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17: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

篇1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篇2

关键词 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认证;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17-04

为实现广东省经济发展蓝图,广东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与此相呼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研究的通知》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学习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在职业院校推行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管理行业必然也需因势利导,积极完成各项弊端的改良及优化已有的人才认证体系,以适应大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要求。

一、酒店行业人才资格认证及供需背景

(一)酒店职业资格认证情况

我国酒店行业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已初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工作体系。目前,酒店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行业协会获得酒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国内酒店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初级服务员资格证书、中级服务员资格证书、高级服务员资格证书、技师资格证书、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酒店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酒店管理师资格证书、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职业培训师等,基本涵盖了酒店基层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各个层面[1]。但另一方面,酒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至今基本没有进行修订和更新,存在着诸多问题:现有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脱离行业需求;职业资格证书泛滥,多部门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动力;就业准入制度监察力度不强;考评机制没有融合等。高职学生即便考取此类证书,得到酒店行业的认可度也不高,学生自身对复杂多变的酒店工作大环境适应性不强。

(二)广东省酒店行业人才新要求

在我国酒店业国际化进程中,珠三角地区不仅最早创建了中国的五星酒店,更掀起高星级酒店国际合作的序幕。广交会、亚运会、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各类高中低星级酒店甚至是无星级的经济型酒店均抢占珠三角市场。香格里拉、美丽华、希尔顿、君悦、洲际、喜来登、万豪、雅高、凯悦、凯宾斯基、喜达屋、雅高、马可孛罗、戴斯、瑞雅、威尼斯、木棉花、维也纳等品牌酒店集团纷纷进驻珠三角[2]。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2015年3月饭店经营数据统计报告》指出,当前全国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已达到814家,其中广东省有115家,居全国之首。由此可见,珠三角的酒店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国际化、高星级化、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对酒店技能型人才的数量、结构及能力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以原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考评通过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皆不能完全满足行业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在原有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基础上重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

(三)人才需求与输送错位

当前,职业院校为酒店行业输送相关毕业生数量呈递增趋势,但由于学生的酒店就业适应能力不强及酒店行业本身的局限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大量学生一毕业就选择了其他行业。这就造成了酒店人才需求与输送的错位:一方面,各种类型的酒店呈现高度增长态势,导致酒店人才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各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流向酒店行业之外的行业,酒店专业出身的人才大量流失。

总体而言,广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酒店行业的空前繁荣,对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酒店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职业教育“双证书”中的职业等级证书适用性、针对性不强成为供需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在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础上,对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的证书类别、证书结构、认证内容、考题设置、认证主体、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义及制定规范。

二、构建内容

(一)确定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类别

酒店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酒店服务员、有初级管理经验的领班(主管)人员及具有中级管理能力的部门经理。针对目前酒店业市场充斥的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存与交叉的混乱局面,从酒店实际岗位出发,结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并综合我国《职业分类大典》里对酒店从业人员的分类目录,将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统一于“酒店管理师”名下,下设各证书类别,具体见表1。

(二)规范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内容

助理酒店管理师面向即将涉足酒店前厅、餐饮及客房的从业人员或学生,注重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对客服务能力及相关知识的鉴定。具体认证以下内容:接待服务、摆台服务、酒水服务、分菜服务、餐具酒具管理;客房预订、住宿登记、问讯服务、行李服务、离店结账、公关与推销、沟通与协调;迎客准备、应接服务、对客服务、会议服务和客房用品管理。

初级酒店管理师面向有一定酒店一线工作经验,有志于从事酒店前厅、餐饮、客房主管(领班)工作的从业人员或学生。具体认证以下内容:分配工作任务、排班表和休息表、检查控制服务质量、评估员工、制定培训计划、给员工培训并考核、与其他部门沟通、处理投诉等。

中级酒店管理师面向有志于酒店前厅、餐饮、客房部门经理职业的从业人员或学生。具体认证以下内容:部门人员的工作分工、领导、指挥和监督;制订部门工作计划;向上一级汇报部门的工作;确定本部门的经营方针和服务标准。

(三)改革职业教育等级证书鉴定方式

以往的职业技能鉴定以理论+实操的方式进行,但实际往往理论题型刻板,实操考核单一,且鉴定监督力度不强。本研究在鉴定方式上做以下尝试:理论考核破除以往的选择+判断题型固定模式,加入综合能力的考核,以选择题+综合能力分析题为主。实操考核除单独技能操作外,引入工作流程演示、角色场景表演、口试等考核方式,其中包括实地餐饮、前厅、客房技能操作,工作流程演示、角色表演解决问题等,具体见表2。

(四)建设职业教育等级证书鉴定队伍

现有的酒店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队伍主要由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考评员组成,在成员构成上行业专业人员占少数,院校的专业教师占多数,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队伍结构有待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以行业专业人员为构成主体,他们需对鉴定标准的制定有深度参与;对不同等级的职业内容配备不同层次的鉴定人员;对鉴定队伍定期进行培训、进修,并吸收新的行业专才及资深教学人员,形成结构合理、保障力强的阶梯式鉴定队伍。

(五)确保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实施的法律效力

为确保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实施的法律效力,保证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连续性和梯度性,消除低信度和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应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具体做法是:由国家旅游局牵头,确定酒店行业协会的认证主体身份,规范认证对象、内容、程序、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等。从法律层面界定酒店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酒店职业资格实施的法律惩罚机制的确定,将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实施的法律效力。

三、实施过程

(一)调研酒店企业职业等级证书使用情况

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产生的土壤是企业,其服务的对象也是企业。因此,在制定改革措施之前有必要对酒店企业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主要调查其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普及程度、重视程度及在员工职业准入和晋升中的重要程度。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出导致酒店对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普及不广、重视不够、重要性不强的原因,在改革内容里做相应变革,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二)规范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标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的资格考核内容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酒店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要密切联系酒店服务实际,以实际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因此,在制定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标准前,有必要调研酒店工作过程和酒店人才需求特点。然后与行业管理人员、行业协会专家、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重新制定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标准。依据不同层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设置证书等级种类、各证书鉴定条目,再根据鉴定条目内容、技能与知识的平衡设置考题。

