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9 11: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核心能力提出的背景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1)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这方面能力的欠缺主要反映在其专业知识不系统,知识结构不健全,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差等方面。所以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使用需求的。(2)大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盲目性很大,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大都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就业期望过高并且就业心态也不平衡,对于自己的特点、能力、素质以及兴趣都不了解,在选择工作时,通常都是将交通的便利性以及薪资待遇是否优厚作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大都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去。[1]客观原因:(1)各大高校专业的设置存在错位的情况。我国的大学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都是有较大的盲目性的,专业趋同现象严重,这就造成了供给是要明显的大于需求的。学校都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也大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理论功底很强,但实践的能力很弱,无法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2)企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大部分的私营企业的用人制度不合理,有的企业不与员工签署任何的劳动合同,有的企业没有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同时起薪较低、岗位发展空间小以及严格的罚款制度,这让大学生都是很难接受的。[2]
(二) 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健全了,大学生选择工作时也有了较大的自了,但是大多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职意识还都是较为薄弱的,其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仍然是影响其求职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在提升其自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认清自我并做好自身定位,不断的提升其核心的就业能力,这样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稳固的基础。
第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 核心就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大学生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到的知识以及逐步形成的各种素质而获得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理想并且体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而核心就业能力的概念就是源于就业,主要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以及适应能力等。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其所处的实际环境所选择的职业通道和所确定的职业目标,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从而完成这个目标。[3]因此大学生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详细的分析的当前的形势和环境,这样才能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计划并且有方向的安排工作。
(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工作就是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因此只有事先就制定好其职业生涯的规划,才能使学生们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提升核心就业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个设计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4]只有先充分了设计自我、了解自我了,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从而最终的塑造自我。因此大学生必须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其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第三,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 学生的大一阶段:探索期。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已经选择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每一个专业也都是有着自身的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这也是其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学生的大一阶段,学生们先初步了解其职业的内容,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且了解其将来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提升核心就业能力的工作,学生们则应上好文化基础课,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
(二) 学生的大二阶段:定位期。大二阶段,学生就应确立一个初步的职业目标,充分的分析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确定是就业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深造。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社会或是组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重视选修课程,为发挥知识的最大效能,应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组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独立学习独立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大胆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 学生的大三阶段:准备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应该更主动的去了解职业信息,并且更加熟练的掌握职业技能,因此准备阶段的学习目标应为搜集各个公司的信息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求职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学生应开始编写简历和求职信,全方位的搜集工作信息,并开始投递简历,同时他们也应和上一届的学长们交流经验,提升自身的求职技巧并且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这样他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和锻炼。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表达素质;就业竞争;软实力
《大学生就业: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教育信息网,2008年8月21日)报道: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5届毕业生史峰,毕业后到上海黄金搭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职。当年,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他考虑的是如何从1500人中胜出。“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史峰用灵活的回答给招聘负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叫史峰,和史玉柱同姓……”这句看似简单的介绍,无疑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因为史玉柱是“黄金搭档”的投资商。透过史峰的求职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表达素质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近年,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构成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就业竞争的外在表现力。事实表明,在大学生就业力体系中,与学位、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硬实力”相比,语言表达素质作为一种“软实力”,以其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成功求职、顺利就业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语言表达素质在大学生就业力体系中显得尤为关键
第一,它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语言表达素质越来越被社会各行各业所看重,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八种核心技能中,交流与表达即语言表达素质被排在了首位。许多用人单位也把语言表达素质作为对人才选择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大学校园里,我们随处都能看到一些用人单位所张贴的招聘启事,80%以上的用人单位都把“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作为一项必备的招聘条件。2009年5月,笔者在许继集团参观时,一名高层管理人员就明确表示:在招聘人员时,他们要求应聘者除具备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外,还要能说会写,即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素质。第二,它是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众所周知,“双向选择”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双向选择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从而达成共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借助某种有效手段向用人单位很好地展示自己,使对方对自己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毫无疑问,语言成为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借助语言手段展示自己的过程,就是对自身语言表达素质的展示过程。
二、大学生就业力对语言表达素质有着强烈需求
