扶贫也是最难的一项扶贫工作。现实情况中,扶贫产业多数是弱质的农业特色产业,贫困户发展能力弱,“以弱带弱”,再加上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考验,稳定脱贫难度着实不小。早些年,不少产业扶贫项目难以为继,这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行政化主导跟不上市场风云变化,政府之手频频被市场之手“掰倒”。

于是,近些年让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成了各地产业扶贫探索、实践的重要方向。扶贫资金入股新型主体产业项目,成为较为普遍的一种做法。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亟须及时纠正,不然不但不利于稳定脱贫,还有可能让扶贫资金“打水漂”。

首先,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扶贫难度大,一些基层政府有畏难情绪,全面推行产业资金量化入股扶贫,“成功更好、不行就政策兜底脱贫”是他们的“小算盘”,不无偷懒、推责之嫌。

脱贫攻坚,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一味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失灵了,市场风险爆发了,新型主体经营失败了,贫困户怎么脱贫?地方政府的职能不能弱化,而是要转化。政府不能冲在前面做经营决策,但要当好服务员,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比如设立担保基金,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政府之手要补位市场之手,比如设立风险基金、引入政策性保险,降低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

其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互利共赢才可持续。单纯从经济上考虑,多数市场主体不太愿意带动贫困户发展,因此,为更好调动他们的扶贫积极性,政府采取配套项目、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贴息贷款等支持举措,实属必要。另一方面,政府在加力支持的同时,应代表贫困户“股东”对市场主体提出明确要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除了获得分红,还应尽可能多地深度参与产业链,在参与中既能获得工资等收入,还能提高发展能力。通过采取类似方式,完善贫困户和新型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他们成为利益一致的脱贫共同体,产业扶贫的效果才能更高质量地显现。

篇3

通过多方调查,以及长期扎根于基层的实践,认为扶贫攻坚的关键还在于进一步扶持产业发展,立足本地实际,搞好产业发展,让本地区贫困,群众直接受益,从而走上脱贫富裕的道路。

关键词:巴东县;产业扶持;农业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是湖北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之一,但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本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关键。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扶持,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需进一步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产业扶贫是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将单纯的经济救助和帮助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产业扶贫转变的一种扶贫模式。发展农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实施农业产业扶贫,有利于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扶持更多的贫困村加快培育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有利于配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有利于帮助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一、产业选择

(一)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所在地区已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等,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鼓励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直接发展高效经作产业。

2.优势畜禽产业。按照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三区”规划,确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牛羊、家禽、生猪等优势畜禽产业。发挥各类农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从事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鼓励推广生猪土法低成本养殖技术,扶持贫困户养殖特色畜禽品种。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山羊产业,注重扶持一些贫困户适度扩大生猪等的养殖规模。通过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

3.特色水产产业。大发展草鱼、鲢鱼等常规水产养殖,积极发展鳗鱼、生态甲鱼、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对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贫困村,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家庭渔场。充分发挥气候、生态、水质等优势,培育种苗繁育大户,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水产苗种养殖。

4.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QQ农场、美丽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鼓励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建设优质蔬菜等配套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农事体验园、采摘垂钓园。引导贫困户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实现游购娱吃住行多环节获利增收。

5.农产品流通业。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从事农产品经销和种养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农业生产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推动与种养基地、贫困户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

6.农业品产地加工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分级分类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农产品的烘干、储藏、包装,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三)帮助选准产业

1.对于我们结对帮扶单位及工作队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意愿,帮助选择好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规模、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措施等。

2.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干部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选准产业项目;引导没有劳动能力、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

三、政策措施

(一)扶持政策

1.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对开发扩大蔬菜、茶叶等基地,具有一定种养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综合奖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助。

