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9 15:0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产品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产品调研报告

篇1

一、2009年一季度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一季度来,我县的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和落实了各项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全县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及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全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季度以来,全县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一)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有序开展。全县上市生猪的定点屠宰率均达100%,17家生猪定点屠宰场一季度共开展宰前检疫肥猪8691头,检疫出病害猪73头(禁宰),宰后检疫8618头,检出病害猪肉17头,均作无害化处理。

(二)产地工作开展持之以恒。全县13个乡镇有序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三)农村红白喜事宴请检疫工作逐步深入。农村红白喜事宴请及年关宰杀的肥猪做到有报必检,目前,我县正有序开展农村红白喜事宴请食肉检疫试点村的建设,下一步将总结试点村成功经验,在全县127个行政村设立报检点,配置检疫物资及相应技术人员,实现全县生猪屠宰检疫率达100%的目标。

(四)兽药饲料市场治理稳步推进。主要采取自查与检查相结合,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对兽药经营、使用环节进行“拉网式”检查,做到辖区内不留死角。饲料重点是加强对饲料和养殖环节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蛋白精”、“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硝基呋喃以及非法添加苏丹红、孔雀石绿等化学物质的非法行为,从目前检查情况看,我县尚无以上几种化学物质在市场流通,从源头上杜绝了违禁物流入饲料和养殖环节。成立市场管理监督领导小组,会同县经贸、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2人次,车65辆次,对全县13乡镇138户兽药饲料经营户铺子进行监督检查,没收无证经营兽药5起,给予口头警告7起和限期整改1起,罚款金额达0.1954万元。规范市场经营的秩序,维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五)切实抓好重大节日专项检查工作力度。一季度来,我县先后组织25人次执法工作人员在春节、清明及县重大会议期间对生猪定点屠宰场、鲜肉市场的监管,杜绝了病害肉类上市交易,确保了节日期间上市畜产品安全。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全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县人民政府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局班子及时进行研究,迅速成立了由畜牧兽医局长任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13乡镇畜牧兽医站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组织、协调全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下设办公室,做到机构、工作、人员三落实。

(二)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提供安全优质畜产品为目标,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服务与监管相结合,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生产资料的专项整治、强化对畜产品养殖、调运、屠宰各环节全程治理,确保动物免疫、检疫、兽药饲料质量监管、违法行为查处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创新机制,推进科学监管。一是切实加强对畜禽贩运户的监管,落实检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建立区域间重大动物疫情联防协防制度;三是引导兽药经营行业自我管理,进行自我约束监管,规范行业内部经营行为。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2009年一季度来,我县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期间也暴露出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一定差距,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办案经费困难,兽药市场整顿缺乏连续性。二是肉食品检疫器材和设备简陋,给疑难病例检疫带来一定难度。三是农村肉食品检疫监管难度大,存在的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

兽药、饲料是畜牧业的重要投入品,它的真伪以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继续完成对全县兽药、饲料市场清理整顿,重点查处无证经营、自配料、过期变质、以次充好、经营假、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有针对性的抽检兽药15个品种,饲料10个品种,对影响极坏、群众举报的案件实行重点打击。

(二)继续加大对肉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全县肉食品检疫工作的管理,保障“放心肉”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加大对肉食品检疫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加强对城区禽类屠宰点的监管;三是搞好牛、羊肉食馆及上市销售牛、羊肉的检疫工作;四是严把检疫质量关,实施检疫人员责任追究制,杜绝不合格肉食品上市;五是继续抽出执法人员协同县生猪定点屠宰办做好定点屠宰督查工作,并按月上报督查情况。

(三)加大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宣传,强化证照管理,增强从业人员守法意识

加强对《动物防疫合格证》、《兽药经营许可证》、《动物诊疗许可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同时,抓好贩运户、屠户和饲养场的办证及年审工作,力求《动物防疫合格证》核发率达100;村级防疫员的《动物诊疗许可证》持证率达100%。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台、科技宣传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对各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知法守法意识。

(四)加强部门联系,增加执法合力

一是加强与交通检查站的联系,严厉打击逃检和无证经营的行为;二是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联系,以弥补自身执法手段和力量的不足;三是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充分利用群众的监督职能,建立畅通便捷的举报投诉渠道,将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开,提高群众监督执法的参与度,形成社会执法的强大合力。

篇2

一、优势分析

(一)地上资源丰富

岭东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平原黑土区,土层厚,自然肥力高,土地总面积4.15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其中,耕地面积158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林地面积290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4.4%。地处嫩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达到170.87亿m3,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40.78%。水利基础条件良好,其中,尼尔基水库贮水面积达到500km2,2011年贮水量达到91.56亿m3,为区域防洪、农田灌溉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农牧业基础雄厚

种植业 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分别连续四年、七年和九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称号,阿荣旗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莫旗是全国“大豆产量第一县”,2007—2011年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并受到国务院表彰。2011年,岭东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9.13亿斤,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16.8%,今年粮食产量将达到100亿斤以上,预计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

养殖业 岭东地区年产饲草、秸秆126亿斤,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2011年牲畜存栏达到985.2万头(只),占全区存栏总数的10%,其中,大牲畜100.4万头、羊785.9万只、生猪98.8万口,均居全区各旗县前列。特种养殖发展迅速,目前,肉鸡、大鹅的养殖数量分别达到733万只和765万羽。

此外,岭东地区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以及沙果、黑木耳、蘑菇、榛子、山野菜等林下产业优势明显。目前,沙果、黑木耳和榛子均已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

(三)生态环境优美

岭东地区基本保持着无污染、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47%左右,湿地面积约178.3万亩,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无霜期达到110~130天,年10℃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900~2400℃。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更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宝地。建设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

(四)劳动力资源充足

岭东地区总人口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1.6%。平均城镇化率仅为28%,其中,扎兰屯市为32%、阿荣旗28%、莫旗23%,远低于全国51.5%和自治区56.6%的水平。在农业人口中,约有20%的剩余劳动力,对于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岭东三旗市立足自身优势,加快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9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9元, 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67元。虽然岭东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受现行体制影响,优势产业发展不充分

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重化工产业相比,农牧业发展存在着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对GDP、财政收入贡献小等特点,在现行体制的背景下,当地政府更倾向于发展工业,特别是投资大、见效快的重化工产业,而对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及产业化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优势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种养结合不紧密,现代农牧业发展缓慢

受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影响,岭东地区仍以种植业为主,且经营方式粗放,秸秆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使养殖业仍处于家庭散养式的“副业”地位,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0%,离现代农牧业50%以上的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农牧业产出率较低,难以实现优质高效,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进程。

(三)农畜林产品加工业滞后,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平均加工转化率仅为40%左右,其中,莫旗只有10%左右。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是农牧业总产值的54.4%、26.6%和15.3%,与全区1倍以上和全国1.6倍以上相比,相差甚远。由于本地加工转化率低,扎兰屯市、阿荣旗50%以上,莫旗80%以上的优质农畜产品只能以原材料低价流向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周边地区,原有的林产品企业也基本消失,农畜林产品加工业带动不强,严重阻碍了农牧业的发展。

(四)精深加工少,品牌效益差

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产品少。除少数几家外来较大企业及其品牌外,缺乏本地龙头企业,没有形成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自有品牌,使当地优势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优质农畜产品得不到好的收益。

(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交通基础条件落后是制约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目前,岭东地区除了连通旗市和周边地区的二级公路外,唯独阿荣旗有一条连接广西北海的一级公路和刚刚通车的绥满高速公路阿荣旗—甘南段。没有正式运营的机场,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到区内最近的乌兰浩特机场距离分别为260公里、320公里和440公里,到区外最近的齐齐哈尔机场距离分别为190公里、120公里和240公里。除扎兰屯市外,目前均不通铁路;使得该地区人流受阻,物流不畅,运输成本高,耗时多,现代农牧业科技、人才及大型龙头企业引进困难,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岭东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养殖业共同发展转变,以农牧业为主向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以农村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将岭东地区打造成为我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并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政策。

(一)严格限制发展重化工产业

岭东地区矿产及煤炭资源贫乏,即使是水资源丰富,由于重化工属高污染行业,对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极大,同时,生产所需煤炭等原辅材料均要从数百公里以外远程运输,必将受到原本就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得到的发展收益远远小于充分发挥农牧林业及生态环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力扶持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既是突出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顺应当前发展需要、符合未来趋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对岭东地区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应严格限制其发展重化工等高污染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充分利用好岭东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基础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促进土地规范、合理流转,采取反租倒包、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在巩固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牛羊育肥业,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和生产效益,实现由养殖业为主导带动种植业发展的种养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与农牧业相结合,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现代农牧业。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按照产城结合,科学规划,集聚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自治区农畜林产品加工园区或工业园区。 在园区建设上,要因地制宜,借鉴和应用“飞地产业”发展思路,采取类似“浙江商会或园区”、“江苏商会或园区”的模式,并给予这些“商会或园区”更多的优惠条件和管理权限,吸引国内外投资,同时,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促进园区建设尽快取得实效。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牧业产业优势和取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有利条件,重点在肉食品、豆类、饲料、特色林产品加工等方面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水平,做大做强地区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在努力培育、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化的幅射和带动能力。

(五)加大对岭东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采取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减少对岭东地区GDP、财政收入和税收等方面的考核,增加农牧林业及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等方面的考核,使体制、机制、政策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自治区应加大对岭东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加快我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具有产业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篇3

介绍了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畜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养殖方式落后、保护生态理念差、投资少、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度规模经营等,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通过细化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情况;规模化;产业化

