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22: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

篇1

一、“十一五”以来电子发展基金主要成效

电子发展基金设立于1986年,是中央财政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做好电子发展基金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安排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为产业较快实现企稳回升、加快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累计实际投入34.71亿元,支持项目1825个,突出支持了五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显著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也是基金一直重点支持的领域。

――软件业领域。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开发,建立中间件构件库和应用开发平台,完善嵌入式软件发展环境。针对软件服务化趋势,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累计支持项目561个,安排资金9.31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软件打破了国外软件长期垄断的局面,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中间件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中文办公软件成熟度不断提高,应用软件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3364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为18%。

――集成电路领域。以打造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为目标,重点支持了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芯片等研发和产业化。累计支持175个项目,安排资金3.96亿元。比照电子发展基金管理模式,2005年,国家设立了集成电路研发资金,累计支持项目209个,投入19.5亿元。

――新型显示器件领域。围绕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基金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安排项目89个、资金3.68亿元,支持了PDP、TFT-LCD、OLED等产品领域和玻璃基板、显示光学膜、背光源等关键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新兴领域产业链条,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演进升级需要,基金注重对新兴领域的引导支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计算机和视听产业升级,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第三代移动通信方面。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28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亿多元,支持TD-SCDMA项目88个,涵盖芯片、操作系统、终端、测试仪器仪表等,推动形成了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为大规模试商用和正式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光二极管(LED)方面。投入资金5900万元,支持了20个项目,推动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以及检测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LED产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取得一系列关键工艺和技术的突破。

――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电池及专用设备、硅材料生产及循环利用等环节,投入资金3650万元,支持项目26个。我国已基本掌握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方面。投入资金2.96亿元,支持了29个项目,在防火墙、防病毒、防入侵、身份认证、网络隔离、安全审计、可信计算、备份恢复等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相结合,推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2010年,电子百强企业半数以上曾得到基金支持,这些企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金重点支持了9家龙头企业,投入7.09亿元,华为、中兴、联想、大唐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7年起,基金先后投入7200万元,带动地方投入7亿多元,支持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支撑平台和18个地方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10年,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收入达到1064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0%,聚集效应明显。

(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十一五”时期,基金选择汽车、机械、服装等行业,投入资金6700万元,支持了51个工业软件和应用电子研发项目,提高了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通过倍增计划,基金投入1.48亿元,支持了徐工集团等204个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基金还支持了一批服务于“三农”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支持了维哈柯、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字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使用和管理的体会

第一,制度不断完善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前提条件。基金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形成了示范。

第二,良好的工作机制是管好资金的重要支撑。基金管理形成了部门配合、部省互动、司局协作的工作机制。财政部和工信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参与组织和管理。基金项目审查委员会和基金办成员依据职责,携手合作、互相支持,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整体协调性。

第三,适应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是确保项目成效的必要条件。基金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优先支持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增强核心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将支持领域向产业两端倾斜,加大新型材料和核心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投入,从源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支持方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基金管理不断创新,自1999年开始,拿出部分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探索创业投资支持方式,开创了财政资金按基金管理、以创投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进一步做好电子发展基金管理工作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贯彻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过去五年各省区市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的问题,以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效益为核心,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方式,进一步做好基金管理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金申报、评审程序。加强中介机构为申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监管,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加强项目评审前对专家权利与义务的宣讲,督促专家履行评审职责。利用申报通知、基金网站加强申报企业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

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的追踪问效。电子发展基金是补助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的,资助资金只能用在这个范围内。要继续加大对项目的追踪问效力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科学评估使用效果,确保效益充分发挥。

篇2

一、目标任务

在宣传发动阶段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容和重点,建立完善科学、规范、标准、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体制机制,为加强干部队伍培训、严肃工作纪律、推进政务公开、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绩效考核、严格监督问责等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效能和执行力建设水平。

二、计划安排

建章立制阶段从3月下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本阶段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将促进工作落实、加强干部学习培训、解难题办实事、督查整改、氛围营造等工作贯穿主题活动始终,整体推进主题活动。

