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3:3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解剖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心血管系统知识点讲授中,老师在传统的以组成、结构、比邻、功能为主线的基础上要运用关键路径法的思想来进行课程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心血管系统在人体的关键作用,心脏如同“发动机”,血管如同“运输管道”。紧接着围绕“运输管道”应用关键路径法让学生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概念,并对此管道通路上的关键点展开讲述。比如“大循环管道”与“小循环管道”共同经过的器官“心脏”,就心脏的左右心室流入、流出道也同样展开关键路径的讲授。接下来再运用关键路径法将动脉和静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来绘制身体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两套“管道网络”。最后同样采用关键路径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2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CPM自主学习
知识点讲授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我们采用PBL教学模式,围绕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知识要点精选学生容易切入、知识涵盖丰富的问题,每8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回答,其他学生踊跃补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①紧扣本章节重点内容设计病例。某患者腿部外伤感染,需口服抗生素,请问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发挥疗效?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运用关键路径法(CPM)抓住问题的重点,梳理要点,融会贯通。从药物如何进入循环系统(消化道毛细血管)、药物如何到达心脏(静脉回流)、静脉血如何换成动脉血(小循环管道)、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大循环管道)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关键路径法轻松作答,增加了解剖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针对本章节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血液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路径法从本章节重点心脏的结构切入,深入理解三尖瓣、二尖瓣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其他三种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静脉瓣的结构和作用。
③结合之前所学章节设计知识点交叉贯通式问题。食物消化吸收后营养怎样达到全身?呼入的氧气如何到达全身,二氧化碳又是如何被呼出?尿液从哪里来?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运输途径相同吗?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前后照应地进行知识的融合和串联。
④以科技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为背景设计扩展开放式问题。如何安放左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人工心脏瓣膜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人工血管用于冠脉搭桥的展望?引导学员查阅课外书籍和相关网站进行回答,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进行第二课堂相关研究学习。
3教学评价方式及效果
该章节教学结束后,采取标本考试、客观题测试、问题回答三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上届学生本章节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
②是否逐渐建立了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提高;
④是否提高了学习解剖的积极性;
⑤是否体会到学习解剖对临床学习的重要意义;
⑥是否培养起科研的初步兴趣。采用CPM结合PBL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学生在标本考试中平均成绩较上一届学生提高3分(满分20分);客观题测试成绩较上一届学生提高了6分(满分100分);问题回答中较上一届学生提高了11分(满分100分)。满意度调查中六项问题均回答“是”的学生达到95%。学生还反馈在获取更多知识量、抓住关键点、启发思维、多学科交叉、培养逻辑思维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了活学活用的能力。
4讨论
篇2
关键词 护理 人体解剖学 认知 表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人体解剖学》课程对于以应用为特征的护理专业学生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方国家的执业护士手头上可以]有其他科目的工具书,但一定有一本《人体解剖学》的工具书。国内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护理专业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专业知识的认知不足,不能有效地使用人体解剖学知识指导护理临床实践,以至于很多护理专业学生会认为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专业培训才能学到真东西。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过于集中纸上教学,老师教学过多依赖口授,PPT,挂图,书本,视频等填鸭式手段;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书本,学习的方法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靠背记重点以及老师放水。另外目前护理专业学生招生质量不高,很大一部分生源甚至是文科生背景,不懂得医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医学专业术语,学习的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考试最后拿到文凭,这当然导致学生没有真正认知课程知识。另外一个方面是护理专业学生往往无法用准确的汉语语言去表述人体解剖学征象,毕业的学生无法书写医学相关文件,不具备更高一级的卫生学科工作能力。今年教育部取消了42所院校部分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护理专业的,其部分原因不在于护理专业接触不到好的科学的课题,而在于毕业的学生没有学会科研方法不具备最起码的科研能力也就是医学汉语表述能力。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很少接触到相关的汉语写作训练,考试要求中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走入工作岗位后又不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每天都要书写完整的系统化病历和其它医疗文件,整个培训过程很少包含医学汉语表述的培训,那么突然让他们去做科研写论文,当然写不出来。
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这两方面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以寓教于学的教学特点,使用浸泡型教学方法,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综合采用了以下方法:
(1)鼓励学生使用标本和模型准确人体解剖学描述。人体解剖学课程就是认知和表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轮替走上讲台,一手持标本或者模型,一手持书本,对照挂图和PPT,按照解剖学内容的认知顺序和记录方位和空间顺序,严格按照人文科学中形、态、结、构的内容准确地向教室里面的其他同学和老师介绍描述一个结构或者一个部位,教师对其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内容予以纠正。
(2)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晚上上床之后,睡觉之前自身必须完成“三想,三摸,三画,三念”。人体解剖学课程就是认知和表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课程。其研究对象是正常人体而不是病人和疾病。什么是正常人体?没有比学生自身作为正常人体成为更合适的教学对象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自身完成构想自己的身体构成,触摸全身的体表标志和表面解剖学结构,用手指头在自身原位勾画器官和结构形态,同时需要口头表述解剖学自身描述内容。想,摸,画,念每个内容每晚做三遍,每一遍都会对前一遍修正和熟练。通过长期的训练,最终达到“目无全人”的教学目的。
(3)严格考核。美国SAT考试是大学生入学科学能力的测试,通过SAT考试可以准确地判断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和表述能力,从而判断学生的科学能力,是现有的最科学的科学能力测试方法。我们在我们的解剖学课程考核过程中不再依赖于原有的记背重点题库式考核,而是参考美国SAT考试的原理和方法,借鉴其他国外院校医学考试模式,采用书写科学论文和使用全人塑化标本规定描述相关结构和部位的方法,考核学生的科学能力。
(4)鼓励学生多参加医学科学实践。在校期间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完成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我们做了两个:一是学生自己利用我们的开放实验室在老师的修正下做一个关于人体解剖学的视频,放在学生的内网和QQ群里,供学生自己学习用;另外我们的开放实验室还承担了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在中学生的生物课和大学开放日和日常的社会公众的接待过程中,我们师生一起承担了社会实践工作。
以上从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作业,考试,实践几个方面介绍了我校的特点,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管理增强这个专业学生,尤其是文科背景学生的科学能力。医学上1/3以上的医学术语都出自于解剖学学科,的鲁迅导师教授《药》,在去年的第十一届全国护理解剖学学术年会上张绍祥教授介绍的海峡两岸解剖学术语的统一,从这些情况意义来说,对于学生医学文化的培养,没有人能比解剖学老师走得更远,以后“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将不再是笑话和神话,解剖学专业教师的教学责任将从单纯的教授解剖学科学知识转变成培养医学生的科学能力,提升其医学文化层次水平。
篇3
关键词: 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 启发式教学 探究―发现式教学
1.本科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为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学习后续课程所需的人体形态学基础。如今师范类本科生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学科本身的特点复杂难记,本科生解剖学实验时间的压缩,等等。主观原因:部分调整录取的学生对生物不感兴趣,学生考研选择带来的问题[1],[2]。
2.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发现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英国哈罗德・艾利斯教授明确提出了解剖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解剖学术语,解剖实验方法,可理解的三维解剖学,解剖学上常见的病理状态,学生实验的团队合作,学生适应现实造成的死亡和尊重身体。解剖学教学应以自主学习为主[3]。
21世纪生物学教学的宗旨、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物学各学科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必须相应地实行变革。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体组织解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也需与时俱进[4]。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探究―发现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2.1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条,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实践、总结、提高,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知识的能力。
2.1.1形象比喻启发
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难点是常用术语,术语是描述性的,但只有通晓古希腊语的人才能理解原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身体的过程中,用单词激发想象而不是抽象概括是很重要的。形象比喻,既能给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又能将孤单的抽象与枯燥无味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借助联想,加深理解某些生物概念和生物现象。激发想象是互动的,因为它把研究对象对学生的感官体验结合起来,而抽象的词语只来自阅读或被动地听讲座的记忆。举例来说,如果学生碰见不认识的术语,教师可以把它和图像联系起来,在黑板上写出,并把它们拆开,在课堂阐明。比如术语“气胸”,词面意思对学生来说很模糊,可以分开来阐明,它的意思是“在胸外的空气”。术语也可以用手势来说明和解释。在谈到动脉收缩时,举起一只手,慢慢地合上手指;要显示扩张,打开手指。同样,描述呼吸的机制,把手张开来显示胸腔扩张,然后握紧手,以展示胸部的收缩增加了肺部内的空气压力迫使空气呼出。
同时也可以联系临床上的病例和生活中的常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效果。比如,学习臂丛的分支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描绘,由闭孔神经联想到骑马,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联想到眼睛的保健,由股神经和坐骨神经联系到临床上股静脉采血和臀肌注射,等等。教学时把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只要学生感到有兴趣,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课堂上将出现有趣的生动场面,然后老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获取新知识[6]。
