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档案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0 14:0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档案馆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宣传,增强档案意识,将档案管理法规制度落到实处
1、利用档案馆网页,宣传档案管理法规及档案知识,增强档案意识,提高工作自觉性。
2、举办专兼职档案员培训班,结合卷改件的改革,进行档案业务学习、指导,使档案管理有条不紊地推进。
3、深入各立档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提高基层单位归档意识,做到归档及时、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提高归档率、完整率。
二、积极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开发使用好档案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1、购置合适的软件,为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基本硬件条件。
2、在软件到位后,积极组织档案目录的录入工作,编制各门类档案管理检索工具,建立数据库。
3、与教务、人事、科研等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电子档案信息网上查询工作。
4、做好对档案馆网页的维护、开发、优化工作,提高点击率。使档案馆网页成为档案宣传工作的一个窗口、日常档案管理、交流工作经验的一个平台。
5、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基础上,规范学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适时向学校提出“中国农业大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三、按照国家二级档案达标要求,做好档案实体基础工作、利用服务工作
1、接收XXXX年档案,按要求及时做好整理、归档、鉴定、分类、编目、排架、入库,做到管理规范、利用方便。
2、清理积压档案,按要求完成鉴定、立卷、归档工作。
3、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按严格的组织程序予以处理。
4、在做好档案实体基础工作的同时,开展内部检查、评估、评比工作,为优秀教学评估做好档案工作方面的准备。
5、开展评选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工作,通过评优总结促进档案工作。
6、配合学校的各项改革管理工作,以积极主动热情的服务态度,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
7、改进研究生毕业离校手续、认真做好研究生档案接收、转递工作,做到及时、快捷、准确、无误。
四、围绕百年校庆,开展档案展览等项工作
1、为举办百年校史展览、教学科研展览、名人档案展览,照片专题展览,对展厅进行规划、设计,进行必要的装修,为百年校庆做基础准备。
2、做好《中国农业大学名人志》的编纂工作、名人全宗档案的整理工作和百年校庆画册的编辑具体工作,如:有关资料、照片的接收、催收、征集和整理工作。
3、按照学校布署,积极做好百年校庆展览有关准备工作。努力丰富充实馆藏,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利用等工作。
4、完成档案馆简介的编印工作。
五、其它工作
1、开展档案编研,力争写出2—3篇论文,与兄弟院校交流或发表。
2、做好陈列馆接待参观工作,发挥档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3、向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业务管理水平。
4、做好保密、安全工作
档案的保密、安全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平时基础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发生了失、泄密和丢失、火灾等情况,那是要犯历史性错误的。我们作为档案工作者,必须有很强的档案保密、安全意识,做到档案工作到哪保密安全工作到哪。保密工作中要根据档案内容及情况变化,确定和调整密级。
总之,XXXX年工作任务是繁重的,要能很好地完成,必须有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经费保证和领导的重视;还要靠档案同仁同心协力、积极进取勇于奉献,更需要各立档单位的大力支持,规范整理,做好归档工作。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岗位职责,引入竞争机制,关心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全体同志的积极性,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以瞿书记提出的“充分发挥学校档案馆的信息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的要求为目标,按照江树人常务副校长提出的档案管理要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要求,做好档案工作,力争在收齐、管好、用活档案工作各环节上做出成绩。
档案馆
篇2
一
每一届奥运会都给举办城市、举办国乃至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构成了奥运会独特的遗产,薪火相传,泽及后世。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必将留下丰硕的遗产。
在奥运会遗产体系中,有一类特殊而重要的遗产――文献遗产。“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各种各样的文件、档案、图书、期刊、报纸、资料和部分文物等。文献可分为传统的实体文献和现代的数字文献(或日虚拟文献)。传统的实体文献存储于纸质材料、声像材料(如照片、影片等)上,现代的数字文献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会产生数量惊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献。这些文献汇集起来,形成文献资源,留传下来即是文献遗产。
奥运会文献遗产真实地反映了整个奥运会活动的经过、结果,是奥运会举办民族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奥运会文献遗产是奥运会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联系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纽带,是沟通奥运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收集、保存和整理、挖掘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就是保存、再现北京奥运会历史,就是积累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知识。就是保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因此,北京奥运会之前有意识地收集、保存文献资源,使之有效转化为文献遗产,北京奥运会之后大力整理、挖掘文献遗产,使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
目前,在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收集、保护方面,北京奥组委及有关部门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北京奥组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有关文物和档案管理意见》、《关于北京奥运会档案工作管理意见》、《关于加强奥运场馆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北京市奥运工程档案管理指南》等。首都图书馆建立了“北京奥运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联手向海内外征集2008年奥运会文物。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的档案资料(包括文书档案5560余卷、照片档案2000多张、音像档案1300余件,及光盘、电影胶片、实物等多个类别的资料)已经被北京市档案馆接收保存。北京奥运工程的首批档案――部分奥运工程的前期招标文件,也已被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接收保存。但是,当前的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关于北京奥运会,人们谈论较多的是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对中国人民奥林匹克精神、志愿者精神、民族精神的提升,对中国民主政治、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促进,以及奥运会留下的建筑、标识、吉祥物等。至于有关奥运会的档案、图书、文物等,整体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没有引起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献部门之外部门和公众的关注。
二是资源分散。北京市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市各区县档案馆、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等部门分别制定和实施了收藏奥运会档案、图书、文物的计划。此外,还有民间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也积极收集奥运会文献。如,中国台北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在厦门、天津筹建两个奥林匹克博物馆;广东人麦国强自1990年起为奥申委连续捐款132次,他也计划建立奥运会博物馆。如此,整个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将会被分散保存于众多机构中,缺乏整体性,而机构之间缺乏协调,资源共享困难。
三是重藏轻用。对于奥运会文献遗产,我们不仅需要积累,更需要传承;不仅需要收藏,更需要利用;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开发。北京奥运会是全民的奥运会,奥运会文献遗产是全民的财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应该免费供全民享用。但是,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藏轻用”情况,它们往往重视文献资源的收藏、保管,而忽视文献资源的对外开放、提供利用。
四是数字文献资源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奥运会文献中相当部分是数字文献,它们对计算机系统有很强依赖性,具有易逝性、流动性、脆弱性,容易被修改、伪造、删除。因此,确保数字文献的真实可靠性和长久可读性是个巨大挑战。美国国家档案馆、法国国家档案馆、德国国家档案馆曾发生过大批数字档案无法识读的灾难。目前,我国尚未开发出完善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系统,数字文献资源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五是收藏范围不全面。我国文献部门比较注重公开出版的图书、报刊,官方机构的文件、档案,以及公众人物形成的文物的收集,而不太重视未公开出版的,非官方机构的,非公众人物形成的文献的收集。而且一些文献部门关注实体文献资源的收集,而忽视数字文献资源的收集。因此,许多有价值的文献遗产面临流失的危险。
三
做好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增强意识。北京奥组委及相关部门应该增强文献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将文献遗产的收集、保存、整理和挖掘纳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予以落实。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献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和知识。
