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督导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1 10:5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学校督导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学校督导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认真完成《__市关于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的工作方案》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指导作用。坚持弘扬敬业和创新精神,提高督学队伍素质,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督学目标

1、督促、指导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2、遵循教育规律,保障教学工作常规的实施。

3、不断促进安全机制和措施的建立。

4、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5、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各类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三、工作措施

1、根据教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确镇政府履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责任,促进镇政府履行自身职能,做到发展教育的责任不推,管理教育的义务不卸,支持教育的热情不减,投入教育的经费不少。

2、学习宣传实施《教育督导条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3、进一步开阔视野,本着科学的态度,拓展思路,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真正把督导评估工作搞实搞活。

4、完成督学责任区(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和开展督学活动记录及材料上报工作任务。

5、完成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工作要点:

1.加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执行课程计划、艺体、等工作的专项督查。

2、对中职学校助学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

3、开展一轮对责任区内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安全教育督查工作。

4、加大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督查力。

5.开展-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督查;

6.对幼儿园常规管理督查调研。

7.素质教育随机督查。

8.完成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交办的工作任务。

9、为落实省教育厅20号文件通知精神,开展一次‘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的督查。

篇2

 

我校上学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委的领导下,在学区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重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质量考核中学70.26、小学55.47(六年级抽测4.64),合成60.73分(占督导评估345分中的80分),24所中处于第14位。总体成绩获素质教育目标质量考核二等奖,单科优秀中小学各1人,管理先进2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标准,全面贯彻落实县教委开学工作会精神及教育科室要求,结合《紫荆学校2011-2012学年度工作计划》,联系山区教育特点,现将本学年度教务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教育为根本,以全面发展为准绳,以促进山区教育均衡发展为核心,团结一心,共同奋进,努力打造农村特色学校建设和全力落实新课堂教育改革。

(二)教学工作

1.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对于编制不足,专业教师紧缺学校(含中心校)要通过走教式、兼课并课的办法,保证开齐学科,对于严重缺编的学科由中心校年轻教师承担走教授课任务。设立专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等教师,加大艺术教育的力度。

2、以走教为主要形式,严格落实对村小教学管理力度,强化过程管理。

中心校40岁以下的教师均要参加村小的走教工作。完成走教工作不出任何安全事故则该项工作考核为合格,记入教师的年度考核的质量考核部分(中心校占70%,走教占30%)。

(1)行政借助走教机会,坚持做好周检与月检相结合的常规检查制度。

(2)中心校每月对村小工作至少要全面检查一次(随机抽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师和村小负责教师的期末考核之中。中学和中心校由负责教师每周一进行检查登记。

(3)落实行政领导包校管理。**启明负责高峰村小和六九年级、周鱼负责八年级、胡绍东负责七年级、冯敏负责工农村小和四五年级、罗德智负责保觉村小和一二三年级、田维芳负责幼儿园。所包学校的整体教学成绩作为考核包校领导的依据之一。

(4)全面落实“走教”工作,中心校康纪琴、刘春梅、金梅、樊婷、李航、欧远刚、王梅、傅宇、姚琼、郑敬、杨梅、陈德容、罗德志、冯敏为走教教师,村小与中心校课程相结合。村小逐步实行复式教学(含学前班与一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或一二年级、学前班与三年级合并),走教教师按课程表安排轮流走教到校进行教学,

3、认真制定《紫荆学校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完善《学校常规教学工作检查评价细则》。抓好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等工作。学校每期第一个周末为集体备课时间,由教务处组织,任何教师不得请假(公假除外);每月对全校教师的教案、作业(作文)及听课记录等业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学期收集评比一次,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含教研员要结合听课、评课情况,每学期向教师作两次教学工作分析汇报会;对教师常态课: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30节,其**部听评课不少于20节,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校长、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参加集体备课、听课、教研活动、检查作业、教案等工作记录要单独记录。7月1日前听课记录和分析汇报材料上交到校长办公室。

4.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测标准,继续加大质量监测力度,每月每科至少一次监测且保证每单元有监测,并于两天内完成监测的后续工作如批阅、评讲、纠错等。学期、学年及上级组织的监测结果将纳入教师岗位责任考核,与教师绩效考核等挂钩。同时要全力做好迎接县督导每学年的中小学毕业年级的质量检测工作。

5.强化中小学英语、艺术学科的教学管理,开展好英语、音乐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6.以结合县教科所“海量高效阅读”的全面实施,丰富读书资源,建立激励政策,开展好“读书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和调动师生读书的积极性。广大教师要提高对读书活动的认识。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休会。将要开展“读书谈体会”汇报会、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校课题研究小组要制定方案,做好总结,特别是关工委等组织的读书征文活动。

7.努力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对学生要看基础、观发展、找特长。能因材施教,分层培养。让好的更优秀、困难一点的有发展。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包保教师要理清学生的学困点,科学设计辅导计划与辅导内容。班主任老师为包保学困生的第一责任人,确保整体提高。学校教务处对学困生的包保工作落实到人,并形成常态管理,学期末收集档案资料存档。

8.加强教师自制教具、课件、撰写教学论文等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活动。对上级组织的竞赛活动每位学科教师均要参加,作为月绩效考核的一项工作依据,当月结束,当月兑现。

(五)围绕“2+X”,打造特色校园,树立学校品牌。

根据綦继教[2010]11号关于转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中小学、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试工作的通知》和《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的通知精神,在国学经典方面,将学校融入到**的国学浪潮中。教导处拟定详细的学国学经典的方案,从师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式、阅读成果等方面进行细化。

书法特色方面,根据学校书法教师实际,找准强势项目—书画结合,以软笔为主,辅以绘画,书画结合,提升学校师生的书写品位,培养师生的文化修养。

在十字绣方面,以校本教材为载体,紧紧抓住山区家长及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紫荆学校的特色之路。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宗旨,以创建和建设高职校为和人事制度改革契机,以加强常规管理、狠抓制度落实为主线,以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教科研工作为动力,以推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程度达到我市同类学校领先水平;

2、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省级汽车实训基地创建成功;

3、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和教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健全;

4、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效果,“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项目教学全面推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创新,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

5、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更加合理;

6、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满足教学要求。

三、主要工作

1、教学常规管理。

(1)修订和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使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实行学校、专业部、督导室三线监控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社会评价四评监控;

(3)进一步完善教学例会制度;

(4)实行教师《教学日志》制度;

(5)建立现代化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系统。

2、教科研工作。

(1)成立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各专业部建立专业研究所,形成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网络和机制;

(2)制定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3)加强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工作;

(4)确定一批校级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开展研究。

3、教学改革工作。

(1)各专业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项目课程的课程表准;

(2)项目教学进一步推广;

(3)部分(50%)专业课实现考教分离;

(4)全面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要建立一批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校级领导分别负责一个专业部,帮助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作。

