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8 13:5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

篇1

【摘要】目的探讨PDCA管理应用于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方法

自2010年开始着手将PDCA管理方法应用到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中,比较使用前后合理性评价考核指标及相关投诉率。结果

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中运用PDCA管理,对合理性评价考核指标有极大改观,降低了相关投诉率。结论PDCA管理模式对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起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戴明环 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45

PDCA管理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率先在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具体内容包括: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它是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同时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1-3]。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2011年了全国抗菌药物的专项治理方案,同时各种检查考核中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纳入评审体系。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在医院的各项评审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医院为适应新形势下抗菌药物管理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于2010年开始着手将PDCA的管理方法应用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中。在此过程,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报告如下。

1计划阶段(P)

1.1组织架构的建立

2010年医院修订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章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主要职能为负责全院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管理制度、流程以及相应配套规章的制订。同时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主要对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督查、培训,并提出相应的个性化的整改建议。

1.2工作计划的制订

1.2.1查找问题医院通过分析讨论,梳理出目前医院在抗菌药物使用上存在的问题:①忽略了药动学和药代学,联合使用和单用不合理;②忽视药品不良反应;③使用时间过长;④超药品说明书剂量使用。

1.2.2制订工作计划医院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实际制订出相应的工作计划:①培训计划。培训的内容涉及合理用药的要素,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代学知识,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人文知识的培训,从思想上、学识上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知道学什么、怎样做。②制订考核标准的计划。医院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激励与处罚并重,以及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其标准涉及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送检率、DDD值三大块,在使用率中细化限制级和特殊级的使用率。③在医师个体考核指标的遴选上,医院遵循平衡性和多因素相结合,客观考核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注重客观、量化、可操作性、可比性、导向性、系统性的原则[4]。具体参照了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的48号文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病历书写规定》以及兄弟医院标准。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实施头脑风暴法、专家咨询、既往资料统计分析等方式,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以抗菌药物的金额的比例作为限制级和特殊级使用率的考核指标,同时确定送检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预防率/预防时间的考核指标(见表1、表2),并且设立单项否决指标。

另外,为调动广大医务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和考核部门对话的平台,医院制订了考核小组讨论制度和医师申诉制度。

2实施阶段(D)

2.1培训

医院针对各科室的共同问题和个性问题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体培训两种形式,集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法律、法规、指标解读、考核流程等,使其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得到更好的认同。个体培训分为以科室为单位和以单个医师为对象两种情况,培训内容涉及病历书写、药代和药动性。首先在业务学习阶段,由各科室自行安排执行,主要是对各专业诊疗指南的学习。其次在培训考核阶段,针对培训的内容,管理小组将采取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其检查结果纳入职称评定、评先表优、外出学习等评价体系中)。

2.2考核

2.2.1管理小组每月对科室指标进行汇总,结合前期制订的各科室标准进行考核,管理小组将考核结果上报药事委员会进行审阅,审批通过后由医务部门对科室和科主任分别进行绩效考核。

另外,管理小组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到被考核科室,必须进行面对面沟通,并对重要问题出具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进行督查,坚持整改不到位,决不销案。

2.2.2针对医生个体,首先对其使用了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随机抽取,然后对照标准逐项打分,总分低于90分,判为不合格,考核结果在院内进行通报,力保公开。在医生个体考核中,对于评判有争议的病历,考核小组将共同分析、讨论、认定,力保公平。

在医生个人考核结果公示的3日以内,如果医生对考核小组的考核有疑义,医生可书面申请进行申诉,考核小组将集中对这些病历重新进行评估考核,同时与医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力保公正。

如果医生有三次考核未达标,考核小组将上报名单到药事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对其进行质询,考核小组将针对医生个人暴露的问题进行培训和教育。

3管理体系实施效果评价(C)

3.1管理的成效

在实施后,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考核指标有了很大的改观。如在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平均下降近4个百分点、送检率平均上升4个百分点(见图1、图2)。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医疗投诉由2011年全年的10起下降到2012年全年的5起,下降率为50%。全院抗菌药物DDD值下降10个点(见图3)。医务人员的参与度和配合度达95%以上。

