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范文
时间:2023-04-10 20:0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主监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的涵义
监督即监察、督促、督导或制约的意思,是以执行者为主体,对其客体实行约束和制约的机制。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主要是指村民对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成员的监督,由村民来监督村民自治组织的具体运作,防止村委会成员违法或者其他不良行为的出现,防止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情况的出现。
二、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的影响因素
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包括人文,政治,经济等等,所以自然影响村民民主监督的因素也就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村民的监督意识。一方面由于长期封闭保守的观念和较低的文化素养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村民对村委会成员的权力制约力弱,这些都使村民的民主监督意识低下。第二,监督信息的透明度。被监督的信息是否透明化、公开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监督的效果,监督信息不透明,那么村民就无法很好地监督,甚至于不能监督,从而导致腐败丛生。第三,监督的配套制度。若拥有完善的配套监督制度,那么村民可以从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手中民主监督的权利,如若民主监督的配套制度很差,那么村民只有仅仅几条民主监督的渠道,村民的意见得不到表达,当然民主监督也就成了一种摆设,毫无效用。
三、当前我国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自治的良好运行,理应需要对农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民主监督问题,自治也是将全体人员的权力赋予到一部分人手中,但是为了使被授权者更好地行使权力,因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就需要监督,要使监督良好地运行,就要找出现存的问题。问题可以根据影响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的因素入手,主要问题如下:第一,民主监督成为形式,监督起不到实效。一些法律法规或者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享有民主监督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被监督者权力过大,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监督能力较低等等,使得民主监督权难以得到有效实现,从而监督 也就难以进行,最终导致监督起不到实际效用。第二,村民的监督意识低下。一是因为村民监督的是当官的行为,官员有很大的权力,而村民只是一介草民,他们就认为现在对他们进行监督,事后遭到他们的报复,官员是“凡夫俗子”惹不起的,所以就不敢监督。二是因为农村的整体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就没有能力去监督,即使想监督也没有办法去监督。三是受中国传统“以和为善”的影响,由村民监督村民自治组织的运作,可能与其成员产生利益冲突,矛盾也就随之产生,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村民宁愿让监督权静静地沉睡着。第三,村民的民主监督渠道不够畅通。村民自治的民主监督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因为村级的民主监督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体系,监督随意性大,主观性强,而且由于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监督渠道往往容易堵塞。
四、解决当前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既然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影响村民的民主监督参与意识,那么就应该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和教育入手。第一,要加大对农村的文化教育投入。知识水平提高了,村民的素质自然也会有所提高,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第二,要加强对村民的普法教育。村民有了法制观念就懂得了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村民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一道保护墙之后,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自然就会提高。
(二)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构建良好的村级民主监督环境。第一,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其配套的上层建筑也会跟上的,及民主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这样村民的民主监督意识也会相应有所提高。第二,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新一代的农民形象。村民民主监督中存在着一种问题,就是村民不善监督,其根源还在于村民的文化素质较落后,所以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村的整体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化素养。第三,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设。“任何一个社会都会面临社会管理问题,但是当前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无疑使中国社会面临更多的社会管理问题。”所以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建设,构建有利于维护村民利益的农村社会管理格局,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为村民监督提供极大地便利条件,从而解决现存的民主监督问题,排除民主监督的障碍,提高民主监督的效率。
篇2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对于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检察检权,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惩治腐败,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检察机关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要主动增强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检察机关要不断改进自身工作,使民主监督成为促进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自觉主动接受民主监督,要把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提高到转变检察干警工作作风,提高检察干警公正执法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要把接受民主监督作为是对我们检察工作的支持,是对我们机关的帮助,是对我们检察事业的爱护来对待,使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成为全体检察人员的执法理念。在具体的检察实践中,要注重不断总结政协对检察机关民主监督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效,使每一位检察干警都能充分认清政协民主监督在推动检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为切实保证政协的民主监督落到实处,检察机关要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完善建立民主监督的工作流程,明确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职责,明确接受民主监督的目标,真正把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与检察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