就业力是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范泽瑛等在《关于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模式初探》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本文所谈的大学生就业力指的是求职能力和保持、发展工作的能力。语言按照载体不同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此本文将语言表达素质分为口语表达素质和书面表达素质,书面表达素质指的是应用写作素质。根据上述界定,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对语言表达素质的需求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对语言表达素质有着强烈的需求。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前后基本上处于一种强烈的求职过程中。他们在寻找单位的过程中,通过打电话、发求职信等形式与招聘单位进行联系;在面试的过程中,以口头形式与招聘人员进行交流。“求职者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与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语言表达的优劣在大学生求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大学生的求职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一是对应用写作素质的需求。大学生在得知招聘单位的用人信息后,除电话联系外,一般情况下,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求职信和简历的形式与招聘单位取得联系,以使对方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用人单位也要通过对应聘者求职信、简历的初步了解来确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求职信的撰写、简历的制作则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对口语表达素质的需求。在面试过程中,大学生与招聘人员之间的交流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比如,自我介绍、回答招聘人员的问题、与招聘人员进一步交谈。为取得面试成功,大学生必须使自我介绍简练而又不俗气,回答巧妙而又凸显自我,交谈得体而又彰显个性。简练而又不俗气的自我介绍、巧妙而又凸显自我的回答、得体而又彰显个性的交谈都体现了对口语表达素质的需求。
第二,大学生的工作保持、发展能力对语言表达素质有着强烈需求。大学生的工作保持、发展能力对语言表达素质的依赖,在处理职场人际关系和日常工作事务中可以得到切实体现。一是对口语表达素质的需求。比如,在办公室对上级和同事进行称呼、问候是必需的,就某一话题与上级和同事进行交谈或闲聊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情况下,对上级和同事的安慰、赞美等礼节性语言运用也是经常发生的;参加某一活动时即兴发言也是很常见的。在说话时,由于自己所处的场合不同、时机不同、身份不同,所选用的语气、词语和句式也会不尽相同。二是对应用写作素质的需求。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中,大学生将要与应用写作打交道。比如,工作开始之前所制订的工作计划,工作完成后所写的工作总结,年终考核时所写的述职报告,竞聘某一领导职位时所写的竞聘词等。在进行应用写作时,格式的规范、内容的实用、语言的适度等都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而这些技巧的把握程度则体现了对应用写作素质的需求。
三、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第一,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大学生通过在语言表达素质课堂上的学习、训练和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语言实践锻炼,使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素质。在求职时,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而撰写的以诚感人、以情动人的求职信,所制作的简明而又美观的简历,都会增加被招聘单位注意的几率,从而为自己获得面试资格奠定基础。在面试时,大学生简练的自我介绍、巧妙的回答方式、得体的交谈都会强化招聘人员对自己的良好印象,从而为自己被录用打下基础。第二,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工作保持、发展能力。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大学毕业生所写的目标适中、步骤可行的工作计划,所写的点面结合、分析到位的工作总结,所写的反映工作情况的工作简报,都可以增加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度。在日常工作中,对上级、同事合适的称呼和问候,与上级、同事合理有度的交谈、聊天,对上级、同事安慰、赞美等礼节性语言的运用,都可以密切与上级、同事的关系。工作认可度的提高和关系的密切使自己不但能够保持住这份工作,而且还能够获得晋升、发展的机会。
总之,语言表达素质在大学生就业力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学生应注重对自身语言表达素质进行培养,力争发挥语言表达素质这一“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自己成功求职、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妙龄.大学生公关能力在社会就业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和反思性的实践者,并能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
2.美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的诠释。“把学生训练成实践能力较强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8种具体指标:见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比较
(一)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美国采取教学、学习和支持“三位一体”的就业培养策略,如图1所示。
1.教学策略。第一,根据需要增换专业,课程设置反映社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以学生就业、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或撤换专业。第二,注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提供科学、技术及人文基础知识。理学学生须完成包括科学、数学、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科学和数学专业学生要完成化学、生物、物理、微积分、实验课及科学选修等课程;开设融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课程分量,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要求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开设占课程比例60%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第三,课堂教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把企业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调研,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举办就业讲座等;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
2.学习策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1)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为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4)反思式学习。有助培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措施有: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使就业能力培养有法律保障。美国政府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年轻一代建立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把让毕业生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及学习在生产部门所须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二是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政府特别拨款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实行工作本位训练。第二,企业提供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高管进高校授课,介绍对人才需求、公司创立及运营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协助平台。最大中介机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目前吸纳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为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家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及实践机会,不干涉学生择业自由。
(二)英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秉承“让大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理念,形成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一,(个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1世纪初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在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结合自身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组织(高校和企业)联手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1.高校落实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培养置于战略高度,设置专门机构并建立评估部门;根据“就业能力架构”要求教学大纲须具备7个必要特征: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技能发展(智力、学科、职业、核心技能),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以及两个可选特征。必要特征在每个专业设置中都要有所体现;专门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做法是评估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协助和提供有相关背景的指导老师,孵化创业项目;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培养细化为三个级次并形成包含细分为13项技能的就业技能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Leicester大学提供可选择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2.针对学生特长与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Birmingham城市大学和Dundee大学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本科课程绝大部分专业都开设“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学建立功能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Harper A dams学院在保证课程协调配合前提下安排课程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力求通过各学科专业教学持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3.(用人单位)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将企业高管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经营所需技能,增强学生按照企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国家(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英国政府实施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如三明治项目、国家实习计划和培训券等项目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为威尔士一项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计划提供1700万英镑资助,要求中小企业及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工读实习机会;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特别强调工读课程和实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工读课程或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多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承认通过工读进行实践学习的价值;政府制订税收激励政策,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英国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借鉴英美经验,培养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明确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明确高校在高教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教学目标;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社会所需要各项技能的毕业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拓展“就业能力”内涵,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业、规划与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用”――“善管理”――“能创新”的就业技能。