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距县城73km处,海拔1890~2300m,有耕地755.73hm2,人均666.67m2。回、汉、藏、土等多民族杂居,属民和县贫困乡(镇)之一。发展畜牧业有着以下优势:一是背靠1333.33hm2的南大山天然草场;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退耕还草;三是耕地人工种草及自发式的二茬复种和饲草饲料的加工(青贮、粉碎等)利用。但是,本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守旧,养殖水平低是当下薄弱一环,为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首要任务,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认识、了解、关注本乡农牧生产结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力争达到科学饲养管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养殖业增收目的职责重如山,决心立足先行,以当前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发展方向为目标加以综合分析,撰写了如下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甘沟乡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户的增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一线,走村串户,走访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调研,畜牧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传统观念较重,养殖方式落后。传统的饲养模式和设备与现代畜牧业不协调、不匹配。2)保护生态理念差。少数养殖户舍饲圈养,且绝大多数在野外放牧,随意践踏、破坏草原植被,失去草畜平衡,致使资源保护率、利用率、产出率都不高。3)投资少,基础设施差。因养殖户缺乏投资金,自行搭建的圈舍因陋就简,家畜处于夏不遮雨冬不挡寒的恶劣环境中,何谈饲养管理科学性。4)难以适度规模经营,更不能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不管养牛养羊,还是养猪养禽等均存在养殖规模较小、不上档次、打不出品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5年经统计羊存栏8133只、牛1022头、猪3132头、禽15000只;省级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处(存栏1132只),百只以上的养羊户仅4户(包括以上3处养殖场);30头的养猪户2户;10~30头养牛户8户;50~100只的养鸡户15户。年出售肉用畜禽分别为牛108头、羊4522只、猪4012头、鸡10007只。产业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出栏率与商品率偏低,畜牧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较小(23%),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畜牧强乡战略的一大瓶颈,畜牧业效益不尽人意。6)用于支牧的信贷资金少,而且信贷难,约束养殖户向畜牧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养殖增收。7)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畜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8)种养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种草养畜,养畜肥田的合理布局。

2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传统产品改造步伐偏慢。2)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造成收益低,畜产品市场还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缺少引导和管理,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造成养殖业收入不稳定。3)畜牧业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市场适销的产品没有规律。如,虽然以甘沟乡优势的地理条件及草地资源,产出的牛羊肉品质较优,但因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分散,缺少影响和竞争力,收入效果不佳。

3增收途径

如何提高畜牧业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要寻方法,找路子,学习全省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式及好的经验,为养殖户增收造福。改善甘沟乡百姓生活条件要靠增收,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亦要靠增收。寻找甘沟乡农民增收之路是当今农民的殷切希望,也是专业人员的天职。解决这一问题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发挥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并组建相应的产业链(便民服务点、家畜改良点、饲草料和肉食品加工点),它既体现畜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增加收入的加速器;二要因势利导,多方位、多途径争取资源,自筹资金及资金回笼,夯实基础;三要形成科学配套化的模式来推动畜牧业发展,使甘沟乡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畜牧业强乡。

3.1现有优势1)自然环境独特,昼夜温差大,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牛、羊)其肉质好、品质优。2)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面积广阔的南大山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玉米秸秆(1000hm2),农作物秸秆产量1123.675t,可载畜9399羊单位;退耕还林(草)420hm2;农田耕作213.33hm2紫花苜蓿;农民自发式的二茬复种(66.67hm2)。3)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禁牧舍饲圈养,繁活率、出栏率提高。4)乡领导班子对本乡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和畜牧强乡的奋斗目标明确。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以提高抗体水平为标准,实施动物防疫全覆盖。

2014年,全市累计免疫注射生猪212.97万头,其中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二次强化免疫35.15万头。免疫注射耕牛6.5万头、山羊防疫21.1万只、家禽防疫2771.8(鸡2492.8万羽、鸭227万羽、鹅52万羽)万羽,其中二次强化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30万羽,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禽流感常年防疫密度分别保持在97%以上。春秋两季防疫密度都达到了100%。全年共采取猪血液1950份、牛羊血液590份、禽血液2081份,进行实验室检测,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达到了省定标准以上。

(二)以提高疫情预警能力为基础,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2014年,认真完成省、市下达的监测及送样任务:监测禽流感500份、口蹄疫500份、牲畜布病5500份、猪瘟500份、蓝耳病100份、鸡新城疫400份、耕牛血吸虫8460份、奶牛结核700份。送犬血清10份、棉拭子265对、猪血清380份、鸡血清335份、羊血清120份、牛血清60份、猪淋巴结样5份、猪肺样5份。

在积极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疫病监测任务、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定点监测的同时,按照《2014年市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全面推行“常年监测”,各镇(处)每月采血送检,同时,积极开展其它动物疫病的监测、查治工作,监测仔猪副伤寒1836份、猪流行性腹泻头2412份、鸡球虫病8013羽份、鸡白痢13320羽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6233羽份。针对去冬今春猪流行性腹泻、牲畜口蹄疫、夏季猪高热病、冬季疫病进行了预测,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发出了及时预警,针对性进行了防疫防控。

(三)以消除疫情隐患为目标,加强动物检疫监督。

动物检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以加强重点部位的监督和监管为重点,达到了控制疫病传播和畜产品安全的目标。全年产地检疫生猪101.5万头,牛、羊14.2万头(只),禽1997.6万羽;产地检疫开展面已达到100%,农户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100%。运输检疫生猪19.6万头,牛羊1.2万头(只),家禽21.1万羽,动物产品1027.6吨;屠宰检疫生猪10.3万头、牛羊1.09万头(只)、禽219万羽,检出病害动物166头(只、羽),病害肉513公斤,全部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瘦肉精”检测4250头份,全部为阴性。

(四)以源头控制为重点,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市动物卫生监督局结合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咨询,发放《如何鉴别猪肉质量》资料2800份,对养殖场实行监管责任人制度,监管人员与养殖场签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对北山、中百超市等守信誉的肉品销售摊位安装了“放心肉”标志牌,各镇(办事处)与养殖场签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按照农业部规定的动物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严格审核办理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80个,开展养殖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测,屠宰加工企业实现检疫与“瘦肉精”同步检测,对全市养殖场和屠宰场抽查11000份尿样,没有发现使用“瘦肉精”和违法使用违禁药品的现象;另外,实验室酶标法检测“瘦肉精”50份,全部合格。

(五)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加大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力度。

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检查28次,开展专项整治6次,并会同食安办、公安、质监、经信和食药局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4次,出动执法车辆72台次、执法人员328人(次),检查定点屠宰场所11个、动物交易市场34个、冻库6家、超市6家、城乡集贸市场16家、餐饮消费场所6家、奶站1个、肉品经营摊点176个、兽药饲料经营户74个、饲料生产企业2个、规模化养殖场3752个,查处销售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78公斤,查处病害肉70公斤,共立案查处逃避检疫、贩卖病死猪肉、经营假劣兽药等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5起,罚款3万余元,立案率、结案率均达到100%。

二、主要工作

(一)规范防疫管理,防疫责任进一步明确。

今年,为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我们结合《市2013-2020年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宣传贯彻,在巩固完善动物防疫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镇(处)级、强化村级动物疫病防控职责,全市推行村级动物防疫专班“六员负责制”,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真正实现了“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运行机制。为改变过去过分强调镇(处)级动物防疫责任引起的村级防疫职责与防疫员职责界限不清,动物防疫密度、免疫抗体水平的责任全部归咎于防疫员的现状。把动物防疫密度、免疫抗体水平分别与村主任和防疫员的工资考核挂钩。使村级成为“政府保密度”的关键责任人。各镇(处)分别与各村签订了《2014年村级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状》,与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养殖户分别签订了《市规模化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责任状》,实现了动物防疫目标管理全覆盖,达到了村级保密度、防疫员保质量的防疫管理目标。防疫过程中,全体动物防疫员身着“动物防疫”标志的防疫专用工作服,佩戴“六员”工作牌,防疫器具标准规范,精神面貌改善、心情舒畅,也方便了群众监督。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为协防员配备了胶鞋或鞋套,有效地控制了动物疫病交叉传播。春秋两季防疫,各镇(处)都明确规定村主任是防疫实施的宣传员、防疫专班的组织员、也是代表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员。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坚持做到每天有1人带队防疫,负责解决农户拒防、召回没人在家的农户和监督防疫员免疫操作等实际工作。明确规定村干部负责保证防疫密度标准,防疫员负责保证防疫质量标准,各负其责。各镇(办事处)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披挂上阵督查督办,80%以上的村主任亲自带队防疫。村防疫专班负责全村的动物防疫,协防人员与防疫员配合紧密,基本达到了防疫进度快、防疫密度高、填写规范,防疫质效好的要求。

(二)完善防疫保障,防疫质量进一步提高。

1、强化防疫质量抓筹谋。一是根据全市畜禽存栏数、疫苗库存数,年初向省畜牧兽医局申报全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疫苗计划数。二是为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春秋两季防疫开始前向市政府提交防疫所需物资的经费请示。三是在春、秋季防疫开针前,分别举办了以学习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为内容、以提高动物防疫质量为主题、以增强防疫责任与水平为目标的动物防疫技术培训班,各镇(处)动物防疫办公室负责人、村级动物防疫员、专业养殖场业主共110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重点是动物疫情趋势与防控、防疫技术规范、“三针一次性分点注射”、猪瘟、蓝耳病二次强化免疫、“六员负责制”和防疫反应处置等。各镇(处)对村干部、防疫员、登记员、保定员、消毒员开展了培训,确保动物防疫规范操作、高质量、快节奏的有序推进。四是通过广播、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农业110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氛围。为确保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政策、法规和防疫知识“知情度”,市畜牧兽医局印发了《市2013-2020年动物疫病防控规划》2000册、《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要点》15000份,发放“市春季动物防疫要点”10万份。

2、强化防疫密度抓补防。今年春防结束后,市动物卫生监督局把月补针工作与村级动物防疫报免(检)室管理相结合,把月补针、二次强化免疫、防暑降温、消毒灭源作为夏季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从各动物卫生监督所抽调人员,每月对各村执行月补针情况进行抽查,并保证每个村每年抽查1—2次,抽查结果作为每个镇(处)年度防疫考核的内容。同时在抽查过程中,对养殖户提出的政策、技术咨询当面解答,对反映的问题现场解决。全市农户补栏畜禽实行申报免疫制度,出栏畜禽实行申报产地检疫制度,按照申报登记、受理及临栏免疫或检疫的程序,进行免疫补针和产地检疫。确保了猪、牛、羊、禽“两瘟四病”的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

