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1 00: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协会工作计划

篇1

纵观协会(前称创业协会)所走的路程中,有过辉煌:成功举办首届榕城高校实践类社团年度交流会,协会内部成员和谐相处共建协会,经过努力获得校十佳候选资格……但协会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弊端,这也同样是所有各级各类学生社团的通病。主要是社团活动没有创新之举内容陈旧,没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负责人个人揽权揽事没有使社团成员得到充分锻炼等问题。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我们协会工作及任务也总不能局限于前人的经验和曾经取得的成就,创新不可或缺,不仅在协会工作计划上敢于先行,更要在实际工作中勇于突破,融入新的理念,将新思路、新策略践行于实践中。

在做好本协会相关工作的同时,与其他校内外企事业单位或是其他协会达成交流与合作是协会工作的重点和协会取得成就的突破口。

以就业创业协会为依托,协会通过内部交流与外部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协会组织并举行全校性就业指导、创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宣讲和校内招聘会(供需见面会),就业调研以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讨新形式下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种前瞻性话题。

协会为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降低择业成本、规划美好职业生涯而不懈努力!

协会下设行政部(含财务)、宣传部、人力资源部、对外交流部、信息部。各部门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为福建师范大学就业创业协会的发展而努力。协会实行主要部长负责制,对办事得力、工作成绩突出、为社团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学予以奖励;对办事不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同学视其情节轻重做出相应处理。

新学期伊始,协会目标很明确,一则培养和锻炼协会成员综合素质和相关技能;二则服务、贡献于师大同学,扩大协会知名度;三则努力在学年末的校十佳中占有一席。就业创业协会将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纳新阶段新成员的系统培训,让其在协会中以学习带动工作。

2、注重培养和锻炼协会成员就业创业方面的能力,以期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协会相关工作。

3、收集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从中获取其hr部门在招聘时最为看重学生哪方面知识和技能,并与同学们分享此成果。

4、组织并承办各种就业创业方面的讲座及座谈会,来为同学们展示前人的经验和所需的知识、技能储备,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

5、组织联系用人单位,主动与他们搭建信息桥梁,推荐优秀毕业生以期提供满意的工作。

6、与人才市场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适时地参与组织和承办各类人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

篇2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深入推进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和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促进发展,根据《关于在全县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的通知》(武纠办发[20*]5号)精神,经研究,决定开展交通系统"服务企业百日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交通系统"服务企业百日活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战略主线,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工作目标,以工业企业为重点服务主体,以有行政执收执罚权的运管、路政两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为重点治理对象,以企业减负治理为重点整治内容,不断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和改进服务,确保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交通系统"服务企业百日活动",使其成为优化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取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查处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培训、乱评比等案件;出台和完善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转型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等多种方式,为支持企业创业创新、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9月中旬-9月下旬)

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和"服务企业百日活动"动员会,对百日活动进行集中部署,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单位要按照目标任务分解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可行的工作计划,于9月下旬前报局办公室。

(二)组织实施阶段(9月下旬-11月上旬)

按照制订的活动方案,细化责任,把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完成标准和完成时限,使活动分步有序推进。

1、认真开展作风治理,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着力整治向入会企业滥收会费的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继续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行为,落实各项涉企优惠政策。

2、广泛开展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切实为企业提供服务。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要与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相结合,基层站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多种形式走进企业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要对20*年上半年度民主评议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促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落实,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深入开展"三查"、"三抓"活动,坚决查处涉企"三乱"行为,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认真开展查基层单位、查薄弱环节、查突出问题、抓典型、抓曝光、抓查处活动,坚决查处违规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案件,对加重企业负担的"吃、拿、卡、要"行为进行从严惩治,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中下旬)

把开展"服务企业百日活动"与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纠风工作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建章立制、总结提高。要突出活动的特色和成效,对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对未按要求开展工作的或达不到有关标准的部门和单位要写出书面检查,并责令其限期改正。局将组织人员进行明查暗访,各单位要及时将活动情况和经验做法以简报形式报局办公室。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单位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贯彻县委县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具体方案,精心组织落实。百日活动的效果,要作为各单位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各单位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围绕为企业服务这个主题,以治理为重点,把企业的各种负担是否真正减轻、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是否明显提高、社会和广大企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企业百日活动"成效的标准,着力解决好带有普遍性的企业负担问题。各基层站所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订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具体措施和阶段性工作计划,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出实招、解实难、求实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助推企业发展。

篇3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篇4

一、 补贴性培训业务

(一)就(创)业培训业务

主要服务失地农业与应届毕业生,一是根据市场分析,大部分就业人员受限于专业、经验,尤其是单一技能的束缚,外部我们要加深与西咸物业协会沟通,合理利用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炉再造”,内部根据西咸城服公司项目需求开展“定制化”的培训业务,通过提升就业率,吸引更多学员主动报名培训;二是拓展市场范围,争取获批除沣西新城以外行政区域培训资格,同时适当增加培训专业、工种,如酒店客户服务、电工技能、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电器维修等就业需求量大的技能培训,提升就业与培训效率。

