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0:5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感恩教育就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感恩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情感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接受德育教育传递的道德情怀。
首先,通过作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爱、理解爱,进而心存感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拥有善解人意、孝顺乖巧的良好品德。其次,通过诗歌诵读、讲感恩故事等实施感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顺仁爱之心。以丰富多彩的感恩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中华的感恩美德,成长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才。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情感。以感恩之心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从而受到熏陶、教育。此外,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之情,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感恩教育的过程和感恩心理的形成都对德育教育建设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体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长辈,就会形成对其的爱护心理,在遇到与长辈年龄相近的人遇到困难时,学生的爱心就自然地发挥出来,会主动地伸出援手对其进行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通过感恩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优化了学生的内心情愫,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淳朴的道德观念,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感恩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加深了学生对高尚道德的体会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感恩教育又是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良好情操及完美的人格形成。
二、结束语
篇2
1995年8月我走进了明集初中的大门,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持续担任班主任至今。从1998年开始进入学区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实践和不断进修中逐渐成长,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被共青团县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受到县委县政府嘉奖表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的推出与实施,像春风一般吹遍了大江南北,吹润了教师的心田,使得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劲头更足了,教学研究也更进一步地深入下去了,而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先学后教”,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成绩突出,“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大拓展学习的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是学校的教育科研使我不断探索教育规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2001年11月《让思维闪现创造性的火花》获“2001年全国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6月《为学生构建展现才华的平台》荣获山东省2005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1月《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市职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007年6月《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发表于2007年《教育教学研究》杂志第六期。2002年3月在地理优质课评选者荣获全校一等奖;2004年6月所执教《北方地区》获全县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2007年6月所执教的《齐鲁大地》一课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7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全国评选”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坚信“用心去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今生无怨无悔;“关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是我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我也从学生们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得到了莫大的鼓舞。2002年12月辅导孙帅在全县第四届中小学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节中,荣获手工制作类二等奖;2003年11月辅导的孙晓燕、高银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优秀个人,所在的2002级获为优秀集体,本人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2004年6月在全县初中生地理小论文评选中荣获辅导教师二等奖;2004年12月辅导的赵晶制作的《海上世界》、焦倩倩制作的《校园模型》在全县中小学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优秀作品奖。焦倩倩的《校园模型》在全市创新作品大赛展评中获全市三等奖。2006.6辅导的刘云同学在“感恩社会.感恩父母”邹平县“动感地带”青少年书信大赛荣获二等奖;2007年7月在第一届“地球小博士”全国科技大赛中,辅导的焦倩倩、张宁获得全国一等奖,高凯获得二等奖,赵璐璐获得三等奖。
篇3
