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23:1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协会工作计划

篇1

纵观协会(前称创业者协会)所走的路程中,有过辉煌:成功举办首届榕城高校实践类社团年度交流会,协会内部成员和谐相处共建协会,经过努力获得校十佳候选资格……但协会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弊端,这也同样是所有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的通病。主要是社团活动没有创新之举内容陈旧,没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负责人个人揽权揽事没有使社团成员得到充分锻炼等问题。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我们协会工作及任务也总不能局限于前人的经验和曾经取得的成就,创新不可或缺,不仅在协会工作计划上敢于先行,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勇于突破,融入新的理念,将新思路、新策略践行于实践中。

在做好本协会相关工作的同时,与其他校内外企事业单位或是其他协会达成交流与合作是协会工作的重点和协会取得成就的突破口。

就业创业协会为依托,协会通过内部交流与外部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协会组织并举行全校性就业指导、创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宣讲和校内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就业调研以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讨新形式下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种前瞻性话题。

协会为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降低择业成本、规划美好职业生涯而不懈努力!

协会下设行政部(含财务)、宣传部、人力资源部、对外交流部、信息部。各部门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为福建师范大学就业创业协会的发展而努力。协会实行主要部长负责制,对办事得力、工作成绩突出、为社团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学予以奖励;对办事不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同学视其情节轻重做出相应处理。

新学期伊始,协会目标很明确,一则培养和锻炼协会成员综合素质和相关技能;二则服务、贡献于师大同学,扩大协会知名度;三则努力在学年末的校十佳中占有一席。就业创业协会将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纳新阶段新成员的系统培训,让其在协会中以学习带动工作。

2、注重培养和锻炼协会成员就业创业方面的能力,以期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协会相关工作。

3、收集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从中获取其hr部门在招聘时最为看重学生哪方面知识和技能,并与同学们分享此成果。

4、组织并承办各种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及座谈会,来为同学们展示前人的经验和所需的知识、技能储备,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

5、组织联系用人单位,主动与他们搭建信息桥梁,推荐优秀毕业生以期提供满意的工作。

6、与人才市场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适时地参与组织和承办各类人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

篇2

一、1-5月工作情况

(一)切实做好扩内需、促消费工作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今年一季度我市市场消费需求旺盛,1-3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6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居全省第1位。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达到13.3%,比上年同期要高1.6个百分点。与全省比,我市的物价上涨低0.4个点,但名义消费增长则高0.6个百分点,目前,我市的消费增长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全市限上单位增加到 912家,1-3月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0亿元,同比增长35.3%,限上占比提高到49.8%。分行业看,批发业14.7亿元,增长14.0%;零售业90.1亿元,增长18.1%;住宿业3.7亿元,增长4.3%;餐饮业12.1亿元,增长8.2%。截止1-3月底,全市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0.76万台,销售金额3.01亿元。

2、开展促销情况:①组织商尝超市降价促销。加强对商尝超市的日常管理,并不定期出台商贸行业促销方案,鼓励引导各商贸企业通过创新促销方式,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推介水平,千方百计扩大消费。组织友谊中皇城、沃尔玛、家润多、步步高等市城区大型商尝超市以春节、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的大型促销活动。②组织行业协会优惠展销。通过市政府冠名、我局与行业协会共同努力策划,于今年4月、5月在五岭地下广场和北湖公园,举办了两期“XX春季大型车展”,收效明显,既繁荣汽车市尝又引导汽车消费,打造出了本土车展品牌。③帮助商家创优环境。我们通过在商贸流通领域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引导广大商户诚信经营,辖区的经商风气得到净化。组织各县市区商务局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大检查,严禁使用违禁食品添加剂和地沟油。同时,通过签订工作责任状、不定时的明查、暗访、调研等工作优化服务,使企业商家能够进得来、存得注干得好,确保了一些大的商贸流通项目能落户我市,并通过超前谋划,以良好的环境吸引有实力的优质品牌进驻,以高品质的项目提升区域商贸流通形象和竞争能力。

(二)切实做好成品油市场监管工作

1、加强成品油经营企业管理。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加强成品油批发企业管理,严格成品油批发企业经营资格审核和经营行为监管,按规定和程序进行审批,对不履行协议、违规经营、一证多用的批发企业要严肃处理;严格加油站管理,严厉打击违规建站行为;建立企业经营状况档案,对成品油经营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二是在成品油流通领域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成品油零售环节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提高成品油流通企业和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是科学制定规划,严格市场准入。研究制定成品油仓储设施布局规划,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原有加油站发展规划进行修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依据规划对加油站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四是积极研究市场开放后成品油流通管理的对策。针对下一步逐步开放成品油市场的新形势,研究其他社会投资主体、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成品油流通后,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保证社会供应、维护产业安全的对策。

2、认真开展成品油经营企业年检工作。为了对成品油流通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企业,规范成品油经营企业行为,3月份我们布置了年检工作,全市321座成品油站年检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1-5月份共依法为9家成品油经营企业办理了变更或竣工验收等手续。

(三)切实做好再生资源、家政服务、餐饮业、协会管理等工作

1、做好XX年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申报工作。为了做大做强郴州的再生资源工作,我局组织人员与项目的呈报单位:郴州市万生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开发有限公司一同做好各项申报工作,并将资料报送至省商务厅和商务部。

2、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按照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切实抓紧抓好“家政服务工程”实施。支持特安网、安好家、益成、阳之光、新新等五家龙头家政企业加快连锁门店建设,扶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促进弱势群体就业、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XX年,根据上级商务主管部门的要求,今年全市将培训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妇女为主要对象的家政服务员3500名。

3、扶持餐饮业做大做强。引导全市餐饮业紧紧围绕“两城”建设,充分发挥饮食的传统优势,突出特色,更新理念,不断提升我市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尽快把餐饮业做大做强,同时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餐饮行业开展“诚信兴商”,不断推动全市餐饮行业持续、有序、健康发展,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平台,根据省商务厅和省餐饮行业协会文件精神,为推动我市餐饮行业标准化工作进程,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促进餐饮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我市餐饮产业“百亿工程”的目标,今年将在全市餐饮行业开展餐饮企业的等级划分和评定等工作。

4、做好十佳商贸企业评选活动。在全市“扩内需、促消费”工作会议对去年评选出来的“十佳商贸企业”进行了授牌表彰,同时印发了XX年度《郴州市商务局关于印发五个行业“十佳”商贸企业评选活动方案》,并要求各县市区商务局、各行业协会按照要求做好十佳零售企业、十佳餐饮企业、十佳美容美发企业、十佳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参评工作。

