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21: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然而因现有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都没有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接受计算机专业学习、担任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前,也没有相关的实习、实践经历,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主要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及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确定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
高校如若提升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必须要大胆探索,积极尝试。首先,高校应大胆突破原有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的制约,克服行政化倾向,充分行使办学自,积极主动的推进专业建设。其次,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如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用人单位用的好、用得上的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做好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制定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高校自身整体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进行周密细致的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沟通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的形式,通过建立由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带头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相关人员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市场需求及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确定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定位。高校只有明确了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整个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就有了方向与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探索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联合培养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这为我国高校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方向引领。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规划内容,结合高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特性,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大力探索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过程中与互利共赢。
(三)加快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篇2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网络应用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几乎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息息相关,从企业局域网的规划、组建、运行和升级维护,到企业网站的运行,从网络安全的管理到数据库管理、存储管理以及网络和人员管理等制度建立,都和计算机网络相关联。网络的应用如此广泛,计算机网络课程也成为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里以笔者在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教学体会与大家探讨,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网络实践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理、组建、维护等工作。在正式上课之前,应对网络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网络的发展概况、在网络应用中常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详细分析,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在全面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状况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好教学计划。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将该课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转换成学生易接受的,并且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内容。
(1)网络基础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组建实施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训熟悉网络工程的实施流程和方案设计方法,完成小型家庭办公网络的构建。这方面的主要实训有:双绞线制作(直通线和交叉线)、ADSL拨号上网、多台PC通过宽带路由器共享上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训、交换机的级联和链路聚合配置、使用交换机划分VLAN、路由器的基本配置等。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构建小型家庭办公网络及网络综合布线等基本网络技能。
(2)网络管理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以应付在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使用抓包工具软件分析网络数据、交换机的端口镜像、端口和MAC地址的绑定、VPN(虚拟专用网)配置、IP地址的规划、基于802.1x的AAA服务配置、网络带宽的监控维护等。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故障、性能管理、网络认证、计费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3)网络综合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网络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大中型企业网络工作的需求。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生成树协议的启用、三层交换机的VLAN互通、ACL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路由器动态路由RIP配置、路由器动态路由OSPF配置、通过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互访等,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深入的网络技术,胜任更为复杂的大中型企业网络管理工作。
(4)网络安全类实训。这类实训的目标是为了在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培养学生防范网络入侵、网络攻击的技能,能够应付一定的网络入侵和攻击,掌握相关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方法。实训内容主要包括:防火墙的透明模式配置、防火墙的NET配置、上网行为策略认证配置、网络监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等。通过此类实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相关技能。
三、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网络实践课感兴趣并能喜欢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通过网络学习网络等,主要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贯穿整个教学,多种教学方法互补。以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项目是学会使用互联网为例进行说明。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训项目教学更是突出了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因此在实训中,要加强对学生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在实训中故意设置故障,让实训小组自行进行解决,老师在旁只给出提示,不给具体原因。
结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很快,要做好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紧贴网络实际情况,从真实的网络应用入手讲解网络的组建、应用、管理和维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注重讲解内容的实用性,要在整个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用的,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在工作时很快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篇3
这门课程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是课程内容的应用和变化。虽然高校在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和改革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仍然面临一个严峻的形式。基本上来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如下。
