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05:4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情况
××位于木北部,毗邻达来诺日湖,303国道从境边通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全共辖7个独贵龙,共有235户,人口1080人,劳动力460人。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31名,其中流动党员3名。共有草牧场41万亩,已围封的28万亩,2008年6月末家畜存栏2万头(只)。几年来,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达里湖旅游景区发展生态经济,保护草原植被,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实现资源转化增值,增强了党支部凝聚力,实现了牧民增收,2007年人均收入1.1万元。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草畜矛盾。××是以外延数量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头数畜牧业,加之多年的干旱,过渡的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牲畜数量逐年递增,对草牧场实行掠夺式经营,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但仍然补不足日益严重的草场退化速度,草畜矛盾日趋突出,继续走头数畜牧业的路子难以为继。
2、经营管理粗放。表现为饲草品种单一,饲草料消耗高,报酬低,牛、羊育肥数量少,品质低,牲畜出栏集中,且多年喂养后才出栏,这就加大了投入成本,育肥出栏的极少,和每天需要鲜肉的市场很不协调。
3、牧户居住分散,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住宅建筑布局零乱,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难度大,居住环境与小康水平有一定差距。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很突出,养老问题主要以子女赡养为主,导致个体化差异严重,缺乏稳定、长效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4、人畜饮水不能满足牧民和畜牧业的需求,引水管道等设备已经老化,人畜饮水供应不足,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不能适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需求。
5、畜群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牧民养畜多而杂,不专一,基础母畜、育成畜、后备母畜及良种畜的比例不尽合理。
三、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发展方向
1、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的达里湖景区位于该,达里湖景区假日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受旅游业拉动使当地成了极为宝贵的旅游圣地,依托丰富的旅游和牛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奶制品、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把草原旅游资源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给当地牧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2、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实现草原永续利用。通过建设饲草料基地、季节性休牧、湿地保护、草场改良等措施,对退化草原进行治理与合理利用,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牧民增收。
篇2
生猪业是**市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 52%,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生猪生产在保障市场供给,平抑市场物价,促进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生猪生产正处于重要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如何抓好生猪产业,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当前生猪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母猪存栏量增长,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性发展态势。20xx年七月以来由于生猪养殖效益较好,同时我市认真落实国家能繁母猪补贴、人工授精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等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的恢复性发展。 20xx年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达到 7812头,比 20xx年上半年增加 386头(增长 5.2%),生猪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恢复,预计 20xx年底仔猪生产可望达到供求平衡,仔猪价格趋于合理。
1.2 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我市生猪规模养殖有一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较好 ,带动了一定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猪,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20xx年我市年出栏 2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达到 16781户(其中年出栏 50头以上 1197户、年出栏 100头以上 164户、年出栏 500头以上 35户、年出栏 3000头以上3户), 20xx年末适度规模户存栏生猪16.74万头,同比增长 132.1%;适度规模户出栏生猪 18.12头,同比增长 136.5%。
1.3 生猪品种改良逐渐推进,优质肉猪比重增加。优质肉猪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近两年来我市抓住时机指导农户和规模养殖场(户)淘汰老弱劣质母猪,选留优质二杂母猪,推广以外三元“洋三杂”为主的生猪品改,提高优质肉猪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达到1315头,良种公猪存栏63头,有人工授精站 12个,全市洋二杂母猪存栏达到 6908头,比去年同期增长 23.16%,出栏洋三杂肉猪 15.75万头 ,比去年同期增长 26.8%,洋三杂面达到 25%,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4个百分点,生猪品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1.4 生猪产量快速上升,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来,由于国家对畜牧业的大量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激励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养殖行业,从事生猪产业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猪出栏头数逐渐增多,农民的养猪效益明显提高,畜牧产值快速增长,在短时间内缓解了供不应求、猪肉紧张的社会矛盾。
2、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疫病风险增大。一是猪病种类多,防控难度大。近几年来,我国猪病呈高发态势,疫病种类增多,并由单一性病种感染转变成多病种混合感染,动物疫病防控已从季节性转变为常年性,防控难度加大。二是猪只交易流动性大,外疫传入风险增大。**市肉类加工企业较多,从重庆、云贵等地外购生猪量大,猪只交易流动频繁,对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胁。三是部分规模养猪场业主防疫意识淡薄。近年来跨行业进入的新建规模猪场业主防疫意识不强,特别是20xx年以来由于养猪效益高,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给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带来隐患。四是防疫设施条件和防疫队伍素质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来 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检疫诊断设施设备落后,疫病防控基础脆弱,乡镇机构改革年初才刚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体系未建立起来,乡镇兽医防疫工作量多难度较大,总之,防疫设施条件和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还不完全适应新的疫病防控形势的需要。
2.2 投资融资体系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生猪生产需要较大的投入,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和金融对生猪业的投入偏少,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市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猪肉的市场供应。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xx年以前国家对畜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对畜牧经济特别是生猪生产投入很少, 20xx年由于猪肉市场供应偏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投入,但我市属于生猪生产小县市,达不到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规模,能得到国家投入的资金很少,市财政财力有限,对生猪生产投入不够。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额农贷额度偏低,贷款程序或手续复杂,同时因信贷担保与反担保机制未建立等诸多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对发展生猪生产特别是发展规模养猪提供信贷支持。三是养殖户自身投入不足。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目前价格又走向低潮,养殖效益低甚至亏本,养殖户自身积累不足,再生产性投入不多。
2.3 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比较效 益较低,加上养殖风险大等原因,散养户不断下降已呈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给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提供了机遇。近年来,我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规模养殖发展仍然不足, 20xx年规模化程度仅为 26.8%,20xx年虽然有所增加,生猪养殖特别是纯农业乡镇仍然以散养为主,但散养户下降幅度较大,近郊及工业乡镇无猪户已达 75%,远郊乡镇也达到了 40%左右,我市生猪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2.4 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引导千家万户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生猪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不断提高养殖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由于我市生猪产业协会或农村畜牧专合组织培育发展不足,已建立的组织作用发挥有限,没有把养猪户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组织化生产,实现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对龙头加工企业的指导、监管不够,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带动力弱,未建立自身原料生产基地,与养殖户还是买卖关系,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全市生猪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竞争力不强。
