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1:1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卫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卫生论文

篇1

【论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弥补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必须发挥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同时培育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根据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状况的需求)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其二,要引入社会效率高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充足的财政投入,第二个目标更注重效率,需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所以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体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补充。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投入

从1998年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不仅使得忽略这些问题的代价在短时间内集中显性化,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更大损害。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以前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模式,财政政策目标转型也就成为必然。今后的财政职能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更多的关注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

2通过政策干预纠正公共卫生保障领域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卫生保障部门是一个不能简单听凭市场调解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医疗保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价格的高低对需求的影响极小。卫生需求的低弹性和服务的随机性,让市场需求来确定医疗的价格将会使卫生保健的费用很快超出社会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个社会。就拿非典事件来说,它造成的危害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危协,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单凭市场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第三,医疗服务行业含有专业条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医生和病人知识的不平衡性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第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国家承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不仅可以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由于公共卫生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纠正其“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以保证社会福利和公平目标的实现。政府介入该领域,实行价格规制,让医疗企业依法经营,可以实现医疗保障普遍供应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向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由政府来介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国家对这一领域进行垄断经营,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失效,同时也会造成该部门的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疗服务领域既可以由国有企业经营,也应该让非国有企业进入。这既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服务收费,这标志着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改革,但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却缺少充分的竞争,病人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医疗机构对公众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规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允许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引入不同付费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付费的方法中,应当加强对医院的成本制约机制。各国医疗保障系统改革的经验表明,成本制约的关键不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给方。如上所述,我国通行的“按服务付费”的付费办法,会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种付费方法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补偿机制相结合,更成为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在医疗服务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开展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4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OECD1987年的报告曾把各国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模式简要分类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国民医疗制度,其最大特征是医疗机构国有国营,医疗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称为陴斯麦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强制保险,雇佣者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保障模式,又称消费者模式,其特征是个人和企业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完全私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保险与国家财政保障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医疗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负担。

5参考文献

1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C].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谈-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11

篇2

1.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1.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3变革期(1979年~)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1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医防合一: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医防分设: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1]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依院设所,相对独立: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县乡垂直管理: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据张子平调查,重庆市荣昌县、上海市崇明县、宁夏平罗县等采用这种模式[2],加强了上下联系,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政府购买: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目前,全国仅浙江省和江苏省通过此模式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

2.2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显严重不足,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15.9%;而卫生事业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年的19%下降到1995年的12%[4]。[]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4)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县级防保机构主要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医、防功能混乱。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控制工作严重滑坡。

(5)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以集体公益金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受到冲击,农民医疗保健制度基本陷于瘫痪甚至瓦解。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尚有79%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38.6%的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生病而未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农村居民占75.4%[5]。

3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2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依照“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卫生机构的发展”的精神,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尝试将多种经济体制的卫生机构列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实行政府购买,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同时应健全卫生服务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

3.3完善法制,建立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

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行卫生服务的法制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建立专业人员、技术运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标准,从制度上规范卫生服务机构的筹建、设备设置、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促进卫生绩效的提高。

3.4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健全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如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公费医疗、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等,以充实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试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参考文献]

[1]谢云龙,金健宏,张殿,等.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8):627.

[2]张子平,茆青松.现行乡镇防保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12):21222.

[3]夏碧玉,汪建林.浙江省淳安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7):16.

[4]贾莉英.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状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3,20(12):18219.

篇3

公共卫生的核心概念则是以医学技术作为根本,尽可能的让人们远离疾病,赢得健康。在此基础之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还应该顾及到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的经济能力,力争用更少的资金来取得最终的目标。基于目前的情况,公共卫生事业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有宣传普及、法律监管、行政管理以及政策和经济扶持等等。并且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让我国的社会卫生问题提高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还逐渐的拉拢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的加入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行列中去。

2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民对公共卫生的认识不够,无法做到自我管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所以农村人口的比例仍占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一些地域较为偏远、经济能力较为落后的农村则无法将宣传工作很好的落实到位。有些农民由于受到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对于一些新事物会不自主的抱有怀疑态度,更有甚者会在出现瘟疫或者重大传染病情的时候会认为是怪力乱神所导致的。这在无形当中就让公共卫生事业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2.2缺少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何为危机管理?通俗一些解释就是通过对自身情况以及周边的情况的了解,能够提前对各种类型的危机做出预测,并提前想出能够向对应的解决方案。当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就可以从容不迫的去解决,不会让生活以及社会秩序被打乱。纵观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情况不难看出,这种危机管理机制是十分的匮乏的,以至于当险情出现的时候就会引起慌乱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3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公共卫生事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的工作领域,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地方的经济问题。根据现状可知,城市的卫生资源要较于农村多出很多个档次,这体现于医疗手段、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技术人员等等。这种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差异性,更加阻碍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让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形成一道越来越难以逾越的鸿沟。