关键词:心理弹性;质性研究;贫困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3-0066-08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有人从此一蹶不振,碌碌无为,有人能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最终成就大业[1]。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物质贫困的同时,更在思想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2]。有研究指出,在贫困大学生中心理弹性水平的发展并不均衡,存在着个体差异[3]。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4]。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物质帮扶,还要防止出现自卑、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导致“精神贫困”[5]。不利的因素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发展的不良,在一些保护性的因素下,学生个体仍有机会保持正常的发展。心理弹性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及积极性的发挥[6]。那么哪些心理弹性品质和保护性因素能够帮助个体良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呢?通过对优秀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挖掘出他们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有效措施,提炼出弹性品质与相应影响因素。以期能对类似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早期或者较早期的教育帮助,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叫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7]。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是指在个体遇到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时的支持因素,它能减轻处境不利人群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人们弹性发展[8]。这里的保护性因素,不仅包括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还包括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即包括感知到的来自他人和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
国内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除了有关的综述性介绍[9][10][11]外,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开发了各种量表以评估个体的心理弹性[12][13][14]。第二,运用问卷研究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15][16],如有研究表明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高度的正相关[17]。在社会支持方面,父母仍然是初中生最主要的支持源[18]。社会支持水平高有更高的学校适应质量,对中学生的抑郁和过失行为有显著的缓冲作用[19]。同时,社会支持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创伤后成长[20]。第三,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弹性发展模型,以模型描述儿童心理弹性发展过程中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机制[21][22]。
上述研究为我们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保护性因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但国内的已有研究更多的是综述,或是对理论的探讨和对现状的揭示。而对优秀贫困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弹性品质及其结构,还停留在理论的构想上,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拟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Nvivo 70质性分析软件作为其辅助工具,不带预设地深入分析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品质和保护性因素,试图探讨哪些品质和保护性因素对贫困大学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以期为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成长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访谈对象的抽取遵循质性研究中“目的性抽样”原则中“校标抽样”的具体策略。“校标抽样”指的是: 事先为抽样设定一个标准或一些基本条件,然后选择符合这个标准或这些条件的个案进行研究[23]108。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优秀贫困大学生,需符合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家庭贫困,进入学校贫困数据库。即学生家乡所在地的民政局审查认可备案,学生向学校提交申请和证明材料,学校认可纳入学校贫困数据库的学生。二是SCL90测试结果显示,各因子平均分数不大于18,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者;三是学业成绩突出,在校期间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或学校奖学金至少两次以上者;四是担任班级或学校有关组织重要职务,在职位上有突出表现,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者;五是辅导员推荐,班级同学认可者。
根据以上抽样原则,我们抽取预访谈对象6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式访谈。正式访谈对象为某“211”重点高校的本科学生,共25人,有效访谈对象共22人,其中女性14名,男性8名;文科12名,理科10名。根据 Lincoln和 Guba 的观点,用于访谈目的的样本数量应该大于 12 个[24]。本研究正式访谈时共获得了 22个有效样本,符合质性研究的样本要求。
(二)访谈方法
本研究采用生命线图与关键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访谈。
刘礼艳 刘电芝 严慧一 等: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保护性因素分析
生命线图是为了帮助访谈对象更好地回顾其生命历程,聚焦对访谈对象影响深刻的关键事件。生命线图,如图1所示,横坐标轴线是表示年龄,右侧的实线代表现在所处的点,实线左边是已经经历的人生,右边是未来;纵坐标代表某时期的感情起伏程度,越往上越开心,越往下越悲伤。要求访谈对象在生命图上标出高峰和低谷时期的年龄,同时将这些时期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事件,用圆点标出。之后再把圆点用曲线连接起来,整个曲线可以描述访谈对象的人生道路及其感受。