1.教学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和社会需求。计算机教学需要一个内容创新、适用性强、水平适宜的教材。但是目前计算机教材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充分反映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通常,本科教学重在理论知识,创新性和实用性非常缺乏。
2.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矛盾。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依靠书本和教室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学校,大部分教室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因为缺乏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只能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但不能处理实际问题。这种方法也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并且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教学力度不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脑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需要计算机教室不仅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教师的理论更新没有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4.滞后的评测方法。目前,计算机水平评估方法是以理论考试为重要部分。虽然大学已经做了一些改革,添加了一些实验测试分数,但这些只占了一小部分。事实上,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会试着做一些创新的尝试,但是在理论测试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并不让人满意。或许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测试方法更适合其他的学科,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理论和实践应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改革。随着国家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学校对计算机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必修课程来对大一的新生普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为讲述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组成、Office软件的基本使用、网络基础知识以及IE操作等方面的内容。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不大,这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并且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普及。目前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内容大多数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等为主。如上文提到,这些科目大多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有所接触,甚至很多学生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了,这些课程的再次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就业市场直观地观察出来。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知识,一般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两个方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在全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环境下,Java更具备了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Java更适合团队开发,软件工程可以相对做到规范,这是一个很难比拟的优势。将目前最新的MCC(MobileCloudComputing)、Ubuntu等课程纳入教学,可以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对满足以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很大帮助。
2.教学方法改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了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只要我们提供适当的教材和适当的帮助,并且给每一个学生充足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提出了一种分层教学理论。分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测评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它解决了学和学生个体差异的矛盾,并且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将会克服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还将克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同的矛盾。要以学生为起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的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能够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很多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学的形式,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与后续的课程和以后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这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课题,供学生凭兴趣自行选择。这些不同课题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可以将这些开放性实验设为学生的特别成绩,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3.教学模式改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在教室中进行,同时将讲课内容用多媒体投放在屏幕上,在这种课程上,学生只负责听教室讲解和看教室演示。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合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兼备的,这就说明这种听和看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计算机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给出实验任务,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后交给教师检查。随着教学人数的增多以及课程进度的加快,这种方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教师不能在一个课时中完成对每一位同学的指导检查,而天生的惰性也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马虎完成实验任务。要改善这种情况,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式,设立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同一个团队的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个课题的具体设想、设计和开发。在每一个实验课结束的时候只需要对该课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将本团队完成的整体设计成果上交,每一位同学注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教师对此作业成果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检查结果了解各个同学掌握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高校也可以合理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网络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教学资料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将优秀的作业在网上共享,供学生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及教材改革。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应当时刻跟紧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时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不仅要吸取新的年轻教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条件,供他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来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雇佣专业的教授举办学术讲座拓展教师的视野;组织一些教师进行实践工作研究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同时高校也要时刻更新教材库,要独立准备实践课教学资料,也要选择优秀的基础理论教学资料。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面,应当派出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审核,并及时匹配合适的教学资料。
