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县城市治理法律情况近况
我县新城区现有面积8平方公里,13余万人,随着县城市治理行政法律局的成立,相对集中行政处分权的行使,我县的城市治理工作正逐渐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城市治理体系体例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法制不健全等缘由,城市治理难以构成合力,难以构成一起负责,一起参加治理的制约机制,城市治理仍处于行政治理与依法治理并存,人治与法制相连,法律与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抵触中,严厉障碍了城市治理走上科学、长效的治理轨道。
当时社会各界对相对集中行政处分工作的期望值十分高,而城管法律的情况又很差,两者之间的反差不断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之一。如在整治无照商贩时,我们要面临三种分歧治理对象,一是社会弱势群体,二是唯利是图者,三是违法对立者,反治理事情较多,并且非常复杂。良多市民一方面要求法律治理部分按照有关司法律例予以取缔和处分,甚至以为司法律例的力度不够,但愿重罚重管。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市民对无照商贩极为同情,在法律进程中,常常围观甚至围堵法律人员、车辆,无形滋长了违法者的气焰。从外表看是群众不睬解不支撑,其本质是深条理的,如社会需求问题,弱势群体的营生问题,对治理部分的逆反心思问题等。
二、改善法律情况的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城管本能机能的宣传,是营建优越法律情况的前提。
1、城市治理行政法律局作为一个城市治理综合法律的部分,其本能机能还没有被广阔市民所调查和认知。因而碰到法律受阻时,常有不明就理的群众围观起哄。从近况看,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城管法律机关要把城管法律人员特殊能喫苦、特殊能贡献、特殊能忍耐、特殊能战役的精神向社会传达,以取得各级指导、社会各界对城管法律工作和法律人员的了解和支撑,提高城管法律机关的公信力和城管法律人员的亲和力。其次是做好相关司法律例、政策的宣传。应用新闻媒体、网站、常识竞赛、律例征询等方式,大力宣传城市治理方面的司法、律例、政策,提高市民的司法认识,营建优越的城管法律气氛,然后使广阔市民可以盲目地舆解、支撑、承受、共同城管法律工作的顺畅开展。
2、增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从正面指导大众,宣传步队新形象。新闻媒体是城管法律宣传和言论监视的首要载体,我们城管法律机关要进一步高度注重和充分发扬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最大限制地用好传媒的积极效果,最大限制地削减负面效应。经过媒体,大力弘扬正气让社会言论、各级指导公平地评价城市治理行政法律工作,一定法律队员的成果;客观地看待我们这支刚成立的年青城市治理行政法律步队;要看到虽然我们的步队还存在着如许和那样的不足,但我们的步队是富有生机的,我们的工作是积极努力的,我们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让大众晓得我们的步队视形象如生命,不断为改善形象在努力。
(二)增强本身建立,提高步队本质是改善城管法律情况的必备前提。
1、增强常识储藏。随着城市治理相对集中行政处分权工作的不断深化,城市治理工作的领域愈加宽广、工作内容愈加丰厚、工作方法愈加多样。一切这些都对城管法律人员的营业程度、常识构造、工作办法、应变才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法律人员不只要具有坚决的政治崇奉,还要纯熟把握城管法律营业常识。因而,城管法律人员必需坚持注重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用新的常识充分本人的思想,优化本人的常识构造,切实提高本身的思想程度和工作才能。构成优越的学习气氛,提高了营业技艺,完成了由经历型向学习型机关的改变。
2、增强作风建立。坚持文明法律,必需从城管法律步队思想作风建立抓起,在正直法律思想、改变法律观念、改良法律作风上下功夫。一是执行“三公开”,即政务公开,准则公开,做事顺序公开。二是果断根绝“吃、拿、卡、要”等不良景象,对违纪违法人员严厉查处,加强了机关工作的通明度,保证了广阔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能直接、实时反应,然后进一步改良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程度。三是法律执行罚缴别离,进出两条线治理,收费、罚款悉数到指定当地交纳。重塑了法律机关高效、清廉、勤政为民的新形象。
(三)健全司法系统,是改善城管法律情况的基本。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司法律例建立的滞后,已严厉影响到了城市治理法律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法律是个重生事物,城市治理机构的设置应有司法根据和响应的法律主置。只要经过立法,确以为城市治理的正当主体,城管法律局才干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只要城市治理工作有了明确的司法支撑,才干谈可持续发展。因而须尽快制订合用于城市治理综合法律,操作性强的当地性律例或条例,使之成为可以遵照的司法系统。不然处置违章行为对方拒不顾全时,法律人只能一筹莫展。因而健全司法系统才是最基本和最应先行的工作。
篇2
一、 是抓好文明施工的组织管理措施。
(一)施工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是提高文明施工管理水平,解决文明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关键。一些施工企业就是因为没有建立管理组织机构或者是建立管理组织机构,而管理人员却没有尽到管理的责任;文明施工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施工人员没有认真落实管理制度,以致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建筑废料乱堆乱放污染环境。
(二)加强施工人员在岗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减少建筑废料的产生。
二、是抓好文明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为防范建筑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场场地及道路应硬地化。现场场地和道路要平坦、通畅、并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
(二)所有的生活或其它污水必须分别处理后方能经排水渠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或河流。采用钻孔或其他施工产生的泥浆,未经沉淀不得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或河流。废浆和淤泥应使用封闭的专用车辆进行运输。
(三)由于其他原因而未做到的硬地化部位,要定期压实地面和洒水,减少灰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四)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应洒水湿润和在仓库内进行。
(五)进出口设洗车台,由专人负责对进出口车辆进行冲洗,运输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能离场上路行驶。装运建筑材料、土石方、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行驶途中不污染道路和环境。污染出入口应及时清扫冲洗,施工现场由专人负责打扫。
(六)建筑废料、材料严禁直接向下抛撒,脚手架、平网、防砸棚上的废物要及时清理。
篇3
课程标准实训考评方式实训基地一、开发课程实训教学标准
为了更好的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课程实训教学标准,可以是实训教材、指导书或者实训方案(最好公开出版或经审核批准),同时要确保其充分、适宜,必要时对其进行评审和更新。课程实训教学标准,主要应该包括实训课程基本信息、实训目和意义、实训方法、实训内容(实训原理、主要过程及课时安排情况)、组织设计及设备、实训考核与结果分析等。而《环境管理》课程,目前在教学上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缺少实践指导书。因此,开发课程实训教学标准势在必行。如针对《环境管理》第一章节(环境与环境问题),可设计一个实训方案――环境问题调查,使学生在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网络调查、文献调查等多种训练方法,学会勘察现场并收集、整理现场资料;能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会进行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撰写环境问题调查报告。项目的实训内容及组织设计如下表1。
二、改革实训教学的考评方式
实训教学的考评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实训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避免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我们推荐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考核方式,便于考核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考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程度、过程表现、创新能力及提交的实训成果;在考核主体上,强调多元性,做到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形式;在考核方式上,强调多样性,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实训报告、汇报文稿等形式完成。不同的项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各方面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给出实训成绩。而实训成绩所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则是实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就是解决实训成绩和课程成绩脱节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增加实训考核的比例来实现。例如,总成绩=理论成绩(50%)+实训成绩(50%),两部分都以百分制计算,按同等比例折合成最终成绩。
