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4 05:2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做好其思想教育工作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并针对当前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经常跳槽等现象进行了相应的教育指导, 转化毕业生择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就业及担当志愿者。
二、多渠道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组织毕业生参加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摆正自身位置,做一行爱一行。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成立以系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指导小组,并建章立制;
3,指导毕业生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
4,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在系里上开设 "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 ,及时各类信息,让毕业生能及时地了解工作动态;
5,鼓励毕业生登录我校就业信息网寻找工作及获取就业信息;
6, 积极配合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工作,认真收集就业信息并多方联系各大酒店,公司及学校到我系开展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开辟多条渠道;
7,调动其他教职员工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8,关注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的思想动态,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确实的帮助。
三、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
篇2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
2、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3、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创造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四、200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学院招生就业处、办公室、毕业班班主任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省水利厅和云南农业大学及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圆满完成,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2006届毕业生只有2003级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专业45人(其中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有4人),男生30人,女生15人。截止2006年8月25日初次统计,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的有5人,毕业生签约率11.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有33人,就业意向率73.3%,本人暂不工作,要求回生源地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有7人,总之,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
二、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既涉及到国家长远利益,又涉及到社会千家万户。切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工作,关系到厅、校联合办学的持续发展。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发展和稳定大事来抓:
①贯彻落实《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学院领导挂帅的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工作加强领导、及时进行指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签订了以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③学院设置院办公室和招生就业服务机构(水校招生就业处),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服务。
④建立学院招生分配激励机制。学院教职工招收一名学生或推荐一名学生就业奖励100元。
以上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的新局面。
二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学院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入手,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与毕业生择业观念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形势,树立就业信心,面对现实,摆正位置,正确定位就业目标。本着背靠行业,依托系统,面向社会的就业原则,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组织有序,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学院水利系请省水利厅专家、学者到校,先后为毕业生举行“监理工程实例”和“投标文件编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引导毕业生树立行业工作的苦乐观、爱岗敬业,乐与奉献的就业观。
②继续采取生产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层次,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学生去实习,既锻炼了学生,又使用人单位考核了学生,学生通过实习留在用人单位就业。今年我院毕业生人数少出现了用人单位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
③收集用人需求信息和托宽就业渠道和市场。学院建立了“需求信息公告”制度,在信息宣传栏上及时公布招聘信息和通知,真正做到快速、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信息。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到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签订协议。另外在推荐工作中,尽可能地帮助和推销毕业生中就业压力较大的部分女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
④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方面的作用,实行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的做法”。在工作中,院长、书记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在利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汇总到招生就业处统一安排;班主任和一些专业教师关心了解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耐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初步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良好局面。
⑤由学院办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农大招生就业处举办的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如《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与问题解答》。2006年4月8日组织毕业生参加了在云南农业大学球场举办的“云南农业大学200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感受就业氛围,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定位好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学院还制做了展版宣传学院。
⑥学院党总支把做好毕业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就业工作全面开展。本届毕业生中发展正式党员3人,预备党员3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带动全体同学,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⑦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工作,针对助学贷款的学生,宣传有关政策,回答学生的疑问,加强诚信教育,按贷款银行要求,指导他们办理还款相关手续。
⑧及时传达落实各级各部门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在院领导的带头下,认真做好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的咨询和优质服务,努力开拓就业新渠道。