(三)试用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标准

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标准初步确定后,将其试用于代表性酒店企业。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酒店,与酒店管理层协商,随机抽取部分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分批次试用考题,完成考核。考核成绩若普遍较理想,则说明此考核标准较合理;若成绩普遍不高,则再进行修改,再次试用,直至成绩达到预期标准。最终确定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标准。

(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职业标准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关键。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融入职业教育,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渗入式,即将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分解融入多门课程中;另一种方式为模块式,即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对应一个模块或一门课程,可将职业资格认证作为一个模块嵌入职业教学计划[3]。如果学生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就可视同完成了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同时随着行业市场的职业变动,应及时更新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适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内容。

(五)向社会推广职业标准

在学校和酒店反复试用之后,直至考核标准既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又满足酒店岗位需求,才可进行社会推广,成为权威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考核体系,必须得到行业、社会及学校的多重认可。

四、思考与展望

(一)建成以行业需求为依托,以酒店整体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结构模式

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是衡量学生适用行业需求与否的标杆,其等级划分应严格对应酒店相应工作岗位及层次,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的无缝对接。建成以行业需求为依托,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结构模型是完成对接的第一步。本项目在已有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构成的基础上,不再以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工作部门来划分等级证书,而是将各个部门的工作均衡考量,将其科学融入一个证书体系,避免了如前厅部员工对餐饮和客房工作一无所知,无法交叉工作,增加部门培训成本等弊端。针对这一等级证书结构模型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势必能胜任酒店各部门的工作,增加就业选择机会。

(二)建立行业协会为主导,校企共同研发,法律保障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体系

本项目试图建立行业协会主导,法律保障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体系,以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的有效衔接。在认证主体上,以往的职业资格认证主体混乱,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行业协会等。造成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不高,行业认可度低等不良影响。本研究以酒店行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的认证主体,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自身功能和行业领导力职能,保证认证的行业权威性和认证的鲜活动力。这样既结束了多头管理,又能使考证紧贴行业本身,并随行业动态即时做出调整。在认证内容上,行业协会、酒店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研发。选取酒店行业协会专家、酒店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及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成立研发团队,协商探讨认证内容,必然使认证内容既符合企业实际,又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并顾及社会考证人士需求。另外,从法律上界定酒店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资格认证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对认证的主体、对象、内容和程序,特别是对酒店职业资格实施的法律惩罚机制的界定,更能保障行业协会的权益与职业考证的规范化。

(三)实现以学生为本,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等级证书教育高度融合的目标

构建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应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中心,有效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使两者在方向和细节上高度一致,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并为其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实行职业教育等级制度正是沟通职业等级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按照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调整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以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不同级别职业人才,即“对证施教”[4]。这种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融合程度越高,职业教育办学便越成功。在融合过程中还应随着酒店劳动力市场职业变动,及时更新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内容,适时调整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内容,以保证这种融合的与时俱进。

通过建成以行业需求为依托,以酒店整体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结构模型,建立行业协会主导,校企共同研发,法律保障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认证体系,实现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等级证书教育的有效融合,并经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广后,这一改革将在职业院校、酒店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效应,使学校、酒店行业及社会酒店从业人员得益。

参 考 文 献

[1]吕本勋,李聪媛.酒店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市场论坛,2012(2):52-53.

[2]赵莹雪.珠三角酒店高技能人才能力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J].大家,2011(6):90-91.

[3]鲍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J].职教论坛,2004(36):26-27.

[4]周常青.对证施教是高职院校可行的选择[J].职教论坛,2005(30):31-32.

Abstract This paper regards industrial demand and policy background as the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of hotel industry, redefines certificate of category, structure, content, exam setting, certification body, legal norm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ating certificate system in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the new norms. The main purposes are to construct vocational education rating certificate system which combines degree certificate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education,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e patte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ating certificate with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s.

篇3

一、高职会计教育对学生考核评价的现状

笔者认为现行考核评价方式能督促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需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能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能力;但现行考核评价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

(一)考核内容不利于学生对掌握会计技能的重视大多毕业生认为,学校考试内容主要是教师讲过的教材内容,学生学习以应试为目的居多,易助长学生“上课抄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不正确学习方法;书面考试是必要的,能够督促学生复习与巩固所学的会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但主要考核吸收知识的多少及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较少联系会计工作实际,较少涉及相关会计技能操作,不利于学生对掌握会计技能的重视,不利于考核学生的会计专业性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有一定偏离。

(二)考试不利于学生对非会计专业性通用能力的重视大多毕业生认为,社会发展很快,知识更新很快,以前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有许多逐渐被淘汰,自身还要在会计工作中不断学习,工作后体会到具有学习能力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重要,如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适应变化的工作环境。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考试只限于知识本身,不能较好地考核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其他通用能力,而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会计专业能力,还要具有非会计专业性的通用能力。

(三)课程成绩评定不利于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大多任课教师自己出卷、主要以单一闭卷笔试形式,考核成绩评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或加之期中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至于学习中间过程则关注较少。其结果导致学生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较少,不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实践过程的考核。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只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成绩,学生到企业实践,管理较好的学校主要检查督促学生是否到岗实习,难以检测和正确评价学生适应实际环境的能力及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反应能力,难以检测和正确评价学生的各项会计技能,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各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没有一个基本要求,影响毕业生的基本质量高职高专开设课程及各门课程大纲各校自己制定,自行考试,缺少对学生基本质量(或会计基本能力)的检验。现有的大多数课程的试卷都由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出卷,成绩评定仅由一位教师决定,考核内容及要求、评价指标随意性较强,对各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没有一个基本要求。如果能够要求毕业生取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或初级会计师证书,则是对毕业生基本质量的一个检验。近几年虽然许多学校已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但没有要求一定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高职会计教育对学生考核评价改革的探讨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因素,是对学生质量要求的一种引导。针对目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根据会计职业的特征及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借鉴德国、日本、英国的职业教育考核评价的经验,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作两点改革探讨,以期适应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评价模式,促进高职会计教育改革。