2.5 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作用发挥有限,科技贡献率不高。一是畜牧兽医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素质有待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仅有 2/3的人员基本具备从业人员素质,另有 1/3多属退伍安置和退休顶替人员,对畜牧兽医技术基本不了解,村级动物防疫体系有待完善,县(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存在知识老化,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兽医技术人员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二是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管理模式有待理顺。 20xx年应抓住基层体制改革的契机,把兽医体制改革完全落到实处,尽快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在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任工作中,要严格实行考试考核制度,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录用一批懂兽医技术的优秀人才充实基层力量,加强畜牧队伍建设。三是新形势下科技推广的机制和体制有待创新。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主要从事检疫、防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没有科技推广经费,科技推广工作乏力,内动力不强。四是业主科学养猪水平低。从事生猪养殖业的从业人员对良种推广使用、现代科学养猪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动物防疫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科学养猪技能或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2.6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养殖户的利益保护不力。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在生猪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大县养殖场(户)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励发展势必导致生猪总量的急剧增长,从市场经济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引起生猪价格下跌,而**由于畜禽总量偏低,没有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生猪发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猪市场价格下跌同样会波及到**市的养殖农户,加上饲料价格高昂,已给养殖场(户)造成了巨大亏损,养殖场(户)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加上屠宰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脱节,屠宰环节低收高卖,牟取暴利,出现严重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对养殖场(户)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养殖场(户)丧失了养殖热情。
3、生猪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农民持续增收和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为核心,我市生猪生产要突出解决好疫病防控、规模养殖、产业化经营和科技推广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努力推进生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 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防控平台,切实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化解疫病风险。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新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并把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牢固树立成败在防疫,抓防疫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抓动物防疫就是抓公共卫生的意识,加强领导,准确把握严峻的疫情形势,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强化考核,加强防控。建议市政府要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奖惩兑现。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动防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毫不松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二型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又要重视平常时期的预防;既要着力于做好季节性的集中免疫,更要着力于建设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市政府应落实好防控经费,做好疫苗、消毒药、防护服等动物疫病防控物资贮备、调运和分发,要加强以冷链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落实好防疫人员的劳务费,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大胆探索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搭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平台。畜牧系统应具备健全的动物疫病防控网络,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缺乏工作的内在动力,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限,又缺乏迅速提高能力的经费和手段;而国内一些大的饲料兽药企业为培育占领市场,组建了强有力的营销队伍开展营销,并开展以猪病防控为重点的产品售后服务,稳定生猪生产,提高养猪效益,以稳定其销售市场。这些企业管理规范、其售后服务好,队伍知识更新快,且公司的生存发展建立在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养猪有钱可赚的基础上,与我们畜牧系统的工作目标具有同向性。如何将两支队伍有效的整合,在基层生产一线搭建一个工作平台,创新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尝试。我们建议选择 1— 2个有实力的饲料兽药企业在两个乡镇进行探索试点,建立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依托,以养殖大户和生猪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以基层站畜牧兽医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诊疗服务人员及饲料兽药企业营销推广人员为骨干的新型猪业专合组织,整合两个网络的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市场化运作的集饲料兽药营销、养殖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为一体的互利双赢的新型合作模式,搭建科技推广和防疫平台,共同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工作,推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并改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模式,由新组建的上述机构统一管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和阉割、诊疗及从事饲料、兽药经营、技术服务的人员。依托畜牧系统和饲料兽药企业双方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年终对村级动物防疫员进行考核确定来年的续聘或解聘,其工作补贴由政府核算拨付给合作组织再由该组织经考核后发放给村防疫员(或片区防疫员)。
3.2 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着力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通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尽块弥补散养户下降的生猪数量,到 20xx年全市生猪出栏要稳定在 40万头左右,其中规模场出栏 24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达到60%以上。一是科学规划布局。要按照“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根据土地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搞好规划布局。建议市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专门人员对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养猪场(户)做好规划布局,并作为今后发展布点的依据,从而减少布点的盲目性,达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二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并在市财政预算中安排生猪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年出栏20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场。积极支持鼓励饲料兽药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等企业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延伸产业链,推动全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是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养殖户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简化贷款手续和程序,提高小额农贷信用额度(由现在的 2万元提高到 10万元以上)。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试行生猪保单质押、种猪活体抵押、圈舍等固定资产评估抵押等方式发放信贷。政府要尽快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设立信贷担保专用账户,对发展规模养猪实施专项信贷担保。同时通过猪业专合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建立以担保、反担保、联保以及风险金为主要内容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和改进对发展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规模养殖户贷款难问题。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险机制。要抓住国家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试点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强能繁母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工作,尽快开展育肥猪政策性保险,有效降低生猪养殖特别是生猪规模养殖场的自然和疫病风险。五是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按照统一的规划布局方案,政府要整合政策资源,配套相关项目切实抓好规模养殖用水、用电、交通、土地利用、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加强培训,提高科学养猪水平。 大力开展以对规模养猪场业主为主的养殖技术培训,对年出栏 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实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驻场联系制度,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业主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养殖和管理能手。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经营。一是政府在产业化经营中要加大作为。要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予专项工作经费,从项目上给予倾斜,大力扶持发展猪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并积极指导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在龙头企业的审批和管理上,从严审查和考核,实行淘汰制。要指导龙头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畜产品品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并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自身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要体现优质优价,使养殖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畜牧业协会、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和经纪人,并发挥作用,做好生猪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市畜牧局已于 20xx年成立了畜牧猪业协会,该协会旨在做好行业引导、指导作用,建立猪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对生猪生产的预测预警,及时市场信息,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结合基层猪业专合组织做好科技培训推广;协调组织好规模养猪场大宗饲料原料的供给;积极探索参与组建信贷担保机构,达到降低养猪风险、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各乡镇也要建立猪业协会(专合组织实体),通过专合组织实施饲料、仔畜配送、畜牧科技推广和信贷担保、反担保,促进生猪生产良性互动发展。积极扶持培育生猪业经纪能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在生猪流通中的作用,推动生猪生产的大发展。
