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23:2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品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分析当前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针对市场对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市场要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染织设计专业堪称国内最早的设计专业之一,但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染织艺术设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一个老专业,如果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就很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怎样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我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对现有染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重中之重。
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外出写生、传统图案临摹、毕业实习,同时包括几个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等。
一、染织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外出写生作为染织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在前几年写生过程中都是按照大的写生方向要求学生,写生的要求、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切实的考虑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写生课程应该根据所学专业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应该更加注重装饰色彩的教学。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染织专业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植物的写生
染织专业的写生教学应与其他专业的写生教学区别开,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要求学生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如何表现不同植物进行训练,在传统的染织教学中植物的写生特别是花卉的写生是染织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只有对植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更好的表现植物图案。如在花卉写生中要注重花卉的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花卉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对其变型,只有了解了花卉的明暗关系,才能在以后的色彩归纳中更好的提炼其中的色彩。
(二)、培养提炼元素的能力
在原有植物写生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元素提炼的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一头扎到传统图案里面,总是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进行再设计。虽说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大家应该学习与借鉴。但在怎样才能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现代感、时尚感十足的图案,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元素的提炼。
大自然中的元素千千万万,传统图案也是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元素,提炼元素,然后在此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出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图案。学生要表现出原创的、时尚的、真实的作品来,必须加强元素的提炼能力。
(三)、注重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
染织专业在设计纺织品、地毯、纤维艺术等作品的时候,要考虑不同技法的运用,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固有肌理的能力,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的能力。纤维艺术是染织专业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他就强调有些肌理的制作,在注重了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以后,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表现。
(四)、要注重装饰色彩的训练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
很多染织的学生在作业联系的时候,不重视色彩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往往是在书上抄下来一套现有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基本上没有色彩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写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色彩的能力,更多的训练装饰色彩的表现。装饰色彩比起一般的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现力,更加注重色彩概括归纳能力,以及色彩的情感因素。
二、重要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课内的实践教学对染织专业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训练过程。如《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例。
《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是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的进行设计,如何让学生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怎样去实现生产,如何去销售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
整个课程的安排与过程是课程成功的保障。《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的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郑州市场的基础上,分析郑州市场缺少怎样的纺织品,或者说哪一部分的纺织品配额不足,然后设计出自己品牌的纺织品。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我把学生分成组,一组10人左右。
课程的安排是:
1、市场调研
考察郑州市主要的纺织品市场,调研不同品牌纺织品的风格,出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研时间、地点、调研的品牌、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郑州纺织品市场。
2、分析市场调研的内容,确定郑州市场上缺少那一部分的纺织品。如:一组学生分析完之后,确定在整个纺织品配套设计中缺少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原文化。
3、新品牌的研发
确定缺少那一部分纺织品设计后,针对这一部分纺织品进行新品牌的研发。如:上文所说的缺少中原传统文化,就运用中原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一套纺织品。
这一步不光设计这么简单,同时包括:新品牌研发的战略思路,研发策略,产品开发、新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
4、营销策略
联合市场营销的学生共同制定新品牌的营销方案、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品牌诞生的过程。让学生站在纺织品设计公司老总的高度去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通过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让染织专业的学生摆脱了只能“纸上谈兵”的单一能力,锻炼了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的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染织学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梅、梁军,《新编装饰图案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篇2
1、广东纺织业的出口现状
1.1纺织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比例较大
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10%左右,从业人员占14%,而中国纺织行业的海外依存度在30%以上,并且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也在于纺织业出口。对美国而言,他们认为,只要能压制中国的纺织品行业,就可能压制住整个中国经济。
1.2纺织品用工成本较高,“订单转移”日趋明显
在巨量出口背后,我们获取的只是少得可怜的利润,纺织工人的微薄工资仅仅只能维持生存。目前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用工成本只相当于中国的38%,原料成本相当于70%,纺织出口报价比我国低约10%。在这种情况下,欧美采购商开始在印度、孟加拉、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寻找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供货商。据海关信息网统计,2012年我国出口纺织原料及制品2460.7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3%,较前一年同期20.6%的增长速度大幅回落18.3个百分点,与2012年同期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8.6%的增长速度相比也低6.3个百分点。
2、广东纺织业的发展机遇
2.1纺织品贸易环境更加公平自由
配额制的取消为纺织品服装贸易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各国的市场更加开放,各国的纺织品服装企业获得一个平等的贸易机会,这更能体现出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制下确立的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地位。也有利于各国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公平竞争,维护正当权益,共同建立与维护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秩序。
2.2有了吸引外资的平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配额制的取消,促使全球纺织品服装企业激烈重组,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新型跨国产业链,广东纺织企业借机寻求外资合作。借助外商品牌及其完善的销售网络,通过合作吸引国外资本、先进技术纺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要素,增强自身竞争的能力。
2.3抓住行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实行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纺织服装企业3万多家,包涵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其中中小民营企业是主体。即使是一些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很少有一体化综合型龙头企业,整个产业出现总量大、规模少的特点。因此,广东省的纺织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
3、广东省纺织业出口面临的困难 本文由收集整理
3.1 国际反倾销、知识产权等贸易保护措施所造成的困难
3.1.2国际反倾销措施的困扰
根据wto的全球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情况报告,2008年7至12月,15个世贸组织成员启动120起反倾销新调查,而2007年同期为14个成员启动103起调查,同比增长17%。2008年,全球反倾销新立案数为208起,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为138起。
3.1.3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困扰
国内服装纺织生产出口企业是以oem生产为主,大多数企业都不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相关法律的认识。这时,容易导致了自己的专利在国外遭到恶意的抢注,然后再遭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制裁。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国外订单的模板原有基础上加以修改,铤而走险卖给其他买家,在版权拥有者发现后边被起诉,遭受制裁。
3.1.4其他贸易保护措施的困扰
由于我国对纺织品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一直以来对环境标志的认证不够重视。因此新一轮“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广东服装纺织品出口的新的制约因素。
3.2成本压力造成的困难
由于国内外生产紧缺导致货源不足,棉花的价格飙升至17000元/吨,羽绒从10万元/吨升至26万元/吨。国际原油市场波动,以及国内燃油需求的影响,各种标号的燃油都有接近1倍的升幅,提高了纺织企业的物流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新《劳动法》的颁布,使得纺织企业在完善用工保障制度后,大幅度提高用工成本。
3.3人民币升值压力
根据《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调研报告》指出,在人民币快速升值和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不到30%的出口企业能忍受的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以上。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所能忍受人民币升值幅度在2%(包含2%)以下的高达44.5%,而所能忍受6%以上的企业占比为零。