根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将对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分为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评价(即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其他专项会计职业能力(即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之外的各项会计职业能力)。兼顾考核的“基础性、通用性与重要性、特色性的结合”,本文从高职会计教育对学生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和对重要专项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进行探讨。

(一)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毕业要求,作为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也即会计工作基本能力考核),保障基本的质量要求。

(1)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对学生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必须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或增加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接轨。

德国、日本和英国BTEC的职业教育较为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其成功经验之一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职业教育培训与考核分离,社会统一考试。德国由国家制定企业职教框架计划,由行业协会根据这一框架计划制定职业考试标准。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考试,两次考试都是由国家行业协会出题,全国统一考试。形式都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理论部分在学校考,实操部分在受训的工厂考。理论和实操都合格才能毕业,才可以获得国家行业协会颁发的毕业证书。日本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一是推行全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建立了明确的行业标准,为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了发展目标,有利于职业学校进行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

英国BTEC教学模式是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一种职业教育证书课程,由英国爱德思国家学历及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考试并颁发证书,其中BTEC国家高级文凭课程,即相当于英国大学前二年的课程,相当于达到了相应专业的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四级水平。目前我国各校各自为阵的考核,考核题目、评价指标随意性较强,缺乏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标准,质量没有保障,对此,可借鉴德国、日本和英国BTEC的职业教育经验,首先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加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作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将取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毕业要求。促使各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按照行业统一标准,有一个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同时实现教学培训与考核分离,各校良性竞争,教学质量有基本保证。

(2)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对学生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能够与会计职业资格(或加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接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小企业会计、基层会计人员,我国企业统一执行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工作的主要方法程序都相同,即会计职业特征决定了对学生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与会计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具有可行性。此外,我国会计证资格考试已全省统一,并从90年代开始实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制度,全国统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系统已经形成,包括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根据资格证书考试和职称考试要求通过实

施会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和考核,学生能够通过会计职业资格(或增加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

(3)实施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对学生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考核与会计职业资格(或增加初级会计师职称)考试接轨所需措施。目前每个学校各自制定或者找企业商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全部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还比较片面,从全局看,成本也高。德国的做法是经济部公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其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国家政策统筹,财政部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评价标准和考核大纲;各省财政厅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增加技能考核,即包括会计理论与技能考核;各省财政部门负责、依托各省会计学会主持、企业和学校参与考核,并合作制定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部分按照会计职业资格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要求),编写针对一般通用会计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形成规范的会计职业教育考核与会计职业资格考核接轨的教育考核体系,做到职业技能鉴定机制与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有机结合,实现完全接轨。

(二)以课程项目任务或综合性项目任务为考核评价单位抽选重要专项会计职业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其形式以课程项目任务或综合性项目任务为考核评价单位,彰显各个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的特色与质量水平。

(1)以课程项目任务或综合性项目任务为考核评价单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是,根据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所需具备的会计职业能力(各项具体会计职业能力构成)设置对应各学习课程。考核评价学生某课程(或综合性课程)成绩的依据是:考核学生学习该课程对应必须掌握的某项会计职业能力水平由学生完成对应的某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质量决定。因此,按能力本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各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可采取每学期选择一个重要专业课程项目任务或综合性项目任务作为重点考核单位(如选择《财务管理》课程中筹资管理项目任务或综合性财务管理项目任务),考核学生具备该专项会计职业能力的水平。该课程项目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目标要求,通过设计一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尽可能选择接近真实的工作任务资料;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考察学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情况,评价学生具有该项职业能力的水平。

(2)重视课程项目任务完成过程和成果的考核评价。通过课程项目或综合性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最终成果考核学生的专项会计职业能力,包括专项会计专业性能力和非会计专业性能力(如自我治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一是考核评价会计专业性能力:考核学生是否能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质量;--是考核评价非会计专业性能力及素质考核: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走访、电话、发信等进行社会调查,也可以上网、到图书馆等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来完成课程项目任务;同时考核在完成任务的工作中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己学习的能力、责任感等。通过考核评价过程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使学生能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专项会计专业性能力和非会计专业性能力。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 运行初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01-01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广东工贸职教集团)成立于2012年4月,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集合了广东省20多所中高职院校,涵盖了6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20多家行业协会及科研机构。本集团以项目合作为基础,有效整合集团成员的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培养冶金、有色金属、制造、服务等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广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广东工贸职教集团组织机构及运行方式

集团总部设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集团设理事大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理事大会是集团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是理事大会的执行机构,在理事大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

集团实行理事会制,接受广东省教育厅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理事会为学校非行政的常设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原有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人事关系、财政渠道、经济独立核算等不变。

理事大会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理事大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通过或修改集团章程;审议通过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审议决定理事单位的加入与退出;审议通过集团常务理事会或理事提出的重要议案;审议和决定集团的其他重要事项;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职教集团运行初期存在的问题

1.集团运行指导有待明确

职教集团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新兴人才培养模式,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办学实践的探索,尤其是职教集团成立之后如何持续健康地运行缺乏有效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致使其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盲目、低效率、甚至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和全国其他松散型职教集团一样缺乏有效的理论来指导集团健康运行,集团运行机制和章程比较笼统宽泛,不能为集团发展运行提供准确的方向和有效指导。

2.集团成员凝聚力亟待加强

集团以章程为主要连接纽带,而不是以资产为纽带,成员之问是合作伙伴关系,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自愿参加,在产权、人事、管理等方面没有改变,是典型的“松散型”职教集团。这种模式的集团在组建之初容易将各成员单位联结在一起,且成员单位也能够保持自选择权,进退自如。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成员之间没有强有力的利益机制制约,导致各成员单位的个体利益与集团整体利益产生矛盾,使集团内部缺乏动力和凝聚力。

