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7 01: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论文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论文格式

篇1

论文字数:论文编号:语种: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

关键词:英语论文的引述学者的论述引述格式注明引文作者注明卷号

摘要:正确引用作品原文或专家、学者的论述是写好英语论文的重要环节;既要注意引述与论文的有机统一,即其逻辑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

引述别人的观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论文作者必须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处。目前美国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后以圆括弧形式注明引文作者及出处。现针对文中引述的不同情况,将部分规范格式分述如下。

1.若引文不足三行,则可将引文有机地融合在论文中。如:

The divorce of Arnold's personal desire from his inheritance results in “the familiar picture of Victorian man alone in an alien universe”(Roper9).

这里,圆括弧中的Roper为引文作者的姓(不必注出全名);阿拉伯数字为引文出处的页码(不要写成p.9);作者姓与页码之间需空一格,但不需任何标点符号;句号应置于第二个圆括弧后。

2.被引述的文字如果超过三行,则应将引文与论文文字分开,如下例所示:

Whitman has proved himself an eminent democratic representative and precursor, and his “Democratic Vistas”

is an admirable and characteristic

diatribe. And if one is sorry that in it

Whitman is unable to conceive the

extreme crises of society, one is certain

that no society would be tolerable whoses

citizens could not find refreshment in its

buoyant democratic idealism.(Chase 165)

这里的格式有两点要加以注意。一是引文各行距英语论文的左边第一个字母十个空格,即应从第十一格打起;二是引文不需加引号,末尾的句号应标在最后一个词后。

3.如需在引文中插注,对某些词语加以解释,则要使用方括号(不可用圆括弧)。如:

Dr.Beaman points out that“he [Charles Darw i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bate between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biblical creationism”(9).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中引文作者的姓已出现在引导句中,故圆括弧中只需注明引文出处的页码即可。

4.如果拟引用的文字中有与论文无关的词语需要删除,则需用省略号。如果省略号出现在引文中则用三个点,如出现在引文末,则用四个点,最后一点表示句号,置于第二个圆括弧后(一般说来,应避免在引文开头使用省略号);点与字母之间,或点与点之间都需空一格。如:

Mary Shelley hated tyranny and“looked upon the poor as pathetic victims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upon the rich and highborn...with undisguised scorn and contempt...(Nitchie 43).

5.若引文出自一部多卷书,除注明作者姓和页码外,还需注明卷号。如:

Professor Chen Jia's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aimed to give Chinese readers“a historical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its earliest beginnings down to the 20thcentury”(Chen,1:i).

圆括弧里的1为卷号,小写罗马数字i为页码,说明引文出自第1卷序言(引言、序言、导言等多使用小写的罗马数字标明页码)。此外,书名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下划了线;规范的格式是:书名,包括以成书形式出版的作品名(如《失乐园》)均需划线,或用斜体字;其他作品,如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的标题则以双引号标出,如“To Autumn”及前面出现的“Democratic Vistas”等。

6.如果英语论文中引用了同一作者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作品,除注明引文作者及页码外,还要注明作品名。如:

Bacon condemned Platoas“an obstacle to science”(Farrington, Philosophy 35).

Farrington points out that Aristotle's father Nicomachus, a physician, probably trained his son in medicine(Aristotle 15).

这两个例子分别引用了Farrington的两部著作,故在各自的圆括弧中分别注出所引用的书名,以免混淆。两部作品名均为缩写形式(如书名太长,在圆括弧中加以注明时均需使用缩写形式),其全名分别为 Founder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 及 The Philosophy of Francis Baconand Aristotle。

7.评析诗歌常需引用原诗句,其引用格式如下例所示。

When Beowulf dives upwards through the water and reaches the surface,“The surging waves, great tracts of water, / were all cleansed...”(1.1620-21).

篇2

近年来,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密切关注和直接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虽然在诸多的方面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改革过程始终坚持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思想,使得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改革能够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实际需要。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诸多工作中,核心环节和内容就是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摆脱本科压缩性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实用英语的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高职高专教育和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不一样的,前者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社会,能够立刻胜任社会工做;而后者是培养的人才面向科研,要求学生能够对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所以前者的学习时间短,而后者则受制于学制的限制。所以在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的教学改革中,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本科教育均有区别,高职高专要逐步从本科压缩性教学模式中脱身出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实用”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2.在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看重学生在技术、服务、管理、生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公共课,还是基础课,都要达到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为工作积累经验的目的。

3.高职高专实用英语课程改革要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使用能力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尤其是使用能力,更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实用英语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要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之中。

二、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调查实践

为了能够掌握高职高专实用英语课程改革的第一手资料,作者针对高职高专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记录,通过各种问题,来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经过统计我们可以知道:

1.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普遍没有信心。在参与调查的200名同学中,只有3%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达到了优秀,23%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差。

2.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不足。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取向不使用英语,所以缺乏学习英语的动力。

3.很多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61%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最大的难点就是记忆单词,词汇量的多少决定着英语水平的多少,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找到记忆单词的正确方法,对于英语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单词这个简单的层面上,他们无法从英语学习中发现乐趣,也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意义,更加意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4.对于自己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有67%的学生认为应该归咎于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归咎于考试制度上,认为学校现有的英语考试方法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水平,压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和认识

当前,高职高专实用英语课程改革涉及多诸多的方面,但是核心内容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和清晰的认识,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文章对于高职高专使用英语课程改革提出如下的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突出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改革应该坚持“实用”、“应用”的大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坚持选择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发挥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了大量的英语人才,他们在国际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英语也成为我国人民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交际性语言。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不能够再局限于一门获得学分的课程,而应该是一种可以给创业、就业、经商、贸易、生活等带来便利的重要媒介。无论是院校领导还是英语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职业需求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用而不仅仅是考试。此外,英语教学还要结合学生以后可能的就业趋向,分析学生将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所需要的英语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英语学习和英语训练。

2.加强实用英语课程建设力度,明确“实用为主”的教学目标。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改革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课程设置。英语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使用英语的场合、环境和工作性质。例如有志于外贸交易工作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会用英语来写发商业函电,能够外文报纸、刊物、电视节目中获取有效的信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能够在会议和工作的时候进行中英文转换等,这些信息的分析对于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对于课程设置进行规划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即学生喜欢学习什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还缺少什么等等,学生所渴望的、需要的、欠缺的正是课程设置所必须要考虑的。在掌握学生的目标需求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出现的情况等。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面向社会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社会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提出了一定的目标,学生在毕业后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就必须尽可能地达到或接近这个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应用型的英语人才成为需求的主流,所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尊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愿望。

3.改革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高职高专英语学习是以实用性为主,所以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学生以后能够运用的。教材的选用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相结合,并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内容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哪方面的英语知识,例如商业贸易、旅游、生物等等;二是学习什么样的英语知识,例如语言技巧、语法、词汇等等。所以在选择英语教材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两部分的内容。在英语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的做题、讲题、考高分的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听、说、写、译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朗诵、表演、情境模拟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大胆说的能力和勇气。