关键事件访谈法,即访谈不是要求对象事无巨细的逐一叙述,而是聚焦于对自己影响的最重要事件,以避免谈话过于琐碎和偏离主题。这样便于访谈对象梳理自己的经历、集中回顾主要问题[25]。本研究抓住访谈对象在生命线图上画的关键事件的圆点,针对圆点进行重点深入访谈,使访谈对象能着重回忆这些对自己影响重要的事件,包括当时过程、感受以及应对措施等。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研究程序包括:访谈提纲编制,预访谈,正式访谈,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其中访谈者全部为接受过访谈训练的心理学二、三年级研究生。本研究正式访谈共访谈了22名优秀贫困大学生。访谈后对录音进行了转录,转录文本共121,083字。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范式进行分析。将录音资料转录成电子文本,然后导入QSR Nvivo 70 软件中进行整理和分析材料。根据逐渐抽象的程度对文本进行三个不同层次的编码:
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编码。这一阶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面对挫折时的感受、个人品质以及受到的社会支持等有关的部分进行逐句编码,以原始资料中的关键词为基础编码,初步产生 78个编码,主要为:父母重视教育、善于沟通、自我认知调节、乐观、乐于助人、真诚、坚持、求知欲、思考总结、责任感……。
二级编码,即关联式编码。这一阶段,不断地对概念进行比较,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原始资料的78个编码中析出三大范畴。第一个大范畴为心理弹性品质,第二个大范畴为社会情感支持,第三个大范畴为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后两大范畴都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三级编码,即核心式编码。这一阶段,理论性抽样,即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的理论建构,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研究者反复查询了原始资料,探讨了已有类别之间的联系,寻找有可能导向核心类别的线索。最后根据类属性,建立核心式编码,即心理弹性品质及其保护性因素模型。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由于开放式编码数量众多,本研究改进了质性分析方法,对开放式编码进行权重统计,即对每个开放式编码的提及人数和次数进行了统计。由于编码间提及人数和次数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将所有编码同等对待则掩盖了不同编码间的巨大差异。Hill等人将所有被试都提及的编码称为“普遍的”,一半及其以上提及的称为“有代表性的”,不足一半的称为“偶然的”[26]。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编码提及人数和次数,由于提及人数与次数比较,人数是更重要的指标,因此首先考虑人数。提及人数超过50%的编码是代表优秀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心理弹性因素与影响因素,在优秀贫困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删除提及人数不足11人的开放式编码,如善于倾诉、兴趣爱好、摆脱现状、开朗外向等。最后保留提及人数不少于11人的20个开放式编码,各个编码的具体提及人数和次数见表1。
(一)心理弹性品质
心理弹性品质是访谈中提及的最多因素,在心理弹性品质中,超过访谈半数的提及人数11人及其以上的编码依次有:思考总结、自我认知调节、坚持、独立、坚强、努力、责任心、乐观、感恩、要强共十个因素(见表1和图2)。
思考总结。在心理弹性品质中提及人数和次数都是最多的,在22人中达到了16人,提及次数为29次,在优秀贫困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如N1谈到:“这件事情让我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把时间用到最足,包括现在,要交论文啊什么的,我都会把时间用到最足。而且结果也会令人满意。” N3说:“我爱观察爱思考,这个特点对我的专业也有很好的影响。比如设计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画的好看就是好吗?也不一定。” Y4也提到: “但是我觉得我每次遇到迷茫的时候都记下来,然后自己慢慢分析。因为反正是要找一条出路,总不能沉沦在里面。”可见,思考总结是优秀贫困大学生有代表性的品质,善于思考总结可以从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可以帮自己在困境中找出一条出路。同样经历了一件事情,反思程度不同,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不同,成长也会不同。
自我认知调节。提及人数在心理弹性品质中都是第二位,提及次数并列为第一位,为15人共29次提到。如G1谈到:“虽然也会有不开心,看到以前的一些东西会很难过,但我基本上还是很淡定的,我的生活中不只那一件事情,我有很多挺重要的事情,恋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把它排解掉。”L3也说到:“包容心要很强大。如果遇到消极的事情,要自己学会开导自己,要学会积极。不能钻牛角尖,适当的时候,就是转移注意力。”可见,自我认知调节是贫困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重要的自我平衡的手段,是他们克服困难,保持心理积极的很重要的内心机制。
坚持。提及人数为第三,达到14人,提及次数并列为第一,为29次。如L5提到:“我很能坚持一件事情,只要我下定了决心,我就会坚持下去。”L3:“我比较有毅力,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并且坚持下去。”G2谈到:“我就是为了我当初的选择一直坚持下来的……觉得自己要坚持下去,不能抱怨别人。”可见,坚持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很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就可能完成儿时的信念和梦想,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
独立。提及人数为第三,达到14人,提及次数为26次。如L5说:“我大学要自己养活自己。之后就开始做兼职,有帮过别人发传单报纸啥的。” N4也说到:“一切都要靠自己吧,不能靠家里人,逼着自己,努力去做。”可见,独立可以让优秀贫困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困难。
坚强。提及人数为14人,提及次数为24次。L6说:“那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坚强,很多困难都是纸老虎,你坚强地去面对,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L5提到:“我一定要坚强,这样才能更好的照顾好我妈妈。我就觉得女生一定要强,不一定是女强人,肯定要自己独立,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可见,坚强可以让优秀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只有坚强以对,才能理性地想办法,去解决面临的一个个困难。
努力。提及人数为13人,提及次数为24次。如D2说:“ 我是很坚持很努力的,我本身就是比较勤奋,我不会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L1回忆道:“我一直很努力的,每天晚上都看书到十一点,生病好后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感觉一年多没学习过,后来很努力考上了一中,感觉这次真的来之不易,就一直很努力。” 可见,努力是优秀贫困大学生保持学习优秀的很重要的因素,正是这种努力才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