(一)开展“五查五看”活动。一查政令是否畅通,看是否存在“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二查机关作风,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作风粗暴、“吃、拿、卡、要”、严重影响机关形象和声誉等问题;三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四查依法行政,看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五查执行规定、完成工作任务,看是否存在不到位、不落实等问题。对查找出的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对照岗位职责要求,从履行职责、执行纪律、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整改,并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市里已出台的主题活动考核评议办法、责任追究办法、治理行政“慢作为”办法、行政审批服务效能考评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完善,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和执行力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包括:

1、责任制。根据“三定”方案,梳理明确各科(室)工作职能,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形成主体明确、层级清晰、流程合理、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体系。

2、承诺制。按照明确、具体、量化、规范的要求,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分解,科学确定承诺事项,确定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完成时限,排出进度,明确时限,限期完成。

3、公开制。利用政务公开栏、局门户网站等途径公开政务内容,公开年度工作目标,公开审批、执法、服务的依据、程序、内容、结果,实行服务承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销号制。对“创新创优、提质提效”承诺事项和市委、市政府临时性重大工作和领导批示批办件实行挂牌督办,及时办理,及时销号。

5、评判制。制定《市司法局工作责任制和效能考核评议办法》,对照《局2012年重点工作目标分解》及《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分工细化表》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局机关各科室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判,并以此作为干部使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6、督查制。组成督察组,采取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检查各科(室)、中心、市公证处及其工作人工作纪律遵守情况、机关效能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等,同时每季度采用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稳步有序推进。

7、问责制。制定《市司法局“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范围、内容、形式和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全面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个重点,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上台阶。包括:一是继续推进以各级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普法工作,对“五五”普法进行全面回顾总结,迎接上级的普法考核。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司法所履职能力。三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立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解决全市性重大疑难问题提供平台。四是创新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实行GPS定位,用信息化手段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五是设立市法律服务中心,深化企业法律服务工作,推进农村法律服务顾问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法律服务。六是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按应援优援,应援尽援方针,加强办案质量管理,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四)开展“三服务一满意”实践活动。以“服务效能大提速”为抓手,深化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让人民满意”为内容的“三服务一满意”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开展“村务法律体检”,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帮助基层单位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等。

建章立制阶段具体工作计划见附表《市司法局“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建章立制阶段工作计划表》。

三、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章立制是主题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所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科(室)、中心、市公证处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按照建章立制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创新的思维,求真务实的作风,打好攻坚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篇3

一、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对于审计质量,广义上讲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地理解就是对某一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结论及整改状态的一个评价。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特别是审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部门起到承上启下、管理与监督、目标与实施、方位与角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部门在基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全面推行依法审计的关键所在。

一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审计部门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处于既是任务的承接者又是任务的完成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处于工作中观的方位。加之,审计专业的细分化、工作领域的多元化、工作主题的人性化,工作的重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变化,社会的参与度、公众的满意度、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度的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和更能体现公信力和执行力下工夫,为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可控制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真实和效益。可见,与时俱进地抓好审计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引领整体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础。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过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良好的审计成果和放大的社会效益;只有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审计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为此,审计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提高现有的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拓宽工作领域,使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手段、对象、结果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突出,为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提供更科学的“产品”。

三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客观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拓展,担负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比如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审计部门都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职责。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的安全高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计执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四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路径。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或对重要事项进行判断运用了不适当的审计标准,就会造成审计风险。从实践中来,虽未发生重大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已经存在,如在投资效益审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核减工程款,却对工程质量关注不够,就会导致在一定领域和空间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审计,就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化解和弱化,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审计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加快管理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实工作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还不少,如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执行重视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掌握不全;审计目标不具体,重要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审计程序不够规范,日记要素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审计周期过长;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手段单一;执法行为随意性大,复核存在走过场现象;综合分析质量不高,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不强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机关的形象、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都大打折扣。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加之,行政机关对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审计机关也不例外,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检验。审计信息的公开化使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审计公信力。可见,提升审计质量迫在眉睫。

