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0 13:4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药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年度目标
加工产值2.4亿元;中药材种植10.5万亩,总产2.31万吨,加工产值9.29亿元;水果总产4.5万吨,总收入1.15亿元。
(二)完成情况
种植中药材10.52万亩,预计总产3.18万吨、总收入5.0亿元、加工产值11.0亿元;水果9.3万亩,预计总产4.5万吨、总收入1.15亿元。棉花0.35万亩,
二、工作情况
(一)争创省现代农业产业(中药材)基地强县工作通过省上督查。围绕争创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目标,在等乡镇,培训指导现代农业中药材万亩示范区建设,对基地水网、路网、电网进行详细调研规划,编制出《县争取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命名工作方案》,以农业字()20号《县农业局关于解决争取省政府命名为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相关工作经费的请示》上报县政府;建成了—万亩丹参示范片,在、、、和五个中药材生产中心示范点,完善了水网、路网、田网建设,新建现代农业瓜蒌(中药材)万亩示范区,覆盖镇10个村,业主引领,订单生产,统一标准,规范栽植棚架瓜蒌1.01万亩,预计亩收入5000元,示范区总收入5050万元;带动全县规范种植药材10.52万亩(其中丹参、白芍8万亩);开展11个丹参资源圃、丹参选育圃、丹参重茬药效、肥料等试验工作,建设重茬药效示范区180亩;新植金银花1300亩、瓜蒌3000亩。现代农业产业(中药材)基地建设、强县创建工作得到了县委、人大、政协的认可和省、市农业厅局领导的肯定,编发简报2期。目前,乡的100亩丹参良繁基地以及镇的智能化温室大棚规划、丹参、瓜蒌基地建设和芍药谷的芍药新品种引进工作正抓紧进行,产业强县工作有序推进,已通过省农业、财政和发改委的联合督查,产业强县申报书已以江府发()91号,上报省农业厅、财政厅和发改委,等待省、市的农业、财政和发改委联合审核。
(二)争创全国食(药)用菌优秀基地县工作有序开展。围绕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建设,在等乡镇,培训指导现代农业食用菌万亩示范区建设,对基地水网、路网、电网进行调研规划,编制出《县现代农业产业万亩食用菌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以农业字()19号《县农业局关于解决年现代农业产业万亩食用菌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经费的请示》上报县政府;在、开展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标准示范园建设,在镇建设新品种展示区,引进金福菇、鲍鱼菇、海味菇等新品种,示范展示30万袋;建设的又一个现代农业万亩食用菌示范区已具雏形,示范区覆盖镇16个村、悦来镇4个村和镇4个村,种植毛木耳1.02亿袋,辐射带动周边生产食用菌1.13亿袋,总产(鲜)17.52万吨,预计收入2.45亿元,亩平收入24483元,示范区3.2万菌农人均食用菌收入达7656元,带动全县生产食用菌3.6亿袋(其中毛木耳1.8亿袋)预计总产(鲜)34万吨,编发简报1期。
(三)原产地证明商标的管理。我站配合工商局、中药材协会对“丹参”、“白芍”原产地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完成的《关于“丹参”、“白芍”原产地证明商标使用及管理的建议》已上报至县政府。
(四)编制项目材料。目前,已完成《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申报材料和《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申报书》的编制和上报工作,配合完成《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2008年绩效考评奖励项目申报材料》。
(五)积极投身“四个年”活动。全站职工认真学习“四个年”活动材料,并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自查自省,一一对照要求开展讨论。学习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六)探索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新路子。在镇村开展“水稻-西瓜-食用菌-蔬菜(或药材)”三年轮作循环发展模式,展示示范201.78亩,平均每亩总产超过7850公斤(其中稻谷550公斤、西瓜4000公斤、双孢蘑菇1800公斤、蔬菜或药材1500公斤),总收入高达29455元(其中:稻谷1375元、稻草100元、西瓜12000元、双孢蘑菇10080元、蔬菜或药材6000元),纯收入超过14000元。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作物连作造成的土传病菌传播,又充分利用了作物秸秆,同时对地力培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一种高产高效、循环发展的好路子。
三、工作效果
3月14日,省农业厅巡视员涂建华、市农业局局长雍兴文、总农经师等领导在视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时,对我们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4月27日、5月3-6日,县政协、县委、人大和市农业局、省农业厅先后分别视察了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肯定了我们的建设成绩,被市农业局评为先进单位,县食用菌协会被县委、政府评为优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繁殖及产业链培育研究》成果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9月12日,我县成功通过了省督查组会同市政府、农业局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的督查。
四、存在问题
由于没有经费,乡100亩丹参良繁基地以及镇的温室大棚建设和镇100亩食用菌标准园建设及镇的食用菌新品种展示工作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同时,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费今年断奶,加之木耳市场下挫,菌农生产积极性大挫,来年发展难度很大。
五、明年的工作计划
(一)特色产业目标
2013年,全县计划生产食用菌3.7亿袋,总产33万吨,总收入7亿元;中药材种植10.6万亩,总产量2.33万吨,总收入4.2亿元;水果总产4.9万吨,总收入1.3亿元。
(二)工作计划与重点
1、中药材
做好省现代农业产业(中药材)基地强县巩固工作,推进建设丹参、白芍、瓜蒌、金银花四个品种五个中心示范区建设;着力推进芍药谷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00亩;完成、、、石笋、和古店六个乡镇规范化种植示范片5000亩;建成1个万亩核心示范区、1500亩绿色防控区1个、芍药资源圃1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良种繁育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县首届芍药赏花节准备工作。
2、食用菌
重点围绕全国食(药)用菌优秀基地县建设开展工作,着力建设镇喜胜村无公害食用菌新品种中心展示片,生产展示姬松茸、金福菇、茶树菇等名特优新稀菌株15亩和食用菌标准化周年生产大棚10亩;做好千亿元万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与巩固工作;建设培植来金燕食品、同兴天然植物药业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健民菌业、食用菌研究所和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生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工艺)引进示范和良种繁育工作。
3、水果
继续重点围绕业主,开发形成一批时令名果,包括柚基地、通济“绿白”甜油桃基地、南华“欣旺”早熟梨出口基地、“天府鹰山”红杏基地、枇杷基地,建设观光水果基地,探索观光农业发展路子。研制早熟梨生产技术规程,加强柚母本园建设。
4、建设专合组织
继续建设特色产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和《特产》网站,强化规范管理,通过项目实现与省上抓的优势特色产业对接;加强营销推介、宣传交流,不断拓展特色产品市场,通过会员、社员引领,带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篇2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6讨论
6.1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篇3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落实《合作社法》,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规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发展目标:在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围绕“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技术标准化、经营合作化”的目标,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竞争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13年,力争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每个农业生产行政村,专业大户全部入社,农户干部入社率达到40%以上,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二、扶持范围、工作重点