2.1.2启发性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富有启发性思维的问题,应该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问题要有分量,又要难易适中,有利于师生间产生震动和共鸣。
举一个简单的启发式提问的例子。例如一个肺的气球模型,通过提启发性问题提示学生来如何设计肺,如何根据所需要的肺的功能来设计肺的结构。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式问题来修改他们的原始设计或添加所需的结构特征。经过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接下来观看解剖模型和幻灯片时能够把握住整体的概念而不会迷失在细节中。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会得到身体如何工作,以及可能的毛病的知识,而不仅仅记忆身体部位的名称和特征。以下通过两个启发式提问教学实例来说明问题。
2.1.2.1设计呼吸系统
向学生分发气球,让他们吸入最多空气尽可能一口气吹胀气球。这项活动将展示他们能够在肺部一口气吹出多少空气(肺活量)。然后写在黑板上:“呼吸―呼吸作用”,问学生:什么是呼吸道系统,需要做什么?学生会总结出来:首先,它需要用身体吸入和呼出空气,所以需要设计东西做这件事,称之为肺。肺需要有出口和入口,然后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模型:一个气球,它有弹性和一个缺口。可以画出身体躯干的轮廓(头部转向一侧的正面视图),然后补充气球肺和气管。
接下来问:身体如何使肺部舒张和收缩?让学生练习证明两种呼吸机制:使用胸腔的肌肉,提升和舒张胸部的胸式呼吸(手放在胸骨),和使用腹部肌肉动作的隔膜腹式呼吸(手放在肚脐),这两种呼吸可以说明为什么脊椎或脖子周围神经的损伤可能切断通向肋骨肋间肌或膈肌的信号,使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肺不能进行呼吸。
肺吸取空气进入人体后,氧气必须从空气中进入血液。肺的气球模型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血液附近大多数的空气永远不会进入。我们需要一个设计带来的氧分子接近周围血管的模型。鉴于这一要求,学生将很快制定出肺的分支模型,解现实的肺部。这样一步步问题的提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从一个气球的状态形成真正的肺的结构。
2.1.2.2设计循环系统
在设计呼吸系统中,将看到一个系统从肺部输送氧气到身体周围,这将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可以让学生预习课程,询问: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会发生什么?然后返回循环系统。
本课程的下一个问题是循环系统需要什么组件:心脏、血管、血液和控制系统。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或模型来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开始考虑系统的功能,他们会在设计中增加更多的功能。例如,血液必须从肺部吸收氧气带回心脏,然后向全身输送含氧血液。所以,你需要两个循环的两个的心泵。心脏的各个部分也需要一个单向阀,以防止血液流回心脏。
为了保持血液循环,以控制血液分布,管道必须能够收缩和扩张,这就需要血管肌肉层壁富有弹性。学生同时也可以想到,血管同时也可作为热循环交换系统,这将有助于解释身体对冷热刺激的反应。
循环系统通过运输液体和营养物质和消化系统与淋巴系统相联系。这些设计特征都可从启发式问题中得出。
2.1.3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启发
根据教材性质,难易程度,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强弱,反应的快慢,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应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各种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标本、自身触摸,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自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解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发展迅速,已经从书写板书演变到多媒体授课,完全改变了课堂上老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课后学生背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现在,教师省去了板书的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一些与解剖学相关的临床病例知识,并采用CAI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讲授。这样使所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使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传统解剖学教学需要用大量的挂图、模型、标本和录像资料等,费时、费力,效果还不理想。解剖学CAI教学使课堂有效时间增加,相同内容比用挂图、模型、录像资料等要节省1/3的时间;比用板书板图的方式至少节省2/3的时间[7]。CAI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非线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可能。而且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现代教育将趋向大众化、个别化、终生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内已有数家医学院校成功出版发行了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并将之应用于解剖学教学中;国外,开发成功的解剖学多媒体课件代表作有美国Stanford大学医学院开发的电子尸体解剖(Electric Cadaver),Utah大学病理解剖科开发的生命的细胞(Slice of life),两部CAI电子教材均收集了5000余幅解剖学及相关学科的图像,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人体解剖学过去通过标本、模型进行教学,人体大体结构还能展示清楚,组织结构、微观结构、动态过程展示就难以呈现。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人体的微观结构或动态的生命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8]。多媒体教学利于突出重点,易于突破难点。
2.1.4比较联系启发
在生物课教学中,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生物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这样对学生认识、鉴别问题、想象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对于有些常混淆的知识,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能一目了然。善于比较则可以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准确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学习中要善于用比较,首先要动脑,勤于思考,发现知识间有不同和相似之处,然后找到比较标准,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比较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绘图,这样就可对所学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提高学习新知和复习巩固的效率。
对于形态结构部分的教学,传统的方法往往是在讲授理论课时,老师利用挂图讲述其结构,而后学生到实验室观察相应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经典知识,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目的。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直接让学生到实验室,教师提出观察要点、具体要求、思考题,然后学生分3―4人一组,边观察、边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由此,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观察、思考、自学等多种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人体解剖学的课程内容,即人体基本组织和九大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列表比较它们的异同和联系,从而理解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器官或局部与整体间、局部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结合。
2.2探究―发现式教学启发学生科研思路
探究―发现式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实施探究―发现式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学发展的趋势[9]。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应该依据实验课程特点,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加强知识点的研究和理解,促进知识的掌握。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构建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掌握基本结构的方法是“发现”,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就是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结论和规律的过程。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实质是教学生用相似于生物学家的研究方法去处理信息,也就是教学生确认问题并用特殊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程序: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和得出结论。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集众多科学家多年的心血和智慧,通过一系列实验,反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按教材顺序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为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史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沿科学的逻辑思维路线,主动发现问题;分析、推测、探究问题,最终获得符合逻辑性的结论;理解科学实验方法、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这段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科研的思路,如在讲授植物神经的兴奋传递一部分时首先介绍T.R.Elliott,U.E.Dixon等人的实验:发现平滑肌对肾上腺素的反应与刺激交感神经效应相同,毒覃碱的作用与刺激副交感神经的效应相似。引导学生得出“兴奋的传递是经神经末梢释放特殊物质(递质)实现”的假设,然后布置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这一假设。最后老师介绍Off Loewi 1921年所做的蛙心灌流实验。该实验把两个蛙心用任氏液灌流系统连接起来,当刺激第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时该心的搏动受到抑制,随后第二个蛙心的搏动也受到抑制,这意味着在一个蛙心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时,释放某种化学物质,经灌流液的传递到第二个蛙心。当时Loewi把这物质命名为“迷走物质”,后来证实此物质就是Ach。这一独具匠心的精彩实验,不仅确凿地证明兴奋传递是经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来实现的,而且让学生领略了科研思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0]。
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该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将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内容、研究成果及新的进展融会于课堂讲授之中,将发表的与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也使得讲述更为生动而富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还可以针对人体组织解剖学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由教师或学生确定主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参考,指导他们走进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撰写相关主题综述,最后相互交流。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某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对课堂讲授也是很好的补充和延伸,而且能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总结资料和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
3.人体组织与解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展望
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使“教”和“学”达到高度统一,即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要求学生通过自身主动的学习活动去掌握知识,要求教师从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为主发展到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为主。任何改革都应该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其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会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的改革将会越来越深入。
参考文献:
[1]张文学,张顺利,李莉等.高师人体组织解剖学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9,4:82-85.