3.4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科技贡献率。一是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建议市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培训经费的投入,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对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每年举办 4—5期畜牧兽医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畜牧业协会和猪业专合组织每年举办 4期以上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场(户)业主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养殖效益。二是加快推进生猪品改。近年来我市生猪品改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但生猪品种仍然较差,特别是散养户仍以太湖、荣昌、内江猪和土二杂为主,外三元杂交面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需要加快生猪品改步伐,建立和完善以纯外种猪场、二杂制种场和商品场或商品生产基地的“三级良繁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猪扩繁场建设项目,扶持华禹种猪场、晶顺种猪场和红源种猪场等多个外二杂母猪种猪场的建设,规范生产设施和条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外二杂母猪的制种和供种能力。对引进优质外二杂母猪的规模场给予适当引种补贴,建立一批设施良好、管理规范的存栏外二杂母猪 30头以上年出栏 500头以上的规模商品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建立 10个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发展户养 5头以上外二杂母猪的适度规模养猪户 1000户,到 20xx年全市出栏优质外三杂肉猪 45万头,外三杂面达到 60%,切实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三是加强现代养猪技术的推广。开展现代养猪综合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重点推广提高母猪繁殖能力、仔猪早期断奶与保育、猪病综合防控、规模养猪、标准化生产与环境控制与保护等综合配套技术,切实提高我市生猪生产科技水平。
篇3
关键词:疫病防控;卫生监督;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51-04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李 鹏(1980-),男,湖北长阳人,兽医师,主要从事重大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武陵山余脉、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全县国土面积3 430km2,辖8镇3乡、4个居民委员会、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境内有土家族、汉族、苗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壮族等23个民族,其中土家族约占51%。2013年生猪出栏686 097头,存栏550 588头,山羊出栏552 756只,存栏401 737只,牧业产值2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3.8%。
在2008年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长阳县将原畜牧局更名为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全部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长阳县域畜牧业基础良好,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肉羊生产大县和湖北省畜牧强县候选县。畜牧业作为长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狠抓畜牧业生产发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三大重心工作,境内连续八年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从未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201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县畜牧兽医局扎实履行部门职责,认真组织落实春季动物集中免疫、小反刍兽疫排查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不断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等各项畜牧兽医业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1 强化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各乡镇也都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和县人民政府2014年初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4-2020年)》和《全县动物防疫工作方案》。2014年2月26日,县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县畜牧兽医工作会议,副县长、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指挥长覃高轩同志全面布置了2014年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各乡镇相继召开了乡镇、村干部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参加的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对春季动物防疫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
1.2 强化防疫责任
在县畜牧兽医工作会议上,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2014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县畜牧兽医局与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人民政府与所属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签订了公益性动物防疫工作合同,并将动物防疫工作列入了村组干部的责任制考核,为全面完成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1.3 强化经费保障
县级财政每年安排动物防疫费350万元,其中部门预算105万元,乡镇动物防疫免疫注射“以钱养事”245万元,突发性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经费和免疫死亡据实支付,在此基础上,各乡镇财政还配套安排动物防疫经费105万元,县畜牧兽医局安排基层动物防疫补助经费55万元。同时县人社局、财政局按70个公益性岗位的补助标准,增加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人员的待遇。全县用于动物防疫的经费在500万元以上。
1.4 强化技术培训
县畜牧兽医局制定了全县动物免疫技术操作规程,印发给每一个动物防疫员,每年分期分批对全县动物防疫员进行免疫技术培训,提高了防疫员的免疫操作水平,目前,全县绝大多数防疫员免疫操作水平已达到规定要求。
1.5 强化中期督查
春防集中免疫期间, 县畜牧兽医局组建7个督查组,由畜牧兽医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到154个行政村对春防工作开展督查,看动物防疫组织管理是否到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否落实、疫苗储藏是否规范、疫苗和免疫标识发放记录是否真实、免疫操作是否规范、动物免疫病种是否到位、免疫密度是否达标、免疫档案是否真实规范、规模养殖场养殖档案是否健全等,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到位。同时,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也对辖区内春防情况开展督查,通过加强督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做到立行立改,确保防疫质量。
1.6 强化知识宣传
防疫期间,县畜牧兽医局印发了2万份《县畜牧兽医局致全县养殖户的公开信》,发给养殖户,同时利用乡镇民情通平台对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宣传。通过宣传,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养殖户能自觉接受并主动协助动物防疫工作,部分规模养殖户的饲养方式已开始向自繁自养转变,防疫方式也开始由被动防疫向主动防疫、程序免疫转变。
1.7 强化应急值守和储备
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办公室坚持24 h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组建了由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置专班。县应急办还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突发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县畜牧兽医局储备了充足的疫苗、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全县任何地方发生突发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专班均可在3 h内到达现场进行科学处置。近几年来,全县没有发生因应急处置不到位而导致疫情扩散和蔓延的现象。
1.8 强化疫情监测和排查
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全县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设165名村级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员,全县任何地方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均可按程序在最短时间内上报至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2014年3月下旬,省、市畜牧兽医局部署防控小反刍兽疫疫情以来,县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紧急行动,立即指示由县畜牧兽医局班子成员牵头,结合春防督查,组建7个工作专班分赴各乡镇开展小反刍兽疫紧急摸排,累计排查规模养羊场(户)645个,排查山羊33.66万只,没有发现异常。4月15日,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督战会议后,我县再次安排第二轮排查,要求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不漏一羊。到目前为止,我县没有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
1.9 强化工作考核
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办公室制定并印发了《全县动物防疫质量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考核办法》,集中免疫结束后,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三个检查组采用随机方式对各乡镇动物防疫质量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考核,针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县畜牧兽医局召开了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和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夏季动物防疫工作会,要求各乡镇立即整改,并于6月初再次组织督查组对整改情况进行了检查,整改措施已基本落实到位。