(二)开展惠民性业务

积极争取人社部门惠民培训业务名额,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在街办、村组、社区等机构开展惠民培训工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开展养生课堂、防诈骗知识讲座、心理知识辅导等多样化课程活动,同时利用雅致培训学校、海鑫培训学校等长期合作机构资源,共同开展养老护理员、月嫂、家政、物业经理人、客服等就业面广的收费型培训,或以社区为开展茶艺、插花、养生、手工艺、餐食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培训业务。

业务开展情况表1

序号

运营年份时间

专业课

类别

专业课

期数

(期/年)

每期

班级数

(班/期)

每班

学员数

(人/班)

可获得补助

资金的学生

数(人/年)

补贴标准

(元/人·年)

获得补助资金(万元/年)

备注

1

2020年

就业

技能培训

4

1

50

120

1080

12.96

学员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

创业

培训

6

1

25

150

1000

15

学员均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

惠民

培训

2

1

50

60

300

1.8

合计

29.76万元

二、业务拓展方面

学校拥有标准化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完善,自身资金高于同类型培训学校,劣势在于现阶段交通不便,位置较远,住宿及餐饮不便,自身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开展合作办学增加营利性业务时,不适宜承接远距离培训,封闭式培训,长期培训,学员来源初步确定为辖区内居民、园区内企业以及新区范围内人员密集型企业,主要进行以下培训:

(一)技工技能资质培训

在就(创)业培训与社区培训的同时,根据培训人员诉求,寻找有鉴定资质的院校、鉴定中心合作开展安全应急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证考试等业务,同时可借鉴沣西咸信息技术培训学校业务开展模式,在上级主管单位申请继续教育培训资质,依托西咸集团系统内职工、能源金贸区入区企业进行宣传,开办职称类继续教育培训业务,为区域职称提升提供保障服务,增加自身造血能力。

(二)服务入区企业培训

根据入区企业需求,践行新区营商环境提升工作,针对企业需要制定培训计划,与商贸学院进行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师资力量以及课程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可以开展企业团队建设拓展、人才发展培训、新员工培训及心理类型培训课程等,业务开展初期依托文创小镇企业孵化平台,学校与华源人力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服务,为方便业务宣传沟通,可以由华源人力公司不定期安排专人驻场提供服务。

一是为入驻企业的人力提升、管理、营销等,提供专业化课程辅导;二是根据需要可以邀请省、市知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人士,为入区企业分享创业经验和生活体会,同时依据需求不定期举办沙龙、分享会、创业讲座等,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三是提供资质证书类培训,与鉴定中心合作根据企业职工需要开展中低端,中高端证书培训,为本土企业中有需求的中高端人才提供自我提升机会。

(三)开展少儿培训业务

一是依托文教园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第三方机构共建“少儿素质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师资培训、学生大脑思维创新培训、学生社会实践拓展、少儿艺术培训、在线教育等合作项目,丰富学生课后课内容,提升辖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二是依托学校现有场地基础,结合周边市场资源与陕西新育心理培训学校合作,打造少儿“研学、托育”品牌化培训基地,前期以学校为主探索运营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后期可在新区内开展品牌运营工作。

业务开展情况表2

运营年份时间

专业课

期数

(期/年)

每期

班级数

(班/期)

每班

学员数

(人/班)

收费标准/每人

预计收入(万)

备注

2020年

3

1

40

200(根据工种不同费用浮动)

2.4

合计

3

120

篇5

以“生态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重点围绕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花木、食用菌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把我市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营销富农的发展之路。

二、建设目标

到2016年,每个县区培育1-2个有区域特色,产品销售达5-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2-3个有一定影响力和产业支撑力、销售过亿元的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全市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省级名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等新增15个以上;新增“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识产品230个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5个以上;鼓励农业外向型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每县区培育1个以上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的外向型农业企业。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品牌有序发展

1.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各县区要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实施名、优、新产品的品牌培育;老品牌、老产业提档升级;生态农产品营销推广等三大战略,重点围绕各地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制订相应工作计划,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

2.整合优质品牌资源。各县区要整合农产品资源,以“三名商标”(知名、著名、驰名)、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三品一标”为重点,聚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对已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企业,要积极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对同类农产品品牌,要进行整合规范,切实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商标、统一地域标识,形成同一地域、同类产品保留1-2个品牌,改变小、散、杂的现状,避免恶性竞争;要强化地域观念,增强商标意识,把品牌和地域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地域标识商标注册保护工作。

(二)夯实基础,强化主体培育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导作用,对有市场、有产品优势的重点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聚力扶持,做强做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予以重点引导,扶持做大做强。沭阳县要大力扶持花木、食用菌、水禽等生产加工农业龙头企业;泗阳县要大力扶持食用菌、生猪、果蔬等生产加工企业;泗洪县要大力扶持优质稻米、水产等生产加工企业;宿豫区要大力扶持粮食、罐头食品和肉禽等生产加工企业;宿城区要大力扶持蔬菜种苗、肉禽等生产加工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大力扶持罐头食品、蔬菜等企业;市湖滨新区要大力扶持水产养殖加工企业;市洋河新区要大力扶持蔬菜加工企业。要扶持企业建立基地,开展订单生产,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基地生产、产品营销和品牌推介。同时,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瞄准国家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来宿投资,为品牌培育提供后续资源。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各县区分别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以上。

