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范文

时间:2023-03-24 17:1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服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服务

篇1

内容提要: 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中,就诊方享有自主选择权、知情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多项权利,并承担缴纳医疗费等义务;与此对应,医疗机构负有注意、忠实等义务,并享有获取医疗费等权利。在合同当事人责任的认定上,医疗机构承担的责任性质上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这有利于维护就诊方的权利。出于同样的目的,医疗服务合同应当也是消费合同,从而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

备受人们关注的医疗事故案件的内核是医疗服务合同,而何谓医疗服务合同、合同双方各有哪些权利义务等,我国法学界、法律界、医疗卫生界并未有统一的认识。

一、医疗服务合同的法律界定

从法律的角度观察,病人到医院就诊便与医院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我国学者一般将这种合同关系归入服务合同范畴,称为医疗服务合同。服务,就其基本语义而言,泛指为别人所做的工作。在经济学上它又被称为“劳务”,指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特殊需要[1]。服务合同则指由服务人提供技术、文化、生活服务,受服务人接受服务并给付服务费的合同,其标的特指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提供劳务的行为。由此来看,医疗服务合同应指就诊方与医疗机构达成的,由医疗机构向就诊方提供医疗服务,而由就诊方支付医疗费的合同。

许多外国民法也对医疗合同进行了规定,但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瑞士法律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归入委任契约关系,德国和希腊法律将其称为劳务契约关系,法国、比利时则称之为医疗服务契约关系,这些都与我国学者将其归入服务合同并不矛盾。所谓劳务合同是以劳务为给付标的合同,其实就是服务合同。委任合同,即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2]。从本质上说,委任合同就是服务合同中的一种典型合同。因而,各国对医疗合同的规定存在的只是名称上的差异,在基本内涵、适用原则上应是一致的。

我国《合同法》草案曾专章规定了服务合同,医疗服务合同当属其中之一,新的《合同法》却并无服务合同的规定,因此,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医疗服务合同尚属非典型合同,对这类合同的处理还需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法的一般规则,并参照最相类似的典型合同。在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认为,非法律事务的医疗事务只能由准委任合同来调整,而准委任合同必将适用委任合同的一般规则。我国也应当借鉴这种观点。

与其他类型合同相比,医疗服务合同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将医疗服务合同的法律特征归纳如下[3]:

1)医疗服务合同是一种诺成、不要式、双务、有偿合同。在医疗服务合同之中,就诊方与医疗机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如挂完号,合同便宣告成立,并且无需采取特定形式。合同双方当事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互负义务。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还需缴纳相应的医疗费,至于实践中医院对医疗费的减收免收,总是基于某种特定原因,这并不能否定医疗服务合同的有偿性。

2)医疗服务合同的主体为就诊方与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合同中,接受服务的一方可统称为就诊方,多数情况即病人本人,但也可以是其他人,如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婴儿到医院就诊,因其不具备合同主体资格而只能由其监护人或其他人担任合同一方当事人;同时还不排除健康人到医疗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或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合同另一方当事人一般是医疗机构,与病人直接接触的医生并非合同主体,只有在一个医生个体开业而又未聘请其他医生时,才可认为该医生是合同主体。

3)医疗服务合同的标的是医疗机构向就诊方提供的医疗服务。与其他常见的服务合同不同,医疗服务合同的标的是医疗机构通过医生向病人提供谨慎和细心的、与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相一致的医疗服务,而不是保证治愈疾病,也就是说,医疗机构并不对医生没有治愈疾病负责,而只对他们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具有的谨慎程度和采取的服务方式负责。

4)医疗服务合同的内容不由双方当事人约定。除少数情况外,绝大部分医疗服务合同的内容不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在遵循国家的物价政策的前提下单方面决定;至于服务质量,是事先根本无法具体确定的,带有一定的或然性,由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技术规范自觉把握,医疗服务质量好坏的评定,主要根据医疗机构是否按照应有的谨慎态度和科学的治疗方案来提供医疗服务。

5)医疗服务合同的形式特殊。医疗服务合同没有书面或口头的合同形式,在实行挂号制的医院里,病人挂了号即表示已与医院达成了合意;不实行挂号制的医院,医生一旦对病人进行了诊断,即表示合同已成立;未经门诊直接住院的病人,则在接受医生检查时即与医院达成了合同关系,而不是在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才成立合同关系。也正因为医疗服务合同形式特殊,也给合同纠纷的解决带来了困难,如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定、双方是否存在医疗服务合同的举证等。

6)医疗服务合同订立过程中不存在承诺的撤回。在医疗服务合同的订立过程中,病人发出要约,医疗机构一般要表示承诺,尤其是危、急、重病人更是如此。而且,医疗机构一旦作出承诺,便不得撤回,这一方面因为承诺是以行为做出且立即送达要约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然人生命健康权的重视与保护。即便是在医疗机构限于技术水平和医疗条件而让病人转院的情况下,也只能认为是医疗机构在特定情况下解除合同,而非撤回承诺。

二、医疗服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一)就诊方的权利

1)自主选择医疗机构权。合同之精髓是当事人自由意志之汇合[4]。据此,作为医疗服务合同一方的就诊方应当享有自主选择医疗机构的权利,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都不得强制病人就诊。

2)获得相应医疗服务权。获得相应医疗服务权是就诊方的重要权利,主要包括对不必要服务的拒绝权和对必需服务的要求权。有些医疗服务的内容由双方当事人约定,如医学美容,这类合同中,就诊方获得相应医疗服务权容易实现。但在多数病例中,就诊方对病情不了解,一切取决于医疗机构的技术、设备等因素,从而对服务的内容就无法约定,哪些服务是相应、必需的,哪些是多余、不必要的,这些都属于合同中的默示条款,因而难以把握,给就诊方该项权利的满足带来了一定难度。

3)知情权。医疗服务是专业性极强的活动,而就诊者并非个个精通医学知识,在实际中看完病拿完药对自己病情仍一知半解的不乏其人,这不利于就诊者病情的好转,也不利于就诊方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因而应保证就诊者享有知情权。具体而言,知情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就诊方有权询问有关医疗机构的经营方向、营业时间,以及有关服务的情况,包括对病人的诊断结果、诊疗方案、诊疗进程、负责诊疗的医务人员、药物的使用方法等情况,医疗机构应予回答;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对就诊方提供的上述情况应当是真实的。