篇3

关键词:课前预习;合作预习;问题情境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英语教师已经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光投向了学生,他们意识到预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前提保证。然而对于如何进行预习,还存在着误区,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相当于没留作业,有的同学误认为英语预习作业就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文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预多流于形式。如何实现英语学科的有效预习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二、传统课前预习

传统课前预多限于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尝试做一些课后习题等。传统课前预习是有其产生的背景的,它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产物。传统教育更注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当然,这种教学方法的形成是与早期的考试形式及教育理念密不可分的。翻阅一下多年前的中考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越早期的中考题目,越重视结论性知识的掌握。

如今,传统的继承式教育观念正逐渐被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所取代,传统的课前预习与新形势下的教学侧重点的矛盾日益突显。传统课前预习根本的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于是,常听到学生抱怨:“不要再让我们预习了,预习过后课堂上就没有新鲜感了,听着听着就没劲了,很容易跑神的。”因此,也有一些反对预习行为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预习会成为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创设的一些问题情境和探索情境的羁绊。”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英语有效预习观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因此,学生要想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因为预习本身就是自学、主动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英语课程标准》更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所以,对于课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我们是不能抛弃的,但问题是,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预习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展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势必要重新思考该如何转变预习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英语学科有效预习模式。

四、如何进行有效预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因此,笔者认为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新课程理念、目标为参照,我们可以将有效预习概括为:在学生学习新课前,让学生自主地利用情景、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旧知进行复习,对新课进行探索,以达到初步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产生缘于对目前知识的不满足。为了引起意义学习的发生,必须提供一些情境或经验去制造学习者对自己现有理解的不满或“困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预习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在学习牛津英语9BUnit3Asia第一课时Welcometotheunit时,我们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背景,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亚洲主要国家名胜的英语词汇。学生有了预习目标和方法,预习不再空洞,乏味,预习也就成了他们自觉的行为。有了这样的预习前提,课堂自然就轻松活跃了许多,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因为他们都急切地等待预习成果的课堂展示和教师的评价。

2.合作预习,共同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含有社会性成分。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种社会过程,意义是在与他人的对话情境脉络中产生的。认知的发展产生与社会性互动,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的理解。

笔者在指导学生预习新单词时,作了如下安排:

①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7至8人,指定好小组长,小组成员围着课桌坐成一圈。

②英语课代表放录音,其他同学听录音,边听边划出听不懂的单词。

③一个小组负责寻找课文中一个自然段中的生词,组长将小组成员所写的单词集中,确定该段有哪些生词。

④小组成员分工,查字典讨论,找出读音,明确词意。

⑤上课时,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代表们将写着生词、音标和意义的词汇表放在实物投影下,简要解释生词的发音与词义。

⑥所有生词解释完毕后,课代表将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版本放在投影仪下,请学生朗读,纠正读音。

以合作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先自我协作,独立思考,通过反思,修改和提炼自己的方案,然后再相互协作,对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达到初步的意义构建。通过这样的合作预习,学生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由整个学生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教师引导,服务学生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也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以专家型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跟学生一起组成的学习者共同体中,成为学生建构科学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和资源中介。

(1)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小组

教师在帮助学生成立预习合作小组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使小组成员具有分布式的专长。成员的专长不同,可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个人知识及集体知识的增长。

(2)为学生创设预习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英语活动与同学交流获得认识,并把这种新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把新知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调整、修缮,使之更趋科学、和谐。

(3)成为学生预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教练、伙伴和帮手,要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生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沿着自己的预习探究逐步攀升,完成意义建构。:

总而言之,现代教学理念从注重学习知识结论转变为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单纯教学生学习知识结论,而是教学生如何去获取新的知识,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要努力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转换自己的角色,预习这个环节也不例外,高效的预习要以教师充分准备为前提,以学生积极思考为基础。

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怎样发现或获得这些结论的,关注自己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想法,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如果学生能长期在这样一种方法下预习,相信他们在对英语教材更透彻理解的同时,也必然会有更深的体验和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也正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所期待的多元化的生成性内容,学生自然生成的有效学习成果真正保证了高效课堂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多数先进国家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有几种不同概念,包括“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尽管名称不同,它们实质上描述的是同样的现象——“为实现经济(Economy)、效率(Eficiency)和效果(Efectiveness)的‘3Es’作出的决定性的努力”,p传统的官僚制将被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模式取而代之。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是:“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注重绩效评估和效率:将公共官僚制组织划分为一些在用户付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的机构;利用准市场化和签约包出工程的方式促进竞争;削减成本;具有一种特别重视产出目标、限期合同、金钱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风格”。‘美国的奥斯本和盖伯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型政府”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宁可采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总之,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要把公共行政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

对传统的官僚管理模式的批评也波及教育领域。美国的一些打算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人认为:由国家通过民主的方法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理念应该被抛弃了。由人民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这种方法应该被一种全新的体系所取代,转而由市场进行间接的管理。美国政治家约翰·乔布和泰利·莫(JohnChubb&TerryMoe)在《政治、市场和美国学校》一书中指出:“市场通过它们自身的特性,能够培养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消费者不会有购买低效学校的产品的需要,因此这些学校就会从市场中消失。……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不可避免会培养官僚作风,而这就会扼杀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

二、英美教育市场化的社会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英美国家对公共部门的规模和能力进行了抨击。尤其是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大选获胜以后,就开始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公共部门在三个方面受到抨击。首先对公共部门的“规模”提出了抨击,认为政府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也发生了争论。认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动过多,凡是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均可通过合同或直销方式转交给私人提供者。第三,政府的“方法”受到持续不断的抨击。认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会造成工作无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须由政府从事某些活动,也需要寻求除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组织方法。对公共部门的规模、范围和方法进行的抨击所产生的明显结果是削减政府和改变其管理方式。

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强硬的财政紧缩政策,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并着手解决福利国家政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在撒切尔内阁和智囊班子中,信奉哈耶克主义自由市场观点的所谓“新右翼”(NewRight)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曾在1981至1986年间担任撒切尔内阁教育大臣的约瑟夫爵士(SirKeithJoseph),以及撒切尔时代教育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莱特温(OhveI_etwin)和塞克斯顿(StuartSexton)。约瑟夫爵士在1796年时所说的一句话,也许最能代表他们的市场主义信念。他说:“盲目的、非计划性的和没有协调的市场智慧完全优越于精心研究的、理性的、系统的、善意的、合作的、有科学依据的和尊重数据事实的政府计划。……市场体制是国民财富的最佳发生器;它能够以人类思维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没有强制、指导和官僚干预的情况下,协调和满足无数个体的不同需要。”