(三)进行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培养
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变“琐碎、阶段性、不系统”培养方式为“个性化、全程化、系统化”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档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就业指导中心从侧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成品包装”职能转向注重系统培养就业能力的“个性化产品设计”职能,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就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 制定全程化、个性化能力培养计划, 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借鉴英国“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改革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修读;课堂上创设工作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工作环境;设置与专业技能有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自主、体验、合作、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实践、善于合作及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平台
聘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讲课, 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从事公司创立及运营所需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各类实训基地, 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六)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费优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与各行业协会、职业信息中介及拥有与就业相关特色项目的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G2110024)。]
参考文献:
1.高虹.特写: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暖.路透社新闻,2011.6.22
2.肖毅.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国毕业生就业也挺难[J].21世纪,2005(4)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7.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强.英名校高管: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1.31
10.王劭弥,任强.英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1.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6)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要求,整合社会资源,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服务*区发展、构建和谐*、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做出贡献。
二、工作机构
为使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区劳动保障局、人事局联合辖区大中专院校成立“*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相关各方均为促进会成员单位。为便于促进会日常工作的开展,将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劳动保障局。
三、目标任务
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他们的就业力和创业能力。形成以培训为基础,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相结合,推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
四、主要工作:
本促进会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为宗旨。主要工作为:
(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会员各方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宣传。要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快实现就业。广泛宣传我市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引导未就业毕业生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办理求职登记,个人的求职择业信息。
(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区劳动局和人事局要针对各成员单位的就业需求,有计划、有组织的提供和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进校园活动。人事部门要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落实政策,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工作;劳动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办理失业登记的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动向,通过就业推荐、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尽快就业。形成一人就业,全家稳定的和谐局面。
(三)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会员院校要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就业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生参与,既确保活动质量,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
五、工作内容:
(一)就业政策进校园
成立以区劳动局和人事局为成员的政策宣传小组,定期到会员院校,进行以劳动保障法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宣传,增强就业政策的透明度和知晓率,面对面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一是区劳动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牵线搭桥,组织开展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组织有招聘意向的用工单位进会员院校,把求职招聘会办到大学毕业生的身边;实现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提高招聘活动的实效。
二是要充分挖掘就业资源,大力搜集岗位信息,广开就业渠道,重点针对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作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劳动部门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通过会员院校的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予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效率,降低求职成本。
(三)鼓励参加创业培训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培养一批大学生创业者,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培训在创业促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实现“培训促创业,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自主创业想法和意愿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如举办“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同时引入创业实训课程,在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得培训更贴近现实。
(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
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在现有的*市创业项目库中精选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拓宽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推动大学生见习计划工作的开展。鼓励全日制普通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定点见习基地3-6个月的见习训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成功率。
(五)公共服务进校园
开展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建立基础台帐,开通*区“大学生创业就业网上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QQ群”及“点对点”远程交流等服务平台,完善大学生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动态服务机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资金资助等创业“一站式”服务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六、2009年工作计划
本年度促进会的主要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各会员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信息,加强交流,相互配合,切实了解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用工就业需求,做好促进会成立工作并确保促进会如期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
(二)实施阶段:
促进会开展如下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
(1)3月份: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成立及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招聘活动、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活动
(2)4月份:开展“就业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举办就业形势讲座。
(3)5月份:举办“校企对接”活动,组织各类用人单位进入会员院校进行专场招聘会
(4)6月份:开展“暑期见习实践”活动,提供就业见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暑期实习、锻炼的机会,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5)9月份:开展“典型引路、创业演讲”活动,邀请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为在校生做报告,分享其创业历程,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
(6)10月份:开展“创业助我行”活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实训,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组织一批“年轻化、技术化、小型化”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优秀项目进校园巡回展示。