4)损害赔偿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就诊方必享的权利。行使这项权利的前提是有损害的发生,并且,损害是因医疗机构方所致。这里所称损害,既包括就诊方人身的损害,也包括就诊方财产的损害、精神的损害。就诊方在行使上述损害赔偿请求权时,还需证明损害的确有发生。

(二)就诊方的义务

1)缴纳医疗费的义务。医疗服务合同是有偿合同,这在前文已作论述,就诊方应为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支付相应的医疗费,包括挂号费、诊治费、住院费、护理费、药物费等项目,这也是各国通行的做法。医疗费的多少由医疗机构遵照国家法律法规、物价政策、诊疗实际单方决定。

2)配合义务。医疗服务是一种双向行为,就诊方应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按时按地接受服务、如实告知病情、回答医生有关询问,以便医生作出正确判断,采取合理措施,同时还应遵照医生要求换药、服药等。因就诊方不履行配合义务,从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机构可主张免责。

(三)医疗机构的权利

1)获得医疗费的权利。与就诊方承担的缴纳医疗费义务相对应,医疗机构有权收取医疗费。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采用预收医疗费的方式获取医疗费,如先挂号后看病,先缴费后取药。不过,并不绝对如此,在病人情况危急或就诊方与医疗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信任关系,医疗机构都可能垫付医疗费,但垫付不是其义务。在此还需指明,医疗费的预收并非合同成立要件,不与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构成双务关系,不成立履行抗辩,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方未预付医疗费而拒绝为其诊疗。

2)自主采取相应医疗服务的权利。医疗服务专业性强,在合同履行中,医疗机构应当有权针对病人情况自主采取治疗措施,而不受来自就诊方及其他方面的非法干预。

(四)医疗机构的义务

1)与就诊方订立医疗服务合同的义务。医疗服务合同有别于其它合同,医疗机构负有与就诊方订立合同的义务,一旦就诊方发出要约,医疗机构一般都要表示承诺,这种特殊规定与医疗服务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相一致。虽然我国医疗机构在各自经营方向上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于危重病人,任何医疗机构均不得以营业方向受限为由拒绝救治,否则,即存在缔约上的过失,就诊方可援引《合同法》第42条予以救济[5]。

2)高度注意义务。根据德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的研究,专家(医生)从委托人(就诊方)那里得到两种意义上的信赖。其一,信赖专家对其专门领域的工作具备最低基准的能力保证;其二,信赖专家关于裁量的判断,像医生对于病情存在几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就诊方只能信赖医生的判断,委由医生选择治疗方案[6]。我国学者也认为,专家所从事的工作对当事人之利益、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关系重大,如果疏忽大意,势必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损害;与其说当事人是与专家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订立合同,倒不如说是基于对专家的信赖而将其重大利益乃至生命安全托付给专家[7]。正因为就诊方给予了充分的信赖,医疗机构必须尽到与其专业技术相一致的高度注意义务,以高度谨慎、勤勉的态度为病人诊治,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行业和医院管理规章制度、各种操作规程以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等进行诊疗护理。日本法律规定,医疗专家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必须尽到符合现代医学水平的注意义务,如果违反这一义务,即表示医疗专家主观上有过失[8]。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3)忠实义务。《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高度的职业道德、信任关系,可以导出医疗专家负有与委托人的信赖相符的为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的忠实义务[9]。具体而言,医疗机构的忠实义务应包括:其一,医疗机构一旦做出承诺,便不得随意撤回,非因特定情况并为就诊方利益着想,不得将亲自实施服务的义务转交他人;其二,在整个合同履行过程中,应维护就诊方的合法权益,选择最合理的医疗方案;其三,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获知的有关就诊方的隐私、秘密,不得泄露;其四,应详细告知就诊方有关服务的情况,提供相关材料及有关医疗费的票据等。

三、医疗服务合同的违约责任与损害赔偿问题

医患双方之间是合同关系,任何一方不履行义务,便构成违约,如就诊方拒付医疗费,但更多的是医疗机构基于其优势地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结果往往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都规定了相应的违约责任,主要有支付报酬、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但支付违约金在医疗服务合同中极少采用。对就诊方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我们容易理解,但对于医疗机构造成的医疗事故到底应基于合同追究上述违约责任,还是基于其行为已侵害了就诊方的人身、财产权利而追究侵权责任,世界各国还存在差异。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等欧洲国家一般认为应承担违约责任;而英、美、日本等国,立法和判例都一致主张医疗机构承担的责任属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在我国,对于医疗机构应承担的责任,也存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违约责任[10],也有学者认为是侵权责任[11],还有学者主张是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12]。

从理论上说,医患双方既然形成的是合同关系,那么医疗机构承担的应当是违约责任。但问题在于“,违约责任”顾名思义即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一般合同对于双方当事人的应为行为都作了规定,但医疗服务合同是一种独特的合同,在合同成立时,双方当事人一般并未对合同内容进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全依法理、法规推定,合同内容应属法律上的默示条款。既然医疗服务合同中没有约定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质量,到底怎样才算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就会因没有明确的标准而陷入困境。其次,若采用纯粹的违约责任,则可能导致医疗机构基于其特殊地位,随意在合同中约定免责事由,从而损害就诊方合法权益。同时,违约责任以合同的合法成立为前提,如合同尚未成立,就谈不上违约,但实际中,医院对危重病人按常规病人的收诊致使尚未收诊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此时合同尚未成立,若依违约责任追究恐怕难以实现。

基于以上原因,纯粹基于合同的原因追究医疗机构民事责任难以切实维护就诊方权利,而应当援引侵权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22条其实就作出了相应规定。因而可以说,医疗机构承担的是一种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相竞合的责任,当事人双方有合同约定,可基于合同约定追究责任,而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合法、不全面的,可基于权利的受损追究侵权责任,这也正是医疗服务合同与其他合同相比较而独具特色之处。

