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08: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

篇1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学习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56-02

一、引言

C语言作为一门出色的程序设计语言,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以精练、灵活、可移植性好、应用领域广泛、目标程序效率高而著称。在高职院校中,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它在程序员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C语言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以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C语言烦琐的各种语言细节和抽象的设计理论上,学生在接触大量难以记忆的概念、名词和规则时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对于抽象的程序设计理论,不能较好地建立算法和基本编程思路。学生在独立上机编程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在调试程序中,由于效率较低,很难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很快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丧失了学习信心。因此想要C语言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大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好好研究。本文将通过针对C语言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教育学习理论,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通过C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和基本技术。让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三、几种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应用。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经过几十年来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密严密的应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特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教师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它适用于基础知识和系统知识的掌握和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C语言中基本知识的内容比较适合此种教学设计模式,比如C语言概述、C语言的数据结构类型、C语言的基本运算符及表达式等内容。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细分为知识点,确定各知识点的学习水平,比如了解、识记、理解、掌握及综合应用等。课前分析学生的基础,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认识,通过案例法学生在例子中理解感念,通过讨论法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和提问,通过测验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学生会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当然此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比如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创建。但对于C语言中基本概念知识的内容的特点,这些弊端还是较好地回避了。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认为,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体现学生的首选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重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C语言中的三大程序设计结构,即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主要培养学生架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让学生理解掌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应用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程序设计方法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简单的程序为例导入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程序流程,学生通过案例实验,在做中理解程序设计思想。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掌握,方法的理解,从而实现能力的获得。当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其弊端的影响,比如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就是要为学习者设计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法,比如先选择结构学习时,用单循环结构导入,再让学生思考乘法表的编程方法,给学生基本的算法思路的提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嵌套选择的复杂结构。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及时鼓励,通过优秀作业的讲解和总结,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系统设计应用。“双主”教学设计理论既不是仅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是充分考虑两者的有机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双边互动,不但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对于学习者并非在本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传授―接受”的学习状态,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而教学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有时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各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C语言中数组、函数、指针、文件等内容较适合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但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却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学课程内容可以由课堂教学、分组教学、上机实践和自学活动等部分组成,教学项目的开发者。可以通过课前设计教学项目任务、教学双边活动策划、典型例程选择、课堂随机提问等手段来实现。分组教学:分组教学强调环境因素对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分组既要考虑学生的互补性,又要设立小组成员的带头作用,实现良性自主学习策略,最终把因材施教内容融入到该环节中去。上机实验:程序设计掌握的关键是算法的编制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上机实践是必需的,在上机前可以设定一些贴近实际应用的项目模块,让学生从项目需求、环境变量、算法流程、语言格式及模块I/O等方面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在上机时间内进行相应的实践引导和结果评价工作。自学活动: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深入研究学习,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实用的软件项目供学生课余参与,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了一定的程序员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实践证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对由浅入深的理论学习和循序渐进的实验练习,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程序设计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注意避弊取利,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补充完善,以实现C语言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夏瑜.基于双主理论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篇2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教师既具有教师职业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特征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地讲,是由高职院校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现实性(实用性),教育内容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互动性四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现实性: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用性及适应性,所以高职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目标上体现其现实性。(2)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高职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上的“应用型”,决定了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应用型”,同时也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包括理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等,都要突出其应用性。(3)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这是高职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学的又一特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人员为主的专门学校,而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较少依靠系统的学科理论而更多地依赖工作技能和经验。比如,要生产一辆汽车,工程师设计出汽车和生产汽车所需的工艺装备,技术工人按规定的工艺路线,运用相应的工艺装备生产出汽车。相对而言,工程师主要是靠动脑来工作,而技术工人主要是靠动手来工作。这些都决定了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过程必须体现出劳动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4)能力培养的互动性:传统的能力培养或者大多数研究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都是单向性的,学生的实验操作等都是服务于理论学习的,其主动性较差。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这些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反映出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能力上的综合性与适应性。所谓能力上的综合性与适应性,是指高职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指导、传授专业技能,发展学生合作、创新等专业品质的能力;教师不仅了解所任教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本专业及相关职业发展情况也有较为深人全面的认识;教师不仅在理论上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观察,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善于在专业技能上不断更新。(2)观念上的全民性与终身性。所谓观念上的全民性与终身性,是指职业教育首先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强调高职院校在实现社会公平,为每一个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目的在于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联系,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对于教师来讲具有这种观念有利于其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教师在不断实践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体现出终身实践、终身提高、终身服务的理念。(3)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与过程性。所谓职业活动的完整性与过程性,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面向技术工人职业劳动过程的,反映职业劳动内容的,而不仅仅是学科体系,强调教师对“劳动过程”的完整认识和完整渗透与体现。