三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创造新型教学培养模式
学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提高毕业生实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在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学院根据毕业生需求为毕业生分别设置了“质量检测员”、“工程监理员”、“工程施工员”、“工程造价员”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从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通过考试毕业生中获得省水利厅颁发行业资格证书的有:
质量检测员工程监理员工程施工员工程造价员工程测量工
39人40人29人22人1人
持有多证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竟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有业不就”现象。
一是有的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解决,相互攀化,等待观望,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就业定位,错过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二是部分学生不愿满足于随便找个工作,出现了就业不稳定,频繁换岗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放弃就业机会,自愿回生源地报考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处于待定状态,对就业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四是部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应试能力、使用人单位不尽满意。
2、毕业生就业观念还有待提高。学院要继续结合水利水电的行业情况,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从导向上引导毕业生通过行业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由于水利水电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女生是造成女生就业率低的直接原因。
四、200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结合我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1、基本情况:学院2007年毕业生有三个毕业班级共计130人。期中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专业42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52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36人。
2、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
3、认真对2007届毕业生基本信息材料收集、修改和校对,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做好毕业生就业日常服务工作。
4、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教职工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利用一切机会,尽量的为广大毕业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5、进一步探索毕业生生产实习、实训与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有效结合途径,为毕业生择业创造时间和空间。
6、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提高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还款率。
7、做好“专升本”学生的报名及服务工作。
8、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工作材料,做好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推荐,认真组织填写2007届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基本情况登记表、核对2007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离校信息登记表、助学贷款还款相关手续、党员发展、组织关系转接、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审核、登记办理毕业生离校前的各项手续,整理和移交毕业生的档案材料等工作。
9、继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工作。
篇3
【关键词】 就业 问题 对策
一、2010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1.毕业生就业率
在校就业指导处的悉心指导和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辅导员、班主任的协同努力以及毕业生的支持配合下,截至到8月27日,我院一次就业率为98.09%,签约率为 98.09% 。在全校各二级学院中一次就业率名列第二,签约率名列第一。石油化工学院2010届毕业生共157人,其中A06储运41人、C06储运(1)39人、C06储运(2)34人、DO7储运43人。共签约154人,无应聘,未就业3人。
2.各专业就业情况表
从表中看出:浙江省内尤其是舟山地区仍是毕业生的首选,在舟山地区就业的人数占到了就业总人数的25.97%,宁波地区也是毕业生流向较为集中的地区。而省外一方面来的单位少,另一方面这些地方的发展空间和宣传力度及影响力都不如省内,所以毕业生去的很少。
石油行业来说,女生相对适应性较差,单位用人需求量较少,特别是民营企业尤其明显。单位用人需求量男女比例大致在4:1左右。
8.举办专场招聘会和信息收集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为2010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包括小型专场招聘会)共31次,参加应聘毕业385人次。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201条,举办用人单位宣讲会22次数。
9.需求与供给比情况表
学生就业154人,从事石油行业的有126人,专业对口率为81.82%。
10.优秀毕业生去向情况
省优秀毕业生共4名,校优秀毕业生9名,都被国有大中型企业录用,现在用人单位表现突出,受到所在单位领导好评。
二、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自2009年9月以来,我院针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院领导亲自挂帅,高度重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纳入学院重要的议事日程。
根据我院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院领导多次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就业工作,并于去年下半年就制订印发了学院就业工作计划。学院制订了明确的奖励制度,较好地调动了班主任和毕业生的积极性。
2.积极收集需求信息,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尽早安排,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周到服务。在2009年下半学期,我们就开始为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准备,对全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全面的情况调查。同时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的填写发放工作,使毕业生有充裕的时间联系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并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市和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主动与各地市和社会企业加强联系,了解各地市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推荐毕业生,达成用人意向。此外,院领导通过(下转第2页)
(上接第72页)全院教职工大会等形式发动本院教职工积极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
(2)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收集需求信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院领导带头并支持下,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主动与以往接受过我院毕业生的单位加强联系。
3.以学校就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着“巩固就业率,提高签约率”的总体思路,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对上交的非正式(应聘)就业协议一一查明有无变成正式协议的可能。
4.坚持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公开,毕业生需求信息公开,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开,做到择优推荐,尽力为广大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5.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就业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并结合实际情况,多次召开毕业班会议,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岗,再发展”等良好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