4.积极培育合作组织和协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区域性产业联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和协会在品牌培育中的作用,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力引导和支持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自主创建原产地优势产品品牌,重点培育洪泽湖水产、骆马湖水产、成子湖水产、中扬青虾、戴场岛水产等水产品品牌,泗洪大枣、西南岗西瓜、泗阳鲜桃、洋北西瓜、丁庄大菜、南蔡蔬菜、华冲番茄、吴集白萝卜、茆圩草莓等果蔬产品品牌,梅花青壳鸡蛋、新袁羊肉等畜产品品牌,做响泗洪大米、泗洪大枣、泗阳杨树、八集花生、宿豫凤鸡等地理标志品牌。大力支持专业协会对已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原产地标识的申报。到2016年,每个县区要支持2—3个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成功申报2—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三)狠抓品质,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5.加强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市、县农业部门要充实蔬菜、水产等重点产业推广队伍,大力引导企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广市场认知度强、效益好的优质新品种,深入基地指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力扶持果蔬新品种种苗的推广,实行种苗补贴政策,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市场风险。在品种的推广过程中,要强化农业质量标准意识,制定优势产业主推品种的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一个品种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规范,切实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6.加快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的同时,要根据国内外通行规则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尤其是加快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规划建设,2014年底前,各县区要全面启动有机农产品(水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各县区要分别新增5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

(四)做强营销,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

7.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强化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对接,设立优质农产品展销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设立农产品营销点,在大型超市设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柜,加强与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专院校等农产品消费大户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拓展各类电子商务渠道,在京东、天猫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区域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店铺,到2016年,各县区在国内主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店3个以上;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以全市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载体,开展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和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农产品和市场更广泛对接;加强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业会展活动,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户外等多种载体上推介和宣传品牌,重点在国家、省级报刊和央视上宣传名牌农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依托省、市主流媒体,制定实施名牌优质农产品营销方案,力争用三年时间,打响我市优质生态农产品品牌。

8.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重点扶持水产品、宠物食品、果蔬罐头等三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发展,按照“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临淮、半城、龙集等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及新庄黄桃、太平山芋等出口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积极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动态,拓展鲜切花、果蔬加工、畜禽产品等出口产业,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的外向度。

四、强化政策扶持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和宣传工作,奖励补贴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单位。

1.鼓励品牌认证。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江苏著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鼓励“三品”认证。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和3万元奖励。

3.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对在境外新成功注册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农产品企业到境外参加各类展销推介会的,按照摊位费的50%给予补助;对出口创汇过500万元美元的外向型农业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4.鼓励农产品品牌营销。对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店铺的,按“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执行奖励;对年销售收入(农副产品)首次突破亿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含粮食仓储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以上奖励不累加重复,以最高一级计奖。所涉奖补资金,市财政承担50%、县区财政承担50%。各地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五、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将农产品品牌创建纳入对各地年度目标考核,定期督查,严格奖惩。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共同推动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工商、质监、农业、文化、科技、商务、供销等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

篇6

学会成员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北部、中部和苏格兰,除攻读博士、硕士及学士等学位的学生会员外,目前,很多成员已经就职于英国的公司、大学等机构和部门,从事科研、生产、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学会成立十几年来,本着献身科技、服务祖国的方针,不断发展壮大,凝聚了众多活跃在中英两国纺织服装界前沿的专家和学者,与英国学术界、工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中英两国相关的产业界和学术界影响越来越大。

学会宗旨

学会宗旨是广泛联系在英国各地从事纺织服装以及相关行业的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积极以各种可行的方式为祖国的发展服务。

秉承这一宗旨,学会积极寻找和创造更多机会促进学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学术发展、增进友谊,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加强与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和学院的联系,扩大学会在国内包括香港在内的各种纺织服装专业团体中的影响,并为留英学人构建平台,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和回国工作。

组织结构

学会现任主席是沈劲松博士,英国德蒙特福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纺织系高级研究员。学会特聘陈晓钢博士为名誉主席,目前是曼彻斯特大学(Unive rsity of Manchester)纺织造纸系高级讲师。

英国中部地区、苏格兰地区及利兹地区的3名副主席分别由曼彻斯特大学的龚晓舟女士、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的杨丹莺女士、利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eds)的张伟先生、德蒙特福大学的赵侠女士担任。

学会下设秘书处、财务部、网站管理和宣传处等,分别由周奉磊先生、张庆华博士和杨丹女士负责。

在往届理事会中,各位理事都在各自领域中发挥所长,以各种方式为中国纺织服装事业的发展和中英两国纺织服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作出了贡献。前任主席包括韩帆博士、刘驰博士、陈晓钢博士、王建华博士、方超英博士、赵莉博士和胡金莲教授。

学会活动

学会经常组织留英学者与学子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大家提供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007年,为加强在英各纺织学院的联系、扩大学会的影响,同时为学会会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探索进一步合作研究的机会,在沈劲松博士的组织下,利兹地区的会员在4月20日参观了德蒙特福大学。活动中,会员们对自己关心的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此外,学会还多次组织会员开展各项娱乐活动,以增进会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006年12月,曼彻斯特地区所有成员和相关纺织专业的留英学子和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庆圣诞节。2007年,在学会主席沈劲松博士的倡导下,9月23日,龚晓舟女士和张伟先生组织曼彻斯特和利兹地区的会员相聚在波尔顿修道院(Bolton Abbey),共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和国庆节。