[2]张文学,侯玉杰.高师生物系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困难及对策[J].解剖学研究,2003,(25),1:73-75.
[3]Andrew T Raftery.Anatomy teaching in the UK[J].Surgery,2006,(25),1:1-2.
[4]徐平,王卫东.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8),1:100-102.
[5]李晓双,鞠学红,王金平.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论坛,2008,(5),23:103-104.
[6]刘进师.主体性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3,(25),1:75-76.
[7]雷万龙,初国良,曲怀刚,郭开华,徐杰,汪华.一种新型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论证[J].解剖学研究,2007,(29),6:468-470.
[8]Oktay Tutarel,Wolf Luedemann,Cordula Poulsen Nautrup,Kirsten Jahn,Mikosch Wilke and Dirk Berens von Rautenfeld.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modular seminar system in gross anatomy teaching at the Hannover Medical School[J].Annals of Anatomy,2000,1:393-396.
篇4
关键词 中医 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方法
1.1 考核比例
南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2005、2008、2011、2012年分别对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四次较大的制订与修订,都明确了解剖学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理论和实验考核时间安排在学期末,理论考核为笔试试卷,实验考核内容为标本。但鉴于院系成立及发展情况不同,实验考核也是由随意性较大而后逐步完善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平时考核由只重视期末的实验考核,发展到实验考核结合考勤、实验报告、实验预习报告进行综合成绩评估。(2)提高了实验报告所占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0%,提高到5%,再到(10%),重视实验课中的提问和讨论、或者是小论文,把其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尽量做到理论测试与实验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与实验课学时数的比例相当。(3)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授课及考核过程中。
1.2 考核手段
在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挑选制作精良的实物标本作为拍摄对象,不断建立完善全面的标本图片库。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系统标本考核比率选取考核标本,在图片上进行标注所考的部位或结构。期末进行PPT课件考核,用统一答题卡进行答题。PPT考核标本图片上的结构,考题数量为10~20题,幻灯片自动播放间隔时间为40秒。此种考核方式持续到2012年,后察觉到存在一些缺陷,在2013年就更改为由教师制定好题库试卷后,由教务处采用高清晰彩色打印试卷,与期末理论试卷统一装订考核。
1.3 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及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将实验内容、过程、结果进行总结,将操作或者观察解剖的结构、解剖中出现的失误或意外进行总结,将理论知识用简图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实验有何收获和体会,对照实验目的来查找不足,为自身后续学习与操作积累经验。解剖中出现有意义的变异或异常情况,要求进行测量照相登记。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书写的条理性及规范性、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进行评分。
我校在2012大纲修订后,都要求每次实验之前填写实验预习报告,要求学生针对该次实验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明确解剖操作步骤,明确内容中的重难点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提前做好计划,心中有数,使实验更具有条理性和针对性。要求学生要在经过主动思考和提炼后完成预习报告,不能完全照搬实习指导中已有的操作计划。
1.4 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解剖操作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互动情况,要求学生归纳所学所看的内容,定位准确,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常见疾病、症状产生的解剖学原因。记录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针对本次课所涉及的解剖学知识,以提问形式进行回顾或者总结,根据学(下转第91页)(上接第87页)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正确性进行评分。
1.5 知识考点
解剖学实验是医学的基础,主要是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所以知识考点尽可能紧密贴近专业、贴近生活、贴近临床。具体考核的知识点尽可能结合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进行设置,如运动系统的知识考点多以指认结构,内脏学的知识考点多以临床病例展开,脉管系统以血液流动去思考,神经系统则要考虑传导通路知识。知识考点不仅包括实验课中的内容,且会涉及理论课的相关知识点,填图的知识点就能做到形态和理论有机结合,既有直观的形态,又有理论知识的理解。
2 讨论
2.1 效果优劣
解剖标本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实物标本考核方式考核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真实、直观的优点,但标本数量少、制作精细易毁损,不宜搬动,标示只能单向指示,不能表达所考精细结构的范围。需挑选多套完全相同的考核标本并逐个标注以满足多个考场的需要,费时费力。学生在考核时观察有意无意牵拉标本,都会使得标本损耗严重,福尔马林的气味刺激也会影响考核的过程。①这种考核方式,同时存在有观察距离、实验室光线强度、标本经药液浸泡变形难以辨认等因素,难以对一些知识考点考核。
多媒体课件考核方式提高了考核效率,扩大了试题的覆盖面,减少标本的损耗,目前被多数高校所采用。②我校采用实物标本彩色图片考核方法省时省力,受学生喜欢,简便易行且相对做到了公正、公平。若是采用彩色打印实物标本试卷考核,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答题顺序答题,而不用拘泥于多媒体播放过程中即刻写出标本试题的答案,同时随时检查标本答案的正确性,及时修改。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真实性。但此两种方式也有其不足,主要是缺乏标本的三维立体感和观察标本时由远及近的动态过程。③
2.2 改革方向
(1)标本试题库的建立与完善。一是要对实验中典型的解剖学大体实物标本、模型进行数码照相。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解剖学图片资源,典型标本、精微标本,广泛收集选用高清晰的标本实物图片。利用图像软件编辑图片,并分类存档。
篇5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 高职教学 学生主体性
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高级护理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我国对高职教育的推动和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规划。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侧重于知识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和完善。
1 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发展的结果,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基础医学教学侧重强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的授课。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教师灌输的概念缺乏理解和主动的学习,课后学生机械的记忆重复消极的应付考试,教学效果通常不尽人意。因此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人体解剖学课程按临床专业课程的应用设置为若干任务模块,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解决具体问题,处理实际任务”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完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拓宽临床应用的外延,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2 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2.1问题导引,互动体验
古希腊科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知识学习的积极情绪体验。例如:介绍“人体动脉血管止血点分布”时,以四肢外伤后大动脉出血急救处理作为情境导入教学重点,在引起学生关注和兴趣后,引入“止血点”概念并在标本、挂图上指出其具体方位和控制出血的范围,请学生互相寻找四肢止血点方位的同时演示压迫止血的方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使枯燥的理论讲述变为实际的知识应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学生由“被动听”转为“主动做”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
2.2适当激励,因材施教
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帮助其跟上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时鞭策,在立足“三基”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首创精神。注重教学活动的反馈,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力求学生的均衡发展。在教学进程中着力构建和谐、民主、平待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人本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自主选择,主动参与。
2.3注重实践,人文渗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实验课中展示直观生动的标本、挂图、模型等教具能够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相互结合。但从事高职护理专业学习的多数为女生,故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教学中应用的各种教具,尤其是各种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尸体标本存在恐惧和抵触情绪,甚至可导致极少数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易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因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亲历亲为,用唯物主义者观点正确引导学生克服恐惧、怕脏的紧张心理。针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地对其加以引导和调整,使之能正确处理人与人文精神、人与科学的关系,让学生从思想上放下包袱,从内心深处走出狭隘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识,能够大胆参与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标本增加学习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理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2.4积极引导,能力培养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例如:有的学生平时注重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考试成绩良好但仅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一旦涉及人体具体的结构形态在临床应用时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教师在介绍内容时应注重加强知识的内部联系,努力使学生获取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努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注意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知识系统,促进正性迁移。培养学生独立的临床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丰富教学手段
形态复杂、枯燥单调、记忆困难这是大多数护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的共同体验。传统讲授注入式教学法对于形态结构的讲述需要借助大量教具模型展示才可完成,在短暂的授课时间内限制教学知识量、影响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对于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授课质量大有裨益。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中引入分组讨论、标本识读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知识竞赛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发掘学生潜力;还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创造图文并茂、影音结合、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完善教学的高效性、生动性、互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教师提供形象的表达方式,便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 小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合格率、优良率效果明显,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知识基础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0,1(17).
[2]刘进师.主体性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3,25(1):75.
[3]罗海燕.解剖实验课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3)-185.