3.4出口退税率波动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的特殊性,纺织服装贸易对税收的高低非常敏感。由于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负担超基数部分出口退税的财政能力差异较大,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不鼓励异地收购出口、对流通类出口企业的设立进行限制的现象,不利于广东纺织业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3.5贷款利率提升
银行六个月商业贷款利率从2008年的3.53%提升到了2012年的5.85%,由于国内通胀的持续,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采取了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及提升利率等措施,增加了企业的运转成本,甚至直接导致了大批纺织企业倒闭。
3.6纺织企业风险抵御能力脆弱
广东本地并不盛产棉花等原料和原煤、电能等重要能源,依赖外地采购或者进口,并且远离原材料和能源主产地。另一方面,企业主要是oem厂商,加工贸易出口占54.98%,自主品牌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低。尽管部分企业的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没有建立或控制销售渠道,丧失市场议价主动权。
4、广东纺织业的应对措施
4.1纺织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创新自主品牌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很多企业从事单环节生产,应该利用集群这一生产体系特征,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创建产业龙头,形成拓扑型或轴承型的核心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结构,在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配套协作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柔性生产和外部经济。
随着全球范围内纺织业的竞争与日俱增,广东省纺织业只有通过品牌和创新增加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把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纺织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产品市场的比重日益增大,而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逐步淘汰。
4.2积极开发终端市场
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我国商品正以物美价廉的特性在新兴经济体中抢占市场份额。根据2009年1月到4月的统计数据,香港、美国和欧盟仍然是广东省服装出口的头号阵地,对以上三个传统市场的出口合计占据广东省服装出口总额的61.8%。同时,广东服装出口对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增大。新兴市场中,对中东、东盟、拉丁美洲出口额分别为6亿美元、3.9亿美元、3.6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3%、6.2%和6%,对非洲出口2.3亿美元。
4.3政府立法并引导企业转型发展
广东省政府于2010年5月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表示: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扩大出口。加快建设广州、深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佛山、珠海建设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力争服务贸易每年增长20%左右;创新招商机制和方式,推进主题招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全面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制定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原本从事低附加值oem生产的纺织企业积极地向odm生产转型。
篇3
本世纪初以来,我市经编产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发展,经编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形成服饰、广告、工业用布等三大类经编产品,整个产业的经济总量以年均30%左右的幅度增长。2xxx年我市经编自营出口额已经达到 19125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112家,产品主要出口印度、美国、墨西哥、香港、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一、我市经编产业特点 (1)经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2xx2xx年,我市经编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纺织品产业的平均水平,经编产品的出口保持了较大增幅。2xxx--2xxx年间我市经编自营出口额年均增幅达到35%,其中2xxx年经编出口达到1.9亿美元,同比增幅60%。
海宁2xxx1-2xx年经编产品自营出口情况
(2)产业集群优势突出
我市经编产业集群化优势在于配套完整、产品丰富、规格齐全,生产成本较低,具有竞争优势。我市的经编企业主要集中在马桥经编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产品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基地,产值约占全国经编产业集群地总量的20%,在行业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3)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巨大
经编以其较高的科技含量、卓越的生产效率、独特的产品性能,在纺织工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市经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链趋于完善,服装用、装饰用、产业用三大类产品协调发展,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各种档次的经编产品的竞争力正稳步增强,为经编产品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我市经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1)产业的优势
1、技术装备基础良好
我市经编产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和研发水平在针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我市经编生产设备三分之二以上是来自德国卡尔迈耶、利巴公司生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ks高速经编机和双轴向经编机。目前我市有高档ks、双轴向、多轴向等经编机及相关设备1500多台(套),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双轴向经编机约占全国拥有量的70%。
2、经编产业集群优势凸现
据调研,海宁经编产业集群地区经济运行明显好于针织产业平均水平。截止2xxx年底我市共有规模以上经编企业186余家,其中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有 12家。经编产业人均利润、销售产值、产品附加值均保持较高水平。产业链上下游的化纤、印染、服装等产业也正在得到相应发展,形成了结合紧密的经编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互动效应正在逐步形成。三大类产品的开发都拥有较成熟的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各种档次产品的竞争力稳步增强,在一定时期保持较高的销售利润水平。
(2)产业的劣势
1、设计能力弱,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
经编产业目前仍呈现 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低档产品加工能力已出现剩余,而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仍然不足,营销环节薄弱。从国际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市经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小,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设备的雷同与产品的复制,造成低档产品供过于求。一些企业原材料与生产成本的提高,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减少,为获取有限的市场份额,竞相压价,最终造成效益下降。由于竞争加剧,许多企业常规品种单价下降,利润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2、人才缺乏制约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设计人才、操作人才、营销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日趋缺乏。不少企业缺少技术人才的长期积淀,对先进的生产装备认知度不高,无法进行充分消化吸收,对新产品、新工艺难以形成有效的研发。设计是提高经编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经编产业的薄弱环节。
4、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
经编产业中普遍存在重视产品生产忽视品牌建设的现象。经编产业的先进装备使产品的档次与质量有所提升,部分产品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是品牌和市场仍被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掌握着。目前我市较多中小经编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自产自销、以内销为主,出口绝大多数以加工和间接出口为主,销售渠道相对窄小。经编产业产品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主要信息来源于客户和同行,这是造成经编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品牌缺失,很难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出口退税降低以及环保成本提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压力下获取较高的利润。
三、我市经编产业面临的挑战 (1)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
我市纺织品质量与档次的逐步提升,为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的同时,也使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部分中高档次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步增大,引起失去优势的发达国家的企业的恐慌,容易产生贸易摩擦。过去靠低价竞争国际市场的时代将宣告结束,那些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
(2)劳动力成本提高
我市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减弱,随着社会保险、劳动聘用等制度的完善,产业集群内劳动力成本正在逐年上升。我国纺织行业劳动力成本比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高出近一倍。虽然一些企业从加强内部管理入手,降低生产成本,仍难以消化劳动力费用支出的增加。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基础上的长期积累而具备的潜在能力。我市经编产业中多数企业偏重新设备的投资,忽视技术开发的投入,缺少日常的技术积累,先进设备的生产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制约,创新能力的不足已成为经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经编产业的发展措施 (1)加大技术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新型优质原料在经编产业生产中的试制与应用。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推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编复合材料、服饰面料的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使经编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2) 壮大龙头,扶持中小企业
我市经编产业中一批龙头企业的产销率、利润率等各方面指标均处于产业中的前列,企业极具竞争实力。但是从产业整体来看,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略显不足。要提高龙头企业品牌意识,加大在研发的投入,提升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产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技术与产品在某一领域有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和企业群体。中小规模的企业产品专业化较强,往往具有较大活力,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企业在信息收集、市场推广、研发投入上往往不遗余力,是最具潜力的团体,要对之加强引导,找准市场定位,不求大求全,要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成为支撑经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向上下游延伸,完善经编产业链
充分利用产业迅速崛起的优势,加大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向成品延伸,满足市场要求,确保使用性能,使得经编产业步入上下游配套良性发展的轨道,壮大产业链优势。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的后整理及其终端产品。在后整理方面,引进贴合、压延、涂层等先进工艺和设备,掌控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的终端产品。在现有产业用经编设备基础上适当增加系列、配套设备,丰富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使用功能性化纤原料,开发功能性产品。