3、强化疫情预警抓监测。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监测、分析、预报的程序,现场指导各地进行防疫和综合防治。今年以来,对10个镇(处)部分散养户、30个规模猪场进行了定点疫病监测,共采样监测生猪O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样品,奶牛A型口蹄疫,牛口蹄疫、耕牛血吸虫病查治样品共8170份,及时指导少数免疫抗体不达标的地方及猪场,及时进行强化免疫,使免疫抗体合格率都达到了省规定70%以上的标准。并加强对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猪二、三类疫病,以及猪流行性腹泻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监测,共采样监测1260份。全市30个监测点监测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采样检测720头,感染率56%,通过市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及时发出预警,指导各地加强免疫注射及消毒灭源,确保了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区域性流行。

4、强化消除隐患抓巡查。为确保防疫防控取得实效,把市边界结合部、泉河流域、沮河流域、漳河流域、沮漳河流域、人工河流域等容易传入或易发疫情的63个村地方作为重点区域,市动物卫生监督局组织20多名执法人员与积极主动配合镇(处)开展调查,明确区域、明确责任、联防联控,做到组织专班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宣传培训到位、强制免疫到位、疫病监测到位、监管巡查到位、联防协作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建立疫情防控、疫病防治和常年监测的长效监督机制。今年春季防疫普注后,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实施二次强化免疫。同时加强动物疫情监管巡查工作,严禁乱扔病死畜禽,做到了“早发现、快报告、严处置”,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疫病跨区域传播和扩散蔓延。当前,我们根据疫病流行特点,正在组织全市规模养猪场、养禽场进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化免疫,严防疫情发生。

5.强化疫情扑灭抓防控。3月底至4月初,我市部分养殖户从山东济宁、荷泽等地购进山羊,发生输入型小反刍兽疫。我们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疫点,没有造成疫情扩散蔓延。3月30日,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接到省畜牧兽医局转交的“吴捍华饲养山羊发病报告”,我们迅速组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家组前往坝陵办事处坝陵村五组吴捍华羊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并采取病料送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小反刍兽疫阳性。同时我们组成排查专班,配合全市10个镇(办事处)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排查773个养羊户(场)存栏71033只,其中坝陵办事村共三个镇(办事处)4个村11个养羊户,饲养山羊798只。其中,从山东济宁、荷泽引进山羊132只,原存栏羊666只。发病羊134只,死亡127只。4月3日,我局抽调30人组成宣传、扑杀、运输、无害化处理和后勤保障等5个专班,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标准,共扑杀11个养殖户的病羊及同群羊671只。集中调集挖掘机、运输车辆10台套,柴油1500公斤、木柴52000公斤、生石灰4500公斤、消毒液380件,对扑杀山羊进行焚烧、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6、强化源头控制抓消毒。消毒灭源是控制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全市春秋动物防疫和夏季高温消毒,共投入碘类、醛类、酚类等各种消毒剂35000瓶、烧碱6000公斤、生石灰920吨,彻底清栏消毒。结合养殖场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对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重点审查,223个猪场建立了标准化无害化处理池。建立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严格实行“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监督指导养殖场、动物交易市场、屠宰加工厂业主规范处置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规范填写无害化处理记录。对全市9次举报乱扔病死猪的地点,我局都及时安排专人赶赴现场指导并协助打捞病死猪56头,全部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三)加强检疫监督,疫病控制手段进一步完善。

为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做好动物检疫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市、镇(处)、村“三级产地检疫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三必须、三严禁”(即必须临栏到场检疫,必须按规定填写检疫证明,必须使用财政收费票据;严禁买卖转让检疫证明,严禁对无免疫耳标的动物出具证明,严禁重复检疫和重复收费)。目前,我市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农户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

严格执行《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等4部动物检疫规程,促进屠宰检疫工作,提高屠宰检疫质量。在屠宰场实行24小时制度,一是“严把三关、做好五项登记”(即进场核查关、检疫处理关、出场验章关;进场检疫登记、待宰巡查登记、屠宰检疫登记、定期消毒登记、无害化处理登记),督促定点屠宰企业完成“瘦肉精”自检工作,确保屠宰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并做好登记。二是加强市场整治力度。从各个环节入手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对逃避检疫、病害肉品交易、白条肉上市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最大限度的遏制了病死畜禽及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夯实了“放心肉”工程的基石。三是加强痕迹化管理。今年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印制、统一使用动物检疫工作记录单,从检疫申报单、记录单、检疫合格证明、财政票据一一对应,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四是向社会公开承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举报。

(四)加强源头治理,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为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我们于年初与各责任单位签订责任状,落实监管责任人及职责,采取“定期巡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全方位的监管,并做好日常巡查记录。今年,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后,针对全市现有11个屠宰场(点)脏、乱、差的问题,该关停的全部关停,对保留的屠宰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达标。截止目前,市河溶动物卫生监督所辖区内已关停了两河屠宰点,确保上市动物产品检疫合格率、持证率达到100%。

2014年,我们结合部门监管职责,对规模养殖场、兽药饲料经营店、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实行分片一对一监管,责任到人,并与企业负责人签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一是对规模化养殖场,定期和不定期为养殖户上门服务和指导,全面督促养殖场建立兽药饲料购进、使用记录,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自检;共检测8820份,全部为阴性;二是开展兽药经营企业专项整治,共检查兽药店74家,没收假劣兽药、人用药、不符合规定的兽药1340盒(支、袋),罚款10831元。三是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市亚龙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乳品收购站。我们在督促该公司推进生鲜乳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经营,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监管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三表一单”登记制度,加强乳品检测,严把收购关。今年共抽检2批次均合格。

为扎实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我市在坝陵办事处何畈村五组投资5000万建一座占地20亩,年处理病死畜禽7000吨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困惑,实现“死猪零流失、病源零传播、环境零污染、监督零盲区、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五)加强综合执法,依法办案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省局要求,市局与动物卫生监督局签订了行政执法委托书,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做到程序合法。为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我们加强了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以及职业道德培训。一是集中培训。年初,我们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办案水平,聘请了市畜牧兽医局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组织开展分析讨论,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二是办案互学。针对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组织执法人员现场办案互学,现场示范带学,真正做到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全市统一规范了执法标志、执法文书;在案件处理上,我们始终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实现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目标。三是部门配合,协同作战。今年与食药局、公安局联合开展冻库检查3次,进一步规范贮藏场所索证索票、建立相关台账制度。11月5日,由市食药局移交案件关于河溶镇观基寺村五组李以军经营死因不明动物,当天,由王店交警中队拦截一辆面包车运输未经检疫的猪头产品,我局全都立案查处,并对没收的猪头产品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极大的震慑不法分子,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们结合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机关建设,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畜牧业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畜牧综合执法水准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为手段,加强效能建设与管理,使全体工作人员沉下去,各项工作抓上来,得到了广大养殖户、动物经纪人的好评,执法队伍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

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我们按照市委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先后组织学习市委市政府有关廉政建设、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学习《畜牧系统作风建设“十不准”规定的通知》、制定了完善了《2014年管理考核办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检疫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等,并与各动物卫生监督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河溶动物卫生监督所在所长罗贵云同志的带领下,采取“一周一结一月一会”,以会代训开展学习交流,认真抄录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觉悟,增强了业务能力。2014年,在全所人员共同努力下荣获市“十佳动物检疫申报点”称号。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执法人员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结合《市动物疫病防控综合能力提升年活动》,并请市畜牧兽医局防控科科长许小成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陈佩文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2次,18人参加了农业部、省、市业务部门的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素质得到增强。执法人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业务工作得到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肯定。今年,我局选派一名技术干部程方圆代表市参加全省首届动物防治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省第三名;11月,又被省畜牧兽医局选派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参加市第九届元旦长跑,荣获男子成人组第一名。在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的全市“三十佳”评选活动中,我局尹文慧、周曰鹏、程方圆三位同志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市“十佳官方兽医”荣誉称号。

按照局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讨论领会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论群众路线》等教育读本,人人撰写学习体会达4篇以上。全体党员团结在党支部周围,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坚决反对“”着力解决八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全体党员、干部切实把为养殖户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全体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为畜牧业发展增强了保障能力。

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畜牧兽医工作的知名度。全年先后有48篇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在《省畜牧兽医信息网》、《三峡日报》、《三峡商报》、《网》、《市委工作简报》、《市食品安全简报》、《畜牧兽医》等媒体上发表。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展现了我市畜牧兽医工作者新时代风貌。

作风建设突出调查研究。一是今年动物防疫工作中,我们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并印发了《市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使动物防疫防控工作更科学合理。二是为弄清今年夏季部分地方发生猪高热性疾病,我们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技术人员采样监测、确诊,对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做出了预警,指导各地做好综合防治,并督促养殖场(户)在高温季节进行全面清栏消毒工作,避免了猪高热性疾病的大面积流行。三是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在全市建立一个“高标准、高要求”无害化处理中心,防止动物疫病扩散、蔓延,确保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四是累计投资183万元,建成动物检疫申报点26个,动物防疫报免(检)室157万元。五是职工福利待遇、基层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2014年各项福利比去年人平增3000元,全年累计投入25.1万元,分别用于各动物卫生监督所设施设备的更新与添制,确保职工能舒心地生活、安心地工作。

工青妇和学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工会、体协等单位举办的“元旦长跑”、“三八妇女节”联谊活动及各类球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按照省局要求,要规范建立疫苗物资台帐,目前乡镇一级疫苗物资台帐的建档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动物卫生监督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一是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归后,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没有出台,牛羊禽屠宰场的设置规划有待当地政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推行电子出证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希望上级给予扶持;三是检疫工作记录单的填写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四是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在修建当中,目前乱扔病死猪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二O一五年工作要点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以《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省动物防疫条例》和《省畜牧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以科学防控为手段,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一)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省畜牧条例》的宣传力度,营造贯彻实施各项法律法规的氛围。除了抓好各级干部、畜禽养殖大户、动物经纪人和饲料兽药经营户的宣传培训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业110报纸、科技下乡、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深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动物防疫新机制,强化重大疫病防控。进一步理顺动物防疫管理体制,完善动物防疫管理目标责任制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责任制,逐步完善“政府保密度、防疫员保质量”动物防疫管理机制。同时把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作为兑现各镇(办事处)防疫目标的主要指标,强化责任,量化指标,严格考核兑现,不断强化镇(办事处)、村及防疫员的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畜牧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的能力。加强乡村兽医和防疫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按照农业部和省有关文件,采取有效途径,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动物防疫设施设备配备、更新和房屋维修的投入,以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职责,不断巩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成果,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继续抓好养殖环节、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以及“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继续抓好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牧投入品市场无假冒伪劣和违禁添加物。