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按照“方案科学、有效实施、严格复核、准确处理、适时跟踪”的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时期审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质量指挥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决策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位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由综合、法规、人事和监察等职能部门构成,发挥着指导、控制、协调、提请的功能。主要任务:制定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长远和近期质量目标、各项质量控制规则、实施细则并组织与落实,监控工作计划、总结,及时处理审计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等机关协助,确保审计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二是质量组织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执行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综合、法规部门牵头,项目审计组长、所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任务: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审计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具体组织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以及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纳入监控范围,对于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及时掌握动态。

三是标准规范体系。是整个体系中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提供者,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综合、法规等专业部门制定落实。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署6号令和相关审计准则,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审计人员的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该标准和规范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二是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即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材料、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四是信息收集反馈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各层面(局领导层、监督层、质量监控层、项目审计组、行风评议、政风评议、政务公开反馈等),采取督察、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信息收集和反馈。质量监控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不同性质、类别、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控制。为此,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既要考虑监督面,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本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努力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

五是项目评价体系。立项是审计工作开始的源头,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项目评价要从源头开始,质量监控要与之同步。为此,建立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应摆上重要位置,可以从每年6月起,由综合管理部门开展次年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业务科室和县区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同年10月底前,提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或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资料,为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供充实的基础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分析,力争形成有价值的专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样板示范,有重点地选择部分不同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日记等业务范本,以点带面,广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力争促进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是审计整改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以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审计项目科室负责人或项目组长为直接责任人,综合、法规部门为协调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和处理的原因和责任;准备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其次要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 审计机关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联手落实审计整改。第三要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等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有关部门应依据审计机关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要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项目的主办部门应组织专人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 3 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落实。第五要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审计机关要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对整改成果比较好的,予以肯定和表彰。

七是奖惩处理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研究制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尝试将政治、经济等激励措施引入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的考核,对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质量状态差,不思进取,长期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给予惩戒,甚至调离岗位;对玩忽职守,以审谋私要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激发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创造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平等竞争机制。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和“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评比等活动,又要立足于自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掀起岗位创优活动热潮。

三、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措施

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树立依法审计、科学审计理念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审计主体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审计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只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整体推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监控的主体。为此,必须加强学习、率先垂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要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引导审计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审计质量理论创新研究,探索和尝试新的审计理念、方式、方法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篇4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工会;创建

中图分类号:D4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41-02

学习力决定成长力,随着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兴起与传播,我国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企业工会也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道路上积极探索。而然,纵观一些工会的创建之路,只注重理论的搬用,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要找准创建的切入点,提高创建的实效,从而推进企业工会工作更上台阶,要加强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找准指导思想: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创建学习型工会,旨在以彼得•圣吉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五项修炼模型”等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企业和谐发展、服务职工群众、服务工会自身建设为总要求,以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工会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培养一支精专业、善管理,敢创新、能创造的工作团队,完成上级组织赋予的各项使命。

二、明晰工作思路:创建学习型工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设定以下指导性原则。人本至上。个体是组织的因子、团队的基础,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并贯彻始终。务实高效。力求从工作实际出发,从有利于业务能力提升出发,从有利于内部沟通检讨出发,追求把工作做好、做优。通过创建学习型工会激活组织潜力,实现工作高绩效,推进工作新发展。多元聚核。学习型组织是动态的管理理论,创建无固定模式,在实践中创建的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不变的是对管理高绩效的永恒追求,对团队凝聚力的永恒追求。永续改进。创建学习型工会、既无最好也无终点,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达到螺旋提升、永续改进。

三、理顺发展步骤:企业创建学习型工会,应摒弃短期行为,明确组织和个体目标,理顺发展步骤,总结大多数企业的创建经验,按“一年成型、二年巩固、三年提高”的规划实施,更能有效达到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有机融合。创建学习型工会,对工会组织本身而言,就是要把工会系统建设成为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持续增长的学习能力、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充满生机活力、团结和谐,具有较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团队而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创建学习型工会树立自觉学习、终生学习、团队学习的现代学习教育理念。