英国人把包括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在内的“私有化运动”,称作“撒切尔革命”。撒切尔夫人主要顾问谢尔曼于1987年8月6日《每日电讯报》写到:“倘若没有英国全部学校的私有化,那么撒切尔革命就是还没有完成。”因为“保守党”(私有化运动)前沿正在向私有化尚未触动的那些国有部门推进。我国这些社会部门的活动,诸如卫生和教育,这两者加起来每年都要消耗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竟对市场机会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场运动,英国人自己是引以为豪的,他们说:人们看到的撒切尔革命的经济和财政好处还是表面的,“而最重要的收获时下人们也许还只能朦胧地认识到:这是对政府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一场改造。……那些国有的产业部门把政府官员和部长们拖到了消费者利益的对立面。全国私有化工作一旦完成,部长们什么都管的角色必将一去不复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财政支出不断上升,但基础教育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引发了学校效能研究,即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是什么。许多研究发现官僚是影响学校效能的关键因素。美国政治科学家乔布和莫研究了学校自治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他们发现公立学校对的政治要求反应太快。这种结果是由于“公立学校受到机构的直接民主控制”,而这些机构“天生地破坏了学校自治,并天生地有益于官僚”。他们还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政治与官僚并不有助于形成与高学术成绩有关的学校组织的合意形式。与此相反,市场取向的非公立学校更可能产生他们所说的有效组织。这些高成绩学校(主要是非公立学校)与低成绩学校(主要是城市学校)有显著区别:“他们的目标更清楚且在学术上更有抱负,他们的校长是更强有力的教育领导,他们的教师是更专业的人员与更和谐,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学术上更强有力,他们的课堂更有秩序并更少官僚”。因此,乔布和莫认为教育中的家长选择是一种根除民主政治与官僚的反作用的方法。

三、英美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英美除了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外,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形式。特许学校(CharterSchoo1)。所谓特许学校,其基本含义是根据特定的合同或“特许状(Charter)”来开办的公立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最大的区别是,特许学校凭着这张“特许状”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与办学权,得以从政府控制和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在教师雇佣、教育资源分配、入学、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成为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的州。该法允许学区授予某些学校以“特许状”并建立特许学校。到1998年为止,已有34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立法,允许有志于改革的一些学校及团体进行建立特许学校的尝试。特许学校向各类学生开放,供学生家长自由选择。不少教育改革专家认为,虽然特许学校不是一种将学校完全放开的学校市场化的形式,但是它体现了学校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强调学校有权直接与其顾客相联系,学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各的需要,供顾客进行自由选择。因此,特许学校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改革来使学校结构适应现存的管理结构、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的做法。

学券制(EducationVoucher)。所谓学券,就是政府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证券,学生家长可以使用该学券在任何政府承认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中支付学费或其他教育费用。其目的是促进各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其实质是运用市场手段来运作公立学校,增加公立学校中的私营成分,以恢复其活力。学券制最早由经济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个别州进行了实验。但进展不大。90年代后,在美国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至1995年,有十几个州对学券制进行了立法讨论,并在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俄亥俄、佛蒙特、俄勒冈、波多黎各等州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验、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民营教育公司。美国爱迪生公司(EdisonProject)成立于1992年,在全美1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管理79所学校,在校学生3.8万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该公司到2005年管理的学校将达到420多所,学生数将达到26万。爱迪生公司非常注重通过市场筹措资金,1999年7月,微软公司的合伙创始人艾伦(PatticAllen)注入3000万美元,成为投资人之一。1999年11月,爱迪生公司在美国华尔街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民营教育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对所在国家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它既增加了教育投入,提高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又注重了教育效率的提高,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同时它还增加了教育供给,满足了人们教育选择的需要。这些无疑都是民营教育公司对整个教育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公助学额计划(AssistedPlacescSheme)。这项计划是由英国《1980年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根据这项计划,政府将为来自低收人家庭的优秀学生进入独立学校(IndependentcShol,指非政府举办的学校,也有人称其为私立学校——vate,cSho1)学习提供全额或部分学费资助。每所参与该计划的独立学校都要与中央政府签订一份合同,其中规定:校方每年将提供一定数量的学额,根据家庭收入对学生学费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余额部分由政府提供补偿。参与该计划的独立学校仍然保持独立的地位,它们负责对人选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甄别,但是每年享受公助学额的学生必须有6o%来自公立学校。至1985--1986年度,政府已向226所独立学校支付了3380万英镑,用于公助学额学费的减免。受惠于该计划的学生达21412人,其中4o%享受完全免费资格。公助学额计划的实施,使收入较低的家庭也有了与富裕家庭一样的选择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流动,也体现了着重资助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家长),而不是资助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自由入学政策(OepnEnmlment)。这项计划由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实施。英国家长的择校权在(1980年教育法》中就有了规定,但由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为热门学校人为地设置招生上限,使许多家长经常失望而归。<1988年教育改革法>对此提出了新的安排:以1979年的招生数作为一个学校的标准招生数(StandardNumber,如果某一学校1988年的招生数高于1979年,则以1988年的招生数为标准招生数);学校在标准招生数之内不得拒绝学生的入学申请:如果一个学校不再有招收标准招生数的能力,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董事会经中央教育主管大臣同意,可降低该校的标准招生数。但是减少的名额不能转到其他较差的学校;如果学校受理的申请人超过标准招生数,地方教育行政当局通常实施本学区学生优先原则,但家长有权对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决定提出上诉。自由入学政策的实施,使各个学校的招生不再得到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计划的保护,而更多地依赖标准招生数之内家长的选择。这无疑强化了学校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它们更加注意倾听消费者的呼声,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s)。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公立中学和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小学,经家长秘密通讯投票认可,都可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并在管理方面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英国公立学校历来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负责开办和维持,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安排。实施这项政策背后的主要想法是:建立一种由家长主导、经费直接来自中央、具有高度自的公立学校。这也是右翼压力集团的重要主张,其目的是削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作用,最终使它们逐渐消亡。在右翼人士看来,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配置教育资源方面代表着计划和低效,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能够在确保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前提下消除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应该将公立学校的所有权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转移至独立的托管机构,由它们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教育行动区计划(EducationActionZone,由(199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该计划规定,政府将[就教育薄弱地区公立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社会各界,特别是私营工商企业均可提出申请,在教育薄弱地区成立教育行动区,接管所属的公立学校。教育行动区将享受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可以自主设计课程、高薪聘请校长和教师、实现资源共享等等。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提供令人满意的学校革新方案和合同期内改善学校办学质量的具体目标,并在政府的额外拨款之外注入相应的配套资金。教育行动区计划意在通过管理权的招标,吸引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为薄弱学校带来新的管理思路、经验和资金,迅速扭转这类学校的办学质量。1998年6月和1999年11月,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两批共66个教育行动区,地域遍布英格兰全境。