5、协会管理工作。做好市成品油协会、市餐饮协会、市市场协会、市美容美发协会、市汽车销售服务行业协会的日常监管工作,确保各协会按照政策规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四)切实做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

从今年一月开始,我局总组织召开了三次创建工作会议,既总结了XX年的创建工作、又安排布置了下段的创建工作,并对在创建中各单位所遇到的情况和困难进行了认真的收集、解答,确保各项创建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会后,各单位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计划,层层召开了创建工作大会,进一步统一了认识,落实了责任。同时,各大商场(超市)都设置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标牌,要加强了对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推行符合行业自身特点和创建要求的规范化服务准则。

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经济形势疲软,缺乏冲击力。我市的城镇低收入人群还比较大,购买力相对较弱;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即期消费受到抑制;加之非商品性支出增加,如休闲消费、教育消费、住房购买等,在一定程度影响我市消费市场的较快增长。同时还受物价上涨、“收废企业销售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优惠取消和汽车购置税优惠到期等因素影响,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

2、经济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是指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一是在日常管理中存在深入基层不够,不能及时帮助企业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协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监督管理明显滞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商贸流通企业还处在相对松散的发展状态,各自独立发展,资源分布散乱,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矛盾,整合难度较大。三是人才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市商贸流通企业业发展。

三、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抓好扩内需、促消费工作。1、完善便民消费体系。推动连锁企业与社区合作,提高新建社区和郊区零售网点覆盖率,丰富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加快商业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农村消费提升改造工程。通过“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惠民工程,打造农村消费体系,扩大农村消费。二是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发特色消费和品牌消费,促进“老字号”、优秀品牌振兴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健身、培训、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拓展网上商城、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等新兴消费业态,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旅游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拓展和创新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市场,加快推进会展业发展,深度挖掘旅游消费潜力。

二是做好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调研工作。消费需求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零售额不仅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反映一个地区消费状况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按照《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商贸企业清查统计工作方案的通知》(郴政办函[XX]127号)文件精神,我们要加强与市统计局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认真开展这一次清查统计,对符合统计标准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要一律纳入统计,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商贸工作夯实基矗

三是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着力打造大型物流平台,提升园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影响力。当前,整个郴州市还没有真正成型的现代物流平台。物流业态需要大整合和大提升。一是要依托现有的园区物流基地增强物流水平。如依托已经签约的第三方物流基地,整合全市小而散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二是建设大型专业化的仓储设施。在园区建立功能齐全的物流仓储设施。三是建立联通全国、通往全球的专业物流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及信息服务现代化的水平,通过网络服务,选择最优物流运输方式及线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四是继续加大成品油市场监管力度。把握成品油市场发展趋势,做好市场供应工作。切实加强对成品油供应工作的指导,建立严格的成品油市场供应预警制度和市场监控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使各成品油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成品油价格政策,严禁哄抬物价。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倒买倒卖、缺斤短两等违法违纪经营行为,严格控制不具备经营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成品油流通业务,确保市场稳定。

五是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工作。加大力度,多措并举,与省商务厅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项目”申报工作顺利通过,同时大力发展郴州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强各类废旧资源特别是有色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统筹安排各再生资源企业开展备案登记工作。

篇3

学校与台湾教育协会、行业协会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台湾教育协会的优势,利用其在台湾方面的资源,让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更好地推进与落实。如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华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台湾“中华电信”、“中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推广协会”等台湾有关协会进行合作,共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学生实训基地、创业创新平台、海峡创新育成中心,开创了闽台共育人才新模式,取得了新成效。教育协会之间合作模式教育协会之间合作模式指福建省的教育协会与台湾相关教育协会发挥各自在当地的优势开展合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民间性、开放性。在当前两岸政策环境下,两岸的民间团体交流合作有一定优势,相对官方的机构,它们受限较少,工作起来更加灵活,更加便捷。如福建省海峡两岸高校交流促进会、福建省教育交流协会、福建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等福建教育组织机构,先后与台湾木铎学社、“中华两岸高等及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协会”、台湾技职教育学会、台湾私立文教协会等台湾民间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了海峡两岸高职院校校长论坛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交流活动,探索出了一条对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先行之路。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特点与不足

(一)学历互认问题仍是首要瓶颈大陆已于2006年承认台湾高校学历,而目前台湾当局只单方面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对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福建省只有厦门大学在承认之列,给闽台教育交流带来新的挑战[2]。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包括人员往来、学术交流、教学、科研等方面,虽然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但均停留在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层面,未能涉及学历问题,这给闽台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带来瓶颈。学历互认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岸教育合作的深入开展。(二)政策缺失影响工作深入开展在政策层面,目前大陆与台湾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参照2003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执行,没有专门的文件依据,存在明显不完善之处。台湾高校来福建合作办学的热情高、意向浓,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条件也日趋成熟,但限于政策层面因素,福建高校、台湾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至今没有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批准,无法进一步推进,校校合作模式也无法深入开展。政策的缺失影响了闽台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三)交流合作大多以民间的形式出现鉴于当前两岸关系现状,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大多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台湾方面的参与方大多是民间教育机构或私立学校。两岸的教育政策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当前台湾当局对公立学校与大陆的合作限制较多,私立学校则受限较少,机制相对灵活。台湾民办教育发展快,民间教育机构多,综合实力较强,一些私立学校或一些专业不逊于公立学校。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福建把与台湾民间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合作作为切入点,带动公立学校参与,先私后公、循序渐进的做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这种“因地制宜”的做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值得借鉴。(四)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在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台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究其原因是学校能从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学成本,扩大学生就业,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就企业而言,政府没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在校学生学践实训,除了能够挑选优秀毕业生外,现实的受益并不多,造成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高[3]。

篇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编程能力;团队学习;创新素质

近年来,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据信息产业部最新报告显示,我国目前软件人才缺口高达40万人,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然而,他们的就业情况却变得越来越困难[1],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选择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出现IT产业用工荒。原因在于IT企业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编程能力的人才,而我们毕业生通常在这方面达不到企业的基本要求。例如,谷歌和百度公司在招聘员工时,都要进行程序设计方面的笔试和面试,而许多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测试过不了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没有把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笔者介绍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程序设计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

1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成才的基石

计算机专业从教学、科研到应用都离不开程序,程序设计能力应该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程序设计能力应该是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是衡量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技能[2],同时也是检验学院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哈尔滨师范大学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在近年来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把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只有在低年级打下坚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才能在高年级的学习中做到深刻理解、应用自如。否则,高年级所学的知识必定是“理论的巨人,程序的矮子”,最终成为空中楼阁,因而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2组建学生专业协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国内许多高校以往传统的办学经验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考试等几个环节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有限的教学时数和定量的教学任务,难以掌握课程要求的所有内容。而课下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监督形式,往往造成学生课堂学会、考试高分、考完全忘的现象。