扶持范围: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化程度较高,会员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经区委农工委、区财政局考核认定达到区级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工作重点:一是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依托经济林、黄烟、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五大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在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威信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是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做大龙头企业基地,引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围绕引导农村的能人、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三是结合实际开展多层次合作。根据农民需求和组建条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严格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社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置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同时,选择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示范,并予以重点扶持。五是积极引导协会向合作社转型。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扶持政策
自2009年起,根据扶持对象的实际情况,执行以下扶持政策:
1、当年交易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保持上年水平给予3000元奖励,同时对当年交易额较上年增长10%以上的另外给予5000元奖励。
2、合作社生产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的奖励30000元;省级的奖励20000元;市级的奖励10000元。对新建或扩大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或扩大标准畜200个以上,并与生产者签订购销合同和保护价,带动基地农户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的,给予基地建设补助资金20000元,其他产业视情况予以补助。
3、申请注册商标,每注册一个商标并由全体社员共同使用的补助2000元。
4、获得国家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每获得一个分别给予20000元、10000元奖励。同一产品同时获得多种质量认证的,按最高级别奖励,不重复奖励。
5、对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而发生的一年(含一年)以上新增银行贷款且累计贷款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给予贴息30000元;100—200万元的给予贴息20000元;50—100万元的给予贴息10000元,贴息期限为一年。
6、用专业合作社名称参加政府组织的展销会,且有固定展位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元。
7、当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的,分别奖励30000元、20000元、10000元。
以上扶持政策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川政发〔2006〕124号)相重复的,不再另行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明确责任,落实分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抓好宣传贯彻的组织工作。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
二是搞好指导服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重要日程。要明确部门和人员分工,建立指导和服务的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和责任制,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指导合作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篇4
全县新批外资企业4家,占县下达全年任务5家的80%,完成合同外资245万美元,占县下达任务1200万美元的20%,同比增长240%,分别是*县为民果蔬种植有限公司、*县永辉果蔬有限公司、*县凯华皮具制造有限公司、*县瑞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完成实际到资(可比口径)705万美元,占市下达任务1200万美元的59%,同比增长14%;完成实际到资(验资口径)70万美元,占县下达全年任务350万美元的20%,同比增长4%。出口创汇预计完成618万美元,占县下达全年任务1200万美元的51.5%,同比增长49%。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推进“以外引外、以商引商”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鼓励百事达变性淀粉、南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馨香料公司等一批重点外资项目增资扩股、境外上市。今年我县利用外资方式的思路重点放在企业并购、增资和上市工作上,如5月份在香港招商会上就成功签约了百事达变性淀粉增资扩股项目,新上PEP瓶装饮料生产线,利用外资450万美元。
(二)发挥侨乡优势,做到港澳侨台一起上。一是打好我县旅欧牌,积极开展“回归工程”,积极引导*籍旅欧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置业、兴业。二是充分发挥地理气候优势,拓展闽台经贸合作平台,认真借助省里建设海西的有利时机,重点推进闽台农业产业的融合,以引进嘉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为起点,发挥生态优势,多引进台资,打好台牌。三是做好我县赴港澳招商洽谈项目的跟进工作,重点与香港福清商会、澳门福清商会认真做好沟通与对接,促使一批项目落地,本月底澳门福清商会会长将带领第一批考察团到我县实地考察项目。
(三)积极落实专场招商工作。今年来,我局认真牵头组织好5月份赴港招商工作,积极组织小分队先期洽谈,在港澳招商期间以打通人脉、充分认识、广泛结交的原则,充分利用乡情、友情,积极接洽客商,推介、洽谈项目。在港澳期间与商协会、集团及重要客商如福清香港商会、澳门福清联谊会、香港中联办等进行了广泛的洽谈,结识了一批新客商、洽谈了新项目,招商会上我县共签约外资合同项目5项,总投资43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00万美元,占市下达任务的700万美元的343%;意向(协议)项目3项,利用外资1800万美元,占市下达任务1000万美元的180%。以上签约的项目下一步我局要积极跟踪,定时通报。
(四)大力做好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局上下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意识,资源不足服务补。在日常服务工作中,我局千方百计做好项目业主的前期咨询、企业名称核准、环保立项、可行性研究立项、合同和章程的审批、营业执照办理、项目增资报批材料等一系列无偿、优质、配套服务,直至企业投产。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与客商加深了解,广交朋友,形成了“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的共识,营造了“亲商、重商、扶商、富商”的优良环境,同时大力宣传和引导客商利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并在实际运作中,我局简化审批程序,只要外商提供材料基本齐全,当天即可给予批复。上半年即为瑞泰生态养殖、中药材种植、余热发电项目、鸿晟丰牧业修改章程等项目提供服务,为外商提供便利服务,受到好评。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鉴于上半年外经贸运行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为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外经贸政策的发展趋势,要认真加以研究,要趋利避害,力争外经贸工作有新的进展。具体措施有:
(一)改变招商方式。一是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方式,在当前我国利用外资形势不利的大政策下,要多鼓励县内原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境外上市。二是合力要形成。一些有条件能批办成外资的项目,应创造条件使之成功批办成独资项目或合资项目,只有这样在利用外资方面才有新的突破。三是下半年在做好今年“9.8”投洽会的筹备工作同时,重点对去年“9.8”以来签约的外资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项目的履约率。经过努力,下半年可望批办的项目有:1、由香港海华公司与我县合资建设的中药材种植项目,首期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资30万美元拟在近期批办;2、由台湾客商韩耀俊先生投资建设的嘉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0万美元,利用外资100万美元,拟在第三季度批办;3、余热发电项目力争在第三季度批办;4、南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利用外资580万美元,拟争取在第四季度批办;5、瓶装PEP葛根饮料生产项目拟在下半年批办。
篇5
一、总体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关于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总结
1.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xxxx年,多次协调x市科技局、x市生产力促进中心、x市科技情报所等上级部门,通过网络及现场的方式,为我市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统计政策讲解等培训,全年培训企业数达xxx多家,培训人数达到xxx余人。xxxx年,我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xx家,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xx家,增长比例达到了xx.x%,已超额完成全年度xx家的工作目标。