三、建设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环境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科类课程,重点学习环境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工程治理等),培养学生运用环保理论及技术方法分析、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能力,并撰写相关文件。目前,就课程或专业本身而言,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能够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实训室,更没有适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我们应先从专业实训室出发,建设一个可容纳一个班(50人)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实训室,配套设备:1套多媒体设备、50台电脑,50套座椅等;再慢慢发展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那就需要与技术服务型企业联系,引入企业的一些项目进行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具体任务,如编写环境调查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实现环保理论及环保技术方法等知识的有效整合,从而真正做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能力培养”。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认知型实训基地、专业型实训基地及顶岗实习型实训基地。就课程本身而言,主要有认知型实训基地和专业型实训基地两种。认知型实训基地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认知型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一模式主要以参观考察的方式完成,如在讲授垃圾处理问题时,可以通过参观垃圾中转站或者垃圾填埋场等企事业单位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专业型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事业单位,每年选派学生进入企业,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实训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导向,根据项目的工作周期,每个小组可在企业实践1~2周的时间。通过实习,实现理论及实践的对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对于专业型实训基地,可以优先考虑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如环境监察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环评机构、环保公司、工矿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等。为此,任课教师或专业教师都要在学期开学之前根据课程实训教学需要,尽量联系好学生专业实训的基地,保障实训任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博,雷静.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1):126-128.
篇4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做好20__年区委常委会重点调研审议课题的通知》要求,局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课题认真开展调研工作。调研组在20天的调研工作中,深入一线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达标检查和达标数据核实工作,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各项创模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调研组以此为依据,对我区创模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就我区如何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模工作步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区创模工作进展情况
区委、区政府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模工作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于20__年正式提出了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的奋斗目标,计划20__年完成创建工作。我区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更佳,不求形式,但求实效”的创模工作理念,把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建设指标相结合,把环境质量指标与环境管理指标相结合,用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的工作,带动和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健康、稳定、快速开展,成效显著。
(一)三项工作,夯实创模工作基础
创模目标提出后,区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规划,分解责任目标,部署具体工作,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统一和深化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创模工作启动之初,区政府先行制定出工作草案,分发到各有关部门讨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经过反复几次讨论研究,报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最终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在工作方案形成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在充分酝酿过程中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达成了共识,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创模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将全区创模工作纳入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区领导与区属相关委办局、乡镇、办事处领导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并明确要求区属各部门立足自身实际,确定自己在创模工作中的位置和角色,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创模活动中来。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使创模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在原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定期工作通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20余项制度和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提高了全区上下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争为创模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全区创模工作快速发展。
(二)重点推进,扎扎实实做好创模工作
我区把创模工作以政府目标形式确定下来,并向全区提出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的创模工作总体要求,全区齐心合力向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目标稳步迈进。
1、强力推进,齐心协力抓创建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创模工作整体水平,我区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化了部门责任分工,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按照细化后的责任分工,相关部门成为了创模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包标落实,按标推进。同时,各部门工作相互支援,形成合力,共解难题,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整合推进情况并查摆难点问题,通过联合踏查和现场会等途径集中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排除障碍,极大地提高了创模工作效率,从而形成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环保、城建、教育、公安等10余个责任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
2、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区域环境整治
(1)以创模为基础,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生态城区的建设步伐。
一是开展经济示范区试点工作。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红旗满族乡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合理整合资源,使该区域内种植、养殖、加工能有序循环起来,延长产业链,拉动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双赢”。目前,示范区5区7链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已初具规模。
二是积极创建生态城区。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全区建成了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1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处,有机食品基地2处,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到7万亩。
三是城区绿化和管理工作成果显著。启动环城生态圈林带建设工程,有效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两年来,林带共种植各类树木45000棵,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加大城区园林绿化力度,成片辟绿,缺空补绿,提高园林绿化 设计水平,实施城区中心部位提档升级,建成了一批具有__特色的景观绿地和广场,以“百家姓”生态园林为依托,增加树木品种,丰富姓氏文化内涵,整合周边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将其建成集生产性、经营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园林。加强城区绿化管理工作,维修、油饰绿地栅栏,保持绿化设施经常完好。对公共绿地内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加强庭院内绿地管理,做到树木无枯死,花草无缺空断苗。