6.辅导员、班主任平时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在催讨就业协议书的过程中,能注意方式方法。在就业工作中赢得了毕业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7.及时掌握本院未签约学生的情况和动向,联络和督促毕业生签约,并及时与就业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做好班级通讯录,方便联系,沟通,整班建立QQ群。
8.辅导员、班主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配合学院一起做好就业工作。
9.协助学校做好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的回收工作以及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推荐和改派工作。
10.对有成绩不及格,可能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进行预警,安排专供复习的教室,帮助联系任课老师,进行必要的辅导。使学生能按时拿到毕业证书,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11.充分依托就业分协会和科创中心,经常开展与就业有关的活动,配备专门的就业资料阅览室。每班有就业联络员,组织对就业联络员进行培训。
篇4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也对毕业生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从结果导入过程,从过程获得成果,采用超市的购物方式。让毕业生对所来求学的大众进行引导式的教学(课程、形式、数量),根据年龄特点、学习目标不同以个性化服务为主打手段,以精湛的教学手段、全面的个性化服务占领市场,让毕业生在实际教学中培养自身的创业技能。大学生创业的难点就贵在坚持,对于这一点就业指导部门对于毕业生要重点培养,培养他们对于创业的热情,点燃他们刚刚想创业的激情,同时要保持住他们对于创业的良好心情。决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的挫折,就打退堂鼓。要经常进行信息的反馈,对毕业生的创业心理进行指导。如果有可能,毕业生也可以在毕业多年以后回到母校重新学习在校期间疏忽漏掉的理论知识,自主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可以参加母校的实践活动,随时可以回到母校进行自我充电,为今后的创业不断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认知,就业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完成某个特定时期的就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就业指导部门要完善就业政策就要进行就业思想的指导,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机制,从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国家在深入就业改革的同时也在完善就业政策,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和改变的。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政策就是由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此同时明确求职市场的导向,再有就是通过学校的推荐,让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的选择就业。在就业政策指导中,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如何与用人单位签订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增强毕业生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力求在求职过程中不受到欺蒙、哄骗。
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一直都是围绕在毕业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上,特别是艺术类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范围是比较窄的,但是就业指导部门如果能让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有一个合理化的认知,那将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国外,就业、创业指导主要是由专业人士构成的,在每一所大学中设定单独的部门,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创业的指导,同时要有一定的就业指导资格,上岗前需要先培训,要通过考核。定期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严格的考核,有效的指导。只有通过了考核,培训才能对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
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较早的制定创业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重视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做到时刻热情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要从自身做起,转变就业指导的工作观念,化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多与学生沟通,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需求,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的追踪与调查,及时得到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从反馈的信息中了解从数十个单位中调查情况,从百余名毕业生就业概况中统计出近期的相关就业信息,及时掌握本院毕业生的就业优劣势,用于指导学院今后的就业指导教育培训与教学工作,为合理化就业指导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时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斌.毕业生就业指导使用手册[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12.
[2]王园园,高婧.音乐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0):160.
[3]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重点工作的通知[G].教学厅〔2005〕4号.
[4]辽宁省2006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的通知[G].辽劳社发〔2006〕46号.
[作者简介]赵海洋,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
篇5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20__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20__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__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篇6
关键词 辅导员;就业工作;高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截至2010年约有3000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559万人。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做好就业工作,除了政府重视,大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其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接触最多等优点,努力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和就业。
一、前期就业指导
有些学生,从高中毕业到大学,就像从一个无菌实验室被释放到大自然中一样,其抗病毒能力、识辨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很弱。因此新生刚入学时,就通过组织主题报告及个别交流等形式,针对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做出职业规划,并就对当前就业形势、升学、考公务员、求职的诸多问题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短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以此为目标完成大学学业和生活。大四学年,除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外,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梳理新的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就业观念。
二、心里辅导和贫困生帮扶
