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足球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7 00:4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业务足球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业务足球协会工作计划

篇1

一、结合企业发展新形势,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1、创新学习载体,丰富学习内容。上半年,团委针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开设了轮司青年博客,通过网络登载评论形式,切实提高了青年学习政治的热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质。

2、根据公司青年的特点,通过团员大会,工作例会以及座谈会、青年论坛形式,引导青年立足企业寻求发展,立足岗位成才奉献。

3、上半年以“读书修身?践行成才”为主题,积极开展“读好书 荐好书”学习交流活动。

二、贴近生产,创新工作方式,提升青工业务技能素质。

1、3月份公司团委会同安全监督部、技术设备部以及人事部、拖轮队结合“导师带徒”活动,开展了 “抓安全、强管理”青年成长发展课堂。

2、春节过后,针对2.5事故,会同公司安监部组织约30名近年当班的青年驾驶、轮机人员到后所船厂开展现场安全警示教育专题团课,切实提高青工工作责任心。

3、针对一些安全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青年进行安全重点家访活动。

4、进一步深化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上半年协同引航站、以及公司业务部对宁波港引航员与拖轮驾驶员操作联络办法和口令进行规范。

5、在青工中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短信征集评选活动,切实提高团员青年节能环保意识。

另外,各团支部还开展了青安岗“六个一”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的氛围。

三、服务青年,不断提升公司青年的精神风貌。

1、建立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共创和谐企业。

2、积极创建文明寝室, 在集体寝室举办了“温暖2008迎新春茶话会”以及“亲情寄千里,情暖异乡客”寄一份家书活动。开设了寝室宣传窗,建立了团委信箱。

3、会同工会于4月份成立了职工文学艺术协会,开设了“海星星”博客和海星星qq群以及海星星邮箱。

4、拖轮队成立船舶电器兴趣小组,机关团支部成立电脑兴趣小组,并进行了授课培训、活动交流及技术比武。

5、五四青年节前夕,和引航公司、妇儿医院,组织80余名男女青年赴东钱湖陶公岛,开展“携手迎奥运青春添光彩” 共建联谊活动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庆五四迎奥运”青年羽毛球赛,与镇海号角队进行了一场迎奥运足球友谊赛, “迎奥运青年乒乓球比赛 ”。

四、立足企业,服务社会,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上街为民服务”、“敬老助残”以及“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活动。

2、在电工班设立的“青年志愿服务岗”为职工修理电器30余台次,修理自行车50余辆次。

3、带领突击队员,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月份组织青年突击队员对码头积雪进行清扫以及铺设防滑麻袋。在台风来临时。组织突击队员进行了三次应急演练,确保遭受台风时,防抗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胆创新,加强团组织建设。

以拖轮队团支部获得“宁波市团建示范点”为契机,积极创新思路、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团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健全团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团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团支部**议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

上半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个别团员忧患意识不强;团委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好工作,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1、以“国际航海日”为契机,与海事局、引航公司开展技术比武,稳步推进宁波海港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

2、做好与宁大外语学院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在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开展技术比武,进一步提高技能业务技能素质。

4、进一步加大青年突击队的训练,完善应急方案,做好防台抗台等应急工作的准备。

5、协助集团团委、公司安全部门做好新进港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6、对导师带徒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

篇2

一、结合企业发展新形势。提高青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丰富学习内容。上半年,1创新学习载体。团委针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开设了轮司青年博客,通过网络登载评论形式,切实提高了青年学习政治的热情,有效提高了青年的政治素质。

通过团员大会,2根据公司青年的特点。工作例会以及座谈会、青年论坛形式,引导青年立足企业寻求发展,立足岗位成才奉献。

积极开展“读好书荐好书”学习交流活动。3上半年以“读书修身?践行成才”为主题。

二、贴近生产。提升青工业务技能素质

开展了抓安全、强管理”青年生长发展课堂。13月份公司团委会同平安监督部、技术设备部以及人事部、队结合“导师带徒”活动。

针对2.5事故,2春节过后。会同公司安监部组织约30名近年当班的青年驾驶、轮机人员到后所船厂开展现场平安警示教育专题团课,切实提高青工工作责任心。

3针对一些平安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的青年进行平安重点家访活动。

4进一步深化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上半年协同引航站、以及公司业务部对港引航员与驾驶员操作联络方法和口令进行规范。

切实提高团员青年节能环保意识。5青工中开展“节能环保”主题短信征集评选活动。

各团支部还开展了青安岗“六个一”以及“平安隐患排查”和“平安应急演练”等活动,另外。努力营造“人人讲安全”氛围。

三、服务青年。

定期深入多元化用工中了解他工作学习生活情况,1建立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和他做朋友,引导他爱岗敬业,共创和谐企业。

情暖异乡客”寄一份家书活动。开设了寝室宣传窗,建立了团委信箱。2积极创建文明寝室,集体寝室举办了温暖2010迎新春茶话会”以及“亲情寄千里。

开设了博客和qq群以及邮箱。3会同工会于4月份成立了职工文学艺术协会.