2.以科技创新平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研发及成果转化工作。xxxx年我市新增x市级技术中心x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x个。省、x市级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已达到xx个,吸引了近千名科技人员,以技术创新项目为载体,提升产品质量,攻克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助力产业技术升级。
3.落实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及时了解各级科技扶持政策,第一时间通知企业并组织企业申报。x—xx月共取得省、x市级科技项目资金xxx.xx万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一是鼓励开展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争取到省、x市级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资金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资金xxx万元,实施“新型中药直服饮片的产业化开发”等各类科技项目xx项,同时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x.x亿元。二是支持科技研发投入。按x市要求对企业研发准备金奖补申报资料进行联评联审,为我市企业争取研发补助资金xxx.xx万元。三是开展科技金融工作。帮助科技型企业争取科技创新融资xxxx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xx%。向x市争取科技企业融资利息、担保费及保险补贴共计xx.xx万元。
(二)支持创新创业,新经济工作出成果
1.强化专项资金支持。制定并印发《关于做好xxxx年创新创业活动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本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智能制造、绿色食品、区块链、xG、智慧旅游大健康软件、新旅游等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新场景新产品推广等新经济领域创新创业活动。
2.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主办网上云双创疯投会x场,关注人数达xx万人次。改版x新经济公众号,原创文章xx余篇,其中“新经济助力x诠释公园城市乡镇表达”一文被x市委办公厅采用。
(三)创新科普宣传形式,丰富科普宣传内容
成功举办xx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经过精心筹备,x月xx日,在x外国语实验学校隆重举行了xxxx年x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暨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设计大赛RA极限冰壶挑战赛西南片区选拔赛启动仪式。副市长x出席活动并致辞,x省科协副主席x、x市科协副主席x出席启动仪式。活动举行的较为圆满成功,新华网、中国科协网站等进行了报道。同时组织全市科普基地开展了xx多场系列科普活动。网上参与人数达xx万人次以上,点赞人数达xx万多人次。活动受到x市科协领导充分肯定,目前正在进行中国科协表彰申报工作。
(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助推经济发展
1.创新服务,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大力推动企业试点示范工作,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热情,提高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有效专利拥有量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xxxx年以来共申请专利xxx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xxx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x.x件,xxxx年至今全市新增注册商标xxxx件,累计有效注册量达xxxxx件。继续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对发明专利的引导作用,xxxx年至今共兑现拨付专利及项目资助x.xx万元。
2.突出主体,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加强企业试点示范工作指导,深入企业指导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培育xxx等x家企业x市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加强企业管理规范工作指导,指导华宏生物、创奇汽车x家企业通过贯彻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xxxxx-xxxx)认证,培育了xxx特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xxx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x康能电气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企业。
二、工作创新及取得的成效
(一)x科技云服务平台推广工作取得成效。
截至xxxx年xx月xx日xx时,我市“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数为xxxxx,在x市排名第x位,在全省排名第x位;开设科创工作室xxx个,在x市排名第x位,在全省排名第xx位;注册科普工作者xxxx人,在x市排名第x位,在全省排名第xx位。推广工作在x地区处于上游位置。
(二)载体建设及新场景新产品开发得到上级肯定。
位于我市青城山镇的x东软学院被国家科技部评为xxxx年众创空间,是x市仅有的x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之一,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清华电商共建新业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产学研平台、x东软大学生创业项目怡水空间洪水系统解决方案分别被纳入x高品质科创空间新场景、新产品。
三、xxxx年工作计划
(一)融入x区块链产业体系。
推广万向区块链创新模式,x万向区块链项目纳入x市xxxx年创交会合作单位,以万向区块链为平台融入x市区块链产业体系,积极促进全球区块链创新创业企业落户x,同时,争取建立区块链产业基金,吸引创投机构入驻x。
(二)争取机制创新试点示范。
三步走创新新经济场景申报体系:第一步,将城市机会清单落地和实效性纳入对各单位目标绩效考核。第二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发“x城市机会清单厅小程序”供需对接平台。第三步,通过清单收集——场景初选—走访调研—厅—本级初审—报送上级部门复审流程,甄别有显示度新场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争取成为新经济场景机制创新试点。
(三)出台新经济发展政策。
xxxx年,拟结合一二三产业中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发展情况,出台梯度培育新经济企业、产业电商“双推”扶持,支持新经济应用场景建设等专项政策,并根据新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活动方案,培育x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绿色经济新增长点。
(四)推进实施x市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
以x猕猴桃的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标准规范、区域品牌提升等方式,促进地理标志品牌的运用,提升地标产品的运营,推广能力和文化属性,运用媒体宣传、文旅融合等手段,打造以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根据《关于改革和加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国药监人[2003]97号)要求,我局对《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国药管人[2000]334号)进行了重新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0年8月印发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国药管人[2000]334号)同时废止。
附件:1.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必修、选修内容管理细则(略)
2.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分授予细则(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三年十一月三日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人事部和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发的《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按照国家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使执业药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病患者和消费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第三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对象是针对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药师资格证书》(以下简称《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内容主要包括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药学、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分为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类。
