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6 20:1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二辅导员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存在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考评制度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缺乏科学认识、对考核缺乏系统的规划、考核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高校应使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对辅导员的基础工作进行定性评价,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过程,运用好考核结果,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360度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责任轻权利的考核方式在一切围绕着绩效考核开展工作的环境下,考核部门主要以此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强调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担当的责任。这样严格的管理引发了管理者与基层辅导员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管理的基础,无法给辅导员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
2.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在一般的量化考核中,规定的量化可比性指标只能是数量上的考察,而无法做到质量上的考察。目前,多数高校在辅导员考核时往往先下发通知,提供考核表格或者考核佐证,而辅导员往往就简单地认为这种绩效考核是填些表格和数值。双方也常常觉得考核只是工作任务,这样就会导致多数考核缺乏事后的总结,只关注考核结果,不注重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的运用。
3.重管理轻引导的考核方式绩效考核体系包含着体现辅导员工作的可以量化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辅导员有时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得到好的分数、拿到优秀,工作的开展围绕考核指标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引导辅导员只去管那些需要考察的显性工作,而对于考核中不涉及的隐性工作就不去做或很少去做,或者是疲于应付繁杂的显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更多隐性的但是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4.重视全面忽视重点的方式现在的辅导员考核中普遍存在着过分追求全面指标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部分指标被舍弃或者权重被降低,而这些被舍弃的或者被降低权重的指标可能恰好是关键绩效点。事实上,辅导员的工作中充满了诸多职责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而且缺乏考核的必要依据和标准,无法考察出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
5.重短期轻长期的考核方式有些高校过度重视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量化标准,一味地强调量化的作用,而能量化的指标往往是可视的、显性的,辅导员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样的考核内容中,围绕指标开展工作,力求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断地为达到这样的效果而沾沾自喜,不愿意也没有时间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6.重共性核标准的考核模式辅导员在年龄、性别、性格、学识、阅历等方面均有不同,也有面对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人数的工作量的不同。现在的量化管理考核工作在辅导员这些工作量的差别上,没有考虑到或者很难得到体现,势必会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另外,统一的量化标准评价在实际操作上是非常容易且可行的,但是忽视了辅导员的个性化工作,他们的创新工作得不到展现以及组织的认可,使得辅导员被动地接受工作,辅导员开拓创新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压抑。
二、改进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主要策略
1.使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对辅导员的基础工作进行定性评价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应具体实行“一看三听”的多维评价机制,即每月查看辅导员的《工作记录本》(包含学期工作计划、每周工作计划、学期工作总结、每周工作总结、听课记录表、宿舍检查详细单、谈心谈话记录表、联系家长记录表、班会记录表、班委会记录本、填写好学生生涯规划手册等内容),了解其工作状态。同时,定期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向学生、教师代表以及院系领导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考核实行学生代表测评、同事测评、考核领导小组测评、自我评价的全面考核办法。学生代表由考核小组抽取,主要从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产生,要求普通学生代表和学生干部代表各占一半;同事测评则要召开本系全体辅导员会议,在评议会议上,辅导员首先进行学期工作述职,再由同事填写测评表对其工作进行评议;由系主管学生工作书记、副主任、系主任及各教研室主任组成考核领导小组进行测评的是考核领导小组测评。各考核主体围绕辅导员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四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也可以通过问卷评议的方式,通过学生评议、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职能部门评议和领导评议进行综合评价,考察辅导员是否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是否努力钻研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提高工作水平。对辅导员工作的定性考核,为辅导员工作更加细致地开展进行了指引,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加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辅导、心理咨询辅导、生涯指导、学术科研指导、班级的管理与学生干部的培养等方面,进而达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对辅导员工作实绩进行定量评价工作实绩考核主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即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主要采取定量的办法进行。建立辅导员岗位说明书,围绕岗位说明书内容逐一细化成若干项目与考核指标,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工作的不同特点,细化指标考核。比如,大一辅导员工作侧重于新生的入学教育、大学适应性引导与班集体建设,通过这些工作为大一学生奠定四年的牢固性基础;大二辅导员工作围绕着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狠下功夫,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大二学生在经历大一严格的管理后而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大三辅导员工作侧重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考虑就业的方向以及对考研学生的动员与管理;大四辅导员工作侧重于研究生报考和复习指导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等。
3.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过程要做好考核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工作量的统计分析、考核前培训、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并提出建议、学生处及时统计相关意见。学生处根据学期工作目标、计划制定指标体系,并在学生处、辅导员双方讨论、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证并最终确定。实施绩效考核,辅导员要提交本学期的工作详细记录本,由党总支书记组织成立系辅导员考核小组,对辅导员进行上级、同事、学生、自我的测评工作。学生处对辅导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系提交的基础工作考核情况进行成绩汇总,对结果进行公示;学生处将考核结果形成分析报告反馈给各系,由各系党总支书记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一周内与辅导员进行反馈面谈。学生处在年底时综合两个学期的考核情况,召开学校辅导员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优秀辅导员做工作经验交流。学生处将考核结果汇总人事处登记备案,作为今后辅导员晋升、薪酬管理等人事决策的依据。
