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8:4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剖生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剖生理学论文

篇1

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使用的《口腔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其制定和岗位需求脱轨,没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在教学中不能按照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理论课比例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操作少,动手能力弱。这些因素导致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普遍厌烦牙体形态的枯燥理论知识,所接受的牙体雕刻训练又较少,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弱,这与现代口腔专业的需求差距较大。

2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培养口腔工艺技术学生基本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在设计上注意学习任务与岗位实际需求一致,与后续专业课程紧密衔接,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模拟义齿制作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课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打破传统以单纯模仿雕牙教学为主,教学场地主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固有模式,把实践教学放在校内仿真工作场景的实训室和校外全真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让师生都以职业人员身份开展教与学,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把做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有机事整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2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必要的牙体形态雕刻训练,可以逐渐熟悉与掌握牙体的解剖形态与特征,对每一颗牙达到理解并诠释其特征的程度,牙体雕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从对牙体形态的基本认识,到再现每颗牙齿的细微结构都来源于熟练的牙体雕刻技术。通过反复训练,将牙体解剖形态雕塑作为实训课程是实现培养合格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接受的慢,理解有困难,而且学生厌学枯燥的牙体解剖知识。这就需要在实验课上把学生没有理解吸收的理论知识弥补回来。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简单的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的是适应岗位的能力知识。所以实践教学不能简单的就是让学生去模仿雕刻一颗牙,而是锻炼学生对牙体形态的应用能力、对事物的明锐观察力,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智商,还要兼顾学生情商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团队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

2.2.1以项目导向、以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

实践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以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完全对接,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突出教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郑晓梅(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白城137000)摘要:口腔解剖生理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好本门课程对毕业后的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中让学生学到最有价值的实践技能技巧知识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在分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仅从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教学中以校内实训课堂为主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辅以知识讲授课堂解决学生必备的职业理论知识。以竞赛课堂为延伸,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不断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关键词: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37-02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在项目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该课程应采用以项目导向、以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在理论课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掌握牢固而扎实的牙体解剖学及相关理论及知识。课堂讲课中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包括多媒体幻灯片、录像、动画及像片、投影、实物教具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型,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易于理解和掌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的单纯教师讲授的模式,采用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并按教学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先教会学生怎么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学会操作,再要求学生在学会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2.2.2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积极改善口腔解剖生理的实践教学手段。制作教学课件、教学录像、VCD光盘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配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适应时代的要求,保障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2.2.3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法

教师示教只是教会了学生雕刻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雕牙的方法步骤,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而雕牙过程中很多技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与总结。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右上颌中切牙的牙体形态练习为例,我们的实践教学是这样开展的:先从视觉上使学生知道这颗牙的大体形态:观察牙体模型,之后理解牙体形态,在纸上描绘三倍大牙体形态,进而缩小描绘二倍大、一倍大的牙体形态;如果有学生绘画基础较差,可描绘5倍大甚至更大的牙体形态,直至描绘标准为止;为便于学生的操作,先进行放大三倍的牙体雕刻,再缩小进行一倍大的牙体练习;最后在石膏牙列上进行滴蜡塑形的练习。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层次不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雕刻进度参差不齐,雕刻作品的质量有高有低。对此,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名雕刻技术好的同学为组长,帮助、指导本组成员共同进步。这种互帮互助的助教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2.4开放实验室,设置竞赛课堂

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而课堂时间有限。为便于学生的练习操作,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习雕牙;实验室随时开放,确保学生有地方练习雕牙。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感受,生命价值的体现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对学生是如此,对教师也是如此,这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价值所在。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激情和活力,让师生共同来体验和享受这种学习活动的快乐,保持和坚定学习的信念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答案是比赛。比赛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在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实践教学中设置竞赛课堂,可大大激励学生练习和操作的积极性,营造学生竞相练习的氛围。每月举办的牙体雕刻技能大赛,精神抖擞的、激动人心的竞赛场景,使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竞争,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每年举办的省级比赛、国家级牙体雕刻比赛都吸引了大批学生的参与,学生在积极练习的过程中,早已超越了参加比赛的境界,而是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练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团结协助、朝气蓬勃、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能鼓励他们满怀信心扫除障碍、解决困难并且提高自我解惑能力。

