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4 07:1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义务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鉴于义务教育的“公共品”特性,义务教育理应由政府提供。为此,政府在义务教育的投资中理应担负最主要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义务教育产品的足量提供以及义务教育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现实却往往不能够像理论所规范以及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由于政府自身的特性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投资中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责任转嫁”的现象。从体制上来看,“分散”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主要特征,该特征的制度基础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多渠道筹资”。表面上来看这种体制可以起到广泛调动社会各界投资义务教育积极性的作用,而实际上则为政府责任转嫁提供了制度基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强调调动地方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积极性,而实际上却导致了政府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嫁;“多渠道筹资”强调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而实际上都导致了教育投资责任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嫁。正是由于义务教育投资中存在政府责任转嫁现象,义务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始终未能有效缓解并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还伴随受教育者负担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地区间义务教育不平衔加剧等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并认真对待现实中存在的政府义务教育投资责任转嫁问题,通过政府责任的回归来有效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资,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的表现、原因及其后果
1.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的表现
义务教育投资中政府责任转嫁无论在中央改府还是在地方政府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地方政府表现更为突出。中央政府的责任转嫁主要表现为中央本级财政应负的义务教育投资责任向下级政府转嫁,从而减轻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加大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责任转嫁主要表现为地方本级财政应负的责任向政府以外的社会群体转嫁,加重社会负坦以减轻政府投资义务教育的责任。
(1)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嫁
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转嫁表现为,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由于缺少规范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义务教育投资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分担比例过小,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发展中整体保障和宏观调控力度过小。据统计,1996年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中中央财政拨款仅占0.04%;以湖北省为例,1999年中央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仅占湖北全省基础教育投资总额的1.5%。这和其他国家中央政府一级财政对义务教育投资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如美国1990-1991学年为6.2%,法国为68.4%,日本为21.4%。尽管由于各国体制不同上述数字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各国数据中所表明的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中国来讲,由于多数地方政府财力都较为薄弱,由掌握了巨大财力的中央政府担负起更大的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是义务教育经费充足性的重要保证。
(2)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嫁
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嫁是指在中央以下各级地方政府所辖区域中,原本应当由各级政府按照职责范围由本级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责任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向民间转移。其具体的表观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以捐资集资的形式转嫁责任。“人民教育人民办”是最典型的转嫁政府财政责任的表现。这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想出的“广泛发动群众”的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办法之一。在这一口号下,义务教育的“义务”几乎完全成为单方面的——“人民有义务送子女接受教育,同时有义务自己捐资助学”,而政府应当为人民接受教育提供条件的“义务”却被忽略。人民自己“自愿”捐资助学成为一种被广为宣传的“好方法”,殊不知正是在这一极具合理性的口号下,在人们不仅要紧衣缩食交建校费甚至还要浩浩荡荡自己搬着桌椅板凳去上学的“教育热情”掩饰之下,政府的责任悄悄地被转嫁掉了。
第二,以向受教育者收取各种费用的形式转嫁责任。众所周知,义务教育必须“免费”才是真正的义务教育。然而现实中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够,义务教育不仅不免费反而成为各种收费项目云集的地方。义务教育中收费项目繁多的客观原因是学校经费不足。学校经费不足原本应当由政府增加投资,然而由于政府借口财力不足并未增加投资,于是学校便有了充足的理由收取各种费用。政府尽管不断收到有关教育乱收费的投诉,然而由于首先是自己投资不力,所以便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表面上最具“合理性”的“杂费”为例,由于义务教育不能收学费,于是便有了“补充公用经费不足”的“杂费”。然而,公用经费不足是没有任何理由让受教育者自己去“补充”的,因为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的规定已经非常明确地把公用经费的投资责任交给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补充公用经费不足”为理由向受教育者收取杂费毫无疑问是政府转嫁责任的做法。
篇2
*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主要有:一是中考招生优惠政策大幅度向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年*市面向一般公办初中学校(除示范高中初中部和示范初中学校外)招生的优质高中(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比上年增加了150%,从*年的400名增加到*年的1000名,占到了当年全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18.5%。最大优惠分数从*年的30分增加到*年的50分。二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初中毕业、高中招生挂钩。规定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资格,综合素质评价全部达到A等才有定向生的保送资格。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得到了初中学校的真正重视并落到了实处。为保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公正,各初中学校都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根据《*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市政府、教育局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并组织成立各班级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组织、指导、监督各班级评价小组按照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无记名投票的规定程序完成每名学生的评定工作。对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全部达到A等并报考优质高中定向生的毕业生,规定必须在校内公示栏公示7个工作日,全校师生无异议才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报市招考中心时学校的校长必须签字。三是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衡。*年全市初中学业考试,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分布在全市城乡的162所学校,占到了全市参考学校总数的74%,600分以上高分学生分布的学校数比*年增加了47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加均衡。四是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年*市对全市20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学校”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年11所学校停止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其余9所2009年全部清理规范到位;另有2所增加(恢复)公办学校招生计划。五是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成立了学校安全处,配备了车辆,安排了专项经费,实现了安全工作专人管理零的突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保持良好态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为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布置课改实验培训作业