学会工作

学会成立以来,秉承报效祖国为国服务的宗旨,一直与国内同行及业界保持联系,不断加强与国内同行的合作和交流。

多年来,学会与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及国内同行保持着良好的沟通渠道,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中原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青岛大学纺织学院等纺织科研学术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还与国内数家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公司有着密切联系,在纺织科技、纺织品印染及整理、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管理、新型产业纺织品、服装设计与加工以及纺织服装市场调研等方面与国内业者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在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的支持和帮助下,学会广泛联系在英国各地从事纺织服装以及相关行业的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以各种可行方式为祖国发展服务,为全英海外学人为祖国服务和回国工作等方面创造更多机会。

为扩大学会在全英纺织服装行业海外学人中的影响,拓宽学会的构成基础,学会以各个分会为基础,积极吸收更多海外学人到学会中。在积极吸收纺织服装专业的留英学人的同时,发展一些在纺织服装学院学习或在该行业从事经营管理的海外学人,以利于加强与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交流沟通。

学会组织各个分会开展各种活动,团结学会内的新老朋友,增进友谊,了解讨论最新学术领域发展状况,参观相关纺织企业,并进一步扩大全英纺织服装学会在当地的影响。按照学会的工作计划,积极筹办每年定期召开的学会年会及学术会议。

学会拥有自己的网站,地址为省略.uk.,现在学会正积极构建完善网站,利用网络和电子通讯的现代技术同国内的相关的纺织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寻找潜在的合作对象及目标。学会将利用这个平台反馈企业事业单位的广告给学会成员,并将学会成员的信息到企业事业单位。学会成员也可通过这个平台消息,以促进大家采用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和回国工作。

为国服务

学会努力为留英学人构建回国服务和创业活动的平台,方便大家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和回国工作。学会积极组织成员参与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和中国留英学者专业团体联合会组织的为国服务活动。并寻求与其他协会的合作与交流。

学会成员还多次回国讲学,多名成员被聘为国内高校的客座教授。学会还组织会员积极参加留英学人回国创业活动和教育部“春晖计划”活动。

由学会会员牵线搭桥,帮助国内学校与英国相关院校建立校际关系,进行合作与交流。学会还积极组织学会成员参加国内许多城市、大学、研究院所在英的招聘活动。由于学会的积极组织和帮助,选择回国工作的留英学人人数在逐年增加,每年都有近十多位成员返回祖国,许多已担负重要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结合海外所学和在学会建立的广泛学术联系,为祖国发展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受到了广泛好评。

学会的专家学者不仅选择回到国内积极参加各项回国服务的创业活动,同时还在英接待、联络国内相关企业来英的相关活动,积极努力与国内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保持合作与交流,发挥了纽带作用。

2004年11月,学会接待了由中原工学院及纺织学院等负责人组成的访问及招聘团,并促成其成功引进1名留英博士;2004年接待了山东如意集团的访问团;2005年4月接待了浙江杭州中汇纺织的企业领导,并负责其参观翻译工作:2005年1 2月学会成员万韬俞博士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全英旅英学者专家赴重庆云南的“春晖计划”活动,在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为共同申报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进行充分准备,并在建立院校联系、合作研究、人员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初步意向。2006年2月学会接待了香港科技大学纺织服装工程学院来访,并负责安排其参观赫瑞瓦特大学,并和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长期以来,学会许多学者专家一直与国内相关院校及科研单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联系。例如曼彻斯特大学的陈晓钢博士和龚荣华博士一直担任苏州大学、青岛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江南大学、中原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他们除了具体合作相关项目以外,还合作编写教材,并指导研究生。

2007年曼彻斯特大学接待了西安科技大学纺织学院的访问,并且召开了由陈晓钢博士和龚荣华博士以及曼彻斯特大学部分中国学生参加的见面会。

篇7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充分发挥合肥、芜湖、蚌埠市优势,整合周边创新资源,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先行先试,勇于突破。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创业,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2、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产业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突出开放创新,广泛集聚国内外相关领域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3、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主攻方向,确定有限目标,选择若干具有明显优势的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

4、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成效。

(三)主要目标

本届政府任期内,合肥、芜湖、蚌埠市要实现“两个突破、两个提高、四个翻番”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即: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在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等翻一番以上;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级新兴产业、千亿元级支柱产业和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群体、研发群体、创业(风险)投资群体以及中介服务群体。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全省自主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再经过一届政府的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创新型人才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创新型产业高地;合肥、芜湖、蚌埠市率先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1、千方百计培育新兴产业群。重点抓好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领域,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形成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2、加速提升支柱产业创新水平。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综合效益。

3、着力完善创新产业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组织定向招商活动,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和物流等现代生产业,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1、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技术、专利等作价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机构。完善创业服务中心、软件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咨询中心等孵化器的功能,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共性创业平台。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和创业扶持。加大对发展势头好、前景广的中小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新兴产业群。

2、提升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在重点产业领域,依托骨干企业新建一批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并争取提升为国家级。提高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通过政府资助等方式,争取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建设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品牌出口商品,以及牵头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企业、科研院所,给予奖励。