督导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由<1992年教育(学校法》颁布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由根据该法成立的教育质量处取代原陛下督学处,负责受理注册督学的申请并对申请者进行培训,向合格者授予注册督学资格,学校督导工作由教育质量处公开向注册督学招标,并与中标者签定督导合同,增加督学的法定权力,如果他们认定一所学校办学失败,其督导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经学校总督学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此次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引入市场化的招标机制,督导管理机构和督学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变成了合同买卖关系,促进了学校督导市场的竞争。

四、竞争一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核心

尽管英美两国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但改革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支持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只有竞争才是“整个私有化主张的核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机制。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之一加里·贝克尔所说:“无论是推动教育发展,还是促进啤酒生产,我都相信竞争的巨大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世界领先,而这个领域是美国竞争进行的最为激烈的领域。竞争是极为重要的。”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曼基夫说:“二十世纪的经济史表明,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制度要比由国家实行中央控制的制度更有利于消费者,学龄儿童也该享受自由竞争的好处。”

篇5

影视艺术所带给人们的微妙的情感,会让人们保持协调稳定的情绪,会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影视艺术传达给我们的是爱、友情、亲情以及善良等情感,这就使处于当今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在精神层面得到了需求的满足,丰富和弥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调节了人们的不良的情感与情绪。欣赏影视艺术的同时,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放松和释放自己一直压抑的情绪,身心放松,而且可以为大学生的情绪宣泄提供一定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影视艺术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影视艺术可以教育大学生人生的很多道理,培养他们的拼搏奋斗的精神,促使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影视艺术中的励志题材的作品,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示范、引导作用。

二、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方面的消极影响

并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适合观看,部分影视艺术作品违背了我国的文化发展的需要,宣传推广不健康的思想和观念,这些影视艺术在大学生中的流传致使大学生受到错误的引导,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很不利。大学生由于受影视艺术作品中所宣传的“拜金主义”、“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在生活中表现的很自我,认为自私自利并不是合作观念和集体意识的缺失等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影视艺术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这种消极的影响只要科学的引导和教育,就可以避免大学生受到这些东西的污染,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良好人格的形成。因此上,教育从业者和学校、社会要对影视作品进行把关,对待一些影视艺术传播领域中的不良倾向要及时发现与制止,而影视艺术从业者不能因为收视率或票房的因素而媚俗、低俗,要有大局观与职业道德。正如所说:“文艺作品不能作市场的奴隶。”

三、发挥影视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的积极作用

篇6

汉口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年级

外国语学院英2009肖静语级静

学生姓名学号

2009932125刘丽

指导教师姓名

填表时间:

2012年12月24日

拟选题目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TheScarletLetterisan1850romanticworkoffictioninahistoricalsetting,writtenbyNathanielHawthorne.Itisconsideredtobehismagnumopus.Setin17th-centuryPuritanBoston,Massachusettsduringtheyears1642to1649,ittellsthestoryofHesterPrynne,whoconceivesadaughterthroughanadulterousaffairandstrugglestocreateanewlifeofrepentanceanddignity.Throughoutthebook,Hawthorneexploresthemesoflegalism,sin,andguilt.Hawthorneisafamousromanticnovelistofthe19thcentury,hewasadeptatusingromanticimagination,symbolism,aplentyofmoralsubjectivecolorandPsychologicalanalysistoexploretheinnerworldofthecharactersandpresentthetheme.InhismasterpieceTheScarletLetter,Hawthornemakesfulladvantagesofthoselanguageskills.Mostimportantly,symbolismisthroughoutthewholenovelandhasvarietiesmeaning.So,Hawthorneisregardedasapioneerofthemodernsymbolismliterary.ThisthesisbrieflyfocusesonanalyzingthosesymbolismsinTheScarletLetter.Symbolismisakindofspeechwhichdependsontheinnerlinkoftwothings,usessomespecificimagestopresentabstractconcepts,thoughtsandemotions.Symbolism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literarywriting.Itbringsaloftysignificancetothearticleandmakesthearticlehaveasubtleandprofoundtheme.ThisthesisconcentratesontheapplicationofsymbolisminTheScarletLetter,whichisregardedasthemajorwritingcharacteristicinthenovel.Wecanfindsymbolisminthechangemeaningof“A”,inthesymbolofthenameofthecharacters,inthemeaningofthescenes.Itisnodoubtthatonlybyanalyzingthosesymbolismindetail,canwehaveaoverallsenseofthethemeandgetabetterunderstandingofsymbolism.

SymbolisminTheScarletLetter

选题的研究现状TheScarletLetteristhefirstnovelofHawthorne,afterthebookadventin1850,Hawthornebecamefameandrecognizedasthemostimportantwriteratthattime.Further,Hawthornecalledhis“romance”as“psychologicalromance”,thisisenoughshowsthatHawthornehadpaidmuchattentiontopsychologicaldescription,thereasonwhyheattachmuchimportancetopsychologicaldescriptionisthat:ononehand,hewasaffectedbythetimesandreligious,confusedwiththespiritandthesoul,hethoughtsincethesoulhavegoodandevil,loveandhate,andhavesins,theyareshouldberevealedsoastopunishingevilandpromotingvirtue,awardingloveandsuppressinghate.Butontheotherhand,people’spsychologicaldependonpeople’sbehavior,ifwenotanalyzethecharacter’spsychologicalwecannotunderstandtheinnerofthecharacter,wewillinevitablyseemedsuperficial.Forreaderswhoareaccustomedtoreadingourtraditionaltechniquestodrawcharacters,theymayfeelThestoryrhythmistooslow,butheistheoriginator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novels.Aftersomanyyears,thebookalwaysunderworship,thecriticsneverstoppedconcerningaboutthisnovel.TheScarletLetterisnowrecognizedasanimmortalmasterpieces,Hawthornealsoreceivedahighrating.TheScarletLetterisan1850romanticworkoffictioninahistoricalsetting,writtenbyNathanielHawthorne.Itisconsideredtobehismagnumopus.Setin17th-centuryPuritanBoston,Massachusettsduringtheyears1642to1649,ittellsthestoryofHesterPrynne,whoconceivesadaughterthroughanadulterousaffairandstrugglestocreateanewlifeofrepentanceanddignity.Throughoutthebook,Hawthorneexploresthemesoflegalism,sin,andguilt.Indomestic,manyscholarshavedeeplyresearchedTheScarletLetter,someanalyzedit’sthemefromtheperspectiveofthesocietybackgroundandstoryStructure,somefocustheirresearchonhowwomenpursuingmarriageandamourunderthatsocietysetting,somescholarspayattentiontothesymbolismusedinthenovel,but,amajorityofscholarsputmainenergyonanalyzingthepsychology,character,imageoftheheroandheroininTheScarletLetter,byanalyzingthehumanityofthethreemaincharacters,wecanunderstandtheabominableinfluenceonhumanityresultedfromPuritanism.Inourcountry,therearemanyworksaboutresearchingthescarletletter.Forexample,Hawthorne’sfeministthoughtreflectedonHesterPrynnewrittenbyChengShuHua.PaltielguliIsaac’sworkfromChinese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perspectiveviewHesterPrynne’simagein

