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6 11:5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充分就业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更好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举人本服务旗帜,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提高社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城镇劳动者充分就业,为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建立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措施和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进一步发展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增加城镇就业容量,通过开展有效的再就业援助,进一步把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到基层。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中的积极作用。
3、继续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解决社区劳动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确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
一一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总结重点和先进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计划和评估标准、办法。第一季度,各地评出和推荐20*年省级和设区市级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分别由省级和市级劳动保障部门予以表彰和公示。
一一各地要根据国家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贯彻实施的需要,在县城城关和部分重点乡镇的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配备相应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并逐步将其纳入城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管理体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层城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2、按照"六个到位"的要求,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建设。
一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规范,进一步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考评标准,建立工作人员能进能出奖罚并举的用人机制。
一一加大对城镇就业经费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社区劳动保障机构人员工资与工作经费。实行职业介绍与补贴与免费服务绩效挂钩制度,对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开展免费就业服务的对象、项目、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考核,根据其开展免费服务和完成任务的绩效给予拨付就业服务补贴经费,并对其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的要给予适当的倾斜。保障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的经费。
一一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结合国家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可自行组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轮训,其中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并定期组织有关业务考核。各地还要根据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招聘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中来,逐步提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基础管理,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制度。
一一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服务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具体的工作措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一一健全就业服务台帐,加强就业服务基础管理。继续建立和完善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台帐、"4*0"就业困难人员台帐、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台帐和社区非正规劳动组织台帐,做到辖区内的人员底数清、择业意向清、个人技能状况清、家庭就业人员情况清。
同时,要完善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措施和办法,特别是要对社区内的"4*0"大龄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人一卡"或"一户一档",以便开展有针对性与就业服务,进一步夯实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
--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当前,在主动开展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代办培训申请、社会保险接续、小额贷款申请等就业服务的同时,各社区都要普遍为高校毕业生、城镇残疾人、复员退役军人与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刑释解教人员等城镇其他特殊就业群体开设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扩大社区劳动保障服务范围,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促进城镇就业再就业的职能作用。
4、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
一一做好政策宣传。各社区都要设立劳动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栏,并且利用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使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喻户晓。
一一实施就业再就业政策。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情况档案及其促进就业再就业情况数据库,对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把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在摸清下岗失业人员底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符合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的发证率,扩大政策落实的覆盖面。
一一开展再就业援助。进一步发展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对象买行专人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再就业援助。凡是由政府投资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首先满足就业困难对象的需要,对愿意接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要优先得到公益性就业岗位的援助。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的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提出具体服务和日常管理,协助下岗失业人员选择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申请贷款和申请享受减免税费优惠政策,营造"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社会帮扶、政府服务"的良好创业氛围,使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5、推进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前台服务计算机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社区劳动保障机构配备计算机及其联网所需的主要硬件设备,配置安装必要的软件,实现社区与市、县(区)联网,进一步完善覆盖设区市、县(市、区)、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在社区开展网上政策宣传和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实现社区就业服务前台工作计算机化,努力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四、组织实施
1、加强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咨询,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20*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春风行动的通知》(劳社部函[20*]224号)和《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和"春风行动"的通知(闽劳社文[20*]469号)有关要求精神,l~2月份,各地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配合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开展国务院36号文件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咨询活动,同时,大力开发社区岗位,千方百计收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信息,为就业困难对象送岗位上门,在新年初,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为20*年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做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评估,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工作。
--按照《福建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闽劳社文[20*]180号)和《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考核评估有关问题的通知》(闽劳社办[20*]22号)有关要求精神,2月中旬到3月中旬,组织县级市以上城市社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考核评估。
凡是已挂牌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可纳入省、市级20*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考核评估范围,其中省级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先进单位,可按上述机构数的10%比例推荐上报。斗月份省厅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地上报评估结果情况进行抽查。5月份对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公示。6月底前召开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暨先进单位表彰会议。