无论追究的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其中可能涉及到继续履行、赔礼道歉等,但主要还是损害赔偿。从范围而言,损害赔偿应当包括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以及精神损害赔偿,三者并不互相排斥,可以同时适用,这已为法学界所公认。但现阶段,我国有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主要适用国务院1987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各省制定的《实施细则》,而这些规定还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之一,《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18条规定,“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可根据事故等级、情节和病员的情况给予一次经济补偿”,条文中措词“补偿”,补偿并非赔偿,这已为法学界认同,且“补偿”与《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相冲突,同时补偿的数额由各省人民政府规定,一般在100~4000元之间,与《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范围相去甚远,难以弥补就诊方所受损失。这种规定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制定时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医疗为社会福利的状况相符,但现在我国实行医疗体制改革,医患双方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承受对等的权利义务,且对医疗事故进行高额赔偿已是国际趋势,有利于人权的保障、就诊方合法权益的维护以及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所以,对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的保守规定已与实际情况脱轨。

问题之二,目前,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确认了名誉权、隐私权受损的赔偿,但对因医疗事故导致人身损害的抚慰金赔偿却未作具体规定,并且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也无统一标准,完全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难免影响判决的公平合理。

问题之三,要赔偿就必须有损害事实,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对医疗事故的范围规定过窄,排除了间接因素对病人致损的民事责任,排除了医务人员故意行为致损时医疗机构的民事责任,排除了不及“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程度的损害的民事责任,这些都带有明显的部门保护倾向,不利于就诊方权利的维护。

上述问题说明,我国有关医疗机构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尚不健全。有损害必有救济是现代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医疗事故,世界各国都采用损害赔偿制度,我国当然也不能墨守陈规,而应当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从保护就诊方合法权益、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出发,对《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有关条款尽快予以修改、补充,从立法上完善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注释:

[1]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96条。

[3]屈芥民著:《专家民事责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01页。

[4] 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页。

[5]参见《合同法》第42条中“(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6] (日)能见善久著:《论专家的民事责任——其理论架构的建议》。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507页。

[7]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4,257页。

[8]冯建妹著:《现代医学与法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

[9](日)能见善久著:《论专家的民事责任——其理论架构的建议》。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05~507页

[10]张国炎《:医务工作者的民事责任》《,政治与法律》1990年第3期。

篇2

2008年7月,潍坊市奎文区潍柴工人新村社区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密集的居民楼区中,陆陆续续“冒”出了好几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前只能在医院里看到的护士,现在则活跃在社区中。

不到100万人口的潍坊市,医疗卫生资源是相当丰富,中心城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07家。如何把其中优质资源吸引到社区呢?山东省潍坊市于2008年7月,采取“政府购买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实行市场竞争”的办法,探索出一条医疗卫生改革新路子: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政府花钱购买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据悉,潍坊的这一做法,山东省财政厅和卫生厅总结并正在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搭建平台:

政府花钱解“难题”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在政府没有投资搞房屋建设的情况下,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择优确定了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搭建起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对97万城区居民的全覆盖。”潍坊市财政局社会保障科科长李者志表示。

为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注入,以确保把最优质的卫生资源吸引到社区。潍坊市实行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的大胆做法。李者志向《新理财》介绍,招标过程中他们把握五条原则:一是既坚持统一组织实施,又强化各区主体地位。由各区卫生行政部门作为业主,委托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进行公开招标。二是评价指标严谨易操作、客观能量化。制定了业务用房面积、专业人员资质和专业人员技能测试三项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分值。三是全部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担任评委,封闭式打分,按分数高低确定中标机构,并进行公示。四是签订统一规范的服务合同,明确服务范围和人群,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五是所有中标机构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

要实现社区医疗服务更科学,潍坊市财政局打破过去分步实施的做法,遵循普惠性原则,按照打造“10分钟就医圈”和网格化管理要求,科学划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覆盖区域,原则上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的地方设中心,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设站,实现了规划的一次性、无缝隙覆盖。

同时,改变过去定位、定点的做法,统筹规划。只规划机构设置区域,不指定具置,只要在规划区域内的机构,都可以参与本区域竞标,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搭建起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把机构选择权交给市场。

来潍坊参与评标的专家都纷纷表示,“这种准入方式,既保证了优质资源的注入,又让所有投标人信服,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

监管发力:

绩效评价是关键

作为政府采购的一项创新模式,如何更好地兑现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效率?绩效评价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让中标的医疗机构时刻处在竞争中,不能有丝毫懈怠,采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始终面向市场开放,畅通退出渠道。

如果在绩效考评中不达标的,给予警告并下达限期整改意见书,逾期仍不达标者,取消其定点服务资格,再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入。

李者志说:“通过这种机制,使服务机构始终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绩效考评的要求以及老百姓的评价压力,促使他们自我加压、接受挑战,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和供给效率,保持社区卫生服务活力。”

此外,潍坊市成立了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以及公共卫生专家、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市、区两级绩效考评委员会,负责实施绩效考评、汇总考评结果。在考评过程中,将服务项目数量、质量以及项目成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考评的科学性和指向性。

据介绍,购买服务的绩效考评不仅是对机构提供服务数量、质量的考核,更重要的还是要看老百姓是否满意。在绩效考评制度设计上,注重引导居民参与,充分尊重居民意愿,采取日常“背靠背”和年终“面对面”的方式,分别通过《居民监督卡》和调查问卷来表达居民综合满意度,并将满意度测评结果与拨付政府购买资金挂钩。这样一来,强化了对购买服务的社会监督,增强了公信力。

绿色通道:

社区居民唱“主角”

目前,药价虚高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因素。如何让老百姓吃上真正的便宜药、放心药,潍坊市财政局也下了一番功夫。李者志向记者介绍,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潍坊对社区用药全部实行政府采购,70种社区基本药物执行“零加成”销售,既严把“进口”,又收紧“出口”。

除了解决药价虚高外,另外一项惠民服务是,凡是纳入政府购买范围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由公共财政买单。据悉,从2008年起,潍坊市中心城区的社区居民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社区卫生诊断、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残疾人管理等10大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李者志介绍,社区医疗服务社建立以来,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性化服务,开辟了绿色通道。

为居民逐步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计划免疫、计划生育指导、残疾人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已覆盖人群达到60%左右;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系统,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及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实施连续性的健康跟踪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为了让居民更加方便及时就医,社区卫生服务社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等待变主动上门,适应居民需求,积极开展入户访视、家庭出诊、家庭健康指导等服务,努力为居民提供“零距离”卫生服务;不断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备中医中药人员,积极开展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心理咨询等特色服务。