第四条接受继续教育是执业药师的义务和权利。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每年须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学分。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鼓励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
第五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现有药学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执业药师提供更多的选择范围和便利条件。
执业药师施教机构(以下简称施教机构)应遵循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围绕提高执业药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适应药学服务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继续教育,倡导开展网络教育。
执业药师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主选择继续教育内容、形式和地点。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
第六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制定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政策和管理办法;
(二)审定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大纲和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推荐培训教材;
(三)负责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和师资的业务培训,组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国际和国内学术研究与交流;
(四)指导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负责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二)制定本辖区施教机构资格认定管理细则,负责施教机构的资质认定,并将认定的施教机构名单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三)指导和检查本辖区施教机构实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并负责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估;
(四)确定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选修内容遴选确认单位,并监督其工作;
(五)制定本辖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自修内容学分登记管理办法;
(六)及时报送本辖区制定的有关管理办法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第八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实施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技术业务工作。
第九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中国执业药师协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拟订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大纲;
(二)组织专家按大纲要求评估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根据需要编写有关培训教材;
(三)遴选、确认和公布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年度必修内容和面向全国的选修内容;
(四)利用有效、经济、方便的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实施部分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必修、选修内容;
(五)承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交办的其他工作,报送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情况。
第十条凡是从事药学教育五年以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能授予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等院校,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具备规定的施教机构基本条件的,可以实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必修、选修内容培训。
第三章内容与形式
第十一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执业药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执业药师提供高质量药学服务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条必修内容是按照《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执业药师必须进行更新、补充的继续教育内容。
第十三条选修内容是按照《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执业药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更新、补充的继续教育内容。
第十四条自修内容是按照《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执业药师根据需要在必修、选修内容之外自行选定的与执业活动相关的继续教育内容。
自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参加研讨会、学术会,阅读专业期刊,培训,学历教育,讲学,自学,研究性工作计划、报告或总结,调研或考察报告等。
第十五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根据实际灵活多样,可采取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短期培训、学术会议、函授、刊授、广播、视像媒体技术、业余学习等多种形式。
第十六条面向全国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选修内容的申请、遴选、确认及管理见附件1。
第四章学分管理
第十七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学分制。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每年参加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获取的学分不得少于15学分,注册期3年内累计不得少于45学分。其中必修和选修内容每年不得少于10学分,自修内容学习可累计获取学分。学分授予细则见附件2。
第十八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行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继续教育内容、分类、形式、学分、考核结果、日期、施教机构等。《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制,由执业药师本人保存。
第十九条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学习并经考核合格后,由施教机构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确认与登记盖章。
第二十条采取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形式实施必修、选修内容,并经考核合格的,由施教机构出具《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分证明》(见附表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凭此证明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进行学分登记,并将登记过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分证明》收回。
第二十一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自修内容学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事教育部门或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委托的机构确认,并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进行学分登记。
第二十二条执业药师参加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及自修内容获取的学分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上进行登记后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第二十三条《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是执业药师再次注册的必备证件。注册机构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登记证书》为依据,考查执业药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施教机构收取学习费用必须合理,应减轻执业药师的经济负担,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即取消施教机构资格。
第二十五条执业单位应为执业药师提供学习经费、时间和其他必要条件。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应从本人工作单位职工教育经费中报销。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从业药师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组织实施。