3.集团运行动力有待增强

在目前的集团运作中,主要由秘书处也就是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来维持日常运行,企业参与集团运行的程度不明显,大多数企业都只是挂个名而没有深度参与集团合作。如何挖掘集团内校企合作利益契合点和健全利益互动机制、评价监督机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六个主体力量之间的多元化合作,增强集团运行动力是广东工贸职教集团又一迫切需求。

三、职教集团有效运行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已然成为职教集团发展的瓶颈。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内部激励、健全外部监管,根据不断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完善集团章程和制度,明确成员单位的权、责、利,以制度形式规范校际和校企之间的具体工作,建立约束机制。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在校际与校企共同治理、利益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完整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起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管理制度,达到体制机制创新的目的。

2.构建常态化定期会商机制,加强集团成员联系

目前,广东工贸职教集团章程规定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例会每年举行一次。这样一年一次的集团沟通交流机会对集团发展是不够的,也降低了成员单位参与集团合作的积极性。集团可通过建立常态化定期会商机制,对集团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进行交流协调,加强集团管理层与集团成员之问的联系。例如,建立“理事长轮流坐庄”会议制度,每一个月由一位理事长来负责管理和召开会议,从自身行业角度为集团提供专业性建议与咨询,分享本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成功经验。每个月定期会商可比较有效地缓解目前广东工贸职教集团成员沟通不畅,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3.实现政企校三方共赢

3.1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首先,学校要不断扩大行业企业培训范围,健全社会培训机制、加大社会培训投入、利用职教集团促进社会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学校要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促使专业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构建专业教师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

3.2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调动行业企业参加职教集团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为企业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允许企业赢利或减免税收,追求校企互惠共赢。在教师培养上,学校要建立起教师到企业挂职、定期轮训的制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驱动教师将提升各项能力尤其是社会服务能力内化为自身要求,促使教师主动联系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在学生培养上,学校要以完全的职场化、企业化、以工代学、以工促学为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有能力、有潜质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3.3为高校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学校借助职教集团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担任教学任务,共同开发课程。由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和校企合作开发项目,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学院的课程教学和项目评价,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能力来推动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企业的发展带动专业发展,校企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89-90.

篇5

一、工作目标

1.全面提高中小学校长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营造育人文化的能力、领导课程教学的能力、引领教师成长的能力、优化内部管理的能力和调适外部环境的能力,造就一批名校长,成就一批地方教育专家。

2.进一步提高各科名师(包括省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市级骨干教师等,下同)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进名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造就一批业内公认、教研结合的教育名家。

3.在名师的引领、校本教育的促进和其他培训计划的助推下,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4.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德育的需要,大力提升班主任教育、管理、指导学生的能力,并规范自身行为操守,促进成长一批学生喜爱、社会推崇的育人楷模。

5.提升全体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主要内容

(一)校长治校能力提升工程

集中组织校长参加高级研修。市教育局从2015年开始,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举办中小学校长(含副校长,下同)高级研修班。5年内,通过该研修班培训校长600人以上。研修班分期分批每年在不同的知名大学进行,每人在一所大学的学习不低于30学时(1天6学时)。培训研修形式主要由全国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人文境界提升、科学视野拓展、管理艺术优化”的要求讲授相关专题。

在此基础上,适时组建市校长协会和名校长工作室,搭建校长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平台。同时,市教育局分批次组织相关校长赴外地学校考察学习,从外地名校的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

(二)名师教研能力提升工程

集中组织名师参加高级研修。市教育局从2015年开始,对全市获得名师称号的在职教师,每年组织一次高级研修,每期研修班均在国内知名大学举办,每人每次研修学习不少于30学时。研修形式主要由全国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知识拓展、专业提升、科学育人、幸福生活”的要求讲授相关专题。

组建市名师协会。依法依规组建由全市在职名师参加的市名师协会。除集中培训研修外,协会要定期组织学习交流和成果分享会议。协会内可按不同的学科、学段组建不同的学术组织,构建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着实有效、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术活动。

组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既是有形的工作场所,更是无形的工作团队。名师工作室由一位名师任室主任,工作室以室主任姓名命名。工作室成员由本校或其他学校同科教师组成,成员可由学校组织加入,也可由教师自由申请加入,成员数量最低5人,最高不限。名师工作室在室主任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促进和教学研究活动。2015年,全市组建3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其中市直学校组建11个,大悟、孝昌各组建2个,其他县市区各组建3个。市级名师工作室由市教育局核定授牌。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组建本级名师工作室。

(三)班主任育人能力提升工程

集中组织优秀班主任参加高级研修。从2015年开始,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全市100名优秀班主任到国内知名大学参加高级研修,每人每次研修学习不少于30学时。主要围绕德育内涵、德育模式、管理能力、沟通技巧、师生心理减压以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内容进行研修提高。

广泛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研讨。学校、学区要以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和班主任工作艺术为主题组织班主任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传、帮、带、领”的作用,促进新、老班主任共同进步。

(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各地各校通过名师引领、师徒帮带、校本培训、自学提高、参加“国培”“省培”计划等形式,夯实教学基本功,培养“打通关”的能力,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知名大学由知名教授牵头的工作团队作为本校教育专家顾问团,就教师培养、课题研究、学校教学、学校德育、学校文化等进行咨询、诊断和辅导;还可与国家、省、市名校结成友好学校。同时,通过“校际联盟”等城乡教师交流的方式,拓展交流学习的渠道。