二、高职院院校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

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模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附加模式。即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合格的职教师资。比如丹麦、西班牙等国即采取这种模式。第二种是整合模式。指专业性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进行,并力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的一体化,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荷兰、奥地利等。第三种是结果导向模式。结果指的是教师职业标准,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方向。通过这种培训,达到职业教育教师标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历达标继续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实现学历达标,适应办学要求;另一种是非学历专业继续教育,其目的不是获得学历,而是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提高其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的能力,实现专业自主发展,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目前,这两种形式在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都存在,且任务都很艰巨。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本身很薄弱,大部分教师在学历和专业综合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国家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比如,国家规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应达到30%,但目前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总数只有7%左右。再比如,国家规定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应占专业课教师的80%,显然,高职院校在实际上还达不到这一要求,且相差甚远。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仍应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针,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本文所论“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是指基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非学历的专业继续教育。“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在职进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进修,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川而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我们认为其在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可以选择下列两种模式进行更为合适。

1.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sc俪1一based)是指以学校为本,它相对于以校外为本而言。校本培训模式,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也称“以学校为定向”的在职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在形式上强调任职学校所在的空间,以任职学校为载体。然而,学校不是“校本”实质意义,它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就其本义而言,“校本”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闭,体现了对学校内在价值的尊重,对学校主体性的重视。其理论假设是高等院校为教育理论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教师任职学校则为教学实践的培养负责。校本培训模式体现了教师任职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因为校本培训实际上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利用任职学校教育资源,以实际情境中经常性问题与教学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种培训,所以,它主要不是以理论培训为主,而重在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而这种培训效果很明显,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有关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大多是指向中小学及中小学教师,而有关高校教师校本培训问题则较少论及。在高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中,校本培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实践中,管理者和教师普遍看重的是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的在职培训,如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而把校本教师培训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或疏于组织,或消极应对。”闭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更是司空见惯,不仅如此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本来就很差,学校管理者虽然在工作过程中也很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与规范,但它的理论基础并不是来自教师专业化而只是教学评价。这时,教师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发展。从校本培训的内容来看,它并不否定理论培训的必要性,但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点出发,校本培训更应侧重发现并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其内容从理论上讲,应侧重于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科教学方法的培训。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素质,使教师更像一个教师,使其教育教学行为更多一些理论支持,从而唤醒自身教育专业发展的自觉。其内容从实践上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观察,发现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归纳、提升,再从理论上和技术上进行指导培训,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课堂研究意识。“教育一向是个艰巨和复杂的任务,而情况总是在变化,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能够诊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和整个情况。虽然求助于校外的顾问有时对问题的解决是可取的办法,但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图根据校本培训的内容(理论和实践)来分析,这种培训可以选择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现场观摩法、问题探究法、自发演说法、身临其境法、自我训练法、小组互动法、共享信息法等困。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已被证实是可行的。校本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在各国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实践中表现是不同的。在高校中,人们更看重教师的学术素养而不是教学素养,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场所,却不是为自身培养师资的地方。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教师似乎不需要专门的训练。”闭于是,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旨的校本培训自然不能引起教师与学校的重视。综合国内外校本培训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对象与主题。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师个人申请,确定教师的培训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区分培训对象。培训对象的划分可以有几种方法,第一种是以入职年限长短来划分,主要有新教师(入职一年左右)、青年教师(人职二年至五年)、中年教师(五年至十年)、老教师(人职十年以上)。第二种是以职称为标准的,可分为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第三种是以教研室或相关专业为单位来分。第四种是根据教师培训需求来分,具有相同培训需求的教师可以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不论是以哪种方式来确定培训对象,都要反映出对象的需求。然后由培训组织机构与辅导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并最终确定培训对象与主题。第二阶段:问题诊断与把握。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小组交流、观摩、听课等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诊断和把握。现有的研究表明:“理想的做法是由教师相互听课,并在一种非评估性的气氛下讨论他们的感想—这样,教师不仅受益于参观他人的实际教学,也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受益。”阁这一阶段取得实效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之间要有真诚的交流与合作。在高校,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比较广泛的,但教学上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甚至有相互封闭的倾向。但“教师职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是与同事合作,要成长为一个专业人员,教师必须想办法克服课堂上和学校中存在的隔离状态。”91[第三阶段:问题解决与主题升华。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培训专家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理论上和技术上提出解决的办法;二是专家根据问题分析,提出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方向,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第四阶段:总结交流与反馈提高。教师和专家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培训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活动到效果等做全面总结、意见反馈,进一步强化受训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形成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这是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由于校本培训是基于教师任职学校,在教师任职学校中,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所以它也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比如高职院校管理者对校本培训的理解、支持;教师培训需求的经验化;问题诊断的主观性;交流、听课等活动的形式化等。这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定会影响到校本培训的效果。

