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0:2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会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会计论文

篇1

关键词:基本问题;正义;心性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003-08

一个“问题”,首先,它的英文是“an issue”(常译为“议题”),而不是“a problem”(常译为“问题”)。其次,它由下列三个条件界定了它的基本性质:(1)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生活情境内发生并等待求解,越是基本的议题,越令人困惑且长久地挥之不去;(2)求解问题的路径不唯一且存在至少两条同等重要但相互冲突的路径;(3)在发生这一问题的情境内,受这一问题困扰的人们不断积累和寻求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传统。

据此,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应是真实社会情境内发生并长期纠缠着多数中国人且挥之不去的议题,当中国人试图求解这一议题时,立即陷入两难困境,因为存在着同等重要但有根本冲突的不同政治路线。为生存而不得不奋起求解这一议题的中国人的努力,于是沉积为关于基本问题的本土的思想传统和政治传统。这样的传统,主导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演化路径,似乎仍在主导目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的演化路径。

目前,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着许多困扰。这些困扰可依照下述三个维度[1—2]加以排列:(1)物质生活的维度;(2)社会生活的维度;(3)精神生活的维度。最初的困扰来自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匮乏(物质生活的维度),或许那时多数中国人因此而赞成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稍后发生的普遍困扰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为富不仁”和“”,以及如影随形的权力腐败(社会生活的维度)。再后来的困扰,是精神生活的迅速贫困化或腐败(精神生活的维度)。最后,也就是现在,来自三个维度的各种困惑演变为全民的焦虑从而成为一场总体危机。不论何时何地,内源式社会总体危机的核心议题似乎永远是“正义”——在这一观念最原始的意义上。

我们生活体验里关于正义的那一部分,首先应被称为“正义感”。我们的感觉,佛家列举“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前面的五种在人类是专业化了的,有“感官”,其感觉称为“官觉”。五种官觉之外,“意”是第六识,称为“意识”,它的感官,在英文称为“mind”,在中文称为“心”。可是英文有“heart”,对应的解剖结构称为“心”。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主“意”的“官”就成为一个问题。为了更迅速地从事物外部认识它,笔者可以找到演化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根据来说明我们的任何感觉都有而且必要地有一些模糊性,为了更迅速地从事物的外部认识它。于是,任何感觉都可能变得更清晰,这一过程称为“分析”。例如,我们要让语言变得更清晰,就施行“语言分析”。基于这一方法的哲学,就称为“分析哲学”。所以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分析哲学家,本意很可能是要让他自己感觉中的世界变得更清晰。

篇2

届时,大会将设立 “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的有效途径”和“电子认证服务的解决之道” 两个分论坛,并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2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杂志(国家级刊物)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篇3

1.社会语言学四十年   

2.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认知参照点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     

3.语料库与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   

4.认知社会语言学  

5.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

6.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   

7.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8.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9.商务语言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与方法    

10.《世界英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

12.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13.探索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中国情境的“移动性”  

14.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5.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

16.天津商店命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和研究   

17.OK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8.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  

19.试论拉波夫的社会语言学观及其方法论

20.社会语言学研究:作为知识增长点的“整合”       

21.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英语研究型教学范式   

22.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        

23.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24.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  

25.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26.QQ名的社会语言学探析

27.本溪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28.社会语言学与中国的外语教学   

29.语境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  

30.社会语言学的整合发展趋势  

31.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AIDMA广告理论  

32.湖南益阳方言新老派差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33.初中英语教材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34.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语外来词研究   

35.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36.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    

3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

38.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  

39.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40.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   

41.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发展中的问题        

42.《社会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简评

43.2009年汉语新词新语社会语言学探析   

44.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          

45.西方政治语篇研究中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46.中西网名社会语言学对比分析    

47.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

48.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49.“X去哪儿了”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解读

50.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甄嬛体”解读   

51.美英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

5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英文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53.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54.最近十年的中国社会语言学  

55.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九五”回顾和“十五”展望     

56.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57.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考察征婚广告的性别用语差异  

58.社会语言学简述

59.社会语言学与色彩语码研究

60.从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研究新引语导入语be like

61.社会语言学概述  

6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变体研究   

63.关于培养社会语言学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  

64.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6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特征    

66.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进展》评介   

67.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界定、取向与外延   

68.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69.商务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建构   