(五)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6年底前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和应用能力大比武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相结合,通过以评促学、以赛促用的形式,促进教师持续学习、长期应用;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落实上述工程专项内容的同时,继续举办教育大讲堂。“大讲堂”由市教育局举办,市直相关学校或单位承办。除暑假和寒假外,每两月在城区举办一期。每期“大讲堂”,市直各学校、孝南区城区内学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师根据统一要求参加听讲,其他县(市)相关人员可自愿申请参加。“大讲堂”主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授课,适当挑选本地名校长、名师和优秀班主任走上讲堂。“大讲堂”的讲授内容,在注重教育教学业务的同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国学、哲学、时事热点、现实问题、英模报告等领域扩展,使全体教师既立足校园又跳出校园,全方位地提升知识和能力,充实从教者的精神内涵和学养储备。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结合实际,根据以上五项工程内容要求制定方案计划,实施本区域内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实现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教师继续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规划、教研、装备及体卫工作的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党群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负责抓好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继教办”),办公室主任由分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兼任,确定2-3人组成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县(市、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或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本区域(学校)内的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工作。

市继教办每年初拿出当年的校长、名师、班主任高级研修计划、校长外出考察学习计划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经市继教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行文下达至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各学校,由市继教办负责组织实施。

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和相关科室(院站)在市继教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参与相关研修、考察的组织工作。每期校长、名师、班主任研修班和校长外出考察学习活动,一般均应有市、县(市、区)教育局领导、干部带班(队),既跟班(队)组织,又跟班(队)学习。

教师具有多种身份的,学校应按其发展定位及个人意愿,确定其重点参与某一项能力提升工程。

(二)落实工作经费

自2015年始,将列支专项资金作为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的工作经费以及对市名师协会、市级名师工作室、教育大讲堂和专家顾问团等项目的补助经费。补助标准和办法另行确定。

校长、名师、班主任高级研修和校长外出考察学习的学费、差旅等费用,按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分别由市、县(市、区)和学校负担。

(三)严格工作考核

市继教办对参加校长、名师、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的全体人员,要建立包括学习、业绩等在内的管理档案,全程记录、全程跟踪;学校要指导、督促教师建立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并将档案内容作为业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参加高级研修的校长、名师和班主任,学完回校后必须及时举办一次主题报告会,将研修内容和体会传导给每位教师。

篇6

关键词 传感器技术 课程改革 “教、学、做”一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科学。因此传感器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何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将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1 加快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传感器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学、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学和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和高新技术密集型前沿技术之一。所以传感器技术这门专业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综合性强、技术前沿性强、技能实践性强。而传统的传感器技术课程往往是重理论、重实验,缺技术、缺实践,通常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传感器的原理,以及讲授仪器仪表的使用、电子线路测量等知识。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后再做若干验证性的实验。这完全是学科体系的课程,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如“订单班”、工学交替、“校中厂”和“厂中校”等。针对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是目前各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若干意见》【2011】12号文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该课程,并且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是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2 实现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关键任务

2.1 加强调研,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是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对珠海经济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珠海目前有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它们是以伟创力集团为龙头的新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以珠海港为依托的临港重化产业集群、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集群。我们学院与珠海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了广泛的对接,我们与协会组织珠海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珠海市自动化协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与这些行业协会组织以及所属企业的合作中确定了该课程学习目标:

传感器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基础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特性;了解电力企业常用传感器及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使用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基本检测单元模块电路;能够对制作的模块电路进行简单的测试;能够对电力企业常用电压互感器及电流互感器进行检测、接线。

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2.2 根据岗位调研,归纳整理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核心能力

按照珠海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两大典型应用方向,通过调研对应不同岗位群,我们把传感器技术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温度测量、力的测量、位移测量、转速测量、典型控制、电力监测设备接线6个学习领域。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和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针对珠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本学院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专业能力

(1)熟知常用传感器的种类、特性、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2)掌握常见信号处理电路的原理和分析方法;(3)掌握电路的调试方法和技能;(4)学会分析和查找检测系统的故障原因;(5)能够检测、排除系统的故障;(6)能够掌握电力企业常用电压互感器及电流互感器接线的接线方法。

2.2.2 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2)能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找所需技术资料;(3)能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并实施;(4)具有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良好工作作风;(5)具有创新能力及开拓意识。

2.2.3 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4)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5)具有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6)具有安全生产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3 构建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融入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的项目驱动式,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六步骤工作过程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前面对学习内容划分的6个学习领域进行教学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摒弃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学习领域和工作任务的要求,将传感器的应用寓于工作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有针对性地知晓在做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加强过程考核,对学生的成绩采用全方位、全过程的新的评价方式。

4 完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实践环境

教材建设是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目前该课程的各类教材很多,但是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以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教材可选择的却很少,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来选择教材更是很难,所以各院校必须自己进行教材建设。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主编了教材《传感器技术及实训》,在2012年1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特点就是:以项目训练为重点,淡化理论突出应用;同时结合珠海经济发展状况,与珠海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业务专家一起合编了《电气测量技术与实践》校本教材,以补充6个学习领域中所需要的学习训练内容。

结合学习领域中项目任务的要求,创新教学实践场所也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工作过程满足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践场所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校内教学实践场所的建设应符合真实性原则、高技术性原则和通用性原则,使其尽可能贴近生产第一线,尽可能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体现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我院的传感器实训室在采用了传统的基础实训设备基础上,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在典型控制中,我们选择建设了智能楼宇的光控防盗、门禁控制、烟雾火灾报警控制等目前在智能楼宇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2)实训室的布局要打破传统学科式学生做实验两人一组的模式,按项目任务灵活布局,实现集多媒体教学、示教、实训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室,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3)在根据调研确定了学习领域后,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建设实训室,并且可以选择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引进企业现有设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训练指导,确保学生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完成项目任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创新该课程教学实践环境的另外一个手段是,开展了网络化教学。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网络资源,包括网络项目训练视频、网络实验视频、电子课件、网上教学环境、网上课程介绍、传感器知识拓展等,形成较方便的上网条件;并且提供给学生相关网站网址,供学生上网浏览。

参考文献

[1] 张淑红.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2007.3.

[2] 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31.