2.学校•社区•企业综合模式

在有关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研究中,我们尚未发现“校企结合”的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模式。但根据我们对高职院校教师及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校企结合进行在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所谓校企结合模式,是指在职教师通过学校、社区和企业,并在学校、社区和企业中交替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达到继续教育目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而建立的,它的主要依据表现在:首先,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指根据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和学制形式等主要特征划分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运行方式。综观国内外各种形式、种类的职业教育,基本模式有四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模式,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以社会为本位的模式和“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职业教育的这些模式的形成和选择,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它们给我们以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启示。尤其是“学校一企业”综合模式,对高职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工读交替等都属于该模式。它们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职业教育的最优模式。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实践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它包括实验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仪器设备及生产工具的维修能力、与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其中技能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如何使“双师型”教师获得实践能力?校企结合是很重要的。职教教师相对于普教教师而言,其素质构成更具复杂性。在国外非常重视职教教师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其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启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DP(Sr0Pfessi0alnDveelopnlenthcS001)学校,它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的一种师资培训学校,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合作协助与临床经验上。DPS学校的经验表明了教师任职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教师发展不是传统意义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而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发展,是一个教师从幼稚到成熟,以及水平能力、知识建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的一般发展和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化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养成来说,“企业”就是其“专业发展学校”,企业和学校的结合,就具有了DPS的功能。再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社区模式的借鉴。社区模式是指以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利用社区资源,对中学教师实施的以丰富社会阅历,增强社会问题意识,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使工作与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教师群体积极参与本地区的各种活动,了解本地产业结构和经济情况,了解社区内不同群体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感受,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背景知识与过程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其服务的水平取决于其所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的适应性,而这又与教师对当地产业结构和状况的了解有很大关系。

篇3

[关键词]加拿大 社区学院 启示

[作者简介]王丽娜(1965- ),女,山东荣成人,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王友云(1964- ),男,山东淄博人,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校企合作。(山东 烟台 2646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651)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09-03

近年来,加拿大社区学院迅猛发展,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的办学机制、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强大的服务功能,对我国实现“十”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对我国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加拿大社区学院及新卡利多尼亚学院发展概况

加拿大社区学院是以社区为基础,向社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大学基础课程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家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需要,解决人才供应瓶颈,尤其是解决社会组织机构用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两大难题所建立的。其建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私立学院及技工学校合并,另一种是非大学性高等教育机构改组。加拿大社区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表现为学院数量的持续增加和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长。目前,加拿大有200个左右的社区学院提供高等教育计划,成为正规大学的重要补充。

新卡里多尼亚学院(CNC)创立于1960年,位于加拿大的乔治王子城,是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ACCC)成员。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CNC一直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学生的首选学院,有近6000名加拿大本土学生和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学院设有40余个专业,可以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在办学理念上,CNC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在办学机制上,CNC通过与社区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保证学院的培养目标与社区需求相符。CNC设有董事会、两个教育工会、30多个教育咨询委员会,构建了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学生服务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建校以来,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89%。教学设施不仅服务于教学,也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近几年,学院通过开发基础培训项目、学徒培训项目、技能培训项目等为社区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和社区需求,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卡里多尼亚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

(一)适应社区发展,办学功能具有多样性

CNC树立了“适应社区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了三个办学目标:一是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培养掌握先进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立足社区,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提高社区居民和学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解决本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三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准备升入大学的学生提供为期两年的大学一、二年级的预科教育。

办学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办学形式的多元化。CNC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形态和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方面,都会考虑办学目标的实现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多种教育形式,运用多种办学功能,实现满足社区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要求的办学目标。CNC开展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预科转学分教育、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形式,树立了为全社会人员(特别是社区人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理念,使其发展与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相融合,对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实现居民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办学机制灵活,管理模式具有先进性

CNC设立了校董事会、工会组织、专业咨询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通过制度、规范、规程确保管理的效能。

校董事会是CNC的决策和监督机构,一般由社区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教育专家、业界精英和师生代表组成,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制定学院的政策和制度、筹集发展资金、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监督等。这种民主监督机制不仅保证了对学院发展、建设、改革和管理的切实监督,也拉近了学院和社会的距离,使学院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及时对接。

CNC的雇员全部实行工会制,设立了教师工会和行政人员工会两个组织。工会组织的会员一般由教师和行政人员组成,是指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劳方,学院的管理层多为中上层领导,是指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资方,资方都不是工会会员。劳资双方签订劳资合同或劳资协议,如果双方在聘任问题、工作时间长短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发生矛盾,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学院的职位实行公开招聘,一般由用人部门提出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刊登岗位描述广告,最终由用人部门领导确定是否录用。这种用人模式既保证了学院的师资质量,也切实维护了双方的权益。