要主动听取民主监督的意见和建议 。检察机关在接受监督工作中要不断创新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的同时,应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政协有关领导的请示、沟通和联系制度,主动“走出去”向政协领导或政协机关汇报有关检察工作,就有关检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半年、全年工作总结;检察机关内部开展的各项活动情况;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情况等等方面的问题征求政协的意见,使政协领导和政协委员及时掌握和了解检察机关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在做好主动上门工作的同时,还应主动“请进来”接受监督。应经常邀请政协领导及有关政协委员请到检察院来进行视察, 向他们汇报介绍有关检察工作以及上级检察机关的有关文件、指示、指令,有关专项工作的计划、开展的时间、要求、步骤、措施做法及达到的标准等,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主动“沉下去”接受监督。院领导每年至少要二次率员深入各镇(区)、机关、社区等基层单位,召开代表、委员座谈会、联席会等,征求和倾听工作在最基层的各级政协委员对检察院工作或对某些案件处理结果的意见或建议。向他们发送征求意见涵,收集后进行归纳梳理,并及时反馈。
要主动交流信息掌握工作动态。检察机关要主动向政协领导、有关政协委员报送资料。将有关检察工作的进展情况、重大工作部署、重要工作活动及有关信息,利用《检察业务专报》、《检察信息》和有关文件等形式,主动报送给政协领导及有关政协委员,形成常态化报送制度,使其真正成为政协领导、政协委员了解检察工作的便捷途径,成为我们检察机关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
主动邀请政协委员担任人民监督员。在检察工作实践中,我们聘请了大量的政协委员担任检察机关的检风监督员以及各种名目的联络员等,他们在检察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自2005年我国检察机关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以来,政协委员在人民监督员队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无论在往年的“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监督过程中,还是在现行制度的“七种情形”监督、告知中,为保证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办理质量,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质量,增强检察干警接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增加代表委员的比例,切实保证政协民主监督深入检察业务的各个环节,切实保证检察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3
吴磉礅
(天门市财政局 湖北·天门)
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今年年初,天门市财政局聘请市部分政协委员为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员,纳入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指导库管理,受市财政局委托从事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工作。市政协常委会把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监督纳入重要监督内容之一,大大增强了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活力。
8月26日,天门市财政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召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项目绩效评价督导专题会议。天门市政协领导带领4名政协委员、天门市财政局领导、市人社局领导、市就业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天门恒信会计师事务所参加了会议。
会上,天门市恒信会计师事务所通报了2014年对天门市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情况;市就业局分管财务领导针对存在的7个方面问题,逐一谈了绩效评价后的整改情况;市财政局领导就2015年继续聘请中介机构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这一民生项目进行重点绩效评价作了具体布署;市政协领导就政协委员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监督发表了意见,并明确表示市政协的监督是助力的,是与财政局、部门形成合力促进我们这项工作的;最后市就业局主要领导进行了表态发言。
篇4
关键词:纳税****利;民主财政;公共财政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即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弥补市场缺陷,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领域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然而实践表明,中国的公共财政体制至今仍不完善,尤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方面仍有不足。究其原因,是由于民主财政的建设相对滞后。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主财政,是一种按照民众的意愿,通过民主的程序,运用民主的方式来理政府之财的制度。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二是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公共需要;三是公众有较多的财政参与度[1]。其中,公众的财政参与度最为关键,是衡量民主财政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尺度。
制度有其需求方和供给方,制度的形成是由需求方推动还是由供给方推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民主财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需求方是纳税群体,供给方是国家或政府,二者都是民主财政的主体。民主财政的建立与完善与否,关键就看政府和纳税人在财政制度变迁过程中是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纳税人的作用更为重要。英国之所以能够最早建立起完善的民主财政制度,正是由于强烈的纳税****利意识以及政府对纳税****利的有效保护。纳税群体为了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与利益,通过民主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财政制度,形成限制政府权力、维护纳税人公共利益的长效机制。
一、纳税****利意识缺失阶段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制时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过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儒家思想推崇“家天下”的礼制和封建宗法制度,重在强调个人对社会及他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人民成为君王这个封建大家长的子民,而非公民。封建思想造就了民众的草民意识、臣民观念和小农意识,培养不出独立的公民意识,更不用说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了。这就形成了百姓纳税后自给自足、管民相安无事的供养性财政,完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建国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一百多年的封建统治。虽然“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在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确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下,财政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和决策权,销等各个环节都依赖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具有名副其实的行政性特点。在“国家分配论”的影响下,国家的财政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国家或政府被看做财政的唯一主体,个体利益被统一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中,并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种环境下,国家利益吞没了纳税人的个体权利,国家优先于纳税人,双方之间的关系就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完全是按照政府的意愿、根据国家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贯彻的,财政制度改革也迫于政府自身的财政压力,并非纳税人的要求。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前,传统封建思想使得纳税人不具备权利意识,政府在主观上也没有考虑到纳税****利保护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中国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处于缺失状态,民主财政自然无从谈起。
