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1: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理学论文

篇1

生理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绪论、细胞基本功能)和器官系统模块(如血液循环、呼吸等)。虽然每个部分独立成章,但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例如稳态是生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核心概念,属于基础理论模块,而器官系统模块的学习中,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主要围绕稳态进行,因此稳态也就贯穿了整个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体内各个系统尽管都具有特殊的作用,但其作用必须在其他系统功能的配合下才能实现,如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在血液和循环以及神经系统等功能的配合下完成的。因此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整体机体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整体生命的本质。

2生理学与其他医学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在医学课程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医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为学习生理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生理学又为进一步学好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3]。因此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生理学与其他医学课程进行联系,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功能,而有关结构的知识是认识和理解功能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概念。所以在学习生理学时,要复习相关课程的知识。例如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主要是由于它的基本结构肾单位所决定的,因此在学习排泄时,先带领学生复习肾脏的宏观结构(人体解剖学知识)和微观结构(组织胚胎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肾脏的功能和形成整体意义的知识结构。

3生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可及时、恰当地结合生理学内容寻找与日常生活知识联系的切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刺激三要素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打针要“二快一慢”;讲解机体散热方式时,讲解在冬天、夏天分别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以协助人体保持体温与促进人体散热的原因。联系日常生活有助于丰富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例,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生理学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4生理学与临床案例的联系

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联系日常生活实例还要结合临床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神经-肌肉接头时联系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学习尿生成的调节时讲解糖尿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联系临床病例突出生理学的临床实用性,加深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兴趣。生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案例的结合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才能理解机体在疾病状态所发生的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临床案例,使生理学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素质、临床思维能力。

篇2

1.师资的准备:双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生理学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更要注意授课的艺术性。授课教师一定要用出色的英文水平、教学技巧及人格魅力来引起学生对双语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生理学双语的学习。因此,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有业务培训,还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使双语教学教师真正成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教学模式的摸索:目前,我国医学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完全使用英语授课,学生则利用英语这门第二语言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这种全英讲授模式是双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第二种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讲授过程中,某些课程用母语讲授,而学习英语知识的课程同步进行;第三种是双向双语教学,教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教学,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采用母语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常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双语教学中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其首要任务都是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其次才是两种语言的熟练交流,尽量避免把专业课变成了“英语课”,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

3.教学效果的检验:在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检验教学效果,通常采用的检验方法有课堂检查和问卷调查。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同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不足,从而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对参加生理学双语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开展双语教学的态度及影响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小测验及双语考核的方式来检验生理学双语的教学效果。

二、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目前,生理学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和不断总结。双语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掌握大量的专业外文词汇上,还应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与英语教学相匹配的课堂文化,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学校也应当积极提供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加强各高校双语教学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

篇3

生理学是医学生接触的首门功能性学科,担负着引导学生医学抽象思维初步建立的重任,如何使学生明白生理学中抽象、难懂的道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讲授只是教学的过程之一,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让学生不仅要“听懂”,更重要的是“会用”[1]。我们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图片、动画、肢体语言,例如,在讲授骨骼肌收缩原理时,教师双手一搭,就可以演示肌丝滑形;在讲授抽象的生物电知识,运用动画形式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直接呈现于学生眼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生活实例,例如,讲授渗透压时,从腌黄瓜入手,将血液凝固的正反馈过程比喻成飞流的瀑布,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生理学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而是广泛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既增加知识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实用性,将抽象的理论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体现;又拉近了学生与生理学的距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并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喜欢学、学得懂、记得住”。根据“理论联系实践,基础联系临床,所学知识与今后工作一致性”的原则,我们将生理学知识向临床应用适度拓展,例如,我们在教授红细胞生成条件时,让学生分析临床常见的贫血原因;在讲授组织液生成时,让学生分析临床常见水肿的产生原因;讲授甲状腺激素时,引入甲亢、甲减、呆小症和新生儿的筛查等临床知识,为保证这种临床拓展的合理有序进行,我们创建出临床问题导入-学生讨论-自主总结-运用生理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拓展模式。通过这种临床拓展的有效实施,让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应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出自主性和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贯穿职业素质教育,体现临床专业的专业特色,例如,在讲授血型与输血时,让学生查阅近年来国内及国外输血事故发生率的数据,让学生认识到输血的严肃性,当他们进入临床,就会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输血的病人。通过这种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一踏入校门,在基础课中就为今后的执业工作做好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准备。