1.力所能及的进行心理辅导。面临毕业的学生除了升学等考试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我结合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思想教育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力所能及的进行心理辅导。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轻的进行谈话疏解,对较为严重再帮其预约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2.密切关注和适时监控心理异常学生。除了强迫症和抑郁的学生,我们班还有家族精神分裂史、抑郁症、焦虑等心理异常的几位学生,在做好密切监控的同时,还需注意做好保密,防止学生间出现恐慌和歧视的事情发生。
3.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注重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老师的一句鼓励可能成为学生发展很强的一股动力,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学生搭建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从而引导他们多元化就业、多行业发展。
三、力保“就业”,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去看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员来从事,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要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毕业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
1.务实做好毕业生身边的就业政策指导工作。就2011年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服政策介绍、毕业安排、就业合同签订等细节问题对同学们进行宣讲和介绍工作。制定政策和就业工作计划,充分调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本着为毕业生的未来导好航,帮助每名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的宗旨,为毕业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做好毕业生日常服务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择业及毕业离校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积极组织和举办有关讲座,将毕业生信息审核、学位考试、毕业班大补考、实习与指导、毕业证发放和文明离校等内容串列其中,让毕业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3.密切关注就业信息,通过飞信、QQ等方式及时将收集的信息公布给同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学校部门和网上的就业实习信息。一方面通过建立就业网络,将毕业生资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上传到校园网等相关网页上,做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络沟通工作。另一方面,主动联系相关企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反复队毕业生进行咨询和指导。
4.转变就业观念。以班会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沟通方式督促学生动起来,扭转“等、靠、要”的被动态度,转变就业观念,积极的、多方位的谋求就业。既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勇敢地迈出求职的第一步;又要提醒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实习和做好第一份工作。毕业上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再就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和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毕业生应保持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正确面对各种竞争,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会调节心理压力,以健康心态迎接各种考验。
5.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升学、就业意愿,求职地点、求职方向,是否自主创业,出国等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并实时更新,实时督促,对不积极就业的同学天天谈话或电话联系,步步为营切实做好追踪工作。
6.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能量,发动周围力量,多为学生谋求职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毕业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来自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是急需高校辅导员进行管理和疏通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工作的优势,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问题,以就业为主线,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一、2012年就业工作情况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1 2 3 4 5 63、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制度,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为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促进就业的重大作用,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紧紧围绕促进就业稳定和服务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建立完善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季报制度,面向各类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全面开展“一站式”、“一对一”的“人本化”就业服务。市人力资源市场面向为社会公开承诺“不挑不拣5个工作日推荐就业岗位”,并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市各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年初我市组织3个劳务信息对接考察组,到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经济发达省市收集就业岗位43608个。同时,组织专人采取了分片包干制,深入全市各类用工单位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重点加强对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跟踪服务,摸清了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2月下旬,经我市职业介绍中心牵线搭桥,烟台、南通两市就业服务部门带领多家企业与煤电技师学院等个培训机构签订劳务协议20多项,订单式培训12项。
1 2 3 4 5 64、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工程,充分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主线,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每期创业培训班均设立班主任跟班制度,将集中授课与互动教学、创业见习有机结合,邀请成功创业者以现身说法激发学员创业激情。截止11月底,共举办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88个,其中农民工创业培训1976 人。二是加强创业后续服务。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均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专家志愿团每月两次在就业服务大厅集中开展“会诊式”创业服务,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利用两节期间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通过宣传政策、亲情拉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四是建立了创业项目库网络系统,拥有分类检索查询创业项目、在线创业服务指导等多项功能,城乡劳动力可“足不出门”查询创业信息。
1 2 3 4 5 6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业难度更大。全市仍有一批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不稳定。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带来一定压力。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适应,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 状况并存,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2011年就业服务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2011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我市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就业目标任务,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服务制度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综合政策体系。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及创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要目标