(五)在玉泉办事处合意村建一个家禽批发市场,做到先集中检疫,后分散销售,统一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定期休市制度。

篇5

畜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窘境”

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龙游县,是我省生猪养殖大县。为确保“一江清水出龙游”,近年来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截至2016年5月底,全县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含鸡鸭棚)1.36万余家。

在嘉兴桐乡,华腾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生猪养殖技术,饲喂不含重金属、药物、激素的新型饲料,全程封闭运行,养殖污水减少近2/3,产生的猪粪经工业化处理后制成炭基肥料,对改善土壤肥力有明显效果。

自省委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以来,类似“壮举”和“创举”,在浙江各地不在少数,彰显了我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雄心。

“十三五”时期,我省确定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结构,中间还连着百姓餐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没有畜牧业转型升级,三个“不带入”就会是一句空话。

截至2016年5月,全省共关停“低、小、散、乱”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量780万头。全省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河道水质改善。

然而,在一些地方,对发展畜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处理养殖污染事件时,一些地方不考虑畜牧业的保障供给和促农增收功能,以简单“关、停”代替科学治理,甚至提出“无猪镇”、“无猪县”,存在将“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现象。而且,这种简单化的“关、停”措施,从2015年以来还存在蔓延趋势,养殖户、畜牧业管理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对此表示担忧。

这引起了长期关注农业农村问题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程渭山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做法,没有科学、全面地理解省委、省政府有关畜牧业转型升级决策精神的内涵。”

同时,由于养殖污染处理的技术模式不够成熟、不彻底、成本偏高等问题,加之一部分养殖主体仍存在“偷排漏”侥幸心理,养殖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16年4月初,岱山县岱东镇何家岙养猪场环境污染事件曝光,引发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尽管这是个案,却敲响了警钟。

人大如何“发声”,制止一些地方的简单化做法,引导畜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程渭山副主任提出,开展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调研,“摸清情况,提出对策,共同探讨畜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问题”。

一份直面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6年3至4月,在听取省畜牧兽医局工作汇报的基础上,由程渭山副主任和省人大农委负责人带队的调研组,赴杭州、嘉兴、绍兴等市和余杭、临安、海盐、桐乡、嵊州、龙游、天台等县(市、区),就畜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17个养殖场、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养殖户转产转业园区等现场,并与当地人大代表、乡镇干部、养殖业主进行了交流座谈。

调研中了解到,3年来,全省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畜牧业结构布局加快调整优化,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有了新进展。

如,全省规划建设了41家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并同步在38个县(市、区)推广生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治标与治本并举,死猪乱弃和漂浮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以实施美丽生态牧场建设行动为契机,省市县三级依法重新规划调整了禁养区、限养区,着力在减量上下功夫。特别是嘉兴、衢州等传统养殖区域生猪饲养量大幅调减,分别从3年前的701万头和709万头调减至140万头和334万头。目前,全省生猪自给率从78.8%调减到现在的45%左右。

但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难以落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仍停留在‘盆景’阶段”、“调入量大幅增加后带来的监管压力持续加大”等4大突出问题。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难以落地”为例。目前,上海“松江模式”正在全国推广。该种养模式以家庭农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0亩粮田配套2至3亩土地、存栏500头左右生猪,使得养殖数量、配套农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但我省现有规模养殖场中有不少存在用地不落实、手续不规范问题,导致养殖场(户)对实施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心存疑虑。

海盐县的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嘉兴黑猪原种场、两头乌原种场为依托,通过自建、共建牧场的方式在省内外建立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并积极向精深加工延伸,投资1.2亿元建设地方猪文博园,打响做亮自有品牌,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但调研中发现,我省像青莲公司这样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性企业,所占比例较少。“我省畜牧企业三产融合或者组团发展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养殖规模小、设施落后、管理传统,难以承担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各地扶持政策零星、分散,绩效不高,特别是合力扶持畜牧企业向产业上下游拓展或抱团取暖的意识不强。”

此外,调入量大幅增加后带来的监管压力也持续加大。目前,我省一半以上的肉类需从省外调入,其中年生猪调入1000万头。活畜调运频繁,带来输入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至2016年5月,已连续查获6起外省调入肉牛含有“瘦肉精”案件。

调研报告带来的“蝴蝶效应”

“‘粮猪安天下’,畜牧业是保障城乡居民供给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当前猪价高企,由于利益驱动极易发生复养、超养等违法行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定力,坚持不懈地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程渭山副主任牵头起草的《关于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的报告》,以专报形式,于2016年5月11日报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

报告针对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鲜明提出,要切实转变畜牧养殖发展方式。“依据农业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规划‘哪里养’和‘养多少’。”

比如,对一些河网密布、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的地方,养殖业可以适当减少;而对于种植业发达,对牲畜排泄物的消化能力强的地方,则可以保留甚至适当增加养殖的数量。逐步引导浙江生猪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200头以上适度规模经营为绝对主导的发展布局。

“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就是资源。”衢州市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在养殖生猪之初,就建成一家占地5000平方米的有机肥料厂,作为配套的猪粪便收集中心,并与当地种植大户对接有机肥供应,使排泄物资源化利用。2015年,肥料厂销售商品有机肥9600吨,产值达576万元。

报告建议,“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有机肥加工、使用的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农牧对接,加快推进养殖废弃物产业化综合利用,确保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在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渭山同志的报告请旭明同志并农业厅认真研究。近期我听一次汇报,并就畜牧业转型问题进行调研。”2016年5月13日,夏宝龙书记对报告作出批示。

2016年5月19日,夏宝龙书记赴衢州开展专题调研,并作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必须紧紧围绕‘养多少’‘养什么’‘怎样养’等问题,从政策创设、机制创新、技术攻关、执法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养什么都可以,但是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等重要指示。

旋即,省农业厅于5月20日召开厅党组(扩大)会议,专题部署“打好打赢畜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施好美丽牧场“五大工程”计划。

5月26日至27日,省政府在桐乡召开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5月27日下午,省农业厅紧接着在桐乡召开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

我省新一轮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就此开启。

在江山,全面推行生猪养殖“4+1”管控模式,实现生猪养殖规范管理;在龙游,当地创新养殖方式和生产组织,通过抱团经营,所有生猪养殖场的猪粪实现100%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在桐乡,众成湖羊专业合作社不单卖羊肉,打造的湖羊庄园还成为附近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为拓展养殖空间,省农发集团启动“金华猪”黑龙江异地养殖项目;经江山市政府牵线搭桥,该市养殖户北上内蒙古,拉开了“南猪北养”的序幕。

篇6

一、安哥拉农业投资环境与中国对安农业投资现状

(一)安哥拉农业投资环境

1.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

安哥拉可耕地面积约3500万公顷,殖民时期耕地面积达850万公顷,现有耕地仅350万公顷,地域广大,土地肥沃,河流密布,且温光充足,雨水充沛,是世界上最适宜发展农业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安哥拉还有广阔的牧场,牧场及割草地2900万公顷,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生产。由于濒临大西洋,渔业资源丰富,安哥拉渔场自然条件良好,可全年作业。所以,无论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还是渔业,还是农产品加工,安哥拉都具备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2.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安哥拉发展农业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首先,安哥拉本国粮油类作物严重供不应求,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急需发展农业生产填补国内供应不足;同时,安哥拉人口年均增长率2.9%,新生儿死亡率、预期寿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人口增长潜力较大,膳食结构不断优化,对粮食的需求还将刚性增长;另外,非洲中南部地区是全球粮食最紧缺的地区,周边国家对粮食需求数量巨大。此外,安哥拉是传统的牧业国家,但同其它非洲国家相比,存在养殖规模小、养殖方式落后以及个体生产水平低等问题,所生产的畜产品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畜产品,因此迫切需要推动畜牧养殖业发展以增强国内市场供给。

3. 农业投资政策优惠

2002年2月实现和平后,安哥拉对恢复农业、消除贫困、实现粮食自给的愿望十分强烈,安哥拉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其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推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扩大对农业公共投资,恢复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开发农牧业资源,争取在2至3年内实现主要农产品自给。目前,通过国际援助来逐渐修复被毁坏的公路和铁路,修建水利工程,增加对工具、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农产品产量。

安哥拉政府制定了《私人投资基本法》、《私人投资促进法》和《私人投资税收和关税鼓励法》三项法律,根据这些法律,安哥拉政府给予外国投资者国民待遇,政府保证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并享受给予本国投资者一样的税收鼓励政策和必要便利。

农牧业是安哥拉政府鼓励外商开展投资的优先领域。对生产型项目的投资给予财政税收鼓励,如免除投资项目中购置不动产的转让税、从收益的第二年起,5年内减收工业税的50%、免除投资项目专用设备和原料的进口关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可提供一定的优惠贷款,鼓励在水利系统管理、维修、农业发展方案的制订、农业机械化和技术指导、家禽养殖企业化、牛羊养殖等领域进行投资。对农村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是: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免征关税;前三年免征工业税;生产所得再投入时,免征所得税。投资额少于25万美元不被视为外国投资,投资额多于5000万美元,其特殊优惠条件可订立合同加以确定。

安哥拉已着手制定旨在实现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基本法”、“土地法”、“林业法”等法律法规,鼓励私人投资。2000年5月,安哥拉政府通过了“2000-2001年农业生产纲要”,决心努力振兴农业经济。根据纲要,将在全国发展100万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实体和6000个中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将选派520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成立52个农业发展推广站,帮助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安哥拉政府2004年制定的《农村发展年度计划》用于发展农业和教育,该计划从2005年开始执行,5年一期,计划5年共投入2.09亿美元,通过农业贷款的形式向农民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助农业的发展。该计划实施的第一年里资助了80万家庭,其中已有1.5万户开始受益,而且将逐渐增加资助的农户数量,最终达到150万户。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每年花上亿元用于进口国外种子,无偿或有偿分配给农民,为农民提供生产要素,包括:锄头、斧头、锉刀、镰刀、水泵、发电机、碾磨机、耕畜、各类种子和肥料。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对农民进行资助。

