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23: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设计岗位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Pro/e 机械零部件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教革,建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Pro/e的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分到每个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获得职业核心能力。

一、课程定位

《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Pro/E软件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建模、产品装配设计,能够利用Pro/E软件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专业问题。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工作的发展。

二、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1)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建模;

(2)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产品及中等复杂产品的装配;

(3)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产品的各种工程图设计;

(4)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对产品进行修改;

(5)能够独立运用Pro E 3.0软件进行中小型及中等复杂零件的渲染设计。

2、知识目标

(1)了解Pro E 3.0软件的发展现状、建模原理、基本功能块、典型设计思想;

(2)了解Pro E 3.0软件的用户界面;

(3)掌握Pro E 3.0软件的基本操作;

(4)掌握二维草绘的绘制方法;

(5)掌握基础特征的建模方法;

(6)掌握放置特征的建模方法;

(7)掌握利用基准特征辅助建模的方法;

(8)掌握高级实体造型的建模方法;

(9)掌握曲面特征的建模方法;

(10)掌握组件装配的设计方法;

(11)掌握利用三维建模创建二维工程图的方法;

(12)掌握产品整体效果的渲染方法。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的素质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创新能力。

三、教学情境设计

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学习领域《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件部》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如表1-1所示。

这三个学习情境都是企业中的真实产品设计,教学内容以千斤顶、主动轴总成、一级减速器设计中的零件建模、部件装配、整体装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级。因此该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典型的零部件为载体,将草绘模块、实体模块、装配模块、工程图模块等相关知识贯穿起来。

四、教学设计

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项目完全按照企业中真实产品的工作过程来实施。为适应项目教学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引入六步教学法。六个实施阶段如下:

任务下达阶段:学生了解项目工作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确定计划阶段:学生按照所选的项目实际需要,分组讨论工作实施的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

确定方案阶段:分组展示方案内容,小组间相互讨论,确定是否可行,提出建设性意见,修改、完善方案细节,在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的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学生按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先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然后合作完成整体工作任务。

检查阶段:经常性检查,中间检查、自查,小组间互查,教师检查冲交替进行,除对工作计划以内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对质量保证情况进行检查。

评估阶段:教师进行最后的工作总结、成绩评定,并找出差距和改正办法。

五、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使用Pro/e设计典型机械零部件》课程体系,重构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项目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52-01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授予对象基础较差

该课程所授予的对象主要为高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薄弱,认知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有部分学生长时间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社交困难。甚至有少数学生心理矛盾冲突过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敌视,情绪易激动,遇事一触即发,行为易走极端。

1.2 教学内容广泛和教学体系陈旧

目前,三年制高职的《机械制造基础》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在传统的工程材料、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工艺学和公差与技术测量五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虽然按照零件的制造过程,从材料的选择――毛坯的成型――零件的切削加工――零件的检测四个过程把教学内容整合为4个部分,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涉及的面广,内容过于详细,且有些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显陈旧。

1.3 教学方式陈旧

受各种应试考试的制约,很多教师的授课观念较保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传授知识,教师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较少,也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1.4 实训与理论融合不够

长期以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配套实训就是《金工实训》。而很多学校的金工实训是车工实训、钳工实训和焊工实训的组合。金工实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动手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机械制造基础不仅仅只包含车、钳、焊,实训课程结束后,学生也不能将理论的知识和实训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

2 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施

2.1 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念

依托学院与五粮液集团联合共建的“五粮液技术学院”,秉承“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以各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设计由浅入深的学习内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工学交替等形式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教学活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使课程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保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

《金工实习》虽然是实践操作为主的技能实训课,但同时必须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没有理论教学支撑的《金工实习》必然只能停留在获取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层次上;同时没有《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理论教学也会变得枯燥无味。因此,课程应整合理论《机械制造基础》与《金工实训》两门课程为一门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

