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5:2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控制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控制论文

篇1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今天,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电子化已经越来越普及,许多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的管理要求,当出现计算机信息失控、人为破坏的情况后,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明,其原因就在于企业各部门在制度方面缺乏牵制性。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制定完善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众多的事例证明,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如郑州亚细亚的衰败、震惊中外的琼民源、银广厦事件的发生,乃至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等等,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行、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准确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计算机信息化要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护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资产。在信息环境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计算机信息环境下,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比较隐蔽,加大内部审计力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可以及时查明各种损失及贪污腐化行为,有效“制止铺张浪费、贪污盗窃、检查财产增减结存、审查账薄、进行盘点,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从而保障财产安全完整”。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同样是信息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由于计算机违法犯罪具有快速、隐蔽的特点,一味的事后审计往往难以起到内部控制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环境下有效的内部审计应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加强会计资料内部审计

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新《会计法》明确要求对会计资料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和程序化。

3.强化实时监控

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采取预防性的、检查性的和纠正性的控制。为了防止各种企业内部的各种舞弊行为,应积极提倡采用实时审计技术。这种审计技术可以实时探测信息系统中发生的大额、异常的交易或者在某个重要环节,对系统处理的业务进行实时跟踪,并把跟踪过程和特殊事件记录在审计日志中,系统将收集的数据实时处理并及时反馈,达到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目的,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都在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下进行。

三、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控制

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因自然灾害、工作疏忽以及蓄意破坏和计算机犯罪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企业要加强操作权限与操作规程控制、信息安全与数据处理流程控制,明确规定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严格按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配置人员,加强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健全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不走样变型。对存取权限进行控制,应设置多级安全保密措施,系统密匙的源代码和目的代码应置于严格保密之下,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同时还要预防用户利用合法查询查到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目前,企业内联网大都在互联网环境下工作,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因此,为保证企业包括数据在内的资产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企业外部控制,如设置外部访问区域、建立防火墙、远程处理控制、邮件系统控制、网上信息查询控制、电子商务控制等等。

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多种有效方法开展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企业员工防止自身犯罪的能力。二是完善职工培训制度。计算机信息化环境下,对有关人员的知识、技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培训班、进修班来保证员工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使拥有知识的人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知识创造财富,留住了解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综上所述,信息化改变了企业数据存取、保存、传递的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业务运转与管理的效率、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以及信息的价值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重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应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控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等,尤其是电算化部门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当然,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其有他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采取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星李晓仙:内部控制与审计[J].当代财经,2002(10):77~79

[2]苏运发袁小勇王海洪:计算机审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55~56

[3]张金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8~91

[4]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4

[5]刘汝焯等: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6~75

[6]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7]陈元芳:内部会计控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4

篇2

(1)会计电算化的自动化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制约机制被打破了。(2)过于集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让手工记账下的内部监控作用和账簿体系完全不起作用。(3)会计电算化软件中有“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在为财务核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财务系统和相关信息变得更不安全、可靠。(4)网络信息化给人们的各项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各类不法分子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财务系统也为此受到了影响。

2建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2.1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如今,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自主研发相关的会计软件,或向其他公司购买通用商品化会计软件,这些软件一般都得到了工商部门的认可,但是这些软件还是良莠不齐的,存在很大的风险,不能完全的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安全性。

2.2适应互联网时展趋势

网络是一个开放兼容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除了在非正常情况下出现链接中断以外,一般来讲所有的信息都能够被人们查找到,所以信息系统在这样的情形下就变得很不安全,容易受到非法访问、病毒、黑客的入侵。这种攻击无论是来自系统内部还是外部,都会给被入侵方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这一机制的管理和建设非常必要。

2.3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现代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并设计相应的方案,制定抽查的范围。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在现在信息量巨大的新形势下,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利用电算化的会计系统能够弥补单纯采取人工核算的风险和影响,让审核工作更严谨。

3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企业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电子计算机能够更快更准确的进行数据处理,会计的核算、审核变得更加便捷,核算的结果也更加的准确、可靠了,避免了因为人为疏忽而导致的误差或损失。不过,又由于变化的潮流过快而致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很快的适应这一变化,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了能够提供完整的企业经营决策信息,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和电算化相结合,就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以完善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3.1整章建制,实行电算化环境下的制度控制

企业要制定出手工会计信息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以充分适应需要。具体来说制度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管理制度和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两方面,制定的时候要将责任、权利和义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人员身上,加强对于会计人员岗位职责的同时实行效益工资制,既要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也要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会计主管派驻制将保证会计主管能独立地行使管理权力,将权利和利益更有利于相关的部门进行有效监管,降低人为因素的干预,保证电算化会计内部制度的有序开展。

3.2业务程序标准化,严把会计核算控制质量关

在进行数据录入的时候要对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或不准确的数据,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将有问题的业务汇报给上级部门,严格执行复核制度,确保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处理的准确性。经过审核后的数据要由相关的部门或负责人盖章、签字,再由相应的人员进行归档备份。

3.3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重视技术控制

一方面,强化业务发生控制即程序检查。通过电子计算机相关的会计程序来进行财务核算,更便于审核人员进行数据检查和控制,提高业务执行的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数据输入、输出控制。做到对凭证的审核、自制、输入、传递、保管各环节全面控制。相关的数据只有经过部门的审核授权以后,才能够进行输入,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合,凡输入的凭证均应经过复核。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数据,系统会提示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检合和修改。为了确保会计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反复的核对。一旦发现有疏漏或重复的数据,要及时的进行重新审核录入。最后,在进行数据通讯、处理控制的时候,要注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需要应用多种技术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处理,以降低在数据传输时的失误或外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安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3.4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首先要减少人为的影响和破坏,避免没有得到授权的人员接触财务系统。没有权限的人员不能使用财务专用电脑,为了保证安全性,财务电脑要有使用权限设置,并设定登陆密码。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数据保密的方法如供销码核对、特征识别、存取权限等。还可以通过硬件加密、软件狗或芯片加密的方式来提高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加强保密处理。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如断电、病毒等突发状况,要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因为这些意外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例如:可以在其他硬盘或计算上对数据做一个备份,也可以由相关的操作人员定期进行自主备份,但是这一过程要严格的进行把控,不允许非权限的人员进行数据的接触、转移、拷贝。