3解决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宣传工作如果想要让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就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目标理念,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政府制定出一系列的详细计划,让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乡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将硬件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们能够接受这项事业,做到自我规范跟自我管理。

3.2将危机公关体系构建起来很多人们都认为危险的发生是随机性的,它完全没有依据和进行轨迹。其实不然,任何危机在出现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征兆,并且也肯定是有迹可查的。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细节,善于总结和思考。就能够逐渐的将最适合自己的危机公关体系构建起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3.3将卫生资源进行公平分配,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平衡发展如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所以疾病的传播速度也不再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笔者建议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尽可能的将卫生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给予各地方乡镇一些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之上,政府最好可以将近年来的一些欠缺进行补偿,让落后地区的医疗条件尽快的上升到一个能够保证人民健康和应对突发疾病灾害的程度当中去。

4结语

篇4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普遍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由此而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因此,如何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已成为当前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公共卫生涵盖农村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普遍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适应,由此而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因此,如何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已成为当前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农村的公共卫生体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历史形成的。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一直集中在城市,社会医疗和救助制度建设的重点也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着卫生服务的优先权。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却只享受了政府对卫生事业总投入的20%。“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效益轻人才”的思想,使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缺乏可动员的资源。主要反映在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公共卫生设施落后以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低下等方面。另外,农村在面临着急性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双重威胁的同时,还面临着地方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威胁,再加上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破损,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大了传染性疾病控制的难度。

齐齐哈尔作为农业大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尤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更为突出。目前,全市县级综合医院30所、县级疾病控制中心13个、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146个,县、乡总床位数4779张,共有医疗技术人员7562人;村卫生所2529个,从业乡村医生4011人。这样一组数字从表面上并不能看出什么样的问题,但深入调查就能够发现,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受到了极大削弱,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领域逐步走向市场化,乡镇卫生院所获财政补助相对减少,农村医疗人员也不再吃“皇粮”,村级卫生所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还是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这就使得一些没有行医资格,不具备行医条件的人受利益驱动,无照无证行医,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也阻碍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2.2倍;同期医疗费用由人均484.2元增长到了2970元,增长了6.2倍,齐齐哈尔市的增长比例也大体如此。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二、新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定位

有关专家认为,下一步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转变管理模式,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处理好预防与医疗的关系;二是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服务效率。这方面,近年来不少地方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有三种模式我认为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宿迁模式”:实行医防分离,建立独立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其主要做法是:医疗机构,管办分开。乡镇卫生,医防分设,医卫分离;公共卫生,重点加强;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即:改变乡镇医防合一体制,建立“一乡两院”(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新格局;鼓励民资进入医疗领域,建立社会办医新机制;进行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卫生行业依法管理职能(重点是将卫生系统内原属于医政、防疫、妇幼保健等部门的监督执法职能集中起来,实行综合执法);加大投入,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实施“521”工程,即建成市级五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血液采供中心)和市、县、乡、村配套网络,完善两大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和药品监督体系)和一个医疗保障体系(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洛川模式”:通过筹资和支付机制创新,实行基本卫生服务统筹,打捆提供农村公共卫生和“小病”治疗服务。基本卫生服务统筹简称小统筹,以区别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为主的大统筹,其目的一是探索帮助农民解决预防保健和小病医疗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与大统筹互补;二是试图通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建立更加灵活的农村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行重组。主要做法是:建立村、片、镇三级农民医疗合作社;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服务中心;以乡镇社区为统筹单位,组织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缴费建立统筹基金(每年每人10元)。

“赣榆模式”:又称“滚动筹资”的合作医疗新型收费模式。概念是:农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本着知情自愿的原则,用报销所得的费用向所在镇合管办预先缴纳该户次年参合资金的制度。也就是“先受益,后续保”,通过实现大病大受益、小病小受益、无病也受益,增加农民的信任度。该模式的成功,被归功于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即镇村融为一体,卫生院院长成为村卫生室的实际法人,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药品统一管理。这样,把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一对潜在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层卫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通过逆向分析也能够看到,各模式的运作都有其前提条件,比方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全面调整,政府从医疗领域全面退出转而投入公共卫生领域,普遍实施有较大难度;小统筹试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等等。但就其发展定位上来讲是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三、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几点想法

综合各地的实践和经验,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应重点考虑自身发展的实际。从齐齐哈尔的现实来看,采取设立相对独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让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预防职能,所需经费由政府筹资保障(也就是“宿迁模式”)较为合适,即: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提供,而包括大小病在内的医疗服务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来提供,但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办法要鼓励农民和医疗机构充分开展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活动。 转贴于