(4)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快产业专业市场的建立,为企业搭建展示、洽谈、销售、物流、结算等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的采购商在这里采购,提升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对经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篇4
今年下半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发出《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xx]111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xx]138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xx]144号),分别从20xx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起,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通过财税政策的适当调整,对于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三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出口退税率调整的内容为: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二是取消红松子仁、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衫醇及其制品、松香、白银、零号锌、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碳素阳极的出口退税。第二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具体为:一是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二将日用及艺术陶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三将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四是将部分家具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11%、13%;五是将艾滋病药物、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冻干粉、黄胶原、钢化安全玻璃、电容器用钽丝、船用锚链、缝纫机、风扇、数控机床硬质合金刀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提高到9%、11%、13%。第三次出口退税率调整一共涉及3770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7.9%。具体为:一是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二是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1%;三是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四是将箱包、鞋、帽、伞、家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五是将部分化工产品、石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六是将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
二、三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市出口退税的影响
(一)三次退税率调整对**市出口产品的总体影响
从20xx年1-9月**市出口企业申报的退税来看,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共有444个编码,涉及退税率上调的商品编码有237个,占全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编码的53.38%;从出口总量看,涉及金额13.35亿元;从企业数量看,涉及74户。生产企业出口商品共有502个编码,涉及退税率上调的商品编码有225个,占全市生产企业出口商品编码的44.82%;从出口总量看,涉及金额达61.32亿元;从企业数量看,涉及144户。
前两次退税率调整影响不大,第三次对**市的影响很大。全市上调出口退税率的主要产品依次为胶合板、橡胶轮胎、农药、农用工程机械、塑料手套等。
(二)退税率调整对全市出口退税的影响分析
1、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申报的出口额测算退税率上调对出口退税的影响数。按照商品海关代码对20xx年度1-9月份全市全部审核通过、申报区、未通过区的出口额(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计算了此次退税率上调对**市出口退税的影响数。
20xx年度1-9月份计算表
单位:万元
企业类型
涉及出口额
退(免)税增加数
生产企业
650084
6982
外贸企业
133494
2196
合 计
783578
9178
以20xx年1-9月出口数据分析此次退税率上调对全市出口退税的影响:退税率上调共增加全市退(免)税9178万元(其中生产企业6982万元,外贸企业2196万元)。一、退税额增加超百万的货物有:1:胶合板增加约4739万元,占总额51.63%;2、机电产品增加约924万元,占总额的10.07%;3、轮胎、化工等产品增加约799万元,占总额的8.71%;4、农药增加约564万元,占总额的6.15%。这四类货物占总增加额的76.56%。二、从地区看,对邳州、铜山、**经济开发区三个地区影响较大。
2、根据前三季度全市申报的出口额测算退税率上调对20xx年出口退税的影响数。按照商品海关代码对20xx年度1-9月份全市申报的出口额(除出口按照20%的增长率外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考虑到申报区、历史库、审核未通过等因素折算为年测算出20xx年的影响数:
20xx年度测算计算表
单位: 亿元
企业类型
涉及出口额
退(免)税增加数
生产企业
104.01
1.12
外贸企业
21.36
0.35
合 计
125.37
1.47
由于政策的调整,预计20xx年度退(免)税将增加1.47亿元,其中:退库将增加9100万元、调库资源将增加5600万元(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资源按照50:50的比例计算)。
三、三次出口退税政策上调对全市税收收入的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上。由于目前我国对生产性自营出口企业增值税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出口货物享受的税收优惠首先从内销货物中直接抵减,然后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免抵发生额进行审定后,在国家下达的免抵调库指标范围内办理调库,因此,出口企业的增值税税源包括企业直接申报收入和免抵调库资源两个部分。从静态层面看,假设企业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和贸易方式均不受退税率调整的影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或者上调,对增值税总体税源(包括直接收入和免抵资源)均不会产生影响,只会使直接收入和免抵资源的结构发生变化。出口退税率上调,企业的不予抵扣税额减少,进项税额转出相应减少,企业的增值税直接收入随之减少;同时,企业的免抵退税总额增加,其中免抵资源增加的部分与直接收入减少的部分也始终相等,因此对增值税总体税源也不会产生影响。按照我市20xx年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和免抵资源50:50的比例计算,预计20xx年全市增加的1.47亿元退(免)税总额中退库为9100万元,免抵资源为5600万元。增值税直接收入预计将减少5600万元,同时相应增加免抵调库资源为5600万元,对增值税的总体税源不会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1.47亿元退(免)税总额的增加将直接减少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即对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企业由于征退税率减少而少结转进入主营业务成本1.47亿元,20xx年全市所得税理论上预计将增收14700*25%=3675万元。
四、面对政策调整,出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全市出口企业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正确认识这次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目的、意义,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出口,为全国经济宏观调控由“双防”、“一保一控”向“全面保增长”的转变贡献力量。
1、正确把握政策调整的正面影响。一是地方经济增速受到拉动。出口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此次调整相对加速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有所加快,创造国内需求。二是增强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提升。不少出口企业长期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把出口退税作为盈利的重要部分,上调退税率将直接增加退税额,增加其利润。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国家通过财税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减轻出口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为广大中小型出口企业树立了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篇5
关键词:中美 贸易顺差 问题 对策
中美贸易顺差现状
2011年,我国进出品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再创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一大新高,对美贸易顺差也由2010年的1845亿美元变为1551亿美元。虽然呈现出下降态势,但是顺差依然很大,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动态变化。一方面,从中美贸易顺差的走向来看,表现为我国单边走高的格局,除2001年有5.57%的下降和2008年、2011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顺差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都是呈逐年升高的态势。另一方面,从中美顺差规模来看,贸易总额由改革开放初1979年的25亿美元,到2011年的3.6万亿美元,增长了千倍,并且在1993年到2011年这一区间段内,中美贸易顺差连续18年,累计顺差已超过15000亿美元。以2002年我国入世后为重要拐点,当年最大升幅为55.74%,并于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第三方面,从变动趋势来看,起落较为频繁,间隔较短,表现为五落四起,间隔小,变动频繁,有时3年一个起落。
中美贸易顺差引发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中美贸易盈余规模的扩大,中国长期持续对美国的单边贸易盈余,也引发了美国高度的敏感,并增加了许多贸易壁垒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从表面上看,中美顺差,美国是受害者,中国是受益者,美国当局更加以此为借口宣扬“中国”。但是,从本质上看,我国对美顺差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巨大的贸易顺差相对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虽然对美顺差,但是收益并不如预期之大。
(一)美国对华投资额度的增加
近年美国逐步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一些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然后再从我国进口,在美国消费。由于我国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国家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美国在华投资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0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8.55%,对美国的出口占加工贸易总额的53.21%。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为900亿美元,而美国资金已超过400亿美元,美国FDI投资企业的涌入,成为加大中美贸易顺差的有力推手。但是从客观角度看,美国对华投资额度的增加,也大大刺激了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中美的对华投资强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自净出口的增长,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净出口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产业分工不均衡的结果
经济学家戴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中提出:“两国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是在生产产品的一方,因为该国出口产品的大量增加将促进该国的就业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产业分工格局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国在对美贸易中所处的优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由此决定了对美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以资源为基础、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目前,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价格相对低廉的服装、鞋类、纺织品、玩具、电器、五金制品等,主要面向美国大众消费。由于美国人均收入较中国高,而服装、鞋类、玩具、电器等产品均属于生活必须品,我国低廉的价格使之在美国具有绝对市场竞争优势。例如:从我国的纺织产品出口看,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纺织业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附加值较低的服装用纺织品所占比重最大,而高技术类的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偏小,服用、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出口比例大约为52:33:15。目前,美国对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电子产品、飞机、高端制造业装备,大多属于附加值高的产品,主要面向企业和政府部门。而对于电子产品、飞机、高端制造业装备等产品,我国除了向美国进口,还向日本、欧盟进口,从而最终形成了中美贸易的顺差。
