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7: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经验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趣味性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识字教学则是启蒙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几千年文明结晶的汉字,具有多、杂、深的特点,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毫无头绪,学习效率也难以有效提高。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识字学习充满热情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倍感头疼的课题,作为一名有着多年识字教学经验的教师,我特提出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以供参考。
一、以图识字
小学生刚刚入学,还没有形成学习的思维和习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单调乏味的抽象讲课,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提不起兴趣,对知识也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因此,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就要让识字的课堂活跃起来,使识字教学充满趣味性。以图识字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符合儿童的识字规律,是学生快速识字的有效手段。
小学的识字教材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深、图画和拼音相结合的规律,并且生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将学生的识字教育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抽象的汉字有具体的概念。通过图画进行汉字的归类也是以图识字的一种,让学生根据图画将汉字按照动植物及其他类别分类记忆,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多方面的知识。
二、游戏识字
要使学生充满热情的识字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识字教育与学生爱玩的游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乐中轻松学习。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玩“我是小老师”“找宝贝”“鹦鹉学舌”等游戏。还可以将生字编成儿歌、字谜,使学生在传唱和猜谜中轻松识字。
三、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是学生牢固掌握生字的有效方法之一,归类识字包括形声字、形近字、近反义词和量词归类。通过对汉字构造规律、字音、字形等进行区分,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1.形声字归类
形声字包括两种,一种是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明显的字,每组后面是生字,前面是熟字,比如“构—购”“桶—通”,对这类词可以比较记忆,记忆的时候可以加上生字组成的词语,比如“购买”“通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另一种形声字是由基本字组成的生字,比如“门—木—闲”,对这类可以通过拆分和组合进行记忆。
2.形近字归类
形近字归类就是将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归类识字,这种可以通过编口诀或儿歌帮助记忆。比如“渴、喝”两个字记忆时,可以编成“渴了想喝水(三点水),喝水需用嘴(口)”,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字和记忆的过程,提高其识记效率。
3.近反义词和量词归类
近反义词归类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加强学生对词语的辨别和理解,比如“高—低”“佳—好”等。量词归类就是把适合与量词搭配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比如“一杯水”“一辆车”等。
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记忆能够更牢固、理解能够更透彻,为顺利地完成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松.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8).
篇2
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推行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意识并不完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化分析
1.1 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更加注重整体发展趋势,以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扩展,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新课程整改的一定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2 思想状况与思维变化
学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逐渐开始变得宽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新时代气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一定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了适应新变化,就应适当的结合网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政策,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
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应对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学基础,进而保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较与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比较与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程内在体系以及教学教法之间的联系。
2.1 认识程度较低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基础课程而非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与热情,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前途发展,对于个人利益诉求的追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无法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相关的素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得到一定的认识。
2.2 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高校已经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在实际实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情况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老师教学较为呆板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师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碎片化”,仅以话题来吸引学生的片刻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完全抛开书本用个人的语言讲行组织教学,随意性过强。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并不能灵活运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际进行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新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及时掌握使用,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教学内容准备不足课堂组织安排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计划。