5.教学测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发下试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交上试题答案。这种评测方式适合一些重于理论的课程,并不适用于理论和实践兼重的计算机技术教育。2012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提出了一个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及课程建设的议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思维,也不意味着能为计算机编程,更不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刻板技能,而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除了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纸上测评,应当将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得分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并且为学生准备开放性实验课题,在学生完成此类开放性实验后,根据检查结果也可以计入学生的总成绩。这些实践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篇4
1.高职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我校面对全省招生,主要生源来自苏北农村地区,在他们就读的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即使有一些计算机,也都是相对落后,所以致使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当薄弱,而苏南地区或者一些城市里的中学,无论是硬件资源的配给,还是重视程度都相对好很多。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
2.高职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动机不强。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因为来自初中中等偏下的层次,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意识不是很强,这是大多数职业学生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更多的是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和技能训练,导致学生不主动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推动力,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教学设计
1.帮助高职校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学习将是低效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目的是动力,要达到目的就必须付出努力,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
2.利用多种手段
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游戏,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也是在学习,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学习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设备,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科学规划
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学过程与环节科学合理的计划与规划,有利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
1.模拟测试,分层次组队,分组教学法
学期伊始,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先不急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枯燥乏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组织一场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一级B的模拟测试。通过对分数进行数据分析,将高职校班级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10名学生。每一小组由成绩较好的三名作为领队,另配中间成绩4名和成绩较差3名,组成一个有梯次、可互助的小组。这样的小组是一个层次分明的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知识也在交流传递。
2.狠抓易拿分项目,各项逐一击破,任务竞争策略
以失分率比较高的选择题为例。如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爱学习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为此,我借鉴了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益智类娱乐节目,例如,“一站到底”,“开心辞典”,“无敌智多星”等,运用任务教学法与竞争策略,使学生从自身内部找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3.分析历年真题,采集考点,重点反复练习
篇5
1.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高校重要教学研究地点,对高校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是高校重要的工作,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三个,首先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其次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安全性,最后通过合理的管理完成对于教学资源的维护。
1.2B/S模式
B/S模式是指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是网络时代新兴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其思想在于将系统的功能部分集中于同一台服务器上,操作客户端则由浏览器代替,这样就可以实现远程操控,提高系统地使用性和适应性,而且这样系统构建模式减少了系统安全和运行的难度,而且服务器功能集中的方式使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更加方便和容易,最重要的是将系统集中于同一服务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减少了客户端造成系统入侵问题。
2基于B/S模式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1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完善系统功能,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各项数据的统计更新工作,同时要根据各个高校师生自身特点,设计出符合实际管理规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便于操作,进行验证之后的用户可以顺利进入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一系列的操作管理,便于管理工作的展开。维护数据安全,根据不同的管理权限设置不同的登录方式,采取不同的身份验证方式,以便保护不同用户的信息数据安全。同时还要保障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能及时及时进行管理系统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保障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2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结构是由三个逻辑结构构成的,由这三个逻辑结构构成的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实现计算机数据的信息交换,这三个逻辑结构分别为管理系统表示层、管理系统业务逻辑层和管理系统数据访问层。其中表示层是统一的图形操作界面,这一界面主要呈现信息和操作功能,这部分中只是负责将数据进行呈现与并没有其他的功能,比如学生进入系统中所显示的系统分类,数据的数据和显示,学生的个人信息显示等等。业务逻辑层实现几乎所有的数据功能的结构,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编排达到数据管理的目的。基本上所有系统功能的都需要由业务逻辑层进行,用户管理、数据交换,数据处理等,而且基本的安全内容和认证内容也是在这一结构中实现的,比如学生信息的认证,进入系统的密码识别等。数据访问层的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于数据的录入、调取等数据交换的功能性体现,比如添加修改信息等数据操作行为。
3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3.1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是指通过密码账户信息识别使用者并给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的模块,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而言,操作权限和信息识别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只有在相应的操作能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用户管理模块中将会被分为三个操作子系统,针对于管理员、学生和教师,这样就可以明确的将管理权限分开,又不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权限赋予设定。用户管理模块当中账户和密码是唯一的识别方式,通过账户和密码来区分管理权限,实现操作上的区别。
3.2管理员操作子系统
管理员子系统将主要包含三个系统功能,存放管理、借出系统和查询系统。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需要按时对设备、物品进行盘点和管理,所以将在采购、分配、登记、维护等在系统中进行记录,及时掌握设备的情况,管理员也需要对新入库的设备进行登记并记录存放位置和入库时间,一般查找和盘点。实验室的设备的出借同样需要管理,依靠系统可以实现对出借物品的定时提醒,而且出借程序中同样需要管理员记录和审核,通过与身份相互绑定的方式,保证物品的安全即出现问题时的追责和赔偿。查询系统是对目前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的方式,包括对废旧设备,目前库存,借出、入库记录等等,随时掌握和核查设备信息,保证教学资源的使用和整合。