TheScarletLetter.ForeignscholarshavealongerhistoryinresearchingHawthorne,intheearly1836,ParkerBenjaminpublishedthefirstarticlemadecommenceonHawthorne’sworksontheNewEnglandjournal.In1932,RandallStuarteditedandpublishedHawthorne’sAmericandiary,thispushedtheresearchofHawthornetoahigherclimax.Atthattime,theresearchbegantoinvolveHawthorne’sbeautytheoryandpoliticalpoint.In1976,Americanestablished“researchinstituteofHawthorne”especially,payattentiontoHawthorne’sromanceprinciple.SomehavesuggestedthatTheScarletLetterisfartoodescriptive,tothepointthatthewordsloosemeaning,andthereaderisdesensitizedtothemessagethattheauthoristryingtoconvey.Thisalsocausesthebooktolosepace,andturnoffreaderstoreadingHawthorne’sworkentirely.Whichissomewhatapity,consideringHawthornewasquitetheauthorinwritingshortstories,andpoems.Perhapshefeltheneedtowriteabookonthesubjectbecauseitwaspersonal,however,manyfeelitisashortstorywiththelengthandpaceofagreattome.Hawthorne’sworksreallyaregood,butsomedidfindthatthisbookdidusetoomanywordswhenjust1or2wouldhavebeensufficient.Methinksthat’smorearesultofromanticstylethanitishisindividualwordchoice.Theexcessofwordscanbefoundinotherbooksofthatera,likeFrankenstein(particularlyPercy’sedit)--MaskedSheik,6January2007(UTC).Contrarytowhatsomebelieve,thisisagoodbook,Ithinkitisfineinthemethodsofdescriptions,thoughIwillagreethatattimesyoudogetboredwithit.Thenagain,everybookhasit’slessinterestingparts.Ifyouliketofigureoutsymbolismoryouliketoseehowpeoplereactincertainsituations,psychology,itisinteresting.Oryoumightreaditduetothesimplefactthatitisrequiredforschool.Irrelevantofwhetheryouguysthinkthatthisbookisgoodornot,thecriticismsectionneedsreferences.Perhapsincludingarticlesofliterarycritics,orsomeotherdocumentedcriticismofthenovel,Justsaying“thisisagoodbook”doesn’tnegatetheneedforsuchasection,andsaying“Somehavesuggested”isborderingonweaselwords.Let’suseactualcitations,notourownopinions.AlthoughIpersonallyagreethatthisbooksucks,Iagreewiththecommentabove.Ifthearticlecontainsanyopinions(whichisdebatablewhetheritshould),theymustbebalanced,andbefromcrediblesources.(Wikipedia:Describingpointsofview).MostreviewersgaveHawthorne’snovelhighpraiseatthetimeofitspublication.EvertA.Duyckinck,oneofthemostinfluentialcriticsofhisday,calledthetalea“psychological

romance”,astudyofcharacterinwhichthehumanheartisanatomized,carefully,elaborately,andwithstrikingpoeticanddramaticpower.HealsopraisedHawthorne’sdeparturefromtheoverlyornatewritingstylepopularatthetime,whichdisplayed“artificeandeffortattheexpenseofnatureandease.”Duyckinck’sreviewwassupportedbymostwesternscholars.(Wikipedia:Neutralpointofview)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TheScarletLetterisregardedasthefirstsymbolismnovelinAmericanliterature.Wecanfindsymbolismthroughoutthewholenovelandhavevarietiesmeaning,suchasthesymbolof“A”,thesymbolofthecharacter’sname,thesymbolofdifferentscenes,onlybyanalyzingthosesymbolismindetail,canwehaveaoverallsenseofthethemeandgetabetterunderstandingofsymbolism.Thisthesismainlyinvolvesfollowingtopics:1.IntroductiononHawthorneandTheScarletletter.1.1IntroductiononHawthorne.1.2IntroductiononTheScarletletter.1.3IntroductiononTheThemeofTheScarletLetter.2.IntroductiononSymbolism.2.1DefinitionofSymbolism.2.2CharacteristicsofSymbolism.2.2.1Polysemy2.2.2Uncertainty3.TheUsageofSymbolisminTheScarletLetter.3.1TheSymbolof“A”.3.1.1“A”standsfor“adultery”3.1.2“A”standsfor“alienation”3.1.3“A”standsfor“able”3.1.4“A”standsfor“angel”3.2TheSymboloftheCharacters.3.2.1HesterPrynne3.2.2ArthurDimmsdale3.2.3RogerChillingworth3.2.4Pearl3.3TheSymboloftheScenes.3.3.1Thescaffold3.3.2Thejailandthetomb3.3.3Thevalley4.Conclusion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ThisthesislaystheemphasisonanalyzingsymbolismusedinTheScarletLetter.Asweallknown,TheScarletLetterisregardedasthefirstsymbolismnovelintheAmericanliterature,therearevarietiesofsymbolisminthestory,suchasthesymbolof“A”,thesymbolofthecharactersname,thesymbolofdifferentscenes.AmongThem,itisdifficulttounderstandthesymbolof“A”,because“A”variesconstantlywiththedevelopmentoftheplot,andtheyareoftenemergedinthecriticalperiodoftheplot’sdevelopment.Besides,thisthesisisontheuniquepositiontorevealthesymbolismofthescenes,whichisveryinnovative.Throughoutthewholenovel,therearedifferentscenes,carryingdifferentmeanings,thoughtheyhaveprofoundsymbolism,theyrarelybediscussed.Thisthesistryingtomakeupfortheshortageinthisaspect.

研究进程安排December20-January16:January17-February28:March7-March27:March28-April10:April11-May8:posingquestionsoftheresearchandcollectingmaterialsanalyzingthematerialsandwritinganoutlinecompletingthefirstdraftandseekingthesupervisor’sadvicerefiningthepaperaccordingtosupervisor’ssuggestionsfinalizingthethesisbasedonthesetrequirements

主要参考文献[1]Brown,Gillian.“Hawthorne,Inheritance,andWomen’sProperty”,StudiesintheNovel23.1(Spring1991):107-18[2]Brodhead,RichardH.Hawthorne,Melville,andtheNovel.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3[3]ChangYaoXin.ed.ASurveyofAmericanLiterature[M].NanKaiUniversityPress.1990[4]GeorgeMcMichael,ed.1985,Concise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SecondEdition)[M].MaemillanPublishingCompanyNewYork,181.[5]Perry,R.B.PuritanismandDemocracy[M].NewYork:VanguardPress.1944.[6]霍桑.霍桑作品集——红字[M].周晓贤,邓延远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7]霍桑.红字[M].熊玉鹏,贾文渊,贾文浩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2000[8]李儒寿.《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9]任晓晋,魏玲.《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外国文学研究,2000