(7)11月:“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根据各会员院校需要,全面开展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
(8)12月:全年工作回顾,总结表彰先进。
(三)总结阶段:
对促进会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取得的绩效进行评估,对在此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七、工作要求
篇5
一、指导思想
围绕高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策引导,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大学生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10至2010年3年内,组织在杭高校学生、以及有杭州户籍且未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建立相应机制,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紧密对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要结合实际,采取本校培训、实训基地实训和培训机构培训等办法,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在各高校积极倡导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对参加岗位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大学生,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各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定点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服务;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特点,选择合适项目参加培训。要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根据在校学生落户杭州的意愿,制定职业培训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符合杭州产业升级和发展导向的、技术含量高和紧缺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要将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要动员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及民办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要引导定点机构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加快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2010年底面向在杭高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三) 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定向培训是指用人单位对拟招用的大学生,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其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的明确就业岗位的技能培训。定向培训项目由具有培训能力且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也可由用人单位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
订单培训是指定点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的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定点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四)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学生参加定点机构组织的定向、订单培训和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其培训鉴定费用的50%补贴,原则上不超过XX元/人。
参加培训取得当年杭州市公布的紧缺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大学生本人培训鉴定费用的全额补贴。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 就业力 就业指导 社会实践
学生就业力是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就业力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就业力是在多年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择业过程中具有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合适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如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职业素养、实践经历、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因此,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角度考虑,学生就业力不仅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较高满意度、保持工作稳定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本文就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的关系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就业工作和就业力的主要内容
(一)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工作内容看,就业工作主要是就业市场挖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教育以及日常就业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就业市场挖掘包括:协助招聘单位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走访用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利用网络对就业信息进行梳理和更新;建立就业创业基地等。毕业生就业指导包括: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政策宣讲和解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创业教育;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等。就业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和办法;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研究、分析就业情况;毕业生签约、装档、派遣、文明离校和就业工作调研等。
(二)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employability) 指求职者或就职者获得新岗位和保持所从事工作的综合能力[1-3]。英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 DFEE) 关于就业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 就业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际劳工大会(ILC)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著名的就业力研究学者李・哈维( Lee Harvey ) 则进一步将就业力定义为一种展现某种特质的倾向,而这种特质被雇主认为在提升其组织未来的效能方面是必需的。1992年,加拿大政府出版了《就业力素描:加拿大就业人口的必备能力》报告,其中将就业力分为:学术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三大方面,并细分为许多项目。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力分为5个类别,即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把握就业力的内涵方面缺少统一标准。
就业力在构成要素上,主要包括:专业技能、个人基本素质、求职能力三部分组成[4-5], 这三种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和利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 它是大学生就业力的核心;个人基本素质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理解与交流能力等, 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求职能力主要指自我定位能力、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自我决策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它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力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其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受企业重视。各个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不仅包括学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等智力因素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的要求。可见,学生就业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长期以来知识、能力、素质积淀和养成的反映,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与就业力的关系分析
(一)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
为掌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工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就业单位对工科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及需求状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对2008届、2009届和2010届某工科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其中对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融合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就业力满意度自我评价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毕业生专业能力、社会融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以及就业力评价调查。通过实际走访、邮寄调查、发送e-mail等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毕业生调查问卷164份,回收有效率为82%;共发放用人单位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用人单位调查问卷68份,回收有效率为68%。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从毕业生就业力满意度自我评价调查结果看,在所有受访者中,对自己工作状态基本满意的占85%,7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75%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课程对自己工作影响较大,45%的毕业生认为参加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最受益。在自身素质方面,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好和较好为95%),而管理能力则有待提高(55%)。毕业生普遍认为,基本素质、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岗位必不可少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中未给予任何差评,在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技能、现代设计技术与加工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符合与基本符合占86.2%),尤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演讲报告的能力(好或较好占93.1%)、口头表达能力(好或较好占89.2%)、人际交往能力(好或较好占96.2%)等表现卓越。相比之下,毕业生的文字表达(差评占13.5%),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敬业精神和社会适应性方面所调查的毕业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评价(好评率均高于90%)。但是,有3.5%和5.6%的毕业生在压力承受与自我调适能力方面,用人单位给出了差的评价。