70.社会语言学说略

71.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   

72.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向      

73.音位变异与社会意义的建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74.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75.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

76.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

77.社会语言学理论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78.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建构——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视角   

79.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评述

80.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  

81.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  

82.甘柏兹教授谈社会语言学

83.营口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84.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

85.论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结合

86.社会语言学中的日常生活语言暴力倾向研究

87.鞍山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88.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89.社会语言学理论综观及哲学思考  

9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

91.微博名的社会语言学探析

92.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

93.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94.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分析

95.互动社会语言学综述  

96.朝阳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97.金华方言与普通话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98.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指借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来分析、预测、控制和决策会计信息的一个过程,使得会计业务处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精、广度。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时间比较晚,由于受到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先进事物兴起和飞速发展的影响,直击传统商务模式,再加上财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会计软件自身缺陷重重、软件开发过程中缺乏国际化考虑以及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遇到困难等诸多问题,建立和健全与现展需求相适应的财务系统迫在眉睫。

一、会计软件自身缺陷重重

首先,会计软件的安全型和保密性有待质疑。众所周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财务数据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存立足与长远发展,可是对数据保密问题加以着重研究的软件系统少之又少,而将其重心全部放在适应财务制度和健全会计功能上;其次,会计软件的通用性不高。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缺陷屡见不鲜,而且难以解决,譬如系统初始工作量过重,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增加功能等等;最后,会计软件开发人员对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

二、会计软件开发缺乏国际化考虑

现如今,我国对外贸易日益增加,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趋于频繁,在发展过程中,更是要严格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政策。我国刚刚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经历和经验尚浅,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和世界贸易组织有所不同,而出于大局的考虑和为了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唯有引进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与政策,方能和国际接轨。

三、网络环境下,软件系统内部控制出现问题

由于受到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出现了新的特征,这对会计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可以有效推动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向前的发展,又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障碍。首先,不能及时规避非法侵扰。网络是一个开发的虚拟空间,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信息都能被访问和搜寻(物理上连接断开除外)。所以,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很容易遭受黑客或者病毒的袭击,还有非法访问等,一旦发生这种攻击,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其次,电子商务带来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上交易越来越常见,企业全部原有凭证都将变成数字格式的时代也即将来临,这无形中使得企业对网上公正机构的依赖度有所加强,而成熟的技术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尚未出现,这必将给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四、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第一,重视会计软件的开发,强化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软件的开发要以管理型、决策型软件方向为目标,开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软件,只有这样方可与时俱进,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个性化需求。此外还得对会计软件重新定义,既要考虑国内会计体系,还得重视现行会计体系发展趋势,重视会计理论对会计软件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开放,确保会计软件的国际化水平。在强化审计这一方面要严格打击计算机不良行为,避免重蹈先电算化会计再电算化审计的历史覆辙,确保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电算化审计工作的同时进行;第二,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在网络大环境下,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将其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譬如网上黑客攻击、病毒侵袭或者人为的非法访问。因而,为了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譬如网络防毒、信息加密、防火墙技术以及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等等,以期促进网络会计信息自身安全防范能力的提高。第三,不断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规章制度,注重会计信息与数据的保密工作和计算机机房管理。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既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又是会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时展必然。力求财会信息高质量,财会核算实务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以及会计电算化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身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本着认真、复杂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健全软件功能,提高软件质量,有效推动其向管理型软件方向过渡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完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1期

[2]佘江岩.计算机审计软件设计开发[D].天津大学.2010年

[3]魏强荣.高校基建财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4期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论 中国特色 变革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84-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入,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自身社会体制的框架下,不断借鉴西方新闻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模式。下面就20世纪新闻传播思潮中的“社会责任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21世纪下的“社会责任论”和“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两种思潮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20世纪的“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理论基础,它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保留了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自由”,但也给自由加上了条件:摆脱外界的限制;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同时也阐明了新闻自由涉及新闻媒介所有者和公众两个方面。强调公众的自由,新闻媒介要成为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并且确立了和政府的关系,政府既要允许又要促进自由。这里还明确了义务:对自己的良心尽责;对他人和社会尽责。

社会责任理论的目标则是新闻媒介,要求新闻媒介对公众负责,体现公众的自由权利,也是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核心。