--在做好考核评估基础上,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扩大到县城城关和部分重点乡镇的社区,同时,按照"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网络。各级劳动保障机构要重视和加强对县城城关和部分重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强化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基础管理,初步形成基层城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培训和学习制度,开展工作人员业务考核。
在年底前,市、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普遍进一次业务轮训。经考核合格领取国家规定的培训结业证书,实行持证上岗。每月应组织工作人员不少于半天的业务学习。试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制度,对自愿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给予安排相应的培训、复习时间。培训和学习情况应列入工作人员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年度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的内容。
篇2
二、提升平安幸福感受度,搞好社区综合治理,认真做好户籍治理及外来人员私房出租户的治理,完善综合治理构造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杜绝黄、赌、毒现象,及时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做到公平公正,确保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让社区内的居民安居乐业、秩序良好。
三、提升素质修养感受度,做好充分就业工作,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府劳动部门、社区的关心下,实现稳定就业,树立自主创业、建全就业援助等,为构建和谐社区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就业的各项工作。
四、提升科学发展感受度,保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区建造,增强自身学习,增强党员队伍建造,不断提高做居民工作,为居民谋利的本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五、提升低碳环保感受度,搞好社区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每月自查2次,发挥社区内卫生监督员的作用,做到社区内净化、绿化、亮化、无脏乱差,确保环境整齐干净。
篇3
一、工作思路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就业制度,建立公共就业均等化服务,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持就业持续增长。
二、主要目标
以就业促进社会比较充分就业为总体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工作重点,着力实现“1139”计划,即建立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创建1个县级创业型城市,实现3个就业率达90%以上(新成长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0%以上;当年登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达90%以上;本地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具体目标:全市每年将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为3.2%以下。力争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双困”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万人以上。
三、工作进度安排
(一)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组织管理、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就业的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年,进一步健全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管理制度,年末,全市城乡劳动者就业失业手册发放率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总量的25%以上。
(二)健全就业统计工作制度,按就业统计要求,落实月报、季报、年报就业统计工作,并按工作进度进行督办和通报,确保省、市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加强我市台港澳就业人员的联系,完善台港澳就业服务体系。指导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设立服务台港澳就业人员服务窗口,方便台港澳就业人员办理就业证。年内,力争推行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网上申报办理。
(四)按照管理权限“能放则放”的原则,年初,完成市直企业用工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蓬江、江海区管理的工作。
四、工作重点和重点项目
(一)计划在**年内指导帮助具备条件的1个县级市区申报省级创业型城市。
(二)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2012年前在市区建立一个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争取市本级财政支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确保我市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早日建成。
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二、工作目标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就业、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收入分配方面:年,实现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27070元。
三、时间安排
从年至年。
四、主要内容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目标,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促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努力优化创业环境,切实改进创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到年,比较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促进9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3.5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输转城乡劳动力150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75万人以上,创劳务经济收入110亿元;累计组织各类培训20万人才,技术工人总数达到1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持证人数达到13万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城乡居民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参保范围和覆盖群体,以农民工、个体私营、灵活就业人员和大中专(技校)学生为重点,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到“十二五”末,城镇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8.45万人、79万人、59万人、50万人、50万人。
(三)收入分配工作。把扩大就业作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关键,想方设法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年,实现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
五、组织机构
为落实好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相关处室、局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项工作计划的贯彻落实。
篇5
2009年,我局严格按照《Xx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的要求,从乡镇、行政村实际出发,以五镇八村为试点,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门“六到位”的要求,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乡镇、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目前,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二、推进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层次配套的原则,把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为功能最为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市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劳动保障事务和劳务输出、劳务派遣等多项服务。在县区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街道、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全市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市人力资源市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县区、街道、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同时,我市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在相山区相南街道建立了Xx市相阳劳务市场,不仅强化了基层就业服务,而且有效解决了非正规劳务市场给主城区带来的市容、交通、治安等问题。
(二)健全基层平台服务功能
今年以来,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组织起来就业认定、困难就业群体就业帮扶等工作下移至社区,街道(乡镇)、社区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资源共享”。全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和充分转移就业乡村创建活动”,发挥了小平台、“大窗口”作用。目前,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为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我们在充分发挥有形市场信息的同时,积极运用Xx就业网和Xx就业报载体作用,全面搜集和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情况,为各类求职者量身定制信息,并定期向社会。充分利用Xx就业网“就业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求职招聘、人才论坛”等多功能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贴心服务,目前网站拥有198家网络会员单位,2008年以来,共通过Xx就业网举办网上招聘会6场次,招聘信息720条,提供5014个就业岗位。
(四)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
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积极支持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分别在濉溪县临涣、刘桥、南坪三镇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且初见成效,累计完成道路框架、电力配置、供排水配套等基础设施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建设面积123亩,现已入住华强面粉厂、Xx天王机械加工、Xx巨鑫特种铸锻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安排返乡农民工入园创业45人,带动1186名农民工就近就业。濉溪县百善镇,相山区渠沟镇,杜集区石台镇、高岳街道,烈山区古饶镇、宋疃镇等6个乡镇,正在建设第二批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三、存在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二是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着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基层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导致90%以上目标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乡镇及行政村在人员配备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到位。