3.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需要不断的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要在进行系统运行前开展人员的培训,除了一些技术层面的操作培训以外,还要进一步的让会计从业人员学会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包括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利用计算机会计系统得到更准确的会计信息等。

4结束语

篇3

作为锅炉控制装置,其主要任务是保证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采用微计算机控制,能对锅炉进行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多项功能。

锅炉微机控制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即由锅炉本体、一次仪表、微机、手自动切换操作、执行机构及阀、滑差电机等部分组成,一次仪表将锅炉的温度、压力、流量、氧量、转速等量转换成电压、电流等送入微机,手自动切换操作部分,手动时由操作人员手动控制,用操作器控制滑差电机及阀等,自动时对微机发出控制信号经执行部分进行自动操作。微机对整个锅炉的运行进行监测、报警、控制以保证锅炉正常、可靠地运行,除此以外为保证锅炉运行的安全,在进行微机系统设计时,对锅炉水位、锅炉汽包压力等重要参数应设置常规仪表及报警装置,以保证水位和汽包压力有双重甚至三重报警装置,这是必不可少的,以免锅炉发生重大事故。

控制系统:

锅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调节对象,它不仅调节量多,而且各种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锅炉内部的能量转换机理比较复杂,所以要对锅炉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学模型比较困难。为此,把锅炉系统作了简化处理,化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调节系统。当然在某些系统中还可以细分出其它系统如一次风量控制回路,但是其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炉膛负压为主调量的特殊燃烧自动调节系统

锅炉燃烧过程有三个任务:给煤控制,给风控制,炉膛负压控制。保持煤气与空气比例使空气过剩系数在1.08左右、燃烧过程的经济性、维持炉膛负压,所以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于3×6.5t/h锅炉来说燃烧放散高炉煤气,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放散的高炉煤气,故可按锅炉的最大出力运行,对蒸汽压力不做严格要求;燃烧的经济性也不做较高的要求。这样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动调节简化为炉膛负压为主参数的定煤气流量调节。

炉膛负压Pf的大小受引风量、鼓风量与煤气量(压力)三者的影响。炉膛负压太小,炉膛向外喷火和外泄漏高炉煤气,危及设备与运行人员的安全。负压太大,炉膛漏风量增加,排烟损失增加,引风机电耗增加。根据多年的人工手动调节摸索,6.5t/h锅炉的Pf=100Pa来进行设计。调节方法是初始状态先由人工调节空气与煤气比例,达到理想的燃烧状态,在引风机全开时达到炉膛负压100Pa,投入自动后,只调节煤气蝶阀,使压力波动下的高炉煤气流量趋于初始状态的煤气流量,来保持燃烧中高炉煤气与空气比例达到最佳状态。

锅炉水位调节单元

汽包水位是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水位过高,会破坏汽水分离装置的正常工作,严重时会导致蒸汽带水增多,增加在管壁上的结垢和影响蒸汽质量。水位过低,则会破坏水循环,引起水冷壁管的破裂,严重时会造成干锅,损坏汽包。所以其值过高过低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它的被调量是汽包水位,而调节量则是给水流量,通过对给水流量的调节,使汽包内部的物料达到动态平衡,变化在允许范围之内,由于锅炉汽包水位对蒸气流量和给水流量变化的响应呈积极特性。但是在负荷(蒸气流量)急剧增加时,表现却为"逆响应特性",即所谓的"虚假水位",造成这一原因是由于负荷增加时,导致汽包压力下降,使汽包内水的沸点温度下降,水的沸腾突然加剧,形成大量汽泡,而使水位抬高。汽包水位控制系统,实质上是维持锅炉进出水量平衡的系统。它是以水位作为水量平衡与否的控制指标,通过调整进水量的多少来达到进出平衡,将汽包水位维持在汽水分离界面最大的汽包中位线附近,以提高锅炉的蒸发效率,保证生产安全。由于锅炉水位系统是一个设有自平衡能力的被控对象,运行中存在虚假水位现象,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情况采用水位单冲量、水位蒸汽量双重量和水位、蒸汽量、给水量三冲量的控制系统。

除氧器压力和水位调节:除氧器部分均采用单冲量控制方案,单回路的PID调节。

监控管理系统:

以上控制系统一般由PLC或其它硬件系统完成控制,而在上位计算机中要完成以下功能:

实时准确检测锅炉的运行参数:为全面掌握整个系统的运行工况,监控系统将实时监测并采集锅炉有关的工艺参数、电气参数、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等。系统具有丰富的图形库,通过组态可将锅炉的设备图形连同相关的运行参数显示在画面上;除此之外,还能将参数以列表或分组等形式显示出来。

综合分析及时发出控制指令:监控系统根据监测到的锅炉运行数据,按照设定好的控制策略,发出控制指令,调节锅炉系统设备的运行,从而保证锅炉高效、可靠运行。

诊断故障与报警管理:主控中心可以显示、管理、传送锅炉运行的各种报警信号,从而使锅炉的安全防爆、安全运行等级大大的提高。同时,对报警的档案管理可使业主对于锅炉运行的各种问题、弱点等了如指掌。为保证锅炉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监控系统将根据所监测的参数进行故障诊断,一旦发生故障,监控系统将及时在操作员屏幕上显示报警点。报警相关的显示功能使用户定义的显示画面与每个点联系起来,这样,当报警发生时,操作员可立即访问该报警点的详细信息和按照所推荐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篇4