(三)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1、集聚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项目和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为支撑,提供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条件,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养和造就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设立企业家服务机构,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企业经营者创新能力培训。

(四)创新载体建设工程

1、提升高新区产业和服务水平。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高新区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引导创新型企业、人才、研发机构向高新区集聚;强化产业特色,形成“一区多园”格局。建立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对园区企业家的述职制度和企业家对园区负责人的评价制度。支持合肥高新区尽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园区,支持芜湖、蚌埠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

2、打造多种类型的创新载体。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组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载体,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

(五)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完善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依托专业化检测、情报和研究机构,建立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组建中国(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

2、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三市联网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强化公共服务,吸引国内外更多科技成果落户。建设区域网上技术市场。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使之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会展品牌之一。

3、打造科技中介服务群体。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深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我协调能力。加快建立技术经纪人队伍。

(六)创新环境优化工程

1、培育创新文化和法治环境。把自主创新理论、政策的学习宣传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和科技论坛、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和科技讲座等活动。办好中国中部创新经济论坛。合肥、芜湖、蚌埠三市轮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宣传力度,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积极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配套立法,优化自主创新法治环境。

2、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广泛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使之成为适宜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新型区域。

3、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管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动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商标战略。建立知识产权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三、推进六项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建立创新投资体系。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在试验区开展创投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与国内外交易所创业板、投资银行的战略协作关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促进合肥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强做大**长江产权交易中心和蚌埠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全省各类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支持合肥高新区、**长江产权交易所申报非上市公司代办股权转让试点。

3、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积极引进省外和境外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农村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为创新、创业和“三农”服务的专业银行;鼓励合肥、芜湖、蚌埠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科技中小企业信用互助组织试点,形成竞争充分、富有活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信用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面向高层次创业人才的个人信用担保公司,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4、强化政府创新投入。省及合肥、芜湖、蚌埠市政府设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

(二)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加快科研院所改制步伐。按照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分类重组科研院所,整合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等各类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中央在皖科研院所改制步伐。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的研究型、应用型大学和工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高校设立专职创新岗位,承担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按照建设职教大省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为创新型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及科研院所相互参股,实现优势互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互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设施,企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鼓励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

4、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家级和省外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境内外企业在试验区设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境外大企业与省内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坚持省部会商和省部、省院共建制度,深入推进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和省部共建奇瑞名牌活动。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与长三角在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转移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将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等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增设创新人才奖。建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企业采取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予以激励。尽快制定企业经营者按管理要素、科技人员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管的个人所得税省、市留成部分,全部用于奖励个人创新创业。

(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1、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全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试验区适当倾斜。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探索新增耕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使用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有效途径。支持合肥开展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支持芜湖、蚌埠申报国家集约节约用地试点。

2、保障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对创新型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在高新区内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科技产业用房”,提高研发、产业化等用房的配置效率。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优化国有股权结构。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省属国有股减持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自主创新。

2、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对国有企业及其经营班子自主创新评价、考核和奖罚制度,争创国家创新型企业。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以建设创新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加大效能建设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以及创新型企业认定、重点创新型产业确定等方面,赋予**三市省级管理权限。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事项。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缺席默认、限时审批和全程代办制等,使试验区成为全国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2、完善创新资源配置体制。建立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决策、科技活动组织的协调机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强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肥、芜湖、蚌埠市负责同志参加,负责领导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咨询、论证等职责。

(二)强化主体责任。合肥、芜湖、蚌埠市要以自主创新为龙头,带动整体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强力推进。要制定实施子方案、年度目标和政策措施,逐一落实;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市;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三)切实搞好协调服务。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地方和企业排忧解难。要进一步改进服务,简化程序,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名牌产品、专利及驰名著名商标等,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支持。政府采购中优先支持创新企业和产品。对自主创新工作做得好的单位给予表彰。

(四)编制推进计划。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创出品牌”的要求,今年内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滚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各有关部门。试验区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项目,优先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试验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8

㈠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增速加快。预计09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同比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44.5%;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37%,产销率98.6%,产销基本平衡。进入9月份规模工业增速大大加快,10、11、12三个月规模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1%、33%、32%,预示着全县工业逐步回暖。

㈡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预计09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其中超千万元的项目有板集煤矿、良夫面粉、九洲电器、凯利达食品、绿膳坊食品等。技改项目进展顺利,09年有12个专精特新技改项目列入省百千工程计划,总投资2.4亿元,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2亿元。

㈢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突出。农产品加工业、丝网纱门服装加工业、机械及零部件加工业已成为我县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09年规模以上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加工完成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47%;丝网服装加工完成产值0.7亿元,同比增长5.7%;机械及零部件加工完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32%。“125行动计划”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其中江淮扬天完成产值12436万元,同比增长9.1%,恒盛实业完成产值10524万元,同比增长68%,九洲电器完成产值5020万元,同比增长17%,汝集制革公司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完成产值8518万元,同比下降9.3%。规模企业队伍进一步扩大,09年全县新增海特燃气、宏远造船、芳泽服饰等十三家企业纳入规模企业统计,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43家。