1.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资金的投入机制。农村公共卫生改革应该改变以往对服务提供方的不按绩效补贴的方式,改变财政养机构或人员的方法,制定公共政策补贴需求方的可操作性政策。一方面,建议改革农村公共卫生资金投入方式,对部分政府能够承担群众受益明显的纯公共品,实行免费服务,以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形式,对承担机构实行定向补助。“公共卫生服务券”是政府对符合一定资格的人群发放的卫生凭券,持凭券可到公立或私立的卫生机构预防保健就医,费用由政府支付;农村居民可以拿公共卫生服务券去消费,政府为公共卫生服务券筹资,并通过非营利性的机构来管理,将资金直接补到需方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引入非政府组织资本解决农村公共卫生建设资金缺乏问题。改变公立医疗机构单一公有制的产权结构,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领域。既可以以合资入股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也可以以设备租赁收入分成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这样既解决了公立卫生机构的发展资金问题,又可以解决公立卫生机构效率低下、成本虚高等弊端,有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其相对于民办医疗机构在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上的比较优势。

2.逐步确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村合作医疗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形式。现阶段,当务之急一个是要保持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保持公平公正公开,防止因政策因素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流产;另一个是要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筹资、管理、报销、审计等环节的监督机制,要让农民对政策放心,对管理人员放心,对自己享受政策放心。同时,要借鉴“赣榆模式”,积极稳妥地探索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有效经营形式和增值途径,通过探索入股、信托等方式,使资金增值,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快速发展。此外,目前合作医疗制度能够承担的医疗费用还比较低,今后应逐渐建立以县级或更大区域范围的“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保障形式并逐步将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农村,充分分散农民的健康风险,并大力促进卫生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加强有序竞争,降低医疗价格,争取更加彻底的解决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

3.有针对性地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此外,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农村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农村的医疗扶贫问题。

4.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职责。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整个社会的支持。现阶段,我们着眼于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长效机制,应积极构筑“四大平台”。一是领导支持的平台。把卫生工作真正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卫生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盘子通盘考虑,确保经常性财政投入;把卫生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考核。做到配套资金、建设标准、项目管理三到位。二是投入支持的平台。提高公共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持力度,除确保对卫生事业给予合理的、逐年增长的资金投入外,还要在引进人才和培训人员、培养骨干上形成常态的、可持续性的人力投入机制。三是政策支持的平台。建立对公共卫生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执法相对人的法制教育,强化对有关卫生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公共卫生依法治理。四是医疗救助的平台。通过政府投入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医院承担一部分的方式,把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险的民工、失业人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求助者等困难群体全部吸纳到平台之中,真正使公共卫生体系惠及广大农村群众。

[参考文献]

〔1〕张亮,刘运国.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卫生政策及管理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王红漫.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韩俊.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篇5

1.1质量缺陷原因分析质量管理小组通过仔细分析,得出饰面砖工程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有:(1)没有进行预排版深化设计,凭经验施工;(2)未在该工序施工前进行详细交底;(3)擦缝工具不统一;(4)现场结构尺寸与图纸尺寸有偏差;(5)面砖规格与水电管盒预留位置、卫生器具模数不符合;(6)施工操作人员现场施工经验不足。

1.2制定针对性措施质量管理小组得出影响面砖质量缺陷因素后,以严格的质量管理态度对饰面砖工程进行深化设计,针对质量缺陷因素制定措施:(1)深化设计由小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担纲并进行书面技术交底;(2)深化设计结构尺寸均以现场实测尺寸为准,且须实测水电管盒实际预留位置;(3)面砖规格确定须与卫生器具尺寸确定保持相应模数;(4)施工班组必须是参建过优质工程的施工队伍。

2卫生间饰面砖工程深化设计

根据卫生器具尺寸及样式确定面砖规格:墙砖采用600mm×300mm、地砖采用300mm×300mm;由两名组员对卫生间实际结构尺寸及水电管盒进行现场实测,并与设计图纸尺寸进行分析。若允许偏差在设计规范要求内则在原有设计图中进行面砖预排版设计。预排版时注意:(1)墙、地面砖的缝隙应贯通,不应错缝,规格不相同时不做要求;(2)面砖预排时,应尽量避免出现非整块现象,如确实无法避免时,应将非整块的面砖排在较隐蔽的阴角部位;(3)如果在一个墙、地面确实出现无法避免的小于1/2块的小条砖时,应将一块小条砖加一块整砖的尺寸平均后切成两块大于1/2的非整砖排列在两边的阴阳角部位,并且位置要对称;(4)水电管盒、卫生器具位置通过控制非整块面砖尺寸来保证居中;(5)深化细部大样图,如地漏斜水、地漏缝处理等。