主要是用作配电网的改造,其广阔的覆盖范围和迅速的传播速度使配电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计算机技术在发电、配电、变电、输电等环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主站、子站、光纤终端组成的网络系统,这种合理化的格局,能够有效提升传输速度。(3)变电系统能使高负荷供电站运行更加稳定,自动化技术主要通过现代通信技术、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设备的检测,实现功能的优化和重组,有效控制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遥测、遥信、遥控以及遥调等功能实现的,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其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力系统中的数据采集、通信传输以及信道编译码等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2.1远动控制技术中的数据采集技术远动控制技术中的数据采集技术主要有A/D技术和变送器技术等,其处理的信号多数为0~5V的TTL电平信号,而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多数采用大功率参数,为了实现采用远动控制技术处理电力系统中的信号,只有通过变送器将大功率参数转变为TTL电平信号,从而达到遥信信息的编码和遥测信息的采集任务。其中在电力系统中,其遥信信息需要经过采集遥信对象的状态,将采集到的描述遥信对象状态的二进制位编进具体的遥信码中这2个途径进行传送,然后再通过数字多路开关将电力系统各路的遥信状态输出到接口电路中,最后通过接口电路将遥信信息送入到CPU系统中进行处理,从而实现遥信信息编码。2.2信道编译码技术分析在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中的信道编译码技术主要有编码、译码以及信息传输协议(规约)等。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想要实现采用远动控制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则必须通过通信信道传输到调控中心才能使用。因此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为了进一步保证传送的信息具有非常好的抗干扰能力,必须要对信息进行信道编译码,其中数字传输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在上述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中,通过采用远动控制进行数字传输中,其干扰是不可避免的,而通过信道编译码能够有效克服通道中的干扰,其中,信道编译码的方法主要采用线性分组码中的循环码进行编译码。2.3循环式数据传送规约远动控制技术在变电站、电厂以及调度中心的数据通信应用中,首先需要在信道编译码前,预先设定通信方式和数据格式,也就是通信信息传输协议(规约),以保证电力系统中数据通信的可行性。另外,在电力系统远动控制技术中,其数据传输主要是以帧结构的形式进行传输的,其中重要的遥测信息主要安排在A帧,次要遥测信息安排在B帧,一般遥测信息安排在C帧。通过采用帧格式进行包装后,电力系统中的数据就能够有效按照规约进行传送,从而实现信道全部编译工作,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监控。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建议

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兼顾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自动化服务水平,我们追求的自动化技术应向着更优化、更具实效性、更加智能化、区域覆盖更广的方向前进。(2)加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设备稳定性,有效保障其安全运行,尽量减少大面积停电,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将停电损失降到最低。(3)开拓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数字化之路,使数据更加全面,数字更加精准,力求节省更多时间和人力。(4)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设备相继出现,对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电力企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注重对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鼓励员工以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武装自身,投入更多精力到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中去,推进电力自动化的发展进程。(5)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正是挑战电气自动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从整体化逐步转变为分布式、集约化的运营模式,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功耗的最小化、资金节约化。

4结语

篇5

 题    目   浅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目录

标题:浅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企业内部控制………………………………4

1.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的含义……………………………………………………4

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4

1.2内部控制的含义………………………………………………………………5

2.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5

  2.1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6

  2.2存储介质的变化………………………………………………………………6

  2.3内容控制的范围变化…………………………………………………………6

 2.4交易授权的变化………………………………………………………………6

3. 当前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7

  3.1 兼容性差………………………………………………………………………7

  3.2系统内部衔接性差……………………………………………………………7

3.3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7

3.4财务网络化带来的问题………………………………………………………8

  3.5数据处理方式变化带来的问题………………………………………………8

3.6会计信息磁性化带来的问题…………………………………………………8

  3.7用户本身存在的问题…………………………………………………………9

4.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9

 4.1制度控制………………………………………………………………………9

   4.1.1组织与管理控制…………………………………………………………10

   4.1.2系统日常操作管理控制…………………………………………………10

   4.1.3档案资料控制……………………………………………………………11

   4.1.4法规、准则制度控制……………………………………………………11

4.1.5监督机制控制……………………………………………………………12

4.2程序控制………………………………………………………………………12

4.2.1输入、输出控制…………………………………………………………12

4.2.2处理过程控制…………………………………………………………12

4.2.3系统安全控制…………………………………………………………12

4.2.4系统维护控制…………………………………………………………13

4.2.5强化风险意识…………………………………………………………13

4.2.6加强内部审计…………………………………………………………13

4.2.7人员控制………………………………………………………………13

4.2.8.网络的安全控制………………………………………………………13

参考文献……………………………………………………………………………15

 

【内容摘要】:由于计算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它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存储方式,并且也改变了会计工作的组织。这样,传统的手工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多数情况下已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计算机会计处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给会计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威胁,使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更加复杂化。企业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完整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和方法,是保证会计数据处理质量的基础,也是会计电算化审计的前提。内部控制是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办法和程序。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防止错误和舞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内部控制的,并发布了一系列规范和指导意见,促进了单位内部控制代写会计毕业论文的建立和完善。但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又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业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关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以确保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系统能够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影响。

一.会计电算化和内部控制的含义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将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基本含义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应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将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与会计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实现对会计数据收集、存储、传输和各种加工处理的自动化,以及辅助管理人员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的管理、分析、预测和决策的全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含义

1.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

参考文献]