4.充分运用好考核结果学校依据考核结果,把辅导员定格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对于“优秀”的辅导员要进行年度表彰,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良好”、“合格”的辅导员也要在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的工作目标,鼓励其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此外,要将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薪酬奖惩、资证培训结合起来,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结果运用才能使考核真正起到作用,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工作队伍的制度化、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汪强,汤苗苗.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5):93-95.
篇2
一、对学生的组织与过程管理
对学生的组织与过程管理贯穿于整个电子设计大赛的各个时期,它既包括对学生的选拔和专业集训,又包括对参赛学生的纪律和意志的培养与考察。这项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在大赛中取得的成绩的好坏。为有效地组织与管理学生,可从以下几个环节人手。
1.成立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为高效组织竞赛活动,在竞赛正式进行前至少一学期,应专门成立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不要太多,一般在10人以内。小组里应设组长1名,可由专管教学的副校长肩任;副组长2人,可由代表学校参赛的学院院长和校教务处处长共同肩任;小组成员5一7人,由与电子大赛的开展工作相关联单位的负责教师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大赛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具体包括:(l)培训计划和集训方案的制定淞)负责电子设计竞赛环境建设及资料收集;(s)负责竞赛联络与组织工作;(4)定期召开领导小组研讨会,交流电子设计竞赛指导经验。
2.加强宜传与学生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针对参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所掌握基本技能的实际情况,在宜传及动员学生时,应以大三学生为主力军,大二、大一学生中的佼佼者为后备军。因为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大二、大一学生相比较大三学生来说要弱些。所以,鼓励大三学生自己报名,要求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推荐大二、大一学生中的佼佼者,从而构成培训班。这样既满足电子设计大赛参赛学生具备扎实及宽广理论知识的基本要求,又起到“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延续锻炼学生的目的。在这种宜传和动员思路的依托下,充分发挥辅导员及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集中对大三学生进行关于电予设计大赛的广泛宣传及动员。领导小组开动员大会,让学生了解学校在前几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及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学校和学院各部门对这项活动的宣传和热情支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3.做好学生的集训工作,并选拔出优秀的参赛选手。将报名的学生和辅导员推荐来的低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组建成一个理论培训班,以参加专业的专题集训。由于正式参加竞赛的学生名额有限,因此须对培训班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考虑学生在接受培训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团队精神、意志品质、自学能力、专业知识的强弱和实际动手能力。最后留下的学生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应该具有严格的自律性、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应该具备较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当然,学生在报名前接受的是大众化的课堂学习和实验室里的实验课练习,没有进行专门的纪律性教育,所学专业知识面很窄很浅,而且由于实践环境也有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此外,因为没有系统的完成一个设计题目,所以不能在几个同学的协作下较好地完成论文写作、题目设计、实物制作和答辩这整个过程,而这些都是电子设计竞赛涉及到的必要内容。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根据培训的进程,将学生的筛选工作分为初选、复选和终选三个阶段。
(1)初选:专业理论知识专题讲座和基本计算机操作培训结束后,组织教师向领导小组系统汇报培训期间学生集训及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领导小组通过听取组织教师的汇报,再听取上课教师和培训学生代表双方对培训的心得意见,经充分讨论后,根据上课考勤、作业完成情况、专业基础知识及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训学生进行初选,最后留下三倍于正式参赛人数的学生继续接受基本技能培训。很显然,初选的原则主要看重学生的纪律性、专业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和意志品质。
(2)复选: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包括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EDA软件使用技巧,单片机系统设计,软件工程技术,HDL语言及编程,无线电技术,科技论文写作,以及相应的实验和设计),根据学生在培训中体现出来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及论文写作能力进行筛选,最后留下两倍于正式参赛学生人数的学生接受综合训练。
(3)终选:根据复选后的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为几个专业专题小组,由指导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单独完成一个设计题目,包括资料查找、设计方案的确定、电路设计、软件编写、硬件调试、论文写作及答辩。通过这次综合训练,系统地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软件编程及硬件制作与调试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而在筛选学生时,主要考查学生三方面的能力—科技论文写作、常用电子电路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与调试。首先留下那些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能力的学生,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只是具备其中某些方面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论文写得好,但是软硬件差,有的学生硬件制作与调试能力强,但在软件编程方面又有欠缺。而电子设计竞赛就需要参赛组具备上述三种能力,并不是一定要求参赛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具备上述三种能力,因而在筛选学生时,只要将只具备某项能力的学生有机搭配在一起,促使参赛小组共同具备上述三种能力就行了。所以,根据参赛组数,按照比每组参赛学生多一名学生的原则进行终选。然后将终选的学生再一次按照几个大的专业方向进行分组,每组配备两名指导教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一方面,预做一些常用的单元电路,如电源、放大器、机箱、软件开发平台等,为大赛作好一切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有针对地进行实战模拟训练,即在规定的三四天的时间里,全面系统地完成指定的设计题目。
在筛选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有所获。即使大部分学生最后没能人选参赛,但是他们通过培训,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欠缺,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延续培养。相比较而言,大二学生的专业知识比大三学生的差些,大一学生又比大二学生差些,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上述筛选原则,最后留下的学生中肯定没有低年级的学生了,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倘若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培养的断层。所以,在集训时,应有意识的对低年级学生加倍培养,以此缩短他们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筛选时有意留下其中的佼佼者,在参赛时,除了特别优秀的低年级学生直接作为选手参赛以外,其他的低年级学生被配备到各参赛小组作为辅助,让他们感受大赛的激烈气氛,为下届大赛的正式参赛作好准备。