3.2启示

在具体的管理中,医院除了重视“管”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理”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医院在全院针对三级、二级、一级医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搜集了大家对管理考核体系的看法,提出整改建议。

4管理体系的调整上升阶段(A)

4.1明确下一步目标

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大家的建议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达到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的目标,确保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2具体内容

主要是对管理指标进行优化,权重进行调整,提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话的平台,增加查询、沟通机制,加大对后进者的教育和帮扶。

现行的管理体系还填补了以往对二线医生管理的空白,使一线医师的考核结果与二线医师的绩效、资质进行捆绑,调动二线医生参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院、科、个人的三级管理。

5体会

PDCA循环在医院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7],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已经成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我院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结合实际情况,医院采取有力措施,在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下,强化数据统计,重视事实管理,坚持持续改进,努力减少缺陷。通过PDCA管理,医院强化了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规范了用药行为, 使临床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反馈及整改,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8]。虽然我院各项控制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距离国家卫计委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方面和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方面都还有一定的改进余地。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多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抗菌药物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将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从事后处理变成事前警示,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加强细菌室与临床的配合,定期公布全院细菌的培养、耐药情况和药敏结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针对细菌耐药情况提出相应的干预和改进措施[6]。特别是信息系统的支持,实现了信息共享,不仅简化了工作,还将部分考核指标能直接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减少了人为干扰,整体提高了医院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测水平与管理水平及应用的能力。

下一步,医院将进一步将临床药师引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加大对各专业使用抗生素的监督力度。同时实施临床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在路径中强化抗生素规范使用,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效果,减少细菌性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医院认识到,首先,PDCA是一个循环,是一个提高的循环,每一次PDCA提出的问题就是下一个PDCA的目标,在一次又一次的PDCA中才能使整个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每完成一个循环,整个系统就会提高一步,它所独有的“总结、处理、提高”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同时,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一步,下一个循环便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起点开始[10];其次,要有持续性。相当于对PDCA加上了一个防止下滑的楔子,促使其不断向上、向前。

总之,PDCA的四个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个阶段中可能有交叉的循环,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类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它,理解它,才能使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安全的巩固。

参考文献

[1]刘平,戴辉,潘习龙.医院优质服务PDCA体系中的C体系[J].现代医院,2012,12(7):107-108.

[2]马勇波,朱妍.运用PDCA循环实施门诊质量管理初探[J].现代医院,2013,13(11):113-114.

[3]罗郁葱,冯雪娜.岗位工资制合同人员薪酬调整的PDCA实践[J].现代医院,2013,13(12):116-118.

[4]邓新征,杨细姝,张丽兴.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绩效管理的体会[J].现代医院, 2012,l2(12):84-85.

[5]陈翠卿,李建修,欧银燕,等.PDCA干预对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指标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3-16.

[6]朱丽萍.PDCA循环应用于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中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123-125.

[7]李义.PDCA循环法在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142-143.

[8]尚旭明,刘芸,王盛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1):147-148.

篇2

一、201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规范分级诊疗服务,县域就诊率90%以上;上半年乡镇卫生院门诊服务量较2015年同期有明显增幅,住院诊疗量和病床使用率较去年同期持平;县级医院门诊服务量、住院诊疗量涨幅平均数达到5%和持平;医院开展远程会诊占院外会诊比基本达到40%。县、乡、村双向转诊通道畅通,运行正常。县级医疗单位与乡镇卫生院全面建立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医师多点执业较2015年增长50%。

2.强化公立医院改革。草拟了《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继续巩固了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全覆盖,全面深化了管理体制、财政补偿机制、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效果评价,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评价机制,100%的公立医院实行了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