2.3 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引入实际生活,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依旧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的进步会对相应的理论进行一定的创新,相关的政策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适当的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3.2 ??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互联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养。
3.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应进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认识思想,及时学习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篇3
【关 键 词】县师培中心;创生;推广;地方教育理论
世纪之交,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县教师进修校收益逐渐衰退。为了更好的生存,各县纷纷将教研室、教仪站、电大工作站等并入县教师进修校,组建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教师培训中心。时至今日,这些教师培训中心中的少数并入了当地高职院校,多数则办起了初中、高中并向普通学校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尽管师培中心具有了多功能的结构,但由于其管理者的办学思想仍停留在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上,对其引领县域教育改革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其创生并推广县域教育理论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一、新形势下师培中心推创地方教育理论的紧迫性
1. 新形势下,县域教育改革急需地方教育理论指导。本文的地方教育理论是指应用一般教育原理,借助解决地方教育实践重大问题形成的,既有科学根据又有当地教育实践经验支撑的县域教育改革系统知识和思想。晏阳初的定县教育实验理论、汨罗的素质教育理论就是其代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功能等相应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这些变化,对直接负责中小学师资培训,并参与指导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师培中心来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表明,通识性理论已经非常系统,而且也易于为教师所掌握。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怎样结合本地实际,应用通识性理论和学科教学论有效地推进本地新课改。因为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理念、先进经验等,在走向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西部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着“水土不服”现象:一是因为发达国家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比我们先进很多;二是因为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三是人事与分配制度等社会环境反差巨大。这些因素导致了情境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经验在移植和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经过实验与总结提升,才能转变为具有针对性的地方教育理论,而后才能真正指导地方教育实践。因此,地方教育理论必须立足地方情境,由师培中心的教研人员,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进行创生和推广。
2. 新形势下,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理论建设急需创生出既能联系普遍教育理论,又与当地教育经验有着血肉关系的中层教育理论。现有教育理论研究中,一方面,学科教育理论建设者乐于以学科范畴和体系演绎理论,在走向实践中却遭遇了实践群体的抵制;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蕴含了大量鲜活教育经验的总结、个案、教育故事等,又因沉醉于琐碎的细节赘述之中,缺乏理论概括力,因此很难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这两方面的困境,造成了外来教育理论与当地教师经验之间联系的障碍。为此,急需建构起能有效实现二者沟通的中介,即地方性教育理论。已有研究者指出“建构中层理论可能会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第三条道路。”[1]因为地方教育理论是以普遍教育理论为基础,再结合县域教育改革经验支撑形成的,专门针对地方教育改革实践的教育理论。这样的教育理论,不仅坚持了普遍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而且因其切合地方教育实际,容易得到当地师生的认同,具有将普遍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群体缄默教育理论的中介作用。此外,地方教育理论还可以通过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以区域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局文件和市县政府教育法规等形式借助行政力量推广,从而直接增强其实践生命力。
3. 新形势下,师培中心走出困境的急需。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教师进修校完成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任务后,其发展就跌入了低谷。因师培中心理论水平低于普通院校等原因,在新一轮竞争中必然被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艰难处境,诸多师培中心办起了普通中学,以解燃眉之急。就其短期效益看的确具有可行性,但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普通中学间竞争的加剧,师培中心势必又会面临因生源下滑的生存困境。从师培中心的独特功能和竞争优势看,还是应充分发挥进修学校、教仪站、教研室多家组合的优势,立足本县实际展开地方教育理论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的功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且还能够受到县教育局等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增加财政投入。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在中小学教师中的威信,有助于拓展培训新项目,从根本上改善生存处境。县师培中心的成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统一,成了集师资培训、校长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育条件装备及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于一身的机构。这样的机构便于直接协助县教育局做好辖区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的组织、教师职务评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新教师的考核定级、省市重点课题结题和选送、全县教育信息网的管理、中小学教育条件的配置及使用情况的检查等工作,收到了“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功效,具备了推广教育理论并借此适度改变其困境的条件。