㈣园区经济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09年园区完成投资1.5亿元,新建改造4条道路,园区面积扩大到5平方公里,完成了3万平方米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园区09年新开工项目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九洲电器、芳泽服饰、阳光药业、金鑫包装等企业相继投产,入园企业达48家,27家投入运营,18家规模企业完成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42%,占全县规模企业产值的36%。

㈤创业环境改善,全民创业工作取得成效。09年全县新增中小企业649家,同比增长153%,新增个体工商户5423家。全面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09年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做法

1、制定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0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足用活省市出台的经济发展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经委协助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县全民创业工程实施方案》、《全民创业工程考评奖励办法》、《××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丝网纱门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丝网纱门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奖励措施,为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积极开展企业调研,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努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困局。受金融危机影响,09年我县工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委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融资调查,协助企业办理房产证、土地证,破解企业融资抵押难题。制订支持企业融资的优惠措施,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注资力度,扩大贷款担保额度。09年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8696万元。为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成立了“××县金融服务中心”,筹建了“小额贷款公司”近期可正式运营。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境,09年我委多次组织力量开展“保企业保增长调查”、“停产半停产企业调查”、“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多方面掌握企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指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帮助江淮扬天、特力捷汽车配件公司等企业转变经营战略,开展新产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狠抓项目建设。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机遇,积极谋划一批技改项目,争取省、市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组织谋划了47个项目充实到县技术改造项目库。12个专精特新技改项目列入了省“百千工程”投资导向计划。获得省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9个,金额达147万元,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助项目1个,金额60万元。同时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督查力度,对市以上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4、深入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在多方面帮扶企业的工作中,09年我县从县直部门抽调28名副科级以上熟悉工业经济的干部,进驻全县28家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的企业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外部协调、经营管理、融资等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深受企业好评。为使企业渡过金融危机难关,按照上级部署,以减轻企业负担联席会议形式下发落实省市企业减负工作政策,各部门认真清理对企业的各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仅此一项,全县规模企业每户减少收费2—3万元。保护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

5、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工作。县成立了“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委.今年以来,我委按照政府安排,严格执行全民创业工程方案,落实全民创业工程考评办法,要求各乡镇对创业进度实行零报告制,对各乡镇每月报送一次“全民创业月考核进度表”及时汇总分析,并于每季度末组织力量分赴到各乡镇对创业完成情况进行季度考核;通过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企业办证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一站式”、“制”服务等手段,及大地推动了全民创业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私营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迅速。创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在县工业园建设的2万平方米的创业基地已投入使用,张村、潘楼、阚町三个镇的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全民创业辅导中心得到进一步完善。

6、加强产业协会建设,促进丝网纱门做大做强。丝网纱门产业是在我县传统筛网工业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县工业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逾2万人,磁性软纱门占据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工作,抽掉力量充实纱门协会,今年以来,协会做了大量工作,对产业进行了摸排,制定了丝网纱门产品标准,逐步规范了丝网纱门加工企业经营行为,协调解决税收、电价,公平竞争等诸多问题,筹集丝网纱门产业发展互助资金140万元,解决部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积极寻求销售渠道,使我县丝网纱门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对外贸易洽谈会,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产业知名度。骄阳、富亚等纱门已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国家。

7、继续做好企业破产改制工作。我委抽调副科级干部担任破产清算组组长、副组长,配合法院处理具体事务,银杏酒业、皖傲化工公司破产后职工安置、厂区清理等问题得到解决,高川制冷公司破产任务圆满完成,皖北金属公司破产遗留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制定国有企业××县华裕油脂有限公司的改革方案,国有产权出让在蚌埠产权交易中中心挂牌,华裕油脂公司产权出让于09年7月24日完成,以650万元的标的价格整体出让给天津牧洋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生产经营已步入正规。同时经委督促农行做好对富利达公司资产重组工作的具体运作,待省农行批准后,即可进入实施。

8、抓好招商引资工作。09年我委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委领导亲自挂帅,带领招商小分队,南上北下,东奔西走,多次分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外延伸和梯度转移机遇,加强与企业老板的联系,宣传我县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工业项目投资信息,争取大企业、大财团来××兴业发展,招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已经落地实施的招商项目四项,完成投资2550万元,其中由我委招商引进的云南中天实业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县城市共用地下管网建设”项目已落地实施,09年完成投资900万元;由外地客商投资4010万元的氨基酸及保健品生产项目已在县工业园投资兴建,完成投资1184万元,年产5000吨黄酒及调味品生产项目,已完成投资200万元。建材大市场、磁性材料生产等项目正在洽谈,有望落地成功。

9、协调处理好部门关系,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委在抓好全县工业经济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和其它职能部门协调处理好粮食、供销、物资、交通、能源、电力、烟草、药监、技监、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部门之间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海特燃气供气管网建设,解决海特燃气向工业园和九洲电器厂供气工程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了刘家集、大李集、王人、孙集、江集等乡镇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问题,完成了市挂牌督办的阚町、刘集电网整改和县城一小、工业园城市线路升级改造和安全隐患排除工作,清理了2.1万棵隐患树障,受到省市安监部门的表扬。多次配合安监部门,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指导,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10、加强党建和机关作风建设,做好工会和稳定工作。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抓好“五大建设”,探索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09年改选建立健全了24个党支部,发展党员21人。

