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2:2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学习论文

篇1

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得以迅速发展,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之中仍然薄弱,教师在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教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维护及管理大小型网站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从而向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啊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计算机接口技术、局域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以及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基础切实可行的实施在实验课程体系之中。

2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

2.1目标的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争夺,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也应该以满足市场所需为原则,结合现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例如: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本就是以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及应用课程作为开设的一门基础类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针对此门课程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师的指导讲解后,让学生对局域网技术、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TCP/IP技术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等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清晰地认识,这部门属于第一层次的目标,其次,在充分知晓必备的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可视化的对象编程以及高级语言的编程和设计,具备一定思想高度,该部分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领域中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与研究,进而达到将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充分相结合的目的。

2.2方法的改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在每一节课中适当引入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让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得以具体形象化,而且在实际的讲解操作中。锻炼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探讨,经过细致地研究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创造性的激发具有明显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设定任务,以促进其积极研究探索。

2.3内容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同样对于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及应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结合课程中主要的三个方面的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以便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网络的构架、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子网的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知识点融入在实验教学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此达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目标。

3总结

篇2

自为性也就是指自主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转化能力,是指学生是否可以将其应用于生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更充分的发挥其效能。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自主学习转变了传统的硬性灌输式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知识的应用度提高,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吸收,深化教学。而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增多,学生的创造力也增强,也就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2.1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有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老师的思路为主,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接收者存在,这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仅为硬性的吸收、机械的记忆和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思维能力有着限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要求和学生的关注点,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度,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存在。例如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小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网上冲浪和精美卡片的制作,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电脑技能,对电脑运用产生兴趣,并树立起电脑操作思维,然后我们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程序开展与运用,DOS操作,Java,C++的学习等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注意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操作和运用这些知识,以使其全面、深入的掌握这些知识。

2.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是自律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思辨性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在中专计算机教育中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答疑;二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设计android上的一款小游戏、去进行代码的编写,这也是现如今就业中企业所强调的能力,学生自主开发能力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与其所拥有的工资挂钩。在学校使便让学生去接触这些知识并自觉的去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在课程开展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注意开展一些趣味性课程学习,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2.3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认可

中专学生由于之前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普遍有着对学习缺乏信心、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电脑操作技能的掌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信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点,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并可以自主自觉的去进行学习,才可以使自主教学更好地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助其树立自信心。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其次我们应当注意教学资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料,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并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要尽量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有有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自信心才可以更好地提升。

3总结

篇3

1.1教师提问

问题驱动学习,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下整章知识的简介,告诉学生报表这这一章节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接着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比如报表这一章,前两节的内容是关于报表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报表的功能,报表的组成,报表的种类,报表的视图,以及如何创建报表.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包含这些内容,使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学习掌握这两节的知识.问题如下:

(1)采用自动创建报表的方式,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报表.

(2)利用报表向导,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并且要求以专业为分组依据进行分组.

(3)以学生表为数据源,以柱形图显示出男女生人数的比例情况.

(4)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制作条形码标签,其中学号以标签形式打印显示.

(5)在设计视图中,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五种创建报表的方法,并且学生可以认识报表的种类,如何采用合适的创建报表的方法创建不同种类的报表.在问题2中,通过分组,可以完整的认识报表的组成,创建好报表之后直接进入报表的打印视图,而要修改报表的话需要在设计视图中完成,这样学生也就掌握了报表的视图的用处.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教师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进行学习的话,效果就更好,可以节约课程的时间,课程开始时直接进入第二个环节,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1.2学生回答

在此环节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进行回答问题,在找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提前对学生有所了解,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比较差,根据题目的难度,分别找相应的学生回答,这样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做题熟练程度和学生做题的操作过程,在哪一步越到问题,是否能解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在下一个环节中就可以进行分析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

1.3教师讲解

在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来重点讲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犯什么样的错误,怎么样避免这样的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另外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可以达到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程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达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效果分析

通过本学期对access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之后,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加强了合作关系.在最后的考核中,直接给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例如医院病床管理系统的开发.从需求分析,实体之间的关系,数据表的建立,需要的查询,建立窗体,打印报表等,所有问题的解决均有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彼此之间进行讨论,验证,把自己同时作为客户和开发者来考虑.