4.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管理贯穿于整个大赛的赛前培训与选拔、赛中竞赛、赛后答辩的过程中,它同学生的组织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针对大赛的赛前、赛中和赛后这三个过程的不同,对学生的过程管理的侧重点及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同。(1)赛前培养与选拔时期。主要训练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学能力,对学生听专业讲座的课堂纪律和实践操作训练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行培养和管理,采用的方法除了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和实践规章并严格考核以外,重要的一条管理思路就是让学生自己管理及相互监督、提示和管理,比如在培训班里选出一名班长和一名副班长,由他们负责班里的日常事务并通知相关事宜,如擦黑板、考勤、收交作业、收集学生对听课的反馈意见、通知培训安排及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等。组织教师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作好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从而促使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2境赛正式进行时期。主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赛场规则,冷静、有条理地对题目进行分析与设计,这是对赛前学生纪律性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检验,当然对那些不遵守赛场纪律,不服从监考老师指令的学生要严格批评并坚决处理。因为赛场赛风直接代表了参赛单位即学校的名誉。(3赓后答辩时期。除了提前对学生进行答辩技巧的培训外,主要是在组织学生到答辩现场参加答辩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及其他日常管理,即在确定了论文答辩的学生和实践操作技巧答辩的学生后,加强同组三名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应变能力,但根本宗旨只有一条,这就是服从答辩教师及专家的指令,冷静、灵活地应对所发事情,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现学校的丰采。
二、对教师的组织与协调
初选的学生只是对部分专业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书本上的学习,在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上都欠缺很多;同时,在实践操作上也仅仅通过实验课和一些校内竞赛得到的锻炼,它所形成的实践能力远远达不到电子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因此,就需要有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对参赛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参赛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培养,就没有综合能力很强的参赛队伍,也就不可能在大赛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同理,仅仅有能力强的教师,而没有对这些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就是一盘散沙,也就不能发挥出这支教师队伍的巨大能量。如何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呢?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建立激励机制并付诸实施。学校应该专门制定对参与学生科技活动指导的教师进行激励的措施,比如对获取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奖的参赛小组的指导教师计算科研积分,并且这些经历及积分将作为职称评定及评优的重要项目。在学校激励措施的前提下,领导小组再结合实际制定一些奖励及处罚措施对教师加强组织与管理,比如对获取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奖的参赛小组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奖励,在当年评优及推优上享有优先权。这些激励机制的出台将极大地增强教师参与大赛的积极性,再通过有效的协调与组织管理,就能发挥出指导教师的巨大作用。在赛后,根据既定的奖励与处罚措施,对相关教师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奖励与处罚,既树立了学校及领导小组的良好形象,又激发了教师参与大赛指导的热情。
2、制定指导计划。在大赛总体培训计划的指引下,要求指导教师制定出自己的详实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的计划,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各阶段的具体实施过程和阶段性目标;二是培勺11所需经费的预算计划;三是所需环境的配备计划。
篇3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本科院校及中小学已蓬勃发展。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和谐视野中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提出几点思考。
一、影响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从总体现状上来看,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某些方面如课程建设、团体训练、咨询与治疗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都有一定的收获。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没有真正全面落实,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心育与德育二者结合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不甚明确且函待解决。心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德育改革的深化,在这一问题上的“等同论”、“冲击论”、“取消论”或“代替论”的观点逐渐被摒弃,人们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为德育提供新的途径,完善德育内容,改善德育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然而迄今为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如二者结合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仍然还是不甚明确且函待解决川。
在2006年度江苏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扬州大学陈家麟教授作了有关心育与德育关系的专题报告。陈教授指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时会寓意于同一件事情,但二者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lz]。①理论基础不同。②目标有区别。德育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沁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防治心理疾病,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③内容不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异常心理现象;④任务不同。德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完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促进人格健康、协调发展[3]。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以其不同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完善学生的身心素质,必然可以直接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代替德育,它仅仅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方面,思想教育具有方向性,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法制教育具有强制性,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其次、片面夸大心育的纯心理学技术应用问题剧裂与德育的关系。德育工作和心育工作都是指向人们的意识的,都是为了塑造个人的心灵。因此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地进行,对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造成的心理问题,不能奉行西方的“价值中立”的原则,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调整和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