(2)以创模为目标,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以水、气、声治理为重点,以环境专项整治为载体,一些重点、难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区创模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一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区管工业企业中全面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在13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区污水设施运行率达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3上,城市生活污染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全区限期更新改造锅炉、除尘器111台套,拔掉烟囱30余根;改用清洁能源锅炉、茶炉、大灶598台;限期治理灰堆、煤堆、物料堆等扬尘“三堆”81处;消减烟尘、扬尘、粉尘1400万吨,全区烟控区面积达100,废气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20__年,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04天。
三是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区通过开展扰民噪声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将区域声环境质量控制在了较好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5.7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为68分贝,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了82.2(以上数据均超过了创模规定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级安静小区20余个,有效净化了区域生活环境。
(3)以创模为载体,大力弘扬环境文化
我区借助全民环境教育、“绿色家园”创建等途径,让群众切实参与到创模活动中来,使他们亲自感受到创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积极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活动,在全区127个社区开办环保讲座,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公众达10余万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省市新闻媒体对我区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积极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几年来,我区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企业”及“绿色社区”百余个。这些活动,不仅把群众的环境要求引导到了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上来,而且有效地弘扬了环境文化。
二、创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考核指标共计29项,其中考核区级政府指标共有17项,不考核区政府指标共有7项,暂无法统计或未上报项目共有5项。在我区承担的17项指标中,截至20__年末,我区已完成了其中的15项指标,还有两项指标尚未完成。详细情况请见附件:《__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考核指标分解及工作进展情况表》。
(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此项指标国家规定标准为〉35,我区现达到标准为32.35。到20__年,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达到33.35,但仍无法达到35的国家创模标准。其原因是由于,我区现有可绿化面积只有全区总面积的33.35,可绿化面积不足所致。
(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任务尚未完成。此项为20__年国家新增考核指标,从国家到省、市均为明确考核标准。现在我区已针对该项指标任务开展了辖区城乡结合部综合环境调查摸底、污染源排查及整治规划制定等基础工作,待考核指标确定后,在制定整治规划,按要求组织推进实施。
三、下一步我区创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并有效运作创模工作机制。贯彻执行相关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季组织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创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通报制度,每个创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信息员,定期向《创模简报》供稿,汇报工作进展;加强督办制度,“区创模办”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检查责任单位工作进度,对进度缓慢的单位下发督办通知,并将有关情况报送创模领导小组;建立监督机制,邀请区人大、政协对创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监督。
(二)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对城区居民区内及周边、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和美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区域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治理水平,同时,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集中整治扰民污染源,对规模小、污染重、景观差的小企业坚决予以关停。逐步减少城区内的烟囱数量,规范宣传广告牌,加强绿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满意率。
篇5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对居民物业小区(以下简称小区)进行有效管理,是我市城市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小区公共绿地、公共卫生维护责任不落实;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依然存在;垃圾成堆,污水成河在有些小区时有发生。每逢初春,积存一冬的垃圾成为环卫及有关部门最头痛的问题,例如20xx年初春就从哈英德小区清理出近百吨垃圾。就如何建立小区公共环境及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政协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部分委员进行了实地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现有居民委员会36个(不含划归天北新区管理的7个),有物业公司进驻管理的小区26个。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过去那种单纯的单位管理的住宅区(住宅楼),已逐渐被不分单位的小区所代替。小区现有的公共环境基本上分三种情况:第一种基本上是一个单位小区,其公共环境及卫生管理,仍由其单位统一管理。如海纳尔小区(属卷烟厂)。这种模式的小区已所剩无几。第二种是多个单位住宅楼及非单位居民共居的小区,在这样的小区或者存在着“园中园”,或者一个单位有几单元或者几幢楼。在这种小区中,小区物业管理有的是,单元自管自已单位的“园中园”,或自聘物业公司管自己的“园中园”。一个小区甚至可进入5—6个物业公司。例如芙蓉里西、哈英德等小区。这种小区占现在小区的大多数。第三种小区,基本上能按照国务院颁布在的《物业管理条例》,一个物业公司全权负责小区环境及卫生管理,小区业主委员会也能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例如别依斯、同济里等社区。
二、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的管理将逐步走向依法自治管理的道路,但作为社区居委会这个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机构,却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所以在社区自治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缺位问题,尤其是在环境及卫生管理上难以发挥协调、服务作用。
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是依据国务院379号令《物业管理条例》在房管局及居委会的指导下建立,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协调能力、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缺位、工作作风不够深入等等),使业主委员会的群众基础、议事能力及代表委员的个人素质都不能与社区物业管理的实际要求相适应。业主委员会从制度层面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故业主委员会在业主中的权威性不够,不能切实代表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
物业公司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伴随着物业服务社会化而产生的。在《物业管理条例》对其资质、管理事项、服务质量、服务费用等权力、义务从法规的角度提出规范要求。但由于社区居民小区尚在发育建设中,社区居民小区还未能发育建设成为《物业管理条例》所要求的底线,以至使得《物业管理条例》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大打折扣。一个小区有多家物业公司进驻,各单位自管的园中园区域中自聘清扫人员“各扫门前雪”等成为我市居民小区最多见、最实际情况,由此而引发的公共区域环境及卫生没人管,垃圾没人清,卫生死角的垃圾只能靠爱卫会或领导下令在有重大活动或迎检活动时调动环卫部门突击。环卫部门因年初预算中并未将此类费用列入预算,突击一两次可以应付,次数频繁,入不敷出使环卫部门苦不堪言。
在城市规划社区详规中,缺乏对环卫设置的规划,以至于按照规定应设置的环卫设置(垃圾箱、垃圾筒、垃圾房等)无处安排,完全环保封闭的、卫生的垃圾临时集中设置,由于财力所限,环卫设施购置时尚不能一步到位。
至今**市尚无一个规范居民小区环境及卫生管理的地方性规章,以至使居民小区公共环境及卫生虽应有多个部门涉及到对其的管理,但居民小区脏、乱、差仍是我市城市管理、治安管理、卫生管理、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目前,有些事几个部门都管,有些事哪个部门都不管。仅有的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市居民区卫生管理实施方案》(**卫会发[20xx]13号文),也因以上因素落实起来难度很大。环卫处制定的《**市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方案》至今也未得到政府批准。
三、几点建议
1、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主席令第21号)、国务院379号令《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的决定》、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自治区党委《关于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法规制订一部操作性强,符合**市实际情况,明确涉及到居民小区环境及卫生管理工作各方面的职能责任的规范性文件或地方规章,以解决目前谁都能管事,谁的责任也不落实的问题。