二、政府自觉保护纳税****利阶段
市场化改革以后,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在此期间,理论界掀起了一次关于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的争论,过去的“国家分配论”逐渐让位于“公共财政论”,而“纳税****利”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与纳税人实际上是契约关系,政府和纳税人均是财政的主体,“纳税人有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利和依法纳税的义务,政府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力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纳税人通过纳税从政府那里“购买”公共服务,政府收的税用在哪、怎么用,也应该通过民主程序按照民众的意愿实施。因此,建立民主财政机制基本形成共识。
此后,“纳税****利”这一概念逐渐出现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政府也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动保护纳税****利,最明显的就是在立法层面确立纳税人主体地位,明确保护纳税****利。1992年9月4日颁布的《税收征管法》在第1条就明确指出:“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这是‘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税收法律中,它奏响了中国自觉保护纳税****利的第一声。” 随后的一系列立法过程中,例如《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使得纳税****利的保护得到更高的重视,对纳税人的权利保护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这段时期关于纳税****利的保护,主要依靠政府自觉主动地、通过立法过程进行确认,还有理论界的学者对纳税****利保护的推动,但纳税人自身对纳税****利的诉求和主张显得并不强烈。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传统思想的影响,纳税人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比如很少有民众关心甚至质疑政府将税收用在了何处,依然认为纳税只是自己的一项义务。另一方面中国在纳税人保护的体制方面还不完善,例如政府信息的透明度不高、纳税人缺乏有效的民意表达渠道,以及纳税人实质上的权利如知情权、监督权等依然不明确和不完整等,导致对纳税人形式上保护多,实质上保护少;政府信息的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政策制度过程中纳税人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因此,中国此时纳税****利的行使与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形式大于实质,离民主财政还有差距。
三、纳税人与政府互动阶段
以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的颁布为标志,中国纳税****利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物权法》的宣传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空前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纳税人主动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例如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纳税人不再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反而有权要求政府对自己的合法利益损失予以补偿;第二,纳税人主动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民意,例如在关系民生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召开听证会,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意识到充分合理自主地表达意见是自己的一项权利,应该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第三,纳税人逐渐敢于对政府提出意见甚至提出质疑,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渠道,不少纳税人敢于主动质疑政府某项政策的有效性,勇于揭发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公等现象,推动了政府的政务公开。这些分别促进了民主财政机制三方面的实质性发展,一是纳税****利得到实质性保护,二是民众偏好表达机制的建立,三是民主监督机制的健全,由过去的人大监督发展到全民监督。
从这一时期看,民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发展非常迅速,对民主财政机制的推动非常明显,对政府形成了较大的改革压力,政府在政策的制度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纳税人的意见,必须加快健全民主财政机制。这进一步证实了在财政制度变迁过程中,由制度的需求方即纳税人推动比政府推动更有利于民主财政的建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中国民主财政建设过程中,从纳税****利保护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化改革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纳税人自身缺乏权利意识,政府在主观上也没有注意到保护纳税****利的问题,民主财政机制处于空白阶段;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初期到《物权法》颁布以前,表现为政府开始自觉主动地通过立法保护纳税****利,但纳税人自身权利意识依然不足,没有行使纳税****利的意愿,但立法层面为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形式上的民主财政机制基本形成;第三阶段,以《物权法》的颁布为转折点,纳税****利意识和民主意识迅速增强,形成纳税人与政府的互动局面,共同推动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
四、对进一步健全民主财政机制的政策建议
1.培养正确的纳税****利意识和公共意识。中国尚处在纳税****利意识发展的初级阶段,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还不成熟,这时公民往往容易觉得政府欠自己太多,只看到自己付出的,看不到自己得到的,因此外部性不可避免。虽然纳税人通过行使权利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有利于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利益,有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有效遏制****现象,但是如果利用不好纳税人的监督权利,反而会降低政府的政策效率。“阿罗不可能定理”指出,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使纳税人能够用脚投票。纳税人行使权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脚投票,如果对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满意,就选择离开,前往公共服务更好的城市定居,这样才能真正给政府形成压力,政府唯有以人为本,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避免人才流失和经济下滑。然而户籍制度与太多公共服务的享用挂钩,是人口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从而限制了人们作为纳税人用脚投票的权利,移居其他城市的高成本使得许多纳税人被迫放弃选择城市,只能被动地接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废除户籍对人口流动的阻碍,才能真正还纳税人用脚投票的权利,实现民主财政。 完善公共支出效率评价体系。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公共产品的各公共部门之间不存在竞争,衡量公共部门的产出又相当困难,因此“政府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压力,并且普遍具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倾向”。公共支出模式容易存在浪费严重、效率低的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支出效率评价体系,为纳税人监督政府财政效率提供标准,才能保障民主财政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财政效率。
参考文献:
[1]冯俏彬.私人产权与公共财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刘蓉.从税收法律制度的视角看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j].税务研究,2009,(4).