篇4

——麦积区开展产业扶贫情况综述

今年以来,麦积区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对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落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全力支持发展牛、羊、蔬菜、果品、中药材、马铃薯等六大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配套技术培训提升种养技能,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多渠道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脱贫增收全力培育发展多元富民增收产业。坚持把培育壮大贫困村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深入实施“一镇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果品、畜牧、蔬菜、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富民增收产业,着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增收技能”的目标。一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按照“林果适宜区全覆盖、现有果园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协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带资入企或转包土地的方式,重点发展花牛苹果、花椒、核桃等特色优势果品产业,今年新发展经济林果1.53万亩(其中贫困村9264亩),全区干鲜果种植面积达65.4万亩(贫困户果品种植面积5.74万亩,挂果面积2.8万亩),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3774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果品收入达2780元,占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5%),果品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做精做细畜牧产业。按照“提质增效抓鸡猪,提速扩量抓牛羊”的思路,通过“龙头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分类、分片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基本形成了三新阳鸡猪牛养殖以及林区林缘区休闲渔业、中蜂养殖的畜牧产业集中分布格局,今年在贫困村新建规模化养殖场5个,完成春季紫花苜蓿种植0.35万亩。新发展土蜂养殖贫困户300多户、发放蜂箱5000多箱,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家,全区累计发展中蜂养殖贫困户1300户、发放蜂箱2.5万箱,创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作社)248家,畜禽饲养量397万头(只)。三是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按照“依靠科技、突出特色、加强带动”的基本思路,全力加快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蔬菜新品种种植、新技术推广和优势品牌培育工作,先后建成了天水国家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航天蔬菜基地、天水众兴菌业等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示范基地,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平菇、香菇、黑木耳等蔬菜种植,今年贫困户新发展蔬菜1.1万亩,新建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1处、设施蔬菜规模化基地2处。7060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5576.13亩,新建食用菌大棚130座(其中贫困户新建45座),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6.1万亩,总产量35.13万吨,总产值6.33亿元(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7000亩、总产量1.53万吨、总产值2752万元)。同时,在林区林缘区和渭北山区通过“龙头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采取间作套种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猪苓、黄芪、柴胡等中药材3539.25亩,全区种植总面积3.51万亩。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形成了“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企业+农户+产业+旅游”等模式,精心开发寻根祭祖、生态休闲、石窟文化艺术、养生保健、观光体验农业等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搭建大型赛事、文化交流活动和节会等文化旅游宣传平台,我区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今年贫困户新发展农家乐2户,新建成旅游产业人才实训基地2个,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27人次,全区累计发展农家乐393家。今年前半年,全区乡村旅游共计接待游客262.7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30.85%。五是全力发展劳务输转。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巩固拓展劳务基地,邀请外地用工企业与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对接洽谈,并加强与天津市西青区的劳务对接,联合举办了大型人才招聘暨劳务洽谈会,签订意向性劳务用工协议,不断加强有组织输转,今年以来全区累计输转劳动力9.9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2.161亿元(输转贫困劳动力6706人,创收10924.07万元),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与众兴菌业、威龙公司、天森药业、秦岭蜂业等47家企业对接核实,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2108人,目前已在天水众兴菌业公司创建了“扶贫工厂”,同时正在积极与威龙集团、东岔小红珠中药材合作社、秦岭蜂业、利桥菌业等企业创建“扶贫车间”或“扶贫基地”。

创新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生产经营模式,引导鼓励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参与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财政量化到户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合作社。积极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绿色通道上市融资。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坚持订单收购、保护收购、利润返还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引导鼓励经营主体通过股份、服务、保底分红等开展合作经营,对有效带动贫困户达到一定数量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麦积区利桥镇秦岭村结合村情和黑木耳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出了股权分配、利益分配、基地管理等新模式,贫困户除获得保底分红+盈利性分红收益外,同时通过务工稳定获得务工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区新发展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1家、家庭农场17家,全区累计发展龙头企业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31家(209个贫困村建立823个合作社),家庭农场135家,累计流转土地16.76万亩,辐射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发展富民增收产业,着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增收技能”和每村至少组建2个以上合作社,使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使合作社覆盖所有贫困户的目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部在五龙镇小窑村、大窑村等5镇10个深度贫困村每村扶持3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部利用10个深度贫困村300万元省市下拔学费补助资金统一打包后,委托区国司经营,每年每村获2.1万元收益。