2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型实验模式

在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完成的同时,对原有实验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删减单一验证性实验,强化技能培养型实验,在传统生理学实验中设立技能培养目标,并在期末进行技能考核,对其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动物实验中设立临床技能培养目标,例如,穿线、打结、缝合等,初步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在改革传统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前几年实验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开展生理学综合实验、跨学科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等新型实验,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种新型实验的开展,不仅使生理学实验更能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要求,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创建出“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型实验模式。

3临床见习和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

秉承“校院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我们充分发挥三所附院和三十所“二甲”以上实习基地的优势,结合生理学相关知识开展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临床。我们在教学环节中增开了临床见习模块,根据所学生理学知识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开展临床见习,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生理论坛、生理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走进农村,义务为群众测量血压、进行健康教育,并开展了老年人血压调查和老年人智商调查等多个项目。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的树立“应用于临床、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会”的职业意识。

4课程在建立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效益

4.1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导”的生理学精品示范性课程,为如何适应新形势培养面向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掌握临床实用技术的德才兼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探索出一种新型模式。

4.2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取得显著实际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初步的临床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4.3通过实验模式改革,优化实验资源,提高实验开出率及实用价值,节约实验耗材,通过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开展,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减少实验成本。

篇4

人体解剖生理学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彼此分离,毫无关系的,而是密切相连、前后照应的,具体表现先讲人体骨骼肌肉,后讲内脏学,脉管、感管及神经,穿插生理学知识,即先讲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后讲其功能,尤其是器官的微细结构与功能关系特别密切。再加上有些生理知识点是药理学的基础,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例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之间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在完全明白细胞膜功能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与此同时,只有理解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才能进一步掌握心律失常形成的原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等问题。

就目前而言,多数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都会先上人体解剖生理学,(有的专业解剖学与生理学是分开的),后上药理学,所以,当药理学内容涉及某些药物时,比如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心脏的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需要回过头来复习解剖生理学。具体来说,由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是生理篇之中比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也属于正常,因此,两个科目的教师应该在开始授课之前进行沟通交流,在备课或安排教学大纲时要彼此交换意见,互相听课,以便增强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之间密切联系的认识。除此之外,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需要衔接的地方有很多,具体见表1。

2改变解剖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密切联系临床与药理学

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特别是解剖篇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反映出“内容多,难记忆,枯燥乏味”,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满堂灌,应经常将临床实践和药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相结合。比如讲解胃的结构和生理时,适时结合胃动力药吗丁啉,如何促进胃的排空,治疗胃胀。也可以结合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来提高学生对胃的解剖生理的认识。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的将人体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联系起来。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治疗慢性肝炎的宣传广告,但是能够真正治愈的人却很少,而且转归效果不佳,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可以充分意识到只有先深入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才能明白肝炎为什么可以向肝硬化或肝癌转变,也才能了解为什么肝炎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水、内分泌紊乱等临床症状,更能知晓为什么此种肝炎向肝癌转化之后,增加了其治疗难度的原因。

3体会

篇5

在学期初,将本学期要开设的实验内容以“实验教学进度表”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实验时间安排及进度,要求学生每个实验在上课前都要预习实验指导手册,并撰写预习报告;实验前要求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生理学实验平台中现有一台教师用计算机和30台学生用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互动实验室,可以把学生用机和教师用机组成一个局域网,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下载高水平的实验录像片和模拟实验,或者是教研室根据自身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录像,一起储存于实验用计算机内。录像内容可包括手术器械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手术操作过程、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在正式实验课前应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主要操作的视频,学生能看到每一步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这样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把握,也能够直观了解整个实验的流程,帮助学生克服对未知实验的恐惧心理,在正式实验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负责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针对关键步骤、主要环节进行讨论。另外,生理学实验中采用的多功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进行的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及影响因素、胸内负压的测定及呼吸运动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等实验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和数据可以自动、客观记录保存在电脑中,以便学生在实验前后随时调出进行观看和分析。