四、优化路径选择:创建学习型工会还必须优化路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超越学习团队成员的接受能力,必须从以下七个方面循序推进。建立共同愿景。团队成员明确个人愿景,践行各自的终身学习计划;提炼全体成员广泛认同的共同愿景、并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提升学习能力。运用丰富载体,推进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学习,扎实推进素质提升工程,使团队成员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勇气。提高沟通效率。建立制度平台,实现无障碍沟通;努力以开放求真的心态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达成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协作提高的团队意识。加强自主管理。激发自我潜能,通过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学会系统思考。拓宽实践途径,提高成员系统思考能力,用动态思考取代静态思考,用借鉴思考替代经验思考,用系统思考代替片断思考。坚持自我超越。企划职业生涯,坚持自我完善;树立发展观念,坚持绩效目的。强化自我创造,挑战目标,跨越障碍,创新、创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组织再造。坚持个体目标共襄组织目标,以个体的学习提升、沟通互助、自主管理和系统思考,整合内部的环境、资源和能力,满足和超越上级组织需求和期望,重塑组织,提高绩效。

五、创新工作方式:1.营造创建氛围:培育主动学习理念。理解学习型组的精髓,团队成员认真研读《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深入理解并逐步接受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在成员中培育“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学习创造幸福、感恩学习,终身学习受益一生;学习提升创新力、发展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先进理念,并通过各种宣传途径,灌输给每名员工,用理念引导学习。强化个体参与思想。培育个体创新创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吸引每一位成员自发、自觉地参与。树立团队学习观念。创建学习型组织,核心是强调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和静止思考,并通过了解动态复杂性等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高“杠杆解”。 强调以企业全员学习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在共同愿景下进行长期而终身的团队学习。2.夯实创建基础:组织现状诊断。从发现上级组织的最新期望开始,从查找组织内部不足和缺陷开始,对组织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打破途径依赖,抛弃固化模式,从“破”中求“立”。厘清工作职责。结合组织现状的分析诊断,建立完善各岗位的职责,按照“既有分工、更讲协作”的原则,层级清晰,职责厘清,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减少推诿扯皮,提升工作效率。固化工作流程。把日常的十九项工作按照质量管理要求画出工作程序图,按照“不漏环节、不缺程序”的原则,进行细化和补充完善,以标准工作流程图的形式加以固化。完善工作手册。以职责为基础、以流程为指导,按照“谁来做,结果都一样”的原则,编写每一项工作的工作手册,实现工作标准化。3.打造创建平台: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建立深度汇谈会制度,使团队成员之间工作得失的能够公开互评自评、检讨指正,追求1+12的效果;建立深度沟通会制度,通过工作交流通报,使各类决策出台前都有充分协商和探讨,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工作展示平台。建立企业工会网站,用于交流工作、共享信息,同时也可以成为展示工会各项工作,展示职工风采的阵地。既搭起了联系职工群众的纽带,便于沟通与交流,企业司情的持续传播,又能够建立对自身工作的检验平台。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共享学习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橱窗、参观讲座、学习讨论会、经验交流等形式,创造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4.完善创建机制:机制是创建活动的基本保障。在创建实践中要对其进行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灵活反应、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才能推动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团队学习机制。团队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构建单位,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过程。二是活动深化机制。通过形式多样、寓学于乐、生动有效、吸引力强的活动,推进学习的深化。三是实践运用机制。坚持工作学习化,把工作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让成员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学到知识。做到学习工作化,使学习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把工作实践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四是激励促进机制。鼓励成员学习,对有管理创新、技术改革和取得成果的,根据成效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创建管理、载体建设、机制建立、突出成效的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六、正确运用方法:正确方法的运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以下四种方法简单易行、实效突出,可以在学习型工会创建中广泛借鉴使用。部门轮值。为了激发部门部门和员工工作热情,提升系统思考的能力,选定一个部门作为轮值部门,轮值部门必须跳出部门限制,站在工会整体工作的高度系统、全面规划月度工作目标,提出2-3项工作计划、实施步骤和措施保证,由于目标近,易于检验,便于控制,也能够带来“成就感”。合理化建议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应该成为创建学习型工会的途径之一,每人每月不少于一条的规定,围绕工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是全新的工作理念,可以是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也可以是优化工作流程等,广泛征求意见,并从中评选出优秀建议进行表彰,从而培养员工勤于思考、勇于改进、善于提高的能力。制度化的深度汇谈。深度汇谈是迅速提升团队成员素质的捷径之一,每月进行一次深度汇谈,由成员自己自选主题,把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个人感悟甚至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团队成员一起作心对心的交流。借助外脑。外脑作为“外”人,能够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发现一些自身无法发现的问题、改善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从新整改的目的。以实地讲解和理论授课的方式,可以邀请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就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运行、5S管理法、办公室人员修炼、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探讨人生的三个关键词等进行诊断和修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团体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启发和共同长进,从而有助于消除专业、经验和关系,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此外,还应在创建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创建方法。