机关团支部成立电脑兴趣小组,4队成立船舶电器兴趣小组。并进行了授课培训、活动交流及技术比武。

和引航公司、妇儿医院,5五四青年节前夕。组织80余名男女青年赴湖岛,开展“携手迎青春添光彩”共建联谊活动活动。此外,还举办了庆五四迎”青年羽毛球赛,与号角队进行了一场迎足球友谊赛,迎青年乒乓球竞赛”

四、立足企业。积极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上街为民服务”敬老助残”以及“为奉献者奉献”志愿服务活动。

修理自行车50余辆次。2电工班设立的青年志愿服务岗”为职工修理电器30余台次。

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月份组织青年突击队员对码头积雪进行清扫以及铺设防滑麻袋。台风来临时。组织突击队员进行了三次应急演练,3带领突击队员。确保遭受台风时,防抗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大胆创新。

积极创新思路、强化制度建设,以队团支部获得“市团建示范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团工作机制。先后建立健全团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团支部量化考核制度、团支部议事制度和多元化用工联系人制度。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上半年。但是还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个别团员忧患意识不强;团委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下半年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做好工作,现将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与海事局、引航公司开展技术比武,1以“国际航海日”为契机。稳步推进青年携手平安行活动。

2做好与宁大外语学院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技能业务技能素质。3团员青年中积极开展开展技术比武。

完善应急方案,4进一步加大青年突击队的训练。做好防台抗台等应急工作的准备。

5协助集团团委、公司平安部门做好新进港大学生平安意识教育。

篇3

2013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确任务,落实措施,推动群众体育工作提档升级,提高训练竞赛水平,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市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一、2013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突出重点,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有新提高

1、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有力推进

公共体育设施是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2013年我局以推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和农村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工程为抓手,以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为引领,加大对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速度,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公共体育设施。在城区,根据城市人口分布的情况,结合新区的发展和老城区的改造,补充、完善各类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合理安排全民健身设施,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已完成80﹪建设任务。在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考虑农民健身需求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方便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体育需求。2013年全年共完成150个村的提档升级任务,改善了农民的健身条件,为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打好基础。

2、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将全民健身工作引向深入,我局以举办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以竞赛为杠杆促进群体工作的开展,着重组织好三类活动:一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群众体育活动要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活动,造声势、造影响,从而达到强化和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动员和吸引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目的,如全民健身日、三球联赛、舞蹈大赛等活动。二是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和传承。在注意挖掘、整理、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注意培育和创新民间特色体育,如沙沟的板凳龙、合陈的手狮舞,龙舟大赛、舞龙大赛等。三是日常性体育活动。近年来广场和公园成为群众日常健身的主要场所,它既具有环境优势,又具有易参与、带动性强的特点。为了组织好这类活动,我们加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年共组织两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其中专门举办了一期大学生村官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全市 380名大学生村官都获得了三级社指资格。举办一期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派4人参加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8人参加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全年共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490多名。组织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60余次,推动了城乡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3、基层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

各类体育社团组织是带领和引导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加强群众工作最主要的载体和依托。2013年,我局多措并举,全面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建设。一是制订分类发展规划。对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订分类培育发展计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发展符合群众多层次需求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2013年新成立了张郭镇广场舞协会和老友足球俱乐部。二是简化登记程序。我局多次与民政部门商讨,简化登记备案手续,为基层体育组织发展壮大积极创造条件。20多个乡镇通过登记备案建立了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协等协会。三是经费支持。我们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项目推动有实效,活动开展正常的体育组织进行奖励,引导基层体育组织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以晨(晚)练健身点为点,体育社团为线的点线结合、覆盖城乡和各类人群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完善,部分社团向基层延伸覆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合理布局,训练竞赛工作有新突破

1、强化业余训练工作

2013年,全市有包括田径、棋类、游泳等项目的290名学员坚持业余训练。阳光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全市各学校均设置了阳光体育活动课大课间。组织开展了阳光体育节、田径、篮球等竞赛活动。为提高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创建并申报成功了8所泰州市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我市竞技体育事业和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继续加大楚水文体双修班投入,扩大招生规模,组织教练员在全市各小学、初中进行大规模的选材工作,招收了一批双修班的新学员,并根据个人特点为新学员制订了训练计划。合理利用现有游泳设施,进一步发挥高水平游泳教练员的作用,扩大“三集中”游泳训练规模,训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为培养和输送优秀游泳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加大了“国象进校园”推进力度,在全市小学、幼儿园进行国际象棋普及教育,选派优秀教练员到各个学校进行国际象棋启蒙培训。聘请高水平国象教练员,强化提高工作,竞技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2、竞赛成绩有新提高

2013年我市组队参加了全国、省、泰州市级田径、游泳、国际象棋等各类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包括“李成智杯”全国国象少年冠军赛、全国少儿国象精英赛、江苏省“红旗杯”少儿 国象比赛、江苏省县组田径赛等影响力较大的赛事。在这些比赛中,兴化选手奋力拼搏,共获得了30枚金牌、30枚银牌、12枚铜牌的好成绩。特别是我市棋手侯逸凡第三次登上棋后宝座,李茂鉴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柔道81公斤级比赛中夺得银牌,为兴化夺得了首枚全运会奖牌,为兴化争得了荣誉。

3、承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我市成功承办了第五届中国兴化全国国象锦标赛(个人甲组)和第四届全国少年儿童国际象棋精英赛两项国家级大型赛事。此外还承办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舞蹈精英赛、泰州市中小学生国际象棋比赛、泰州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泰州市“梅兰春”中国象棋擂台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赛事。举办了兴化市舞蹈大赛、兴化市篮球联赛、羽毛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等我市传统赛事,竞赛承办水平不断提高。