(二)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现状

自1983年1月12日建交以来,中国和安哥拉政府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着良好的协调与配合,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农业合作稳步推进。尤其是安哥拉2002年内战结束以来,国内政局日趋稳定,从而也为海外企业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投资环境。中国除政府加大援助力度外,大型国有企业、农垦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私营企业也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业是改善安哥拉人民生活和促进安哥拉国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抓住安哥拉农业恢复性发展的良好时机,利用自身在农业灌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熟技术和经验,纷纷前往安哥拉开展农业投资。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安哥拉的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已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安哥拉政府的充分肯定,对安哥拉农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树立起中国与安哥拉农业合作的良好形象。

1.双边合作基础良好

2002年安哥拉内战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安哥拉的战后重建,在石油、建筑、电信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推动中安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从安进口182.22亿美元,同比增长51.8%;向安出口16.85亿美元,同比增长45.44%。中国与安哥拉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安哥拉已成为中国在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安哥拉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强原有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的同时,分别于2009年、2011年派出了高级农业专家组,协助安哥拉农业部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为安哥拉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另外,还加大了对安哥拉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提供巨额优惠贷款,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符合安哥拉的现实需求,得到了安哥拉政府的高度赞赏。安哥拉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投资农业和欢迎外资来安开发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为中安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 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技术领先,适应性好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农业发展上的成功对非洲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水稻、玉米、蔬菜、水产、畜禽等农业技术与应用方面,我国对安哥拉农业技术的整体比较优势明显,技术应用适应性强。例如,玉米是安哥拉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需要大量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当地玉米生产以小农户为主,由于缺少品种、技术投入,玉米单产水平很低,增产潜力很大;中国在玉米生产上有较为先进的适宜小农户的技术,开展玉米技术合作与示范有较强的技术基础。此外,在安大多数中国公司都建有面积为几亩到几百亩大小不等的农场,进行农作物种植(以蔬菜为主),呈现出良好的技术适应性。

3. 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兴趣浓厚,开发效果明显

许多中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对投资安哥拉农业充满信心,对农业开发前景十分看好。不少在安从事建筑等其他行业的企业都开始投资农业,如中信建设正在规划设计,在马兰热和威热分别建设10000、5000公顷的农场,中水电筹划在Caxito开办农场;国内不少企业也前来安哥拉考察,2009年9月湖北种子集团、博林国际公司派出考察组,在安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已向安官方提交了项目报告书,拟在安哥拉建设2万公顷的农场①;新疆建设兵团在首都附近投资兴建了三个现代化农场,其中蔬菜种植已经成熟,已成为罗安达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水稻进入规模化种植阶段,正在开展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

由于安哥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气候资源好,运用中国成熟的农业管理经验和耕种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加上目前安哥拉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物产短缺,一般农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中国在安农业投资都获得较高回报率,安哥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热点。投资高速增长对语言人才需求暴增,近几年国内学葡萄牙语(安哥拉官方语言)的本科生比建筑博士的薪酬还要高。

二、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基础设施差,农业生产缺乏有效保障

安哥拉相当部分地区交通设施很差,通行很困难,部分地区的地雷风险更加剧了对社会和经济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尽管安哥拉境内水资源丰富,但水利设施差,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葡萄牙殖民时期修建的水利设施,内战期间惨遭破坏,基本不能使用。和平后修建的水利设施不仅数量少,也缺乏合理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有效利用率不高。农耕地开垦后绝大多数未经整理或整理质量很差,种植过程中只用不养,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耕地缺乏有效改造,农业生产缺乏有效保障和持续发展,只能靠天生产,遇旱、涝灾害就会造成严重减产。

(二)生产方式原始,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安哥拉农业生产属于简单原始的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土地烧荒后进行耕作,多靠锄头和铲子,没有农业机械。播种采用撒播方式,没有田间管理。农业中用来耕作的役畜少,农机具非常缺乏,播种、种植、收获全部依靠人工。安哥拉农户种植使用的种子往往是自留或串换的地方老品种,长期不提纯复壮,混杂、退化严重,生产潜力逐年衰减,加之粗放栽培,产量不可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安哥拉基本不生产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进口,不仅市场供应量少,而且价格十分昂贵。绝大多数农户买不到,也买不起化肥、农药,又没有积造、堆制、使用农家肥的习惯。因此,粮食生产中除农场和极少数农户使用少量肥料、农药外,基本不使用肥料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处于自然生长状态,限制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生产缺乏技术支撑

安哥拉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使得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严重,却没有专门研究单位、科技人员对病、虫、草害进行针对性研究和预测预报,同时也严重缺少有效的化学防治药物和防治技术。农业生产实践中,根本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因此,病、虫和草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农业教育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少,缺少健全的推广机构,已设立的机构之间又缺乏合作与交流,很少对种植农户进行直接技术培训和示范。因此,农业种植者素质差,缺乏农作物栽培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效指导,农业生产严重缺乏技术支撑。

(四)农业有效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差

安哥拉18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65-70%,看起来似乎农业劳动力很丰富,但大量农民依附于石油产业,宁愿居住于大城市周边生存,也不愿到农村种地,造成有效劳动力数量缺乏,而且农民素质很低,40%-60%的农民是文盲,40岁以上的几乎都是文盲。农民对农业的基本生产技术知之甚少,在广大的农村,主要栽培农作物以木薯为主,农业生产基本上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例如玉米种植并不进行规范化生产,仅凭个人的经验,玉米种植的行距、株距用脚丈量。作物种植没有田间管理,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只是依靠传统的经验,撒一些草木灰在上面,没有轮作、套种等概念。

(五)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华人在安哥拉投资农业,尤其是生产性开发,其人生安全、财产安全,是投资者最担心的事,何况生产中还要进行清除战乱留下的地雷等危险性工作和遭遇各种地方病魔的侵袭。尽管安哥拉政府不断完善该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但鉴于安哥拉国内贫富差距大、经济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安哥拉极具风险的投资环境一直是阻碍其吸引更多外资的一大障碍。再加上安哥拉国内局势不稳,极其容易滋生犯罪团伙猖獗发展的土壤,包括前不久从安哥拉押解回国的37名中国籍犯罪嫌疑人。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劳资冲突时有发生,危及中方人员安全。

三、中国对安哥拉农业投资的对策建议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地貌、气候、文化等差异巨大,在中国证明是成功的农业技术在其他国家并不一定就能成功,简单复制实不可取。农业投资既要考虑安哥拉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技术标准不能过于超前,但也要结合国际农业发展趋势适当超前,以引领该国农业技术发展,切实解决安哥拉的农业发展问题。

(一)定向育种,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

农作物育种受气候、地理、生态、种植技术等条件影响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优势。在所在国开展系统的品种筛选试验,进行育种技术研发,将当地经过长期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遗留下来的优异种质资源与我国的特异种质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创造出更适合所在环境的新品种。利用安哥拉优质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别在两国建立专业化的育种基地,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国内成熟的常规育种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研究,培育出适合安哥拉或两国兼用型的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

同时,针对安哥拉国情,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广泛开展优良品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生产示范,改变目前传统的种植观念、种植方式、种植技术和种植行为,不断提高农作物总体生产水平;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二)农业生产资料开发

在安哥拉目前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十分严重,由于绝大多数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知道怎么防治和怎样进行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加上农业生产资料的奇缺和价格昂贵,因而生产者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少使用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造成粮食产量巨大损失,也限制了单产的提高,成为了阻碍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引进我国已有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运用于农业生产,或者按照环保要求在安哥拉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生产安方农业所需产品,不仅有利于安哥拉农业的发展,也有利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②。

(三)农副产品加工合作

安哥拉不仅农产品品种多,而且有的农产品具有独特性。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合作,不仅可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生产者收入,而且也可利用他们的独特产品满足我们国内需要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可利用发展起来的农产品资源开发人类发展的必须产品。如安哥拉目前种植面积居第二、总产量居第一的木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的好原料③。

(四)发展畜牧养殖业

根据安哥拉畜牧产品生产时间长、成本高、加工落后,价格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长期依赖进口满足国内需求等问题,在畜牧养殖业投资方面,可以进行种公牛养殖合作,通过引进世界优秀肉用和乳肉兼用牛波罗门、西门塔尔种公牛在安哥拉国内饲养并生产牛冷冻,解决发展肉牛产业种源短缺问题,并大力推广短期育肥技术,按肉牛育肥阶段营养需求实施补饲,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高温季节饲养管理,从而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推动其畜牧养殖业发展,增强市场供给。

(五)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园区

安哥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为我国在安哥拉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哥拉土地肥沃,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好,劳动力成本低廉,历史上是农产品出口国,其周边国家对粮食需求数量巨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非洲约有280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短缺,非洲常年粮食缺口在20%以上,年进口粮食耗资达80亿美元。因此,我国政府应抓住机遇,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安哥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比较理性的切入点是购买或租用当地成熟的农场,建立适度规模化的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初级农产品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完善的农产品产业链与商品流通机制,构建农产品种植、加工、养殖、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中国援助安哥拉高级农业专家组调研报告。

篇7

(一)以培育示范典型为先导,农业产业结构在创新创业中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市建成粮食功能区块51个,面积5.6万亩,其中新建机耕路2.4万米,修缮机耕路13.4万米,新建和修缮沟渠17.9万米,新建机埠58只;组建专业合作组织19家,“五统一”服务面积4.1万亩,占功能区总面积的73%;建立粮食功能区核心示范方40个,合计面积1.7万亩次,功能区内粮食复种指数1.9;功能区内承包面积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324户,面积2.14万亩,土地流转面6316亩。棉花和油菜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2.6万亩,比去年增加0.1万亩;油菜种植面积6.4万亩、产量934.4万公斤,各比上年增加3.2万亩、452.6万公斤。据农情网统计,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4.9万亩、总产量20.2万吨。扎实推进可看可学可借鉴的“万元亩值”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土地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全年建立“万元亩值”示范工程22个,其中种植业7个、林业7个、畜牧业1个、生态渔业7个,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增收树立了样板和典型。编制完成了《茶产业五年提升规划》,改造更新林特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林特新兴产业,林特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新建林特示范基地和林业休闲观光基地13只,其中省级观光基地3个,新建基地合计面积3000余亩;新增果树设施栽培面积500亩,总面积达到6430亩;全年竹林总产值1.2亿元,比上届下降8.6%;水果、茶叶、花卉产值各为2.3亿元、1.6亿元、5.3亿元,比去年分别增长1.0%、40.7%、7.7%。以适度规模养殖为原则,大力兴办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畜牧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70余个,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3.7万吨,比去年增长3.4%。其中,生猪饲养量42.3万头,比去年增长10.5%。认真组织开展“十佳”休闲渔庄评选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型养殖模式,渔业生产势头良好。全年放养中华鳖苗种100万只,套养面积2.5万亩,产值超过1.5亿元;放养鳗苗5万余尾,套养面积1000亩;播种空心菜菜种120千克,推广池塘种植面积2000亩;塘底种草养禽200余亩;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4%,渔业增加值2.7亿元,同比增长14%;生态养殖面积突破3万亩,额外增收1亿元以上。