(三) 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限制
美国通过贸易保护壁垒限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的重要推手。根据美国的《出口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属于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控制政策的重点国家。根据国家商务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0538项,合同总金额220.2亿美元,其中美国仅位列第三位,引进金额为仅为42.3亿美元,金额占比为19.2%。一方面,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在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进行限制的背后,美国又设置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使我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如果一个国家贸易逆差,那么赤字的作用增加,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将导致国民失业增加。而近年来,由于美国自身经济衰退,美国制造业就业率下降,美国更加剧了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进口配额打击 “中国制造”的步伐,尤其是欧债危机发生以来,对我国的进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
(四)外汇储备风险成本的提高
中美的贸易顺差提升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成本,加剧了人民币的大量流出和外汇的流入的增加。增强了全社会的货币量,而这些资金大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汇市、股市、楼市等虚体经济,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利空”,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无法形成有效投资,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使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采取固定的汇率与美元进行衔接,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算系统中,中央银行以人民币购买外汇。当前在美国即将实施QE3的背景下,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幅贬值,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缩水。中美贸易顺差造成的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也使得我国国内的M2增加,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的严重的通胀压力,CPI高居不下。例如:我国与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虽然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于2011年达到了3.181万亿美元,但是进入2012年以来,受国际政治()、经济(欧债危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迫使人民币升值,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降低我国企业的利润率,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我国应对中美贸易顺差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要转变出口方式。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在对美出口中,我国依托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出口的产品以比其它国家较低的价格占领美国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中、低消费的商品。因此,要改变中美贸易顺差中我国的被动地位,必须实施战略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贸易战略,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利益导向型出口。其次,要提高利用外资门槛。针对美国对我国投资的方向大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的特点,要通过政策强制性手段,促使其投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改造,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层次,增强产业弹性。第三,要实施出口的多样化。针对中美贸易顺差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要积极拓展出口渠道,寻找更多发展中国家及欧盟等战略伙伴,分散出口总量,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当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均属于中、低端消费品,将产品的低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在美国、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外,积极拓展非洲、中东、南洋这部分外贸市场,拓宽出口的半径。实施出口的多样化,探索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外贸交易,将是我国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势在必行的手段。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在对美贸易中的“顺差”现状与被动地位,终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品结构、结构、区域发展还不均衡,使得外贸出口形成了新的瓶颈,我国成为美国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集散地,为美国生产初级产品。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方面着手。一要调整产品结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高附加值为产业发展的基点,适当压缩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构成中的比例,提高高技术类产业出口的市场份额。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国内需求为基准,以国际需求为拉动,敢于创造需求、引领全球市场。加快对资源依赖程度小、附加值较大的出口产品生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例如:对我国浙江、福建等现有的服装出口基地进行转型升级,要积极改变其“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加强自主产品的研发,重新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要调整资本结构。在稳定目前资本结构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资本,适当调整国有、民营、外资比例。大力推进国企改革、重组,摒弃陈旧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时期对美贸易要求的生产经营制度。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国有及国有控股逐步转化为集体和民营。优化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取长补短,因地制宜,通过加强并购重组、推动优秀企业上市,增强外贸出口企业的整体素质。三要调整区域结构。根据产业布局、市场、环保的需求,顺应产业向海外和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适度调整产业的区域结构。把重点企业逐步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转移,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环境。以布局合理化和效率最大化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发挥各地区在能源、资源、人力、市场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挥产业链配套作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形成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和弱的地区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三)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
缺少品牌创新,没有高科技产业作为支撑,是导致我国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应大力加强自主品牌创新,一方面要适当在税收和资金、土地等方面予以技术创新企业优惠待遇,扶植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针对外贸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给予产业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倾斜。例如:当前我国各省市为了招商引资,都在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对入驻园区的所有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土地政策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提高入园门槛,对现有政策进行改变,只对有科技带动力的外资企业给予优惠。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产品代替劳动密集型、高污染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要建立和完善保障安全立法,对那些使用落后生产技术、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生产企业进行严格整治和监督,建立严厉的违法处罚制度加强行政措施。第三是针对美国通过贸易保护壁垒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一现状,政府部门要增强与美国双边贸易谈判的筹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美国的高新技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分工的产业层次。
总之,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美贸易总额不断增长,美国日益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国,对美国的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美贸易顺差的“光环”背后,却是由于美国对华投资额度的增加、产业分工不均衡、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限制的结果。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自主科技创新才能更好的化解对美顺差中的不利因素,使对美贸易“总量”的顺差真正转化为“质量”的顺差。
参考文献:
1.方凯,林荣芳.中美贸易失衡对中国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6)
2.付强,朱竹颖.美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7)
篇6
一、原产地规则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作用
自由贸易区(FTA)是特定经济体之间的优惠安排,取消关税及其非关税壁垒的优惠待遇应当限定于缔约方原产商品。如果作为缔约方的各经济体对非缔约方关税不一致,区域外国家可能会利用迂回贸易,使高税率缔约方蒙受关税损失并危及其产业安全。因此,FTA中必须制定原产地规则,明确认定原产商品的判断标准。
如果某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未使用任何其它经济体的部件或原料,可以被视为是“完全获得产品”。对于这类产品的原产地判定,一般都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不同的FTA在这方面大同小异。不同FTA在原产地规则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完全获得产品”上。由于工业产品生产的复杂性,许多产品都不可能完全是依靠本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组织生产,或多或少需要使用一些进口材料和零部件。因此,对于“非完全获得产品”原产地的认定一般是根据“实质性改变”原则,确定达到原产品资格的最低限,满足最低限以上条件的产品均为原产地产品。
确定实质性改变的标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个是关税分类改变标准;二是当地增值标准;三是特定产品的加工工序标准。按照关税分类改变标准,如果缔约国出口的最终产品在关税上的分类比其在原料、零部件阶段的分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也就是说该产品足以改变关税分类的“实质性”加工是在特定缔约国内完成的,即使其中的原料和零部件是从非缔约国进口的,同样可以认定为该缔约国的原产品。按照当地增值标准,如果一个产品全部价值中一定比例以上的增值是在缔约国内实现的,则可以认定该产品属于该缔约国的原产品。加工工序标准则是按照产品的特定加工工序确定产地属性。三种方式各有特点。但是,对于许多产品来说,明确确定其当地增值比例是比较困难的;关税分类改变标准虽然具有容易操作的优点,但对一些特定产品的使用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加工工序标准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大多适用于纺织品等少数特定产品,可适用范围有限。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多数贸易协定并不仅仅规定一种原产地判定方式,而是不同判定方式的组合应用;往往针对不同产品适用不同的判定方式。其中,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选择型方式,即对同一产品可以选择增值率标准或税号标准中的任何一种;二是双重标准方式,即同一种商品必须同时满足增值率和税号改变等两个标准。