二是加强协调与共享。可由北京奥组委牵头,倡议建立“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联盟”,促进收藏北京奥运会文献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各收藏机构应联合共建《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目录》,促进文献遗产的整合与共享;各收藏机构可实现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三是健全奥运会文献遗产开发利用制度。北京奥组委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促进奥运会文献遗产开发利用的制度,明确规定:收藏奥运会文献的公共机构有对外开放文献、免费提供服务的义务;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的奥运会文献,应该及时对外开放,供社会利用;对于的奥运会文献,应该规定具体的保密期限,超过保密期限就及时予以公开;鼓励各学术机构、个人对奥运会文献进行研究和宣传;保护奥运会文献知识产权人的利益。
四是加强数字文献遗产长久保存的研究。各文献部门应该采纳国际和国家有关数字文献资源管理的标准;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组织国内专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构建科学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开展各项活动的直接记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新的形势要求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努力把传统的、封闭的、静态的档案信息,开发成现代的、开放的、动态的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于社会。
1.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施行,为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依法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的档案建设也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学校的档案意识在增强,各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档案队伍在逐年壮大,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还是开发利用、人员素质都仍然存在着与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集中表现在:
(1)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免费论文参考网。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加强了对档案的领导和管理,并且按照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建立了规范的档案馆,是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因各种原因,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规范,档案管理没纳入法制管理、科学管理轨道。档案大多分散到校内各单位多家管理,专兼职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及时归档意识,导致一些基层单位档案长期不整理、不装订,管理水平低,收集渠道不通畅。
(2)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发展的要求相比,部分高职院校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缺乏,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不足;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配置不到位。库房面积较小、设备老化或损坏等现象仍然存在。免费论文参考网。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制约了档案现代化管理,影响了档案的信息开发和编研工作。基层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且频繁更换,造成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为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
2. 加强学校档案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做好新时期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础,强化队伍,规范管理,提升档次,努力使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和建设发展。
(1)进一步加强领导,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指出:“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各高职院校必然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档案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全方位的、不可替代的综合贡献力。高职院校档案资料对于学校来说,如同一面镜子,它详细真实地反映了一所学校逐步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真实而客观的记载着学校教学及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它是广大师生员工劳动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各级领导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特别是要把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中,为档案部门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支持档案部门参加学校的各项重要活动。
(2)进一步加强规范,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高职院校档案工作,在工作方式上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理顺关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①工作体制上必须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部门形成档案,学校集中管理,防止分散管理出现的弊端。②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部门和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从档案的鉴别整理、保管征集、分类归档、裁剪装订、建档定级到查看借阅直至责任追究都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别要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要适应管理信息化的需要,逐步转变档案管理职能。未来高职院校档案馆(室)的作用将由档案的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转化为档案信息控制管理中心,其管理对象将逐步由案卷管理实体转向信息内容管理。
(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档案工作的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健全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一直专兼职相结合的档案管理队伍。学校档案馆(室)要按照国家要求配备相对稳定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确保档案工作的持续性和完整性。要在基层单位确定素质高、原则性强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档案工作。并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调整管理人员,严格档案手续移交,确保基层档案工作的稳定性。二是不断加强业务培训。要按照“提高素质、精通业务、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分阶段、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组织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到学校档案馆(室)或地方档案馆进行实习操作,让他们了解和掌握档案材料的鉴别、整理、分类、编号、裁剪、装订等全过程。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现代化意识,更新观念,强化信息技术观念。作为拥有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设备的高职院校,完全有实力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主动、及时地为学校工作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免费论文参考网。要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责任到人,实行量化考核,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4)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升级达标。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档案工作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推进高职院校档案馆数字化、网络化和检索自动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大势,也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突破口。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档案馆相关硬件设施,对档案信息化进行重点建设。要以推进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为基础,以电子文档的归档和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从纸质化管理为主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变。要根据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征集、加工整理、分类储存、使档案信息成为能够多角度检索,自由提取的系统化信息资源,推进手动检索向自动化检索转变。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坚持网络化办公,鼓励各单位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按规定格式和要求上报档案材料,努力实现“无纸档案”与“纸质档案”相结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使学校的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单凤兰.谈高等职业院校的档案管理[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2).
【3】刘冬梅.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J].山东档案,2007,(01).
【4】李琳.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08,(23).