要想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制定发展规划。CNC的中长期规划由学院制定,年度计划则由部门制定。在制定各种规划时,一般要求有关人员组成相应机构实施,以确保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这些机构包括教育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专业理事会等,由当地政府官员、行业企业专家、资深教师组成。CNC每年会根据社区经济发展、用人单位需求来设置调整专业、开发课程,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充分融合,建立专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接机制,保证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保证学院就业率的提高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三)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开发具有科学性

CNC的专业按照社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设置,课程按照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开发,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所需和学员所求确定,教学手段则适应学员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符合岗位需求,既尊重了社区的实际需要,又切合了学生的个体化特点。

CNC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CBE”课程开发方法。首先,由实际从事职业工作的专家组织召开会议,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和知识要求;其次,学院专业理事会专家分析结果,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制定课程标准;再次,讨论和审核课程标准,由专业咨询委员会以文件形式提交学院教育委员会讨论;最后,将课程标准报学院董事会讨论,经政府通过后获得专项资金进行建设。从课程设置的形式看,CNC设有长期课程、短期课程、专业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大学转学分课程等,涉及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等,可以提供50多种证书、文凭。这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形式,也是CNC的动力源泉之一。

(四)教育理念先进,师资培养具有多样性

CNC的教育理念是“解决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招生对象的多样化,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等,切实满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二是学生入学的灵活性,所有学生无须入学考试,可凭中学文凭直接入学,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入学资格;三是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的,有的是为了提升学历,有的是为了接受技能培训,还有的是为了拓展知识、丰富生活,虽然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但CNC却一直把提供“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至上的教育”“大众化的教育”“终身化的教育”作为根本。

为了保证教育理念的落实,CNC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从行业聘请专家顾问,从社区推选校董事会成员,参与学校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工作。CNC根据总体的发展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对于基础课教师主要强调学历和教学方法能力,对于专业课教师着重强调任职资格的要求,一般面向社区公开招聘,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行业、企业背景,录用后通过继续学习和进修,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执教能力。CNC的所有教师每年有9周的带薪假期,期间教师可以外出进修、参加培训、社会实践、岗位锻炼或者参加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

三、新卡里多尼亚学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不断改革、不断摸索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差,各大职业院校办学经费和高端技能型师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职业院校要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入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模式,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导。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设置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按照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突出职业导向性和岗位针对性,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以岗位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开设能力拓展、素质提升的人文素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嫁接和置换与行业准入对接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内容,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植入课程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采用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采用弹性计划,由学生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学生管理上,注重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强调学习中的管理、服务中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化管理于无形之中。

(二)拓展办学功能,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拓展办学功能是提高学院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十二五”发展时期,职业院校应利用骨干院校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走多渠道、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一是依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如普通高职、对口高职、三二连读、五年一贯制、专本通读等形式,构建畅通的高职、中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二是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努力拓展教育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把学校办成面向社会、服务大众、融于地方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量身制订学习方案,以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对不同层次学历的需要。

篇4

[论文摘要]加拿大社区学院具有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机制、规范的管理和强大的服务功能。文章以加拿大新卡里多尼亚学院为例,分析了加拿大社区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机制、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聘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对职业院校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提供了借鉴。

[论文关键词]加拿大 社区学院 启示

近年来,加拿大社区学院迅猛发展,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的办学机制、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强大的服务功能,对我国实现“十”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对我国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加拿大社区学院及新卡利多尼亚学院发展概况

加拿大社区学院是以社区为基础,向社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以及大学基础课程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家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需要,解决人才供应瓶颈,尤其是解决社会组织机构用人难和毕业生就业难两大难题所建立的。其建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私立学院及技工学校合并,另一种是非大学性高等教育机构改组。加拿大社区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表现为学院数量的持续增加和在校生数量的迅速增长。目前,加拿大有200个左右的社区学院提供高等教育计划,成为正规大学的重要补充。

新卡里多尼亚学院(CNC)创立于1960年,位于加拿大的乔治王子城,是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ACCC)成员。在五十多年的发展中,CNC一直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学生的首选学院,有近6000名加拿大本土学生和3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学院设有40余个专业,可以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在办学理念上,CNC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在办学机制上,CNC通过与社区机构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保证学院的培养目标与社区需求相符。CNC设有董事会、两个教育工会、30多个教育咨询委员会,构建了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学生服务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建校以来,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达89%。教学设施不仅服务于教学,也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近几年,学院通过开发基础培训项目、学徒培训项目、技能培训项目等为社区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和社区需求,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新卡里多尼亚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

(一)适应社区发展,办学功能具有多样性

CNC树立了“适应社区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了三个办学目标:一是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培养掌握先进职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立足社区,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提高社区居民和学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解决本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三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准备升入大学的学生提供为期两年的大学一、二年级的预科教育。

办学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办学形式的多元化。CNC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形态和培养学生的质量标准方面,都会考虑办学目标的实现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多种教育形式,运用多种办学功能,实现满足社区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要求的办学目标。CNC开展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预科转学分教育、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形式,树立了为全社会人员(特别是社区人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理念,使其发展与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相融合,对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实现居民充分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办学机制灵活,管理模式具有先进性