FTA中的原产地规则一般还包括累积和容忍度条款。累积条款对区域内是否允许在缔约方之间累积计算原产地标准做出规定。如果允许在缔约方之间累积计算,则某个成员国的生产商如果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其他缔约方的原材料,该产品仍可视为是区域内原产品。累积方式有三种,即双边累积、斜边累积和完全累积。双边累积指零部件或原料来源与出口目的地属于同一缔约方;斜边累积指来源方与出口目的地是不同缔约方;完全累积则对来源方和出口目的地不做任何限制,只要属于缔约方就可以累积计算。累积条款一般与增值率规则同时使用。容忍度条款对允许区域内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一定限额的区域外原材料而不改变最终产品的原产地属性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容忍度条款一般与税号改变和加工工序方法同时使用。可见,增加累计和容忍度条款,都是为了使现有的原产地规则更加灵活和宽松。
总体来看,原产地规则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防止非缔约国产品进入区域市场时获得同等优惠待遇。但如果原产地规则制订得过于严格,可能会削弱贸易创造作用,降低缔约方在贸易自由化中的获益程度。如果原产地规则过于复杂,特别是不同的FTA有不同的原产地规则,可能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服从成本,使企业不得不放弃使用FTA优惠待遇。目前在东亚地区已经生效的FTA中,FTA优惠税率的实际利用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根据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统计计算,2006年两国对东盟国家(不包括新加坡)出口利用AFTA优惠税率的比重平均为23.5%;对中国出口平均利用率为10.6%。除了企业目前仍然对FTA缺乏足够了解之外,复杂的原产地证明手续和多种标准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设计出合理、有效和宽严适度的原产地规则,是建立和完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框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原产地规则在主要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应用
1、欧盟(EU)
欧盟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优惠性的区域贸易协定,这些协定中既有双向优惠的,如与南非、墨西哥、智利、以及中东欧、地中海国家和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泛欧体系)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有单向优惠的,如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GSP)以及77国集团的科托努协定(Cotonou Agreement)。这些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大同小异,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具体的规则总结如下:
税号改变、增值率、特定加工工序三种原产地判定规则在欧盟优惠性贸易协定中一般都使用,其定加工工序和税号改变规则用得更多一些,有的产品可能会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规则。在计算增值率时都允许累积。欧盟与单个国家都可以进行双边累积,普惠制和泛欧体系中还可以使用斜边累积,科托努协定以及欧盟-南非自贸区甚至可以完全累积。所有的协定都包含容忍度规则,一般容忍度为10%,科托努协定和欧盟-南非自贸区为15%。可以看出,这两个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相对而言是最灵活的。
尽管各种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非常一致,但由于判定标准是以特定产品规则为主,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执行成本仍然较高。因此,欧盟正在考虑简化原产地规则,改为以增值率为主的规则体系。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同样使用特定产品规则来判断产品是否发生实质性改变。但是多数产品使用税号改变规则,取决于具体产品,要求改变两位、四位和六位码的都有。还有部分产品(主要是汽车和化工产品)使用增值率标准,要求区域内成分在50-60%,其中部分汽车产品要求62.5%。也有部分产品两种规则都要使用。NAFTA原产地规则允许双边累积。少量产品容忍度为7%。
也有一些产品,例如纺织品,使用特定加工工序标准。对于纺织品和服装而言,其基本的规则是“从纤维起”和“从纱线起”。意思是织成面料的纤维或纱线必须原产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换句话说,服装产品要想获得原产地待遇必须满足三重改变:纤维到纱、纱到面料、面料到成衣。如此严格的规定基本上确保了获得原产地资格纺织品都是完全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生产的。
美国后来与其他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基本上以NAFTA为蓝本。而一般认为,NAFTA原产地规则是世界上限制性最强的,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贸易扭曲。其限制性主要体现在很多税号改变是以两位码为基准,区域内成分要求过高,以及有关纺织产品的严格规定。2006年,美加墨三国同意对原产地规则做出一定调整,增加其灵活性。规则修改的包括部分食品饮料、皮革、金属、纺织、玻璃制品等。
3、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与欧盟和NAFTA有很大不同。AFTA以增值率为主要标准,要求区域内成分为40%,增值率可以在区域内完全累计。纺织产品使用特定加工工序标准。还有部分产品,如钢铁产品、铝制品、小麦粉、汽车零件、橡胶制品、加工过的农产品,使用税号改变标准。没有容忍度规则。
一般认为,AFTA的原产地规则是比较宽松的,但其利用率却远远低于NAFTA和欧盟的优惠贸易安排。以利用程度最高的泰国为例,2006年使用优惠关税的出口仅占对东盟(不含新加坡)全部出口的28.2%。同一年,马来西亚面向东盟出口的利用率也只有18.4%,而NAFTA利用率大约在80%左右,欧盟普惠制利用率在50%左右,科托努协定利用率高达90%。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东盟内部的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主,其关税水平已经很低,而遵从原产地规则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多数出口商可能选择不使用。
三、中日韩三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原产地规则的特点
1、中国
中国已经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可以分成两组。与香港和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均采用特定产品规则,使用最多的是加工工序标准,其次是税目改变标准,使用增加值标准的占少数,国内增加值百分比规定为30%。而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FTA,包括中国-东盟、中国-智利、中国-巴基斯坦,都使用增值率为主要判定标准,且区域内成分都规定为40%。中国-东盟可以完全累积,由于东盟包括10个国家,这样非常有利于区域内贸易。中-智、中-巴都允许双边累积。中国正在和多个国家进行FTA谈判,是否继续采用增值率为主的原产地规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2、日本
日本已经先后与新加坡、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智利、泰国、文莱签署了经济伙伴协议(EPA)。这些协议中的原产地规则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相似,都是以税号改变标准为主。部分产品需要使用增值率标准,区域内增值率从60%到40%不等,但基本上是后面签署的协议中对区域内成分的要求呈下降趋势。另外,在日本和马来西亚的双边EPA中使用的是选择型原产地规则,即累计增加值40%或税号改变(HS4或HS6)中的任何一个均可,日本的各协议都允许双边累积。对于纺织和服装产品,则既要满足税目改变标准,也要满足特定的加工工序标准。所有的协议都包含有7-10%的容忍规则。总体而言,凡是和东盟国家的EPA中的原产地规则是非常一致的。
3、韩国
到目前为止,韩国已经先后与智利(KCFTA)、新加坡(KSFTA)、欧洲自由贸易区(KEFTA)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KUSFTA)谈判已经完成,但有待双方批准。总体而言,这四个协定的原产地规则基本一致。对于实质性改变的首要判断标准都是税号改变,而以增值率作为辅标准,纺织和服装产品使用特定加工工序标准。在计算增值率时,韩国的协定中给出两种选择,build-up和build-down。前者是计算区域内材料占产品价格的比重,后者是用产品价格减去非区域内材料占产品价格的比重。一般情况下,前者要求的比例要低于后者10个百分点。
从中、日、韩已经签订的FTA来看,日本和韩国的原产地规则结构上更相近一些,都采用特定产品规则。但具体的规则要取决于不同的产品和贸易伙伴。中国内地和香港和澳门的CEPA虽然使用的是特定产品加工工序规则,但这两个协定有一定特殊性。中国与其他伙伴的FTA与采用增值率标准,且区域内成分都是40%,高度一致。
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比较三国的原产地规则。迄今为止,唯一与中日韩三国都签署了FTA的国家是智利。其中,中国智利原产地规则只采用增值率标准,而且区域内成分统一为40%。日本智利EPA和韩国智利FTA的原产地规则非常相似,均以税号改变标准为主,辅以区域内成分和特定加工工序。与中智FTA不同的是,日智EPA和韩智FTA中,区域内成分都区分了build-up和build-down两种计算方法。前者一般要求是30%,后者是45%。不过,日智EPA的食品要求的区域内成分的两种算法高达55%和70%。两个协议中的纺织服装产品都要求特定加工工序。也都有容忍度规则,韩智FTA是8%,而日智EPA食品和纺织服装产品是7%,其他制成品是10%。
鉴于中、日、韩三国现有的和潜在的FTA贸易伙伴多数都是位于东亚地区,因此中日韩三边FTA在设计原产地规则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与彼此以及与这些国家的原产地规则的对接问题。
四、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如果要设计潜在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应当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如何提高贸易自由化的效果。国际经验表明,相对宽松的原产地规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使缔约方企业享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利益。相互经济融和程度深、产业分工精细化、产业内贸易比重高是中日韩三国相互贸易关系的主要特点。如果原产地规则标准过严,将可能明显增加相互交易成本,打破已经形成的产业分工关系。根据泰国的经验,2006年对澳大利亚优惠关税利用率达到62.6%,远高于其他双边FTA贸易,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多数产品使用的是较为宽松的HS6位税号改变方式的原产地规则。
第二,如何防止原产地规则的繁琐化和复杂化,降低操作成本。中日韩三国均已经分别同多个经济体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各协定中适用的原产地规则也有所不同。如果中日韩自贸区的原产地规则与已有的双边规则存在很大差异,必然会增加相关政府部门在发放原产地证书和通关审验中的工作成本,降低通关效率。因此,涉及三方的中日韩自贸区应当充分考虑到三国各自现有原产地规则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缩小差距,寻找既有利于发挥规范贸易自由化活动,又有利于减少繁琐和重复操作的原产地规则。
第三,如何为企业享受贸易优惠提供便利环境。运用原产地规则既有如何降低政府操作成本的问题,也有如何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问题。如果由于手续繁琐和成本较高造成企业放弃享受贸易优惠的机会,区域贸易协定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3月发表的一份企业调查报告表明,在接受调查的729家日本企业中,没有或者不准备利用FTA优惠税率的企业高达42.7%,远高于实际利用或准备利用的企业比重(97家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3.3%)。在这97家日本企业中,有27.8%的企业认为,多个不同的原产地规则增加了证书申请手续的复杂性,已经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另外33%的企业回答,将来可能会造成企业成本提高。这些比例均超过回答没有出现问题的企业比重。甚至还有2.1%的企业认为为了适应不同原产地规则的需要,企业被迫调整生产过程导致成本上升。看来,手续繁琐、成本较高实际上也是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供便利化的原产地规则是提高区域贸易协定运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第四,如何适应区域多边合作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成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并就建立东亚共同体的长期目标达成了共识。随着区域成员由双边到区域多边制度性合作进程的加快,相互之间制度框架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减少未来走向区域多边共同体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提高一体化运行效率,在研究和确定中日韩自贸区原产地规则时,应充分考虑到与可能的区域多边规则的相互对接问题,合理确定原产地产品判别方式和标准。三国企业在这一点上也具有强烈的愿望。同样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具有实际应用经验的日本企业中,有63.9%的企业希望建立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关于统一的标准模式,24.7%的企业并没有特定的目标,认为只要一致就可以; 20.6%的企业认为应统一使用增值率标准;18.6%的企业认为应统一使用税号改变标准。这些意见对于深入研究原产地规则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AFTA的原产地规则》,2004年。
2. 蒲田秀次郎:《FTA指南》,日本贸易振兴会机构,2002年。
3. 叶全良、王世春主编:《国际商务与原产地规则》,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赵晋平、方晋:《原产地规则:东盟与中国的经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第280号,2006年。
5. Abe, K., Rules of Origin: Economic Implications on East Asian FTA,Jap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2006.