“百姓利益重如山,总是民生最关情,2009年,力争让更多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潍坊市财政局局长夏芳晨这样表示。

链 接:为了促进社区卫生事业长效发展,潍坊市出台一些政策:

首先,财政投入政策。2008年,潍坊市、区两级财政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除用于购买服务外,还重点支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如视觉识别系统、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人才培养等。

其次,医保政策。“医保政策进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有利于吸引居民看小病和慢性病。目前,潍坊市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并实行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软硬件建设水平、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效果等情况,按照竞争、择优原则,分批将慢性病纳入社区报销范围。

篇3

多层次医疗 社会力量要弯道超车

2009年新医改以来,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逐渐开始布局医疗服务领域,不过山西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王腾蛟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医疗服务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相对较高,反映到二级市场并不强烈,在近期的市场风格下,资金还是偏向于估值低业绩确定性较高的行业。

《意见》提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从多层次来看,目前医疗服务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其次有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医院、民营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中国医疗产业联盟的创始发起人之一、广东医谷执行总裁谢嘉生对《经济》记者称,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级甲等医院,而很多基层医院无论是医疗设备、医生能力还是资源都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政府公立医疗服务之外,民营医院在机构数量上早已超过50%,但提供的服务数仍偏低。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曹健告诉《经济》记者,虽然是国家鼓励社会办医这么多年,但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公立医院的数量占到44%左右,服务量达到了86%左右,“而民营医院的数量超过16000家,但其服务量只有14%左右,所以多层次的办医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格局”。

近期国家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力度逐渐加大。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对《经济》记者表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经营较好的民营医院通过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在新医改政策利好环境下,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品质和完善服务,加速市场扩张冲浪蓝海,对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这对医疗服务产业的投资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正面消息,华盖医疗基金董事总经理、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约研究员施国敏对《经济》记者称,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十三五”期间的规划,至少未来5-10年的行业增长仍然会保持相对快速的发展,会有很多机会,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的机会。

公立与民营、外资与内资、专科与综合、连锁与单体、社区与健康管理等目前确实存在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社会力量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大概在5年之前,就M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地产公司,很多都在布局医疗市场,通过医疗实现业务转型。

当然,那时的社会力量更多是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出现的,发展较好的民营医院基本是在公立医院无力顾及或无意投入的领域发展起来的,包括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妇产、骨科等。应该说,现在有初步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

零点研究大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姜健健对《经济》记者称,真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力量不应该只是个补充的定位,而应该是公立医院的竞争者,甚至是超越公立医院。“社会力量要做弯道超车。”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一是服务驱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取胜,在妇产、整形、康复等市场可以布局;二是技术驱动,比如肿瘤、心血管、精准医疗等。

谢嘉生也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要重点发展基层医院,把三级医院简单的门诊或治疗放到基层医院去做,而三级医院更多的是做比较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治疗为主体,“目前我们国家医疗改革的趋势就是要壮大基层的设备、医生的能力、医生的资源等”。

激发医疗三大领域投资活力

医疗产业是一个比较大的行业,根据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分类,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给它进行分类。整个医疗行业根据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可以分为药厂、器械厂、经销商、医院、病人五大环节,同时根据产业链也可以将医疗行业分为医生端、医院端和用户端。

整个医疗产业简单说就是生产、流通、服务,医药和器械属于生产环节,服务就包括医疗服务中的医院、诊所等,一些互联网医疗或者移动医疗的创新都可以归纳到新型服务这个领域。

《意见》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办医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对企业来说,投资要看其有没有创新。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在《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医疗板块要看其专业化,例如专科医院,“传统的全科医院竞争很激烈,但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如果在某一领域如癌症,有很好的研究和科研团队,这些医院就值得重点投入”。

创新本身不容易,医疗服务行业也如此,但包括高端专科、连锁等模式已在过往被证明是相对比较成熟和成功的投资模式,施国敏表示,包括社区连锁、互联网医疗、细分专科的深入等创新,以及各层级的资本化尝试未来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得到发展也需要做好十足的内功和运营。

在王腾蛟看来,医药行业按二级市场分类主要分为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目前由于政策的导向,药品板块即化学制药、中药、原料药等承压明显,不过其中创新药,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资本长期关注的领域”。

非药领域机会也比较多,其中包括医疗器械(国产进口替代)、医药商业(两票制营改增利好商业龙头)、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废除以药养医等给服务端带来机会)。

医疗服务领域再细分还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第三方体检、第三方透析、独立医学实验室等,其中专科医院以及第三方的一些机构比较受投资者青睐,特别是像专科领域的眼科、口腔科等,目前在上市公司里面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类似爱尔眼科、美年健康等。

王腾蛟认为,在目前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市场即医疗资源下沉对于社会资本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机会。

在细分领域,比如移动医疗领域包括健康医疗、医疗器械、医药等,刘杰豪表示,其中健康医疗行业是VC和PE最青睐的行业,但是今年的增速情况并没有那么快,重点关注领域是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等)、医疗设备(医疗器械等)和医疗服务三大方向,其中创新药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中投资的大方向。

从资本市场估值来看,创新药的市盈率通常是仿制药的两到三倍;医疗器械的监管没有医药那么严格,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认可,未来十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此外,姜健健还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有三个领域比较受到关注。

一是新兴技术。包括医疗与3D打印、AR/VR等新兴技术及解决手段的融合,还有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技术,它们最有可能对医疗健康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跨境医疗。在三个方面都会有市场,轻医疗(整形、体检、旅游)、重医疗(肿瘤)、境外远程会诊。盛诺一家、春雨国际都已经在布局了。不光光是赴欧美日的高端医疗,很多在泰国的医疗是普通阶层也可以接受的。这个领域未来会产生巨头。

三是仿制药。2016年,国家食药总局正式开始292个品种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在2018年完成。这给投资者带来刺激,而且中国资本的主流,对像生物医药这种长线投入的项目其实不感兴趣,对于像仿制药这样的市场,因为它相对短期,马上就能看到效果,所以从资本特性上来说,他们对仿制药感兴趣。世界范围内,仿制药的增长率11%左右,是药品市场的2倍。