(三)悉心培育,体育产业有新发展

1、提升场馆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能力

挖掘体育场馆的多元功能,提高场馆使用率,积极探索新型管理和运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益。2013年市体育馆承接了江苏省青少年体育舞蹈精英赛,还配合市政府、公安、财政、税务、广电、社区、工厂企业等单位、部门承办了大型演出、展览展示、竞赛等活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发挥了场馆的服务功能。

2、体育彩票销售工作稳步推进

强化体彩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扩大宣传效应,有效地促进体彩工作的稳步发展。2013年全年共组织专家讲座、培训、高频新增站点销售员业务培训8次,开展即开票、竞彩、11选5、“大乐透”加奖活动4次。每月体彩中心工作人员对各网点进行巡点检查工作。加大体彩宣传力度,利用赛事、全民健身活动、公益性活动做好体彩宣传工作。全年我市体育彩票销售达1.119亿元。其中电脑彩票4854万元,高频4177万元,即开彩票758万元,竞彩1401万元,在全省各县市总排名为第24位。

二、2014年主要工作计划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不断完善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具有兴化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为争创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造条件。

1、推进农村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积极贯彻省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全民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我局计划多措并举,在2014年完成200个行政村的提档升级任务。一是宣传典型,以点带面。大力宣传农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对我市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介绍并借鉴部分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的先进经验,全力推进全市各行政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二是实地考察,选址布点。局工作小组,采取分片包干制,定人、定岗、定位,到计划内的各行政村实地考察,选取最适合的位置建设健身场地。三是规范操作,确保质量。器材购置方面,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进行操作。对器材的质量、厂家供货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采购器材质优价廉、供货及时。

2、不断推进群体活动开展。2014年拟举办三球联赛、第二届大学生村官运动会、门球比赛、钓鱼比赛、七人足球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全年初步计划举办群众体育活动60次以上,进一步推动全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健身意识。

3、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坚持体育社团数量与质量并重,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根据体育项目开展情况,推进乡镇成立5个体育社团、社区(行政村)成立2个体育健身组织,力争覆盖率达80%。同时出台对体育类社会组织的考核奖励标准,引导基层体育组织良性发展。

4、进一步开展健身服务培训。大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积极引进新的健身项目,不断提升体育健身的科学化和特色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初步计划2014年承办两期泰州市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举办3-4期兴化市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计划培训350人左右。

(二)完成省十八届运动会参赛保障任务

2014年我市优秀运动员将代表泰州出战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田径、游泳、摔跤、柔道、赛艇这些项目上,我市都有运动员参赛。我局将围绕这一重点工作,积极备战。

1、搞好运动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安排好运动员的衣食住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一心备战。

2、抓好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工作。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激发潜能,调整状态。

3、做好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工作。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运动员大赛前的紧张情绪,确保运动员以轻松、平和的心态迎接比赛。

(三)提升训练竞赛水平

1、精心组织大型赛事,打造兴化的品牌赛事,提升“国象之乡”的城市形象。2014年计划继续承办全国国象锦标赛(个人甲组)、全国少年国际象棋精英赛两项全国大型赛事;承办江苏省体育赛事1-2项;泰州市体育赛事不少于两项。通过提供优良赛事服务和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增强赛事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美誉度。

2、深化体 教结合,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在全市学校积极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推广校园足球、篮球、冬季三项等项目,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要求的体育训练机制。从2014年起,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业务指导,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举办全市中、小学生田径、篮球、乒乓球和棋类竞赛,制订出台《兴化市体育竞赛奖励办法》进一步推动学校课余训练的开展。

(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构建以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彩票销售为核心的体育市场服务体系,在满足市民体育健身休闲需求的同时,推动市民树立体育消费观念,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1、加强体彩销售工作。进一步抓好销售渠道建设,加大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在抓好站点硬件建设的同时,重点提升软件管理水平,完善培训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体育彩票工作再上新台阶,力争完成年度销售任务。

2、努力探索社会办体育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体育产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篇4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举办系列活动迎新春。一是乡村春晚群众化,集聚一堂展笑颜。在新春来临之际,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区组织本土文艺爱好者结合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主题自编自演了一批节目,在全区各乡镇开展了7场乡村春晚。文艺爱好者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故事,展现了人民的风采和本地特色文化。有的乡村春晚在演出中穿插党的四中全会内容、脱贫攻坚知识以及生活常识有奖竞答,寓教于乐,为群众献上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二是新春慰问送温暖,浓浓关怀暖人心。区文化旅游部门心系群众生活冷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以及扶贫干部,走进困难群众、老党员家中,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及慰问金。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洪集镇综合文化站、孙岗乡综合文化站、史河街道综合文化站还分别组织开展了“迎新春送春联”街头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免费送出春联千余幅,为群众喜迎新春添一抹年味。洪集文化站邀请区摄影家协会为群众义务拍摄“全家福”,帮助群众把合家团圆的欢乐时刻记录下来。