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认真完成计划生育妇检,做到计划生育动态管理,杜绝本单位政策外超生现象。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做好特困职工送温暖活动,全系统救助特困职工2600人,其中经委直属企业的特困职工196人。救助15位大学生3万余元,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认真开展“双走访、促三保”、“厂务公开大检查活动”,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每周抽出3个半天时间开展学习讨论科学发展观、党风廉政警言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牢固树立“企业至上、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抓好稳定工作,全年共接待群众来访二百余人次,处理上级批转的来访信件17件,做到来访事件件件有回音、来访信件件件有落实,维护了全系统的稳定局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回顾09年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工业总量偏小,缺乏大企业的拉动作用。全民创业步伐不大,与邻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难,企业亏损面增大。特别是汝集制革、德胜农产品公司等企业利润被挤压;出口企业无订单可做,销售大幅下滑。09年汝集制革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了11%,工业经济虽有企稳回升迹象,但形势依然严峻。

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技术含量、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企业。特别是我县特色的磁性软性纱门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模仿,造成遍地开花、低价竟销、硬纱门的价格由08年的每条9元降至09年的4元,软纱门价格由10元下降到6元,规模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天宏网业、兰飞化纤、骄阳软门、富亚纱网等一批骨干企业被迫压缩库存,减少产量,收缩市场,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滑。

四是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由于贷款手续复杂,要求严格,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九洲电器厂因缺缺乏资金,年产50万只的高频无极灯项目不能如期投产。特力捷公司与全柴集团配套产品加工项目因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实施进度,洋轮化工公司流动资金短缺,无法签订外销合同,许多企业因资金问题只能断断续续生产。

四、二0一0年目标和工作计划

2010年计划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2亿元,增长27%,其中规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34%,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7.6亿元,增长22%;新增规模企业15家;培育125行动计划企业3家;新增中小企业3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000家;新增工业功能区2个;完成工业投资18亿元,增长38%,完成技改投资1.7亿元。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㈠加强经济运行分析,指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查摆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存在问题,研究原材料供应价格、产品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国内外经济技术信息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指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经济风险,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㈡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督导重点项目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谋化实施明年项目,争取精密机械配件加工、煤矸石烧结砖、垃圾运输车、文具、氨基酸高钙片等一批生产项目在明年陆续开工建设。同时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的督查力度,健全项目档案,跟踪督查项目全过程,确保项目按计划完工,及早发挥效益。

㈢加大招商力度,寻找工业投资新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招商观念,改变招商方式,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变坐家等商为出外请商,提高招商质量。要求招商小分队常住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外延伸和梯度转移机遇,加强与企业老板的联系,推介我县资源、地理位置、交通等优势,宣传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我县工业项目投资信息。争取大企业、大财团来××兴业发展。

㈣积极培育“125行动计划”企业。重点从项目资金、人才培养、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鼓励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协助九洲电器厂抓好内部管理,完善各种措施,争取进入创业板市场。加快实施良夫食品工贸公司面粉加工、挂面生产项目,力争明年3月份项目竣工投产。

㈤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帮助创业辅导中心开展创业咨询、项目指导、创业辅导等服务工作。向担保公司、金融部门推荐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资金。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培育独具特色的民营经济产业群。动员和鼓励那些掌握了技能、创办了企业、积累了资本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创业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的良好局面。大力宣传返乡创业、经商致富、发展设施农业等各种创业典型,引导群众变打工为创业、变储蓄为投资、变货币为资本,真正形成农民向市民转变、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化、小老板向企业家转型的浓厚创业氛围。用足用活省、市、县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县级财政安排的全民创业资金,以奖补方式推动全民创业。同时完善市场准入、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机制。鼓励、支持和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

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益关系明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性、专题性和地域性的特色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九洲电器的民用小型无极灯技术开发、康源公司植物氨基酸新产品开发、华康公司有机硅工艺技术开发,提高全县工业新产品产值的比例。

㈦积极开展企业帮扶工作,千方百计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继续加强金融合作,组织好银企对接会,筛选优良企业和优质项目向金融单位推荐,争取商业银行给予资金支持;发挥中小企业灵活担保机制作用,努力为企业融资服务,小额贷款公司要积极开展业务,扶持创业者发展壮大;运作好丝网纱门互助资金。继续开展“一对一”企业帮扶活动,继续落实县委、县政府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和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规定,优化经济环境,为企业保驾护航。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深化作风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为主线,紧紧围绕乐清市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安全监管执法行为,健全执法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促进企业的安全发展,为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进万家企业、除安全隐患、促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六月份,根据安全生产月活动的要求,镇安监中队要深入企业,广泛征求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导、帮助企业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消除安全隐患。活动中,要结合《乐清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达标活动,帮助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同时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认真履行告知、承诺制等制度,积极为相关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和现场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二)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安委会的作用,联合*各学校、*派出所等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知识“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活动。通过发放“安全生产知识读本”、举办安全生产专题讲座、开展安全生产图片和实物展览、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服务活动、自救逃生、应急救助常识和安全监管部门工作职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内容,提高宣传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栏、事故案例剖析等形式,扩大影响,提高覆盖面,营造安全生产良好舆论氛围,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大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企业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三)开展“沟通与协调同步,监督与服务并行”活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监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措施。对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研究,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等方式,着力解决重点行业和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难题。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消除安全隐患,遏制安全生产事故。