人的心理是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离不开正确合理认知模式,而正确的认知模式来源于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在有效的德育影响下,形成的正确思想观念、道德判断,有助于对社会、对人之间的关系、对名利等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可以说是心育成功的基础。另外,心理障碍疾病也必然影响个体思想的正确发展,并体现为如何对待事业,前途,人际关系,社会与家庭等,对这些由“心病,’引起的思想表现,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须使用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才有针对性、实效性。例如一位家境不错的女孩,屡次偷东西,但所偷东西并不昂贵,而且并不刻意销脏或藏匿,以致于经常被抓住,多方教导无效。经心理医生帮助治疗后,改变了偷窃行为,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偷窃癖”。一个具有健康心态人格的大学生,必然有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纯技术心理教育”的错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能回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
2、对心理健康的意义认识模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投人不足。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衡量指标上也是有弹性的,很难以准确的数据作为标准,这就造成学校的精力和政策措施不到位,人为地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认为是针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与其他人无关,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仅仅设一个心理咨询室就算完成任务,缺乏对健康概念的完整的认识。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合格的人才不仅意味着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于“非智力因素”和“情商”的讨论,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人才有所作为的保障机制,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心理素质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所有学生,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掘利用生命潜能,防治疾病保障健康。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不强,队伍不够稳定。高职院心理辅导员基本不是专职,工作职责不明,每个人负责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别的任务,或者本身对此不感兴趣,是领导安排的额外任务,但没有额外计算的工作量或报酬,所以总体来说工作热情不高,感觉是临时做做,没有长期稳定的打算。另外,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专业与行为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起步较晚,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许多从业人员都是经过短暂的培训或未加培训,就匆忙上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不是心理咨询专业型的,尽管他们具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但从整体而言,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工作效果不是很明显。#p#分页标题#e#
其次、师资的数量问题导致教育对象普及面比较窄。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师资问题,事实上却只面对那些存在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基本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的时期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阶段,必然会遇到较大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由此,有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出现了神经症、抑都症、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专业兴趣不强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及职业迷茫、自我认识不足,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同质问题的团体辅导可以得到解决,但一个专题需要八到十次活动才能完成,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这项活动很难进一步开展。再次、教育硬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的统计软件、团体咨询和辅导室、教学设施与资料等,都不具备。
二、对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下一步思考
1、进一步推进学院二级管理的进程,划分院系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自工作的范围。由院心理中心负责人根据院校的师资,学生状况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细则,并定期检查。各系部根据院中心的计划结合各系实际制订相应的教育活动计划,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进一步强化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院级层面的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委员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帮助、指导各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宣传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测试出来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一类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及日常的心理咨询等。而系部主要工作应放在对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方面。包括素质拓展训练、朋辈心理辅导和有主题的团体训练,发动班主任、辅导员以班级、宿舍为单位,开展类似过去班会课但形式内容不同以往的活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观念上下工夫。同时在经费上给予保证,即有固定的经费开支,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办公条件配套设施,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举办的一些活动,给予行政上的和财务上的支持。
2、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吮自理一道德教育”模式。由于独生子女特有的教养方式和成长背景,这一代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发展上均不完善,加之自身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社会阅历的局限等,致使其思想状况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倾向,诸如自信心不足、就业焦虑、人际交往困扰、情感管理能力差、恋爱心理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自卑、孤独、嫉妒、闭锁等心理病症较为普遍。笔者认为,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是造成高等院校德育工作难度增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心理一道德教育”模式是做好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是把两者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提高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4j。在实际操作中,应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重视对个性心理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将有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可以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我们力图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以达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理想状态。