篇7
关键词:B2B;电子商务;服装;产业转型;人才培养
B2B是英文Business to Business 的缩写,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线上进行产品、服务、信息交易的一种商务模式。因为英文“two”和“to”谐音,所以一般就念“B to B”。
电子商务可分成B2B、B2C(企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消费者)、B2G(企业对政府)等商务模式。其中,B2B(企业与企业之间)是传统电子商务中发展最快、交易量最大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在增值网络上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使买卖双方的业务往来迅速扩大和升级。B2B电子商务平台类型分为大型综合性平台(阿里巴巴、慧聪、环球经贸等)、垂直专业性平台(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全球纺织网等)、原料大宗商品平台(中国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等)和企业自建平台(邦购网、凡客、优衣库等)。前三者属于第三方公共平台,强调服务和功能,企业自建平台供应链稳定,强调品牌和快速反应。B2B电子商务除了企业数据线上交换外,功能还包括物流配送、应用与服务提供商、外包解决方案,以及提供内容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网络商业软件、ERP软件等电子基础设施,所以B2B电子商务平台应是建立在客户高度信任基础上的,通过大宗商品的集中供应、采购自动化和配送高效化,发挥B2B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
根据不同的交易主体,B2B电子商务主要经营的是物质商品贸易,而B2B衍生出来的B2C、C2C等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经营的是产品交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的物质商品贸易的电子商务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品牌在线上的影响力在弱化,社会对品牌文化这种无形资产将进一步认识与定位,品牌“B2B”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所谓品牌B2B是指“品牌整合传播”。
一、我国服装B2B电子商务的运行现状
《2012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调研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销售总额5.4万亿元,电子商务渠道B2B纺织服装类交易额比例约20%;B2C服装类网络零售渗透率为14.3%。电子商务渠道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销售收入的重要途径。例如,作为B2B服装专业门户网站的“中国服装网”,它可以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网络营销推广、企业网站建设、诚信企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目前,它已拥有注册会员50万户,日均访问量超过50万次,已成为国内服装网站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垂直专业性网站。
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增速快、主体多样且相互融合、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应用越来越活跃等趋势。纺织服装类产品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发展,是电子商务市场第一大类目,尤其是B2C、C2C服装网络零售交易表现尤为突出,2010年增速111.2%,2011年增速94.7%。预计到2014年我国服装网络零售交易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届时在整体网购市场中的纺织品服装比例将保持在27%左右的水平。
据统计,商户自建品牌网站开展电子商务的占27.27%,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占54.55%。同时,近40%的商户采用了三种电子商务渠道资源组合应用方式。东部地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比例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二、服装产业推行电子商务的瓶颈
首先,我国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走过了注重产量、提高质量、节能减耗的道路。进入21世纪,世界服装市场的竞争开始转入市场反应速度、标准化生产向非标准化生产转化、线上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的核心要素就是企业必须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经营转变。
其次,由于服装产业起步门槛低,过去大多数企业习惯于传统服装企业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开发周期长、试制样品成本高、库存积压多、流通环节多的矛盾突出。企业也意识到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趋势,但真正理解和转型的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服装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化基础落后、懂得信息化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人才少,企业主管领导对电子商务贸易的认识还停留在产品交易“电子化”的层面上,而对电子商务的内涵除了企业数值交换外,在企业间物流配送、应用服务商、外包解决方案设计、内部管理软件、应用集成软件、服装ERP软件等方面提供服务的认识不足。
最后,由于服装属于非专利性时尚产品,时装“生命”周期短。一般,一类时装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大约3~4周,也就是说,3~4周ERP系统就要作一次调整,因此ERP软件开发应放在销售规划支持系统(MDSS)上,其次才是放在财务管理系统上。这就要求有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和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
三、我国服装产业实现B2B电子商务的转型
(一)从标准化批量生产向适应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转变
B2B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线上交易平台,未来世界服装业发展趋势是“多品种、少批量、高品质、快交货”,这样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方面具备高度自动化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因此,服装B2B电子商务平台将更加有利中小型企业群的发展。
对于服装行业而言,通过互联网的非标准化大规模定制营销生产模式在国外已经形成规模,并且成为未来服装网络营销的典范。作为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最有效手段,支持和建设大规模定制的服装企业信息化平台将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客户采购商或消费者可以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库,在款式、版型、色彩、配件、尺码等方面提出一些个性要求,确认并下单生产。目前,针对消费者个人的线上看样定制业务已经在中国市场悄然开始,这将是未来服装市场的趋势。
(二)避免表面“电子化”商务,进行信息集成技术改造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服装企业,已经非常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也快速发展。例如,2010年起,美特斯邦威建立的“邦购网”上线运行,销售模式的变革使它在短期内的日网销量突破30万元,线上日交易量超过1000单。美特斯邦威表示,公司2020年的目标是将电子商务做到千亿元,除了规模上的追求,美邦还希望通过“邦购网”平台实现美邦服饰业务的垂直整合探索。
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停留在单项业务信息技术上,如财务管理、工艺档案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等,这些信息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服装企业的工作效率,但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及单项业务信息系统数量的激增,“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例如,服装CAD(二维或三维)、产品广告摄影、服装ERP、服装DRP、服装PDM、服装CAPP、服装CRM和服装CAM系统等,通过信息化系列技术的应用,实现集成化信息平台的技术改造,在传统服装产业转型的同时促进了服装信息化技术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ERP管理系统
ERP的英文原义是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它是指通过系统对信息进行充分整理和有效传递,使企业的资源在人、财、物、购、产、销等各个方面得以合理配置调度和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高效化。建设一个有效的ERP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拥有现代化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控制。但是,服装产业的生产与销售有着与其他制造业诸多的不同特点,单是各类服装的季节、款式、色彩、号型变化繁多就超出了标准ERP物流模块的范围,这就要求有专业的ERP管理系统。供应商需要在统一标准的ERP系统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服装企业的特点定制应用模块和行业性解决方案,也就是定制一个对服装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和利用的系统服装ERP系统的有效应用将有利于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达到可控库存量、提高资金周转率、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产品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等目的。
(四)培养一批精通电子商务的技术人才
如今,对服装企业和供应商来说,信息化技术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缺乏能适应和操作服装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才是最大的和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很多软件开发商懂得IT技术,但缺乏服装生产知识,对企业生产组织、销售细节知之不多,其中有服装企业背景的人就更少,这就可能使软件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无法预见的新问题,以及系统稳定性差、二次开发过多等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然而,在服装企业中,包含一些品牌企业,既懂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又懂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人才更少。这严重制约着服装企业B2B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进程。
服装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要适应电子商务业态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服装专业教学要与电子商务教学结合,同时服装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要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和互动性。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投入,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要更新换代,如目前的电子商务已经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3G乃至4G移动模式时代,而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足,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企业后还要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力度,通过组建模拟操作平台和委派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定时定期地安排学生进入电子商务服装企业从事一线岗位工作,如网络的推广及营销、产品信息的及维护、售后服务、客服工作等,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实体验电子商务工作的乐趣及挑战,从而摸索出一套能适应现代服装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B2B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尽管目前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还受到一定条件限制,但纺织服装业融入信息化潮流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技术,企业要开展全程化、地毯式的信息化教育培训,职业院校要培养各类适应电子商务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政府要指导和营造宽松活跃的电子商务氛围,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政策配套服务,通过立法解决诸如交易手段和诚信等发展中的问题。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转变观念,调整内部结构,树立线上品牌形象,以期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慧.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J].中国经贸,2012(20).
[2]宋和声.服装电子商务B2B2C模式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05).
[3]张艾莉,蔡睿博,张海波.中小服装企业如何利用好服装B2B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10(03).