篇4
2014年3月,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颁布了《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U.S.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tionFISCALYEAR2014–2018STRATEGICPLAN),[1]该规划包括三个部分,即背景、任务和愿景、战略目标。其指出2014年至2018年NARA的前进方向,是指导NARA调整工作重心及分配资源的依据。事实上,NARA早有制订未来工作计划的传统,1997年,NARA就向总统、国会及美国公众提交了《NARA1997-2007年度战略规划》,该规划于2000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2003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3]2006年,NARA又制订了《NARA2006-2016年度战略规划》,并于2009年做出修改。[4]可见,NARA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修改,其内容也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档案事业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其档案事业战略规划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变化
(一)利用服务的对象、范围和方式有所扩展利用服务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核心任务。尽管如此,在不同时期,NARA的战略规划对“利用服务”核心任务提法的不同,使其利用服务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利用服务的对象、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扩展,利用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1.第一阶段(1997~2005年),NARA的任务是“保障民众、公务人员、总统、国会和法院对重要证据的及时获取。”[5]在该阶段,NARA利用服务的对象和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服务对象侧重于民众、公务员、总统、国会和法院,对其他组织和机构的利用服务少有提及;服务范围则倾向于提供档案的证据价值,而忽略了档案情报价值。在第一阶段,NARA过于强调档案的证据价值,而忽略情报价值,且对档案用户的认识较为狭隘。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档案工作者与社会往往比较重视档案的证据价值,对其情报价值有所忽视。在发挥档案作用中,有些本属情报价值的,人们也一概称为凭证作用,掩盖了档案的情报价值。[6]这也导致NARA过于关注档案凭证价值的利用者,如公务员、国会和法院,而忽略了档案情报价值的用户,如企业。2.第二阶段(2006~2013年),NARA提出“提供用户对馆藏档案的快速、简便、安全的获取”;[7]对利用服务对象不再加以限制,而扩展为所有用户;提供利用的内容为馆藏档案,不再片面强调档案的凭证价值。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由于用户对方便获取档案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NARA开始关注用户获取档案的方式,以实现用户对馆藏档案的快速、简便和安全的获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NARA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第一,实现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和提供利用;第二,将那些利用频繁的传统形式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并对所有馆藏档案进行在线著录;第三,对那些有深层挖掘档案信息需求的研究者,NARA继续为其提供研究室和专家咨询服务。这些举措保证了用户对NARA馆藏档案的快速、简便、安全的获取。3.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NARA对利用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中确立了四项目标,其首要目标是“实现公众对档案的获取”。“这一目标的确立也标志着NARA在战略和目的方面的重要转变:NARA超越将档案提供利用的传统角色,转而通过灵活的工具和促进公众参与的可获取的资源来实现用户对档案的获取。”[8]在这一时期,NARA主要通过数字平台实现用户对所有文件的可获取性,从而保障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到NARA的馆藏,并从中有所发现和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NARA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继续对馆藏档案进行在线著录,加速模拟档案向数字档案转化,以确保用户可以获取到更丰富的资源。不难看出,NARA在第三阶段的利用服务工作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许多工作在第二阶段就已经着手在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NARA在不断“实现公众对档案的获取”,提高其利用服务水平。
(二)重视档案经济价值的发挥和新技术的应用档案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产生经济价值。档案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加快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保证。基于此,NARA十分重视档案经济价值的发挥。“实现NARA价值的最大化”是《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新增的内容,在以往的任何规划中都不曾提及,这说明NARA开始发现并重视档案价值的扩展。NARA将政府信息提供给民众利用并从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对档案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极大补充。为此,NARA确立了两个分目标:第一,通过改革使文件管理政策和实践现代化,更有效地支持联邦政府向数字政府转变。为支持联邦政府向数字政府转变,NARA对各个联邦机构管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要求;同时为了减轻电子文件管理的负担,NARA将加大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投资。第二,以促进公众和商业对政府文件的利用,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NARA将以机器可读的形式来提供对电子文件数据的直接利用,以保证对馆藏信息的有效获取。从《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出,NARA通过加快对新技术的应用来提供对电子文件数据的直接利用,保证用户对馆藏信息的有效获取,从而以促进公众和商业对电子文件的利用,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是挖掘档案经济价值的手段和支撑,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促进档案经济价值的实现:第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供用户对档案的直接利用,保证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加快档案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步伐。这正是NARA所采取的措施。第二,通过采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其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将潜在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实在的经济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国家档案馆目录实现。国家档案馆目录(NationalArchivesCatalog)是NARA为了便于用户利用档案而开发的文件信息在线利用门户,独家提供了超过200万份ERA电子文件的在线利用。该目录是在档案研究目录(ARC)和在线公共获取系统(OPA)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ARC在2013年8月份退役并被OPA系统所取代,如今OPA系统已为新的改良版本——国家档案馆目录所取代。
(三)将继续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文件的管理逐渐成为NARA关注的重点,NARA开始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NARA逐渐开始关注电子文件,认识到档案工作处于电子文件的环境中。在《NARA1997-2007年度战略规划》中提出:“NARA必须解决电子文件的管理、保存、利用问题,这些电子文件涉及数字声音、地理信息系统、网站及其他电子文件格式。”[10]2006年以前,NARA处于电子文件挑战认识的萌芽阶段,刚开始认识到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而在2006年以后,电子文件呈指数级增长,NARA已经明确了“有能力发现、管理、利用、共享和适当处理电子文件对联邦政府职能的发挥至关重要。”[11]可以说,2006年以后,NARA将“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来确保实现NARA在数字时代的任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推进,并提出应对电子文件挑战的具体策略。[12]另外,为了制定《NARA2014-2018年度战略规划》,NARA在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背景调查活动。在该项调查中,NARA发现其外部挑战主要有电子文件的激增、大数据、云计算、开放数据和数字政府等挑战,通过这些外部挑战,不难看出未来仍将面临电子文件的挑战。电子文件档案馆(ERA)是NARA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的重要举措。ERA的目的是保管美国政府生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电子文件,并提供长期利用;同时把所有政府文件的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到电子政府框架中。ERA有多个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并管理着不同法律框架下的电子文件,其功能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移交功能(Submission),政府部门利用移交功能将电子文件和元数据移交给ERA。第二,贮藏功能(Repository),保存和评估电子文件的功能。第三,元数据功能(Metadata),即描述电子文件的数据,包括电子文件的创建者、创建原因、处理程序等数据。第四,存取功能(Access),用户通过该功能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获取。ERA项目的启动保存了美国历史,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改善了电子文件管理活动,使获取总统文件变得更加便利,方便了公众对档案的获取。但是,ERA也有亟需完善之处:目前ERA不能提供将电子文件迁移到国家档案馆目录的全自动工具,这限制了国家档案馆目录中可利用电子文件的数量;ERA只提供了对电子文件相关的元数据的研究,对电子文件基于内容的研究尚未进行;ERA的保存处理功能尚未开通运行;ERA中对联邦文件利用限制审查和编辑功能尚未运行。
二、启示
(一)转变服务理念,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美国国家档案馆一直将利用服务作为其核心任务,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的内容。在我国,利用服务也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例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于利用服务也有提及,其中“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作为一项任务“,十二五”规划也提到“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仍然不高,在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这方面的内容仍需强化。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公民有权查看、审查、了解联邦政府文件的理念。美国档案工作者也都认同利用馆藏档案是美国公民的权利,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民众利用档案提供服务。而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档案工作者努力改变过去“重藏轻用”的思想和局面,但是由于历史及传统等原因,服务理念的转变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未来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服务理念的转变。没有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做铺垫,利用服务就无从谈起。美国国家档案馆之所以强调利用服务,是因为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不仅馆藏内容极大丰富,而且馆藏形式较为多样。就我国而言,馆藏内容仍不太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档案信息资源问题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短板。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经济价值档案作为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除了可以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以外,还可以利用档案进行经济建设,产生经济效益。在我国,档案是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应该突出档案的经济价值。首先,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其中隐藏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或融入企业生产等形式生成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为地方、为企业等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档案部门带来生机。其次,采用新技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新兴社交媒体平台,丰富和深化档案利用服务,缩短档案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经济价值。
篇5
一、实验中心(室)工作档案管理的内容