[1]杨公文;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年09期

[2]刘春晖; 基于会计信息管理的内部探讨 [j]; 当代财经; 2006年08期

[3]刘俊宇;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建 [d];西南财经大学; 2005年

[4]宰华东; 刍议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 [d];吉林大学; 2005年

[5]李旻; 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机制研究 [d];武汉大学; 2004年

[6]吴军海;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周保军,王中兴,崔春玉; 浅淡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农业与

技术; 2004年02期; 147-148

[8]李军毅,范毅卿; 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探讨 [j];科技广场; 2004年1

--> 1期; 100-101

[9]潘东高; 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方法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篇6

【关键词】算法 计算机 网络 TCP

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其实属于一种优化配置的研究项目,计算机自从诞生以后,就不断的追求速度和效率,虽然使用极其复杂的语言和程序,但是执行起来的速度却非常快。很多人认为这些程序和语言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虽然会提升运行速度,但是全部运行结束之后,很难达到理想的速度。其实,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就可以发现,常用的计算机在开机的时候,只用了三十秒就启动了几乎一百个程序和大量的启动项,如果说利用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进行工作,势必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效果。在本文中,就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进行一定的讨论。

1 概述

对于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来说,源端到目的端的往返传输时延将给TCP拥塞控制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带来极大的不利,基于这样的情况,科研人员应用控制理论当中的Smith原理,并与随机早期检测(RED)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具有预测能力的P-RED算法,这样一来就能够从客观上减少部分不利的情况,同时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相对来说,P--RED算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是RED算法的进化版。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从主观的角度来说,能够让TCP拥塞控制更加及时,同时控制的稳定性也表现出了大幅度的进步。除此之外,从理论上来分析,P--RED算法的稳定性较高,并且导出了算法中主要参数的理论趋势范围。理论上的成就对实际的工作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由于计算机网络属于高精度的一个工作项目,因此P--RED算法的理论成就能够对参数的设置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这样的好处在于,有效的保证了TCP拥塞控制的品质。下面,本文将详细的阐述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

2 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

主动队列管理技术是在传输控制协议窗口控制机制基础上发展的一种TCP拥塞控制算法,能在拥塞发生之前就对TCP源端的发送量进行控制,该技术是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对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有时需要同时开启多个窗口,在这个时候,计算机必须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并且要为人们提供最多的信息。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中,最为简单的AQM是尾部丢弃算法,当缓冲器中的队列长度超过设定阈值以后,Tail--Drop算法以概率1丢弃进入的分组,否则丢弃概率为0。通过这样较为简单的判定,能够在实际运行的时候,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由于免去了部分复杂的运算,因此很多的问题都不会发生。通过对控制理论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on--off控制机制是非常容易导致控制振荡的因素,有Floyd等提出的随机早期检测算法是一种最为著名的AQM,能够充分避免on--off控制机制的不足,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大力推广AQM,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不仅仅是在P--RED算法以及TCP拥塞控制方面努力,相关的工作也能够对这项研究产生较大额促进作用,所以,在相关领域进行探索,能够得到很大的助力。

3 TCP流量AQM数学模型

图1为哑铃型拓扑结构的分组交换网络,在本文中,主要以上图为例,对TCP流量AQM数学模型进行一定的阐述。从整体的情况来看,TCP流量AQM数学模型,作为整体研究工作的一个模型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需要很多的模型来进行工作,TCP流量AQM数学模型就是其中之一。常用TCP流量控制分析的、具有单一瓶颈的哑铃型拓扑结构分组交换网络就是上图所表达的意思。在图中,S表示的是源端、D表示的是目的端、SW表示的是交换节点。在千兆位的高速网络中,为了充分提高公平性以及服务质量,很多的交换设备常常采用per--flow buffering策略,这种策略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一种策略。所谓的per--flow buffering策略指的就是每一个TCP连接分配各自的缓冲区,本文主要是在per--flow buffering策略的基础下以及下列假定的基础上对TCP流量控制分析研究。假定基础并不是随意进行假定条件的,而是在在详细数据的支撑下,对现阶段的一些情况进行调查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假定情况与实际情况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部分假定情况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发生过很多次,利用假定的情况能够对日后的实际运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在本文中,假定情况如下:首先,TCP连接的目的端容量足够大,瓶颈存在于网络的中间节点。其次,TCP流量控制仅仅考虑网络过载的因素,这样一来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会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计算机网络上的问题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针对性非常的强,多数情况下,一个指令只会有一个功能。第三,目的端一收到分组就立刻向源端发送确认信号,一定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送,否则时间上的迟疑,很有可能导致整体工作成果达不到一个理想的效果。第四,TCP窗口及缓冲队列长度以分组为计量单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分组都要具有相同的长度。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进行分组比对,从而进行其他的工作。TCP的窗口调节机制主要是基于和式增加积式减小算法,对某一对TCP连接,在护理了TCP的传输超时机制以后,AIMD算法的TCP流量窗口控制机制可以通过如下的公式来表达:

在整个公式当中,W(t)表示的是TCP拥塞窗口的大小;q(t)表示的是缓冲队列的长度;C表示的是缓冲输出速率;P表示的是分组标记或者是丢弃的概率;表示的是RTT,并且,tT为不包含缓冲排队时间的往返时间。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TCP流量AQM数学模型对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数学模型的精准度较高,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体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相对的,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也能够得到一个较为积极的成果。

4 AQM的P--RED算法

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工作,在实际的研究当中,单单依靠数学模型,并没有办法达到一个特别好的效果。现阶段的社会进程较快,部分人群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要求,无论是军方的科研,还是太空的某项研究,都需要在原来的成果上进一步努力。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的很多研究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实际的情况具有很强的变动性,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对AQM的P--RED算法进行一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获得一个较为前沿的成果。