二、20世纪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又称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无产阶级党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面旗帜;第二,党报是党的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党报应该是全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第四,党报的工作者必须在党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关于20世纪“社会责任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概述,在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新闻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和状况,社会发展变革、工业科技进步等都使得21世纪的新闻理论发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变化。

随着电视的产生、互联网的出现,二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世界新闻格局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导致21世纪的新闻理论出现了变化和调整。

三、21世纪的“社会责任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新闻传播力量、新闻系系流量流向及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不均衡状态,归根到底还是由这些国家不同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由于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响,各国新闻传播界的交流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和密切,同时由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1世纪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公开拥护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但同时必须以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义务为条件。他们反对西方发达国家毫无限制的自由。这与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社会责任论颇为吻合。社会责任论的前提是,自由必须伴随以责任。但此时,建立社会责任论的西方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限之以责任,认为这样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实际上在国际新闻界,新闻自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接受任何外来干预。显然这与社会责任理论是直接冲突的。

但我们反而观之,在面对发展中国家时,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实现自由主义理论,而在面对本国时,依旧是用一套冠冕堂皇的社会责任论来解决。这里再一次证明新闻传播是政府的工具也是国家立场态度的代表,同时也是一面旗帜。

四、21世纪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

21世纪,在理论方面,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报刊媒介取信于民的基本依据。其次,过去人们认为新闻就是宣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忽视了新闻规律抹杀了新闻个性,阻碍了新闻事业特殊功能的发挥。再次是新闻事业的性质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虽然不能不为一定的阶级服务,但是它的规定性在于能传播新闻和反映舆论,因此它的性质应该是“社会的舆论工具”。最后是新闻的党性原则,党对报纸的领导应该是通过原则性的要求和“道义”的影响;党要力求使新闻媒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能动作用。

在更新新闻观念的同时,新闻界、学术界还对无产阶级传统新闻学进行了反思,最后提出要扩大研究范围,加强研究深度,更新研究方法,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四个方面着手,使新闻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篇6

会议采取征文与特别邀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邀专家将在会上做主旨报告。征文面向全国中国古代史研究学者,包括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会议筹备组将遴选符合本会主题、具有前沿性的论文选题,邀请作者撰文与会。会后将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特别优秀论文经作者同意后,将被推荐给《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或《古代文明》发表。

会议筹备组在会议基本主题范围内,提出若干方向性选题建议,供考虑与会学者参考。

一、晚近中国古代史资料新发现的学术意义;

二、电子文献、资讯扩展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意义;

三、域外文献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发展的意义;

四、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实证方法及实证主义历史学的新认识;

五、对中国古代史研究诸视野的评价(如西方中心主义、全球史观、区域性研究、中国中心史观);

六、对域外中国古代史研究成就、特色、局限的评价;

七、对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各种模式性论说的评价;

八、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影响的分析;

九、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启示及相关评价;

十、历史研究的“宏大叙事”与“碎片化”――中道何在;

十一、中国古代史研究国际化对研究者素质的新要求。

拟参会论文者请在2016年11月30日前向会务组提交参会回执,表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与职称、联系方式、论文题目及提要。会议组委会将在2016年12月31日前发出正式邀请函。正式受邀与会者请在2017年5月15日前向会务组提交论文全文。论文需用MS-Word打字,页下注,1.5倍行距。

会议为期2天、与会者旅行费用自理、会议期间食宿费用由会议承办方承担。

会议筹备组联系人:

篇7

【参考文献】

[1]张勇.文化、制度与发展——制度与文化比较视角的发展分析[J].经济学家,2008(5).

[2]曾小华.关于文化的定义[J].学习时报,2004(2).

[3]葛蓓.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与任务[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3).

[4]李玉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研究,2001(9).

[5]蔡静.我国会计文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2(8).

参考文献:

1.冯虹.我国政府会计的相关问题与改革建议[J].财政监督,2011(14)

2.陈均平.中国政府会计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3.杨亚军.我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4.李定清.论政府会计准则理论结构[J].商业研究,2002(23)

【参考文献】

[1]阎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J].会计之友,2009(1).

[2]陈兵: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素[J].教育与职业,2009(3).

[3]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4]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应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评论,2003(5).

[4]刘爱东,蔡建平.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2):117-120.

[5]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J].当代财经,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飞.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9):8-15.

[10]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112-136.