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工作的实效,*市在利用教育城域网对全市所有高一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的有关要求,为参加培训的普通高中学校各级领导布置了培训作业。要求作业要依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并将作业成绩作为市教育局干部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作业题目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校长完成);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角色和作用(书记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构想(教学副校长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课程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后勤副校长完成);模块教学、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构想(教务主任完成);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有效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教研室主任完成);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办法(政教主任完成)。
三、发挥示范高中示范引领,促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
12月22日至26日,*市教育局在*市实验中学、成成中学、*四十八中举行了以“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为主题的“*市普通高中示范学校‘示范点’展示周”活动。本次“示范点”展示活动内容分为三个版块:动态展示、静态展示和电视展播及集印画册展示。其中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分别在三所学校同时进行,共组织了35节必修公开课(高一课程占到90%)、14节校本公开课,并有专家随堂点评,同时,三所学校还各自展示了本校学科集体教研、研究性学习汇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教学技能比赛、学生社团、教师论坛、社会名家讲坛等活动。特色版面展示则通过不同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市示范高中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展现了这些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全市各普通高中学校的2000余名领导、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观摩学习。与集中展示活动同步,*教育电视台开设“素质教育的殿堂,成人成才的摇篮——*市示范高中掠影”专栏,进行专题展播。
目前,*市已有26所学校基本达到市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其中有20所学校基本达到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含省属学校3所)。市级及市级以上示范高中学校达到29所,占到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30.2%。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数量占到全省省级示范高中总数的18.5%。
篇3
理想的义务教育公平状态应是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真正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现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一是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好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城市义务教育优于农村义务教育。二是校际差距。同一地区的学校,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普通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等都不如重点学校。三是班际差异。有的学校变相开设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比如特长班与非特长班、住宿班与非住宿班。重点班享有优质师资和丰厚的物质条件,非重点班难以望其项背。四是学生间的差别。由于种种情况,不同的学生也会受到不同的义务教育待遇,比如学习成绩不同,优秀生与差生受到的待遇也会不同。这些问题对义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其一,对学校的影响。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不仅在有形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方面存在着差距,而且往往在内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普通学校是难以超越重点学校的,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给予倾斜扶持,与重点学校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其二,对教师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由于待遇不一样,心态也往往不同。普通学校的教师有不少人觉得在报酬、声誉等方面无法与重点学校教师相比而心灰意懒;就是同一所学校,相比于教重点班的教师,教普通班的教师往往缺少成就感、无目标感,甚至有的得过且过,于这类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其三,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应该享有均等的义务教育的权利,而现实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重点学校的学生往往享有优质资源,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享有一般资源。变相重点班的学生一般成绩较好,班级学习氛围好,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更高,要求也更高,学生所受压力增大;非重点班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学习风气也较差,学生相互起着不好的影响,有些学生往往“破罐子破摔”。就是在同一班级内部,学生个体也不能得到均等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现实需要我们继续花大力气关注义务教育公平。只有做到义务教育公平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义务教育整体的最优发展。面对义务教育的公平现状,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因此对于处境最不利者,应运用到补偿原则。罗尔斯的补偿原则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遵循这一原则,较大的资源可能要花费在智力较差而非较高的人身上。因此,要加快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快薄弱学校的发展,对这类地区、学校要投入得更多。当同类学校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时,义务教育的公平就得到了有力的体现,这应该不仅仅只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当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的义务教育,受到了能使自己最优发展的义务教育时,便是一种对个体而言的真正的教育公平。当然,义务教育的公平并非平均主义,而是要加快薄弱学校的发展,使得学校各有其特点,尽快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优质教育,真正不再有“薄弱学校”这个名称;同时义务教育公平并非没有竞争、抹杀竞争,校与校、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竞争,而在义务教育公正状态下的这种竞争应是一种真正公平的竞争,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竞争,也应是一种相互促进、难分彼此的竞争。(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篇4
1、义务教育投入存在严重差异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的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但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中小学生预算内的城乡教育经费之比在1.2:1。从中不难看出,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的,这种差异也会对城乡学校的建设以及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其实,不仅是城乡之间存在着教育投入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也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不少地方在义务教育阶段人均经费只有一二十元,这样的投入,无疑会导致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情况更加艰难,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平等发展。2、教育思想和教育政策的差异教育政策以及教育思想对于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对先进不同带去教育状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凡是将教育发展放到了发展建设的重要地位,真正落实了教育发展政策的得去,教育发展水平就高;而那些对教育不甚重视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就低。而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因为历史原因以及自然因素的限制,往往不会像较发达地区那样对教育提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难以发展。