篇5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民主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坚持民主推荐制度,落实和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通过民主推荐的形式得到具体体现。通过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依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二)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在干部任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首道关口,其主要特点就是让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当中,谁该提拔,谁不能提拔,让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坚持民主推荐制度,对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扩大干部群众中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质量,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做好民主推荐制度工作,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和群众民主,广泛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坚持作到“在多数人中选人”、“有多数人选人”,从而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干部工作中进一步得到体现。
(三)坚持民主推荐制度,是选准用好人的保证。千秋大业,重在用人。综观中国历史,在选任用人上存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从而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后果。一种是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如此,就能准确的识人用人,事业就能得到发展;另一种是听不进不同的意见,个人说了算,结果造成用人失当给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完善民主推荐制度是扩大民主、防止用人失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保障,进一步增强自觉性、责任感,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总结成功做法,奠定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的基础
(一)在集中提拔调整时,要注意搞好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的结合。会议投票推荐的特点是参与投票的范围比较固定,投票不记名,一是便于组织且保密性强,人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二是参与人员相对固定,容易产生不同形式的拉票现象,导致推荐的准确度下降。个别推荐要谈推荐理由,一方面对推荐人也是一个考核,促使推荐人更加负责,另一方面,它工作量大,费时多,参加推荐的人数少和会议推荐相比代表性不强。在民主推荐时,对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印证,便于综合分析,保证客观公正准确地了解被推荐对象的群众公认度。在会议投票推荐中,要恰当确定参加会议人员的范围,把民主推荐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并对不同层次人员的投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掌握干部在不同层次群众中的公认度。在个别谈话中,既要讲明具体要求,又要讲究座谈艺术。
(二)在平时调整干部时,搞好拉动推荐。在目前的干部调整中,由于职数的限制,更多的调整是平极调整。要想人尽其才,才得其位,必须让群众评判,尊重群众意愿,这就要用拉动式推荐。拉动式推荐就是根据空缺位置的要求,在同级干部中推荐人选,然后依次类推。实践证明,凡是采用拉动式推荐了解干部情况,并根据工作表现和群众推荐来平调使用干部的,一般干部适应岗位快,群众比较满意,实际效果比较好。
(三)在选用一些特殊职位干部时,做好专项民主推荐工作。在班子建设中,由于优化结构的需要,常常需配备一些妇女、少数民族、非党员、35岁以下的干部,在常规的选拔使用干部时,在具备了基本的提拔使用条件的人选中,这些干部相对较少,优势不够明显。因此,想要选拔出某一特殊职位所需人选,用一般性的民主推荐常常难以选出优秀人才。这就需要专项民主推荐,即根据选用某一特殊类型干部的需要,向参加推荐的干部群众讲明推荐的特殊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并提供具备特殊岗位职务条件的人员名册和相关情况,让推荐人员在这类人员中平衡比较,优中选优推荐出合适的人选。
(四)在公开选拔中,内外结合,做好印证式民主推荐工作。首先,要在公选干部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这种推荐优点是单位人员比较了解情况,评价比较贴近实际,但同时也存在由于是与外单位、外系统人员竞争,为了本单位多出人才,容易出现推荐一边到的情况。因此,除了要在公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之外,还应该由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上一级党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民主推荐,参加民主推荐的人选为上级党委在组织民主推荐时应参加的人员。两项民主推荐相结合,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
在总结《干部任用条例》颁布以来民主推荐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其中群众反映多的是“公论不公”和“惟票取人”现象,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解决。
三、明确干部任用走向,搞好民主推荐制度创新
搞好民主推荐制度创新,离不开对干部工作大局的把握。目前,干部工作的走向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干部任用工作将更加公开透明,二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坚持群众公认,三是干部任用工作更注重程序,四是干部任用工作更加注重政绩,五干部任用工作是更加强化责任。我们要把握好这五点,抓住六个关键环节,创新民主推荐制度。
一要扎实做好推荐的准备工作。在民主推荐之前,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推荐方案,确定推荐职务以及被推荐人选的年龄、学历、职务等标准。
二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民主推荐动员会上在阐明民主推荐的意图,公布推荐的职位、职务条件、程序、参加人员范围等事项的基础上,力求提供符合条件人员的名单,印发有关人员的工作简历、主要实绩、年度考核情况,便于群众了解认识,评判选择推荐对象。此外,还要认真组织宣传,加强思想教育,使群众珍惜自己的民利,了解民主推荐的程序、条件和要求,出于公心、不受干扰慎重的对待自己投出的神圣的一票;要教育被推荐对象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公道正派的处事方法、精明强干的优秀才能、勤政为民的工作态度、成效显著的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赞成和拥护。同时,还要严明纪律,发现有拉票行为的要严肃处理,取消其资格。
三要进一步扩大民主推荐干部的人员范围,尽可能让更多熟悉情况的群众参与民主推荐干部工作,自主推荐人选,自觉的对民主推荐干部工作进行监督,从而真正把民主推荐干部的权利交给群众,使干部推荐的过程和结果真正反映群众的意愿。当然,实践也证明,提高考察结果的准确程度,并不是单纯依靠群众的参与范围就能解决的,还要在考虑参加人员广泛性的同时,合理把握好参加人员的代表性。
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推荐办法。积极探索根据不同职位的需要,改常规的职级推荐为职位推荐,对任职条件、任职资格提出特殊要求,体现人岗相适应的原则。也可根据职位特点和要求,变等额推荐为差额推荐,扩大群众和组织选择的余地。还可以尝试多轮推荐、突击推荐、署名推荐等多种方法,做到大会推荐与个别推荐相结合,无记名投票推荐与署名推荐相结合,组织推荐与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相结合,从而提高民主推荐的准确性、科学性。
篇6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安排,我带领市人大城建环资工委的人员用了两周的时间,到本市各县(区)和市外省外部分地区进行调研。我们一边调研一边结合近几年监督工作的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对创新监督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新的时期,人大如何贯彻实施监督法?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水平?我们认为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