1 2 3 4 5 6(三)保障措施
1、实施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坚持在促进发展中扩大就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
2、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将促进创业工作作为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加强对全市就业工作的分析研究和指导,准确了解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就业情况。将人力资源信息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解决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矛盾,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谋职业、自强自立的意识;开展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楚,帮扶到人;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篇8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结构,这种变动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某外语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近五年就业状况为例,就业率从2011届的90.8%的到2015届的81.7%,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越来越难,他们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在就业方面已经处于上不如博士、下不如本科生甚至专科生的尴尬境地。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成为全社会、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硕士研究生自身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一)当前整体就业形势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近15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呈持续攀升趋势,2016年更是达到765万人。就陕西省而言,“2016年陕西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6万人,创历年之最。面临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近乎“前所未有”。其中,西安占全省比重近8成以上。此外中专、技校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群体,也将走向社会。这充分表明整体就业形势复杂,就业压力异常巨大。
(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以某外语类高校硕士研究生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该校硕士研究生男女生比例接近1:7,男生就业率84%,比女生高出3个百分点,就业的学生中有28%回生源地就业,72%选择非生源地就业。就各专业就业率而言,中文类专业明显低于外语类专业,非通用语专业高于通用语专业。该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地域选择中,在陕西省就业的人数最多,北上广等地已经不是毕业生的首要选择,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毕业生最不愿就业的地方。就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行业、单位性质和工作职位类别而言,教育行业是毕业生的首选行业,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但是纵观该校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近五年来,进入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0多个百分点,进入中初教育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呈小幅增长趋势,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进入其他企业的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1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往年硕士研究生非高校不进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以上文提及的某外语类高校为例进行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毕业生总数连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而与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匹配的就业岗位需求并未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有些用人单位存在名校情结,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招,还存在性别歧视,即使在公开招聘启事中不体现男生优先,但在实际招聘中工作中,只选择男生。另外,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3.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观、择业观形成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及时和深入;就业渠道拓展范围还不够广阔,与各行业用人单位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共建实习基地合作项目太少。
4.专业特色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以上文提及的某外语类高校为例,中文、英语教育和日语类专业本科就业率普遍偏低,学生即使考研成功,待研究生毕业时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该高校专业设置主要以外语为主,招收生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但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特别提出“仅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的条件,因此导致女生就业机会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招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除精通一门外语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商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该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外语语言学或文学相关知识为主,其他门类知识匮乏,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也导致就业机会堪忧。
5.毕业生自我定位模糊,求职期望值偏高,同时缺乏应聘技巧。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对未来就业前景依然看好,造成期望值居高不下,影响就业。例如:每年11—12月份是各用人单位进行校园招聘的宣讲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单位直接进校招聘硕士研究生,但大多数毕业生对此呈观望状态,应聘非常积极,但一旦被用人单位选中,立即签约的却不多。硕士研究生自身择业观依旧保守和传统,崇尚“铁饭碗”,期望“一职定终身”,公务员、教师、国企员工依然是学生的首要选择;对就业地域要求过高,一方面不愿去基层或偏远山区就职,以文中提及高校为例,至少近两年的毕业生中无一人前往青海、西藏两地就业;另一方面,对于生源地在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如新疆某国企来校招聘,工资福利待遇都较其他地方同行业的明显偏高,新疆籍毕业生却无人问津。很多硕士毕业生在应聘时准备不足,自我认知不充分,缺乏对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理解,加之心理素质较差,导致惨被淘汰。
6.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去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优惠政策不具足够诱惑力,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
三、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就业压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毕业、就业工作,深入宣讲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动员每一位教职工行动起来,寻找身边的资源,为毕业生就业贡献一己之力。深入开展“职业与规划”的专题讲座,详细讲解就业手续的办理流程和注意事项,为毕业生的顺利毕业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制定毕业就业工作计划表,分时段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思想、就业相关政策等的宣传,使毕业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理念上转变传统“一职定终身”的就业观念,从行动上积极关注校内外的各类就业信息,行动起来,主动出击,积极求职;同时,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在择业时能尽量把握用人单位要求,避免一味按自己要求选择工作岗位和单位,尽量做到人职匹配,实现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二)统筹规划,有序安排部署毕业、就业相关工作