3卫生间饰面砖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3.1材料质量控制面砖选择的指标一:质地和密度。选购瓷砖的时候,可以从侧面观察砖面是否平整,是否出现粗细不均的针孔。同时,可敲击瓷砖倾听声音是否清脆,声音越脆,表示瓷砖的质地密度高,硬度较佳。面砖选择的指标二:吸水率。品质高的瓷砖,吸水率很低,这样可以很快干燥。若瓷砖没有注明吸水率,可以用水滴在瓷砖的背面,数分钟后视察水滴的扩散程度,越不吸水,即表示吸水率低,品质较佳。面砖选择的指标三:施釉程度。可以通过判断瓷砖表面釉层薄厚来鉴别。可以用硬物刮擦砖表面,若出现刮痕,则表示施釉不足,等到瓷砖表面上较薄的釉层磨光后,砖面便容易藏污,较难清理,也缺乏安全性。面砖选择的指标四:面砖色彩。卫生间瓷砖颜色首先是根据卫生间的整体风格来选择,面砖色彩要让卫生间看起来宽敞明亮。同一房间选择同一批次出厂的面砖,以避免出现较明显的色差。

3.2墙面砖质量控制(1)弹竖线:粘饰面砖的每一个墙面均应用墨斗弹出立线,在弹线之前再次复查每面墙的平整度、室内尺寸,测准饰面砖粘结层厚度。按深化设计图竖向定位瓷砖带,然后以此作标准逐匹挂线粘瓷砖。(2)弹水平线及表面平整线:水平线,用水平仪划出水平线。表面平整线,在每面墙上两侧竖向定位饰面砖带,粘贴时分层挂线(白线),用薄钢片勾住拉紧,这条拉紧的白线就是表面平整线,它即能控制每行砖的平整度,也能控制每行砖的水平度。(3)浸砖和湿润墙面:饰面砖粘贴前应放入清水中浸2h以上,然后取出晾干至手按砖背无水迹时方可粘贴。砖墙要提前1d湿润好,混凝土墙可以提前3~4h湿润,以避免吸走粘结砂浆中水分。(4)饰面砖粘贴:粘贴砂浆采用1∶2(体积比)水泥砂浆。排砖接缝宽度为1~1.5mm,且横竖缝一致。施工温度要控制在5℃以上。在饰面砖背面满抹灰浆,四角刮成斜面,厚度10mm左右,边角满浆。饰面砖就位后,用灰匙木柄轻击砖面,使之与邻面平,粘贴5~10块,用靠尺检查表面平整,并用灰匙将缝拨直。阳角拼缝用阳角条。扫光表面,用竹签划缝,并用棉沙拭净,粘完一面墙后,要将横竖缝划出来。

3.3地面砖质量控制(1)按要求的对角定位或垂直定位,弹出相互垂直的两条定位线。(2)按深化设计图可排磁砖的奇偶数,在定位线上按磁砖尺寸进行分格、定位。(3)地面砖镶贴前要侵泡30min。(4)在刷干净的地面上,摊铺一层1∶3.5的水泥砂浆,厚度小于10mm。(5)用线绳在墙面标高点上拉出地面标高线,以及垂直交叉的定位线。(6)按深化设计图做好返水斜度,并在镶贴地面瓷砖之前做好防水层。(7)用1∶2水泥砂浆在定位线位置铺贴磁砖,并用橡皮锤或软木轻敲压实,其厚度与地面标高线吻合。在铺贴8块以上时应用水平尺检查平整度。(8)磁砖铺贴过程中,应及时擦去表面的水泥浆。(9)地面铺贴养护2d后,再进行抹缝施工。将白水泥调成干性团,在缝隙上擦抹,使磁砖的缝内填满白水泥,再将磁砖表面擦净。(10)贴好后要在24h内洒水养护。

4结束语

篇6

1.1发展历程在欧洲,由于传统的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形成了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随后开展的一系列包括“鲑鱼———2000计划”在内的国际研究计划[1],为生态治理提出了很多经验技术。而在1990年,日本的建设省河川总局也向全国发出了《有关推进〈多自然型河流治理〉》的通知。这些研究计划以及工程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使该学科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恢复规模由山区的小型河流发展到了大型河流。而且恢复理念也从最初的单一的水质恢复发展到了以流域为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