篇6
[关键词]CAI 多媒体;舞蹈基本功;课件;积件
多媒体课件一直主要用于理论或文化教学课程中,如何将这种课件方式用于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使得实践教学与课件能有机结合是笔者近些年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2013年借助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运动解剖学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实践运用研究》,笔者主要负责图形图像及课件技术方面的主要操作。正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多媒体课件在实践教学中能大幅度提高教授理论知识的效率,能清晰地将解剖学知识展示给学生,也使笔者进一步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模式在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经过40多年的发展,CAI在全球各类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优势已经得到了各界认可。舞蹈教学中也已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更多是使用多媒体中的视频记录与回放,运用多媒体的技术仅停留在舞蹈表面形态观摩、模仿学习的状态。因此,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制作CAI多媒体课件与舞蹈实践课堂教学结合,在舞蹈视频教学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直观地传达给学生,丰富舞蹈教学言传身教的单一教学方式,值得研究与思考。
一、传统舞蹈基本功教学课件的利与弊
(一)传统舞蹈基本功教学课件利弊分析。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课程是所有舞蹈专业方向中最基础的课程之一。目前,舞蹈基本功训练主要的方式有:中国舞训练、芭蕾舞训练、现代舞训练。传统舞蹈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教师的言传身授。这种教学模式能将身体运动的过程、用力方法、肌肉伸展位置等一些细节直接示范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的动作技术模仿,能直接看到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然而,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倾向于动作模仿、队形编排,而忽略了或无暇告知学生这些动作技术产生的缘由及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使学生只注重外在的模仿,而不知其产生的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训练过程中的枯燥、艰辛产生厌倦,而发展到舞蹈表演时,他们亦会更多追求动作技术外在形式,而不知该如何体现舞蹈文化内涵。从课堂教学的呈现看,舞蹈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没有课件的,大都是备课教案(如图1),这与其它理论课程有些不同。其它理论课程的教学除了有教案之外,还需将教案编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能够耳朵听课同时还能直观丰富多彩的课件,促进了课堂的生动性与有趣性。
可以说,电子影像设备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是舞蹈CAI教学模式的发展雏形,我们使用摄像机录制舞蹈教学视频,并且回放给师生观看,早期的珍贵影像成为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是这些影像的制作工艺复杂,一旦制作完成就无法更改,无法随时加入教师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与领悟要点,理论文字描述较少,现实使用中往往成为记录动作的机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舞蹈基本功课程采用CAI教学模式的意义。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我们的舞蹈基本功课程也需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课堂教学内容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必然会与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相嫁接,它不仅能深化着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开启了人们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门,面对广大有提高“素质教育”需求的广大学子及舞蹈爱好者,引进CAI教学环境无疑是我们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AI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舞蹈艺术教育的普及,广泛传播舞蹈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舞蹈教学理论的发展,笔者以《舞蹈解剖学》基本功课为例,将CAI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在实践课堂中有如下一些变化: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认知与接受能力得到提高。以往对于舞蹈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再配合书籍和解剖图给学生们观看。常存在重点不够突出,讲解枯燥、语言嗦等问题。如果遇上低班学生,他们年龄小,语言理解力不强,大多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导致教学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甚至忘记了最初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的缘由。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后,课件中图形化的界面形象、直观地传达舞蹈身体解剖学的具体部位、作用及功能等方面。在讲解过程中再配合学生的身体动作示范,及对知识重点的强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身体动作的用力点、速度及容易损伤等方面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形象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理论知识累积与信息化操作能力。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3D人体模型可以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结构,随时变换角度,加强了教师本身理论知识的累积与提升。如果教师对人体解剖结构都不熟悉,又如何能教给学生?因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操作能力,而通过学习和制作,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3.为舞蹈基本功教学研究提供一手材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在教学中取得了实际效果,也将成为取代传统教案的一个全新的媒介。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和身体动作示范结合在一起,为今后的教学研究积累了一手资料,为舞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我们今后研究舞蹈基本功课件积件模型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CAI技术在舞蹈基本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CAI技术在舞蹈实践课堂应用的必要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运动解剖学的相关课程提炼加工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实践过程中应用的软件有Power Point、Photo Shop、3D body等软件,通过截图,标注等手段突出了教学中的知识重点,形象地将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需要说明的是,《舞蹈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不是取代教师的教学,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目前《运动解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大部分还处于平面阶段,3D技术的应用所占比重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开发。
1.CAI在舞蹈课程中应用的现状。相对于其他学科,CAI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就显得比较少,而在艺术教育中除了艺术设计的专业是以CAI为主之外,CAI在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艺术教育中也有部分应用,但是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应用得就比较少,尤其是在实践课堂,基本上还没有CAI教学手段的应用。CAI在舞蹈课堂教学应用比较少的主要缘由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硬件方面的缺失,目前我国的舞蹈实训教室基本上没有配备CAI教学环境,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得比较多的就是视频的观看和模仿,没有充分发挥CAI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二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人才的缺乏,当下舞蹈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有待提高,由于舞蹈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属于言传身教,而且舞蹈课程主要以训练为主,因此广大舞蹈教师都忽略了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相互制约的因素导致了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2.舞蹈基本功教学引进CAI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随着时展,单一的舞蹈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人才的发展需要了。舞蹈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文化,这文化既有基础的学科知识了解,更注重文化艺术的修养,提升学生实际素质,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即使是以基本功训练为主的课程也需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课堂教学内容在提升技能的同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提高。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高科技的教育手段必然会与中国舞蹈教育相嫁接。它不仅能深化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开启了人们重新探索舞蹈以及自身的大门,而引进CAI教学环境无疑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CAI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舞蹈艺术教育的普及,广泛传播舞蹈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舞蹈教学理论的发展,将枯燥、晦涩的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模式传送给每位学生,让他们易懂、易接受。
(二)CAI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1.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著名舞蹈艺术家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曾说道:“中国专业舞蹈的教育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式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兴起“素质教育”的浪潮,从普通中小学到各地高校相继开设了舞蹈选修课和必修课。“在高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2] CAI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舞蹈教育的推广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能使学生学得更明白,训练的效率也会更高。CAI教学模式在舞蹈实践课堂中的应用必将打破舞蹈教育“言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
2.为舞蹈课程网络化打下基础。目前,舞蹈实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比较少,但是当前,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舞蹈亦需要与时俱进。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大力开展地网络课程和舞蹈远程教学模式,而CAI多媒体教学模式则为大面积普及舞蹈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必然会成为舞蹈教育新的增长点。
三、关于启动基于积件思想的舞蹈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构想
积件(Integrable ware)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思想作为一种关于CAI发展的系统思路,是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不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的简单叠加,同时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念转变,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和教学媒体理论。其主要特点有:1)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2)基元性与可积性;3)开放性,自繁殖性;4)继承性与发展性;5)技术标准规范性;6)易用性、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
目前舞蹈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是以不可编辑的视频影像为主,属于高度集成的多媒体课件,是编制者按照其教学思路组织起来的前后连贯的教学课件,课件发行后不可修改,具有整体性、固定性和封闭性。但是如果我们建设基于积件思想的舞蹈积件库,制作碎片化的舞蹈课件,今后在使用 CAI教学模式时除了可以使用这些传统课件之外,还可以由教师随时进行高效率的编辑、修改、增加、自由组合库内资源。
然而,由于舞蹈教学课件的缺乏,制作舞蹈教学课件的人才较少,要想持续不断地发展舞蹈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提高舞蹈教师的信息化操作能力,最终建设一个基于积件思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舞蹈教学资源库。笔者有以下一些构想:
1、建构舞蹈积件素材库。舞蹈积件库是整个资源库的核心,研究如何让舞蹈教学资源碎片化,以便于使用者积累和自由组合。另外,构建积件库需要普遍提高舞蹈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课件制作能力,因此,还需加强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经常组织培训与进修学习。