(5)争取1-2个专业成为省级课改实验专业。做好省级课改实验点的申报工作。

4、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并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对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技能培训、企业实践、业务比赛获奖作出明确规定。

(2)完成首批青年教师业务达标考核工作;

(3)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活动,评选教师技能标兵,实行技能标兵津贴制,并给于表彰;

(4)积极引进并通过校企合作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

5、专业建设。

(1)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变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使主干专业、支撑专业、特色专业结构合理,长线专业、短线专业、高职专业和中职专业层次分明;

(2)制定各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3)学校成立学校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各专业部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根据实际情况,条件成熟的专业申请设立技能鉴定考核站点;

(5)各专业充分利用师资和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社会短期培训,学校将规定培训任务。

(6)汽车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加大对汽车专业的设备投入,积极准备迎接验收。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1)举办学生技能大赛,评选学生技能标兵,优先推荐学生技能标兵就业;

(2)制定计划,搞好“校园大讲堂活动”。

7、加强对口单招班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考试工作,加强研究。

(1)从组织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上加强对对口单招班的管理;

(2)加强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同一年级要统一进度,学内容,学目标,统一作业,统一考核;

(3)坚持月考制度,做好成绩分析工作。

8、加强实践教学。

(1)按照与生产现场同步的要求,制定校内各实训中心的建设规划和投入计划,力争实训中心逐步满足专业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核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形成具有鲜明专业和企业特点的氛围;

(2)加强对实训中心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符合上级要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3)结合项目教学的实施,各专业均要制定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训大纲,明确实践课的达标要求和考核办法。

9、招生工作,确保完成1600人招生计划。

(1)确定招生专业;

(2)制定招生简章和各种宣传材料;

(3)制定招生工作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足球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措施,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养健康的足球文化。通过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为提升人口素质,振兴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普及足球运动知识,让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足球运动技巧,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到2017年,全县重点打造10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0所省级足球特色学校,20所市级足球特色学校,组建40支校园足球队伍参加县以上级足球联赛,吸引2000名以上青少年学生(在市级以上教育体育部门注册的球员)参加各类校园足球培训和竞赛活动。以此为依托,建立并完善全县校园足球工作体制和机制,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相互衔接的“一条龙”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分别组建小学、初中、高中代表队,力争在市以上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

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师资配备、补充和培养激励措施更加多样有效,场地设施和运动管理更加完善,形成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三、实施原则

(一)分级管理

建立县、校二级管理机制,分级管理,多模式发展。

(二)分类指导

对涉及校园足球活动的师资配备、场地设施、经费保障、教学竞赛、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明确标准目标,措施落实到位。

(三)逐步推进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园足球工作逐步全面铺开,小学、初中保证每周不少于1节足球课;足球特色学校每周至少三次足球大课间或课外活动;建立足球社团,通过比赛选出球员,进行集中训练;大力培养、逐级推选足球特色学校。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校园足球的统筹管理。

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建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计划方案,切实落实工作。

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校园足球工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把引进足球教师列入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足球教师不足的学校,聘请社会足球教练员进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与训练。每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特色学校要配置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经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每所足球特色学校要确保配置能满足教学需要的、经过专业培训体育教师,负责开展足球教学、指导学生足球队训练、组织学校足球赛事。县教育主管部门与体育部门积极配合,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开展足球教师培训。2016年至2017年,每年举办规模不低于60人的市级足球专项培训班。挑选热爱、精通足球项目的教师参加省市级以上教师培训,并以此引领带动县内分级分类培训。积极开展足球校本教研活动,定期对学校足球教学进行专题研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足球校本课程和教学日趋科学合理。

(三)改善场地设施条件

加大足球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力度,把校园足球场地列入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对学校现有的足球场地应注重维护和保养,提高使用效率。要创造条件新建、改建、扩建校园足球场地,添置足球、球门、球网等小硬件,保障校园足球工作的正常开展。到2016年底,新建改扩建符合教学要求的人造草坪足球场45个,实现全部学校有人工草坪足球场。

(四)完善教学与竞赛机制

1.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专业教练进行课余训练,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开展足球课外活动;鼓励有天赋、有潜力学生参与校外高水平足球训练,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各校结合实际,围绕足球活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足球人文环境。

2.完善二级联赛。根据学生年龄成长和身心发育特点,分阶段制定相适应的足球竞赛项目及规则办法,循序渐进,形成科学的竞赛体系。制定全县校园足球联赛办法和规程总则,形成“校长杯”和“县长杯”二级联赛竞赛体系,推动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

(五)完善评价奖励机制

根据校园足球发展需要,参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评估标准》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办法》等,制定全县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评估标准及办法,定期对各镇街教委、县直各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情况进行评估。

把足球发展情况纳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检查评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学校负责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争取财政部门支持,适当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用于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列出专项经费,支持学校的足球场地改善、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每年列支专款,主要用于竞赛、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信息化管理、国际交流、校园足球评估工作等;设立校园足球发展基金,接受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资助;鼓励、引导有关企业、足球俱乐部等社会机构资助校园足球。给予县级以上足球特色学校一定的资金补助;对在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承办各类赛事的学校,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七)加强安全保障机制

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同时,高度重视安全保护工作,对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的检查实行常态化,对安全隐患积极整改。对活动的安排、内容的选择、过程的实施要层层把关,提高足球训练安全保障意识,增加足球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保险机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人格培养;主要做法;典型模式;对策

作者简介:张建国(1973-),男,浙江桐乡人,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B1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32-07

在职业教育步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已从片面、过度地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向以人格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转变,人格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阶段的新命题和新内容。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20世纪50年代前的“知识本位”,到六七十年代的“能力本位”,转向了80年代以来的“人格本位”,国际职业教育界开始注意教育者个性与人格的培养,重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就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格培养的基本情况、挑战和对策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格培养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又因被多学科引用而充满歧义的术语,迄今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本文探讨的是学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更多指向对学生素质和人性的探讨。所谓人格,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是区别他人的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个人特点,是个体全部心理机能的独特的整体性,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人格,这是一种由体力、精神力量、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等因素组成的极复杂的合金。”可见,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本质和比较稳定的总和,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人格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这使人格培养成为可能和必要。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格培养是指以中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塑造健康人格为主要目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促进人格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和管理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自身的群体性特点,因此,中职学生人格培养具有自身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基础

世界卫生心理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关系到适应社会的质量、劳动技能的质量和生命意义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格培养的基础。与普通教育学生相比,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许多特殊性。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学校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生涯发展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核心

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内容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中职学生人格培养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遵循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实际情况,侧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培养应以职业道德习惯的形成,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为归宿,使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前就养成“忠于职守,敬业乐业;业务精深,优质服务;协同合作,团结守纪;公平正当,诚实守信”为主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意识。