春防期间,全县生猪存栏57.72万头,注射猪瘟57.68万头,免疫密度99.93%,猪口蹄疫57.68万头,免疫密度99.9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57.68万头,免疫密度99.93%;羊存栏46.05万只,注射羊口蹄疫37.72万只,免疫密度81.99%,羊痘39.72万只,免疫密度86.25%;牛存栏2.28万头,注射牛口蹄疫2.28万头,免疫密度100%;禽存笼66.13万羽,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66.10万羽,免疫密度99.95%,鸡新城疫66.10万羽,免疫密度99.95%,圆满完成了春季动物防疫集中免疫任务。
2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2.1 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置与工作职责
在2008年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长阳县成立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县畜牧兽医局的二级单位,加挂县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县动物检疫站牌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31人,其中乡镇派驻人员21人。现实际在编28人,其中乡镇派驻人员14人。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动物防疫、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及饲料行业监管等行政执法工作。长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在乡镇没有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实行的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派驻人员与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合署办公。
2.2 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长阳县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紧紧围绕宜昌市创建全国最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城市和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两条主线。
2.2.1 层层落实责任 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县畜牧兽医局与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签订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全县所有动物检疫员和协检员都签订了《动物检疫工作责任书》。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纳入了各乡镇人民政府、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全县动物防疫质量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考核办法》和《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考核细则》中,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权重占50%左右。
2.2.2 加强规模养殖场养殖环节监管 按省、市统一要求,加强规模养殖场养殖环节监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与433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签定了《规模饲养场(小区)动物卫生监管责任书》、《规模养殖场(小区)规范生产与经营承诺书》和《规模饲养场(小区)安全使用兽药责任书》和《规模饲养场(小区)畜产品安全承诺书》,累计发放养殖档案5 000本,其中养殖档案里印有兽药停药期规定,在全县张贴兽药停药期规定50多份。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至少每季度对规模养殖场巡检一次,要求规模养殖场建立健全养殖档案,督促规模养殖场开展违禁物自检,规范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确保出售的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2.2.3 严格实施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 充分发挥11个乡镇检疫申报点和6个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检疫检验作用,扎实受理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申报。2014年,全县累计受理产地检疫7.7万头,其中跨省调运活畜禽检疫2.5万头,屠宰检疫检验动物2.3万头,检出不合格生猪副产品50副,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坚持经常对辖区内报检点进行巡查,对存在的不足督促整改。
2.2.4 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管理 长阳县生猪定点屠宰工作职能已划转县畜牧兽医局,但机构、编制、人员正在落实中,还未办理交接手续。全县有6个生猪定点屠宰场,都签订《屠宰场动物卫生监督责任书》。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屠宰场进行24 h专人驻场同步检疫,对检出的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同时按3%的比例进行“瘦肉精”抽检,没有发现使用“瘦肉精”的违法行为。
2.2.5 认真落实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从2012年起,国家出台了生猪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长阳县认真落实该项政策,2014年共补助1 166头,共计93 280元。这项政策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贩卖病死猪的行为。与此同时,长阳县积极探索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已在我县磨市镇建立一个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站,计划两年内在龙舟坪镇和大堰乡再各建立一个高温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理站。
2.2.6加强畜牧生产投入品质量监管 一是加强饲料管理。与经营企业签订质量安全经营责任状,督促建立健全《湖北省饲料经营单位进货记录》和《湖北省饲料经营单位销货记录》,不定期对饲料进行抽检,对不合格的饲料进行销毁并对经营企业进行处罚。二是加强兽药管理。重点检查有无违禁产品、兽药进货及销售记录是否健全。通过兽药GSP认证的42家兽药经营门店全部建立了《湖北省兽药经营单位进货记录》和《湖北省兽药经营单位销货记录》。及时查处农业部通告的非法企业和假劣兽药,并将名单印发给兽药经营企业。督促乡村兽医建立兽药使用记录,要求不得购买、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品。目前全县兽药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2.2.7 加强动物经纪人的备案管理 根据农业部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长阳县对从事动物及产品营销的人员全部进行了备案管理,截止目前,全县共办理动物经纪人备案登记158人,签订《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公开承诺书》158份。
2.2.8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认真组织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专项整治。2014年上半年共抽检规模养殖场772个批次,产地检疫抽检330个批次,屠宰(市场)检疫抽检653个批次,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在此基础上,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每年都要组织开展“打假护农保春耕”、“全县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全县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执法活动。
2.2.9 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每个季度与县工商局、县食药监局、县农业局、县水产局、县质监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城区畜禽交易市场每天派一名执法人员与工商局、经信局一起加强市场巡查。
2.2.10 加大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 一是将现行的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编印了500册,发放给动物经纪人、饲料兽药经营者、规模养殖场和生猪定点屠宰场业主;二是发放宣传资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各乡镇畜牧中心深入到各投入品经营企业、畜产品经营企业、养殖户、动物及动物产品使用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印发《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物告知书》、《县畜牧兽医局致全县养殖户的公开信》和《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各2万份,发给规模养殖户,并在村委会、集镇、屠宰场、公路交叉路口、畜牧中心办公地点广泛张贴;三是广泛运用各种媒体造势。在长阳电视台开辟专栏,及时公告,宣讲“瘦肉精”、地沟油的社会危害性,在长阳广场设置放心肉宣传栏,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长阳分会场上设置咨询台广泛宣传畜产品安全知识。
2.2.11 注重工作痕迹管理 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在要求养殖场、屠宰场、兽药及饲料经营企业、餐饮业主、动物产品冷藏场所、动物经纪人建立健全各种档案、台账、记录的基础上,监管工作中自身也十分注重工作痕迹管理,每次对监管对象检查都有检查情况记录,并经监管对象签字。
3 存在的不足
3.1 动物防疫员报酬较低
长阳县绝大多数防疫员实际当年可支配收入只有4 000~5 000元,有的甚至更少,加上动物防疫员工作程序极为复杂、工作环境差,目前已出现动物防疫员青黄不接的现象,特别是年轻人已不愿意从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这种现象单靠畜牧兽医部门已无力解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2 免疫密度和免疫标识难达到100%
长阳县山多人稀,交通不便,防疫员不多,畜禽强制免疫难以达到100%;部分养殖户对免疫时加挂耳标有强烈抵触情绪,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猪耳标挂标率难以达到100%。
3.3 养殖档案不够健全
由于规模养殖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认识不深,少数规模养殖场养殖档案内容填写不够完整。
3.4 监管体系不健全
由于乡镇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县级监管人员少,鞭长莫及,加上畜产品安全监管面广、对象多,个别地方存在监管死角。
3.5 部分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养殖者和动物经纪人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养殖户没有严格遵守引种申报和落地报告隔离制度,加大了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部分动物经纪人受利益驱动,不主动申报检疫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流动仔猪商贩没有及时对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导致其贩运的仔猪发病,甚至引发养殖户原来的牲畜染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
4 建议
4.1 建立乡镇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
按照“因地制宜、按需设置、明确责任、择优选用、注重素质、创新机制”的原则,设立乡镇畜牧兽医机构。乡镇畜牧兽医机构在乡镇级作用巨大,动物防疫检疫、惠农政策兑现、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都离不开,现有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机构性质模糊不清,没有监管执法权,人员待遇差、工作经费不足,迫切需要成立统一的乡镇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