其他说明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2012年指导教师小组意见月日

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英美文学课 多媒体课件 适用性

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心智架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类智能界定为语言/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自我认知/反省、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八种智能。传统教育观念对人类智能的开发局限于语言和逻辑智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拓宽了人类智能的研究领域,旨在开发创造性思维,引入中国教育界后倍受重视,恰恰应和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本课题聚焦于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英美文学入门课程教学改革。毋庸赘言,这门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极其重要,但教学任务非常艰巨。课时的有限增加教学难度,教师难免采用“一言堂”的讲座形式,向学生浮光掠影地介绍文学史,解读极少量作品;加之本科二年级学生并未形成明确的学术兴趣,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只能浅尝辄止。教师在教学中授学生以“鱼”和“渔”都是不够的,还应授其以“欲”:让学生对文学经典产生偏爱。笔者在其教授的本科二年级英美文学课中尝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关照下,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克服了传统讲座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中的适用性

1.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

隶属于语言学习的英美文学课重点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智能,但深入的文学解读可以全方位提升多元智能。以该理论为指导的文学课程应体现两个思路:“一是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二是通过多元智能来教”(霍力岩24)。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语言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通过这门课最大程度地得到多元智能提升呢?“为多元智能理论而教”就回答了这一问题。学生坚持从教师精选的文学文本中领略语言的精妙,语言智能得以提升;小说、戏剧展现的社会图景和人物冲突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助其社会交往、自省智能的提升;诗歌所传达的音律美可刺激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文学作品细腻的画面美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本科高年级以上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领悟力可以确保他们仅通过文字媒介即可达到文学作品对其多元智能要素的作用;但对于本课题研究对象――本科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途径远远不够。所以,这就要求“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将文字学习途径多元化为可以作用于学生视觉、听觉、空间、逻辑、社会交往等各方面智能领域的刺激因素。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学作品中单一的文字魅力借助音频、视频、动画和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将文学文本中潜在的文学感受作用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直接刺激学生全方位智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课程得到阅读经典的“欲望”,便可借助他们已被调动起来的多元智能独立获得文字、音、型感受场的智能刺激要素,自如地从文字时空过渡到逻辑、视觉、听觉、社会时空,从而领略文学经典的魅力。所以,教师在此课程中借助多媒体形式沟通了博大精深的文学世界和语言能力及理解力有限的文学初学者的感知世界。

2.弥补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兴趣的缺失

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于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丰富阅读体验被抽象、枯燥的课堂知识灌输所取代。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文学史+选读”(王守仁 11)的讲座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155)。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难免会以考试为导向,抽象、扼要地介绍作品梗概、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文体风格;学生没有足够的先期阅读体验,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应付考试。于是“文学体验”被简化为“文学知识”,失去了直觉体验的文学课失去了灵魂。于是,很多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会课前布置大量阅读材料,但阅读文本的语言难度又会使单词量有限的学生产生挫败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二语习得的成功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要素,应该相信“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起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以PPT为主体的课件中插入了介绍文学大师的相关图片、BBC视频和音频节目、文学文本改编的flash和视频、诗歌的名家朗读音频和动态画面等形式多样的互动多媒体画面。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部分将刻板、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一扫而光。

3.引导学生进行英美文学名著的细读

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学习的开端,文学的学习并无捷径可走,所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名著的细读也必不可少。对原文经典积累很少的低年级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多来自名著缩写本,如“书虫”系列。克拉申的“知识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坚持学习者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习得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接受略高于学习者自身水平的语言信息,“i+1”即表述了“输入假说”原则。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给予学生过多的知识输入,这种知识轰炸会把他们弄得头昏脑胀,使得学生在未产生学习兴趣就已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对老师平时发的阅读材料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克拉申又强调知识输入必须有“足够”的量,而且输入的知识必须是“有趣”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将向学生输入的知识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可以使低年级学生阅读精选、注释过的符合其语言水平的经典文学文本。笔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精选加工部分经典电子文本作为该课的核心阅读材料。材料中节选了最能体现作家风格的精彩选段,文本阅读重要关注点和难点已加标注,与文本相关的思考问题已加设置。教师通过作业和课上讨论与学生交流,由此来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该选读段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这点尝试使学生受益颇多:以前学生面对文本的一片不知所措,而现在面对精选、评注后的文章似乎得到了在文学海洋中乘风破浪的一叶扁舟。每学期教师要求学生从这些选读材料中选取一部完整作品,写成论文。另外,笔者课件的附带材料部分除了名著中英文版本的PDF,TXT格式和手机书外,还有名著音频阅读版和大量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原文电影、卡通、BBC连续剧等,可供学生阅读文本之后补充使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课件较好地平衡了课上、课下的时间分配,使教师在课堂讲解、引领学生课堂实践和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的三个环节中游刃有余。笔者的多媒体课件每章容量较大,课上并不是一屏一屏地逐一讲解,而只是提纲挈领地点拨学生领悟其中要点。课下教师将课件及其附属音频视频文件存入班级学习的网上公共邮箱或虚拟硬盘,学生可以随意获取资源得以课下进一步自主学习使用。

4.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笔者任教的这些80和90后学生较前代人自我意识更强烈,追求标新立异。他们厌恶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传统学习体系。所以,教师必须在必要的课堂讲解之外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进度,安排学生作展示任务。学生都非常熟悉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PPT和flash:以动态画面展示书中的经典对话、以树形图来展示复杂的人物关系、以流程图展示情节进展。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展示之前已经认真读过所给材料,并没有借助网上拷贝、粘贴的情节梗概或人物分析来对付,而是经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以图示的方法来展示。学生还会撷选精彩场景排练的英文小剧,使课堂活动异常活跃。学生的参与调动了他们语言、逻辑、视觉、听觉、运动、交往各方面的智能训练。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983,134),而英美文学课也应遵循类似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文学爱好者,只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激励他们对文学的激情。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课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而这一项目的着眼点是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教育研究多应用在美育方面。对于该理论在本项目改革中的应用,笔者归纳了如下的局限性,以供进一步研究。

1.理论的跨文化局限性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英美文学学习者多方面智能的提升依赖于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来实现。而该理论原本目标人群是美国学生,所以应用于中国国情中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美国教育传统重实践和创造,而且美国学生个性鲜明、直率、张扬,而中国学生个性较为温和、内敛,并不太热衷于参与课堂活动。很多外教在中国的课堂上进行互动时都会遭遇冷场,而且发现,学生年级越高,越不喜欢互动。第二,美国学生的智育会搭配较完善的美育教育,旨在其创造力的开发,而中国教育考察重点放在智育方面,即使学生接受美育也不乏带有功利性。所以,关注美育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教育素质改革中的渗透具有难度。第三,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大学生更习惯于知识接收者的角色,他们不大质疑书本上的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动力。教师利用内容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作用是否持久还有待考察。但该理论的跨文化适用前景越来越令人乐观,因为以80后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已全部过渡到90后,后者的英文基础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要明显优于前者,他们的性格和视野也更加国际化,而且这门课开设在考试压力不大的本科二年级,他们对于多样的课堂活动有新鲜感,大都热衷于参与到课堂展示活动中。