(三)创新和创业素质――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重点

创新和创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在职业生涯中的具体表现。创新和创业绝非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中职学校要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上积极探索改革,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创新和创业型技能人才。

(四)人文精神――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支柱

人文精神体现着一个人人格素质的内涵,人文精神是指中职学生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生价值、重视理想追求、强调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中职学校人文精神教育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性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自主创造、自我完善的主体精神,展现生存意义、理想价值的理想精神,全球眼光与超前意识,开放视野与博襟。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根本意义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中职学生年龄正处于16―19岁之间,在心理学上认为这是“心理断乳期”和“第二次危机期”,这是人格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中的“关键”,开展人格培养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格培养主要做法和典型模式

(一)主要做法

1.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优化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环境。人格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自2006年全省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中职学校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硬环境”。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硬环境”是指对中职学生实施人格教育需要的物质条件和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力改善,增强了学校的基础能力和竞争力,也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二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合格学历比例92.3%,比200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63.9%,比2005年提高33.6个百分点;三是扩大职教优质资源。全省中职学校已有省级示范专业373个,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6个,省级实训基地187个,省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31个,省级重点以上中职学校17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总数达到108所,在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就读的学生达53万人,占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70%,优质职教资源大幅度增强,职教资源布局更加均衡。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职学生人格培养“软环境”。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软环境”是指对中职学生实施人格培养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和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近年来,中职学生人格培养“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中职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等举措,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新的课程模式,积极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步建立起能与现代产业进步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不断提升学生“软实力”。

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扎实推进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加强人格教育立体化网络建设,构建新时期中职学生人格培养新机制。在中职学生人格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坚持开放性的育人原则,加强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联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网络建设,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中职学生人格教育实效。

首先,建立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是中职学生人格教育乃至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它的成立,对于统筹各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新机制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其次,加强人格教育中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的全方位联系。近年来,我省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家访制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同时加强与社区、公安派出所等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健全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确保学生“零犯罪”。学校还主动联系一批企业和相关社区,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实践活动的基地,选聘一些行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辅导员,对推进学校人格教育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3.构建以个性化、亲情化和全员化为特点的中职学生人格培养新途径。

首先,大力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浙江省于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制度化建设轨道。目前,我省中职学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并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学校2-3名以上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工作。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其次,推行德育导师制。2005年开始,在全省中职学校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明确了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导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组织建设和保障机制,使之走上了以制度建设促有效德育的良性发展轨道。实践表明,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关注学生个性需求,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能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培养。

再次,实施德育学分制。德育学分制以常规分评价为依据,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文明卫生、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等德育过程的综合考评来实施,旨在通过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铸就诚信、宽容、博爱、独立、和谐的个性,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道德基础。

最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职业生涯教育。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紧密联系社会和企业,建立与社会和企业联姻的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和校外德育资源,大力开展“职教之星”、“职教之子”评选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把学校的人格教育工作完全融合于社会和企业的文化之中,全面提高与社会和企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典型模式

在中职学校学生人格培养方面,在实践中涌现了众多先进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浙江特点”的人格培养模式。

1.自信激励型人格培养模式。自信激励型人格培养是一种以学生自信心培养为核心,以赏识和赞扬为手段,以职业生涯设计为载体,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人格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在学校人格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自信激励型人格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实践和表现形式。如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以学业树自信,以活动塑形象,通过系统重构中职学生形象的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自我实现,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宁波市甬江职高以“白天鹅”工程实施为载体,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唤醒自信,使学生自觉建立努力的目标,促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衢州中专的“全纳教育”模式把学生的缺点看成特点,接纳学生也就接纳学生的一切包括他的缺点,让教师树立起“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以及“行行出状元”的信念。

自信激励型人格培养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创造成功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对有效推进中职学生人格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情感关爱型人格培养模式。情感关注型人格培养模式是指以爱为核心,通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爱为途径,以爱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培养模式。

由于社会的偏见,职业教育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中职学校学生无论在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还是学习生活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尤其需要情感关爱。长兴职教中心实行的“导师制”核心是“爱”,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导师们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亲、实、细、巧”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社团活动型人格培养模式。社团活动型人格培养模式突出社团活动在学生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社团为学生人格培养的途径和平台。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全校建有30余个学生社团组织,每一位学生都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申请加入。学校制定了社团规章和选修课学分互认细则,确保社团活动有效、有序开展。

社团活动型人格培养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自我管理机会,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2)培养合作竞争意识;(3)学会道德选择;(4)发展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社会实践型人格培养模式。社会实践型人格培养模式是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人格培养的教育模式。一般来说,中职学生非逻辑智能的优势较突出,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与活动愿望和能力,因此,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择业观、创业观及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提升了中职学校人格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绍兴市中专把道德实践周作为学校人格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当轮到值周的学生佩戴红帽子,负责规定区域的卫生保洁、礼仪服务、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内化。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人格教育,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有用、愉快,使人格教育能“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对职高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5.基础行为规范型人格培养模式。基础行为规范与人格独立自由发展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基础行为规范是人格独立自由发展的前提,人格独立自由发展是基础行为规范的终极追求。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差的实际情况,一些中职学校把训练学生基础行为规范作为人格培养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以训促教,训教结合,营造遵纪守规氛围”的准军事化管理是基础行为规范型人格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新昌县大市聚职业中学在把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作为一种教育载体的同时,又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强调教师要对学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关心热爱学生,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础行为规范型人格培养模式发挥着以下育人功能:一是帮助学生明确基本的行为规范,强化训练学生道德实践行为;二是重塑强化组织纪律观念,用制度管理学生,通过“教”、“养”“带”三结合的训练方式,培养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规则意识;三是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自我教育的长效机制。

6.校企合作型人格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型人格培养模式是指以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通过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全面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和个性心理品质的人格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尝试建立“仿真企业”班级管理。二是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主题教育,利用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取得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企业专家来学校作报告,或到企业参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三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和管理计划,同时互派人员,共同管理,让企业了解学校,让学生了解企业,实行全方位无缝对接的人格培养新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来开展人格培养,是对传统人格培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介入真实的职业情境,感受和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要求,使学生明确了自身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的努力方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格培养面临的挑战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前中职学生人格培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省中职学生人格培养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对人格培养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在带来先进的技术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道德观念也在中国社会逐渐滋长蔓延。作为职高的学生本来德育素质就底子薄,如果不加强人格教育,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将不利于中职学校学生道德观念的转变,不利于他们德、技齐头并进,不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网络虚拟世界对中职学生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对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一,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未经梳理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有可能使学生失去是非、曲直、美丑的判断标准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第二,网上游戏及网上交际的虚拟性,使学生沉溺于其中,不但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容易导致性格孤独、感情麻木等负面性格因素,更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难度;第三,网络信息传输迅速,多向贯通使得网络文化生动鲜活,这对我国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自由的、交互的、无极限的网络世界导致网络文化思想的非控性,使得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难免处于一种失导、失检、失控状态。这样,网上传播的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容易引发学生思想的冲突和行为的失范。

