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互助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7 09:5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扶贫互助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正确指导下,创造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狠抓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注重发展产业,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低保兜底保障贫困人群,扶贫工作有序推
进,现将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紧紧围绕脱贫这一主题,认真开展了以下工作:
1.做好产业扶贫:认真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认真实施好春季产业扶贫
工作,做好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统计、资金兑付等工作,推动三变改革、
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有1-2项长效产业。
2.做好就业扶贫,认真组织参加了全县的春风行动---就业招募会、宣传动员、支持鼓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认真摸清全村贫困户劳动力、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转移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3.认真做好低保户、五保户、及残疾人两项补贴的核查、重新申报审批工作。
4.做好健康扶贫:全村贫困户28户全部参合、帮扶干部、签约医生开展了健康扶贫政策宣传。
5.充分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和扶贫互助合作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动员贫困户积极入社、入会;同时,摸清贫困户贷款需求,动员贫困户积极到银行贷款,确保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8.围绕贫困户脱贫和整村脱贫,认真实施了水、电、路、环境绿化、卫生室等基础项目工程。结合实际认真筛查上报了2018-2020年三年滚动项目。
9.认真开展了内生动力培养工作。积极开展乡贤促进会、红白理事会。
10.对照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工作。按照中、省交叉检查反馈的所有问题,制定了本村整改台账和整改措施。对所有贫困户逐一进行了研判,进行了五核实两完善,重新核对、核实了贫困户的所有信息资料,完善了贫困户新的“八个一批”资料和帮扶措施台账,确保了贫困户的信息真实、准确、致贫原因与帮扶措施相对应。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意识弱精准扶贫以来,出台不少针对贫困户的优惠政策,个别贫困户不想通过自身发展而是想通过政府扶贫政策来增加收入,“等靠要”思想蔓延,而精神扶贫跟不上,导致脱贫工作存在一些困难。
(二)产业发展困难重重,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
村内青壮年及有能力的人均外出务工,家中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加之农产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价格不稳、销路窄,产业风险高,产业举步维艰。
三、2019年工作计划
(一)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充分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及财政资金带贫”政策,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产业实现增收,除丧失劳动能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外,在家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的产业或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和企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篇2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整合民政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情况报告》,请审议。
去年12月,根据区委《“建设平安和谐*新”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区级班子组成调研组就第三专题第六项“如何整合我区救助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在区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按照区委“十个创新”工作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由民政局牵头,会同发改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国土局、残联、工会等部门,积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构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在全区打造一个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安全网”,初步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全区社会救助基本情况
(一)依法依规实施救助,构建“最低生活保障网”
1、落实低保现金救济。按照国家、省、市、区各项社会救助法规和政策,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现为330元)的辖内居民实行基本生活保障,把符合救济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目前,全区低收入户5409户,12693人,低保户3628户、7628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预计共1960万元。去年我区根据《关于对我市特困人员实行分类救济的通知》(穗府[*]25号)精神,出台了《*区特困人员分类救济操作规程(试行)》,救济家庭中学生、双老、重疾人员、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共3458人相应提高了救济金每户近100元。全区每月增加救济金24.8万元,救济金额比分类救济前增加18%。