2、搭建积件组合平台。有了积件库作为支撑,如何方便地将库内资源组合成为一堂课还需要搭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的积件组合平台,以方便教师们的组织教学内容,丰富舞蹈教学的内涵。
3、制定积件使用管理规则。为了促进积件库内容的积累,设立一定的资源库准入门槛,制定相应的使用规则可以防止使用者只拿取不增添的坏习惯。良好的使用管理规则不仅可以有效统计出积件的使用情况和使用价值,还能提高教师们制作积件素材的积极性,让教师们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结语
通过将CAI多媒体课件放入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的研究,笔者认为,把理论知识带入实践课堂是我们舞蹈基本功课堂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而多媒体教学环境(CAI)应该在舞蹈实训课堂成为标准配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是舞蹈授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探索舞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打下一定基础。在当前网络教育大发展、“素质教育”的普及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推动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交叉结合必将成为我们舞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释:
①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②周雅俐.发挥舞蹈艺术魅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J].剧作家,2008(05):130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从课件到积件: 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上) [J] .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4)、1998(01)
[2]于淼淼.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D/OL].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8)
[3]罗冬梅、刘桂华、董荣药.《运动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J].体育科学研究,2003(03)
[4]陈新.运动解剖学CAI 课件图像素材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5]高红娜.舞蹈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OL].吉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
篇7
【摘要】 数字化虚拟人体结合了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人体各个层次的计算机模型,实现了人体的数字化描述,为医学研究、教学与临床提供了形象而真实的模型,可提高医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研究将通过对基因、蛋白质、组织和器官形态及功能的数字化描述,最终达到对人体信息的整体精确模拟。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集成了最新的科技成就,它的研究在医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上、在涉及人体模拟的许多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将促进一系列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数字化虚拟人体;医学应用;计算机模型;力反馈
人体是由100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复杂整体。目前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对疾病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的研究及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由于缺少精确量化的计算模型而受到限制。应运而生的数字虚拟人体是利用来源于真人的人体数据集,通过计算机模拟而构造出来的一个与人类数据完全相同的虚拟人,它使计算机的定量分析计算和精确模拟成为可能,从而为研究人体在各种环境下的生理病理反应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对数字虚拟人体的解剖及功能方面的完善及延伸进行了思索及探讨。
1 数字虚拟人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1.1 提高医学教学和科研水平
数字化虚拟人体结合了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的人体各个层次的计算机模型,为医学研究与教学提供形象而真实的模型[1~3]。如在外科教学上,以往培训一位合格的外科医生,要在上级医生带领下,长期在病人身上积累开刀的经验。这种“练手艺”的过程,通过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程序设定,可在电脑上反复进行演练。又如在医学科学技术或新药研制方面,以往必须先通过动物实验、小样本临床验证才能用于临床实践,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研究为这一过程提供模型以进行预演,从而降低医疗风险,提高科研质量,加速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现代化。
1.2 提供临床影像诊断的依据
临床断层影像诊断的形态学基础是正常人体断面解剖学。已有的断面解剖学所提供的图像和数据资料,采用的断面标本最薄也有5 mm以上,无法完全满足当前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数字化虚拟人体数据集采集的连续断面的图像,其断层间距离的精确度可达0.2 mm,甚至0.1 mm,从而为临床断层影像诊断提供与之匹配的断面图像和数据。
1.3 指导临床治疗
传统的医学诊断治疗主要是靠医生的经验积累对病人进行直接治疗,一旦误诊误治,错误将无法挽回。数字人体的出现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其所有信息来源于真人,因而可以在数字人体上进行在真人身上无法进行的诊断和治疗。用药之前先将药物信息赋予数字人体,来预测人体对治疗的反应,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手术之前,先在数字人体身上进行模拟,以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目前虽然还不足以达到这一步,但是随着虚拟现实、模拟技术、虚拟内窥镜等技术的发展,数字人体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1.4 为中医药学与针灸经络研究开拓新领域
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两大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数字化虚拟人体将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多指标、全方位地为科学阐述这一理论奠定基础。针灸经络学说是几千年来国人对人体结构研究的智慧结晶,融入针灸穴位数据的数字化虚拟人体,可从多层次、任意角度观察穴位的解剖结构、毗邻结构和针刺要点,为探讨针灸经络实质提供数字化平台,从而为中医药学与针灸经络的深入研究开拓新领域[4~8]。
2 数字化、可视化虚拟人体的研究
“数字化、可视化虚拟人体”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把人体形态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信息与高级计算法整合成一个研究环境、研究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实现人体的数字化描述,为医学及多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个基础技术的研究平台。
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将人体的结构和机能数字化、可视化,进而完整地描述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最终达到人体信息的整体精确模拟[9~11]。其可经历“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虚拟生理人”和“虚拟智能人”4个发展阶段。“虚拟可视人”是从几何学角度定量描绘人体的解剖结构,属于“解剖人”;如果考虑人体组织的力学特性和形变等物理特性,就是第二代的“虚拟物理人”;包括生理特性的数字化人体被列为第三代的“虚拟生理人”;研究人体微观结构及生化特性的则属于更高级的“虚拟智能人”[12]。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集成了最新的科技成就,代表了当代最高的科技发展水平。它的研究在医学与计算机的结合上、在涉及人体模拟的许多方面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将促进一系列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入。
2.1 国际相关研究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起源要追溯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发起的可视人体计划。1989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开始酝酿建立一个医学图像库,以提供生物医学文献的图像检索系统,这需采集人体横断面、CT、MRI和组织学数据集,目的是为利用计算机图像重构技术建造虚拟人体做准备,此项目名称为“Visible Human Project(VHP)”,即“可视化人体计划”。VHP的人体断面数据获取工作由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承担实施,第一套男性、女性VHP数据集分别于1994年、1995年完成并向世界公布。美国“VHP计划”的实施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研究机构或大学利用VHP数据集开发新的计算机人体模拟系统和实用产品,如华盛顿大学开发的数字化解剖学系统、汉堡大学开发的Voxel-Man系统、斯坦福大学开发的虚拟内窥镜系统等。
VHP数据集的出现改变了医学可视化的模式,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医学领域敞开了大门,使三维重构图像处理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得以普及,VHP项目是信息技术和医学结合的重大创新工程[13~16]。其他国家也相应展开了本国的VHP计划,如日本、韩国等,但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美国可视人计划获得的数据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提供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内容。虚拟人体的神经显示目前仍属世界性难题,我国国内学者在该研究方面有初步尝试。
2.2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动态
2001年在北京香山召开了主题为“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科技问题”的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香山会议启动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研究[17]。会议后,我国的解剖学专家们加强协作,目前提供了虚拟中国人体(Virtual Chinese Human, VCH)数据集、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Chinese Digitized Visible Human,CDVH)数据集和中国穴位三维人体(Chinese Acupoint Visible Human,CAVH)数据集参与国际科研大协作。
由于可视人体研究在与人体形态结构有关的众多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不少学者一直关注着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并利用美国的VHP数据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利用VHP数据集,在基于虚拟人体的计算机医学研究方面,对人体多个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可视化显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构建了开放的虚拟人体试验平台,对于数据压缩、图像分割、配准与融合、三维重建与绘制等算法进行了研究[18]。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工作的特点是起步晚、进展快,把切入点放在解决国际上尚未解决的科学疑难问题上,创新尸体标本整体立式包埋和磨削的科学方法,进行血管灌注新配方的研究,取得血管标识的成功应用。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工作在取得断层解剖数据、获取关键技术成果之后,又进入到后期图形图像处理(包括图像配准、分割、3D重建、浏览及网络)、科学数据共享、神经与微小器官信息获取以及在医学和相关领域的应用等相应的研究[19]。
3 有关问题的思索及探讨
3.1 数字虚拟人体的血管、神经解剖结构的建模
血管和神经系统是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血管与神经系统的模拟仍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原始数据采集先天缺失,我们不得不承认开发的软件在血管和神经显示上不尽如意。血管和神经由于具有管状结构细而长的特征,包含的切片层次较多,涵盖的颜色层次也很丰富并具有渐变性,且神经组织与周围脂肪组织的颜色对比度较小,故利用分割肌肉、骨骼的RGB色度空间的双色度椭球的多步分割方法[20]所得的边界较为模糊,显示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采用图形建模的方法,利用管状图形编辑器构建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模型[21]。其步骤为:① 把血管、神经在每个解剖断面切片上的形状标注出来;② 根据标注组成不同直径的球体标记;③ 通过专用程序将标记自动连接形成管状结构;④ 将通过面成像方法的多面形表面模型转化为基于体素的体数据模型。在德国汉堡大学开发的VOXEL-MAN开发平台上运用此方法较好地显示了血管及神经结构。第一军医大学80岁的钟世镇院士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掌握了人体血管铸型技术,能将血管标本分离出来,做出三维立体的管道模型,若这项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可能也会弥补血管显示不充分的缺陷。
3.2 力反馈构想
目前大部分的虚拟人研究仍集中在第一代虚拟人即“虚拟可视人”阶段。“虚拟可视人”是从几何角度定量描绘人体的解剖结构,把实体变成切片数据,然后在计算机中重建成三维人体,没有生理变化,是人体断层解剖学意义上的数字化的解剖人。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将其更进一步,即在“虚拟可视人”的基础上加入人体组织的力学特性和形变等物理特性,在质感、质地、软硬度及温度等方面达到和人体一样的指标,如皮肤有弹性、肌肉可以收缩、骨骼遭到打击时会断裂、血管受到损伤后会出血等,那么将进一步扩大数字虚拟人的应用范围。如与相应的具有精确力反馈的触摸装置相连接,操作者就可以手持虚拟针灸针在虚拟人体上针刺,从而获得如同真实环境下针刺穴位的感觉。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在其现有的基础上加入血管、神经信息以完善虚拟人的解剖结构,同时开发虚拟人的力反馈研究领域以扩大其应用范围,将会为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开辟更新的领域及促进一系列相关医学研究的深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周果宏. 医学虚拟现实及相关技术[J]. 世界医疗器械,2003,9(5):34-37,41.