2、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最重要的民主管理的组织机构,目前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少,素质不适应需要等问题较为突出,要下大力气健全组织机构,按照新党发[20xx]3号文件要求,落实社区居委会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采 取多种形式(民主选举、选聘、下派、挂职、招聘)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竞争上岗等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3、将社区建设纳入全市“十一五”规划建设中去。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我市城市建设规划,逐步纠正我市社区基础设置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居民小区详规必须包括环卫设置规划,对没有进入小区详规要补缺。
篇6
一、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农业大学专业学科教育中以湖南农业大学主要学科设置为例,来分析以农业学科为基础进行的环境教育模式创新。
(一)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设置的专业,主要涉及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如农业资源利用专业主要研究土壤环境污染与环境修复,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主要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肥力的演变规律及其调控措施,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适宜性评价和规划,科学与工程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环境污染化学与毒理学、环境污染物与检测技术、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农业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工程及规划。这些专业的设置,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这些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也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储备了技术人才。然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对这些学生进行环境技术教育的同时,应该将环境道德、环境管理、环境法律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教育,才能培养出综合性的农业环保人才。
(二)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主要开设生物技术、生态学;环境植物学等专业,主要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主要农作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土壤及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指示。生物,尤其是植物,对生态环境平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该学科对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通过摸索生态规律来开发环保技术,制定环境政策,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说,生态学知识是环境教育的最基础的知识与理论。对学习生态学和生物技术的大学生来说,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渗透环境保护理念、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制教育,才能使他们在真正从事生物技术工作过程中,能始终以环保为理念为引导。
(三)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设置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与环境安全以及每个人的健康最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和安全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如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对食品科技学院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绿色生产技术,还要了解各种污染源对环境、对食品的负面影响,更要掌握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比如转基因食品安全规范,农药使用条例等。
(四)经济学院和人文学院
经济学院中设置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等,主要关注农村经济建设,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成必然趋势。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因此,对从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的学生,必须了解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还必须了解一定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科学领域,应渗透自然科学的环境教育。人文学院的法学系开设了环境资源法课程,对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往往也能有比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但他们通常比较缺乏生态学和环境技术的基本常识,使得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口号多于行动。所以在法学教育中渗透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础教育,也是必要的。
(五)其他相关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农学院的生物能源研究等,都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这些研究领域的学生,必须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环境技术、环境法制的教育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做出更符合生态规律更环保的设计,也使生物能源的发展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农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中,北京大学在2007年6月率先成立了“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环境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但是接受环境教育的群体,同时又成为宣传环境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该基地的实践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因而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特别奖。2008年9月浙江理工大学在金华成立“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大学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而湖南省有五所国家重点大学,十几所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大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还几乎是空白。而在农业大学中,每年组织学生进行的三下乡活动,是渗透式环境教育运用到实践中的最佳环节。比如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的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主题之一就是“使用农药与环境保护”,调研农村农药的使用情况,宣讲安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保护环境,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因此,在农业大学的三下乡活动中,可利用各种学科优势,渗透更多的环境主题,比如土壤合理施肥、农村垃圾合理处置,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环境法律权益等知识的宣讲,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从环境教育的接受者,转化为环境教育的传播者,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深化了环境知识,强化了环保理念,并且通过宣讲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重大。
篇7
按照我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统一安排,我们今天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通过班子成员回顾各自在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学习工作实践情况,针对各自在思维理念、工作思路、落实措施、运行机制、工作成效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责,解决矿井发展和职工群众企盼的实际问题,促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能力建设,推动全矿整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11月份矿领导班子调整后,我担任矿长兼党委副书记至今。负责行政管理工作,主管人事、财务、审计、监察、档案工作,分管财务部。
下面,就本人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的学习认识、工作调研、问题查找等情况作以总结汇报,欢迎批评指正。
一、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做法