3.3学生操作子系统
学生操作子系统的使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方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的,其功能性不高,但是相对复杂,学生日常所需要的信息输入、查询、公告阅读、表格下载、信息申请、审核等等工作都需要实现。就目前而言相当多的学校都开始进行以B/S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因为学生群体庞大,传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操作需求,而且这样的方式也方便了学生的操作,减少了学生的使用系统的难度和成本。
3.4教师操作子系统
教师使用这一系统需要利用这一系统来更好的实现教学工作。因为教师一般只在开学和期末两个时段使用这一系统的情况较多,所以平时可以将系统资源适当的调配到学生和管理员的使用中。教师使用系统主要是进行学生成绩记录、课程安排查询等等工作,所以并不需要太多的其他功能。但是需要主要的是教师操作系统与电脑外界设备的关联,比如打印机等设备都是教师需要使用到的。所以在建构教师操作子系统中应该加入打印的操作项目,提高系统的人性化发展。
4结语
篇6
目前大都采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自主管理的实验室,其中教学内容也大都由院系进行安排,在这种模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往往会导致实验室的利用率低,无法适应教学模式的发展。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实验室较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高校必须增加实验室的面积以及计算机的功能,而由于传统实验室的功能较为单一,无疑增加了实验室改革的成本。
(2)实验室间相互联系功能较差,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实验室间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3)无法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虽然各大高校都有实验室,但是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从而没有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也要随之不断的进行改进和完善。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使用人数较多,且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时应该遵循安全性、可维护、实用性等原则。同时实验室主要包括五个主要功能分别是用户登陆管理、信息管理、实验管理、实验报告管理以及实验分数查询等模块。并且实验室的各个管理模块根据各自用户的特点进行分组,且赋予这些管理模块不同的权利。比如在管理系统中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就可以提供对个人信息的查询、对实验信息进行修改等功能,具体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如图1所示。
2.1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在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系统维护、上机管理、系统管理以及实验课程管理等四个功能模块。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可以提供权限设置、系统初始化、口令修改以及备份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则提供分配管理、账户管理、上机登陆管理以及对计算机信息资料的查询和统计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则主要提供对用户系统的管理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则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进,既将传统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修改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实验课程管理系统以及上机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
(1)实验课程管理系统。在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对此系统的设计相对较复杂。而实验课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实验和教学计划,对各个教学部门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对实验室进行排课,最后将这些课程表到系统中。为了使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更能满足高校信息管理系统改革的要求,另外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技术优势,该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大纲、内容、环境、演示等,并且该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上机管理系统,这一模块主要对用户的登录以及登录时间等内容的管理。比如学生在进行登录时需要进行刷卡以识别自身信息,如果该学生需要进行实验课教学,则会被分到其它空闲的机器中,并且会对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记录。这一系统主要可以为学生进行计算机的分配,既能保证上课学生有机器使用,也能保证其余学生有空闲机器的使用。
2.2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对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确保各项信息与数据的实时性。同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需要与网络进行连接,这样才能保证在校园网上对相关资料的查询。该系统之所以能够对实验室进行管理,主要利用的是拓扑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网络、工作站集线器以及服务器等。
3结束语
篇7
1.1教学模式单一中学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但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因此学生无法全面地学到充足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尽管计算机课程普遍出现在大多数学校之中,但教学形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常用的模式之一,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操作技巧方面受到限制,学生的思路只能按照教师讲解的套路进行延伸,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计算机逻辑思维与操作能力,从而降低了计算机整体教学质量。
1.2师资力量薄弱一般情况下,部分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只是进行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教学,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文化水平,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一些计算机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另外,部分中学会聘请大专、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来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
2实施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策略
2.1改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一些计算机教室不仅身兼教师一职,而且还要分管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相较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言,工作量与待遇呈反比,从而使计算机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计算机教师要提升自我的思想观念,了解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第二,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不只用于传递文化知识,而且是发展认知的必要方式。所以,中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学习之中,从而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2.2课程结构的改革因为中学生学习任务量大,学习科目繁多,所以无法编排更多的计算机课程。针对有限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应该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来实施教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发挥出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又可以对目前市场发展的最新状态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材料或者成立学校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应该选择与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相符合的理论内容。教材内容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做到有重点、有规范、层次分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计算机教材也要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进行升级调整,使计算机教材内容涵盖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中,教师的品格素质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中学教师要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自我提升来充实计算机教学能力,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吸取成功的教学案例来积累经验,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3结语