3.巩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械保障机制改革。继续巩固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果。上半年,县级公立医院基药采购占药品采购总额的57.54%,全县网采药品金额比例县级达103.8%、乡镇达93.55%,平均阳光积分98.68。全县所有网采单位均能按省、市要求进行网上集中采购,采购药品、耗材采购率达100%;全县总药品、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平均积分达到90分以上;以县为单位实行了基药采购金按月支付,集中支付率达100%。截止5月,全县药品采购成交金额1523万元,其中基药1004万元,耗材采购成交金额140.95万元。

4.完善医改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医改领导小组,医改办编制人员全部到位,医改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目标绩效管理,按期召开了医改工作推进会。我县“7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医学检验中心运行正常,心电中心正在建设中。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运行。

1.加强法制宣传。制定“七五”普法工作计划,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机关干部学法、领导讲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半年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次,在医院、公共场所建立法治宣传栏14处,做好了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管理。

2.加强行政审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有审批程序严格把关,切实做到了人员落实、责任到位、程序规范、限时办结,行政审批按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100%,无违法、违规办理现象发生。

3.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立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促进行政权利公开运行;上半年共录入行政确认类15例、行政处罚类尚未查处违反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相关案例。坚持重大行政决策“五大程序”,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无行政行为被依法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任改正或者履行法定职责。

4.强化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完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和总结。对辖区各级各类学校22家,托幼机构13家进行了学校卫生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了住宿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专项检查,半年共检查住宿场所30家、市政供水单位1家、乡镇集中式供水单位9家,监督覆盖率100%。认真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提高监督员综合执法能力,树立良好的卫生计生执法队伍形象。

(三)维护促进群众身心健康,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督促落实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顺利推进,目前正进行装修工程及总平施工,预计2016年10月底前完成整体搬迁。县中医医院新建业务用房项目已通过省卫计委医疗流线审查和县规委会方案审查,地勘已完成,正进行施工图设计,预计2016年8月底前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的建设用地已落实,正完善各项前期工作。截止目前,完成对上争取1316万元,占目标任务的53%,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900万元,占目标任务的65%。

2.大力发展民营医疗。实施社会资本办医促进工程,社会办医疗机构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较2015年有所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均达25%以上。

3.发展新型健康业态。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信息报送及时准确率达100%。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全方位推动医养融合健康发展,在县人民医院设立老年病科、精神病医院开展托养服务、东城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县中医医院养生康复中心纳入“十三五”项目储备。

(四)优化配置资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规范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落实了一定比例的资金到村卫生室。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62.22%,动态使用率45.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为34.75%、21.7%;按时报送信息8条。召开了3次基本公共卫生知识培训会,组织了2次对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督查指导和半年绩效考核,项目工作规范有序。

2.传染病和慢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全面落实了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和防控措施。重点抓好了全县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管理及学校传染病防控,无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并切实提高了全县法定传染病网络质量。加强常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与预测预警,每月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对主要传染病进行预测预报,并每月开展疫情简报分析和舆情监测。截止5月,法定传染病准确报告率达100%。启动了疾控机构等级评审工作。2015年全县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抽样调查,全县基免儿童建表率、建证率、表证符合率均100%。县级医疗机构产科于4月开展了预防接种信息录入。深入开展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力争今年通过省级验收。积极开展血防消除工作。正在完成自评及资料收集整理。疟疾消除工作,现已完成自评,已申请市级验收。强化全县饮用水监测,覆盖率达100%。二是加强慢病防控。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全县死因监测粗死亡率≥6‰,达国家监测标准。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全县共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核实780人,检出率达4.59‰,管理率81.6%,规范管理率69.4%,在管患者治疗率36.15%。

3.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加强妇幼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妇幼急救转诊体系,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二是强化妇幼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8.96%,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8.45%;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4.4‰、5.87‰;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率44.07%;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废证率为0.24%。三是规范实施“七免一补”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婚检率96.33%,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目标人群覆盖率77.13%,妇女常见病普查率80.02%,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97.63%,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5.09%;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均达100%;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落实率100%。