(三)人格培养理念、方法、手段有待创新

一些职业学校和教师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如长期以来学生管理工作过分强调思想改造,片面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去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性要求和个性发展的自我需要和内在机制对立起来。因而大多数校长和教师仍然长于“管”和“灌”,而短于“放”与“导”。一些学校为了强化管理,学校的条条款款层出不穷,缺少对信仰、情感、品质、气质或学识的培养,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认识、心理、态度等几乎隔离了开来,裸的管教取代了良好品质与思想的间接渗透,和学生内心需要达不到共鸣,管得了人,管不了心,并且这种高压式的教育,不仅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而且造成学生出现校内、校外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看不到中职学校的学生逻辑思维已趋向成熟,并随着人际交往领域的不断增大,接触社会纷繁万象的机会增多,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过于抽象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容易使学生对所受教育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进而会感到世界的虚伪和社会的灰暗,并对学校的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排斥。有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及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人格教育的实效性差。

(四)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港湾。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浙江省12所中职学校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校学生的家庭环境总体不佳,在社会阶层中处于较低层次,70%的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主要是农民、工人和个体工商业者,这三类人员占了60%,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家庭教育普遍处于缺失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存在着偏差;二是家长自身素质低下,教育方法不正确;三是家庭结构和功能不健全。在中职学校,贫困生、独生子女、单亲、离异、留守等类型家庭占很大比例,这些家庭直接导致了学生正常的人格培养,也给学校人格教育带来了困难。

四、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人格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现代育人理念,开展“一轴三翼”新德育工程实践

要转变观念,从“工具性”的“以能力为本”或“以职业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上来,高扬“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真正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为核心,以“一轴三翼”新德育工程为主要抓手,即以职业生涯教育为轴心,以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载体,突出职业生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推进,积极构建新时期我省中职学生人格培养新机制,努力拓展人格培养工作新途径,从而树立中职生自信自强,成就中职生美丽人生。

(二)全面实施“爱心计划”,深入推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提升中职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省100%中职学校已成立心理辅导站,建立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但总的看,中职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在全省中小学有26个一级心理辅导站中,中等职业学校只有3所,远远落后于普通中学和小学。因此,大力提升中职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水平,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有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站成为一级辅导站。

第二,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提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水平。目前,全省每所中职学校有2-3名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但大多集中在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中,一些普通职业中学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人数偏少,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争取用5年的时间使全省95%以上中职学校班主任持有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C证。

第三,实施“551”工程,丰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的基础上,实施“551”工程,即在全省中职学校开展“50场心理大讲堂”、“50幕校园心理剧”和“100堂心理活动课”系列活动,丰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享受阳光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四,拓展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学生成长环境。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在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中普及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推进家庭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纳入工作计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与各专业学科教学和职业素质等关系的研究。交流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第六,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中职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纳入预算,要配置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条件。

(三)深入开展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

要以小发明小创造竞赛、创意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品格;要实施“摇篮计划”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积极创建100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50个特色化德育基地,让中职学校成为创新创业和成长的摇篮;要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纳入学校预算,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四)实施“名师工程”,提升中职学生人格培养专业化水平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格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学生人格教育工作。二要大力推行德育导师制,实施德育“名师工程”,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较强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三要积极开展对全校教职员工的专业培训,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培训作为研修项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四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促使学生进行同伴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努力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生动局面,不断提高学校人格教育水平。

(五)开展“阳光校园”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人格培养的“软环境”。中职学校要以“阳光校园”建设为载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为重点,创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中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要突出校舍和校园的安全、整洁、绿化和美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反映学校办学理念,融入企业优秀文化。创作体现学校精神的校训、校徽、校歌、校标、校报、校刊等。每学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技能节等主题活动。

(六)深入推进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建立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教育行政部门、宣传部门、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成。其职责为统筹部门资源,加强业务指导,交流信息经验,领导和推动中职学生德育和人格教育工作。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中职学生德育和人格培养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中职学生的成才典型,为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文明办要会同综治、文化、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和治安环境的治理,为中职学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技工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组织落实就业援助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相关政策,做好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发证工作;共青团组织要加强对中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推进学校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团干部在加强德育工作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妇联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企业四位一体、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家访制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强家庭的育人功能。加强与社区、公安派出所等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健全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要主动联系一批企业和相关社区,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实践活动的基地,选聘一些行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学校人格教育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34-02

最近,参加由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美育课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评审工作,笔者所在的美育三组30个选手中竟有17人没有按照比赛通知要求准备!

为了跟教育部一年一度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接轨,这次美育课教学比赛改变了以往单一说课的比赛方式,要求“选手根据本人的微课及教学设计,采用无学生配合的虚拟教学方式,现场说明教学设计思路,展示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总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将现场比赛分为“设计思路”介绍和“片段教学”展示两个部分。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和选手没有认真看通知,依然沿袭说课的经验,将这次“信息化教学大赛”仍然当作“说课比赛”进行准备,譬如稿子和PPT都是按说课比赛要求准备的,说课过程中根本没有“无学生虚拟片段教学”环节,结果白白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一些选手的教学设计本来十分有新意,也因为少了“片段教学”这个环节而与一等奖擦肩而过。

参加全国性比赛,一半以上的人没有按通知要求准备,着实令人有些惊讶,这不禁引起了笔者深思。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比赛有一个小插曲。上半年发预备通知时,主办方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其中公共艺术课的比赛要求是放在文化基础课课程中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说课比赛要求一起发的。预备通知确实是按说课要求拟定的,选手现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其中现场说课10分钟,微课展示5分钟,评委提问及选手答辩5分钟。各地也是按这个要求举行选拔赛的。下半年全国决赛时,将公共艺术列入美育课,主办方也由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改为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换了一拨人组织,赛制也发生了变化,由“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变为“信息化教学大赛”,去掉了“说课”二字,并在正式比赛通知中用“比赛说明”特别说明。可惜,很多教师并没有认真研读决赛通知,依然按照初赛时的说课思路准备。事后访谈选手,很多人表示确实没有认真看通知,有的甚至表示决赛通知压根儿就没看过。当然,也有个别教师发现了决赛通知的不同,但没有深究,有的甚至对“采用无学生配合的虚拟教学方式”进行片段教学的说法产生了疑问,但可惜的是疑而不解,起于疑又止于疑,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或者向组委会请教,仍然侥幸地按初赛要求准备决赛,结果谬之千里。

当然,作为全国性比赛,初赛与决赛要求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也许不应该。但是,决赛通知是提前一个月下发的。既然是比赛,比赛要求和标准就像游戏规则,必须遵守和服从,否则不在同一个平台上是无法决出高低来的。作为参赛选手,规则变了,就要马上调整策略,按照新的规则准备。