二、促进义务教育平衡发展的措施
1、将教育重点向农村逐步转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有着很大一部分比重。直至今日,仍有八亿人左右生活在农村。因此,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对于我国的社会秩序的安定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力。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提高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力方法。因此,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以及对于农村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重视农村的教育有力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农村之所以存在诸多争端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民的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人才,而导致的思想较为落后。另一方面,我们要想获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重视起来。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教育,只有农村的教育获得根本上的提高才能使得农村的经济获得长远的发展。实现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因此,国家应当将教育的重心逐渐向农村迁移,以保证社会各个部门都能为农村的教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应当体现在进行教育政策制定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当前农村教育中出现的经费不足、师资缺乏的现象应当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以逐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2、加大教育经费在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中央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历史遗留的教育不均衡问题。在经济发展条件较差、教育落后的地区,应当适当的加大拨款力度,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该地区进行扶植。在我国,教育了领域的投入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因此政府应当切实肩负起保障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从国外的例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政府的支持对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要切实将教育拨款发放到当地的有关机构中,将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规范,确保所有的学校都能够获得经费支持。使国家投入在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我国的实际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农村居民点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镇居民子女。相比于农村诚实有着更多的学校以及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因而,城市居民的子女有着更加宽广的选择余地。但是,这种情况时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的,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使得城镇孩子与农村的孩子都获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够接受到较为良好的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也会受到父母陈旧观念以及周围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义务教育对由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育阶段。农村教育质量低于城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经费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资源配置不足引起的。我们应当采取实际的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获得了提高,才能够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出现会促进农村经济的法杖,客观上也会促进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农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4、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毫无疑问,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而作用。因此,我们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仅仅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师水平,对于教师的公子要及时发放,不能够出现拖欠的现象。同时,也要对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的晋升制度进行规范,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对于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缺乏教师的情况,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应届师范大学毕业生或是教学资源较好地区的老师到条件较差的地区进行支教。也就是说,在师资力量的分配方面,政府应当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一些乡镇的学校由于规模不断缩小或是人员不断减少,会有一些编制内人员富余。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这时,县政府就应当做好人员的调配工作,将富余的人员调到缺少教师的学校。5、重视农村地区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周围的文化环境较差,也缺乏接触到大量书籍的机会。尤其是缺少图书馆等措施,这对于农村学生的义务教育十分不利。因此,在农村学校建立图书馆或是图书资料中心,能够有效地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缩小与城市学生的思想水平的差距。同时,也能够吸引乡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有效促进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可以通过政府部门拨专款来建设农村学校图书馆或是乡村图书中心,或是从社会上的福利捐款中引进一部分资金进行建设。这样一来,不仅为农村的中小学生提供了日常空余时间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开阔眼界的地方,也可以方便其他农村居民进行学习。从而改变农村中封建迷信以及陈旧思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农村教育的社会化。
三、追求教育平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篇5
为大力实施教育兴市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平等性原则,认真落实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职责,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基本政策导向,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扎实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全面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着力解决县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底,*山区、新*市、*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县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力争有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县行列。县域中小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师资配备相对均衡,学校标准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择校现象,为2020年实现市域内义务教育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小学、初中年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98%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5%以上,年巩固率95%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5%以上。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确保所有适龄儿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残疾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相对均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并逐年提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队伍数量、结构进一步优化。