[2]徐升,唐庆玉.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1,24(2):49-53.
[3]Akay M. The ART revolution[J].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1996,15(2):31-33.
[4]钟世镇. 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3):193-195.
[5]钟世镇,原林,黄文华,等. 数字化虚拟人体为临床解剖学开拓研究新领域[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0(1):3-4.
[6]李恺,张绍祥,刘正津,等. 脑干、三叉神经、大脑动脉环的可视化 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7):595-598.
[7]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等. 耳三维重建及虚拟内窥镜[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7):572-574.
[8]林鸿国,杨时鸿. 虚拟人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J]. 中医药学刊,2003,21(6):953-954.
[9]李华. 数字化虚拟人[J]. 科学,2003,54(5):20-23.
[10]钟世镇. 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现状和展望[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5):385-388.
[11]秦笃烈. 可视人体、虚拟人体及数字人体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及应用[G]// 香山会议论文(174次). 北京:中科院基础局香山会议办公室,2001:20-26.
[12]钟世镇. 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和前景[M]// 科学前沿与未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71.
[13]Ackerman M J. The Visible Human Project[J]. Proceedings of theIEEE,1998,86(3):504-510.
[14]Spitzer V M,Whitlock D G. The Visible Human Dataset:the anat-omical platform for human simulation[J]. Anat Rec,1998,253(2):49-57.
[15]Ackerman M J,Yoo T,Jenkins D. From data to know ledge-theVisible Human Project continues[J]. Medinfo,2001,10(pt2):887-890.
[16]Ackerman M J. The Visible Human Project:a resource for educat- ion[J]. Acad Med,1999,74(6):667.
[17]钟世镇,李华,林宗楷,等. 数字化虚拟人背景和意义[J]. 中国基础科学,2002(6):12-16.
[18]钟世镇,李华,罗述谦,等.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研究[G]// 香山会议 论文(174次). 北京:中科院基础局香山会议办公室,2001:4-12.
[19]林鸿国,杨时鸿. 虚拟人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J]. 中医药学 刊,2003,21(6):953-954.
[20]郑雷. 结合中医针灸的三维医学影像学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4:18-27.
篇8
关键词:柴胡属,果实,形态解剖,系统学意义
柴胡属(Bupleurum L.)是伞形科(Apiaceae)的一个大属,全世界有180种左右,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中国现有42种(22为特有种),多产于西南,西北与东北地区,其它地区则较为稀少[1-2]。果实特征作为伞形科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国内外的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3-7]。对于柴胡属植物而言, ?zcan[8-9] 曾对土耳其地区及临近地区的果皮微形态进行过研究。我们也通过扫描电镜的方法对中国柴胡属20个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发现了有意义价值的分类性状[10]。Abduloeva等[11]对乌克兰的部分种类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果实的解剖特征对于评价柴胡属的属下分类关系具有一定作用。虽然刘枚等[12]对中国东北的柴胡果实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但涉及到的种类较少(仅8种)。本文通过对中国柴胡属主要分布区的21个代表类群果实形态与解剖特征的观察,分析了柴胡属果实的演化及该属的分类地位,并对国产柴胡属内一些种的分类处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文中涉及的21个类群来自于2006-2009年标本采集时的野生植株,全部样品均选取有代表性的成熟果实。凭证标本保存在四川大学标本馆(SZ),具体材料来源见表1。
表1 样品来源
Table 1 Origin of samples
类群 Taxa
采集地 Locality
凭证标本 Voucher
川滇柴胡
B. candollei
云南昆明
Kunming Yunnan
马祥光 (X. G. Ma), 091001 (SZ)
紫红川滇柴胡
B. candollei var. atropurpureum
四川稻城
Daocheng Sichuan
王奇志 (Q. Z. Wang), 200609 (SZ)
北柴胡
B. chinense
四川成都
Chengdu Sichuan
王长宝 (C. B. Wang), W08092 (SZ)
烟台柴胡
B. chinense f. vanheurckii
山东淄博
Zibo Sahndong
逄云莉 (Y. L. Pang), 73 (SZ)
紫花鸭跖柴胡
B. commelynoideum
云南香格里拉
Shangri-la Yunnan
马祥光 (X. G. Ma), 091003 (SZ)
黄花鸭跖柴胡
B. commelynoideum var. flaviflorum
四川松潘
Songpan Sichuan
马祥光 (X. G. Ma), 090901 (SZ)
密花柴胡
B. densiflorum
新疆乌鲁齐
Urumchi Xinjiang
王长宝 (C. B. Wang),W09092 (SZ)
三岛柴胡 (东亚)
B. falcatum (East Asia)
黑龙江佳木斯
Jiamusi Heilongjiang
杨洪升 (H. S. Yang), 09021 (SZ)
纤细柴胡
B. gracillimum
云南德钦
Deqin Yunnan
马祥光 (X. G. Ma), 091006 (SZ)
小柴胡
B. hamiltonii
云南丽江
Lijiang Yunnan
马祥光 (X. G. Ma), 091005 (SZ)
三苞小柴胡
B. hamiltonii var. paucefulcrans
贵州毕节
Bijie Guizhou
王长宝 (C. B. Wang), W09190 (SZ)
阿尔泰柴胡
B. krylovianum
新疆乌鲁木齐
Urumchi Xinjiang
王长宝 (C. B. Wang), W09094, SZ
大叶柴胡
B. longiradiatum
吉林长白山
Mt. Changbai,Jilin
廖晨阳 (C. Y. Liao), C09091 (SZ)
马尔康柴胡
B. malconense
四川马尔康
Malcon Sichuan
马祥光 (X. G. Ma), 090903 (SZ)
竹叶柴胡
B. marginatum
云南昆明
Kunming Yunnan
马祥光 (X. G. Ma), 090906 (SZ)
细茎有柄柴胡
B. petiolulatum var. tenerum
四川红原
Hongyuan Sichuan
马祥光 (X. G. Ma), 090902 (SZ)
丽江柴胡
B. rockii
云南丽江
Lijiang Yunnan
马祥光 (X. G. Ma), 091002 (SZ)
红柴胡
B. scorzonerifolium
黑龙江佳木斯
Jiamusi Heilongjiang
杨洪升 (H. S. Yang), 09042 (SZ)
黑柴胡
B. smithii
陕西 具体地址不详
Precise locality unknown Shaanxi
王奇志 (Q. Z. Wang), s. n. (SZ)
汶川柴胡
B. wenchuanense
四川汶川
Wenchuan Sichuan
马祥光 (X. G. Ma), 090905, SZ
银州柴胡
B. yinchowense
陕西 具体地址不详
篇9
关键词:动漫专业;动物艺用解剖;课程建设方式
动物解剖学是研究动物的器官形态、位置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应用于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等相关领域。动物艺用解剖学是揭示动物的外形变化规律、说明动物物质结构对外形影响的一门学科。然而,动物艺用解剖学在动漫专业课程中的开设却极其缺失,导致了精通动物结构动画创作人才的匮乏。本文就如何在动漫专业课程建设中开设动物艺用解剖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其相关开设方法进行了论证。
一.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
1中国动画片中缺乏以动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
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建设领域不可回避的主题。然而,仅仅依靠现有的传统传播途径并不能够使保护动物的思想深入人心。动画片作为一种新的传媒体已成为传播社会主流信息、反射主流文化理念、传播科普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成功的动画作品可以使有关动物知识深入人心。如《功夫熊猫》系列、《冰河世纪》系列,都使动物知识和影视作品达到完美结合,使人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大量的动物知识。
笔者发现,中国与美国的动物题材动画作品相比欠缺写实或动物形象的夸张和动作的生动。这些在排除市场定位等元素外也侧面反映出创作人员对动物结构驾驭能力的欠缺。
据调查,中国艺术类高校动画课程建设里,很少开设涉及到动物解剖方面的课程,这直接导致了创作人员对动物结构知识的不了解,严重影响动物题材动画片的产量和质量。
艺术类院校课程建设中该课程的缺失所带来的弊端并不仅体现于此,也体现在博物体系中复原图绘画人才缺失和动物题材画家对于动物结构认知的不足上。
2博物馆体系中缺乏对古动物和近现代灭绝动物复原的复原图绘画人才