1.实验中心(室)概况:学校和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实验中心(室)建设与管理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实验中心(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实验中心(室)占用的房间数、面积及改造等资料。
2.实验中心(室)任务: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进度表、实验课程及项目、每学期实验教学任务及实验开课记录、实验教学科表及实验项目统计、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及历年试题、实验报告等有关记录,承担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及工作量。
3.实验中心(室)仪器设备、低制耐用品及材料: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帐、卡、分户统计帐、低制耐用品分户帐、领用单、使用维修记录、技术资料等,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报告、订货合同、安装验收报告、损坏维修记录说明书、使用记录、说明书等,材料领用记录等。
4.实验中心(室)管理制度和工作记录:实验中心(室)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中心(室)专职人员工作日志、实验中心(室)研究活动记录、人员考核记录、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实验中心(室)工作计划、研究论文、成果鉴定证书、自制或改造的实验仪器设备装置的验收报告等。
5.实验中心(室)经费使用:实验中心(室)年度仪器设备购置、实验材料消耗、仪器设备维修、条件建设等经费支出情况统计、实验中心(室)年度科研项目、对外培训、测试、技术协作、劳务等收入情况统计资料。
6.实验中心(室)每年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
二、实验中心(室)工作立卷归档的管理
1.实验中心(室)及设备管理工作法规、制度文件卷:
(1)国家及国家教育部与各部位、市教委有关实验中心(室)工作的法规文件;
(2)学校有关实验中心(室)发展建设与改革等文件;
(3)实验中心(室)建制审批(含实验中心或实验室建立、合并、调整、撤消等)文件;
(4)实验中心(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5)实验中心(室)建设发展规划;
(6)实验中心(室)年度工作总计及实验中心(室)内工作人员考核表等。
2.以学校名义向上级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报出的实验中心(室)工作的各种报告、报表或数据卷:
A.实验中心(室)基本情况类
(1)学校各实验中心(室)任务及人员情况学年度传送数据与报表;
(2)学校实验项目学年度数据传送数据与报表;
(3)学校专职实验工作人员学年度数据传送数据与报表;
(4)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室)基本情况学年度数据传送数据与报表。
B.设备管理类
(1)学校各实验中心(室)教学科研硬件与软件建设与使用年度数据传送数据与报表;
(2)学校各实验中心(室)教学科研硬件与软件增减情况传送数据与报表;
3.实验中心(室)管理卷:
(1)实验中心(室)环境条件的增扩与实验中心(室)改革方案文件;实验中心(室)工作的评估;实验中心(室)工作人员及其变更情况;实验中心(室)管理方面的重要实施细则;实验中心(室)主任工作守则与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
(2)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卡片;
(3)大型精密贵重硬件、软件技术档案。如申购可行性报告、订货合同、装箱单、使用说明书、技术资料、验收报告及其履历本、降等降级报告和报损报废等资料。(其中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资料经校档案室建档后可由实验中心或实验室借用保管)。
4.实验教学管理卷:
(1)实验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实验指导书;
(2)每学年度实验教学进度计划表;
(3)实验项目(题目)的更新、改造与淘汰等资料;
(4)实验教学课程、项目(题目)卡片(统一建立实验项目库)。
三、实验中心(室)工作档案管理
1.本制度适用于西南财经大学各级各类实验中心、实验室。
2.实验中心(室)档案管理应在学校档案馆的指导下进行,各单位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单位主管领导要认真负责档案管理及监督检查工作。
3.实验中心(室)工作档案,从实验中心(室)建立之日起开始建档,并逐年积累,严加保管。
4.各单位根据实验中心(室)工作档案的内容进行统计整理、编目、立卷、定期归档。
篇6
关键词: 高校档案管理;现状;建设
1 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高校档案既是高校事业发展和教学等各项工作的真实历史记录,又是总结经验、制订计划、处理问题、改进管理的依据。同其他机关或企业的档案不同,高校档案管理具有社会性、综合性、系统性、通用性及步入市场而产生的竞争性的特点。我国高校档案管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时俱进,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档案的功能只有文件查询和档案保管的基本功能得到了发挥,至于档案的预测功能,为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为高校领导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提供资料支撑等功能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档案意识不强,缺乏内容和特色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与高校其他工作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各高校几乎普遍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形成了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不少高校领导档案意识比较淡薄,忽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归属问题长期未能统一,档案管理人员可能身兼多职,再加上相关部门不重视,使得大量反映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档案没有及时归档,给后期管理工作带来种种不便,甚至造成重大损失。
1.2 制度和组织不健全,管理滞后 高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部分高校没有专职档案资料管理部门和人员,大多数是教学秘书或行政秘书兼任档案管理工作,他们既有日常教学行政事务性工作,又兼职收集、整理、保存档案,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量,使得他们从事档案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即使高校设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很少,往往是一个档案专职人员管好几个类别,不利于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3 高校学生的档案意识不够 目前,大学生档案知识普遍缺乏,档案意识薄弱,没有有效地发挥好档案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自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有的高校毕业生为了在毕业生招聘会激烈竞争中获胜,改写自己的大学成绩单、学分,办假证明等不正当手段来击败其他求职的对手。造假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档案原始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
2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1 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强化档案的基础性及安全性管理 加强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建立档案评查制度,完善档案归档审查机制和借卷登记审批制度,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推进管理机制的科学化、人性化,确保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档案领导小组,积极构建档案管理网络,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梳理完善有关制度,将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为档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在档案管理上做到档案资料齐全、规范、统一、正确。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做好交卷归档、档案管理等项工作。加强考核监督,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列入工作职责、考核内容之中,落实到档案管理人员个人,做到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加大对档案管理设备的投入,安排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专职管理档案,配备档案专盒、专柜,同时建立健全档案转接登记、管理归档、保管保密、调档查阅等相关制度,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及时对档案管理专用计算机进行更新。要依法管档,严格管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以规范化管理推进优质服务;同时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做好档案的安全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2 加快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纸质化档案管理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查阅档案、调阅信息也不太方便,而且档案材料失真、注水情况也很难查实。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管理系统网络化、数字化。建立和加强电子信息档案,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档案信息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数据资源,其包含信息量很大,需要及时更新。目前各高校档案管理尚停留在纸质阶段。使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管理有着手工管理无法比拟的优点,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避免人为操作的出现错误和不规范行为。将档案工作经费列入预算,建立并完善档案经费保障机制,要将数字档案馆等信息化建设列入整体规划,并安排档案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高校要改革现有静态的、阶段性的、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大胆探索与改革,改变一切不适应新情况的原有档案管理方式,按照档案和档案管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全面推行科学档案管理方法,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的、科学的档案管理,创新现行的管理机制。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对原有档案库进行信息化改造,对所有的档案全部建立一一对应的电子档案,并将已整理好的档案标注目录和索引,按规定顺序排列,录入数据库,通过多种途径集中和积累起来,建成功能强大、查找方便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
2.3 提高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档案工作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岗位责任意识;要积极参与学校事业和社会发展进程,增强主动服务意识;还要坚持提高档案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自觉学习意识。学校要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相应地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培养现代化知识结构体系。建立起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档案人才队伍。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各层次档案业务培训,派遣专职档案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或深造,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最新信息和管理手段。
2.4 转变档案管理观念,强化档案的开发利用 强化档案收集前端控制,做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确保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要着眼于师生需求,加强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不断挖掘档案的价值,积极探索收集有关学校记忆的档案资源新内容。按照档案材料归档范围的要求对档案进行重新清查,把该归档的材料收齐,并逐一对内容进行核实,确保材料内容详实、填写规范,发现材料缺失的,及时补充。将破损的档案进行清理装帧,保证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利用档案信息系统平台对档案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索引目录,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以方常查找。在档案的利用和开发方面,加大对档案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校科研和教学改革、全体师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在做好日常接待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档案独特的作用,满足全校师生查档、用档的需求,简化查阅利用流程。高校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的档案意识,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档案知识,懂得自己的档案权利和义务,合法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金银海.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馆服务的新模式[J].兰台世界,2006(23).