3教法评论

篇4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篇5

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也只有吃透了教材才有可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这里的明确既包括知道本节课对学生的根本要求,还指对这些根本要求进行适当的分层处理,这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可是有些老师的三维教学目标还不明确,尤其是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确定,典型表现是:确定目标过大,含混不具体、不明确,甚至把教学目标和对教师的要求混为一谈;对目标的表达很不准确常常根据目标难以实现操作;有时层次目标之间出现顺序颠倒的情况。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数据图表》一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是这样确立的:第一,理解图表的概念;第二,掌握图表的创建方法。这样的目标明显不具体、不明确。根据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会插入图表的两种方法;第二,知道选择恰当的图表形状表示实际数据;第三,能够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相比之下,后者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出发抓住了中心,从下到上,从低至高,一层层的建立起来,形成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说,目标切勿大而虚,明明确确是道理。

二、方法行

目前的问题是,有很多老师认为:“方法越多越好,越新越好”。结果为了“跟上形势”,从一成不变的“满堂灌”演变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群法乱舞”。其实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无论怎样,教学方法都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也就是说,方法是和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密切相关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的,也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适合”才是真的好。比如有些老师:小组协作法流行,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就一窝蜂上,似乎不赶这种流行就不是好课。于是“有组无组”现象比比皆是。有组——花费时间分组,无组——没有针对小组的实际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是流于形式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学生不买账,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发现,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都是教学方法得当。还以《数据图表》为例。有的老师就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以演示法、讨论法两种方法为主展开教学。实际证明:只要时间把握合适,这两种方法就足够了,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在《小报设计》这样的课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就比较好,由于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不同,学生分组学习可以更好地集合兴趣点,能极大地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及动手能力,充分展示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理解,教学效果显著。所以说,教学方法行得通才是真的行。

三、实践多

篇6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理论课程是基础,只有在夯实了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中职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培养的目标是技术型人才,理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积累经验,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例如程序设计类的课程,首先要使学生养成基本的、良好的编程习惯,懂得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编程方法,能够理解编程所使用的各种语句,然后让他们投入具体的编程工作。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1。教材、教法现状。

从教材大纲上来看,要么部分教材过于陈旧,编写的教材几年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要么和流行软硬件步步紧跟,年年更新,使许多学校硬件环境频频告急。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校培养的人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在教学方面,多年的职业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因此,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色。笔者在授课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原则。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等等。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制约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组织内容、备课到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反应,课堂缺乏互动,更谈不到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学手段。虽然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但在课件制作的水平方面,在使用课件的尺度把握方面,还要下些功夫。

3。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源上来看,由于普高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总的来说,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他们追求的是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家庭电脑的普及,上网热的冲击,使学生更加注重操作技能,而对计算机理论很少涉及。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中专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往往会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比如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的转换、程序的编制等是“无用的”;对于学习制图、网页设计、硬件维修等是“有用的”。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和发挥计算机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首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范围。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所以,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在计算机教育这块园地里,要有所收获,就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是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二是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是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最终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理论教学不能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

一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紧贴社会的要求,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中专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所以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这里最重要的是进行社会调查,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由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只有是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合理。

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在中职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职业中专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职业中专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7

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运用活泼而直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生记忆键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键盘上每个功能键的特点来认识和记忆。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空格键的特点是没有字母,它的作用是输入空格;换档键上有一个向上的箭头,它们的作用是输入上档字母;Backspace键上有一个向左的箭头,其作用就是把光标左边的内容删除。

二、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等也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方法,通过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发挥小助手的传、帮、带功能

小助手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通过各种渠道发现在计算机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并培养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使其能够帮助教师做好课堂巡视工作,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教师在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强弱结合,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影响,因为学生之间更易交流和沟通,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知识,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挑战高层次的练习,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管是哪一种软件,都有帮助、提示信息,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掌握和操作相关的软件。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操作软件的时候也会有提示信息,学生通过提示可以自主学习和掌握一些电脑知识。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才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总结等逻辑推理,从而获取更深刻、具体、抽象的新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能够运用Word进行写作、校刊的编辑;学生可以运用Excel进行成绩排名、分析、整理,还可制作班级通讯录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多角度、多方面的多次重现和自主探究,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8

1、管理班级学生成绩

学生成绩管理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教师必须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学习成绩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状况的反映,另一方面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例如,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MicrosoftExcel软件将学生成绩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Excel具有精确的统计功能,可以准确地把学生的平均分和总分数统计出来,在提高评级效率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成绩管理水平。