2.3 课程项目选取

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学科知识系统性编写的,项目教学不可能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因此,在选取项目时要以教材主要的知识点为依据,打破现有教材的“组合”形式,不能拘泥于教材现状。以典型的制造加工项目来覆盖主要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又是通过若干个教学任务来实现。另外,选取项目时要考虑到项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完成项目过程中所涉及技术的先进性。鉴于这些情况,对项目做了以下选择:以减速器中的主要零部件为载体,如轴套、减速器传动轴、齿轮轴、箱体等的加工制造为项目,按照任务分析、制定工作计划、选择机床、选择并安装刀具、选择材料、安装工件、零件的加工制造、零件的质量检测以及教学考核这几个方面来完成每个项目任务。

2.4 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确定项目任务,教师先下达任务或图样,学生通过项目工作任务书或审读图样来了解任务要求,获得有关工作目标的技术要求和整体概念。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实际需要,确定工作步骤和机械加工工艺路线。在此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拓展设计思维,还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构思进行个性化指导,并把自己的方案与学生的方案进行比较、审核与修订,选择出最佳方案。在实施任务计划之前,教师应针对该项目涉及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碳钢的种类及性能、车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刀具材料类型、刀具几何角度及其对车削加工的影响、机床的性能及其基本操作等。

然后对任务进行实施,以上图1套筒为例,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拟定加工工艺路线:下料、钻中心孔、粗车、钻孔、车、车,并注意每道工序内容严格按照上面尺寸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独立完成零件的过程,教师只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是才给予指导和帮助。具体完成以下内容:安装工件毛坯――安装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车端面、倒角、车外圆――车套筒内孔――质量检测――设备保养及现场清扫――完成实训报告单。

最后在检查完各组的成果以后,教师应归纳、点评学生在车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按部就班的模式,采用更积极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通过项目实践,完成成果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成就感,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公司自*年创建以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贯彻“紧盯市场、苦练内功、创造优势、促进发展”的企业方针,不断发展壮大。从创业之初员工不足30人、资产不足20万元、销售收入仅30多万元的小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员工600余人、资产45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150亩、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20*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20*年底,公司利税将达到800万元。

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公司主要领导有很好的经营理念,即不仅将客户当作重要资源,同时也将员工当作重要资源: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处处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办企业为社会、为员工。

公司虽为个人创立所有,但不搞家族式管理,所有中高层管理干部全部来自于社会招聘,其中很多人来自于著名大企业。公司依法建立了工会组织,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20*年4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总工会发出“在全市新建企业开展“双爱双评”活动的意见”一文,我公司工会负责人立即向总经理作了汇报,得到了总经理的重视和支持。工会牵头,成立了工会主席为组长、总经办主任为副组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爱双评”活动领导小组,并且制订了活动计划,作出了人员和时间上的安排。

二、由于企业作为汽车整车生产商的配套供应商,必须执行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强调员工素质,因而公司十分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20*年12月就起用了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培训教室,20*年5月专门购置了电视、VCD机、投影仪、实物影象仪、笔记本电脑等教学器材,用于开展教学活动。公司制订了《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引导、鼓励和规范职工围绕生产、工作实际,学知识学技术练技能。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配合生产经营需要做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做好新员工入职教育培训,在介绍公司发展概况的同时,向新员工传达公司一贯倡导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以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理解人、关心人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增强新员工以公司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二是根据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岗员工的培训,其中包括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质量意识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等。20*年共组织各类培训70期,受训人次计4461人次。通过培训和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公司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敢闯敢拼的员工队伍。公司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正在进行国际汽车行业通用标准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质量体系标准的实施,将迅速提高公司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与国际汽车行业接轨。

公司因地制宜地开展职工文化体育、宣传教育活动。

20*年8月,公司开展职工拔河比赛活动,各单位纷纷组队参加,报名踊跃。比赛场面热火朝天。9月中秋节前夕,公司举办了“中兴庆中秋、天涯共此时”专题文艺演出,各单位参演人员各显风采,动感十足的青春迪士科舞蹈、唯妙唯俏的明星模仿秀、清新活泼的三人表演唱、温婉细腻的少数民族舞蹈、自编自导幽默风趣的小品、气势恢弘的集体大合唱以及回顾公司艰辛创业历史的配乐诗朗诵引来员工一阵阵掌声和喝彩。活动的精彩图片和报道也分别张贴在公司宣传橱窗和公司网站上。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团队精神和企业的凝聚力。