(二)全力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自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并结合部门实际,守阵地、严监管、抓服务,全力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一是关闭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单位。自1月23日以来,督促引导全区7家KTV娱乐场所、2家电影院、2家室内健身场所、16家书店、2家音乐酒吧、10家网吧全部停止经营活动;全区1家文化馆、1家图书馆、6家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农家书屋全部关闭;全区1家旅行社、5家旅游网点未开展组团和旅游接待业务。二是暂停一切群众性文化活动。元旦、春节前夕,区策划了迎新文艺演出、乡村春晚、元宵节文艺踩街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避免人群聚集,我区取消了各类活动,阻断疫情的传播。三是加强对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的巡查力度。专门成立2个巡查组,自1月26日开始,每日督查全区KTV、电影院、网吧、书店、健身中心、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场所是否全部处于暂停营业中,并将情况上报到相关部门。四是做好节后返岗的日常防控。春节假期结束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安排专人对局机关以及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电梯、楼道等公用设施进行日常消毒,对每个进出大楼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情况登记。五是抽调专人协助联系小区做好封闭管理。自2月6日起,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抽调1位职工到锦绣城协助社区和物业单位做好住宅小区的封闭式管理工作,后又抽调4位干部职工到皖西市场做好疫情防控服务工作。

(三)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我区文化惠民工程任务是: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8个(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补助资金19.6万元,开展农村演出98场,开展体育活动98场,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升级改造。目前,免费开放8个各类场馆,包括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公共空间设施用地。农村文化活动即“送戏进万村”活动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待上级指示可以下乡演出后,将在全区送戏演出98场。农村应急广播升级改造方案已得到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申请上报了246.389万元,待资金批复文件下来后开展招投标工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农村体育活动补助资金31.36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30万元,已上报到财政部门,即将完成拨付。农家书屋退出民生工程考核,转为部门日常工作。

(四)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拟投资150万元用于基层基本服务大提升建设,在9个村建成“七个一”或“八个有”,即每个村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保障。投资530万元在孙岗乡、三元镇、姚李镇实施乡镇体育“三个一”,即乡镇1000m²室内健身中心、乡镇2000m²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运动场。2020年继续推进全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2A级旅游厕所2座,标识牌10块,停车场1座,游客服务中心1座。目前旅游厕所已完成选址布点并开工建设,标识牌、停车场等正在筹划摸排中。

(五)体育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上半年完成民强公园足球场建设和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配套一期工程,预计二期工程在7月底前完成,同时运营公司进场,正式开馆运营。5月,开工建设体育中心足球场,预计7月份完成建设。姚李镇体育公园施工单位进场,预计9月初完成建设。完成2020年全区行政村、人民广场、未名湖公园、未名广场新增及损坏体育器材调研统计工作。完成全区2019年新增体育器材统计工作。做好2020年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为省运会做好准备。对援鄂医务人员进行慰问。

(六)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对沿岗河生态公园进行文物挖掘,考证结果为明代倒塌古建筑,此次挖掘出土石佣一件。认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督促文物协管员落实责任,每月不低于4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巡查工作。

(七)旅游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旅游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列入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库的项目有4个,分别为江淮果岭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洪集镇二道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及未名纪念馆项目,全年计划投资757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实际投资额2000万元。二是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创建。按照省、市相关要求部署,扎实推进全区“四级联建”创建工作,推荐村、村申报省级特色旅游村,果岭山庄生态酒店申报市级四星级农家乐,大别岗庄园申报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完成了一批三星级农家乐及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评定,认定姚李镇金蓼葉庄园、平岗果岭山庄为三星级农家乐,认定史河街道兰园酒店、平岗果岭山庄为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三是文明旅游。抓好年度文明旅游创建工作,指导星级酒店开展文明餐桌、公勺公筷等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内文化旅游企业及综合文化站开展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手册千余份,倡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

(八)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措施有力。我区目前有网吧12家、KTV娱乐场所7家、书店20家、音乐酒吧2家,全部办理文化市场经营许可证,做到两证亮照经营,没有发现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一是开展执法检查。半年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执法检查7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50余人次,重点对网吧、KTV娱乐场所和书店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下达整改通知书2份。二是做好疫情防控。为加强对疫情期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我局于下发暂停营业通知书,并派出执法检查组每天对文化市场停业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责令经营单位严格按照省、市、区防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不发生人员聚集事件;文化场所复工复产后,要求各经营单位做好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派出执法人员对各经营单位进行核查,核查通过的发放《复工复产核查确认书》,确保各经营单位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九)全区中心工作配合有力。一是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旅游产业扶贫:根据我区目前旅游产业扶贫发展实际情况,2020年计划在旅游扶贫重点村(、、)继续实施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做好全区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2020年拟投入5.5万元用于三个村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拟带动23户贫困人口减贫,摸排支持11家旅游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租赁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拟带动44户贫困户增收。目前,项目实施路段及参与结对帮扶旅游企业已全部开工,总体路段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高。二是对照创城标准,对文化馆、图书馆进行了服务提升,完善文明宣传标识牌,开展了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宣传等等。三是积极开展征迁工作。配合全区征迁工作,完成18户包保户征迁。

二、202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0年下半年,在推动全局职责职能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扶贫、双创、征迁等区级中心工作。

(一)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围绕公共服务大提升的年度任务,积极推动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建设乡镇体育设施“三个一”。完成姚李镇和健身中心2处11人制标准足球场建设工程。完成2020年度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二)继续推进文体旅惠民活动。扎实做好文化惠民工作。举办全区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组织人员参加市广场舞大赛、小戏小品调演等省市文化活动。组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等活动。

(三)做好旅游项目服务工作。跟踪服务好江淮果岭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洪集镇二道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及未名纪念馆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四级联建项目。

篇5

[关键词]管理创新;引进型管理创新;内部知识源;市场知识源;专业知识源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23-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适配理论研究》(708720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测度研究》 (NCET-06-0284)。