2.2.5与时俱进,信息网络必不可少

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运用信息网络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量传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实验课同样离不开网络。该校已建立校园网,各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供教师和学生随时使用。校内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课余上网查阅各种信息资料,本课程实践教学相关教学资源已在学校网站运行多年,网上开通良好,教学资源丰富。利用网络技术,我们还将建立课程网络,把课件、雕牙视频、参考资料、习题集等教学相关材料挂在网上,开设学习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很好的网络互动平台。

2.3建立多元实践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篇2

一、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五年课程设置情况

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五年一般要学习如下课程: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心理、病理生理、病理、预防医学、微生物、免疫、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神经病、精神病、统计学等。基本上分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基本课程包括解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医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后两年以临床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最后1年以临床实习为主。

二、当前临床医学本科五年课程设置优缺点分析

(一)优点

这种课程设置方法确有很多的优点,实践证明足以把学生培养成材。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的学生多数都能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掌握人类疾病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处理本专业多发病和常见病以及危急病症,有一定的预防知识,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二)缺点

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课程设置方法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一些学生针对课程设置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值得我们重视。

下面仅对学生吐槽最多的一点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改革尤其需要注意进行优化的地方。

学生反映最多的是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戏言,这可以使得他们掌握的知识点非常扎实、牢靠,比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学习更为深入。

下面以基础课程里的病理学、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其中人体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其任务使学生掌握人体各器官配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的知识和解剖基本技能,要求一方面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正确认识各器官、结构的正常位置与形态,正确应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之。

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构成人体各系统的器官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及其规律。掌握和利用这些机制、规律,可以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使医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

在以上三门课程里,均讲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然而其中知识点显而易见有所重复。一旦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沟通不畅,对学生的要求就会出现重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烦的情绪。

三、解决方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可以从教材选择,教师要求等方面着手,既能让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到相关知识,而不出现各种重复的知识点学习,从而提高效率,加强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国内临床八年制医学本硕博连读在本科四年的一些专业课设置方法我们也可以进行借鉴。

我国临床八年制医学本硕博连读实行八年一贯制的教学安排。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临床通科实习、临床二级学科实习、科研训练、论文答辩等。各个院校对各阶段的学习时间安排均有所不同。

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八年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人体疾病与健康基础、系统整合、基础实验、临床医学等。其中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人体疾病与健康基础,包括人体构造、分子细胞与组织、代谢、遗传等课程。第三学年主要开设系统整合,基础实验等课程,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课程。第四学年主要开设临床医学等,如外科、内科、妇产科等。

这种专业设置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各科间知识点重复的问题。使学生更能高效率的系统深入的学习医学知识,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篇3

【专业解析】口腔医学是由牙科学发展而来的一门研究人体牙及牙列、口腔软硬组织和颌面、颈部等各类疾病的综合性学科。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

【专业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寄生虫学、医学遗传学、实验动物学、科技论文写作、文献检索、电镜技术、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医学影像学、外科总论、中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解剖生理学、牙合学、口腔材料学、口腔生理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微生物学、核医学、医学心理学、急救医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口腔医学、腔黏膜病学、口腔正畸学、口腔种植学、口腔专业外语……好吧,其实我就是想跟你说:课程真的很多!

【报考须知】1.口腔医学是非常注重手部操作技巧的学科,对手指力量和手指灵活性要求特别高。除了理论学习,还经常会几个人为一组进行雕刻蜡牙,在仿头模上练习钻牙洞、制作假牙等具有口腔医学专业特色的训练。想想把0.7毫米的钢丝弯成小指甲壳大的扭曲的形状,再想想用蜡块雕刻复杂的牙齿的形状,很小的突起都要还原……好多男生不得不通过刺绣来训练手部的灵活性。如果从小就笨手笨脚的同学,建议谨慎选择。