“毕业”与“就业”往往被称为压在毕业生身上的两座大山,毕业与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应两手一起抓。在毕业生进入毕业季后,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部门就应制定详细的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安排表,将毕业、就业相关工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列,把控时间节点,并及时更新,方便毕业生及时了解毕业、就业工作相关信息,能按照时间节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与此同时,还应切实指导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自己理想的单位,再针对单位的特点等来指导毕业生完成自荐信及个人简历的书写,让毕业生在求职路上如虎添翼。
(三)多渠道拓展就业机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做好牵线搭桥之人
始终本着“毕业生就业至上”的原则,一方面,主动出击联络用人单位,联系老“关系户”,拓展新“关系户”,积极安排用人单位入校宣讲会,做好用人单位的接洽配合工作;保持就业信息宣传的渠道畅通无阻,充分利用网站、微信、qq群等现代化高科技通讯媒介,大力宣传就业信息;亦充分利用往届生资源,获取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机会;与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合作基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为后续顺利就业奠定基石。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工作,努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等,尽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思路。
(四)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
应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准确定位,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可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校授课,从用人单位招聘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等。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以及其他各种上岗等级证书等,并提供相应的培训,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五)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探索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新途径
一方面,探讨能否制定相关吸引男生生源的优惠政策,从而改进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探讨能否建立就业率预警机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实行分级淘汰制,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与此同时,优化学科结构,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增加实习环节,多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真正满足社会需求,最终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完全对接。
(六)建立健全鼓励研究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
国家应加大硕士研究生去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毕业生到人才匮乏地区就业,同时,出台更具诱惑力的鼓励学生回生源地就业的相关政策,从而促使人才资源与地域需求实现匹配;探索“诚信就业资助办法”,提高一次性求职补贴的覆盖面和补助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就业,尽早签约,诚信守约;加大自主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和扶持力度,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敢于创新,勇于尝试,走自主创业之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将在一定时间段内长期存在,展望未来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为推动硕士研究生的顺利毕业和高端就业,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服务毕业生;一定要理清思路,认清形势,根据各高校毕业生特点,做好统筹规划,对症下药,多维度挖掘就业机会,脚踏实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和高端就业,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篇9
关键词:聋人 毕业生 就业指导
指导帮助中职聋人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改善其生活状况和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但由于听力缺陷,对外界社会和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认识,虽然具有中等学历和一定的职业技能,但聋人毕业生在就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简单,不能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就业困难,质量低,稳定性差[1]。
因此,克服种种影响聋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帮助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聋人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当前多数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的重要任务。
一、影响聋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聋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障碍。
这是制约聋人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问题。由于交流障碍,一些企业、事业单位要安置聋人,需要为其配备专门或兼职的懂手语的翻译人员,或者要求管理人员和共事的人员学习手语,并且在管理及工种的安排上都必须考虑聋人的特殊性[2],许多单位感到为难。
2、认知缺陷。
由于受到生理缺陷的制约,多数聋生难以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不能理解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工作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钻牛角尖,表现为敏感多疑。因此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为了减少麻烦,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也不愿接收聋人毕业生。
3、安全责任重。
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旦遇到伤害,一般免于承担主要责任。这一规定是本着维护和保障聋人切身利益制定的,本无可厚非,却成为许多企业难以接受聋人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3]。
4、行业单一。
目前,聋人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落后,适合聋人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少,只有美术类、计算机类、机械类寥寥几个,而且聋人所能掌握的技术远远达不到精熟的地步,因此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竞争[4]。
因此,聋生毕业后必须顺利跨越多个就业障碍,弱化以上影响就业的因素,通过就业指导,提升职业素养,增强适应性,使自己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二、就业指导方法
针对中职聋人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学校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通过课程指导、课外指导、实习指导、应聘指导、社会适应性指导五种就业指导方式,让聋人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就业指导。
目前实际操作中,具体有以下几种指导措施:
1、课程指导。