为了提高学生编程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课余的海量时间,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一条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学、带领学生创新的道路,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1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兴趣成立多样化的协会

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国家、省和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创新基金[3]资助的项目,目的就是鼓励高校组建学习型、研究型的学生团队,培养他们程序设计和创新的能力。为了把学生团队建设常态化,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学院成立了ACM竞赛协会、机器人足球协会、游戏动画设计协会、嵌入式设计协会、应用软件设计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组织,为每一个协会组织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采取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建自管的原则。

2.2会员管理

我们成立的所有协会组织不分年级、不分专业面向全体同学开放,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编程能力和设计能力,为他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从而提高学院整体学生实力、为高年级学习和创新做准备。学生协会组织的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会员一般分为预备会员、初级会员和高级会员三个级别。所有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自动成为所有协会的预备会员,也就是协会潜在的发展对象。预备会员通过本人申请,随时被吸收为协会的正式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在协会中要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设计任务以及考试测评达到高级会员要求时,经指导教师同意转为高级会员。如果不能完成初级会员的任务,可选择申请退会或继续完成初级会员任务。

为了加强学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潜力,高级会员在协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高级会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本协会领域内高水平的研究和学习。另一方面,所有初级会员都必须加入某一研究小组,由高级会员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向初级会员布置学习或设计任务,并负责任务的检查、验收和辅导工作。高级会员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成立若干个由2~6人组成的项目小组或团队,负责开发软件、设计作品或参加竞赛。

3学生协会工作方案

为了让参加协会的同学切实得到锻炼,让每个会员都动作起来,也为了实现以协会带动全体同学学习风气转变、以学会促进全体同学编程能力提高的总体目标,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高效的协会工作方案。

3.1设置学生助教,指导全体同学学习

为了提高所有同学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每个协会根据自身的方向负责若干门专业课程,从学生的角度指导、干预全体同学的学习是协会一项重要的工作。例如ACM竞赛协会负责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几门课程,应用软件设计协会负责、Java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几门课程,嵌入式设计协会负责计算机接口、嵌入式系统原理、ARM体系结构与编程等几门课程。为了开展工作,学院在协会的所有会员中选择若干名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会员做学院的兼职学生助教。学生助教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某一门课程的辅助学习,学院和协会规定学生助教的工作内容如下:1) 要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实施;2) 调查所负责课程一个学期的学习状况,期末写出调查报告;3) 辅助所负责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单元测试、月考等的出题、评分、讲评等工作;4) 整理、补充所负责课程的例题、试题库、实验报告等课程资源。

通过学生助教岗位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为任课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课外支持,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料。

3.2面向大一新生,加强学习引导

大一新生从高中走进大学校园,对本专业课程往往比较陌生。尤其是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因为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设计特殊的思维方式而没有学好甚至放弃了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专门为协会布置一项特殊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一新生入学后,立即安排协会中的学生助教深入到新生当中。协会针对新生要设计详细的工作方案,指导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安排学生助教在课堂教学之外每周定时对全体新生进行辅导、答疑,辅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等工作。

为了监测大一新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助教协助任课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测验或考试,随时发现问题,调整工作进度和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大一新生迅速投入到本专业课程学习当中、迅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大一新生的编程能力和设计能力,激发大一新生学习热情,同时也为积极吸收正式会员做准备。

3.3开展专题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协会的高级会员,指导教师都制定一整套专题训练方案,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3.1通过项目驱动,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首先,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设置若干难易程度递进的专题训练题目。例如,针对ACM竞赛协会的高级会员,专门设置了ACM竞赛集训专题,包括编程基础专题、基础算法专题、数据结构专题、图算法专题、搜索算法专题、组合数学与数论专题、计算几何专题、动态规划专题等;针对应用软件设计协会的高级会员,专门设置将近100个软件设计项目,覆盖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覆盖C++平台、Java平台和Linux平台,为学生学习软件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选择空间。

其次,根据项目内容的难易程序,将所有项目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四个级别。初级项目是入门级项目,主要检验会员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会员在完成一定数量的初级项目后,可以申请中级项目。中级项目是小型综合的设计类项目,需求一定数量的编程代码,考察会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完成一定数量中级项目的会员可以申请高级项目,高级项目指的是大型综合类设计项目,需要大量的程序代码和设计文档,考察会员创新能力。会员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编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循序渐进地稳步提高。特级项目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企业或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践,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规划、研发、测试等各个环节。企业和学校充分利用学生智力资源,学生也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科研环境,努力使学生的劳动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和科研成果。

3.3.2组建团队,协作学习

团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4],协会所有高级会员根据需要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组由2~6人组成。项目小组的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同伴教育、协作学习的潜力。为了使团队更具有生命活力,我们特别在团队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组长负责,动态管理。具体做法是任何一位高级会员都可以申请担任组长,明确专题任务。经过指导教师同意后,组长面向全体高级会员招聘组员。在小组学习、研究过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组长可以随时解聘组员或者组员提出辞职。

一个小组在完成学习或研究任务达到指导教师的要求时,可以申请项目结题。然后,小组可以继续完成下一个专题任务,或者解散再重新建组。

3.3.3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老生带新生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5]。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协会内部设置了大量的学生助教,学生助教负责对大一新生和初级会员的辅导、答疑工作,同时也负责对高级会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某个小组在其研究的问题中遇到困难后,首先求助协会中的其他高级会员,在充分讨论与分析之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指导教师设专题讲座引导大家共同解决。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掘学生之间同伴协作学习的潜能,真正完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意义构建过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牢固的,打下的编程基础才是坚实的。

3.4建立完善的比赛和奖励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为了彻底转变学风,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比赛和奖励机制。协会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举行协会内部的学科竞赛,学院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举行学院级各种竞赛。同时,在协会和学院竞赛的基础上积极组建团队参加省级、国家级或者国际级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为了使这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哈尔滨师范大学每年拨专款用于学生参加比赛的各项费用支出,学院也对获奖同学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 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2]。我们的学生通过参加协会活动和参加各项比赛,在团队中协作学习、沟通交流,通过学习和比赛成绩赢得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尊重,毕业后在企业中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实践证明,我院自从实行学生协会机制以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大大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去校外网吧玩游戏以及吃喝娱乐的现象明显减少,学习风气明显好转。

3.5校企合作,在项目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完全彻底的校企合作办学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6],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我院在学生协会促进教学的同时,也引入了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

首先,各个协会每个学期都请相关企业精英到学校讲座、组织协会会员到企业参观学习。通过这个举措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对企业人员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了解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协会指导教师也会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企业,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协会项目的题目,使学生在协会内完成的项目贴近前沿、贴近企业需求。