2.口腔医学在所有医学类专业中,算是最清洁干净的,相对没有那么多的医疗类污染。工作虽然相对辛苦,但除了外科,其他科室都没有夜班,这对医生来说,简直是太美妙了!对动手能力强、喜欢实践、喜欢与人交往的同学来说,口腔医学是很不错的选择。

3.口腔医学可能没有临床医学那么“恐怖”,但还是要做头颅面的解剖实验,动物实验也是要做的,胆小者慎入。

【就业前景】1.口腔医学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吃香”的专业,可以说你只要考上了这个专业,只要你不是天天抱着电脑打游戏的主儿,基本毕业出来都不会出现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当然,前提是你不介意整天在别人嘴里倒腾。

2.口腔科医生的就业领域较宽,既可在大医院从事口腔科工作,也可开设私人诊所,还能在美容院从事相关的面部整容、美容工作。口腔医学是医学专业中最容易自主创业的专业,开个牙科诊所什么的,还是比较滋润的。

3.综合来讲,口腔医学是一个稳定长久的专业,且收入将伴随着技术的熟练而上升。总之,这是越来越吃香的职业,无论是工作还是工资。

【院校推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前身是华西医科大学,是我国现代口腔医学高等教育发源地。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临床医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为省重点学科,口腔修复学、口腔内科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前身是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个口腔系。口腔医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设有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口腔基础医学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拥有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和六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牙体牙髓病科、牙周病科、口腔正畸科和口腔黏膜病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始建于1941年,长期以来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口腔医疗保健服务和口腔教学、医学研究的重任。拥有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为我国口腔界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重要的口腔医学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口腔医学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学院拥有国际一流的教学平台,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设备,建设了多媒体仿头模实验室,并在省内建成11个口腔医学临床实习基地。口腔颌面外科为亚洲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培养试点基地、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链接:有趣的牙科历史

看《红楼梦》时,我发现林妹妹居然是用盐水漱口的,这真是个不幸的发现。查了一下,牙膏装在金属软管内作为商品出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事。那么,在此之前的人们,是用什么清洁口腔的呢?

篇4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常见问题 对策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课程。通常《内科护理学》都安排在学生临床实习的前一学年学习。作为一名内科护理学教师,应该尽力克服难题,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和谐、自然、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的良好教育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充实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设计难。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基础知识多,几乎涉及所有的医学基础课,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一节,是在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课之后研究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为临床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同时,根据目标化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最终使学生既能熟悉和了解疾病,又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该病的护理(包括正确的护理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确切的护理目标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就给教案的书写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知识讲授难。

患病机体表现出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分别用解剖、生理或生化分散的知识来认识疾病,而必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科疾病本身临床表现的直观性强,教师并非能通过语言、动作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症状和体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讲授中抓住侧重点,运用各种讲课技巧正确地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灵活地结合起来。

1.3学生理解难。

内科护理学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内容较抽象,再加上部分学生对第一年学过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经淡忘,对临床医学及今后工作上的密切关系缺乏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出现脱节现象,对于疾病也不能做到全面透彻的了解。例如在讲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章时,讲述到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的心脏各腔、各瓣膜的正常形态和心脏的血液循环、生理学的心动周期和正常心脏泵血过程,内容多且抽象,从而形成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因而降低学习兴趣。

2.对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中的指导性文件,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讲授内科护理学前要重点精读并熟悉教材中的重点掌握内容。其次,认真书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对每节课的不同内容都应遵循大纲的要求,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抓住教材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寻找出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难点的讲授内容,对涉及的其它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备课,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中要求描述本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护理,在讲授前,首先应与学生一起回顾与本课有联系的解剖生理等有关内容,通过教学课件中一些生动的解剖图片、简易的机制图体现出来,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如常见症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是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从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具体分析,把症状的护理作为重点详细讲授,注重与临床紧密联系,为以后循环系统各个疾病的护理打好基础。

2.2把握学生程度。

从实际教学出发,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护校的学生既有单招录取的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人文知识有一定底子,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因此,在开课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程度及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进行一次医学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通过教学实践,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从而激其情,发其智,增其识,会其能。