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21-02
艾滋病又称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让人谈“艾”色变的难治之症。由于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预防干预的方式特殊,治疗的科学技术手段有待突破,所以它的防控形势十分复杂、严峻,感染的范围也从吸毒、、、非法卖血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对抗艾滋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但在我国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怎么才能使自己避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无疑是更加加剧了在我国的传播,而宣传教育则是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好方法。笔者就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控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探讨。
1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艾滋病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为传入期(1985至1988年),患者主要为外国人或海外归国人员;第2阶段为扩散期(1989至1994年),艾滋病从7个省扩散到21个省,主要以吸毒人群为主;第3阶段为增长期(1995至2000);第4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1]。根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1.6万余例,累计死亡为12.4万余例[2]。虽然2005年后,经过公安部门对贩毒、吸毒活动的严厉打击,艾滋病由吸毒途径传播的趋势逐渐下降,然而性传播成为了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增加[3]。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2005年到2010年,60岁以上男性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数量明显上升,2005年,60岁以上男性新发病人只占5.4%,到2010年达到11%[4]。由此可见,我国的艾滋病防控工作不容乐观,“防艾”形势仍十分严峻。
2 我国艾滋病防控策略及存在问题及困难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借鉴国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基本策略。为适应艾滋病流行形势的变化,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针对不同时期及时制定、调整和完善了相关政策。例如: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2003年12月,国务院宣布了防治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2004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通知》,明确提出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城镇医保及新农合报销目录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2006年1月,国务院颁发《艾滋病防治条例》,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法律;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策略对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并受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艾滋病协会联合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的表彰[5]。但我国艾滋病的流行仍在快速的增长,其原因是我国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放在了查找新发感染者和病人及其治疗上,而没有考虑我国的教育水平低下,人口众多和资金不足等实际情况。预防是防治艾滋病最为重要的手段,在我国的艾滋病防控中最缺乏的就是预防。主要表现在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防治知识普及力度不够,一般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
我国近年来的艾滋病呈快速上升趋势,而性传播已成为了主要的传播方式。据中国国家卫生和计生委透露的信息,2013年1-9月,全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是7万人,其中90%的人来自性传播途径,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的感染率也在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13年,我国感染艾滋病人数约为74万人,而全国累计报告数为41.6万例,意味着还有将近32万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或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他们的高危行为,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仍不做任何保护措施的话,作为传染源的他们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为我们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我国有80%左右的三农人口,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是艾滋病易感人群中的一大群体,我们虽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流动人口基数大和边远山区的人群文化程度低下,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防治艾滋病知识及国家政策的普及。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广泛、长期地开展艾滋病知识宣教活动,使一般人群都了解艾滋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如何防治艾滋病,自觉的抵制不良的高危行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3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3.1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第1例艾滋病病人在美国被发现之后,30多年来有百万人被它夺取了宝贵的生命。十几年来的艾滋病的种种研究和实验的结果证明,人类现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还不足以征服艾滋病[6]。在目前尚未出现艾滋病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手段。目前国际上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性教育和干预[7]。实践证明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首先是认识上的改变,而认识上的改变就必须依靠宣传教育。有人对广西靖西县的一般人群进行了艾滋病知晓率调查,一般人群的总知晓率仅为47.30%[8];而江苏泰州市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知晓率也只是69.8%[9],均未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要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艾滋病知晓率达85%、80%以上”,因此进行大规模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3.2 只有健康教育才能减少由艾滋病引起的恐慌、耻辱和歧视
造成恐慌和歧视的原因是多种的,而对疾病缺乏了解,有关艾滋病传播的种种传说、谣言、偏见及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等都是宣传教育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在外吃饭,尤其是烧烤、凉菜等或吃了滴有艾滋病人血的食物都可以得艾滋病!这样的信息在手机和网络中传播,有人深信不疑,心惊胆战;有人虽不信但心里难免有些顾虑[10]。这类似的事情在我们并不少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仍旧是对艾滋病的知识了解少所导致。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分为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有的学者也成为外在歧视和内在歧视。外在歧视就是指社会各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11],虽然目前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逐渐呈现支持大于歧视的状态[12],但现有法律中仍存在一些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规定[13],如:《公务员法》虽取消了艾滋病人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规定,但是身体健康的要求仍间接的将他们拒之门外。内在歧视指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因疾病原因产生自我排斥及边缘化,以及强制自我的异常心理及行为,它往往是艾滋病患者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4]。尽管艾滋病流行已经造成灾难性影响,但由于耻辱和歧视,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染状况,对艾滋病问题仍然沉默,对应行动依旧缓慢。这就急需加强对一般人群的艾滋病宣传和教育[15]。