(二)以做强市场主体为重点,产业经营水平在惠农富农中实现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增龙头企业11家,总家数达到107家,企业总资产4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9.6亿元;预计全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创汇8500万美元,创利税3.2亿元,联结市内外基地60余个,带动农户20余万户。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在金融危机下设备投资低的有利时机,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全年龙头企业完成技改投资约1.8亿元,其中市级技改资金额3670.5万元,比去年增长49.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年我市龙头企业已在天津、江苏、山东等地建立辣椒、甜玉米等基地20个,面积超过15万亩。积极举办和着力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农产品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了优质农产品香港美食博览展等活动共10个,其中有4家龙头企业参加莫斯科、巴黎、东京、广州等地的农产品交易会,参展次数、家数都位列市第一;成功举办了余姚市首届名茶评比、余姚市首届余姚杨梅民间擂台赛等活动;承办了“余姚瀑布仙茗”沈阳“浙江绿茶敬老茶会”等活动。其中,“余姚瀑布仙茗”被评为“中国鼎尖名茶”、省优质名茶。启动实施了梁弄特色水果、小曹娥加工型蔬菜、优质种鸡基地等3个市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申报禽丰家禽、东超渔业等3个新建项目,全年完成8个项目建设任务,其中5个项目通过了市验收。加快推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规范合作社日常记录行为,合作社带动能力不断提升。杭州湾兔业专业合作社等3家单位被认定全省示范性合作社,累计达到7家;全年新登记备案各类专业合作社21家,总家数124家,入社社员3460个,带动农户数5.6万多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15.2万余亩,11家合作社共招聘专业人才12人。全面完成了市级流转平台网络系统制作,全年通过系统达成流转意向并实施流转的面积为1254亩。加强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编制了土地流转和土地权证变更流程指南,土地流转规范化工作得到切实强化。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7万亩,累计面积14.4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7.0万亩,其中耕地22.9万亩;三七市镇等12个乡镇、街道的154个村均已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

(三)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主题,农业发展活力在科技进步中日益增强。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体系优势,以提高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推广主导品种、运用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重点,健全了“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指导网络,科技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推广运用农业主推品种40余个、主推技术58项。认真做好1000户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工作,重点扶持60户核心示范户建设,科技示范户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其中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超过90%,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比一般农户下降1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扎实有效,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升,全年各级举办农技培训班324期,召开现场会16次,参训人数2.5万人次,其中绿证培训人数2006人;组织开展大型农业科技下乡活动7次,组织科技小分队下乡活动126次,接受咨询农民1.02万人次,仅在各类科技下乡服务活动期间共发放各类资料(模式图)5.2余万份。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余姚农业信息网共信息7500条,向上级农业网站上传信息3120条,农技110接受咨询1400余次,并在农民信箱上开辟“劳动力就业专场”、“农产品一日一助”专栏。万村联网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已有100个村级网站符合省规范网站标准,全年1.6万余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农信担保和政策性保险为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担保授信127户次,授信额度3903万元,自开业以来累计担保金额1.7亿元;政策性农险投保农户1465户,投保金额4850万元,参保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横向沟通与协调,农林审批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今年1至11月共办结各类行政许可1698件,征收规费396.2万元。

(四)以建设保护治理为抓手,生态环境建设在统筹协调中整体推进。以“关注森林”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身边增绿活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今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有47.5万人次,种植各类苗木124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6.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建面积694亩,累计达到1196亩。全面完成2008年国债资金营造林建设项目,完成防护林中央预算资金建设项目1.3万亩。以“千村绿化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村镇绿化建设,全年新建省级绿化示范镇1个、绿化示范村6个,市级森林城镇1个、绿化示范村20个,余姚市级绿化示范村22个、“庭院经济绿化示范村”10个,“绿化生态规模养殖场”10个,新建平原绿化长度26.6公里、面积402亩。通道绿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通道绿化共种植乔木和亚乔木13.6万株、灌木15余万株,绿化面积139.1公顷,新增和改造长度93.4公里。城区绿化建设进展顺利,新建和新增绿化面积16.3万平方米。全面完成6万余亩市级生态公益林地增划工作,公益林面积达到40.1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8.9%。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建和改建长度15.6公里、面积463亩。据统计,全年全市新建营造林总面积3196亩,其中山地更新造林1636亩,新建种苗基地100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全年治理排泄物牧场9家,新建沼气池容积1000立方米,建立棉花杆和茭白草食用菌试验示范点各1个,利用桔杆作兔饲料企业2家,安装户用桔杆气化炉1只。姚江流域渔业增殖放养有序开展,今年放流数量由每年500万尾增加到2000万尾,并增放了中华绒螯蟹等高效水产品种。森林消防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全市仅发生森林火灾4起,森林受害面积18.3公顷,损失林木蓄积167立方米,火灾受害率仅为0.32‰,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安全有效,病死松树清理率和疫木除害率均达到100%。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全面实施,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五)以依法规范管理为主线,和谐平安网络在保障权益中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全年印发农产品安全生产告知书5000份,发放各类资料5万余份。农业标准化进程不断加快,清理地方标准20个,保留地方标准14个,通过省、市标准化示范区的单位各有3个、10个,累计分别达到4个、17个。“三品”认证认定和标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通过无公害产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建立并实施3个以产地准出管理为主的农产品产地标识准出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种植业产品、饲料、兽药及畜产品、“三品”、水产品、农资打假抽查合格率各为98.5%、93%、100%、100%、100%、90%。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全面实施。重点企业、主要经营区域和重点农业投入品监管得到切实加强,全年共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320家次,抽检各类农业投入品85批次,查处各类农业违法案件9起,责令整改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26家次;组织验收小农资店409家,其中已关停并转16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以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猪瘟、新城疫和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疾病为重点的动物防疫工作,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认真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渔港等安全设施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渔业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查处渔业违法违规案件25起,并取得连续5年渔业安全零伤亡的好成绩。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全年共受理查处各类森林案件42起,其中森林行政案件38起,刑事案件4起,处理行政违法人员38人,追究刑事责任6人,林业行政罚款32.6万元。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村级“三资”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并召开全市大型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对280个村的“三资”进行了全面清理。村级财务管理网络得到有效延伸,全市有157个村经济合作社实行电脑记账和网上报账,占全市村社总数的56.1%。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规范有序,全年共接待调处土地纠纷件5起,接待15人次。认真做好农民减负的自查自评和专项检查工作,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篇8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 现状 模式 对策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它与工业品不同,具有种类多、规模大、季节性强等特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农产品物流视为农产品流通中的运输、储存和装卸,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并非正确。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产品物流也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过渡,它包含了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加工、分销及信息采集等等一系列环节,从而达到农产品价值不断增值的目标。

一、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要求

农业生产有别于其他行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经常受到自然条件及农作物个体生命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物流不同于其他物流产品,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物流种类多、规模大

由于农产品品种丰富,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等,所以流通量非常大。加上我国生活消费农产品主要以鲜货鲜销形式为主,在分散的产销之间要满足消费者在不同时空上的要求,使得我国农产品物流面临着时间、空间、数量和质量的巨大挑战。

2、农产品物流季节性强

不同地区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适宜种植不同的农副产品品种。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生产资料的购进具有季节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农副产品的产出季节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农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

3、农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严格

大多数农副产品具有易腐性、鲜活程度要求高的特点,需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防潮、防虫、防腐、烘干等处理,以保证其品质和质量。这就要求有配套的物流设备设施,包括专门的仓库、专用的运输车辆、专用的装卸搬运设备、专用的加工设备等。农业物流更强调安全和无污染,要求实现“绿色物流”。

二、大连市典型农产品物流现状

1、粮食物流

大连现代粮食物流业起步早,基础雄厚,拥有世界一流的粮食仓储、运输和港口设施、粮食期货交易市场和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优势条件非常丰富。大连背靠东北粮食主产区,面向东南沿海,可以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枢纽和集散地,也是内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2005年东北地区沿海港口完成粮食吞吐量2809万吨,其中散粮吞吐量约2300万吨。

2、水果物流

大连水果加工业比较发达,有30多家水果罐头、果汁及速冻水果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长年供货。大连的水果罐头远销欧洲、美洲、日本等20多个国家,其中,苹果罐头出口总量占全国苹果罐头出口总量的60%,成为新西兰亨氏、沃尔玛、英国MAC的全球供应商。每年速冻草莓出口在万吨以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草莓出口地区。

3、水产品物流

大连市具有发展水产品物流的许多优势,根据对全球、全国及环渤海地区水产业发展的预测,未来10年大连市的水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大连市将成为全国水产品产量、产值、市场交易量、进出口量最大的城市之一。预计到2010年底,大连市水产品总产量可达380万吨,产值达170亿元,市场交易量达500万吨,其中国际贸易量达150万吨。

三、大连市现有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

1、直销型物流模式

这种形式为“农户(企业)+消费者”,是最初级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也是目前大连市农产品的主要物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零售价格低,但流通范围与辐射面较小,不利于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该种模式下农户或企业自行生产,自行完成物流活动和销售,不需要和第三方达成协议,操作简单易行,目前农户或企业多采用该种模式。大连韩伟集团部分产品就是采取这一模式,比如“咯咯哒”鸡蛋经过检验合格后就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直销型物流模式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农户易受市场波动风险。