2.3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1病例引导式教学:在每个系统疾病的讲解中,都由一个病例引入,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先导入病例,再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诱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讲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先介绍实例:患者,男,45岁,原有慢性、反复发作性、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史,发作与饮食、季节有明显的关系。某次出差途中饮啤酒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该患者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所需讲授的消化性溃疡的内容。使学生从观众、听众的角度,转变到了责任护士的角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2.2角色扮演式教学: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实际存在的困难,《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在每次理论课后都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应用角色扮演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在教学中,对于患者资料的收集、操作的解释、健康教育等,都可以设计特定的场所,为学生创设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两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创设慢阻肺患者因咳嗽、呼吸困难就诊的情境,在表演中不仅使学生联系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护理要点,还增加了学生的教学参与率,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拉近了与临床的距离,无形中进行了职业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贴近临床护理工作,避免学生进入临床时的“纯理论状态”,以尽快适应医院工作。

2.2.3总结归纳式教学:要善于总结归纳,运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讲授,把容易混淆的、难以记忆的内容,按发展先后或内在联系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时,可将“促进排痰”的措施总结为“咳、拍、湿、引、吸”五个字,学生将这五个字记住了,就能说出完整的措施:有效咳嗽、拍背与胸壁震荡、湿化呼吸道、引流、机械吸痰。肝硬化腹水的护理可以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半卧位限水钠、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利尿注意电解质,穿刺放液输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2.2.4简易绘图式教学:在板书中加入一些简易图,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清晰化。如在讲解“感觉障碍的六种类型”时,分别画六个人形图案,将每种类型对应的感觉障碍的部位涂黑,学生就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类型感觉障碍分布范围的特征。在讲解“引流护理”时,通过患者示意图,学生能明确引流的目的与方法。

2.2.5情感激励式教学:为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学生自愿学习、乐于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一些情感激励,对学生表示肯定与赞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一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有些紧张,结束后,我点评道:“这名责任护士很称职,为患者讲解得既详细又明白,其他责任护士要争取做得更好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临床实习和就业。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贴近临床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施丽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12):1743.

[2]贾小莹.浅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北京卫生学校护理学科(100053).

[3]江景芝.内科护理学授课中的“三难”与“三熟悉.山西护理杂志,2000,(2),第14卷.

篇5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55-02

动物生理学是从整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健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的主干基础,也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在动物生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将基础理论与水产养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对动物生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对培养适应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动物生理学实验是动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科生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锻炼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因此,在探索和改革动物生理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将动物生理学实验单独设课,这既有利于考查理论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上海海洋大学在水产养殖、生物学等学科的特色及优势,基于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行业的发展,将实验内容与不同学科有效协同,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是影响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既是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2]。上海海洋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力。这有利有弊。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易于接收新事物,同时也易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存在实际教学经验欠缺,对课堂的教学环节掌控不足等问题。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身需要有一桶水。与理论课的教学相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要对实验项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解析,使实验教学过程灵活、深刻。因此,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是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青年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参加网络课程培训等方式,学习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实验课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掌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实验报告的批阅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能力。首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每一位青年教师在进入实验课课堂之前,认真做好预实验,这既可以熟悉每个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对阐述实验现象涉及的理论进行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需切合实际,因才施教。如,与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水产养殖、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解剖学知识相对薄弱。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的标本”这一经典实验中,在剪除蟾蜍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时,未采用教材及视频中示范的从背侧直接剪断脊柱,而是将蟾蜍固定于蛙板上从腹部进行解剖,便于学生对蛙类神经及腿部骨肉的识别,进而避免剪断坐骨神经,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第三,重视实验报告的批阅。批阅实验报告是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师的学的过程。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后,可以认真了解学生进行实验的情况,清晰地知道学生的想法和思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的加以纠正,正确、有新意的加以鼓励和表扬。