而前几年受到追捧的数字医疗,实际上开始遇冷。其实一直到去年为止,中国在在线医疗领域的开放度是比较高的,有不少的项目被投了。但从2017年出现了一个瓶颈,就是对于在线医疗的管理、管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出,对这个方面的投资是一个很大的抑制。

就拿医疗服务领域里的医疗机械的厂商来说,从技术端来看,医疗机械本身成本非常高,有很多投资人去投,但无论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政策还是最重要的一点。

易观分析师张怡丹就对《经济》记者表示,所有的资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投资人会随着医疗产业相关意见稿的思路,“这个思路是要做什么,投资人就会去投什么”,《意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药服务会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会细化一些分级诊疗,在细化过程中降低社会办医的门槛和提高社会办医、审批流通过程中的效率。

医养结合牵头 探索新商业模式

医疗产业可以和其他多个领域或产业相结合,如医疗+养老,即医养Y合,这也是国家一直积极推行的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在65岁以后对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上升的,如果医疗和养老产业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促进的,谢嘉生对医养结合的模式很看好,“但在投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

从产业现状来说,我国医疗+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主流市场参与企业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格局初步打开。政府支持力度逐年增大,纷纷探索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养老平台模式。在刘杰豪看来,目前,医疗+养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资本通过联合、收购医院等来获得医疗资源,从而进军养老行业;二是以医疗或者护理为主,同时提供养老服务;三是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生自由执业的解放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由品牌医生建立的中小型养老养生机构,以预防和健康、养生为主。

未来需要在养老机构中引入医疗护理资源及特色养生资源,为机构中老年人提供系统的医疗护理服务和养生保健产品。刘杰豪认为,医疗+养老可以在家庭医生制度、医保体制等方面入手,从而给我们的养老服务带来相对应的改善。“首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具有家庭医学服务和老年医学知识的家庭医生,同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实现健康管理和疾病的预防。”

传统的养老都是在家里,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养老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养老行业产生以后,很多人就会在老了之后到养老院,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和营养师提供服务”。陈元伟表示,相关的产业,如营养食物搭配、康复中心这些都完全可以和养老结合起来,同时良好的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不仅老人有很好的养老的地方,也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对国家来说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养老院也会产生一些收益,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陈元伟还对记者称,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非常艰巨,两夫妻结婚之后要负担四个老人的生活,自己要上班,还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压力会很大,所以这个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很大。

姜健健认为,医养结合要想做好,需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观念问题。这个观念不是老人的观念,更多的是子女的观念,现在很多医养结合入住率低,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支付能力的问题。我国养老金本身的替代率很低,因此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支持,但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三是医疗问题。目前所有成功的养老项目,都有与其相匹配的医疗业务作为基础支撑。但医养结合的“医”,需要符合老人的需求,是慢性病、心血管病、肿瘤、康复疾病的治疗,需要的是这方面的医生、护理资源。

四是医保的问题。医养结合其实牵涉到人社、卫计委和民政三个部门,在很多疾病上存在医保是否报销、报销标准低的问题。

另外,除了需要更多的医疗设施、人力资源等资源,医养结合还缺少很多有力的措施。首先,现在很多养老机构还偏小,医院承担起来很吃力,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持政策,同时鼓励更多民营资本投身到养老行业。

篇4

>> 论中医医疗服务合同 互联网+医疗 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形式 浅析互联网医疗 浅谈"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调查研究分析 互联网医疗助力传统社区养老服务转型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分析 基于“互联网+”改善医疗服务浅析 互联网金融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 互联网将为医疗带来什么 互联网企业涌向移动医疗 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医疗 互联网革新传统医疗 互联网医疗逆袭线下 互联网+医疗 最新动态 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成果 “互联网+”康复医疗研究 互联网医疗大变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曹力,汤少梁,许可塑.“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前景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9):68-70.

[3] 新华网.中医智能云系统落地海盐,中医云时代来了[EB/OL]. [2015-12-07]..

[9] 肖勇,沈绍武.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3-5.

[10] 周驰.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药可持续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 2015-08-26(003).

[11] 涂云林.“互联网+中医药”让中医药年轻化[N].经济信息时报, 2015-09-16(005).

[12] 刘鸿燕,郭珉江,胡红濮,等.“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信息化需求与惠民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12):2-7.

[13] 黄明安,张露.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6(1):37-39.

[14] 杨敏.机器人医生沃森将如何改变世界?[EB/OL].[2015-01-13]. http:///jiankang/yldsj/201501/t20150113_933355.shtml.

篇5

医疗服务的低劣质量和大量医患纠纷所揭示出来的“医院风险”让我们每个消费者不得不严肃地询问:有病,是治?还是不治?这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生存问题。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表明,为了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我们应当:(1)按照服务的种类、风险和责任拉开医疗服务的价格与报酬档次;(2)以公共开支扶持独立于被评审医院和医务部门的专家鉴定机构;(3)鼓励医师流动及“合伙人”制度,通过自由竞争和独立评审机制逐渐形成医院和医师组织的级差系列;(4)在公共政策中设立与此相应的各种支撑体系,例如法律、社会保障和保险机制。

----假设患病时刻患者生命的价值为L,死亡的概率为P0,再假设患者去某医院就诊并获某医师治疗(努力程度为e)从而可以将死亡概率改变为P(e),则患者就医所得到的潜在价值是L・[P0-P(e)]。如果这一价值大于患者就医的成本C――往往是e的函数,治病就是患者理。问题在于:(1)体制方面的障碍可以破坏C与e之间的联系,使医疗费用与医疗努力之间完全没有敏感的相互依据关系;(2)当就医的成本极低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极大地超过供给,并且在非市场条件下形成需求方的“排队配给”现象,而在排队配给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医疗资源一般不按照病的严重程度即LP0在人群中加以分配;(3)当医师的努力程度e不敏感依赖于患者支付的费用C时,医疗服务的效果不必定降低死亡率,例如可能出现“越治越糟”的情形,即P0----在市场条件下,就医的好处B=L・[P0―P(e)]对努力程度e的变化率,而医疗服务的边际效益也可以表示为价格的函数――如果医师的努力程度敏感依赖于价格的话。

----关于患者支付的费用C,即便在成熟市场社会里,也存在非常复杂的情况,例如医疗保险机制,故我们姑且认为C只是部分地依赖于e(还依赖于疾病的性质和保险公司的费率设定)。于是便可以有边际成本 MC,并且不妨假定这一成本随着努力程度的增加而上升。综合成本与效益两方面的情况就不难理解图示的理性选择――医疗服务的均衡价格r*。