2、契约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公司与农户或农业合作社之间通过契约形式加以联合,农户提供农产品,由合作社或加工企业负责进入市场。这也是目前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典型模式之一。契约型物流模式的优点:公司拥有稳定的原料来源,提高了资源控制能力和生产稳定性;农产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质量控制力得到了加强。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在与公司谈判过程中农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易受侵害;公司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非常松散,常常会出现违约现象。大连市水产品物流基本属于这一模式。

3、联盟型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者是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战略联盟。首先是能够带动各方参与;其次是降低交易成本;最后是为物流主体建立了公共交易平台,使交易双方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但其缺陷在于,一方面由于处于一个战略联盟下,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管理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大连市水果、蔬菜物流就普遍采取这一模式。

四、大连市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设计

鉴于大连市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经营形式,农产品规模经营的比重较小,加之农产品种类繁多、属性各异,物流技术比较落后, 所以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种完全通用的现代物流模式。因此,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有几种模式并存,这几种主要模式构成了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综合模式。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大连市应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见图1。

五、打造大连市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策

大连市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大连的口岸优势,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加快大连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建设,深度开发物流需求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以国际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区域和本地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物流业发展格局,把大连建设成东北经济区的国际物流中心,使现代农产品物流成为大连物流业的支柱产业。

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大连市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铁路和物流枢纽建设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成为物流发展的“瓶颈”。并且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物流方面技术装备水平低,仓库老旧,新技术、新装备应用较少。因此,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当务之急。

2、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从大连的资源优势出发,围绕水产、畜牧、蔬菜、水果和花卉五大优势产业,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3、健全农业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大连市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国外农产品物流之所以效率高,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例如,在日本,农产品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进行拍卖交易, 迅速准确地处理货款结算。因此必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构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生产者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尤其要加强硬、软件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推广网上订单、拍卖、配送等物流方式,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4、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

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合作组织模式,可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解决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物流现状。大连市农民众多,单独的小农户进入市场,势必面临相对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协商谈判成本和监督执行成本,为了降低小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就必须注意促进农业协会等各种农业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使农民有组织依托,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公司+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或者“农户+中介+组织+市场”等形式,就可以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

(注: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DUTHS2008310)项目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惠文、张永欣:大连市水产品物流需求预测[J].海洋经济,2006(4).

[2] 孙庆峰、肖艳: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8(12).

[3] 秦颐: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和发展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8).

[4] 熊文杰: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1).

篇9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各项指标完成情况20__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亿元,比1998年的133353万元增长50.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1亿元,比1998年的76091万元增长18.3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4亿元,比1998年的20__7万元增长110.8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比1998年的35579万元增长85.5%;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57:16:27调整为45:22:33。

财政总收入达到1.18亿元,比1998年的7336万元增长60.85,年均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96元,比1998年的4029元同比增长43.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0元,,比1998年的2248元同比增长31.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今年我县以今节水抗旱为农业工作重点,落实了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用水管理“三项措施”,确保了农业减水不减收。一是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结构。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133.21万亩,比上年增加1.99万亩,增长1.5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4.49万亩,同比减少2.74万亩,下降4.08%。小麦单套种39.64万亩,同比减少6.95万亩,产量达22800万斤,。下降14.92%;玉米单套种24.1万亩,同比增加4.89万亩,产量达24100万斤,下降25.46%;油料36.24万亩,同比减少1.77万亩,产量达108240万斤,下降4.66%;甜菜2.76万亩,同比减少2.3万亩,产量达828760万斤,下降45.2%;蔬菜瓜类3.47万亩,同比减少1.99万亩,产量达15235万斤,下降36.4%;籽瓜8.65万亩,同比增长2.21万亩,产量达17300万斤,增长34.3;牧草种植11.85万亩,同比增长8.68万亩,产量达711085万斤,增长3.7倍;其它作物5.75万亩,同比减少8.04万亩,下降58.3%。

粮经饲比例由去年的36:58:6调整为今年的30:58:12;同时,畜牧养殖业表现出强劲增势。新引进基础母羊17.2万只,奶牛3100头,优质种畜1500只。

——工业经济取得了新的进展。

经济环境进一步宽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由于政府扶持力度和企业发展信心的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了26的增幅,来之不易。玻璃、造纸、油脂、酿酒、制药等企业全面启动,实力不断增强,20__年技改投入完成6000余万元。与呱呱叫集团联姻,植物油厂的重组取得成功,同时争取到葵花保健色拉油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油脂业的发展必将显现强有力的后劲;同泰玻璃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盟河套酒业集团,为企业进入良性发展、逐步跻身于自治区大型玻璃企业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九郡药业顺利通过国家组织的GMP认证,为彻底改变我县传统落后的中成药生产加工现状,进入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中药生产行列铺平了道路。富方泰酒业、环保餐具厂等一批新企业的开工投产,不仅增加了工业总量,而且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化肥厂转制工作顺利完成,并且为下一步嫁接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中达、种子公司、医药公司等最后几家国有企业转制已经起步,其它已转制企业的遗留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鸿鼎农贸市场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富顺源、京原等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额大幅度增长。

20__年,我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河套葵花节”,展示了五原形象,扩大了我们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有力的促进了打造全国葵花大县、推进葵花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呈现新的面貌。

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跑项目、争资金,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农田水利、交通道路和电力通讯建设进一步加强,黄河险工治理、人畜饮水和节水灌溉工程进展顺利,农业综合开发质量不断提高。市政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公共设施、房地产开发和集镇建设全面展开,城乡面貌得到改观。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县乡机构改革工作圆满完成,机构、编制、人员调整全部到位。全面推行了干部职工医疗 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社会重视和关心下岗职工生活的氛围浓厚,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下一步发展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我们新时期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三化”互动,着力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筑经济新格局,实现发展新跨越。

-----围绕增收调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首先要强化基地建设。要就县内主要龙头企业先建设好产业基地,然后围绕县域经济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适合我县发展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内外大型企业,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副产品就地增值,为农牧民群众获取最大程度的收益。

要以现有的真心食品公司、潘胖、玉林和其他国内知名食用葵花品牌,扩张优质花葵基地建设,按照绿色、有机标准提升质量;围绕金鹿葵花保健色拉油这个品牌的扩产增效,全力扩张优质油葵种植面积,形成葵花产业链条。

围绕九郡药业、国际富联两个龙头企业,全力扩张以枸杞为主的药材基地建设规模。要搞好前期可行性研究,走出去、请进来,谋求和药材专业研究机构、医药高等学校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形成药材产业链条。

围绕国际富联年加工出口60万只肉羊项目,大力发展畜牧业,走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为卖而养、加速出栏的效益农牧业之路。要突出抓好优质肉羊、肉牛、良种猪的引进,充分发挥四方兴隆、绅禾养殖场等繁育基地的作用,把自繁自育和良种引进有机结合,大力扩张养殖规模,尽快形成良种繁育体系,力求把我县建成肉羊生产大县,形成肉制品产业链条。

围绕包头华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周边制糖龙头企业,搞好8万亩优质甜菜基地的规模扩张,要特别注重品种质量的提高,优良品种的使用率要达到90以上,形成甜菜产业链条。

抓住与伊利、蒙牛等品牌集团合作的机遇,加快奶牛业发展步伐,大力引进优质良种奶牛,合理布局建设奶站,推进奶牛产业化进程,尽快形成奶牛产业链条。

同时,要着力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要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帮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协会,充分发挥其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作用,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要加大“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力度,把农民专业协会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将对农牧民的信息科技服务列为工作重点。

---以工业化为主线,以产业化为切入点,以城镇化为载体,稳步推进三化互动进程。按照县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培植三强、建设三区、壮大五业”是我们现实的选择,要积极培植金鹿、同泰、化工等三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强势企业;建设鸿鼎、八里桥、天吉泰三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贸小区;加大对食用瓜籽加工、制糖、中药材、面粉加工、造纸五类重点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扶持力度,并争取引进1-2家投资额超亿元,销售收入在3-5亿元以上,利税在3-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

一是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切实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全力实现内蒙古呱呱叫金鹿葵花油有限公司五原油厂、同泰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宏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3户重点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目标。

二是紧紧围绕工业重点项目的引进,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全面催化鸿鼎农贸市场、八里桥工贸小区、天吉泰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的启动和运行,将产业链条拉长,拓宽。

三是着力扶持帮助、积极做大做强食用瓜籽加工业、面粉、制糖、中药材、纸业等五类企业,扩大工业经济基础。

四是紧紧围绕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步伐,在城镇管理方面积累一些成功经验,在完善城镇功能化方面有所突破,切实抓好良好县域经济发展软、硬环境的营造。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要研究新上市企业和国内外加工企业的信息资料,积极营造政策环境,为我县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调整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加强国道经济带建设,重新构筑经济发展新格局。要继续搞好“三区两带”的规划与建设。“三区两带”是我县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在继续抓好规划的修订完善基础上,全面抓好组织实施。

隆兴昌、塔尔湖、套海三镇要依托各自的优势,发展高科技、农畜产品加工和高载能项目,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突出抓好国道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窗口和纽带。110国道是我国北方交通要道,对沿线经济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沿110国道两侧建立经济带,既是对农业的深层次综合开发,又是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启动和发展,也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决策。因此,通过开发建设国道经济带,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道横穿我县境内80公里这一优势,开发建设110国道百里经济长廊,集中发展高效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及商贸流通业,让国道沿线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要全面启动国道经济带建设,着力抓好国道沿线通道工程、高效示范园区、集镇、工贸园区、养殖示范区等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各地资金、技术、人才,共同开发建设国道经济带。