(二)通过就业工作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方法研究
尽管毕业生特别是工科学生的就业力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息息相关,但我们试图探寻学生就业工作与学生就业力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协调资源、搭建平台,将就业力的提升与培养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
1.挖掘就业市场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实践平台
要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因为就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走进社会,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就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重视开展正规教学活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概念,其侧重点在体验、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
就业工作中的市场挖掘,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客座教授到校讲学,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可以有效缓解学生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就业要求与工作经验的矛盾。这个平台是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融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中强化了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了解了就业前景与需求,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掌握了就业资源, 在实践中发现了自身的优势和差距,从而缩短了他们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此外,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起到了带动和辐射的作用,他们将获得的经验在毕业生和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分享,间接提升了未参加实习的学生的就业力。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对市场的挖掘越深入,基地建设得越多,辐射面越广,学生可以施展和锻炼的舞台就越大,就业力的提升也就越快。
2.全程实施就业指导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观念引导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应当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的。因此,对毕业生开展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建设。
就业工作中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辅导要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生毕业,在不同的阶段,辅导的侧重点不同。以授课、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分析,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及其实现方案,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通过不断加强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改进。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是通过授课、测评、培训、辅导等形式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指导学生写求职简历,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讲解就业政策,实施创业教育,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调适择业心理,灵活就业, 多渠道就业, 主动创业,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从而全面提高就业力。
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都是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来进行的,这对于毕业生个人基本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求职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当是多层次、立体式的,要因人而异。
3.定期组织就业调研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保障
就业工作中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如果局限于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遣等工作,对于就业形势,尤其是行业前景等专业性指导不够,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就会不正确,就会存在好高骛远和功利化倾向。在日常的就业管理工作中,除注意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还要从实际出发,调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掌握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分析和综合,掌握规律,研究应对策略,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长效机制,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前瞻而有效的就业指导,为保持学生持久的就业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设计为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上升通道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列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中国的工程教育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提升学生的就业力纳入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相应地,就业工作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提供上升通道而不断扩展。
把企业的工程师“请进”高校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是提升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有效做法。这就需要在就业工作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搭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桥梁,把优秀的高级工程师引入到学校,与学校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探讨工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及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和建议,从而不断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这些做法无疑会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关键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会为学生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学生的就业力也将得到提升。
学生就业力是反映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学生就业力和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业工作一定要树立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从而使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ER2009-B-21)
参考文献:
[1] 丁怡.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 J] . 思想理论教育, 2008, ( 15) :81-84.
[2] 苏敏. 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 D] .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冯勇. 国外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研究及其启示[N].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1):83-85.
[4] 陈根. 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 J]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 7):75-77.
篇7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总体而言各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就此提出了解决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各院校就业指导中心都已设立,就业指导体系初步形成
每所大学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并且由过去的只侧重应届毕业生,而转为面向所有年级、所有学生服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的组成有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一般是由各院系的辅导员作为就业指导的兼职人员。就业指导中心除了提供给学生就业服务之外,主要还负责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安排指导日和指导会议,约请专家来学校讲话座谈、并展示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这些信息资料包括国家颁布的就业方面的文件和政策、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预测、当年的就业形式介绍以及计算机管理提供的数据资料。
(二)就业指导课程基本纳入教学计划
各高校基本都遵循教育部出台的在高校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的相关规定,已经将就业指导课纳人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以全过程就业指导理念为基础的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且部分学校在组建就业指导中心的同时,还聘请专职教授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选聘校内专兼职教师、校外知名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组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课程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分析、职业态势调研等工作。
(三)学生积极参加与就业工作相关的活动