责任心。13人共提及22次。如L1提到:“责任,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实现,如果不能实现,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G2谈到:“我强烈的希望早一点缓解家庭的经济危机。这一段时间,真的强化了我的责任意识。这个低谷点培养了我的责任意识,包括小事都要认真。” 可见,责任心可以让优秀贫困大学生在班级、团队以及家庭中有担当,正是这种责任心的驱使,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进而能在班级、团队以及家庭中做出贡献。
乐观。有11人共提及29次,虽然提及人数刚刚一半,但是提及次数却达到了心理弹性品质中的第二位。如 L5说:“开心也是过,不开心也是过,何不开心而过呢?虽然日子比较苦一点,但始终有个信念,就觉得以后会好,只要努力。” G3也谈到:“个人的感觉应该是不一样的。我是挺容易满足的,每天活得都挺开心。我对未来的预想很乐观。我觉得我心态很好,不会把不好的东西累积起来。”由于贫困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困难与挫折,更需要积极心态,化解负面因素。正是他们的乐观,对未来有憧憬,才不至于在当前的不利环境中消沉,怨天尤人,而是不断地积累正面力量,拥有并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信念。
感恩。有11人共提及28次,提及人数刚刚一半,但是提及次数达到了心理弹性品质中的第三位。如N1提到:“我特别感谢我的亲人对我的爱。我的学姐对我的知遇之恩,我的朋友让我的心灵有所归属。”Y2:“感恩,要有感恩的心。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而且尤其是父母对你付出的一切,真的要回报他,不管用什么方式。”可见,感恩是优秀贫困大学生比较有代表性的品质。这种情感时时促使自己产生回报的强烈愿望,从而迸发奋进的动力。同时感恩回报的传达和行动也是对帮助之人的积极反馈和正强化,拥有感恩之心的贫困大学生较他人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要强。有11人共22次提到。如N4说:“ 我觉得不要让别人看不起自己,人家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前面有人也在这个学校考上初中,于是自己不服输,不断地去努力。” D3说:“我自己比较要强,我觉得自己成绩不好的话就很伤心。”可见,要强也是优秀贫困大学生保持优秀不甘落后的动力。正是这种要强的精神才让他们能够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去超越其他人。
(二)社会情感支持
社会支持有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在访谈中,尽管访谈对象都来自贫困家庭,但他们提到的物质支持比较少,对情感支持提到很多,可见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情感支持也是尤其重要的。由表1和图3所示,社会情感支持提及人数11人及其以上的编码,即在优秀贫困大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社会情感支持有:老师情感支持、父母情感支持、朋友情感支持,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影响比较大。
老师情感支持。有18人共提及46次,是在社会情感支持中提及人数和提及次数都是最多的编码。如L5提到:“后来上了那个老师的课,第一次交上作业的时候,那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就表扬了我一个。老师说我画的那两个特别有感觉。后来我就觉得有点希望。”N2说:“我的班主任是教英语的,他为了提高我的英语成绩在课上也一直鼓励我,帮助我,那段时间进步特别大。”可见,在学业阶段,老师的情感支持是最重要的,老师有意或无意的鼓励、关心都会成为优秀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缓解压力的重要动力和支持来源。老师的某次关心或表扬就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转折点。
父母情感支持。有16人共提及26次。如D1谈到:“我妈给我的安慰和鼓励还是最大的。我绑着绷带生了痱子很难受,我妈都会哄我睡觉后自己再去睡觉。现在想想真的很感动,其实人郁闷了最好的就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去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听听他们的意见。从小到大,我最崇拜的就是我妈。”可见,父母的安慰鼓励等情感支持能够使优秀贫困大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感受到安全感,是困难中的重要支持来源。
朋友情感支持。有13人共提及34次,虽然提及人数不是很多,但是提及次数却跃居第二位。如LU1说:“高一的时候,我爸爸生病一直到高二走了,每个周六周日我都去医院照顾爸爸,有半年每天都以泪洗面,但是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他们不会说很多,不会来‘安慰’你,但是会陪你做很多事情,吃饭啊、陪你散步啊,而且让我想哭就哭,所以我很感谢他们那段时间的陪伴。”朋友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伙伴,是个体体会友谊及人间温暖的重要来源。朋友的关心和安慰也是优秀贫困大学生能够从困难中走出来的很重要的支持源。
(三)成长中的积极因素
由表1和图4示,在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中,提及人数11人及其以上的编码,即在优秀贫困大学生中有代表性的成长中的积极因素的编码有:老师教育影响、父母重视教育、父母的教导、参与社会活动、良好的学校氛围、父母潜移默化影响、朋友的影响。
老师教育影响。有15人共26次提及,是在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中提及人数和提及次数都是最多的编码,可见教师对贫困大学生成长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如N3提到:“有一个语文老师,每周都上阅读课,让我们大家看文章,讲感受。他也会给我们找一些很励志的文章让我们看,让我们交流感受,这样对我有一些影响。”L1:“ 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吧,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抄课文时候,一个字错了或一个标点符号错了,他都会找出来,相当认真,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就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可见,老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严格要求等都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这也体现了作为教师,责任心要很强,说不定哪一个言行举止就影响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父母重视教育。有12人共29次提及,在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中提及人数和提及次数都是位于第二位的编码。如N1说到:“我爸爸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他认为小孩子要接受很好的教育,因为当时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所以他就自己教我知识,以至于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自己的知识水平就比其他小朋友高很多。”