二、师培中心在创生地方教育理论中焕发生命力
1. 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中创生地方教育理论。首先,明确地方教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地方教育理论是应实际需要之运而生,其学术取向理所当然地校定在地方教育研究的方位上,更多的“本土意识”致使其贴近本地的芸芸众生。[2]地方教育中较大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果与教研活动等的“过去时”、“现在进行时”、乃至“将来时”,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从不同方面得到研究。其次,组建起与研究目标相匹配的研究队伍。师培中心需要根据本县教育改革需要,对应各科室职能进行明确的研究领域划分。然后,以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网络为蓝本,结合师培中心“四位一体”结构特征,[3]整合下面的中小学教科室和学科教研组,组成具有立体布局的研究课题网,组建起层次清晰,研究领域与各科室主管线条相匹配的课题攻坚队伍。第三,分层开展立足本县实际的地方教育理论研究。一是狠抓重大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理论。要根据本县素质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推进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系列重大课题攻关研究。这类课题一般由教育局负责人牵头,师培中心负责业务上的研究,以此形成具有引领全县教育改革的可操作性理论体系,以彰显创生地方教育理论的魅力。对涉及学科教改中的专业教学问题,要由师培中心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专题研究,并深入到各校教研组形成系列教学科研成果。二是帮助学校领导解决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目前,校本培训在教师培训中作用很大,师培中心必须深入中小学积极引领,指导中小学加强校本研究,形成解决学校层面问题的地方性教育理论。三是,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师提供地方性教育理论。师培中心要充分发挥创生地方教育理论的作用,设身处地从中小教师角度思考教改中的问题,积极为中小学教师排忧解难。在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中,创生适合地方教师教学与管理的理论,切实为中小学教师服好务。
2. 在引进外来教育理论中创生地方教育理论。广西隆林县师资培训中心,为利用外来教育理论转化为地方教育理论提供了成功的案例。[4]其具体做法:一是抓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合作项目工作。“爱生学校”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个实验项目。2006年,该县被指定作为省级项目县进入该项实验,实验周期为5年(即2006~2010年)。该县将爱生学校的基本精神与当地尊师重教的古朴民风结合起来,组织师培中心教师下到项目学校指导工作,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材料收集等,全方位地体现出具有民族风情的爱生精神。还结合本县大面积推进的实践,创造出插旗标示的做法激励县域内的学校积极参与。每实验成功一所爱生学校,就在师培中心的规划图上插上一面红旗。最后,将爱生学校的红旗插遍了隆林县2/3的学校。二是借助“教师支持服务体系”项目,建立以导师制为依托的教师支持服务体系。隆林县师培中心遵照自治区项目办的指示,立足本县民族自治县的实际条件,出台了县级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组建了县级导师团队,积极开展项目工作。在开展项目实验中,结合本县情况积累了大面积开展项目研究的经验,形成了系列推广项目的实施程序,学到了如何将外来先进经验应用于指导本县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三是以本土项目深化和推广地方教育理论。2007年,该师培中心参与了广西地方创新项目,即“有效教学”课题实验。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师培中心加强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科学的新思路给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深化了本县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师培中心在推广地方教育理论中展示生命力
1. 借助行政助推力,大力推广地方教育理论。师培中心不仅是教师培训的主阵地,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指挥部,县教育局的参谋部。因此,具有将地方教育理论借助教师培训和行政力量推广的先天优势。首先,巩固教育决策参谋地位,积极发挥服务职能。教师培训中心应结合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为提高地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其次,是强化教师培训功能。师培中心应以培训部为主阵地,组建县、乡、校三级教师培训网络,由师培中心主任、各乡校长及进修学员,组成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系统运作机制,确保组织管理程序规范化,责任具体化。[5]可以乡、校为单位,分学科建立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分档提高。第三,在发挥教改指挥和导向功能中应用好地方教育理论。师培中心在指导教学改革中,既要有全县推进教育改革的宏观整体筹划,又要有微观细节的具体指导。在制定教学策略、备课、讲课、辅导、作业批改、检测等各个环节中,全面渗透最新的适合本县的新理论、新经验,并力求指挥到位,责任到人。
2. 全方位推广地方教育理论。首先,是加强推广地方教育理论的针对性。在进行岗位培训时,根据教师学历和任职要求的不同特点,提取地方教育理论中切合学员岗位实际的专题讲座,针对其岗位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提供相关地方教育理论予以解决,引导学员观看代表了地方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录相,借此观摩课开展研讨,提升学员的认识。其次,指导学员撰写经验论文,借此使受训教师在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将地方教育理论内化为其信奉的缄默性理论。第三,立足现实教学改革,在现场培训中推广地方教育理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既是县师培中心不同于普通师范院校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广和落实地方教育理论的有效方法。为此,师培中心的教研部门要把本中心创生的地方教育理论,及时地用来指导现场教学的培训工作。最后,要将师培中心培训抓手,全面覆盖到每所学校的教师中。培训中心领导和教师要经常到辖区内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各种专题讲座,开展听课和评课指导,使培训工作更能切合教育教学实际。以这种送教上门的诚心,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动并促使其自觉地应用地方教育理论。
总之,师培中心应充分利用其“四位一体”的结构优势,将普遍教育理论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积极参与外来教育理论地方化研究,不断深化创建县域教育理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借助给地方教育行政提供决策咨询之机,通过提供本地教育改革方案,参与教学评估等多种途径,来全方位地推广地方教育理论,借此增加收费性参培项目,最终达到既成就了地方教育理论的创生,又实现了不断增收的目标。
注释:
[1]柳海民,王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建构中层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2]胡途古夫.论地方教育理论期刊的困境与对策[J].云梦学刊,2007,(2).
[3]方名耀.“四位一体”县级教师教育机构体制改革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