4.2 建立长效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经费投入机制
基层(特别是乡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责任重大、工作面广、程序复杂、环境极差,现行“以钱养事”投入机制很难满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将乡镇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月拨付。
4.3 加大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加大县乡动物防疫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素质,特别是省市级要经常组织县乡级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培训,不能只培训主要负责人,每个县每次参训人员不能少于2~3人。
篇4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是体现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更是实训教学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畜牧兽医专业培养实用型高技术人才需要完备的专业实训基地,本研究主要围绕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定位、实训设施要求以及实训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为更好地开展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高职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A083)和江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编号:201534)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以增强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满足社会一线的生产需要,重点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畜牧兽医专业是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如何使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得到持续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需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支撑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就是实训基地。为了培养出专业合格人才、行业需求人才,就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将专业课程技术操作环节的技术点进行有机整合,尽可能模拟行业生产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分为公办和民办,且目前以公办为主。受此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受办学经费和财政投入的制约,现有经费主要满足办学和维持需要。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维持费用仍需不断投入。因此,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良莠不齐,总体上不能很好满足行业生产实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建设和维持实训基地发展,另一方面实训基地未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本文经调研分析发现,制约实训基地发展的主要两个方面的因素:功能定位不能满足行业当下发展需要,后续建设缺乏与行业的协同发展;实训基地经营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往往是注重了专业实践教学,忽视了基地的运营和收益。高职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类型,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存在校企利益均衡问题、校外实训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矛盾问题等诸多因素,故本文主要是针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探讨。校内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校内通过新建或者改造原有的实验实训室、创办专业公司、引企入校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生产实践的真实场景进行布局,参照专业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生产功能和实践教学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但是这两个基本功能又存在对立性,校内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实训内容往往缺乏典型性,实训目标模糊,方法单一,更有实训指导老师指导水平不足,实践技能较弱等现象。如何使学生通过真实的生产过程实训,提升职业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实践教学的目标。
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主要包括畜牧、兽医和宠科三大方向,其实践教学具有独特性。受养殖畜禽生长繁殖特点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例如在江苏,养禽业比较多,这就需要在专业实训中加强养禽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另外,由于畜牧兽医专业的很多实训无法通过仿真模型来开展,所以需要饲养一定数量的畜禽,因而存在种畜禽费、饲养费和管理费等费用支出,实践教学费用较高。基于上述特点,在进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功能定位时,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专业设置、引领行业发展、树立典型示范。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畜牧兽医专业生产实训基地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管理第一线,尽量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能够使学生对照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未来岗位的基本技术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行业导向作用,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教育资源和行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真实反映行业生产实际,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满足教学实训,充分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能够从事动物繁殖、饲养管理、疫病防御诊疗、饲料加工营销、宠物美容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先进性原则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应该具有丰富的高科技内涵以及技术前沿,实训教学场地的构建、设备的配备、管理模式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实训基地提供的实训功能要能准确反映当前畜牧兽医行业最新、最广泛使用、最实用的实训技能,并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专业技术的先进性。能够使学生在专业实训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该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以及实际应用的技能本领,以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指导水平。工学结合,教科研结合,鼓励学生研发创新。
3.共享性原则
建设实训基地应与校内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市场对专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实训基地建设不是孤立的实训载体,而是学校教学、实训、社会服务的综合体,是具有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互动的开发平台。在实现最大化满足学生实训的同时,与行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的窗口,能利用自身优势,充分体现高校的第三职能———服务社会。例如,创建兽医改良站、养猪场等经济实体,为学校创收的同时更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使其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综合型平台。
4.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新管理理念,拓宽经营思路,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强化实训功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切实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生命力。实训基地不仅仅是学生实践的基地,更应该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引进管理创新理念,利用新机制提升投资效益,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三、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设施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应体现建设高标准、生产先进性、实训示范性的运行原则,在运行过程中将行业生产、教学实践、学生实训、行业示范等相关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功能单元化、专业全覆盖化、技能仿真化的教学要求,将畜牧兽医专业的畜禽饲养与繁殖、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饲料配方设计与品质检验等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教学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践。
四、实训基地实训效果
通过将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驻场实训,其畜禽养殖技术、畜禽场管理经验、畜禽繁育技术、畜禽生产技术、畜禽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畜禽饲料设计与品质评价等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较好地体现了“紧扣农牧产业链设置专业、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培植专业人才”的良好发展理念。总之,畜牧兽医专业的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了专业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了行业、企业对专业教师和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五、小结
通过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训科目设置,让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既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快了专业学科建设。因此,对于以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锻炼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水平,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担当、有创新的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
作者:张蕾 孙国波 陆艳凤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解志峰,田野.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养殖技术顾问,2014,(1):98.
[2]李永文.关于农业技术类专业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9,(1):36-37.