三、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基础制度建设,20*年8月公司开展了全员参加的编写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活动。人人联系自己所在的岗位要求和从事的工作,编写岗位职责或专项管理制度,共收到稿件约500篇。公司对岗位职责文稿和管理制度文稿进行了评选,并给予前三等奖获得者共12名员工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公司组织办公室参考员工的文稿,修订了部分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此项活动培育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企业的发展,处处注重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的良好局面。

20*年9月公司开展了冲压工和钳工技术比赛,并对优胜者进行了表彰。钳工技术比赛的第一名青年工人陈远参加了市万名青工技术大比武,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公司广播站及时报道,给予宣传表彰;公司网站也登载了报导。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调动了职工学技术增技能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

公司建立了总经理信箱,随时接受员工的投诉、意见和建议。总经理办公室还有专人接受员工的来访。公司每年开展两次员工满意度调查,下发调查表,征集员工对企业重大决策、管理制度、管理干部、生产与质量管理以及员工生活福利待遇的意见。

通过上述举措,企业上下密切联系,同心同德,共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克服困难。为抢抓市场机遇,在每一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从工程技术人员到生产工人,一个个废寝忘食,有的甚至在生产和工作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昼夜。

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模具制造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71-02

1 模具制造专业设置新背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既是高新技术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的预测,21世纪机械制造工业零件粗加工的75%,精加工的50%都需要通过模具来完成,模具业的高速发展给予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模具是推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撑;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模具工业的发展。“工业要发展,模具须先行”。

1.1 义乌行业发展现状

义乌是浙江经济非常活跃的一个快速发展中城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多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模具产业是生产企业的“金工车间”,更是小商品制造的“工业之母”。众多的小商品离不开模具,由此可见,义乌是模具产业最具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区域之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1.2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

为使我校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对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放企业56份问卷,回收47份,有效问卷47份,并对16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1.2.1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1)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表明,模具制造企业现有设备主要有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机床都达到了半自动化,并且测量设备基本上光谱化。模具制造企业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电加工设备和数控机床进一步增多,数控机床向多轴、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发展。通过统计发现,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中,中职占35%、高职22%、其他占43%,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义乌模具从业人员中占有很高比例,我校实施的“3+2”培养计划是依据人才市场用人需求制定的科学的计划。

1.2.2 从业人员岗位分析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主要有模具制造车工中级、模具制造铣中级、模具制造高级工、钳工中级等。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主管负责人,认为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获得证书,这一点在企业的问卷统计得到了证明。

(1)模具的制造普通设备和数控设备并用。企业中既有大量的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外圆磨,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柔性加工。

(2)在模具的制造中,除需要大量的数控技能人才外,还有大量的制造岗位需要模具专业技能人才来完成,即铣床工、车床工、磨床工,先进的电火花操作工、线切割操作工。

(3)普通机床虽然听起来好像传统,但是模具制造设备发展之快,普通机床现在已经均较为先进,基本上全数显化,因此,中职模具专业应注意先进设备的学习和训练。

(4)先进的电火花、线切割在模具制造中发展很快,在模具生产线中电火花、线切割设备多,应用广,需要的技能人才多,因此,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应注意该岗位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研中还发现,模具制造的设计开发中,需要较多的设计制图技能人才,他们除掌握模具制造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主要是要掌握CAD、Pro/E、UG的制图技能。经过调研和分析,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在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群有:中、低端机械设计职位,包括机械零件图纸绘制、小型模具设计、普通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机械工艺与管理等。中、低端数控加工技术职位,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等工种的编程与加工操作。中、低职位模具制造职位,包括各种塑料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多种模具的开发与制造等。

2 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2.1 专业建设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为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紧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的思路

(1)建设具有技师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

(2)建设与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相配套的实训中心。

(3)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为四大模块的创新型课程体系。

(5)建设一支的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队伍。

3 模具制造专业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随着义乌的产业转型升级,对模具制造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愿景下,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岗位的客观需求相一致,不断的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理论教学注重理论经验与企业经验相结合,构架较宽的理论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企业的岗位任务的具体案例为主,再进行知识的扩展,难易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先进的CAD/CAM软件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应当具备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5)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研究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厂方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6)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