4.1 RED算法

对于RED算法来说,是一种典型的AQM控制算法,这种算法主要是根据缓冲器中的分组队列长度来推测网络的拥塞程度。从客观的角度来说,RED算法能够较为全面的工作,由于它是通过缓冲器当中的分组队列长度进行推测网络的拥塞程度,因此较为符合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RED算法的部分功能很有可能满足不了需求,并且在庞大的数据压力下,RED算法的一些处理方式也有可能达不到标准。但是,科研人员在应用RED算法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了未来的部分情况,因此现阶段的RED算法在原来的基础上,以一个与队列长度成正比的概率P来标记或者丢弃进入缓冲器的分组。从应用RED算法的情况来看,这种算法并不是特别的复杂,相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法,RED算法的结构较为简单,并且可以广泛的使用。但是,RED算法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不能克服RTT的影响,并且在调节参数的选择上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4.2 P--RED算法

控制理论当中的Smith补偿原理是克服大纯时延影响的有效手段,本文认为,要想充分解决RED算法当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必须与上述的原理相结合。将补偿原理与RED算法结合之后,提出了具有预测能力的P--RED算法。新提出的P--RED算法,能够有效的克服时延RTT对AQM控制产生的不利影响。P--RED原理框图如图2:

从以上的阐述来看,R--RED算法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同时很多的问题都能够在P--RED算法当中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相对来说,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需要在算法上进行一定的优化,虽然现阶段的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必须更加高效、处理能力更强。算法作为一个较为基础的部分,其问题必须彻底解决。利用以上的P--RED矿图原理相信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详细的分析矿图原理之后,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如果说,那么P--RED AQM控制器的输入比就会超前时间τ,导致其控制输出P也相应的超前了τ。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P--RED算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较好的补偿大时延RTT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P--RED算法虽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强化,但是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P--RED算法的部分环节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去优化,提高精度,不仅仅是补偿大时延RTT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是要彻底解决这一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发展中,做出较大的贡献。

5 仿真结果

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在现阶段的研究当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将这些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以后,取得了预想的积极效果。但是,未来的研究不法依然不能停止,否则很有可能造成现有的研究停滞不前。针对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研究的特殊性,本文进行一定的仿真结果阐述。通过相关的仿真结果,能够从中分析出那些方面有所不足以及重点需要加强的部分,从而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一个有效的指导。

5.1 比较动态的响应

控制TCP连接RTT的预估值与实际对应的数值相等,都设定在50ms,另一方面,将k设置为0.01/packet,同时比较在P--RED、RED、Tail--Drop算法的控制,以及q(t)的动态响应。上述的比较方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比较方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为了保证比对结果的正确性,还要改变k值进行比对,当k=0.02packet的时候,在P--RED以及RED算法控制对q(t)的动态响应进行一定的比对。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科研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增益会不断的提高,RED算法的振幅逐渐加大;其次,由于局限在k数值的范围以内,P--RED算法的控制性能较佳。在未来的工作中,k数值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单纯的控制在某一个范围之内,很有可能导致计算机网络的局限性增大,因此需要通过模拟不同的k数值,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

5.2 比较鲁棒性

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研究工作,在很多的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努力。仿真结果分析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面,还需要比较鲁棒性。本文认为,传输往返的时间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若是k=0.01/packet时,RTT的实际数值为25ms,是在控制下预估数值的0.5倍,若RTT的实际数值是75ms,实际数值仍然为25ms,控制下的预估值则为1.5倍。两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RED算法在TCP连接RTT存在较大的预估值误差的情况下,输出响应仍然存在较小的波动,能够迅速的收敛在平衡状态下,显示出P-RED算法具备良好的鲁棒性。所以,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研究工作不仅非常可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实践意义,能够为将来的计算机网络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6 总结

本文就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此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且彻底解决其中的问题。今后的工作重点在于,要对相关领域进行一定的研究,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基于P-RED算法的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研究工作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依群,翁亮,顾尚杰,诸鸿文.分离TCP拥塞控制和可靠传输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06).

[2]朱丽,温晓晖,李伟.Internet的TCP拥塞控制机制改进[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3]孔莹莹,蒲海涛.一种基于不完全微分PID的随机早期检测算法[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0(04).

[4]陈依群,铁玲,顾尚杰,诸鸿文.改进的随机提前检测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11).

[5]肖道举,王悦,陈晓苏.基于侦听机制的网络拥塞控制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8).

[6]蔡文郁,张昱,金心宇,周绮敏.一种基于PID控制的自适应随机早期检测算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11).

[7]姜文刚,孙金生,王执铨.TCP拥塞控制中的死锁与混沌[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8]蔡文郁,张昱,金心宇,陈抗生.RF-RED:一种速率公平的RED改进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04).

[9]李仁发,莫铁强,刘钰锋,孙婷.随机早期诊断(RED)队列管理算法的改进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03).

[10]陈宇,苏慧峰,张乃通.采用E--2CN拥塞控制的TCP连接时延模型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5(11).

[11]邓晓衡,陈志刚,王建新,曾志文.基于测量的TCP拥塞控制的公平性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11).

[12]董世强,万建成,赵刚.基于区分服务模型拥塞控制的改进RED算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02).

[13]叶攀,罗红霞,刘光鹏,李若愚.基于AJAX和JSF的WebGIS应用研究――以西南大学WebGIS为例[J].测绘科学,2001(02).