[2]李丽华.浅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与标准化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篇7
关键词: 档案管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79.21文献标识码:A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方法。2014年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开始执行电子档案,一人一档,伴随终身。其目的在于第一保管好各类档案实体,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确保档案的安全;其二大力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电子计算机已经全面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其也逐渐走向档案管理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必然从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发展,也必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档案管理实现计算机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具有便于管理与传递、系统性强、保存时间长和资源共享等优越性,但是,在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我们就其中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1、档案标准化程度低
档案管理现代化第一要求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档案具有其特殊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档案管理一直都处于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运行状态,各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档案标准化的实施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档案功能相对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也出现个别档案泄密现象。国家至今在档案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档案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势必给档案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造成隐患。
2、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人们的档案意识相对较低,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纸质档案至电子档案的发展转变,需要配备良好、完善的现代化设备,经费投入不足,就会影响到档案保管的安全性。经费不足是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的最大问题,而经费投入得到保障首先就决定于领导对现代化档案管理地位和作用的认知程度。如今,尤其是某些基层单位,档案室建设简陋,安全措施没落实,大部分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
3、“重保管,轻利用”现象
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至今,在各行各业中档案大多处于保管状态,对其利用程度一直都处于“过门坎”、“必备资料”等辅助作用,过去多年的纸质档案,基本都处于保管状态,档案的作用在于更好的了解到个人的基本情况及精神面貌。档案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因为目前档案内容过于单一,统一化的标准并不能从档案中体现出一个人更丰富的信息,往往都是简单的履历,这样档案管理工作就势必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按照这种模式的发展,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发展为形式的变化而本质作用没有得到新的提升。
三、对档案管理现代的建议与思考
1、加强标准化建设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档案管理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的方法和手段,在先进的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网络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的更新与改革就更依赖于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如档案资料的共享、档案的传递以及各种相关数据的交换,都需要通过制定各类档案管理标准,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只有强化标准建设,才能够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遵守标准,完善标准,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强化管理意识,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要做到关心和支持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配置设备,培养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单位的工作计划并对其进行考核;其次各级领导应了解更多关于档案工作现状,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交流与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再次建议各单位要按标准、按要求建设好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购置必备设备及相应保护措施,确保档案存放安全、利用有效,保证档案不丢失、不失密、不泄密。
3、丰富档案内容,提高利用率
档案工作一直处于一个看似不重要的位置,我认为是因为档案发展至今内容不具有特色。档案现代化将是一人一档,终身跟随。笔者建议丰富档案内容,例如,在档案里添加相关评语,除了教师、领导的评语外,也可以加上同学、同事对某一个人的评语;也可添加某个人参加的有意义活动,不需要必须得奖,关键是能通过档案中这些丰富的内容可以看到一个人更多的优点与不足。在执行过程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及相关政策来扶持,但是笔者认为档案的最重要作用就是用人单位在通过观看电子档案时对一个人获得更多的信息,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时代不仅仅是商品时代,更会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了解的信息化时代,这是档案馆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学院档案; 教学档案;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00-01
一、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材料是评估的重点,这些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完整,整理是否科学规范,是学院开展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学院的教学档案都是随着的专业教学活动而形成的,备课、授课、实验等教学工作中产生的看似零星的材料,它们之间由于产生的时间、范围、学生对象等特征而形成有机联系,具有明显的成套性和系统性。若把这些文件材料有机的联系起来,就能重现整个教学流程。院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逐渐健全,教学档案内容更加丰富,材料来源更加广泛。在内容上,教学档案是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教学总结中形成的教学文件;在管理上,教学档案是在上级部门和本校颁发的有关教学管理方面的指示、规定、办法等教学文件;在对象上,教学档案是一线教师个人手中的自编教材、讲义、教案等,加之学生的优秀论文、毕业设计、实验报告等。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教学档案材料形式多样本的,有照片、纸张、光盘、手稿、簿册、磁带、和图纸等,其复杂程度还在不断增加。学院的教学档案不仅带动整个高校档案的建设,推动教学工作建设的进程;而且在教学评估中起到凭证作用。
二、目前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由于许多院(系)不重视教学档案管理这项工作,使得档案资料收集的内容、整理的范围、分类的标准、移交手续、查询登记等都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全凭管理人员的随意性来完成。从而出现资料归档不及时,借阅时不登记,需要查阅的资料找不到,借阅的资料也不按时归还,重要的文档资料丢失时有发生,致使档案资料残缺不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及教学评估的质量,同时,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二)教学档案管理水平跟不上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
新时期高等教育越来越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态势,许多学院在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影响下,开展了诸多的教学管理改革,启用计算机学籍管理系统,启用教务网络办公系统,教师授课评比网络等。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工作本身的教学档案管理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变化,仅满足于传统档案的接收,并不正视其管理对象的变化,导致教学档案管理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管理的真实状况和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各高校档案信息化还停留在使用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案卷级目录及部分文件级目录的录入与检索,建立全文数据库尚在规划中。从目前看,许多院校教学档案部门缺乏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管理技术。
(三)现存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过程难度大
现存纸质化教学资料要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进行归档,目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数字化工作非常繁重,量也非常大,且档案人员操作电脑的技能不够娴熟,主观认为不如从事纸质立卷工作驾轻就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院校领导对教学档案工作不够重视或因经费问题不愿意增加投入;三是教师、教辅人员对教学资料收集工作处在被动状态,往往是凭借个人的态度在做,做好做坏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
三、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措施,增强学院教学档案建设的有效性建设
(一)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院的领导应高度重视各部门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把档案建设工作列入学院的工作计划;要划拨教学档案管理投入专项经费,为其配备档案用房、相应设备及档案管理的专兼职队伍,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档案法规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档案工作规范、档案实体分类办法、部门归档与立卷制度、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办法等;并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逐渐夯实档案管理的基础。“三纳入”即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四同步”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必须做到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教学工作与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分配、上报评审材料、教师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同步。总之,教学档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进行教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素材,只有依据可靠的教学档案作为研究依据,才能对教学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挖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档案人员作为档案工作的主体,对教学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档案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因此,院校要加强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档案专业知识,有现代化管理技术,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人员来从事教学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开发工作。档案管理者要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电子档案管理技术,更快地推动教学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修、攻读学位等,以提高业务素质、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宣传国家有关高校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深入了解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资料归档的优越性,认识档案工作者的岗位价值,从而热爱档案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主动钻研业务,恪尽职守。一方面每年有重点的讲授档案管理知识和本年度归档要求,帮助他们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掌握教学档案的内容、特点、运行规律,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做好教学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等工作。
(三)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院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认识,增加经费投入,购置数字化建设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供必要的数字档案安全保护设施。切实搞好总体设计,确定信息网络的基本功能、总体思路、组网模式和发展规划等,按计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其次是搞好档案馆(室)局域网终端建设,组成信息网络,实现归档的便捷化、经常化和常态化,夯实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亚超,杨剑云,刘英.加强教学档案建设做好本科教学评估[J].管理观察,2009(08):102-106.