CNC设立了校董事会、工会组织、专业咨询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通过制度、规范、规程确保管理的效能。

校董事会是CNC的决策和监督机构,一般由社区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教育专家、业界精英和师生代表组成,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制定学院的政策和制度、筹集发展资金、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监督等。这种民主监督机制不仅保证了对学院发展、建设、改革和管理的切实监督,也拉近了学院和社会的距离,使学院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及时对接。

CNC的雇员全部实行工会制,设立了教师工会和行政人员工会两个组织。工会组织的会员一般由教师和行政人员组成,是指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劳方,学院的管理层多为中上层领导,是指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资方,资方都不是工会会员。劳资双方签订劳资合同或劳资协议,如果双方在聘任问题、工作时间长短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发生矛盾,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学院的职位实行公开招聘,一般由用人部门提出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刊登岗位描述广告,最终由用人部门领导确定是否录用。这种用人模式既保证了学院的师资质量,也切实维护了双方的权益。

要想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必须制定发展规划。CNC的中长期规划由学院制定,年度计划则由部门制定。在制定各种规划时,一般要求有关人员组成相应机构实施,以确保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这些机构包括教育委员会、专业咨询委员会、专业理事会等,由当地政府官员、行业企业专家、资深教师组成。CNC每年会根据社区经济发展、用人单位需求来设置调整专业、开发课程,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充分融合,建立专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接机制,保证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保证学院就业率的提高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

(三)专业设置与岗位对接,课程开发具有科学性

CNC的专业按照社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设置,课程按照岗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开发,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所需和学员所求确定,教学手段则适应学员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符合岗位需求,既尊重了社区的实际需要,又切合了学生的个体化特点。

CNC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CBE”课程开发方法。首先,由实际从事职业工作的专家组织召开会议,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和知识要求;其次,学院专业理事会专家分析结果,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制定课程标准;再次,讨论和审核课程标准,由专业咨询委员会以文件形式提交学院教育委员会讨论;最后,将课程标准报学院董事会讨论,经政府通过后获得专项资金进行建设。从课程设置的形式看,CNC设有长期课程、短期课程、专业课程、成人教育课程、大学转学分课程等,涉及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岗位培训等,可以提供50多种证书、文凭。这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形式,也是CNC的动力源泉之一。

(四)教育理念先进,师资培养具有多样性

CNC的教育理念是“解决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招生对象的多样化,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等,切实满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二是学生入学的灵活性,所有学生无须入学考试,可凭中学文凭直接入学,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申请入学资格;三是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的,有的是为了提升学历,有的是为了接受技能培训,还有的是为了拓展知识、丰富生活,虽然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但CNC却一直把提供“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至上的教育”“大众化的教育”“终身化的教育”作为根本。

为了保证教育理念的落实,CNC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从行业聘请专家顾问,从社区推选校董事会成员,参与学校的决策、执行、管理、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工作。CNC根据总体的发展目标,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对于基础课教师主要强调学历和教学方法能力,对于专业课教师着重强调任职资格的要求,一般面向社区公开招聘,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行业、企业背景,录用后通过继续学习和进修,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执教能力。CNC的所有教师每年有9周的带薪假期,期间教师可以外出进修、参加培训、社会实践、岗位锻炼或者参加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

三、新卡里多尼亚学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不断改革、不断摸索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差,各大职业院校办学经费和高端技能型师资人才更是严重不足。职业院校要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入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模式,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导。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设置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按照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突出职业导向性和岗位针对性,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以岗位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开设能力拓展、素质提升的人文素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嫁接和置换与行业准入对接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内容,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植入课程内容;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采用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采用弹性计划,由学生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学生管理上,注重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强调学习中的管理、服务中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化管理于无形之中。

(二)拓展办学功能,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

拓展办学功能是提高学院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十二五”发展时期,职业院校应利用骨干院校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走多渠道、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一是依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如普通高职、对口高职、三二连读、五年一贯制、专本通读等形式,构建畅通的高职、中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二是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努力拓展教育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把学校办成面向社会、服务大众、融于地方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量身制订学习方案,以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对不同层次学历的需要。 "

(三)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应借鉴新卡里多尼亚学院的办学体制和开放办学的观念,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围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任务,积极创新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整体合力,争取并落实政府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优化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区域内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实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和公共管理优势,统筹当地的职业教育和企业资源,以推进校企共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指导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借鉴和分析加拿大社区学院董事会治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和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中,探讨和实施董事会、理事会等管理模式,围绕学院的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构建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和层级分明的管理构架,促进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要主动创新办学体制,优化校企合作制度,使企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现高职院校的双主体办学,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按照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要求,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考核,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学习先进的CBE模式,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CBE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强调职业或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注重岗位知识的学习、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关键和基础,必须注重与区域的融合、与企业的合作、与岗位的对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借鉴新卡里多尼亚学院的经验和做法,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确定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岗位调研等多种形式,分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教学情境。在教材开发和改革过程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反映当前的最新技术成果,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纳入教材,体现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特色。