[14]黄静,许力.基于可信度的簇间多跳LEACH算法[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

作者简介

郭彬,男,民族:汉1981年9月出生,籍贯:江苏徐州。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篇7

关键词:计算机 自动控制系统 概念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45-01

1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多个领域内进行有效的运用,而且其发展越发的成熟,所取得的成果也更为显著。由于在传统控制理论中,其计算步骤和控制系统较为复杂,其理论知识在实际落实中具有较大的难度,对控制系统潜在的运行需求不能更好的满足。近年来,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综合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再加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控制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对于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典型连续控制系统中,通常其结构因素有给定值、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被控参灵敏、检测装置及反馈值等,其系统内的信号都以连续信号为主,而且对于反馈值和定值的比较也是通过比较器来进行的,对于计算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则由控制器为进行调节。这样利用控制信号来对驱动执行机构进行控制,从而将被控参数数值有效的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而当控制器和比较器利用计算机来代替时,即不会对其作用进行改变,而且功能也照常发挥,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信号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在的,被控参数以模拟量为主,而执行器的输入信号也是模拟信号,基于此中原因就需要一个转换器A/D,可以进行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数据采集处理和实时控制,所谓数据采集处理是指通过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及时进行检测,并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过程。而实时控制是通过已经设计好的控制规律来对控制量进行,并能够及时对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所以对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来讲,其控制过程需要确保其实效性和实时性,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对信号输入、计算和输出时间进行控制,而且在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对使其控制程序不断的重复,使系统能够达到预先设计的品质要求,通过在工作中对异常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正常处理,确保被控参数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共同组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它包括过程输入/输出通道、计算机、操作台、外部设备、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等。通过计算机接口来进行命令的发部,同时实时检测和处理被控对象参数,在计算机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的信息传送和转换的连接通道作为过程输入/输出通道。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可以将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转换为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控制的数字代码。而通过过程输出通道,则将输出的控制命令和数据转换成控制信号。过程输入/输出通道一般分为: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开关量输入通道、开关量输出通道;外部设备是用来实现计算机和外界交换信息的设备。软件是指能够完成各种功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程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连续控制系统虽然都是作为控制系统,但却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连续控制系统中其信号都是以模拟信号为主,其控制规律是由模拟电路实现的,而且模拟电路随着控制规律的复杂性而变得越多,如果需要对控制规律进行修改,则需要将原有的电路结构进行改变。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则以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为主,对于需要进行控制规律修改时,则只需要对其相应的程序进行修改即可。

4 计算机控制系统类型及应用要点把握

4.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操作指导控制其在结构上属于开环控制,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而且能够实现灵活控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该系统的运行需要由人工进行操作,这样的话,速度将会受到必然的限制,所以将会不适应快速过程控制及过个对象控制的情况。在该系统中,被控对象并不由计算机的输出进行直接控制,只是计算机在每隔一段时间内则会对数据进行一次采集,而且经由转换器后由计算机对基进行计算和处理,然后进行报警、打印和显示。由其所显现出来的结果为依据,操作人员对调节器的给定值进行改变或是对操作执行机构进行直接操作。

4.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中,而直接数字控制系统也可称DDC系统,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计算机通过巡回检测一个或多个系统参数,随之将检测数据通过输入通道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再根据设定的控制规律进行相关运算,最后发出控制信号对执行机构进行直接控制,使系统的被控参数达到预定的要求。在DDC系统中的计算机参与闭环控制过程,它不仅能取代模拟调节器,实现多回路的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而且只通过改变程序就能有效地实现较复杂的控制。

4.3 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该系统又叫SCC系统。在SCC系统中, 计算机按着描述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最佳给定值送入模拟调节器或者DDC 计算机,最后由模拟调节器或者DDC计算机控制工作过程,从而使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4.4 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其主要是由微处理器和实现对计算机各部分任务进行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所组成,利用该系统,可以将任务进行分散,不同的任务利用不同的计算机来进行分别执行,不仅能够实现控制,而且可以更好的实现管理任务。而且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属于四级系统,每一级的计算机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任务。装置控制级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和单机进行控制,部门都督级对所获得的工作数据进行优化控制,管理集中控制级通过对人员及部门的协调和协配,向上级及时反映装置控制级及部门都督级的情况;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种计划的制定则由经营管理级来完成,同时其通过接收的各部数据来实现对对全局的总调度。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以更好的普及,而且控制器无论是类型、性能还是价格都呈多样化发展,这就为自动控制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需要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的学习,确保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元.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探讨[J].广东科技,2007(15):191-192.

篇8

论文摘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准则和审计人员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要逐步推进计算机审计,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资源和信息共享,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高效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采用会计电算化来进行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同时,也给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和审计应采取的对策就成了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实施计算机审计以防范检查风险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数据一般有两种存在方式:

一种是由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打印输出功能将有关的会计资料打印出来,形成分类的书面会计账簿资料;

另一种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全部会计数据存储在磁性介质上。

能够打印出来的资料只有少数,大量的会计资料只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或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电算化会计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改变使许多手工条件下的审计线索发生改变,客观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充分利用发挥计算机的功能,深入系统的内部进行测试和审核,控制检查风险。

在对证、账、表进行审计时,除了结合通常手工对系统进行审计的方法和手段外,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需要在测试系统程序控制的基础上,每次审计时都利用实际数据或模拟数据测试被审单位的系统程序,将测试的结果数据与正确的或应当出现的结果进行核对,进一步检验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系统程序的可靠性,检查各项公式的设置是否正确。

进行实质性测试要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尽可能使用审计专用软件实现会计数据从会计核算软件到审计软件的转换,由审计软件来完成大量的复核和核对工作,审计人员应着重对审计项目的有关数据重新组合,运用有效的审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不断地修改、充实和完善审计计划,执行切实可行的审计程序,深层次地审核审计单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或失真的电算化会计信息,控制误受风险以全面实现审计目标。