另外,协会还会组织优秀会员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一年时间里,由采用校企双师制,指导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的研发设计,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直到最终把学生交给企业。

至此,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依托学生协会的从课内到课外再到企业的立体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都可以参与协会的活动,都可以在协会的指导下学习和成长。

4实施效果

通过对学院近几年学生协会数量、会员数量及获奖人数的统计,明显看到随着我院学生协会数量的增加和协会动作的不断成熟,学生的编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学生获奖的数量和层次逐年提高,如表2所示。

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升高,落后的传统培养模式很难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脚步,计算机专业学生也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不得不选择其他行业。我院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编程能力是从事IT领域职业人员的基本能力。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打好专业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近五年来毕业生在IT企业或相关岗位直接就业率来看,如表3所示,我们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这也说明了我们学生的编程能力、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

5结语

编程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就业市场的生命线,只有具备坚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才能具备后续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才能在企业内的所有岗位得心应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具备发展后劲,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哈尔滨师范大学通过设立各种学生专业协会,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夯实了协会成员的编程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周荣辉,郝晓枫,赵宏宇. 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思考[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8):122-126.

[2] 袁国武,赵杨,赵征鹏,等. 依托程序设计竞赛,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质量[J]. 计算机教育,2009(15):104-106.

[3] 周晓梅,刘跃华,罗志勇. 浅析“创新基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120-122.

[4] 周立军,廖红,乐为. 团队学习模式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8(12):126-128.

[5] 刘万伦.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J]. 比较教育研究,2005(7):9-13.

[6] 于延,王建华. 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8):47-49.

Improve Programming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via Student Association

YU Yan, WANG Jianhua, ZHANG Long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篇5

一、青春导航,中国梦凝聚青少年理想信念

团市委以“我的中国梦”为总统揽,引导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中国梦信念。连续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三观”、“三热爱”、“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红领巾大讲堂”等主题教育活动114场次。全新改版的铜川青年网,为青年创业贷款、志愿服务、维护权益、交流娱乐搭建了重要平台。定期发送铜川青年手机报,以铜川共青团官方微博为阵地,定期微话题、微活动,扩大参与面。

二、青春建功,踊跃投身铜川提速转型发展实践

1. 围绕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在重点行业系统组建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3支。依托铜川市青年创业者之家,举办创业青年沙龙4期。发放小额贷款440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规范化运行。按照“一村一品”、示范带动的思路,培训农村青年“领头雁”4128人。

2. 多渠道关心困难青少年群体。开展亲情送温暖行动19场次,捐资捐物5.6万元。争取“神华爱心图书”35万余册,价值640余万元。制定“七彩小屋”考核管理办法。着力完善“倾听日”制度,组织开展不同群体青年倾听活动8次,督办落实提案议案16项。26000多名青少年参与了“幸福・法制领航”法制教育报告会。

3. 青春扮靓新铜川,开展认领红领巾花坛绿地、保护母亲河等主题活动。首次运用社会化招募方式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母亲河活动,吸引800多名青年参与,栽植苹果树4000余棵。开展的绿化美丽耀州、绿色春季共青林栽植活动,共吸引万余名青少年参与。

4. 青年志愿者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建立市级志愿者社团16个,注册志愿者5277名,参与项目建设的志愿者达2000余人。1.5万人次的志愿者围绕抗震救灾、抗旱募捐、扶贫帮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几年来青年志愿者在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美篮球对抗赛和李宁红双喜杯乒乓球比赛等全市大型赛会活动中展示了风采。

三、枢纽构建,拓宽服务青年路径

充分学习借鉴“青春驿站”工作模式,对16支市级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整合,首批挂牌成立2个“青苹果乐园”社区志愿服务站。按照高标准,规范化发展思路,加紧筹备建立铜川市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铜川市青年创业者之家”,定期举办创业沙龙,为创业青年、创业协会组织提品推销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举办铜川市首届“最美青年志愿者”颁奖典礼,深入挖掘全市30多个社会公益组织事迹,选树“铜川最美青年志愿者”10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13个,以公益平台凝聚吸引社会组织。

四、固本强基,筑牢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基础

推动党建带团建制度有效落实。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全市39个乡镇(街道)团委经费已经纳入财政预算。4个区县总辅导员职数全部批复。上半年涉农行业已建立团组织13家,占全市符合建团条件总数的三分之一。成立园区团组织2家,为940多名园区青年提供服务。畅通团干部交流机制,加强干部选派驻点,选拔3名基层团干部到团市委挂职锻炼。继续完善季度考核评比制度。

五、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加强团干部思想政治建设。评选表彰10名“魅力团干部”。组织机关干部到照金、马栏革命根据地开展“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主题党团日活动。深入开展“慵懒散”专项整治。团市委领导班子先后11次集中开展“走近青年・寻梦青春”专题调研活动,征集意见或建议51条。抓好团队干部教育培训。推动基础化培训和专项化培训协调发展。围绕打造“五型五有・魅力团干部”,举办市级专题培训班,团的十七大精神专题学习培训班。共举办基础团务知识培训班6期,培训团干部216人。首次举办的“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有力推进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一、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1、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

根据世界旅游委员会公布的研究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行业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作为旅游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国酒店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效益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国内中型酒店进入快速扩张期,在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仍将是酒店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国就业市场上,对酒店类高级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日渐凸显出来。酒店产业全球约2亿雇员,且职位需求仍在扩大,酒店业职位需求每年增长超过35%。据世界酒店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的第一大国,酒店从业人员也将达到35亿人。

从2011年到2014年,湖南增加361家酒店,且以每年12.2 %的增长率在持续增长,因此对酒店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跨国酒店品牌在湖南快速发展,凯宾斯基、洲际、万豪等国际酒店纷纷入驻湖南,2015―2016年,长沙预计将增加12家五星级国际酒店。酒店数量的迅猛增加以及国外酒店集团的大举进入,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2、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人是酒店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资源要素。通过对长沙运达喜来登、唐宫(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杭州福朋喜来登、凯宾斯基、普瑞、华天等16家酒店企业的调查发现,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已被酒店企业普遍认可为员工应具备的五种主要能力要素(见下表)。

酒店行业对员工能力需求要素比重分析表

尤其是职业道德,被70%的企业公认为是员工应具备的首要从业能力要素,而服务意识、创新能力、专业技能是当前酒店企业员工最为缺乏的三种从业能力要素,也是制约酒店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对员工从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就目前各校普遍采用的仿真实训来看,在实训室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提高以上能力要素的,必须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效提升各项能力素质。因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才能有效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湖南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设高品质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湖南省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共有在校学生12000人左右,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2014年湖南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口近20万,而湖南各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2014年毕业生只有约5000人。而且因为学生缺乏专业社会实践以及入岗的心理落差等原因,酒店管理专业对口率仅达52%,我省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调查显示,全省目前仅有4所高职院校建有酒店管理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均规模小,客房入住率低,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将课堂实践融入到运营中,达不到“学习”与“生产”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要服务湖南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设一个高品质、上规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势在必行。