[11]孙茂竹.管理会计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宏.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篇8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会计理论;学术范式;学术批评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会计界以来,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就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的发展,实证方法已逐步为中国会计学术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当的应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国内地经济学最高水平的学术杂志《经济研究》,已经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财务、会计论文(包括财务会计专业研究人员撰写的微观经济类专题的论文)就有20篇。由于学科划分以及对论文主题所涉及领域方面的认识,这种统计可能不甚精确,但不可否认,作为相当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正在刊登越来越多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同样,被公认为中国内地会计学最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会计研究》,收录发表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论文也越来越多。近年来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撰写的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日渐增多。种种迹象表明,实证会计研究正试图取代规范研究,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主流范式。

笔者认为,在实证研究这一方法被引进中国将近10年的今天再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仅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或规范和实证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的比较评判层次上,而应当将学术研究中,中国会计学者在方法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并总结消化、吸收西方会计研究中的先进方法。正因为如此,笔者总结了中国学者应用实证方法撰写会计学术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希望借助评论同行文章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在会计学术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风气尽一点绵薄之力。

二、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

在中国接受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近10年的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的争论可谓层出不穷。

种新的学术范式之所以能够得以诞生并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原因需要认真予以分析和总结。笔者以为,搞清楚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关系,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价值判断是对某种特定事实内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坏”、“好些”或“坏些”等的评价和预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观念中,价值判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达政治要求、决定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道德高尚还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也是进行行为选择和政治选择的前提。但是,在作为经验科学的经济学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

从认识逻辑来看,价值判断仅仅是一种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作出的判断性评价和立场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别人对相同的事实持相反的立场,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学预言能力。相反,事实判断则包括了可由各个主体进行事后检验的有关事实和论断,即事实是怎么回事,它已经怎样或将来会如何,因而能够在经验上被证实或证伪。不仅如此,价值判断也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即事实在逻辑上并不包含它的评价。

强调事实判断在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着在理论研究的整个活动和过程的所有方面都不应有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认识目标的确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的选择等领域和方面,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因为每个研究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题,也可以根据政治、道德和信仰选择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没有价值判断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说,当前中国会计实务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作为会计学界的研究者,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既有理论上的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同样也符合社会大众对消除这种现象的情绪需要。但是,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内容领域,也就是在认识过程和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却不允许价值判断插足。如果在内容领域借助于价值判断,就会使认识过程从一开始就引入“信仰”问题,这只会使认识过程扭曲,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再以当前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例,如果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会计造假是由于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薄弱,或是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建设市场经济的改革需要的所谓“先验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础作出的分析必然会在结论上发生偏差。另外,有人强调科学家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指出一些伟大的学者都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历史责任,但没有说明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在他们的科学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细加以考察,这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对他们选择科学课题、坚持科学信仰和从事艰辛的科学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对其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过程本身则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他们正是在抛开了价值判断而专注事实判断的情况下,才有了科学的创造。因此,在一些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在获取信息和认识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范围内,保持价值自由前提,避免进行价值判断是必要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规范研究是根据“应该如何”提出命题,而实证研究则以“是怎样的”来提出命题,这两种命题提出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实证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作为经验科学的会计学研究,以价值自由为前提能够保证采用实证方法所作的理论探索是一种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活动。虽然,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以及结论的形成上,会犯下方法上的错误和产生各种逻辑上的漏洞,但这些问题并非是由于实证方法本身产生的,而是属于方法运用不得当造成的。理论研究中,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实证研究方法,是知识累积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实证研究才能成为许多社会学科进行学术理论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并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在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的论争中,引起认识混乱的原因恰恰是对实证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够深入、认识的不够清晰。

实证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实证(或逻辑实证、分析性实证)或经验实证(empirical)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独立进行的部分和阶段。前者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概括的体系或框架(framework),对现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上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和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以确定其真理和谬误所在,亦即证实或证伪。因此,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论分析,然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验检验,证实或者证伪假说,得出带规律性的结论,亦即达到理论上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

虽然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可以分别进行,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经验观察到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进行抽象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每个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不仅如此,理论概念和理论范畴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实证分析的指标和工具。因为,理论概念必须抽象掉许多次要因素,而经验研究所定义的指标及其据此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经验实证时,必须注意从理论概念向实证指标的过渡,实证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尽量与理论概念相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实证结论的严密性。