2、实施辅救助。今年六月,根据《关于建立城镇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紧急通知》(粤民救[*]53号)精神,我区出台了《*区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慈善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把基本医疗的救助审批权下放给街道,并适当提高全区“三无”孤老的医疗救助标准和住院医疗标准,健全完善了全区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基本医疗费预计支出337.74万元。此外,根据*市《关于减轻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负担的通知》(穗府[*]63号)。全区低收入困难家庭5409户,12693人全年享受六项消费性减免共约100万元;根据《关于印发*市解决城镇双特困户住房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办[*]60号)。从*年至今,全区共发放住房补贴120多万元。今年5月至08年1月共8个月,按照省、市的要求,给予全区低保户、低收入户发放猪肉副食品补贴共计180万元。
3、开展多层次救助。去年四月,根据并区后的实际情况,完善了相关措施,实施多层次救助。一是出台《*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物救助管理方法》,今年1至7月份发放实物救助13800份,折款76万元。二是出台了《*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慈善医疗救助管理方法》,发放市慈善医疗证149人,医疗费资助20.86万元;发放区慈善医疗证748人,医疗费资助21万元。三是出台了《*区特困生助学金资助管理办法》,去年全年安排204万元作为助学金,有效地解决了特困学生的就读困难。四是出台了《*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大学生助学管理方法》,资助104个学生首年大学学费共58.5万元,平均每人获助学金5500元。
(二)完善社会救助社会化、规范化的工作手段,建立慈善救助、社会帮扶、社区互助三位一体的“社会互助服务网络”
1.成立区慈善会、区仁爱会和街道地区性慈善组织。1995年,原东山区成立了区慈善会,*年,原*区成立了区慈善会,*年,成立了区仁爱会,筹集善款970万元。全区10条街道建有街道地区性慈善组织,每年筹集善款200多万元。各级慈善组织能结合实际,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慈善基金,落实帮扶对象,开展慈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积极发动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慈善捐赠服务。我区有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108个,其中单位会员7137个,个人会员12608人。去年我区出台了“*区慈善捐助超市管理办法”。以商会、协会慈善专柜命名的方式,在慈善超市设置了10个慈善专柜,设置了慈善特卖场。全年全区困难家庭领取物品达到37526人次,价值112.75万元。商会、协会参与慈善服务,自发性开展捐赠募捐活动,有力地支撑慈善超市的运作,促进慈善捐赠工作经常化,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社区互助服务形式。
3.积极倡导“个性化”社会互助帮扶服务。一是按民政部的要求设立区级常年接受捐助站,并在全区22条街道284个社区设常年接受捐助点,方便居民群众日常捐款捐物。二是建立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近年来,通过开展“奉献一份爱心,撑起一片蓝天”募捐活动和举行“爱心献给最需要的人”义演、义卖、义诊等活动,多方式筹集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共517万元,救助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入住治疗605人次,资助金额达537.95万元。三是积极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在全区推广广卫街邻居节活动,开展“社区党员帮,街坊邻里帮、义工志愿帮”的“三帮一”互助服务。推广珠光街“助困、助医、助养、助学、助业”等五个项目的“一帮一”互助服务。四是全区各社区居委会内设社区福利服务委员会,积极开展公益劳动,为有需要的困难家庭提供个性化的社区帮扶服务。
(三)建立居民应急救助服务网络
我区建立了灾民应急救助制度,形成综合协调、准确评估、及时高效的救灾协调机制。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社会参与的灾民应急救助工作体系。二是用好10万元专项救灾经费。三是建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规范救灾步骤、救灾人员、救灾物资、救灾资金,灾民转移安置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四是贯彻“家庭自救、社会互助,辅之政府必要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原则,做好特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开展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建立“扶贫救助服务网络”
今年6月,我区出台了《*区低保、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就业援助暂行办法》,按照“保障基本生活,鼓励劳动自救,延长就业周期”的原则,对全区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发放60元至150元不等的岗位补贴(就业援助金),并对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失业员在就业的当年和次年,给予保留六项减免项目的享受。该项措施将就业扶贫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机整体,引导困难群众在政府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为前提,积极挖掘困难群众的自救潜能,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
二、整合救助资源,创新救助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