二、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涉及专业广,授课学生多,学生所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各有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虽然是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材,但授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各有所侧重。在兼顾专业培养要求的同时,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到创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目前,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动物生理学实验基本实验方法及实验技术介绍、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骨骼肌收缩特性观察、反射弧的特性分析、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分析、离体心脏灌流、鱼类血细胞分析、环境因素对不同食性鱼类消化酶活性测定等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动物分别为两栖类(蟾蜍)、家兔、鱼类(包括鲫鱼、乌鳢、团头鲂等)。水产养殖与动物科学专业均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偏向理论且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动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动物生理学在水产养殖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针对水产动物饲料的研发中,开发优质价廉的水产动物饲料蛋白源,是水产养殖业摆脱困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课题[3]。对水产养殖、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食性鱼类水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综合性实验,并要求学生以“环境因素对不同食性鱼类消化活性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实验设计。上述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不同食性鱼类消化生理的特性,也为其在后续的水产动物营养学、配合饲料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学教学中,所教知识具有高深性、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与科研结合十分紧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习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4]。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著名的或经典的动物生理学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一项最重要的软性工具,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前者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后者包括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郭沫若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很显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和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验证性实验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则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即教师课前设置问题、学生预习、操作实验、教师在课堂设问、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寻找答案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设计性实验则根据学生自愿和课程组教师负责指导的原则,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从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汇报等全过程。考核方法则在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设计,进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实验”为例,实验前先提出问题,即“环境及理化因素是否会影响小肠平滑肌的收缩特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或观看视频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同时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做好相关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NaOH、HCl、肾上腺素、乙酰胆碱、CaCO3等因素均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发生改变的实验现象,这解决了实验前的问题。此时,教师提出“环境及理化因素是如何引起平滑肌收缩频率及幅度的变化?”启发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和讨论。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与预设结果不符的实验现象,如NaOH和HCl既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肌增强,但也可能获得与之相反的结果。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学生讨论出的结果,教师不是简单的回答对与错,而主要针对他们在分析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概念和原理不清楚部分,简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引导学生弄清楚问题的实质。通过上述方法,一方面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动物生理学实验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持之以恒,教学内容需要随着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同教学方法的合理综合运用仍需不断探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根据动物生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这一阶段的实验主要是结合1~2年级的《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病理学》和《兽医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开展。老师应认真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实验步骤和过程,使学生熟悉实验的基本方法、尽快入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学习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诊疗实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学习的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将进入到《家畜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兽医传染病》和《兽医寄生虫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而这些课程与兽医临床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从实践和临床角度出发,分别构建相应的临床诊疗模块,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2.1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模块包含:临床诊断的基本技术(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一般检查和系统检查)、动物动物病理解剖技术、动物器官形态结构观察技术、家畜的接近与保定技术等。

2.2实验室诊断技术模块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包含: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油镜的选用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细菌标本片制备及染色法,细菌的分离、移植和培养性状的观察,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常见疫病血清学诊断技术(快速诊断),超声检查技术,X线检查技术,兽医临床常用生化检验技术。

2.3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包含:药物的配伍与治疗、灌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穿刺法、冲洗法、麻醉、技术、动物助产手术、疝及骨折外科处理等。

2.4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包含: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的防控、动物畜舍消毒技术、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免疫技术、抗原抗体水平检测技术、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等。

2.5临床病例讨论模块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寻找或制作经典的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病例讨论课完全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并根据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不管是4年制还5年制兽医专业的学生,在进入这一阶段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可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生产实践或研究型实验作为自己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方向。有志于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学生,可选择与临床诊疗密切的实习工作,如猪场、牛场、宠物医院等,通过自身的临床实践以病例报告或病例调查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而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可将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仪器的选用与测试、试剂的配制与标定、材料的采集与处理、资料的收集与检索、数据的记录与整理、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等全过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

篇7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学;实用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78-021