4.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爱卫月、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控烟和健康教育工作。由县爱卫办统一组织,5月聘请专业消杀公司对中心城区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广场等所有公共场所统一实施除“四害”。据统计,共对6所学校,6个广场,60多家机关单位,400多家企业,5000多家商店,实施了除“四害”活动,受益人群达6万多人,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和省级卫生乡镇工作。整合资金强化农村改厕工作,卫生厕所普及率较去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加强控烟工作,开展“青春无烟,人生无悔”为主题的控烟宣传健康科普活动,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督导暗访,取得了良好效果。

5.巩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一是强化应急体系建设,县成立了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县、乡医疗卫生机构100%建立了卫生应急管理科室,落实了专兼职人员负责。修订了2016年鼠疫控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县级预案。二是深入巩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成果,开展医院应急规范化建设,目前已有3家通过市政府应急办考核评估,其余正在等待评估。三是圆满完成2016年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医疗救援演练任务。四是每月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舆情监测,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准确率、及时率100%。

6.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量及指标完成率100%;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分析水平,积极参与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落实县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为食源性哨点医院,覆盖率100%。

(五)推进管理创新,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1.医疗服务不断改善。强化控费管理,上半年县域内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控制在5%以内,二级公立医院药品占比基本控制在30%左右,每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正逐步控制在20元以下;县域分级分类医疗机构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为7.3天左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步下降。二级医疗机构推进预约诊疗服务,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任务稳步推进。

2.医疗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按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设置规划(2015-2017)要求,我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目前已建成13个并逐步开展工作,另7个正在筹备建立中;建立完善住院总医师和专科护士管理制度,推广护士分级管理和绩效考核。100%的二级以上医院实行电子病历,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5个专业60个病种,二级专科医院不少于10个病种;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100%达到国家要求。建立和严格执行处方、医嘱、检查检验单动态监测等制度,实行“三类”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指标控制和动态监测;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使用专利药等高价药品占采购总额比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建立大型医疗设备论证使用专家库,对民营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实行备案制管理。推广适宜技术,推进同级医疗机构临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强院感管理,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置。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急诊服务能力。

3.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县乡公立医疗单位和康达骨科医院均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其他民营医疗机构参保;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及时报销率近100%;强化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医疗机构均成立了医疗纠纷处理领导小组,与县司法局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半年无大型、伤医事件和事件发生。

4.强化城乡对口支援。医学影像、消毒供应、医学检验三个中心的逐步建成,DR在三个乡镇的投放,依托松散型医联体的建设,优质医疗资源正逐步下沉,对口支援任务正逐步完成。

5.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诊疗量增幅达4%以上;推进“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推荐比例达45%。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各项政策性补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6.积极开展契约式服务。推进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已签约36570户,签约率为92.64%。

(六)积极推进中医事业发展。

继续巩固和推进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承诺指标工作,各项指标均完成。全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置了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医生,100%能运用至少6项中医药技术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全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2015年西龙镇中心卫生院标准化中医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县中医医院新建业务用房项目,力争8月底前开工建设。中医数字化诊疗平台建设完毕,待市卫计委考核验收。全县采购优质中药饮片合理配伍用药有大幅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达50%以上。截止5月,开展基层中医药业务培训2次,中医药文化宣传6次。

(七)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1.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

一是做好各项统计指标工作。截止3月31日(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全县半年出生人口112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1.73%,人口自然增长率1.52‰,人口出生、死亡统计误差率在1%以内。

二是认真抓好统计质量。推进卫计系统内部信息共享,建立了“报送内容时间方式三统一、人员固定”的卫计系统信息报送模式,实现了县域内个案信息交换;与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全面完成了PIP系统与公安数据信息比对工作,比对数据9264条,完成率100%。对省级监测点工作加强督促与指导,确保每季度省级数据17项指标达标;开展了村居手持移动终端使用培训,使用覆率100%;接受了全市半年目标考核工作,各项指标顺利通过。