篇5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年底尚有贫困人口12.2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07万人,低收入人口8.21万人,而且这部分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高寒山区和高二半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加之我县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现象比较严重,扶贫工作难度较大。近年来,我县在抓好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的同时,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扶贫措施,坚持扶贫开发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相结合,围绕蚕桑、畜牧业、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四大产业,坚持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进程。自*年开始,新一轮小额信贷的启动,更加有力地助推了我县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自2003年至今,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55.58万元,其中科技扶贫资金665.42万元,整村推进项目中安排产业扶贫资金790.16万元;去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00万元,到9月底,已回收478万元,今年11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发放任务,到9月底,已完成82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覆盖全县16个乡镇159个行政村4300多农户。到*年,全县栽桑面积达7万余亩,养蚕2.97万张,产茧1215.13吨,实现蚕农收入1921.37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2.61亿元;种植反季蔬菜5.03万亩,实现产值7545万元;种植经济林果总面积达43.2万亩,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和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

二、工作特点

(一)产业扶贫特点

一是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我县充分利用小区气候明显这一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和办法,发展适宜当地生产的特色品种。目前,全县十六个乡镇都有主导产品,绝大多数村已有主导产业。

二是注重规模效应,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我县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本县热区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的优势,把发展蚕桑、畜牧业、反季蔬菜、经济林果作为全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发展。目前,全县的蚕桑、畜牧业、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都已成为山区群众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三是点面结合开展产业扶贫。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在抓好千家万户到户产业扶贫的同时,针对一些条件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采取重点投入方式进行整体推动,取得了很好的产业扶贫效果。

四是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我县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既注重扶持群众发展短平快的产业,如养猪,种植反季蔬菜、大棚蔬菜,又注重发展能够长期受益的产业,如发展种植经济林果、栽桑养蚕、种草养畜,使群众的收入能够稳定持续地增加,实现脱贫。

五是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了有力促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提高扶贫效益。我县还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多方筹集资金对丝厂进行改扩建,在经营上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蚕茧,使群众利益受到保护,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二)小额信贷特点

1、坚持四定原则

一是定贷款对象。扶贫到户小额信贷资金的投放对象是有致富信心、有一定致富能力、诚实、守信的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是定贷款投向。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扶贫到户贷款主要投向经济林果、蚕桑、畜牧、返季蔬菜四大农业产业;

三是定贷款期限。贷款期限视实际生产周期由信用社自主确定,但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

四是定贴息标准。在贷款贴息期限内,对贷款对象进行贴息,贴息标准为贷款额的5%;

2、坚持政府调控,金融机构自主放贷的原则

县扶贫开发领导组根据每年上级安排的贴息指标,结合县委、政府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将年度贷款和贴息资金补助计划分解下达各乡(镇),由金融机构自筹资金,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自主放贷、自主回收,自担风险。

3、坚持与全县的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在制定和下达贷款计划和指标时,充分与县委政府制定的全县产业规划相结合,重点投向生猪养殖、烤烟生产、蚕桑种植、粮食生产、经济林果等方面,并对养殖大户、示范户、产业协会等进行重点扶持。

4、扶贫贴息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原则

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属财政扶贫资金,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理使用;坚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贴息资金的使用是由县财政局扶贫专户直接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根据每个季度应收回的贷款数按季将资金拨给乡镇信用社,在农户还款时兑现给农户,根据利息结算单和农户领款花名册向县财政进行提款报帐和结算。

5、实行激励和考核制度原则

对扶贫到户贷款工作高度重视,措施有力,贷款回收率达95%以上的乡镇,可增加下年度放贷指标,并在安排工作经费时优先考虑,贷款回收率低于90%的,削减下年度放贷指标,不安排工作经费,同时,县委、政府还将扶贫到户贷款工作纳入全县“争先创优”扶贫工作内容进行考核。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仍显脆弱。我县产业扶贫近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产业的基础仍然显得脆弱,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当大。