二、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的要求,依托政府和行业扶持指导,紧密对接酒店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校企合资共建“体制机制科学、规模功能合理、设备技术一流、实践教学创新、资源信息共享、国内国际适用、效益作用突出”的酒店管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要。

三、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与原则

(一)建设目标

通过3-5年时间,将基地建设成为功能前瞻、效益显著,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鉴定和研发“六位一体”的高品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资金共投、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打造“系列化、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的基地硬件环境,建设“校企互培互聘、双职双岗、德技双馨”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建立“逐级轮岗实训晋职、教学做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生产经营与科学研究并举”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将基地建设成为酒店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典范。

(二)建设原则

1、效益原则。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相匹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能获得足够时间参与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开展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术技能训练。利用基地开展在校学生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社会人员行业培训、旅游酒店类技能鉴定等,以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共建共享原则。一是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合作,吸收利用企业的设备、人才与技术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技术推广、职工培训和订单培养,实现校企互利、共建共享。二是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开展校校合作,优势互补,在学生实训、技能鉴定方面利用各自的强势专业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三是科学制定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在为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的同时,覆盖旅游管理、邮轮乘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实现专业大类的资源共享。

3、可持续发展原则。高度重视基地的持续运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把基地建成为集教学、生产、经营、服务、鉴定和研发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构建

1、建立“1+5”校企共建共享的基地建设模式

采用“1+5”校企联合建设模式,即学院1个办学主体,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公司5个企业主体,在合作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哉苟嘀中问降牧榛詈献鳎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投入一定的资金,各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和技术支持,校企共同按照企业化生产和管理模式,对外承接餐饮、住宿、会议、培训、旅游、票务、技能鉴定、产品销售等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实行“四联一体三级”的基地运行体系

由餐饮行业主管部门省商务厅、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省旅游局,行业协会省餐饮行业协会、省旅游行业协会来共同指导和支持酒店管理及所属旅游专业群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以确保基地建设的理念先进性、标准引领性,功能辐射性;由学院与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为平等互利的五个主体共同投入资金、硬件、技术、人员,共同经营管理,实现校企合作共建“三效合一”,即“人才培养效益、示范引领效益、经营经济效益”三效合一。

成立“基地理事会、基地经营管理办公室、基地各工作组三级网络”的运行体系。由学校、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是基地建设的最高层领导,对基地各项工作进行统筹指挥,由学院校长担任理事长,始终发挥教育为企业行业服务的作用。由学院、湘润、金通、天之佑、快乐之旅、上岛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基地经营管理办公室,是基地建设的协调指导层。由学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企业人事部经理及成员组成的基地实训教学组、生产运营组、项目研发组、技能培训鉴定组、信息化管理组、国际交流合作组等6个工作组是基地建设的落实执行层。如下图所示。组长分别由学院和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教学组负责安排教师、员工、学生在基地中的学习培训事宜、校企人才交流活动,以及实习实训项目设计;生产运营组负责生产基地酒店、咖啡吧、茶吧、蔬果园、旅行社的生产经营工作,协调基地与各家合作企业的关系;项目研发组负责并组织师生参与基地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科研项目、应用性横向课题、毕业设计等研究;技能培训鉴定组负责组织在校生、社会成人等在基地内进行咖啡师、调酒师、茶艺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信息化管理组负责基地专题网站建设、维护、更新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组负责国际商务官员培训、海外留学生办学事宜。基地的所有权明晰,以学校为主体。

“四联一体三级”的基地运行体系图

3、创立“两会三审”的基地管理模式

“两会”,一是指校企共同参与组成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理事会”,二是指负责基地日常事务的校企代表组成的“联席会”。“理事会”一年召开3次,年初提出当年工作计划,年中检查“联席会”上半年工作进展,如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年末对基地建设进行全年总结,并提出下一年度基地建设目标与计划,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基地建设与发展良性循环路径。

“三审”即“理事会”审核基地建设计划以确定建设目标,审核基地建设财务管理与利益分配以确定投资力度,审核基地建设成效指标,尤其是人才培养成效,以发现问题,提质创新。这样,可确保基地指挥运行机构的有机整体性和工作有效性。

4、建立“联合培养、实岗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不同,选择育人企业不同岗位学习,即“实岗育人”,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有效实现形式。“联合培养”是指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目标互为一致”的前提下,合作企业与学校联合组织招生宣传、面试、入学教育,签订校、企、生三方培养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累计计算实习工作时间、学生领取相应岗位级别工资,实现工作间与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从而实现学生就业岗位与企业需求岗位相适应。(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研究和实践―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XJK011AZJ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增强,陈开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1)

篇7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解浙江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笔者选取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位教师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一)专职实践课教师严重缺乏 高职教育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职实践课教师。虽然所调查的10所院校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均建立了相关实训基地,并配备了1-2名实训基地管理员,但调查显示,这些管理员学历偏低,均为本科以下学历,且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缺乏,仅有53.85%的管理员是财经类专业毕业,更有76.92%的人员未曾有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历。该10所院校均未设专职实践课教师,均由理论课教师承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他们也聘请了一些企事业单位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名义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都达到了1:1,但调查显示,这些兼职教师中只有不到10%曾经常到校进行实践教学,80%以上从未曾到校进行过实践教学。同时,兼职教师的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队伍流动性较大等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先天不足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虽然高职院校也在引进“双师型”教师,但这些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中,真正从事过实际工作、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极少。在收回的28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入职前有5年以上的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的教师仅占7.8%,“入职前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的教师占到76.6%。实践教学能力的先天不足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从而不能胜任高职实践教学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中,更重视教师的学历和学科背景,而未对实践教学能力做出明确要求。二是高职院校很难引进既有硕士以上学位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财经类“双师型”人才。既有硕士以上学位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财经类人才相对稀缺,这类人才一般更愿意选择到政府部门、大型公司、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就职,这些单位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均比高校好得多,高校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实践课师资的严重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教师职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不力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不高,在收回的282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专业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究其原因,86.17%的教师认为缺乏企业一线部门实践的机会,56.38%觉得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太少。另外,有93.62%的教师因为缺乏压力和激励而没有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虽然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践,但总的来看,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流于形式的多,有效落实的少,效果不佳。教师常常在课程教学、论文撰写及家庭的多重压力下,无暇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或参加实践锻炼,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企业也不会无故接受一位外来且短暂工作的教师,大部分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合作不仅无利可图,还会扰乱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因此,他们不愿意接受教师参与实践,或仅仅安排教师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到目前为止,您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累计时间有多长”这一问题,回答从未有过的占59.93%的,回答1年以上的只占9.2%,认为通过挂职锻炼有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只占23.76%。由此可见,专业教师接触实践锻炼的机会太少且时间太短,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提高,使得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成为无源之水。