(7)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除了技能要求外,企业对这几项的软实力也很看重。

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通过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义乌易开盖实业公司等模具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本专业“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义乌加工制造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1)一个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模具专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针对调研结果和企业情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一个突出(突出专业岗位能力)。

模具专业岗位能力主要分: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安装及调试能力、模具维修维护能力,对于当前企业模具紧缺人才及岗位需求,把主要四个能力做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3)工学结合。

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依托学校产业处和学校实训中心为载体,构筑“校厂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推行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学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训“作品”与“产品”对接,使教学实习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让学生在车间学习相关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

(4)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采取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育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和模式多样化、人才质量评价社会化等原则。建立由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及行业团体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体系。

4 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1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及模具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确定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模具检测四大模块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核心课程,构建以“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4.2 教学资源库建设

多媒体课件库:多媒体课件库主要包括核心项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资料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案等各种教学资料。

试题库:包括模具制造中级工、高级工技能鉴定试题,以及各类与专业相关比赛试题。

典型模具制造实例库:包括各种典型结构,涵盖模具钳工、机加工、数控加工、电加工各种典型模具零件及其图纸,达到 10 个典型模具实例。力争用两年时间开发《模具数字化学习工厂》教学资源库,开创“自主探索、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实训模式。

5 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引进或在学校现有青年教师中培养5名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业等级证书的教师达到8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聘请8名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6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义乌模具产业的特点,与义乌模具行业协会充分合作,建设高水平、高质量、贴近生产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为原则,按照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模具加工制造设备,提高模具制造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重点建设模具应用技术实训车间,模具设计工作室。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成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运行工作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工作小组由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督促,确保校企合作正常运行。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环境。实现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互惠互利,实现双赢,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条件和物质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培训企业上岗员工,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在现有5个基地基础上,重点新建3个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人才技术紧密合作型的基地稳定在8个左右,每年可接纳顶岗实习毕业生240人左右。

(3)建立校企合作的约束、激励和情感沟通机制。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积极性,学校对于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制定校企走访联谊制度,组织开展人员走访、互访,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不同形式沟通感情,解决问题,确保校企合作有效、持续运行。

篇5

【关键词】实验中心 建设 学院级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社会消费增长率下降,企业生产的扩展规模不断缩减,同时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相对于过去需求旺盛的用人市场而言,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既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才会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为此,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法,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实际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这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全面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农业院校都在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基础上建设了以工科为主的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学科发展沉淀和历史积累,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与纯工科院校相比,在推进农业院校工科素质教育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的力度,以使毕业生与普通工科类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2 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是以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为特色、其它工科专业并重的大学院,包括农业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以前沿用90年代高等院校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各功能实验室隶属于各系部管理。实验室由属于不同系部的专业基础或专业教学实验组成,按课程设置教学实验,分别由各系部所属的实验分室开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农业工程系下设排灌机械实验室、耕作机械实验室;机械工程系下设机械设计实验室、液压技术实验室、金相分析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画室;自动化系下设测试技术\传感器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实验室、继电保护及创新实验室、计算机图像实验室;电子工程系下设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EDA/DSP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电子科学实验室;车辆工程系下设发动机综合分析实验室、汽车调整检测实验室、汽车底盘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汽车燃油实验室;基础教学部设有电工技术实验室、电路实验室、模拟与数字电子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计算机绘图实验室;还有专门开展金工实习教学的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由于各系部相对独立,其所管辖的实验分室更多的是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虑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为确保本系部管辖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从实验耗材、实验用品到仪器、设备,实验教学所涉及到的每个环节均需单独建设,各实验分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下来,对于专业相近的小型实验设备和一些公共实验仪器,如计算机室、示波器、实验箱等,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使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形成重点。各实验室相对分散,实验室资源缺乏统一调配,无力建设高水平的仪器设施,无法起到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实验室人员行政上划归各系部管理,由各系部安排日常工作,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运行监控也由系级单位负责。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又统属于实验室主任分管,对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下达的管理文件和考核评比的执行由实验室主任调集实验人员集中完成。这种系级和学院级双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实验室管理不到位,出现真空地带,具体工作出现推委现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由于各系部行政关系的约束,各实验室之间缺乏交流机制,实验仪器设备难以共享,设备利用率低。学院在进行实验仪器设备申报时,各系部总是尽力争取所管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做到多多益善,很少考虑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全院范围共享问题。造成不同教学时段,实验室开展的教学实验忙闲不均,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院教学业务费按各系部人员数划分到各系部,归属于实验系列的实验人员的教学业务费也直接划拨到各系部,由各系部负责人统一管理支配。要同时考虑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师资培养,再加上下拨的教学业务费用非常有限,在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传统模式下,往往实验人员的业务培训费较难得到保证。同时,教师和实验人员教学性质有很大不同,各系部在开展对外创收和分配时也难以制订合理的政策,导致创收积极性不高,实验室缺乏必要的“造血”机能。