我国蕴藏了丰厚的古动物化石资源,就以恐龙为例,大量的恐龙骨骼,成窝的蛋,以及足迹印痕被陆续发现,研究以及复原装架展示,至今已经有超过100个恐龙的种名被登陆发表。如何把这种古动物活生生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再现亿万年前古生物的生存场景,为科学家的研究提供科学严谨且直观的佐证,也为广大公众提供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这就需要一些专门从事科学美术的画家来完成,然而,正是因为艺术类院校课程建设中动物解剖学课程的缺失,没有培养出充分了解动物结构知识的专业复原图绘制人才,这就间接地阻碍了科学成果的传播和科普知识的普及。
3在艺术行业体系中相关人才的缺失,也使得开设此课程变得非常必要。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那些专注于图式化、符号化的群体创作已成过去。艺术家们更倾向于打破求同的稳定模式,转而强调高度个人化、原创和多元的语言,或者说提倡创作语言的异质多重本质,创作的视角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人类的社会生活,而相继的扩展到对生态维护、对自然世界动物保护的关怀层面。动物画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类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于动物形体的理解和诠释,如果没有对动物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剖析,想要创作出造型严谨、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就是天方夜谭了。纵观从事绘画创作和研究的艺术家行列,大多是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所以此现象又要归结于艺术专业院校课程的不足上。
4从传输人文价值观和传输环保意识层面看,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地球本来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切生物都生长、繁衍、进化在这个统一体之中,但因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动物灭绝数量却在飞速增长,物种的失衡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而生态的失衡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失衡。所以,不管是从传播人文价值观的角度还是单单的倡导保护动物的角度上讲,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是吸收和传输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主导群体。
二.实施操作论证
哲学提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开设此课程同样也有它的两面性: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权威的专家:
1中国存在大量的古生物资源,能够轻松猎取大量一手材料。
我国蕴藏了丰厚的古动物化石资源,以恐龙为例,在过去五十年间,大量的恐龙骨骼,成窝的蛋,以及足迹印痕被陆续发现,研究以及复原装架展示,至今已经有超过100个恐龙的种名被登陆发表。动物解刨学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现有动物解剖资料较多。可以为我们开设此课程提供科学,严谨的参考资料。
2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后备团队为支撑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成立于2006年,目前设有动画专业(影视动画、动漫读物与立体产品设计、互动媒体/游戏专业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动画场景设计为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动画编剧及影视动画编导为特色)等3个本科专业及5个专业方向。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与创作实践互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现有800平方米的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互动媒体、动漫产品、演播、录音、摄影教学实验室,以及1000平方米的“动画实作教学基地”,影视动漫高清技术公众平台。年产量达到3500分钟,产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行业中位居前五。作品陆续在全国数十家电视台播出。2012年教学成果《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奖项是建国以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第一个一等奖。
3相关专家对艺用动物解剖学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有开设相关课程的条件。
以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周宗凯院长为代表的专家一直从事动物艺术研究相关工作,熟悉动物解剖和分类学、生态学相关知识。编著过关于动物解剖学、动物分类学等相关的著作《走进动物王国》,并负责人完成了大量的古生物和绝灭动物的复原。并成功申报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与科技创新工程《绝灭动物数字化复原及开发运用工程》项目。
实施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不利的方面:
1此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问题。
因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那么不同专业开设此课程时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如何确定该课程在整体课程建设中的定位,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综合考量的问题。
2相关教学教材的缺失,相关T队建设的不足,必然导致此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重重难题。
教材的缺失必然会影响教师在授课时思维脉络的清晰度,对于本课程教学目的的完成度、授课过程中知识传达的准确度:阻碍学生在吸收知识时所获得知识的系统性、规范化、完整度,从而导致知识转化为成果的不理想。这无疑会影响该课程在全国高校内的推广和社会涉猎范围的收缩。
3该课程的推广活动及社会接受度。
如该课程没有的都有效的推广,势必会影响该课程对大学生知识普及效果、在各高校的示范作用、创建其他附带产业的可能性预想。
三.解决方法和路径
1在艺术类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此课程的开设方式上可采用两种方式:把此课程针对单个专业进行单列课程开设,即:对于在学习、应用过程中会大量涉及到动物艺用解剖知识的专业(如:动画专业和动漫产品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把动物艺用解剖课程设为单列课题进行课程安排;针对其他非必须开设此课程的专业(如:油画、雕塑等专业),可把此课程融合成为各专业基础课程辅助内容的一部分进行设置,置入到造型基础课程的一部分。
针对不同专业而进行不同课程设置方式的优势是课程设置弹性比较大,可扩展,可收缩。
2建议在研究过程当中,单列该课程为研究主题,展开以下相关建设:
(1)储备师资力量,培养相关人才:该课程人才队伍建设分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本身课程运行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创业技术人才培养,课程运行人才队伍建设可充分利用课程实验单位条件和优势,以产学研模式启动“课程课题化、教学实战化、作品成果化”运行机制,集聚机构骨干,培养骨干级助手和班子,以便推进课程顺利运行。在行业人才培养方面,借助本课程,来启动相关课程或子课题,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层面展开技术人才培养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而实现技术推广,带动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材建设:可把多年的相关文献,技术资料和研究成果汇聚成册,由出版社以教材的方式进行出版,
(3)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除了出版有正式的教材外,也可制作多媒体化的三维立体演示
(4)可建构相关的实物立体演示模型,强化学生对结构的认知和把握,为课程转化为成果做积累。
(5)创建教学多个示范案例并使之集结成库。
3该课程应该有相关的推广和宣传活动。
(1)教学实现的推广:
首先是把该课程设置为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和动漫产品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而扩展到动漫影视产品专业进行实验教学,同时连动西南地区一些高校同步展开相关课程的教学实验,逐步实现在全国各艺术类高校进行教学推广的目标。
(2)宣传活动:已列为《漫・影・游艺术实用工具箱丛书》系列丛书专册之一,可把此专册纳入动漫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辅材料教材,通过出版渠道进行高校内广泛的增订和介绍。
(3)研究层面:通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达到逐步拓展动物艺用解剖知识在教学领域和相关应用领域的普及。
四.成果预想
(1)已经在川美作为实验性课程展开,如动画、动漫产品专业。
并获得良好反响和效果。如在此基础上加大在全国各高校、社会相关行业领域的推广力度,可逐步实现全国各高校此课程的相关建设。
(2)如能逐步实现在各高校此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输出动漫专业的专业人才,亦能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博物体系动物复原图绘画人才,从而创建体系庞大的科普内容和文化产品,经过文化和艺术的包装转化为一种知识财富转化为知识产权。
(3)该课程已作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绝灭动物数字化复原及开发运用工程》项目的子课题《绝灭动物数字化复原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展开研究。且相关研究成果已被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列为《漫・影・游艺术实用工具箱丛书》系列丛书专册之一出版且已纳入动漫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辅材料教材。可借助此平台构建中国本土的独立、唯一的关于动物知识的资源库,创建系统化文化知识产权。(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注释:该论文为重庆市科技攻关(科普类)项目