一、引言

几十年来,创新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管理创新、过程创新、服务创新和战略创新等创新形式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1],尤其是在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美国公司衰落的现象,促使学者指出其根源问题在于管理创新的落后,而管理创新正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2]。不仅如此,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改进产品质量 [3] [4],推动企业发展,因此成为当今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和持续的来源[5]。国家政策制定者甚至将管理创新视为部门或国家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如英国贸易工业部和波特报告强调未能实现最佳管理创新是导致英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 [6]。

在现有相关文献中,包括管理时尚[7],组织绩效[8][9],影响因素 [10][11],以及组织学习对管理创新的影响[2]等视角,除了管理时尚研究强调管理实践供给者的作用,其他研究都未能给予引进型创新――在组织外部已存在的管理实践或思想的基础上引进加工而成的创新足够的重视,为此,管理创新的知识源或知识获取问题成为企业引进和实施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本文尝试从知识源的视角探索管理创新的引进问题,以期为引进型管理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理论背景

现有管理创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管理时尚视角。该视角关注新管理创新市场,从新管理实践的供给者和购买者均衡角度解释为什么有些实践能流行以及如何流行,进而诞生了管理时尚理论[7]。Abrahamson[7]根据其对管理时尚制造过程的研究界定了管理时尚的内涵,他认为,管理时尚的制造者持续不断地使自己和时尚追随者相信某项管理方法或技能能有效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管理时尚是这一过程的结果,是管理时尚制造者传播的管理技术,人们相信它能合理地促进管理进步,这是一种相对短暂的集体信仰 [12]。其后的研究直接把管理时尚界定为管理技术或管理创新。

第二,影响因素视角。这部分研究强调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哪些因素对管理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尤其突出具体的内部因素在推动管理创新引进中的作用,如Kimberly 和 Evanisko [10]认为管理创新的引进和实施直接受到受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大型组织和高层次竞争的影响,而Damanpour [11]则研究了专业化、职能差异、外部沟通和决策集权等因素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第三,组织学习视角。该视角揭示了提高组织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推动管理创新或提升管理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管理创新系统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率先将组织学习理念引入管理创新领域的是管理创新概念的提出者Stata,他指出组织学习是管理创新的关键[2]。Naveh等(2006)[13]在研究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关系时引入组织学习作为中间变量,得出探索性学习和挖掘型性学习能力越强,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积极影响越明显。李(2004)[1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组织学习水平对管理创新成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作用;不同组织学习方式对不同的管理创新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条件下的组织,其管理创新成效、组织学习水平和组织学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因素也部分的影响到组织学习方式与管理创新成效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绩效视角。大部分组织绩效视角的具体研究由支持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存在积极影响的学者展开,大体认为管理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9]。事实上,其他视角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问题,如管理时尚视角认为管理创新对组织长期绩效没有影响,组织学习视角则认为管理创新能够提升组织绩效等。组织绩效视角研究主要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由于技术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程序的调整和适应,因此管理创新是有效实施技术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先决条件和助推器;二是由于管理创新对生产力、订货至交货时间、质量和柔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代表组织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从制度、文化、理性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分析管理创新产生及其在组织内部扩散的机制。已有研究从不同侧面探讨管理创新问题,然而除了管理时尚视角研究指出市场是管理创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他研究分支都没有提及企业所开展的引进式管理创新知识的来源问题,即管理创新的根源。

三、管理创新知识源分析①

不少学者将新知识源的搜寻视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不仅为获取新知识提供了便利还为企业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结合提供了可能[15][16][17]。本文借鉴该观点,认为通过管理者搜寻新管理实践或观念,与企业现有知识和条件整合,导致管理创新的引入。Mol等 [18]提出,建立更多知识源链接或与更多类型的知识源建立链接都能够积极影响新管理实践的引入和实施。技术创新文献强调领先客户和供应商等各种外部知识源对创新的驱动作用。知识源越多,从知识池中抽取知识的频率越高,企业获得互补性知识和其他有价值知识的机会就越大。与知识源接触的越多,管理者对新管理实践的认识越全面和深刻,因此,实施的成功率也越高。企业知识源越多样化,所获得的灵感得以创新化和价值化再整合的可能性就越高[19]。Kaplan[20]认为外部促进者在新管理实践引入的早期起关键作用,Birkinshaw 等[1]则强调外部促进者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Mol等[18]提出知识源的范围越广,企业引进新管理实践的水平越高。

然而,哪些类型的知识源会对新管理实践的引入产生重要影响呢?我们认为有三种类型:内部知识源,市场知识源和专业知识源。如表1所示。

1.内部知识源

这里的内部知识源专指企业组织边界以内的所有个人,即当管理者发现组织存在问题并对管理创新产生需求时,首先想到的是从内部获取知识,只有当内部员工无计可施时才将目光投向组织边界以外[21]。内部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有头脑风暴、民主意见和个人交流等。这种途径所花费的时间和物质成本都相对较低。而且这类知识一般表现为显性知识,即可以传播和共享的知识,因此获取的难度远低于隐性知识,理论上是一种较有效的知识源。2005年,钱江针织机械厂融入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实施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创新和学习四个方面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改变了以往只关注财务指标、不允许员工参与等缺陷,实现将组织目标融为一体以及员工与组织共同进步的愿景。然而该管理创新的引进并没有通过专业的咨询机构,而是内部员工集体知识共享、出谋划策的结果。