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除了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外,重点就是就业心理指导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1)就业心理教学[5]:主要指导聋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怎样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包括认识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安全等内容;制作设计一些聋生就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重点引用一些已经毕业的聋人学生的就业经历,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2)就业技巧教学:主要指导毕业生设计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6],规范毕业生的推荐材料内容,同时附加请假报告、工作计划、总结等方面的实用性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帮助做好学生个人的自我宣传和包装,为毕业生在招聘单位面前充分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实习指导。
在实习刚开始的阶段,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了解或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节奏及管理制度,不能理解单位领导的要求与意图,所以要求专业老师、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不间断地穿梭于各实习点,重点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积极了解聋人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稳定学生思想,消除因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安定因素。
(2)主动了解和听取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在工作纪律和专业方面的意见,重点强调安全问题,帮助学生在专业上尽快适应单位的要求。
(3)积极鼓励学生勤奋工作,以得到单位的肯定,主动与所在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4)希望实习单位给予学生更为明确的工作要求,以减少误会的产生。
(5)提醒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单位递交自我推荐材料。
通过实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任务,赢得了公司的认可,在毕业前实习单位表示了录用意向。像王星记扇业公司、金星铜工程公司、都锦生丝绸有限公司等实习单位,就分别批量录用了我们的实习生,很多实习作品也直接变成公司产品推向了市场。
3、应聘指导。
要积极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收集报纸或网上的信息资料,参与各种人才交流大会、招聘大会、招聘市场或自己直接去应聘。虽然在健全人的人才交流大会找工作如同大海捞针,收效甚微,但对于过于高估自己实力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实践,能让他们对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于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另外,如何取得招聘单位的认可,是聋人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招聘面试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由专业老师、班主任和学生管理科老师组成的队伍,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择合适的单位以及合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聋人学生准备求职材料,培训聋人学生应聘面试时的职业素养,使得他们在其他残疾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招聘单位的青睐。招聘单位大都对我们学生的满意程度比较高。通过这种形式,也让部分过于自卑的聋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4、社会适应性指导。
海伦·凯勒说:“盲,隔绝了人和物;聋,隔绝了人和人。”记得有一次,笔者带聋人学生去一个实习单位,兴高采烈的同学们刚上公共汽车,立即有人在议论:“看,好多哑巴。”许多人的眼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发现,有的学生立即停止了手语交谈,有的同学脸红了,有的同学拉长着脸望着窗外。别人不经意的一眼,就认为别人在议论他们、在说坏话,停止交流的学生,内心一定自卑、畏惧、伤心、难堪。但是,假如他们在公众场合不敢抬起头,将来如何能走入社会顺利就业呢?笔者就立即微笑着,大方地找话题用手语和他们交谈,让他们觉得聋人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并不丢人。同学们看见老师泰然自若地使用手语,也慢慢地继续交流起来。要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与常人的差异,为顺利走向社会打好心理基础。
之后笔者会尽可能多地带他们进入社会,如去银行存款、取款、兑换零钞;去文化广场、运河边等地方,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和写作;到医院参观有关科室门诊流程;和健全学生交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带学生乘坐公共汽车、请别人代打电话、向陌生人问路、到医院看病等,培养他们承受别人异样眼光的能力,帮助他们越过这个心理门槛,从而顺利地融入社会。
这些活动,促进了聋生与健全人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聋生与社会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聋生也逐步学会了正视残疾、接纳自己,提高了就业适应能力。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通过以上一系列就业指导实践,一方面聋人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大部分聋人毕业生建立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就业理想,对就业、对社会、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自我有合理的规划和相对准确的定位。
另一方面聋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更加充分了,心理承受力增强了,基本能够识别一些招工骗局,学会了综合使用手语、文字、图画、指示等方式与健全人进行交流,与外界有良好的沟通,就业适应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毕业后绝大部分聋人学生均能顺利就业。
根据就业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约95%,专业对口率约82%。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和残疾人就业典范,有3位毕业生自开个人美术工作室,2位毕业生自开网店,经济效益都比较不错。有一届5位毕业生成为当地行业协会的主席,3位毕业生走上了单位管理岗位,去年一位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被当地评为全市十佳残疾人行业能手。
四、结束语
应该说,从事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可能像普通学校的老师一样桃李满天下、出现很多成功的典范让老师引以为傲,作为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理念,帮助聋人毕业生生顺利就业、自强自立,就是最好的工作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繁玲 河南省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2、贾益芹 王其虹 影响聋人就业的不利因素及解决方法.《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5期。
3、庆祖杰 周春梅 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7期。
4、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聋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可行性研究,2006年6月。
篇10
关键词:学生;就业;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71-02
就业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大问题,事关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是高校发展之本、稳定之基。因此,哈尔滨商业大学把就业问题作为保稳定、保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针对当前“事业单位凡进必考”、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过高、“地方保护”等多项因素,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市场开发战略与建设方案,全面落实就业工作,确立了“领导主抓,团委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建立了“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建立了“发展式、个性式”的职业发展与就业体系,积极采取“高度巩固、终端拓展、基层引导”的就业市场开拓思路,全面建设教育人才大市场。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阻碍就业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误区