自从我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以来,自己能够高度重视,身体力行,按照活动方案规定的方法、步骤、手段、内容,认真完成每一项“规定动作”。一是端正学风,刻苦研读政治理论。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和公司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经典论述、重要文献,通读了集团公司统一配发的学习资料汇编,重点复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6.25讲话和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党政领导的重要讲话,做了1.6万字的学习笔记,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两篇学习心得,并参加了全市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考试。二是学以致用,深入实际,带头搞好调查研究。先后参加了2次班子集中学习讨论,3次中心组学习会和一次理论对谈活动,多次下基层开展调研,完成了《关于××煤矿实行原煤洗选调整商品煤品种结构的调研报告》,并针对在全矿职工中征求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深入思考,针对矿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个案分析,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当前矿井工作中最迫切、最实际、最需要的重点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自己对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如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内涵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服务职工群众的意识和进一步履行好岗位职责的信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自己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粗浅认识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生产矿井要体现“以人为本”,一是要大力发扬煤矿职工的优良传统,调动好全体职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凝聚全体职工的力量和智慧,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积极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生产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三是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重视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新型的煤矿职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四是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切实维护好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创造风正气顺的劳动从业环境。五是要急职工之所急、想职工之所想,努力为广大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六是要认真担负社会责任,科学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做好矿区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煤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今年以来矿井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在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公司党委扩大会和职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保证,以管理创新为手段,紧扣“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建塑强势文化,打造××品牌”的主题,克服一切困难,认真执行上级各项工作部署和安全生产指令,前四个月完成原煤产量××万吨,掘进总进尺××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安全无重伤以上人身事故,实现了全年工作的开门红。目前,××厂征地搬迁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已全面铺开,××设备安装工程基本完成,××采区接续工程进展加快,矿井安全专项工程逐步推开,管理创新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按照排定计划有序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前两个阶段进展良好,得到了广大党员和职工的热烈响应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响应××公司增产促销的号召,继续全力以赴抓好矿井生产安全,确保电煤供应,力争上半年产量达到××*万吨,实现安全零伤亡。按照排定时间表抓紧××、××、××和矿井安全生产专项工程的实施。同时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扎实开展矿井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各级领导、广大党员和全体职工交上一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满意答卷。
四、个人开展“五查五看”的收获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活动,在班子研讨、基层调研、意见征集的基础上,结合“五查五看”,我自己梳理出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1、矿井安全管理形势不容乐观。上半年零星人身事故及工程质量事故有上升趋势,深部矿压带来的各类事故隐患和井巷失修问题十分突出,基层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够均衡,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尤其是新工人自主保安能力需要大力提高。
2、矿井采掘接续比较紧张。超产保量的产量目标与较低的掘进效率形成一定矛盾,努力提高掘进工效、提高工程质量、保证矿井正常接续是当前一项迫切任务。
3、材料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基层队材料消耗控制把关不严,个别环节责任落实不到位,少数单位核算工作比较粗放,甚至发生了巨额材料超支的不正常现象。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尚需努力改进。
4、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和提价增收能力薄弱。
5、产品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内部工作人员监守自盗、运煤车辆堵门压磅、扰乱生产经营秩序的事件时有发生。
6、地面工业广场拥挤,生产车间机房十分缺乏,设备材料存放缺乏合理规划。
7、为职工提供便民措施不够。比如基层队职工缺乏足够的工具柜,职工浴池吊篮、龙头、女浴池更衣柜等设施维修更新不及时。
8、矿区环境治理还存在较多问题。排矸山现场管理不善,煤场洒水降尘效果差,矿井生活污水尚未得到净化处理,废旧材料物资存放不规范,下广场工业卫生面貌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改善。
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加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根本途径。比如建成了××厂,就能实施矿井原煤品种结构的调整,就能解决煤场扬尘问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南环路车辆拥挤问题,地面工业广场机房车间不足的矛盾就有了解决的先决条件。
其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首先就是要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人这个核心因素,来抓好现场管理、职业培训、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就能够较好的解决安全生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篇8
【关键词】 环境审计; 公共产品; 供需均衡
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减少。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其一,任何一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造成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其二,每个人消费的公共物品数量等于该公共物品的总量。判定某一产品是否属于公共产品通常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加以描述。排他性是指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竞争性是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环境审计作为一种由政府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首先,环境审计的消费难以排除不付费或者这种排除因成本过高而被放弃,因此环境审计具有非排他性;其次,个体对环境审计的消费不妨碍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因此环境审计具有非竞争性。
一、环境审计的供给和需求失衡的表现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起步较晚,审计方法有限,审计手段不全,审计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受审计资源的限制,环境审计工作总量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比例较少,环境审计在政府审计工作中还算不上主流。从我国环境审计的实践情况来看,总的来说环境审计处于供给量不足、供给深度不够、需求相对过剩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
(一)环保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环保部门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机关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数量和投入环境审计的力量都相对较少。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审计关注较少,对其具体实施情况不了解,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
(二)环境审计内容和范围比较窄
目前多数环境审计项目的审计内容是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环保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而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效益、效果关注不够多,环境绩效审计开展较少;在审计项目选择上,已开展的一些项目多是出现重大问题才去审计,对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生态建设项目关注不够,对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三)环境审计缺少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未出台具体的环境审计实施指导规范及审计评估标准。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