可见,不在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如何,只要父母重视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就无形中传达了父母对孩子在教育上的期望。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孩子学习的严格要求,就会让孩子从小重视学习。在教育上对孩子的期望,也会转化为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父母的教导。有12人共22次提及。如L1谈到:“我爸主要是在做人方面对我教导过很多。如与人交往时候,要有责任心,守时,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这些都是我爸教我的。我爸挺喜欢运动,我和我爸这些方面比较像。”L4说:“我妈妈小时候告诉我女孩子不能像金丝雀一样让人家养,要自己赚钱。” 可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就渗入到孩子的思想中,成为孩子的自我要求,对孩子有着深深的影响。
社会活动。有12人共20次提及。L1谈到:“因为做团支书,组织活动的时候,要和班里的人商量,和同学去协调,锻炼了交往沟通能力。经常还会提些新鲜的别人感兴趣的活动。活动点子要好,不好的话,别人就不支持你。”N3:“我大学的时候很积极,报了很多社团,后来还参加了红十字会。因为我比较喜欢画画,想发挥一下特长,在海报组画画,慢慢的当了主任。”有研究指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27]。可见,社会活动可以成为优秀贫困大学生转移情绪的渠道,也是他们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发挥自身才能的途径。
良好的学校氛围。有12人共19次提及。如Y1谈到:“我们班是在那种环境下,就是又有竞争,但是又有友谊,大家下课都一起玩啊很轻松的那种。在那种学习氛围中,整个人就像爆发出来一样,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了,全班都考得特别好。”G1说到:“高一挺开心的,我初高中都是一个学校,我很喜欢我们学校,高中的环境很好,老师也比较人性化,提倡学生在以学业为主的前提下自由发展,有很多课余活动。” 可见,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相互积极影响,更愿意且更乐意学习。
父母的品质影响。有11人共25次提及。虽然刚刚一半人提到,但提及次数却是成长中积极因素中的第三位。如L5谈到:“我妈的个性比较要强,就是什么都不服输的劲头,我比较像她。”D1说到:“我妈妈勤劳朴实,要强,通情达理,很愿意和自己小孩以及别人去沟通,很乐意去分享很开心的事情,她很注意情绪的控制,从来不发火。还有就是她会很默默支持你。很信任你,她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去做好这些事情。信任是我妈给我最好的东西。”可见,父母坚强要强、勤劳善良、爱学习等自身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身为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首先要培养自身的良好品质,可以说言传身教一样不能缺,很多时候,身教的影响更根深蒂固。
朋友的影响。有11人共20次提及。如L4说到:“我有几个特别铁的朋友,平时说说心里话,一起出去玩,比较开心。”D1也说:“班里我们是七个复读生,我们成立了七匹狼小组,感情很好。好朋友会给你很大的帮助,和亲人一样。一遇到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就去吃饭、唱歌啥的。”可见,良好融洽的朋友关系,也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的良好影响,会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的愉快和充实。
(四)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保护性因素作用模型
扎根理论特别重视对理论建构过程的探究。这个过程不是事件上分阶段的过程,而是各种概念关系之间的互动过程[23]335。对经验研究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概括和提炼,以形成简约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数据更具系统性和组织性[28]。本研究试图对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保护性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构建面对挫折、困难及压力的相互影响因素的模型,见图5。
如图5所示:在优秀贫困大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心理弹性品质即自身应对困难的品质,是自身的防御措施,同时社会情感支持和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是外在环境给予的防御措施。在心理弹性品质和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优秀贫困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健康地成长。心理弹性品质能够影响社会情感支持的获得,社会情感支持也有助于心理弹性品质的形成,同时成长中的积极因素既能够促进心理弹性品质的获得,也能够影响社会情感支持的获得。如心理弹性品质中乐观、感恩等品质能够让社会情感支持的提供者更愿意和乐意去提供帮助,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社会情感支持如果充足,也更容易产生自尊和安全感,形成乐观、感恩等心理弹性品质。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如父母的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影响等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形成某种相应的心理弹性品质,同时朋友的影响、良好学习氛围等也会让孩子在更容易得到社会情感支持。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品质中,最有影响力的10个因素依次为:思考总结、自我认知调节、坚持、独立、坚强、努力、责任心、乐观、感恩、要强。其中思考总结、自我认知调节最为重要,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体现了个体主动应对困境的元认知。坚持、独立、坚强、努力、乐观、责任心、要强品质也很重要:坚强与乐观共同构筑抗逆境的支撑,有乐观的坚持常常才能坚持,无坚持的乐观往往只是盲目乐观;而责任心与不服输可以保证个体尽心尽力,敢于竞争;再加之改变现状的行为――努力、坚持,可以使信念变为现实。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主要为社会情感支持、老师教育影响、父母重视教育、父母的教导、参与社会活动、良好的学校氛围、父母的品质影响和朋友的影响,可以看出父母影响最为广泛,有多方面的影响。优秀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弹性品质和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在以上结构模型所示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从而能应对困难和压力。
四、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研究的效度