3、开设心理学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保证应有的课时。从全国各地高校取得的成功的经验来看,仅仅有心理咨询中心是不够的,涉及面较小,应该设立相应的课程,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整自己,促进人格完整。我们常州大学城各高职院已尝试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新生适应”,下学期“人际交往”,大二下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三个专题的心理学必选课程,每个专题八课时,全部结束,可获三个学分。
4、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心理访谈主要由中心的老师负责接待和处理,各班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中心制定和完善心理咨询各项规章制度和日程安排,;运用心理学和有关理论及技术,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提高应付挫折和各种不幸事件的能力,或是使其产生某种转变;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心理普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追踪,而一些特别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送专业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法;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72-03
[作者简介]施泽全(1970―),男,四川绵竹人,本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詹善兵(1969―),男,四川广安人,本科,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高职毕业生因其高技能、高素质而日益被社会认可。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这为高职高专类学校人才培养指定了明确的目标。
为此,高职教育通过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基本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高职学生在技能方面得到有效的培养,但围绕“高素质”内容,没有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保证。同时从用人单位反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敬业精神欠缺、自我意识过强、合作态度较差、团队意识淡薄、企业忠诚度低等诸多职业素质问题,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一、当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强调技术特性,忽视职业素质中其他特性,职业素质培养不全面
职业素质理论中,“职业”的特性包括了社会特性、经济特性、技术特性、差异特性、规范特性等多方面内容。[2]但纵观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重心均放在掌握职业技能方面,片面强调技术特性,对职业过程中需要的社会特性等其他方面培养不足。
现代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职业意识与能力。其中职业意识最基本的包括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包括了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内容。[3]各大学校也日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各种活动付诸实施。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并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学校不得不重新思考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是不是存在问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强制要求实训环节保证了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而职业素质却是通过讲座、活动、理论课程等非参与性的方式来实现,这便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培养的根本原因。
(二)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指导,造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巨大落差
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考核,均偏重于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注重教师的工程实施能力,从制度层面引导教师加强技术或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却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指导上还停留在共性层面,个性指导与系统化不足;同时在职业指导工作中,担任该项内容的教师多数还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参与程度较低,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忽略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降低职业素质的培养的有效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培训、磨炼、自我修养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劳动者身体、思想、美德、心态、文化、情操、技能、诚信和责任等方面状况的内在要素和品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4]从其概念来看,职业素质的获取,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通过培训达到目的。在学校教育环境下,通过开设思政课,建立学生会、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活动学生主要是被动参加,并未真正融入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取的仅仅是感性认识。而职业素质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实践过程”特点,即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体会,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步提高劳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四)现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局限性,导致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课程内的短期实践,也有时间较为集中的企业实践。学校的短期实践教学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对职业素质的培养益处不大。企业实践有助于职业素质培养,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均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实践过程,即实践者的身份仍然是“学生+职员”,从而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因学生是以实习者身份加入到企业中,企业对实习生的考核也与企业职员有显著差别。如此的差别造成学生自主投入到职业素质培养的积极性降低。
没有专门的课程保证,没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没有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的环境,造成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巨大落差。