(五)开展教师能力测评,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

篇5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一般地说,特殊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特殊儿童指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也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视觉障碍、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等。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等。②但事实上,特殊教育实施对象因地区的情况而异。一般地说,教育越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特殊教育实践的范围也越广,它包含的特殊儿童的类别也越多。

台湾实施广义的以特殊教育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两大类。③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和其他显著障碍共12种;资赋优异包括:一般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力、领导才能和其他特殊才能6种。

大陆近十几年来主要是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弱智儿童等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规定为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实际在调查和统计中又增加了综合残疾(多种残疾)。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大陆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

通过对两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比较,残疾人口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残疾类别结构变动。但在实践操作中,大陆对各类发展异常儿童的区分比较模糊,仅有少数高校招收个别残疾类型学生。面对诸多类型的残疾儿童,仅实施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弱智儿童等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其他各类儿童更多地被纳入到普通教育系统内,没有接受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

对于特殊儿童的安置,两岸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是特殊学校、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及普通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有一些区别。

台湾专设的特殊学校,分为启明(收盲生)、启聪(收聋生)、启智(收智力不足学生)、仁爱(收肢体残障学生)四类。目前,台湾各类特殊学校有24所, 2000个特教班,共约4万人接受特殊教育。其程度可分为幼稚部(3-5岁)、小学部(6-12岁)、初中部(13-15岁)、高职部(16-18岁)四个阶段。有启智、启聪、启学、启健、启仁等班;还设有辅导资赋优异和才艺优异的资优、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班。

大陆特殊教育发展较晚,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有限,各机构和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调整。但目前,大陆已把特殊教育列入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了职业高中或中专班,普通高中班,10余所高校建立了特殊教育学院和专门招收残疾人的专业、班级,从服务的对象和所负担的任务上,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残疾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主要面向3至7岁的残疾儿童,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担负促进残疾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补偿其缺陷,准备进入小学的任务。

2、残疾儿童的初等特殊教育:面向学龄的残疾儿童(年龄各地不全相同,有的地区从6、7岁开始招收,有的大于7岁)。担负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较发达地区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进行一定劳动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3、中等文化和专业的特殊教育:面向受过基础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为升学做准备,或学习一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专业等级水平。

4、高等教育:面向具有高中水平或同等学力的残疾青年,进行国家规定的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教育,以至研究生教育。

三、特殊教育的法律保障

“特殊教育法”是台湾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专门法,这足以体现台湾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其规划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自1984年颁布“特殊教育法”后,特殊教育从过去点的实验变成全面性的推广,有84%的身心障碍和资质优异的特殊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其余的进入特殊学校和特殊机构。

从台湾“特殊教育法”来看,台湾特殊教育朝着一个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三度空间在发展。长度是特殊教育向下延伸至三岁,向上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宽度是特殊学生的入学率逐渐提高,特殊教育的类别和程度有所增加;高度是特殊教育的质量有所提升,为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个别教学计划和教学服务。

大陆特殊教育的法律的较大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1982)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是大陆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法律依据;第二层次,《义务教育法》(1986)和《残疾人保障法》(1990);第三层次,《残疾人教育条例》,对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原则而又细致的规定;第四层次,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具体规定和地方法规。

但总体上,大陆的特殊教育立法比台湾起步要晚,而且至今还不健全,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本身还有许多重要的方面需要加以完善。首先,在现存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中缺乏核心的特殊教育法,也就是说,从法律的整体系统来看,大陆还缺乏一部较为权威的至少应该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具有同等效力的特殊教育法。其次,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原则和制度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本身的需要,致使残疾儿童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再次,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有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问责制,导致了对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如:1990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就已提到了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又规定了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方式、教育机构、支持保障系统等。但由于法律法规执行、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陆目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以经济、文化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北京市为例,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北京市7岁以下的残疾儿童仅有160名接受到学前机构的教育,而此部分儿童不到学前残疾儿童总数的10%。⑥因此,大陆要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 对特殊教育的资源配置、教学管理、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加强普法执法,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四、从事特殊教育的资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师资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台湾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正规化与专业化, 于1975 年颁布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从事智能不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性格或行为异常、学习障碍和资赋优异等类教育的教师的登记资格。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采取双重资格认定,除了特殊教育系所毕业者以外,均要求须具有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者再修特殊教育16个学分,并对三种级别的学校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对高职部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至少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应是岛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者;第二款规定:应是岛内外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研究所本科系,或相关科系,或有学士以上学历者。对于仅有大专文凭的教师,该办法规定至少要在高级中学有3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且成绩优良者。对于中学教师部的资格,台湾规定,获得高职部教师资格的教师,可以在中学部任教而不必重新登记,因为中学教师的资格要求水平较高职部低些。台湾对小学教师登记资格有些特殊,不但允许本科学士水平的教师,还允许在普通小学或幼稚园教师在修习特殊教育科目后可以担任小学教师。