2.市场知识源

管理时尚文献[7]认为市场知识源是新管理实践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企业模仿竞争对手实施较为先进的管理实践达到追赶甚至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如美国汽车企业受到日本丰田等企业的冲击之后,纷纷研究和效仿质量管理和精益生产等管理创新成果;咨询师向企业推销其管理创新方案[22],上个世纪的90年代企业流程再造风靡全世界就是咨询机构进行广泛推销的结果,尽管结果很多企业并没有成功实施所谓的企业流程再造,但至少说明众多企业都渴望通过管理创新改变现状,获得效率或绩效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咨询机构是企业获得管理创新思想的重要知识源;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企业间的相互模仿,上世纪90年代,中国很多企业纷纷走上多元化战略路线,如浙江万马除了主营业务电缆以外还大力发展医药和房地产等行业,健力宝公司除了饮料行业还涉足足球、包装、房地产等众多行业;同一地区企业间相互学习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如典型的温州模式下,企业依靠本土资金,实行的是典型的以创始人或企业主为核心的家族制管理模式,近年来,温州企业纷纷实施品牌战略、文化建设和国际化经营等管理创新举措。尤其是当地的同一产业企业之间,这种模仿更明显。此外,市场知识源的作用还表现为顾客鼓励企业采用新实践[23],供应商沿着价值链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合作企业间相互交流学习等方式。

3.专业知识源

相比较而言,专业知识源是一种成本较低且可靠性较高的知识源,主要指组织外部专家、协会等。企业管理者通过参加专业研讨会或学术会议,如战略管理探讨会、知识管理研讨会等,从专家或学者处直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或通过与有关专家交流的方式获得专家意见和建议。大部分管理者还通过查阅出版物获取信息,如阅读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了解和掌握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并应用于组织实践是上世纪90年代管理者普遍的做法。在行业协会机制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如英国,很多管理者都会加入行业协会或专家协会,对某行业或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推动行业联合发展。在国内,行业协会也逐渐发展和完善,为企业管理创新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来源。此外,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也会影响企业管理创新实践,近年来,国家层面强调创新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直接引导企业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实践力度。创新标准则是很多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创新在引进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参考和遵守的标准,如质量管理ISO9000、ISO9001等。

对于某具体企业而言,知识源并不是单一的,具有明显多元性。一方面,企业所引进或实施的管理创新具有多样性,如近年来海尔采纳了“人单合一”企业竞争模式、“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策略事业单位等一系列管理创新,每种创新的知识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实施的某一具体管理创新来说,知识源也并非单一,如黄骅信誉楼商贸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融合其他企业成功经验、出版物、内部员工等多项知识源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知识源分析与讨论

在对管理创新知识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我们对部分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知识源调查,以进一步了解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知识源构成情况。按十类管理创新成果,分别列出最主要的三类知识源,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把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理念性较强但技术性相对较弱的管理创新,包括创新能力建设与知识产权管理、人文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服务与自主品牌建设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引进和实施这类管理创新的企业主要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非当地其他企业、非当地同行企业(或相近行业企业)、当地其他企业等渠道获取知识;第二类为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创新,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管理、生产运作与精益管理、战略管理与集约化经营、跨国并购与重组整合、管理变革与系统优化以及风险控制与财务管理。这类创新的主要知识源为咨询机构、出版物、非当地同行企业(或相近行业企业)、创新标准、非当地其他企业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首先,大部分企业以非当地同业企业或非当地其他企业作为主要知识源。对此,我们引入参照群体概念进行解释。参照群体是指焦点企业在作出重要决策时所参考的比较企业,有两大功能:一方面为焦点企业提供自我评估的绩效基准;另一方面其实践和行为是焦点企业学习的主要对象[24]。参照群体概念在组织文献中得到广泛应用,学者采用该概念理解企业如何做出战略选择,包括如何在市场中定位,如何制定CEO薪酬标准,是否需要创新等[24][25]。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参照群体直接决定企业的比较基准和学习对象。一般来说,参照群体层次越高,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相对越强,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和行为以及更高的绩效基准。本研究的企业大多为各地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优秀企业,具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性质,产品特色强,在同一地区的同一产业中甚至不同产业中拥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它们很少选择当地其他企业作为其参照群体,而更倾向于将目光投向业绩更突出、管理更先进的国家层面甚至国际层面的企业。在引进管理创新思想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从非当地企业获取知识。而选择非当地同行企业还是非当地其他企业更多取决管理创新的类型,如文化建设与行业属性的关系不明显,企业在借鉴和学习的时候不会限于同一行业,而像资源节约型企业建设创新则跟行业的生产和产品性质直接相关,此时企业偏向于从相同或相近产业获取创新知识。

其次,对于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创新实践来说,除了非当地企业,咨询机构是企业的另一重要知识源。这一点符合管理时尚[7]的观点,时尚理论中的供给方(管理咨询公司、商学院、商业出版机构、学术权威、咨询权威和被视为英雄的管理精英等)和需求方(对新管理技术和方法有需求的企业)持续相互作用促进管理创新的传播和扩散。也就是说,在社会、心理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往往会产生对新的管理技巧的需求;时尚提出者观察到这种需求后创造出新管理技巧提供给企业;企业进行选择、应用或拒绝,并在应用中产生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导致新的供给,新的供给产生新的需求。然而,管理时尚理论是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背景提出来的,相比较之下,尽管内国企业对管理创新思想和方法也同样存在旺盛的需求,但不同的是国内供给方尤其是咨询机构的能力和服务质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具体而言,咨询机构所提供的方案基本上从国外学习或引进,与中国企业的实践不完全适应,导致很多企业对实施效果不满意,企业资源计划和业务流程再造在很多企业实施过程中流产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三,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尤其是理念性较强的管理创新的主要知识源。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例,2001年5月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建设高峰会议上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这些政府行为和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行为。为此,近年来学习型组织建设成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一大热门。此外,2006年,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见,为了努力追赶发达国家,国家或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理念和思想,为企业实践提供很好的引导作用。