2计算机系统环境不可忽略详细审计

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电磁介质中的凭证数据肉眼不可见、易逝和修改不留痕迹等特点特别使人们对其安全可靠性怀有疑虑。

当审计证据的相关与可靠性较高时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少;反之,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较多。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可靠性控制得不到保证时,就必须有足够多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报告。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表明,尽管会计人员在组织与管理、操作、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实施各种控制,以增强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但当其对机内数据进行审查时,总将其与纸质凭证再作验证。从长远看,如果纸介质终究要被电磁介质所替代,因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3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原始凭证的形成和授权、数据输入、程序与数据库的修改、输出信息的使用和分配等出现错误或人为侵害的可能性。只有内部控制制度可信时,审计风险才能确认为较低水平,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和程序,否则就宜采取替代的测试方法,进一步扩大测试的范围。

因而,在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和评价应从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两方面的测试与评价进行。程序控制的责任者是软件开发部门。对本单位自行设计开发的电算化系统,应结合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档资料如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审核系统的开发计划是否经过严格审核,仔细研究调查后方可实施,在开发过程中是否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对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则应重点审查该系统是否通过评审或鉴定,为适应被审单位特殊业务所作的调试是否经有关部门的确认。

首次审计时不论软件是自行开发还是外购,都要根据系统的流程图、源程序、编程说明、用户使用手册等资料依次检查系统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与输出,系统的初始化、维护与安全等各项操作所设置的关键控制点是否合法、合规、合理。

制度控制的责任是会计软件的使用单位,是由人工实施的控制,独立于系统软件对制度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应注意:审核被审单位是否根据本单位实施电算化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组织机构模式,在电算化系统内部合理的设置岗位,进行不相容职责分工控制。注意被审单位的机构模式是否根据本单位的规模、管理方式及发展方向,恰当地选用了集中管理模式,或分散管理模式,或集中管理下的分散模式;

电算化部门内是否遵循内部牵制原则相对独立,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职责分工,如系统员、系统维护员、程序员、操作员、数据控制员、数据管理员之类的职责分工;各岗位人员的素质是否确实能够满足开展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审查系统工作环境的控制是否完善,是否建立和健全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和执行操作规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和评价系统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帮助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决定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减少和防止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

4制定和完善新的审计准则

我国在审计方面制订了许多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准则中的某些已不适应实际情况,一些新增审计内容在审计准则中又缺乏相应的条款,如电算化系统开发审计准则,新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软件功能规范和开发准则等。在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时,要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转贴于

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2)审计证据的收集;3)计算机审计过程及相关的审计技术;4)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等。

制定有关电算化审计准则和制度,是目前审计工作的迫切需要。

5开展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由于计算机处理和手工处理有很多不同点,从而产生了许多独特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和工具。计算机审计注重对业务事项和处理过程进行证据收集,如要收集符合性测试的证据,一般是通过模拟数据进行测试形成要收集的证据。

因此,要大力开展对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如审计管理计算机技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测试技术、数据库或数据文件的审计技术、应用软件的审计技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评价技术等,特别是内部控制的测评技术,以尽快实现利用计算机审计。

6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审计软件是计算机审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是很难开展实际的自动化审计工作的。

审计软件的功能应具有针对会计程序本身合法性、正确性的审查功能;具有对机内会计数据文件的一致性、正确性的检查功能;具有验证会计报告的可信程度及会计软件内部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功能;具有审查审计报告、审计文书自动编制整理功能等。

进而解决审计电算化滞后的实际问题,做到审计技术与会计电算化同步。利用计算机快速分类、检索功能、存储能力编制审计程序,可以进行大量的审计比较、抽样及核对工作,收集审计证据,减轻审计人员工作强度;事先用计算机设计测试案例,后用于测试被审单位的会计程序和数据文件,能够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员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等,随时调用,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打印各种统计表、审计文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软件既可以加快审计工作的效率,又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规范化工作。但我国审计行业的审计软件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加大对审计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开发或独立开发审计软件。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缩短计算时间。

7加快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审计人员必须要更新知识,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法规,及其他审计规范准则外,还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电算化系统评审技术,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技术。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

7.1对现有审计人员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使他们能胜任审计工作;

7.2购买必要的审计软件,对复杂的财务软件的审计聘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辅导;开展审计的正规课程,借助高校的师资力量;

7.3开设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用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审计配套课程的教育。

7.4同时适当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西方审计理论和方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8结束语

由上述可见,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化的要求。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一方面,逐渐实现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即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所办理业务的审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档案、报表、信息处理、预策、决策等工作也逐渐的实现了计算机化。

运用计算机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确保审计时效;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项目质量;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丰富审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范围将更加广泛,并日益渗透到各个行业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

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审计技能。计算机审计系统的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技术的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审计理念的创新

(一)培养前瞻性的思维观念

审计工作的创新,在于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创新的根本在于审计理念的更新。审计人员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用超前的眼光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从中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规律,寻求新办法,拓宽思维空间,把审计监督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

(二)强化审计监督理念

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网上交易非常普遍,且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对这些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进行适时监督。通过网络审计可改变事后审计而成为事前、事中、事后紧密结合一体的审计方式,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大大增强审计的及时性。审计人员借助强大的网络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实施远程的在线的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保证审计监督作业的即时性、连续性和经常性。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以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管理者和各个岗位。

(三)树立“审出效益,审出水平”的审计新理念

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不是仅限于财务,还有销售、采购、存货、人力资源等各子系统,而上述各子系统之间紧密相连。只有树立全面审计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好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电子系统的查漏补缺,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的其他环节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方面不固守于“审会计”,而是“审效益”的创新审计理念,充分关注财务部门每一项财务收支及其活动在经济上的节约,投入产出的效率和达到预期目标的效果,通过审计,审出效益,审出水平。