当前,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微观经济学、金融理财学等会计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经过严谨理论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缺乏基础性理论框架,就变成了为实证而实证。尽管这类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数据,构造数学模型并作了回归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给人一种玩弄数字游戏的印象。因而,其结果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就值得怀疑。对会计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和相应的经验实证的结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框架作为展开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要么简单地以“中国特色”为由,笼统含糊地将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描述,即作为被检验的假说。如果说,在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把西方学者用英语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过来,照着他们撰写实证论文的典型步骤和程式,加上中国的经验数据,做一遍练习题,是一种学术革命的先驱行为的话,那么,在经过了起步阶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继续这种“照着例题做习题”的方式进行研究,就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悲哀了。

篇9

为了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管理会计可以为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等。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它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供管理者和决策者参考决策。管理会计是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的有机结合,不仅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仅局限于对国外著述的翻译介绍,没有有效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行教科书中所列示的方法,片面地追求复杂的数学理论模型,很难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研究领域狭隘,应用范围缺乏广度和深度。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着重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并没有从实际出发,从企业自身出发,分析对比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成本以及同行竞争者的成本,以便找出企业的成本优劣势,更没有考虑过企业如何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利的竞争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是否会长久保持,不重视相关重要决策信息的提供,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三)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为管理会计某些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等。然而,我国当前的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大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缺乏对实践的及时总结与推广。伴随着70年代末管理会计的引进,我国逐渐开始应用管理会计。虽然已经有部分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这些企业并未能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广泛、深入地推广。

(五)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及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我国会计人员总体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知识掌握得层次较浅,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严重影响到经济水平的发展需要。其次,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实践中难以得到运用。

(六)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是管理会计执行的必要条件。我国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忽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用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积极构建适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

(三)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促使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中国企业应该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然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企业中开展案例研究的研究项目,使一些有效的方法很快得到推广和应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总结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会计有些方法的应用对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制度,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领导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这样可以使领导在会计人员进行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等活动中发挥引导与震慑的作用,保证财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篇10

一、谢霖简介

谢霖,1885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苏武进县罗墅湾,幼时师从其父,学习中式会计理论,初步掌握了中式簿记;少时目睹清政府丧权辱国以及国内经济备受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现状,遂抱着“母实业而父教育”的宗旨,1905年东渡日本。

谢霖1909年7月(明治四十二年七月)至1911年7月(明治四十四年七月)在日本明治大学攻读商科,学习的科目为经济政策,国际司法,铁道,银行,保险,海上保险,商法,总成绩为535分,平均为76.4分。留日期间系统学习西式会计理论,使得谢霖在以后的会计实践中能以此理论为指导,以实干为基础,在神州大地上培养出杰出的会计人才。

图为谢霖在明治大学成绩原簿:

二、谢霖对中国会计教育的贡献:

(一)参与会计实践,积累教育经验

建立中国第一个新式银行会计制度。清末民初,中国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民资企业如雨后出笋般相继浮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充,经营范围、业务不断增加,旧式簿记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在此形势下,谢霖率先在中、交行施行会计改革试点,他以西方借贷复式记账为蓝本,结合中国银行的特点,直接运用日文直译来的“借”“贷”为记账符号,建立中国第一个新式银行会计制度,把老式的“上收下付”式垂直型大写数字的银行账户,改造成为以“借贷”为平行的记账方位,以阿拉伯数字为标准,以传票为记账依据的“现金式借贷分录法”。接着为了适应银行会计改革的需要,将全国中、交总行及各分行会计人员分批调至北京正则会计补习学校,他自行编制教材,亲自讲授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培养了大批的新式会计人才;最后总结银行改革经验,加之系统化、规范化,著成《实用银行会计》一书,传播会计理论。谢霖复式记账法在中、交行的改革试点,引发了工商界企业的热情追捧,纷纷效仿,复式记账法自此在中国扎根。

拟定《会计师暂行章程》。“一战”期间,中国进入短暂春天,官僚民族资本快速发展,公司商行纷纷组建,随之带来了大量的经济纠纷亟待解决,而此时中国尚缺乏会计师制度,加之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一旦涉及经济纠纷案件,无论纠纷双方是国人与外国人的,还是国人与国人的,皆由在中国开业的外国公共会计师仲裁,“国人之含冤不白者,不可胜数”(2)。谢霖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家经济利益,毅然于1918年6月呈请北洋政府农商部与财政部,要求订立国人的会计师制度。当时的北洋政府赞同谢霖“有利商民”(3)的呈请并同时要求其拟定会计师条例,他不仅拟定《会计师暂行章程》十条,还做了详细解释,并将批文底稿上交北洋政府,后北洋政府于同年9月7日正式颁布执行。随即颁发中国第一号会计师证书给谢霖,以资嘉奖。谢霖草拟的《会计师暂行章程》是国人自拟的第一部会计师章程,为其后的会计师章程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为其后会计制度类书籍的编著提供了必要条件。