据了解,部分高校成立了与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是一个由学生独立运作的、非营利性的组织,但同时又有学校和就业管理部门以及专家教授的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和具体参与;学生就业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此外,各高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以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操锻炼;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已经设立,但整体就业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尽管各院校都相继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机构都不是学校独立的部门机构,往往是与招生部门或者学工部合署一个部门。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具体工作的二级学院没有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人员,相应的办公条件不足,没有开展工作所必须的相关经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童相对薄弱,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多数都属于行政编制,这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行政岗位转岗而来,甚至是一批在计划经济下长期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虽然拥有一定实际经验但缺乏就业理论基础支持,或者虽具备一定就业理论经验,但没有就业实战经验,从而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很难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领域中专家和专业人才,一方面这些人往往要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很难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而兼职的辅导员老师往往工作任务重,且流动比较快,同时又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所以难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能力。因此,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加强就业指导的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就业指导实现专业化,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就业指导课程虽已开设,但未起到实效
虽然各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总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用性;二是从课程设置本身来看,就业指导课往往属于公选课,课时数少,并往往在大四以后才开设。具体而言:
1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几乎全是理论,缺少切合实际的应用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宣传指导是就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就一切万事大吉了。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
2.同时,几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是从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一人校对自己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学校寥寥无几。
三、解决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应建立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
建立完整的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有效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要求。但唯一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学校自上而下的设置三个层次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第一层次,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协调与用人单位、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用人单位网络,代表学校参加就业工作会议、参与就业政策的部署,总体设计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各院系部署就业工作计划,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等。第二层次,院系就业指导机构。负责把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相联系,建立稳定的用人单位网,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技巧等指导,召集各班负责人讨论就业动态、负责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第三层次,专业辅导人员。这主要是指专业的就业辅导员。专业辅导人员由具备一定心理学、咨询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教授担任,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每个专业配备一个专业辅导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在就业机构和人员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会更加地广泛,工作的内容会更加地细致人微。因此,目前来说,形成完整而又稳定的就业机构可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改变传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模式
教育部教学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人日常教学。”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内。但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相比,新型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全程化、阶段化、试训化的模式。具体而言:①全程化:是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也是其大学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全程就业体系明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始终。②阶段化:大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在面对就业时,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在大学的每个阶段应实施以不同内容和方法的就业指导。③实训化: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无论教给学生多少求职面试的技巧,最后都要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实践,所以,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实际操作与训练为主。
(三)应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将就业指导工作逐步延伸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渠道进行延伸。一方面应该加强就业网的开发、建设和维护工作,与社会上各就业人才市场、专门型人才网站及相关高校就业网联合,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增加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网络可以超越空间和时间,在任何学生需要的时候接受就业指导。因此,在就业指导教师相对于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开辟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学生的单向接受,而网络的介人就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仅是一种点到点的交流,而且可以是一种点和面的交流。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解答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就业问题,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四)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就业指导工作堕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像国外的某些高校那样,学生一人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各项服务,如职业倾向测试,成长职业规划,让心理专家对其进行辅导,在毕业后仍然对其进行职业跟踪等,他们表示,在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今天,就应该透过采取这些措施,切实提高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才能让学生认同他们的工作,并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从而解决有的毕业几个月后仍然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篇8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篇9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和高效就业指导工作的状况,从职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目标为切入点,阐述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职业就业的重要性和作用,论证职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实现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职业指导;高质量就业;重要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179-02
收稿日期:2015-02-04
作者简介:卢凤仪(1983-),女,广东东莞人,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从1999年至今,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将达到699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在此形势下,“就业难”却突出表现为“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高校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规划意识培养不到位。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低影响了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信心。切实落实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相结合,不仅是促进毕业生顺利成功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素质,稳定就业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职业人的重要措施。但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反映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中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职业指导在推动就业中的现状
职业指导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大中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的学说和方法体系,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的过程[1]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目前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指导的成效与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如下:
(一)高校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未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应有的作用。
目前,毕业生就业率是影响学生和家长选择高校的因素之一,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声望与信誉,为此部分高校对职业指导理念和目标认知不正确,更看重就业率数值的提高,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在高校的实际就业工作中,尤其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成为就业指导的主导思想。相当一部分负责就业的老师会催促毕业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找到工作,以应对上级主管单位的就业统计核查,实现高就业率。这样的指导思想错误引导毕业生把第一份工作当成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和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使部分学生没能端正工作心态,跳槽现象频现,就业稳定性下降,不利于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定位。作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2013年聘请了麦可思对学院毕业生进行问卷调,从多方面调查毕业生的发展与就业质量。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毕业半年后,毕业生的对就业现状满意度只有62%;职业吻合度50%;半年内的离职率58%;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发展空间不够、收入低、工作条件不好”[2]。从以上数据可以初步看出我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绕了许多的弯路。频繁的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发挥职业指导对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职业指导的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未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应有作用。
职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性学科,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经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职业指导人员多数采取课堂讲授、团体讲座和统一活动为主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欠缺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如自身素质条件、就业观念、职业追求等方面的因素,使学生失去对职业指导的兴趣和重视,甚至出现部分同学敷衍对待职业指导。笔者对所在院校2011届、2012届、2013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每届均发出问卷100份,有效收回100份。在调查中发现,三年的调查中均超过45%的学生认为指导形式单一,并且每届超过50%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二、职业指导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中的实践做法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政策性、操作性、实效性很强的工作[3]。只有深刻学习职业指导的理念、内容、功能及目标,切实围绕着职业指导的目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把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构建完整、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连续而渐进的过程,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高校必须先扩大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使职业指导服务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和毕业后的学生,切实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其次,要加强各教学部门的沟通,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大学生职业指导课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清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之间的种种关系,帮助他们加强对工作环境、职场交际、人才要求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强化他们在求职择业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在就业中实现合理的职业定位,最终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工作向职业、向事业的顺利转变[4]。由此看出职业指导内容涉及学生思想道德和观念、专业知识、职业与行业背景和发展、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故在课程设计时应做到科学、合理,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构建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形成全员化指导服务体系。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求老师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外,还要求老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就业形势等方面有所了解。要达到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5]。以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指导人员为领军人物,负责制定学院职业指导的工作计划和教学内容,统筹毕业生就业咨询等相关就业工作,定时组织教研活动带领兼职职业指导老师进行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完善指导的内容和改进指导的方法;对全体专任老师和负责就业辅导员等兼职职业指导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特殊群体学生及时开展指导。而作为兼职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任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基于专业背景,在课堂中穿插本专业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企业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介绍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和合理的学习目标。另一职业指导兼职人员的辅导员,主要是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职业指导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改变当前职业指导内容陈旧,指导途径单一的缺点显得尤为紧迫。大学生职业指导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操作技能的培养、认知和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经验、操作实务为一体的综合课程[6]。因此通过单一的课堂讲授或讲座来达到职业指导的目的,显然是行不通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把课堂教学与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相结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职业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讲授、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可以多样的,动静结合,其隐性渗透的优势加强了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不仅提高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兴趣,也有效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个性化指导。
针对学生的思想和专业特征,进行分层、分类职业指导。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专业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不同,学生自身素质条件等因素,对职业指导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分层、分类地进行职业指导能使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推动作用。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结合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探索自己的职业取向,并初步认识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的关系和制订大学生涯规划;对二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帮助学生思考、制订职业发展目标,及时修改大学生涯规划,加强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针对三年级的毕业生,则应侧重于帮助学生寻找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理想职业岗位,加强学生就业政策、相关法规、求职技巧等共性指导。
(三)注重毕业生的毕业后跟踪与服务,深化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只重实现就业这第一个目标,容易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7]。目前,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毕业了,当届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学生离校后,仍会出现工作初期的就业不适应、就业心态不稳定、抗压能力弱的情况,跳槽现象频发,还有少数同学因多种原因仍未找到合适工作,这时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指导和服务。只有落实毕业生毕业后的跟踪与指导服务,才可更确切掌握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反映,才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真实反映学校职业指导的效果。而且,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可为学校补充新的企业信息,为之后的学生实习实践、毕业生就业做好资源储备。只有实现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才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维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生命线。虽然它在我国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理念、功能、目标和作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把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把推动更高质量就业作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毕业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继花.浅谈高校就业职业指导工作[J].出国与就业,2012(2).
[2]麦可思.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2013
[3]胡华,余杰.试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4]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刘跃成,张丽楠.浅析毕业生就业现状加强职业指导实效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08-110.
[6]檀钊,陈宇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9(2):174.