一、监督思路应关注百姓的关注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党执政的着力点,人大监督同样要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我们的监督思路应把握好“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列入年度工作要点。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都坚持把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列入年度工作要点专题审议,实施监督。如常委会每年都组织开展“两江一湾”环保行活动,对我市生态及水环境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的保护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了政府对水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保护东江水源水质安全,推动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把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都把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公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与管理、对网吧及电子游戏机室管理等,作为监督的重点,努力在群众“最盼”、“最急”、“最怨”的问题上促整改。例如,市人大代表和城市居民对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意见很大,我们就把它列入今年的执法检查和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议程。
三是坚持把百姓反映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监督切入点。如2005年,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收到群众来信反映,有开发商未经任何部门审批未取得任何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在东江边和东江河内岛上分别动工兴建“东江明珠高尔夫球场”。鉴于该项目选址涉及东江水系水质保护问题,并影响众多群众饮水安全,城建环资工委感到此事事关重大,因此,立即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建议常委会对此项目给予高度关注。
二、监督方式方法要向百姓公开
当前,对于人大监督的内容、方式、程序、结果怎么样,许多群众都要求提高透明度和参与度。
1、监督内容要公开。监督法的实施,将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公开化和透明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工作要点制订前都主动听取“一府两院”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见,向社会征求人大监督的内容,广泛听取民意,经常委会确定后,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延伸人大监督的“触角”,增强群众监督的参与度。
2、监督渠道要畅开。创新监督方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畅开监督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除了传统的监督方式外,我们认为可以创新一些监督方法,如常委会审议政府《议案》办理报告时吸收提议案的代表参与审议;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报告等可设立公民旁听席、发言席,允许公民有序参与;视察调研时吸收部分关心该视察调研专题的群众参与等。
3、监督结果要公布。公布监督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人大网站等公布常委会监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决定、决议和对被检查单位提出的整改措施等,彻底改变人大监督“审议意见不公开”、“批评意见不见报”、“评议结果不透明”、“反馈意见不知道”等现状,实施“阳光作业”,让监督结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三、监督效果要让百姓得实惠
人大监督是代表人民的监督,是为百姓服务的,因此,监督不做表面文章、不装门面、不走过场,要有实效,要让百姓得实惠。
一是办理议案要跟踪再跟踪,直到办结。办理议案,不能以常委会审议通过为终结,我们必须跟踪督办,一直到议案的实施方案落实为止,这是我们多年实践认为有效的监督方法。人大议案的办理既有严肃的法律性又有时限性,许多议案办理的时间较长,需跨一至二届甚至三届才能完成,这就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现象。针对这一类议案,我们实行年年跟踪督办。
篇7
关键词:结构设计安全度耐久性
前言
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高低, 是国家经济和资源状况,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以及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材料质量水准的综合反映。提高结构安全度必然会增加结构造价和耗费更多材料,但能相应降低结构的失效风险。如何确定建筑的结构设计安全度,实际上是在结构造价与结构风险之间权衡得失,寻求较优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物资供应充裕, 社会财富积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继续增长。然而, 与国际通用设计标准相比,我国的规范在构造规定荷载设计值与标准值等方面取值偏低, 材料强度设计值取值偏高。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教授提出:应大幅度提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这一观点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 它的提出是非常及时的。
1. 我国结构设计安全度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已不适应当前国情的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经历了容许应力设计法、破损阶段设计法、极限状态设计法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重大变化。在结构设计标准中,安全度主要表现为安全系数(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法)、分项系数(极限状态法)和可靠指标(概率极限状态法)同时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如结构的构造规定、荷载标准值与材料强度标准值的取值、 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及结构内力分析的精度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国建筑结构的设计标准不论在方法或具体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在结构设计的安全度要求上,却一直没有大的变动,与国际通用设计标准相比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安全度。
我国建筑结构安全度的现状是: 设计规范取用的荷载值比国外低,材料强度的取值比国外高,所用结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安全裕度比国外低,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偏于不安全,对结构的构造规定又远比国外要求低。也就是说,在设计结构安全度的各个环节中,几乎没有一个环节比国外更偏于安全的。
需要多大的安全度才算安全? 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说,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高低,是国家经济和资源状况, 社会财富以及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材料质量水准的综合反映。 提高结构的安全度,必然会增加结构造价和耗费更多的材料,但能相应降低结构失效的风险, 所以确定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还应体现投资者或业主的利益,在结构造价与结构风险之间权衡得失,寻求较优的选择。
2.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概念
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赋予结构以适当的安全度,使结构在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所预期的各种功能要求,一般来说,建筑结构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是:①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且在偶发事件中,仍能保持整体稳定性,即建筑结构需具有的安全性。②在正常使用事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建筑结构需具有的适用性。③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上述安全性 适用性和耐久性,是建筑结构安全与否的标志,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对这些性能的度量,即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的安全度。