最后,内部知识源在管理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远不如外部知识源。除了战略管理与集约化经营管理创新中提到内部员工的作用,其他创新的主要知识源中均没有内部员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部员工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导致知识显著趋同化。当组织出现管理创新需求时,内部员工未能提出可行的方案;二是由于管理创新结果难以考核和量化,管理创新不可能定为员工的基本职责,而依赖于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此时,除了少部分受到管理者信任的员工有机会出谋划策以外,大部分员工并没有机会参与管理创新知识供给过程。加上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管理创新部门或专家,因此内部知识源的范围实际上已经缩小为管理者及其信任的少数员工。

五、典型案例――广州本田的环境绩效管理模式②

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州本田)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是由广州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成立至今在管理创新方面积极探索,不但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其推出的“环境绩效管理模式”更获得第二届中国管理学院奖。通过在企业内部、生产工厂、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特约店实施一系列的环保改进举措,广州本田的环境绩效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被评2005年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和广东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该环境绩效管理模式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创新理念、内部配套环境管理、生产过程循环经济管理和制度建设。以下我们分别对各组成部分的知识源进行分析。

1.创新理念知识源:国家或地方政府政策导向

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呼吁下,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此引导下,企业和各部门组织纷纷投身于环境保护和节约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广州本田就是其中积极的一员,以建设节约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秉承“成为社会期待存在的企业”的理念,在企业经营活动、产品和合作伙伴中实施环境绩效管理,并从制度上作为保障,努力成为同行业的领先者。

2.内部配套环境管理知识源:创新标准和内部员工

广州本田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套环境管理体系,使得活动推进更系统、更规范,也更有保障。内部管理体系的设置主要依照ISO14001体系标准,并编制和实施了环境手册和环境规程文件,在厂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污染治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州本田的各个项目均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严格执行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再申请试生产,试生产验收合格后,项目方投入正式运行。

除了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广州本田还实施了一些列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基本上都由内部员工提出。企业内部针对员工开展的改善提案活动(针对个人)以及NGH活动,员工参与率都达到90%以上。如一位合成树脂科员工提出了关于“保险杠涂装排风机节能改造”的提案,通过为风机加装变频器,该系统的节电率达到30%,一年可节约的电力达到了425088千瓦时。此外,员工还积极提出了:办公时间尽量少开灯,并且养成人离关灯的习惯;在休息或就餐时间把照明电器关闭;在天气晴朗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就餐时提倡每人只用三张餐巾纸;提倡双面复印,对大批量打印或复印进行纸张控制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方式。

3.生产过程循环经济管理知识来源:其他企业和专家意见

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广州本田在企业节能、环保的环境管理理念指导下,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环保措施,推行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努力创建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绿色工厂”。

广州本田生产过程循环经济管理中最突出之处是其2006年在新投产的增城工厂推出的“废水零排放”模型,该创新的引入受益于其他组织的经验和专家意见。增城工厂不设对外排污口,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的预处理、物化处理、生化处理、过滤和深度处理五个阶段的处理,实施100%回收重新利用。“零排放”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导入最先进的环境技术――“膜处理技术”。在此之前,膜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和相关产业工业废水处理中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如德国、英国已用膜技术治理了莱茵河和泰晤士河,我国厦门市也提出一批应用膜技术的环保示范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石油应用管式膜生物反应技术处理腰英台油田采出水;广东理文造纸利用膜技术处理废水等。在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广州本田咨询了相关专家的意见,邀请专业人员建立起一套基于膜技术的“零排放”水循环系统。

4.制度建设创新知识来源:创新标准和咨询机构

广州本田不仅以实际的改进举措实现环保的目标,还将“节能减排”列入事业计划中,从制度上提供保障。除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经验进行自主创新,制度建设知识来源还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咨询机构。

首先,成立事务局,形成矩阵管理。2007年2月,广州本田启动了全公司范围内的“安全・环保・节能”活动,成立了四个事务局,包括环保事务局、节能事务局、生产与交通安全事务局及产品安全事务局等,并搭建了组织机构图。各事务局由公司四位总经理领导,由总经办作为协调总括;各个事务局统筹各项职能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并且定期总结和汇报工作。各局长任命一名项目担当,负责各部门日常联络和协调工作,各部门对事务局以及项目担当的工作给予支持;公司其他部门则各有一名部门联络员,与项目担当对应。

其次,启动能源审计工作。节能事务局成立后,广州本田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一个由公司副总经理领导的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广州本田对能源的管理,严格按照ISO14001《能源管理规程》的规定,进行能源设备运行管理、能源预算费用管理以及节能降耗项目管理。能源审计报告充分肯定了广州本田多年来在节能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表示广州本田的单台车综合能耗之低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第三,清洁生产审核。为了顺利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以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为基础,设立了审核领导小组、审核工作小组以及部门工作小组。审核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主要负责提供项目实施的必要资源,确认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审核、批准验收资料和文件,监督、确认项目的贯彻、实施等;审核工作小组组长及副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的部长担任,各部门负责环境、安全的联络员担任组员,审核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清洁生产整体推进计划、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确认推进效果、确认验收资料和文件以及内、外部工作协调和管理等。通过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采用污染预防的战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方法,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六、结论