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中职物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12)01-0118-03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作为一个集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已成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物流业新一轮的突飞猛进正蓄势待发,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据有关调查表明,物流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作为担当此项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教育资源分散、专业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软硬件教学条件不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对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迫在眉睫。

1 我国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岗位教育、继续教育多层面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中职物流教育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存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等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

物流在我国发展时间短,物流教育专业开设的时间更短,物流专业教育在中职院校才刚刚起步,许多中职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往往只看到了物流人才数量上的需求,而忽视了物流人才质量上的要求,盲目效仿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大举兴办物流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严重阻碍了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大多倾向于第一、二层次中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则应倾向于培养物流执行型和操作型的第三层次人才。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软硬件条件匮乏,在教学方式上,许多中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无自身特色,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2008年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了全国中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学历结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13.29%,有高达61.9%的非物流专业师资。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士大多是其他相关专业发展而来的,真正的物流专业高校毕业生比较少,从事中职物流专业教育的专门人才更少。中职物流专业教育的师资大部分是由相关或相近的专业中途转行而来的。中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其物流专业的设置也随需求的大量增加而出现膨胀式增长,软硬件条件远不能满足招生规模的增长,且各中职院校物流相关专业之间的教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3)缺乏调查研究,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实际办学中,很多中职院校没有认真研究中职类院校物流教育的规律,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体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与高等院校没有显著的区别,课程变成了物流所有涉及知识的罗列,不能相融互通,什么都有,什么都学,无一精透,很难形成优势。

2 物流岗位群分析及中职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有以下5个方向:运输业务方向、仓储业务方向、配送方向、物流营销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各典型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见表1。

中职物流教育应该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中低层次,主要培养综合性和节点性操作管理人才,即运输、仓储、配送、营销、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物流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应具有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以及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交流、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能了解物流企业的基本活动过程并具有初步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本专业的简单技术问题,制定初步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估,进行物流信息的处理,并取得本专业1~2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能证书。

3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陶经辉,张晓萍等对美、日等国的物流产业增加值和产业人才状况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业的发展与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互为因果关系,物流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并结合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情况,预测出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达2581万人,到2025年达3044万人。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需求差距很大,不适应物流职业朝多元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加快构建新时期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及与职业需求相符合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3.1 推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主动深入各行业、企业,了解其最新发展态势与人才需求状况,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要企业人员与学校相关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等领域的新模式、新方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使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更加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出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需求,真正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同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培养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3.2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通过对物流职业岗位基本素质要求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的分析,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把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分别设置基本素质、岗位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结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以达到岗位能力培养的目的。

3.3 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构建,建立动态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试要全面实现教学、训练和考核评价一体化。通过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了解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相关标准,改革考核评价制度。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既要考理论知识,也要考实际操作技能、社会交际能力、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品德素质等:考试评价方式力求合理有效,加大平时考评力度,设置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考试形式,可尝试采用口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证书考试等方式,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激励学生参加各类物流考试,并纳入考评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特别强调综合模拟实习与社会实习环节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指标。

3.4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把项目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民教育 效果

随着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问题关注度的提升,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的阻力主要有三:一是大众化的专业教育导致高职生无针对性的教育;二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性课程设置,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对人才资源重能力学历、轻道德水平的局限性问题突出。为此,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为实现人才培养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双突破,对科学构建“全员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践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面向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新的院校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成立大学生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是宣传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成才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理念,改过去“传授学生公民意识知识”为“指导学生公民意识行为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公民意识的行为。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组建了各系部团委领导下以学工、教务、社团等职能部门和各系辅导员为成员的院、系两级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思想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内设思想信息采集服务部、社团服务部、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研室和公民意识水平测评信息查询室。各院(系)学生成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展测评协会,协助思想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开展思想指导服务工作。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委员会为全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机构,任务是制订年度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宣传的目标,定期听取职能部门和各系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水平的总结汇报。日常工作由思想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思想信息采集服务部、公民意识水平测评信息查询室分别负责学生思想信息的收集与测评工作,

社团服务部、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研室分别负责全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训、开展提升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各系职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品德指导。

(二)购置科学的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软硬件设施

思想指导需要必备的设备设施支撑才能有效进行。全院共配备了10名专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教师,并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提高了这支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教书育人、教育理念和心理学、营销学、法学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指导信息网络系统,模拟实训教室;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收集、公民意识动态信息,加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维持了思想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转。通过几年实践,学院基本构建了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的公民意识教育平台。大大提高了思想指导的服务效率与工作质量。

(三)狠抓高职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工作

现代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我院是这样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水平的:首先,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有专门的思想教育指导教师,每学期开设16学时公民意识教育指导课。大学一年级开展专业教育、人格心理测评、和“三观”教育;二年级进行进入实习单位前的准备教育、明辨是非教育;三年级提供公民意识问题的咨询指导、法律常识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跟踪指导教育体系。其次,邀请成功企业家、道德模范或优秀毕业生模范等,每学期开展1-2次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成才观、心理素质、思想指导等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特点,明确自己的思想方向。最后,应用多种宣传媒介(学校网站、校内广播、心理咨询工作手册、公民意识教育指导简报、宣传橱窗等),营造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使学生对当前社会、国家政策、提升思想品德水平的技巧等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而指导自己正确参与到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二、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评估

为保证日常思想指导工作的正常进行,验证和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采用无记名投票打分方法,开学初期评价公民意识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准备,期中评价思想指导上作运作,期末评价学生实践的效果。以此论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否有助学生思想的关联性,建立公民意识教育指导数据信息库,加强思想指导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思想指导工作效率与质量。

从征求50家用人单位反馈41家用人单位(回收率为82%)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3-3)看,15项指标中,较为满意的有9项,占60%;主要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团队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培训大大加强。基本满意的有4项,占27%;主要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吃苦精神与合作精神通过指导培训大有提高。不很满意的有2项,占13%;主要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公民意识教育之后,社会认知度大大增强,思想道德水平普遍较高,虽然有少数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但这与学生是否有研究创新精神有关,这也是职业教育和思想指导培训的技术难点与薄弱环节。