3.选择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有关因素
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高低,是国家经济和资源状况,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以及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与材料质量水准的综合反映。具体来说,选择结构设计安全度要处理好与工程直接造价、 维修费用及投资风险(包括生命及财产损失)之间的关系。显然,提高结构设计安全度时,结构的直接造价将有所提高,而维修费用将减少,投资风险亦将减少:如果降低工程造价,则维修费用和投资风险都将提高。 所以,确定建筑的结构设计安全度,实际上是在结构造价(包括维修费用在内)与结构风险之间权衡得失,寻求较优的选择。那种单纯以建造时的材料消费用量和经济指标来评价结构安全度的观点,将导致片面的结论,实际上,结构设计安全度的选择,不仅涉及生命财产的损失,有时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对某些结构,还将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技术经济政策。
4.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 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的整体牢同性、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等方面。
4.1提高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提高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有助于建筑物在出现局部破坏时,不至于引发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或不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过于严重的破坏后果。结构整体牢固性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强该结构的延性和冗余度,以此来对抗爆炸、火灾、台风、地震等灾害荷载,起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与当地房屋建筑结构整体牢固性过低有极大关系。2010年7月28 13南京发生的化工厂爆炸事故,导致附近房屋的屋顶坍塌,也是房屋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4.2提高结构构件承栽能力的安全性
相关工程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的荷载标准值和规定的材料强度系数与荷载分项系数是关系到结构构件安全水准管的两大因素。其中,材料强度系数是缩小结构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以此计算确定构件固有的承载力。荷载分项系数是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以此确定荷载对构件的作用。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这两项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的安全度,在可靠度设计方法中体现了一定的可靠指标或名义失效概率,其系数越大,则安全度越高。
目前,我国在住宅、办公楼等建筑物上的荷载标准值的设定与国外的差别较大,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建筑在安全设置水平上也与国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因此,随着我国设计水平、建筑材料质量、施工技术水平等的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5.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耐久性
随着我国对建筑结构耐久性的研究逐渐加强,建筑物周围水、土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侵蚀以及冻融、干湿等大气侵蚀等环境因素作用下耐久性的考虑增多。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安全事故不再仅仅只是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平设置偏低造成的,混凝土腐蚀和钢筋锈蚀也是引发结构安全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这个问题要加以重视。我国规范对有关耐久性的规定与国外规范相比在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和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等方面还明显偏低。应加强对结构耐久性的重视,结构设计师对悬臂构件、雨棚、檩条、梁柱连接节点处、预留钢筋(如外飘窗、门窗洞口上的过梁、楼梯路步板与其两侧的混凝土墙搭接的情况)、混凝土结构等易受侵害的部位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其久陛方面的性能。
6.结束语
总之,建筑结构安全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结构设计人员应针对具体工程和施工的特点,及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选取合理的结构安全度,设计出安全经济耐久的最优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从著作权(版权)法角度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首要的问题是明确划定民间文学艺划定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划定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范围,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既不能像《班吉协定》那样过于宽泛,也不应当仅限于语言形式的民间文学而使之过于狭窄。如前述,《班吉协定》附件7的规定,表明了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对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显得过于宽泛,如此复杂的内容由著作权法来规范,有点不切实际。有些内容不能也没有必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因为有些内容应当属于公有领域,不应当享有任何专有权,如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部分是不能用著作权法保护的,但可能受工业产权法保护,如技术知识;有些可能属于文物,通过文物法保护,如宗教礼拜的地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范围,在我国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界定过,《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也无“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辞条可查,但是,这两部权威性工具书对“民间文学”作了明确的界定。依照《辞海》的解释,民间文学“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有所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民歌、民谣、神话、传说、故事、童话、谜语、平话、谚语、唱文、说唱、戏曲等形式”[1]由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家钟敬文先生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民间文学辞条,认为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学术名词,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2]
上述观点,实际上只涉及到语言形式表达的民间文学艺术,排除了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又确属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情形。比如中国京剧人物造型、民族服饰、川剧的变脸艺术、湖北荆州的皮影、陕西的剪纸等。如果将这些项目排除在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范围之外,对它的使用意味着就是自由的,引起来源地群体不满的大量复制恐怕就难以避免,在国际贸易中,也会使我国处于不利的地位。1982年6月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召开各国政府专家委员会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现方式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以下简称《示范条款》),将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细分为四类。第一类语言形式:民间故事、诗歌、谜语;第二类音乐表现形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第三类动作形式:民间舞蹈、戏剧和各种仪式的艺术形式;第四类用物质材料体现的形式:单色画、彩色画、雕刻、雕塑、陶器、镶嵌、木雕、金属器、珠宝、编织、针织、纺织品、地毯、服装、乐器、建筑形式。