篇8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具有迅猛的发展速度,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并不能够完全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步伐,所以教学内容滞后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例如,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是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Adobe公司在2013年7月推出了最新版本的PhotoshopCC,这令版本PhotoshopCS6成为了AdopCS系列中的最后一个版本。然而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在Photoshop教学中仍旧以AdopCS系列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当今社会中的计算机技术代表着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计算机学习者也应当追求学习内容的创新,而存在于普通高校中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难以实现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解决,只能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仍旧以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为例,教师需要在机房及其中安装最新版本的Photoshop软件,并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了解Photoshop最新版本的最新功能。
(二)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的扩招推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同时也对包括师资资源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受到历史背景、地理区位、基础条件以及知名程度的影响,计算机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十分艰巨。而为了实现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以及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生比例偏高;师资总量不足;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结构较低;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总体不太理想;高素质的师资引进难度较大;学术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缺乏。从作为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主要力量的青年教师教学特点来看,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但是却普遍具有远大理想,搞科研、写文章以及对成果的追求热情远远高于对计算机教学改革作出研究与实践的热情,部分青年教师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难以展现出自身的才能,认为自身业务发展被制约。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毕业于师范专业,所以他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并且自身的教学能力欠缺系统性,这导致了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普通高校扩招,许多青年教师往往在上岗之后直接参与计算机课堂教学工作,这种急于求成的现象导致这些教师难以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及适应角色要求,使他们在承担较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没有太多精力开展教学反思与总结。
(三)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逐年增加,而以黑板+粉笔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具有着较为明显的波动,由于在这种教学方法中,面对较重的计算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不能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较差的可视性不仅影响着教师讲解的准确性,并且加大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难度。从理论教学来看,普通高校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简单的复制课本段落进行阐述的现象仍旧客观存在,在此情况中,教案规划的统一性和与时俱进性欠缺,并且教学过程欠缺创意,所以学生会感觉理论课教学过于乏味与枯燥而难以提高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从实践教学来看,许多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开展自由的上机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任务驱动以及学习目标,学生的基本知识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内化,并且学生的技能也难以得到锻炼。
二、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在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实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科学性,同时有必要与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相适应。虽然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但是事实上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更新,这是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因此,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至少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二是计算机前沿技术与知识。前者需要重点强调,而后者则只需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总而言之,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时效性,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难度还是层次都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在有限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了解计算机前沿知识是每一位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为了实现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统一制定某一章节计算机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共同探讨来确定教学内容与优化教学方法。同时计算机公共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对学生特点、专业性质以及工作需求做出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规划,从而确保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通过以老带新来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在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要高于骨干教师,并且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所以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的提升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在组建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可以让青年教师参与公共课教学实践,当青年教师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后再参与专业课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老教师应当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与培养,其内容包括教学方式的选用、教案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同时普通院校可以指派老教师来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实行责任制来推动教师群体中的交流,并对计算机教学作出优化,使青年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三)教学模式创新
篇9
1.1简述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即专题教学法或主题教学法。最初来源于欧美教育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与渗透,逐渐演变为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教育方法。项目教学以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概念为重点,以学生独立(合作)完成项目过程为教学目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吸收过程。