——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县域内同类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相当,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不断扩大,基本无择校,城区、农村超班额班级分别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5%。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生合格率达到较高水平,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二、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平均教育费用逐年增长。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积极支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投入,整体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增教育经费要优先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土地出让金计提教育资金要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严禁挤占挪用。要切实加强财务核算监管和审计监督,强化预算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要科学制定城乡中小学规划方案,采取新建、迁建、扩建、撤并等措施,不断优化硬件设施,提升实施义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全部按照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的要求达到规定标准班额。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中小学校,要与旧城改造、新社区(农村)建设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偏远山区、库区、湖区学生走读半径比较大的地方,视条件可建寄宿制学校或建立校车接送制度。在确保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积极实施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及音乐、美术、体育、卫生、心理咨询等各类功能室、器材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实施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工作,实现多媒体“班班通”,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向农村延伸。
(三)均衡教师资源配置。同类型、同规模的学校,要根据编制标准和新课程要求,配足配齐教师,实现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均衡。完善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要以县为单位,按有关规定定期对中小学校的编制进行核定,并保证一定比例的浮动编制。实施名校长成长培养和城乡交流计划,促进城乡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水平的均衡。进一步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城区教师支援农村补贴制度,保证每年城区支援农村的教师不少于600人。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中高级职称(职务)时,原则上应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评审聘任制度和评先创优激励机制,职称评审向农村一线中小学教师倾斜,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各种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学校给予适当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教师纳入政府住房保障范围,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及其家庭住房困难。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扎实推进教育系统人才递进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能发挥中坚作用的特级教师、*山名师、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
(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按照规定标准开齐、开全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符合素质教育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化建设。总结推广城区义务教育集团办学经验,通过新建优质学校、强弱结对共建、优质学校办分校、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等方式,大力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着力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教科研协作机制,初中推行联片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小学实行以乡镇为单位,一体化教研,捆绑式考核,逐步推行联片教研,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扶持民办学校向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新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贫困学生。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护教育,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力度,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做大做强市教育基金会,加大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篇6
义务教育是一种既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是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对于国家,保障义务教育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更是对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因此,义务教育应该由国家全部投入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公平权利。
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人口大省,农业人口约51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9%。近年来,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快,特别是实行了“两免一补”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面临诸多困难。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总面积3493.1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680个行政村,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160213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87%。截至2006年底霍邱县共有各类学校704所,在校学生240471人,在职教师11771人。其中农村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39262人,在职教师1756人;农村小学539所,在校学生132191人,在职教师6193人。霍邱县的经济情况和人口结构在安徽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主体缺位、投入总量不足通过对相关统计报表及资料的分析整理,霍邱县1999年至2007年间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如下:(表略)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和社会捐资办学。其中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是由预算内教育经费和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两大部分组成,预算内教育经费由政府财政划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在2001年税费改革后被取消。事业收入大部分都是学杂费,2007年之后学杂费被取消,但仍包括练习本费和住宿费,这些费用来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的家长-农民,所以事业收入大多是农民供给的。“社会捐集资办学及其他收入,属于公益性质,可以认定其投资主体是第三部门”[4]。随着乡政府逐渐淡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领域,承担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供给职责的县级政府却未能有实质性的投入,由于县级财政对国家财政转移制度依赖性极强、财政投入机制效率不高、县级政府教育财权与事权错位等造成县政府呈缺位状态。(二)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校际之间配置不平衡教育的城乡差距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核心问题。在“以县为主”的体制下,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责,因此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霍邱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占全县学生的80%左右,其中农村学校学生又占绝大多数。然而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普遍向城镇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小学倾斜,造成农村中小学经费缺乏,财政投入的不均衡直接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2006年根据安徽省的财力和居民收入等情况测算出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于省内各市县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具体投入的经费与标准有部分差距。