综合救助新运行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目前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来的,政府有8个职能部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26项内容的社会救助,但是由于全区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散,救助多头管理,部分救助项目重复或遗漏。去年年底,根据区委《“建设平安和谐*新”专题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区政府开展了专题调研。今年,区委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综合救助中心建设纳入重要事项抓好落实和推进。在武延军区长的统筹安排下,就统一实行救助项目、救助款物、救助信息“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管理新机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目前,全区有七条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各街道综合救助服务呈现良好开端。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区政府副区长齐小平为组长、多个部门组织参加的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协调联动综合救助工作网络机制。今年8月10日,召开了*区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听取了民政局半年来推进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情况汇报,讨论、完善8个部门26项救助业务的综合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情况;制定了区综合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会议制度。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任务和方向。落实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推进启动时间,决定从8月1日起七个先行街道的综合救助中心试运行新的综合救助工作机制,10月1日起在全区22条街道全面实施综合救助新机制运作。
(二)完成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草拟和制定。创新救助体系的建设被区委确定为今年“十项创新”之一,提上全区的重要工作议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相关会议精神,领导小组积极开展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工作方案草拟和制定。一是成立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提纲,落实调研工作方案;二是组织区民政局有关人员、街道办事处民政副主任、部分民政科长赴上海、青岛参观学习低保事务所管理运作情况;三是在全区民政工作会议上,广泛征询22条街道民政副主任、民政科长、救济干部的意见,共收集各类意见73条;四是召开发改局、教育局、司法局,卫生局、劳动局、国土局、工会、残联等部门座谈会和意见征询会,采纳各类意见23条。十易其稿,最终草拟修订了《*区综合救助服务实施意见》于7月20日由区政府正式发文实施。
(三)做好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研究和探讨。按照区委贡儿珍书记“综合救助服务要着力创新机制”的指示,我们着手开展“综合救助中心”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建立完善。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发动,草拟下发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十问答”,要求各街道深刻理解领会“一个平台、两个方便、三个统筹、四个推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在全区上下形成共识;二是高标准落实救助中心平台的规范性建设,落实好前台接待区、办公审批区、来访接待区的建设,配备电脑、电话、档案柜、信息网络设备等必要的办公设备;三是研究制定救助中心运作的基本指引,草拟了《综合救助中心办事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审批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工作程序》、《综合救助中心工作职责》等工作流程下发到各街道落实;四是研究明确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下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陆续出台了《*区最低生活保障受理通知书》、《*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通知书》、《*区居民综合救助事项通知书》。要求通过街道的“综合救助中心”统一办理各项救助业务:全区困难群众在这个平台上申办各项救助,各职能部门通过这个平台审批落实各项救助,也是我们俗称的“一口上下”的救助运作模式。
(四)组织和指导有关街道、部门的先行试点。一是抓好街道试点。今年5月份,根据区政府齐小平副区长指示,我们选择困难家庭相对较多、办公设施相对完善、民政干部业务能力比较熟悉的大东街、大新街、大塘街等七条街道作为试点先行街道,多次下到街道,就上墙制度、救助中心的标志、功能设置、制度规范等问题充分与各街道领导交换意见,指导街道开展各项筹备工作,抓工作重点推进;二是抓好部门试点。首先将民政、教育、房管、工会、残联等五个部门的综合救助服务纳入街道“一口上下”救助;三是抓好人员培训。今年7月份,我们组织了先行街道民政干部、专职社工共90人参加的综合救助服务业务培训班,组织相关程序规范、落实工作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各街道开展了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的认识。
(五)抓好综合救助信息系统软件研发和使用。软件研发和使用是街道“综合救助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区发改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4月份,着手开展了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软件研发工作。为推动软件研发,我区首先开展了全区救助工作人员低保软件使用培训,全面完成困难家庭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其次实施低保软件与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接入,实施数据共享;三是召开民政局、发改局、教育局、残联、工会等相关部门座谈会,讲解社会救助受理、审核、审批、数据汇总等方面网络化操作,逐步整合民政、教育、残联、工会等信息资源。目前,全区综合救助管理信息平台正在落实之中。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为民办事效率。一是以方便群众、简单准确为原则,调整现有救助流程,抓好各项业务网上办公软件的开发和建设,在全区逐步实现社会救助联合审批,落实救助对象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行政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避免重复救助、实施公平合理分配救助资源。进一步明确区、街、社区各级职责,逐步扩大综合救助中心的业务范围,年底前完成其他职能部门的救助项目的纳入工作。