3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是高校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借助学校对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契机,依托学院在建的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广东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在现有实验分室的基础上,整合学院内相关实验室资源,工程学院建立了以机类和电类两大学科方向为主线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

3.1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是学校二级实验室资源管理机构。其建设目标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一支能承担现代工科实验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立教学规范、高效运行的实验室管理机制。达到体系完善、管理有序、队伍稳定、效率提高、质量保证、效益增加的目的。

3.2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管理体系建设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学院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决策制和中心主任负责制,负责本学院各实验室之间资源的集中调配和管理,对中心的人员、仪器设备、经费和用房等资源实行统管共用,面向全院及全校学生开放。负责全院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制和修订、实验教学质量的跟踪和评估,对各实验平台起到监管、指导和协调作用,检查、督促各实验平台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执行情况。组织大型精密仪器的申报和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实验室管理、考核办法,核定实验岗位设置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选聘和考核工作,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为了建立、健全院级实验室管理体系,兼顾不同学科及不同层次(本科及研究生)实验教学的需要,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考虑实验室设置,防止以前以系部为单位的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有效提高实验室资源投资效益。把目前由各系部分管的以课程为服务对象的实验室建制转向围绕机类和电类两个学科大类为服务对象的实验室建制。对原实验室进行重新调整、整合,实现规模效益,建立覆盖机、电两大学科的公共实验平台,使实验中心的实验功能相对齐全, 实验人员相对集中。将机类公共实验平台划分为农机装备实验平台、汽车交通实验平台、机械与工业设计实验平台、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将电类公共实验平台划分为电工电子实验平台、电子信息实验平台、自动化实验平台。通过打破教研室或系之间的界限,打破相近专业、相近课程的界限,实现办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3.3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平台的规划和设置应与不同的教学培养层次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要具有不同的建设理念。 对于一些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注重规范化和高效率,通过设备规模,提高实验效率。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调仪器设备多样化和使用率,使仪器设备覆盖的课程范围更广,为不同实验的综合利用率更高,发挥设备的最大绩效。对于研究型实验,考虑专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只有高精尖的一流设备,才有机会吸引校内外领先的研究课题或优秀学者进入实验室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才能开拓教师、实验人员和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通过研究型实验设备的开放,也能起到对学科和学院进行宣传和示范的作用。

在注重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开放性创新实验,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开展有兴趣的创新实验。吸引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辅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活跃学生的科技创新气氛。

根据现行实验中心的教学条件,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束缚,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优化,形成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3.4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将实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全院实验与实践教学,也承担学院实验室对外开放任务。为保证实验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工程学院是以机、电两大学科为主的多专业共建的工科院系,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学科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成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后,打破了以系部为单位的实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束缚,实验人员可以在学科大类所属实验平台上实行充分的交流和轮换,做到充分利用院内教学资源,足不出户,通过实验室之间的相互帮带,拓宽实验人员的实验技能,帮助实验技术人员做到一专多能,杜绝“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实验室专职岗位现象。这样对于实验人员也可做到随机调配,各实验室有一定的人员技术储备,保证偶然事件发生导致实验指导人员紧张时,实验教学也能正常开展,也能保证时间上较为随机的开放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利进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实验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要充分发挥出新型实验设备的效益,即时开设出合适的实验项目,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实验中心应制定相关的进修培养制度和奖励资助办法,激励全体实验人员注重自身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在岗继续深造学习,最终建设形成一支专业与基础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高素质实验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为保证实验教学中心人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要建立符合实验室特点的人员考核和评价标准,监控各实验员实验教学执行情况。将学生和同行对实验指导人员的评价,纳入学院年度考核参照。营造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树立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以学科发展促进实验室建设,以科学研究带动实验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稳步推进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