篇5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201X年,XX县被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解决群众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整体战。至201X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0元,较上年增加651元,增长14.8%,比201X年增加 1851元,全县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8.76万人减少到4.1万人,累计减少4.66万人,年均减少1.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下降到24.6%累计下降26.2个百分点,年均减少8.73个百分点。
一、201X年以来的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全县以专项扶贫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1X年以来,衬砌渠道243.6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1100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20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4.70万亩,治理河道40.28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1.6平方公里,建成梯田2.32万亩,解决了5.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19项715.25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6条151.13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条434.8公里,通村砂砾路34条129.34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先后投入电力建设资金3.9亿元,先后建设主变11台、容量756.6兆伏安,安装配变93台、容量12.22兆伏安;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180公里,全县村组通电率达100%。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X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1.83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6.86亿元、双联贷款8.54亿元、双业贷款10.66亿元,积极引进甘肃银行、鑫隆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扶持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等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XX白牦牛和XX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1X年,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开工建设日光温室4908.6亩,养殖暖棚38980.3亩;推广以小黑麦、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28万亩,完成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5.1万亩;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577个,发展会员3062人,带动非成员农户5209户。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8.35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9.1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5.1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28.15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8.54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到780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9.6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5.02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2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加快推进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县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X年以来,县上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规划和安置方案,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生态移民安置点28个,搬迁移民5881户27077人。同时,整合农牧、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X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0.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4.59亿元。生态移民工程和劳务输转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累计退出耕地10.7万亩,建成草原围栏面积510万亩,禁牧160万亩,草畜平衡427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持续加强智力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10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5000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1.45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328项(次),示范163项(次),示范面积达75万多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2180名,培训雨露计划2236人,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X年以来,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16.7万平方米,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3.8%、99.34%、89.64%,12075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由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的免费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迁址建设了藏医院、新建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和9所乡镇卫生院、73所村卫生室,今年开工建设妇保院和藏医院住院部楼,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7381人和51627人,五保供养人数达1525人,供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14188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480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500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1.82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六是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201X年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落实各类对口帮扶资金6862.16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市县乡245个单位、7334名干部联系我县176个贫困村和10289户特困户,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协调落实富民项目475项,落实资金2.61亿元,受益群众8.4万余人;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25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53.87万元,201X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86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8大类30余项,减少贫困人口1.53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201X年奋斗目标
1、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贫困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减少贫困人口。到201X年底,力争全县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年均减贫0.5万人,返贫率控制在30%以内。
3、201X年内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1900亩,实现全县贫困户户均3亩棚的目标,力争使祁连、东坪等7个乡镇和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松山镇松山村、天堂镇天堂村等35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4、力争完成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360公里,建成15个乡村客运停靠点和河东公路、石门镇至宽沟工业园区二级公路、石门镇至火石沟公路,基本形成金强川四纵六横路网架构;全面建成石门河调蓄引水和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两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区改造、南阳山片2.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
5、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解决恶劣环境人口生存问题。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项目,以县外移民和本县、乡镇或村内实施易地搬迁、插花移民、区域内调整相结合,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力输转力度。到201X年底力争完成生态移民2万人。做好《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10977户44566人易地搬迁规划》;为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地移居到公路沿线、中心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内外川区,实现稳步脱贫,奠定基础;四是力争实现劳务输转20万人(次)、两后生培训4000人、劳务技能培训10000人的目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XX扶贫搬迁办发〔XXXX〕X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X万人,建卡贫困户X户X人)。
截止XX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X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公里。耕地面积X亩,其中撂荒土地X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篇6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篇7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累积效应下,全市经济下滑势头有所趋缓,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生产仍处于调整中,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进一步发展,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一季度农业生产开局较好,农、林、牧、渔各业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副渔业产值34.92亿元,同比(按可比价格下同)增长5.49%,其中,农业增长7.53%,林业增长4.96%,牧业增长4.92%,渔业增长3.87%。种植业中蔬菜产值增长7.53%,畜牧业中家禽产值增长12.44%。一季度,全市出售及自宰的肉禽达1333.06万只,禽肉产量达1.94万吨,同比增长14.45%。全市肉类总产为10.3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8.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90%和6.86%。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市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工业均处在低位运行状态。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5.15%,比上月回落了16.8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17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0个百分点。但与去年11月、12月大幅下滑的情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二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1—2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55,比去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整体好转,主要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所致。1-2月,中石化**分公司实现利润1.1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亿元,实现利税近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成多,去年同期利税为负。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二是企业开工明显不足,企业用电量持续下降。一季度部分企业处于设备运转较低的状态。反映企业生产的重要指标用电量明显下降,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为41641万千瓦时,比上同期下降20.95%。1—3月份用电量为114571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1.51%,这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仍很困难。
三是工业品出口受阻严重,产销衔接水平降低。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为159.44亿元,同比仅增长2.03%,其中出货值为9.87亿元,同比减少7.17%,这是近年首次出现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76%,同比下降3.65个百分点,销售不畅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
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即城镇50万元以上、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上及房地产开发投资,下同)72.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4%,投资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上月下降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去年1—3月投资增幅为62.2%,是20xx年月度增幅最快的月份)下降28.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5.87亿元,同比增长27.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50亿元,同比下降16%;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6.95亿元,同比增长45.5%。其运行主要特点:
一是在建投资项目增多。今年1—3月份,全市城乡50万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1004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47个。
二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从投资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54.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7.01亿 元,同比增长3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3.1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3.6:50.8:45.6。
三是县域投资增长较快。八县(市)投资完成50.15亿元,同比增长32.6%,城区完成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21.5%。
四是房地产投资下降。从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情况看,今年1—3月完成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5.2%。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碧桂园完成投资4亿元,导致去年同期基数高。从商品房销售情况看,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7.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6%,销售额为11.14亿元,同比增长83.2%。
投资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少。今年1—3月新开工项目355个,均为亿元以下项目。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为47.56亿元、18.48亿元,与去年同期比分别增长6.7%、31.7%。
(四)物价继续走低,消费市场增势逐步减缓。
自去年5月份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逐月回落,至今年2月份同比上涨仅为0.2%,3月份则进一步演变为下降1.6%。从类商品看,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0.1%、4.3%、0.6%和0.1%;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等价格分别下降0.7%、2.5%、0.1%和9.7%。
3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6亿元,增长15.4%,增幅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4.3个和3.35个百分点,为20xx年8月份以来最低水平。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5亿元,增长19.3%,增幅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6个和1.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农村消费市场回落快于城市。3月份,县及县以下市场实现零售额为3.85亿元和6.25亿元,分别增长8.8%和14.0%,分别比上月回落8.1和4.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与上月相比,零售业增幅回落4.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从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增势初显减缓迹象。
(五)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居民收入、在岗职工工资增势趋缓。
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19.48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月提高4.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19.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23亿元,同比减少4.2%,比上月、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7个和38.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37亿元,同比减少16.5%。
受企业效益下滑影响,职工工资增幅放缓,加之部分企业裁员,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66元,同比增长8.1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8.78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7.64%。一季度,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为5460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六)外贸出口严重受阻,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1—2月份,全市进出口总额6699万美元,下降3.71%,其中,出口4813万美元,同比下降15.29%,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市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原因是金融危机对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目前我市一部分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出口数量下降,资金回笼放缓,经营利润下滑。一季度,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3179万美元,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4026万美元,同比仅增长1.7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比上年减少6.3%。
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仍在继续恶化,全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转暖迹象。从我市一季度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中央和地方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发展。
二、几点建议
当前,**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与困难并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扩大投资保增长。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继续把投资拉动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进“笼子”,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资金对我市的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项目立市”的理念,依托基础产业引进大项目,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大拉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招大商、引巨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拓宽民间投资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发展。四是优化投资结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大项目资源,促进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项目投资水平,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推进经济快速增长。五是确保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在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和投入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房地产价格向合理水平过渡,缓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困难,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活跃,促进房地产业走上平稳、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抢抓工业稳大局。要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发展石油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件、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造船、食品等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其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二是不断壮大规模经济,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按照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从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造船等行业进行评估和筛选,积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企业上市、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协作配套、产品延伸等多种手段,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增强核心企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提高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障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着力从企业内部挖潜增效,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内部效益,提高企业自主生产能力。五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抓住央行“两率”下调,银根松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获准新增信贷额度的“解困”和“扶持”作用,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提振需求增活力。要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要尽快完善社保,加大财政补贴,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和用好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完善消费设施,提升消费市场。要在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大型综合商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基础上,活跃城乡流通,培育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切实抓好“家电下乡”及配套措施的完善。重点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的机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三是提高消费层次,培育消费热点。要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消费,用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汽车、通信等消费,全面拓展信息、教育、文化、旅游、健身休闲等消费领域。
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s”为你整理了这篇“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年来,金溪以全国“两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为契机,以探索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中的难题为导向,健全了征信证明、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三大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工作举措,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实践,探索出“1+2+N”(1个平台,2项保障,多种形式)的工作方法,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总结和解决金溪县农村新“两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 “两权”抵押贷款走深走实,探索生态产品实现的具体路径,我们深入金溪陆坊乡、黄通乡进行细致的了解,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溪县“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总体情况
金溪县地处江西东部、抚河中游,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金溪县下辖8镇、5乡、1个国营华侨农场、1个省级工业园区,面积1358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30.67万,农业人口为23.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9.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1.1%。
1.农(林)业产业化基本情况。农业:金溪县现有农田面积44.5万亩,已流转面积25万余亩,占比56.18%。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种植基地型10家),经营面积3.4万亩;合作社571家,其中种养合作社336家,经营面积7.68万亩;种粮大户1200户(50亩以上),经营面积9.8万亩。林业:金溪县现有林地面积118.2万亩,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江西天香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6家。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及抵押贷款情况。按照全省统一部署,2014年5月,金溪县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2017年底,全县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面积443251亩,占当年农田确权任务的99.5%;完成确权的村小组1373个,占有农田确权任务村小组的99.7%;完成农户48462户,占总任务的99.7%。2015年金溪县入选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简称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发放农地抵押贷款1205笔,贷款余额为40360万元(其中2019年农地抵押贷款累计发放465笔,贷款金额为17695万元),占全省24%,位居全省第一,也是全市唯一开展了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县(区)。根据人民银行金溪县支行关于农地抵押贷款资金统计,截至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金额2720万元,占比6.74%;农业合作社贷款金额960万元,占比2.38%;家庭农场贷款金额13010万元,占比32.23%;专业大户贷款金额9737万元,占比24.13%;农(散)户贷款金额为13933万元,占比34.52%。