由这次比赛,又让我联想到早几年参加的一次全国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说课比赛。每当选手结束说课,担任评委组长的教材主编就问:“你这个三维目标是怎么来的?”原来,不少选手在说三维目标时出了问题。有的照搬基础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的套用专业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维目标,有的将三维改成两维,有的甚至生造三维目标。折腾来折腾去,就是不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来备课。追问来源,有的说是学校规定的,有的说是网上看到别的老师也是这样写的。这么多“依据”,就是不依据教学大纲。这不禁让人疑惑,有的德育课老师可能从来就没看过教学大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为任课教师配备过教学大纲。

之所以出现这些低级错误,主要还是因为平时随意惯了。之所以比较随意,根本上还是质量管理不到位,执行标准不严格,有个“大概”“差不多”甚至跟着感觉走就行了,缺乏职业教育应该具有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旦让这些不良行为形成了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行动和工作。譬如上面出现的不看通知或阅读通知不仔细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平时“习惯了”。当然,还有管理机制的问题。工作中很多标准执行不到位,甚至备课不备大纲,这恐怕与学校平时教学管理没有做出要求或检查督促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正因为管理缺位,教师备不备教学大纲、看不看课程标准,也就无所谓了。

职业教育本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职业标准教育,即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来安排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则是将来职业标准的具体执行者和践行者。如果不按标准执行工作计划或生产产品,工作就会大打折扣,产品质量就会达不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执行标准的职业学校教师,自身坚持标准、执行标准、率先垂范,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果自己没有执行标准的习惯,又如何让学生养成执行标准的习惯呢?因此,确立标准意识,养成研读标准、坚持标准和执行标准的习惯,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是要养成研读文件通知的习惯。文件通知是我们日常工作的标准。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与一线教师联系比较多。很多时候一个通知下去,交过来的东西总是缺三少四,不按要求去执行。如上面提到的全国性比赛,竟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按通知要求落实,更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件通知在内容上应该通俗易懂,不存在阅读障碍,关键是阅读者能静下心来,逐字逐句,仔细阅读,先弄懂意思和要求,然后对照要求逐项落实。如果有疑问,可以根据通知中预留的电话进行咨询,不要想当然。是不是认真阅读文件通知,是不是按照文件通知要求来完成工作任务,还真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备职业的工匠精神。

二是要养成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习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课程和学科教学的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法提出了基本要求,既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离开了课程俗己徒萄Т蟾伲教学工作很容易陷入盲目和随意。因此,教师教学必须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备课必须要备标准和大纲。学校也应该将教师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情况列入常规教学工作督导和检查中。当然,作为职业学校教师,还应该熟悉专业教学标准,除了要有课程思维外,还要有专业思维,即将自己所教课程与学科放在整个专业教学视野中,这样才不至于使所教的课程与学科教学脱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篇7

[

关键词]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项目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35?04

[收稿日期] 2014-07-04;[修回日期] 2014-09-27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年度立项课题《基于“CTPE”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XJK012CZJ019)

[作者简介] 范征(1968-),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商务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

一、课程的定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973.6 万,年招生人数318 万[1]。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国内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体系始终没能彻底摆脱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或是沿袭过去中专、中职的做法,成为中专、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或是照搬本科教育的形式,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2],在技能、经验、知识结构的培养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失业严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教育不但培养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和组织能力。因此,课程改革应该岗位化,即根据行业岗位群,构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工学结合、实用价值强的课程,与工作岗位互动,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完整知识、技能,以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每项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

目前全国大约有230 多所高等院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主要面对现代连锁商贸流通企业,培养能掌握现代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和连锁门点营运管理专业技能,熟悉连锁商贸流通企业的运作流程,能够熟练进行连锁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与技术应用型人才[3]。“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根据大型连锁企业门店岗位及岗位群设置情况,并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培养学生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与“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原理”等前导课程和“品类管理”“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等后续课程构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本课程在项目课程开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全方位塑造,设计了走进门店营运管理、规划门店布局、陈列门店商品、控制门店采购与库存、门店商品促销管理、处理门店顾客服务事项、评估门店经营绩效、管理门店安全与损耗八个学习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反复训练,让他们在校内就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计流程

根据克诺的研究,项目化课程是始于17 至18世纪的职业教育,它与自然科学家的实验、法学家的案例研究,军事参谋的沙盘练习属于同一类型的课程模式[4]。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设计时,首先是对连锁企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行调研,将专业课程与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对口设计,并且每年对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和对口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市场回访,了解其人才需求的变化状况,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以符合企业和市场的要求。

连锁零售业涉及的业态多、岗位多,经过调研分析,选取了超市、百货两种业态的采购专员、食品/百货课长、现场督导、招商专员、客服主管等五个典型岗位作为连锁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并以此来开展教学设计。通过连锁零售企业和行业专家,对五个典型岗位所需的能力和应掌握的知识进行阐述,能够清楚地看到了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并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并将这些知识能力与相关课程对应起来。以采购员为例,其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对应课程分析如下(见表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连锁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标准为:

(1)商务谈判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就拟采购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和日期等问题进行谈判,达到预期目标;能够与零售商就店铺的面积、租金和租期达成一致意见;能够就店铺的促销活动与供应商就商品交个、数量和日期达成一致意见。

(2)商品管理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店铺的销售数据,进行商品的ABC 分析及库存管理,合理地进行商品品类组合,及时引进新品,淘汰滞销品;能够根据商品陈列的原则正确地绘制商品配置表;能够成功地策划不同主题、不同商品的促销活动。

(3)卖场布局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店铺的面积及形状,合理地进行商品的货位设计和空间布局。

(4)人际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地处理好顾客投诉;能够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和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

(5)人事管理能力:能够制定并执行部门日、周、月工作计划;能够合理地进行员工工作任务和时间的安排;能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考核和激励员工。

三、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其具体操作过程如图1 步骤一所示。由于工作项目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专家,要求他们以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只阐述在岗位上做哪些工作,怎么做这些工作,而无需考虑那些跟岗位工作有关的知识。通过专家们的描述,我们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了解了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学习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并转化成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一组具有相关性的工作任务组成的工作领域),然后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整合不同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后,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见表1)。

最后再跟专家们一起讨论所设置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是否覆盖了他们先前所描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并对职业能力进行评判和鉴定,看其是否包含了岗位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能力,然后再实施教学。在教材选取上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最好是由任课老师与企业合作编写),并采用企业的真实经营案例作为辅助教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四、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是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其实施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明线、以知识掌握为暗线进行的。设计过程包括课程内容选取和学习项目设计,如图1 步骤二所示。