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和定位,就业预期比较高,抱有“精英心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是黄金一代、是象牙塔尖,总想一岗定终身,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面前,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 部分毕业生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出人生价值。因而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造成人才资源地域分布的失衡和极大的浪费。相当数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顾虑多,并表现出对自身未来发展不确定,工资福利、保险等待问题与大城市差距大的顾虑。
高校毕业生在毕业选择工作时,普遍感到报酬太低、起点低,从资本投资和收益的角度看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大学生本科四年一般需花费46万元,而目前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每月12001500元,这样低的边际收益率,对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极不合算的。因此,高校毕业生想找一个能回报大学阶段投资的收入水平的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属于80后的一代,是国家严格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自信、张扬、崇尚个性,他们富有激情和活力,有着与 80年代前出生的人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同时也处处彰显与现实社会的不相容。不少学生沟通能力差、人际关系冷漠、礼貌缺失、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突显了职业素质欠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面试时候对毕业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其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高校体制性的弊端
部分学生习惯于在老师包办一切的状态下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在大学阶段,学生接受了专业领域内涉及面很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却没有能够深入掌握某一方面的使用技术,造成了“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又什么都不会做”的实际情况,这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总量供求性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目前,毕业生就业早已基本市场化,但一些高校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特别是部分高校一些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和就业前景,缺乏可行性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致使许多高校的学科、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再者,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个别学校甚至还在用七八十年代的旧教材,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些学校实践课程得不到重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也很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随着处理问题的日趋复杂,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够。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数量不够、精力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测评工具的开发相对滞后。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措施
一棵大树要”成材“就必须要有主干,大学生的四种能力好比人的发展需要的”主干“,其他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专业以及外部客观条件的分析,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中有所侧重和加强。
1.提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类型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各异。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改进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性、操作性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锻炼职业能力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法。
2.提升求职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3.提升适应能力。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一个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4.提升创新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开设创新体系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猜,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高校课程体系
当某种教育的效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被认可,没有市场的时候,就说明这种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新形势,需要进行改革、重新定位。传统的课程设置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社会现实迫切要求各个高校转变教学思想,深化和加快课程设置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应该侧重基础理论学习,高年级则应该侧重专业知识的扩展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四、提高政治素质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政治素养在内在结构上是由政治意识、制度、规范、机构、行为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层面构成的,提高毕业生的政治素质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是学生素质建设的重点,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培养不应只是给学生机械地灌输知识,而应将知识转变为修养,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开设多种同大学生交换信息、交流感情的渠道,拓宽学生政治参与面。充分利用学代会、团代会以及专题学生座谈会,开展干部竞选和对校园民主管理的评议,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因特网,开设校级、学院级各类电子信箱,利用BBS网站使之成为学生和校方之间相当重要的沟通渠道。在高校,党、政、群和社团等组织应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畅通上传下达渠道,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主人翁精神。
五、循序渐进构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完善指导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应着重加强”定向“而不是”定位“的引导,”定向“引导是让大学新生对未来职业形成一种意向、一种前瞻性认识, 它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准备的人“,”定位“引导则很容易导致学生”一锤定音“的就业心理。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定位,包括内在性格、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道德水准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外界环境予以评估,做到知己知彼,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指导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的职业目标大体符合主客观条件。再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选择,要考虑其个性特征。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并在保证了前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毕业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