二是产业资金的投入不足。近年来,上级虽然增加了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投入不足,在发展产业时,很难从质的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到目前为止,全县畜牧、反季蔬菜、经济林果等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家集生产基地、加工、包装、冷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糖、桑产业的龙头企业效益不佳,存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的能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等不能满足产业扶贫的需要。

四是扶贫小额信贷很难到十分贫困的农户手中。由于考虑到还贷风险,很多十分贫困的农户无法申请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

四、思考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产业扶贫的范围,加快产业扶贫进程,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产业扶贫效益;

二是有针对性地扶持建立产业基地,开辟稳固的增收渠道,不但使群众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增长点,还能起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要发展壮大一项产业,没有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拉动是不行的,形不成产业规模。另外,没有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大多只能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程度,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四是适当提高小额信贷贴息比例,减轻贫困群众负担。目前,贷款利率不断增加,群众小额信贷要负担的利息也相应增加,部分群众已经无力承担,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和效益的发挥;

篇6

一、金融扶贫“产业贷”情况

县被省办确定为金融扶贫“产业贷”示范县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党政联席会议,专题听取了县扶贫领导小组的汇报并就县级400万元风险补偿金进行了研究安排。扶贫办在县领导的支持下,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了协商,并达成了合作意向。3月下旬,县扶贫办和县财政局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赴扶贫办专题学习金融扶贫工作。并重点学习了“产业贷”,实地参观了产业贷项目区,带回了大量资料,对“产业贷”工作开展有了基本的了解。目前,省级、县级风险补偿金已全部到位,正在等待省《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的出台,同时筛选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文件出台后迅速开展工作做准备。

二、2014年减贫人口落实和2015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

1、2014年度减贫人口已落实到具体人员;做到县有减贫人员台账,乡村有减贫人员登记册;减贫户帮扶手册体现了帮扶和增收情况。

2、2015年减贫计划实施情况:2015年项目实施计划正在收集编制,因此减贫任务分解到村到户和帮扶计划制定工作正在进行。贫困户落实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专项扶贫项目、行业扶贫项目,社会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正在进行。

三、2014年、2015年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落实情况

1、2014年项目已审批正在实施,已报账556.5万元,2015年资金项目编制工作已启动,完成收集各村上报计划。

2、集中力量解决1000个贫困村特色产业问题情况:14个村的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情况2014年度已完成,正在实施当中。14个重点村共在2014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91万元。

篇7

近年来,江西省瑞金市立足资源禀赋,精耕细作,唱响了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一字歌”。

拔英苍翠一根竹

在产业项目选择上,拔英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选定毛竹产业为主攻方向。首先因为拔英乡山多,雨量充沛适宜毛竹种植,其次毛竹生产技术含量低,家家户户都可以做,另外毛竹附属商品价值高,冬春两季可挖竹笋,毛竹成品可生产席蓝,连枝叶也可以做扫帚。

选定了项目,拔英乡作出了咬住毛竹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决定。

大富村村民邱检发以前跑运输,是个能干有头脑的人。乡领导给他“洗脑”后,他毅然拿出15万元积蓄上山种植毛竹,在乡亲们眼里成了“敢往荒山里撒钱的傻子”。在他的毛竹种植成功后,影响和带动了18户村民效仿上山种竹,效益明显。18户人家中,仅靠毛竹种植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12户、4万元以上的4户、3万元以上的2户,邱检发也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拔英乡政府在山地流转、技术培训、资金帮助方面,全力做好服务工作。高岭村上屋小组农户刘成样想种植毛竹,但缺资金,乡政府派挂点干部提供担保贷款2万元,帮助他实现了种植毛竹致富的梦想。近几年,拔英乡政府牵头与信用社协调,结合文明信用客户评比,帮助174户农户办理了小额信用贷款用于毛竹生产发展。

同时,拔英乡干部与农户结对,帮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兴办竹制品加工厂拓宽销路,进行岗前工人技术培训,从组织上高位推进毛竹产业发展,保证产销两旺。现在,全乡有843户种植毛竹21075亩,平均每户25亩,毛竹成为拔英乡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产业。