(一)课程内容选取

选取课程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照企业专家的建议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岗位任务分析,提炼、归纳、整合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进而选取教学内容。这其中能力目标是主要分析对象,按照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基本能力构成金字塔式的能力构架,如图2 所示。

门店营运以顾客服务为中心有四个主要内容:商品陈列与盘点、顾客服务、商品促销及商品防损。典型的工作任务主要有:门店组织结构、顾客服务管理、商品管理、促销管理、门店安全等。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顾客服务、商品管理、绩效控制等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上,教学内容覆盖营运标准化、门店布局、顾客服务、商品管理、门店业绩评价等连锁门店营运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关键环节。见表2。

(二)学习项目设计

学习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通过设计操作性强、预期较好的项目来实现课程内容分析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如前所述,课程被分成了八个工作项目,其中每个项目又分解成2~4 个任务进行教学,每个任务后设计了技能训练,每个项目后设计了综合实训,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在学习完每个任务和项目后,通过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

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最后一步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图2 步骤三所示。我们在课堂讲授中采用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分组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还通过“3D 门店营运实训软件”“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训,尽量给学生营造出出一个真实的门店经营环境,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不仅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利用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还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从而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缩短“学”与“用”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商情报网.2013 年中国职业院校在校生2933.8 万[EB/OL]. askci.com/news/201406/28/281011320981.shtml,2014-06-28.

[2] 康秋林.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8(5):132-133.

[3] 赵琪,赵应淇.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高职课程开发探讨[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8-61.

[4] 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篇8

 

浙江省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初始于2003年,勃兴于2008年。2003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总工会联合下发了浙教职成(2003)9号“关于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促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一次。当时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青壮年职工,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

 

200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覆盖面,加快延长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出了浙政办发(2008)72号“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紧接着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8)250号文件,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学分制管理制订了具体标准,并在全省做了教育培训工作布置。为有效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在全省的普及开展,后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财政厅联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9)133号文件。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助推“双证制”教育培训。

 

“双证制”教育培训规定,以浙江省籍成年居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渔、林)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培训重点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为目标,通过建立成年居民“学分银行”,鼓励和吸引广大成年居民参加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努力使成年居民在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就业创业技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取全省每年有10万名左右的城乡成年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为此,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建立教育、农办、财政、农业、劳动、经贸、建设、统计、科协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总结和部署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县政府承担,列入市、县财政年度预算。此外,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文化课辅导教材已经正式出版使用,“双证制”培训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至此,双证制教育培训从对象、任务、目标到教育培训经费、教育培训教材等都有了落实。

 

从2008年起,各地政府部门、各类教育培训组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按照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各类“双证制”教育培训。至此形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二次。

 

所谓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是一种把文化科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成人教育培训形式,是我省农民素质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的深化与完善,是提高浙江城乡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双证制”教育培训包括技能培训与文化课学习、文化考核、学分管理、学历认定等基本内容,其中文化课学习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由教育部门负责为2004年以后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的本地常住成年居民设立“学分银行”,建立培训档案,登记培训信息和考核成绩,并按照一定方法将参加技能培训和文化课面授的课时、技能鉴定等级、文化考核成绩等统一折算为学分,以全面反映城乡成年居民的教育培训情况。城乡成人居民参加“双证制”教育培训,文化考核合格、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经审核由教育部门颁发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成人教育学历。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省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地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地区己经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

 

2浙江省"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总揽浙江,双证制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

 

U)加强领导,建立层层联动机制,双证制教育培训扎实有效。据调查,全省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局、人劳局、新农办、财政局、经贸局等部门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培训经费,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教育培训机构,至上而下建立起层层联动机制,教育培训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为扎实有效开展双证制培训提供了组织保证、经费保证、人员保证。

 

(2)创新育人方式,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双证制教育培训极具特色。针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对象是城乡成人这个特点,为了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各地创造了许多办学模式,灵活组班教学;有的采取送教下乡、下企业、下部队;有的或在本地集中办班或委托邻近乡镇,有的依托市、区教育培训机构或职业技术学校;有的将教育培训安排在工余时间,为培训学员提供方便;多元化培训模式保证了学员的报名率、开课率、到课率。

 

(3)规范管理,建立质量约束机制,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质量。一是多方引力,聘请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及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和鉴定考评员;二是建章立制,根据培训特点和需要,建立各类管理制度,如考勤、签到、请假制度,课堂、考试管理制度,成绩和学分审定制度;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学员名册、学籍卡及各类培训档案;四是开展教学研究,定期研讨双证制培训的组织及教学管理情况,邀请相关组织领导检查督导等,并根据培训进展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五是建立“双证”资质认证的鉴定机制,高标准做好文化课、技能课的课程考核工作。

 

(4)双证制教育培训取得的主要经验。

 

①建立双证制教育培训机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组织开展了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工作目标,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和招生、“双证”鉴定认定、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培训经费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渔农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一是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由市新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市里还成立由市新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渔农民参训学员实际,制订相应的培训补贴政策,免费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各县区配套经费也己初步到位。三是建立宣传发动和招生工作机制;深入乡镇社区做好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本地应培训渔农民信息库,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渔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截止2009年底,已有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广播电视大学等“双证制”学习培训教学点62个,共有3907人报名参加。四是建立“双证”鉴定认定机制;深入做好技能课考证工作,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及8个较大乡镇成校己设立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所),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级组织实施文化课考核工作。五是建立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机制;整合全市五大职教培训中心、基地、市蓉浦学院、各县区成教中心和41个乡镇成教点资源,搭建双证制教育培训协作平台,选定学习培训教学点,组建双证制教育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2009年9月7日,全省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舟山市朱家尖召开,来自全省各个地市农办、教育部门的120名与会人员围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交流探讨,舟山市及杭州、嘉兴、台州等地市在大会上发言,与会人员还现场参观了普陀朱家尖成校和舟山市渔农民培训技能比武。

 

②开展“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六结合”培训一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推广;二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三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及农民工的要求,重点推出领带服饰、针织服装、机械电机、钳工车床、家政服务、嵊州小笼包等十多个培训工种,并主动与有关企业、乡镇(街道)、村联系合作,开展送培训设备、送培训教师、送培训技术的“送培训下乡”活动;四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相结合,针对一乡一镇难以单独举办双证制培训班的实际,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办班,专门开辟了培训基地;五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相结合,举办服装领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六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家政服务员培训相结合,投入了70万元资金,开辟了家庭清洁卫生、家庭烹饪、衣物洗涤、家电使用、家庭护理、宠物植物养护等6个实训教室。

 