----对MC与MB在中国社会的情形做更详尽的分析,可以得到本文开头的若干政策结论。

篇6

[关键词] 医疗服务 人性化

“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普遍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医院的服务意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态度变得突出和重要起来。医院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服务开发,提升服务品质。在医疗服务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融合的转换中,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正在为医疗实践者所共识。强调医疗服务人性化,必将带来服务理念、服务质量的进一步创新,为医疗服务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 倡导患者至上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患者至上,人性化服务,是医院在给病人治病,护理的

同时,为病人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把病人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的完整的社会人,最大限度地满足疾病以外的要求。病人在医院要有知情权、选择权、保密权、享用权。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简单、方便、快捷、明白,就是优化服务程序、简化服务流程、合理服务收费,提高服务效率。毋庸置疑,诊治疾病是医疗的基本功能。但医疗服务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其行为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人性色彩。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病人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是一个特殊的人,而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因此,医疗服务切不可见病不见人。防病治病,解除病痛,其目的还是为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把人放在第一位,医疗服务才能体现出崇高的价值目标。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要体现人性尊重和人文关爱。在医疗工作中,不能再把病人当作病源、病材、病例,而应看作是服务对象,是宾客临门,要热情相待。尊重病人、关爱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使病人消除疾病折磨,恢复健康人生。用人文的光芒照耀医疗的全过程。人们常常把医护人员称作“天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要对病人高度负责。医护人员要刻苦钻研技术,不断改革创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充分满足病人的需要,给病人以安全、信赖,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对人性尊重和关爱的目的。患者至上,人性化服务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病人的利益至高无上,人性化服务体现的是医患双方平等和尊重,心与心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情与理的沟通。

二 营造患者至上的人性化服务环境

患者至上,人性化服务的环境,要以关爱人们的健康为主题。环境应是优美、方便、舒适。首先是创造优美的硬环境。路面硬化,树木葱郁,绿草茵茵,花香飘溢,彩灯闪烁,假山喷泉四溅,小桥流水别致,长廊迂回曲折,各种标志清晰可见。通过日光、庭院、植被的生活体验,不仅给患者更多的医学帮助,还给患者一种健康身心回归自然之中的享受。建筑空间宽敞,色彩组合明快,门诊大厅宽畅舒适,设置咨询台、导医台,安装载人电梯,诊室、病房温馨通风,食堂饭菜可口丰富,洗手间干净卫生,医用垃圾处理规范,使病人处处感受到受重视和被关爱。其次要创建温馨的软环境。就诊手续简单,程序优化,通道快捷,使病人在就医时感觉轻松畅快。医务人员衣帽整洁,礼貌用语,微笑服务,仔细诊治,设立医疗服务中心,陪患者做检查,为患者洗脸、梳头,服务措施有效,服务功能齐备,服务方式多样,增设特殊服务、建立家庭病房、健康体检中心、少女门诊、门诊母乳室、男女分隔注射室、卫生间设残疾人专位,建立出院后随访制度等等,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服务。

三 创建患者至上的人性化服务团队

篇7

    实施精细服务[1]狠抓医疗建设,按需求开设门诊,坚持每周8个半天的门诊;为确保24h不断线,在非门诊时间设立值班,负责日常诊疗和急诊处理。为方便科研人员,坚持开设办公主楼医疗点,并派专人巡诊,送医送药上门。对干休所门诊部进行技术帮带,定期组织专家会诊。急救工作做到组织、人员、技术和装备4完善,并制定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和休克等21种疾病的抢救预案,做到有备无患。严格药品采购和管理药品采购坚持通过主渠道供应,充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品种,满足临床的日常需要。建立规范的药品日常管理制度,如入库验收、在库保管和出库验收等,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实行首诊和三级医疗责任制首次接诊患者,医务人员从问好第一句话开始,负责到底,努力做到不误诊、不漏诊。抓好综合预防保健工作坚持预防、保健和医疗一体化的原则,强化科研人员的预防意识,提高防病能力。根据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年龄结构特点,制定健康教育方案,通过讲课、上网和发放书籍等形式,重点进行亚健康防治教育。做好健康体检工作为适应不断增加的健康保健需要,结合我院科研人员发病的特点和需求,除做好正常的医疗保障和查体任务外,2012年首次将师职干部健康体检转到解放军309医院体检中心,同时还免费为优惠医疗家属和中级士官进行了查体,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一致好评。

    多措并举,夯实医疗服务保障基础

篇8

1.1一般资料

通过自愿及竞聘的原则从胃肠外科、胸外科、骨科3个专科中选择3个病房为试点病房即试验组。从3个专科中另选择3个病房对照组。

1.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护理工作。试验组按以下方式开展工作。试点病房各选出1名资深护士作为顾问护士,并选出相关教授组的顾问医生作为主管医疗团队、不同层级护士4人~6人、成立医护服务团队。顾问医生、顾问护士、责任护士及团队成员共同商定病人的治疗、护理与沟通方案等。护理对象为各病房中一个医疗组收治的15例~20例病人。顾问护士周一至周五上白班,负责指导并检查本组15例~20例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1.2.1实施方法

①顾问护士的设置。需顾问护士的任职条件在本专科工作5年及以上、业务熟练、经验丰富;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病人能够做到主动讲解、随时讲解和耐心讲解。顾问护士的基本职责及工作内容:与病人及家属建立并维持一种持续、关怀性的护患关系。并且这种护患关系从病人入院前、住院期间、出院后及随访中一直存在。以关怀理论为指导,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基础,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关怀与护理。及时、动态掌握病人资料。②顾问医生的设置。选择相关教授组的主治医生为顾问医生,要求了解病人的全程情况,并参与到病人全程医疗诊治中。③责任护士的要求。要求其业务性、责任心强,可以为病人提供正确规范的护理及治疗。同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病房的医护服务团队内的每位护士、医生及其他成员均需保持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程同质优质服务为宗旨提供服务,对其专业性、合作性、依从性、高度责任心均有一定的要求。