4 结束语

成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由学院领导直接挂职的实验中心集中管理模式,突出了实验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理顺了实验室的层次关系,消除了实验室多头管理的弊端,有利于实验室建设的统一规划、实验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的统一调度和实验教学经费的统一支配,有利于实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标志着学院实验室工作从体制管理、设备管理、教学管理到人员管理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相对于以前实行的学校、学院到系部的实验室三级管理方式而言,实验教学中心较为集中的管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由于实验室与各系部专业建设的割裂,由系部制订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实验不一定符合实验室具体的实验条件,实验中心设置的实验课程也有可能偏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中心集中安排实验课的模式有可能出现实验时间与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学进程出现混乱。加上实验室划归实验中心管理,理论教学的教师更不愿意主动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指导,不利于学院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此,实验中心应加强与系部的联系,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安排实验人员跟踪理论课教学进程,制订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与系部教学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实验室工作计划。做到在行政关系上与系部独立,在教学工作上形成一个整体,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良性运行环境。

院级教学实验中心相关工作设想还需要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使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真正成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配置合理、服务一流的实验场所。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李军,李晋文,吴启松,陈日远.学院级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69-671.

[2] 黄雪梅,程玉瑾,李军,吴筱颖,李晋文,杜校松,陈日远.学院级实验中心管理规范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47-250.

篇6

关键词 全员育人工程体系 构建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8.006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ll Staff

Education Engineering System

KUANG Cuifang, LIU Xiaoyong

(Hu'nan Electr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10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Hunan Electr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build a project and full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pecificall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actively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reate full education atmosphere; the second is to broaden the ways of educating people, educating people to build a full new platform; Third,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build the full new system of education.

Key words all staff education engineer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救火队”式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已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湖南电气职院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引进CRP高校管理系统,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融入日常各项管理中。

1 积极组织学习,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为了推动CRP高校管理系统的应用,构建全员育人工程体系,我院多次组织教职员工学习了CRP高校管理系统模块应用、全员育人理念和典型案例,认真学习和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在学习文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新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立体体系,即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者全员参与教育体系中,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从而达到高校德育工作最大化。“全员育人”是指高校上下联动,全院一盘棋,齐抓共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与否,不能只靠专职辅导员和学工部门,而是要靠全院上至行政领导下到后勤杂工,人人关心,个个重视学生德育工作。上下齐心协力,在全院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和格局,真正把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为了营造浓厚的全员育人氛围,我院党委在行政会议上三令五申,从制度制订到监督执行,多渠道、多方法,多管齐下。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清晰地看到全院教职员工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心路历程,从“不愿管―我要管―乐意管”;对学院实行的CRP高校管理系统模块的运用,也从“最初的生疏不懂操作、不愿花心思、嫌麻烦,到现在熟练运用,一天不用闲得慌。”同时,我院大学生自身修养、行为素质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我院也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高职院校到成为省示范高职院校、全国魅力校园等。目前我院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即教书、管理、服务与育人浑然一体,全院上至行政领导下到后勤杂工自觉在工作中承担自己的双职责,甚至是多职责。

2 拓宽育人路径,搭建全员育人新平台

全员育人多路径是指育人路径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参与育人机制和育人资源也多元化、全面化,具体来说就是由过去单一的学校路径转变成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多元路径,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全员参与的育人机制。各育人路径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态势,且各育人路径凭借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搭建一体化育人沟通平台,积极对话、交流等方式树立全员育人目标,形成“由内而外、由点构面”发散性式育人路径网络,最终构建共同承担育人责任的统一体。

2.1 搭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人一体化育人沟通平台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德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一体化育人格局,从而避免三者之间德育工作效果的方位抵消,从而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以便发现学生问题及时通报、沟通。如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为了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情况及子女在校表现,我院定期向学生家长发放校刊和校报,定期向学生家长寄送学生在校期末考评成绩,从而让家庭更好地参与学校管理,更好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其次,我院不定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阵地和一切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生活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