二、高职院校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共同的努力。

(一)社会层面 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企业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行业协会代表协会成员企业利益,他们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担负着不同的责任,起到不同的作用。

(1)政府。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政府在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政策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方式来指导、鼓励学院、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参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一,教育部门需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评审标准,在任职资格和评审条件中加入实践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业绩考核,通过任职资格和评审条件的导向,引导教师自觉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二,教育部门有必要改进高职院校评估机制,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督促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第三,政府可通过法律政策、税费减免、资金扶持政策等方法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机制,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搭建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条件。第四,政府应加大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师资培养经费,为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2)用人单位。企业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持续提高的源泉,在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应意识到“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第一,能获得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第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较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设置、营销策划等提供有效的建议。第三,用人单位可以派员工到学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不断吸纳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理念,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和创新。同时,用人单位可以与学院合作进行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不仅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实习生,还可以为企业及时充实技能型人才,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第四,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可以借助学校获得企业声誉、树立良好形象,不但体现了企业对教育公益事业的支持,还可以拉近企业与学校、政府部门、公众的距离,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行业或某一专业内的生产经营者自愿组织起来的非官方组织,代表协会成员企业利益,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参与安排教师实践单位,不仅可以选择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事业单位,而且可由行业协会要求企事业单位对教师的实践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有意识的培养,专业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实践单位的各项业务中,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学校层面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者,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保证师资培养经费,确保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活动的顺利进行。

(1)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拓宽用人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准入门槛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聘用的教师队伍中存在近80%的“门对门”毕业生,他们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给学校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高职院校在引进财经类人才时,有必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将实践工作经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等作为高职专业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以增加具有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增强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动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拓宽用人途径,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校做兼职教师,补充专职教师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兼职教师需根据专业特征精心挑选,职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任务和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2)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强化实践能力培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学院要建立长效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培养的内容、途径和策略都要针对教师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避免一刀切、形式化。对于刚入职的专业教师,可采用传帮带模式,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他们的导师,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对其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新教师参加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实践技能考证和实践技能竞赛;对于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学院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本着按需派遣的原则,调整教学工作安排,为他们创造出上课的“轮空期”,分批分次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一至两个学期的挂职锻炼,在挂职锻炼期间,可以将教师顶岗实践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教师在完成组织学生实习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实践锻炼,既节省人力,又节省物力;组织教师参加针对高职师资的各项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客户培训,开展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组织他们参与校企紧密合作的科技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强化教师的科技研发能力;安排他们参加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新与改造,鼓励他们创新实训教学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组建“导师团”,负责新教师的培养,让新老教师共成长。对于兼职教师,学院也应对其进行简单的理论培训,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地考查其教学情况,与其探讨教学方法,给出指导意见,促进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成果较好的兼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则应予以解聘。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校企合作。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载体,学院应努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造内部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应能全方位模拟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提供仿真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场所,使教师在“教、学、做”一体化中熟练技能。同时,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由企业提供物力与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配置和更新换代,同时不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专业实践锻炼的场所,促进了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又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拓宽了渠道。为此,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及交流,努力形成互惠互利的结合机制,从而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

(4)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高职院校应逐步将教师实践能力纳入对师资的考核中,将教师实践技能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之一,适当降低学术要求,以促进高职财经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考核分为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和实践能力培训两方面,由来自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家与学校专业带头人、教务管理人员共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和考核评估制度,据以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作为判断其实践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并与教师收入挂钩,对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予以缓聘、高职低聘甚至解聘。其次,要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措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做到公平分配、合理竞争、科学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内容可包括:在制度上明确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工作量和物质待遇;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岗位,在合理的职务结构基础上切实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薪酬分配、职称评聘、外出进修、项目申报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倾斜;建立定期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制度,以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为基础,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三)教师层面 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仅仅依靠政府和学校是不够的,教师自身需要强化实践能力自我培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总结积累教学资料。在思想上,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因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可能产生的危害(如阻碍学生培养成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学校的发展前景等),意识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行动上,专业教师应自觉利用政府和学校提供的条件,主动寻找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把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院的工作计划有机结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组织方式、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并及时走进课堂,使学生学习最新知识,促进课程内容改革;指导或参加与本专业相对应的各种实践技能竞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其他院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实现“以赛促训”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产品研发等服务,参与企业员工、企业客户培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另外,教师应擅于总结、反思,在参与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自己参加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不足及改进的途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资料,撰写以自己参与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教学案例,建立并充实自身的教学资源库。

[本文系2011年度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课题(编号:SXJG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6期。

篇8

为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实训能力,加快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现就做好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工业调整振兴和区域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开展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建立了以350户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为主的1056家省级企业实训基地。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涵盖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钢铁、汽车、能源、财经等32个行业,每年可接纳30余万名学生实习实训(以下简称“实训”),对培养创新实用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快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有的实训基地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实训标准,管理粗放,实训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损害企业或学生利益的现象等等。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

在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开展规范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大学生实训工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促进企业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和有序工作,有利于保障企业、院校、学生三方的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企业和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把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工作抓实抓好,确保取得成效。

二、明确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以实训标准建设为核心,以实训指导师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实训能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人才支撑。

(二)工作目标。全省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大幅度改善,实训制度不断健全,实训标准逐步建立,实训管理日益规范,实训指导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训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力争用5年时间,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具有较强实训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示范性企业实训基地。

三、把握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硬件建设。生产性实训场地要具备国家法定安全生产条件,各项劳动保护措施到位,有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处理措施,无危险隐患,通风、照明、控温、控湿及电、水、气管道等相关设施完好,布置安全、规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相对独立的实训场地和较为完善的实训设施,实训设备基本达到专业领域的先进水平。高危行业可配置模拟、仿真设备用于实训。

(二)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设立并健全三级实训管理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指定其他部门)、企业二级单位(公司或分厂)、三级单位(部门或车间)共同负责对实训学生的日常管理。明确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任务,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将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训工作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并与考核挂钩。

(三)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与学生实训有关的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实训环境、劳动保护、安全操作、文明生产及目标考核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实训流程管理、企业与院校、学生的实训协议、保密及安全协议、实训补贴、实训考评、实训指导师聘用和管理、实训学生录用等制度。实训制度要力求规范严谨、不留空白,确保企业、院校、学生三方合法权益。