1.2.2确定服务内容及流程

1.2.2.1院前阶段病人在门诊顾问医生处办理完入院证进入病房时,顾问护士热情接待,介绍自己,发放《病友家属联系手册》,手册里包括有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住院须知)、科室及医务人员简介、科室常见疾病预防、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等。建立病人档案,填写基本信息,预约及安排病人院前检查。因部分科室等候床位周期较久,可长达1个月,因此在病人候床期间,顾问护士或顾问医生每周1次电话指导疾病专科知识,安排预约住院床位,并对病人目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行为干预。

1.2.2.2院中阶段顾问医生、顾问护士每天07:30上班,顾问医生会在交班前对将病人进行全面体检、换药等处理,先查阅病例,全面、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然后随同组顾问医生查房,参与病例、疑难危重病人讨论,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同时协助指导检查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检查当天的护理质量,完成出入院病人护理流程。另外,试点病房建立一本护嘱本,记录危重病人或需要特殊交班的病人需要观察的重点以及顾问护士开具的护嘱也就是需要达到的护理目标,并会持续交班,以显示护理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对于出院的病人发放出院信封,信封里有详细的出院指导内容、病情简介、注意事项、随访时间等。科室护士长于病人出院前1d发放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1.2.2.3院后阶段病人出院2d内,由顾问护士和顾问医生对病人完成电话随访,内容包括:病人对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有无疑问;调查住院期间是否可以经常见到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是否能及时解决问题,满足其需求,以及病人对医院的整体满意度等。最后根据专科疾病结合病人的需求确定病人后期随访时间及内容,拓展延伸服务。顾问护士收集、整理病人全程资料,完善病人档案并在科室存档,保留3年。

1.2.3评价方法病人满意度调查采用卫计委下发的临床满意度调查表共计17个条目。医护满意度评价为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量表,共10个条目。两个满意度评分结果均折合为百分制计入。

2讨论

2.1开展创新病房同质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医护同组查房,通过顾问护士对病情的观察,指导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病人进行有针对性地观察与护理,并通过下达护嘱的方式督促与强制护士完成护理目标并进行交班,保证了护理的连续性,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电话随访,可督促病人坚持治疗,及时复查,减少病人放弃治疗的危险,并得到必要的医学指导,提高了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2开展创新病房同质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提高了病人的整体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各病房出院病人满意度由开展前的93.4%~95.1%上升为目前的96.8%~98.7%,不同科室的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不区分科室:两组病人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满意度显著低于试验组。试验组病人普遍反映这种模式下责任护士对他们贴心服务,病人及家属感受到了温暖,改善了护患关系。实施5个月来,共收到感谢信、表扬信168封,提名表扬信87封,锦旗42面。病人能及时返院复查及推荐亲友来我院就诊,增加了病人对我院的忠诚度。

2.3开展创新病房同质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增强了医护之间的合作,有利于专科队伍及学科的发展从各专科角度而言,仅胸外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合作满意度低于试验组。两组医护人员合作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医护人员合作满意度低于试验组。创新病房同质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医护同组查房,顾问护士参与制定病人的治疗方案并参与危重病人疑难案例讨论,加强了医护间的合作,护士的专业知识和和技能得到了提高。增加了护理人员对专科的热爱和对新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3小结

篇9

一、急救中心属于医疗机构的一种。

该文认为“医疗服务合同的当事人是患者和医方,而医疗急救合同的当事人是患者、‘120’急救中心以及医疗机构。”将急救中心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成为一类单独的主体,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

从现有规定来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的医疗机构的类别中第八项就是急救中心、急救站,这些规定都确定了急救中心的法律地位就是医疗机构的一种,而绝不是医疗机构以外的独立主体。

我国目前的院前急救组织管理形式大致可3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急救中心包括一些治疗科室,可以将部分经院前抢救处理后的患者送回急救中心继续治疗,北京市急救中心是此种类型的代表,该中心是一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第二种急救中心附属于某一家大型综合医院,拥有现代化的抢救仪器设备的救护车,经院前紧急救治后即可将患者送至附近医院,也可收入急救中心所在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即为此类型。第三种急救中心是经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将全市各主要医院的急诊科统一构建一个急救网络,建立一个指挥中心负责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指挥中心接到120呼叫后,立即通知距离现场最近的医院急诊科,急诊科接到指令后立即派出医师、护士赴现场急救,并将患者接回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如广州市。第四种急救中心并不附属于哪个综合性医疗机构,自身也不具备对患者进行继续治疗的条件,仅仅是提供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的医疗服务,例如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

二、紧急救治仍然是是医疗行为。

该文认为急救中心的义务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并将患者及时送往医院,而不必在这过程中准确判断疾病种类,致病原因等,也不必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

所谓医疗活动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借助医学知识、专业技术、仪器设备及药物等手段,为患者提供的紧急救治、检查、诊断、治疗、护理、保健、医疗美容以及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等维护患者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活动的总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理解与适用》,唐德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因此紧急救治是医疗活动的一种。我们来看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疗记录单,该记录有“主诉、病史、体格检查、急救措施及治疗原则、初步诊断、病种归类、病情、急救效果、诊费”等多个医疗项目,而绝非李文所述“不必在这过程中准确判断疾病种类、致病原因等,也不必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试想如果急救医师连疾病种类都没有准确判断,又如何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更谈不上什么安全转运了。

三、紧急救治中的转运行为并不影响急救合同作为医疗服务合同的属性。

紧急救治中的转运行为仅仅是紧急救治活动中的一个附属行为。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逐步检查、诊断后,如果患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医护人员就必须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如果患者不幸亡故,也就不存在运送行为。此时急救合同已经成立,但并不包括运送行为。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诊治后,认为患者当前病情允许搬动,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或本中心继续治疗。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也必须不间断地对患者进行监护,此转运行为实质上仍属于医疗行为,与普通的运输行为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急救中心的转运行为与普通运输行为是一样的话,患者或其家属又何必叫急救车,就近叫一辆出租车不是更方便吗?正如患者因骨折需要在医院手术植入钢板,虽然此钢板费用也是患者支付,表面上看存在买卖关系,但实质上患者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一块钢板,而是医院提供的将钢板植入体内地医疗服务。买卖关系不会影响其与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合同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紧急救治行为中的转运行为并不影响急救合同作为医疗服务合同的属性。