③创建“三到位”“两把关”“一创新”的双证制教育培训体系。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三到位”即做到认识到位、宣传到位和组织到位。该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学习相关政策精神,提高认识。各镇通过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向本镇居民宣传这项惠民政策。各镇成校都派出教师下农村、走企业进行宣传,通过印发《招生通知》、农村广播等途径大力宣传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在组织教育培训方面,一方面是与2〇〇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列入乡镇考核,另一方面纳入社区教育工作计划。目前,该县11个镇全部开班并组织了教育培训。农民、社区居民报名踊跃,2009年共注册成人“双证制”学员1219名,远远超过计划数810名,许多镇出现“开后门”想进入成人“双证制”班学习的现象。

 

“两把关”,即把握好教育培训质量关和服务关。面对城乡居民踊跃报名的学习热情,该县确定的教育培训目标是: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精选教师、自编教材。针对学员文化程度不同、差异较大的特点,各成校有针对性地选聘教师,优先聘任那些能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师,并在开学典礼上现场颁发聘任证书。在南北两片的师资库中精挑教师,根据“贴近实际、贴近学员”的原则编写教材,让学员学有所用。各成校相应地制定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提高教育培训的严肃性。以人为本、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各成校都充分认识到该服务的重要性,在开班典礼上,都进行服务方面的承诺。

 

“一创新”,即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首先是把教育培训办在农民、社区居民的家门口;魏塘成校为方便学员就读,在全镇分5个教学点组织教育培训。其次是文化课的辅导因地制宜;各镇根据本地学员的情况,有的把文化课的学科分批次辅导,有的是全部铺开;为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大部分镇把教育培训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第三是提升技能培训层次;技能培训作为成人“双证制”重要内容,该县的天凝、惠民等镇把招进来的学员进行分类,对已经获得初级技能证书的学员统一编班辅导,争取由初级提升到中级水平,为学员早日拿到“双证”奠定基础。第四是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相结合。目前,该县大部分成校都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嘉善学院进行了合作,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成人“双证制”学员继续进行文化学习打通了渠道。

 

3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出现“上热下冷”现象。政府热,农民不热,市里急,镇、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任务重、内容杂、经费紧、困难多,加上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有的抱着任务观点来对待这项工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人数为目的,而不是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农民需求出发,组织开展培训,既无镇、村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足,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持怀疑、观望态度,在还没有真正切身感受到培训带来的甜头和实惠之前,很难表现出对培训的热情。

 

(2)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不完善。以遂昌县为例:目前,全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属当地中心小学管理,县教育局的相关科室负责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下,成教专干在完成了“扫盲、两基验收”等阶段性的任务后,转而成为学校后期管理人员的角色,或是乡镇中心工作的配合者,逐渐丧失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开创性。

 

(3)成人基层学校的基础薄弱,人、财、物严重不足。乡镇(街道)的成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而现在多数成人学校还无力单独有效承担当地培训任务。以台州市为例,目前全市只有8所成校在镇区内有合格校舍,其它大多数的成校仍处在借场地办学的“打游击”阶段。培训设施和教学设备普遍缺乏,全市成校中可用于技术培训的设施几乎空白,农村成校甚至缺少最起码的教学设施。成校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成人教育力量分散,形不成整体效益。由于现在农村成人教育普遍还依托在中小学没有独立出来,许多成校校长和专干在中小学兼职工作量太重,对成校的工作精力还无法到位。有的乡镇成立的双证制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培训机构独当一面或互相推脱的现象。如遂昌县的20个乡镇,除少数乡镇经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有空余场地供成技校使用外,大部分乡镇成技校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零散的人员和场地,不具备承担各种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双证制教育培训缺乏相对固定的渠道和途径。再加上管理体制、人员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开展。

 

(4)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发展缓慢。当前,虽然双证制教育培训由省财政拨款,免费培训,但因近些年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教育投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软硬件设施欠佳,有的成人学校没有校舍,以租用场地办公;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没有教学设施,以借用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的乡镇成人学校师资不齐,以招用临时工参与日常管理;有的乡镇有校舍也有教学设施,但都过于陈旧,基本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

 

(5)成人教育培训内容陈旧,与农民和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有差距。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农民群体是一个年龄跨度大、生活水准差别大、知识结构区别大的群体,家庭状况不一,就业观和生活观各有不同,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目的也各有所不同,因而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以衢州市为例,由于产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也多样,如化工、机械、服装、旅游休闲用品等行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各级政府和办学单位虽为之努力,但“双证制”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际仍存有差距。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全省仍普遍存在。

 

(6)成人教育政策配套及执行缺失,农民转移就业难。社会和企业对于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缺少优惠政策。一是各级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就学等缺少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和接纳本地农民工多的企业缺乏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二是用工企业农民录用率较低。近几年许多地区劳动就业主要靠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由于本身的经济承受力和业主的生产经营理念的局限,普遍存在劳动报酬偏低、劳动强度较高等情况,对本地求职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些企业在招工时片面追求高素质、年轻化,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地适用劳动力被排斥于合适的岗位之外。(7)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部分地区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培训机构基础能力薄弱。加之由于农村化技术学校独立建制、编制、人员、经费、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数萎缩,培训能力弱化。据统计,全国2009年与2008年相比,各类成人学校共减少了8384所,其中乡镇成校减少了1577所,学校占地面积共减少了2800亩,固定资产总值减少了24.22亿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减少了6.66亿元。我省各类成人学校也有减少的趋势。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力投入总量不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率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8)有的成人培训机构不能正确处理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存在套利和骗取政府教育培训经费的倾向。4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做法浙江化工技工学校地处衢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附近,为充分发挥国家级化工实训基地优势,推进衢州工业立市战略,2008年以来,以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定位双证制教育培训,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工业技术园区,共开办化工类专业培训班25个,1242人报名学习,1165人取证,毕业率达到94%。

 

(1)校乡联动,广开生源。学校在认真总结前几年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就业市场形势和农民就业需求调查,将培训工作重点放在衝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周边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这两个区域。学校领导及培训处人员多次到上述两地政府有关部门宣传和协商办班事宜。经过努力,两地政府专门发了公函,要求辖区内各行政村务必协助配合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招生。该校也组织招生小组,成天走村串户与村干部和农民交朋友,宣传参加双证制培训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吸引了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的1000名返乡农民工前来报名参加化工专业双证培训。

 

(2)订单培训,冠名培养。为了方便企业和城乡居民参与培训,提高培训合格率、有效率。学校一是采用订单培训和与企业联合办冠名班的方法,主动登门.把培训班办到企业里。2009年以来,该校为市高新工业技术园区的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九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天氟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顺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鹏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举办了企业冠名班,培训后90%以上学员在冠名企业就业;二是送教到农村,把双证培训办在农民的家门口。该校在生源较为集中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租赁教室,先后共举办了二十一个班;三是实行错时教学计划;针对成人的生活和工作特点,该校不惜培训成本的增大,专门安排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平行班,错开上课时间重复上课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由于学员在家门口上课,能够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生源更广了,有效缓解了农民到课率的问题。

 