其中通过对六安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报表反映的情况可以发现:包括霍邱县在内的部分县县级财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均没有达到省级标准,且其主要经费投入到城镇中小学校,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投入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同样,由于存在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产生了差距,体现在校际之间经费、师资、设备、校舍等的差别对待。从对霍邱县的几所小学(其中一所城镇重点小学、几所农村小学)的调查,发现在经费方面存在着经常性投入差距,重点学校的生均经费高出普通小学15%-20%;专项经费的配置上基本为重点学校所有;师资方面,包括教师的学历、师生比等等,重点学校的条件优越性很大;其它包括教学设备、校舍等普通农村学校差距也非常明显。据调查,霍邱县城关地区初中学校大班额比较严重,光明中学、新店二中有的班额高达100多人,有的学校部分学生在露天进行考试。一方面是城关初中布局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农村与城关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有较大的差距,有很多农村初中生涌入城关地区初中上学。这造成了城镇教育资源的拥挤,更加剧了农村初中的衰落,城乡差距扩大化。(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严重、教师相关待遇得不到保障现在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着如下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问题,即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严重,区域分布不均衡,城镇教师超编和农村教师缺编并重。目前霍邱县所需教师人数与核编人数尚缺1200多人,小学80%是“民转公”教师,年龄偏大,知识陈旧,业务水平较差。二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从学历层次看,据统计全国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农村比城市低28.9%,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农村比城市低38%,差距较大。第三,教师工资足额兑现困难。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保障教师的“国标工资”,教师工资“省贴”部分有相当一部分县财政无力承担。(四)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农村中小学债务沉重危房数量的增加是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霍邱县尚有5万平方米D类危房亟待改造,136幢教学楼楼顶有不同程度的漏水现象,部分农村学校无围墙,给学校安全工作带来难度。从2007年“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月报表”中看,六安市共有未开工项目14个,霍邱县就有9个;2005年底统计上报的D类危房未开工项目仍有9个,其中霍邱县占了4个;2007年省教育厅危房改造督查组对部分县区危房改造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时发现,六安市裕安区和霍邱县工程进度太缓慢,有的项目刚开工就已搁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霍邱县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中小学硬件建设,不少乡镇举债建设,但是由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危房改造集资,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这些债务就成了制约霍邱县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霍邱县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高达3800多万元。以上诸多问题,基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妥善解决,方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篇7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是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每个人的享用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
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如果说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7页)受教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是说把本来属于公共的物品变成了部门和教育实体的私人物品,而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尽管从理论上说择校可以帮助你通过交费或考试的方式,重新选择,但这是不是又是对交不起高学费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呢?而实际上对负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学的人人机会平等外,还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高质量的教育却必须花费高额的费用。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对策: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
为了切实转变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良性运作,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维护公平原则和公平目标的手段和重要保障。目前应试教育之所以仍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优质教育不均衡。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选拔精英的教育主导,就必然会有应试教育和择校高收费,就必然会有学校与学校间进一步的差距。推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需要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级中学;将原来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师资进行重组,调配到原薄弱中小学去,加强薄弱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强带弱,实现义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在各校资源均衡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就近免费、就近免试入学的政策,才能够真正实现,水平相当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有效和合理的。没有了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各校均衡水平发展,老百姓也就不需要为子女避免进入差学校而四处择校,学生也不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考上一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奔忙于各种辅导班而失去了本应快乐轻松的童年。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取代应试教育,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如此中国的教育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地解放我们的孩子。为保证义务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就有必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和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上。因为教育的相当部分,提供的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别是义务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为保证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合理享用到公共教育资源,需要承担经费投入和监管调控的职责,以此保证教育公益性。
【参考文献】
[1]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中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3]义务教育法[M].1986.
[4]义务教育实施细则[M].1992
篇8
(1)增加农村教师的编制。使之与城市的编排标准具有统一性,也可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适当调整偏远山区、农村、分散的教学点、少数民族集中以及成班率较低区域的教师编制。(2)增加专业型教师的数量。主要是加强信息技术、英语、科学、美术、音乐以及体育等学科专业型教师的编制,并且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由乡镇学校进行统一的调配。(3)将后勤与教学在编置上分离。在传统的编制中,将后勤人员也列入了教师配置的名额中,但是在当代农村教育中,必须对其进行纠正,使两者在编制上属于分离的形式。(4)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即根据教师任教年限的增长但是教学成效却差强人意的教师,对其工资进行适当的上调,同时采取强制性的退休措施。同时聘用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将教师终身制彻底打破,促进农村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灵活性。
二、创新教师招聘策略和思路