总而言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着重联系了“基础”课来谈高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而要想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进一步探索更多路径,把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的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而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成长为优秀公民。

参考文献:

[1]张冬立.《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戴国强.《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教育部.2004―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S].2003

篇9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学习型工作任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59-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危机公关的凸显,环境公关越发引起社会的重视,城市公关成为亮点,奥运会、世博会促使别具潜力的中国公关呈井喷式发展。然而,中国专业的公关人才依然匮乏。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公关人才,是高校公关教学的一大难题。公共关系学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较为务虚,本课程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实现务虚的知识转化为务实的技能,如何使得理论更好地切合实践,使得所学知识最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在多年的公关教学探索,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关人才的高效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职业行为能力等为目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任务设计是关键,它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任务”不是实际工作任务的照搬,而是学习型工作任务,即既忠实于实际公关岗位工作任务,又符合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的现实情况的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并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掌握公关知识和公关技能,改变以前公关课程学习与实际公关工作脱节的尴尬局面。

二、公共关系学学习型工作任务设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根据公关员岗位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以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公关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公共关系实务教学内容为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众关系处理,公共关系广告和宣传,组织形象塑造,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谈判。在这八项实践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模拟工作过程、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努力做到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掌握公关技能。

根据重构的八项公关实务知识单元,结合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十项学习型工作任务:

学习型任务一:公关调查。把学生分成5~8人的小组,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相应类型的组织,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他们选择综合型企业、连锁超市、商场等社会组织调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生选择房地产开发、物业、中介等企业调查,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组织,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相应的工作技能,以利于实现与后期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再通过访谈、自编问卷等调查形式,亲自去组织调查,收集一手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形成公关调查报告,发现社会组织存在的公共关系问题。

学习型任务二:公关策划。按任务一中的小组分配和调查中发现组织存在的公关问题,做改进组织形象方案策划,如××公司旧形象改造公关策划书。

学习型任务三:公关活动的实施。按照任务二中的公关策划方案,实施公关专题活动。因为公关专题活动的策划、实施、评估是公关员的必备工作技能,要重点训练。常见的公关专题活动有赞助活动、庆典活动、新闻会、展览会、联谊活动、开放参观活动等。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参与实施更好,这样就保证了实际公关工作的完整性、连续性。如果不能,就考虑借助学校平台的替代方案。我们学校有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二十多个学生社团或协会,每周都有协会或社团开展活动。开公共关系学课程伊始,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某一协会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共同策划、实施后期的活动。例如:利用每年的校运会,与体育协会合作策划、实施校运会开、闭幕式,与营销协会合作策划、实施展览会;与院办、学生会合作策划、实施开学(毕业)典礼;在暑期招生时期,与招生就业办、新闻中心合作策划、实施新闻会、开放参观校园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蕴涵着公关调查、策划、实施、评估的实际公关工作程序、公关传播、形象塑造、迎送礼仪等公关知识和技能,学生的组织、策划、实施、表达、社交、应变等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

学习型任务四:公关评估。以公共关系小组为单位,由课任教师和小组长组成公关评估专家组,以汇报会的形式,对公关调查、策划、实施环节进行评估答辩,总结经验教训。

学习型任务五:公众关系处理。设计协调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客户关系等情景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处理。如设计肯德基顾客争座位情景任务,让学生分别扮演女顾客、男顾客、围观消费者、餐厅经理(公关协调人员),考察学生的公众关系处理技能。

学习型任务六:公共关系广告和宣传。制作学校招生广告和宣传片,开展“发生在我身边的公关事件” 公关演讲等活动。

学习型工作任务七:组织形象塑造。以小组为单位,为所在班级、学校或某个组织设计MI、BI和VI。

学习型任务八: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以新近发生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地震等危机事件为例,如果你是三鹿集团或中国政府,你怎样处理目前的公关危机,并说明可行性。

学习型任务九:公共关系礼仪。组织学生服务“东盟”博览会,举办“校园形象大使比赛”、“招聘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公关礼仪技能。

学习型任务十:公共关系谈判。设计多个谈判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成谈判双方,在商务谈判室进行模拟谈判。

三、公共关系学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实施

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实施环节,我们主要从任务的实施步骤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谈。步骤是完成任务的保障,方法是途径,这两个方面是实现公关实践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我们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程序展开,即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如公关调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资讯阶段是明确学习任务:以访谈、自编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某组织存在的公共关系问题并形成公关调查报告;计划阶段是分组5~8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制订工作计划;决策阶段是小组充分讨论后制订工作计划;实施阶段是收集调查问卷的编写规范、访谈要求和被调查组织的相关信息,各小组自编一份不少于18题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并亲自去被调查组织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形成公关调查报告;检查阶段是组长配合教师检查,教师可讲解编写问卷和调查期间的相关知识和注意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评估阶段各小组长集中介绍本组工作情况及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的可行性和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每个小组成员汇报其公关调查中的心得体会,组间互相提问和评论,老师对每一个小组进行提问和点评。此工作程序,保证了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学生既学到了公关调查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其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了其团队合作意识以及文书撰写等公关技能。

高效完成十项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与评估、公共关系广告和宣传应用的实战演练法,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工作零距离对接;公众关系处理和公共关系危机处理应用的是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公共关系谈判应用的是情景模拟教学方法。Clark,Scarino和Bmwnell研究指出:“任务”是由四部分组成,即目的、背景、过程和产出,其中“背景”可能是真实的、模拟的,也可能是想象的,涉及社会问题,例如地点、参与人及其关系,时间以及其他重要方面。因此,实战演练、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都是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高效教法。

四、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多年实施任务驱动型公关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学生真正投入任务驱动教学中,且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掌握公关知识和技能,实现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设计任务是关键。“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每项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注意高职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同时要多与公关一线工作人员及行业专家交流,研读分析相关资料,结合学校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等,设计出既能训练公关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操作性的任务。