中职护理学专业人体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

1.1现行教材情况: 为了满足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教学要求,一门新型课程应运而生---《正常人体学》,这是一门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新课程,一般要求在第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136学时,一周为8学时。近几年我们先后使用了于晓谟主编的《正常人体概论》、王之一和冯建疆主编的《正学人体学基础》等相关教材,纵观这些教材,虽然各部分学科的内容比传统独立教材是简化了、简单了,但是没有突出“理论实用、够用”的职业教育理念,牢牢贯彻传统教材的“细胞—组织—系统”这一理论主线,没有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课时分配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1.2教学对象分析: 中职护理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初中起点的中专生和高考落榜生,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面对《正常人体学》全面的多元知识体系,学生“茫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头绪,感觉处处是重点,处处要掌握,要记的东西太多且抽象难记;一周8学时的教学进度,学生感觉进度太快,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加上学生自学能力不高,没有及时去预习和复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理论教学情况: 受传统教材的影响,现行的中职护理《正常人体学》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一般是围绕“细胞—组织—系统”这一主线来开展的,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偏重,重难点突出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教而教,往往采取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细胞学、组织学都是显微结构,对中职护理学生而言简直是“天书“,听不懂记不住也不实用。由于细胞学、组织学占用了太多课时,使教学重点---系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不够。

1.4实践教学情况: 《正常人体学》的实践分形态实验和功能实验,当前人体学实践课开展的现状是:由于实验组织切片没有很好地显示组织的典型结构,学生实际观察到的切片效果和教材插图差别太大,感觉不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都很相似,导致组织实验成了走马观花,效果不佳;大体标本实验主要依靠教师画图、模型、挂图、多媒体幻灯片,甚至完全依靠教材上的插图,学生很难接少到尸体标本,感性直观认识难以真正建立;功能实验绝大多数是单纯的验证性项目,实验方法以教师先示范、学生照着做为主,学生主观性没有发挥。另外,由于实验师资不足,任课老师兼任实验老师,师生比太大,实验效果不理想;同时理论内容“太全面”“太繁重”而挤占了实验课时,使得实践课程开展很困难,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中职护理学专业《正常人体学》实用型教学改革思路

2.1构建新的实用型人体学教学体系: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应对《正常人体学》的授课内容和授课顺序作必要的调整、删减和整合,构建新的实用型人体学教学体系。新的学科体系以培养护士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为重点,围绕“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调节”知识主线,注重和临床护理操作对接,充分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主要变动有:(1)将运动系统编排在绪论后,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2)把人体的两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编排靠前,为以后学习器官功能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打下基础。(3)将细胞学和组织学内容大幅度压缩和调整作了解为主,编排到系统解剖学之后。(4)编写教材时,以理论“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和临床护理操作如注射、插管、穿刺对接,使学生提前进入护士角色,提高学习兴趣。在阐述人体结构的同时联系临床护理技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学习。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2.1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人体学实验体系: 针对中职护理教育要求,应对《正常人体学》实验内容作整合、删减和调整, 合理安排实验。对基础性实验作保留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大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将“形态-结构-功能-调节”这一主线紧密联系起来,如将原开设的呼吸运动的调节和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两组实验重新组合为神经体液调节对动脉血压和呼吸运动的调节.这样既提高了动物的利用率,节约了经费,也提高了实验的开设率,同时, 也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2.2开展多种实验教学形式,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实验教学形式:对细胞学和组织学实验,采用多媒体示教为主,使学生对组织结构有一定了解即可;对大体标本形态学实验,在用多媒体或模型讲解的基础上,再用尸体标本展示,建立感性认识;对功能学实验,可以采用“设疑法”,教师在实验前设疑,如在“家兔尿生成的调节”实验之前,首先让学生思考下列常识问题: 大量饮清水、快速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然后进行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 这样不仅激励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3改革考试制度,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创新考试形式,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兼顾理论知识、实训技能、行为素养三个方面。理论知识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实训技能考核采用标本或模型考核、实训报告考核、提问抽考等评价指标;行为考核方面包括纪律、态度等职业素养评价。这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打破以往的一考定论的模式,符合本职业教育的学生定位。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和实施课程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护理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教师只重视传统人解剖体学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不懂相关的护理技能,就难以满足护理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应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大教师培养计划的投入,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法先进的教学团队。

总之,根据 “理论够用为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应打破传统“研究型”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和束缚,与时俱进地对人体学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的实用型学科体系;加大实验教学的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中职护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成和,常唐喜,杨留才,郝玲.护理实用人体学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33-34.