1.2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宜发挥项目教学法的驱动力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二者的互动过程,不仅需要师者自上而下地灌输知识,还要求学者主动积极地吸收知识,且具有举一反三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我国目前高等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且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人才。特别在网络时代急速迈进的当下,计算机信息教育的发展与革新迫在眉睫,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作为实操性与时代感极强的教育内容的分支,需要学生兼顾其基础知识的记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显然,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时代,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教学中,能够起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促进社会相关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项目教学法值得应用及推广。
2、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专业性、学术性强的人才,更需要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从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的专业教育来看,它对项目教学的研究仅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编程”等课程的知识层面,为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就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来讲,并不具有素质教育意义。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中关于新型教学法的探讨声音不断,项目教学法优势凸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1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课程应采用项目教学法,针对当前时代背景,设计出面向多维度实践领域的课程,不仅有益于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教学中的实施与推广,而且有益于为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2.2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内容之一,将具体的教学方式融入实情实景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团队责任感与创新能力。我国目前实际运用的教学方法包含讲授法、实操法与案例教学法等,这几种方法与项目教学法有着实质性差异。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优势,首先,项目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令学生在兴趣导向下主动学习;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部分学生在操作中找到对其专业的研究灵感,有益于学科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最后,它令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2.3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信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
项目教学法不仅完善了高校计算机信息课程的传承与实操过程,而且巩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益于为其专业的深层次交流营造良好沟通氛围,教育意义深远。近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学科发展突飞猛进,这与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无关联,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方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有的计算机信息课程的设置当中,主要任务是传承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开发等内容,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来讲绰绰有余,但对高精尖人才的素质培养是远不够的。而且,当计算机信息专业的学生碰到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的问题时,略显力不从心,需要查询其他专业课程的资料,效率偏低。基于此,高校宜采取项目教学法改善此种境遇。一旦涉及扩学科领域的学习时,就要利用最接近现实专业应用的情景模式展开教学项目,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计算机信息学科项目为中心,融入多门学科知识。
篇10
1改变图书馆建设的方向
真正的云计算的数字化的图书馆,可以解决图书馆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须改变与当下重视典藏,轻视运用的局面,改变传统的重视硬件轻视服务的现状,因为云计算首先弱化了书刊价格上涨引起的新入藏文献数量下降的困境影响;再者我们说云计算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当前图书馆相对单一的文献存储介质的状况。其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读者本身需求的变化,云计算技术可以根据文献的利用情况,统计分析出图书馆典藏文献的利用结果以及读者需求,从而完善图书馆的典藏文献。最后云计算可以增加读者利用网络图书馆的几率,增强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2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的创新
从图书馆的业务影响上看,服务理念和方式的会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原始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提供商越来越多地转换服务,实现双重身份的转换,一方面,作为信息提供者,他们将信息资源包给云计算的服务商,然后利用虚拟的云技术给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全面的信息服务服务手段。换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使用信息的人图书馆人员和一般维修人员都有同样的信息需求,一旦他们产生需要的话,可以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任何信息有关的“云”服务。从对图书馆的技术影响上来看,云计算提供了更多意义的互联网内涵,并依靠互联网来改变图书馆服务模式。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安装在客户端或数据库上运行,但云计算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服务进行。
3实现更大程度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
云计算的硬件和软件应用程序发生了改变。硬件方面,其改变的优势特点是云计算的海量存储,从而为一个信息资源库“整合”和“分享”提供了可能,为专业图书馆的特藏建设消除因为差异以及其他建筑特色的规模所致的优劣之分。在“云”这个统一的信息存储,提取速度的服务模式之下,我们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可以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各个地方的图书馆可以用信息资源云,进行资源的共享。所以对于高校来说,既然云提供了高速的计算能力,高速的传输速度,优质的服务,那么这无疑会给高校的图书馆带来技术与能力上的更新。
4云计算系统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4.1云计算系统在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根据国内学界的研究运用,我国的云计算系统比国外稍晚,目前还处于一个理论研究的阶段,距离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而国内关于云计算和图书馆的研讨会也充分地表明了当下我们已经开始重视云计算机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云计算系统必将对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CALIS云服务平台的框架,在全国部分高校中也建立了分布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平台,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提供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减轻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负担。读者只需要运用一个云计算端的链接即可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方便快捷,高效运行。
4.2云计算系统在国外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应用。1991年,外国第一个开放性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产生。该图书馆的目标定位是小型的学校图书馆或者专业化的图书馆。自动化的图书馆系统的产生为后来各种大型应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之后在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弹性云计算EC2服务,该服务是为各种组织机构定制的,内容也大多是关于存储服务以及计算资源服务两个方面。当下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已经取得了广泛应用,很多大学的图书馆都是利用亚马逊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此后被学界赞誉为最有影响的莫过于OCLC将“基于云”的概念服务引入了图书馆的系统中,对于图书馆界来说,这也是第一个专业的云计算服务系统,为了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