(3)择师选课,提高质量。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实践则是教学质量的检验。为此,该校通过四个环节确保教学培训质量。①精选优秀任课教师;学校专门在《巨化报》刊登广告,招聘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化工工艺员、化工机械员、化工安全员担任授课教师。做到教学方法更加贴近职工和城乡居民。②科学设置课程;在充分听取用工企业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突出课程设置基础化、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还视企业需求增设了《员工规范》、《应用文写作》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具体课目章节的增删则由任课教师和用工企业总工程师协商决定。③加强教学管理;为了把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力求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在培训中开拓创新,千方百计加强教学管理,实行班主任班头课尾两次点名制度、任课教师每课填写教学情况表制度、培训学员考勤奖惩制度、任课教师津贴与学员到课率挂钩制度。④加强实践操作;文化理论课结束后,学校依托巨化集团公司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到企业生产一线定岗进行实习实训,着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校企合作,促进就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促进培训学员就业。在办班之初先与有用工需求的化工企业洽谈招工培训事宜,签订培训用工协议。例如:衢州海顺化工医药有限公司在该校举行的第三期双证制教育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就郑重承诺将从该期培训班中选招120名优秀学员。又如该校与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联办的冠名为“华晶班”、“富士特班”,学员一毕业,就被招聘在企业就业。目前,衢州市工业技术园区的元立钢铁公司、中宁氟化公司、建华化工公司、凯圣氟公司、国光公司、建橙公司、九洲化工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接纳了双证制培训学员就业,有的达成了用工的意向。校企间的合作,给学员吃了“定心丸”,有力的促进了培训和就业工作。

 

(5)依托区域经济政策,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杭州市政府出台以发放教育培训券统一考试的政策,帮助劳动年龄段市民和外地来杭务工人员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发放教育培训券的形式进行“双证制”教育。“双证制”学员参加由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学,并达到一定的课时,通过市教育局和市劳动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者,可取得由市教育局颁发的成人职业高中文凭和由市劳动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杭州市各校举办的“双证制”教学班,经过系统的教学,学员们统一参加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文化课考试。考试由杭州市教育局派人巡考,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程序进行,考风良好,学员们考出了真实水平。自2009年3月杭州市开始推进成人“双证制”学历教育,至2010年10月底,杭州市城区共有4.68万人先后到市教育局认定的122家定点机构中参加培训,其中18320人取得毕业证书,文化课培训共兑付经费2282.14万元。

 

借鉴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操作及成功的经验,浙江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教改探索创新,在成人大专层面上铺开“双证制”教育培训;并以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电工、化工工艺为主要领域。实践证明,成人高中“双证制”向高学历“双证制”教育培训拓展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年实践,社会反响甚佳,取得了四项成效:一是开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打开探索之门;二是更大程度满足了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三是为政府提供文、技双精,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之道;四是学员在取得“双证”后,增加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本领,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5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实施“三并重”战略。从2011年起,在开展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中,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战略。具体做法:一是要从扩大培训规模、注重质量转变到培训质量第一,兼顾培训规模;二是总结经验教训,规范教育培训标准;做到发展与规范并重,做到发展中有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到更加突出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

 

(2)以“五个抓”为对策,推进城乡居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

 

①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精品工程。根据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返乡农民重点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组织技能重点培训项目,做好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双证制教育培训。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工业、农业优势产业现状组织几个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对转移效果好,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②以培训质量为目的,实施城乡居民就业转移工程。就业转移工程要突出技能培训,要以“1+1”为目标,即培训对象取得一份证书,一份工作合同。为此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使接受培训者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各培训机构一要抓好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各级政府、办学机构要做好教练员、推荐员、宣传员多种角色,为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就业多跑腿,多做说服工作。

 

③以财政扶持为措施,实施农民培训创业工程。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面的扩大,培训质量要求的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培训资金应进一步加大。一是加大对重点培训基地的财政扶持力度;建设特色明显、功能配套的区域性重点培训基地。二是加大对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招用农村劳动力(含农民工)并签订一定期限合同的企业,按录用数量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三是加大对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尤其是失地农民应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

 

④以培训特色为抓手,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工程。“双证制”教育培训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效果,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居民素质教育及转移培训的新途径、新办法。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发展要求,积极组织特色培训,开展订单培训、冠名培养,采用夜校、技能实训、参观取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抓重点、抓亮点、抓特色、抓典型,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⑤以培训规范为途径,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满意工程。各镇乡街道培训机构要做到:有完善培训的基地和教育培训计划;有专职、有专业、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有规范健全的工作台账,名册、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齐全;有严格的考试鉴定制度和标准。要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镇乡街道除上级政府拨给的经费外,还须投入配套资经,要确保教育培训课时、内容到位,杜绝以会代训等形式主义;要加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检查,监督功能,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3)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三个结合”,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做好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有新的突破。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深入,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扬长避短,走自主办学和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依托联合办学的优势,拓展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要把联合办学的文章做深、做透。农业部计划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农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千力量。双证制教育培训要主动参与和贴近“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争取有所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拓宽培训领域和提高培训质量上有新的突破。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将进一步拓宽城乡成校和农广校工作的新领域,扩大农民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农民进城、外出务工日渐增多,对文化、技能培训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要认真研究措施,争取工作主动,把加强农民文化、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增长点,在学历提高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系统培训。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实行“订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文章,力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上有新的突破。在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城乡居民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学校的特色。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直接,最有发展活力,理应让社会更加满意。建设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形成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一般职校产生辐射作用,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最终大幅度提升职业①加强队伍建设,向履职能力要质量。以“管理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专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在提高队伍的“履职能力”上动脑筋,想办法,从而提升“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的管理水平、从教水平、综合能力和社会形象。

 

②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责管理的作用,引导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以“比”找差距;以“学”蓄能量;以“赶”寻突破;以“超”谋发展。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严格执行教学标准和评估办法。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对照管理办法,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制定“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服务规范和必须具备的硬件、软件条件;要做好教育培训管理过程的制度建设,保证档案完整管理;要注重加强师资方面培训内容上的教学研究、实操技能传授的经验交流。做到从培训到取证的全过程“教学培训有计划、教学过稈有组织、实训场地有使用、鉴定流程有记录”。

 

③创新思路,与时俱进,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省的“双证

 

制”教育培训实现了快速发展,全省考核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服务方式越来越丰富。2009年“双证制”教育培训人数突破12万大关,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目标计划;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达16.5万人。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必须谋求科学发展。

 

④做好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与省级试题库的建设,完善职业考核评价标准,推行企业评价模式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有效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考培分开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⑤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增强乡镇成人学校的培训能力。乡镇成校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阵地,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在保留乡镇成人学校的同时,将条件好的成人血校建设延伸到乡镇,实行联办,或可以办流动的成人学校;将城市教育培训的优质资源向乡镇延伸,增强乡镇成校培训活力、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