二、引入模拟公司的原因及可行性分析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为适应当时德国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创立了“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育”又称实践导向教育,是指学生的“行为积极改变”为目标,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本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模拟职业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即“在行动中学”,本身是学习,同时也是在学做工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5]这种教学模式在财经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本身是个小社会,也有大量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技术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学校对计算机及网络、软件等技术和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以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为基础,以学校教师为依托,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到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建立模拟公司教学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三、建立模拟公司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实践
模拟公司教学法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即入校的三校生,或已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二学生),建立模拟公司,并在学校内部开展公司的业务活动。公司的管理、技术、运行和经济核算均由模拟公司自行负责,教师主要起引导、监督,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其基本过程如下:
(一)建立模拟公司
在教师的引导下,挑选部分组织能力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组成模拟公司的核心成员,并布置相应的任务,组建模拟公司。
在此阶段,学生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调查市场并提交公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经济分析报告;制定公司章程;建立公司的组织机构;演讲竞聘公司的主席团成员并推荐公司董事长;聘任各部门经理;招聘各部门员工;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最终,模拟公司成立,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公司组织架构
(二)模拟公司基本运作
模拟公司根据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分布,分别划定各自的业务范围,如技术一部主管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机房的网络及计算机的维护工作;技术二部主管学校其他教学部门专业机房的网络及计算机的维护等;市场部负责公司业务的推广,并约谈客户;财务部统一管理公司的财务,并核算公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所有员工均要求持证上岗(由模拟公司考核后颁发的工作证)。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挂牌并按照操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在有大型考试项目(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公司根据需求布置工作任务,安排不同的工作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负责划定范围内的设备的维护、软件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
模拟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以月度为单位,各部门需要向主席团做工作报告,总结上阶段的工作、讨论目前工作中的问题、提交下阶段的计划;以季度为单位,考核公司员工,并给出考核成绩;以年度为单位,董事长向全体员工汇报工作情况,并选出新的董事长。实施过程资料提交指导教师审阅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指导工作。
(三)模拟公司的激励措施
能被公司聘用,参与到公司的工作中,并在公司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获取知识,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工作一定时间、取得一定业绩的学生,公司颁发聘用证书以证明该学生的工作能力。实际上,该证书在学生求职过程中,被许多企业看重并发挥了与其他荣誉证书同等的作用。
同时联系教学管理部门,对参与到模拟公司工作并考核合格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定学生素质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此举一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到模拟公司,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因为学校对学分的要求而选修其他课程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公司的工作中。
由于学生实际参与了学校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学校本身也是受益单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理所应当。通过学生处的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勤工助学名额的分配,给予核心成员以勤工助学形式给予一定的报酬,激励学生积极工作,竞聘更高职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模拟公司对学生的培养效果
模拟公司运行两年以来,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在模拟公司锻炼过的学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要求推荐的学生必须有模拟公司的工作经历。总结起来,模拟公司对学生的培养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由于真正地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学生面对的均是实际的项目与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工作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学生自行寻找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公司的管理者、职员均是学生担任,各角色在学校而言是平等的,在公司内又有等级划分的。故管理者必须加强能力的培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能力以维护自己的管理地位,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职员必须学会服从公司的管理和制度,学会合作与团结,以公司的利益和大局为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领导艺术、社交能力和公关技巧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缩短了学生就业适应周期。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
学生参与了模拟公司的实际运行,有助于学生掌握市场调研方法,了解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组建过程,掌握一定的市场经营理念,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公司团体为载体的创业过程,获取一定的创业经验,培养了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等创业能力。
五、结语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公司的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充分体现了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践岗位和实践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同时,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公司运行中的问题,处理学校“实体”与公司的“模拟”之间的关系,对教师的个人能力也是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宋毛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3] 程森成.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