四、2010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标
2010年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是:按照省、市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10年预计目标: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达标、60%以上的行政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建设达标,全市所有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研究加强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措施,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力、财力投入,加快人力资源无形市场两级联网建设。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篇6
一、2012年就业工作情况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1 2 3 4 5 6
3、完善就业服务工作制度,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为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促进就业的重大作用,我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紧紧围绕促进就业稳定和服务企业和谐发展这一中心,建立完善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季报制度,面向各类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全面开展“一站式”、“一对一”的“人本化”就业服务。市人力资源市场面向为社会公开承诺“不挑不拣5个工作日推荐就业岗位”,并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全市各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联网,实现了全市就业信息“一点登录、多点查询、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年初我市组织3个劳务信息对接考察组,到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经济发达省市收集就业岗位43608个。同时,组织专人采取了分片包干制,深入全市各类用工单位广泛收集就业信息,重点加强对工业园区新建项目跟踪服务,摸清了全市用工需求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2月下旬,经我市职业介绍中心牵线搭桥,烟台、南通两市就业服务部门带领多家企业与煤电技师学院等个培训机构签订劳务协议20多项,订单式培训12项。
1 2 3 4 5 6
4、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工程,充分发挥创业的倍增效应。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主线,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每期创业培训班均设立班主任跟班制度,将集中授课与互动教学、创业见习有机结合,邀请成功创业者以现身说法激发学员创业激情。截止11月底,共举办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特色创业培训班88个,其中农民工创业培训1976 人。二是加强创业后续服务。市、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均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专家志愿团每月两次在就业服务大厅集中开展“会诊式”创业服务,免费为学员创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三是鼓励返乡创业。利用两节期间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通过宣传政策、亲情拉动,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四是建立了创业项目库网络系统,拥有分类检索查询创业项目、在线创业服务指导等多项功能,城乡劳动力可“足不出门”查询创业信息。
1 2 3 4 5 6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就业难度更大。全市仍有一批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不稳定。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带来一定压力。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适应,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 状况并存,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2011年就业服务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2011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我市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就业目标任务,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服务制度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形成促进就业综合政策体系。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及创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要目标
1 2 3 4 5 6
(三)保障措施
1、实施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坚持在促进发展中扩大就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吸纳就业。
2、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将促进创业工作作为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
3、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加强对全市就业工作的分析研究和指导,准确了解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就业情况。将人力资源信息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解决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矛盾,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4、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谋职业、自强自立的意识;开展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楚,帮扶到人;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1 2 3 4 5 6
篇7
一、2009年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就业岗位开发。开发就业岗位2174个,占全年计划数1500个的145%。
——技校招生。组织生源763人,完成指标任务数450人的169.6%。
——劳动力市场及乡镇劳动保障所建设。劳动力市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数据采集、录入已基本完成。乡镇劳动保障所全部按照2113116建设标准,由局里面统一制作,统一安装,目前,整个软硬件建设已结束。
——生育保险。截止9月底,全县共参保人员7996人,保险费收入49.7万元,支出22.7万元。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实施有效监督,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按上级要求全面完成各项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开展基金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检查,积极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充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确保发放。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基本台帐逐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各项服务工作正朝优质高效方面推进。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窗口建设。定期更新便民网站内容;在办公楼前开设宣传橱窗;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17个便民服务台,建立健全便民措施;开展为期 1个月的优质服务月活动。
二、取得突破性的工作
(一)严格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为严格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总支书记、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机关问责四项制度的工作实施方案》(泸劳社[2009]15号),对整个工作进行了安排。3月10日,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动员会,随后,各科室中心分别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全体干部职工均写出心得体会。重点做好“一柜三屏六牌”建设。“一柜”即服务柜台,在柜台内设立17个便民窗口,在每个窗口的前柜台上摆放内装笔、胶水、涂改液、老花镜等便民工具的便民盒。“三屏”即一块电子显示屏,二块电子触摸屏,将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指南、政务信息、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查询、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查询、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查询等内容设置成模块,把业务程序、服务承诺、违法违纪的投诉追究办法等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六牌”即事项标识牌、岗位牌(党员还有座式的党员先锋岗牌)、固定的效能监督牌、党员干部职工形象公开栏、制度牌。还有一块特殊的牌子,就是将工作警示教育标语制成牌子,悬挂于显眼处,从环境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制定了相配套的《机关管理》、《一站式服务大厅工作纪律》、《劳保障内控制度》等30余项管理制度,成立以纪检组长为首的督查小组,严格督查;局党政领导又成立监察组,不定时抽查,查出问题,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罚,而且对督查组人员进行相同的处罚。
通过抓四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全局服务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四项制度考试,全体干部职工成绩85分以上,省、州、县机关效能督查组多次督查、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聂明工作调研,对我局的报务质量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扎实开展“书记大接访”活动,为和谐构建助力