(四)规范实训管理工作。按照《省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流程(指导)标准》要求,加强学生实训工作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主要包括:确定实训岗位、实训需求信息、与高校对接、签订实训协议、实训前教育培训、实训过程管理、实训考评、人员录用、实训信息反馈以及实训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通过明确学生实训工作各环节的目标、任务、措施,使实训各项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具体、规范、严谨、高效,也便于操作和考核。

(五)加强实训指导师队伍建设。在省级企业实训基地逐步推行实训指导师持证上岗制度,经专业、系统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实训工作。每个实训基地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型实训指导师,培养一批由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实训指导师。实训指导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省里将按照《省企业实训指导师培训方案》(详见附件3),大力开展实训指导师培养工作。对经过培训且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各实训基地要选择得力人员参加培训,院校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型实训指导师。

高等院校可邀请优秀企业实训指导师进课堂为学生举办实践教学讲座。

(六)制定企业实训标准。各有关企业要参照省里提供的企业实训指导标准,结合本企业实训岗位职责、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按照学生不同专业及学历层次,制定并完善相对应的企业实训标准,经经信委等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并经审核后予以实施。有关院校要积极参与企业实训标准制定工作,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全省性专业实训标准。

(七)建立信息直报制度。按照加强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利用好“省企校合作信息网”,积极开展实训信息直报工作。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提供企业岗位信息、实训工作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要做好信息的和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便于院校和学生及时查询和网上对接。实训基地要分别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将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并报送本市经信部门或职教部门,由各市汇总后上报省职教办。在信息直报基础上,利用网络对接平台,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和就业推荐工作。

(八)加快课题库建设。有条件的企业实训基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来自本企业生产、科研实际的大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库,课题要突出应用性、创新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选题的需要。通过大学生、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真题真做”,来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生产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九)试行实训证书制度。在推出实训标准的基础上,逐步试行实训证书制度。实训学生经考评合格者,颁发由省企业实训基地实训标准专家委员会监制、企业实训基地盖章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合格证书”,获得实训证书者,方可获得实习实践学分。实训证书可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学生的参考指标,本企业和本行业企业应优先录用持有实训合格证书的学生。

(十)建立企校规范紧密的合作关系。院校要主动与实训基地对接,以工科为突破口,按不同专业与实训基地建立起相对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每个省级实训基地逐步要与不少于三所大专院校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校双方应当健全实训管理制度,签订规范的学生实训协议,共同制订实训计划,确定实训内容和实训标准,做好学生实训前各类教育培训和实训管理工作。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分类指导,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要求真务实、坚持创新、讲求实效,防止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确保完成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各项任务。

篇9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涉农专业;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33-03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院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1]。”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涉农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合理使用,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需求“精英化”所形成的矛盾;另一方面对加速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 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新形势

(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科类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变化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2],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不断拓展,我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四化”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新四化”进程不仅为涉农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支撑和机会,更重要的是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结构和数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应当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人才能力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使涉农专业毕业生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

(二)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就业指导服务注入了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3]。这些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理念,是深入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和全员育人的方向。

(三)“就业更加充分”的号召对农科类人才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新要求

据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65万人。相比2015年749万毕业生增长16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矛盾,部分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农科类人才自身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错位,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为农科类人才的就业指导带来了很大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总体布局上,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在要素配置上,要推动就业充分就必须合理利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农科类人才满足当前涉农行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本需求,摆正就业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四)农业科技进步和服务“三农”是农科类人才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

农业科技进步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科专业,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迫切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涉农人才。同时,社会的多元化、经济发展和当代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意愿和投入,常常出现“学农不爱农”的负面情绪,培B“学农、爱农、为农”农科类人才是就业指导面临的新挑战。

二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指开发者对被开发者采取培训、教育、使用、调配和管理等有效方式,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内在素质、潜能的挖掘和塑造,以提高其质量和利用效率的过程[4]。其基本内容包括培训开发、组织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政策法规、能力培训、信息资源、职前教育等全方位的辅导和服务,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的一系列活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培养其职业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促进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实施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增强毕业的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主要途径。只有在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指向下的就业指导,才能实现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思考,高校就业指导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从生产力要素看

人力资源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就业指导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期准备。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就业指导涉及技能、知识、劳动意识、价值观、人际关系、求职技巧等技能与精神层面,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源泉。

2 从管理的角度看

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核心就是对人的教育。高校就业指导是对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培养,使毕业生更好的走向社会。

3 从人职匹配原则看

就业指导属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人职匹配模式出发,高校的就业指导必须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开发自我,依靠个人的特点来获取工作,持续就业;必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可雇佣性的高低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指导方法上进行改进;必须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等存量,提高人职的协调性与匹配度[5]。

4 从职业精神规定看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着重于对人的能力和潜能的开发和使用,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这也是用人单位的追求。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必须按照职业的特征来进行,即以职业的社会化和时代性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和体验的最初平台。

三 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策略

(一)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高校就业指导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立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实践[6],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塑造和培养;使指导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充满人性的支持和关爱;让学生获得正当利益和行使正当权利,从了解学生―测评定位―分类培养等环节入手制定指导计划,因材施教。立德树人,既是要树立自己,又是要树立自己的学生。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等农业院校是现代农业教育的主力军,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接班人,是高等农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农科类学生树立牢固的“学农、爱农、为农”的专业思想,通过各种先进教学方式、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增进学生对所从事学科和研究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和研究灵感,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建立全程式、全员化的指导模式

新形势下,全程式、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成为构建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新格局。全程就业指导是指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职业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各有侧重地制定指导内容。建立校院“二级管理”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实现全员化的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下设就业管理、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等科室,承担就业指导的日常工作,明确职责和分工。各院系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人员、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共同参与,负责工作计划的制定、咨询服务,有针对性的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在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专任教师和辅导员为主,通过就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同时鼓励学生创办“就业协会”“创业协会”等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三自”功能。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专业的职业辅导机构或大型涉农企业负责人作为学生就业指导顾问,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座谈会,交流面试技巧,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探讨创业心得,使高校就业指导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三)搭建就业指导多维体系和实践平台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的目标,充分就业,就要不断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和人力资源开发获得岗位的视角,构建多维度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实践平台。

1 培训开发:由“宏观性”向“实效性”转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职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社会保障[7],其中职位分析、招聘与选拔和职业生涯管理三个环节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直接关系。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多联系及接触,来获取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在就业指导中向学生逐一分析不同行业领域工作性质及招录信息的渠道,再让学生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有针对性开设培训内容,才能在指导中有的放矢提高职位选择的准确率。招聘与选拔过程中的应试环节则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采取压力面试、结构、非结构化面试等各种方法开展模拟招聘,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有明确的规划和准确定位的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最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格测试工具、职业水平测试工具等寻找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朝自身擅长并感兴趣的方面来拓展自身的能力,从而解决职业选择的问题。