[2]徐平,王卫东.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8):100-101.

篇8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 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 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篇9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W023 上海管理科学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H292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G330 上海护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M021 上海金属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596 上海针灸杂志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215 生命科学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H784 生态环境学报

S784 生态经济

Z014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C033 声学技术

C054 声学学报

V043 施工技术

E302 湿地科学

E636 湿地科学与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X042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篇10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应用型发展趋势进行,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逐渐体现出来,即传统基础医学课程逐渐整合为“综合型”大课程[1]。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随着医学自身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己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工作过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也由“诊断一治疗”型转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综合型。这些都使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培养类型更趋于综合性复合型。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在能力培养上,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复合能力,对医学技术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了适应现阶段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中也在进行不停的探索改革。但是作为医学教育中重点模块的实验教学却大部分沿用传统的以学科基础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制约了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2]。以基础学科为单位实验教学形式上较为枯燥和内容单一重复,这些问题影响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无法发挥,创新思维受到阻滞,影响了基础医学应用型体质改革的发展速度。

为了适应现代应用型本科基础医学教学的要求,实验体系相应的优化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基础医学课程理论综合的基础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使学生全面综合掌握与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集体精神。

1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必要性探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较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有极大作用。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及培养积极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现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原因,基础医学实验现阶段仍旧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影响了实验培养在教学过中应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实验教学人力物力投入多但学习成果不好的被动局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惯性将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完全按照理论教学要求设置实验环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习,忽略实验技能的培养; 着重强调实验的结果,忽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3,4]。第二,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材往往是根据独立课程编写,没有综合性实验指导材料,影响了综合性基础医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仔细认真的对基础操作进行训练[5]。第四,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较为单一,以往主要采用实验报告打分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实验水平,无法做到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第五,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师是根据独立对应基础医学学科配套教学的,没有适应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能力。第六,传统医学基础实验的学习过程,以单人或2到3人为单位,没有小组教学和考核的设定,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过程

2.1 加强基础医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练习。主要包括基本实验物品的认识及操作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如动物手术器械的使用;动物的基本抓持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切片制作;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器的使用;基本溶液的配置;动物实验基本操作等等。通过这些有目的性的项目的筛选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初始阶段就可以实现规范熟练掌握实验用品操作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效果,为以后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较高的基础和保障。

2.2从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从业的角度出发,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学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进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对应内容,培养学生对正常异常形态观察识别能力。机能学实验以整体和器官功能为主线,综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对应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功能机制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原生物学实验则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着重点,综合微生物寄生虫学基础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核心,以此来制订对应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

2.3编写相应的综合性实验教材及辅导材料。实验教材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与专业相关的设计行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有依据可循,并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2.4实验教师的选择及综合训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对于实验教师的选择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6],需要实验教学人员的准确把控才能按照要求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基础医学教研室对承担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是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进行训练,形态学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解答; 机能学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在综合实验教学授课过程中,对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安排理论课教学老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2.5通过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能力。以往传统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强调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不重视对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分析[7,8,9]。实验课在整个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针对目前这种情况, 努力发挥实验课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实验预习汇报。在预习汇报中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使用仪器及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并按照理论课程中讲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预测和分析,减少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过程中的盲目性, 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传统的实验报告仍然保留,但是在实验报告的完成过程中, 我们重点除了对实验结果的客观描述之外还要进行结果原因的准确分析, 要求学生加强对实验结果观察, 在传统的对实验结果的文字描述的基础上, 要求有准确的数据测定。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结论后面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 以求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 一方面要求使学生客观地明确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对理论课程中学到的相应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学习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小论文的初步写作能力, 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汇报的改革,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成功率明显高于没有实施前,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在随后的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中, 有82.23%的学生认为在实验前书写预习报告的效果很好。93%的学生觉得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 能明显明确分析问题的目的性对实验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2.6增强实验过程中集体意识及团队配合意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模式基本是一单人或者2到3人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独立汇报,不利于团队及集体意识的训练。在新一轮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的过程中,加入了集体团队配合模式。如在基础医学实验开设之初,预先设定分组,每组约6到8人,以此为单位进行进一步预习资料整合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讨论。6到8人小组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整理关于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信息,以小组实验预习汇报的形式呈现,由实验指导教师给予小组实验预习汇报成绩,参与大组内每位成员的最终实验成绩评定。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独立呈现。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大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集体向心力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