为推进和谐构建进程,今年,举国上下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法规监察与科,由总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领导小组还下设检查指导组、应急劝返组、宣传信息组,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职能组职责。二是加强学习教育。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条例》、《关于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规定、文件,把大接访活动的直接工作人员集中起来,将规章制度、文件精神、接访要求作为学习重点。三是实行领导带班制。局长作为主要责任人,全天候带班,其余领导,每人带班一星期,当场解决问题,力求做到当日案件当日清。四是落实包案活动。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案件进行认真梳理,明确解决重点和突破口,明确结案时间,逐一落实包案领导、 包案责任人,签订《**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大接访活动案件包案责任书》。五是开展集中下访活动。工作重点由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向预测防范并及时协调化解上转移,深入全县各用工单位,专门针对农民工权益维护、非法用工等情况进行排查,重点进行超前防范。六是确保信息畅通。每天下午3时前将接访活动开展情况、上访隐患人员动向等,及时上报县大接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充分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搭建服务平台,做实服务工作。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大厅人员统一佩带上岗证,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深入企业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完成劳动力市场各类失业人员的登记工作,积极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服务,全年共计开发就业岗位xx余个,促成近40家用工单位和xx余求职人员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从9月开始,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专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活动期间,共计提供就业岗位523个,有658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与多家单位协调,开发公益性岗位158个,用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及“零就业家庭”成员,审批的154个“零就业家庭”已至少安排1人就业,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全年动态清零;将城区内闲散居民较为集中的“长安社区”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重点进行就业援助,帮助社区内有就业愿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到目前为止,该社区实现就业人数占社区总人口的80%以上。
(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保扩面。通过培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保险政策。今年,结合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宣传,推进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进度;通过与安监、煤炭等职能部门采取强硬措施,对工伤人员,及时上报州局认定、及时结算费用,促使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与医保联手,对要进入医保定点的医院、药店经医保考察后,必须先参加养老、失业保险;针对我县企业用工的特点,遵循低基数、低门槛、边进入、边引导、边规范的原则,以非公企业为重点开展扩面攻坚。
2、养老金发放。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密切配合,不断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管理,年内,共发放养老金1530万元,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在100%。按上级有关政策,即时调整了养老金,规范了津补贴。
3、信息平台建设。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各险种业务经办人员统一进入大厅经办业务,全部实行微机管理,突出服务人性化;建立局域网,利用社会保险经办软件,经办养老保险业务工作,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社会保险稽核。7—8月,社保、医保、监察、基金监督科组成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组,分组对全县参保单位缴费基数申报进行稽核;5月、10月,分别对全县领取养老金人员进行生存认证。
5、企业社会化管理。采取企业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召开离退休人员座谈、学习,组织离退休人员活动。
6、基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保证每笔基金及时入帐,专户存储及时支付。配合审计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专向审计。
(五)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在总结上年工作的基础上,在做好常规宣传同时,进一步采取进村入户宣传,至目前,召开各类会议5次,上街开展咨询宣传活动2次,在**电视台宣传15天,发放宣传资料6000份。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8月25日,全县各乡(镇)、社区的劳保所人员进行了第一期培训,9月2日,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所)负责人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第二期培训。
三是强化措施,确保效果。采取“乡镇和责任单位为主、相关部门配合、政府督导”等措施,以确保工作能够取得实效,顺利实现预期参保目标。即按辖区和责任单位应参保的城镇居民人员数量,将参保任务下达到各乡(镇)、责任单位,并追加到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政府各部门除了在职权范围内为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提供支持外,还负有做好本单位职工家属政策宣传和参保工作的责任,依靠内部管理之便与乡(镇)、社区形成互动之势,共同开展工作;为了避免出现敷衍塞责现象,要求各部门每周五必须向县城镇居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本单位参保情况。向各乡(镇)、责任单位派驻工作督导组,协助搞好工作,跟踪督促指导,落实工作进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在督导中发现存在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等问题的单位,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对主要领导启动行政问责,对主抓领导做出相应处理。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六)坚持依法维权,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
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和防范工资拖欠预警机制。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做到劳资双方良性互动;继续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自查和督查,全县各类企业劳动合同覆盖率达到90%以上,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平均达到80%。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对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执法监察网络;开展劳动用工、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大检查,依法保障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权利,严禁用人单位使用童工,制止企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遏制劳动领域违规现象,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明显提高。先后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非法使用童工、劳动合同签订、参加社会保险和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和整治。进一步完善企业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改进办案方式,规范仲裁程序,提高仲裁质量,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劳动争议。同时,建立与企业联系制度,及时指导帮助企业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水平明显提升。
三、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目前全县尚有大部分大中专毕业生没有安排就业,企业隐性下岗失业人员大有存在。今后几年我县企事业改革转制中仍会有大量人员分流,农村将有更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加上下岗职工技能单一、就业观念陈旧,需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压力较大,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质量普遍不高,培训、输出、服务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农民技能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适应性培训层面,还需要从适应性转到战略性的高度上来,充分作好长期培训规划,“转业”农民和“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与劳动力输出转移没有有效衔接。
(三)劳动保障案件日益增多。在新形势下愈发繁重,投诉和件增多,主动出击的力度不够,工作难以及时开展,加以工作设备落后的情况与当前加强劳动保障的形势相矛盾。
(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难度大。由于企业生产不景气,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意识比较淡薄,社会保险费收缴困难,拖欠保险费现象突出。社会保障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资金缺口大,县财政难以承受。
四、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我局将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较大突破。
(一)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再就业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从严审批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研究落实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继续争取劳动力市场建设,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帮扶工作,抓好各项基础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抓好再就业等各类培训任务的落实,保证省、州确定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解决“零就业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等实事的具体落实。
(二)促进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重点围绕组织技能输出、培育劳务品牌、建立输出网络平台、发展中介组织、加强与输出地联系、建立输出地劳务管理机构、抓好新生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来开展工作。
(三)下大力抓好社会保险的扩覆征收和关系接续工作。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工伤保险、个体、招商引资企业以及部分私营企业的参保到位工作。将社会保险的扩覆、关系接续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非常措施,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力争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