(二)落实首问责任制,开展绩效评估。一是进一步加强街道综合救助中心的组织领导,开展网络化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二是落实限时办结制,明确各项救助审批的办理时间和审批时限;三是落实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调强公共服务水平,试行群众对办事结果的评价记录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拟于九月份在全区广泛开展综合救助服务宣传“四个一”活动,通过给居民群众一封信、召开一个新闻通报会、各街道举办一个业务咨询周、各救助中心一个开放示范日的活动,集中宣传全区综合救助中心的运行新机制、申请办理社会救助的新模式,在全区营造一个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
(四)进一步做好人员、经费的统筹落实工作。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公共财政支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人员、经费到位是“综合救助中心”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政府将对社区服务人员经费实行统筹安排,确保“综合救助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3
何为员工辅导计划?简而言之,就是运用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工具化,以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为基本工作模式,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对基层员工实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解决好员工在工作或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从而达到沟通企业愿景、传递文化价值、灌输组织战略,倾听员工心声、改善员工感受、引导员工行为的目的。深圳富士康事件发生后,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进一步促进企业和谐。”为此,公司把实施员工辅导计划作为提升人力资本和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建设幸福企业的重要手段来抓,想方设法化解员工心理困扰、舒缓员工心理压力,凝聚人心,激活团队,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公司的改革发展中来,共享改革成果,享受工作快乐。
从制定计划、建立机制、培训队伍入手
推动员工辅导计划深入开展
制定员工辅导“三步走”工作计划。第一步,从2009年起,以佛山、茂名和珠海供电局为试点单位,通过心理调查、普及宣传、心理咨询、讲座培训和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员工辅导项目化导入、系统化推进之方法和途径;第二步从2011年起,在试点单位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员工辅导计划推广至全部地市供电局、直属单位和部分县(区)供电局,形成全面铺开、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第三步从2012年起,运用PDCA方法,认真总结、规范员工辅导计划,初步建立企业主导、专业机构为技术指导、持续优化的员工辅导标准化工作模式。
构建员工辅导计划工作机制。公司成立了员工辅导计划工作机构,党委书记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主要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决策、推进、监督和考评。同时着力构建各层级督导员、辅导员工作网络。制定了《员工辅导计划暂行办法》《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及评价标准》《员工心理风险监测机制》《风险的防范机制》《预防人为责任事故的思想保障工作机制》等。编制了员工辅导计划业务指导书,规范辅导工作流程和要求,形成管理表单和作业表单76份,提高辅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打造一支专业化员工辅导队伍。自2011年开始,公司组织了大规模的员工辅导专业培训,组织政工人员先后参加了中国EAP论坛、南方电网公司督导员、辅导员、内训师技能培训班学习。公司系统与外部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举办了60多期培训班,重点学习员工辅导技术基础、工作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压力管理、员工心理风险防范和预警等知识。到目前为止,共有1 800多人参加员工辅导计划基础课程培训,政工干部培训率100%。有10人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初步建成。公司还专门为分管安全生产、电网建设、市场营销和维稳工作的领导举办培训班,重点提升“两种能力”:一是心理风险识别能力。做到准确识别风险,提前实施干预,预防事故发生;二是心理疏导能力。积极引导员工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和处理问题,化解员工负面的思想、情绪和心理因素,将基层员工的心理风险消减在萌芽状态。
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力保员工辅导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政治工作部作为员工辅导计划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在组织培训、宣传指导上做文章,想方设法发挥辅导员作用。一是在QQ群上建立辅导员联盟,及时南方电网公司和公司员工辅导计划的安排和要求,加强信息传递和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二是依托公司网站、报纸等媒体加大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编发试点单位工作动态,交流试点经验。同时利用各种会议和办班机会,宣传公司开展员工辅导计划的背景、意义、方法、技巧。三是开展学习交流。充分利用党群工作会议和企业文化建设交流会上,力荐试点单位做典型发言,供兄弟单位学习借鉴。四是加强工作指导。坚持定期走访了解试点单位工作情况,帮助试点单位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亚运会、大运会保供电期间,公司密切关注参与保电人员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及时提供专项辅导和心理援助,有效地预防和缓解了这一特殊时期员工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工会和团委在实施人文关怀方面也作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组建了企业内部的“志愿服务队”、“员工互助队”,同时与外部服务机构建立联系,搭建了应急服务平台,及时帮助有需要的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急难事件。