3.林地经营权确权及抵押贷款情况。金溪县现有118.2万亩林地中,集体林面积116.8万亩,占比98.9%,国有林面积1.22万亩,占比1.1%。目前,金溪县已发林权证41616本,林地确权面积113.21万亩,占全县林业总面积的95.78%。发放的林权证中,国有50本,占比0.12%;集体1836本,占比4.41%;个人39730本,占比95.47%。2018-2019年,金溪县共办理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简称林权抵押贷款)8笔,贷款金额746万元。我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重点地区是资溪县和黎川县,且资溪县是全省唯一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79笔,抵押面积44.5万亩,贷款余额7.4亿元。
二、金溪县“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溪县“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在全市率先进行探索,但是贷款规模和覆盖面依然不大,全县“两权”抵押贷款规模仅占涉农贷款的4%左右。从全市来看,2019年全市“两权”贷款余额为11.5亿元,仅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0.58%,全市林权抵押贷款更是处在低位萎缩状态。通过此次在金溪县实地考察调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林)地确权工作不扎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农村一直对农地有“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传统习惯,再加上近年来全国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村地容地貌的改变,导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面积与农户实际拥有的面积不一致。同时我市农村承包地虽已完成了确权颁证国家验收工作,确权颁证率达90%以上,但还有部分乡(镇)及村委会出于对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管理监督及权益保护、协解土地确权纠纷等因素考虑,将部分权证暂留至乡(镇)政府或村委会,未直接发放至农户手中(全市目前证书到户数48余万户,完成率70.56%)。林权方面,全省林权确权颁证工作从2005开始到2007年基本结束,截止目前,全市林地确权面积为1879.48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95.7%。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在办理林权登记时,有相当多的一批林权证登记缺少矢量图形数据,宗地图仅用草图示意,权籍调查及落宗不够准确,跨宗、重叠、飞地较多,有效数据利用率不高。金溪县确权颁证的41616本林权证中,因错证等原因收回证本数为6000本,占比14.41%,已发放到林农本数为35616本。由于林改过程中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林权发证落宗是在54坐标系地形图上手工勾画的,与自然资源部门制定的权证落宗标准不一致,所以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全市共办理林权类不动产登记2585件,涉及面积16万亩,占比仅为0.84%。
2.农(林)户“两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一是贷款手续繁琐。虽然金溪县实行了“两权”贷款绿色通道,但实际上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时,农(林)户要先后到村小组、乡(镇)政府、县行业主管部门开证明,再到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登记,然后提供给金融机构。在办理“惠农信贷通”业务时,首先由县行业主管单位推荐,然后县财政、金融、贷款银行等单位共同审核,贷款资金需求在100万以上的还需要县惠农信贷通领导小组审批通过才可发放,批准放款时间长。据了解,目前,林农用林权证抵押贷款时,更多的是需要两个公职人员用信用担保或财产担保。二是农(林)业生产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金溪县现有毛竹12万余亩,目前种植毛竹的效益是每亩500元左右,扣除种苗、人工费用、运输费用等成本,每亩最多挣300元左右。大部分林户为此已不再从事林业种植,而是选择到外地打工挣钱。而留下的散户,因种植规模偏小而无需融资,或通过向农资店进行赊账或通过农商行的个人信用贷款等渠道就可以满足。
3.农(林)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截至2019年底,金溪县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流转土地面积为20.88万亩,仅占全县农田面积的46.9%。全市农田面积435.89万亩、流转面积204万亩,占比46.8%;林权抵押面积54.5万亩,仅占全市林地面积1966万亩的2.77%。目前,全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共9422户,种田面积、种粮面积分别为127.7万亩、185.3万亩,分别仅占全市基本农田的30.4%、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29.9%。同时,粮食初级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精细加工少、产业链没有全面建立。再如我市有麻姑集团(粮油加工类)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但年加工能力也只有10万吨,全市163家大米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市各乡(镇)进行加工,年处理稻谷能力为416.45万吨,2019年处理原粮103.23万吨,仅占年产能的 24.8%,大部分企业处于半开工状态,另有18家大米加工企业长期处于停产歇业状态。
4.“两权”价值核算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由于区域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及资源状况的不同,使得农(林)地使用权、农(林)资产价值也有差别,并受市场因素影响而产生波动。目前,全市缺少被金融机构认可的评估机构和专业的评估人才,无法对农(林)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往往以金融机构内部的评估部门参与为主,行业主管部门或当地熟悉农(林)经营状况的人士参与度不高。据了解,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主要以双方签定的土地租赁价格作为授信依据,很少将地面附作物收益纳入评估价值,造成抵押物价值评估偏低,影响贷款综合授信。如陆坊乡江西城彩园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5000亩土地建成300亩苗木大棚和4700亩“景观花海”,县农商银行仅以公司付给农户的租金作为抵押物评估的标准,发放抵押贷款500万元;黄通乡河湾村林地大户通过林权流转面积8000亩,以林权证抵押贷款,县农商银行无法对其中经济林的“潜在价值”进行专业评估,贷款金额也仅为400万元。
5.“两权”交易体系不够健全。一是交易数据没有互通共享。全市虽然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但市与县(区)之间、县(区)与县(区)之间、县(区)与乡(镇)之间的“两权”基础数据没有互联互通,造成“两权”评估、转让、交易、风险处置等方面的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二是交易体制机制还未全健全。由于“两权”流转抵押登记是新鲜事务,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还未出台的交易办法或规则,办事流程也未规范,很多农(林)户还是以口头协议或双方签定流转合同等方式来约定,很少到交易中心进行登记。如金溪县公共资源(生态产品产权)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后,办理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仅占总流转面积的8%左右。
6.风险缓解机制尚未建立。目前,金溪县主要是农商行和邮储银行在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金融机构服务“两权”抵押贷款还未形成合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风险金补偿不到位。一方面,“两权”贷款抵押物的管理完全在借款人的使用管护之中,抵押物的少量减少,一时难以发现,无形中增加了贷款的后期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农业及林业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响,即使办理了保险,但由于农业、林木保险具有高保费、高保额、高成本等特点,农(林)户极少购买商业性农业保险,仅以国家政策性保险为支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大幅降低经营主体贷款偿还能力,极易造成债权悬空,出现代偿风险。而风险补偿的不到位进一步制约了金融机构参与“两权”抵押贷款工作的积极性,如金溪县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余额超过4亿元,但仅建立了600万元风险补偿金,按1:8的补偿比例也只能撬动4800万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二是农(林)资产处置困难。一方面是政策因素。如林权处置需办理砍伐指标、拍卖、变卖、诉讼等一些手续,一旦抵押林权办理不到砍伐证,抵押变现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抵押权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社会稳定因素。农(林)地的属地性质导致社会资本担心抵押物原主人出面扰乱居多,不敢轻易接手处置农(林)地。同时,国家也一直重视对“三农”的保护,为了社会稳定造成法院贷款诉讼执行的难度加大,抵押物处置成本相对较高。以上原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如资溪县农商银行目前林权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800余万元,不良贷款率达19.3%。三是相关的激励奖惩考核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虽然在稳步推进,但从顶层设计上看,国家、省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在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建立容错纠错制度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三、下步工作建议
深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重要内容,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着力解决“两权”抵押贷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顺利推进。
1.加快建立健全“两权”确权数据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中基础的一环,是加快经营权流转,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银行贷款顾虑的前提。一是建议由市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牵头,各县(区)人民政府配合,对全市“两权”确权颁证进行全面的梳理。对没有办证的要补办,对有争议纠纷的农(林)地,要通过航拍绘图、实地勘测等手段,明确界址、面积等基础数据,确保权属清晰。二是在现有“两权”数据库的基础上,健全数据库,建立IC卡,完善产权资料信息化管理,做到“田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提高农(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既可以引导农户直接和间接参与产业化工作进行增收,又可以有效激发经营主体的资金贷款需求,扩大“两权”抵押贷款的规模和影响力。一是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两特一游”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出口蔬菜、中药材、水果、有机稻米等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重点发展畜牧业、特种水产业等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提高“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以及农(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加速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进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农(林)业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或优势企业,充分利用全市的农(林)业资源,发展延伸农(林)业全产业链条,降低农(林)业资源的采集、运输和加工成本。利用招商企业的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稳步提升农(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在相关产业链的所处地位,提升农(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
3.建立“两权”价值评估体系。一是建议由市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组建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库,并制定“两权”价值评估制度、评估标准。同时,加强监管,对评估机构库中的评估机构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高估或低估等恶意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建立贷款方、评估方、权属方三方共认的机制。对评估的“两权”价值要相互认可,降低评估成本与难度,调动经营主体的贷款积极性。三是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对“两权”抵押物的价值进行科学客观评估,避免“两权”资产价值评估严重偏低。
4.完善“两权”交易体系。一是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接入“赣服通”,建立全市“两权”流转数据信息共享云平台和交易市场。二是规范交易平台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交易规则,形成确权颁证、价值评估、交易出让、信息公示、抵押登记、处置流转“一体式”服务,引导各方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拍卖、定价、协议、转让等各种处置。三是建议规范交易行为,今后全市所有的国有集体“两权”资产交易,必须要进入交易中心。
5.建立“两权”贷款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建议由市有关部门加快建立信用+“两权”抵押贷款和金融机构对接机制,建立面向金融机构和广大农户的信用评级信贷体系。为贷款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并嵌入银行“两权”抵押金融产品的风控体系中,为全面推行“两权”抵押贷款奠定坚实信用基础。二是建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建议由市、县(区)财政部门出资建立风险基金,原则上市财政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不少于1亿元,各县(区)财政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不少于2000万元。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制定贷款风险缓释工作方案,共同分担风险。三是加大农业商业性保险的力度。建议保险机构探索特色产业“政策性+商业性”保险途径,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提升生态产品应对灾害风险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加大“两权”信贷抵押担保创新力度,扎实发展市县担保公司,积极引入省级担保公司,优先为“两权”抵押贷款创新产品提供担保,分担银行信贷资金风险。五是探索建立生态资产收储托管中心,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处置解决“两权”抵押贷款中抵押物处置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