(四)对审计权利的依法设定

审计监督权必须依法设定,审计监督权的边界由法律确定,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行使审计监督权而侵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必须接受监督,所以,审计署党组决定在审计系统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引入外部检查是英明之举。

二、审计队伍自身修养的创新

(一)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

审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由于计算机审计涉及到多学科,大多数企业的现有人员仅仅具备的是某一方面的技能,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目前审计署干部培训中心开展的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堵养及与之相关的在审计人员中进行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工作,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由于计算机系统和会计准则也在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审计部门应该通过内部交流,外部培训,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审计人才。

(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手工会计核算情况下,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种审核检的方法,就可达到目的。然而在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评审技术,对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敏锐性,只有具有专业素质和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好审计工作。

三、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了解计算机审计内容

1993年9月1日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9号《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第二、三条明确指出:凡使用计算机处理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被审计单位,审计机关有权使用计算机技术,依法独立对其计算机财务系统进行审计监督。计算机审计的内容包括:第一,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软件控制技术;第二,记录在各载体上的数据资料,包括纸性、电磁性的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三,应用软件及其技术档案,包括各种管理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审计的内容也不相同。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除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系统开发审计、应用程序审计、数据文件审计等。

(二)不断完善审计内容

在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下,随着凭证、账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计算机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资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账已无存在的必要。

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使得计算机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来确定对计算会计信息系统结果的信赖程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现金流情况的分析和主要财务、业务指标的计算分析,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对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事前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方面要检查系统的开发活动是否可行与恰当,系统的开发方法是否科学先进和合理;另一方面还要检查开发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必要的审计线索,以及这些审计线索是否规范;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审计,一是要对嵌入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按设计要求在系统运行中起作用,即测试应用控制系统的符合性;二是通过检查程序运算和逻辑的正确性达到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对系统数据文件进行审计,一方面是对数据文件进行实质性测试,即对各会计账户余额、发生额直接进行检查,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审核,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计,测试一般控制措施和应用控制措施的符合性。再者,审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方便地获取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文件,通过必要的数据转换,使其成为审计人员可识别的数据文件形式,再进行各种数据的重新组合和处理,以达到审计目的。

四、审计方法的创新

审计方法的采用主要取决于审计的内容,对不同的审计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由于审计对象的多样化,计算机信息系统各成体系,审计方法也应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最常用的审计方法有筛选法:如按某关键字查、按满足逻辑条件查、按设定的金额条件查、按时间条件查等,计算机会很快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比较法:审计人员可以利用数据之间本身具有的关联性,对被审计单位不同性质的关联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法:有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直接比对,但可以用一定的计算关系式、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来审核其真实、合规性;分析法:审计人员只需要提出思路,编写适当程序,就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以及编程判断法等。审计方法从会计电算化角度考虑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审计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既有计算机数据,也有纸质的账册、凭证。内审时,由于经营情况比较熟悉,可以采用计算机抽样或者建立数据模型来辅助审计,找到审计的关键点和线索。通过计算机的海量搜寻,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审计范围,从而可以抽取足够多的样本。还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会计方法、控制方法等多学科来交叉进行,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审计程序的创新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审计程序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程序主要审计会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

(一)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计算机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计算机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惯生发表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篇10

摘要: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文章在对会计电算化及其特征讨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指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审计以及内部控制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审计;内部控制一、绪论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手段的变革,而且也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作为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二、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改变(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二)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工作影响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审计和会计面临巨变环境的一致性,特别是两者的联系,使会计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一)审计线索的改变由于会计实行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为了能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个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需求,要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有些系统中的暂存文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删掉。如果审计需要查这些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询。[1][2][][](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表的第3号审计准则概论指出:“如果客户在其会计系统中使用了电子数据处理,无论应用是简单的带是复杂的,审计员都要充分地了解整个系统,使得能识别和评价系统的基本会计控制的特点。在包括较复杂的电子数据处理应用的情况下,审计员在执行必要的审计方案中将要就应用专业化的电子数据处理的专门知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变化了,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三)审计内容的改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人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当一个系统已经完成并投用后,再对它进行改进,比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费用昂贵得多。因此,除要对投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后审计处,还应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应有审计人员参与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审计。(四)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审计线索内容控制、内容和审计技术的改变,决定了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了。不懂得计算机的审计人员,因审计线索的改变而无法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而不能识别和审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有计算机而无法对计算机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因此,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传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是以计算机以及数据传输和通讯设备作为数据处理系统的核心,完成从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验证、分类、登记、计算、汇总、报告等一系列会计工作。会计从手工处理到电算化处理,表面上看是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变化,但实质上它影响了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手工会计系统下企业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最初起源于内部牵制,即为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正确性,确保各项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建立起来的业务分管责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内部牵制的范围得到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就是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数据的采集、存贮方面比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更多样,手段上更快捷;在核算形式上比手工会计系统更省时省力;在数据传输方面,更方便;账簿的概念已被抽象化;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出现了新的特点。(三)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有关人员操作工作的内容和权限,规定了操作密码设置及操作流程中的具体实施细则。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了有关设备的保养,确定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方面都作了规定。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定了档案内容,保管人员及权限,管理方法及要点等。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1、幺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卲春.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3).3、孙红侠.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1).4、刘全贵,杨敏.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J].山东机械,2005(6).5、唐文化.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6、房琳琳.试论财务软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J].现代会计,2001(3).7、仲晓峰等.中国软件企业的融资机制[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0(6).8、财政部.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S].1994-06-30.9、杨秀荣.网络会计的发展规律及前景[J].人大复印资料(经济类),2003.10、曲淑晶.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对会计的相关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0(8).11、范睿.对会计电算化有关问题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