(四)深化“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按照“作风硬、工作实、服务优、形象好”的要求,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勤政廉政等方面认真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要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加大纠风和治理力度。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安全生产监管理念,树立“执法也是服务”的意识,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安监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手段,进一步端正执法态度,规范执法行为,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提升队伍形象。

三、方法步骤

“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自20*年6月下旬开始至12月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6月底前)。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工作部署。要结合活动要求,深入开展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广大安监人员的思想认识,为深入有效开展“重创新、调结构、强推进、抓保障、促提高”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组织实施(7月至10月)。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深入查找隐患治理、安全常识宣传、安全培训、行政审批许可、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于发现的问题,逐条逐项列出,剖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逐项抓好整改落实。

(三)总结提高(12月20日前)。活动结束后,安监中队组织“回头看”活动,查漏补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开展“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是深化作风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安全生产服务,提高工作效能的重要途经,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镇政府成立以镇长陈传标为组长,副镇长严伟良为副组长,赵海飞、董近友、方红霞、周晓敏、李伟峰、王才成等同志为成员的*20*年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镇安监中队及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狠抓落实,通过“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切实强化公仆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坚持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双向参与、互利互惠”的产学结合之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产学结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连续多年被河南省建设厅和南阳市建设委员会授予“建设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高职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途径的认识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与技能性、职业针对性等特点,要求实践能力强、岗位技能高、业务水平精。学生要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产学结合是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产学结合工作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的设置要符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的制定,要按照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尤其要利用产业的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四是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无论从高职人才的特点还是从其培养途径看,高职教育都具有产学结合的性质。

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企业介入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计划的制定上进行有效合作

建筑工程系2004年6月聘请了南阳市建筑行业有名的专家,成立了第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制订了工作章程和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需要,2006年6月,我们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了调整,更多地吸收了企业领导、技术负责人成立了第二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两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都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实施双证书制度、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全方位地参与了专业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广泛合作,签定校企共建协议,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校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到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请进来”就是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到学校实训中心来指导学生实训。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三)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产学结合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双师型”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多渠道、多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安排教师深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跟班辅导,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既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又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利用暑假安排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锻炼,打造教师队伍,密切校企关系。在施工关键部位,还经常组织教师到施工现场学习参观和参与工程分部分项验收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 引进企业高工,聘请兼职教师。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学队伍,不仅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水平,还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和沟通,带来了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推动专业发展。2004~2006年,我系从建筑施工企业引进李斌胜、冯桂云、卢杨、李雪涛、桑谦等5名具有高级工程师资质的“双师型”教师;聘请原中建七局装饰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志仁做兼职教师。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补,提高专业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

3.建立激励机制,保障“双师型”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激发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对正在积极获取“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给予扶持,发放企业实习补助、工程项目补贴等;对已经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给予专项津贴、项目补贴等优惠待遇,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目前我系有注册建筑师1名、注册监理师5名、注册造价师2名、一级建造师1名,“双师型”教师占教师人数的比例为74%。

(四)以课题为纽带,促进产学结合,巩固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互惠互利。企业要在产学结合中受益才会有积极性,因此产学结合必须要体现出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建筑工程系主动与企业联系,到企业中寻找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课题为纽带,促进产学结合。课题研究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知识、能力、技术的融合,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目标。如朱吉顶老师参与中建七局“南阳理工学院4号教学楼无粘结预应力密肋楼盖施工研究”,获国家工程建设质量二等奖;杨雪玲老师参与中建七局“河南伊川粮库拱板屋架高空预制QC小组”,获河南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一等奖;桑谦老师“改进模板体系,攻克质量通病”,获河南省建筑业协会二等奖。

通过这种校企合作,联合科技攻关的形式,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巩固了产学结合长效机制。

(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举办各种在职人员学历教育班,为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教学计划,由系部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实施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企业费用报销比例挂钩。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建筑工程系与南阳市建设委员会教育科、科技培训中心合作、南阳市装饰管理办公室、装饰协会及企业合作,为当地政府、企业及军工企事业单位培训了大量的技能型紧缺人才,累计为南阳市建筑业培训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等达1万多人次,与邓州市、西峡县、新野县、镇平县、淅川县等城建局及河南红阳集团、河南星光集团开展订单培训500多人,培训农民工1600多人。目前,建筑工程系是南阳市建设委员会指定的唯一一家建设类教育培训基地,也是南阳市阳光工程(建设类)培训基地。

(六)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创新“4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结合新路

“4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建筑工程系的特色创新项目,可归纳为“专业+企业”、“就业到创业”,即: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深度结合。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4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得到了锻炼,企业得到了发展,专业得到了提升,初步形成了学生、企业、专业“三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探索产学结合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已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媒体刊载,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将产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要达到以上目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保证合作企业优先录用毕业生,使企业认识到合作教育的人才资源优势。

二是急企业所急,为企业服务: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培训员工;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公关,或为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三是立足长远,注重积累效应:学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校企双方要有全局观和发展观,认清产学结合的长远利益,不断为产学结合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万钢.科学链对产业链促进产学研合作新发展[M].上海科技论坛,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