3.3 如何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提高认识,思想上加以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充分认识到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加强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用精确的数据和详细的图片资料,从艾滋病的危害、流行状态、传播途径的变化等多方面认真细致,深入浅出的讲解[16]。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尤其是加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育龄妇女和流动人口中通过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开设知识讲座、设立宣传栏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手段提高重点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水平。要加强对青少年的艾滋病等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指导各类大、中专院校和高、中等职业学校将艾滋病等性病防治知识作为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便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要支持和指导社会组织深入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防病知识的知晓率,避免和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
最后是要重视学校教育,举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校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特别要求学校每个学期的工作中设立预防艾滋病教育的主题,例如: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宣传、光碟播放、校宣传栏、校(院)学报、知识竞赛、宣传电影等形式。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就明确要求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开展。广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杜绝艾滋病的侵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为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作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预防传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注射疫苗,但是现在全球都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艾滋病,一旦感染之后也没有特效方法可以治愈,所以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为妥当的方法。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对外来流动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明显提高,这说明通过健康教育是能够提高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干预方式,使得他们了解防止艾滋病的知识,摒弃造成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危险行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同时将正确的求医信息等内容结合到宣传工作中,广泛宣传艾滋病的危害、早期发现和规范诊疗的重要性及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关系。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专题活动,制作公益广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社会歧视。一种行为的建立和改变不是一两次的教育和干预就能奏效的,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坚持循序渐进的反复的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坚持广泛、长期、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才是预防艾滋病、遏制艾滋病流行和蔓延的最好疫苗。
参考文献:
[1] 郝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治[J], 职业与健康,2006(22):921-9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第2季度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08)
[3] 张昊 国务院防艾委赴川桂宣讲艾滋病防治政策[N],健康报,2010-6-28
[4] 贾晓宏 老年男性艾滋病增多 皆因找刺激又不“保护”[N],北京晚报,2012-8-22
[5] 杨廷忠 艾滋病危险行为的扩散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60-261
[6] 刘永晓 艾滋病毒“悄悄”扩散?谁在传播艾滋病毒[N],健康时报,2010-6-24
[7] 徐建国 探讨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191-192
[8] 阳金桐等 广西靖西县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2):257-259
[9] 华海庆 农村居民艾滋病知晓率的问卷调查[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1):86-87
[10] 实戈 增强艾滋病防治知识,防谣言所中伤,人人健康,2011,23:12-13
[11] 任海英 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1):143-146
[12] 杨翌,张孔来等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质量与相关耻辱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75-676
[13] 康丽娜,张爱莲 山西省不同人群艾滋病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5):17
[14] 刘彦丽 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况研究现状和展望[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0):76-77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模式;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142-04
Study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bei Province
WU Su-chun,XIANG Xi-zhang,LIU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430023, China)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IUC)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ur typical IUC models, namely,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D) center,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un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were studied in-depth by case study methodso as to guide and promote IUC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ff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model; Hubei province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高校、研发机构和农业企业以及民间机构,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以及自身财力、人力和物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活动[1]。农业科研产品大多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科研院所很难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农业科研还具有周期长、地域性明显和风险性大等诸多特点,个体农户和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科技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产、学、研三方进行密切合作。
为了有效地进行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参与各方必须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结合起来,建立起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即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在总体特征上对产学研内部合作主体之间,以及内部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外部主体之间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是由多个要素和系统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典型的模式是被理论加工后的一种范式,可以模仿、推广和借鉴[2]。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除了受合作双方实力、合作动机、风险偏好、技术属性等微观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区域环境的影响[3]。