篇8
——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西部丝绸集散交易中心”的部署要求,最近,我局以“创建中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为课题,由分管副局长李伟同志带队,组织市丝绸行办、南充光彩大市场、南充日报社相关人员,赴江浙主要丝绸专业市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和调研。考察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贸易局、嘉兴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江苏省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及中国丝绸城、中国茧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们采取听、看、访、谈、议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了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市场建设的理念、方针及扶持政策,参观了主要丝绸专业市场和一些丝绸纺织服装方面的展览(示)馆(厅),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将南充情况与三大市场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差距,总结、评估南充丝绸产业优势,论证创建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以“中国绸都”建设为契机,学习江浙先进经验,着力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及成功经验
(一)三大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态势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位于凤起路以北,体育场路以南的西健康路、健康路及新华路一带。创建于1987年,现有600余家丝绸企业,主要经营各种真丝面料、丝绸服饰、丝织工艺品、丝绸旅游纪念品及丝绸坯料。产品远销欧美、港台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杭州市“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全国诚信规范市场,省、市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文明规范单位。20__年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
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采用明清仿古建筑,以承办杭州丝绸博览会、杭州丝绸服装节、旅游文化节、丝绸特色展示为主体,经营面积2.7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22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最近市政府计划再投资1600万元加强综合大楼、夜景灯光、背景音乐等硬件建设,将杭州中国丝绸服装城打造成杭州“生活品质”标志,千年“丝绸之府”和新兴的时尚名城。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经济开发区,1993年由中国经贸部批准建立,原来是国家丝绸交易垄断企业,旨在合理配置资源,组织交易,引导产销,探索中国茧丝绸流通管理的新办法,为中国茧丝绸行业的深化改革服务。20__年取消双轨制全面放开,转入市场机制轨道。现拥有国家资助建立的先进的计算机交易网络系统(金蚕工程)、营业用房、资金结算中心、仓储配套体系和信贷担保的融资、保证体系。
市场总占地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以茧丝绸为主、兼顾多种经营,允许除茧、丝、绸、绢纺、丝绸服装以外的其他纺织原料、染化料、面辅料、服装、纺织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在市场内经营。市场1994年投入运转以来,交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年交易量100多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茧、丝、绸等方面的重要集散地,市场的价格、信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甚至国际丝绸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嘉兴指数”已成为世界茧丝绸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盛泽镇东南面的姚家坝桥西,始建于1986年10月,1993年4月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由吴江市人民政府主办。于20__年4月,进一步理顺了属地管理的关系,委托盛泽镇党委、政府管理。20年来,市场的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市场配设工商、税务、公安、交通、城管、
消防等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电信、运输、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体系,尤其是电子商务、纺织科技、知识产权、外贸咨询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的服务功能。市场仿照明清市集布局,拥有4家投资主体,设白坯、色坯、精品、原料和纺机5大交易区,占地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2.6万平方米,经营用房6549间,其中营业用房4764间,仓储用房1785间,来自全国各地丝绸纺织经营户3996家,云集从业人员2万多人。20__年实现成交额300.85亿元,成为内地丝绸化纤薄型织物的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名列全国纺织品服装市场第一位,被江苏省评为省级样板市场和苏州市诚信市场、文明市场。
(二)成功经验
通过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学习考察,体会最深的是江浙人善抓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不断创新的勇气和理念。我们考察组认为,其主要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四条:
一、有一个紧紧依托地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这三大市场的所在地都是国际国内较著名的“中国绸都”,历史悠久,丝绸产业优势明显,他们几乎一致的认识是:靠产业来支撑市场,用市场来带动产业,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发展。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成、繁荣、提升,说明了盛泽人做大做强市场的坚定目标。1986年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盛泽人把一个简陋马路市场,依据市场的变化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丝纺产业,升级和拉长产业链条,逐渐发展壮大了市场。市场有了基础,盛泽人又把目标定位于“中国第一布市”,成立市场管委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外贸咨询服务中心,力争用2—3年时间赶超绍兴“中国轻纺城”,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市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主任周月林说:“不失时机地把握地方产业优势,抓住商机,就是地方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负责”。
二、有一种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开放办场的创新理念。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优”的意识,坚持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宽松的投资环境,配套的服务设施,吸引境内外经营户、创业者和客商到本地来“安居乐业”。在杭州中国丝绸城内的670多家经营户中,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外地经营者比例占55,常驻丝绸城外商贸易办事处56家,客商达800余人,市场的聚集效应凸现,已成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地。由此说明,开放的过程,就是集聚的过程,集聚的过程就是带动的过程。开放带动了市场规模,带动了市场升级,带动了市场配套,最终带动了杭州丝绸经济的兴旺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市场开放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集聚程度越高,带动程度越高,吸引力就越强。
三、有一条超前规划,“兴商建市、兴市建城”的发展思路。90年代初期,盛泽镇的轻纺产业已有相当规模,盛泽镇所处交通相对便利,出现了自发形成、批零兼营的“布街”。吴江市政府因势利导,积极规划,抓住当时市场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的机遇,鼓励社会各方投资创办了中国东方丝绸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个专业市场,不仅带动了一片产业,活跃了一地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而且将一个小镇拓展成了一个新城,佐证了“化市为城”的成功发展道路,实现了兴市建城的跨越。
四、有一套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市场机制。杭州市政府对中国丝绸城的培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及推动作用。杭州市贸易局副局长唐跃风趣地说:领导也是生产力,而且是难以比拟的生产力。20__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构造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响亮口号,确定了建设九大商业街的宏伟设想。贸易局及杭州中国丝绸城筹委会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促成了以市委书记王国平、市长茅临生亲自带队的“上海商业考察团”赴沪考察学习。回来当天就进行研究,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每条街成立管理委员会纳入政府管理,进行目标考核,确立了以创新市场机制引导人,以宽松投资环境吸引人,以富民亲商举措留住人的市场运作机制。杭州中国丝绸城建设过程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元化投入”的建设理念,由下城区政府和工商部门投入资金建设丝绸城3个核心区,吸引民资等混合型经济投入建设5个商贸区;投资2.7亿元新建的丝绸城,政府控制所有门面的租赁权,杭州市政府站在宏观的角度设立奖励基金,采用拍电视片、召开大型研讨会、出版书籍、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力,确保市场长久繁荣。
二、南充丝绸产业对照江浙三大市场的反思
纵观南充和三大市场,差距很大,但也有一些共同点和比较优势。就其差距而言:其一,在市场建设的时差上距离较大,三大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南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二,在市场的总体规划上存在差距,三大市场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国际丝纺贸易中心”,集国际会展、轻纺交易、电子网络平台、智能化写字楼、高级精品公寓、五星级商务酒店于一体,并建设融合托运、仓储、配送、信息等多功能配套的国际物流中心,实现了市场提升;其三,市场的开放度存在差距,特别是拓展外贸渠道和境外设销售窗口、引进驻场外国贸易机构、吸引国外客商到场购货人数等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我市几乎是空白。其四,市场现有的规模存在差距,从市场的建筑面积、营业用房、经营户、成交额以及外销率等诸多方面还不能与日同语。就其共同点而言:其一,南充和三大市场都处于“中国绸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二,市场发展均依托了地方集群板块的优势产业,能汇聚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三,经营品种都以丝绸纺织专一产品为主,能够起到明显的辐射、带动,导向作用。其四,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市场发展,已把它作为拉动地方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但是,要正视存在的差距,更要挖掘南充丝绸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找准目标,加快发展,迎头赶超。目前,南充的比较优势很多,甚至江浙的弱势方面就是我们的强势,如资源(
电力、能源等)、人力、人才等等,我们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南充创建市场的主要比较优势有:1、南充是古丝绸南路的起点,古老名城、将帅故里、旅游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历史文化优势利于市场造势。
2、南充是全国四大蚕桑基地之一,全国十二大丝绸工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四川省蚕桑丝绸业的中心,是国内外商家普遍关注的桑蚕丝绸集散地之一,这些资源优势已经形成南充市场。
3、南充是西部唯一的具有完整的桑、蚕、种、茧、丝、绸、服装加工以及教学、科研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城市,拥有和储备了大量丝绸方面的专家、教授、民间艺人、企业厂长、经理,这些技术人才优势可以加快市场的发展。
4、南充是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大型丝绸企业45家,缫丝能力10万绪,丝织能力3500万米,绢丝纺11000锭,炼印染能力7600万米,拥有“美亚”、“六合”、“夏佳尔”、“梅花”、“爱肤尔”等著名品牌,年度实现丝绸工业总产值超过十亿元,出口创汇达8000万美元,这些加工企业优势利于市场持续发展。
5、南充市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源等丰富,这是沿海地区的弱势,但却是我们的强势,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政策,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把市场做大作强。
三、创建“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通过学习考察,对江浙丝绸专业市场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南充丝绸产业发展状况和具备发展的条件及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建议:
(一)创造市场发展的空间条件。目前制约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1、丝绸产品对外影响力不够,部分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和团队意识;2、丝绸工业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终端产品少,利润空间小,企业效益欠佳,企业产品销售形成“瓶颈”;3、市场起步迟、起点低、规模小、集聚差制约了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拓展南充丝绸市场发展空间,必须尽快高标准规划市场,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市场硬件建设,首先引导南充丝纺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打造“南充制造”品牌集散基地,扩大对外影响;然后广泛吸纳全国大中小各层次的丝纺产品经营客户进入南充场、特别是吸引国外商进场投资经营,用市场来支撑产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发展按照“市级管理,管办分开,统一规划,多元投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运作,政府部门履行“规划、指导、管理、协调和服务”五项职能,即组织实施市场发展规划;统一招商政策,吸引外资、民资进入市场投资兴业;对经营者主体资格、经营行为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税收、工商管理费、治安费、卫生费等各项收费一头联合收取;对公安(消防)、工商、税务、技监、金融等职能部门的驻场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完善市场功能,为市场内的经营者提供便利。西部丝绸服装城和中国西部茧丝绸交易中心建设纳入市本级管理。
(三)拓展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借鉴江浙三大市场的投资机制,“政府推动、部门投资、多元投入、上市融资”的做法,拓宽市场发展的融资渠道,采取“部门启动、多元投入、上市融资、政府先控后退”的投融资机制,吸纳社会民资投入,可解决资金不足。目前,丝纺龙头企业、骨干经营公司、银行资金实力浓厚,只要正确引导、方法得当、运作顺畅,已基本具备创建市场的融资条件。
(四)优化市场建设的氛围条件。“中国绸都西部丝绸纺织服装城”创建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实现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将我市构建成西部优质茧丝原料基地、丝纺服装生产基地和丝绸集散交易中心(即两基地一中心)战略唯一途径。全市上下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创建。工商、税务、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时间从短、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处罚从轻”要求,从发展大局出发,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扶持丝绸企业进驻西部丝绸服装城和茧丝绸交易中心。