随着台湾特殊教育的发展,目前台湾各类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也竞相出现:(1)短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为了推行特殊教育计划,针对实际参加工作的教师施予短期的,大约一年或半年,乃至更短时间的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2)特殊教育师资正式专业教育制度。主要是由师范或教育院校的有关系组作较长更具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以培育师资的制度,目前有两种系统:师范专科学校的系统和师范或教育学院的系统。⑦这保障了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陆也陆续建立了一些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对特教师资进行长期、短期培训,但发展较快的地方只是少数。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大陆在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作出过明确规定,但缺乏措施来保障落实,这一制度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率先得到了实施。可是在其他省市,这一制度并未得到普及,一些特殊学校由于师资不足而不得不聘请没有资格证书的老师。因此,除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来自中等特殊师范学校或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之外,大部分来自普通教育系统,基本没接受过特殊教育理论训练,对教师的培训更多地停留在传帮带阶段,即老教师带新教师。使得特教学校师资严重老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目前大陆仅有4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到50人)、两所大专层次特教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每年毕业生不到400人),算下来,大陆每年培养的中、高等特殊教育师资不足500人。据统计,到2000年,在3.1万专业教师中仅有3%的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获得了完全资格认证。到目前为止,仅有1.1%的具有特殊教育大专以上学历,27.6%具有特殊教育中师学历,17.7%的教师经过半年以上的短期培训。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大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五、台湾特殊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台湾和大陆特殊教育以上四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 台湾的特殊教育对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

1、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本身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大陆的特殊教育体系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教育目标定位尚未具体化。因此,有必要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建立纵向通达、自成体系、横向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特殊教育体系,即纵向上使特殊教育在各个学历层次开展,横向上使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成为可以互相交叉的立交桥体系,使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目前大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比较的薄弱,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此现状,一方面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基地的建设,在重点建设好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基础上,要在一部分有条件的普通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增加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在职教育的岗位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像台湾地区那样,经过特殊教育培训后上岗。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政策和法规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进步,特殊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条件将逐步成熟。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原则。“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宗旨,也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受教育权利更是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和借鉴台湾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内地特殊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来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保障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质量。重点通过法律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真正达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注释:

①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

②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中心编印:《特殊教育季刊》,1997年63期。

④李惜雯等:《中国残疾人口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

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及其回答》,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2006年12月1日。

⑥张毅、陈亚秋等:《北京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11月。

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 13

作者简介:白亚军(1968―),男,汉族,陕西周至人,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筹建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工作。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端正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态度 和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注重人的整体 素质全面发展并使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得到 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在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时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受教育程度相比,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 人才素质教育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以全面推进成 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 套有中国特色的办学体系,推动了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发展的同时 ,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过程的许多方面,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 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成人素质教育和人 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层次偏低,更多的停留在缺什么补什么的水平上,且不少 学校完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没有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没有体现新 时代对人才素质、能力、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是普 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大部分只是在普通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上做简单增 减,没有针对成人学习的不同要求,因此,设计出体现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

(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的问题是知识陈旧,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的 科学与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实践性教学内容少,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少,使学生的知 识内容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教材和教学多数只注重自身学科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而忽视知识的实用性、适时性,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成人学生的适应性。使用的 教材基本上还是普通高等教育或自学考试的教材,甚至有一部分是即将或已经淘汰的旧教材 ,理论知识落后,教材内容陈旧,应用性差,难以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展、新理论 、新知识、新方法等内容,缺乏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内容。还有一些教材 ,教学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不适应成人自学,使大部分成人学生难以接受。

(四)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训练;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 养;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的唯一 标准。

(五)教学方法简单。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常见的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 ,师生交流少,课堂气氛不热烈,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钻研精神,其直接 后果是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上课率低,教学效果差。

(六)教学手段落后。在当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当中,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 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已逐步在普通高校广泛应 用,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 素质和人才质量,是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 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应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把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的质进行内化,即从重知识传授到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和 “素质内化”二者的和谐融合。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适应学生成长、 成才、就业、创业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 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 和化解矛盾,随时应对各种挑战的要求,必须下大力气创新教育观念,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 展。一是要针对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形势,树立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 价值观;二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四种基本 能力,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要求,树立以学会求知、做事、合作 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三是适应当今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 间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树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内容观;四是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个性化教育、创造性教育的要求,树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特征的 教育方法观。