[3]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示范条款》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范围规定为在我国领域内,由我国某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集体创作出来,经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规定为以下四种形式:(1)文学的表现形式,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谜语、民间诗歌等;(2)音乐和戏曲的表现形式,如民歌、民间乐曲、民间曲艺、民间戏剧等;(3)动作的表现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宗教仪式等;(4)有形的表现形式,如民间工艺品、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服饰、蜡染、刺绣、编织、民间建筑等。[4]这四种形式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形式并没有质的差别,当然,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上述保护范围中属于纯实用的民间习俗、科学知识,技术技巧、民间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历法、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工艺等并不应列入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列。第二,以物质形态固定并已出版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应排斥于保护范围之外。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于1886年缔结,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国际条约之一,其在1967年修订的文本中,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无作者作品”的一种特例处理。该公约第15条第4款规定:“对作者身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推定该作品是本同盟某一成员国国民的未出版的作品,该国法律得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成员国内之权利。”虽然这一规定并未提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而且其显然也包括不属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未出版的、作者不明的其他作品,但这是到目前为止在国际公约中可能被解释应用于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的唯一法律规范。我国若将之限定于未出版的作品显然不合适。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各级政府以及文化艺术部门组织了数以万计的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专家和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抢救、搜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又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10大文艺集成,共计整理出版310卷,全部出齐约450卷,总计约4.5亿字。[5]文化部已经于2003年初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该工程将历时10年,将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技术立体地记录中国民间文化,全面调查、登记和出版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拍摄与制作中国民俗文化的音像制品,建立中国民俗图文资料数据库等。如果根据《伯尔尼公约》的规定将上述物质化并已出版的成果排除在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范围之外,一来需要流传于民间的需要特别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恐怕寥寥无几了,二来将已经出版了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按一般作品遵循《著作权法》的规则,也违背了民间文学艺术实施特别保护的初衷。第三,文学艺术创作的民间文学艺术的素材不宜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这里所说的素材,是指创作者从民间中摄取而来,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的、内容零散的材料。如果把素材置于著作权保护之下,归一定主体专有,则将妨碍文学艺术的创作,违背了《著作权法》关于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的立法宗旨。
多年来,无论中外,确有人以“采风”的名义,把已经形成作品的民间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的“创作成果”发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特别法应当对之加以禁止。尚未形成作品的民间素材,则任何从事创作的人在“采风”中可以搜集和利用。如果把这种活动也划入被禁止之列,文艺创作的“源”就被截断了。[6](P87)虽然划清民间文学艺术素材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界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内容零散的素材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整理,不改变艺术风貌,不随意改变它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不将个人的主观意识渗透其中而形成的整理本,则是实实在在的作品,应当归属于特别法保护的范围了。与整理本相关的是改编民间文学艺术的原生作品而产生的作品,也应成为著作权法特别法的调整对象。但是改编本的基本内容毕竟属于民间文学艺术,这就决定了需要通过特别法对改编者的著作权作一定的限制,如果权利主体可以任意处分作品,类似某艺术家“卖断民歌”的事件可能随时都会发生,构成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将会被“合法”地买断,造成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损失。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主体
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主体,是以著作权法的特别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必须要解决的又一问题。有人主张权利主体为国家,有人认为权利主体只能是有关的群体、居民团体或者民族,也有认为,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由法律直接规定其作为权利主体,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笔者认为,较为适宜的做法应当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产生它的群体,由各级政府行使其著作权,文化行政部门为政府行使著作权的具体部门。
虽然民间文学艺术来源于某个群体,但是该群体不宜作为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主体。民间文学艺术最初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创作者的个性特征被淡化甚至不复存在,逐渐演变为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作品。由于最初的创作者无法确定,从理论上讲,这一作品只能在事实上属于产生它的某个民族或某个群体,但是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无法行使著作权。由该群体中的个人代表这个群体行使著作权,其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另外,随着民族的迁徙和交融以及民间文学艺术的不断传承,其流传范围已不限于某个地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体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但有些民间文学艺术已成为多个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遗产,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格萨尔王》。这部世界著名史诗广为流传于、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族群众居住地,也流传到蒙古族和土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同样成为这些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如果只是简单地规定权利主体是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体,反倒会使民间文学艺术得不到真正的保护,甚至可能出现不同地区民族、群体之间的利益之争,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事实主体不能行使著作权,就需要由一定的组织代为行使。但是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的根据并不取决于法律的规定,而是来自于著作权人的授权。建立起具有集体管理组织性质的民间组织,又如何获得授权呢?由产生民间文学艺术的群体中的个人代表这个群体授权于民间组织是难以想象的,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也没有产生民间文学艺术的群体的组织,自然也就无法由某种组织进行授权;法律直接规定授权于民间组织,无疑是承认国家为行使著作权的主体。较为适宜的做法,就是从法律上承认产生民间文学艺术的群体是著作权的主体,但是从利于操作的角度,行使权利的主体应当是各级政府,代表各级政府行使权利的,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当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中的某个个体认为其他个人或组织侵犯其精神权益或经济权益时,都可以向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主张权利的申请,由该文化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请求。我国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的司法实践,实际上也已经承认了政府的权利主体地位。