二、环境审计的供需失衡的成因分析
公共物品的产生,源于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有需求才会产生供给。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的两个方面,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机制。在市场运行中,供给是受需求制约的,需求也是受供给制约的,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同样也没有供给。环境审计是公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环境审计的供求水平受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环境审计的供给量及供给方式受环保部门工作的影响
对于环境审计的供给而言,由于环境审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兼具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市场不可能提供环境审计,这是因为:一方面,非竞争性使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环境审计必须免费供给,这样,私人部门供给环境审计的成本无法补偿;另一方面,非排他性使环境审计无法从技术上排他,“搭便车”问题不可避免。这样,私人部门供给环境审计的成本就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补偿。所以环境审计的私人供给会导致低效率,只能依靠公共部门,需要政府行动来实现有效供给。因而从理论上来讲,政府应该是环境审计的主要供给者。而政府考虑实施环境审计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官员的偏好、财政收支状况、环境审计成本等,其中官员的偏好因素至关重要,其他因素通过影响官员的决策环境进而间接影响环境审计的供给。环境审计对象和范围的确定都是基于对上述各因素的综合分析而进行的,而官员行为偏好会影响到审计项目的最终确定。
(二)环境审计的需求受社会公众各不相同的决策环境的影响
与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反,公共物品的需求方是社会公众,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人们根据各自面临的不同情况,选择将一个产品作为私人产品,或选择将其置于公共领域,成为公共产品。产品之所以成为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从根本上说,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人们选择的结果。这样一来,分析公共物品的需求,着眼点不再是政府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而是社会公众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就环境审计的需求而言,其需求方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需求的因素是社会公众所面临的各不相同的决策环境。
一般认为,人们面临最主要的决策环境因素是经济发展阶段、公众消费文化结构和环境审计对决策人的相关程度。经济发展阶段和公众消费文化结构决定了人们对环境审计的需求程度。环境审计对决策人的相关程度则决定了人们对环境审计选择的个体差异。当环境审计对决策人的相关程度差异体现在不同群体的决策人之间时,就会造成这些群体对环境审计选择的不同判断。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表现在行为上,是他们愿意放弃一部分私人产品的消费以换取公共产品,换言之,人们为了获得公共产品,就得纳税。政府筹集资金的渠道固然多种多样,但本质上都是居民纳的税。因此,人们对环境审计的需求最终会影响环境审计的供给。从根本上说,环境审计的需求决定着环境审计供给的种类、范围、质量等各方面。
(三)环境审计的供需动态均衡分析
正如私人产品的均衡由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决定,环境审计这一公共物品的均衡也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同时决定的。但是环境审计供求均衡有其特有的规律,当环境审计的需求与供给大致相符时,即环境审计供给与需求的品种相似、数量相似、结构吻合时,环境审计供求达到结构均衡状态;当环境审计的需求与供给不符时,环境审计出现供求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政府提供的环境审计不是公众所需要的(或大大超出公众的实际需要),而公众需要的环境审计政府恰恰没有提供(或提供的量严重不足)。由于环境审计的供给和需求的立足点和决定因素不相同,因此,环境审计更多地处于供求失衡状态。
三、实现环境审计供需均衡的相关对策
根据环境审计的公共产品特性及其特点,以及我国环境审计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实现环境审计供需均衡,首先要有效地刺激人们对环境审计的内在需求,因为需求对供给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其次应提高环境审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因为供给是决定性的平衡力量;最后还应让供给和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刺激环境审计的需求以及促进其供给来实现环境审计供需均衡。
(一)加强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关注
首先,强化纳税人意识是激发公民对环境审计需求的重要途径。增强纳税人意识,有助于增强了解环保部门工作绩效的动力,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其次,由于环境问题是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受到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因此审计机关有必要就审计中遇到的重要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过程和结果等采用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这样可以提高环保资金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人民监督环保资金的审计结果,同时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威信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审计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刺激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需求。
(二)建立环境审计需求表达机制
由于环境审计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是分离的,社会公众是环境审计的需求者,政府为供给者,二者的利益导向不同时供给和需求经常脱节。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种把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的需求表达机制,使政府提供的环境审计带有公众需求的意向。可以通过媒体等方式将政府拟进行的环境审计项目公之于众,由公众票选其最关心的,了解公众的需求及导向,由此来明确审计项目的范围、对象、目标与资源等的配置。
(三)提高环境审计相关人员综合素质
环境审计相关人员可分为环保部门政府官员和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人员。环保部门政府官员的行为偏好会影响到审计项目的最终确定,而且我国现行审计体制下,环境审计工作的安排与环保部门领导的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要保证环境审计的有效供给,需要对官员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学习等方式改变政府官员的观念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环境审计的立法监督,使环境审计拥有法律保障,降低环境审计受官员行为影响的程度。此外,优秀的环境审计人员可以保证环境审计供给的质量。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新兴领域,对广大审计人员来说,还较为陌生。要顺利地开展环境审计,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员必不可缺。因此,应当重视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培训,建立有效地奖惩机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审计成本控制
从资本投入角度看,由于环境审计这一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并且具有非盈利性,环境审计经费主要来自财政预算,其数量有特定限额。如果实施环境审计的成本低,则可供实施的环境审计项目多;如果实施环境审计的成本过高,则可以实施的环境审计项目少。因此,环境审计实践中应合理控制实施成本,以改善环境审计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
(五)完善环境审计制度
完善的环境审计制度可以保障环境审计的有效供给。我国要开展环境审计,首先必须对环境审计立法,扩大权限。同时,要使我国环境审计进行有序、监督有力,就必须尽快制定、健全环境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出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具体实施办法和报告准则等。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环境审计走向法制化、规范化。
上文分析了刺激环境审计需求和促进环境审计供给的方法,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环境审计供需的均衡,仅仅强调供给或者需求都是不可取的。要实现环境审计供需互动,首先,应将人们对环境审计的需求通过一种需求表达机制表达出来。其次,审计机关要根据人们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环境审计,并将审计结果通过公告机制传导给需求者,需求者再通过反馈与监督机制将对环境审计信息的建议反馈给审计机关。最后,审计机关根据需求者的建议改善环境审计,以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审计的需求。在供需互动过程中,环境审计供需逐步趋于均衡,从而促进环境审计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中国审计学会调研组.关于环境审计课题的调研报告[J].审计研究,2009(2):3-4.
[3] 杨丽萍.改进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的思考[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2):92-94
[4] 李丽青.我国环境审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J].会计之友,2009(5):72-73.