万田秀色一粒米

万田乡的一粒米,即当地的大禾米。大禾米是生产制作黄元米的原料,黄元米口感细腻、有嚼劲,曾为古代贡品。但以往大禾米种植未形成规模,产量低,产品也未进行深度开发和外销,黄元米仅是当地农民逢年过节时自做自销的特色小吃。

近些年,万田乡党委、政府把老祖宗留下的黄元米当作宝贵遗产,进行深度开发,打响了这一绿色品牌。

首先是抓规模种植,把种植的各个环节当作第一车间严格把关,总面积达8500亩,产量3400吨;质量优化,使用农家肥,不打农药,确保了原生态绿色环保安全。其次是抓好深度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创办了黄元米生产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规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外形包装。第三是抓好产品营销,万田乡在南昌、深圳等地依托超市建立了23个销售点,不少香港台湾客商也加入到助销的行列。

2015年春节期间,万田乡麻地村米大户钟吉安生产了21000多斤米,每公斤10元,纯收入6万多元。万田乡成为远近闻名的米“加工厂”,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仅米一项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赣江源头一株茶

日东乡地处赣江源头,山中森林茂盛、云雾缭绕,是得天独厚种植茶叶的好地方。过去,日东垦殖场曾在这里创办了日东茶厂,但最终因经营不善而解散。后来一个叫谢明进的青年接管了倒闭的茶厂,创办了武夷源实业有限公司。此后,该公司相关茶产品因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奖而名声大作,热销海内外,谢明进挣了个盆满钵满。

日东乡党委、政府紧抓名人效应,在省定贫困村黄竹村开展了种茶试点。黄竹村有347户农户,户均林地85亩,守着宝贵的山地资源,村民们却过着穷日子。乡政府主动与公司联姻,推出了“公司+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动员农民种茶。农户负责垦山整地,公司提供茶苗、肥料、技术指导,农户将采摘的生茶上交茶场,茶场负责烤制、包装外销。

篇8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扎实做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共牵头认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3个,配合整改1个,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4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2个。针对认领问题,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整改清单,全面落实整改。目前10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并长期持续巩固坚持。

2、加大到村到户扶贫项目支持力度。一是继续出台贫困户产业奖补政策,引导23056户贫困户申报产业奖补,目前第一批已验收15993户,需兑现奖补资金4555.35万元,计划6月底前打卡到户。二是支持12203户贫困户种植茶叶1685万株、桑苗53万株、油茶78.6万株、山核桃9.47万株。三是加大到村项目实施力度。安排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产业发展到村扶贫项目152个11338万元,目前已完工项目124个,其余项目6月15日前基本完工。

3、切实抓好经营主体培育工作。一是全县新成立农业企业35家、农民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141家。申报认定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5家。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试点工作,已认定第二批村级产业带头人282人。三是继续推进金猪扶贫工程,与汤家汇金刚台土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9家企业签订平价仔猪供应协议,给予签约养殖场免担保全贴息贷款,优先给贫困户供应平价仔猪。截至5月底,全县存栏生猪6.2万头,其中平价供应仔猪1.6万头。

4、扎实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民生工程。巩固提升现有107个扶贫基地(其中贫困村81个),乡镇初步认定自种自养达标13920户,620家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务工、入股、流转方式联结带动9656户贫困户发展增收。

5、全面推广农业特色产业保险。下发全县农业保险和中药材保险试点方案工作的通知,大力推进茶叶、中药材等16个品种特色农业保险,对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猪保险全额补贴。目前又按照市统一要求对全县贫困户实施“深贫保”综合保险,共对27903户贫困户和154户边缘户购买保险。

6、强化科技培训,依托技能促增收。深化与农业大学校县合作,组建茶叶等10个特色产业技术联盟,利用瓜片“师带徒”、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村一技等开展茶叶、蚕桑、养猪等技术培训,目前已完成56个点瓜片“师带徒”培训工作任务,通过以村集中开展一村一技培训215场次,培训自种自养贫困户7520人次。编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汇编和重点农业生产技术明白纸各3万份发放到贫困户家中,组织帮扶干部、产业发展指导员、扶贫工作队和乡土专家到田间地点指导贫困户做好茶桑等种苗栽植管理和生猪养殖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健康养殖服务队入户上门开展猪舍消毒、指导做好防护改造,面对面进行贫困户养殖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