四、急救合同的客体也仍然是诊疗行为。

篇10

[ 关键词 ] 医疗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测评 研究综述

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减少医疗纠纷,而且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服务质量取决于患者接受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差距,正确认识患者期望,并运用恰当测评方法评估患者感知质量,能给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的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全面实施新医改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由供应视角向需方视角转变

早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定义主要是站在供方视角,随着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引入与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疗服务测评开始由“提供者导向”(Provider orientation)向“病人导向”(Patient orientation)转变,反映了医疗服务中顾客市场势力的增强,因此,许多医疗机构及时从患者视角对医疗服务满足患者期望的程度或能力进行测评。

2.由生命数量向生命质量转变

传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着重于生命数量指标,现如今越来越多患者关注生命健康指标外的经济和精神质量。因此,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对生命质量足够重视,将有关精神层面上的隐性指标逐渐纳入测评体系。

3.由客观指标向主观感知转变

Donabetian等人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模型,更多是从客观指标维度来度量医疗服务质量。自20世纪80年后,以Gronoos、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服务感知学派为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引入新视角,使患者感知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4.由末端质量向过程质量转变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由终点质量测评转向基础质量与过程质量测评。传统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测评局限于医疗结果指标,如治疗效率、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时间、事故率等[3],而患者满意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要求对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测评。

二、医疗服务质量测评量表与方法

1.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与指标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有多种,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将之分为两个学派:一派是以Donabetian等人为代表的医方视角测评,另一派是以Cooddington 和Moore等人为代表的患者视角测评。

医方视角侧重于评估医疗机构现有的技术、环境和人际要素(Donabedian,1966),在此基础上Stafield提出了评价各种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结构、过程与结果的工作模型。Victor Sower等人在JCAHO提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医院关键质量评价法(KQCAH),他们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可以从关心与尊重、效果与连续性、适宜性、信息、效率、饮食、第一印象、配送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芬兰学者Hiidenhovi等人提出,可以通过12个问题(疗程信息、守约、专业技能、礼貌、服务意识、检验信息、药物信息、治疗方案信息、病情发展信息、隐私保护、检验效率、总体治疗成功率)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患者感知测评视角将侧重从需方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特别需要关注缩减患者期望质量与患者感知质量之间的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来,服务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以Gronoos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和以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为研究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研究者以PZB的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为基础,结合医疗服务质量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如Duffy,JoAnnd等,斯洛文尼亚学者Boris Snoj等人。Cooddington&Moore认为医疗服务质量可以从顾客视角进行评价:热情、照顾、关心;医护人员;技术、设备;专业化及服务的或获得性;结果。

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价和机构工作绩效评价组成的综合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问卷测评与构建衡量指标体系。相对供方视角而言,目前需方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指标研究比较少,主要有Parasuraman等提出的SERVQUAL问卷、Nelson等提出的PJHQ问卷、Wilde等提出的QPP问卷及欧洲Picker研究机构提出的评估指标。不同量表之间的测量指标上存在差异,并且嵌入在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与道德伦理情境下的医疗服务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2.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方法

医疗服务质量定量评价是基于两个要件:评价方法的采用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具体统计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秩和比较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元语义信息处理方法。汤少开等(2005)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由门诊工作质量、疫情报告质量、化验室工作质量、组织管理及人员设施要求5个方面的一级指标体系及17个二级指标体系,对广州市性病防治工作质量进行了定性评价。陈广泰和游本荣(2009)使用秩和比法,对南京市六合区14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计划免疫管理与信息管理工作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孙葵等(2009)选择12个城市不同级别医院中5677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萃取因素,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了医生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刘正龙和杨艳梅(2009)发现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存在交互模糊影响,提出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外科病区4个科室为例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比传统问卷评价法更精确。泥瑾(2008)引入二元语义概念来描述语言评价信息,并进行集结运算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这些测评方法扩展了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但是这些方法在面临较大测评样本时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实践

国外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已有近40年历史,且大多数与卫生服务机构的评审密切相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卫生服务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指标评估系统(indicator measurement system)。JCAHO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立一种由非政府组织的同行对医院服务质量评议的新制度,此类评审实践在70年代后扩展到澳大利亚、欧洲、亚洲(韩国、中国、日本)。此后,又出现美国马里兰医院协会质量指标计划(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 QIP)、美国波多里奇奖(BNQP)、英国国家保健制度(NHS)质量与产出框架(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QOF)、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卫生服务评价计划(care evaluation program, CEP)以及ISO9000质量标准等[8]。这些测评机构或测评指标体系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改进医疗服务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评述

现有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侧重于静态视角的事后结果评价,对医疗服务结构与过程的质量评价与反馈不够,并且测评中难以量化服务改进措施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都阻碍医疗服务流程的改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涉及测评模型、测评指标、测评实践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与服务质量测评方的视角不同,将会引发医疗服务绩效测评的差异,医疗服务提供方需要从患者感知满意视角梳理医疗服务质量的前因与后果变量,重新构建完整的测评模型;二是对西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照搬套用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与国情,在详细调查医疗服务需求与质量之间关系后,构建本土化的测评问卷与指标;三是现有研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基于静态的服务提供方视角居多,因而需要对影响最终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的传递机制进行识别,并且在过程质量保证中实现服务质量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 Robert Chalice. 46 steps for improvement: improving healthcare using Toyota Lean Production Methods[M]. Milwaukee, Wis: ASQ Quality Press, 2007.

[2] Donabedian, A.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J]. Mil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66, 64:166-206.

[3] 李曙光 尹爱田 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20(11):661-663

[4] Victor Sower, JoAnn Duffy, William Kilbourne,etc. The Dimensions on Service Quality for Hospital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KQCAH Scale [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47-59

[5] Hiidenhovi, Laippala P., Nojonen K. Development of a Patient-Orient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1,34(4):696-705

[6] 沈蕾: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消费经济, 2006,22(3): 55-59

[7] Coddington, D., Moore K. Quality of Care as a Business Strategy: How Customers Define Quality and How to Market It [J]. Healthcare Forum, 1987, 30(2):29-32.

[8] 梁渊 刘军安 卢祖洵:基于病人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趋势与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26(1): 52-54

[9] 陈广泰, 游本荣:运用秩和比法评价计划免疫管理工作质量[J]. 中国医院统计, 2005,12(2):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