为了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被农村学校聘用,科引进定向培养和定向招聘的方法。这里的定向培养就是将一些选招的学生交由各个高校进行专业化培养,待毕业后,履行到农村任教的责任和义务。定向招聘则主要指的是在招聘的过程中,主要以本土大学生为重点的对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可以定期的组织城乡教师与农村教师进行学术的交流,使学校在教学方法、教师编制以及管理上都能够相互学习和促进。或是采取城乡和农村教学一带一和一帮一的模式,促进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升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样有助于将部分优秀的教师挽留在农村施教,同时吸引一些优秀的教师到农村任教,使农村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稳定。同时建立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在农村施教的积极性。并且改善学校的生活条件以及教学环境,保证施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地方应该创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促进对学生安全、生活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让学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学生的各项情况全面了解,促进管理的有效性。尽量避免或降低出行务工的几率,尤其是母亲,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充满关爱和温暖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改善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措施
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资金的投入,保障农村教育基本的设施和环境,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宿舍的日常管理,保障学生的安全、卫生,同时促进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学生阅读报纸、电视、开展兴趣小组、科普活动、主题班会等,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篇9
一、统一思想认识
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各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制止发生新增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重要性,将其摆上议事日程,制订具体措施,建立分工责任制度,确保不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区教育建设项目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区长任组长,区财政局局长、区教育局局长、区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成员为区发改局副局长、区建设局纪检组长、区财政局主任科员、区审计局副局长、区监察局副局长、区教育局副局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局副局长刘永贤兼任。领导小组根据全区教育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财力状况,负责对农村中小学校项目投资规划、建设规模、筹资方案等严格审核把关,制止农村义务教育新增负债。
三、规范项目建设
根据镇化进程、人口迁移及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科学规划农村义务教育网点的布局。坚持经济、实用、坚固、安全、环保的原则,严格控制学校项目建设成本,杜绝新增债务的发生。
(一)严格实行教育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项目都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学校新上建设项目,必须统一报区教育局审核,并经区教育建设项目投资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报区发改部门立项审批后,方可施工建设。对不按程序上报审批违规建设的,财政部门不得安排资金,金融部门不得给予贷款,并要严肃追究学校校长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各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发改部门批复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严禁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更改建设内容。新上的项目必须做到有预算、有立项、有经费落实,并严格履行工程建设招投标有关手续,严厉制止“小立项、多变更、大决算”的现象出现。严禁任何学校采取垫资、集资、借贷等方式建设项目导致发生新债。
(三)教育、财政部门要指导项目建设单位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规范做好项目财务核算工作,并切实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所有工程款票据必须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严禁使用承包方材料发票冲抵工程款。
四、强化支出管理
(一)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各学校要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开支要严格控制在预算核定的总额内。要厉行节约,切实加强办公、用车、招待费等支出管理,从严掌握定额标准。凡超支的经费,由校长和责任人个人承担,单位不予报支。
(二)加强设备采购管理。自本文印发之日起,债务较大、偿债不力的公办学校,一律不得再投资添置大型设备设施。今后各公办学校凡需采购的设备,必须坚持“必需、量力”的原则,必须有相应的预算指标和批准手续。对无预算、超预算的项目一律不得采购。对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要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对经批准实行自行采购的项目,要加强对采购合同条款的审查,确保合同真实、合法、有效。购置的设备必须按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及时登记入账。
五、完善财务管理
(一)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各中小学要不断完善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要建立健全财务预决算、工程招投标、资金审批领用、银行账户管理、票据管理、借款审批等各项制度,严把资金收支审核关,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二)实行债务控制领导责任制。严禁各中小学以任何名义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提供担保,严禁因购置设备出现新的债务,严禁采取由施工单位垫资等手段新上项目。严禁学校以任何理由举债建设,凡出现举债建设的,将逐级追究责任,并对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纪律处分。
篇10
为认真落实区六届四次人代会提出的“从20*年春季起*户籍义务段学生免缴杂费”有关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现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免费教育对象
免费教育对象为具有本区户籍的义务段在校生。
二、免费项目和标准
免费项目为省定公办义务段学校20*年秋季起实行的“一费制”规定费用中的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免费标准仍为省定各年级“一费制”收费标准。此外,其余费用仍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非免费教育对象仍向就读学校交纳规定费用。
三、免费办法及办理程序
学校凭学生户籍关系(户口本或户籍证明)确定享受对象,学生的法定监护人须在每学期开学后15日内向就读学校提供户籍关系有效证明。每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各义务段学校将享受免费教育学生的名册上报所属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经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审核后上报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对学校上报的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进行复核、确认后,上报区财政局申请拨款。
四、免费义务教育资金列支渠道及使用范围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全额列入区级教育部门预算,由区财政局全额拨款解决,且视每年学生变化及收费标准调整情况进行核定。区财政局根据区教育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将免去的杂费(含信息技术费)金额直接拨至区教育局,再由区教育局拨至各义务段学校。
各学校对区下拨的杂费补助资金必须按规定用于公用经费支出,不得用于教职工奖金、福利及其他方面支出。其中信息技术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教学软件和资源、信息技术教学日常开支和维护费用。
五、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组织实施
区成立免费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区监察、审计、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员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各街道、乡镇也应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做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宣传、组织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积极探索免费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各义务段学校必须将享受免费教育的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3天。学校每学期应掌握学生户籍变动情况,在学期内学生户籍发生变动的,应在下一学期根据变动情况调整享受对象。
六、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检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