2.克服该理论应用时华而不实的倾向

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字为核心。文学的魅力主要是来自语言和语言体现的思想内容。文学属于精英文化,需要呵护。只不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大众文化媒介,使曲高和寡的经典文学更加接近文学初学者的欣赏水平,一旦将学生领进了门,还是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不懈的阅读、写作等英语学习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逐渐过渡到可以独立地不依赖大众媒介的解读而直接领悟文本的精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多媒体课件不能制作得过于花哨而喧宾夺主。课件中撷选的英语语言必须是精致的。课件中插入的图片类似书中插图,应同内容吻合,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中的视频和音频节目必须紧扣课题,而且不宜过长。课上绝不能以全堂观看名著改编电影的形式代替对文本的讲解。80、90后的这一代学生成长于媒体时代,他们敏感而富有个性,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韧性,而文学学习是需要持久的热情,深入的学习也需要艰辛的努力。教师也不应该只一味地依赖课件形式上的求新求异,而是应该把焦点放在课件的实际内容和语言质量上。

3.教师的定位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得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作用发生改变,但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的指导依然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的教师上课对学生的课堂展示部分缺乏有效指导,学生的展示偏离重点或占用时间过长;也有个别教师干脆就成了一页页放幻灯片的放映员,不加讲解。即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学生的参与只有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才能达到全方位素质的磨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应该融入课堂活动的每个环节。教师的权威可体现在:(1)精致的授课语言和充实的内容。教师课前准备了课件,但备课环节依然必不可少,应该对自己的授课语言精心设计,因为教师的英语表达可以传达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学识和语言表达的崇拜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力。(2)对文本深入而丰富的解读。教师不应只是照搬教科书上的内容,他们对作品的解读应该有多层次的阐述:其中既包括概括性的主题、人物分析的解读,也应该包括阅读该作品时的主观感受。教师对某些作品的原创型的品评会令学生觉得亲切。(3)教师对学生展示活动的评价。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表现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渴望自己的努力受到肯定,也希望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帮助。教师应该对每个展示都给予点评:既应用适当的赞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应该指出其展示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英美文学学习的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一个关键过渡。王守仁教授曾指出在英美文学这门“素质培养课中,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而对于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无疑是较高的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更需要学生自身的阅读积累。

由此可见,将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该门课程既有裨益,又存在一定问题,但主动权是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授课教师可以制作成文本、音频、视频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并以此为工具,在课上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将预定的课程任务以生动的形式展开,并督促文学课所必需的文本阅读,以达到课程最优化的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各方面智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人各方面智能发展差异的重视与现代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和谐交互式教学、心理暗示教学等方法有应和的要素,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Gardner,Howard.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2]Gardner,Howard.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in,1982.

[4]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2):12-14.

[5]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6]霍力岩.多元智能课程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4):24-27.

[7]李志颖,闫寒冰.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2,(5):23-27.

篇8

关键词:毕业论文改革;英语师范生;从师技能

1 引言

传统看来,英语师范生的毕业论文主要以理论综述为主,即学生就英语教学中的某一理论为写作对象,陈述其概念,分析其特点,研究其使用环境。因此,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查阅现成的文献成为学生论文写作的主要思想来源。长期以来,学生的选题不但没有新意,更与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严重脱节,学生的论文写作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未能起到指导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某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自2015年起,实施了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强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两年以来,从2015届和2016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来看,本次改革达到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目的。

2 改革前后师范生毕业论文的对比

改革后的师范生毕业论文与传统毕业论文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论文的选题、论文结构、论文写作手段等方面。

2.1 论文选题的对比

对于英语师范生来说,论文的选题往往与英语教学相关。从论文的选题来看,改革前后两年的论文题目虽然都一定程度上与英语教学有关,但其中也不难看出改革后论文选题的变化。如表一。

从表一的论文选题上看,2013年和2014年的毕业论文选题主要体现在某一理论或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或影响,学生的论文主要研究该理论或方法的概念、特征等问题,偏重理论性。而2015年和2016年的论文普遍是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类的论文,即学生须对现实中的基础阶段英语教学进行深入观察后方可获得写作素材,注重教学实践。

2.2 论文结构的对比

改革前后的论文结构也有着极大的区别。以改革前后两篇有关英语学习情感动机的论文为例进行比较,来看两者的区别。如表二。

从表二所反映的论文结构上不难看出,改革前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从某一理论或方法的概念入手,分析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最后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而改革后的论文从结构上看,要求学生就某一英语教学中的现象展开调查研究,不但要确定研究计划,还要搜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总而言之,改革前毕业论文写作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梳理和归纳;而改革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加强了学生深入教学一线进行实际调研的能力。

2.3 论文写作手段的对比

通过表一与表二的对比内容可以看出,改革前毕业论文写作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须要阅读相关书籍,并对理论内容进行梳理。改革后学生要想完成论文的写作,就必须深入到教学一线,通过问卷或访谈等调查手段获取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改革前学生论文写作的手段主要是文献综述,而改革后学生论文写作手段主要是调查研究。通过论文写作手段的对比更能反映出从重视学生理论学习到强调学生从师技能实践的变化。

3 毕业论文改革对学生从师技能训练的促进作用

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作品,论文写作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进行长期的准备。而改革前后对毕业论文写作要求的变化,也给师范生指明了准备的方向。从原来的只要学好英语教学理论,稍作整理就能完成论文写作,变成熟悉英语教学各因素内容,制定详尽的调研计划,深入教学一线,才能使论文写作成为可能。因此,毕业论文改革对师范生从师技能的训练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促进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英语从师技能的训练。通过与某些用人单位沟通,大学毕业生在走入社会后普遍存在理论素养好,但是从师技能相对薄弱的现象。通过本次毕业论文改革,学生选题的来源一定出自教学实际,需要学生对一线的英语教学有全面的了解,从客观上强迫学生将从师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这样才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教学实践。

第二,促进学生转变方法,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更加重视英语从师技能的提高。传统的论文写作只需学生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不须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改革后的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在自身从师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来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论文的调研与写作。因此,学生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了解英语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具备分析教材的能力;能够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善于观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表现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恰恰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篇9

摘要:“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显著特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做了一些尝试。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市场营销教学最初主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与教学经验,近年来根据我国的旅游企业需求变化及各高校教学资源的情况有所变通。对于旅游市场营销这门集实践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身的课程来说,要求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又能学而不死、学而能用,其教学体系应该有所创新。

1旅游市场营销理论教学的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将旅游市场营销学的一般规律、原理与旅游企业营销现象结合起来,深入、系统地阐述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是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技能培养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学什么,这是问题的实质与关键;在教学内容上要与旅游企业营销岗位的培训内容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在就业前更容易掌握旅游企业的营销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