七、强化保障措施: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要加强对创建学习型工会活动的领导,应成立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工会办公室负责对创建学习型工会活动等日常工作。制订计划,稳步实施。工会各部门要认真根据创建学习型组织方案的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实施。完善制度,强化考核。要建立健全各项创建的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

作者单位:江铜集团武山铜矿工会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2005,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上海三联出版社

篇5

浙江省温州电力局着力抓“基层站所、电网基本建设、农电人员基本素质”三项基础工作,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上了新台阶,提高了供电能力,改善了电能质量,社会用电量明显增加。基层站所是直接为“三农”供用电服务的窗口,直接服务于广大客户,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构建供用电和谐的基础。所以搞好基层站所建设对提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尤其重要

。一、规范基层站所基础资料

制度建设和规范的基础资料是基层站所做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础。供电所基础资料、台账、报表种类繁多,各类记录薄册和台账档案有200多种,资料管理起来非常复杂。

由于部分记录信息都是重复的,在手工操作时就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无形中给供电所工作人员带来了额外的压力。为给供电所班组减负实现管理创新,温州电力局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供电所现有的基础资料、台账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各类台账、报表、薄册不到100种。电力局下发了温电营《关于下发供电(营业)所、配电工段必备规程、基础资料台账、薄册清单及基础资料电子模板的通知》,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格式、统一流程、统一内容的原则,对供电设备、管理台账、各类图表、记录、分析资料等基础资料进行规范统一,在保证了各种资料、记录齐全的基础上,同时减轻了供电所人员的工作量。

二、加强基层站所信息化建设

各基层站所全部建成光纤骨干网,通信系统向农村供电所延伸,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硬件平台。各基层站所建成企业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系统、班组管理eme系统等,为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探索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结合市供电(营业)所管理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开发了“星级供电(营业)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对供电所的日常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所内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实现所内资源的共享,实现供电所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同时各项工作微机化,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三、提高基层站所供电服务水平

以电监会供电检查整改为抓手,开展了“金牌服务迎奥运”、深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电力·社区”共建、高危重要客户隐患排查等形式丰富的优质服务活动。创新电费缴纳方式,为方便农户缴费推出电费充值卡业务,开展自动催费平台、自助收费机、网上收费平台等催、收费方式创新工作,降低收费方式的银行依存度;大力创新农电特色服务,开展特色鲜明的送服务上门活动;统一制订营业厅电力客户服务与宣传手册。充分发动各基层站所(窗口),参加“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星级供电所、示范窗口建设,提高基层营业窗口服务规范性和技能水平。开展百所基层站(所)服务企业活动,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温州电力局一百多个基层站所以多种形式“走出去”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攻坚破难,携手企业共渡难关,协同企业转型发展。

通过抓基层站所的基础管理工作,基层站所的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流程得到完善,人员的服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政企联动