(四)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推进各项业务发展。着手研究重点单位的社会保险政策业务培训和重点行业持证上岗的专项监察,组织好劳动保障年检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业务的宣传力度,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充实网络信息内容,为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五)认真抓好维稳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位人,认真答复处理每一件件,做到热情接待,严格政策,答复及时。尽量化解矛盾,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8
[关键词]营销理论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创新
自2003年首届高校扩招学生毕业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日趋突显出来,大学毕业生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呈现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面对就业难问题,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为此,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运用市场营销中的促销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就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大学生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源急剧的扩张以及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增加减缓 ,加上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这一变化给一些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此,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不明确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甚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危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的经营理念难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营理念是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因此对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应采取营销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进一步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把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接轨并应有适度前瞻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素质上多下力气,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就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许多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设置、学科设置上缺少科学的预测,未能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更不用说有效地围绕市场进行调整了,从而导致了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矛盾,比如,法律专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想直接在法律研究机构、法院、检察院、律师等机构从事专业工作难度很大,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还在大量招此类专业的学生。
3.教育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健全是企业成功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一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来营销自己的学生。而目前高职院校促销方式落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普遍缺乏良好的现代促销体系和方式,其工作重点仅仅是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简单就业的政策、求职技巧以及信息推荐服务,没有形成有效的促销方式,因此,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较低 。
4.高校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部分高职院校一般以学生落实就业单位为终极目标,缺少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体系,从而不利于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内容。其次,一般高校普遍过于看重就业率,不重视就业指导的过程,忽略就业指导的具体内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势必影响了“结果”的质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用人单位和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运用市场营销促销理论指导高职院校就业工作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毕业生就业全员营销”思想。转变观念的重点在于决策领导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管理就业问题。各高校既要从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毕业生充分就业,又要以全面的质量观来对待就业工作,自觉地把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衡量自己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转变就业观,就是将被动地以管理为主的就业指导模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市场开拓和营运,以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人才营销模式。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包括毕业生培养和就业的全部工作过程,具体来讲涉及到招生质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等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各部门应充分领会“全员营销”的思想,才能将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2.树立就业营销观念,建立就业营销体系。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市场营销观念必将延伸到学校内的各个环节,必然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教育市场营销观念,就业指导部门如同企业一样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来营销自己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实际上就是销售高职院校产品 (毕业生 )的“销售部”,其营销体系应包括市场信息部、营销策划部、就业推展部等部门。应像企业一样必要时建立分销渠道,在学生就业集中地区设立就业办事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要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促进就业工作。
转贴于
3.重视市场需求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对需求市场、就业市场和毕业生适应性分析等进行研究,了解就业市场对本校学科设置、专业设置的需求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毕业生质量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提供给学校的相关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参考,以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将学校内外营销资源不断进行整合,把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教育体制和创新就业指导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密切联系就业市场需要开展教育和指导,高等教育的结构安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相适应,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才就业渠道的畅通。
4.做好营销策划工作,全方位开展就业“促销”活动。毕业生就业营销策划工作,是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对每届毕业生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营销策划方案的制定,要结合本校的战略规划、品牌特色和就业市场预测等情况,确定传播途径、范围和频率。比如,可以结合“品牌战略、差异化战略”等在媒体上大力宣传高校的办学特色、毕业生优势等;也可以请重点客户即用人单位到高校举办专场报告会,既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能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就业签约的效率;也可以发挥“关系营销”的优势,每年确定具体的时间表,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宣传学校品牌优势,沟通“供需”双方感情,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特色以及历届毕业生工作表现,掌握第一手的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
5.制定高职院校营销发展战略。学校决策者要很好地运用教育市场营销理论与策略,在深入市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协调学校内的各种活动,能动地开展营销活动,以实现学校发展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礼仪化,我们在课程的建设上也加大了力度,增设了相应的辅助课程,如音乐欣赏、体育欣赏等。
2.加强课外形体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整体形象与气质是不可能的,形成优雅的整体形象和气质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训练的过程,因此在课余时间里,由各“主管”按照教师制定的形体训练计划来组织各部门成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学生的形象与气质从本质上得以改变。
3.完善考核方法。酒店礼仪的考核很难量化,尤其是实训的考核,情景展示由于内容难易程度的差异、不同角色的差异以及表演成分过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酒店礼仪课程实训内容的效果评价很困难。
酒店形体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酒店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且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未来职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李妮娜.论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高职生的影响[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陈弘等.刍议在高职体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4]王冰.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7,(4).