[2] 唐卫新.加强高校院系教学档案建设[J].浙江教育院学报,2003(3).
篇9
探讨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必然涉及谁来保证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在档案职业培训方面要发挥经费支持、政策要求等多种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专门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此外,受训者所在单位还应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支持v此因素相对较小,可以不重点考虑w。因此,档案职业培训质量的保证者,就既包括政府v管理主体w,也包括培训机构v实施主体w。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中档案行政部门是档案职业培训的直接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档案干部培训教育中心、档案学会、设有档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由于质量保证有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在作用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就保证主体这一维度,可以把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分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和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两种s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经费、政策、制度、机构等保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行政管理层面的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实施过程及其管理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实施机构层面的体系。本文对两种质量保证体系及其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加强法规建设。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还不够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在档案继续教育方面,1997年国家档案局了《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此后,各省也都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订了本地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方法。从内容上看,这些规定和办法主要是关于档案继续教育的性质、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规定,从效力上来看,它属于行政规章,其效力要低于行政法规。因此,国家档案局和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档案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对各类档案专业人员在继续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时间、内容、经费、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做到有法可依,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机制。目前,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由档案行政部门主导,各级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承担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职能,档案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参与培训活动。这一培训模式是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其优点是计划性好,便于集中资源办培训,缺点是社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以及档案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和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的主要以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模式,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政策保障、教学方式等方面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教学质量表现不尽人意,较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工作现实的需要。因此,要加快档案职业培训模式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档案行政部门为主导的档案职业培训体制与机制,向政府宏观管理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档案职业培训模式与机制转变,培育档案职业培训市场,推进档案职业培训模式市场化和社会化。档案培训机构作为独立质量主体进入档案培训市场,平等竞争,以优质服务取胜。
(三)建立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档案职业培训市场化和社会化,还须档案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培训市场进行督导检查,政策引导。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设计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现有的档案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管理制度、学习效果等进行定期评估、认证,以确认其质量水平。对质量评估合格的培训机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资格证明,准许其从事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档案培训机构退出机制,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培训机构,档案行政部门应及时对其批评、警告,屡次未能合格的,撤销其培训资格。持续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和资格准入评审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不合资质的机构进入档案培训市场,还可促使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改善质量管理,提升培训质量。
(四)建立非终身制的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于档案行业缺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影响了档案部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还导致档案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缺乏提升培训效益和质量的压力和动力。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推行职业资格认证的条件。国家档案局应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纳入档案立法范畴,制定档案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并依据这些标准设计出具体的考核办法。档案工作者通过资格认证,就可获得档案职业资格证书。以再认证制度代替档案职业资格终身制,明确规定档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过了有效期就要对档案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再认证。认证机构依据申请者的专业工作经历、教育培训水平、专业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服务、学术写作成果、课程考试成绩等几方面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分数合格者就可以通过考核,再次获得资格证书。档案职业资格证书不仅体现了档案继续教育的成果,使参与档案继续教育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档案工作者获得了资格证明,同时也是对档案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考核检验,促使培训机构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五)建立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是档案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证的关键。建成一支以兼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符合职业培训特点的成功做法。我国档案职业培训的兼职教师主要是来自各级档案行政部门的专家型领导、来自高等学校的档案学教授、来自档案杂志社、档案学会的专家,来自档案工作一线的优秀档案工作者。这些兼职教师有较深的档案学术修养,但缺乏高水平教育技术和授课艺术,有的还不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实际情况。而档案职业培训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学人员应具有成人教育培训方面的经验,通晓培训内容,理解培训目标,具有足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的知识和技巧。因此,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加快步伐开展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兼职教师经培训考核后,凡符合任教条件的,由省档案局批准发给兼职教师证书,方可从事兼职教师工作。建立兼职教师进修培养、科学研究、考核管理、资格复审制度。档案行政部门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对档案兼职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和复审。
(六)加强档案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培训教材建设是档案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工作做得如何,培训内容是关键,培训教材是支撑点。档案职业培训应从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培训两方面,根据不同层次培训对象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档案行政部门应设立教材专项基金,用于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由国家档案局组织档案教育中心、档案学会、高等院校的档案学知名专家学者成立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核等工作。省市档案局根据本地区档案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写出版教材参考资料,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编写的教材应反映国内外最新档案学理论与工作实践最新成果,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并符合受训者的实际需要。
(七)加强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科学研究。档案职业培训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应通过课题立项、经费资助等方式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档案职业培训科学研究,探讨档案职业培训的科学规律。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人员在职学习的动机、策略、规律;档案人员专业成长阶段划分,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档案人员的发展需求、所面临的困惑和所关注的问题、期望得到的帮助等;档案职业培训的性质、目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条件设施等。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档案职业培训的规律与特点,为我国档案职业教育培训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八)设立专项经费,提供发展保障。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大力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国家应设立档案职业培训专项经费,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明确界定档案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拨款项目和数量,并真正落到实处;参训档案人员所在单位可以分担部分培训费用,尽量减少参训人员个人所需承担的费用。
(九)完善档案职业培训激励机制。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持久力来自于广大档案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自觉执行力。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参加职业培训的内部动力。