三是平稳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截止5月,共办理证件1438本,其中一孩生育登记436人,二孩生育登记254人,独生子女光荣证748人,群众满意度100%。目前暂无特殊情形类的再生育审批的案例,省内异地协查及时回复率达100%。

四是认真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严格执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征收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和“征缴分离”管理规定,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截止目前,全县无违法生育对象,无行政侵权案件。

2.计划生育奖特扶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两奖一助”对象资格确认及信息录入工作,全县奖扶9007人,特扶572人(其中市特56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13162户。经测算,今年全县奖特扶对象将享受惠民资金约1223万余元。二是建立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一对一、多对一联系人制度和免费体检制度,每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至少有1名固定联系人,建立了计划生育特殊关怀户168户,卫计系统的党政领导干部已走访慰问了16户特殊家庭,并发放慰问品。

3.性别比治理工作。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开展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数据质量,每周至少登录“两非”信息系统1次,共登录25次,半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

4.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深化网格化管理,健全乡镇一村居一网格员管理服务网络,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数量补助经费工作机制。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率90%以上,流动人口重点信息反馈率、接收率、及时率100%。

5.药具服务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完善避孕药具管理与发放服务,药具应用率、有效率、随访率、知情满意率均达95%以上。科学规范编制计划,计划执行率100%。药具业务购调存管理信息系统报表管理数据“零”误差,发放网点药具保障率100%。

(八)强化综合保障能力建设。

1.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引进,加大公开招聘力度,补足配齐基层卫计人员,目前已录取10名卫生专技人员充实到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县人民医院引进了一名研究生人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空编率控制在15%以内。全面推进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我县正在调查研究中。激励引导卫生人才服务基层,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前服务基层制度,积极探索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全面完成了工调、岗位设置等人事工作,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试点任务正在开展中。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在“5.12”国际护士节评选和表扬了一批优秀护士和30年护龄工作者。

2.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基本医疗功能模块和医保接口软件对接,已完成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基础网络部署,预计9月底前完成全县信息系统实施工作。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数字化医院,县中医医院正积极申报创建。二级医疗机构100%建立标准化电子病历。

3.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实施卫生计生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县人医院拟引进128排螺旋CT新项目,正在开展论证。推进重点专科建设,省级重点专科重点打造了县医院泌尿外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市级重点专科重点打造县医院肛肠外科和呼吸内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骨伤科。推进“四个职业素质”提升,鼓励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历教育和职称晋升考试,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100%,达标率95%以上,新进医学专业毕业生100%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4.强化卫计宣传工作。建立健全新闻发言制度、新闻发言人队伍,建立以局宣教股、各医疗卫生机构、各乡镇为成员的通讯员和网评员队伍。通过各类重大节日契机,上街道、进社区,进农村、入农户,发放宣传品、进行免费义诊等活动,半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2次。4月省卫计委宣传教育中心在我县中医医院拍摄一部以反映优秀医生为题材的专题片,在省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播放。完成了西龙镇鹰台村人口与健康文化示范基地的打造工作。加强外宣工作,与省市相关媒体加强联系,截止5月,市级上稿33篇、省级19篇。全面开通官方微信,及时更新信息。加强舆情监测,目前我县无涉及卫生计生重大负面舆情。

5.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加强党务公开和基层党建,深入推进“挂、包、帮”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投入8000元对三清寺村结对帮扶群众进行了慰问。100%的单位落实党委(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书。认真开展“从严治党责任在肩”和“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学习、重温党的誓词,开展坚持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两学一做”专题讨论会和知识竞赛活动。依法加强医疗行业行风建设,制定卫计系统纪检工作要点,按要求推行公立医院医德医风考评制度,每月不定时对系统作风情况开展暗访检查;对财务规范、“三公”经费使用等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进行了检查,全系统无重大违规违纪案件发生。通过集中学习、典型教育座谈、观看警示片、廉政谈话等形式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专题活动,开展警示教育活动3次,实现了系统教育全覆盖。