7、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支持力度。今年安排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农产品参展参会、推介、宣传、品牌建设等。县乡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分别为茶叶、食用菌、山核桃俏俏果等农产品在抖音上带货、代言。如4月19日在麻埠镇响洪甸齐山蝙蝠洞举办瓜片开茶节仪式直播。5月21日县长汪冬、副县长蔡黎丽在淘宝直播推销茶叶五朵金花。2020年计划新培育1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和10个以上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产品实现追溯。目前我县已有16家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其中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认证12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实现农产品追溯10家。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特色产业扶贫有关问题排查整改工作。

2、持续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深入推进“四带一自”,提升农业主体带贫减贫能力。

篇9

一、基本情况

三嘉乡地处正宁县东南部,东接子午岭林区,南与陕西省旬邑县毗邻,是正宁的南大门。辖7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3.6平方公里,耕地2.9万亩,户籍人口1866户6216人。2013年建档立卡初,省定贫困村4个,贫困人口518户1990人,贫困发生率30.6%;止2019年底,剩余贫困人口4户1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4%。

二、脱贫成效体现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头号任务”,聚焦“减贫消贫”这一主线,矢志不移地破瓶颈、补短板,育产业、促发展,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变化。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路子,不断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培育,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3500亩、地膜洋2000亩、油料作物950亩;持续推进塬面苹果产业建设,建办林坡、东庄苹果成园示范点2处,补植苹果1100亩、新栽750亩;采取“331+”模式,在支党河川区建办35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处。

“一户一策”产业扶持,按照“四类分类法”要求,采取“菜单式”扶贫模式,精准对接到户产业,实施到户产业扶持6户3.4万元,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331+”资金入股,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大力推广“331+”产业扶贫新模式,优选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金牛实业、正宁鑫乐公司为承接主体,配股资金145.46万元,带贫197户,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缺发展资金、无增收渠道等短板,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合作社建办,积极推进“一村两社”建办,按照“六有标准”、“十四个必备要求”,规范建办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以中药材、苹果和畜牧养殖为主要发展产业;同时积极争取资金,相继投入资金30万元,逐步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带动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扶贫车间,投资20万元,在川区新建中药材初加工扶贫车间1处,实现偏远川区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篇10

近年来,南丰县把开展扶贫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1+3”(蜜橘+烟叶、甲鱼、白莲)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生态农业园区20余个,带动了城乡经济发展,让农民直接受益,实现自身造血、良性循环。在多种经营模式上,该县还积极探索了村企联建、“支部+基地+农户”、设施农业等形式,逐步放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优势。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使得南丰县农业产业化全面提档升级。

“政府每年组织我们进行蜜橘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还免费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灭虫黄板、捕食螨等,非常实用。”南丰县桑田镇水口村村民姜国平介绍,为维护好南丰蜜橘“金字招牌”,该县实施“南丰蜜橘品质提升工程”,通过推广新技术,有力提升了蜜橘品质,他家去年种植的10亩蜜橘远销泰国、印尼等地,产值实现成倍增长。据该县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农民收入的七成来自南丰蜜橘。

尝到绿色生态农业甜头的南丰农民大有人在。近年来,南丰县加快发展烤烟产业,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南丰县太和镇丹阳村村民吴小华家中有5亩土地,往年种水稻一年下来纯利润最多也就五六千元。去年种烤烟,纯赚了2万元。据统计,去年太和、白舍等乡镇新增烤烟面积1600亩,烟叶产量增加2300担,增加产值500万元。

大力发展“橘园游”,是该县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来到位于市山镇包坊村观必上生态观光旅游区,居高临下,万亩绿色橘海尽收眼底,只见村隐橘中,整个橘海环抱着县城,美不胜收。作为南丰蜜橘精品产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观必上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已成为南丰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亲手采摘蜜橘、欣赏橘海美景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在农家乐吃农家饭,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