1.2存在的不足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学在近五十年来发展迅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但是该学科仍然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人类社会是发展的,而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在随之变化。并且,生态环境是人的主观感受,虽然能将其数字化,但也是模糊的。此外,由于生态工程涉及涵盖了多个学科,涉及范围广。所以,很难对河流及其工程进行客观、综合、准确地评估。②由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生物种群以及人文环境,所以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多样性”。它的建设不像传统水利工程一样,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再加上工程经验的缺乏,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理论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③工程目标不明确。河流生态被破坏,应该改善,但是究竟要改善到什么程度,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而这一定论的缺失,正是生态水利工程发展及推广的最大障碍。

2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水利工程

2.1生态水利工程与“天地人”三才哲学虽然不是工学,但却是自然科学的前身,其本身也包含了自然科学。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生态水利工程,虽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却能在宏观上得到重要的指导。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工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它自身是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的,是变化的,并且将会在环境中达到一种动态的稳定,这也就是“易”。《系辞》道:“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而要想使生态水利工程,也应该兼得“三才”。

首先,“天道”可认为是自然运行的道理,也就是说应解决技术问题。而生态水利工程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一个工程的建设涵盖了水利工程学、力学、水文、生物、环境、气象、人文、自然演变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些学科的发展上的。所以说,生态水利工程的评估方法、设计施工以及恢复目标也应该随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动态变化。而“地道”则可认为是其所属的环境,也就是说生态水利工程应与其所在地的气候、生物、环境相适宜。至于“人道”,则可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应该符合当下社会对待自然的观念,而这也是水利工程与生态之间的一个主要矛盾。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文明。经济是实行生态水利工程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说,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推进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而当生态水利工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样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至于文明,则是生态水利工程必不可少的生长环境。社会文明程度高了,生态水利工程才会被重视,得以发展。反之,即便有先进、成熟的生态工程也会被逐渐遗弃。

2.2生态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文明之间的矛盾生态水利工程与社会经济、文明之间矛盾的焦点则是工程目标,因为工程的目标决定着工程的经济投入以及建成后对社会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多表现在经济和文明方面。所以一个合理的,符合当前技术、经济、文明的目标能直接影响到生态水利工程未来的顺利发展,甚至影响到它的存亡。而这也符合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哲学命题:“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当前学术界对于目标主要有着以下表述:①完全恢复(fullrestoration,Cairns,1991):“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到干扰前的状态”。②修复(rehabilitation):“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③创造(creation,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92):“开发一个原来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态系统,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④自然化(naturalization,RhoadsandHerricks,1990):“在承认人类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的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环境质量,通过河流地貌及生态多样性的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

显然,这四种目标表示着四种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一些学者对于“完全恢复”和“创造”提出了质疑:“完全恢复”太过于强调水利工程的缺点,没有正视这些工程的防洪作用、经济效益,以及在生态上的一些正面作用;另外,对于大多数河流来说,由于资料的缺乏,要弄清河流扰前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而“创造”则不符合当前的技术背景以及经济条件,也就是不得“天时”。至于“修复”和“自然化”,从哲学上来看,是“合乎理性”的,也是当前欧洲和日本在河流恢复实践上所倾向的。因为这样的目标规划,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功能,所以只需要一些少量的、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而这也正好与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程度相协调。比如在日本进行多自然河流治理时,最主要的工程理念就是给“生物一个生长环境”,必要时再修建人工浮岛,或种植柳树等植物。

但是,这几个目标都只注重于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却没有特别重视人这一主要因素,也就是没有完全把握“人道”。从生态水利工程的实践上看,很多工程的建设仅仅局限于生态修复,但人与工程的互动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在日本的多自然型河流治理中,工程多着眼于将河流恢复到自然状态,却没有建设便于当地居民亲近河流的设施。也就是说,在河流生态系统中,“人”这一因素被独立出来了。人是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者,也是它的使用者,甚至有可能参与到这个工程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中。自古以来,人类行为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例子就有很多,比如在南方水资源充足的地区,由农民开垦出了大量的水田。而这一浅水环境则使螺类,以及克氏螯虾(俗称小龙虾)大量繁殖。此外,在一些山区废弃的公路上,白天由于日照,路面温度会高于土壤温度,而这也吸引了很多冷血动物在上面晒太阳。因而,合理地考虑人类活动,让人类参与到河流生态系统中,形成一种新的、非完全自然型的生态系统才是更实际的。

篇7

1.1材料

微生物油脂(含43%ARA),嘉必优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赠送;固定化酶(LipozymeRMIM)购于北京诺维信公司;1,3-ARA-DAG、1,2-ARA-DAG购于瑞典Larodan公司;正己烷、乙酸乙酯、冰乙酸、甲醇均为色谱纯,购于德国CNW公司;氢氧化钠、尿素、无水硫酸镁、盐酸、乙醇、石油醚、甘油、无水乙醚、4A型分子筛均为分析纯,购于国药化学试剂集团。