2.教师的引导作用要贯穿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无处不在,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价值和心理引导。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能及时给予具体的帮助。如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完成计划的制订与论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等等。

3.课程考核方案要适应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知识和技能,但要通过获得课程学分的形式体现,所以学生往往会很关心课程的考核形式,考核方案的设计也是影响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伊始,就要清楚告诉学生本课程的考核方案是基于任务完成质量设计的,这样对学生积极完成任务起到引导作用。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考核方案设计应包括两个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如完成学习型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任务参与度、团队合作意识等,占30%;基于工作结果的考核,即完成每项任务的书面文书等,如学习型工作任务一和二的公关调查问卷、公关调查报告、公关策划书等,占70%。基于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核,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1.立法保障,政策支持,促进校企合作。

在台湾《大学法》和《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中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推出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1)推出“建教合作”计划台湾开展“建教合作”已经几十年了,建教合作教育模式已在台湾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院校得到推广,合作形式也呈多样化,可分为轮调式、“三明治”式、“最后一哩”式、研究式、阶梯式、委托式、实习式、进修式等。一般大专院校以研究式、进修式为主,中等职业教育则以轮调式、阶梯式为主;轮调式在台湾推行范围最广,办得最有成效。2)开展“技职再造”计划自2010年1月1日起,台湾教育行政別部门特编列经強费,实施为期三年的“技职再造”方案。希望藉由“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引进业界师资”以及“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等策略,确实强化技专校院的实务能力,增加产学合作机会与规模,以及有效落实学生实作能力。据报道,台湾技职教育主管部门计划自2014年启动“技职再造”第2期计划,包括成立产业学院、跟产商合作;推动师徒制学习,培育市场所需的人才。3)出台“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促进产学合作2012年2月9日颁布了“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明确“产学合作”之定义,明确“产学合作”的内容为专科以上学校与政府机关、各级学校、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等合作办理各类研究发展及其应用(包括:专题研究、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咨询顾问、专利申请、技术移转、投资持股、创业育成等)、各类产学合作之教育、培训、研习、研讨、实习及训练和其他有关产学合作事项;明定“产学合作”办理程序及契约内容,对各院校顺利开展产学合作具有促进和指导的积极意义。

2.校际合作提升各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

在大学校际协会之外,分别成立了分区(南区、中区和北区)技专院校校际整合联盟、区域产学合作中心、联合技术发展中心和创新与创业育成中心联盟等,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平台逐渐确立,通过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产学合作信息网连通技职院校、产业界以及研究单位,共同促进产学教学联盟的建立和产学合作创新研发。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其中比较有成效的校际合作组织有:1)建立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于2002年度推出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和国立屏东科技大学牵头的若干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每个中心又有若干所伙伴院校。中心任务为协助提升联盟学校推动产学合作、建立区域产官学研资源整合与分享各方资源,扩增技职学校与产业界交流及共同研究合作,以达到学校为产业界培养实务人才、朝代加值再教育及关键技术知识引进、生根和创新之目的。成为区域产业的技术后盾与教育策略伙伴,成绩斐然。2)设置联合技术发展中心由台湾经济部门出资在全台湾补助设置12个联合技术发展中心暨伙伴中心。3)成立创新与创业育成中心联盟联盟成员共同成立“创业知识资讯室”和“管理专家群”,共设e化育成平台,致力于区域产业的研发辅导及业者的创新育成,依据各联盟学校的专长特色,透过人才培训教育、推动产学合作研究计划、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及软、硬件资源的分享,为业者提供企业再造的辅导或转介服务,大幅提升其经营运作的经济效益,提供中小企业创业资讯、进驻厂商在财会、租税、人资、训练、智财、法律、行销、国贸等免费咨询服务,并定期举行企业体质健诊活动。目前台湾区域所设立育成中心型态包括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北、中、南几个联盟,联合131所育成机构,已累计培育5,113家育成企业,累计培育新创企业逾1,800多家,种种之绩效显示出育成政策的良好培育成果。

3.校内成立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部门

学校成立研发处,旨在配合台湾经建与科技发展,推动及整合学术研究与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功能,并推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下设企划组、国际交流组、产学合作组以及学校层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育成中心。其中:企划组负责校务发展委员会业务;校务中长程发展计划书编撰;南区技专院校校际整合联盟;校务基金管理委员会;教育部门整合型计划申请;发展特色产学平台奖励计划;承办教育部典范科技大学计划申提、补助款申请。产学合作组负责奖励教师专案及论文编修及译稿奖补助案;鼓励教师从事研究经费补助专案;编制专任教师著作目录;研究续优奖;产学合作续优奖事宜;校内教师、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审核及回国经费报支;建教合作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全国技专校院基本资料库本校系统管理都统筹各表册填报/修正;“科学技术基本法”及“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办法”法规相关事宜;配合教学资源中心修正“教师评监办法”;南区区域教学中心计划-教师及学生专题计划办理及经费核销;研发处之经费编列与控管;研发处之各项业务整理与联络窗口。国际事务组负责输入型国际合作;输出型国际合作;国际观。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是一个校级整合型研究中心。中心运用教育部门补助款、业界与本校之配合款、技术转移金、以及业界回馈机制,建立自给自足、永续发展之基础。为本校教师架构一个“与业界合作将教师接近成熟之研发成果(包括产品、技术与系统)进行产学合作与技术转移之长期运作环境”。创新育成中心在经济部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之补助下成立,以本校极欲发展和推广的相关产业为培育重点。借由育成中心之成立运作,扩大本校校企合作服务层面,促进产学合作蓬勃发展,以创造多元化服务收入,亦期盼从中孕育本校之核心专长技术,以建立卓越之校誉,成为协助产业创新研发与升级转型之最佳伙伴,以及培育高科技产业之摇篮。

4.各系部建立各层次研究中心(所)和实验研究室,提升师生研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