在质性研究中,比较一致的倾向是用“效度”来评估质性研究的质量,即研究的结果是否反映了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常见的验证手段有:原始资料检验法、专家评价法。
本研究在编码的各个阶段和建构模型阶段,反复返回原始资料进行核对。研究者在整理和诠释阶段,不断返回加以审查,看是否正确地诠释了文本。在先后接受两位专家的反馈意见后,又多次回到原始资料,检验、修改自己的编码,进一步完善了研究模型。
(二)研究的信度
质性研究的质量也可评估其信度,即通过比较不同人员独立分析同一资料的结果是否一致来验证[29]。
本研究运用归类一致性指数进行了信度评估,即评分者之间对相同访谈材料的内容分析编码归类相同的个数占编码总个数的百分比:CA=2×T1∩T2/T1∪T2。其中, T1=编码者1的编码个数;T2=编码者2的编码个数。本研究中两名研究者反复回到22个原始资料文本进行讨论、修改并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了研究者编码手册。他们同时对25%的文本即5个文本进行编码。其中T1、T2分别为第一名研究者、第二名研究两人对相同的5个文本各自的编码总数即:T1=194,T2=193,T1∩T2=149,CA=077。说明本研究对文本内容的归类一致性可接受。
五、结 论
本研究通过对22名优秀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分析访谈文本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
第一,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品质主要包括思考总结、自我认知调节、坚持、独立、坚强、努力、责任心、乐观、感恩、要强。
第二,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包括老师情感支持、父母情感支持、朋友情感支持、老师教育影响、父母重视教育、父母的教导、参与社会活动、良好的学校氛围、父母的品质影响、朋友的影响,其中父母影响最为广泛,有多方面的影响。
第三,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品质和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力量。其中,心理弹性品质是个体自身的防御措施,社会情感支持和成长中的积极因素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是外在环境给予的防御措施,困境应对的承受力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共同力。同时心理弹性品质能够促进社会情感支持的获得,成长中的积极因素既能够促进心理弹性品质的获得,也能够影响社会情感支持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文援朝.挫折与大学生成才[J].现代大学教育,2001(5):26-29.
[2]刘佳.大学生校园中的贫困文化――Y 大学贫困生问题的个案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11(1): 106-110.
[3]朱丹.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大五人格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4):45-47.
[4]常保瑞,方建东.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0(1):147-148.
[5]欧旭理,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3):74-80.
[6]黄艳苹,等.心理弹性理论对高职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4):44-46.
[7]Werner,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5(3): 81-85.
[8]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6):1091-1094.
[9]Olsson, C. A.,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3(26):111.
[10]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9152.
[11]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5):658665.
[12]Yu, X. N. & Zhang, J. X.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 35(1): 1931.
[13]陈建文, 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 2004(1):24.
[14]胡月琴, 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15]Rutter, M.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J].Am I Orthopsychiatry,1987(57):316331.
[16]席居哲, 左志宏.不同学习压力承受能力高中生的家庭生态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4):231233.
[17]滕沁, 张宁.贫困生复原力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9): 835836.
[18]李文道, 邹泓, 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3): 7381.
[19]Michael, W.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ress Buffering for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28(3):522530.
[20]杨凡,等.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5): 614617.
[21]Richardson, G. E. Themeta 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 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 307321.
[22]Hunter, A. J. & Chandler, G. E.Adolescent resilience[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99,31(3): 243247.
[2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4]Lincoln, Y. & Guba, E. Naturalistic inquiry[M].New York: Sage, 1985:124127.
[25]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安徽: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50.
[26]Hill, C.E., et al. A guide to conduct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1997,25(4):517572.
[27]李卫衡,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预治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2(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