1.2试验仪器

分析天平(AUY120,SHIMADZU,Japan);旋转蒸发仪(RE-52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DF-101S,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气相色谱仪(Agilent7890A,美国Agilent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00,美国Agilent公司);质谱仪(AB4000Q-Trap,美国AB公司);微型旋涡混合仪(WH-3,上海沪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尿素包埋法纯化微生物油脂于500mL三口瓶中加入40g微生物油脂、200mL无水乙醇、30%氢氧化钠(以微生物油脂质量计),充氮气保护下,在恒温水浴加热搅拌器上80℃水浴回流2h,加入100mL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并冷却至室温,加盐酸酸化至pH=1~2左右[18]。用无水乙醚∶石油醚=1∶1(V/V)混合溶液萃取2~3次,将萃取液水洗至中性,并旋转蒸发除去有机相,得到游离形态的脂肪酸混合物。将其加入到尿素/乙醇溶液中,氮气保护下回流2h后,迅速转移到250mL的锥形瓶中,密封后于-20℃冰箱中结晶过夜。所得到的尿素包合物经抽滤,旋转蒸发和萃取后,经无水硫酸镁脱水得到纯化后的脂肪酸。称重并计算回收率。并取少量原样品和尿素包埋后的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处理,经GC检测尿素包埋前后ARA的含量变化。1.3.2酶法合成富含ARA的1,3-DAG按照一定的摩尔比准确称取ARA和甘油于20mL两口圆底烧瓶中,氮气保护条件下,将其置于一定温度的水浴锅中,待搅拌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固定化酶LipozymeRMIM和20%(占底物总质量)已活化的4A型分子筛,在2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取样,采用HPLC-MS-MRM分析酯化后产物及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1.3.3脂肪酸的GC检测脂肪酸的甲酯化衍生化处理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19]。G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HP-FFAP毛细管柱(Agilent,30m×0.25mm×0.5μm);检测器:氢离子火焰化检测器(FlameIonizationDetector,FID);以氮气为载气,进样口压力为25psi,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1∶3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210℃保持7min,以20℃/min升温至230℃并保持5min,总分析时间为12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60℃和280℃。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1.3.4产物中1,3-DAG的HPLC-MS-MRM检测产物中1,3-ARA-DAG的HPL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SIL(5μm,2.0mm×250mm);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80∶20∶1,(V/V/V);流速:0.5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总时间:20min。检测器MS的条件为APCI模式:正离子;CUR:137.9kPa;CAD:medium;NC:27.38kPa;温度(TEM):450℃;扫描模式:MRM-EPI;扫描速度:1000u/s;离子源气体1(ionsourcegas1,GS1)∶344.75kPa;辅助加热(interfaceheater,ihe):开;DP:80V;CE:35V和55V;碰撞电压摆幅(collisionenergyspread,CES):5V;碰撞室输出电压(collisioncellexitprotential,CXP)17V;质量范围:500~1000m/z。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产物中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1.3.5数据分析本实验采用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用Origin作图工具,对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尿素包埋法纯化微生物油脂中的ARA

尿素包埋法作为一种普遍的富集LC-PUFAs的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21]。本实验中,当尿素∶混合脂肪酸∶甲醇比为2g∶1g∶20mL,结晶温度为-20℃时,经GC检测分析后,ARA的相对百分含量由原来的43%(如图1中A)提高到83%,且回收率为54.35%。力为25psi,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1∶3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210℃保持7min,以20℃/min升温至230℃并保持5min,总分析时间为12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60℃和280℃。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1.3.4产物中1,3-DAG的HPLC-MS-MRM检测产物中1,3-ARA-DAG的HPL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SIL(5μm,2.0mm×250mm);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80∶20∶1,(V/V/V);流速:0.5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总时间:20min。检测器MS的条件为APCI模式:正离子;CUR:137.9kPa;CAD:medium;NC:27.38kPa;温度(TEM):450℃;扫描模式:MRM-EPI;扫描速度:1000u/s;离子源气体1(ionsourcegas1,GS1)∶344.75kPa;辅助加热(interfaceheater,ihe):开;DP:80V;CE:35V和55V;碰撞电压摆幅(collisionenergyspread,CES):5V;碰撞室输出电压(collisioncellexitprotential,CXP)17V;质量范围:500~1000m/z。