2.7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模式。基础医学实验的最终成绩评定逐步由重知识理论向重能力培养、重实践操作方向转变[10]。改革后的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预习成绩,主要是大组成员查阅整理实验相关资料形成统一实验预习汇报形成;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评定获得,考察的重点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报告获得,打分比例着重于考查实验结果分析讨论部分。

3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实施案例及效果评定

3.1教学对象

选择山东英才学院2014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个班共106人。这些学生均已经学习过大部分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具备开设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改革的理论基础。学生共分成13大组,每组8到9人。

3.2先期准备

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理论教师教师团队,对基础医学本科生实验项目从头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整理,删减与专业关系较小的传统实验内容,整合各学科之间相互承接的实验内容,以及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增加与护理学专业就业相关性较大的人体实验内容,编辑整理相关改革实验大纲,制作实验指导材料及指导书。培训实验教师适应新大纲改革要求,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三个方面进行培训,要求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将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前预习,通过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等方式整理形成实验预习汇报,熟悉实验使用器械及仪器,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3 具体组织实施

设置综合解剖生理病理学等各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以家兔的实验性肺水肿为例[1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制作肺水肿动物模型,使学生熟练掌握家兔的相关解剖结构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解、静脉插管、药物注射和输液等操作; 通过BL-420生物机能信息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等设备的使用,观察家兔肺水肿时变化的呼吸、心率典型体征,复习相应生理学知识,并对病理生理学中所讲述的人体肺水肿机制有进一步理解。然后,学生采集相关组织并完成肺组织切片制作,观察并按照大组讨论病变标本及光镜下的病理改变情况。最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复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最后的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

3.4实验考核

最终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预习报告成绩,主由实验指导老师审阅实验汇报打分;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实验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操作细节及团队配合能力评定打分; 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教师审阅上交实验报告打分获得,实验报告分数侧重于实验结果分析项。这三部分的权重比例分别为20%、40%、40%。

4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平台,将各基础医学学科实验总和起来,删减多余重复的内容,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完成各个阶段的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减少了实验动物消耗。通过实验大纲及对应教材的综合整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组,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更为适用于现阶段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实验课程调整内容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12]。从学生最终综合实验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以学生为本着重抢到应用性教育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也较好。事实证明,以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既可以将原有分散独立的基础医学知识串联起来,实现了锻炼学生灵活掌握综合各学科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性科研素质的目的,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意识,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大学生学习的惰性使部分学生实验前预习的主动性不高,实验操作过程的小组化使部分同学过于依赖同组队员,出现了只看不动手的情况,另外,学科综合性实验开设对实验教师的要求较高,在初期培训准备阶段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形成更好更成熟模式。

[参考文献]

[1] 柯海萍,李伟东,章皓,等. 基于专业群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 6) : 75 - 76.

[2] 冯洁.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 4) : 102 - 104.

[3] 邵红英. 大胆探索改革生化实验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17) : 93 - 94.

[4] 张超. 论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J].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 22) : 3151- 3155.

[5] 白永涛,刘革力,左渝萍,等.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 ( 2):200-202.

[6] 刘利兵,刘芳娥,陈健康,等. 开展综合型医学实验课程的初步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0,2( 2) :101 - 103.

[7] 吴伟建, 马剑茵. 对医学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12): 14.

[8] 谢勇恩.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3): 293.

[9] 陆 源, 历旭云, 夏 强, 等. 基础医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2) : 51.

[10] 刘智,苏颖,王志宏,等.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2) : 51 - 52.

[11]郭颖,张立民,任君旭等.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15,35(10):142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