篇10
一、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核安全工程专业为2011年新增专业,专业代码081008S,属于工学大类,环境与安全类。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为国家新批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较深厚的安全科学及技术、辐射防护基础理论知识及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潜能。毕业后能在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及废物处理企业、铀矿山、非铀矿山、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环境保护部门、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与辐射安全和工业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科研、评价、监督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新设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特点
1.新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与企业缺乏交流。由于新设专业开设时间短、招生规模小、知名度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以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核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首届学生只招收了一个班,仅30余人。由于该专业成立不久,与学校的一些成熟的老牌专业相比,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学校有这一专业,学校和单位缺乏相关信息的沟通,为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对自身定位不准。作为新开设的专业,与比较成熟、开设时间较长的老专业相比,由于已毕业生人数较少,其他专业学生进校后,常常向高年级的学生询问专业就业情况、工作待遇等诸多的就业相关问题,而此时新设专业的学生无法从本专业的高年级的学长学姐那里获得相关就业方面的信息与指导,很多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能够从事什么工作,待遇水平如何,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尽管老师会不断给新设专业的学生介绍工作单位的情况,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先例较少,学生中存在诸多就业方面的困惑,甚至有学生会出现碰运气、退缩、犹豫等不正常的心理。
3.新兴学科的知识结构复杂,导致学生出现选择恐惧症。新设专业大多都从一些传统学科专业上发展和分支而来,体现了专业最新的发展方向并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有些新设专业将现代高新技术融入传统的学科,同时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因此新设专业学生学习的广度都要超过相关传统专业的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教学计划中知识结构复杂,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压力。以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属于安全工程、核工程、辐射防护和铀矿开采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包括安全类的基础课程(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检测技术等),核工程类课程(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分析、核电厂运行与控制等),辐射防护类课程(辐射剂量学、核辐射安全等),铀矿开采类课程(地质学与铀矿地质、采矿概论),所学知识涉及面很广,该专业学生就业时可以在核电站、核电建设单位、辐射检测站、铀矿等跨度很大的企业间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由于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工作待遇、生活条件等问题了解不全面,如何根据自身的意向、能力选择合适的单位,成为很多学生比较纠结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选择恐惧症。
4.交叉学科与老牌成熟专业竞争时存在一定的劣势。新设专业大多为交叉学科专业,虽然交叉学科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和工程实际发展的前沿动向,但是在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中强调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由于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难以保证足够的知识深度。
以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是核类专业与安全工程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在应聘时,现阶段还难以找到与核安全完全吻合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于是该专业学生大多选择某一方向就业。例如在核电建设或土建单位应聘时,需要与安全工程专业竞争;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应聘时,需要与核工程、核技术、反应堆工程等专业竞争。
5.新设专业就业工作经验不够,与用人单位无长期合作关系。传统老牌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就业工作方面积累的大量经验,与用人单位一般都建立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往往每年都向该专业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为老牌专业的就业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新设专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因此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多借鉴相关专业的经验,积累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
三、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
1.确立双向就业的思想。学院充分考虑到福岛核事件的影响和企业接受核安全专业的过程,不盲目扩大核安全专业的规模和人数,同时也认识到核安全专业学生都实现在核单位就业不现实,学院领导研究确立双向就业思想在核单位就业和安全领域就业。安排系主任、就业专干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和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积极开拓核单位就业市场。学院在与核单位交流过程中,主动宣传学院核安全专业,并就核安全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核单位共同探讨,争取核单位对核安全专业的了解,同时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提高核安全专业在核单位的适用性。
3.多方法全力保障就业。要为保障核安全专业就业提供许多支持,全力保障和提高核安全专业学生就业。具体有以下几点:(1)牢牢把握在核单位的就业机会。针对与核专业相关的企业,学校学院要高度重视,对于要招核安全专业学生的岗位,学院领导和就业专干都分别与前来招聘的单位领导沟通,要不遗余力地推荐核安全专业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2)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联系。学院重视与用人单位的交往,每年都热情招待前来招聘的用人单位;与在核单位工作的毕业生联系,了解各单位招聘计划;主动前去用人单位交流、寄贺卡等,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3)提供经费保障学生就业。对于新专业的就业,学校有必要提供经费支持,一部分可以用作拓展经费,一部分可以用作学生就业补助,发给学生。学院对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制定了系列周到规范又符合政策的接待程序,增进与用人单位的感情。
4.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核安全专业学生普遍成绩较好,学院鼓励学生考对口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两年来,核安全专业考研率达14.2%,大部分学生读的是与核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其中罗润、于爱民、马黎三位同学是西安交通大学核类专业硕博连读,张显生、王远远同学在中国科技大学核类专业学习。
5.做好重点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就业重点帮扶计划,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重点帮扶工作,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双困毕业生。学院对双困毕业生安排一名老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开展心理关怀行动,对因经济贫困、身体残疾、专业就业困难等原因存在择业心理压力的学生,组织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团体辅导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咨询辅导活动,努力改善其就业心态、减轻其就业心理压力。
6.以教学促进学生就业。设立新专业的学院要在教学方面下功夫,务必科学规划新专业的培养计划,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训性,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边教边改,保障实验开课课时充分,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7.政策支持,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除执行国家、地方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学校给予自愿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以下配套优惠政策:凡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湖南省三支一扶计划的志愿者,学校也应该在毕业生档案管理、就业手续方面提供政策性保障。再就是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