二、学生实验前准备

实验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材料准备、试剂配制和仪器调试等。这些过程是实验室的基础科目,看似简单,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实验的不顺利或失败。但在实验课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个环节,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通常是由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开始前完成。改革后的实验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推选小组负责人,说明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照预习过的实验流程自主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这个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同时让学生了解各种知识,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逐渐克服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如,“家禽血液样品的采集”这个实验要防止血液凝固,所以要用到抗凝剂,例如,选用3.8%的柠檬酸钠或者是1%的肝素。很多学生对抗凝剂的配制不了解,因此在配制前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抗凝剂的配置方法。配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像天平的正确使用,量筒以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等。另外,做复杂的实验前,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准备好应急或者急救措施。还要利用实验室物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例如,自制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动脉插管以及导尿管等。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不仅能逐步培养严谨的学风,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专题小论文;植物生理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7-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及农业院校农学、园艺、植保、林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生理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学时数一再减少,而新的内容越来越多,使教学增加了难度[2]。目前,在植物生理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即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学科最新的进展适度引入教学环节,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根据我们教学中学生专题小论文撰写方法的实践和思考,分析了该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为提高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在植物生理学中运用进行专题小论文撰写的意义

小论文撰写,通常在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以作业的方式出现,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综述性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内容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一方面作为主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观察实验,撰写成一个小的论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积极的意义:(1)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拥有了可以自由思考、分析和讨论的权利。(2)通过撰写过程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同时极大地扩展了课外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学科新的进展。(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观察,深刻理解教学基础理论,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4)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小论文撰写在植物生理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1.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是通过撰写小论文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植物生理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开设学期一般在第三学期,对于此阶段的本科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和梳理思路的能力,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在开课一个月后布置该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始选定主题。由于学生的层次差异,有些学生选定的主题过大,有些学生主题选定后思路不够明晰,也有极少数学生无从下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们预先准备一些小主题,学生需要可以在这些主题中选择;学生自行拟定主题后,教师一般会与学生做一小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路,适当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教师评阅结束后,根据主题内容,将其归类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成模块中,分析点评,并评选出较优秀的论文,供同学们集体讨论。

2.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植物生理学教学小论文撰写的实践中,学生大部分选择的形式是写综述性的论文,选择的主题因学生兴趣而异。例如,在第二章“植物矿质营养与氮素代谢”学习中,主要讲授的重点之一就是植物吸收矿质的机制,但教学过程一般不会全面讲解不同矿质的吸收机制,学生选择某种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或有益(有害)元素的吸收机制,作为主题。以铁为例,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高等植物体的铁的吸收,在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的吸收机制不同,在铁的吸收上细胞不仅可以主动运输,甚至现在还发现了吞噬机制,这种机制在基础理论讲解中不会涉及。继而诱发学生想探究:地壳中铁的高丰度为什么还会造成植物缺铁症、铁吸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等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在掌握矿质吸收机制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的每个理论的建立和每个成果的获得过程都蕴含着科学研究的必然规律和科学思维的哲理[3]。在教学过程,不拘泥于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来讲,收到一定的成效。小论文撰写中,也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实验性小论文。通过自己真实的实验和观察过程,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例如,学生拍摄和记录了校园植物的开花时间,了解了这些植物的开花习性,通过查资料,写成实验性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植物成花生理的光周期现象。

三、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1.避免小论文内容大而空洞。学生选择论文主题,常会出现选择一些过大的内容,容易将主题分散,效果受到影响。建议教师在学生选定主题的过程中,尽量多与学生单独交流,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2.选题应与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学生提出的现象或问题,需要与植物生理学内容相联系。撰写小论文,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内容超出植物生理学范畴,则难以达到效果。

3.提出撰写基本要求,避免不规范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也是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所以,应对学生明确写作基本要求,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而影响小论文的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不断改进。在备课时阅读更多的参考资料,全面地、系统地、及时地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吸收新内容,从中选取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内容,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用形象生动和精炼的语言去准确地表达。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突破重点,攻破难点,举什么例子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和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既能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能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实验安排上,尽可能地反映当代先进技术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更深入更艰苦地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阮燕晔,张立军,樊金娟,秦萍.提高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400-402.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严逸伦,黄有军.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0-102.

[3]樊金娟,张立军,阮燕晔,等.结合典型科研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J].植物生理通讯,2001,(3):245-246.