(九)统筹抓好其他工作。

1.狠抓稳定工作。坚持排查、接访、稳控多项措施并行,圆满实现了“零进京、零到省、零到市集访、不出事”的目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案件办结率100%,总量呈同比下降。

2.无偿献血工作。强化无偿献血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新闻媒体公益宣传12次,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医疗机构、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14个。自愿无偿献血比例保持100%。严格执行血费报销规定,上半年报销66人次,报销金额50400元。辖区内无非法采、供、用血情况发生,无因临床用血而发生的医疗事故。

3.统计财务工作。全力抓好卫生计生统计,按时保质报送卫生统计报表,人力个案上报与月报在岗职工数一致率98%以上;辖区机构双向转诊个案上报与月报转诊数一致率100%;对“统计数据质量监测系统”问题处理率100%,数据现场质控准确率90%以上。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认真做好项目资金管理与成本预算,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作用,及时上报各种财务报表。提升卫生计生财会工作水平,强化了各医疗单位财务监管和指导,规范资金管理与使用,乡镇卫生院严格实行了报账制。

4.医疗卫生扶贫工作。按照《县医疗卫生扶贫专项方案》大力开展卫生扶贫工作,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一是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有效改善了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致困”。二是开展精准医疗救治。依托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一支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精准扶贫专科专家队伍,对帮扶村贫困对象制定一对一疾病救治名册和爱心联系卡,开放与该村委会联动的就医绿色通道,对贫困户实行优先就诊、医院先垫付治疗、优先请上级专家会诊、上门医疗服务等举措。三是精准医疗救助。与村委会、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帮助贫困户大病救助申请医院能力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减免,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志愿者爱心捐助或住院陪护等。四是医疗行业扶贫。结合医院党团员志愿者活动,对在家有治疗条件的,志愿者实行上门服务;对无条件在家中治疗的困难户,采取联系人与贫困户对接模式,使他们不再因病返贫。

5.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体系,明确了各医疗单位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每月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及时上报隐患排查治理月报表,半年已开展专项检查3次,目前无重大、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二、2016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不折不扣地完成市、县各级部门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完成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加快推进县中医医院扩建项目,大力争取县人民医院项目;

(三)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质量中心,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医疗联合体,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四)抓实基层基础工作,做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五)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水平,创建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完成省血吸虫消除县目标任务;

(六)深入开展卫生计生扶贫“五大行动”,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篇3

记者:您好,隋厅长。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卫生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无疑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回顾“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改革和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能否总结一下经验?

隋厅长:的确,“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协调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看,到2010年末,吉林省人均期望寿命从2005年的73岁提高到73.9岁,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8.62‰下降到6.78‰,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34.62/10万下降到28.5/10万,这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值,保持了较低水平。

“十一五”期末,吉林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526个,拥有床位115037张,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70120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9人、拥有医生2.21人、拥有护士1.62人、拥有床位4.06张。位居全国较好水平。

5年来,吉林省把卫生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科学规范,传染病网络直报和预警预测系统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重点疾病防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爱国卫生工作蓬勃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和卫生监督网络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持续强化;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和城市社区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探索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职业道德与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行业纠风体系;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为主的各类人才培养项目陆续实施,医疗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中医药事业和食品药品监管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卫生法制建设、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同时,“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系统经历了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黑水县援建,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抗洪救灾及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吉林省卫生系统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记者:“十二五”期间既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间,也是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更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期间,面对机遇和挑战,卫生厅对于发展规划的制定原则和终级目标是什么,将如何推动吉林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隋厅长:“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政府职责,加大卫生投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重点以推动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缩小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努力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未来5年,吉林省各项卫生发展指标的完成,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发展指标中,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提高到9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全国较低水平,继续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计划免疫规划工作更加深入,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慢性病控制、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农村改水改厕、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卫生资源发展、卫生投入和中医药发展指标更加科学。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各级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底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妇幼保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系统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调动、科技支撑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三级四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县级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重点专科和农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继续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三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监管,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积极探索运行机制转换。五是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5%以上,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补偿的病种范围,在全省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基础上,适当扩大病种范围,提高对重大疾病报销的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确保省内各县(市、区)的村卫生室实行人事、业务、药械、财务等一体化管理率达80%以上。六是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全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为基础的基本药物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七是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完善药品监管机构,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行新一轮国家药品(含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执法,提高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八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领域的重点业务和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资源。九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善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实施“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创新和传承进步。