[5]陈霞.形体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地位和导向[J].科教文汇,2007,(4).
篇9
一、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通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以及对辖区内实名登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职业指导师们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异大、对就业创业政策不了解、职业指导开展受冷遇等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距大,急需职业指导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固化且与现实差距大,表现为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特征为就业取向因学科专业、地域地区、单位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重庆市江北区2012~2014年对600余名有就业失业实名登记的江北户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发现因专业不对口未就业的为118名,占未就业总数的19.67%;在家准备教师、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公招考试以及准备考研的为157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6.17%;已有工作单位对工作薪资不满,实习期满自动辞职前来失业登记的为122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0.33%;对工作地域不满,想在重庆主城区进行工作的为166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7.67%;无工作经验影响就业的仅为22名,占未就业总数的3.6%;因工作发展空间不大而继续择业的也仅为15名,占未就业总数的2.5%。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固化成为了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2.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不深,职业指导服务开展受冷遇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趋于务实,但政策给予的种种优惠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并不熟知。通过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并没有让高校毕业生有参与的热情;甚至职业指导师对他们提供职业指导服务时,因羞涩或不信任等原因,毕业生们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公共职业指导受冷遇。在高校毕业生的意识里,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职业指导服务离自己较远。高校如能在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中,对相关优惠政策进行解读培训,高校毕业生全方位了解公共就业服务,才能真正让高校毕业生主动接受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职业指导。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深入挖掘储备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指导后实现尽快就业
一是依托全区就业信息员队伍,大力开展空岗申报和用工备案制度。2012年6月,重庆市江北区组建成立了首批就业信息员队伍,就业信息员队伍的主要成员为重庆市各大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区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指导师等。截至目前,已有201家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列入就业信息员队伍,对全区用工及就业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数据共享,让江北区的人力资源市场能够实现求职与用工的无缝对接。2012年~2014年就业信息员队伍共提供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岗位13.41万个,为到江北区寻求职业指导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可选择的多种岗位。
二是加快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为高校毕业生挖掘更多满足其就业意愿的岗位。重庆市江北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全区公益性岗位区级统筹,政府购买岗位统筹用于就业援助,把通过机关事业单位、街镇、社区及区级公益性组织挖掘的较好的公益性岗位,用于优先安置本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安置”三统一。截至2014年底,全区51家机关事业单位与区级公益性劳动组织签订了《公益性岗位委托管理协议》,岗位统筹程度和管理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每年区公益性组织举行的辅警、社会工作者、食品药品监督员等公益性岗位的招聘成为了职业指导中广受高校毕业生青睐的求职途径。历年来区内累计开发此类公益性岗位8733个,为绝大部分江北区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岗位。公益性岗位规范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奋发图强,实现真正就业和自我提升的激励器和助推器。
2.大力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在职业指导中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用创业带动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法宝。乘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创业环境的优化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重庆市江北区既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给予优惠,减轻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压力;多方面扎实推进职业指导中的创业指导,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
从2014年起,江北区推进了“创建充分就业创业社区”的活动,以社区为基点,职业指导进社区,指导高校毕业生在家附近就近就业创业。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师带领他们参观并介绍江北区已建立的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石马河市级家庭服务业创业基地、五里店创业培训基地、新洁净创业实训基地、港城工业园创业基地等“五大孵化基地”,鼓励大学毕业生进驻该五大创业孵化平台。同时,职业指导师们还提供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街镇创业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点供高校毕业生们创业学习。
职业指导还通过以赛代训的形式,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江北区成功举办了多届“劳动之星”技能人才大赛、积极参与“泛海杯”重庆创业大赛和“泛海”重庆大学生创业行动等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3.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营造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
一是在各类公益性专项招聘活动中设立职业指导专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职业指导。江北区每年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在各类专项活动的招聘现场,各级职业指导师组成了专家团队,在职业指导区为现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能力测评、择业咨询服务、就业政策咨询和服务。同时,对到会的招聘企业提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咨询,鼓励用人单位设置多类型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岗位。通过现场的职业指导及招聘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单位搭建了良好对接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现场签订就业意向,尽快尽早就业。