2、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管理

对学生综合测评进行理是现代化学院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测评主要涉及德育和学习两方面,测评的最终成绩将作为学生总成绩的评定标准之一。因此,为提高学生综合测评管理水平,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例如,利用计算机MicrosoftExcel软件制作表格和统计数据等功能对学生综合评测进行管理,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班级学生学籍进行管理

传统学籍管理的主要办法是班主任借助电脑的存储功能完成学生学籍收集和存储工作。传统学籍管理的方法不仅会耗费班主任大量时间,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纰漏,导致学生学籍管理出现各种问题。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入学前期将学生信息录入电脑,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后期学习中需要查询自己的学籍内容,直接通过电脑便可以将学籍内容打印出来,这种做法不仅会提高班主任的办事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

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能对学生家教及家教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目前,学生家教人数逐年增加,为了对家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班主任可以综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家教和家教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利用Excel软件将收集的信息做成表格,将打印后的纸质版表格交由各个专业教师,同时收集学生家教的基本信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5、利用计算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化,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各企业越来越注重学生就业管理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进行管理要求教师综合使用多媒体手段,例如,将毕业生信息制成表格,在开展招聘活动过程中将毕业学生基本信息打印出来。最后,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还包括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利用网站辅助班级开展工作以及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二、结束语

篇9

初中生处于情感丰富,自我意识、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个初中学生都会形成不同个性,在这个阶段学生是好奇的,也是敏感的。浓厚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如何让他们对一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是教者应该做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电脑,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计算机知识有了接触,有的学生喜欢,有的学生不喜欢,要提高计算机信息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对课程内容加深理解,不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学过程的单一化与程序化,不必拘泥课本内容,可以将很多不同内容结合在一起,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意境,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高初中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课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强自身对计算机信息发展的理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是对学者的要求,也是对教者的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者注重教学的全面性,加深对计算机信息发展的理解。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内容越来越多,但是,教程中的内容很少,甚至说很老,就拿操作系统举例,目前通用的是windowsXP,很多人也在使用windows7甚至是windows8,而课本上教的却是windows98,我们该如何教初中学生呢?以上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计算机信息课的内容不是太多,但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这就要求教者有一颗活到老学到老的心,紧紧跟随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全面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动态,及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新换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编制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体现教与学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碰到过这种问题,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后来与同事们进行了求证,发现是操作系统版本的问题,学生都已经掌握了最新操作系统,而教者呢?为此,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学习了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知识,并对新的相关软件进行了更新,查找不同,避免在课堂中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三、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切实提高计算机信息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10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适应+发展能力),综合能力是学生使用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学生才会愿意学、会学。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如今的社会早不是当初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处于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高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措施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二是学生自己养成。针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培养。

(一)建立完整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手段。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制定目标以及培养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明确专业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院校特点和师资情况)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在这一切都确定之后,才能设置该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说体系确定之后就不需要进行改变了,要通过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判断培养体系是否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这点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高校侧重点不同,培养的同一专业的人才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同高校为侧重不同的方向。具体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模式实施中,大部分高校都可以做到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根据本专业的定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社会实践,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三者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1.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不可替代。基于这点,我国大部分高校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都构建了“课程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教学的意思是除了在课堂上老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比如计算机和一些数学软件之类的,结合理论知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数学。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方法。其实近些年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应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计算以及数学软件开发研制的能力,所以相应的专业课程,诸如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等课程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以后利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股脑的全部说完,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需要平衡好实验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块。2.做好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氛围整合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效果是否到位,不仅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更多的是要借助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两者的整合。同样只有硬件设施到位了,学生才可以借助平台,通过网络不断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文献知识,无形中才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比如在进行授课时,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实验变化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这时候,就是信息技术大显身手的时机了,借助fiash软件制作实验过程,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这种方式将原先很难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顺利的展现出来,这样不仅简单容易,还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对于高校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专门进行培养。在进行数学解题时,可以采用多种的逻辑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并丰富起来。学生在进行数学解题时,往往会被自己的视野以及思维限制起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数学创新力的培养从课堂开始,从课堂开始就注重对创新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90后,散发着张洋却独特的气质,他们潮气蓬勃最不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教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创新精神进行合理的引导宣泄,让其在数学这么课堂上迸现出思维的火花。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