中国首例审结侵害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案——《乌苏里船歌》案,原告为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人民政府。法院经审理认为:四排赫哲族乡政府既是赫哲族部分群体的政治代表,也是赫哲族部分群体公共利益的代表,在赫哲族民间文学著作权可能受到侵害时,鉴于权利主体状态的特殊性,为维护本区域内赫哲族公众的权益,在体现我国宪法和特别法律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的原则,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原告作为民族乡政府,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讼。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与限制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保护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要防止滥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要鼓励和使人有进一步发展、传播和改编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自由,以创作新的优秀作品。而要在这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就要求明确著作权主体享有何种权利以及权利受到何种限制。
篇9
查找了自身及班子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统一了思想,形成了整改意见;会后,认真落实,积极整改,完善各种资料。此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查找了问题,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班子团结,凝聚了力量,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围绕主题,精心组织,扎实做好各项会前准备工作 二是广泛征求了意见。设立了1个固定征求意见箱、开通了网上征求意见箱。局党组共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县直各单位、各部门,各相关企业、服务对象发放征求意见表50多份,征求到意见建议31条,所有意见和建议都以书面形势原汁原味地反馈到局党组及班子成员。
三是深入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开展了“四谈”,即主要领导与领导班子成员谈、党员领导干部与分管部门负责人谈、支部书记与党员谈、党员与单位群众谈。此次交心谈心活动中,主要领导与领导班子成员谈心3人次,党员领导干部与分管部门负责人谈心2人次,党支部书记与党员谈心2人次,党员与单位群众谈心2人次。通过交心谈心活动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增进了团结,找准了问题,形成了共识。
四是认真撰写了发言材料。每个领导班子成员都围绕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精心撰写了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查摆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了思想根源,并制定了严格的整改措施,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开诚布公,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共识,明确了方向
6月12日,局党组如期召开了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第五检查指导组有关领导亲临会议并进行了指导,局班子成员4人全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组书记、局长裴兴毕主持。
会议议程有八项:一、党组书记、局长裴兴毕通报上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金永林通报民主生活会准备情况;三、指导会议的领导就如何召开好民主生活会提要求;四、党组书记、局长裴兴毕代表党组作分析检查发言;五、班子成员分别作交流发言,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六、讨论并初步形成整改意见;七、指导会议的领导对会议提要求;八、党组书记、局长裴兴毕作会议总结。
会上,班子成员开展自我批评不遮不掩,敢于亮丑挖根源。开展自我批评时,局班子成员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对照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勇于开展自我批评,深入剖析问题主观原因,敢于自我亮丑,坚持“五不”原则,即不回避矛盾,不脱离实际,不空泛议论,不避重就轻,不文过饰非。既有敢于查摆问题、承担责任的勇气,也有一针见血、点中要害的锐气,坚持“家丑”自己说出来,突出问题自己找出来,根源自己挖出来,真正在思想上有触动、认识上有提高,为整改落实奠定基础;相互批评不敷不避,不怕揭短深剖析。在民主生活会上,党组班子成员自觉消除思想顾虑,纷纷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县域民情、质监工作现状,紧密联系各自分工,客观准确的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相互批评的过程中,坦诚相见,实话实说,不护短,不敷衍,切实做到自我批评开门见山,相互批评直言不讳,批评者言真意切,被批评者虚心接受,达到互相理解、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的目的。
会议结束时,县委第五检查指导组组长徐永林进行了指导讲话,指出,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充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目的明确,查摆的问题具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达到了预期效果,是一次成功的、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
三、主要措施及所取得的实效
(一)精心组织。按照县委的有关要求,精心组织,重点抓好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为开好这次民主生活会作了充分的准备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度重视。会前,通过征求意见,倾听意见,交心谈心,沟通了思想,增进了理解,找准了问题,形成了共识,在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开诚布公,联系实际,深
篇10
序号
工作任务
措施步骤
责任分工
监督方式
1
完成教育局(西院)家属院、原经协公司住宅楼、原昌乐镇委家属院3个老旧小区改造。
1、完成施工图设计、立项等手续办理。(一季度)
2、完成招投标及改造施工。(二季度)
3、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三季度)
县住建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监管科负责
办公室和督查科按季度进行督查调度
2
完成首阳山路、宝通街等4项雨污管道铺设工程
1、完成项目招标、拆迁清障等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施工单位进场开展放线测绘、清理地表等施工。(一季度)
2、完成旧路拆除、沟槽开挖、管道下设、管道回填、石灰土和水泥稳定碎石层基层施工。(二季度)
3、完成沥青罩面,恢复路面交通。(三季度)
4、完成地面清理,组织竣工验收。(四季度)
县住建局城建科负责
办公室和督查科按季度进行督查调度
3
完成青年路、永康路等7条市政道路建设
1、完成项目招标、拆迁清障等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施工单位进场开展放线测绘,清理地表等施工。(一季度)
2、完成土方开挖、管道下设、石灰土和水泥稳定碎石层基层施工。(二季度)
3、铺设沥青,完成人行道铺装,恢复交通。(三季度)
4、完成地面清理,组织竣工验收。(四季度)
县住建局城建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