二是创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绿色通道,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一对一”就业帮扶。就业局、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平台形成一体,深入推行“三四三”职业指导帮扶举措。“三到底”即就业信息到底、就业岗位介绍服务到底、就业人员职业指导服务到底;“四个勤”即上门勤、询问勤、跑腿勤、联系勤;“三回访”即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争取做到登记一位、指导一位、就业一位。
三是倾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促进高校毕业生转变观念,稳定就业。以“五个一”,即一台(电视台)、一报(报纸)、一网(网站)、一栏(宣传栏)、一信(短信)为载体,建立职业指导服务平台,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区内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区内应往届高校毕业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就业需求及意愿,帮助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实现稳定就业。2012年~2014年共计为近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近4000名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4.大力提供政策支持,探索职业指导与优惠政策的高度融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庆市江北区已有多项就业优惠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职业指导师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是将优惠政策与职业指导工作高度融合的有力保证。
一是整体联动,形成合力,把职业指导的利好政策拓展到街镇、企业。职业指导服务部门一方面联合区内街镇、社区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社会保障工作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在街镇、社区的服务岗位就业,提高其就业技能及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财政对见习基地发放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给予补贴。见习基地留用见习人员就业,还可享受高额补助与社会保险补贴,以此增加高校毕业生实习后的留置率,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工作中干一行、留一行、爱一行。
二是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提供优质的职业指导服务。江北区职业指导公共服务人员正在认真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该计划翔实掌握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制信息,给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推介等服务;通过个性化量身定制服务,提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畅通了高校毕业生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对接渠道。
篇10
一、就业脱贫工程工作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就业脱贫帮扶工作。开发了保绿、保洁、护林、护路等公益岗位安置弱劳动力贫困劳动者兜底就业;鼓励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实体帮助贫困劳动者就近就地居家就业;组织召开贫困劳动者专场招聘会转移就业。截止目前,共帮扶1499名贫困劳动者就业,完成省厅下达1330人任务的113%。
2、就业脱贫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自主发展产业、创业就业、灵活就业。今年以来,组织皖西经济学校、安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培训机构,开展稻虾共养、家政服务、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等工种培训班,共培训5135名贫困劳动者,培训期间发放伙食和交通补助187.2万元。
3、扶贫公益就业岗位开发工作。今年省厅下达我县扶贫公益岗位开发任务280个,全县共开发扶贫公益就业岗位510个,安置341名贫困劳动者在护林、护路、保安、保洁、光伏电站管护等岗位就业,切实解决弱劳动力贫困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4、就业扶贫基地招募工作。根据省、市要求,经企业申请、乡镇推荐、部门审核等方式,公开招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作为扶贫基地。今年已招募钢铁集团、雷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就业扶贫基地,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
5、落实就业脱贫各类补助政策。一是发放2018年县外务工4784名贫困劳动者交通补贴239.2万元,帮助外出务工转移就业;二是拨付2018年就业扶贫车间、合作社等95家经济实体,吸纳贫困劳动者稳定就业一次性奖励27.12万元,其中扶贫车间13.71万元;三是发放第一季度4318名贫困劳动者公益岗位补贴383.7万元,第二季度公益岗位补贴4374人374.28万元,第三季度公益岗位补贴4307人389.16万元;四是发放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补贴第一季度1952人175.2万元,第二季度2138人194.13万元,第三季度1965人177.24万元;五是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2020届中职学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128人19.2万元。
6、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整改工作。根据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扶贫车间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原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按照巩固提升、建成见效、取消摘牌“三个一批”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对巩固提升的就业扶贫车间重新认定21家,建成见效新认定1家,取消摘牌28家,带动就业364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者就地就业189人。
7、就业扶贫驿站建设整改工作。根据省市关于就业扶贫驿站建设的工作要求,各乡镇严格落实扶贫驿站建设管理规定,充分发挥扶贫驿站作用,让贫困劳动者不出乡镇、村,就能享受公共就业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叠加政策、优化服务,让就业扶贫驿站成为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的服务区、技能培训的加油站、扶持创业的催化器。今年重新认定就业扶贫驿站29家,新建成就业扶贫驿站6家,待市人社局验收。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人社局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把就业脱贫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全面推进。
2、突出重点。突出重点项目,扎实开展精准帮扶、精准就业、精准脱贫专项行动,重点推进技能脱贫培训、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整改、各项补助申报、贫困人口城乡居保应保尽保等工作。