篇10

近年来,随着海宁市城市空间发展不断向南扩张和马桥街道“两新”工程的不断推进,马桥街道居民不断向桐溪、先锋、柏士3个社区集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此确立“整合社区资源、服务教育发展,提高村民素质”的社区教育理念,并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农村特点、马桥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办学思路,面向居民教育、培训、服务的格局,使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系列化,经常性,尽力尽量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使社区教育中心成为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者。笔者作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此结合实践,对社区教育和农村城镇化建设如何紧密联系起来,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农村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形成良好互动关系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说城镇化建设需要资源、设备和资本等经济要素的转变,需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科技、知识、信息等工作,更需要与社区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底蕴。这是社区教育的历史重任,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1.1 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 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居住分散,不利于开展集中授课或新技术的推广。因此,通过城镇化建设,大力改善社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启动统一标准的社区教育中心达标建设和村(社区)教育学校,按标准完成社区教育中心的就地扩建或异地新建,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如办公设施、培训设备、教育宣传设备等,建立标准的图书室、电脑室、社区课堂、市民文化学校,大大改变了人文精神氛围,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城战略。发挥社区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文明素质,从而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这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厚底蕴和原动力。城镇化建设通过社区教育,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

1.2 农村社区教育为城镇化建设的软件提供智力支撑 社区教育在为城镇化建设服务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为居民提供知识技能培训,同时这也是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主动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取得适应城镇化动态发展的基本要素。当然,社区教育仅凭某种单一能力,是难以肩负城镇化建设中智力支撑的重任的。需要有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施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等多种基本能力,构成高水平的整体能力系统,发挥综合效应。社区教育在城镇化建设中,有其独特的区域、人文优势,具有全员参与性。人人都是学员,人人都是教师;具有全程全面性。社区内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个方面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具有社会开放性。社区处处都能作课堂,时时都可进行教育。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它、挖掘它,并能凝聚它、整合它,发挥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如作为创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海宁市,积极探索以镇(街道)成人学校为主体,构建社区教育中心的模式,集乡镇化技术学校、党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市民学校、自学考试辅导站等为一体,一校多牌,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通过整合文化体育、图书阅览、科技信息、农业科技等社区教育资源,形成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多功能、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大平台”;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不断拓展镇(街道)化技术学校功能,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智力支撑。

2 把握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就要充分整合目前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在现代城镇化建设中,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中心就为其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在现代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无论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无论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无论文化基础还是技能培训,无论休闲教育还是健康教育,教育中心都为其服务,使村民获得知识和情操的陶冶。现在除了基本完成的扫盲功能、固有的教育功能等以外,主要还具有以下一些角色定位。

2.1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综合素养“加油站” 城镇化过程伴随的农民居民化,为社区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转化。就目前马桥街道而言,村民素质普遍还不高,农民队伍整体的文化科学知识严重不足,思想道德、文明素质、法律意识较为低下;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人员年龄偏大,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较少,这些都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因此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是社区教育的主体职能。

社区教育中心没有学制的限制,居民入学不设“门槛”,对于社区教育课程的选择,完全由自己的学习兴趣、生活和发展需要决定。中心可以邀请职业技术院校为社区居民转岗、再就业提供培训服务,根据不同层次的人员的文化需求,让居民参与到学习中去。自最初的扫盲到农民文化教育,包括实用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培训等在内的农民职业教育,再到“双证制”高中学历教育、失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生活娱乐教育等。如为满足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中心的开辟有政策法规、新闻快递、培训项目、学习资源、网络教育等10多个板块。并依托“中国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设居民网络学堂,课程涵盖生活保 健、家庭教育、休闲技艺、人文艺术等多种内容。居民足不出户,只需在线注册后就可随时随地免费充电学习。如针对社区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养生、科学文化知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和转移等多种短期培训。又如社区的老人有学习计算机的需求,中心聘请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计算机培训。为社区老人制定了从零开始的教学计划,精选内容,制作课件,从开机关机教起,手把手指导。通过学习,使许多老人已能上网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有的还参与了论坛交流。通过社区教育,年过花甲的老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更新了知识储备,待业人员拥有了一技之长。因此,社区教育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整体素质,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村民在接受了新的培训和教育之后,能够获得在城镇谋生的手段和较广阔的生存空间。因此,大力加强岗前培训,开展职业能力培育取向的教育,尽可能提高进城农民的各种工作技能和文化水平,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加油站”。

2.2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终身学习“组织者” 社区教育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社区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中心组织有关人员对村(社区)的教育状况开展广泛调研,在取得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撰写调研报告,组织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及时向领导汇报社区教育情况,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年初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社区教育例会,具体研究部署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作为整个街道社区教育的中心,要尽力为各村社区教育提供服务,主动帮助各村分析其社区教育现状,理清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并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及时加以调整。并根据各个村在长期社区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优势,发动街道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村结成共建对子,尽力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努力为各个村(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社区组织召开教育现场会及开展观摩活动,如“春泥计划”启动仪式放在各社区举办。此外,教育中心还应将各中小学教师就近就方便分工到村,对社区教育工作实行挂钩负责、跟踪服务。教育中心平时做好跟踪督查,确保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每个村、中小学校都明确有专人负责,并建立例会、活动管理、年度考核等规章制度,做到有人理事,按章办事。

社区教育是综合运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来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员,包括未成年人、劳动人口以及老年人,还包括一些外来新居民。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社区教育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且要求街道教育中心能够真正担当起发展社区教育的责任,成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指挥员”“组织者”。

2.3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文明新风“广播站”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农村社会生活方式也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将日益强烈并追求不同层次上的更大充实和提高。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降低劳作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加之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生产,农闲时间相对较长;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少农民转向更高效益的非农产业,这一切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以从事学习和娱乐等活动,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无论从社区教育理论还是从各地社区教育实践看,农村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途径在农村社区教育。街道在加快社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型,全力创建社区教育中心,拓展街道教育中心的社区教育功能,其根本宗旨就在于要求发展社区教育培训,增强社区资源整合能力,为农村居民教育培训和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条件,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教育和文体娱乐活动。

教育中心与各村及有关部门联合充分运用一切手段,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工作。为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两新”工程建设,中心专门为各个村订制了宣传牌,内容包括“两新”安置点的规划与建筑效果,并配以标语文字,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形象直观,方便农户察看。组织这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快推进街道“两新”工程建设进度,也让老百姓更直观鲜明的了解“两新”工程建设,成为政府和村民沟通的一种新方式。农村社区教育通过自身发展和提高资源协调能力,为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业余生活质量、发展社区经济建设所需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作用。

3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路径选择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产物,全员、全程、全方位是其最显著特点,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它的实施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如农业、工业、科技、文化、广电、劳动保障、法制、计生等,这些都因承担着一定的行业性教育职能,而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区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社区教育中心要一直保持着与这些部门的密切联系,主动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并经常与他们联合办班,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培训。

3.1 与相关单位密切联系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街道文化站、妇联、新居民事务所等部门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实现共建共享、深化学用结合。如:举办舞蹈培训、计划生育、艾滋病、新居民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举办家庭教育、自我保健、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培训;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妇女干部家庭教育知识、电脑操作技能培训;举办“魅力马桥”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召开村干部家属座谈会;好妈妈素养工程、春泥计划启动仪式、“潮乡习泳”培训班经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以及开展双证制学历培训、大专经济管理财会、药学专业远程学历教育、水产养殖中专学历教育和劳动力后备教育等。

3.2 与农技部门无缝对接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农技部门实现无缝对接,一起组织开展的各类农业实用技术 培训活动,为街道特色农产品服务。如为各村残疾人举办果蔬培训班;聘请高级畜牧师为畜牧养殖户开展动物防疫暨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聘请水产专业人员为广大养殖户开展甲鱼养殖技术系列培训;聘请高级农技师为水果合作社开展南方梨、葡萄等种植技术培训;组织各村开展农机操作安全生产培训;组织各村种植大户开展育秧技术和配方施肥培训。

3.3 与相关企业广泛合作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企业服务中心、有关企业合作,推动消防、安全生产、就业信息登记、社保等工作落到实处。并协助做好企业财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等。如通过园区经编实验工厂这个平台,为到经编园区找工作的外来新居民开展挡车工、穿头、整经和保全工的培训项目,以适应经编企业的产业需要。又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内容,为经编技术培训班、家常菜、丝网花制作、中式面点、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等,培训提高了居民的就业率和创业能力。

3.4 与各单位或协会高频互动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要与中小学、街道老年协会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教育中心常年做到双休不断人,节假日不休息,充分发挥中心的指导帮扶功能。大力加强少年儿童向社区延伸和拓展,辅助家庭和学校安排学龄儿童不在校时间的活动;组织跨文化、环保、安全等主题教育以及节假日的参观游览、教育实践活动等;预防安全事故和违规行为发生,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心应组织老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休闲教育,不断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开发一批适合老年需求的课程,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如老年气排球队,通过定期组织训练,到周边镇(街道)交流比赛,学员积极性都比较高。各行政村的社区教育成立了中老年人舞蹈队、门球队、合唱队、乒乓球队,让老年人自娱自乐,还经常参加街道、市组织的各种演出和比赛活动。

3.5 与科研实验深度融合 社区教育的实践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而马桥街道有省级特色园区——经编产业园区,是一个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区域中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就更需要理论的指导,为此教育中心采取以课题科研为抓手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工作。一是以实验项目为纽带,开发社区教育实验教材。除了教师自选、部分采购外,还组织力量进行编写,如街道党政办根据村民了解本地时政需要,编印了《新马桥》;新居民事务所根据外来人员融入本地的渴求,编印了《海宁方言》;文化站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传统资料,编印了《马桥拾遗》;经编园区为激励创业者,编印了《马桥故事》、《中国经编》、《集群经编》等;马桥中心小学展现学校科普特色,编印了《喔喔啼》等等。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善于发现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中心通过多次邀请专家,讨论和制定了《马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成校)3年发展规划》,每年都举办社区教育研讨会,邀请上级有关领导作专题讲座,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学校平湖新埭镇成校、缙云县壶镇镇成校等地学习取经,多次派员参加上级社区教育培训和研讨活动;同时,中心通过深入调研,在新建小区、“两新”企业等非农区域内,建立科研基地,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马桥街道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农村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网络化体系建设实验》等科研课题经过努力,已上报结题,并被市社区学院评为优秀实验课题。

4 结语

“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万丈高楼起于平地”。总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教育只有抓住发展的机遇、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崭新课题,不断探索创新,在参与社区发展中建构社区教育特色,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教育力量。

参考文献

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刘岳启.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及其培养方式的探讨.成人教育,2009,9.

孙维胜.城镇化进程与教育结构调整.当代教育科学,2003(1).

李慧玲.“和谐成人教育”内涵解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09,4.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