金融部门要放宽对已进驻的丝绸企业贷款条件的限制,加大资金信贷力度,及时发放贷款。
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广电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丝绸历史文化和丝绸产业,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兴办丝绸企业。大力宣传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和丝绸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丝绸生产、贸易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在市外召开信息会等形式宣传南充丝绸发展政策与环境,打响南充丝绸品牌,引进市外品牌丝绸企业落户南充。
只要目标一致,目的明确,形成共识,同心同德,一心一意支持市场建设,南充丝绸产业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市场兴、产业兴,企业兴、群众富。西部丝绸服装城不仅是南充的丝绸市场,更是中国西部的丝绸市场,我们要抓住机遇,以“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营造创新、创业、做大、做强、做优市场的氛围。
篇9
我国的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相继展开,如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已开始创建,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基层单位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自我超越的智障,特别是对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及基层单位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等理性问题,还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以致使一些基层单位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难以自我超越瓶颈。笔者根据学习《第五项修炼》的体会,抖胆撰文,略抒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内涵
组织原指纺织品经纬纱线的结构,学习型组织是指按照以学习和创建学习型单位为宗旨建立起来的集体。
学习型组织不是将一个组织办成一所学校,它是要突出学习在一个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学习”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是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离,既要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工作中的反思,将工作学习化,又要把学习看作与工作一样,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二是除了个人学习,它更强调组织的学习、团体的学习。“学习型组织”可以理解为:有宽广心胸和前瞻性目光、勇于自找麻烦、不断创新的决策层;有为共同目标而不断学习、追求超越的员工队伍;有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良性机制;有个性得到充分舒展、互相协作、激励创新的氛围等特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组织。
二、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
1993年,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用3年时间研究完成的调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并根据这一特征,分析了教育在21世纪的作用,即教育是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21世纪,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美国20__年教育战略》一书中说:“今天,一个人如想在美国生活得好,仅有工作技能是不够的,还须不断学习,以成为更好的家长、邻居、公民和朋友。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21世纪的人,不仅应是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而且应该是组织中的人,是能系统思考的、不断自我超越的、不断改善心智模式的、积极参与组织学习的、能在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的“学习型的人”。所以说,21世纪是强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世纪,学习型社会的“大厦“必须有许多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支撑”。人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21世纪将更加强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协调统一和平等地位,社会将根据个人需要,提供多渠道、多时空、多媒体的学习机会和方式,全社会的谋职过程将从学历证书为主转向以能力证书为主,而这些,主要依托“学习型组织”去完成,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更,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的工作生涯;工学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长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强学习能力,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知识经济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学习型组织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石。
三、学习型组织的最佳模型
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学习型组织的创(来源:文秘站 )建,出现了几种学习型组织模型,如“沃尔纳王阶段模型”、“瑞定第四种(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兴推行、行动学习)模型”和“圣吉模型(五项修炼)”等,而“圣吉模型”是至今世界普遍认可并普遍使用的一种模型。
彼得·圣吉1947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二战结束后,西方普遍沿用以泰勒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主导的传统管理理论,强调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和“金字塔”式的等级权力组织机构。随着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都在探索、寻找一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型,“圣吉模型”便应运而生。“圣吉模型”有五个方面,圣吉把它称之为“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首先是学习并不断理清丰富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其次是在不断学习完善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真实情况。只有学习型组织的每个成员都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习型组织才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即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实质上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它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源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过程,但又参与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人的心智模式影响着你看世界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可能直接决定人的成功与否。要想改善心智模式,首先要把镜子转向自己,使内心世界的图像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其次要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者是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的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去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共同愿景分为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和组织愿景三个层次,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4、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指发展团体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在团体中进行的讨论可以让每个成员的想法开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系统思考被称为“见树又见林的艺术”,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字面上看,系统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因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要求将组织看成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并且不断变化着的系统,考虑问题时要整体而非局部、动态而非静止、本质而非现象的思考,就象中医疗法,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五脏六腑气血脉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出现 异常,都有可能是其它因素引起而不仅仅是该部位问题所致。
四、基层单位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管理理念,是组织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近两年来,对人类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管理理论有35种,而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有16种。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正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管理企业。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建学习型组织,尤其是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立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国情,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髓,创建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学习型组织。当然,创建基层学习型组织不能靠热情和运动,也不能靠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而必须靠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因为机制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形成氛围,使学习型组织建设有规章制度支撑,有效健全的机制还有助于组织内部的管理,是管理成熟的标志。笔者认为,基层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从建立教育机制、激励机制、质疑机制和创新机制切入:
1、教育机制。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强调组织内个体及组织本身的团体学习能力,而教育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对创建学习型组织十分必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共同目标是前提,只有当个人的目标融入组织,组织的目标与国家利益指向一致时,个人、组织和国家才能协同发展。因此,首先要明确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三者不可或缺。
学习型组织应具有督促学习的制度规定。人都具有惰性,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人的进取心会渐渐被惰性所替代,尤其在紧张的工作日程和丰富的业余生活面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十分不易。所以要建立各类制度,诸如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岗位起点学历制度、读书学习写心得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约束,将有效防止和克服惰性,激发人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制度既要有原则要求,又有定量规定,并尽可能细化,规定愈具体的制度愈容易贯彻落实。
教育机制的建立还必须以经费投入作保障。组织要在员工教育上舍得投入,在效益好时要拨足经费,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要用好经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筹”,组织内的员工也要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组织教育管理灵活有效,职能分解,变统抓统筹为多级管理,组织内每一个层面的管理者都有教育管理的职能,充分调动各条战线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激励机制。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个体和团体只有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才能激发自身活力,克服固有的惰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学习型组织内部也需要建立竞争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实行竞争上岗、评聘分离、政治激励、物质奖励、末位淘汰等制度。使竞争在学习型组织内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关键是要有考核,要有客观、合理、适用的标准及严格的执行标准等配套规定。
一般来说,人及群体所组成的组织都具有仿效性,往往为一种时尚或是一种倾向所影响。学习型组织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在组织内部培养典型、塑造典型,以先进典型所具有的那种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健康向上的精神形成浓厚的风气,以影响和带动其他员工积极进取,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时应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是项目奖励与常规激励相结合。
3、质疑机制。
学习型组织强调组织内部要有良性的内部循环机制,将危机和前进的障碍消灭在萌芽中。这就要求学习型组织内部具备环形消息的快速传递速度,发动所有个体成员为组织查找问题,这就要由质疑机制作保障。质疑机制主要是解决领导和组织的决策失误和组织内部的隐患问题。所以,要把组织决策和组织管理置于全体员工的监督之下,为组织内每一个员工提供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质疑机制的建立,是学习型组织发现问题、谋求长久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而不是一时的哗众取宠。要将质疑机制制度化,首先要渠道畅通、形式多样,其次要注意激励措施配套到位,再者是既要有听取质疑的途径渠道,又要有对质疑问题的反馈,使质疑机制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4、创新机制。
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如此,一个组织同样如此。所以,创新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学习型组织的创新,说到底是学习型组织内部的“人”的创新,培养员工的创造力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首先要确立学习型组织和员工创新的观念,通过建立共同愿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让员工产生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内在需求。其次要注重知识的效果。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创新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积累就难以持续创新。再次是要培养员工不怕失败的勇气,鼓励员工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敢走“罗布泊”的彭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