到2015年末,吉林省卫生资源指标、健康指标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就医条件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将进一步改善,预计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和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

记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改”日渐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将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隋厅长:应该说吉林省卫生系统医改工作是成效显著的。在省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要求,吉林省卫生系统扎实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成效持续显现,为实现全省医改三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2月底,全省新农合参合1302.05万人,占实际在乡农业人口的99.07%,补助标准从人均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可达到我省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全省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企业选定工作。2010年12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并根据基层需求,筹备开展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工作。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展较好。2010年以来,吉林省已按计划实施了33个县级医院、9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90个村卫生室和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同时,继续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项目,2010年,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招聘、培训执业医师3300余人,轮训村级卫生人员13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吉林省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53.9万人次,13.3万农村适龄妇女接受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9.18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得到补助,8.7万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8000名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共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5.25万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1062万份,免费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92万人次,开展健康教育135万人次。吉林省探索建立的均等化资金监管机制先后在卫生部、财政部专题会议上向全国介绍了经验。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吉林省确定了长春、辽源、通化等3个重点联系城市和舒兰市、蛟河市、公主岭市、镇赉县、乾安县、靖宇县等6个重点联系县(市)。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在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和均等化服务专项资金监管机制的建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1年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全省医改工作将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体系”建设4个重点。

(一)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重点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实现全省基本药物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一体化”常态运行。

一是建立省级基本药物采购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五项功能,满足国家提出的“基本药物货款省级统一结算”的需求,这项工作省财政已经列支专项预算经费。二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基本药物服务机构和队伍,调整现有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职能,增加基本药物服务功能和人员编制。在全省10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和42个县(市)建立基本药物管理办公室,确定全额事业单位性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日常使用管理、统计数据上报、回款资金审核等项工作。三是建立全省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机制,以需求为导向,计划增补基本药物省内执行品种240种,同步将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及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管理。四是开展全省基本药物制度(临床使用)培训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五是试点探索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

(二)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核定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和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一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编定员工作。我省已原则确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5‰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0‰核定,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前我省确定的编制核定标准在全国属最高(其他省份均在1.0‰―1.5‰之间),此项工作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完成。二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我省“收支两条线”这种补偿机制确定以后,各级财政将按照科目和标准,全额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支出和业务支出,这既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办”的宗旨,又能够避免过度医疗等趋利经营行为,更加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以药养医问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符合当前我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不断倾斜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理念。北京市、安徽省、江西省和甘肃省已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经过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三是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估办法。制定基层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强调根据承担和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实行奖补,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充满活力、效果明显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全额补偿机制建立后,出现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人等弊端现象。四是制定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乡村医生补助经费。逐步落实村卫生室所能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绩效考核,按劳取酬,不断增加村医收入,扶持村卫生室的生存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发挥村卫生室医疗预防保健网底作用。

(三)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改革经验。重点强化县医院建设,初步建立起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一体化”服务模式。

一是继续在长春、辽源、通化3个试点地区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胆探索 “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上的综合改革,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经验,逐步推广。二是优先建设发展县医院。加大对县医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提高县医院看大病的能力,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2011年底前,实现省内30万人口以上的县要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100%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并开展三级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试点。三是建立省、市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各级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评审组织,深入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四是完成各级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五是出台《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启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并根据国家即将出台实施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展试点。六是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奖补项目,鼓励各地公立医院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促进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六大体系" 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十二五”期间,省卫生厅将着力推进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大病救治体系、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六大体系建设将按照今年起步、明年全面实施、三年基本完成、最后一年收尾的总体安排进行,计划五年总资金3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