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主体之间动态交互的过程,产学研合作各方在权衡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会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湖北省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显现出了4种典型的模式,即组建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成立农业科技园、开展校地农业科技合作和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
1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1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
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由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包括经济状况、研发能力)的企业或高校、科研院所申请,经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科技局或省级主管部门审批组建的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创新中心的建设往往采取以企业投入为主的原则,同时,省级部门通过省科技经费给予支持,主管部门或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建设经费。创新中心的特点是:①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②有灵活的组建方式。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可以是单一的农业企业,也可以是以农业企业为主,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共建。③有明确的内设机构及其职责、人员配备、运行机制等。科技基础良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的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农业科技型企业往往会成为政府选择组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象。湖北省就此还出台了《湖北省企业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对校企共建创新中心采用认定制,强调依托单位必须是湖北省内注册的创新型建设试点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或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企业,由企业提供创新中心运行经费。
1.2各类省级创新中心
湖北省已相继在农药、莲藕、水稻等学科领域组建了各类省级创新中心(见表1),它们分别以各自学科的科技创新为科研目标。
1.3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设立300个创新岗位,整合其他农业科技资源,构建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财政每年安排3 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创新中心实行稳定支持,并将这项工作列入了《湖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创新中心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全省覆盖率达到60%以上,综合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超过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到60%以上,使湖北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从区域实际出发,对创新中心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①设置创新岗位,集聚创新资源;②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形成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③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④改革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建立竞争上岗和分层合同管理机制。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自组建以来,在农业科研的资源整合、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农科教企”大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由三个子系统组成:①以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为特点,建立湖北省农业科技研发体系。②以“专家大院”为中心,形成省(创新中心)、市(试验站)、县(转化岗位)三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③构建科研和产业基地孵化系统,促进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壮大[4]。
2成立农业科技园
2.1农业科技园的特点
农业科技园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将政府部门、高校、研发机构、企业和农户等利益主体结合在一起,利用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将研发、应用、产业化等活动融为一体,使农业技术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衔接,从而极大地降低创新的交易费用,提高各主体和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5]。农业科技园的特点是:①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共建,享有行政管理权和经济管理权,所在区域一般表现为自然条件较好、土地集中成片、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②使命是将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产业化示范,推动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③以优秀的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依托,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④从事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研究、示范推广及其产业化工作,并负责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科技培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
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武汉园区)是湖北省农业科技园建设战绩突出的园区之一。它成立于1998年,2001年经批准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是全国36个国家级园区中惟一坐落在都市城区的高科技农业园。武汉园区分为农业科技产业区、农科贸市场区、农业科技孵化区、农科教培训区、农业示范观光旅游区及生活配套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同时,在武汉周边及湖北相关县(市、区)建立起了33.3 km2的示范区和辐射区。该园区紧紧围绕成果转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为动力,整合园区优势,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①体制创新。为了把武汉园区建设成真正适应市场机制的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区注入资本8亿元,组建了武汉高科农业集团。武汉高科农业集团作为独立法人全权代表管委会对武汉园区行使管理运作职权,这种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变为“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园区的发展。②科技创新。由于武汉园区核心区地处都市,为了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尽快服务“三农”并加快辐射,武汉园区在城市圈内城市建立了13个示范基地及专家大院,以兴办示范区为纽带,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联为一体。③环境创新。武汉园区与东湖高新区搭建了四大创新服务平台:即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为企业搭建科技成果的研发平台;集孵化、咨询、培训、融资、信息、会议、商务、成果展示、休闲于一体的企业孵化平台;针对园区企业产品品种多、企业年轻、产品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旨在帮助企业与外界联络沟通,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企业的市场认知度的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农业投资期长,见效缓慢,回报率低,但贡献率大等特点而建立的服务平台,如税收减免,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