2.2 开辟“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管理渠道

在全员育人工程体系中,学生既是全员育人的服务对象,也是全员育人实施的主体,因此在全员育人工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我们重点不是“教”,而是如何“导”,给学生必要的体验、尝试和选择的机会,帮助学生们将自身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组织,如班委会、学生会、各种社联团体等能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通过创建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自我教育活动载体,让学生在活动策划中、组织中、执行中,不断地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校园管理中,我院在院办公室、后勤服务部门、各系部学工办办公室等部门设立学生助理、副班主任、食堂监督员、宿舍卫生检查专员等岗位,帮助教职员工打理班级事务和学生日常管理事务,定期对食堂、宿舍进行监督检查,广泛采集学生们对食堂、宿舍等地方建设性意见,从而不断地完善食堂、宿舍管理制度,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舒适、物美价廉的就餐和就寝环境。

3 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新体系

要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资源整合,构建全员育人新体系。

3.1 抓好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首先定期开展辅导员沙龙活动,研讨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创新工作理念。“个人智慧终有限,全体智慧大无边。”让辅导员们彼此推心置腹,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讲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互动交流中尽情汲取自身发所需营养。改变过去“孤军奋战、单打独斗”工作方式,实行“共同攻关、共渡难关”有效尝试。其次,对辅导员提出了“四要”:一要做到“五勤”,即脑勤、眼勤、口勤、手勤和腿勤;二要做到“一本五心”,“一本”即指以学生为本,“五心”即指细心、责任心、爱心、耐心和热心;三要树立“四新”意识,即指工作角色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和工作模式创新;四要具备“四意”即指全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最后,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作为全员育人体系中一员,要改变过去“检查督促”的角色,不再是“专家”“领导”“检查者”角色,而是全员育人工程体系中一员。和专职学生德育工作者站在同一阵线,注重一线调研,制订好工作计划,注重德育工作者之间专业切磋、管理方法改革、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协调与合作等,在全院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之间搭建好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专题研究平台。

3.2 积极开发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平台

当今在我国偌大的手机使用群体中,高校大学生所占比重极大。手机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网上学习、获得信息、休闲娱乐等等重要通讯工具,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影响极大。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曾在他的书《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说到,“手机是一种超越电脑网络的新的革命,手机把我们又重新送回了大自然,让我们同时能够走路和说话。”在他的书我们认识到手机的疯狂、神奇和温馨,以及其对家庭、生活、商务和战争的影响。现实确实如此,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正负面影响。一方面,其信息量大、知识资源丰富,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快捷通道,另一方面,因其网络资源自身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很难规范手机不良信息、手机犯罪等不乘虚而入,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发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平台。通过主动创建校园手机媒体硬件平台、丰富校园手机媒体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素养、制定校园手机媒体运行机制等措施开发应用好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平台。作为一线高校德育工作者,更是要与学生网上网下多沟通交流,做好跟进、引导、规范等工作。让手机媒体成为正面意义上的文化媒介和信息载体,避免它带给大学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3.3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情操陶冶、心理因素建构、精神品性的引领、理想人格的范型定位等育人功能。因此我院多年来,一直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正确价值观。

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我院每年开展大量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积极策划和组织学术科研比赛,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提炼总结成文字,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达到积极开展活动,研究性学结效果。例如,今年4月份在全院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小组调研报告大赛”、“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会徽设计大赛”等;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我院自身风格和魅力的校园文化。每年我院组织开展读书月、寝室文化艺术节、校园文明“拍拍拍”摄影展、蓓蕾文学社征文比赛、“校园之星”评选、师生健美操比赛、迎新足球赛、秋季田径运动会等。三是科学指导和建设高水平、高规格的校园社团。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拓展平台,更是校园开展全员育人的重要载体。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我院从物力、人力、财力等多方面多渠道支持学生社团建设。为了确保学生社团活动场地,我院专门将校园老图书馆改建成学生活动素质拓展中心,共四层楼,专门用于学生各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水平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更是为整个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添光增彩。

总之,我院在全员育人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显现出很多不足,因此还有待各位同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完善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并提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全员育人模式,使学生工作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桂琴.全员育人多路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