篇9
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本刊策划把眼光聚焦在政府的行动和战略上――北京市市政市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环境建设办)对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进行了说明;“2011年首都环境建设形势分析”课题组对首都环境建设的现状及走势形成的调研报告,是城市管理战略发展与精确定位的创新。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首都环境建设深化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领导下,在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大力支持下,首都环境建设坚持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指导,以“精细管理,美化市容”为重点,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强化“四个服务”,强化统筹协调,创新管理方式,大力攻坚克难,全面推动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首都环境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首都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当前形势分析
(一)首都环境建设一年来的经验
2011年刘淇书记提出“出标准、落责任、灭死角、提水平”的重要指示,郭金龙市长明确指示环境建设要攻坚克难、创新机制体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首都环境建设,形成首都环境建设合力。首都环境建设主要成就是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统筹协调体系;明确了新时期环境建设内涵、任务和目标;不断夯实首都环境建设规划、标准等基础工作;推进环境建设精细化水平提升;探索形成一批常态化运行机制。一年来的经验有三点:一是抓统筹协调,二是抓基层基础工作,三是以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实现环境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首都环境建设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是:首都环境建设高标准持续运行的要求更加常态化;环境建设成就得到群众认可;环境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秩序环境和市容环境等突出问题未有效根治;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等。
当前首都环境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进入了全面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推进“四大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统筹城乡、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的新阶段,进入了积极探索分级分类、管理重心下移的新阶段,进入了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当前问题和矛盾存在的根源主要因为首都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还有差距等。
首先,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普遍存在公共环境意识薄弱、环境建设发展不均衡、重眼前轻长远、重硬件轻软件、重城区轻农村、源头治理不到位、建设和管理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首都环境建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观念的转变,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科学发展。
其次,首都环境建设全面统筹格局有待进一步强化。当前环境建设大的“死角”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河湖周边、城乡结合部、管理结合部、开发甩项等区域,这些地区部分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地下通道及过街天桥环境、白色垃圾、小广告、违法建设、无照经营和黑车等“痼疾顽症”依然困扰着城市管理。根据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市民认为管理部门整体协调性差、效率低等原因是环境问题主要成因,需进一步强化首都环境建设的统筹力度,从源头治理,开展综合整治。
第三,首都环境建设服务保障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民身边的街巷胡同、老旧小区环境面貌的改善并不显著,部分中央、驻京部队单位周边依然存在环境脏乱问题。上述区域中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影响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和“四个服务”有效落实。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经济适用房及两限房社区、老旧平房区、胡同街巷的环境问题,同时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出了问题没人管是环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进一步深化完善首都服务功能,让广大市民受益。
第四,首都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首都环境建设多年来在社会宣传动员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环境建设的社会共建还未形成固定机制。从首都环境建设满意度调查看,群众参与渠道、活动吸引力、监督方式等需进一步改善,公众环境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环境建设要充分顾及市民群众需求,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市民关注和参与热情,积极探索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途径和平台,真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的环境建设格局。
二、2012年首都环境建设工作安排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的一年,也是“精细管理,美化市容”深入推进的一年,同时还将迎来党的“十”。首都环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以“精细管理,服务群众”为主线,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和“两项建设”,努力实现首都环境建设科学、均衡发展,逐步增强首都环境承载力,为首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撑和保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一)基本精神
深入弘扬“北京精神”。北京精神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北京精神”融入、贯穿、体现到首都环境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首都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环境建设是重大民生问题,首都环境的好坏也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要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首都环境建设的成效。
深入研究“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环境建设当前遇到诸多问题,如体制问题、法制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对策。
深入推进首都环境建设的制度建设。利用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机制体制、战略发展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强市政、公用和环卫综合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理顺市区街三级职责,落实基层责任,建立基层和区域环境问题“微循环”机制。
(二)工作任务
重点推进环境建设惠民工程。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继续实施环境建设“到群众身边去”工作。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卫生死角等五类突出问题;改造城六区社会单位旱厕;基本消除二环路内居民生活区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脏乱死角;启动拆除882栋简易楼,实施1500万平方米老旧楼房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配套推进老旧小区管线改造及环境整治工作。实施100处老旧小区绿化改造;继续开展重点大街环境建设达标工作,推动80条市级、200条区级大街达标;抓好“三个一批”村庄环境整治,创建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0个生态村;积极推进各区县全面完成环境建设挂帐任务。
大力开展重点区域环境建设品质提升工程。以迎接党的“十”召开为契机,重点开展“两环添彩、三站改善、三线整治、多周边治理”的环境建设和迎接党的“十”环境保障及环境布置工作。“两环”即提升二环路景观水平,实施三环路夜景照明等环境建设;“三站”即改善火车站周边、地铁站和城铁站周边环境问题,提升公交场站、交通枢纽、长途车站环境水平;“三线”即整治京广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石客运专线等铁路沿线环境面貌,解决河道两侧突出环境问题,完成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提升轻轨沿线环境水平。“多周边”即开展“十”代表住地周边和途经沿线环境整治,治理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周边环境,推进机场周边和航空走廊环境改善,开展颐和园、故宫等旅游文保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继续开展架空线入地工程。全面完成迎接党的“十”首都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任务。