2.2产物中1,3-DAG的HPLC-MS-MRM检测

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反应的产物中有TAG、1,2-DAG、1,3-DAG、1(2)-MAG和未反应的脂肪酸及甘油。本实验就产物中主要的产物TAG、1,2-DAG、1,3-DAG进行定量检测,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最终确定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80∶20∶1,(V/V/V);流速:0.5mL/min;进样量:10μL;总时间:20min时,分离效果较好。

2.3脂肪酶催化合成

1,3-DAG的单因素实验2.3.1反应时间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本实验在甘油与ARA摩尔比为1∶2,脂肪酶添加量为5%(以底物总质量计),反应温度为50℃的条件下,定期取样分析产物中1,3-DAG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底物中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2h时,达到最大值68.9%;2h后,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明显下降,到10h时降为16.1%并趋于稳定。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1,3-DAG发生了酰基转移,进而转化为1,2-DAG或者TAG,从而使反应产物中1,3-DAG的含量降低。因此,2h为最佳的反应时间。2.3.2反应温度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本实验在反应时间(2h)、脂肪酶添加量(5%)和底物摩尔比(甘油/ARA=1∶2)一定的条件下来优化温度对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由图4可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50℃时达到最大,为68.3%。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其含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促使脂肪酶的活力逐渐提高,而且温度升高有利于底物混合均匀,降低反应体系的黏度,从而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然而,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酰基转移率也相应的增加,从而使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降低;此外,长时间的高温反应环境条件会造成部分酶活力丧失,甚至会造成ARA发生氧化,均可能导致1,3-DAG相对百分含量的降低。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50℃作为反应温度较佳。2.3.3不同底物摩尔比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在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及脂肪酶添加量为5%的条件下,考察不同底物摩尔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由图5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体系中ARA含量的增加,产物中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增加,并在甘油/ARA为1∶2时,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达72.1%。然而随着ARA的继续增加,产物中1,3-DAG的量开始降低,这可能是过量的ARA与产物中的1,3-DAG进一步发生反应生成了TAG。因此综合考虑,反应体系中底物摩尔比甘油/ARA采用1∶2为宜。2.3.4脂肪酶添加量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在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50℃和底物摩尔比(甘油/ARA)为1∶2的条件下,设计实验考察脂肪酶添加量对产物中1,3-DAG的影响。如图6所示,脂肪酶的添加量对反应有显著影响。脂肪酶添加量在1%~5%的范围内,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随着脂肪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酶添加量为5%时,1,3-DAG相对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82.8%;当继续增加酶量到10%时,1,3-DAG的含量有所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底物已经被脂肪酶分子所饱和,且随着脂肪酶添加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发生酰基转移的几率,将1,3-DAG转化为1,2-DAG或者TAG。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最佳的脂肪酶添加量为5%。

2.4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分析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温度(X1)、时间(X2)、酶加量(X3)及底物摩尔比(X4)为自变量,以产物中1,3-DAG相对百分含量(以峰面积表示)Y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对所获得的单因素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以Box-Benheken实验设计获得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SAS9.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1,3-DAG含量的动态参数方程如下:Y=152300+20562.58X1+36337.5X2+47125X3+1780.25X4-20213.37X1X1+1502.25X1X2+12545X1X3-12985X1X4-38758.75X2X2+10302.5X2X3+12946.75X2X4-30572.5X3X3+15107.5X3X4-20180.37X4X4。从回归方程模型系数的方差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模型P=0.0063<0.01,说明回归模型方程极显著。模型的R2值为0.8407,表明优化好的参数值有大约84.07%来源于回归方程模型,同时模型的失拟项P=0.544869>0.05,符合失拟项不显著的要求。这表明此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预测最优化条件。且根据方差分析可知,各因子对1,3-DAG的影响主次关系为X3>X2>X1>X4,即酶添加量最大,其次为时间、温度,底物摩尔比最小。2.4.2响应面优化及模型验证为了更直观地显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的结果进行规范分析,考察SAS9.0所拟合的响应曲面形状,获得响应面立体图及对应的等高线图,如图7所示,模型具有稳定点,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较明显。经拟合分析后,得出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稳定值及最优条件,最佳工艺参数为:X1(温度)57℃,X2(时间)2.7h,X3(酶量)7.9%,X4(摩尔比)2.5∶1。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验证实验,1,3-DAG的实际平均峰面积为9.8×104,与理论值(1.0×105)非常接近,说明该预测模型是可靠的;并且,此时1,3-DAG在整个DAG和TAG混合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为73.5%,且1,3-ARA-DAG含量为38.1%。