1.让档案培训与单位和个人利益相关联。将档案职业培训与相关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会产生直接的外部激励作用。建立档案人员培训考核、登记制度和学员学习档案,把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资格培训的情况及考核结果计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上岗任职、评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将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对单位档案工作年度评估的考核指标,与单位档案工作评级选优挂钩,必将激励档案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好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2.创设有利于档案专业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为档案专业人才成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实践锻炼平台,鼓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攻读硕博学位,或者进修某一相关专业;逐步实施带薪进修制度和进修加薪制度。设立档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档案工作中增长才干,成为优秀的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加大档案科研工作的组织力度,设立档案科研专项经费。对热心档案业务研究的档案工作者要及时给予课题立项、经费申请等方面的扶持,促进档案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实践,把自身潜能调动与开发出来。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评审奖励制度,进一步提高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覆盖面,对杰出的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授予荣誉称号,以激励更多的人加入档案科研创新行列。
二、构建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预防为先,实施档案培训教学全过程管理。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培训水平及学习成效不宜制定统一标准,难以进行量化考核,容易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因此,仅仅依靠对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价不足以保证培训教学的质量,必须对培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档案职业培训教学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计、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就是要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一方面以预防性的活动控制教学全过程,避免发生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失误时也能及时地作出反应,通过调整和改变教学质量监控措施,有效地纠正失误。
需求分析。为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必须首先调查了解学员的需求,并针对学员的需求进行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影响档案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因素很多,如我国档案政策调整变化及新标准出台,新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应用,学员的岗位职能、行业背景、知识结构等等,都将影响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当前和潜在的需求。需求分析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进行分析;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确定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客户访谈、专家咨询等。
目标设计。培训目标应基于档案职业培训的需求分析。确保档案培训项目有明确的目标群体,培训目标依目标群体的需求而设计。档案职业培训目标应涵盖档案理论知识、档案职业道德与价值观、档案操作技能。培训目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策划的基础,同时也是测评培训效果、提供信息反馈的依据。学员和教师应充分理解培训目标并了解如何达成目标。
方案设计。培训方案包含培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时间安排等内容。教学内容应与培训目标相匹配。目标确定后,聘请培训项目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档案专家担任教师,由专家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培训内容可以由几门课程组成,应确保课程之间内容编排合理,逻辑层次清晰,每一门课程支持不同的培训目标。同时,培训内容应反映档案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符合国家档案工作规范。教学方法应适用于目标群体,除了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规律,还应考虑档案队伍中非档案专业学历比例大,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学习风格。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使学员有机会积极参与,使教师、教学内容及学员之间充分互动。
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是档案培训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培训项目研发的内容之一。培训结束后,要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形成培训成果,实现以考促学。培训目标决定对受训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考核评价形式包括:口头考试、书面报告、培训机构内部组织或外部组织的标准考试、以及撰写考察报告、工作方案、研究论文与学习心得等。
(二)关键在学,强化主体积极参与和积极转化。培训是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教是外部条件,学是内在的根据,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档案职业培训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教育培训对象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学习具有自我导向、以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经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以追求实效为目的等特点。根据大量研究和实践的总结,笔者发现在档案培训中,学员的积极参与与积极转化是关键性因素。档案培训机构在教学与管理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积极参与主要反映在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交流。积极转化体现在学员学以致用,及时地把自己所学所悟转化为档案工作的新理念、新技能,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升工作绩效。
(三)按需施教,加强档案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档案职业培训应与档案事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联,以档案工作需要来确定培训目标和方向。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需求分析,了解档案工作者最关心、最薄弱、最需要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水准的档案人员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使相应的学员得到相应的培训,让教与学相契合。一是更多采用专题培训模式。一次短期培训安排两三个专题,一个专题针对一两个实际问题,传授者说得清说得完,受训者也因学习内容“单一”而学得透。二是探索开展培训自学和远程教学。远程教学和分散自学可以由学员自行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时间,把握学习重点,让培训更具针对性。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适合远程教学和学员分散自学,问题研讨和技能培训适合现场集中授课。三是逐步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当前档案培训对技能操作的实训教学重视不够。档案培训现状是“应知”教学有余,“应会”培训缺失。应提高实训教学在档案培训中的比重,使之在档案培训中的课时比重达到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
(四)以评促建,积极开展培训质量自我评估。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对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建立有效的回馈圈,是档案培训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除了档案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监督以外,培训机构自我评估也是改进质量的重要手段。自我评估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体,自己组织的对机构内部教学活动进行的各种评估。自我评估是培训机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培训机构通过自我评估,能及时掌握自身培训工作状况,增强质量保证意识,有效达成培训目标。对培训结果评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二是对学员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三是对培训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除了对结果进行评估以外,对输入因素的质量作预先评估审核也很重要。对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经费等因素,都应该组织档案专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审核评估,合格的才允许运行,不合格的进行修改调整。自我评估要制度化,评审后要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评估结果要与奖惩挂钩,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质量的目标。
三、加强档案职业培训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建设
质量管理(即质量保证)是通过文件和活动两种形式实现的。文件是承载质量内涵的文字表述和文本,包括制度、流程、标准、表格、记录单等。质量管理活动是依据文件、运用文件进行管理的活动,包括质量的规划、测量评估、控制改进等。因为质量管理活动离不开质量文件的引导,因此质量文件十分重要。当前,档案职业培训在质量文件建设方面比较薄弱、不够完备。因此,加强质量文件建设是完善档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档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包括:①质量方针,是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比如有的定位于“培训高水平档案创新人才”;②质量目标,是管理层提出的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学员满意度超过90%、课件提供率100%;③质量标准,它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度和培训机构内部的质量标准,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度包括: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办法、档案培训机构质量评估与资格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档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与持证任教制度实施办法等;培训机构内部的质量标准包括:培训方案质量标准、培训课程质量标准、培训师资质量标准、培训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培训效果评估办法等;④质量信息,即培训活动各方面各环节的质量信息,诸如学员学籍卡、学员出勤率、学员成绩登记表、培训满意度、培训活动记录等。
篇10
关键词:公共项目 绩效审计 五E
公共项目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为目的,着眼于创造社会效益而不是以商业利润为主,进行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是对财政资金投入完成的公共项目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审计行为,文中所指“公共项目”仅指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
一、 公共项目“五E”审计的领域范围
1、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是指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大体可以分为能源系统、水资源及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邮电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六大系统。