积极实施改善空气质量的环境建设清新工程。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PM2.5和臭氧等重点污染物的防治,抓紧建立完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信息,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开展12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力争淘汰15万辆老旧机动车;推进实施核心区非文保区1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强化工地扬尘监管,提高道路机扫面积和清洁监测水平,开展扬尘污染控制专项行动,降低路面尘负荷和减少废弃物停留时间,确保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下降2%。推进600个小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完成试点小区配套密闭式垃圾分类清洁站建设改造,新建3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新建1000公顷平面绿化,完成2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相促进,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做到以降耗促调整、促发展。
篇10
摘 要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地制定经营决策,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会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问题,最后提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发展历程 启示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管理学在会计中的交叉应用而形成的。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加深了人们的会计理念,同时也标志着会计进人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在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的制定中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被认为是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综述了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望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及认知过程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中期在纺织、铁路、钢铁业等行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管理上的应用。在早期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管理层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在19世纪中期,铁路业和钢铁行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11 年,美国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泰罗制”的诞生,该书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发展同时开创了企业管理的新纪元。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运用,会计界学者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科学管理原理开始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1918年,哈里森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等著作。1920 年芝加哥大学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麦金西主持了该刺讲座并被誉为是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4 年麦金西教授又出版《管理会计》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该书同时指出企业会计工作应当将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纳入到会计制度中。直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国家进入了战后期,经济形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科学管理学说的本身的缺陷渐渐显露出来,其重局部、轻整体的特点使之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逐步取代了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促使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58年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包含的内容,推动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这一时期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追求的是“效益”。由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的发展明显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分为传统学派与创新学派两大流派,传统学派与创新派相互指责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1987 年,卡普兰与约翰逊联合出版了著作《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轰动了西方会计学界。他们在该书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现状是附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因此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时展。这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针对这种观点,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布拉米奇和比姆尼联合调研报告《管理会计:发展而不是革命》,他们并不认为管理会计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他们认为应该在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20 世纪 90 年代是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代。滑铁卢大学的阿特金森等学者发表了论文《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趋向》,他们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管理会计在组织变更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作用三个研究领域。20 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的内容,拓展了会计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作用,促使现代会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有很多创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管理会计工作者在引进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经验的同时,也在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产生很多独特的管理经验。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鉴于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家在国营企业当中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多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会计的相关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一时期的文献多是探讨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20世纪90 年代早期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分析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意义上,突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强调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理论界也渐渐开始出现介绍作业成本的文章。到了 90 年代中期,对作业成本的研究进人了一个,这个时期中国管理会计还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管理会计的一些最新理论,例如作业成本、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开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一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此,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局面。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总的来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而它只能揭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结果,对于价值增值的原因以及价值增值的可持续却无法很好揭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核心能力的构建与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应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就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未来发展应注重对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进行引进,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些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4.
[2]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研究.2008.9.
[3]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公告(刘宵伦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4]苏文兵,熊焰初,张朝实.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展望.上海立信会计学报.2009.5.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