篇7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女生运动动机、医学护理专业特点、运动参与、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并重点阅读国内较有影响的体育期刊、杂志、学报和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文章,此外还阅读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教育学、体育理论、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课程内容的专著和书籍。

1.2访谈法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通过全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会上对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了解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共性以及医学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发展的途径,并结合论文研究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

2结果与分析

2.1护理职业特点

南丁格尔说:“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方向为医院和医疗机构,护士也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医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以护理形体训练、护理美学指导护理实践,对于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人文护理的概念、熟练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内在素质,还要有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在这些职业素质的特点和专业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女生在校期间对自身气质仪态和外形美有较为显著的需求和渴望。医学院护理专业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正处于塑造形体的关键时期。护理专业学生的形体美和仪态气质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和高校对其专业能力要求的主要素质之一。护理女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对职业认知和专业教育逐渐产生相对较高的形体仪态美的追求和内在渴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特征的需要。

2.2运动动机概念和影响因素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常用的与动机类似的词很多,如欲望、愿望、报负、目的、需要、驱力、动因、诱因等。在研究上,不同的词有不同的意义。运动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有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就会产生满足运动活动需要的想法。当这种要求与运动环境及条件诱因相适应时,将成为一种驱动力,推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活动。驱力和诱因是动机的两个重要概念。驱力也就是内部需要,是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部激起状态。而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也就是环境因素。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使得外部动机更容易被激发,职业环境的影响相对稳定和持久,也易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通过调动外在动机为着手点,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心理、生理和行为的变化。而个体在以前的体育锻炼中投入越大,就越有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承诺,最终产生运动动机的驱力为主导,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

2.3影响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专业特点

2.3.1护理专业特点

护理专业高校非综合类院校,除专业性较强以外,校园文化也相对单一,性别比例具有女多男少的普遍性。并且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90后学生生活、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虚拟空间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身体机能逐渐减弱,人际交往冷落。这些因素都对护理专业女生培养运动动机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2.3.2就业方向的导向性

护理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协助医生的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人文精神,对患者予以人文关怀,为患者和医生搭建畅通的桥梁。而运动恰恰具有健身健美、身体教育、压力宣泄、人际交往的作用。护理职业特性同时体现在对自身形象的特殊要求上。护士是在医院里与病人接触最频繁和密切的一个特殊群体,护士的形象和气质作为其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护理专业女生的职业特点和培养模式都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强的引导性,使得相比较其他专业护理专业女生对形体仪态和气质美的需求更加强烈,也更利于作为引导护理女生投入运动锻炼和产生运动动机的外在动力。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只有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个人动机才能具有长久而深远的个人动力,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在认可护理职业价值的基础上促进内在动力的形成和稳定,对饱满的精神、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和优雅的礼仪等外在形象的认可,作为护理职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内化运动动机并对职业的自我实现形成正反馈。

2.4护理专业激发动机的建议

2.4.1提高学生运动认知的科学性和深度

医学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对于运动的基本理论包括生理解剖等基础知识易于理解和应用,内化专业理论有助于增加运动认知和提高内在动机。视觉和运动觉的习得规律是通过不断强化“刺激反应链”来提高准确度和运动技能稳定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一生理学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运动中练习的重要性,运动中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动作,需要个体的自律性和提高认知同步进行,并认识到内在动机稳定和强化对习得技能正反馈的意义,达到逐渐提高运动的内在动机并形成良性循环。

2.4.2教师帮助增加满意结果几率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教学增加强化运动认知内容,还需要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基本教学环节的制定来贴合学生专业、年龄、兴趣等特点来激发运动动机,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新时期要改变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体育教师专业态度的自我教育尤其是加强专业态度的自我认定,提高认识,使之热爱学校体育事业,爱岗敬业,更要深入培养专业技能的自我教育和加强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自我修养。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水平、开阔思维模式和提高学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索和反思专业态度修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专业者、学习者、研究者的新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辅助学生提高运动兴趣,帮助增加运动满意结果几率,积极参与运动和主动重复强化运动学习过程。

3结语

篇8

一、以生为本的管理科学内涵

以学生为本,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倡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正视学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尊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管理,主张的是制度管人,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体现的是制度的严肃性、管理的规范性。作为两种重要的学生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看似矛盾,其实二者并行不悖。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转念上的转变是首要的。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有责任,要有创新。传统的做法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而在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要求出发这方面,我们做得还非常不够,有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更有利于学生进步的空间,这与严格管理的最终追求也是一致的。因而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忽视“严格管理”,更不能借“以学生为本”之名,行“无管理,做老好人”之实。