2、公共卫生项目。公共卫生项目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改善人们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为目的的项目,包括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妇女保健和劳动保健等项目,如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投资项目。
3、教育项目。教育项目是指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认知技能、劳动技能、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等为目的的项目。包括高等教育(大学)、基础教育(中、小学)、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等各级各类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项目。
4、文化项目。文化项目是以通过文化交流扩大人们的视野,改善和调整人们的知识结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加速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项目。文化项目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建设项目。
5、体育项目。体育项目是以增强劳动者体质,促进劳动者智力发展,减少因病伤而损失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劳动者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项目。体育项目包括:群众体育设施体育场、游泳池等。
另外,政府采购项目为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项目。由于政府采购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本身或其他直接或间接受政府控制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于公共资金,政府采购职能的范围和目标是为了向公众提供服务,因此,要对政府采购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用法律、规则、条例以及政策和程序来加以限定和控制。
二、公共项目“五E”审计的目标、内容
开展公共项目“五E”审计,是在使用财政资金真实、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公平性的绩效审计评估。
1、公共项目的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公共项目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这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照经济参数,对项目投入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计算和对比论证的工作。公共项目是否体现其经济性,要通过反映微观经济效益的财务评估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国民经济评估对其进行测试。
对项目的财务评估,分析计算项目发生的费用,编制财务平衡表,计算评估指标,考察项目的营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此判断项目财务可行性的一种分析评估方法。其目的是分析该项投资是否以市场最低的价格进行投资。如对体育馆、影剧院等有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就应从项目财务角度对项目的营利状况及偿还能力来对项目绩效作出评价。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地区规划、部门及行业的要求,结合需求预测等具体情况,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分析财政投入代价及社会产生的效益,以评估投资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但是,在公共项目上,这种货币性成本与非货币性收益是不可用绝对的效果来评价的,比如对一个医疗项目的绩效评估,该项目的收益便很难或者说不宜进行货币化处理,因此,不能以项目的经济性为绩效评估的重要准则衡量,而应以关注对公共项目的效率与效果等其他指标的评价。
2、公共项目的效率性
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小的投入。
要评估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效率的大小或有无,首先,必须用一整套的评估指标体系来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定量指标来反映。对公共项目效率的评估方法应以“有无对比”(即建项目与不建项目对比法)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参数评估与多目标综合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设置通用指标。其次,效率性的核心是评价财政效率。财政效率是指政府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该不该办这件事(目标),即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是否增进了公共福利,否则就是无效率行为。二是花多少钱办这件事(预算),即达到预想目标所需要花的代价,它通常由以目标―成本为特征的公共预算加以确定。投资同样的公共项目,花钱多就是效率低。三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是否值得,并计算其行政成本。
3、公共项目的效益性
对于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的效益评价,这不是一个简单数字表示就可以的,而是一套科学的理论,它是由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构成的复合概念。
政治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效益最根本的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是政府的核心能力之一,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能力越强,政治上的效益就越容易体现。
经济效益,这与上述的经济性评价有一定的差别。这里所指的经济效益,表现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高低与否,政府能提供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考察经济效益以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利率和汇率等为重要衡量指标。
社会效益,是指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公共项目的供应及时到位,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和谐有序协调发展,没有明显的对抗和冲突。
4、公共项目的环保性
环境影响是公共项目绩效审计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公共项目评估。在公共项目的计划立项阶段,应当考虑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生态可持续性是自然生态过程永续的生产力和持久的变换能力,从而使生态资本存量通过生态再生产的各个循环环节和合成与分解的转换机制能够达到保持或增加,至少不减少。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资源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计算环境影响指标时,采用各项环境污染物治理的指数之和的算术平均数。如果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很大,而项目各类污染物聚集的程度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可以对各项污染物聚集的程序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再求平均数。对于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的污染物对环境仍存在影响的问题,应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进行分析评估。
5、公共项目的公平性
开展公共项目绩效审计应当遵循审计公平性原则。这里指的“公平性”包括:一是审计主体活动本身的公平性,即审计执行程序的公平与否, 政策资源使用的一致性;二是审计对象的公平性,即项目的主管单位在实施公共项目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公平性原则,评价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是否体现了公平。
三、开展公共项目“五E”审计存在的问题
1、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开展公共项目“五E ”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在审计环境、法律依据、审计操作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对于其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都还没有形成规范体系。
2、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方法体系
开展“五E”审计,需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标准来评价被审事项绩效的程度。我国政府现行的绩效审计缺少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目标分散,评估内容和侧重点判别很大,评估方法不一致,有一定的随意性。第二,对以前的项目无法用现行的标准去衡量,因而审计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四、开展公共项目“五E”审计的对策
1、改善研究状况,培养专业审计人才。
以加强公共项目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来推进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由于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方法不同,审计项目中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所以这必须要加强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培养专业的绩效审计人才。成立公共项目绩效评估专家库,专家库里包括大学里的研究人员、法律顾问、运筹学专家等,在审计的立项环节,专家库的专家参与选项并提出意见,现场审计终结阶段,邀请专家参加业务会议讨论。
2、将绩效评估和财政预算相结合,实行绩效预算审计
在政府提出的年度工作计划中,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中抽查个别公共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如果该项目的预算超出预算目标,绩效评估结果令人难于接受,则可责成有关部门进行重新评估立项。这样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绩效。
3、逐步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
公共项目的“五E”审计,其目标是对政府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公平性进行评价的审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实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并举,审计绩效评估结合项目承办部门的内部评估,通过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法,定期征求社会公众对此项目的满意程度等,最终以此作为审计绩效依据。
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建立评估模型,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要建立经济指标――投入、产出、效能,第二建立灵活的管理指标,即是对实施公共项目的部门进行绩效评估,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研究“需要多少时间、人力、成本”“效率可以提高多少”,从而真正降低运作成本,第三建立绩效目标指标,主要是着重社会效益,人民的满意程度。
5、完善公共项目绩效审计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不断推动审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
对于外部信息管理和沟通机制方面,立项阶段,审计部门选取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公共项目,在与各相关部门充分沟通确定可行的基础上立项。审计实施阶段,在媒体如报刊、网站上对某项公共项目实施绩效审计信息,制定调查表,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审计终结阶段,通过因特网公布审计结果,传递绩效审计结果信息,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于审计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审计部门将绩效审计评估事项与发展电子政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化的绩效评估标准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另外,审计内部人员通过OA与AO的交互功能,随时进行实时交流,集思广益,局领导可以对项目进行实时管理,按照项目进展情况提出新的意见,有利于控制绩效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资料:
1.刑俊芳,最新国外绩效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