知识源是企业引进管理创新是实践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新实践和方案的关键,为此,对知识源进行探索和分析是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发挥企业间学习、政府政策引导、咨询机构等主要知识源的作用:首先,应针对拥有不同层面参照群体的企业,建立不同的合作交流方式,对于以当地企业为参照群体的企业,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或当地行业组织树立典范、经验交流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学习和交流,而对于本研究中所提及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企业为参照群体的企业,则需国家政府或更大范围的行业组织引导和协调,促进管理创新知识在群体内部以及外部传播和转移;其次,提升我国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的能力和服务质量,需针对中国特色企业实践提出更适合的管理创新理念,以更好的为我国企业服务;第三,政府在引进新思想和理念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行为。此外,内部员工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如何让内部员工的知识在管理创新中发挥最大价值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Tranfield[26]认为知识管理活动对创新的发现、实施和提升过程存在支持作用。McAdam[27]把知识管理看作是创新的催化剂,并论证了知识创造、内化、传播和应用对创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知识管理基础上提出的“知识治理”进一步指出,通过选择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最优化知识选择、创造、共享和利用[28]。这些都为提高内部员工知识利用效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文对管理知识源类别以及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知识源特点做了较系统的分析,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探讨。一方面,扩大调查企业覆盖范围。我们所研究的企业仅限于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部分企业,较为片面和粗略。为此,今后需将范围扩大到各种规模、各个行业的企业,全面了解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源。另一方面,加强定量研究。我们的研究基本上以探索式定性分析为主,对于各种知识源如何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引入和实施效力等问题仍需做定量分析。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知识源是指创新理念或思想雏形的来源,不影响成 果的创新性。同时,即便是引进型创新,自主创新思想和行为 仍贯穿整个管理创新过程,只是本研究没有强调自主创新性。

②资料来源:第二届“中国管理学院奖”,《北大商业评论》。

[参考文献]

[1]Birkinshaw, J.Hamel Cary, & M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 33(4): 825-845.

[2]Stata, 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Innovati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 ,63(1):63-73.

[3]Ichniowski C, Shaw K, Crandall RW. Old Dogs and New Tricks:Determinants of the Adoption of Productivity-enhancing WorkPractices[C].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65.

[4]Pil FK, MacDuffie JP. The Adoption of High-involvement WorkPractices[J]. Industrial Relations, 1996,35(3): 423-455.

[5]Hamel G. The Why, What and How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 (2): 72-84.

[6]Leseure MJ, Bauer J, Birdi K, Neely A, Denyer D. Adoption ofPromising Practic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5-6):169-190.

[7]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1996, 21(1): 254-285.

[8]Caroli, E., Van Reenen, J. Skill Biased Organizational Chang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British and French Establishmen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 (4):1149-1192.

[9]Piva, M., Vivarelli, M. The Skill Bias: Comparative Evidence andan Econometric Tes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Economics,2002,16 (3), 347-358.

[10]Kimberly JR, Evanisko MJ.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J]. Academ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1,24(4):689-713.

[11]Damanpour 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J]. Academic ManagementJournal,1991,34(3): 555-590.

[12]包玉泽,谭力文.管理时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2(2):30-35.

[13]Naveh Eitan, Meilich Ofer, Marcus Alfred. The Effects of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on Performance: an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pproach[J]. Strategic Organization,2006,4(3): 275-302.

[14]李.管理创新中的组织学习[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5]Fey C, Birkinshaw J. External Sources of Knowledge, GovernanceMode and R&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31):597-621.

[16]Laursen K,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in Explain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27(2):131-150.

[17]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287-306.

[18]Mol Michael J., Birkinshaw Julian. The Sources of ManagementInnovation: When Firms Introduce New Management Pract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1):1-12.

[19]Hargadon AB. Brokering Knowledge: Linking Learning andInnovation[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2002,24 (1):41-85.

[20]Kaplan RS. Innovation Action Research: Creating New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Research, 1998,10(1):89-118.

[21]Hansen MT et al. How do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everage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Moving from Single to InterdependentExplanations[J].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2004,25(8-9):801-822.

[22]Abrahamson E, Fairchild G. The Entrepreneurship Dynamic inIndustry Evolution[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47-177.

[23]Guler I, Guillén MF, MacPherson JM. Global Competition,Institutions, and the Diffus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theInternational Spread of ISO 9000 Quality Certificat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lity ,2002,(47):207-232.

[24]Greve HR. Performance, Aspirations, and Risky OrganizationalChan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lity,1998,(44):58-86.

[25]Massini S, Lewin AY, Greve HR. Innovators and Imitators:Organizational Reference Groups and Adoption of OrganizationalRoutines[J]. Research Policy ,2005,(34):1550-1569.

[26]Tranfield D, Young M, Partingtond D, et al.. Knowledge ManagementRoutines for Innovation Projects: Developing Hierarchical ProcessMod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7(1): 27-49.

[27]Mcadam R.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within Organizations: A Qualitative Study [J]. Knowledge andProcess Management, 2000,7(4): 233-241.

[28]Foss, Nicolai J. Selective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l Hybrids:Interpret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ticonSpaghetti Organiz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331-349.

Analysis on Knowledge Sources of Introduce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in Haifen,Su Jingqin

(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