(二)制定素质教育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和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必须要结合成人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设置方面,要针对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传统学 科和专业界线不断突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综合技术不断产生的特点,调整专业结构, 不断拓宽专业面,加强通识教育,为培养成人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 专业设置过细、过多、过旧、过乱的现象;要打破狭隘的学科界线,重视学科渗透,融合人 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用先进的科学成果充实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课程,增设 公共选修课,实现文化、艺术教育与文理知识的互补;要坚决克服课程设置死板、课程结构 和体系缺少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的空间和能力及课程设置各自为政出现的表述混乱、概念不清 、交叉重复的现象,要做到更加灵活,开放式和封闭性相结合,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相结合 ,应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以及成人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内容,要用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的科学与技 术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加大选修课比例,扩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让学生既具有充实的科学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 力和再生作用,并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创造未来生活、服务未来社会作技术准备的知识 信息。

(三)树立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育的 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 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人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参差不齐 ,行业各种各样,自我学习要求不相同,水平高低不一。但长期以来,在成人高等教育中, 由于思想观念、教学条件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仍占据成 人教学的主导地位,且普遍存在着“两重一轻”现象,即重知识积累、贮存,重考试,轻素 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传递较多的信息量,但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 接受知识的地位,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课题式,推行因材施教、发现 探究和成功教育、和谐教育。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式注入,而应是师生双向交流。学生作为教 育对象,更是教育主体,教师要分析学生该学什么,该知道什么,更要强调唤醒、鼓励、激 励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造性,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针对成人学生特点,注意拓展智能结构,形成研究性学习 视角,加强研究性学习指导,并辅导他们进行一些课题研究与论证等。在教学手段上,要充 分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 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宽带网、虚拟现实技术等,形成人机交互作用系统。以此为载体,可 以与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个人直接沟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随手调集古今中外有 关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也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快捷性。同时 ,还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设计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课题 ,参与本行业、本单位、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 工作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内除课堂教学外,还应结合成教 特点,设立“第二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专题讲座”、“ 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 中学习,建立课内、课外整体的培养体系,从而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了解一些其 它学科的发展状况,接触各种不同的学术见解,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 力和综合素质。

(四)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学研究,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成人教学管理具有多学科、多学制、多形式、多层 次的特点。要保证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和成人学生素质,必须把抓 教学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建立一套科学、严格、规范的成人教育规章制度,使 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对于普校学生,成人学生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承担 着社会、工作和家庭等多重责任,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但由于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求学 取向不同,导致了求学心态不够稳定;另一方面,成人学生社会阅历较广,经验比较丰富,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由于工作、家庭和学习的矛盾,导致求学热情不够稳定。基于成人 学生求学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始终不变的总体 目标,着力探讨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方法途径。一是要针对成人特点,运用灵活多样 的方式方法,如说服教育法、对比教育法、行为实践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 育法等,强化日常管理;二是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力量。要建立两级管理制度, 各办学院系、函授站等都要配备专兼职班主任,明确分管领导,夯实管理责任,成教院要设 立学生工作、教学工作专门的主管人员,就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学生考核、奖励、 毕业等主要工作内容,落实具体岗位、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坚持选配思想素质好、责任 心强、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并坚持班主任业务培训制度,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明确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要求和考核标准,定期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奖惩,把工作实绩与待遇 挂钩;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每 学期的学籍审查、注册登记,从面授期间的考勤到各科作业和考试要求,从组织党团组织生 活到毕业鉴定、考核奖惩,从组织统考到毕业论文撰写、答辩,比较全面地规范成人学生在 校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行为。同时,还可与学生所在单位加强联系,定期互通 在校学习期间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等,实行“双轨制”管理模式,增强管理效果,把学 生的素质教育贯穿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五)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素质教育基础。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素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 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 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成人教育规律,善于从成人学生诸多信息中选出有创新价值的信息 ,进行整合,替代那些机械记忆、重复演练的内容。同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必须加 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自己的教育思想、学术水 平、治学态度、思维方式以及言行举止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广大教师正确认 识素质教育的本质与特征、目标和任务、方法和途径,把握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相 互作用、相互联系,把实施素质教育变为自觉的行动。

在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方面,还须建立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政策导向上保证教师素 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建设 规划和建设目标,完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起青年教师队伍、老教师队伍、教学科研队伍、 教师管理队伍的结构合理、相互促进的教学队伍体系;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强化对中青年学 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采取精 选、精育、重用、厚待等政策,加大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四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 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根据教师的实际业绩和贡献大小采取低职高聘 或高职低聘、不聘、解聘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进取;五是加大投入,吸引高素质人才,开 展面向社会招聘优秀教师工作,真正树立起人才比钱财更重要的观念;六是教育教师要有正 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师生观和使命感,加强自身修养,钻研专业知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结合工作搞好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努 力实践,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慕惠君对成人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6,(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