3开展校地农业科技合作
3.1校地农业科技合作的特点
由于农业技术大多属于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政府理所当然的成为农业技术的主要提供者,但是政府仅仅依赖自身有限的财力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必须与其他主体分工协作共同来承担农业技术的供给任务。这样,校地农业科技合作便应运而生。
校地农业科技合作是指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教优势和地区的资源优势,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政府选择在农业学科具有很强优势的高等院校,与其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通过校地合作,间接达到产学研合作。特点是:①高校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特别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充分利用学校相关领域的科技优势,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攻关。②高校专家教授所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同等条件下优先在当地进行示范推广。③合作双方共同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计划和基金,争取各级政府科技资助,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
3.2校地农业科技合作的典型
在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与十堰市的校地农业科技合作比较具有代表性。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一五”期间,基于十堰农业基本情况,双方在五大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一是对口帮扶。通过政策鼓励,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载体,华中农业大学与十堰市一个县建立对口帮扶,院系与乡镇对口帮扶,实现人才技术优势与资源和产业化优势对接,引进业主,转化科研成果,兴办科技产业;二是项目研发。依托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共同争取项目,加强合作研发,重点是继续争取和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示范、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地膜水稻示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双测、生物载体工程治理小流域污染、高香型有机茶综合开发研究等一批项目;三是产业开发。主要对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柑橘、茶叶、蔬菜(山野菜)、魔芋、黄姜、中药材、食用菌、烟叶、龙须草、草食畜牧业等产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四是人才培训。重点抓好短期实用技术、实用人才培训,以科技大户、示范大户、专业大户和农技骨干为主要对象,充分利用华中农业大学的培训条件和智力资源,通过多种办法,为十堰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五是基地共建。以市场化运作为主,给予适当的优惠条件,十堰市将华中农业大学作为农业管理技术经营人才培养的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将十堰市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4.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特点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指政府根据农业创新计划,选择资源丰富、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鼓励高校与企业或产业所在地的政府、农村组织签订服务协议而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它具备如下特点:①投资主体以地方基地为主,政府项目补贴为辅,化解示范基地资金风险。②示范基地负责培育农业新品种、引进新技术,以及人员的技术培训,实现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③技术依托单位不局限一两家,与具有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聚集地、开发源和扩散源,对推动地方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
4.2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湖北省将科技计划的目标从原有的重点“培植科技资源、孵化科研成果”转变为“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立创新体系”。2009年,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计划经过3年努力,建成100个与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集成组装和示范应用200项以上标准化、成套化的农业种养技术,显著提升优势特色种养业的单位产出水平和效益。
4.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罗田县板栗产业为例
罗田县板栗产业的发展具有自然资源条件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的板栗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板栗产业是罗田县及整个大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板栗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罗田板栗产业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良种优势难以体现、品质下降、综合开发效益不高等。为突破制约板栗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上级科技部门以及各大专院校的重视和支持下,罗田县建立了板栗种植及加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形成了“高校联龙头、专家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为保障示范基地的运转,罗田县重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示范基地的建设主体必须有资金投入,投资体系以企业自筹为主,国家、省、市、县级科技经费资助为辅,开展项目前期调研;二是成立了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三是建立并完善全县性的板栗生产协会或合作社,开展大范围、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湖北华丽食品有限公司是罗田板栗种植及加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主体承担单位,该公司投资1 000多万元配备各种科研设施,引进新生产线,并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林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工业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仅开发出的“栗之都”牌休闲产品就达10余个,公司全面投产年可加工板栗10 000 t,产值可达2亿元。公司拥有基地1万hm2、可辐射带动农户3.5万户。通过深加工,栗农每千克板栗鲜果可增收1元以上。公司依托湖北省林业科学院等的技术支持,研究应用板栗整形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低产林改造等技术,并进行优化组合,制定《板栗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在罗田县各乡镇全面推广该技术,新建板栗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扩大种植面积667 hm2,改造低产林667 hm2,带动板栗专业大户100个以上。
5小结
通过分析以上4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各种模式均有各自独有的优势,在推动湖北省农业科技产学研有效合作、解决制约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增强农业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中我们可借鉴和完善这些模式,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社梅,赵芝俊. 加强农业领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一点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07(1):1-4.
[2] 周静珍. 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D]. 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4.
[3] WU SUCHUN,XIANG XIZHANG. Analysis of the Choice for the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ese Agro-industry[A]. Arnoldo de Hoyos.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 Management[C].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2009: 127-131.
[4] 陈诗波.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 创新科技,2010(2):20-23.
[5] 王朝全. 关于农业科技园的经济学解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