为了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由温州市农办、市经贸委、温州电力局三家单位联合下发了《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由市新农办牵头,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温州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中。温州市政府还大力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对路灯、表后线等建设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并对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建设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合计奖励20万元。电气化村的建设热情持续升温,各乡(镇)积极发动,各村主动提出要求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村民的呼声很高。在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中,许多乡村通过举办文艺晚会、贴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意义、目的和成效,发动村民共同参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五、加强内部管理

温州电力局将当年的建设计划列入对各县供电局领导班子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每年年初联合市经贸委、市农办,到各县(市、区)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调研,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现场办公,解决建设中的实际困难,推进温州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每年召开“温州市新农村电网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半年度工作汇报会”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督导会”,检查、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建设力度,确保能圆满完成今年的新农村电网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计划。为了巩固农改、县城电网改造工程以来的“五制”管理成果,防止工程管理松懈,电力局组织营销、发策、财务、审计、档案等处室,对各

个县局定期开展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并印发《温州电力局新农村电网建设专项检查情况通报》。为了及时把握各地新农村建设动态,及时向社会公布温州电力系统在新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宣传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事迹,开通了“新农村电网建设信息网”,坚持每月定期出刊《新农村电网建设简报》。

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温州电力局首先通过增加变压器容量、增大导线截面积消除局部电网“卡脖子”现象,完善农村和城镇电网供电网络,彻底解决农村和城镇中存在的各类用电问题,满足农村和城镇用电需求的增长,使农村和城镇的用电更加安全可靠。

温州电力局始终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在新农村的电网建设中,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如:非晶合金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有效地降低了中低压配网的损耗,使电能的利用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农村电网电能损耗率持续下降。居民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抄表的准确性,也减轻了抄表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电压合格率远程上报系统,采用网络和无线gprs的传输方式,实现了对各处统计型电压表监测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并汇总到营业部门或相应的监管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及一连串后续工作,快速了解线路电压质量状态,降低线路供电电压的缺陷率,提高线路电能质量管理水平。下属瑞安供电局积极探索单相负载检测装置的开发及应用,使220伏用户的“零度表”管理得到加强,弥补了以前居民用户故障停走发现不及时,追补电量难度大的不足。

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电力局积极推广典型设计,推行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电网坚强、供电可靠、服务优质、经济环保、供用和谐”的农电发展目标,秉承高标准、高起点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农村电网。积极开展省电力公司农电系统35千伏集控中心(站)和10千伏开闭所“两个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开展“农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35千伏及以下农网输配电设施“两清理”活动,不断提高农网输配电设施健康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高设备安全运行能力,确保农电安全。

七、抓农电人员基本素质

(一)结合农电专项工作组织开展人员教育培训

农电工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接受专门教育培训的机会,为此,除了加强常态的教育培训力度外,温州电力局重视抓住每次专项工作开展的机会,见缝插针,采用各种形式,结合专项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基层农电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如:积极开展“原原本本学规程”活动,组织编写《县级供电企业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规程(试行)》,并对八个县(市)供电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班长、安全员等近700多人进行了宣贯活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技术比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组织观看安全事故案例等活动,使2009年度“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了基层农电员工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意识和水平。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规定星级供电所的创建与现场标准化作业开展相挂钩,重点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供电所所长、线路班长、所有线路工进行强化学习培训,连续两年相继组织了全市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辅助系统、现场标准化作业技术比武全员理论和技能培训工作,下属平阳县供电局还成为10千伏配电线路现场标准化作业的省级示范点。

(二)研发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

为了给各县供电局创造一线人员技术培训的条件,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温州电力局组织研发了生产一线人员技术规程考核软件,软件收录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浙江电网10千伏架空配电线路设备评级标准》等17个规范和标准,有试题5000余题。该软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平时可以通过试题练习进行规范和标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正规考试来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效,通过应用规程考核软件电力局对八个县(市)局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从事配网工作的人员和各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长、线路班成员等近1000多人进行了学习培训。

(三)通过技术比武,全面提升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