2旅游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的创新

2.1案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具体项目为例,从项目的旅游市场环境分析、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的确认、市场定位、营销方案的确定到项目的预算与控制可以全程模拟,也可以局部模拟营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教师在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并选编好案例材料后,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的案例,可以提前几天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以充实论据。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独立发言、小组讨论、自由提问等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对大量的旅游营销案例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之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与沟通能力。

2.2激励教学

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笔者发现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都有极强的表达欲,只是有些学生敢于表现,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担心说不好被老师、同学笑话而采取沉默的方式,但如果点到他们的名字强迫其发言他们则讲得很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学生的状态、心理,控制课堂节奏,这对教者与学者同样重要。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就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接受你,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然后不失时机地抓住他们的优点,竖起你的大拇指,同时原谅他们的小错误并委婉地指出来。

2.3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用大量的图片、影音等图文声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强化同学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拍的图片以及平时录制的与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电视节目等影音资料不断地、适当地做到课件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开课前给学生观看录制的一段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节目,节目内容是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遨游网销售经理,节目里谈到了销售经理的职业描述:负责旅游产品的推广、销售渠道的拓展等等,这些都与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内容相关。在视图、视听的效果下,可以让学生在享受中愉快地学习。

3旅游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创新

旅游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创新体现在课堂实践教学创新和社会实践教学创新两个方面。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环境分析等。我们可采用理论讨论、实践报告等实践教学方式来进行,以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讲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时可布置学生就旅行社拟推出的某条新旅游线路进行市场环境分析,这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并亲自上街对市民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市民的收入与消费状况,撰写报告书。这种课内实践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的联系,扩充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从而使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活动更贴近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让学生有机会接近旅游企业真实营销现象,还可以检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与企业营销实践脱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否与旅游企业营销实践的要求相符。

4旅游市场营销考核方式的创新

学科的考核方式与内容客观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试能手,素质教育下必然涌现一批高素质的奇才。我国高等学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成绩的考核基本上是以期末试卷上的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客观上导致学生忽视实践锻炼和平时表现,而只重视考前一周理论知识的突击复习,这种考核方式下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和控制。因此要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学考核评定方法。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考核方式与内容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由教师提供多个命题,给学生充分的选择和准备时间,让他们递交一份完整的营销方案,成绩的高低就由方案的创新性、可操作性来决定。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是完不成一个好的方案的,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关颖婧.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11).

[2]李日欣.旅游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探讨.商业经济,2007(1):1.

篇10

论文关键词:部属师范,英语,微格教学,实践探讨

 

1.引言

微格教学是近20年来出现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词,关于微格教学的研究在我国也是一个较前沿的领域。“微格”这个名词最早诞生于二战后的美国。是为满足战后美国教育水平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需要而创立的。美国教育家爱伦将微格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1]微格教学主在通过运用电教手段,系统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后来又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综合融合了多种教育理论,视听理论技术,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现阶段,我国各级师范院校都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微格教学的相关课程。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部属师范大学的微格教学方式更有示范效应。就学科特点来说,英语专业的小班化班制也十分有利于微格教学的实施。笔者选取华中师范大学2008级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微格教学实践的方式效果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2.微格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微格是一种富有深刻理论基础的实践活动,其教学实施的步骤一般通过;理论研究组织、技能分析示范、微格教案设计、微格实习记录以及小组观摩评议等来实现对测试者课堂教学技能的全面考察。[2]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英语专业微格实践中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2.1微格教学课制的设置相对密集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学校中,特别是在本科阶段,涉及英语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偏少。而华师英语08级师范生是第二届免费师范生,属于近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重点培养对象,既要完成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进行英语学科职前教育,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都较重。加上外语类学科普遍多专业课的特点教育学论文,这些因素使得英语微格教学课在大三下期才开设,课时也只是每周一节。

2.2学生对微格教学环节的认识还欠全面

一般地,微格教学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细分后,应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以帮助模拟者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3]微格教学步骤应该是环环相扣的,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在现阶段,由于认识的局限,微格教学环节普遍被压缩成“确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反馈”三部曲。学生缺乏微格前的准备和课堂教学分析,语言问题有待解决,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还待加强。部分学生仅尝试用电脑说课,设计微格步骤时一味依靠书本理论而与实际教学内容脱离。使得微格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2.3微格课堂和真实课堂间的衔接映射还待加强

微格课堂是一个模拟的教学环境,其与真实课堂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作为师范生职前教育的主要培养手段,若能把从微格课堂到真实课堂的过渡做好,微格的实际训练效果就会更加显著。但是,在上述两者的学生素质差异,教学技能差异,环境差异等的影响下,微格课堂与真实课堂的差距较大。表现在“学生”的素质好得出奇,教学设计失去意义,教学手段单一,未考虑课堂突发因素等。同时,还表现在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普遍不足。这些都使微格课堂在实际课堂中的映射效应降低。直接影响到微格教学的实际效果。

3.微格教学实践中需要的改进措施

3.1关于微格的课程设置可以适当提前

自2007年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来,华中师大招收的师范专业皆为免费师范生。根据最新情况,免费师范生在大三结束后即进入教学实习和求职阶段。如果能将学科教学论及微格教学课程开设适当提前,并适当增加课时,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职前教育的训练,学科教学本领和师范技能就能有更大的提高。

3.2微格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技能和内容并重

通常地,英语微格教学实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检验,即试讲与说课。两者在展现方式,内容选择,评价机制和目的意义上都有所不同。在说课中,学生需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自己的整体教学安排能力,环节包括说教材,说目的,说设计等,多反映的是微格教学的技能层面。而试讲则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教学展示,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具体熟练地将教学技能应用到教学内容中去。而这一过程将是师范生今后走上讲台后会主要用到的教育学论文,是评价教学优劣的主要划分依据之一。师范生们在平时要能按照初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实际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在微格实践中眼高手低,只看重技能的把握,忽视教学内容的内化。

3.3要对微格教学的各实施环节有正确把握

英语的微格教学一般应有以下环节:微格前的研究—确定技能、编写教案—教学实践—反馈评价—老师点评—修改教案—进行再循环。[4]师范生在设计各自的微格教学中,对每一环节都应足够重视。可以分成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在微格结束后分段进行自我反思和多样化的评价反馈。[5]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注意运用基本教学工具。同时,还必须明白微格课堂与实际课堂的差距。学生可以选择在假期去中小学见习等方式来吸取经验,避免出现仅能在理想情况下进行教学的问题。

4.结语

微格教学的研究,实践及发展适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了师范教育改革,教师职业发展和提高的需要,对大学本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英语学科的微格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总结研究,积累经验,以实现从传统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师范生也要全面理解微格教学内涵,紧抓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成为未来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2][3]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林丽端.高师英语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武夷学院学报,2009,1.

[5]舒白梅,向宗平.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