二、实施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以往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热衷于“视线”管理,习惯于把学生放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实践经验表明,“视线”管理容易导致学生“视线之内守纪律,视线之外犯错误”的情况发生。而强化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启迪人的觉悟,把管理和育人统一起来,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思想觉悟好,平等和参与意识强,对这样的学生如我们要发扬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正当需求和合理诉求;对学习有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关照,多疏导;对于一贯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学生,在批评的同时,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真正意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民办高校,这些学生在高中大部分被认为弱势群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怀,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严格执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原则。

3.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网络,媒体等等,特别是对于西方媒体对我国正在发生的大事或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事情进行不符合实际的报道,有些学生是非观念混淆,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判断。鉴于此,作为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把学校的管理压力和纪律约束转化为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的动力和热情。

4.培养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不可以动辄以加强管理为由,限制学生发展空间。要建立和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拓宽育人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根据专业需求,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长学生能力素养,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

5.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大力加强班级民主建设。

我们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好、专业思想和学术视野好的同学来担任干部,并要求班干部学习成绩不得低于班级前三分之一。学生的民主意识强,就愿意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要把他们的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好,把学生干部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到一起,促进班级学院民主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全员育人

我们必须承认,单凭学生工作干部和班主任的力量去做学生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广泛地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更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资源的整合。资源首先是各位业务教师,他们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对我们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听取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利用这部分资源,例如,请他们讲座,参与学生们的各种讨论活动、为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建议,请他们给我们的工作进行业务把关。其次我们认为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应当充分的相信学生,我们学院很多重大活动的计划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我们只提修改意见,很少反对,极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网络伦理;大学生;伦理教育

当今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达到5.38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22.6%,大约1.22亿,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主流。因此,如何搞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网络与网络伦理

本文中的网络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为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注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内容和形式,在促进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空间,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冲击并随之产生了诸多道德问题。网络犯罪、网络沉溺、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在道德价值观念层面研究网络现象、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减少和预防各种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网络伦理。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播内容的泛滥。网络容易使大学生迷失真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有丰富的有效电子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良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信息生产、传播的过多过快,生产、传播价值取向的复杂性以及网络信息把关者的相对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真实。

2、个人隐私的泄露。在信息社会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信息资源,而且我们还可以对许多数据资料进行新的研究与加工。所有网的子网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所有子网和计算机也要无偿地为网络提供资源。这样,个体的隐私就难免会受到威胁。此外,电子通信方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人们很容易在通讯的过程当中,遭到栏截和干扰。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网络自身的性质。网络具有虚拟性,人和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虚拟的环境中,所以人与人很难取得相互的信任,由此便产生了大量的网络伦理问题。网络具有隐蔽性,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很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导致弄虚作假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具有娱乐性,网络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心,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经常在网上聊天、网上游戏、听音乐、看网上节目等,网络世界的多变性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逐渐迷失了方向。

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部分学生缺乏抵制低俗内容的自制能力,致使其附庸低俗文化和低级趣味,从而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上发生偏离,引起一定程度的伦理危机。另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力弱,评价标准尚不成熟,他们对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在他们的观念中,虚拟的网络犯罪不是犯罪,而是一种检验自己智力水平的游戏或者是对技术的挑战。

3、高校的管理不到位。现实中,由于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其网络的可为与不可为了解甚少。一方面学校从宏观上沿袭了传统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网络行为的新情况。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网络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层面的培养。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与法制观念教育之时,没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效的结合而形成合力,致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模糊、法制观念淡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对策

1、大学生应该培养慎独精神。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网络监管有限,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受到的约束和限制相当少,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培养“慎独”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内心,变被动的服从为主动的律己,网络道德的遵守是非强制性的,但是大学生人们应该认清网络的利与弊,对自己应该严格要求,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自觉抵制网上不道德行为,维护和谐网络环境。

2、高校要完善对大学生的网络监管制度。高校要制定大学生的网络准则,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网络伦理是现实伦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同时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3、加强网络立法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逐步完善我国刑法、民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规中处罚网络犯罪的相关条款;确保各种法律制度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篇10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