3、层层压实责任。压实压紧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开展人社扶贫走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定时抽调有关人员以“四不两直”方式下乡镇调查人社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统筹推进人社扶贫工作,不定期电话核查就业补助资金政策落实情况,核查资金是否及时打卡。
二、就业扶持民生工程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
积极实施就业扶持民生工程,把困难人员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开发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切实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帮扶。今年市下达我县公益性岗位开发目标任务为300个,截至目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07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35.6%,安置了247名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岗,全部录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到岗率82.3%。
(二)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工作
今年市下达我县就业见习岗位开发目标任务为438个,截止目前,共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52家,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678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54.8%,接收223名毕业两年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到岗率50.9%,完成了上岗人数达到219人的任务。
(三)企业新员工培训工作
2020年我县企业新员人培训任务1200人,截止11月底,县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2655人,完成年度任务的221%,培训合格率100%。主要作法:
一是查阅参训学员花名册,核对身份证,查是否存在超过法定劳动年龄的员工、尚未毕业的实习生、冒充新员工的老员工,以及是否进行劳动合同备案。二是查阅学员签到表、培训课程表、培训日志等资料,并现场询问学员培训情况,了解培训课时是否达标,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分配是否合理,教学是否按教学计划执行。三是随机抽查、电话回访、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员对民生工程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严防回答内容整齐划一、明显有事先统一口径现象,并征集学员对民生工程工作的看法、建议和意见,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意、赢民心。四是对培训补贴资金进行查验,检查资金是否专款专用,防治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保证资金使用规范、安全、高效,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资金落实不打折。
(四)新技工培养
今年来,县积极谋划,精密组织,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切实做好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新技工系统培养工作。上级下达全年目标任务390人,截止11月底,我县已完成500余人,培养稳定率100%,全面完成新技工系统培养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
三、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2020年我县城镇新增就业任务4600人,截止11月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1人,完成任务149.7%;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
(二)《就业失业人员登记证》发放工作
做好《就业失业人员登记证》发放工作,今年新发证2865人份,累计发放31564人份。
(三)企业托管档案人员到龄退休申报
截止11月底,上报市局病退30人次,申报正常退休223人次。
(四)创业担保贷款审核发放工作
做好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个人申报材料的审核与贷款发放工作。已受理小额担保贷款488人份,共计6097万元,其中审核推荐488笔,6097万元;已发放488笔,6097万元,距任务目标9500万元,差距3403万元,下一步要加快审核进度,力争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五)开展“五大主题”招聘活动
2020年我县以“五大主题”招聘活动为契机,紧扣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的总要求,充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按照年初规划,截至11月底,共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2+N”、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行蓄洪区等各类招聘会95场,线下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近7000余个。多次与市、市、县人社局合作,充分缓解我县劳动者就近就业和外出就业的需求。在各类招聘会现场,免费发放春风卡和就业创业等各类宣传资料10000余份。线上还充分利用公共招聘网进行宣传,积极指导鼓励企业注册并招聘信息,截止目前已注册企业226家,今年新招聘岗位数184个,招聘3118人。鼓励有电脑操作水平的劳动者通过网络高效便捷的找到心仪的岗位。
(六)失业保险工作
1、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
截至目前,2020年度享受失业保险人次603人,发放失业金479.95万元。其中失业人员按每人1000/元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失业金发放标准为1242元/月。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每人283.53/元每月按时缴纳。
2、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及稳岗补贴发放
截止目前,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已申报56家,符合条件56家,已返还金额141.74万元,企业稳岗补贴申报1家,正在审核中,预计金额83万,本项工作12月底前全部发放完成。
(七)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2020年度,当年就业资金筹集总额3032万元,截止11月底已支出总额3201.63万元,其中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支出42.15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支出153.61万元,就业见习补贴支出99.52万元,特岗人员补贴支出186.45万元,贫困大学生求职创业补贴支出24万元,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支出69.85万元,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支出46.41万元,企业稳定就业一次性奖励支出27万元,充分就业社区、示范村补贴支出15.4万;就业扶贫支出2537.24万元,其中公益岗位支出1122.85万,居家就业支出925.19万,扶贫驿站支出250万,交通补贴支出239.2万。
四、人才服务工作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
为高校毕业生出具以档案材料为依据的各种证明材料,接受高校毕业生等外来电话查询学籍档案和咨询就业有关情况,新接收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5338人份,调出人事档案及人事关系1100人份,办理个人人事16人份,开具调档函130人份。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管理和服务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建立了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随时掌握人员增减变动情况,兑现了劳动工资报酬,整体办理了社会保险。截止11月,我县尚有80名基层特定岗位人员,今年我县上报市局高校毕业生基层特定岗位计划补录人员40人,经过笔试、资格复审等环节,符合条件的共有37人,12月份到岗到位。