设立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开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之先河。谢霖从日本学成归来,移植到国内的新式复式记账,是有别与我国传统的旧式簿记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他借助科学会计原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按其特点,设计不同的会计制度,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核查,此法更准确、方便、科学,因而受到我国运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生产的新兴工商业主的欢迎,为适应社会需要,1918年末至1919年初,谢霖组织秦开、杨曾询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紧接着又在天津开办分所,后考虑到事务所发展的需要,1930年又将总部迁至上海,1937年因抗战爆发不得已迁往四川成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正则”的分支机构遍布大江南北,在执行会计师业务的同时,事务所下附设正则会计补习学校,宣传西方复式簿记方法和理论。

设计中式铁路会计制度。1934年山西修建同蒲铁路,谢霖受山西政府的邀请,代为拟定铁路会计制度。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研,结合所学,谢霖成功制定出第一部适合中国铁路的会计制度,改变了以往由哪国修建铁路便采用哪国会计制度的惯例,得到了国内铁路会计专家的高度赞赏。中式铁路会计制度丰富了中国铁道会计理论,填补了中国铁路会计的空白,为《铁道会计》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校。1937年“八?一三”后,谢霖受命创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得到四川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城都西郊草堂寺正式建立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校,主持校务。通过其努力,该校发展成为了全国有影响、有成就的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后因学生闹,掩护进步学生,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但仍不忘教育宗旨,依旧职教各大院校,同时在成都和重庆事务所下附设正则会计补习学校,培养中国会计人才。

担任教授,讲授会计课程。谢霖常说:“会计学在中国还很年青,需要不断充实和发展,需要培育更多的会计人才和金融专家。”(4)为把会计教育贯彻实处,担任明德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及成都分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川康农工学院、四川会计专科学校的教授,主要讲授《银行会计》、《商法》课程,传播会计理论,教育会计人才。

(二)撰写会计类著作、论文

谢霖一生著述颇多,独著及与他人合著的教材、会计制度达30多部,独撰及与他人合撰的会计论文、公文达30多篇。这些为中国会计理论的传播,会计事业的发展,会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此处重点介绍其处女作,即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二部介绍借贷记账法的著作――《银行簿记学》。该书1907年在日本东京印刷刊行,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银行簿记学》为蓝本,又参考了米田喜作所著的《簿记学讲义》,借鉴在日所学之簿记理论及方法,结合学习心得与体会,以国人所便于接受的习惯与方式著成,既能便于推行新式银行会计学,也能促进中国实业之发展。该书引进主次分明的新式银行账簿组织,改善了中国旧式金融机构的账簿组织形式。新式账簿的设置全面反映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有利于对银钱的控制,便于加强对银行业务的管理;运用传票归类整理账目的功能,对我国实业界广泛使用“传票”奠定了基础;运用西式会计科目的设置及方法,成为了中式簿记改良的依据。引进的“借”“贷”记账符号及借方、贷方的明确含义,传播了借贷记账法。

三、分析谢霖在会计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

(一)谢霖幼时师从其父,学习中式簿记,使得其对会计有了朦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诱发了他对会计的兴趣。留日期间,修习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与中式会计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编著会计书籍,宣传西方复试记账。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谢霖能在会计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离不开此前学习的不断积累。

(二)清末民初,中国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企业如雨后出笋般相继浮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充,经营范围、业务不断增加,中式簿记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此时谢霖学成归国,带回了中国急需的西式会计复式记账法,运用自身所学,结合中国国情,应时制宜的进行改革,一举取得成功。此后贯彻“母实业而父教育”的宗旨,参与会计实践,不断提会计水平,创办会计师事务所,承办会计事务,努力把所学会计理论贯彻到中国实业界;重视会计教育,兴办会计学校,担任会计教授,编订会计教材,培养大批中国会计人才。正应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