3结论

篇8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

篇9

1 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意义

1.1 有效节省资源

就传统的卫生档案管理而言,往往采用的是保存纸质材料的方式,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需要把这些纸质档案信息进行归类、装订、装盒等,这些复杂的工序不仅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而且在一段时间之后档案资料就会积累到较大的数量,在存储过程当中更是需要极大的空间,后期管理特别是信息的调用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信息化从纸质管理变成电子管理,无论是录入还是管理保存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节约存储空间的同时,极大节省了资源,让档案调用更加方便[1]。

1.2 提高工作效率

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以往会选用手动归档的方法,而在这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需要在其中投入较多的管理资金,特别是在手动归档当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工作效率明显较低。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卫生档案的信息数据逐步增多,如果仍然选用手动归零和管理的方法难度会越来越大,而且在这其中如果出现错误的话,会出现难以,会出现难以。在信息化的卫生档案管理当中,则能够确保工作效率,而且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会极大降低,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1.3 优化医疗资源

在面对突发性医疗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中,卫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显得更加的关键。这些危害深远的医疗事件有着突发性的特点,而且一旦发生会以迅猛的速度迅速扩展,如果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话,数据的处理以及准确性都不能够得到保障,很容易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在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之后,可以让相关部门及时迅速的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研究机构也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来总结疾病规律,并且提出控制和解决办法,使得医疗资源得以优化和有效利用。

1.4 促进整合共享

社会在向前推进,科技而是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那么信息量也在逐步扩大,无论是哪一个部门都无法把全部信息进行有效收集管理和应用,那么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有效构建信息化的卫生档案管理系统,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以及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档案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凸显出信息管理的整体性优势。除此以外,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让我国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有力举措,有效推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

2 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策略

2.1 加强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卫生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在先进技术的推广实施当中不单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知识,更为主要的是要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并且能够把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够让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得以实现,档案管理的质量才可以得到切实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卫生档案的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培训,强调档案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先进以及完善卫生档案的管理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对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熟练应用。由此可见,人才建设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以及关键资源。因此,要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得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得到综合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外部人才的引进,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充实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队伍当中,为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注入活力。

2.2 加大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投入

如果说人才建设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实施的软件的话,那么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则是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所以需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完善卫生档案管理的硬件系统,更好的是用信息化的背景。基础设施是卫生档案信息化的保障以及基础,但是当前档案基础设施落后和不完善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基层机构设施更是缺乏,与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此,卫生单位必须要对基础设施建设提起较高的重视程度,并且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切实能力来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果单位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结合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来开发研究专门的管理软件,优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技术,使得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逐步走向正轨[3]。

2.3 构建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就目前而言,有关于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和规定还有待健全,这使得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得不到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作为支持与保障。另外,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推进当中,会涉及多个环节以及部门,要想让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转,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規范性的管理体系来发挥约束作用。因此,构建标准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各方的责任,使得各个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可以做到各司其职,把每一个管理环节紧紧联系起来。另外,为了满足信息检索交换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需要构建有着很强兼容性和通用性的信息交换以及存储的标准,并将其在制度当中进行体现,提高管理系统的规范性和完整。

2.4 推进实现卫生档案信息电子网络化

电子网络化建设是卫生档案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信息化背景下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整合和共享的关键所在。在卫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加强对现代设备的应用,提高纸质资料到数字化的转变速度,做好电子文件的整理以及全方位的管理。取得信息化但管理的各项工作可以联系成一个网络,通过发挥计算机的优势来构建完善的数据库,让档案信息的共享以及整合得以充分的实现。卫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那么在档案信息电子网络化实现之后信息的咨询、查询、检索、应用等都可以赞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当中得以解决和高效的处理,档案服务的整体质量也可以得到提升[4]。

篇10

1,学位论文封面

2,英文题目与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3,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

4,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5,目录;

6,正文;

7,参考文献.

二,学位论文规范格式

1,学位论文统一以A4纸页面排版装订.

2,学位论文封面请用学校规定的格式,纸张用120克白色铜版纸.

3,标题用粗黑体字:一级标题三号;二级标题小三号;三级标题四号.

4,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1.5倍行间距.

5,标题序号标号:

一级标号:1 2 3……

二级标号:1.1 1.2 1.3……

三级标号:1.1.1 1.1.2 1.1.3……

6,图表标号:

图1.1 图1.2 图2.1 图2.2……(标在图下方)

表1.1 图1.2 表2.1 表2.2……(标在表上方)

7,论文页面上应有页眉和页脚.页眉的左上角为"浙江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右上角为学位论文题目;页脚为居中以阿拉伯数字标示的页码.页码自正文第一页起至参考文献目录结束止.

8,引用的参考文献统一列示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的排序可按作者姓名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排列,正文应以小括号注明作者姓名和文献发表时间.

参考文献列示格式:

书籍格式:[编号]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期刊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