2 组织发展:由“单一性”向“协同化”转变

农科类学生的组织开发是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目标需要来设计和实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在由“单一性”向“协同化”转变的组织开发层面中,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校院就业联动管理机制的功能,坚持招生、培养、就业三项联动,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运用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根据学校状况、规模和地域特点,设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科专业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包括就业推荐、信息和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三是强化与就业单位合作联盟关系的建设,主动与各大就业单位、人才机构等建立就业合作服务关系,打造产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就业环境和农科类人才特征进行就业市场的开l与维护,实现与就业单位的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和互利共赢。

3 职业生涯规划:由“无序性”向“能本管理”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为未来职业发展所作的策划和准备。现代企业管理逐渐呈现“能本管理”的特点[8],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以能力为本,这便为农科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必须按照人力资源“能本管理”的用人标准来建构职业规划体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就业能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设计。二是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开展个人与职业的适应性测试。三是体现终生教育理念,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四是突出个体发展本位,注重个体非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生的就业潜力、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的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的就业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密切联系。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观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但具有理论依据,更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这样的就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指导工作,只有结合高校实际,科学地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6-07.

[2]崔凯,冯献.“四化”演进轨迹:1950―2012年[J].改革,2013(7):144-15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杂志,2012(22):3-25.

[4]陈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教育投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4):11-14.

[5]李序蒙.人才素质测评及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0-117.

[6]钱舟扬.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68-69.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通过强化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转变工作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粮食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全市粮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全面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区域粮食经济文化高地”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二、服务内容

(一)破解发展瓶颈,提振发展信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鼓励企业坚定发展信心,树立把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强烈意识,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帮助企业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提出对策建议;指导企业分析发展状况,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优势,突出发展重点,选择特色突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和产业作为市场切入点,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局机关科级干部及工作人员到企业挂职,把局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分管领导:张书鹏,责任科室:调控科,协办科室:人事科)

(二)搞好银企衔接,提供融资支持。在对粮食企业资金需求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积极与金融部门进行联络沟通,千方百计为企业争取资金使用计划,提供资金保障服务。特别是要积极发挥农发行拥有的国家信用、政策优势和资金优势,用好粮食流转贷款、合同收购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仓储设施建设贷款,大力支持粮食企业发展,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无偿资金、项目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资金,支持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加快突破粮食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分管领导:杨希信,责任科室:财务科,协办科室:担保公司)

(三)加大扶持力度,培植龙头企业。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支持粮食产业化的有利时机,以德州“粮油食品城”建设为契机,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强强联合和整合兼并等形式膨胀规模,壮大实力。借助粮食产业化协会平台,对现有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政策支持,主动提供市场信息、产销衔接、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服务,促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引领作用。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农民有序流转承包土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引导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共谋发展,农企双赢。(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调控科,协办科室:产业化协会)

(四)突出发展重点,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粮食企业加大投入,协助制定项目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技术攻关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物流信息和园区建设等重点优势产业,着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和行业关键技术、产品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认真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建立落实主要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加强对开工项目的进度管理,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把握国家新一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确保增长”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向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做好重点粮油仓储项目推介工作,列入省市重点项目规划,争取资金支持,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分管领导:*,责任科室:监督检查科,协办科室:物流中心)

(五)鼓励自主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粮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积极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项目开发渠道,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和工作计划,搞好品牌包装、推介和宣传,逐级做好省级、国家级“放心粮油”产品、绿色食品工作,培育和发挥我市粮油系列品牌优势。完善品牌培育机制,指导企业做好商标、专利、标准化、质量检测等品牌创建基础工作,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扶持主导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创建,加快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行业协会,协办科室:军供中心)

(六)开展惠农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企合作机制,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积极向广大农民推荐适销对路、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帮助农民种好粮;大力宣传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及时粮食市场行情和价格趋势,帮助农民卖好粮;通过向农民推广科技储粮技术,改善家庭储粮环境,减少储粮损失,帮助农民储好粮;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农村“放心粮油”销售网络,让安全、卫生、健康的粮油食品进村入户,确保农民吃好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调控科,协办科室:质检站、监督检查科)

(七)强化信息引导,用活用好政策。切实加强粮油市场信息采集整理,依托全市粮油信息网络,发挥粮食政策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及时、准确的粮食政策、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合理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服务粮食经济发展;认真研究政策,努力把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国家支持粮食企业在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加工出口、打造农产品品牌、发展粮食物流中心、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健全标准化体系等方面的政策用足用活,真正落实到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调控科)

(八)加快职能转换,优化发展环境。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积极开展粮食收购行政许可、社会粮食统计、粮食质量检测和粮食行政执法等工作,规范社会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加强行业发展研究和规划,通过制定、落实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和推动新型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同时,积极争取把现代粮食物流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主动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在项目规划、财政信贷、土地使用等方面寻求支持,为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管领导:*,责任科室:监督检查科,协办科室:财务科)

(九)加强监督检查,为企发展护航。始终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通过教育增强干部的廉洁意识和防范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建立健全廉洁自律各项制度,做到源头预防,靠制度管人管事,加大对不法行为的约束力。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确保各项廉洁制度不流于形式。特别是单位主要领导以及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大办案力度,做到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注重办案的社会效果。通过一系列反腐倡廉举措,铲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和行为,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分管领导:*,责任科室:纪检监察室,协办科室:审计科)

(十)加大帮扶力度,解决职工困难。鼓励和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减少裁员,引导和帮助困难企业尽量通过调整班次、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支持困难企业在不违背最低工资规定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缩短职工工作时间或采取轮换工作办法,妥善处理工资和工时问题。做好停产、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积极开展向困难职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时解决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做好企业稳定工作。(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工会,协办科室:人事科)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发展年”活动,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渐蔓延形势下,保证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粮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更是全面推动安全和放心粮食建设,实现粮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举措。各科室、各县市粮食局要在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充分调动机关干部为企业真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群策群力、卓有成效地把各项工作开展好、把各项目标完成好。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从现在开始到年底,要深入基层和一线,对所属企业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形式,逐个排查突出问题和难题,详细列出清单,做到情况明、底子清、措施准、行动快。要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企业责任制,同时调动相关职能科室的力量,明确责任,细化要求,倒排时限,狠抓落实。坚持不回避矛盾,不绕开困难,不怕担责任,把企业的实际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办就快办,办就办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成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共度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