开展和谐温馨站所(班组)建设,改善站所(班组)工作环境,打造“安全型、学习型、和谐型”班组。开展员工生日关怀、困难员工节日慰问、重大困难帮扶等工作,做到惑时有人解,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组建游泳、摄影、球类等各种协会,定期开展活动,让每一位有爱好的员工工作之余都有去处,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调节员工的情感和心理。同时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专门为挂职、交流干部解决后顾之忧。团委组织开展“青春暖流、爱心涌动”扶贫帮困县级供电企业困难职工子弟、子女及“青春和谐南网情”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健康和谐、快乐向上的企业氛围。
人事部门则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加大优秀人才培养选拔的力度,积极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让每位员工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充分发挥潜能的同时,得到与工作质量、工作效益、工作责任相适应的待遇,增强员工的事业成就感。制定出台了对一线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的荣誉授星管理办法。授星员工包括在公司系统“生产、营销、建设、综合”岗位工作的一线班组员工。获评星级的员工,将被授予“广东电网公司员工星章”,共分钻级、金级、银级、铜级星章4个序列共20个星级,实行分级管理。荣誉星级直接与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成效、工作贡献及专业业绩挂钩,激励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共享企业成果。
除此之外,新闻中心主要协助做好宣传报道,营造氛围。其他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探索建立广东电网特色的员工辅导工作模式
2009年,公司按照“先试点、后推进”和“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思路,把佛山、茂名和珠海供电局列为员工辅导计划试点单位,积累经验、探索新路。2011年,公司在全方位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广、切入业务、注重实效、打造品牌”的16字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主题,通过制度建设和能力培养,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能动性,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努力把员工辅导计划打造成公司的“幸福工程”。公司各单位结合主辅分离改革、农电体制改革、大运会保供电以及安全生产等开展员工辅导工作,帮助广大员工消减压力、改变心智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员工的支持。国资委宣传局到公司调研时,对员工辅导计划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佛山供电局以“开心工作•共同发展”为目标,倡导“双向认同,关爱传递”的工作氛围,提出了“六步工作法”,纵深推进员工辅导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如该局变电一部的“开心工作乐园”,计量部的员工“心灵按摩”,市场部的“点起心灯•温暖你我”,高明局的“5+2”模式等,独具特色,深受员工喜爱。惠州供电局将员工辅导计划具体化,融入具体活动,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爱好,参加一项体育活动,结交一个知心朋友,心怀一个美好的愿望,送上一份生日蛋糕),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改善员工的精神状态。江门供电局结合企业各时期、各发展阶段的具体工作,同步推进,切入渗透,通过 “一园三站”(幸福家园、心灵驿站、舒缓减压站、职工温馨家庭工作站)搭建员工关爱平台,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揭阳供电局以“五个抓”夯实员工辅导基础。抓领导,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抓培训,建立300多人的辅导员队伍;抓宣传,构建三级宣传网络,使员工辅导计划深入基层;抓试点,将员工辅导计划融入试点部门(班组)日常工作;抓基层,在县(区)局全面铺开,做到早布置、早行动。阳江供电局颁发辅导员聘书,与全体辅导员签订《员工辅导计划保密承诺书》,并组织全体辅导员进行上岗就职宣誓,引导辅导员团队带着使命开展辅导工作。
经过实践探索
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施员工辅导计划以来,公司在逐步的实践和探索中,在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提升员工幸福感和心理资本方面取得了以下几点阶段性成果:
一是各级管理者开始转变管理思维和方式。在以往关注事情完成质量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员工承受压力的能力、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因素,更加注重与员工的沟通,树立起了领导心中有员工的意识;
二是团结和谐的组织氛围更加浓厚。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壁垒在沟通、理解中逐步消失,彼此之间更加注重协作和共进,企业凝聚力明显增强。
三是公司的管理更加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获得应有的尊严;人性化的后勤保障,给员工以家的感觉;人本化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开辟了自我实现的通道。
四是员工的行为习惯逐步规范。在日常工作中已逐渐建立了“有贡献及时称赞、有进步及时认可、有问题及时疏导、有矛盾及时化解、有危机及时报告、有困难及时关怀、有不足及时指出”的“七及时”管理风格,而员工也逐渐形成了“有困惑有困难就找辅导员”的意识和习惯,员工辅导计划得到了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广泛认可和参与,实现了领导关注、员工支持的闭环管理。
- 上一篇:个人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 下一篇:乡镇卫生院扶贫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