《动物肌肉解剖教学模具及三维演示模具开发计划――初、高中及艺术院校通用解剖教学模具开发》项目成果内容初案
受理编号:cstc2012gg-kp1B0073
篇1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目前仍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水肿较为常见,约为20-30%,上肢水肿可在术后数天以致数年后出现,肿胀部位往往在上臂,亦可在前臂或手背。水肿后常常引起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乳腺癌的症状
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溢液、改变、皮肤乳腺癌细胞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地做好自我检查,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乳腺癌术后引起水肿原因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方式是全切除,同时作腋窝淋巴结清除,手术创面大,乳癌术后患侧上肢水肿多为淋巴水肿,也有静脉血栓者,可做彩超明确。这种上肢淋巴水肿,是由于腋窝手术和/或放射治疗后淋巴组织的正常结构遭受破坏,使淋巴液回流障碍而积聚于皮下组织中。早期水肿部位较为柔软,呈可凹陷性,此后逐渐恶化。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纤维化过程中皮肤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褐色变,继而出现硬化、过度角化和增厚。严重者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肢体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碍,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以及肢体畸形导致心理障碍。水肿的一旦称为慢性,治疗效果欠佳。常见原因分析:
1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淋巴系统受到破坏,来自臂部的淋巴回流不畅或头静脉被结扎,造成蛋白质聚积于组织中,使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
(1)、腋窝清扫范围不当,破坏了局部的侧枝循环。以往对腋静脉周围的淋巴脂肪解剖,常同时将腋鞘一并删除,亦影响术后的淋巴回流,因而手术时如未见有明显肿大淋巴结时,可不必将腋血管鞘拨除,实际上腋窝如有肿大淋巴结侵犯腋鞘时,常已非手术所能完全达到根治目的。
(2)、腋区有积液或感染,造成局部充血、纤维化、疤痕形成防碍了侧枝循环的建立。
(3)、术后锁骨上、下区及腋区的放射治疗,引起局部水肿,结缔组织增生,局部纤维化继而引起水肿。
2 手术中腋静脉损伤:多因在解剖腋静脉周围脂肪及淋巴组织时,解剖不清,或因切断腋静脉分支时,过于接近腋静脉主干所致。因此,清楚暴露及保留少许分支断端,甚为重要。
3 术后活动减少,患侧上肢抬举受限,皮下疤痕牵引所致患侧上肢水肿。
4 皮下积液:多因皮片固定不佳或引流不畅所致。可采用皮下与胸壁组织间多处缝合固定及持续负压引流而防止
乳腺癌手术如何预防患肢水肿
1 患者在乳腺癌术后,由于皮肤疤痕的牵扯会导致的患侧上肢抬举受限,所以患者应尽可能早的活动患侧上肢,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应在术后一个月左右基本可达到抬举自如程度。可以面向墙边站立,将患侧上肢扶在墙上,然后尽可能往上爬,轻轻用力依靠体重往前压,由轻至重,慢慢进行。一般每天的早、中、晚各进行1次,直至两侧的手臂爬的高度是一致的。每次在爬墙之后,要适当的前后活动以下上肢,并对患侧上肢进行按摩,功能恢复后应坚持以太极拳等锻炼方式强身。
2 适度的活动和锻炼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环。如伸懒腰、腹式呼吸能改变胸廓内压力,促进淋巴回流。上肢抬举运动可使肌肉收缩刺激淋巴液流动。然而,过强的运动或静力性的活动(如搬运重物等)可造成淋巴管负荷过重,加重上肢水肿。 3 避免上肢的感染可以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一旦上肢出现水肿仅能应用对症治疗以减轻水肿。因为淋巴水肿后其组织间隙富含蛋白质,微小皮肤破损即可引发细菌感染。因此,需注意避免昆虫叮咬,预防皮肤损伤,一旦出现应立即使用抗生素。
4 避免淋巴回流阻力增加。比如过紧的衣服可压迫锁骨上区、避免患侧上肢药物注射、抽血、免疫接种以及血压测量、避免患侧上肢高温,如热水浸泡、日光暴晒、桑那浴等、避免穿戴过紧的内衣、项链和吊带胸罩。
5 专业治疗包括:理疗、口服爱脉朗或威力坦或迈之灵、外用弹力绷带等。如效果不好可行淋巴造影,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1)、专业而适当的按摩也是目前治疗淋巴水肿的最重要手段,通过按摩先清空周边组织淋巴管,从而加速患侧上肢的淋巴液回流。按摩需要由有经验的师进行,用手使皮肤在皮下组织上移动,动作应适度、有节奏;如果只是在皮肤表面滑动则效果不佳,而用力过重则可能使血流增加而加剧水肿。按摩需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首先是双侧颈部,然后对侧腋窝、对侧胸部,接着到患侧胸部、患侧肩部,最后是患侧上肢,通常先按摩上臂,然后前臂,最后是腕关节和手指。
(2)、压力泵疗法:将可充气的袖套置于水肿肢体,间断充气使水肿液向心流动。这些空气压力设备多为多腔房、序贯性、可调节压力梯度的泵,泵压力向心地如波浪一样递减,将水肿液挤入血液循环。此法在淋巴水肿早期、明显的皮下纤维化发生前有一定疗效。
6 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应多服一些补气养血、宽胸利膈的食物,如大枣、海参、甲鱼、橘子、薄荷、桂圆、薏米粥、丝瓜、红萝卜、淮山药粉、莲藕等。
乳腺癌患者术后应保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来说术后的第1年每季度复查1次,第2年半年复查1次,以后应每年复查1次,并同时按计划进行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根治术后康复护理
1 预防患肢水肿的康复护理
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 手术当日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若出现上肢水肿者,应使用弹力绷带包扎。 (2) 术后6小时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处,另一手大小鱼际紧贴患肢皮肤,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作环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3) 轻拍打患侧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对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 (4) 禁止在患肢输液,告知患者患侧不能持重、抽血和测血压等,避免患肢肿胀。
2 患侧上肢康复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接受能力及本人身体状况,制订功能锻炼计划。其功能锻炼的基本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要过急、防止意外拉伤。其功能锻炼的目的:松软化疤痕组织,预防疤痕挛缩引起的患肢功能障碍。
3 心理康复:同时要讲解术后在形体上所产生的缺陷,可以靠配戴假乳罩或罩或重建术来弥补。让患者发泄心中的烦恼、诉说苦衷,并让同类疾病且预后良好病人与其交谈,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与指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度过心理障碍期。
参考文献
[1] 廖光冲.吕书勤.陆明 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回流障碍的预防及治疗现状 [期刊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2010(7)
[2] 何爱娣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期刊论文]-全科护理2010(30)
[3] 周晓春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2010(12)
[4] 王晋梅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2010(z1)
[5] 张会民 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09(19)
[6] 杨淑萍 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诊疗现状 [期刊论文] -山西医药杂志2009(9)
[7] 李月云.应用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治疗乳腺癌的比较.实用外科杂志,1984,7(4):170.
[8] 周凯 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期刊论文]-淮海医药2009(1)
[9] 宋少伟.王勇.蔡长友.赵卫东.王新军.卜智斌.张永辉 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体会[期刊论文]-现代肿瘤医学2008(9)
[10] 郑洁芸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0)
作者单位:839001 新疆哈密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上接第389页)
使学生一步步掌握各部分知识点, 循序渐进地学习, 有利于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中的一些难点,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有利于树立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3]。
综上所述,从满意度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于“两点一线法”的教学模式还是很接受的,并且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两点一线法”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因此,在人体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中采用“两点一线法”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张英华, 高玲玲, 颜军, 等. 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病例讨论中的应用[J] . 现代护理, 2003, 9( 7) :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